一、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与大学生检索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赵桂叶[1](2021)在《河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中,面对着庞大的信息资源以及参差不齐的信息质量,信息素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更高效地利用信息。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令人担忧,多数学生不懂得如何检索文献精准获得想要的信息,对信息的批判性反思能力还不够,信息认知、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等难以跟上数字社会发展步伐,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2015年修订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强调“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同时,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集合地,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可支持多种类型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学手段非常丰富,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以图书馆为载体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更有可操作性和便利性,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为探索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优实践道路,本文在教育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选取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的河北省教育厅公布的13所重点骨干大学为调查范围,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研究与分析,发现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探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方式,建构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为其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刘士轩[2](2021)在《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政策支持、教育理念转型、学界研究导向背景下,创新理念熠熠生辉,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掀起创新之风,图书馆事业亦不甘落后并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创新类学习空间服务就是其中之一。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是一种具备共享研讨、创新体验等功能的物理或虚拟场所,其致力于培育用户创新思维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养。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空间服务品质。本研究从用户需求的视角出发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探讨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的方法与策略。本研究遵循分析现状、调研需求、构建模式、服务实践的思路开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和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研究现状;运用网络调查法对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官网进行访问,对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高校大学生群体关于创新学习空间的服务需求,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处理分析,归纳出最主要的4类核心服务需求;在网络调研结果及需求访谈分析结果总结的“四大问题,四大需求”基础上,确定了创新学习空间虚实形态、创新学习空间用户群体、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团队、创新学习空间支撑平台、创新学习空间泛在资源在内的5个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要素;以用户需求驱动理论为主导,借鉴已有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项目构建流程,构建了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总体框架,并在分别论述了侧重于创新资源服务需求、创新培训服务需求、创新管理服务需求、创新评价服务需求4个核心方面的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具体服务运行过程与策略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实施保障路径。选取Q大学学生为服务对象进行服务实践应用研究,验证本文理论研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反思了服务亮点与不足之处。最终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对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建设的后续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刘宇[3](2020)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文中指出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除了为纸质文献资源提供存储场地、为师生、研究人员提供书籍借阅服务外,还为读者提供学习、阅览的空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阅读介质与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类空间的比例关系也随之不断改变,特别是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因此成为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作为学生课后重要的学习场所——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服务重心由“书籍”转向了“人”;服务对象的转变导致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和面积配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纸质文献的存储与借阅空间不再是馆内占比最大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围绕“读者”展开的一系列新型学习空间、复合型功能空间、创意趣味空间以及一些人性化休憩空间等。本文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高校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大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形成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其馆内各功能用房的配比和空间组织、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特征和面积占比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体系,并详细了解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论文共六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涵盖了绪论篇章和理论知识的归纳整理部分。绪论篇章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和学科知识服务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现状研究。笔者就国内七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分析,深入研究了其内部各大功能用房的面积配比、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等内容,并结合调研问卷的回馈信息,总结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不足与亟待改进之处。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美国高校教育环境、学生学习行为对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奠定的有利基础,并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内部自主学习空间的展开了具体研究,为本文核心研究内容。第四章具体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美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形成发展,为后文奠定基础;第五章则是具体展开对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研究,介绍了其历史背景与形成发展的条件,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内各功能空间的配比、空间组织以及各类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特征、功能组成以及占比情况,同时也一并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特点与建设情况。