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遇而安是一种幸福(论文文献综述)
曾小亮[1](2020)在《随遇而安,是一种幸福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段时间,我一个朋友辞掉工作去农村支教,她有点期待,但也有点忐忑,临走前还跟小姐妹喝了顿酒给自己饯行,我们都打赌,几天她就会跑回来。然而,两个月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如期收到她的抱怨。她发在朋友圈里的照片,都是走在乡间小道上拍的野花和牧童。那饱满欲滴的草叶,晶莹剔透的露珠,看上去别有一番风味。支教期间,她给村子里的孩子办
曾小亮[2](2020)在《随遇而安,是一种幸福力》文中提出幸福是世人的共同追求,我们都想要得到它,却时常受困于繁杂琐事。或许幸福本身无关名利,它只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前段时间,我一个朋友辞掉工作去农村支教,她有点期待,但也有点忐忑,临走前还跟小姐妹喝了顿酒给自己饯行,我们都打赌,几天她就会跑回来。然而,两个月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如期收到她的抱怨。她发在朋友圈里的照片,都是走在乡间小道上拍的野花和牧童。那饱满欲滴的草叶,晶莹剔透的露珠,看上去别有一番风味。
白怡然[3](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探析》文中认为幸福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更是人类自身的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摆在人民面前迫切而紧要的问题。一个时代,科学的幸福伦理思想是带领本国人民、影响世界走向幸福的关键。因此,研究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不断积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这是个伟大的时代,会造就伟大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能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党和人民攻坚克难、共创幸福,很大程度上因为他良好家风的影响和丰富深厚的经验积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而高尚的幸福伦理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幸福伦理思想,将传统“五福”思想与“儒家”、“道家”、“墨家”、“佛家”等优秀幸福伦理思想相结合,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完善并创新中国共产党幸福伦理思想,构建了系统、科学的中国特色人民幸福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本文重点通过对幸福主体内涵的拓展、幸福追求目标的明确、幸福获得途径的把握三大部分,从“为谁谋幸福”、“谋什么幸福”到“怎样谋幸福”为逻辑层层展开,为我们清晰的绘制了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美好、生态环境和谐的幸福蓝图,带领人民共同走向全面的幸福之路。同时,站在宏观的视角,整体把握其伦理特性,进而深刻认识其伟大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在理论上克服了西方幸福观的片面性,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伦理思想,确立了理性而全面的幸福观,并以此科学的幸福伦理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为实现新时代人民幸福开辟新道路、为培育新时代幸福观提供新引领、为解决新时代人类幸福提供新智慧。习近平以其科学独到的伦理智慧,为人类幸福事业的发展点亮希望之光。
朱叶琴[4](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指出艰苦奋斗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坚守艰苦奋斗精神,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1)我国历任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问题,在最艰苦的时候需要艰苦奋斗,在物质条件优越的时候也需要艰苦奋斗。新时代,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和践行艰苦奋斗精神。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新时代更要做好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文章将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我国历任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绪论部分将分析已有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将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我国历任领导人的艰苦奋斗思想,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阐述本课题的理论基础。重点论述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意义,笔者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包括爱国主义、厉行节约、开拓创新和实干力行。新时代继续加强和完善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第三章着重论述研究所用的调查问卷。问卷初步调查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及其培育的成效,同时探查了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学生个体的认知误区和实践偏差、高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弱化、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部分媒体的宣传不当和误导。第四章将论述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即培育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具体内容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劳动教育的重要方法、坚持“三全育人”的新要求;主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弘扬知行合一的作风、树立创新创业的精神、培养辩证的现代幸福观念;具体培育内容包括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勤俭节约意识和实干力行作风四个部分。第五章将重点结合劳动育人的教育方法,分析论述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对策。