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我国的会计目标——兼评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的局限性(论文文献综述)
石心蕊,钟骏华[1](2015)在《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选择问题》文中提出本文首先阐述会计目标研究现状,对两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局限性进行比较;然后分析新准则修订的内容、修改后对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及其考量因素;最后简要说明"决策有用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杨月娟,黄迈[2](2012)在《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问题探讨》文中指出当今理论界对会计目标的确立主要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两个有代表性的流派,对决策有用观与受托有用观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局限性,并提出对我国会计目标的启示。
罗成德[3](2012)在《对我国会计目标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及建议》文中指出会计目标,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者境界,被认为是最基础的观念,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我国会计理论界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重视目标的研究,并逐渐展开了有益的探讨,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就国外和国内对会计目标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的回顾,对我国目前的会计目标研究趋势做出简要的概括,并对会计目标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
时军[4](2011)在《我国财务会计目标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会计目标理论两大学派主要观点和内容,通过分析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的差异以及两者的局限性,指出了影响会计目标选择的因素,对我国会计目标合理定位提出了建议。
范伟红[5](2011)在《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文中认为如果说公司法扞卫公司利害关系人的权利,那么财务会计则关照着我们的经济利益。公司法与财务会计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但当今司法实践表明它们不再是泾渭分明的,谁也无法否认在财务会计的技术性表征后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上的关系,财务会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公司法是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体系的上位法,应当引领整体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并发挥调整会计市场秩序的核心作用。理论与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公司会计越重要。如此重要的会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学领域最受公众谴责与质疑的领域,纵然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商业语言”的财务会计制度从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会计法》、《公司法》以及大量准则等各层次的制度供给从无到有,形式上看不可谓不齐全,但是会计造假依然骇人听闻,会计师是化妆师等恶劣的社会经济影响说明改革还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法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原本是公司法理论与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但实际却一直是一块“短板”,公司法专着和教材大多付之阙如,偶有涉及者也不过是对简单几个公司法条款的泛泛提及,到目前为止可查得的国内法学与会计学的博士论文,只有邱海洋博士写的关于公司分配的相关内容,而没有一篇系统写公司法层面上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的。没有深入系统地触及这一领域就不能全面揭示公司法中财务会计制度的内在特质。与此同时,财务会计的行业主管部门实质垄断了各层次的财务会计制度供给,除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部门规章外,《会计法》以及《公司法》关于财务会计的部分都是交给行业主管部门独家起草的,最后定稿也没有实质改动。《会计法》主要针对预算会计具有浓烈的行政法色彩,调整公司商事财务会计的《公司法》的相应制度内容实质上被架空,一方面是数量上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系统性和逻辑性欠缺,可操作性差,造成大量必要的规范内容的法律位阶由公司法下移到准则与制度等部门规章中去了,这样行业主管部门就拥有规章的绝对话语权,形成公司财务会计行为实质上的法律规制不足。毫无疑问,这么重要的领域,决不能完全交给会计行业与会计师“自治”。商法学者应当走向公司财务会计理论与制度改革的前台,代表利益相关者同财务会计控制人、会计行业及会计师展开充分博弈,探寻财务会计制度理论与实践的理性方向。造成公司法财务会计理论与制度研究匮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商法学与财务会计的学科融合还不够紧密,跨学科理论体系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公司财务会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错综复杂的,在强制性与任意性治理规范之间缺乏直观的边界或分水岭,难以找到系统研究所必需的逻辑脉络与切入点。本文结构是从公司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入手,同时进行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纵横比较研究、提出在公司法中建立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并以资产保全原则为中心顺序展开资本制度、分配制度、监督制度等研究。第一部分分析了公司法统驭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领域的社会成本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社会学领域的关系性契约理论、法学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西方新资本结构理论等,包括: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理论、资本结构的信号模型理论及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等等。