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鹏会见乌拉圭众议长(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宜[1](2020)在《评价理论视角下国际关系文本汉译英中态度资源的再现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六章第3-5节)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材料节选自贺双荣主编的《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一书中第六章(第3—5节)的内容,所选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语言严谨准确,叙述性语言较多,尽管较少地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但是该文中的态度资源还是较为充分的,这也是在翻译该文本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那译者是否能够准确地将态度资源准确识别出来并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与翻译,则对该文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译者应对该书的原文有着充分并深刻地理解,并将作者的态度资源准确地传达出来。译者根据评价理论视角下态度资源的分类,将态度资源分成了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通过用态度资源所包含的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进行分类,采用相关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对译文进行剖析与加工,力求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提高译文的可读性。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加深了对信息型文本的了解,并熟练掌握了与之相关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在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后,希望为今后此类文本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
张俊琳[2](2020)在《国际关系文本中流水句隐性逻辑关系的转换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五章第3-4节、第六章第1-2节)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导师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作的无参考译文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笔者以该书第五章第三、四节以及第六章第一、二节作为翻译材料进行研究。该书第五章主要内容为中拉关系的稳步发展,其中第三、四节具体讲述了中拉经贸关系的发展、中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第六章主要内容为国际新格局下的中拉关系,其中第一、二节具体分析了国际格局与中拉关系以及中拉关系获得的新发展,对以后分析政治类文本、国际关系类文本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与价值。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原文流水句的出现频率较高,是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显着突出特点。由于英汉句子的表达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式各样流水句的出现及其英译成为本翻译实践报告的难点。基于当下对汉语流水句的研究,笔者以汉语流水句的隐性逻辑关系为线索,运用区别主从信息、增补省略信息、增译词项、简化重复结构、顺译处理以及解构重组的转换技巧处理汉语流水句中的隐性逻辑关系。笔者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译例并进行了分析,希望此翻译实践报告能对其他研究此类选题的学者提供参考。
蒋欣欣[3](2018)在《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文中研究表明已有研究认为,新闻媒体上的“第一夫人”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夫人”的公共活动及其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也可以反映新闻媒体的建构方式和意图。本文采集《人民日报》1949-2018年关于中国“第一夫人”的新闻报道,以框架理论为研究方法论,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及其变迁做了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官媒重视“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建构,其媒介形象变迁呈现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报道数量方面,呈现出“n”形、“N”形和“M”形特征,“M”形特征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是报道方式方面,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实现从“脸谱式”刻画到“生动式”呈现转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和中国政治发展新时代,彭丽媛的“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和生动。(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主要通过报道议题与报道框架表现。中国“第一夫人”独立参加公共活动时,其报道议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等相关事务;此外,陪同性框架是建构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要框架,政策性框架、礼仪性框架和义务性框架居于次要位置。(3)彭丽媛时期媒介形象的框架在不变中有变,此阶段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媒介形象全面体现在“量”、“质”、“议题”、“框架”等角度。彭丽媛时期的“第一夫人”报道总量、年均报道量都达到历史最高值,将“第一夫人”作为报道主要对象的新闻报道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第一夫人”,此时期政治外交议题有所下降,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议题大幅度提升,陪同性框架占比减少,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遵循了世界通行框架,但也突出了自己的政治风格和文化色彩。研究发现媒介形象所反映的“第一夫人”活跃程度与国家发展和政治运行有关,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与他国同中有异的重要因素,个人魅力和时代背景促成了彭丽媛引发中国“第一夫人”热。研究认为要重视“第一夫人”在与最高领导人角色互补、提升国家软实力、对女性的示范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在塑造“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时将要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也要做好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积极推进“‘第一夫人’外交”的制度化,给予“第一夫人”更多自主空间。