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校史资源、重要节日纪念日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开发充足的培育资源;通过推进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阵地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创设良好的培育氛围;构建以高校为主导,以家庭和社会为辅助的协同培育机制;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能否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能否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继续深入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姚国星[5](2019)在《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获得幸福、享受幸福生活,这是每个人都期许的人生状态。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数十载,如果未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其精力和能力始终无法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幸福也就如梦幻泡影。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追寻的幸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个人物欲的满足,还在应在于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过程与结果相统一中追寻。青年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朝气和发展潜力的群体,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和寄托所在,他们的幸福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进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依靠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和奉献,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尤为重要。在新时代需要时代新人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系统调研大学生幸福观现状以及动态趋势,了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和优化的现状,并聚焦研究教育和优化大学生的幸福观,帮助其养成积极健康的幸福观,正确的看待人生幸福并增强其幸福感。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简单阐明本文选题的背景、理论意义以及实践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在进行深入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幸福观存在问题的研究,以及幸福观教育的原则、内容、路径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见解。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幸福观教育相关概念以及幸福观教育的价值意义进行阐释。从词源学的角度以及中西方文化视角对幸福的内涵进行了辨析,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时代新人的大背景下,对中西方几种主要的幸福观进行检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合理性,为大学生幸福观培育和优化提供价值导向,最后系统总结了幸福观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第三部分是对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分析。主要围绕关于对幸福内涵的认识、衡量幸福的标准、追寻幸福的方式几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以及个案访谈。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着幸福的目标和理想模糊、注重享受缺乏奋斗创造、缺乏集体和国家幸福的观念。第四章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也对高校幸福观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策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第五章主要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结合对当前大学生幸福观实际现状、以及幸福观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从幸福观教育的原则、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幸福观教育的合力体系、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几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思路对策,以此提高幸福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石晶[6](2019)在《压力很大,困难很多,但仍充满憧憬和期待 青年群体发展信心状况调查》文中指出调查时间:2019年3月15日—3月18日调查方法:通过人民论坛网微信公众号、人民智库微信公众号、《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公众号在网上进行问卷推送样本情况:共回收调查问卷4356份。其中,年龄在16岁至35岁之间的青年群体占87.61%。这一青年群体的出生年代,包含了1984年—1989年
郭雪[7](2018)在《青年群体的“佛系”现象分析及其引导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佛系"现象是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出现的不可忽视的现象,佛系青年这个亚群体,快速形成并越来越壮大。其中所折射出的是一种万事虚无的世界观、与世无争的人生观以及追求自我的价值观。看似淡泊豁达,实则萎靡颓废。佛系青年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物质根基,又有个体精神动因,是内外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产物。青年群体的"佛系"现象需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党和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应积极履行各自职责,分别从政治保障、思想引领和文化熏陶等方面加强对青年的引导。
朱美燕[8](2018)在《佛系青年心理透视及其引导策略》文中提出佛系青年作为当前青年的一个亚群体,正在快速形成并日益壮大。它以潇洒脱俗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无欲无求的人生追求为主要特征。佛系青年折射出的是一种万事虚无的世界观、与世无争的人生观以及追求自我的价值观,看似淡泊豁达,实则萎靡颓废,是青年对自我的调侃以及对现实的逃避。佛系青年及其佛系心理的出现,既有社会物质根基,又有个体精神动因,是内外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产物。青年的佛系心理需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党和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应积极履行各自职责,分别从政治保障、思想引领和文化熏陶三个路径加强对青年的引导。
