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睾丸的季节性变化

绵羊睾丸的季节性变化

一、绵羊睾丸的季节性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霞[1](2021)在《藏绵羊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在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功能》文中提出哺乳动物的睾酮合成受很多基因的共同调控,其中某些基因的表达量减少或者缺失都将影响睾酮合成的水平,睾酮缺乏会对生精过程会产生不利影响。研究发现STAR、CYP11A1、HSD3B1、CYP17A1、HSD17B3和GLOD4在雄性动物睾丸中表达,与雄性动物睾酮合成过程以及睾丸功能维持密切相关,但是其在不同物种中的表达特征及发挥的生物学作用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TAR、CYP11A1、HSD3B1、CYP17A1、HSD17B3和GLOD4在3月龄(性成熟前)、1岁龄(性成熟)、3岁龄(成年)3个关键发育阶段藏绵羊睾丸和附睾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并运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其蛋白的阳性信号分布特征进行检测。此外,采用q RT-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oar-miR-190-3p和oar-miR-363-3p的表达特征与HSD17B3的靶向关系进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3月龄相比,1岁龄和3岁龄藏绵羊睾丸中STAR、HSD3B1、CYP17A1和HSD17B3 mRNA的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而其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1),1岁龄和3岁龄睾丸中CYP11A1和GLOD4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STAR、CYP11A1、HSD3B1、CYP17A1、HSD17B3和GLOD4蛋白主要分布在性成熟后(1岁龄和3岁龄)藏绵羊的睾丸间质细胞中,在整个发育阶段的生殖细胞中也有少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可能通过维持睾丸间质细胞的功能及调控藏绵羊间质细胞睾酮的分泌及来参与精子发生。2.STAR、CYP11A1、HSD3B1、CYP17A1和HSD17B3 mRNA和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藏绵羊附睾头、体和尾中均有表达。STAR、CYP11A1、HSD3B1、CYP17A1和HSD17B3mRNA在不同发育阶段附睾(头、体和尾)中差异表达,而其蛋白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TAR、CYP11A1、HSD3B1、CYP17A1和HSD17B3蛋白主要存在于不同发育阶段藏绵羊附睾上皮细胞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信号强度逐渐增强。此外,在性成熟后(1岁龄和3岁龄)藏绵羊附睾(头、体和尾)管腔的精子中也存在中等强度的阳性信号分布。研究结果表明,STAR、CYP11A1、HSD3B1、CYP17A1和HSD17B3在不同发育阶段藏绵羊附睾中主要通过调控附睾上皮细胞的分泌和吸收功能进而参与附睾发育以及精子成熟。3.随着年龄的增加,oar-miR-190-3p和oar-miR-363-3p在睾丸中表达显着上调(P<0.01),在不同发育阶段附睾中呈区段性差异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结果发现oar-miR-190-3p和oar-miR-363-3p模拟物均明显降低了HSD17B3 3′UTR野生型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这些结果表明,oar-miR-190-3p和oar-miR-363-3p可以靶向调控绵羊HSD17B3基因的表达。

孙燕勇[2](2021)在《整合eGWAS和eQTL分析绵羊全血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关联》文中研究指明血液中繁殖激素的动态变化对于评估家畜繁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血液转录组不仅用来鉴定多个物种的免疫相关调控因子,近年来在家畜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也逐渐开展。为解析绵羊全血转录组的动态时序表达与繁殖激素调控的关联,本研究以巴美肉羊为研究对象,对血液转录组及其表达基因型进行深入挖掘,将有助于提升血液应用于家畜繁殖性能辅助管理的新认识。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绵羊血液转录组的时序动态表达进行研究,检测3、4和5月的不同经产羔类型绵羊的血液转录组,对基因表达与可变剪接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初探。结果不同经产羔类型之间共检测到1417个差异表达基因,3332个差异可变剪接基因,相比无羔组,单羔组与双羔组基因表达模式更接近。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可变剪接共同功能富集结果说明血液表征产羔类型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激素调节和免疫应答等相关。不同月份之间共鉴定到660个差异表达基因,3135个差异可变剪接基因,动态时序表达的基因在功能层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激素水平,由此推断绵羊血液时序表达基因可能与激素紧密相关。2、在研究一差异基因分析的基础上,扩大到237个样本,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并结合表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expression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e GWAS)重点研究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ing hormone,FSH)、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血清浓度与基因动态表达、变异的关联。结果产羔类型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红色和紫色基因模块中较多,且全局网络中红色和紫色基因模块与产羔数关联度较高。通过e GWAS发现模块的显着关联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包括COIL、NELFE和GCLM等,参与调控卵母细胞成熟、颗粒细胞毛细血管再生、季节性繁殖和免疫应答等。时序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分布在黄色和蓝色基因模块中,且在全局网络中黄色、蓝色基因模块与激素关联度较高。e GWAS显着关联基因包括CASP9和SRP68基因等,功能富集到催产素信号通路,均影响激素调控过程。最后使用机器学习和先验的绵羊GWAS数据库的方法对样品分组与全局网络模块的功能进行验证补充,证明了小样本差异表达基因在大样本分析中的支持度与可行性。总之,通过表达基因组层面解析了绵羊繁殖激素的关联网络,为繁殖激素时序生理状态的基因表达与变异体之间提供互补信息。3、为进一步挖掘高繁绵羊血清LH/FSH比值调控的深层机制。发现不同LH/FSH比值的差异表达基因在50~150之间。这些基因影响核糖体、催乳激素信号通路、促性腺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催产素信号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与激素调控相关的通路。共鉴定了涉及黄色与蓝色基因模块的1 823个显着关联与1 433个e QTL-SNP,且不均一的分布在各染色体,e QTL-SNP共影响到690个基因。鉴定到26 445个ASE-SNP,影响了4 970个基因,均一分布在各染色体,可见LH/FSH比值与绵羊血液基因表达关联过程中受到广泛的顺式调控作用。结果共筛选出8个候选标记物:PCNX4、FAS、RPL36AL、JCHAIN、LOC101113346、IQSEC1、RPL21和RPL8,大多数的表达基因型特征显现出等位基因不平衡现象,且受到至少一个e QTL-SNP与两个ASE-SNP的影响。4、为了挖掘高繁绵羊GDF9和BMP15影响的深层机制。我们分别对不同GDF9和BMP15血清浓度下的转录组进行比较与关联研究。结果血清中BMP15和GDF9的浓度可能依赖于调节它们共享的差异表达基因RPL23A、LOC101110403、PAQR5、LOC114116858,LOC114114874和NAIP建立内分泌信号交换。其中RPL23A、PAQR5与NAIP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卵母细胞发育和卵巢功能,证明了血液在识别激素影响下的主要基因及关联生物学过程方面的潜力。同时发现血液中广泛存在对GDF9、BMP15的ASE-SNP与e QTL-SNP的调控,共鉴定到502个ASE-SNP,包含58个同时与e QTL-SNP关联。共同调控GDF9与BMP15的e QTL-SNP与ASE-SNP表达的候选血液生物标志物JAK1,IL6R,ITGA4,GAA,PRKD3,CAMK2D,TAB2和IQGAP1的基因型存在明显的等位基因表达失衡现象。综上,本研究描绘了绵羊血液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网络全景,并对繁殖激素关联的调控元件进行深层探讨,证明了血液在识别激素影响下的主要基因及关联生物学过程方面的潜力,也为任何以血液为适合代理组织的复杂性状提供重要借鉴。

赵淑琴[3](2020)在《褪黑素介导的生物钟基因Cry对双峰驼雌二醇分泌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双峰驼作为西北地区特有的经济物种,其季节性繁殖严重限制了双峰驼的产仔率。哺乳动物的季节性繁殖除受到褪黑素介导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外还受到昼夜节律生物钟的调控。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褪黑素的周期性分泌与生物钟基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褪黑素作用的具体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明确。也有研究表明c AMP/PKA/CREB通路参与了褪黑素在机体多个重要生理活动中的调节,但是否参与了生物钟基因的调控仍需研究证实。本研究以双峰驼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双峰驼卵巢颗粒细胞,通过运用过表达和沉默褪黑素受体基因(MT1和MT2基因)的方法检测对生物钟基因的影响,通过q 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MT1/2与隐花色素(Cryptochrome,Cry)基因在生殖轴系的表达含量及定位,用Elisa方法检测MT和Cry基因对雌二醇(E2)分泌的影响,并对MT蛋白和CRY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探究褪黑素与生物钟基因之间的联系及它们对雌二醇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1.用Elisa方法检测c AMP的结果显示过表达MT或Cry基因,c AMP的含量均降低,沉默MT或Cry基因,c AMP的含量均升高。