王令仪[4](2012)在《从统一战线到公共外交 ——中国民主党派对外交往作用拓展》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民主党派是指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民主党派的对外交往活动历来已久,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基于统一战线的角度,到90年代开始参与国家外事活动,各民主党派积极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走出去”、“请进来”,联谊交友、联络感情、沟通情况,起到了良好效果。民主党派蕴含着巨大的外交能量,随着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完善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政治资源应该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中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开发。依托民主党派组织,为民主党派对外交往创造条件,增大对民主党派的支持力度,让民主党派以中国合法政党(参政党)的名义有针对性的开展公共外交,完全可以对中共起到襄助作用,将我国的公共外交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金泓[5](2011)在《新闻标题中体标记缺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人民日报》2009年一年的报道性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对比分析方法,对大量的新闻标题体标记的使用和缺省现象进行分类考察研究,试图探索总结出报纸新闻标题在体标记方面的语法特点。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对报纸新闻标题作了一个界定。主要介绍了新闻标题、体研究和体标记研究的现状。通过报道性新闻标题和称名性新闻标题的对比,揭示了报道性新闻标题的特点,报道性标题在常态语言中较多关注事件或动作的时体特征,所以动词后必须有体标记。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文对标题体标记的描述分析限定在报道性新闻标题的原因。最后交代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体标记和体类型。通过体观察的角度分类体的类型,然后结合体标记对体类型进行划分。为下章的研究作理论依据。第三章:通过详细统计分析,具体描述五类体标记在报道性新闻标题中的使用和缺省情况,并对各种现象进行了初步解释。第四章:体标记在报道性新闻标题中使用和缺省的动因分析。主要是运用了解释力很强的标记理论来对体标记进行了解释。其中侧重标记的经济学原则和标记的象似性原则。
熊伟[6](2008)在《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 ——以中国全国人大为重点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的时代,形形色色的外交新形式层出不穷,外交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立体化的趋势。议会外交的兴起正是外交领域发生的这一重大变革的反映。从国与国的官方关系到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从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高政治”议题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低政治”议题,从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到防治流行病、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打击毒品走私等全球性问题——议会外交越来越多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由主权国家政府扮演主角的传统外交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紧迫。本论文对议会外交的概念、发展历程、特征、方式以及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正如文章标题“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以中国全国人大为重点的分析”所表明的那样,本文的研究是通过对中国全国人大开展的议会外交这一重点案例的深度解剖来进行的。从基本结构上来说,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议会外交的总体研究,总结了议会外交的一般性规律和特点;第二部分则在此基础上集中对中国议会外交进行分析。全文一共由五章和结语组成,具体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主要是提出研究的问题和确定分析路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对于议会外交、议会、外交、议会的外交权力等主要概念的界定,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和分析路径、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等。第二章是理论视角下的议会外交,主要任务是对议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些简单的回顾,追溯议会外交的起源,对议会外交的发展阶段进行必要的梳理;对议会外交进行理论分析,以期深化关于议会外交的理性认识;分析议会外交的驱动原因,试图通过建立一个简化的动力机制来说明当今议会外交趋于活跃的原因;简要介绍议会外交的方式和议题,等等。第三章是一国外交中的议会外交,考察议会外交与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和首脑外交等外交形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议会外交的优势和不足,对议会外交在一国外交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和评述。为了对此加以佐证和深化对于议会外交的感性认识,本章还以美国的国会外交为案例进行了深度解剖,分析了其主要形式、实施机制和特点。第四章是多维视角下的中国议会外交,从法理、历史和组织的视角,对中国的议会外交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本章对中国议会外交的组织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对全国人大外交权力的考察,分析了中国议会外交的法理基础;全面回顾了中国议会外交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介绍了中国开展议会外交的组织机制。第五章是中国外交全局中的议会外交,重点对中国议会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证了“议会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考察了中国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起着统筹作用,议会外交要主动为政府外交服务但并不完全是政府外交的翻版;以中国对日本的议会外交为例,对议会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细致考察;分析了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认为议会外交在新世纪的中国外交中将发挥日益凸显的作用。结语部分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议会外交”为题,将中国的议会外交置于全球视野下进行审视,分析了中西议会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议会外交应走的道路进行总结,提出了一些改进中国议会外交的政策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团[7](2003)在《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智利、乌拉圭情况的书面报告》文中指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应智利参议长萨尔迪瓦和乌拉圭副总统兼国会主席耶罗的邀请,田纪云副委员长率全国人大代表团于2002年11月29日至12月6日对上述两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代表团成员有: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伯勇,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义,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刘政,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谷建芬,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杨雍哲,全国人大
胡积康[8](2002)在《乌拉圭领导人会见田纪云》文中研究说明新华社蒙得维的亚12月3日电(记者胡积康) 乌拉圭总统巴特列3日会见了来访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巴特列热烈祝贺中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成功。他说,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与中国人民一起分享喜悦,并希望上海通过举?
