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CAM V8.0后处理器优化设计

MasterCAM V8.0后处理器优化设计

一、MasterCAM V8.0后置处理程序的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薛红飞[1](2021)在《基于攻击图的车载网络脆弱性评估框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车载网络的发展已经不局限于车辆本身,而是与V2X结合,形成车联网。车联网在近几年处于快速发展中,在交通管理、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控制中发挥重大作用,但同时车联网中的车载网络安全难以保障。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有知名车厂的车辆发生安全事件。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车载网络进行脆弱性评估。已有的研究工作聚焦在车载网络本身或内部,比如:Martin团队使用攻击图技术评估车辆生产前的开发文档,分析解决车辆开发计划中的问题;很多制造商将安全性嵌入新车设计阶段,提供安全加固的网络拓扑。本文对车载网络的安全研究不同于上述工作,而是将研究范围向外扩展,在V2X环境下进行车载网络安全分析(V2X环境使得车辆和外界实现连接和通信,模拟现实中车辆使用场景,这样的安全分析更有价值)。范围扩展后,已有的攻击图技术不能对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建模,需要对MulVAL框架进行改进优化。当使用改进后的框架进行安全分析时,选择了两起已经公开披露的安全事件,把本文结果和当时实践的攻击路径对比来验证改进后框架的合理性,然后对未知车型进行安全分析,安全分析包括攻击路径解释说明、依据漏洞CVSS分数给出漏洞修补顺序、依据TISAX给出漏洞修补建议。首先,本文对车联网进行介绍,然后总结车联网安全研究现状:包括相关标准;V2X的通信和安全问题;车载网络的架构、通信、安全标准和研究工作;汽车事故的安全报告。第二,本文在相关技术中,首先介绍车载网络的分析环境V2X,并选择合适的项目作为V2X的落地模型,总结V2X中的攻击;然后依据TCSAE 53-2017标准、车厂车辆的开发文档和一些车型的网络拓扑给出普遍通用的车载网络模型;最后介绍攻击图技术,说明为什么把该技术用在车载网络安全分析上,比较几种攻击图工具并选择适合本文研究的工具。第三,对攻击图生成工具MulVAL的内部技术和细节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前面的V2X模型、车载网络模型、V2X攻击,对该框架进行优化改进(在MulVAL原有的规则库中,添加修改事实、规则;在框架原有算法的基础上识别和删除无用的攻击步骤)。第四,使用优化后的框架分析两起已经公布披露的汽车安全事件(Jeep Cherokee,Mercedes-Benz),将本文框架生成的攻击图和实际攻击者采取的攻击路径进行比较分析,证明本文框架的合理性。最后,使用本文框架对未知车型进行安全评估,发现未知车型的攻击路径和漏洞利用方式。本文还对车辆中的漏洞依据CV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依据分数可对漏洞修补排序,并且根据TISAX给出安全建议。

闵道祯[2](2020)在《基于流程与BN模型的散杂货港口作业流程延误预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世界十大港口占据数量最多,货物吞吐量位居第一的港口大国,其港口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港口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不断对港口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提升港口运输物流服务的效率,降低港口作业损耗及存在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重点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从港口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管理、企业流程管理与再造等角度出发提升港口物流效率,利用港口作业数据并构建预测算法模型在解决港口生产延误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由于港口生产作业具有组成作业活动数量繁多,活动安排灵活,相互之间具有关联影响的特点,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机械设备、天气、人员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特点及因素非常容易导致实际生产过程中港口作业延误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港口效率。目前港口在生产管理还主要以经验、制度等方面为主,难以满足及早发现、及早调整改变、精准定位、降低风险的需求。本文以贝叶斯网络作为延误预测的基本算法模型,针对港口生产特点在网络结构和参数学习上进行改进,将工作流程挖掘算法获取作业流程模型相结合,最后对预测模型进行实例验证分析并应用到作业延误预测系统建设。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三点。首先,对散杂货港口生产作业现状进行分析,将生产作业活动以及影响作业活动的因素进行归纳;并从港口生产系统中选取作业数据,通过流程挖掘算法获得其真实的作业流程模型,并针对港口数据量大、流程模型复杂的特点,提出并行启发挖掘算法以提升效率。其次,将生产延误预测问题转换为一个贝叶斯网络概率模型求解问题。网络学习阶段,将生产活动流程与活动影响因素分别转换为两个独立的结构网络,将流程模型引入到活动流程结构学习中,最后再合并;参数学习中阶段考虑到流程活动的循环特点,对参数学习公式进行修正。使用港口真实数据验证改进后的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准确性和解释性。最后,在既有的港口系统与数据源基础上,设计了融合了预测模型的港口生产延误预测应用系统框架,并采用现代程序语言技术进行开发,实现模型的进一步应用。本文将流程模型与贝叶斯网络相结合,改进了预测模型结构学习速度以及解释性,参数学习中考虑了作业循环结构的影响,能够使得预测模型更加适应复杂的港口作业情况,提升作业延误预测精度及业务解释。有效的帮助优化港口作业计划,及时调整作业安排,降低作业阻塞延误风险,提升港口效率。为港口其他企业及场景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指导。