第二部分是制度的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了两大法系建立统一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路径和特征,“法典式”更追求安全,“准则式”更追求效率,指出大陆法系“法典式会计制度”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在执行中具有比较强的司法力度与较大的强制性,可在改良基础上借鉴。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事会计制度行业主管部门一统天下的传统与现实,根本的原因是公司法对财务会计规范的实质上的缺失,只有完善公司法上的商事会计制度建设,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公司商主体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第三部分提出在公司法上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主张,认为公司法统驭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应从概念框架入手,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商业语言的音标与普通话”,国内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瓶颈和出路就在于此,尽管确定概念框架有着方方面面的困难和不准确,但是,会计谚语:近似的正确远胜过精确的错误。文章总结国内外概念框架制定的先进经验,探讨了以资产为核心的七个会计要素的概念标准。第四部分是公司资本制度研究,从法学与会计学视角分析了传统公司资本三原则的弊端。认为公司资本三原则既没有传统公司法理论所描述的那么神奇和保险,也不是当今一些公司法学者所认为的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态度是赞同公司信用的本质是资产信用而不是资本信用,主张资本三原则功能的有限性,坚持放开与规制相结合的折衷主义,构建以资产保全为中心的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以资本为中心的增资减资以及验资都应当转为以资产保全为标杆。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是改变现行公司法盯在公司某个时点的资本上,而是规制公司持续经营期间资产交易的公允性、关联交易的公平性、转投资、对外担保、捐赠等程序的正当性。第五部分研究的是公司分配制度而不局限于利润分配制度,目的是从实质意义与宏观意义上分析公司分配。现行法律、法规与规章都没给出清晰的“公司分配”的概念,实践中把“公司分配”等同于“利润分配”,“利润”或“盈余”等分配对象的内涵设计究竟是资产负债表下的盈余还是收益表下的盈余没有厘定,外延设计是单纯收益盈余还是包括资本盈余与收益盈余的满计盈余没有依据。为此,文章重新界定了“公司分配”概念,发展完善并理清了利润分配顺序标准,修正了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分红比例,创新性地提出了恢复提取法定公益金的公司法法理、规则及时代意义。第六部分研究的是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制度,文章分析了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管的畸形状态与矫正路径,现实财务会计立法与实践过多赋予公司、行业主管部门与会计中介机构监督权,尤其是2005年公司法修订确定了全面的法定审计。文章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本质是监督辅助,真正享有监督权的是公司最相关的利益关系人股东、债权人及职工等,公司财务会计监督权安排应当建立在监督利益的基础上,从“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及其“成本效益”原则考虑,与自己利益不对称的监督是不现实的。实践证明全面法定审计也是颇难实行的。主张根据公司的社会化程度、负债比例的高低、行业性质及规模大小等确定是公司法法定审计还是自愿选择审计。公司商事会计不同于官厅会计,从终极意义上确定公司账簿设立、编报义务与责任主体是必要的。《会计法》确定内部会计监督主体没有区分预算主体与商主体两类不同的会计主体,所以两次修改都没有追寻到公司终极意义上的会计实际控制者。至于监督效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笔者认为忽视所有者和债权人等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不是作为经济法属性的《会计法》的责任,而是作为商法属性的《会计法》的过错,公司法应当确定公司会计内部监督主体间的制衡关系。从公司法的治理机制看,应然的财务会计内部监督主体应当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与监督有关的是利害关系人财务知情权制度,文章扩展了财务会计的知情权主体,不仅仅局限于股东,通过提出财务会计法律事实理论即财务知情权客体是包含简单与综合两种类型的财务会计层级事实,基于事实区分及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则,主张公司法应当权衡知情主体与公司的利益大小、财务会计事实性质以及涉商业秘密程度等,提供直接知情与专家代理知情两种不同的知情路径。对债权人来说,创新性地提出强制债并股理论与制度,符合条件的债权人股东可以通过股东身份享有知情权,不符合条件的普通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只能有权知悉综合性会计法律事实。同时,强化公司实际控制人对公司财务会计的披露义务与法律责任。
李法兵[6](2010)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目标的法律经济学解释——兼论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指出公司治理涉及各种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划分和制衡。会计是连接权利和利益的纽带,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司治理中对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约束与制衡机制需要以会计信息作保障。会计目标与公司治理目标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我国公司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下,公司目标是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会计法律制度的完善对我国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夏玉琳[7](2010)在《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的出发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目标两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形成了浩瀚的会计目标研究的文献。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决策有用观逐渐被广泛采用。它表明为用户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基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对于我们推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公司治理和夯实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冰[8](2009)在《略论我国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文中认为会计的目标应是多元化的,既要满足对股东信息的需求,又要满足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还要为债权人和其他社会公众服务。兼评受托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的局限性,重点强调在我国现阶段的现实国情下,围绕报告受托资源的保值责任履行情况,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我国企业会计规范的重点。