通过q 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过表达MT基因后相关信号通路基因的变化发现:在24 h,36 h时除了基因Cry1/2的表达极显着升高外,其他基因(GNB2,PKA,CREB,Per1/2/3,Clock)均极显着降低,在48 h时出现反馈性升高或降低或趋于平衡。沉默MT后的检测结果与过表达MT的检测结果完全相反。为了进一步验证基因的相关性,过表达和沉默基因Cry后检测相关信号通路基因的变化,结果显示与过表达和沉默MT的结果完全一致,暗示了MT和Cry之间存在着联系,为c AMP/PKA/CREB通路机制的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科学的理论依据,并证实卵巢颗粒细胞上的生物钟作为外周生物钟与主时钟(视交叉上核生物钟)保持一致的节律。2.通过q PCR和WB实验显示双峰驼生殖轴系各组织中均有MT与Cry的表达,暗示MT和Cry都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动物的生殖。不同的是MT在松果体中的表达最多,CRY在下丘脑中的表达最多,这与褪黑素的主要分泌部位在于松果体及CRY主要存在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上的结果相印证。实验结果还发现,在相同的组织,MT1和MT2受体的表达没有组织的差异性,CRY1和CRY2也没有组织差异性。在松果体和下丘脑中,不论MT还是CRY蛋白均成弥散性表达,不同的是褪黑素受体只有细胞膜和细胞质有阳性表达,CRY蛋白则胞膜、胞质及胞核均有阳性表达。在垂体上,不论腺垂体还是神经垂体均有显着的阳性表达,四种蛋白表达的共同点是都主要位于毛细血管的管壁细胞和血管周围的腺细胞上,这一方面说明褪黑素在垂体中的运输方式是以血液运输为主,另一方面暗示MT与CRY蛋白之间的发挥着密切相关的作用。在睾丸和卵巢上,四种蛋白的表达很相似,均主要位于睾丸的基膜和间质细胞以及在卵巢上的弥散性表达,不一样的是MT在胞核上无表达,而CRY蛋白则有。在附睾上,四种蛋白有差异性表现,MT1、MT2和CRY1蛋白在管腔上皮细胞、管周肌样细胞和腔面精子上呈阳性表达。CRY2蛋白除在管腔上皮细胞、管周肌样细胞和腔面精子呈阳性表达外,纤毛呈强阳性表达,这说明CRY2蛋白在精子经过附睾的过程中,对其发育成熟发挥较大的作用。3.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褪黑素受体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CRY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加入外源褪黑素或者过表达MT,雌二醇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1),阻断或者沉默MT后雌二醇含量显着低于对照(P<0.01)。既过表达褪黑素受体基因,又加入外源褪黑素,雌二醇的含量低于对照(P<0.01)。过表达Cry基因,雌二醇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1),沉默Cry基因雌二醇含量低于对照(P<0.01)。4.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理化性质、高级结构及其同源性进行预测,结果显示MT1/2,CRY1/2的半衰期都是30 h,肽链N端都是蛋氨酸,且都为碱性蛋白质。除MT1为稳定蛋白,其余均为不稳定蛋白。MT1/2为疏水性蛋白质,存在跨膜结构,CRY1/2为亲水性蛋白质,无跨膜结构。这四种蛋白包含的主要二级结构元件都是α螺旋和无规卷曲。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T1/2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膜和内质网。CRY1/2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双峰驼的MT1、CRY1蛋白与单峰驼的MT1、CRY1蛋白的分子进化距离最近,说明其亲缘关系最为密切。本论文的研究将褪黑素与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联系起来,确定c AMP/PKA/CREB通路参与了褪黑素对生物钟的调节作用。这一结果对今后研究季节性发情哺乳动物的生殖生理调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谢建鹏[4](2020)在《冷季补饲后牦牛卵巢miRNA和血清差异蛋白的筛选与鉴定》文中认为牦牛(Bos grunniens)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海拔地区,是当地牧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牦牛主要以放牧为主,产区饲草料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着牦牛生产水平的提高。牦牛的生产水平低下与其繁殖力较低有着紧密关系。因此,为了提高牦牛的繁殖力,本研究在冷季补充混合饲料,提高牦牛的营养水平,并且结合遗传学方法从遗传本质上提高牦牛的繁殖效率,进而提高牦牛的生产水平。本研究选取20头年龄相近的空怀母牦牛,随机选取10头作为实验组(CS),其余10头作为对照组(CON)。实验开展时间为寒冷季节(2-5月份),冷季补充混合饲料实验结束之后,测定牦牛生产性状、血清生化指标和繁殖激素浓度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CS和CON牦牛的卵巢组织进行Small RNA测序,获取差异表达miRNA,预测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筛选牦牛通过营养水平与繁殖力相关的miRNA。通过冷季补充混合饲料实验发现,部分实验组牦牛在非繁殖季节(6月份)也出现发情症状,为了了解这种非繁殖季节表现发情的分子调控机理,本实验通过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构建了非繁殖季节(6月份)和繁殖季节(8月份)发情牦牛血清组织文库,筛选由营养因素引起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寒冷季节补饲,CS牦牛体重显着高于CON牦牛(P<0.05),CS牦牛平均日增重(ADG)极显着高于CON(P<0.01)。两组牦牛血清生化指标:血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RIG)、胆固醇(CHOL)浓度,CS牦牛显着高于CON(P<0.05)。两组牦牛血清中繁殖激素浓度变化,CS牦牛血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激素(E2)和孕酮(PROG)浓度显着高于CON(P<0.05)。2.总共鉴定了1074个miRNA(670个已知miRNA和404个新miRNA),对其表达量进行了显着性统计分析,共有51个差异表达miRNA,CS组和CON组比较后发现,其中26个miRNA表达上调、25个miRNA表达下调。3.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质代谢过程(protein metabolic process),代谢过程的调节(regulation of metabolic process),细胞对氨基酸刺激的反应(cellular response to amino acid stimulus),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protein serine/threonine kinase activity)等一些与代谢相关的GO功能。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牦牛繁殖间接相关的代谢通路,如β-丙氨酸代谢(beta-alanine metabolism),色氨酸代谢(tryptophan metabolism),鞘脂类代谢(sphingolipid metabolism),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alanine,aspartate,and glutamate metabolism),肌醇磷酸代谢(inositol phosphate metabolism)等。4.成功构建靶基因VEGFA和KLF7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素酶载体(p GL3-pr omoter-wt VEGFA-3′UTR、p GL3-promoter-mt VEGFA-3′UTR、p GL3-promoter-wt KLF7-3′UTR、p GL3-promoter-mt KLF7-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靶基因VEGFA和KLF7的野生型载体+mimics组荧光素酶活性极显着低于野生型载体+mimics NC组(P<0.01),突变型载体+mimics组与突变型载体+mimics NC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pGL3-promoter+mimics组与pGL3-promoter+mimics NC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VEGFA是miR-200b的靶基因;KLF7是miR-223的靶基因。5.利用iTRAQ技术对非繁殖季节和繁殖季节牦牛血清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共发现了2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16个差异蛋白表达上调,9个差异蛋白表达下调。GO和KEGG分析表明,钙信号传导途径和β-丙氨酸代谢可能是营养调控季节性发情的候选通路。使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验证了差异蛋白表达,并最终筛选了α-2-巨球蛋白(A2M),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2)和α-1B糖蛋白(A1BG)为候选蛋白。通过寒冷季节补饲后提高牦牛的生长性状和繁殖水平,并且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和iTRAQ蛋白组学技术,经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功能分析,筛选到了6个关键的miRNA(miR-483、miR-449a、miR-223、miR-200b、miR-200a和miR-2431-5p)和3个候选差异蛋白(A2M、IGF2和A1BG)。它们与提高牦牛营养水平进而提高牦牛繁殖效率的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今后需在细胞水平以及更深层次的验证它们的具体调控机制,该研究为冷季通过补饲进而提高牦牛的繁殖效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刘辰晖[5](2020)在《TPH基因家族的变异及其与绵羊季节性繁殖的关系》文中指出季节性繁殖极大地制约着舍饲绵羊的均衡生产,研究绵羊季节性繁殖的分子机理,对培育四季繁殖绵羊品种以推动绵羊集约化养殖具有重要意义。绵羊通过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同步生殖轴的活动与环境的季节性变化,进而形成季节性繁殖。在哺乳动物中,主要有13个基因参与褪黑素的合成、降解和配受体结合过程。本研究以哺乳动物中褪黑素合成、降解和配受体结合相关基因为候选基因,在多组学层面筛选与季节性繁殖相关的基因变异,为培育四季繁殖绵羊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用Gen Bank中的参考序列和蒙系绵羊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别检测13个褪黑素相关基因在哺乳动物间和季节性繁殖与四季繁殖的蒙系绵羊群体间的正选择信号。针对正选择SNP突变位点,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用HEK293T细胞表达蛋白,在体外测定其酶活性。