代雨婷[3](2020)在《电子鼻技术在棉花棉铃虫虫害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检测棉铃虫虫害对于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在遭受虫害时挥发物的释放会发生变化,因此,可通过检测植物挥发物来对棉花的受虫害情况进行判断,而电子鼻是一种可分析、识别和检测大多数挥发性成分的仪器,可实现快速和无损检测,是实现植物挥发物检测的较佳手段之一。本文采用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对不同受害情况的棉花释放的挥发物进行检测,研究受害棉花挥发物释放的差异性,研究电子鼻传感器对受害棉花的响应差异性,比较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优化方法和不同的模式识别方法等对受害棉花分类和预测效果的影响,以获得较好的分类和预测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使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受棉铃虫危害的棉花进行检测,健康棉花与受害棉花释放的挥发物存在显着差异,随着棉铃虫的虫龄增加、数量增加或危害时间变长等,受害棉花挥发物的释放也会发生变化,其中芳香族类化合物的变化最为显着。(2)使用PEN3型电子鼻对受棉铃虫危害的棉花进行检测,电子鼻传感器对健康棉花与受害棉花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随着棉铃虫的虫龄增加、数量增加或危害时间变长等,具有广谱响应性的S2传感器的响应值逐渐增加,对芳香类化合物具灵敏性的S1、S3和S5传感器的响应值逐渐减小。(3)针对受不同虫龄棉铃虫危害的棉花,从电子鼻传感器响应曲线中提取了稳定值、平均微分值、小波能量值和二项式拟合曲线参数值,并分别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和极限学习机等3种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可较好的区分受不同虫龄棉铃虫危害的棉花,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对受害棉花的平均分类正确率最佳。(4)针对受不同数量棉铃虫危害的棉花,从电子鼻传感器响应曲线中提取5种特征,优选出3种单特征用于后续分析。将3种单特征进行随机组合形成多特征,比较基于单特征和多特征对受害棉花的分类和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电子鼻在受不同数量棉铃虫危害的棉花的区分和预测中有应用潜力,相对单特征,基于多特征对受害棉花的分类和预测效果有明显提升。(5)针对受棉铃虫危害不同时间的棉花,从电子鼻传感器响应曲线中提取3种单特征,基于Fisher判别分析中特征值与判别函数的最大绝对相关性对多特征进行特征选择,得到优化特征。比较基于优化特征、单特征和多特征对不同受害时间的棉花的分类和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基于优化特征可取得较好的分类和预测效果,上述特征选择方法可行,电子鼻可实现受棉铃虫危害不同时间的棉花的区分和预测。

王晶[4](2019)在《藏川杨与毛白杨嫁接过程中mRNA交流与调控网络研究》文中指出植物嫁接技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因操作简便、繁育快并能改良接穗性状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与园艺业植物繁育与生产等方面。一直以来,研究者都在试图探索嫁接植物砧木与接穗相互作用的机制。随着生物分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研究逐渐聚焦于探索嫁接植物砧木与接穗之间遗传物质的传递问题。本研究以藏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 var.tibetica)和毛白杨(Populus tonmetosa Carr.)为实验材料,通过搭建无菌组培体系进行微型异种嫁接实验,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取基因表达数据,解析藏川杨与毛白杨组织间mRNA的交流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选用微型嫁接方法降低外界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首先搭建藏川杨与毛白杨无菌组培体系。我们通过设计植物激素浓度梯度来获取藏川杨组织培养各阶段最适培养基配方,成功构建藏川杨组培体系;另外对现有的毛白杨组培材料进行愈伤组织再分化诱导去除年龄效应的影响;最后对两种杨树进行正反嫁接实验,并以自体嫁接作为对照。结果发现藏川杨与毛白杨嫁接亲和性较好,且以藏川杨做砧木嫁接毛白杨的成活率更高。另外,我们通过细胞荧光示踪剂确定了砧木与接穗维管组织重连的时间在嫁接后5~6 d。2.根据维管组织重建时间,分别在嫁接后5 d,6 d,8 d,12 d,18 d,26 d,36 d与48 d采集嫁接材料茎段部位,提取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取原始数据后使用Trinity对对照组样本的clean reads进行组装,去除冗余序列后进行二次拼接,最终获得藏川杨转录本83,222条,毛白杨转录本106,402条。使用RSEM进行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定量验证组装的准确性,获取的表达量数据在校正批次效应后显示样本重复性好,组装结果与定量结果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3.将藏川杨与毛白杨转录组序列进行比对筛选两种杨树各自的特异性序列,通过异源组织与特异性序列进行比对定量,获得能够进行双向转运的转录本,包含转运至毛白杨体内的273个,至藏川杨体内的1678个。经过功能富集显示这些能够产生跨越嫁接接合部位转录本的基因与植物生长发育、代谢相关以及相应外界刺激并调节自身基因表达调控等生物过程相关。4.使用ImpulseDE2工具对藏川杨与毛白杨之间交换的基因进行时序性差异表达分析,分别获得在不同受体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基因所发挥的功能与命运走向进行了预测。5.首次尝试使用构建基因调控网络的方法解析嫁接机制,将高维微分方程与进化博弈论理论相结合,对藏川杨与毛白杨产生交换的基因进行互作调控关系分析,寻找到关键的枢纽基因,为后续进一步挖掘与验证杨树嫁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影响因子提供了参考方向。

袁宝[5](2019)在《多通道基带信号实时回放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设计了一种支持多通道基带信号实时回放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带宽高、通道多以及支持实时回放与存储的优点,适合高数据采样精度、高系统集成度以及高通信协议速率的基带信号回放,为基带信号处理算法提供研究手段,可以用于卫星遥感、雷达探测以及网络通信等领域。本文首先阐述了 eMMC(Embedded Multi Media Card)存储、FPGA高速数据收发以及总线互联的设计技术,并从电源、时钟复位、存储配置几个角度入手,完成了多通道基带信号实时回放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接着基于Intel FPGA系统级集成工具Qsys,设计了信号回放与存储、eMMC接口以及协议转换等模块,解决了数据传输以及接口总线协议不一致等问题,实现了多路高速基带信号切换回放、基带信号存储与加载的功能;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验证与性能测试。测试与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支持4个通道的基带信号实时回放,单个通道的最高回放速率可以达到2.31GB/s,且支持40MB/s的信号存储速率以及227MB/s的信号加载速率,达到了系统的设计目标。

