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程霖[1](2022)在《中国土地经济学的构建:20世纪30-40年代地政学派的探索》文中提出当前,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确定一个整体框架,而且要在各分支学科都构建起"有血有肉"的内容。在土地经济学领域,成立于1933年的地政学派,是集土地问题研究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对近代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考察地政学派的思想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研究发现:(1)该学派的土地经济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土地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对西方土地学说的采择与变通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孙中山的土地纲领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套思想学术体系;(2)该学派对中国土地经济学进行了学科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涵盖平均地权理论、土地金融理论、土地现代治理理论等理论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改革政策设计方案;(3)该学派在土地经济学的继承、借鉴和构建过程中形成了"古今互动""中西贯通""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土地经济学乃至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夏扬[2](2021)在《国家法与民间规则互动中的土地产权选择——兼论“特别法人”制度进入《民法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的空间固着特性与人的所有权心理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土地法因此经常表现出国家法与民间规则的互动。这种互动既是土地的公共职能与经济属性、个人使用与公众利用之间的不同追求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土地价值的多重性决定的。将土地产权设为公共所有可以协调土地多重价值与"所有"心理之间的关系、可以限制制度冲突的空间,从而保持制度的稳定,以此平衡土地的多重价值并及时对制度的发展方向做出调整。《民法典》因其稳定性和权威性而对较为成熟的规则作出规定,但"特别法人"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却是一项新的制度。土地公共所有及其主体归属的理论仍需进一步沉淀。
宋成镇,陈延斌,赵琳,殷冠文[3](2021)在《济南都市圈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土地经济密度作为衡量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协调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基于济南都市圈7个地市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研究了都市圈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济南都市圈土地经济密度整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形成以济南市区、淄博市区为中心的双核高值集聚区,土地经济密度地区差异较为明显;(2)研究区土地经济密度空间集聚性比较稳定,"高-高"集聚类型有淄博市区、章丘区,"无棣-阳信-商河"一线为"低-低"集聚类型,"低-高"集聚类型有济阳县;(3)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在不同年份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济南都市圈土地经济密度的主要因素。
包艳丽[4](2021)在《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的不同,对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我国面临严重的碳排放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相关研究表明,协调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定性研究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作用机理;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根据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借鉴相关文献基础上,从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四个维度构建了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法、熵值法、综合指数法测算云南省2010-2018年及2010年、2015年、2018年16个州市低碳经济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运用障碍度模型分别分析影响低碳经济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通过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对2010-2018年间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动态研究;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对16州市的耦合协调进行空间聚类分析;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两者之间的双向关系;应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针对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问题,结合国内外经验及云南省特点提出促进云南省低碳经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两系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得出的以下结论:(1)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主要体现在低碳经济通过经济增长、改进低碳技术、降低能源消耗等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迫使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及方式的改进,通过增加建设用地的经济、技术投入及生态保护,进而促进建设用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实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通过优化居住区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布局,降低碳源,增加碳汇面积,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2)从时间上看,2010-2018年云南省低碳经济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0.29777增长到2018年的0.40124。从空间上来看,相对高碳经济地区主要集中在滇中、滇东北、滇东南;相对中碳地区主要集中在滇西南;相对低碳经济地区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北,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条件相符合。通过障碍度模型可以看出,影响云南省低碳经济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房地产投资量、工业固定废物处置率、森林覆盖率。(3)从时间上看,2010-2018年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0.32621上升到2018年的0.78520。