第四部分为第六章,为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其一,将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并从析总结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相对不足之处;其二,根据以上成果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总结归纳出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中值得借鉴参考的五项内容。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对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产生一定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何志鹏[4](2020)在《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献的载体形态和传播渠道,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现代的读者对阅读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文献的需求更加精准。然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和网络信息的混乱无序、良莠不齐又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读者自发的阅读中容易出现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功利化的阅读倾向等问题。图书馆在高校中既是信息中心,同时也要承担辅助教学和研究的职责。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责任帮助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读者群体选择和获取需要的文献资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广经典阅读和深层次阅读,最终帮助读者通过阅读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养。传统的导读服务形式已经难以适应网络和数字时代的要求。因此,图书馆有必要适应网络时代的信息环境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开发新型的网络导读服务。目前,对网络导读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已经广泛开展了网络导读服务。但是高校网络导读服务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模式。该论文旨在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网络导读体系方案,为今后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导读服务建设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途径。目录一直承担着指导读书治学的功能,网络导读也是现代目录学研究的方向。论文尝试从目录学的视角考察网络导读工作,将目录学中与导读有关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网络导读中,以构建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导读服务体系。论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该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导读研究文献进行综述,论文认为国内研究侧重于理论问题探讨,国外研究侧重于具体技术和实践,但对于网络导读的体系和模式还没有充分的研究。第二章为理论部分。论文首先明确了导读的概念及网络导读的概念和内容。之后论文从目录学的视角分析导读,探讨了中国古典目录学中的核心理念对阅读指导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了我国传统导读书目实现导读功能的方法和存在的不足。还介绍了数字时代目录学研究中对阅读指导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章对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论文先选择国内“211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站作为案例,调查了网络导读服务的大致情况和常见的网络导读服务模式。然后选择网络导读服务开展较好的12所高校图书馆的网站作为典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目前高校网络导读服务的开展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前文理论归纳和实例调研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设计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模型。第五章以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网络导读服务为例,分析它们的建设情况并指出了可以改进之处。第六章对该论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高校网络导读服务的发展方向。阐明了文章的创新点,之处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赵楚鑫[5](2020)在《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不断壮大,国民数字素养愈加地受到重视,数字素养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技能也是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理工科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未来工作技能的培养方面都应该具备相当的数字素养,但在其学习过程及学校的课程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中仍然存在不被重视的现象。本文从数字素养的七个领域出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黑龙江省本科层次理工科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做调查研究,发现了目前在数字素养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存在计算机技能发展不充分、缺少线上交流及合作、缺乏创意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安全意识不足、网络道德素质较低等问题,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及优秀案例寻找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联系国内外的优秀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学生自身、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的解决办法从而提升理工科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
鞠美杉[6](2020)在《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在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图书馆扮演着难以替代的角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为依托,是高校培养人才、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研究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对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研究进行宏观概述。针对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进行研究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调查与案例研究,对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理念、育人效果、如何更好融入“三全育人”体系进行探讨。针对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途径,分别从环境育人、知识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五种途径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大环境下,图书馆一方面延续着它的传统收藏与保存文献的功能;另一方面,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也得到大大的拓展与延伸。未来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不再将局限于“高校城墙”内部,而应坚持终身教育观,拥有国际视野、立足于服务社会,实现育人功能的超越。通过案例学校育人现状,从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理念与发展战略出发,创新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新途径。针对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融入人工智能创新理念,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及应用价值。同时提高高校图书馆对人精神的塑造、人文素养与道德品德等隐形知识的管理。并为未来实现“无人”图书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意见和建议。最后总结出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是以需求为本、行动导向、宏观视角而发展。既改良了高等教育中图书馆的单一作用,又超越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在教育功能中“工具论”的狭隘认识。