刘红亮[6](2014)在《局域网远程移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有线通信安装复杂、耗时长、费用高、传输距离有限、布线不易修改和扩展等缺陷。课题从智能家居控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使用波段为2.4GHz的nRF24L01无线射频技术和GPRS/GSM移动通信技术组建局域网控制方案,采用单片机作为微处理器,通过远程移动终端实现对数据指令的发送和接收。为了满足远程移动终端数据信息的稳定传输,实现对电器设备的有效控制,系统设计了相关的硬件电路和固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局域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远程移动终端技术进行相关研究,选取性价比较高的移动通信模块和无线节点模块进行方案设计。借助智能手机和微机,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实现电器设备的远程控制。(2)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远程移动通信控制器和无线节点控制的硬件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WISMO228移动通信模块、nRF24L01无线节点模块、串行通信模块、人机交换模块等整合设计为远程移动通信控制器。无线节点控制主要包括非隔离电源转换模块、nRF24L01无线节点模块及继电器控制模块。(3)系统固件设计。固化在单片机中的程序主要由WISMO228移动通信控制程序、nRF24L01无线节点控制程序、液晶显示程序及按键处理程序等组成。(4)结合系统应用软件,进行局域网远程移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相关调试。实现远程移动终端对电器设备的控制。课题从提高远程移动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应用性的需求出发,构建家庭局域网。设计一种基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智能家居远程控制系统,基本满足了家用电器的操作要求,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实现对家电的监控。系统具有稳定性高、可靠性强、操作简单、功耗低、成本低、易于扩展等特性,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屈辉[7](2013)在《弧齿锥齿轮数控加工误差分析与虚拟测量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弧齿锥齿轮具有承载能力强、传动平稳等优点,在机械传动领域应用极其广泛。目前国产弧齿锥齿轮主要采用传统弧齿锥齿轮专用机床加工,导致了我国弧齿锥齿轮相关产品的制造工艺与世界先进同类产品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制造工艺水平落后,产品精度难以满足更高的传动场合。究其原因主要是弧齿锥齿轮齿面加工工艺设备落后,需要配备精密专用机床和专用加工刀具,加之国外对弧齿锥齿轮加工技术严加封锁,相对国外已广泛采用弧齿锥齿轮专用数控机床先进加工工艺,我国的弧齿锥齿轮专用数控机床研发技术较国外还很落后,因此,如何系统研究弧齿锥齿轮的数控机床先进加工工艺及装备是目前提升我国弧齿锥齿轮先进制造水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弧齿锥齿轮的加工误差以及加工误差测量方法。本文综合利用弧齿锥齿轮空间啮合原理、数控加工技术、虚拟测量原理、多体系统理论及VC++、UG/grip编程语言等理论与手段,分析弧齿锥齿轮空间啮合机理,揭示弧齿锥齿轮机床原始误差影响规律,探索基于弧齿锥齿轮数控加工仿真的虚拟测量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综述弧齿锥齿轮的数控加工方法,分析多体系统理论在数控加工误差分析中的应用及其误差模型的建立方法,介绍虚拟测量原理、方法、步骤,为后续研究打下理论基础。(2)依据弧齿锥齿轮数控加工机床具体几何结构,通过分析机床空间各项原始几何运动误差,建立机床的空间几何误差传递模型。(3)在(1)、(2)的基础上,通过推导弧齿锥齿轮廓面方程,利用多体系统理论建立弧齿锥齿轮的加工误差综合模型,利用Matlab工具对弧齿锥齿轮机床原始误差进行计算仿真,揭示机床各项原始误差对弧齿锥齿轮廓面加工误差的综合影响规律。(4)基于虚拟测量原理建立弧齿锥齿轮加工误差虚拟测量方法,利用UG、VC++开发其加工误差虚拟测量平台,并利用单点偏置法和三点偏置法,实现基于弧齿锥齿轮数控加工仿真的加工误差高效虚拟测量与对比分析。综上,本文的研究为弧齿锥齿轮数控加工误差高效分析与测量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为提升我国弧齿锥齿轮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华双[8](2012)在《罗非鱼鱼鳞明胶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是世界养殖最为广泛的鱼类之一,鱼鳞等是罗非鱼鱼片等罗非鱼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然而,目前罗非鱼鱼鳞大部分被丢弃,资源未能得以有效利用。而鱼鳞富含蛋白质,非常适合提取胶原蛋白或明胶等,如能充分利用必将极大得提高其价值。本研究以罗非鱼鱼鳞为原料,研究以微波辅助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法进行鱼鳞脱钙的工艺条件,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明胶提取条件,再以转谷氨酰胺酶(TG)对明胶进行交联改性研究并将改性明胶应用于涂层保鲜罗非鱼鱼片,以期为罗非鱼鱼鳞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罗非鱼鱼鳞粗蛋白含量丰富,其含量为54.51%。罗非鱼鱼鳞蛋白氨基酸组成中含量最丰富的为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酸及丙氨酸,其含量依次为12.3%、5.53%、5.27%及5.13%;每1000个氨基残基中甘氨酸含量为354个,约占总残基的三分之一,符合胶原蛋白Gly-X-Y的特点。鱼鳞中胶原蛋白含量为30.32%,其约占粗蛋白含量的56%。2.以脱钙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微波功率、脱钙液浓度及脱钙时间对脱钙率的影响,并以正交试验对脱钙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微波辅助EDTA-Na2法脱钙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微波功率400W、脱钙液浓度0.15mol/L,脱钙时间1h,在此条件下,鱼鳞脱钙率达52.2%。电镜扫描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法脱钙可有效去除覆盖在鱼鳞表层的钙质。3.采用明胶提取得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明胶提取条件,考察浸酸浓度、浸酸时间、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得率的影响,优化提胶条件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3.6h,柠檬酸浓度20%,浸酸时间11.3h,预测明胶得率为30.1%,验证试验得率为28.4%,两者较为吻合。4.对优化提胶条件下制备的鱼鳞明胶进行成分及理化性质测定,并将牛骨明胶与鱼鳞明胶进行比较分析。鱼鳞明胶粗蛋白含量93.5%,明胶纯度高达97.0%,pH及等电点分别为5.0和8.7,粘度法测得热变性温度为28.1℃,鱼鳞明胶红外光谱谱图与鱼鳞酶促酸溶胶原蛋白相似。牛骨明胶及鱼鳞明胶的氨基酸组成中亚氨基酸(脯氨酸和羟脯氮酸)分别为167、173个残基/1000总氨基酸残基;凝胶强度分别为271、328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得鱼鳞明胶的特征温度为27.0℃及59.7℃,牛骨明胶的则为25.3℃和69.5℃。明胶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谱图表明,较之牛骨明胶,鱼鳞明胶有许多分子量低于100kDa的组分。5.