从空间上来看,相对集约地区位于滇中、滇西南;集约度较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西及滇西北。呈现出中部高、两边低的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分布较为一致。影响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是建设用地利用率、建设用地人口密度、道路网密度、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4)云南省2010-2018年间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属于勉强协调阶段的州市有昭通市、普洱市、文山州、德宏州;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的有曲靖市、保山市、临沧市、楚雄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大理州、怒江州;处于中级协调阶段的有昆明市、玉溪市、丽江市、迪庆州。2010、2015、2018年16州市的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且呈现上升趋势,空间集聚效应逐渐加大,耦合协调度的高水平区聚集在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合作较多地滇中地区,低值水平区聚集在产业薄弱、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较差且区域合作较少的滇西北、滇西地区。(5)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两系统存在着长期均衡且互为因果关系。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得出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各要素紧密相关,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标中,影响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投资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R&D经费占GDP比例;在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中,影响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设用地地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建设用地地均从业人员数、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6)针对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高碳化、水电等新能源利用率较低、低碳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并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产业、清洁能源、碳汇优势,建议从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发展水电等新能源结构、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发挥碳汇潜力等方面进行提升;针对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严重的土地不足、土地浪费、因自然、经济因素差异造成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问题,建议推进城市均衡发展、完善建设用地技术和管理考核机制、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盘活存量用地等方面提升;针对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云南省实际,提出低碳社区土地利用模式、低碳产业园土地利用模式和低碳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从微观、中观、宏观上实现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
边泓溱[5](2021)在《存量规划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提出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是政府用于指导三维空间建设、完善公共参与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存量规划时期的不断深入,我国导则更应当增强自身的管控能力,以此应对复杂的存量发展态势。然而,在以往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中,依旧避免不了导则职能定位混乱、对象界定模糊等问题的发生,从而削弱了理论研究成果在存量规划时期的指导能力。为了避免本次理论研究工作重蹈上述覆辙,保障理论成果能够契合存量规划时期的发展需求。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回顾我国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以往学者的理论研究观点和实践成果特征之间的问题,以及问题成因与增存量发展时期之间的关联,从而明确本次理论研究工作的关注重点及研究思路;第二,依照发展历程回顾工作的启示,本文不仅分析了存量规划时期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及土地产权特征变化趋势对导则编制工作所产生的影响,还根据存量时期以来的12部公开导则成果进行梳理,进一步对我国导则管控体系的应对能力进行研判,并提炼了当前实践工作中所存在的三大问题;第三,本文简要阐述了存量时期导则改革工作背后的内涵,分析了在相同背景下,美国《精明准则》管控体系的具体应对思路及启示;第四,在存量规划的背景下,借鉴《精明准则》的管控特征启示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围绕“管控目标、文本结构、管控模式、指标构成、赋值形式”五个方面,为我国存量时期的导则重新构建了一套详细的管控体系,以期提升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在存量时期中的地位,同时保障本次理论研究工作所提出的方法与存量规划时期的变化趋势相契合。研究发现,受到经济与产权两大因素的影响,存量规划时期的导则管控体系应将公共品质的提升及协同机制的完善作为关注重点,以更为柔性的横断面分区管控模式,增强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将行人活动体验及场所氛围感知作为公共指标的赋值依据,以此增强公共要素指标的管控能力。最后,导则还应当完善“机构组成”、“审核流程”及“许可要求”有关的指标规定,进而提升导则在存量规划时期中的调控及应变能力。
王洁[6](2021)在《基于AMM模型理论地价的城镇住宅低效用地识别研究 ——以乌兰浩特市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提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开发低效用地已经成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土地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土地供求理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区位理论为基础,针对乌兰浩特市区住宅市场样点数据采用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测算样点地价并进行标准化修正;运用克里金插值法构建AMM模型理论地价,通过修正后住宅样点地价与理论地价比较,从同径、圈层以及邻域比较的角度识别低效用地,进一步分析低效用地的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低效用地的管控及再开发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及其结论如下:(1)利用地价样点数据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插值,研究样点地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由中心向边缘逐渐递减的趋势。