谭华钰[9](2018)在《当代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女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女大学生拥有知识、理想和追求,在众多领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与知识男性相比,知识女性在成长成才的人生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难和阻碍。女大学生怎样健康成长成才,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人的精神之“钙”。一个缺“钙”的知识青年不仅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也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缺乏毅力和动力,因为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本文将以湖北省女大学生为切入点,从女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现状,对影响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各种因素做深入的探究和剖析,最后提出引导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具体对策。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同行研究的经验和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也看到了本问题研究的视角和空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有关理想信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观和妇女观进行了阐述。其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对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分析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掌握了女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问题方面的现状、存在的困惑、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女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了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途径。
曾野[10](2018)在《大地上的家乡》文中认为1我把一枚硬币朝空中抛去,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子正迎面走来,在她接近我的时候,我顺手接住了自高空落下来的硬币。女子露出了好看的微笑。金属的阳光也落到了我的手心。我握紧了这枚从高空抛落的硬币,仿佛握住了一枚温暖。我突然对陌生有了动情的部分。我心情舒畅,阳光却如此大方地遍布大地。这样的景色总让人想起春天。
二、随遇而安是一种幸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遇而安是一种幸福(论文提纲范文)
(3)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
1.4.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形成条件 |
2.1 社会历史条件 |
2.1.1 时代背景 |
2.1.2 实践基础 |
2.2 个人条件 |
2.2.1 家风影响 |
2.2.2 个人经历 |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3.1 马克思恩格斯幸福伦理思想的继承 |
3.1.1 对幸福基本特征的科学总结 |
3.1.2 对幸福与道德悖论问题的深刻思考 |
3.2 中华优秀传统幸福伦理思想的积淀 |
3.2.1 传统“五福”幸福伦理思想 |
3.2.2 儒家“崇德”幸福伦理思想 |
3.2.3 道家“合于自然”幸福伦理思想 |
3.2.4 墨家“义利并重”幸福伦理思想 |
3.2.5 佛家“超尘绝俗”幸福伦理思想 |
3.3 中国共产党幸福伦理思想的发展 |
3.3.1 革命战争年代幸福伦理思想 |
3.3.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幸福伦理思想 |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
4.1 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1 拓展幸福主体的内涵 |
4.1.1.1 幸福创造主体与享受主体的辩证统一 |
4.1.1.2 人民幸福与人类幸福的辩证统一 |
4.1.2 明确幸福追求的目标 |
4.1.2.1 提升民生幸福 |
4.1.2.2 追求生态幸福 |
4.1.2.3 共创全球幸福 |
4.1.3 把握幸福获得的途径 |
4.1.3.1 牢记幸福初心 |
4.1.3.2 明确幸福道路 |
4.1.3.3 坚持奋斗幸福 |
4.2 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
4.2.1 幸福主体的人民性 |
4.2.2 幸福内容的全面性 |
4.2.3 幸福获得的实践性 |
4.2.4 幸福成果的共享性 |
4.2.5 幸福视野的全球性 |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时代价值 |
5.1 理论价值 |
5.1.1 对西方幸福伦理思想的超越 |
5.1.2 对马克思主义幸福伦理思想的发展 |
5.2 现实价值 |
5.2.1 为实现新时代人民幸福开辟新道路 |
5.2.2 为培育新时代幸福观提供新引领 |
5.2.3 为解决新时代人类幸福提供新智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 |
第一节 艰苦奋斗精神 |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
二、艰苦奋斗精神的意义 |
第二节 艰苦奋斗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艰苦奋斗思想 |
二、列宁的艰苦奋斗思想 |
三、我国历任领导人的艰苦奋斗思想 |
第三节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 |
一、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基本概念 |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我国的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调查分析 |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成效 |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学生个体的认知误区和实践偏差 |
二、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不当 |
三、高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弱化 |
四、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
五、部分媒体的宣传不当和误导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二、贯彻劳动教育的重要方法 |
三、坚持“三全育人”的新要求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主要目标 |
一、弘扬知行合一的作风 |
二、树立创业创新的精神 |
三、培养辩证的现代幸福观念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具体内容 |
一、理想信念 |