俞铮[9](2002)在《李鹏分别会见乌拉圭秘鲁客人》文中研究说明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俞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访的乌拉圭东岸共和国众议长古斯塔沃·卡洛斯·佩纳德斯·埃切瓦内一行。 李鹏首先代表中国全国人大并以个人的名义对乌拉圭客人来访表示热烈?
詹定方[10](2001)在《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2001年3月1日~4月30日)》文中认为
二、李鹏会见乌拉圭众议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鹏会见乌拉圭众议长(论文提纲范文)
(1)评价理论视角下国际关系文本汉译英中态度资源的再现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六章第3-5节)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简介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选择 |
2.1.2 翻译辅助工具的选择 |
2.2 翻译计划 |
2.3 翻译过程 |
2.4 译后事项 |
2.4.1 自我审校 |
2.4.2 他人审校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情感资源 |
3.1.1 积极类情感资源 |
3.1.2 消极类情感资源 |
3.2 问题类型二:判断资源 |
3.2.1 赞扬类判定资源 |
3.2.2 批评类判断资源 |
3.3 问题类型三:鉴赏资源 |
3.3.1 肯定类鉴赏资源 |
3.3.2 否定类鉴赏资源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中的难点和翻译策略 |
4.2 翻译中的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2)国际关系文本中流水句隐性逻辑关系的转换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五章第3-4节、第六章第1-2节)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文本介绍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内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外因素分析 |
第2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确定文本 |
2.1.2 查询资料 |
2.1.3 制定翻译计划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2.3.1 自我校对 |
2.3.2 他人校对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隐性条件关系的转换 |
3.1.1 区别主从信息 |
3.1.2 增补省略信息 |
3.2 隐性承接关系的转换 |
3.2.1 增译词项 |
3.2.2 简化重复结构 |
3.3 隐性目的关系的转换 |
3.3.1 顺译处理 |
3.3.2 解构重组 |
第4章 实践总结 |
4.1 翻译问题总结 |
4.2 翻译反思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专有名词表 |
致谢 |
(3)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理论述评与研究命题 |
2.1 “第一夫人”与国家形象 |
2.2 媒体与政治人物形象构建 |
2.3 “第一夫人”的报道框架与议程 |
2.4 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与“第一夫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论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与样本获取 |
3.4 编码规则 |
3.4.1 高层次编码规则 |
3.4.2 中层次编码规则 |
3.4.3 低层次编码规则 |
3.5 研究过程与分析工具 |
4 高层次研究结果 |
4.1 “第一夫人”报道数量呈现“N”“N”和“M”特征 |
4.2 “第一夫人”报道主要对象 |
4.2.1 横向:报道主要对象“是‘第一夫人’”占比较低 |
4.2.2 纵向:“第一夫人”单独报道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 |
5 中层次研究结果 |
5.1 “第一夫人”报道议题 |
5.1.1 横向:报道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领域 |
5.1.2 纵向:彭丽媛时期所有报道议题比例均高于其他时期 |
5.2 “第一夫人”报道框架 |
5.2.1 横向:陪同性框架在报道框架中占主导地位 |
5.2.2 纵向:彭丽媛时期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 |
5.3 报道主要对象、报道议题、报道框架的交叉分析 |
6 低层次研究结果 |
6.1 报道高频词分析 |
6.1.1 主要运用陪同性框架建构“第一夫人”媒介形象 |
6.1.2 陪同性框架在政治外交议题中具有差异化表现 |
6.1.3 陪同性框架在王光美时期有四种特殊表现形式 |
6.2 中心词社会网络分析 |
6.2.1 中国“第一夫人”单独参与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活动 |
6.2.2 “第一夫人”依附于最高领导人开展独立活动 |
6.2.3 “第一夫人”独立参与的活动带有女性符号特性 |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中国官媒历来重视“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 |
7.1.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呈现逐步“生动化” |
7.1.3 中国“第一夫人”独立承担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事务 |