市区中心住宅样点地价约1400元/m2,边缘地区约为600元/m2;样点地价模型整体呈现不规则的圈层分布,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圈层以兴安路、都林街与第二圈层分割,第二三圈层以城北大道、复兴街为界;第一圈层内住宅样点价格在1028-1348元/m2之间;第二圈层价格范围为876-1028元/m2;第三圈层价格范围在628-876元/m2。(2)研究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存在突变点,AMM理论地价模型总体呈同心圆圈层结构,逆区位角模型与区位角模型识别出土地经济效益高值点与低值点,低值点为零星分布的低效用地,这些低效用地集中分布于现实地价模型的第二圈层;邻域比较空间模型把乌兰浩特市区划分为均衡集约区、过度集约区、低效用地区,并确定出市区东南部为低效用地集中分布区。(3)低效用地主要受一般因素、区域因素、个别因素影响,零散分布的低效用地受对外交通便捷度、道路通达度、学校、医院等某种主导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低效用地集中分布区的形成是一般因素中的政府,区域因素中的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公共服务设施,个别因素中的容积率、面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本文提出有序调控供地拆迁改造等土地市场供应、设施的配套完善、加强土地利用效率日常监督三方面的对策建议。
付潇,李谦,王佑汉,张恩广[7](2021)在《嘉陵江流域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变特征》文中指出文章分析了1995—2017年嘉陵江流经的74个县域的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发现从时间上看,嘉陵江流域土地经济密度的相对发展速率下游快于中游,上游发展速率最低;上游地区的区内差异造成了流域总体差异不断扩大;从空间格局变化看,流域整体上在1995—2015年空间相关性减弱,集聚程度减小,2015—2017年则出现联系增强,集聚增大。局部上大部分县域的相关性不显着,极化现象突出。下游地区的土地经济密度不断提高,带动了下游的几个县域发展,中游部分经济密度较高的县域则退出了集聚中心的行列。
陆雅雯,何如海,赵敏[8](2021)在《安徽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及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分析区域土地经济密度发展趋势可以提高区域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ArcGIS 10.2分析安徽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空间分布状况,通过泰尔指数及变异系数分析其区域发展动态差异特征,通过相对发展率分析区域发展速度差异特征,最后通过SPSS 24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研究期内安徽省各地市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呈现明显的"N型"。区域集聚效应明显,皖中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始终较高,皖南以及皖北城市较低并呈现缓慢增加趋势。(2)研究期间内安徽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呈现波动缩小趋势,相对发展率具有较大差异,合肥市、六安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以及池州市城市土地经济密度超过了1,明显高于其他地级市。(3) Pearson相关系数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建成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单位建成区科学技术支出相关性较强,弹性系数为正,是影响安徽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主要驱动因子。
薛丹[9](2021)在《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活动的载体,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其利用效率深刻影响着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长久以来就存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有些城市以“摊大饼”形式向外扩延。2018年底,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61万平方公里,约是1981年的7.80倍,城市扩展系数(用地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高达2.17,远远高于国际上1.12的理想系数。中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地形及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城市建设的土地少,在可利用土地少的情况下,与其他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却更为不集约。另外,东部地区经过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其经济、产业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加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及全国产业链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东部地区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环境约束等成本的上升,需要将产业和技术向西北落后地区转移,而这也给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带来了新的压力。对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对于节约集约利用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缩小东西差距,改善西北生态环境,助推西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系统阐述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的规模、结构、效益等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利用Super-SBM、GML指数和效率损失模型对西北地区39个城市2004-2018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做出客观的评价。然后,将静态和动态、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详细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特征、时序演化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和时空动态特征。接着,本文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厘出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最后,构建Tobit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在较低水平,2004-2018年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变动趋势近似呈“N”型曲线,2018年效率高值向西北地区东南侧聚集,城市群的聚集作用增强。研究期间,省会中心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长幅度最快,资源型城市次之,其他类城市增长幅度最慢。从效率损失模型来看,西北地区的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和环境污染的冗余率较高,环境收益的不足率较大,而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足率相对较小。