检测公母畜下丘脑、垂体和性腺中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 hydroxylase,TPH)基因上游转录因子以及精子发生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分析这些基因转录水平间的关系。TPH1基因编码序列的1325号核苷酸在在哺乳动物间受正选择,在88.9%的季节性繁殖哺乳动物中该位点是T,在89.5%的四季繁殖哺乳动物中该位点是C。T1325C突变会导致位于TPH1蛋白四聚体结构域上的442位氨基酸从亮氨酸(Leu)变为脯氨酸(Pro)。在6种蒙系绵羊的TPH1基因编码序列上,检测到一个新的非同义突变T865G,该突变出现在5844至724年前。该突变仅在湖羊中存在,等位基因T的频率为89.66%,等位基因G的频率为10.34%。该突变会导致位于TPH1蛋白酶活性中心的289号氨基酸从苯丙氨酸(Phe)变为缬氨酸(Val),从而改变了酶活性中心的三维结构和疏水性。1325号位点的等位基因为T的野生型TPH1蛋白的酶活性是该位点等位基因为C的突变型的5倍,差异极显着(p<0.01)。865号位点的等位基因为T的野生型TPH1蛋白的酶活性是该位点等位基因为G的突变型近2倍,差异显着(p<0.05)。精子发生相关基因STRA8、DMC1和STAG3与TPH2基因的转录水平间存在显着的回归关系(p<0.05)。转录因子FOXD3与TPH2基因在睾丸和卵巢中转录水平间均存在显着的回归关系(p<0.05)。作为TPH基因家族两个主要成员,TPH1和TPH2基因在哺乳动物中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在绵羊中,(1)TPH1基因是调控季节性繁殖的重要基因。该基因上存在T865G和T1325C两个突变,通过改变TPH1蛋白的活性来影响机体将外界光信号转化成MLT化学信号的效率,最终影响绵羊的季节性繁殖特性;(2)TPH2基因可能与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有关。综上所述,TPH1基因可作为候选基因用于选育四季繁殖的绵羊新品种或作为基因编辑的靶基因用于创制新种质。

乔妍婷[6](2020)在《布氏田鼠下丘脑繁殖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及Dio3基因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鼠害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灾害,严重危害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害鼠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对鼠类的繁殖调控机制尚未完全解析,严重制约了不育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季节性繁殖是大多数鼠类采取的一种繁殖策略,性腺表现出年度周期性的膨大与萎缩,尤其是在非繁殖期出现的性腺萎缩现象被称作“天然不育模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光周期和褪黑素是季节性繁殖调控的重要环境和神经内分泌调控因子。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布氏田鼠是一种具有严格季节繁殖周期的鼠种,渐长光照刺激幼鼠性腺发育,而渐短光照则起到抑制作用,褪黑素和短光照均可显着上调雄鼠下丘脑中Ⅲ型碘甲腺原氨酸脱碘酶基因(Dio3)的表达水平;这说明光周期和褪黑素是调控布氏田鼠性腺发育的重要因子,但对其分子调控机制,并未完全清楚。因此,本论文以雄性布氏田鼠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3个问题开展研究:1)下丘脑中季节性繁殖相关基因[]的空间分布特征如何;2)长期注射褪黑素对雄鼠性腺和下丘脑中基因表达的发育特征的影响如何;3)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是否与短光照上调下丘脑Dio3表达有关。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冷冻切片分离6、8、11周龄成年雄鼠下丘脑脑区,以qPCR方法对繁殖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Ⅱ型碘甲腺原氨酸脱碘酶基因(Dio2)主要表达于弓状核(ARC)区,其次是前腹侧室旁核(AVPV)、第三脑室(3V)和下丘脑背内侧核(DMH)区;Dio3基因主要表达于AVPV和ARC区,其次为3V区,在DMH中表达最低;Kisspeptin蛋白基因(Kiss-1)主要分布于ARC区,其次是3V和AVPV区,在DMH区几乎不表达;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基因(Rfrp-3)主要在3V区表达,其次是DMH区和ARC区,而在AVPV区几乎不表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基因(GnRH)主要表达于AVPV区,其次为ARC和3V区,在DMH区表达量最低。2.给予4周龄雄鼠每日6μg和50μg褪黑素注射,在2、4、7周时对比体重、性腺重和下丘脑繁殖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褪黑素可以显着抑制雄鼠的体重和性腺发育,并且在50μg组连续注射4周时的抑制效应最强;同时,褪黑素注射显着抑制下丘脑3V区Dio3基因的表达,但是并未影响其他各脑区中Dio2、GnRH、Kiss-1和Rfrp-3基因的表达。这说明,褪黑素对布氏田鼠生长和繁殖发育调控具有时间和剂量效应,在5个下丘脑季节性繁殖调控相关基因中Dio3基因在光周期调控通路中可能起关键作用。3.分析Dio3基因的近端启动子区,并以孕期开始渐短光照处理的4、8、12周龄子代鼠为研究对象,对其下丘脑内Dio3基因的表达量和近端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比渐长光照,Dio3基因的表达量出现了渐短光照显着上调的现象,但是其近端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在两种光周期下并未出现显着差异,与之前报道的黑线毛足鼠的结果不同。因此,目前数据暂不支持DNA甲基化对布氏田鼠性腺发育的光周期调控中起作用,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下丘脑3V区Dio3基因可能是解析光周期和褪黑素信号、调控布氏田鼠性腺发育的关键基因,但是并未发现DNA甲基化对Dio3基因表达调控起作用,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仁森,贺建宁,魏彩虹,梁小军,马青,狄冉,储明星[7](2020)在《不同繁殖季节绵羊卵巢组织中piRNAs序列特征及表达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分析绵羊卵巢组织中piRNAs的序列特征及不同繁殖季节绵羊卵巢组织中piRNAs的表达差异,本试验采用Solexa测序技术对休情季节(休情期)和发情季节(卵泡期和黄体期)滩羊卵巢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绵羊卵巢中的piRNAs,对piRNAs的长度分布、首位碱基偏好、基因组来源、染色体分布、链特异性、ping-pong循环特征、piRNAs比对重复序列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发情季节与休情季节绵羊卵巢之间差异表达的p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其靶基因的GO功能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绵羊卵巢中不同长度的piRNAs首位碱基偏好性不一致;3个时期(休情期、黄体期和卵泡期)的piRNAs均主要比对到基因内含子、编码区及lncRNA区域,而比对到重复序列的piRNAs相对较少;绵羊卵巢piRNAs在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绵羊piRNAs簇存在很强的链特异性,但首位碱基偏好性不明显;3个时期的piRNAs均无明显的ping-pong循环特征。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p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在RNA运输通路(RNA transport pathway)、嘌呤代谢通路(purine metabolism pathway)、黏着斑通路(focal adhesion)、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ppo信号通路(Hippo signaling pathway)等与绵羊繁殖相关的通路。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繁殖季节绵羊卵巢组织中的piRNAs序列特征,暗示绵羊卵巢组织中的piRNAs可能通过BAD等基因和黏着斑通路等调控绵羊季节性繁殖,为深入解析绵羊季节性发情分子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杨洋[8](2020)在《雄性绵羊SYCE1基因的克隆、表达定位及其功能的初步验证》文中研究指明联会复合中心组分蛋白1(Synaptonemal complex central element protein1,SYCE1)该基因是组成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SC)的主要成员,且对动物生殖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雄性动物的生殖系统相对复杂,分泌激素、产生精子和成熟等功能主要由下丘脑-垂体-睾丸轴支撑,其次与各种参与的调节蛋白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雄性绵羊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克隆绵羊SYCE1基因序列并对序列进行分析;利用qRT-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等技术分析SYCE1在绵羊下丘脑-垂体-睾丸生殖轴中及不同发育阶段(40日龄、3月龄和12月龄)睾丸中的表达情况;以绵羊睾丸支持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转染pEGFP-C1-SYCE1载体和siRNA-SYCE1载体进行SYCE1基因的功能验证。结果发现:1、绵羊SYCE1该基因CDS全长972 bp,为非跨膜可溶性不稳定蛋白,编码274个氨基酸残基;SYCE1基因在不同种间进化中高度保守。2、SYCE1在绵羊附睾(头、体、尾)、睾丸、下丘脑和垂体各组织中mRNA和蛋白上均有表达,其在睾丸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1)。3、SYCE1在绵羊不同年龄阶段(40日龄、3月龄、12月龄)睾丸组织中mRNA和蛋白上均有表达,且随着绵羊年龄的增长,SYCE1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呈增加趋势,12月龄时的表达量最高(P<0.01)。4、通过构建pEGFP-C1-SYCE1过表达载体,合成siRNA-SYCE1沉默载体,分别对支持细胞进行转染,pEGFP-C1-SYCE1 mRNA和蛋白在各时间点表达量均上升,siRNA-SYCE1组mRNA和蛋白在各时间点表达量均下降。通过流式和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过表达组在各时间点的支持细胞增殖率均显着高于空载体组。沉默组的支持细胞增殖率在各时间点均低于NC组,但差异不显着。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mRNA表达量随着SYCE1基因在绵羊睾丸支持细胞的过表达和沉默,分别升高和下降。