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pplication of CASS in Treating Domestic Sewage at Low Temperatures(论文文献综述)
雷星星[1](2020)在《SBR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效果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主要进行无搅拌SBR反应器对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效果实验研究,实验首先探究无搅拌SBR反应器在不同排水比与每日运行周期数条件下的出水效果,对反应器在不同水质水量条件下的处理能力进行初步探究,为后续反应器处理效果优化探究奠定基础;曝气作为反应器的主要动力来源,同时DO浓度与系统内微生物活性密切相关,在课题前一阶段基础上,探究曝气量、曝气时长和曝气模式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与优化;温度过低,影响微生物活性,冬季低温条件下影响较明显。探究冬季低温条件下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完善反应器的处理性能,同时对比分析在低温条件下单一活性污泥系统与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差异,探究低温下复合系统是否对出水效果具有优化作用。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排水比与每日循环周期数条件下,COD出水浓度均在50mg/L以下;NH4+-N在每日运行周期数为1和2时,不同排水比下出水浓度均在1mg/L以下,运行周期数为3时,在排水比为1/4,1/3和1/2时的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9.83mg/L、6.34mg/L和17.04 mg/L,处理效果较差;TN在不同工况下处理效果均较差,TN平均出水效果分别为:15.66mg/L,18.77 mg/L,21.17 mg/L,18.04 mg/L,22.11 mg/L,23.35 mg/L,20.01mg/L,21.04 mg/L,21.44 mg/L,对TN的去除能力较弱。(2)曝气量分别为2L/min,3L/min,4L/min和5L/min时,出水COD含量均在50mg/L以下;曝气量为2L/min时,NH4+–N平均出水浓度与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4.96mg/L和69.38%,处理效果较差,在曝气量为3L/min,4L/min和5L/min时,平均出水浓度均在1mg/L以下,平均去除率均在99%以上,出水效果均较好;在曝气量为2L/min时,TN平均出水浓度为24.56mg/L,平均去除率为55.45%,平均去除率最低。在曝气量为3L/min和4L/min时,反应器处理效果相对较好,反应器平均出水TN浓度分别为22.81mg/L和17.53mg/L,在曝气量为5L/min时,出水平均浓度为25.46mg/L,平均去除率为56.80%,在连续曝气模式下,TN处理效果最佳的曝气量为4L/min。在曝气时长为7h,11h和23h时,出水COD浓度均在50mg/L以下,曝气时长对COD出水效果影响较小;在曝气时长为7h时,氨氮的出水浓度较高在6mg/L左右,在曝气时长为11h和23h时,NH4+-N的出水浓度均在1mg/L以下,曝气时长不足对NH4+-N的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TN出水效果均较差,曝气时长为7h和11h时,出水TN浓度在23mg/L以上,曝气时长为23h时,出水TN浓度在20mg/L以下,延长曝气时间对TN去除有微弱提高。在曝气时长为7h和11h时,出水SS 11mg/L左右,在曝气时长为23h时,出水SS 20mg/L左右,表明曝气时间过长,会造成污泥絮体解体,沉淀效果变差,出水悬浮物增多,出水SS值升高。曝气模式的改变对COD的出水效果影响较小,出水浓度均在50mg/L以下;在曝气时间:停曝时间为60min:30min时,NH4+-N出水浓度为14.81mg/L,NO2--N出水浓度为1.14mg/L,NO3--N的最终出水浓度为1.70mg/L,出水浓度较高。在曝气时间:停曝时间为120min:60min时,NH4+-N的出水浓度为3.27mg/L,NO2--N的最终出水浓度为0.39mg/L,NO3--N的最终出水浓度为0.98mg/L,系统内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进行的较彻底,脱氮效率最高,出水效果最好。(3)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单一活性污泥系统和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对COD处理效果影响较小,出水浓度均在50mg/L以下。NH4+-N在排水比为1/4,1/3和1/2时,单一活性污泥系统平均出水浓度均在40mg/L左右,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对NH4+-N的处理效果优于单一活性污泥系统,在排水比为1/4时,出水NH4+-N浓度下降40%,去除率提高75%;在排水比为1/3时,出水NH4+-N浓度下降40%,去除率提高84%;在排水比为1/2时,出水NH4+-N浓度下降21%,去除率提高83%;TN在排水比分别为1/4,1/3与1/2时,单一活性污泥系统下,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5%,4.00%和4.39%,出水浓度均较高。在复合系统下,系统对TN的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提升,相较于单一活性污泥系统,在排水比为1/4时,出水TN平均浓度为31.59mg/L,出水浓度下降13%,去除率提高83%;在排水比为1/3时,出水TN平均浓度为34.13mg/L,出水浓度下降32%,去除率提高89%;在排水比为1/2时,出水TN平均浓度为40.67mg/L,出水浓度下降49%,去除率提高83%。复合系统相较于单一活性污泥系统出水效果略有提高,但整体出水效果较差,难以达标排放。