(2)2004-2018年西北地区39个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征,差异的大小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组间差异很小,组内差异占绝对支配地位,资源型城市的效率水平差异最大,省会中心城市次之,其他类城市最小。核密度函数曲线揭示出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两极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集聚类型先低值聚集,后高值聚集,省会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其他类城市的演进特征有较大的差异。马尔科夫链转移的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2012年之后这一现象减弱,效率水平维持在“低”和“高”类型的概率最大,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向下转移的概率,而跳跃转移的概率较小。(3)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较为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关联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状态,2018年聚集地区向西北地区东南侧靠拢。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拥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其他类城市次之,而省会中心城市的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4)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先降后升的“U”型曲线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人口密度、引进外资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会显着促进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土地城镇化、环境规制水平、工业用地占比和设施用地占比的提高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负面影响,居住用地占比和土地市场化水平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西北地区的省会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其他类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5)空间计量模型的测算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显着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考虑了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和土地城镇化的回归结果分别从Tobit回归中显着的促进作用和显着的抑制作用变为了均不显着,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与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一致。(6)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一是控制土地供应面积,实现存量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二是发挥城市群的聚集作用,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高”聚集;三是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城市土地所承载的环境污染压力;四是继续推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序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五是完善西北地区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六是根据各类城市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尕让卓玛[10](2021)在《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复杂综合系统,城市用地因此需要承载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各类功能。随着城市形态演化和经济结构更迭,对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和配置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诉求,故城市地价的细分和精细化研究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新趋势。商务办公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是城市空间承载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商务办公楼地价(简称为城市商办地价)作为城市商务空间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直接影响着城市形态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因此,探究商务办公楼用地及其主要细分地类地价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对城市经济空间精细化管理具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城市商办地价与其他城市地价一样,其时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无论是商办地价的时间波动还是空间分异,必然都是在某些特定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受某种机理的支配。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商办地价的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提炼和构建了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以2006年-2015年杭州市主城区商务办公楼地价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并通过OLS、GTWR、GWR、TWR等模型比较分析,识别那些主导这一特征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探究城市商办地价的时空演变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是城市经济和空间形态结构在时空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在时间维度不同阶段的特征遵循经典供需理论,而城市商办地价在区位、邻里和个别尺度的空间差异可以用地价竞租理论、亨利·乔治定理及特征价格理论分别解释,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依据其在不同时空维度的影响程度可以划分为区位因素、邻里因素和个别因素。2、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在时间上总体上呈现“大小年”交替出现的波动状态。其中,201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在空间上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在该时间段内有较强的分异特征,表现为由低值集聚逐步向高值集聚转变,且商办地价“热点”主要分布在武林-湖滨CBD区周围,说明现代城市的商务经济依旧对城市成熟CBD具有强空间依赖性。3、构建了由区位中心度、交通通达度、商务集聚度等7个影响因素共17个影响因子组成的商办地价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因子体系。