以上结果表明SYCE1蛋白与绵羊睾丸生长发育及精子发生有关,推断其参与雄性绵羊生殖轴调控,为进一步研究SYCE1与生殖细胞及精子生成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陈炜昊[9](2020)在《绵羊生物钟基因多态性、基于决策树模型的产羔数关联分析及其组织表达探究》文中认为绵羊属于典型的季节性繁殖动物,在光照逐渐缩短的秋冬季节开始性腺活动,在冬春之交时结束,其繁殖活动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哺乳动物体内绝大多数节律性生物学活动均存在生物钟(近日节律),并由多种具有节律性表达特征的基因(钟基因)调控,迄今为止,已经被发现的核心生物钟基因包括Clock、Bmal1、Cry1/2、Per1/2/3 等。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结合实验室前期对89只小尾寒羊重测序结果,以Clock、Cry1和Cry2基因6个多态性位点为研究对象,利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和策勒黑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进行分型检测,并进行相关群体遗传学分析及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统计学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室前期研究数据,以Clock、Cry1/2和Per1/2/3共6个关键生物钟基因共21个位点的多态性位点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不同的决策树机器学习模型(Random Forest和XGBoost),比较探究各个位点中与小尾寒羊产羔数最为显着关联的位点;此外,以Clock、Bmal1、Cry1/2和Per1/2共6个关键生物钟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qPCR技术探究其在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公羊繁殖相关组织中(大脑、小脑、下丘脑、垂体、睾丸、附睾、输精管和肾上腺)的表达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除Cry1基因g.175357583C>T位点外,其余位点在不同发情模式绵羊品种间的基因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均达到差异极显着水平(P<0.01),6个多态位点在大多绵羊品种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和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性分析显示6个位点与小尾寒羊产羔数均无显着关联。2、决策树机器学习模型分析表明,针对本试验绵羊群体,当Ntree为200,000,mtry 为 0.1 时,Random Forst 预测误差达到最小值;当 nround 为 2,000,colsample为0.8时,XGBoost模型预测误差达到最小值。Random Forest模型分析表明:Cry1基因 g.175355119T>C 位点、Per2 基因 g.2852655 T>C 位点、Per3 基因g.43677274 T>C 位点、Per1 基因 g.27346502 A>G 位点和Cry1 基因g.175357583C>T位点在所有多态位点中变量重要性值排名前5。XGBoost模型分析显示:Cry1基因g.175355119T>C位点、Per2基因g.2852655 T>C位点、Clock 基因 g.70875941C>T 位点、Per1基因 g.27346502 A>G 位点和 Clock 基因g.70873128G>A位点在所有多态位点中变量重要性值排名前5。Cry1基因g.175355119T>C位点在两种不同的决策树模型分析中评分均排名第一。3、Clock、Bmal1、Cry1/2和Per1/2共6个基因在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公羊8个组织中均检测到表达,小尾寒羊下丘脑、垂体和附睾中Clock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苏尼特羊(P<0.05),小尾寒羊大脑、小脑、下丘脑、垂体、睾丸和附睾中Bmal1基因表达量极显着高于苏尼特羊(P<0.01),小尾寒羊垂体、睾丸和肾上腺中Cry1基因表达量显着低于苏尼特羊(P<0.05),小尾寒羊大脑、小脑、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中Cry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苏尼特羊(P<0.05),小尾寒羊垂体和附睾中Per1基因表达量极显着低于苏尼特羊(P<0.01),小尾寒羊大脑、下丘脑、垂体、睾丸和附睾中Per2基因表达量显着低于苏尼特羊(P<0.05),小尾寒羊输精管和肾上腺中Per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苏尼特羊(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常年发情绵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为研究对象,对Clock、Cry1和Cry2基因6个多态位点进行批量分型,并进行了相关群体遗传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决策树机器学习模型初步研究了 Clock、Cry1/2、Per1/2/3共6个基因21个多态位点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联,获得了一个可能对小尾寒羊产羔数有一定影响的位点:Cry1基因g.175355119T>C位点。此外,探索了Clock、Bmal1、Cry1/2和Per1/2共6个基因在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公羊中的组织表达情况,多角度探索绵羊季节性发情调控模式研究,以期为绵羊育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分子标记位点。

贺小云[10](2020)在《基于OVX+E2模型研究光周期对绵羊下丘脑表观遗传调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绵羊的季节性繁殖受光周期等外界环境长期选择而形成,光周期变化是影响绵羊季节性繁殖的关键因素。表观遗传修饰参与了下丘脑相关肽的表达调控,从而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但其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以季节性繁殖品种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构建人工控光OVX+E2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血清生殖激素水平以及关键基因进行检测;同时利用RNA-seq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hole 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方法对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绵羊下丘脑表观遗传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外科手术对试验羊进行双侧卵巢摘除并在皮下埋植雌激素缓释剂,使血清雌二醇浓度稳定在7.23±2.50 pg/mL,构建绵羊OVX+E2模型。根据光周期不同,将OVX+E2羊饲养在人工短光照(SP)、长光照(LP)以及短光照转换为长光照(SP-LP)3间羊舍内。与SP相比,FSH浓度在LP显着降低(P<0.05),LH和PRL浓度极显着升高(P<0.01)。不同光周期条件下FSH与PRL的分泌规律符合正常绵羊的生理学特征,LH的分泌规律与前人研究不同,仍需进一步验证。选取的12个基因(下丘脑:KISS1、RFRP-3、DIO2、CLOCK、MTNR1A、PER1;垂体:EYA3、TAC1、LHB、LEPR、TSHB、CGA)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表达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且基因表达模式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OVX+E2模型能够为研究光周期调控绵羊上游繁殖相关组织功能提供便利。本研究首次从转录组层面研究光周期变化对OVX+E2母羊下丘脑功能的影响。通过对SP42、LP42以及SP-LP3、SP-LP7、SP-LP15、SP-LP21、SP-LP42 7个时间点下丘脑的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初步筛选到了参与光周期调控绵羊下丘脑功能的主要mRNAs(如VAMP2、PRKACB、PLCB1、RASD1和KCNJ5等)和lncRNAs(如XR173257.3、XR173415.3和XR001023464.2等),它们主要通过参与昼夜节律、甲状腺激素合成和胰岛素分泌等信号通路调控下丘脑对光周期的响应。lncRNA与mRNA互作分析表明,光周期变化后上述lncRNAs能够调节其靶基因表达,进而调控绵羊光周期响应和季节性繁殖通路的活动。通过对21只绵羊下丘脑组织的WGBS数据分析,每个样品获得了超过基因组覆盖度20×的原始数据,其中C位点覆盖度超过7×。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单碱基分辨率的绵羊下丘脑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初步证实了光周期对下丘脑DNA甲基化组的调控是一个动态可逆的过程;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s,DMRs)及其相关基因通过多巴胺能突触、胰岛素分泌和昼夜节律等通路参与下丘脑神经内分泌活动和光周期调节,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光周期能引起下丘脑表观遗传调控方式转变,可为今后研究光周期调控绵羊季节性发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二、绵羊睾丸的季节性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羊睾丸的季节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藏绵羊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在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睾丸与附睾
    2 间质细胞发育及睾酮生成调控机制
    3 睾酮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3.1 STAR基因
        3.2 CYP11A1和CYP17A1 基因
        3.2.1 CYP11A1 基因
        3.2.2 CYP17A1 基因
        3.3 HSD3B1和HSD17B3 基因
        3.3.1 HSD3B1 基因
        3.3.2 HSD17B3 基因
        3.4 GLOD4 基因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在藏绵羊睾丸中的表达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组织样品收集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1.4.1 组织总RNA提取
        1.4.2 cDNA合成
        1.4.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4.4 qRT-PCR
        1.4.5 总蛋白提取
        1.4.6 蛋白浓度测定与变性
        1.4.7 WesternBlot