周合喜[2](2019)在《UAF-BAF处理小城镇污水的效能及生物膜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仍处理较低水平,普遍面临水质水量变化大、技术缺乏、管理不善等问题。因此,针对小城镇典型污水特征,开发应用适宜的高效低耗生物膜法工艺技术十分必要。此外,由于对生物膜的微观作用机制和微生物生态学缺乏深入研究,致使生物膜工艺在运行稳定性上存在不足。为此,本论文以上流式厌氧滤池曝气生物滤池(Up-flow anaerobic biological filter-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UAF-BAF)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OD/N、温度和盐度对UAF-BAF工艺运行效能的影响,通过考察其生物膜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特征,深入分析了生物膜作用机制和微生物生态学机制。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证实了其在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适用性。本文首先探讨了COD/N对UAF-BAF工艺效能和生物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OD/N减少,系统TN的去除率下降。COD/N的变化明显影响系统污染物的沿程降解规律。基于生物膜特性分析,随着COD/N减少,生物量和生物膜厚度均减少,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组成与成分显着变化,脱氢酶活性下降。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图像证实了生物膜结构的微观变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随着COD/N减少,UAF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着增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由38.0%显着减少到11.5%。此外,功能预测结果显示,随着COD/N减少,氮代谢基因的相对丰度减少。氮代谢通路中,硝酸盐还原酶占据优势地位且相对丰度随COD/N的减少而减少。通过考察温度和COD/N变化对UAF-BAF工艺运行效能的综合影响,分析其在10℃低温污水处理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UAF-BAF工艺均能实现良好的污染物去除,出水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因此,UAF-BAF工艺是高效稳定的污水处理技术,适合低温污水处理。生物膜特性分析表明,随着COD/N减少,系统生物量、生物膜最大厚度和EPS含量均减少。相反,随着温度下降,它们不同程度增加。CLSM证实了不同运行阶段生物膜组成的微观性质变化。微生物响应结果发现,不同运行条件下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显着变化。UAF反应器中主要的优势菌属包括弓形菌属、单胞菌属、乳球菌属、脱硫微菌和黄杆菌属,BAF反应器中主要的优势菌属包括紫色杆菌属、黄杆菌属、球衣菌属、假单胞菌和Ferruginibacter。不同运行阶段,微生物群落功能发生明显变化。UAF反应器中,随着COD/N的减少,主要的代谢基因相对丰度增加,而在BAF反应器,B2中主要代谢类型的相对丰度比B1高。为评价UAF-BAF工艺对盐度抑制的适应性,本文探究了不同盐度下的运行效能和生物膜特性。结果表明,盐度增加显着地抑制了NH4+-N和TN的去除,当盐度不高于1.0%时,系统仍能实现较好的去除效果。生物膜物化特性结果显示,随着盐度增加,系统生物量和生物膜厚度减少,BAF反应器EPS中多糖(PS)和蛋白(PN)的含量减少,UAF反应器EPS中PS和PN的含量增加。此外,随着盐度增加,UAF反应器内脱氢酶活性显着下降。CLSM清晰地显示生物膜对盐度增加的响应。16S r RNA结果表明,盐度增加减少了BAF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硝化螺菌属是系统中最优势的属,也是主要的NOB,它的相对丰度显着减少。亚硝化单胞菌属是主要的AOB,随着盐度增加,它的相对丰度增加。功能预测结果表明,随着盐度增加,代谢相关的功能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对黑龙江省某小城镇污水处理厂长期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UAF-BAF工艺对COD、NH4+-N、TN、TP和SS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基于实际工程的运行成本估算,UAF-BAF工艺吨水处理成本为0.8125元。因此,UAF-BAF工艺是适合小城镇污水处理的高效低耗生物膜法工艺技术。