对该因子体系的OLS检验结果显示,与湖滨CBD的距离(CBD2)、与钱江CBD的距离(CBD3)商务集聚度(BUN)、区块产业结构水平(EL)、区块住宅地价水平(PL)、生活服务配套成熟度(EN)、宗地面积(AR)等因子统计检验显着,与住宅地价及商业地价的影响因子体系差别明显。4、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时间加权地理回归(TWR)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定量解释和分析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用AIC、R2和RSS来考察GWR系列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证明2006-2015年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影响因子的GTWR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优度,各模型拟合优度GTWR>TWR>GWR>OLS。5、杭州商办细分地类中商业金融兼办公用地(商办地类1)和商业商务用地(商办地类2)地价在时空演变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异特征,受区块住宅地价水平(PL)、生活服务配套成熟度(EN)、宗地容积率(FRO)等为共同的影响因子。而二者影响因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区位中心度和产业结构的敏感度差异显着。6、商办地价时空演变具有区位选择机理、“点-轴”演进机理和功能推动机理,故建议杭州商办地价未来管理可以做以下4点尝试:1)建构商办用地的“阳光型”价格体系,提升区位选择机制;2)学习“香农经验”完善商办用地配套,提高“点-轴”辐射力;3)推进商办用地的“共享模式”创新,升级商办用地承载力;4)依据“公共池塘资源”属性制定政策规则,优化商办用地时空配置
二、土地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土地经济学的构建:20世纪30-40年代地政学派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地政学派对中国传统土地思想的赓续:历史语境与现实观照的互动 |
三、地政学派对西方土地学说的借鉴:适用性评析与变通性应用的结合 |
四、地政学派土地思想体系的本土化构建:理论阐述与实践导向的统一 |
五、结论与启示 |
(2)国家法与民间规则互动中的土地产权选择——兼论“特别法人”制度进入《民法典》(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价值的多重性导致国家法与民间规则的频繁互动 |
(一)土地的空间固着特点揭示土地的公共属性 |
(二)土地利益的多重性对所有权制度的挑战 |
二、以土地公共所有协调土地多重价值与“所有”心理之间的矛盾 |
(一)以地权主体虚置发挥所有权法律的不同作用 |
(二)土地以公共所有实现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 |
三、以土地公共所有压缩制度相互影响的空间 |
(一)以“所有者”角色兼顾土地的经济利益和公共职能 |
(二)公共所有的土地为制度发展设定政策目标 |
四、“特别法人”与《民法典》中的土地相关规则 |
(一)新制度的加入与法典的稳定性 |
(二)“特别法人”制度的尴尬 |
五、结语 |
(3)济南都市圈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1 土地经济密度测度方法 |
1.2 空间自相关分析 |
1.3 空间计量模型 |
(1)普通线性回归模型(OLS) |
(2)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 |
1.4 数据来源 |
2 济南都市圈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化特征 |
3 济南都市圈土地经济密度空间集聚特征 |
3.1 空间集聚的全局特征 |
3.2 空间集聚的局域特征 |
4 济南都市圈土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 |
4.1 模型选择 |
4.2 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4)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低碳经济研究 |
二、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
三、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三、创新性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低碳经济 |
二、区域建设用地 |
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四、系统科学理论 |
第三章 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关系定性分析 |
第一节 低碳经济发展对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机理 |
一、低碳经济对土地投入水平的影响 |
二、低碳经济对土地利用水平的影响 |
三、低碳经济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影响 |
四、低碳经济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影响 |
第二节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低碳经济的反馈机理研究 |
一、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减少碳源占地的反馈 |
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增加碳汇用地的反馈 |
第三节 联动关系 |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
一、研究区域分布概况 |
第二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
一、云南省产业发展现状 |
二、能源消耗及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
三、碳排放特点 |
第三节 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 |
一、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分析 |
二、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分析 |
第五章 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
第一节 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
一、数据来源 |
二、低碳经济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测算方法 |
三、低碳经济水平综合评价 |
四、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
第二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障碍度诊断结果分析 |
一、障碍度模型 |
二、云南省低碳经济障碍度诊断结果分析 |
三、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障碍度诊断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
第一节 耦合协调度模型 |
一、耦合度模型 |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
三、相对发展度模型 |
四、空间自相关模型 |
第二节 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
一、耦合度、协调度分类标准 |
二、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变化特征分析 |
三、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
四、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三节 耦合机制分析 |
一、因果关系分析 |
二、典型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低碳经济引导下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策 |