        1.4.8 免疫荧光染色定位蛋白分布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睾酮合成相关基因mRNA在藏绵羊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2.2 藏绵羊睾丸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2.3 藏绵羊睾丸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免疫定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在藏绵羊附睾中的表达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组织样品收集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藏绵羊附睾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2.1.1 藏绵羊附睾头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2.1.2 藏绵羊附睾体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2.1.3 藏绵羊附睾尾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2.2 藏绵羊附睾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2.2.1 藏绵羊附睾头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2.2.2 藏绵羊附睾体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2.2.3 藏绵羊附睾尾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2.3 藏绵羊附睾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定位
        2.3.1 藏绵羊附睾头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定位
        2.3.2 藏绵羊附睾体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定位
        2.3.3 藏绵羊附睾尾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定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miR-190-3p和 miR-363-3p与 HSD17B3 靶标关系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方法
        1.3.1 组织总RNA提取
        1.3.2 第一链c DNA合成
        1.3.3 qRT-PCR
        1.3.4 HSD17B3 3'-UTR野生型及突变型序列的设计
        1.3.5 HSD17B3 3′-UTR野生型(WT)和突变型(MUT)重组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1.3.6 miRNA模拟物化学合成
        1.3.7 细胞转染
        1.3.8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1.3.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潜在调控HSD17B3的miRNAs在雄性生殖器官中的表达特征
        2.1.1 oar-miR-190-3p在藏绵羊睾丸和附睾组织的表达情况
        2.1.2 oar-miR-363-3p在藏绵羊睾丸和附睾组织的表达情况
        2.1.3 HSD17B3与miRNAs在藏绵羊睾丸和附睾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2.2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2.3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整合eGWAS和eQTL分析绵羊全血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血液转录组的应用研究
        1.1.1 预测疾病生物标记物
        1.1.2 鉴定免疫调控因子
        1.1.3 家畜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1.2 绵羊繁殖转录组研究进展
        1.2.1 巴美肉羊概况
        1.2.2 基于性腺轴的研究进展
        1.2.3 可变剪接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调控研究
    1.3 绵羊产羔与排卵的调节机制
        1.3.1 BMP15、GDF9 对排卵和产羔数的调节
        1.3.2 FSH、LH对排卵和产羔数的调节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一不同产羔类型绵羊血液转录组时序动态表达初探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RNA提取
        2.1.4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2.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和过滤去噪
        2.1.6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2.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1.8 差异可变剪接分析
        2.1.9 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可变剪接的聚类分析
        2.1.10 短时序表达分析
        2.1.11 功能富集分析
        2.1.12 统计显着性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绵羊产羔类型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2.2 绵羊产羔类型差异可变剪接分析
        2.2.3 绵羊产羔类型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可变剪接的聚类分析
        2.2.4 绵羊转录组时序表达变化
        2.2.5 绵羊转录组时序动态表达模块分析
        2.2.6 绵羊转录组时序可变剪接变化
        2.2.7 绵羊产羔类型与时序性表达的整合分析
        2.2.8 试验重复性验证
    2.3 讨论
    2.4 结论
3 研究二大样本动态血液基因整合e GWAS解析绵羊繁殖激素共表达网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RNA 提取与建库测序
        3.1.4 测度数据质量评估与过滤去噪
        3.1.5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3.1.6 血清LH、FSH、GDF9与BMP15 的浓度测定
        3.1.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1.8 eGWAS分析
        3.1.9 基因功能注释与候选位点的确定
        3.1.10 构建主题文献摘要与全文的绵羊GWAS数据库
        3.1.11 机器学习验证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全局样本构建繁殖激素调控的共表达网络
        3.2.2 基于表达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3.2.3 产羔类型相关的模块
        3.2.4 激素调控相关模块
        3.2.5 产羔类型与月份之间的关联模块
        3.2.6 绵羊GWAS数据库验证全局网络的功能属性
        3.2.7 机器学习验证小样本产羔类型差异表达基因对于大样本的支持度
    3.3 讨论
    3.4 结论
4 研究三 LH/FSH 血清浓度比值的绵羊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与遗传关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样品
        4.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RNA提取
        4.1.4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4.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过滤去噪
        4.1.6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4.1.7 LH、FSH激素浓度的测定
        4.1.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9 差异ASE分析
        4.1.10 eQTL分析
        4.1.11 功能富集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LH与FSH血清浓度相关性分析
        4.2.2 LH/FSH比值在不同月份的方差分析
        4.2.3 LH/FSH比值在不同月份的转录组差异分析
        4.2.4 LH/FHS比值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4.2.5 ASE证实血液存在广泛的顺式调控影响
        4.2.6 eQTL-SNP和 ASE-SNP联合分析
        4.2.7 eQTL-SNP与 ASE-SNP富集分析
        4.2.8 LH/FSH比值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基因型
        4.2.9 LH/FSH比值生物标志物的遗传调控网络
    4.3 讨论
    4.4 结论
5 研究四 GDF9、BMP15 血清浓度的绵羊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与遗传关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样品
        5.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5.1.3 RNA提取
        5.1.4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5.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过滤去噪
        5.1.6 参考序列比对与转录本检测定量分析
        5.1.7 血清GDF9、BMP15 激素浓度的测定
        5.1.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1.9 差异ASE分析
        5.1.10 eQTL分析
        5.1.11 功能富集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GDF9 血清浓度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2 不同GDF9 血清浓度的ASE分析
        5.2.3 不同BMP15 血清浓度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4 不同BMP15 血清浓度的ASE分析
        5.2.5 GDF9与BMP15 的联合分析
    5.3 讨论
    5.4 结论