谢者行[3](2019)在《SMBBR在电镀废水处理生化段的中试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电镀废水来源广泛,且可生化性差。同时具有毒性大、含盐量高,色度明显,成分复杂等特点。大量的电镀废水产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并极大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电镀废水的有效治理备受关注。本试验应某电镀园区要求,采用自行设计的S/AF/S/AMBBR组合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以期达到地表四类水的排放标准。SMBBR工艺是一种具有专利技术的新工艺。相较传统流化床工艺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填料设计先进,比表面积巨大,亲水性更强;二是启动期投加特异性菌种SDC-Y11,利于快速挂膜。本试验经过综合考虑,选择SMBBR与AMBBR装置采用排泥挂膜法与间歇培养逐渐增加进水负荷相结合的方法,AF装置采用自然挂膜法的方式。在挂膜启动过程中,控制了水温、pH、盐分等影响因素,为挂膜提供良好的条件。挂膜阶段反应器分别经历了适应期、对数增长期与线性增长期、稳定期阶段。通过对生物相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填料表面微生物生物量较大,为后期挂膜成功后稳定期对污水的处理起到决定性作用。挂膜过程中,氨氮和COD去除效果并不是同步增高。稳定运行阶段,S/AF/S/AMBBR组合工艺对COD、NH3-N、TN和TP都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碳源投加量为12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3d,填料填充率为50%的工况下,出水可稳定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V类标准。稳定运行期间,系统对原水中铬、镍、铜、锌等重金属污染物均有较高的去除效率,接近100%。外加碳源的量直接影响出水TN的浓度,随着投加量的增加,TN的去除率逐渐升高,为保证出水其它指标浓度满足排放标准和运行的经济性,外加碳源(乙醇)的投加量应在120mg/L。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TN的去除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填料填充率在50%,碳源投加量在120mg/L时,水力停留时间在3d时,TN的去除率最高。经过经济性分析得到,S/AF/S/AMBBR工艺在处理达标情况下,处理1m3污水单价为1.36元,低于原工艺,且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其所附加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极高,适合为该电镀园区的改造工艺。
贾丽[4](2018)在《某CASS工艺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及处理效果分析》文中提出CASS工艺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除磷脱氮性能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其具有污泥的沉淀性能良好,污泥的剩余量小,污泥不易发生膨胀;抗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强,运行比较灵活;整个工艺的处理流程比较简单,土建内容少,多个反应池被串联使用使得各池的容积利用率变高,更加稳定了工艺的处理效果;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总体投资费用较低等优点。近年来该工艺已在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某CASS工艺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中,大部分为工业废水,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于一家电子设备生产企业。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要求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本文通过分析污水处理厂各水质指标监测数据,研究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变化规律及各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阐述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一些因素,并提出污水处理厂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时间段内出水SS、BOD5、CODCr、总磷、氨氮、总氮和动植物油浓度与进水各水质指标浓度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体现出了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研究时间段内进水SS、BOD5、CODCr、总磷、总氮和动植物油浓度变化幅度较大;氨氮浓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研究时间段内出水BOD5、CODCr、总磷和动植物油浓度变化幅度较大;SS、氨氮、总氮浓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2、污水处理厂对SS和BOD5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较高,但去除率变化较大;对CODCr、总磷、氨氮、总氮和动植物油的去除效果较差,去除率较低,且去除率变化较大,去除率随着季度变化不能很好的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研究时间段内的波动变化较大。