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兰生外经贸进修学院(论文文献综述)
崔颖虹[1](2020)在《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会展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简称“广交会展馆”)是国内特大型会展场馆之一,地处广州琶洲,依傍珠江,专为“中国第一展”——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建筑而成。广交会展馆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快速变迁与迅猛发展,是改革开放重要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承载平台。广交会展馆一直是国内会展产业探索和发展的引领者和领先者。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各项利好政策出台、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全国会展产业进入了新常态,会展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更大型、更先进的展馆纷纷建起。全国各地会展场馆(简称“展馆”)建设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已建成的展馆则加大力度不断升级改造,展馆与展馆之间展开了市场争夺大战,广交会展馆无疑也受到了行业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按国际会展业盈利标准-展馆利用率来看,广交会展馆的利用率未能达到盈利标准,展馆经营方应如何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下改善和提升目前欠佳的展馆使用率,将是本论文研究和解决的最重要核心问题。因此,本论文将明确以广交会展馆为研究对象,以展馆未来五年发展经营战略为研究核心内容,通过利用PEST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SWOT分析、基本战略定位等理论工具,采取案例分析法对广交会展馆进行内外部环境深入分析,总结得出广交会展馆的优势与劣势和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找出广交会展馆的差异化特点,制定一套确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和具体战略措施方案,旨在全方面提升展馆综合实力,实现优化展馆利用率的最终目的,为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外会展场馆在经营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赖继年[2](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杨丽丽[3](2010)在《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无论是知名学者还是业界巨头,几乎都认同国际化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然而,近四十年来,西方学者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不一致的结论。一些学者研究得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成长,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国际化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部分研究甚至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也常常使我们困惑,一方面是出口贸易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额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却是许多大型企业海外经营负面消息不断。理论和实践共同指向了一个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和新兴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能否促进企业绩效的改进?通过在我国特殊的情境中检验国际化自身的价值这一国际商务研究的基本命题,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国际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也能够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针对现有文献中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莫衷一是的现象,很多学者认为国际化战略的内生性、多样性,以及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情境依赖性是导致研究结论差异化的主要原因,而各种不同的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也使得研究结论不具有可比性。为此,本研究根据权变观点,将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作为前因变量、国际化过程中的组织学习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企业资源、国际化、组织学习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并通过区分国际化广度和国际化深度,揭示了不同国际化扩张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差异性影响。论文首先回顾了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理论以及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然后分析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行为学和战略管理等视角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通过综合各学派的观点,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资源、国际化的扩张战略、组织学习和企业绩效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根据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本研究认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必须以一定的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前提,而当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成功利用其资源时,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又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盈利,即国际化对企业资源与绩效具有中介作用;与此同时,国际化过程中社会、技术和市场学习能够加大国际化的潜在利益,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论文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通过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首先,通过筛选和借鉴国内外现有文献使用过的量表或测量指标,结合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和特征,对概念模型中的各变量进行了操作性定义,构建了一个包含国际化广度与深度的二维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体系,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其次,采取关键被调查人和方便抽样两种方式对江苏境内从事国际化经营活动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205份;再次,在验证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企业的资源优势对其国际化程度,包括国际化的广度和国际化的深度,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国际化广度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而国际化深度的提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则不明显;由于企业资源对其绩效仍具有显着的直接影响,国际化在企业资源与绩效之间仅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国际化过程中的社会学习和技术学习能够增强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而市场学习对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则不显着。论文在对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并针对研究结果揭示出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我国制造业企业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培养和引进国际化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国际化扩张做好准备;根据企业的资源基础,选择合适的国际扩张战略;建立组织学习机制,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作为支持和服务性机构,政府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协助企业获取国际化所需的资源,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董赤[4](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于鹏[5](2007)在《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在线网络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贯彻国家商务部的有关精神,树立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自身品牌,打造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权威,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考试中心委托我设计开发《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在线网络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项目。