以特性粘度为考察指标,采用TG对鱼鳞明胶进行酶法交联改性,所用明胶浓度为5%、TG添加量为(0.8mg/mL),得到TG改性明胶的较佳条件为:温度为40℃,反应体系pH为6.0,改性时间为3h。TG改性使明胶膜的阻隔性能大大增强,明胶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减少了20.4%,而过氧化抑制率则由15.5%增至59.4%,TG改性也使明胶膜的含水量及可溶性物质含量降低。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图谱表明,TG改性增强明胶的热特性温度,吸热峰对应的特征温度由23.8℃与47.5℃升至25.7℃及56.7℃。红外扫描结果显示TG交联使得明胶二级结构出现α-螺旋或无规卷曲结构增多,扫描电镜(SEM)显示酶法改性膜的断面比对照膜更为均匀致密。6.将TG改性的明胶(TG,0.8mg/mL;明胶5%,w/v)应用于涂层保鲜罗非鱼鱼片,研究明胶涂层对不同贮藏温度(0℃和6℃)下鱼片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明胶涂层可降低鱼片贮藏过程中的质量损失。除在贮藏6天时pH有所下降外,各试验组鱼肉pH值总体上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明胶涂层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减少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脂肪氧化产物的生成。明胶涂层鱼片在0℃贮藏9天后其TVB-N量(26.87mg/100g)处于可接受的水平。

魏冠义[9](2010)在《基于MasterCAM9.0的XH715数控加工中心后置处理程序开发》文中研究指明Mastercam9.0是美国CNC Software公司开发的一套CAD/CAM数控系统,侧重于数控加工。它采用图形交互式自动编程方法实现NC程序的编制。采用MasterCAM9.0进行数控加工时,首先根据图形信息和加工信息生成NCI文件,但NCI文件不能直接传送给数控机床,还必须通过各数控系统专用的后置处理程序,将NCI文件转换成数控系统可以接受和识别的NC文件,才能控制数控机床正常工作。NC程序的自动产生是受软件的后置处理功能控制的,不同的加工模块(如车削、铣削、线切割等)和不同的数控系统对应于不同的后处理文件。软件当前使用哪一个后处理文件,是在软件安装时设定的,而在对具体应用软件进行编程之前,一般还需要对当前的后处理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设定,以使其符合系统要求和使用者的编程习惯。如果没有对后处理文件进行修改,则会导致生成的NC程序中某些固定的地方经常出现一些多余的内容,或者总是漏掉某些语句。因此,在将程序传入数控机床之前,就必须对程序进行手工修改,如果没有全部更正,则可能造成事故。本文通过分析MasterCAM9.0后置处理程序的结构、设计方法,结合基于SINUMERIK 802D数控系统的XH715数控加工中心的编程特点,开发了专用的后置处理程序,使MasterCAM9.0生成的程序能够直接应用于XH715数控加工中心的加工。经在XH715数控加工中心上运行,证明该专用后置处理程序可以提高MasterCAM9.0编程效率,实现数控加工自动化。

修辉平[10](2009)在《基于潜望镜侧罩Mastercam后置处理技术研究与加工》文中研究说明侧罩是潜望镜外壳体上较为重要的零件,该零件安装在潜望镜主壳体的两侧凸台上。其主要作用为保护壳体内的机械部件及光学元件和抵抗外界光线的干扰,从而提高潜望镜探测的明析度。该产品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船717研究所校企合作项目,该项目既缓解研究所的生产压力,也提高了学校设备利用率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要求。但学校“多机床、多系统”状况制约了产品的生产,本文通过MASTERCAM的后置处理技术研究和开发,分别开发适合不同系统、不同机床的专用后置处理器。本文基于潜望镜侧罩的特点,研究了凹、凸形曲面的加工方式,得出了高效、优质、省时的曲面加工方法。后置处理技术是数控加工编程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是CAD/CAM系统与机械制造连接的纽带,它直接影响自动编程软件的使用效果和零件的加工质量、效率以及机床的可靠运行。本文介绍了后置处理技术的内容、结构与功能,设计方法,结合不同数控系统开发了专用的后置处理程序。本文研究、分析了MASTERCAM系统的刀位原文件格式,总结了FANUCOI-MC、SINUMERIK810D、HNC22M系统基本指令代码的特点,详细分析了SINUMERIK810D系统和FANUC0i-MC系统在孔加工固定循环上的异同;剖析了MasterCAM系统的刀位原文件结构,研究了MasterCAM后置处理系统的机床特性文件的设计和定制方法。本文指出,通用后置处理系统是MASTERCAM系统的发展方向,但基于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对广泛使用的MASTERCAM软件进行后置处理研究与开发是必要的。基于MasterCAM通用后置处理系统,应用数控代码导向技术,通过修改其数据库模型,较好地开发配置SINUMERIK810D、FANUC0i-MC、HNC22M数控系统的加工中心(或铣床)的专用后置处理程序,并重点解决了SINUMERIK810D系统处理孔加工固定循环的难题,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加工。通过实践验证,本系统能够直接处理轮廓、内槽、孔系、曲线及曲面的刀具路径文件,不需人工再做二次处理。

二、MasterCAM V8.0后置处理程序的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sterCAM V8.0后置处理程序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攻击图的车载网络脆弱性评估框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车联网安全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V2X和车载网络
        2.1.1 V2X和相关项目
        2.1.2 SimTD项目
        2.1.3 V2X攻击比较研究
        2.1.4 车载网络及其模型
        2.1.5 车载网络攻击
    2.2 攻击图
        2.2.1 攻击图技术与车联网场景
        2.2.2 攻击图分析工具
        2.2.3 MulVAL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攻击图的车载网络脆弱性评估框架的设计
    3.1 V2X中的车载网络与MulVAL框架
    3.2 修改MulVAL框架的规则库
        3.2.1 综述
        3.2.2 物理网络拓扑
        3.2.3 网络通信
        3.2.4 主体访问
        3.2.5 车辆配置
        3.2.6 漏洞
    3.3 优化MulVAL框架的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攻击图的车载网络脆弱性评估框架的应用
    4.1 Jeep Cherokee安全事件
        4.1.1 网络结构
        4.1.2 漏洞整理
        4.1.3 攻击图
        4.1.4 安全分析的相关技术
        4.1.5 安全分析
    4.2 奔驰安全事件
        4.2.1 网络结构
        4.2.2 漏洞整理
        4.2.3 攻击图
        4.2.4 安全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未知车型的脆弱性评估
    5.1 网络结构
    5.2 漏洞整理
    5.3 攻击图
