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属矿床中碘和溴的原生晕(论文文献综述)
吕新彪,杨俊声,范谢均,魏巍,梅微,阮班晓,王祥东,衮民汕[1](2020)在《大兴安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找矿工作的不断突破,大兴安岭地区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在矿化元素组合、矿床时空分布、成因类型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差异性及其内在因素,在前期对白音诺尔、拜仁达坝、维拉斯托、浩布高和边家大院等铅锌多金属矿床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内前人对中型以上铅锌多金属矿床的资料和成果,重点讨论了区域上中生代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背景、共性特征和成矿时空规律,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大部分矿床空间上大致以北、中、南近平行的三条NE向矿带展布,其中一南带矿床尤为密集;(2)时间上可分为中-晚三叠世与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期,且后者的矿床数量占大多数,多期次成矿的现象较为普遍;(3)成因类型上,北矿带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中、南成矿带则以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脉型最为重要;(4)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区域范围内的拉伸环境下,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是大兴安岭地区最重要岩浆-热事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其中的高分异花岗岩与南带富锡铅锌多金属成矿的关系密切;(5)F、Mn元素相关的蚀变与矿化具有较为强烈的空间联系;(6)S同位素显示北带矿床的S来源主要为相关的火山-次火山岩,中带矿床S主要来自成矿岩浆,而南带矿床除岩浆外,围岩地层对S也有一定贡献;(7)Pb同位素数据显示其主要为造山带混合铅来源,与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大兴安岭地区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有关;(8)H-O同位素数据表明区域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较为相似,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流体中大气降水比重较大,而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则主要为岩浆水,大气降水则在成矿晚期加入.
韩振玉[2](2020)在《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提出胶西北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金矿资源丰富,探明资源储量约占整个胶东地区的90%以上。金矿床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和石英脉型(玲珑式)为主,矿床受中生代岩浆岩和NE—NNE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多数矿床分布于岩体边缘、NE—NNE向主干断裂带内及其下盘次级断裂中,主要成矿带由三山岛金矿带、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组成。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主矿体资源量的枯竭,寻找接替资源和深部找矿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深部找矿工作中,受经济成本的制约,以钻探为主的传统找矿方法难以再有突破;而以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成矿预测为代表的深部找矿新技术开始应用到找矿工作中。三维成矿预测是在综合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地质勘查数据、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等综合多元找矿信息的不断完善,针对金矿集中区深部隐伏矿体开展找矿研究,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促进金矿集中区深部金矿资源的“定位”“定量”和“定概率”的找矿预测研究和评价。本次研究选取了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为重点区域,在焦家带的南延部位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激电测量剖面测量,对焦家带南延位置实施了验证,将焦家金矿带进一步向南延伸约3km;在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通过开展1:5万重力测量和1:5万磁法测量,根据地质解译成果,在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开展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构造叠加晕研究,推断了招远-平度金矿带在第四系覆盖区下的南延部位。在焦家成矿带上勘查深度最深的纱岭矿区、招贤矿区以及招远-平度成矿带中南段大尹格庄、夏甸等矿区采集了钻孔内样品,开展了黄铁矿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包裹体成分分析、包裹体测温、多手段同位素分析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S和He-Ar同位素、载金矿物黄铁矿研究,认为研究区金矿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类型是H2O-CO2混合流体,含少量CH4,是一种中温、中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晚期盐度降低,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成矿过程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主成矿期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晚期有较多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过程与岩浆期后巨大规模和深度的热液交代蚀变有关,是岩浆期后热液交代蚀变型金矿床。在分析了矿体赋存规律、侧伏规律等因素对金矿化富集控制作用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预测模型方法”开展三维建模,应用“三维证据权法”和“三维信息量法”对深部矿体开展定位、定量、定概率一体化的三维预测,建立了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地质模型。本次三维建模实现了胶西北金矿集中区的三维可视化,是传统的二维找矿向三维找矿预测的新突破。利用三维预测模型,圈定了6处找矿靶区,在焦家金成矿带深部的两处靶区实现了“定位”“定量”预测,证明了焦家带深部巨大的找矿潜力,利用本次研究布设的钻孔共圈定矿体27个,新增资源量x吨,达到特大型金矿规模。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成矿预测的成功应用,为整个胶西北地区深部找矿研究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法。