7.1.4 陪同性框架是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框架 |
7.1.5 彭丽媛时期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 |
7.2 研究讨论 |
7.2.1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政治因素 |
7.2.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文化因素 |
7.2.3 新时代“‘第一夫人’热”的个人和时代因素 |
7.3 研究启示与建议 |
7.3.1 研究启示 |
7.3.2 研究建议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新中国历任国家主席和夫人* |
C.《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夫人”报道样本及编码 |
(4)从统一战线到公共外交 ——中国民主党派对外交往作用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现有研究综述 |
研究途径及方法 |
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创新之处 |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对外交往传统作用定位:统一战线 |
第一节 为恢复国民经济、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服务(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 |
第二节 在曲折发展中经历考验,停滞不前(1956年—1976年) |
第三节 在对外开放、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代) |
第二章 新时期民主党派对外交往功能延伸:参与国家外事活动 |
第一节 尝试参与外事活动,开创新局面(20世纪90年代) |
第二节 进入新世纪,对外交往活动全方位展开(2005年至今) |
第三节 民主党派对外交往活动的方式和特点 |
一、民主党派对外交往活动方式 |
二、民主党派对外交往活动特点 |
第四节 个案分析:上海地区民主党派对外交往 |
小结 |
第三章 民主党派对外交往形式的再拓展:公共外交 |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理论框架 |
一、公共外交的概念 |
二、公共外交的主体、客体及目标 |
三、公共外交的本质特征 |
四、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历史 |
第二节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外交可行性论证 |
一、政治基础稳固 |
二、具有独立性、非官方性和灵活性 |
三、能实现对公共外交的资源供给 |
四、能实现对公共外交的体制供给 |
五、能实现对公共外交的监督机制供给 |
第三节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外交意义 |
一、有利于扩大民主党派政治参与 |
二、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 |
三、有利于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的需要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外交途径探索 |
一、得到中共的有效支持,得到制度保障 |
二、明确民主党派在公共外交实践中的定位 |
三、利用现有平台,丰富民主党派公共外交实践形式 |
四、发挥民主党派领导人、代表性人物魅力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新闻标题中体标记缺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新闻标题界定 |
1.2 报纸新闻标题及体研究概况 |
1.2.1 新闻标题研究总结 |
1.2.2 体研究总结 |
1.2.3 新闻标题的体标记研究现状 |
1.3 新闻标题特点 |
1.3.1 报道性新闻标题和称名性新闻标题 |
1.3.2 报道性新闻标题的特点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体标记与体类型 |
2.1 时体的观察角度和分类 |
2.2 体标记 |
2.2.1 加在动词后面的体标记 |
2.2.2 加在动词前面的体标记 |
2.3 体类型 |
第三章 报道性新闻标题的体标记缺省考察 |
3.1 起始体 |
3.1.1 动词+虚化了的趋向补语 |
3.1.2 动词+了1 |
3.2 完成体 |
3.2.1 动词+了2 |
3.2.2 已经/已+动词 |
3.3 进行体 |
3.3.1 动词+着 |
3.3.2 正在/正/在+动词 |
3.4 经历体 |
3.5 将来体 |
3.5.1 将要起始体 |
3.5.2 将要完成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标记理论对体标记省略的解释 |
4.1 标记的经济原则 |
4.2 标记的象似性原则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 ——以中国全国人大为重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1.2.1 关于议会外交的界定 |
1.2.2 关于议会式外交 |
1.2.3 其它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关于议会外交的文献 |
1.3.2 中国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现状 |
1.3.3 其它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分析路径 |
1.4.1 基本假设 |
1.4.2 基本结论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视角 |
1.4.5 主要创新和不足 |
1.4.6 篇章结构 |
第2章 理论视角下的议会外交 |
2.1 议会外交的发展历程 |
2.1.1 议会制度的简要发展历程 |
2.1.2 议会外交的产生 |
2.1.3 议会外交的扩展和普及 |
2.2 议会外交的理论分析 |