    5.4 安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流程与BN模型的散杂货港口作业流程延误预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港口作业效率研究现状
        1.2.2 工作流与流程模型综述
        1.2.3 风险预测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技术
    2.1 流程挖掘理论与算法
        2.1.1 流程挖掘概念
        2.1.2 工作流-Petri网
        2.1.3 启发式挖掘算法
        2.1.4 流程挖掘工具
    2.2 贝叶斯相关理论
        2.2.1 贝叶斯定理
        2.2.2 贝叶斯网络定义
        2.2.3 贝叶斯网络性质
        2.2.4 贝叶斯网络应用
    2.3 贝叶斯网络学习
        2.3.1 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2.3.2 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2.4 本章小结
3 散杂货港口生产作业分析与流程模型构建
    3.1 港口生产作业现状与问题
        3.1.1 港口作业现状与内容
        3.1.2 作业流程延误问题分析
        3.1.3 作业活动影响因素分类
    3.2 生产作业数据采集与处理
        3.2.1 港口作业数据采集
        3.2.2 港口作业数据处理
    3.3 港口作业流程模型构建
        3.3.1 流程模型符号变量
        3.3.2 作业流程模型分析
        3.3.3 并行作业流程挖掘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作业流程延误预测模型
    4.1 作业流程延误预测模型定义
        4.1.1 作业延误预测模型描述
        4.1.2 贝叶斯网络选择
    4.2 预测模型BN结构学习
        4.2.1 作业流程网络结构学习
        4.2.2 活动因素网络结构学习
        4.2.3 融合流程与因素网络结构
    4.3 预测模型BN参数计算
        4.3.1 作业流程网络的参数计算
        4.3.2 考虑影响因素的参数计算
    4.4 实例计算与分析
        4.4.1 大船流程实例计算
        4.4.2 流程结构有效性验证
        4.4.3 作业流程延误推理应用
        4.4.4 模型预测准确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散杂货港口作业流程延误预测系统设计实现
    5.1 作业流程延误预测系统目标
    5.2 作业流程延预测系统总体设计
        5.2.1 预测系统设计原则
        5.2.2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5.2.3 预测系统总体架构
    5.3 作业流程延预测系统详细设计
        5.3.1 预测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5.3.2 预测系统功能接口设计
        5.3.3 系统数据库字典设计
    5.4 作业流程延预测系统实现与测试
        5.4.1 预测系统界面实现
        5.4.2 预测系统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工作总结
        6.1.2 论文创新点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电子鼻技术在棉花棉铃虫虫害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虫害诱导挥发物的研究进展
        1.2.2 电子鼻在植物虫害检测中的应用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课题来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2.1 电子鼻系统
        2.2.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2.3 试验方法
        2.3.1 棉花挥发物的电子鼻检测
        2.3.2 棉花挥发物的气质联用仪检测
    2.4 电子鼻数据分析方法
        2.4.1 传感器信号的预处理
        2.4.2 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
        2.4.3 数据的降维
        2.4.4 建立分类模型
        2.4.5 建立回归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对危害棉花的棉铃虫虫龄的区分
    3.1 前言
    3.2 试验方案
        3.2.1 棉花样品的电子鼻检测
        3.2.2 棉花样品挥发物的GC-MS检测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受不同虫龄棉铃虫危害的棉花挥发物变化
        3.3.2 电子鼻对受不同虫龄棉铃虫危害的棉花的响应分析
        3.3.3 基于4 种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3.3.4 基于3 种神经网络方法的分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特征对危害棉花的棉铃虫数量的区分和预测
    4.1 引言
    4.2 试验方案
        4.2.1 棉花样品的电子鼻检测
        4.2.2 棉花样品挥发物的GC-MS检测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受不同数量棉铃虫危害的棉花挥发物变化
        4.3.2 电子鼻对受不同数量棉铃虫危害的棉花的响应分析
        4.3.3 基于5 种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4.3.4 基于单特征构建受不同数量棉铃虫危害的棉花分类模型
        4.3.5 基于多特征的分类模型优化
        4.3.6 基于单特征构建危害棉花的棉铃虫数量的预测模型
        4.3.7 基于多特征的回归预测模型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isher判别分析和支持向量机对棉花受害时间的区分和预测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2.1 电子鼻检测
        5.2.2 棉花样品挥发物的GC-MS检测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受棉铃虫危害不同时间的棉花挥发物变化
        5.3.2 受棉铃虫危害不同时间的棉花的电子鼻响应分析
        5.3.3 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可视化分析
        5.3.4 基于典则判别函数与特征的典型相关性的特征选择
        5.3.5 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建立棉花受害时间的预测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主要缩略语清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藏川杨与毛白杨嫁接过程中mRNA交流与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嫁接植株的构建