白云[3](2019)在《北祁连造山带松树南沟金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树南沟金矿床位于北祁连造山带南缘,是该造山带近年来取得较大找矿突破的一个斑岩型金(铜)矿床。本文以松树南沟金矿床西矿段及东矿段矿体为重点解剖对象,采用详细的地质编录、系统的光薄片镜下鉴定、高精度成岩成矿年龄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深入开展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演化过程、成矿构造背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成矿规律,建立矿床成矿模式,进而依据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对外围开展成矿预测,对于矿区及区域斑岩型矿床找矿有重要指导意义。松树南沟金矿床由西矿段和东矿段两个矿段组成。西矿段金矿体产于肉红色花岗闪长斑岩与玄武安山岩内外接触蚀变带内,从内至外发育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蚀变分带,具典型斑岩型富金铜矿床蚀变分带特征,而金主要富集在钾硅化蚀变带中。东矿段金矿体产于北西向断裂构造中,产状形态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东西两个矿段金矿体均主要以游离金、粒间金及包裹体金形式存在。研究区岩浆活动可以分为新元古代、加里东早期(寒武纪)和加里东(奥陶—志留纪)晚期三个岩浆活动阶段,其中加里东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事件与研究区内的成矿活动最密切。通过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析,获得西矿段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年龄为442±1 Ma,属晚奥陶世侵位;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及高场强元素的典型弧岩浆特征,显示该套成矿斑岩体形成于祁连洋向南俯冲环境。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矿床主成矿阶段流体为中高温-中高盐度流体,H-O同位素显示早期流体δ18OH2O为6.5‰8.8‰、δDH2O值为-71.8‰-83.4‰;晚期流体δ18OH2O为-5.8‰3.0‰、δDH2O值为-77.0‰-96.4‰,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晚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矿区中硫化物δ34S3.1‰12.1‰,显示松树南沟金矿硫同位素具有深源硫与地壳硫混合的特征。西矿段钻孔原生晕分析结果显示,矿床的前缘晕、近矿晕、尾晕元素组合分别为:As、Sb、Hg、Pb、Zn→Au、Cu、Mo→W、Bi,综合研究表明西矿段南侧深部还存在着较大的找矿潜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对松树南沟外围进行了找矿靶区优选,优选出找矿靶区5处。综合前述研究与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识别出了祁连造山带中较为典型的斑岩型成矿作用,认为松树南沟金矿床形成于岛弧环境,受控于北祁连洋壳板片向南侧的中祁连微陆块的俯冲作用,该认识为区域斑岩型成矿作用的研究与找矿勘查指明了新的方向。
娄元林,陈武,袁永盛,杨桃[4](2018)在《西藏隆子县恰嘎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H、O、S同位素组成特征》文中指出西藏隆子县恰嘎锑矿位于藏南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的中东部,属藏南江孜-隆子金锑多金属成矿带。综合研究该矿床的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和H-O-S同位素的组成,发现其流体成矿过程包括:黄铁矿-石英阶段发育富液相包裹体(W型),均一温度集中在170~180℃,盐度w(NaCleq)为2.86%~7.17%,成矿压力平均为47.15MPa,成矿深度平均为1.57 km;石英-硫化物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W型),其次为CO2-H2O三相包裹体(C型),均一温度位于200~220℃区间,盐度w(NaCleq)为2.20%~5.11%,成矿压力平均为47.46 MPa,成矿深度平均为1.58 km。矿区总体上流体属含微量CO2气体的中低温、低盐度的NaCl-H2O热液体系。H-O和S同位素结果表明存在地幔流体参与成矿,其赋矿浅变质沉积岩地层也为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流体,以上研究证明,恰嘎锑矿属于多来源流体浅层中低温矿床。
边春静[5](2018)在《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及周边VMS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文中认为阿尔泰地区早中泥盆世形成的VMS矿床在晚泥盆世以来的造山环境里经受了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对于该区VMS矿床变形变质及后期叠加成矿作用研究还相对较为薄弱,导致对一些矿床的成因存在争议。位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阿舍勒盆地内的阿舍勒铜锌矿床,是我国着名的大型VMS铜锌矿床,在其外围还发现了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成矿潜力巨大。对阿舍勒矿床及萨尔朔克矿床开展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包括矿石变形变质、变质热液流体,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的研究,有助于矿床成因、成矿模式的深化,从而为该区成矿远景评价提供依据。阿舍勒矿床的铜锌矿化主要赋存于在下-中泥盆统阿舍勒组。根据矿体产出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及围岩变形变质特点,可以识别2个明显的成矿期:海相火山沉积期及变质热液叠加期。变质热液叠加期石英脉,可分为4个阶段:贫硫化物顺层石英脉(Q1)、切层的粗晶黄铁矿石英脉(Q2)、烟灰色硫化物石英脉(Q3)以及晚期白色石英脉(Q4)。