3、进水SS、BOD5、CODCr、总磷、氨氮、总氮和动植物油浓度过低是影响各指标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某电子设备生产企业排水浓度又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温度对各指标的处理效果影响不大。4、该CASS工艺污水厂所研究的水质指标在研究的时间段内出水水质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出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黄亚军[5](2018)在《雅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雅安市名山区工业废水处理厂和配套污水管网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工程背景、进水水质水量情况、处理要求、现有污水管网情况以及地质结构等,合理优化工艺方案和各项设计参数。主要包含:给排水现状分析、工程规划区相概况统计、处理工艺方案比选、各构筑物设计参数选取和优化、污水管网计算以及原有管网优化等。研究结果表明:经开区工业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工业用水安全等。采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合流制,运用用水量和污水排放系数确定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0万m3/d(近期)和3.0万m3/d(远期);采用人口当量法和加权法得出进水水质:BOD5=275 mg/L、CODcr=500mg/L、SS=310 mg/L、NH4+-N=25 mg/L、TP=5 mg/L、TN=35 mg/L;排放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水厂主体处理工艺采用改良A/A/O工艺+二沉池+D型纤维滤池;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污泥脱水采用浓缩机+脱水机;除臭考虑采用生物除臭。配套管网布置充分利用地形高差,设计管径DN300DN1000,总长度约5.21km。为保证污水收集率每隔约120 m设一处支管接入和检查井,管道敷设大部分采用直埋,在入厂管道需穿过明山河,对比各种管道过河方案,采用围堰敷设管道过河方式。
赵亮[6](2018)在《PVA凝胶球填料增强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生活污水的生物脱氮效果难以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脱氮方法。循环式活性污泥生物处理工艺(CASS),因其具有占地面积少、操作简单、活性污泥的性能好、微生物去除有机物的效果较好等优点,成为了北方地区最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但正是其所有处理都集中在一个CASS反应器中,造成了CASS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单一,处理有机物(COD、氨氮、总磷)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在低温环境下,对于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差,因此,对于CASS在低温条件下的有效脱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简称PVA)是一种在纺织行业应用十分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本研究采用凝胶法制备PVA凝胶球,并作为填料用于CASS反应器中。这种填料不仅具备一般水凝胶的特性,而且具有强的拉伸性能、低毒性及密度接近于水的特性,其内部有较多的孔径,有利于包括脱氮菌在内的细菌的生长。在低温环境下,可以提高脱氮菌的浓度,同时还可避免污泥膨胀,从而有效克服脱氮菌代谢状态降低造成的脱氮效果不足的问题。首先制备PVA凝胶球填料,从得出的数据分析得到,PVA:硼酸质量比为10:0.1,加热温度为80℃时,得到的PVA凝胶球填料,吸水性能达到62g/g,密度为1.02g/cm3,拉伸强度为47MPa,其特性最佳。其次将制备好的PVA凝胶球填料投加进CASS反应器中,并启动PVA凝胶球填料CASS,待污泥培养成熟后,对PVA凝胶球填料CASS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PVA凝胶球填料CASS对氨氮去除效率,最终确定了PVA填料CASS的最佳运行方式为:在低温条件(6-15℃)下,连续进水,曝气2h,沉淀lh,进水量为5L,回流比为300%,其他条件适宜。最后经过传统CASS和PVA凝胶球填料CASS处理效果对比,尤其是传统CASS和PVA凝胶球填料CASS对氨氮的处理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添加PVA凝胶球填料的CASS脱氮效果良好,氨氮去除率在74%左右,传统CASS的脱氮效率在64%左右,说明PVA凝胶球填料对CASS氨氮去除效果的增强作用至少可达10%。为提高北方寒冷地区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效果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式,也为CASS的发展找到新的研究领域。