陈丽珍[7](2020)在《研究生数字化阅读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习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阅读方式和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要做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来说,需要参阅的文献资料仅从纸质图书获取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大量重要的文献资料需要从通过网络途径获取,数字化资源不仅仅对研究生生活造成影响,更对研究生科研成果地输出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数字化阅读影响着研究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一个事物总有其两面性,我们在享受数字化阅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其影响,因此,对研究生数字化阅读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基于国家对文化和阅读的重视、新形势下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数字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提高以及研究生数字化阅读存在的危机的背景下,通过文献分析,对国内外数字化阅读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和总结。其次,分析数字化阅读的现状,分析出数字化阅读的优点、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基于此分析出研究生数字化阅读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为调查问卷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然后,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和数据,应用SPSS工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出研究生数字化阅读的现状。最后,得到的结论主要有:第一,研究生对数字化阅读的态度是积极的,电脑是研究生进行数字化阅读使用主要介质,宿舍或卧室是其主要的阅读场所,数字化阅读场所与前人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数字化阅读研究结果有所转变;第二,研究生数字化阅读材料主要来源于电子数据库,材料类型主要为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研究生对知识需求最大且数字化内容是影响研究生数字化阅读的最大因素;第三,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量大、琐碎、杂乱无序、垃圾信息太多以及检索率太低等都严重影响着研究生数字化阅读的效果,研究生在进行数字化阅读时会产生烦躁、焦虑等不安情绪,网络空间的净化和网络资源安全保障的加强是研究生对数字化阅读建设提出的主要期望。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有效性建议,旨在提高研究生数字化阅读的能力和效果,推动数字化阅读的健康发展。
蒋薇[8](2020)在《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已成为大众阅读的重要载体。数字阅读相比较传统阅读来说,方便快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符合当下人们快捷、紧张的生活节奏,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式阅读。高校图书馆在高校科研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已逐渐与高校图书馆相融合,数字阅读更成为当下学生的重要阅读方式之一。我国高校图书馆对数字阅读推广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丰富数字资源类型,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微信微博平台数字阅读宣传推广,提高教学培训建设水平,丰富数字阅读推广活动形式,拓宽读者意见反馈渠道,改善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对这19所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从而推进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本文将从七个部分对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为文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创新点所在。对国内外关于数字阅读推广的研究进行文献学习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进行调查,从而进行论文写作。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对数字阅读、阅读推广、数字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概念进行说明。第三部分对国内知名高校图书馆进行案例分析,选取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与武汉大学图书馆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其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现状,总结各个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优点,为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提供参考。第四部分对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展开调查设计,选取安徽省合肥市本科19所高校图书馆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数字阅读推广数字资源状况、数字阅读推广媒介平台建设、数字阅读推广教学培训形式、数字阅读推广主题活动内容、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意见反馈渠道这五大点进行调查。第五部分,对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数字资源状况、数字阅读推广媒介平台建设、数字阅读推广教学培训形式、数字阅读推广主题活动内容、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意见反馈渠道展开详细调查,为探讨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存在问题提供依据。第六部分,根据第五部分的调查,分析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即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层次不齐,差距较大;微信、微博平台建设不完善;教学培训建设不完善,内容形式单一;主题活动特色内容较少,活动类型不够完善;数字阅读推广服务读者意见反馈渠道不全面。第七部分,针对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即丰富数字资源类型,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微信、微博平台数字阅读宣传推广;提高教学培训建设水平,建设系统化培训体系;建设特色数字阅读推广主题活动,提高活动整体质量;拓宽读者意见反馈渠道,改善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芷茵[10](2020)在《数字化时代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是现代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方式。加强我国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关系民族复兴的长久之计。数字化时代,阅读载体的改变正深刻影响着阅读文化建设。本文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宗旨,研究在数字化时代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全新挑战,尝试对数字化时代持续推进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依据,从物质环境文化、行为方式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等方面分析阐述阅读文化。高校阅读文化建设虽然受到阅读媒介、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导向以及大学生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媒介的改变,是认知方式的改变,从而也深刻改变了阅读文化。数字化所带来的海量信息、交互式技术、非线性链接等,正改变着传统的阅读行为与体验。在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成绩斐然,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如高校阅读智能技术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传统设施缺乏融合度、阅读负责主体未形成合力、个体阅读行为功利性严重、读者阅读价值观念易受影响等。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时代高校阅读文化建设,需要从平台建设、阅读环境及服务等方面夯实高校阅读物质文化基础,从创新活动模式和引导大学生阅读行为等方面提高高校阅读行为文化层次,从规章制度、组织机制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强高校阅读组织制度文化建设,从引导阅读观构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等方面丰富高校阅读精神文化内涵。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与大学生检索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与大学生检索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2.1 信息素养 |