矿体围岩变质变形组构发育,重结晶、复杂剪切纹等微结构发育,韧性剪切变形特征明显。阿舍勒矿床几种不同产状的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贫硫化物顺层石英脉、切层的粗晶黄铁矿石英脉、烟灰色硫化物石英脉中成矿流体具有富CO2、低盐度、中低密度的变质流体特征。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显示H2O-CO2包裹体中Au、Cu、Pb、Zn、Fe等元素较高,其中Cu、Fe、Pb等元素明显在气相中富集,而Au、Zn元素在液相富集。铜锌同位素研究揭示阿尔泰地区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存在从南东到北西向区域性变化的成因联系。克兰盆地内矿床中脉状金矿化中黄铜矿δ65Cu值相对较低,可能反映了热液叠加较强的特点,而克因布拉克矿床、阿舍勒矿床及萨尔朔克矿床δ65Cu值逐渐增高,可能反映更多的海相火山沉积(VMS)的δ65Cu值特点。提出阿舍勒-萨尔朔克矿床的成矿模式,即海相火山沉积铜锌(铅)矿化-变质热液叠加铜金矿化的两期多阶段模式。早泥盆世时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形成了早期的铜锌(铅)矿化,在晚二叠世大规模的造山-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VMS矿床遭受了强烈的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形成了不同阶段的脉状铜(金)矿化。
田力丹[6](2018)在《吉林九台姜家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潜力评价》文中指出姜家沟金矿(原三台金矿)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上河湾镇,研究区位于吉黑褶皱系(Ⅰ)吉林优地槽褶皱带(Ⅱ)大黑山条垒(Ⅲ)中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松嫩地块南缘东段,属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所夹持的兴蒙造山带的一部分,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机房沟组变质岩系,原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碎屑沉积岩组合,其中变质流纹岩锆石U-Pb年龄为365±2Ma,属晚泥盆世,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于碰撞后相对伸展环境。矿区构造主要包括姜家沟变质核杂岩构造体系及后期叠加的NW、NE向脆性断裂构造。矿区岩浆岩包括四楞山碱性花岗岩以及闪长岩脉、长英质脉等脉岩。赋矿围岩为机房沟组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而早石炭世岩浆活动为地层中成矿物质的初步富集提供热源。控矿构造为区内北西向脆性断裂构造,使矿体最终充填于机房沟韧性剪切带层间断裂中。姜家沟变质核杂岩由核部、中间韧性变形带及沉积盖层组成,韧性变形带与沉积盖层之间发育具有正断层性质的拆离断层带。变质核杂岩核部为四楞山碱性花岗岩、基性超基性岩(蛇纹岩),其中碱性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338±2Ma),属于典型A型花岗岩,可能源于壳-幔岩浆物质的混合作用,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中间韧性变形带为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机房沟组,发育顺层韧性剪切带及石香肠构造、旋转残斑等糜棱组构,拉伸线理发育广泛;沉积盖层为早二叠世哲斯组。该构造形成于早石炭世强烈伸展背景下碱性花岗岩的强力侵位作用,伸展作用持续至二叠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哲斯组盖层的沉积作用。变质核杂岩构造体系与姜家沟金矿无明显的成因联系,但化探异常结果显示核部碱性花岗岩体与稀有、稀土金属(Zr、Nb、Yb、Be等)异常关系密切,具有很好的成矿潜力。姜家沟金矿区共圈定金矿体7个,矿化体5个。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总体走向NW,倾向NE,呈“上陡下缓”的特点斜列分布。矿石类型主要为以钠长石为主的长英质脉型和糜棱岩化蚀变岩型矿石。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赤铁矿、磁铁矿,其次为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等。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乳滴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稀疏浸染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轻微高岭土化、碳酸盐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其中硅化、绢云母化、钠化与金关系密切。矿床主成矿阶段中的成矿流体为中温(133℃252℃)、中-低盐度(0.8719.0wt%)、低密度(0.821.03g/cm3)的NaCl-H2O体系,成矿压力为50100MPa,成矿深度为5.008.25km;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幔源初生水,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碳氧同位素结果说明成矿热液中的CO2来源于地幔;硫同位素结果说明成矿物质以深源硫为主,部分来源于地层。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姜家沟金矿为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快速俯冲作用下岩石圈拆沉减薄后的强烈伸展环境。根据姜家沟金矿外围地质特征、化探异常等找矿信息提取,推测其外围具有良好的金及稀有稀土金属成矿潜力。
陈澍民[7](2017)在《西藏古堆地区金锑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文中提出西藏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中的古堆地区,位于藏南江孜-隆子金锑多金属成矿带上,成矿潜力巨大。该地区地质工作程度不高,多金属矿床的勘查程度偏低,对区内典型多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流体进行研究还十分薄弱,也缺乏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与研究。研究区的多金属矿床与三叠系涅如组二段、三段,侏罗系遮拉组联系紧密,岩性都以泥质成分为主,普遍含碳较高,并含有灰岩、铁硅结核,推断沉积环境为差异升降下的水下扇沉积的进积型地层对成矿较为有利。碰撞造山和拆离伸展两个阶段形成的压扭、伸展作用叠加形成的近EW、NE和NW向断裂构造及次级断裂交汇处,是有利的成矿控矿构造。古近纪40Ma左右的花岗岩与金锑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新近纪20Ma左右的花岗岩与锑铅锌关系密切。