刘瑶[7](2018)在《基于模糊综合决策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小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设施匮乏导致污水处理率低下、周边水体污染严重。虽然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繁多,但缺乏针对不同类型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优选决策方法。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模型便于决策者从众多污水处理工艺中确定最优工艺,为决策提供参考。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是多目标决策问题,目前仍普遍采用成本效益分析等单目标优选决策方法,未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管理因素的影响,未能从不同区域小城镇的实际需求出发,导致决策过程缺乏科学性。因此本文在调研了935个设计处理规模小于10000m3/d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法,构建一个纳入经济、技术和管理3大类因素包含8项指标、15种备选方案的三级模糊综合评判体系,从小城镇经济发达程度、水资源量、控制温度及典型地形4个方面对小城镇类型进行划分。以不同类型小城镇的需求为确定评估指标权重的依据,采用层次分析法中的两两比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模型。主要结论如下:调研结果表明全国设计处理规模小于10000m3/d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应用最广泛的15种工艺分别为A/A/O、CAS、氧化沟、A/O、人工湿地、接触氧化、MBR、A/O+人工湿地、A/A/O+深度处理工艺。选取这15种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为评估工艺。本文将灰色关联分析法作为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验证方法,以重庆市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为例,分别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与灰色关联模型。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中人工湿地、A/O+人工湿地、SBR、氧化沟、A/A/O、CASS、FMBR、MBR、接触氧化、A/A/O+深度处理、A/O、A/A/O+BAF、BAF、接触氧化+人工湿地、A/A/O+MBR的隶属度分别为0.73、0.70、0.68、0.62、0.59、0.59、0.58、0.57、0.56、0.51、0.51、0.43、0.40、0.36、0.32;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中以上各工艺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7、0.62、0.62、0.57、0.55、0.55、0.55、0.58、0.53、0.52、0.52、0.49、0.47、0.45、0.46。即在重庆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中人工湿地、A/O+人工湿地、SBR工艺最优,氧化沟、A/A/O、CASS、FMBR、MBR、接触氧化工艺次之,A/A/O+深度处理、A/O、A/A/O+BAF、BAF、接触氧化+人工湿地、A/A/O+MBR再次之。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相同,因此本文建立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靠性和准确性高。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全国31个省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进行优选,其工艺优选结果为: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为人工湿地、A/O+人工湿地、SBR、氧化沟为最优工艺,A/A/O、CASS、接触氧化、MBR、FMBR、A/A/O+深度处理工艺次之,A/O、A/A/O+BAF、BAF、接触氧化+人工湿地、A/A/O+MBR再次之;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的优选结果为MBR、A/O+人工湿地、FMBR、CASS工艺最优,A/A/O+深度处理、A/A/O+BAF、SBR、A/A/O、A/A/O+MBR、氧化沟次之,A/O接触氧化、BAF、接触氧化+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再次之;西藏、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浙江、福建、河南、广东、宁夏的优选结果为A/O+人工湿地、MBR、CASS、SBR工艺最优,FMBR、氧化沟、A/A/O、A/A/O+深度处理、A/O、人工湿地次之,接触氧化、A/A/O+BAF、A/A/O+MBR、BAF、接触氧化+人工湿地再次之。
赵亮,张洛红,王鑫浩,成晶晶[8](2018)在《PVA填料对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北方冬季寒冷天气条件下,生活污水脱氮难的问题,通过模拟CASS工艺中投加聚乙烯醇(PVA)凝胶球填料的方法对低温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实验确定的最佳运行条件为:曝气时间2h,回流比300%,连续进水量5L,搅拌速度2r/s.在上述最佳处理条件下,未投加PVA凝胶球时氨氮去除率约为15%,投加PVA凝胶球后氨氮去除率约为65%.实验结果证明PVA凝胶球填料可以有效提高生活污水氨氮的去除率,解决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难的问题.