于静[9](2009)在《受托经管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在介绍会计目标的2个主要流派——"受托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分别从会计的着眼点、信息使用者、信息的用途、信息的内容、信息的数量、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7方面对2个流派进行比较,并对二者作了简要评价和关系比较。
孙继辉[10](2008)在《对会计目标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会计目标是会计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既是连接外部和会计系统的关键,也是构建会计的导向。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将会计目标地位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顺应新准则条件下,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我国目前的会计目标应该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行。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比重的日益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不断拓宽,在不久的将来决策有用观的主导地位必然随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与完善而确立。
二、论我国的会计目标——兼评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的局限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的会计目标——兼评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的局限性(论文提纲范文)
(1)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选择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目标研究现状 |
(一) 两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局限性 |
1、两大学派基本观点。 |
2、两大学派的主要差别。 |
3、两大学派的局限性。 |
(二) 我国对于会计目标研究现状。 |
二、新会计准则中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及其原因 |
(一) 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 |
(二) 我国会计目标选择的原因 |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2、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
3、市场经济的发展。 |
4、会计目标的前瞻性。 |
三、“决策有用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一) “决策有用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二) 解决问题的措施 |
(2)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学说的发展 |
1. 受托责任观学说的发展。 |
2. 决策有用观学说的发展。 |
二、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比较 |
1. 会计的着眼点。 |
2. 信息的用途。 |
3. 信息的质量特征。 |
4. 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 |
三、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 |
1. 受托责任观的局限性。 |
2. 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 |
四、受托经管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相容性 |
1. 二者相容性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中的体现。 |
2. 二者相容性在实际决策中的体现。 |
3. 二者相容性在股票价格上的体现。 |
(3)对我国会计目标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目标的两大学派分析 |
(一) 两大学派的基本观点 |
1、决策有用学观。 |
2、受托责任观。 |
(二) 两大学派的比较 |
1、决策有用学派与受托责任学派的相同点。 |
2、决策有用学派与受托责任学派的不同点。 |
(三) 两大学派的评价 |
1、对决策有用观的评价。 |
2、对受托责任观的评价。 |
二、关于会计目标的其他观点 |
(一) 如实反映观 |
(二) 融合理论观 |
(三) 信息需求观 |
(四) 降低交易费用观 |
(五) 契约有效观 |
(六) 经济效果或经济效益观 |
(七) 供给—需求动态均衡观 |
(八) 目标多元化观 |
三、目前我国会计目标研究的趋势 |
(一) 两大方向 |
(二) 多个角度 |
(三) 实证研究 |
(四) 立足我国 |
四、对我国会计目标选择的建议 |
(一) 会计目标是与具体的经济环境相关联的, 会计目标是不断发展的 |
(二) 会计目标的设定原则 |
(三) 设定的目标要明确 |
(四) 会计目标可以是一个系统, 分为多个层次 |
(五) 会计目标的研究要理论结合实际 |
五、后记 |
(4)我国财务会计目标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研究 |
(一) 受托责任学派 |
(二) 决策有用学派 |
(三) 两大学派观点比较 |
二、财务会计目标选择的影响因素 |
(一) 会计目标取决于相关的会计环境 |
(二) 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会影响会计目标的选择 |
三、我国财务会计目标选择 |
(一) 受托责任观原则 |
(二) 决策有用观存在的原则 |
(三) 财务会计目标选择原则 |
(5)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一) 公司利益相关者运动对公司法财务与会计制度的影响 |