本文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水溶液包裹体(W型)、CO2-H2O型包裹体(C型),少量气液两相包裹体,无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三个典型矿床均一温度为170-220℃,盐度平均6.82%,成矿压力为50-55MPa,成矿深度为1.5-2.5km,可判断其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得出成矿流体的气体成分都以CO2为主,推断古堆地区多金属矿床流体都为中低温低盐度NaCl-H2O热液体系。(2)氢、氧、硫、铅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建造水,部分为变质水与建造水的混合。硫具有深源岩浆硫的特征,铅具有从造山带向上地壳铅演化的趋势,形成了与围岩相同的铅同位素组成。(3)分析了控矿因素,建立了研究区成矿模式图,认为达拉岩体岩浆活动为成矿物质提供了初始热源及运移动力,地幔热液的上涌及中酸性次火山岩侵入作用,产生动力热液变质作用并汲取多种成矿元素,使之活化成含矿热液,并且迁移、沉淀,在区内一系列近EW向主断裂与近SN向次级断裂交汇处富集成矿。
游钦[8](2015)在《西藏弄如日金矿原生晕研究》文中认为弄如日金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中部,是该带上首例被发现并评价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锑矿床,行政区划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区的南冈底斯复合构造岩浆带东段,区内构造和岩浆活动非常强烈。弄如日金矿从其被发现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找矿勘查工作程度的不断加深,已探获金资源量12吨多,为一中型规模金矿床。许多学者对弄如日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及成矿机理、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流体演化、成矿时代与矿石矿物组成及工艺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该矿床原生晕的研究并利用其开展深部找矿预测方面的工作还未开展,处于空白,鉴于目前对该矿床矿体受剥蚀的程度以及深部是否存在盲矿体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选取了控制主矿体最多、钻孔数量相对较多且岩心保存较为完整的23#勘探线剖面的钻孔开展原生晕研究,并结合该勘探线剖面上矿物蚀变特征及共生组合特征,综合宏观和微观地质信息,剖析矿物分带与元素分带同成矿之间的关系,判断深部及边部是否有成矿的可能性。本文对Au、Ag、Cu、Pb、Zn、As、Sb、Bi、Hg、Co和Ni等11种元素进行了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研究,研究表明,Au作为矿区主成矿元素,与Hg、Ag、As及Sb等元素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Cu元素之间正相关关系较弱,与其余元素线性相关性不明显。结合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弄如日金矿床23#勘探线剖面的原生晕找矿的主要指示元素为Hg、Ag、As及Sb,次要指示元素为Bi、Cu、Co及Ni;且Au与Hg、Ag、As及Sb同源性好,成矿过程中来自同一物源的可能性很大。采用EDA稳健统计法计算了元素背景值及异常下限,浓度分带研究结果表明,在23#勘探线剖面上,Au、Ag及As元素存在较大的异常面积且异常强度很高,Hg元素异常强度不及前三种元素,Au与Ag、As及Hg等三种元素的异常发育地段十分一致,形态套合非常好,且都发育有内中外带异常;Sb、Bi及Co元素存在微小异常;Ni、Cu、Zn及Pb元素含量在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值附近变化,几乎不存在明显异常。利用改良后的格里戈良分带指数计算法并结合重心法计算得到,23#勘探线钻孔原生晕垂向分带序列从浅部到深部依次为Co-Ni-Bi-Cu-Au-As-Sb-HgAg-Zn-Pb,显示出了明显的“反向”分带特征,说明成矿过程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性,与蚀变的多期多阶段特征一致,揭示了矿体延伸还很大或者深部存在盲矿体可能性。通过镜下研究矿物蚀变分带特征得知,在23#勘探线剖面上发育的蚀变现象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碳酸盐化、雄黄化及辉锑矿化等,都与金矿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硅化与绢云母化在整个剖面不同的岩性中都很发育;黄铁矿化整体较强,在局部比较弱;碳酸盐化在整个剖面中等发育;粘土化主要集中在中酸性岩体中发育;雄黄化和辉锑矿化只在局部地段发育,且蚀变发生位置一致。综合考虑原生晕垂向分带序列特征和矿物蚀变特征进行的深部找矿预测研究表明,已控制矿体往北西方向的延伸的可能性还很大,在深部还有未控制的盲矿体存在的可能,硅化、黄铁矿化和绢云母化可以作为矿化范围的标志,粘土化、碳酸盐化、雄黄化及辉锑矿化则可作为判断矿体位置的直接找矿标志。
朱玉娣[9](2014)在《浙西桐村斑岩钼铜矿含矿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文中指出桐村中型斑岩钼铜矿床地处江山—绍兴断裂带北侧的浙西拗陷,邻近江南台隆。桐村矿区隶属钦州—杭州成矿带,该带汇集了德兴、金山和银山等一大批矿床,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浙江金属矿规模小且贫乏,桐村矿床的发现为浙江多金属找矿提供了现实的研究靶区,深入研究桐村矿床有利于提高对浙西中生代斑岩型矿床的认识。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Rb-Sr、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H、O、S、Pb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研究桐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作用,评价花岗岩含矿性的制约因素,并将其与德兴斑岩铜矿进行全面对比,取得以下进展:(1)SHRIMP锆石U-Pb结果表明,桐村3个岩体形成于中—晚侏罗世,年龄分别为169±2Ma、166±2Ma、157~168Ma。含矿岩体为I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Rb、Ba、K、U、Th等,亏损Nb、Ta、Zr、Hf、HREE等,具弱Eu负异常,显示岛弧特征;(2)桐村花岗岩具低εNd(t)(–5.8~–0.8)、低TDM(0.80~1.95)、高初始87Sr/86Sr比值(0.7038~0.7143)、宽泛的εHf(t)值(–16.1~15.2)和TDM值(0.60~1.79Ga),表明桐村花岗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岩石圈伸展体制下,热的软流圈地幔加热新元古代岛弧下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3)流体包裹体与稳定同位素显示,桐村矿床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的水盐流体和CO2三相流体,成矿物质以下地壳为主,部分来自地幔;(4)桐村岩石偏酸、强氧化、高分异、高分离结晶程度,钼铜矿化潜力大;(5)与德兴铜矿的对比表明,岩石偏酸、高分异与较多地壳混染导致桐村矿床以钼为主,低温、低盐度、缺乏沸腾的成矿流体、较低的岩浆温度与较大的成矿深度限制了桐村矿床的规模。本文的主要创新有发现了古元古代(2.3~1.8Ga)及新元古代(~0.8Ga)地壳增生的同位素证据;将中型钼铜矿与超大型铜钼矿进行全面对比,确定了限制矿床矿种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岩浆岩成矿偏爱性。总的来说,桐村矿床的3个杂岩体深部相连,实为同一岩浆源区幕式侵位的结果,形成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下地壳增厚的陆内背景下。成矿深度较大,产出Mo的潜力大于Cu。矿床低温热年代学和熔融包裹体等方面尚待研究。