2.2 信息素养教育 |
2.3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
2.4 教育学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 |
第三章 河北省骨干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
3.1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调查 |
3.1.1 调查范围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方案 |
3.1.4 网站调查结果分析 |
3.1.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1.6 访谈结果分析 |
3.2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
3.2.1 高校图书馆缺少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规划 |
3.2.2 信息素养教育针对性不强、未分阶段进行 |
3.2.3 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欠缺、创新不足 |
3.2.4 嵌入式教学开展不足且不够深入 |
3.2.5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够完善 |
3.2.6 教学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图书馆硬件教学设备不充分 |
第四章 河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 |
4.1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信息素养教育规划 |
4.2 探索多层次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
4.3 深化实践探索,拓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 |
4.4 协同合作、嵌入式发展学科信息素养教育 |
4.5 完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
4.6 提高教学人员专业化水平,加强图书馆教学资源保障 |
第五章 结语 |
5.1 总结与展望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对高校图书馆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致谢 |
(2)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 |
2.1.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 |
2.2 理论基础分析 |
2.2.1 需求驱动理论 |
2.2.2 创新学习理论 |
2.2.3 创新理论 |
2.2.4 创新扩散理论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现状与用户需求分析 |
3.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现状网络调查分析 |
3.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3.1.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1.3 服务现状与分析 |
3.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
3.2.1 研究方法与步骤 |
3.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2.3 数据编码与分析 |
3.2.4 用户对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的需求分析 |
第4章 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 |
4.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原则及目标 |
4.1.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原则 |
4.1.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目标 |
4.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要素 |
4.2.1 创新学习空间的虚实形态 |
4.2.2 创新学习空间的用户群体 |
4.2.3 创新学习空间的服务团队 |
4.2.4 创新学习空间的支撑平台 |
4.2.5 创新学习空间的泛在资源 |
4.3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总体框架设计 |
4.4 基于用户分类需求的创新学习空间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1 侧重创新资源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2 侧重创新培训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3 侧重创新管理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4 侧重创新评价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5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实施保障路径 |
4.5.1 盘点本馆实际条件,明确高校用户需求 |
4.5.2 规划创新学习空间,优化资源设施建设 |
4.5.3 完善创新服务团队,增强创新服务质量 |
4.5.4 健全创新服务机制,激活服务管理力量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实践应用分析 |
5.1 服务对象选择与用户需求分析 |
5.2 服务方案设计 |
5.2.1 确定创新服务目标 |
5.2.2 搭建创新学习空间 |
5.2.3 组建创新培训团队 |
5.2.4 制定创新培训内容 |
5.2.5 联合支撑服务平台 |
5.3 创新培训服务实施与反思 |
5.3.1 创新培训服务实施过程 |
5.3.2 服务反思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阅读方式转变 |
1.1.2 教育理念转变引起的学习方式改变 |
1.1.3 中美高校图书馆发展情况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及阐释 |
1.3.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
1.3.2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
1.3.3 自主学习空间与藏阅空间 |
1.3.4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
2.1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发展 |
2.1.1 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发展历程 |
2.1.2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学习空间” |
2.1.3 从“传统学习模式”到“数字化网络学习” |
2.1.4 从“传统学习空间”到“自主学习空间” |
2.2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
2.2.1 知识服务模式的内涵 |
2.2.2 知识服务模式的类型 |
2.2.3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
2.2.4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现状研究 |
3.1 调研背景 |
3.1.1 调研对象选取 |
3.1.2 调研方法 |
3.2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调研及分析 |
3.2.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介绍 |
3.2.2 图书馆各功能用房面积占比分析 |
3.2.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
3.2.4 配套服务设施分析 |
3.2.5 学科知识服务建设 |
3.3 调研问卷分析 |
3.4 现状问题汇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为背景的美国高校教学理念及学生学习行为与需求研究 |
4.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
4.1.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研究 |
4.1.2 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研究 |
4.1.3 国内高校教学现状 |
4.1.4 中美高校教学模式比较 |
4.2 美国大学生学习行为与使用需求研究 |
4.2.1 图书馆内行为类型的研究 |
4.2.2 图书馆内学习行为的研究 |
4.2.3 学习行为与环境互动性研究 |
4.2.4 使用需求研究 |
4.3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
4.3.1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的发展 |