6 全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褪黑素介导的生物钟基因Cry对双峰驼雌二醇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中文摘要
Summary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综述
    1 褪黑素的作用机制及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
        1.1 褪黑素的理化性质
        1.2 褪黑素的生物合成、人工合成和代谢
        1.3 褪黑素受体
        1.4 褪黑素的信号传导
        1.5 褪黑素对生殖的调控
    2 昼夜节律与生物钟基因
        2.1 昼夜节律系统
        2.2 生物钟
        2.3 哺乳动物生物钟周期的调控
    3 褪黑素信号通路与生物钟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3.1 褪黑素与生物钟的间接交互作用
        3.2 褪黑素与生物钟的直接交互作用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褪黑素受体通过c AMP/PKA/CREB通路对卵巢颗粒细胞生物钟基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MT基因与Cry基因在双峰驼生殖轴系的定位与表达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MT基因与Cry基因在双峰驼生殖轴系各组织的定量检测
        2.2 褪黑素受体蛋白MT与CRY蛋白在双峰驼生殖轴系各组织中的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褪黑素及Cry基因对卵巣颗粒细胞分泌雌二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2.1 细胞鉴定结果
        2.2 褪黑素对双峰驼卵巢颗粒细胞的药物毒性
        2.3 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2.4 卵巢颗粒细胞转染过表达基因和沉默效果检测
        2.5 褪黑素对卵巢颗粒细胞雌二醇(E2)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MT蛋白与CRY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MT1、MT2、CRY1、CRY2 蛋白理化性质及亲水性分析
        2.2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及糖基化位点预测
        2.3 蛋白质信号肽与跨膜域预测
        2.4 蛋白质二级拓扑结构分析
        2.5 蛋白保守结构域预测
        2.6 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2.7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2.8 不同物种的MT1 及CRY1 蛋白的进化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冷季补饲后牦牛卵巢miRNA和血清差异蛋白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牦牛补饲研究现状
    1.2 家畜繁殖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1.2.1 性腺轴生理功能的调控
        1.2.2 卵巢生理功能的调控
        1.2.3 卵巢局部因子的调节
    1.3 营养对家畜繁殖性能的影响
        1.3.1 能量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1.3.2 蛋白质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1.3.3 微量元素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1.4 牦牛季节性发情概述
    1.5 miRNA的生物功能及研究进展
        1.5.1 miRNA在真核生物中的生物合成过程
        1.5.2 miRNA的作用机制
        1.5.3 miRNA在肌肉中的作用研究
        1.5.4 miRNA在脂肪中的作用研究
        1.5.5 miRNA在垂体中的作用研究
        1.5.6 miRNA对睾丸和精子发生的作用研究
        1.5.7 miRNA对卵巢和卵母细胞的作用研究
    1.6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畜禽上的应用
        1.6.1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1.6.2 蛋白质组学在畜禽上的应用
        1.6.3 iTRAQ技术在血清蛋白组学上的应用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冷季补饲对牦牛生长性状、血清生化指标和繁殖激素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2.1.3 试验样品的采集
    2.2 指标测定及方法
        2.2.1 饲粮营养水平的测定
        2.2.2 生长性状的测定
        2.2.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2.4 血清繁殖激素浓度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冷季补充饲料对牦牛生长性状的影响
        2.3.2 冷季补充饲料对牦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冷季补充饲料对牦牛血清繁殖激素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牦牛卵巢组织差异表达miRNA的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主要试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3.2.2 试验样品的采集
        3.2.3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3.2.4 文库的检测及高通量测序
        3.2.5 miRNA生物信息学分析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的表达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总RNA样品检测结果
        3.3.2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3.3.3 小RNA的长度分布
        3.3.4 小RNA序列的分类注释
        3.3.5 miRNA碱基偏好性分布
        3.3.6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3.3.7 实时荧光定量对miRNA表达的验证
        3.3.8 miRNA靶基因预测
        3.3.9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3.3.10 潜在与繁殖相关miRNA和靶基因的筛选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bta-miR-200b、bta-miR-223 靶基因的初步鉴定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实验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miRNA的靶基因预测
        4.2.2 靶序列野生型p GL3-Promoter载体构建
        4.2.3 突变型p GL3-Promoter载体构建
        4.2.4 293T细胞的培养
        4.2.5 293T细胞转染
        4.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bta-miR-200b、bta-miR-223 的靶基因预测
        4.3.2 野生型pGL3-Promoter载体构建
        4.3.3 突变型pGL3-Promoter载体构建与鉴定
        4.3.4 不同靶序列与miRNA作用验证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营养诱导牦牛季节性发情血清差异蛋白的鉴定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主要试验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5.2.2 牦牛的发情鉴定
        5.2.3 试验样品的采集
        5.2.4 iTRAQ蛋白组学技术方法
        5.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6 平行反应监测(PRM)技术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的提取
        5.3.2 蛋白的质控
        5.3.3 差异蛋白的表达分析
        5.3.4 差异蛋白GO功能注释
        5.3.5 差异蛋白KEGG功能注释
        5.3.6 差异蛋白的验证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 章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导师简介

(5)TPH基因家族的变异及其与绵羊季节性繁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松果体形态、结构及功能
        1.2.2 松果体将光信号转化为褪黑素化学信号
        1.2.3 血清素功能
        1.2.4 褪黑素的功能
        1.2.5 褪黑素合成、降解和受体相关基因
        1.2.6 TPH基因家族
        1.2.7 CYP基因超家族
        1.2.8 IDO基因家族
        1.2.9 MTNR基因家族
        1.2.10 褪黑素调控季节性繁殖的通路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研究
    2.1 哺乳动物褪黑素合成、降解和受体基因上的正选择位点
        2.1.1 材料和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TPH基因家族的起源与结构分化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蒙系绵羊群体中褪黑素合成、降解和受体基因上的正选择位点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蒙系绵羊TPH1 基因编码序列上的SNP
        2.4.1 材料和方法
        2.4.2 结果
        2.4.3 讨论
        2.4.4 小结
    2.5 蒙系绵羊TPH1 基因T865G和 T1325C位点突变对蛋白活性的影响
        2.5.1 材料和方法
        2.5.2 结果
        2.5.3 讨论
        2.5.4 小结
    2.6 TPH基因在湖羊下丘脑、垂体和性腺中的表达
        2.6.1 材料和方法
        2.6.2 结果
        2.6.3 讨论
        2.6.4 小结
3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2.1.1A