(二) 私法公法化趋势中公司法对财务会计治理强化规制的必要性 |
(三) 市场及政府失灵视角下公司财务与会计制度层次结构的改革方向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公司治理理论 |
(二) 财务治理理论 |
(三) 会计治理论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主要的创新 |
(一) 理论方面创新有 |
(二) 制度方面创新有 |
第一章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公司财务会计的基本属性 |
一、公司财务与会计的基本关系 |
二、财务会计的特征 |
(一) 财务会计的特征 |
(二) 财务会计制度的法律属性 |
三、财务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一般理论 |
一、公司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的界定 |
二、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产生的动因 |
三、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功能定位 |
四、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建构的原则 |
第三节 公司法中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不完全契约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交易费用理论 |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五、公司治理理论 |
六、社会责任理论 |
第四节 商事思维下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的立法原则 |
一、防阻公司财务会计治理私人强制的原则 |
二、真实性原则 |
三、利益均衡原则 |
四、安全与效率原则 |
第二章 公司法中的财务会计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动态比较研究 |
一、大陆法系国家财务会计规制 |
(一) 大陆法系国家财务会计规制的共同基础:《萨瓦里法典》 |
(二) 法国“法典式会计制度” |
(三) 德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二、英美法系的财务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一) 英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二) 美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三) 英美法系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特点 |
三、比较启示 |
第二节 我国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结构的反思与重构 |
一、新中国公司财务会计法制发展的阶段划分 |
(一) 米勒(TerhardG.Mueller)的分类 |
(二) 美国会计学会(AAA)的分类 |
(三) 阿伦(Pau1 H.Aron)的分类 |
二、我国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发展的特征 |
三、公司财务会计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公司法与会计法对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作用 |
一、《会计法》的统率作用带有浓厚的行政法色彩 |
二、主管部门对公司财务会计立法与执法的实质垄断 |
三、公司法中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 |
(一) 廓清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的边界 |
(二) 确立公司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
(三) 公司法控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弹性 |
四、公司法财务会计的制度构成 |
(一) 财务会计基本概念框架 |
(二) 公司法中的分配制度 |
(三) 公司法资本结构制度 |
(四) 公司财务会计监督制度 |
(五) 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
第三章 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司法属性 |
一、财务会计目标与公司法目标的同源性分析 |
(一)财务目标与公司法目标的同源性分析 |
(二)会计的目标与公司法目标的同源性分析 |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司法属性 |
三、公司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
第二节 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
一、基本假设 |
二、财务会计目标 |
三、公司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 |
四、财务会计对象要素 |
五、财务会计报告 |
第三节 公司法中应然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构成 |
一、财务会计要素的本质特性 |
二、公司法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定义立场 |
三、公司法中应然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构成 |
(一) 资产 |
(二) 负债 |
(三) 公司剩余权益 |
(四) 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 |
(五) 全面收益要素 |
(六) 现金流入、现金流出要素 |
第四章 财务安全视野下公司法资本制度的反思 |
第一节 资本学术用语的逻辑厘定 |
一、资本概念的经济、会计与法律解读 |
(一) 资本的经济学释义 |
(二) 资本的会计含义 |
(三) 资本的法律视角 |
二、公司资产与公司法人财产 |
三、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 |
四、资本与资产 |
五、注册资本的法定权重理论 |
第二节 传统公司资本三原则与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 |
一、资本确定原则的财务意义 |
(一) 资本确定原则的商业价值 |
二、资本维持原则的财务意义 |
(一) 资本维持原则的由来 |
(二) 资本维持原则的经济视角 |
(三) 资本维持原则的会计检讨 |
三、资本不变原则的财务意义 |
第三节 公司验资制度的粗疏与完善 |
一、验资制度的立法初衷与制度沿革 |
二、强制验资与强制评估的理论与实务 |
(一) 验资制度程序性质 |
(二) 强制验资制度现状 |
三、验资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四节 公司法减资制度的财务会计检讨与重构 |
一、减资的会计实质与经济意义 |
二、减资规则的国际比较 |
三、公司法减资规则的重构 |
第五章 公司法分配制度的检讨与重构 |
第一节 公司法分配制度的若干理论问题 |
一、“公司分配”的界定 |