2.2.1 分权与制衡理论 |
2.2.2 全球治理理论 |
2.2.3 外交决策理论 |
2.2.4 多轨外交的范式 |
2.3 议会外交的动力机制 |
2.3.1 相互依赖和全球化——议会外交兴起的国际背景 |
2.3.2 国际关系领域的“民主赤字”——议会外交的必要性 |
2.3.3 议会和议员的自身需要——议会外交的内在动力 |
2.4 议会外交的方式和议题 |
2.4.1 议会外交的方式 |
2.4.2 议会外交之中的议会交往活动 |
2.4.3 议会外交的议题 |
第3章 一国外交中的议会外交 |
3.1 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 |
3.1.1 政府外交在一国外交中占据着主要地位 |
3.1.2 议会外交是政府外交的补充 |
3.1.3 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 |
3.2 议会外交和其它外交形式之间的联系 |
3.2.1 议会外交与政党外交 |
3.2.2 议会外交与公共外交 |
3.2.3 议会外交与民间外交 |
3.2.4 议会外交与首脑外交 |
3.3 议会外交的优势和局限 |
3.3.1 议会外交的优势 |
3.3.2 议会外交的局限 |
3.3.3 议员的私人外交行为 |
3.4 案例分析:美国的国会外交 |
3.4.1 美国国会外交的主要形式 |
3.4.2 美国国会外交的实施机制 |
3.4.3 美国国会外交中的议会交往 |
3.4.4 美国国会对外交往中的选举政治和政党政治 |
3.4.5 小结 |
第4章 多维视角下的中国议会外交 |
4.1 中国的议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概述 |
4.1.1 全国人大是中国的“议会” |
4.1.2 中国全国人大与西方国家议会的比较 |
4.1.3 全国人大简要发展历程、职权和组织架构 |
4.2 中国议会外交的法理视角 |
4.2.1 全国人大的外交权力:宪法的规定 |
4.2.2 全国人大外交权力的演变:宪法的变迁 |
4.3 中国议会外交的发展历程—历史的视角 |
4.3.1 起步阶段(1954 年至1960 年代末) |
4.3.2 停滞阶段(1960 年代末至1970 年代末) |
4.3.3 发展阶段(197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末) |
4.3.4 提升阶段(1990 年代末以来) |
4.4 中国议会外交的主要参与者——组织的视角 |
4.4.1 中国议会外交的主要参与机构 |
4.4.2 中国议会外交的主要参与个人 |
4.4.3 中国议会外交的协调和管理 |
第5章 中国外交全局中的议会外交 |
5.1 中国议会外交与国家总体外交 |
5.1.1 中国的议会外交: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
5.1.2 党管外交:中国外交的组织体制 |
5.1.3 外交一盘棋——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 |
5.1.4 议会外交与政党外交和民间外交之间的协作 |
5.2 中国议会外交和政府外交 |
5.2.1 政府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起着统筹作用 |
5.2.2 议会外交服务于政府外交 |
5.2.3 议会外交是政府外交的补充——兼论全国人大对外交往的优势 |
5.3 案例分析:以中国对日本的议会外交为例 |
5.3.1 中日关系简况 |
5.3.2 中国全国人大与日本国会交往情况 |
5.3.3 关于全国人大对日议会外交的简要分析 |
5.4 二十一世纪中国外交中的议会外交 |
5.4.1 新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 |
5.4.2 中国议会外交的地位凸显 |
结语: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议会外交 |
一、中西议会外交简要比较 |
二、从中国的议会外交走向中国式议会外交 |
参考文献 |
(7)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智利、乌拉圭情况的书面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代表团做的工作 |
二、几点体会 |
三、几点建议 |
四、李鹏会见乌拉圭众议长(论文参考文献)
- [1]评价理论视角下国际关系文本汉译英中态度资源的再现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六章第3-5节)的翻译实践报告[D]. 王静宜.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6)
- [2]国际关系文本中流水句隐性逻辑关系的转换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五章第3-4节、第六章第1-2节)的翻译实践报告[D]. 张俊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3]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D]. 蒋欣欣. 重庆大学, 2018(04)
- [4]从统一战线到公共外交 ——中国民主党派对外交往作用拓展[D]. 王令仪. 复旦大学, 2012(03)
- [5]新闻标题中体标记缺省研究[D]. 金泓.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6]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 ——以中国全国人大为重点的分析[D]. 熊伟. 中国人民大学, 2008(09)
- [7]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智利、乌拉圭情况的书面报告[J]. 全国人大代表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3(01)
- [8]乌拉圭领导人会见田纪云[N]. 胡积康. 人民日报, 2002
- [9]李鹏分别会见乌拉圭秘鲁客人[N]. 俞铮. 人民日报, 2002
- [10]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2001年3月1日~4月30日)[J]. 詹定方. 国际问题研究,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