马珂[10](2013)在《山西省代县滩上一带钼、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认为山西省代县滩上一带钼、金多金属矿床位于该成矿区的西南部,包括保沟金、银多金属矿和滩上钼多金属矿,是近几年勘探工作中发现的有巨大成矿前景的钼、金多金属矿矿区。本文通过对滩上一带钼、金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系统的总结,从而研究滩上一带铝、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特征,对该矿床的控矿因素进行分析,对矿床成因提出初步的认识,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1、代县滩上一带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殷家会-滩上-小南岸北西向断裂带和滩上-马桥北东向断裂带相交控制了区内岩浆岩的分布。2、区内钼、金多金属矿体主要分布在火山机构内接触带的长石石英斑岩中和岩体外侧的变质含砾长石石英岩中,矿体形态一般呈透镜状、似层状。3、矿石的结构构造研究表明,本区的矿石的结构、构造比较复杂,一般呈变余结构、粒状结构、斑状结构。构造则主要为细脉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矿石矿物多呈细脉状与沿节理裂隙贯入的石英细脉共生,或呈团块状产于矿石的网脉状裂隙的结合部。金、铅锌矿矿石自然类型可划分为:金属硫化物型一个矿石类型。钼矿石自然类型则有多种,按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可划分为浸染状和细脉—网脉状矿石。4、经过综合分析,认为本区的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和强烈的岩浆活动。5、通过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本区成矿事件发生在早白垩世,属于燕山期。主要形成了与闪长岩、石英斑岩等有关的大规模金、多金属矿化。6、通过研究工作,认为本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二、金属矿床中碘和溴的原生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属矿床中碘和溴的原生晕(论文提纲范文)
(1)大兴安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构造演化背景 |
2 矿床空间分布与成矿带划分 |
3 成岩成矿年代 |
4 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 |
4.1 赋矿地层 |
4.2 控矿构造 |
4.3 岩浆岩与成矿专属性 |
4.4 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
5 成因问题分析 |
5.1 成矿物质来源 |
5.2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
5.3 成矿温度 |
5.4 银的赋存状态 |
6 主要认识 |
(2)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研究区地质矿产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地球物理特征 |
2.3 地球化学特征 |
2.4 矿产特征 |
2.5 研究区重点矿床特征 |
3 物探化探异常特征 |
3.1 重力测量 |
3.2 磁法测量 |
3.3 电法测量 |
3.4 地球化学测量 |
4 成矿作用研究 |
4.1 地球化学采样及测试 |
4.2 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
4.3 成矿流体来源 |
5 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 |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5.2 成矿规律研究 |
6 三维立体建模及成矿预测 |
6.1 建模思路与技术路线 |
6.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6.3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6.4 找矿模型的建立 |
6.5 成矿预测 |
6.6 钻探验证与资源量估算 |
7 结论 |
7.1 主要成果 |
7.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北祁连造山带松树南沟金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区地理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斑岩型铜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祁连造山带演化与金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3 松树南沟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5.1 主要成果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矿区地质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岩浆岩 |
2.2.4 地球物理特征 |
2.2.5 地球化学特征 |
2.2.6 围岩蚀变 |
2.3 矿体地质 |
2.3.1 西矿段 |
2.3.2 东矿段 |
2.4 矿石特征 |
2.4.1 矿石类型 |
2.4.2 矿物组合 |
2.4.3 矿石结构构造 |
2.4.4 矿石化学成分 |
2.5 元素赋存状态 |
2.6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2.6.1 斑岩型金矿体脉体特征 |
2.6.2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
2.7 小结 |
第3章 矿床成因 |
3.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1 主量元素特征 |