商务部开展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网上报名、资格审查的初衷就是为了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及时、低成本地实现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报名,考试中心实现高效审查的过程。而随着近年来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热度的增加,特别是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政策要求,使得报考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人数快速增长,对系统的可扩展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在线网络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概念及其应用前景。本系统为用户考试中心、管理协会和各考点提供有力的帮助。考生可以通过任何一台已接入因特网的电脑登陆录本系统,进行远程报名并提交相关的个信息。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阅报考信息,上传和下载证书、成绩等。还提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功能。论文注重分析和设计。重点:强大的数据采集、数据集中共享、多层次、互交式的自动化操作管理等。本文最后对目前已完成的系统的优点和亟待进一步改良之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全文做了总结和展望。
范冬云[6](2006)在《和你聊聊信用证》文中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通常是开证银行根据进口人的请求和指示,授权出口人凭所提交的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和开立以该行或其指定的银行为付款人的不超过规定金额的汇票向其或其指示的银行收款,并保证向出口人或其指定人进行付款,或承兑并支付出口人开立的汇票。
刘闻亮[7](2003)在《港建“引爆”货代热》文中研究指明 真可谓“时势造英雄”!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十五”期间我国水运交通发展的重点目标之一,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上海港外高桥四期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二三期工程在内的29个重点项目的建设,不仅使上海向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还由此带动了国际货运代理人员的走俏。
李邦君[8](1998)在《上海国有外贸企业在出口中的地位、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 上海外贸出口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曾连续27年雄居全国榜首。在改革开放中,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经营权下放和专业外贸独家经营状况改变,上海外贸出口在80年代中后期一度处于下降、徘徊局面。从1992年起,由于各路出口大军形成,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上海外贸出口又迅速崛起,呈稳定增长态势,1997年居全国第二位。 在上海外贸出口发展中,国有外贸企业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它们发展出口存在哪些困难?今后如何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并保持其主导地位和作用?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陶文捷,赵锋[9](2004)在《统筹 重塑 激发——上海市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巡礼》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3月,上海市启动了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2003年底,绝大部分学校基本完成建设任务。该工程重在全市层面上整体推进学校的建设,每个区县和行业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由区县和行业统筹所属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等的教育资源,突出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整体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这是继上海市全面建成十所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后的又一力举。
姚大伟[10](2003)在《2002年全国国际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考试《国际货代理论》试题评析(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上海兰生外经贸进修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兰生外经贸进修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1)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定义说明 |
1.3 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国外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径 |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
2.1 广交会展馆情况介绍 |
2.1.1 概况 |
2.1.2 发展历程 |
2.1.3 经营现状 |
2.2 广交会展馆资源分析 |
2.2.1 人力资源 |
2.2.2 有形资源 |
2.2.3 无形资源 |
2.3 广交会展馆能力分析 |
2.4 广交会展馆核心专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潜在竞争者威胁 |
3.2.2 行业竞争情况 |
3.2.3 替代品威胁 |
3.2.4 客户讨价还价情况 |
3.2.5 供应商讨价还价情况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国内外展馆情况 |
3.3.2 展馆具体情况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 |
4.1.1 展馆优势分析 |
4.1.2 展馆劣势分析 |
4.1.3 展馆机会分析 |
4.1.4 展馆威胁分析 |
4.1.5 SWOT分析矩阵 |
4.2 基本战略选择 |
4.3 差异化战略 |
4.3.1 会展组合模式经营(自办展+引入展) |
4.3.2 智慧展馆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 |
5.1 目标细化和分解 |
5.1.1 明确展馆定位和制定阶段发展计划 |
5.1.2 革新经营思维和提升展馆利用率 |
5.1.3 打造“线上线下+对内对外”展会 |
5.2 资源调动配置 |
5.2.1 优化机构职能和健全各管理制度 |
5.2.2 注重展馆营销和促销战略 |
5.2.3 建设展馆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 |
5.2.4 改善及优化展馆服务软件和设施硬件 |
5.2.5 加强人才培养和探索产学研合作 |
5.2.6 丰富增值服务和打造展馆平台功能 |
5.3 评价管理体系建设 |
5.3.1 评价调查体系 |
5.3.2 展馆标准体系 |
5.3.3 财务管理体系 |
5.3.4 企业管理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交会展馆A区各展厅参数 |
附件2 :广交会展馆B区各展厅参数 |
附录3 :广交会展馆C区各展厅参数 |
附录4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主办单位) |
附录5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参展商)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
一、 海军留英教育 |
二、 其他留英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
二、 留英学生统计 |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
一、 经济学与法学 |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
一、 社会评价 |
二、 政府评价 |
第五节 小结 |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
第四节 小结 |
第十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3)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1.3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3.1 企业国际化 |
1.3.2 国际化程度 |
1.3.3 企业绩效 |
1.3.4 制造业企业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来源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内容安排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文献评述 |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 |
2.1.1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1.2 基于行为学的企业国际化研究 |
2.1.3 战略管理视角的企业国际化研究 |
2.2 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2.2.1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测量 |
2.2.2 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形态 |