二、责任担当 |
三、勤俭节约 |
四、实干力行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对策 |
第一节 开发充足的培育资源 |
一、优秀传统文化 |
二、红色文化 |
三、校史资源 |
四、重要节日纪念日 |
五、现代化建设成就 |
第二节 创设良好的培育氛围 |
一、推进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
二、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阵地 |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
第三节 构建有效的协同培育机制 |
一、坚持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 |
二、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机制 |
三、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体制 |
第四节 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
一、党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 |
二、落实高校劳动教育课程 |
三、完善家庭和社会劳育环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附: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现状调查 |
(5)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方法、措施 |
1.3.1 难点 |
1.3.2 解决方法和措施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
2.1 幸福观相关概念阐释 |
2.1.1 幸福的内涵 |
2.1.2 幸福观的类型及其检视 |
2.1.3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涵 |
2.2 幸福观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主要意义 |
2.2.1 有助于大学生确立人生目的激发人生动力 |
2.2.2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情趣素养和幸福感 |
2.2.3 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
第三章 大学生的幸福观现状分析 |
3.1 大学生幸福观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研究的思路与流程 |
3.1.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3.2 大学生幸福观调查的数据分析 |
3.2.1 在幸福内涵的认知方面 |
3.2.2 在衡量幸福标准方面 |
3.2.3 在实现幸福的途径方面 |
3.3 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
3.3.1 幸福的目标和理想模糊 |
3.3.2 注重享受需要缺乏奋斗幸福观念 |
3.3.3 缺乏集体和国家幸福的观念 |
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因素分析 |
4.1 家庭因素 |
4.1.1 家庭对幸福观教育的忽视 |
4.1.2 家长幸福观对幸福观教育的影响 |
4.2 学校因素 |
4.2.1 部分高校对于幸福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 |
4.2.2 幸福观教育同大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
4.3 社会因素 |
4.3.1 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导致大学生幸福观的异化 |
4.3.2 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影响 |
4.4 大学生自身因素 |
4.4.1 缺乏情趣素养易受低级趣味的影响 |
4.4.2 过分注重外在评价易受虚荣心的影响 |
第五章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
5.1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原则 |
5.1.1 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
5.1.2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参与相统一的原则 |
5.1.3 坚持价值引导和积极情感教育统一的原则 |
5.2 建构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
5.2.1 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提升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 |
5.2.2 以积极情感教育为幸福观教育内容的逻辑起点 |
5.2.3 以孕育道德品格为幸福观教育内容的价值依归 |
5.2.4 以培养劳动创造精神为幸福观教育内容的重点指向 |
5.3 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
5.3.1 家庭应积极营造健康幸福观的养成环境 |
5.3.2 发挥高校在幸福观教育过程中主阵地作用 |
5.3.3 社会应为大学生幸福观养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5.4 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幸福观养成的重要方式 |
5.4.1 引导大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提升幸福的需要层次 |
5.4.2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增强对幸福的体悟 |
5.4.3 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建构合理的精神支柱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关于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压力很大,困难很多,但仍充满憧憬和期待 青年群体发展信心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年群体普遍对未来充满信心, 超七成青年群体“非常有信心”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 |
2 青年群体普遍认为“努力”“品性”“关系”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三要素 |
3“披荆斩棘的职场生活”是青年群体未来最期待的生活, 职场生活和科研年的青睐 |
4 在压力与收入的博弈中, 超四成的青年群体倾向于选择高强度工作换取高回报, 近六成的青年群体选择“压力不大, 收入一般”的工作;从职业类型上看, 企业白领和务工人员最能拼, 而农民 (工) 群体最容易满足现状 |
5 社会未来阶层固化趋势预期明显, “好的更好, 弱的更难”, 未来社会阶层分化程度可能更加突出 |
(7)青年群体的“佛系”现象分析及其引导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佛系青年”内涵分析 |
二、青年“佛系”现象成因分析 |
(一) “佛系”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基础 |
1. 一元化角色向多元化角色转变 |
2. 大众文化对青年的影响 |
3. 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