3.1.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
3.2 成岩成矿时代 |
3.2.1 成岩年代学 |
3.2.2 成矿年代学 |
3.3 成矿物质来源 |
3.3.1 S同位素 |
3.3.2 Pb同位素 |
3.4 成矿流体特征 |
3.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3.4.2 H-O同位素特征 |
3.5 成矿模式 |
3.6 小结 |
第4章 成矿预测 |
4.1 控矿因素 |
4.1.1 地层条件 |
4.1.2 构造条件 |
4.1.3 岩浆岩条件 |
4.2 找矿标志 |
4.2.1 地表露头标志 |
4.2.2 围岩蚀变标志 |
4.2.3 化探标志 |
4.2.4 物探标志 |
4.3 找矿预测 |
4.3.1 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
4.3.2 综合靶区优选与查证 |
4.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一作者 |
其他作者 |
(4)西藏隆子县恰嘎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H、O、S同位素组成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
2矿床地质特征 |
3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3.1样品特征及研究方法 |
3.2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
3.3岩相学特征 |
3.2测温、盐度 |
3.3激光拉曼分析 |
3.4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的估算 |
3.5氢、氧、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
4结论 |
(5)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及周边VMS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实物工作量 |
2 文献综述 |
2.1 阿舍勒火山沉积盆地成矿地质背景 |
2.1.1 阿尔泰南缘大地构造演化历史 |
2.1.2 地层 |
2.1.3 构造 |
2.1.4 岩浆岩 |
2.1.5 区域变质及叠加成矿 |
2.2 阿舍勒盆地的成矿流体研究现状 |
2.2.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2.2.2 流体来源研究 |
2.3 VMS矿床变形变质研究 |
3 阿舍勒盆地主要矿床地质 |
3.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3.1.1 成矿地质背景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成矿地质年代 |
3.2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背景 |
3.2.2 矿床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多期成矿作用研究 |
4.1 阿舍勒矿床地表剖面 |
4.2 阿舍勒钻孔岩芯特征 |
4.3 变形变质组构特征 |
4.3.1 岩相学特征 |
4.3.2 石英SEM-CL微结构特征 |
4.4 成矿期次与阶段 |
4.4.1 阿舍勒铜锌矿床成矿期次 |
4.4.2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成矿期次 |
4.5 不同期次黄铁矿成分特征 |
4.5.1 阿舍勒铜锌矿床黄铁矿成分特征 |
4.5.2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黄铁矿成分特征 |
4.6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闪锌矿成分特征 |
4.7 本章小结 |
5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1 样品特征 |
5.2 包裹体岩相学 |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 |
5.3.1 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5.3.2 重晶石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5.4 流体盐度、密度和压力的计算 |
5.5 包裹体成分分析 |
5.5.1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
5.5.2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
5.5.3 包裹体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分析 |
5.6 富CO_2流体及温压条件特征 |
5.6.1 富CO_2流体意义 |
5.6.2 富CO_2流体圈闭的温压条件 |
5.7 本章小结 |
6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2 氢、氧同位素特征 |
6.3 硫同位素特征 |
6.4 铅同位素 |
6.5 铜锌同位素 |
6.5.1 铜同位素 |
6.5.2 锌同位素 |
6.6 本章小结 |
7 成矿模式及找矿评价 |
7.1 成矿模式 |
7.1.1 成矿元素相关分析 |
7.1.2 铜(金)与铅锌的关系 |
7.1.3 成矿模式探讨 |
7.1.4 与新疆阿尔泰成矿带矿床对比研究 |
7.2 矿区找矿潜力评价 |
7.2.1 区域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
7.2.2 矿床深部找矿评价 |
7.3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野外地质照片 |
附录B 显微测温数据综合表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吉林九台姜家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0.2 研究现状 |
0.2.1 区域地质矿产工作 |
0.2.2 矿区地质矿产工作 |
0.2.3 以往工作评述 |
0.3 论文选题 |
0.4 实验测试方法 |
0.4.1 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 |
0.4.2 岩石地球化学测试 |
0.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0.4.4 稳定同位素测试 |
0.5 完成工作量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大地构造位置 |
1.2 区域地层 |
1.2.1 古生界 |
1.2.2 中生界 |
1.2.3 新生界 |
1.3 区域构造 |
1.3.1 褶皱构造 |
1.3.2 断裂构造 |
1.3.2.1 韧性剪切带 |
1.3.2.2 脆性断裂构造 |
1.4 区域岩浆岩 |
1.5 区域矿产 |
第2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质特征 |
2.1.1 矿区地层 |
2.1.2 矿区构造 |