2.2.3 各种情境因素的作用 |
2.2.4 实证研究的总结 |
2.3 国内学者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
2.3.1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
2.3.2 企业国际化的战略与模式 |
2.3.3 企业国际化的所有权优势 |
2.3.4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估 |
2.3.5 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
3.1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
3.1.1 探索阶段(1979-1985年) |
3.1.2 起步阶段(1986-1991年) |
3.1.3 稳步发展阶段(1992-1999年) |
3.1.4 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
3.2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演进 |
3.3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征 |
3.3.1 主体特征 |
3.3.2 行业特征 |
3.3.3 区位特征 |
3.3.4 绩效表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理论模型与假设 |
4.1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探讨 |
4.1.1 基于经济学的分析 |
4.1.2 基于行为学的解释 |
4.1.3 战略管理的观点 |
4.2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分析框架的整合 |
4.2.1 资源基础视角的前因变量 |
4.2.2 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变量 |
4.2.3 组织行为视角的调节变量 |
4.3 概念模型与假设 |
4.3.1 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 |
4.3.2 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3.3 组织学习的调节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设计 |
5.1 实证研究的方法 |
5.2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衡量 |
5.2.1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测量 |
5.2.2 企业绩效的评价 |
5.2.3 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 |
5.2.4 国际化过程中的组织学习 |
5.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5.4.1 数据收集 |
5.4.2 数据分析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实证检验及讨论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1 样本的特征描述 |
6.1.2 样本特性分析 |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2.1 信度分析 |
6.2.2 效度分析 |
6.3 结构方程分析 |
6.3.1 整体模型的分析顺序与评估标准 |
6.3.2 资源基础、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6.3.3 组织学习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 |
6.4 检验结果的讨论 |
6.4.1 资源基础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H1) |
6.4.2 国际化对企业资源与绩效的中介作用(H2/H3) |
6.4.3 组织学习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H4)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发现 |
7.2 相关建议 |
7.2.1 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对策建议 |
7.2.2 政府部门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7.3 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7.3.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7.3.2 本研究的局限 |
7.4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文献整理 |
附录2:研究之调查问卷 |
附录3:关键被调查企业名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概念话语 |
(二) 现实记忆 |
(三) 史学思考 |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在线网络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现状分析 |
1.2 课题研究和开发意义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软件工程理论 |
2.2 开发模式及开发工具 |
2.2.1 开发模式 |
2.2.2 开发工具 |
2.3 ASP技术介绍 |
2.3.1 ASP应用 |
2.3.2 ADO数据对象 |
第3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2 业务机构与业务模式 |
3.3 在线考试系统中的业务关系 |
3.4 系统用例 |
3.4.1 报名处理用例 |
3.4.2 考试准备用例 |
3.4.3 考试信息处理用例 |
3.5 可行性分析 |
3.6 需求规格说明书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在线考试系统 |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3 领域模型设计 |
4.3.1 系统基本对象 |
4.3.2 管理模式 |
4.3.3 系统体系架构 |
4.4 系统功能模块 |
4.4.1 考生功能模块 |
4.4.2 货代考试中心功能模块 |
4.4.3 考区功能模块 |
4.4.4 货代协会模块 |
4.4.5 功能需求与程序的关系 |
4.5 数据层设计 |
4.5.1 实体关系设计 |
4.5.2 数据表设计 |
4.5.3 各种数据表 |
4.5.4 数据结构与程序的关系 |
第5章 系统功能及实现 |
5.1 系统的运行环境 |
5.2 系统功能简介 |
5.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3.1 考生功能模块 |
5.3.2 货代考试中心功能模块 |
5.3.3 考区功能模块 |
5.3.4 货代协会功能模块 |
5.4 代码实现 |
5.4.1 数据库链接的操作 |
5.4.2 客户端登陆操作 |
5.4.3 后台登陆操作 |
5.4.4 用户注册操作 |
5.4.5 考区信息维护操作 |
5.4.6 各考区考试成绩和分析报告操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上海国有外贸企业在出口中的地位、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海国有外贸企业在出口中仍占主导地位 |
(一)突破国有外贸旧格局,形成国有外贸新格局 |
(二)突破工贸脱节,分散经营旧格局,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道路 |
(三)突破“数量型”的传统做法,加快向“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 |
二、上海国有外贸企业发展出口的困难和问题 |
(一)经营机制转换严重滞后 |
(二)出口换汇成本提高,亏损较严重 |
(三)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 |
(四)贸易方式落后,电子化程度低 |
三、保持国有外贸企业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的对策 |
第一,必须保持国有外贸企业在出口中居主导地位,进行观念更新。 |
第二,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制度创新。 |
第三,必须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机制创新。 |
第四,必须加快国有外贸企业战略性改组,以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为重点,进行组织创新。 |
第五,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产品创新。 |
第六,必须加快技术进步,加快技术创新。 |
第七,必须加快解决产销脱节问题,稳定和扩大出口货源。 |
第八,必须充分发挥现有外贸人才优势和作用,加快紧缺人才培养。 |
第九,必须加强企业管理,进行管理创新。 |
四、上海兰生外经贸进修学院(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D]. 崔颖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3]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D]. 杨丽丽. 江苏大学, 2010(07)
-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5]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在线网络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于鹏. 同济大学, 2007(03)
- [6]和你聊聊信用证[J]. 范冬云. 国际市场, 2006(11)
- [7]港建“引爆”货代热[J]. 刘闻亮. 成才与就业, 2003(05)
- [8]上海国有外贸企业在出口中的地位、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J]. 李邦君. 国际商务研究, 1998(05)
- [9]统筹 重塑 激发——上海市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巡礼[J]. 陶文捷,赵锋. 上海教育, 2004(Z1)
- [10]2002年全国国际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考试《国际货代理论》试题评析(一)[J]. 姚大伟. 对外经贸实务,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