二、股利分配的方式 |
三、公司法对公司分配规范的利益衡量 |
(一)横向分配关系的利益衡量:强调公平 |
(二) 纵向分配关系的利益衡量:效率优先 |
四、公司分配制度的财务原则 |
第二节 《现行公司法》分配用语的规范 |
一、《公司法》涉利润分配概念与《会计法》及《会计准则》概念体系的差异 |
二、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或股权 |
(一)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
(二) 净资产与股权价值 |
三、资本公积与盈余公积的异质性理论 |
(一) 资本公积的功能 |
(二) 盈余公积的功能 |
四、异质性理论对《公司法》公积金概念体系的检讨 |
第三节 我国《公司法》分配制度的展开与批判 |
一、《公司法》中“公司分配”概念界定 |
(一) 《公司法》在分配制度体系中的立法定位 |
(二) “分配”界定的功能 |
(三) 我国界定“公司分配”的现实选择 |
二、公司分配的价值选择 |
三、资本公积弥补亏损重在顺序而不是禁止 |
(一) 资本公积补亏的会计含义 |
(二) 资本公积补亏与盈余公积补亏的区别 |
四、公司利润分配顺序的理顺 |
(一) 法律意义上与会计意义上的利润分配与标准 |
(二) 利润分配的标准 |
(三) 利润分配的顺序 |
五、《公司法》中利润分配法定比例的质疑 |
第四节 恢复提取法定公益金公司法法理与规则 |
一、公司利润分配理论与制度的不足与修正 |
二、新公益金制度规则的内涵 |
三、新公益金制度规则的价值 |
(一) 用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
(二) 用于债权人利益保护与激励 |
(三) 用于消费者权益赔偿 |
第六章 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制度透视与完善 |
第一节 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本质 |
一、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财务会计监督本质 |
(二) 财务会计监督:利益相关者不安抗辩权的承载方式 |
二、公司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畸形分析 |
(一) 畸形状态描述 |
(二) 畸形成因分析 |
三、公司财务会计监管权畸形治理路径 |
(一) 公司法应然的内部财务会计监督主体 |
(二) 强化利益相关者监督制度 |
(三) 创新政府商事会计监管体制 |
第二节 公司账簿理论与制度再造 |
一、公司账簿的界定 |
二、公司账簿规制的法理基础 |
三、我国公司账簿立法模式检讨 |
四、公司账簿制度的完善建议 |
五、公司账簿政府监管制度再造 |
第三节 公司法定审计 |
一、法定审计与强制审计 |
二、法定审计制度的法理基础:“两个代理成本”降低 |
(一)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的代理成本 |
(二) 利害关系人监督公司的代理成本 |
三、公司财务会计监管辅助:法定审计永恒的定位 |
四、公司法法定审计的现实考量 |
(一) 《公司法》法定审计的立法本意 |
(二) 《公司法》法定审计的现实理解 |
第四节 利害关系人财务知情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
一、财务知情权客体的追问 |
(一) 财务知情权客体的追问 |
(二) 财务会计法律事实理论 |
二、股东财务会计知情权制度重构的原则 |
三、现行股东财务知情权制度检视与反思 |
(一) 现行股东财务知情权制度的检视 |
(二) 股东财务知情权制度的法经济学反思 |
(三) 完善制度的建议 |
四、公司债权人知情权的创新思考 |
(一) 债权人保护综述 |
(二) 公司法强制债并股理论提出 |
(三) 强制债并股的理论与债权人知情权保护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目标的法律经济学解释——兼论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会计目标的价值基础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
(一) 受托责任学派与内部治理为主导的“德日治理模式” |
(二) 决策有用学派与外部治理为主导的“英美治理模式” |
三、对会计目标与公司治理关系的法律经济学评价 |
(一)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公司的法律经济学价值 |
(二)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与会计目标定位的路径 |
1、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
2、我国公司会计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
五、完善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想 |
(一) 会计监管体系 |
(二) 会计监管体制 |
(三) 法律责任制度 |
(四) 会计国际化 |
四、结语 |
(7)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决策有用”的内涵与外延 |
1、预测价值。 |
2、反馈价值。 |
3、及时性。 |
二、西方学者的研究历程 |
三、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
四、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 |
四、论我国的会计目标——兼评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的局限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选择问题[J]. 石心蕊,钟骏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21)
- [2]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问题探讨[J]. 杨月娟,黄迈. 企业导报, 2012(13)
- [3]对我国会计目标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及建议[J]. 罗成德. 西部财会, 2012(06)
- [4]我国财务会计目标选择研究[J]. 时军. 财会通讯, 2011(33)
- [5]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D]. 范伟红. 西南政法大学, 2011(08)
- [6]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目标的法律经济学解释——兼论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完善[J]. 李法兵. 财务与金融, 2010(04)
- [7]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理论研究[J]. 夏玉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8]略论我国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J]. 李冰. 硅谷, 2009(11)
- [9]受托经管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比较分析[J]. 于静. 中州煤炭, 2009(04)
- [10]对会计目标问题的思考[J]. 孙继辉. 商业研究,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