第一节 国内外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的经验 |
一、低碳生态型社区土地利用模式经验 |
二、低碳生态型产业园土地利用模式经验 |
三、低碳生态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经验 |
第二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
一、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二、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
三、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5)存量规划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标题释义 |
1.2.1 存量规划 |
1.2.2 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 |
1.2.3 管控体系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4.3 现状研究问题思考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综述 |
2.1 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历程 |
2.1.1 导则的萌芽阶段(1980-1994) |
2.1.2 导则的初创阶段(1995-2004) |
2.1.3 导则的提升阶段(2005-2010) |
2.1.4 导则的转型阶段(2011至今) |
2.2 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理论成果梳理 |
2.2.1 编制程序 |
2.2.2 管控内容 |
2.2.3 运作流程 |
2.2.4 理论成果研究小结 |
2.3 实践成果的职能特征研究 |
2.3.1 作为指标推演的工具 |
2.3.2 作为形态导控的方案 |
2.3.3 作为评估管理的指南 |
2.4 四十年导则研究总结 |
2.5 增存量时期的导则发展问题成因研究 |
2.5.1 增量规划时期的导则发展问题研究 |
2.5.2 存量规划时期的导则发展问题研究 |
2.5.3 导则发展问题的启示 |
第三章 存量规划背景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研究 |
3.1 存量规划时期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城市经济内涵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
3.1.2 土地产权特征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
3.1.3 两大因素变化特征对导则编制工作的思考 |
3.2 我国存量发展阶段的导则样本成果研究 |
3.2.1 规划目标类型研究 |
3.2.2 文本结构特征研究 |
3.2.3 样本管控模式研究 |
3.2.4 样本指标构成研究 |
3.2.5 指标编制特征研究 |
3.2.6 样本目标类型与指标编制特征关系分析 |
3.3 存量时期样本成果所存在的管控问题 |
3.3.1 导则管控思路存在滞后 |
3.3.2 公共要素赋值形式模糊 |
3.3.3 “成果落地”机制缺失 |
第四章 存量发展背景下中美两国导则管控体系对比研究 |
4.1 追本溯源:国外经验研究对我国存量阶段的导则发展意义 |
4.2 美国规划体系发展背景梳理 |
4.2.1 1916年:《区划法》的诞生 |
4.2.2 1961年:《区划法》的矛盾 |
4.2.3 2000年:《精明准则》的诞生 |
4.3 《精明准则》与我国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发展相关性研究 |
4.3.1 发展背景关联性分析 |
4.3.2 管控对象相关性研究 |
4.3.3 管控尺度相关性研究 |
4.4 《精明准则》体系下的实践成果管控策略研究 |
4.4.1 样本规划目标研究 |
4.4.2 文本结构特征研究 |
4.4.3 管控模式特征研究 |
4.4.4 样本指标构成研究 |
4.4.5 指标编制特征研究 |
4.5 存量规划背景下我国导则与《精明准则》实践案例的对比分析 |
4.5.1 规划目标差异性分析 |
4.5.2 文本结构差异性分析 |
4.5.3 管控模式差异性分析 |
4.5.4 样本指标构成及编制特征差异性分析 |
4.6 《精明准则》的差异之处对我国存量规划导则研究工作的启示 |
4.6.1 模块单元增强了管控工作的灵活性 |
4.6.2 横断面类型提升了指标之间的关联性 |
4.6.3 指标编制形式体现了管控的公共性 |
4.6.4 机构组成保障了运作流程带来的公正性 |
4.6.5 豁免机制强化了成果的兼容性 |
第五章 存量规划时期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 |
5.1 存量规划时期的导则目标定位 |
5.2 存量规划时期的管控模式变革 |
5.3 存量规划时期的文本结构重塑 |
5.4 存量规划背景下的指标内容重构 |
5.4.1 我国规划体制对导则的编制成果要求解析 |
5.4.2 导则管控指标构成 |
5.5 存量规划时期的指标编制形式建构 |
5.5.1 土地开发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
5.5.2 建筑风貌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
5.5.3 公共空间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
5.5.4 场所景观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
5.5.5 运作机制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表格索引 |
附录A:二十四部导则编制背景汇总表 |
附录B:二十四部导则目录内容汇总表 |
附录C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及设计 |
(6)基于AMM模型理论地价的城镇住宅低效用地识别研究 ——以乌兰浩特市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住宅地价相关研究 |
1.2.2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相关研究 |
1.2.3 低效用地相关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2.2.2 土地供求理论 |
2.2.3 区位理论 |
第3章 住宅样点地价测算及标准化修正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区域条件 |
3.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3.2 样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3.3 样点地价评估方法的选择与测算过程 |
3.3.1 收益还原法 |
3.3.2 剩余法 |
3.4 样点地价评估结果 |
3.4.1 样点实际地价结果 |
3.4.2 样点地价的标准化修正 |
3.5 样点地价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
3.5.1 样点地价的总体空间分布 |
3.5.2 样点地价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3.5.3 样点地价的空间插值分析 |
第4章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测度与低效用地识别 |
4.1 住宅样点理论地价测算 |
4.1.1 城市居住模型 |
4.1.2 理论地价测算结果 |
4.2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测度 |
4.2.1 地价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
4.2.2 土地经济效益指标测算过程与结果 |
4.3 低效用地的识别 |
4.3.1 局部低效用地识别 |
4.3.2 低效用地集中分布区的识别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住宅低效用地成因与对策建议 |
5.1 成因分析 |
5.1.1 一般因素 |
5.1.2 区域因素 |
5.1.3 个别因素 |
5.2 对策建议 |
5.2.1 有序调控供地、拆迁等土地市场供应 |
5.2.2 设施的配套完善 |