        1.1.1. 维管束重建原理
        1.1.2. 影响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
    1.2. 砧木与接穗遗传物质系统性传递研究
        1.2.1. 基因水平转移
        1.2.2. 移动的sRNA与表观遗传
        1.2.3. mRNA与蛋白质转运
    1.3. 全基因组水平解析砧穗互作研究
        1.3.1. 嫁接愈合过程的基因表达变化
        1.3.2. 砧木与接穗间转录本的大规模转运
        1.3.3. 基因调控网络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2. 藏川杨与毛白杨微型嫁接体系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组织培养
        2.1.2. 嫁接方法
        2.1.3. 维管束重建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组培体系构建
        2.2.2. 微型嫁接体系
        2.2.3. 动态时间序列设置
    2.3. 讨论
    2.4. 小结
3. 嫁接杨树转录组测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RNA提取
        3.1.2. 原始数据组装
        3.1.3. 基因表达水平富集与样本相关性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提取质量与测序质量检测
        3.2.2. 组装结果
        3.2.3. 定量结果与样本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4. 嫁接杨树砧木与接穗之间的mRNA交换
    4.1. 筛选特异性序列
        4.1.1. 序列比对
        4.1.2. 特异性序列筛选结果
    4.2. 筛选嫁接后进行交换的转录本
        4.2.1. 异源表达序列定量
        4.2.2. 相关性检测
    4.3. 功能富集分析
        4.3.1. GO富集分析
        4.3.2. KEGG富集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嫁接杨树砧木与接穗间交换基因的动态表达变化
    5.1. ImpulseDE2方法
    5.2. 藏川杨/毛白杨砧穗间转运基因的差异表达
    5.3. 毛白杨/藏川杨砧穗间转运基因的差异表达
    5.4. 讨论
    5.5. 小结
6. 嫁接杨树砧穗间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
    6.1. 结合进化博弈论的微分方程法
    6.2. 转运至毛白杨组织中的基因互作关系
    6.3. 转运进藏川杨组织中的基因互作关系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多通道基带信号实时回放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文章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概述
    2.1 eMMC协议
        2.1.1 接口信号
        2.1.2 速度模式
        2.1.3 工作模式与初始化流程
    2.2 FPGA串行收发器
        2.2.1 物理介质接入层
        2.2.2 物理编码子层
        2.2.3 收发器锁相环与时钟网络
    2.3 AXI4总线
    2.4 Qsys互联结构
        2.4.1 地址解码
        2.4.2 数据通路多路复用
        2.4.3 数据位宽匹配
        2.4.4 仲裁机制
        2.4.5 互联流水线
    2.5 硬核处理器系统
    2.6 本章小结
3 电路设计
    3.1 电路整体方案
    3.2 电源方案设计
        3.2.1 功耗评估
        3.2.2 电源树设计
        3.2.3 上电顺序控制
    3.3 时钟与复位方案设计
        3.3.1 时钟方案设计
        3.3.2 复位方案设计
        3.3.3 时钟与复位管脚分配
    3.4 存储与配置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逻辑设计
    4.1 逻辑整体方案
        4.1.1 实时回放方案
        4.1.2 存储回放方案
    4.2 存储主控模块设计
        4.2.1 存储命令处理子模块
        4.2.2 存储数据读写子模块
        4.2.3 存储中断生成子模块
    4.3 回放主控模块设计
        4.3.1 回放命令处理子模块
        4.3.2 回放数据读写子模块
        4.3.3 回放中断生成子模块
    4.4 eMMC控制模块设计
        4.4.1 eMMC时钟复位接口
        4.4.2 eMMC命令接口
        4.4.3 eMMC数据接口
        4.4.4 状态与控制单元
        4.4.5 AXI数据读写模块
    4.5 AXI-AMM协议转换模块设计
        4.5.1 地址转换
        4.5.2 数据位宽转换
        4.5.3 读数据防溢出处理
    4.6 本章小结
5 测试验证
    5.1 硬件电路调试
    5.2 回放主控模块验证
        5.2.1 命令接收
        5.2.2 命令拆分
        5.2.3 命令执行
        5.2.4 中断生成
    5.3 存储主控模块验证
    5.4 AXI-AMM协议转换模块验证
        5.4.1 地址转换
        5.4.2 数据拼接与拆分
        5.4.3 读命令数量控制
    5.5 eMMC控制模块测试
        5.5.1 初始化
        5.5.2 模式修改
        5.5.3 数据读写
    5.6 系统性能测试
        5.6.1 实时回放测试
        5.6.2 存储回放测试
        5.6.3 测试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局域网远程移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2.1 局域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移动通信终端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远程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移动通信控制器的设计
        1.3.2 无线节点控制的设计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系统功能分析及方案实施
    2.1 系统功能分析
    2.2 系统方案分析
    2.3 通信模块选型及比较
第3章 局域网远程移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主要芯片
        3.1.1 微型处理器
        3.1.1.1 STC12C5A60S2 单片机
        3.1.1.2 AT89C2051 单片机
        3.1.2 GPRS/GSM 移动通信模块
        3.1.3 无线节点通信模块
    3.2 移动通信控制器设计