4.3.2 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案例研究 |
5.1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发展背景 |
5.1.1 历史背景 |
5.1.2 发展条件 |
5.2 美国高校图书馆功能配比及空间布局研究 |
5.2.1 研究对象选取 |
5.2.2 设计概况及定位分析 |
5.2.3 图书馆各功能空间面积配比分析 |
5.2.4 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用房空间组织分析 |
5.3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研究 |
5.3.1 自主学习空间的功能构成 |
5.3.2 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 |
5.3.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面积占比分析 |
5.3.4 自主学习空间特征 |
5.4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配套服务研究 |
5.4.1 学科知识服务 |
5.4.2 技术服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6.1 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的比较研究 |
6.2 适应我国国情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借鉴 |
6.2.1 增加自主学习空间在高校图书馆内的面积占比 |
6.2.2 丰富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
6.2.3 提升个体学习空间的占比、增加学习空间的私密性灵活性 |
6.2.4 完善自主学习空间的人性化布局、管理及配套设施 |
6.2.5 促进非功能性交通空间的利用及多元化发展 |
6.2.6 结合智能技术提升学科知识服务的整体质量与用户体验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成果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目录学视角下的导读 |
2.1 导读与网络导读 |
2.1.1 导读的定义 |
2.1.2 网络导读的概念和内容 |
2.2.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导读思想 |
2.2.1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理论核心和导读思想 |
2.2.2 中国传统导读书目的发展及其导读功能 |
2.3.数字时代目录学导读理论的发展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调研 |
3.1“211 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概况 |
3.2 网络导读的主要形式 |
3.3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
3.3.1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
3.3.2 境外典型案例分析 |
3.4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构建 |
4.1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
4.3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 |
4.4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模块 |
4.5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实证分析 |
5.1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 |
5.2 南京大学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 |
5.3 总结与改进 |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
6.1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的发展方向 |
6.2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 数字素养的相关内涵 |
2.1.1 数字素养相关概念 |
2.1.2 数字素养概念梳理 |
2.2 数字素养的评估方法 |
2.2.1 布莱顿学术人员框架 |
2.2.2 欧洲数字素养框架 |
第三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 |
3.1 调查对象、目的和方法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方法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2 调查问卷的检验 |
3.3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分析 |
3.3.1 数据统计 |
3.3.2 数字素养总体水平分析 |
3.3.3 数字素养差异性分析 |
第四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现存问题 |
4.1.1 学生自身角度 |
4.1.2 学校角度 |
4.1.3 社会及国家政策角度 |
4.2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计算机设备和操作领域问题的成因 |
4.2.2 信息使用方面问题的成因 |
4.2.3 信息交流及共享方面问题的成因 |
4.2.4 知识开发及创新方面问题的成因 |
4.2.5 信息安全方面问题的成因 |
4.2.6 问题解决方面问题的成因 |
4.2.7 网络道德素养方面问题的成因 |
第五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
5.1 学生自身数字素养的提升 |
5.1.1 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 |
5.1.2 强化相关实践及培训 |
5.1.3 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的素质 |
5.2 学校方面的辅助作用 |
5.2.1 高校图书馆 |
5.2.2 教师 |
5.2.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
5.2.4 学校软硬件设施 |
5.3 社会层面的作用 |
5.3.1 肯定数字素养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
5.3.2 完善网络环境和互联网政策 |
5.3.3 加快推动数字素养相关政策出台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育人功能 |
(二)高校图书馆 |
(三)三全育人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 |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 |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
(三)理论的创新 |
第二章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调查 |
一、案例学校图书馆现状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途径 |
(一)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环境育人 |
(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知识育人 |
(三)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管理育人 |
(四)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服务育人 |
(五)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活动育人 |
三、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效果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超越——不局限于“高校城墙”的图书馆 |
一、高校图书馆坚持终身教育观 |
(一)终身教育观是国家政策的导向 |
(二)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为终身教育建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
二、高校图书馆立足于社会服务 |
三、高校图书馆的国际视野 |
(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校图书馆国际文献交换 |
(二)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高校图书馆的共享资源利用 |
第四章 创新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新途径 |
一、提升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现代创新理念 |
二、人工智能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 |
(一)现有阶段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刷卡入馆存在的问题 |
(二)人工智能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中问题的解决及应用价值 |
三、提高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育人功能 |
(一)隐性知识的界定 |
(二)隐性知识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积极作用 |
(三)国外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经验 |
(四)隐性知识管理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启示 |