    附表2.1.1B
    附表2.1.1C
    附表2.1.2
    附表2.1.3A
    附表2.1.3B
    附表2.1.3C
    附表2.2.1
    附表2.3.1
    附表2.3.2
    附表2.3.3
    附图2.3.1
    附表2.4.1
    附表2.6.1
    附表2.6.2
致谢

(6)布氏田鼠下丘脑繁殖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及Dio3基因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鼠的危害及繁殖特点
    1.2 鼠类繁殖的季节性
        1.2.1 鼠类的季节性繁殖现象
        1.2.2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繁殖功能的调控中枢
        1.2.3 光周期对鼠类季节性繁殖的影响
        1.2.4 褪黑素的介导作用
    1.3 下丘脑中与季节性繁殖相关的基因
        1.3.1 Dio2/Dio3
        1.3.2 繁殖相关的其他基因
    1.4 DNA甲基化对鼠类季节性繁殖调控的研究进展
        1.4.1 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
        1.4.2 DNA甲基化与季节性繁殖
    1.5 布氏田鼠的季节性繁殖特征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一:下丘脑基因表达的脑区空间分布特征
        2.1.3 实验二:褪黑素处理对性腺和下丘脑基因表达的影响
        2.1.4 实验三:光周期处理对下丘脑Dio3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影响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基因表达量测定
        2.3.2 Dio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检测
    2.4 数据分析
        2.4.1 序列分析网站及软件
        2.4.2 数据处理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雄性布氏田鼠下丘脑季节繁殖调控相关基因的各脑区表达特征
    3.2 褪黑素注射对雄鼠性腺发育和下丘脑繁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2.1 体重和性腺发育
        3.2.2 下丘脑季节性繁殖相关基因表达量
    3.3 Dio3启动子区分析及不同光周期处理对其甲基化与表达量关系分析
        3.3.1 布氏田鼠与黑线毛足鼠、小家鼠和人Dio3启动子区序列对比分析
        3.3.2 Dio3 启动子区CpG岛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
        3.3.3 布氏田鼠Dio3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分析
        3.3.4 布氏田鼠和黑线毛足鼠Dio3近端启动子区总甲基化水平对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布氏田鼠下丘脑繁殖相关基因在脑区间的分布特征
    4.2 褪黑素对布氏田鼠性腺发育抑制的分子机制
    4.3 Dio3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布氏田鼠光周期性腺调控
    4.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7)不同繁殖季节绵羊卵巢组织中piRNAs序列特征及表达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小RNA提取及文库构建和测序
    1.3 piRNAs测序数据分析
    1.4 差异表达piRNAs分析及其靶基因GO和KEGG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繁殖季节各小RNA类别分布比例
    2.2 休情季节和发情季节绵羊卵巢组织piRNAs序列特征
        2.2.1 不同繁殖时期绵羊卵巢组织piRNA长度分布和5′端碱基分布特征
        2.2.2 不同繁殖时期piRNAs基因组区域分布特征
    2.3 不同繁殖时期piRNAs的ping-pong循环特征分析
    2.4 不同繁殖时期piRNAs簇链特异性及5′U偏好性分析
    2.5 不同繁殖时期源于重复序列的piRNAs比对转座子结果
    2.6 不同繁殖时期piRNAs染色体分布特征
    2.7 休情季节和发情季节绵羊卵巢组织piRNAs差异表达分析
    2.8 休情季节和发情季节差异piRNAs靶基因GO聚类结果
    2.9 休情季节和发情季节差异piRNAs靶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 论
4 结 论

(8)雄性绵羊SYCE1基因的克隆、表达定位及其功能的初步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绵羊的繁殖生理
    1.2 支持细胞研究进展
        1.2.1 支持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
        1.2.2 支持细胞体外培养的意义
    1.3 减数分裂与联会复合体研究进展
    1.4 联会复合体相关蛋白分类及功能研究
    1.5 SYCE1研究进展
        1.5.1 SYCE1在生殖领域的研究进展
    1.6 siRNA技术的认识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绵羊SYCE1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方法
        2.3.1 提取绵羊睾丸组织Total RNA及 qPCR
        2.3.2.1 引物设计及合成
        2.3.2 RT-PCR
        2.3.3 目的基因PCR扩增
        2.3.4 目的片段回收与纯化PCR产物
        2.3.5 SYCE1的载体连接、克隆及测序
        2.3.5.1 PCR产物连接pEASY-Blunt克隆载体
        2.3.5.2 连接产物的转化
        2.3.5.3 转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2.3.6 序列分析
        2.3.6.1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63]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绵羊SYCE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4.2 绵羊SYCE1理化性质分析
        2.4.3 SYCE1蛋白质结构预测分析
        2.4.4 绵羊SYCE1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种间的相似性分析
        2.4.5 SYCE1蛋白的保守性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绵羊SYCE1基因在雄性生殖轴系上的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方法
        3.3.1 提取绵羊各个组织Total RNA及 qPCR
        3.3.2 qRT-PCR
        3.3.2.1 引物设计及合成
        3.3.3 免疫组化法
        3.3.4 总蛋白提取
    3.4 统计学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雄性绵羊睾丸轴系中SYCE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3.5.2 Western Blotting验证SYCE1 蛋白在绵羊生殖轴的表达
        3.5.3 SYCE1阳性细胞在雄性绵羊睾丸轴系的分布定位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SYCE1基因在绵羊不同年龄阶段睾丸组织中的表达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不同发育阶段绵羊睾丸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4.2.2 免疫组化和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YCE1蛋白在不同年龄阶段绵羊睾丸中的定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qRT-PCR检测SYCE1 mRNA在不同年龄阶段绵羊睾丸中的表达
        4.3.2 Western Blotting检测SYCE1 蛋白在不同年龄阶绵羊睾丸中的表达
        4.3.3 SYCE1阳性细胞在绵羊不同年龄阶段睾丸组织中分布定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SYCE1对绵羊原代培养分离睾丸支持细胞增殖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
        5.1.2 试剂与仪器
        5.1.2.1 试剂
        5.1.2.2 溶液
    5.2 绵羊睾丸分离支持细胞的原代培养及纯化
        5.2.1 绵羊支持细胞的原代培养
        5.2.2 绵羊支持细胞的纯化
    5.3 绵羊睾丸支持细胞的鉴定
        5.3.1 ABP免疫荧光染色
        5.3.2 绵羊支持细胞Feulgen染色
        5.3.3 绵羊支持细胞HE染色
    5.4 靶向SYCE1 基因siRNA合成及转染
    5.5 靶向SYCE1 基因过表达载体PEGFP-C1-SYCE1 构建、鉴定及转染
        5.5.1 载体构建基本信息
        5.5.2 RT-PCR扩增目的基因SYCE1
        5.5.2.1 目的基因SYCE1(双酶切位点XhoI和 SacII)
        5.5.2.2 PCR扩增产物的切割及回收
        5.5.3 pEGFP-C1-SYCE1 载体构建
        5.5.3.1 连接
        5.5.3.2 转化及重组质粒双酶切验证
        5.5.4 pEGFP-C1-SYCE1 重组质粒的扩增和提取
        5.5.5 转染原代绵羊支持细胞
        5.5.6 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
        5.5.7 流式细胞检测
    5.6 荧光定量检测Cyclin D1和PCNA基因m RNA的表达
    5.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8 结果和分析
        5.8.1 绵羊原代睾丸支持细胞的分离培养
        5.8.2 支持细胞的鉴定
        5.8.3 pEGFP-C1-SYCE1 过表达载体构建及检测
        5.8.4 siRNA-SYCE1 的合成及沉默效果检测
        5.8.5 细胞免疫荧光
        5.8.6 过表达SYCE1基因对绵羊原代支持细胞增殖的作用
        5.8.6.1 流式细胞检测及CCK8检测
        5.8.7 沉默SYCE1基因对原代支持细胞增殖的作用
        5.8.7.1 流式细胞检测及CCK8检测
        5.8.8 SYCE1基因过表达对支持细胞增殖基因的影响
        5.8.9 SYCE1基因沉默对支持细胞增殖基因的影响
    5.9 讨论
    5.10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9)绵羊生物钟基因多态性、基于决策树模型的产羔数关联分析及其组织表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生物钟(近日节律)