        3.2.1 移动通信控制器硬件电路总体结构
        3.2.2 移动通信电路设计
        3.2.2.1 WISMO228 供电电路
        3.2.2.2 WISM0228 控制接口电路
        3.2.3 射频模块硬件设计
        3.2.3.1 nRF24L01 工作原理
        3.2.3.2 nRF24L01 与 MCU 的连接
        3.2.3.3 nRF24L01 电源供电电路
        3.2.4 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3.2.4.1 MAX232 电平转换电路
        3.2.4.2 CH340T 电平转换电路
        3.2.5 人机交互电路设计
        3.2.5.1 按键接口电路
        3.2.5.2 LCD 显示电路
        3.2.5.3 LED 指示电路
    3.3 无线节点控制设计
        3.3.1 节点控制硬件电路总体结构
        3.3.2 非隔离电源转换电路
        3.3.3 nRF24L01 模块接口电路
        3.3.4 继电器控制电路
    3.4 射频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
第4章 局域网远程移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主流程设计
    4.2 移动通信控制程序
        4.2.1 AT 指令介绍
        4.2.2 系统指令编码规则
        4.2.3 串口驱动程序设计
        4.2.4 WISMO228 模块初始化程序设计
        4.2.5 SMS 短信息收发程序设计
        4.2.6 GPRS 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4.3 无线节点控制程序
        4.3.1 无线节点软件流程
        4.3.2 单片机与 nRF24L01 的 SPI 通信
        4.3.3 nRF24L01 数据包处理方式
        4.3.4 节点通信程序设计
    4.4 液晶显示程序
    4.5 按键处理程序
第5章 系统调试
    5.1 局域网节点通信的调试
    5.2 远程移动控制软件调试
        5.2.1 移动终端控制软件调试
        5.2.2 PC 机监控软件调试
    5.3 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

(7)弧齿锥齿轮数控加工误差分析与虚拟测量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机床误差分析
        1.2.2 曲面误差测量技术
        1.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弧齿锥齿轮建模理论基础
        2.2.1 弧齿锥齿轮啮合理论
        2.2.2 弧齿锥齿轮齿廓形成原理
        2.2.3 弧齿锥齿轮廓面方程的推导
    2.3 加工机床的后置处理
    2.4 基于多体系统理论的机床误差模型
        2.4.1 多体系统理论
        2.4.2 机床误差特征描述
        2.4.3 机床空间误差建模步骤
    2.5 虚拟测量基本理论
        2.5.1 虚拟测量的组成模块
        2.5.2 虚拟测量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床误差对弧齿锥齿轮的加工精度的影响
    3.1 引言
    3.2 机床误差分析
        3.2.1 机床结构分析
        3.2.2 机床误差项分析
    3.3 机床误差特征矩阵求解
    3.4 弧齿锥齿轮机床误差廓面方程的建立
    3.5 弧齿锥齿轮廓面法向误差计算
        3.5.1 齿轮廓面法向误差的定义
        3.5.2 弧齿锥齿轮法向误差分析计算
    3.6 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3.6.1 弧齿锥齿轮大轮加工误差计算
        3.6.2 弧齿锥齿轮小轮加工误差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弧齿锥齿轮加工误差虚拟测量技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弧齿锥齿轮加工误差虚拟测量方法
        4.2.1 弧齿锥齿轮数控加工误差虚拟测量原理
        4.2.2 加工误差虚拟测量步骤
        4.2.3 虚拟测量流程图
    4.3 弧齿锥齿轮 CAM/CAT 集成系统的研究
        4.3.1 弧齿锥齿轮的 CAM/CAT 集成系统构架的组成
        4.3.2 弧齿锥齿轮CAM / CAT集成系统的开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量实例应用
    5.1 引言
    5.2 弧齿锥齿轮大轮加工模型虚拟测量实例
        5.2.1 弧齿锥齿轮侧铣加工单点偏置算法
        5.2.2 弧齿锥齿轮的单点偏置算法刀位文件的生成
        5.2.3 弧齿锥齿轮侧铣三点偏置算法
        5.2.4 弧齿锥齿轮三点偏置算法刀位文件生成
        5.2.5 加工仿真及加工误差测量
    5.3 弧齿锥齿轮小轮加工模型虚拟测量实例
    5.4 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罗非鱼鱼鳞明胶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明胶概述
    1.2 蛋白质的改性研究概况
    1.3 转谷氨酰胺酶改性机理及改性明胶研究进展
    1.4 明胶涂层应用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2 罗非鱼鱼鳞的原料特性及脱钙工艺的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鱼鳞化学成分
        2.4.2 鱼鳞氨基酸组成
        2.4.3 胶原蛋白含量
        2.4.4 微波辅助法脱钙单因素实验
        2.4.5 微波辅助法脱钙工艺优化
        2.4.6 微波辅助法脱钙对罗非鱼鱼鳞结构的影响
    2.5 小结
3 罗非鱼鱼鳞明胶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明胶提取工艺的优化
        3.4.2 鱼鳞明胶的化学组成
        3.4.3 凝胶强度
        3.4.4 pH 及 pI
        3.4.5 明胶的热特性
        3.4.6 红外光谱分析
        3.4.7 分子量分布
    3.5 小结
4 TG 改性鱼鳞明胶及明胶膜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TG 改性明胶工艺条件的优化
        4.4.2 紫外光谱分析
        4.4.3 膜的水分含量及溶解性
        4.4.4 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及过氧化抑制率
        4.4.5 明胶膜热特性分析
        4.4.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分析
        4.4.7 明胶膜的结构特征
    4.5 小结
5 明胶涂层保鲜罗非鱼鱼片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试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质量损失率的变化