董晓静[9](2018)在《化学除磷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活性污泥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体污染发展很快,对水环境造成的危害也在不断增加。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实际运行中常用的CASS工艺出水总磷浓度一般在3.0~4.0 mg/L,仅依靠生物除磷而不联合其他方法无法将出水中TP的浓度控制在0.5 mg/L以下,使出水水质指标难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污水厂在实际运行中需要采用化学除磷与生物除磷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TP的去除率,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使出水达标排放。本研究选择CASS工艺为对象,通过改变混凝剂种类及浓度、反应器的温度和工艺运行参数,考察化学辅助除磷过程对常规出水指标及活性污泥的影响,确定不同温度下混凝剂的浓度及种类、工艺运行参数等,对不同条件下的化学除磷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得出不同反应温度下合适的混凝剂和投加量,确保在此投加量下出水中的TP浓度维持在0.5 mg/L以下。试验结果表明,常温(20-30℃)下,投量在80 mg/L以上的A12(SO4)3或70 mg/L以上的FeC13除磷效果最好,出水中TP浓度在0.5 mg/L以下,其他常规水质指标均可达到《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当混凝剂A12(SO4)3投量从60 mg/L增加至90 mg/L时,污泥容积指数(SVI)从80.5 mL/g上升至358.2 mL/g,比耗氧速率(SOUR)从3.279 mg(O2)/(g(MLSS)min)变为 3.588 mg(O2)/(MLSS)min),Zeta电位从-2.35 mv增加至0.87 mv,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投加混凝剂A12(SO4)3对污泥中微生物在新的环境中代谢活性影响较小,对污泥的沉降性能影响较大。将混凝剂FeCl3代替A12(S04)3后发现,当FeCl3投量30 mg/L增至70 mg/L时,主反应区内污泥的SVI值较未投加混凝剂时变化不大,但SOUR与Zeta电位都有逐步变小的趋势,对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投加混凝剂后微生物丰度升高,且优势菌群-变形菌的比例升高,表明投加FeCl3混凝剂较Al2(SO4)3来说对CASS工艺影响较小。使用恒温冷却槽将CASS反应器的温度降至5~10℃,试验结果表明,虽然低温会影响污泥微生物的活性,但未投加混凝剂之前只有30%左右的TP是通过生物除磷去除的,所以低温下出水TP的浓度无明显上升,90 mg/L投量的A12(SO4)3或80 mg/L的FeC13都可将出水中TP浓度控制在0.5 mg/L以下。对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微生物的丰度跟常温下比无明显变化,不适应低温的变形杆菌和绿弯菌所占比例下降,适应污泥环境的厚壁菌和酸杆菌所占比例上升。在新的环境下,不适宜低温环境的微生物菌群被淘汰,适应的微生物菌群生长,有利于CASS反应器的稳定运行。
邢睿磊[10](2018)在《改性无纺布式CASS工艺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广泛使用的膜生物(Membrane Bio-reactor,MBR)船舶污水处理技术普遍存在运行成本较高、膜组件造价高且膜污染防治困难等问题,故而开发一种低成本、处理高效且出水稳定的船舶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改性无纺布式CASS工艺(Modified Non-woven Fabric-Cyclic Activated Sludge System)对船舶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通过对价格低廉的无纺布进行亲水改性,克服了膜污染及膜组件成本高昂的问题,同时,采用CASS工艺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抗冲击能力。本试验通过比较改性膜的性能,探究出最佳改性参数,为探究CASS工艺对船舶生活污水的最大处理潜力,优先启动CASS反应器考察最佳运行工况,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启动运行改性无纺布式CASS工艺,考察其处理效能。采用表面涂覆法,以戊二醛(GA)交联聚乙烯醇(PVA)制备改性无纺布。通过对比不同参数下改性的无纺布的纯水通量以及牛血清蛋白(BSA)吸附量,确定最佳改性参数,即PVA浓度为0.6wt%,GA浓度为2.0wt%,涂膜时间为60min,热处理时间为60min,热处理温度为60℃。此参数条件下对无纺布进行改性后,纯水通量由55876.33 L/h·m2下降至50437.64 L/h·m2,BSA吸附量由275.53mg/m2下降至36.75mg/m2,BSA吸附量下降86.66%。为探究CASS工艺的对船舶生活污水的最大处理潜力,率先启动CASS反应器,在18d的培养驯化后,反应器稳定运行。通过对出水水质的监测考察,获得CASS工艺最佳的运行参数,即运行周期时间为8h,曝气时间为4h,曝气强度为0.4m3/h。此参数下运行CASS工艺,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为: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96.46%,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94.82%,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83.03%,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95.14%。均满足并远高于船舶生活污水现行排放标准。将改性前后的无纺布膜组件联用于CASS工艺中,启动两种无纺布式CASS工艺并连续运行两个清洗周期,试验结果显示,加入膜组件后,出水水质进一步提升。改性无纺布相较改性前,反应器对CODCr的去除率有所提升,对脱氮除磷效果起到保障作用。改性后的无纺布纯水通量下降速率更慢,且物理清洗后通量可恢复至原通量的90.54%。通过扫描电镜检测膜表面的微观形态揭示了经PVA改性后的无纺布提升了膜表面的平整度,提高了膜的耐污染性能。
二、Application of CASS in Treating Domestic Sewage at Low Temperatur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pplication of CASS in Treating Domestic Sewage at Low Temperatures(论文提纲范文)