5.2.3 加强土地利用效率的日常监督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6.2.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嘉陵江流域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研究区概况、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概念界定 |
1.3 数据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相对发展率 |
2.2 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 |
2.2.1 泰尔指数 |
2.2.2 变异系数 |
2.3 空间自相关 |
2.3.1 全局空间自相关 |
2.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发展速度差异特征 |
3.2 区域动态差异特征 |
3.2.1 嘉陵江流域总体差异 |
3.2.2 总体差异分解 |
3.3 嘉陵江流域土地经济密度的空间演变特征 |
3.3.1 空间分布格局的总体特征 |
3.3.2 空间分布格局的局部特征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8)安徽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1. 土地经济密度测算 |
2. 泰尔指数及变异系数 |
3. 相对发展率 |
4. Pearson相关关系法和面板数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二、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特征分析 |
(一)时空差异的总体特征 |
1. 各地市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变化状况 |
2. 安徽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空间分布状况 |
3. 安徽省各地市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 |
(二)区域发展动态差异特征 |
(三)区域发展速度差异特征 |
三、安徽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变动的驱动力分析 |
(一)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四、结论 |
(9)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3 研究目标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城市土地 |
2.1.2 城市土地利用 |
2.1.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文献综述 |
2.2.2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文献综述 |
2.2.3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2.2.4 关于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 |
2.2.5 文献评述 |
2.3 主要理论基础 |
2.3.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2.3.2 区位理论 |
2.3.3 效率理论 |
2.3.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2.3.5 地租理论 |
2.3.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3.1 区域的界定与划分 |
3.1.1 研究范围 |
3.1.2 城市的分类 |
3.2 中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
3.2.1 土地面积广阔,但可利用土地偏少 |
3.2.2 自然资源富集,但生态系统脆弱 |
3.2.3 人文历史悠久,但经济发展落后 |
3.2.4 城市规模数量有限,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
3.3 西北地区所涉及的国家级战略 |
3.3.1 西部大开发战略 |
3.3.2 “一带一路”倡议 |
3.3.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分析 |
4.1.1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分析 |
4.1.2 中国西北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 |
4.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4.2.1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分类标准 |
4.2.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4.3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的产出效益及环境污染 |
4.3.1 经济效益分析 |
4.3.2 社会效益分析 |
4.3.3 工业污染物排放分析 |
4.4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算 |
5.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分析 |
5.2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指标选取与说明 |
5.3 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
5.4 GML指数及其分解 |
5.5 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分析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 |
6.1 研究方法 |
6.1.1 差异特征分析方法 |
6.1.2 演进特征分析方法 |
6.1.3 空间相关分析方法 |
6.1.4 时空动态分析方法 |
6.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特征分析 |
6.3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序演进特征分析 |
6.3.1 核密度函数估计结果 |
6.3.2 马尔科夫链转移结果 |
6.4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特征分析 |
6.4.1 全局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
6.4.2 局部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
6.5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分析 |
6.5.1 LISA时间路径分析 |
6.5.2 LISA时空跃迁分析 |
6.6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7.1 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分析 |
7.1.1 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框架 |
7.1.2 具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
7.2 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7.2.1 基于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 |
7.2.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
7.3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商办用地的概念和特征 |
1.1.1 商办用地及商办地价 |
1.1.2 商办用地的基本特征 |
1.2 研究的背景 |
1.2.1 理论背景 |
1.2.2 现实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结构框架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城市地价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