        1.2.1 生物钟的基本构成
        1.2.2 核心生物钟基因
        1.2.3 生物钟与哺乳动物节律性繁殖
    1.3 决策树算法
        1.3.1 决策树概述
        1.3.2 随机森林和超级梯度级进树
        1.3.3 决策树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绵羊生物钟基因多态性分析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动物及血样采集
        2.2.2 主要试剂耗材及设备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DNA提取及浓度检测
        2.3.2 SNP位点来源
        2.3.3 SNP分型
        2.3.4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DNA提取结果
        2.4.2 Cry1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探究
        2.4.3 Cry2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探究
        2.4.4 Clock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探究
    2.5 讨论
        2.5.1 Cry1、Cry2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探究
        2.5.2 Clock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探究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绵羊生物钟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SNP位点来源
        3.3.2 机器学习算法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随机森林
        3.4.2 超级梯度级进树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核心生物钟基因在不同发情模式公绵羊中的组织表达探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试验动物及组织采集
        4.2.2 主要试剂耗材及设备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4.3.2 引物设计
        4.3.3 cDNA合成及RT-PCR
        4.3.4 qPCR
        4.3.5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RNA检测
        4.4.2 Clock基因在苏尼特羊和小尾寒羊8个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4.4.3 Bmal1基因在苏尼特羊和小尾寒羊8个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4.4.4 Cry1基因在苏尼特羊和小尾寒羊8个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4.4.5 Cry2基因在苏尼特羊和小尾寒羊8个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4.4.6 Per1基因在苏尼特羊和小尾寒羊8个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4.4.7 Per2基因在苏尼特羊和小尾寒羊8个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4.5 讨论
        4.5.1 Clock基因与Bmal1基因
        4.5.2 Cry基因与Per基因
        4.5.3 Clock/Bmal1异源二聚体
    4.6 小结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总体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OVX+E2模型研究光周期对绵羊下丘脑表观遗传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下丘脑的解剖学结构及简要功能
    1.3 绵羊季节性繁殖的研究进展
        1.3.1 光周期在绵羊季节性繁殖中的作用机制
        1.3.2 雌二醇在绵羊季节性繁殖中的反馈调控机制
        1.3.3 绵羊季节性繁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规律
    1.4 双侧卵巢摘除在绵羊繁殖机理中的研究
    1.5 表观遗传学在动物发情相关性状中的研究进展
        1.5.1 非编码RNA在动物繁殖中的作用
        1.5.2 DNA甲基化调控动物繁殖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绵羊双侧卵巢摘除模型建立及表型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药品和试剂
        2.1.3 试验器材及设备
        2.1.4 场地介绍、试验羊处理及样品采集
        2.1.5 下丘脑、垂体中关键基因表达变化分析
        2.1.6 数据分析及相关软件
    2.2 结果
        2.2.1 OVX+E_2 绵羊体内FSH、LH、PRL的变化规律
        2.2.2 下丘脑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2.2.3 垂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2.3 讨论
        2.3.1 OVX+E_2模型中主要生殖激素变化规律
        2.3.2 下丘脑和垂体中与季节性发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周期对绵羊下丘脑转录组的调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动物分组及样品收集
        3.1.2 样品总RNA提取及质检
        3.1.3 测序文库构建和高通量测序
        3.1.4 数据质控、序列比对和拼接
        3.1.5 转录本表达量计算和差异分析
        3.1.6 lncRNA筛选及靶基因预测
        3.1.7 差异表达基因及lncRNA的 qPCR验证
        3.1.8 差异表达转录本GO和 KEGG功能富集分析
        3.1.9 mRNA-mRNA、lncRNA-mRNA互作网络构建
    3.2 结果
        3.2.1 测序数据质控、比对和拼接结果
        3.2.2 mRNA和 lncRNA特征比较分析
        3.2.3 差异表达mRNAs和 lncRNAs分析
        3.2.4 差异表达mRNAs和 lncRNAs验证
        3.2.5 差异表达mRNAs和 lncRNAs功能注释结果
        3.2.6 在光周期响应中mRNA-mRNA和 lncRNA-mRNA互作网络构建
    3.3 讨论
        3.3.1 光周期调控绵羊下丘脑mRNAs差异表达及功能
        3.3.2 光周期变化调控绵羊下丘脑lncRNAs差异表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周期调控绵羊下丘脑DNA甲基化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DNA样品提取和检测
        4.1.3 测序文库构建和质检
        4.1.4 高通量测序
        4.1.5 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
        4.1.6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4.1.7 甲基化位点检测及分析
        4.1.8 不同比较组内差异甲基化分析
        4.1.9 DMRs锚定基因GO和 KEGG分析
    4.2 结果
        4.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4.2.2 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4.2.3 甲基化位点检测及分析
        4.2.4 单个样本甲基化分析
        4.2.5 比较组合甲基化和DMRs分析
        4.2.6 DMRs锚定基因GO分析
        4.2.7 DMRs锚定基因KEGG分析
    4.3 讨论
        4.3.1 下丘脑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特点分析
        4.3.2 光周期对下丘脑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调控规律
        4.3.3 下丘脑DMRs锚定基因功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绵羊睾丸的季节性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藏绵羊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在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功能[D]. 王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整合eGWAS和eQTL分析绵羊全血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关联[D]. 孙燕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褪黑素介导的生物钟基因Cry对双峰驼雌二醇分泌的影响[D]. 赵淑琴.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4]冷季补饲后牦牛卵巢miRNA和血清差异蛋白的筛选与鉴定[D]. 谢建鹏.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5]TPH基因家族的变异及其与绵羊季节性繁殖的关系[D]. 刘辰晖.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6]布氏田鼠下丘脑繁殖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及Dio3基因调控机制[D]. 乔妍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不同繁殖季节绵羊卵巢组织中piRNAs序列特征及表达差异分析[J]. 张仁森,贺建宁,魏彩虹,梁小军,马青,狄冉,储明星. 中国畜牧兽医, 2020(07)
  • [8]雄性绵羊SYCE1基因的克隆、表达定位及其功能的初步验证[D]. 杨洋.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9]绵羊生物钟基因多态性、基于决策树模型的产羔数关联分析及其组织表达探究[D]. 陈炜昊. 扬州大学, 2020
  • [10]基于OVX+E2模型研究光周期对绵羊下丘脑表观遗传调控的影响[D]. 贺小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标签:;  ;  ;  ;  ;  

绵羊睾丸的季节性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