2.1.3 矿区岩浆岩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2.2.1 矿体地质特征 |
2.2.2 矿石特征 |
2.2.2.1 矿石矿物 |
2.2.2.2 脉石矿物 |
2.2.2.3 矿石组构 |
2.2.3 围岩蚀变 |
2.2.4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
第3章 姜家沟变质核杂岩 |
3.1 变质核杂岩研究现状及结构特征 |
3.2 姜家沟变质核杂岩基本特征 |
3.2.1 结构特征 |
3.2.2 形成时间制约 |
第4章 矿床成因探讨 |
4.1 成矿地质条件 |
4.1.1 地层条件 |
4.1.2 构造条件 |
4.1.3 岩浆岩条件 |
4.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研究 |
4.2.2 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 |
4.2.3 成矿流体性质及捕获温压条件 |
4.3 稳定同位素研究 |
4.3.1 碳氢氧同位素 |
4.3.2 硫同位素 |
4.4 矿床成因 |
4.5 成矿模式 |
第5章 矿区外围成矿潜力分析 |
5.1 化探异常特征 |
5.2 原生晕组分特征 |
5.3 成矿潜力分析 |
5.3.1 金异常地质找矿信息提取 |
5.3.2 稀有金属异常地质找矿信息 |
5.3.2.1 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分类 |
5.3.2.2 区域稀有金属成矿规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西藏古堆地区金锑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项目依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以往基础地质工作 |
1.2.2 以往矿产勘查及矿床研究工作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成果归纳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变质岩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邦卓玛金矿 |
3.1.2 卓木日铅锌矿 |
3.1.3 那穷金锑矿 |
3.1.4 恰噶锑矿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期次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4.1.1 岩相学特征 |
4.1.2 均一温度 |
4.1.3 盐度、密度、压力与深度 |
4.1.4 激光拉曼分析 |
4.2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4.3 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
4.3.1 硫同位素 |
4.3.2 铅同位素 |
第5章 成矿流体演化与矿床成因 |
5.1 成矿流体的性质与演化 |
5.1.1 成矿流体来源 |
5.1.2 成矿物质来源 |
5.2 矿床成因探讨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西藏弄如日金矿原生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矿区勘查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主要成果 |
第2章 研究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矿区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1.1 林布宗组(J_3K_1l) |
2.2.1.2 第四系 |
2.2.2 构造 |
2.2.2.1 南矿段构造破碎带 |
2.2.2.2 北矿段构造破碎带 |
2.2.3 岩浆岩 |
2.2.3.1 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ηγK2) |
2.2.3.2 晚白垩世钾长花岗岩(ξγK2) |
2.2.3.3 中新世二长花岗斑岩(ηγπN1) |
2.2.3.4 细晶脉岩 |
2.2.4 地球化学特征 |
2.2.4.1 面积性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
2.2.4.2 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 |
2.3 矿床地质特征 |
2.3.1 矿体特征 |
2.3.2 矿石特征 |
2.3.3 蚀变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 |
3.1 样点设计与布置 |
3.2 样品采集方法 |
3.3 元素选择与测试 |
第4章 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4.1 数据结构特征 |
4.1.1 数据分布特征 |
4.1.2 元素组合特征 |
4.1.2.1 相关分析 |
4.1.2.2 聚类分析 |
4.1.2.3 因子分析 |
4.2 原生晕异常特征 |
4.2.1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确定方法简介 |
4.2.1.1 经典统计学方法 |
4.2.1.2 分形法 |
4.2.1.3 EDA稳健统计法 |
4.2.2 元素异常下限确定 |
4.2.3 23~#勘探线原生晕异常 |
4.3 原生晕垂向分带序列 |
4.3.1 分带序列计算方法简介 |
4.3.1.1 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 |
4.3.1.2 改良后的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 |
4.3.1.3 浓集重心法 |
4.3.2 分带序列计算 |
4.3.3 垂向分带特征 |
第5章 建模与找矿预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浙西桐村斑岩钼铜矿含矿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1 国内外斑岩钼(铜)矿床研究现状 |
1.1.2 钦杭成矿带浙西段研究进展 |
1.1.3 桐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工作量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 |
2.1 区域构造演化 |
2.1.1 基底构造演化 |
2.1.2 浙西地质发展简史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1.1 寒武系西阳山组( 3x) |
3.1.2 奥陶系 |
3.1.3 第四系(Q)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地质特征 |
3.4.1 矿体产状、规模 |
3.4.2 矿石特征 |
3.4.3 围岩蚀变 |
3.4.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4章 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类岩浆作用 |
4.1 岩相学特征 |