        5.4.2 pH 值的变化
        5.4.3 颜色的变化
        5.4.4 菌落总数的变化
        5.4.5 TVB-N 值的变化
        5.4.6 罗非鱼鱼片 TBA 值的变化
    5.5 小结
6 总结
    6.1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6.1.1 罗非鱼鱼鳞的原料特性
        6.1.2 微波辅助对鱼鳞进行脱钙的研究
        6.1.3 鱼鳞明胶提取工艺的优化及产物的研究
        6.1.4 转谷氨酰胺酶改性 TG 改性鱼鳞明胶及明胶膜性能的研究
        6.1.5 明胶涂层保鲜罗非鱼鱼片的研究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基于MasterCAM9.0的XH715数控加工中心后置处理程序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MASTERCAM9.0的自动编程功能
    2.1 数控编程概述
    2.2 MASTERCAM9.0自动编程的特点
    2.3 MASTERCAM9.0自动编程的数据流程
第3章 MASTERCAM9.0的后置处理
    3.1 后置处理原理
    3.2 MASTERCAM9.0后置处理的文件格式
        3.2.1 MasterCAM9.0的*.NC文件
        3.2.2 MasterCAM9.0的*.PST文件
    3.3 后处理文件制定的步骤
第4章 XH715数控加工中心后处理文件的制定
    4.1 XH715数控加工中心的主要技术参数
    4.2 SINUMERIK 802D数控系统与FANUC数控系统的NC程序的比较
        4.2.1 FANUC 0i系统的常用功能代码、辅助代码
        4.2.2 功能代码、辅助代码的区别
        4.2.3 NC程序的开始与结束的格式
        4.2.3.1 文件头
        4.2.3.2 结束程序段
        4.2.4 刀具的有关设置
        4.2.5 切削循环
        4.2.6 坐标轴的设置
    4.3 XH715立式加工中心专用后置处理文件的设计
        4.3.1 程序开始、结束和自动换刀格式的修改
        4.3.2 加工过程
        4.3.2.1 对功能相同、符号不一致的代码进行修改
        4.3.2.2 圆弧插补方式的设置
        4.3.2.3 坐标轴的设置
        4.3.3 孔加工固定循环开关的设置
        4.3.4 通信接口参数的设置
        4.3.5 轴转速的设置
        4.3.6 后置处理程序注释内容的制定
第5章 数控加工实例
    5.1 符合XH715立式加工中心的数控程序
    5.2 FANUC通用后置处理程序生成的数控程序
    5.3 自动编程
        5.3.1 构造图形
        5.3.2 产生刀具路径
        5.3.3 后置处理
        5.3.4 模拟加工
        5.3.5 加工检验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

(10)基于潜望镜侧罩Mastercam后置处理技术研究与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Mastercan凹、凸曲面加工方式应用研究
    2.1 Ncsentry软件简介
    2.2 Mastercam凹形曲面加工方法研究
        2.2.1 Mastercam凹形曲面粗加工方法研究
        2.2.2 Mastercam凹形曲面精加工方法研究
    2.3 Mastercam凸形曲面加工方法研究
        2.3.1 Mastercam凸形曲面粗加工方法研究
        2.3.2 Mastercam凸形曲面精加工方法研究
    2.4 基于Mastercam的曲面数控加工方法误差的研究
        2.4.1 曲面三轴联动加工的加工方法误差分析
        2.4.2 基于MasterCAM的曲面三轴加工方法误差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ANUC等主流控制系统Mastercam后置处理
    3.1 Mastercam后置处理原理
        3.1.1 MasterCAM的后置处理概述
        3.1.2 MasterCAM的后置处理文件组成
    3.2 基于MasterCAM 9的FANUC 0i MC系统后置处理模块开发
        3.2.1 FANUC 0i MC系统加工程序格式及编程方法
        3.2.2 后置处理文件结构
        3.2.3 后处理文件的设定方法
        3.2.4 FANUC 0i MC数控系统后置处理程序设计
    3.3 基于MasterCAM 9.1的SINUMERIK 810D系统后置处理模块开发
    3.4 基于MasterCAM 9的华中世纪星HNC22M系统后置处理模块开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程序传输与联机加工
    4.1 串口数据线的连接
    4.2 程序传送
        4.2.1 通信运用
        4.2.2 Mastercam通讯技术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潜望镜侧罩编程与联机加工实例
    5.1 潜望镜侧罩图样及技术指标
    5.2 加工工艺分析
    5.3 潜望镜侧罩曲面加工方式及误差预测
    5.4 基于Mastercam的三维建模
    5.5 基于Mastercam/CAM环境下的数控加工编程
        5.5.1 对刀建立工件坐标系
        5.5.2 刀轨设计
    5.6 FANUC通用后置处理程序生成的数控程序
    5.7 西门子通用后置处理程序生成的数控程序
    5.8 华中世纪星通用后置处理程序生成的数控程序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MasterCAM V8.0后置处理程序的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攻击图的车载网络脆弱性评估框架的设计与实现[D]. 薛红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流程与BN模型的散杂货港口作业流程延误预测系统研究[D]. 闵道祯.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电子鼻技术在棉花棉铃虫虫害检测中的应用[D]. 代雨婷. 浙江大学, 2020(01)
  • [4]藏川杨与毛白杨嫁接过程中mRNA交流与调控网络研究[D]. 王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5]多通道基带信号实时回放系统[D]. 袁宝. 浙江大学, 2019(03)
  • [6]局域网远程移动控制系统研究[D]. 刘红亮. 南昌航空大学, 2014(02)
  • [7]弧齿锥齿轮数控加工误差分析与虚拟测量技术的研究[D]. 屈辉. 湘潭大学, 2013(04)
  • [8]罗非鱼鱼鳞明胶改性及其应用研究[D]. 黄华双. 广东海洋大学, 2012(02)
  • [9]基于MasterCAM9.0的XH715数控加工中心后置处理程序开发[D]. 魏冠义.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5)
  • [10]基于潜望镜侧罩Mastercam后置处理技术研究与加工[D]. 修辉平. 南昌大学, 2009(S1)

标签:;  ;  ;  

MasterCAM V8.0后处理器优化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