四、实现未来“无人”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 |
(一)未来“无人”图书馆理念的提出 |
(二)未来“无人”图书馆的育人服务 |
(三)实现未来“无人”图书馆育人服务的具体措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研究生数字化阅读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数字化阅读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数字化阅读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数字化阅读研究现状 |
1.2.3 数字化阅读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2 研究生数字化阅读理论基础 |
2.1 理论依据 |
2.1.1 认知负荷理论 |
2.1.2 创新扩散理论 |
2.1.3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1.4 媒介进化论 |
2.1.5 学习动机理论 |
2.1.6 理性行为理论 |
2.2 研究生数字化阅读的发展现状 |
2.2.1 研究生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优势 |
2.2.2 研究生数字化阅读的发展阻碍 |
3 研究生数字化阅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 |
3.1 调查问卷说明和设计 |
3.1.1 调查方法 |
3.1.2 问卷内容 |
3.1.3 调查对象 |
3.1.4 调查区域 |
3.1.5 问卷发放和收集 |
3.2 研究生数字化阅读问卷数据收集与分析 |
3.2.1 研究生数字化阅读的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
3.2.2 研究生数字化阅读外界影响因素分析 |
3.2.3 调查结果总结 |
4 推进研究生数字化阅读发展的策略 |
4.1 政府作为领头羊,推进数字行业的良性发展 |
4.2 数字化行业建设,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
4.3 阅读器制造商创建良好服务模式 |
4.4 提升校园数字化阅读服务水平 |
4.5 提高研究生数字化生存能力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研究生数字化阅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数字阅读 |
2.2 阅读推广 |
2.3 数字阅读推广 |
2.4 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 |
第三章 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案例分析 |
3.1 案例选择依据 |
3.2 清华大学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
3.3 复旦大学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
3.4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
3.5 案例启示 |
第四章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现状调查设计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方法 |
4.3 调查对象 |
4.4 调查内容 |
4.5 调查步骤 |
第五章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基本情况调查 |
5.1 数字阅读推广数字资源状况 |
5.2 数字阅读推广媒介平台建设 |
5.2.1 微信平台 |
5.2.2 微博平台 |
5.3 数字阅读推广教学培训形式 |
5.4 数字阅读推广主题活动内容 |
5.5 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意见反馈渠道 |
第六章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
6.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层次不齐,差距较大 |
6.2 微信、微博平台建设不完善 |
6.2.1 微信平台建设仍需发展,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宣传有待提高 |
6.2.2 高校图书馆微博利用率较低,平台建设不全面 |
6.3 教学培训建设不完善,内容形式单一 |
6.4 主题活动特色内容较少,活动类型不够完善 |
6.5 数字阅读推广服务读者意见反馈渠道不全面 |
第七章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应对策略 |
7.1 丰富数字资源类型,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
7.2 加强微信微博平台数字阅读宣传推广 |
7.2.1 完善微信平台宣传服务,加强数字阅读推广宣传 |
7.2.2 提高微博宣传利用,拓宽数字阅读推广宣传渠道 |
7.3 提高教学培训建设水平,建设系统化培训体系 |
7.4 建设特色数字阅读推广主题活动,提高活动整体质量 |
7.5 拓宽读者意见反馈渠道,改善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10)数字化时代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关于阅读的界定 |
2.1.2 关于阅读文化的界定 |
2.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理论 |
2.2.1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建设理论 |
2.2.2 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
2.2.3 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影响因素 |
3.1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3.1.1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
3.1.2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 |
3.1.3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
3.1.4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久之计 |
3.2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
3.2.1 阅读媒介形态的影响 |
3.2.2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3.2.3 高校教育导向的影响 |
3.2.4 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
4.1 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现状 |
4.1.1 物质环境建设成效显着,智能技术尚需完善 |
4.1.2 阅读活动丰富多元,个体阅读行为不容乐观 |
4.1.3 组织制度规范明确,责任主体尚未形成合力 |
4.1.4 精神心理文化丰富,读者价值观引导需要加强 |
4.2 数字化时代高校阅读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
4.2.1 众声喧哗时代对阅读价值隐性消解 |
4.2.2 交互式技术对传统阅读行为的颠覆 |
4.2.3 非线性链接对专注阅读的无形解构 |
4.2.4 赛博空间对阅读时空感的深度压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化时代加强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
5.1 夯实高校阅读物质文化基础 |
5.1.1 加强高校阅读平台建没 |
5.1.2 改善高校阅读环境建设 |
5.1.3 推进高校阅读服务建设 |
5.2 提高高校阅读行为文化层次 |
5.2.1 创新开展阅读活动的模式 |
5.2.2 引导大学生阅读行为发展 |
5.3 加强高校阅读组织制度文化建设 |
5.3.1 加强高校阅读规章制度建设 |
5.3.2 促进高校阅读组织机制建设 |
5.3.3 完善高校阅读管理机制建设 |
5.4 丰富高校阅读精神文化内涵 |
5.4.1 引导大学生阅读观构建 |
5.4.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5.4.3 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阅读行为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与大学生检索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 赵桂叶. 河北大学, 2021(02)
- [2]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D]. 刘士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D]. 刘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D]. 何志鹏. 南京大学, 2020(02)
- [5]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D]. 赵楚鑫.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 鞠美杉.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研究生数字化阅读影响因素分析[D]. 陈丽珍. 郑州大学, 2020(02)
- [8]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研究[D]. 蒋薇. 安徽大学, 2020(07)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数字化时代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研究[D]. 刘芷茵.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