4.2 年代学特征 |
4.2.1 分析方法 |
4.2.2 测试结果 |
4.3 地球化学特征 |
4.3.1 热液蚀变影响 |
4.3.2 主微量元素 |
4.3.3 Sr-Nd 同位素 |
4.3.4 锆石原位 Hf 同位素 |
4.4 岩石成因 |
4.4.1 花岗岩类型 |
4.4.2 构造背景 |
4.4.3 岩浆源区 |
4.4.4 壳幔混合方式及比例 |
4.4.5 成因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特征 |
5.1 流体包裹体 |
5.1.1 斑岩钼铜矿床流体包裹体一般特征 |
5.1.2 桐村矿区成矿流体特征 |
5.2 H、O 同位素 |
5.2.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5.2.2 测试结果 |
5.3 S 同位素 |
5.3.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5.3.2 测试结果 |
5.4 Pb 同位素 |
5.4.1 测试方法 |
5.4.2 测试结果 |
5.5 成矿作用讨论 |
5.5.1 成矿时代 |
5.5.2 成矿物质来源 |
5.5.3 成矿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讨论 |
6.1 岩浆岩含矿性 |
6.1.1 氧化度 |
6.1.2 组成 |
6.1.3 演化度 |
6.1.4 分离结晶 |
6.1.5 岩浆温度 |
6.2 与德兴斑岩铜矿的对比 |
6.2.1 构造背景 |
6.2.2 成岩成矿时代 |
6.2.3 花岗岩成分、结构、性质 |
6.2.4 成矿流体 |
6.2.5 岩浆源区 |
6.2.6 成矿深度 |
6.2.7 围岩蚀变 |
6.2.8 裂隙密度 |
6.3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与偏爱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表 4-3 桐村矿区岩浆岩 SHRIMP 锆石 U-Pb 测年数据及锆石原位 Hf 数据 |
表 4-4 桐村矿区花岗岩主、微量元素数据 |
表 4-5 桐村矿区花岗岩 Rb-Sr 及 Sm-Nd 同位素数据 |
简介 |
(10)山西省代县滩上一带钼、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1.2.2 研究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
1.3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1 以往地质工作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 |
2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2 矿区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3 地球物理及异常特征 |
2.3.1 地球物理特征 |
2.3.2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
3 矿区地球化学及异常特征 |
3.1 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
3.2 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 |
3.3 岩石地球化学及异常特征 |
3.3.1 地球化学特征 |
3.3.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4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4.1 矿体特征 |
4.1.1 滩上矿段矿(化)体特征 |
4.1.2 保沟矿段矿(化)体特征 |
4.2 矿石物质组成 |
4.2.1 矿石矿物特征、矿石的结构、构造及嵌布特征 |
4.2.2 共伴生有益组分化学特征 |
4.3 围岩 |
4.4 矿石类型 |
4.4.1 矿石自然类型 |
4.4.2 矿石工业类型 |
4.5 同位素 |
4.5.1 氢、氧同位素特征 |
4.5.2 硫同位素特征 |
4.5.3 铅同位素特征 |
4.6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6.1 成矿温度和压力 |
4.6.2 成矿流体特征 |
5 控矿因素分析 |
5.1 控矿因素 |
5.1.1 矿源层 |
5.1.2 构造控矿 |
5.1.3 岩浆控矿 |
5.2 成矿时代 |
5.3 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 |
5.4 矿床成因及成矿过程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金属矿床中碘和溴的原生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兴安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及成因[J]. 吕新彪,杨俊声,范谢均,魏巍,梅微,阮班晓,王祥东,衮民汕. 地球科学, 2020(12)
- [2]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D]. 韩振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3]北祁连造山带松树南沟金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D]. 白云.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4]西藏隆子县恰嘎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H、O、S同位素组成特征[J]. 娄元林,陈武,袁永盛,杨桃. 矿床地质, 2018(05)
- [5]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及周边VMS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D]. 边春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
- [6]吉林九台姜家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潜力评价[D]. 田力丹. 吉林大学, 2018(01)
- [7]西藏古堆地区金锑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D]. 陈澍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8]西藏弄如日金矿原生晕研究[D]. 游钦.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9]浙西桐村斑岩钼铜矿含矿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D]. 朱玉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2)
- [10]山西省代县滩上一带钼、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马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