2.1.1 城市地价 |
2.1.2 城市地价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
2.2 城市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城市地价影响因素及其分类 |
2.2.2 城市地价时空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
2.3 商办地价及其时空分异相关研究 |
2.3.1 生产性服务业及其时空特征 |
2.3.2 商务办公楼及其租金特征 |
2.4 文献评述及研究切入点 |
3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的理论框架及实证前提 |
3.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 |
3.1.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2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 |
3.2 我国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研究的实证前提 |
3.2.1 相对稳定的政策区间: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政策因素 |
3.2.2 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我国商办地价发展的时间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研究数据 |
4.1 数据选择 |
4.1.1 研究区选择 |
4.1.2 研究空间范围选择 |
4.1.3 研究时间范围选择 |
4.1.4 数据类型选择 |
4.2 数据的获取 |
4.2.1 原始数据的采集 |
4.2.2 地价数据的预处理 |
4.2.3 研究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 |
4.3 杭州商办样本数据的特征分析 |
4.3.1 不同年份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
4.3.2 不同区域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
4.3.3 不同用途分类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5 杭州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
5.1 杭州商办用地价的时间特征 |
5.2 商办地价的数据结构与趋势 |
5.2.1 杭州商办地价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
5.2.2 杭州商办地价的空间趋势 |
5.3 商办地价的空间分异总体特征分析 |
5.3.1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5.3.2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异质性分析 |
5.3.3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插值分析 |
5.4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
5.4.1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样本空间分布特征 |
5.4.2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空间分异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6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体系研究 |
6.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体系构建与量化 |
6.1.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简析 |
6.1.2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6.1.3 影响因子说明与量化 |
6.2 基于常规线性回归(OLS)模型的影响因子检验 |
6.2.1 常规线性回归(OLS)模型简介 |
6.2.2 OLS模型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
6.3 基于GWR系列模型的影响因子检验 |
6.3.1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概述 |
6.3.2 模型构建 |
6.3.3 模型回归结果的比较及选择 |
6.4 本章小结 |
7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比较分析 |
7.1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
7.1.1 典型区位因素分析 |
7.1.2 邻里因素 |
7.1.3 个别因素:宗地面积 |
7.2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分析 |
7.2.1 商办细分地类地价时空演变影响因子的模型检验 |
7.2.2 商办地类1 影响因子分析 |
7.2.3 商办地类2 影响因子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及其政策启示 |
8.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演变机理解析 |
8.1.1 区位选择机理 |
8.1.2 点-轴演进机理 |
8.1.3 功能推动机理 |
8.2 政策启示 |
8.2.1 建构商办用地的“阳光型”价格体系,提升区位选择机制 |
8.2.2 学习“香农经验”完善商办用地配套,提高“点-轴”辐射力 |
8.2.3 推进商办楼用地的“共享模式”创新,升级商办用地承载力 |
8.2.4 依据“公共池塘资源”属性制定政策规则,优化商办用地时空配置 |
8.3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可能的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土地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土地经济学的构建:20世纪30-40年代地政学派的探索[J]. 王玉,程霖. 财经研究, 2022
- [2]国家法与民间规则互动中的土地产权选择——兼论“特别法人”制度进入《民法典》[J]. 夏扬.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济南都市圈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 宋成镇,陈延斌,赵琳,殷冠文.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1(04)
- [4]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包艳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存量规划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研究[D]. 边泓溱. 广西大学, 2021(12)
- [6]基于AMM模型理论地价的城镇住宅低效用地识别研究 ——以乌兰浩特市区为例[D]. 王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嘉陵江流域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变特征[J]. 付潇,李谦,王佑汉,张恩广.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8]安徽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及驱动力分析[J]. 陆雅雯,何如海,赵敏.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9]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薛丹. 兰州大学, 2021(09)
- [10]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D]. 尕让卓玛. 浙江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