(二) 环境物质基础决定社会物质根基 |
(三) 源起“丧文化” |
(四) 价值虚无主义支配下的个体精神动因 |
三、佛系青年的引导策略 |
(一) 把握青年思想教育的方向, 认真贯彻“三个坚持” |
(二) 党和政府要以多种方式关心青年 |
(三) 保持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 认真坚持“三个理念” |
(四) 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武装青年 |
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2. 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
3. 提倡艰苦奋斗教育 |
(五)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四、结语 |
(8)佛系青年心理透视及其引导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佛系青年与佛系心理 |
1. 佛系青年是个体在社会发展中无处安放、无奈选择的结果 |
2.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全面科学地审视当下青年的佛系心理 |
二、佛系心理成因透视 |
1. 社会物质根基:受环境物质基础决定 |
2. 个体精神动因:受价值虚无主义支配 |
三、佛系青年心理的引导策略 |
1. 政治保障:党和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关心青年 |
2. 思想引领: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武装青年 |
3. 文化熏陶:社会通过健康精神文化孕育青年 |
(9)当代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理想与信念的涵义 |
2.1.2 理想与信念的基本类型 |
2.1.3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 |
2.2 女大学生与理想信念 |
2.2.1 女性与女大学生的涵义 |
2.2.2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特点 |
2.2.3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2.3 女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
2.3.1 健康身心完善人格 |
2.3.2 和谐家庭美满人生 |
2.3.3 成就职场圆梦理想 |
第3章 湖北省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调查分析 |
3.1 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问卷调查对象选取和方法 |
3.2 调查问卷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3.2.2 湖北省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3.3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社会理想信念缺失 |
3.3.2 道德理想信念知行不一 |
3.3.3 职业理想信念功利化 |
3.3.4 生活理想信念茫然 |
第4章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成因 |
4.1 社会环境对女性成长成才的不利与制约 |
4.1.1 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阻碍女性的追求 |
4.1.2 市场经济的利益趋动导致女性选择功利化 |
4.1.3 社会心理效应影响女性理想信念的确立 |
4.2 高校缺乏针对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 |
4.2.1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 |
4.2.2 高校未设置女大学生成长的专题课程 |
4.2.3 校园文化缺少对女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
4.3 家庭不重视女孩身心健康教育 |
4.3.1 封建思想残余影响女孩理想信念的启蒙 |
4.3.2 注重满足物质需求忽略女孩精神世界的启迪 |
4.3.3 应试教育引导家长重分数轻素质 |
4.4 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
4.4.1 女大学生缺乏鉴别各种理想信念的能力 |
4.4.2 生理差异导致女性独立性较差 |
4.4.3 职业特点减弱女性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坚持 |
第5章 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解决路径 |
5.1 完善女性成长的社会环境 |
5.1.1 保护妇女的基本权利 |
5.1.2 完善有关保护女性在就业和职业中的法律法规 |
5.1.3 加强各级妇女组织对青年女性的权益权利维护 |
5.2 构建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体系 |
5.2.1 提高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
5.2.2 开设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专项教育课程 |
5.2.3 丰富校园文化引导女大学生展示自我 |
5.3 营造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
5.3.1 建设美好和谐家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
5.3.2 培育健康家风家训养成子女良好品德 |
5.4 提升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
5.4.1 提高自身素养 |
5.4.2 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
5.4.3 参加社会实践践行理想信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随遇而安是一种幸福(论文参考文献)
- [1]随遇而安,是一种幸福力[J]. 曾小亮. 37°女人, 2020(09)
- [2]随遇而安,是一种幸福力[J]. 曾小亮.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0(07)
- [3]习近平新时代幸福伦理思想探析[D]. 白怡然. 南华大学, 2020(01)
- [4]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研究[D]. 朱叶琴. 江苏大学, 2020(05)
- [5]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 姚国星.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压力很大,困难很多,但仍充满憧憬和期待 青年群体发展信心状况调查[J]. 石晶. 国家治理, 2019(11)
- [7]青年群体的“佛系”现象分析及其引导策略[J]. 郭雪. 普洱学院学报, 2018(05)
- [8]佛系青年心理透视及其引导策略[J]. 朱美燕.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6)
- [9]当代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谭华钰.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10]大地上的家乡[J]. 曾野. 作品,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