(1)SBR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效果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产生与危害 |
1.1.2 生态文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 |
1.1.3 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急迫需求 |
1.2 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发展与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1 物理化学法 |
1.2.2 生态处理法 |
1.2.3 生化处理法 |
1.2.4 国外研究现状 |
1.2.5 国内研究现状 |
2 无搅拌SBR特点及处理分散生活污水适用性分析 |
2.1 SBR工艺概述 |
2.1.1 SBR工艺与流程 |
2.1.2 SBR工艺特点 |
2.1.3 SBR工艺影响因素 |
2.1.4 SBR反应器特点与分散式生活污水的适用性分析 |
2.2 无搅拌SBR反应器思路与特点 |
2.2.1 无搅拌SBR反应器思路原理 |
2.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实验装置与研究内容 |
3.1 实验装置及材料 |
3.1.1 无搅拌SBR反应器实验装置 |
3.1.2 填料选择 |
3.1.3 实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3.1.4 载体挂膜 |
3.2 实验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3.2.1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3.2.2 实验所用仪器及规格 |
3.3 实验内容 |
3.3.1 不同排水比与每日循环周期数对无搅拌SBR的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2 曝气对无搅拌SBR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3 冬季低温条件下无搅拌SBR处理效果的影响 |
4 不同排水比与每日循环周期数下COD和氨氮、总氮处理效果 |
4.1 排水比与每日循环周期数的选择与确定 |
4.2 不同排水比与每日循环周期数下反应器出水效果的探究 |
4.2.1 不同排水比与每日循环周期数下COD处理效果 |
4.2.2 不同排水比与每日循环周期数下氨氮处理效果 |
4.2.3 不同排水比与每日循环周期数下总氮处理效果 |
4.3 典型周期内COD与氨氮逐时降解分析 |
4.3.1 不同工况下的COD和氨氮降解过程分析 |
4.3.2 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曝气对COD、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影响与优化 |
5.1 曝气量的大小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
5.1.1 反应器运行工况的确定 |
5.1.2 不同曝气量下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 |
5.2 曝气时长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
5.2.1 反应器运行工况的确定 |
5.2.2 不同曝气时长下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 |
5.3 不同曝气模式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
5.3.1 反应器运行工况的确定 |
5.3.2 不同曝气模式下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5.4.1 曝气量对反应器出水效果的影响 |
5.4.2 曝气时长对出水效果的影响 |
5.4.3 不同曝气模式对反应器处理效果影响 |
6 冬季低温条件下反应器脱氮处理效果 |
6.1 反应器运行工况设定 |
6.2 低温条件下活性污泥系统和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处理效果对比 |
6.2.1 活性污泥系统和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对COD处理效果 |
6.2.2 活性污泥系统和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对氨氮处理效果 |
6.2.3 活性污泥系统和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对总氮处理效果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UAF-BAF处理小城镇污水的效能及生物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小城镇污水处理 |
1.2.1 小城镇污水特点 |
1.2.2 小城镇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
1.2.3 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 |
1.3 低温污水处理 |
1.3.1 低温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
1.3.2 低温污水强化处理策略 |
1.4 UAF-BAF工艺 |
1.4.1 UAF-BAF概述 |
1.4.2 UAF-BAF影响因素 |
1.4.3 UAF-BAF处理小城镇污水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装置 |
2.1.1 小试试验 |
2.1.2 实际工程 |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3 试验水质及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检测方法 |
2.3.1 试验水质 |
2.3.2 接种污泥 |
2.3.3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检测方法 |
2.4 生物膜特性分析 |
2.4.1 生物量及生物膜厚度测定 |
2.4.2 EPS的提取与测定 |
2.4.3 生物膜形貌分析 |
2.4.4 生物膜结构分析 |
2.4.5 脱氢酶活性分析 |
2.5 分子生物学分析 |
2.5.1 细菌DNA提取 |
2.5.2 PCR扩增 |
2.5.3 MiSeq测序 |
2.5.4 数据分析 |
2.6 统计分析 |
第3章 COD/N对 UAF-BAF效能及生物膜特性影响 |
3.1 引言 |
3.2 UAF-BAF反应器启动 |
3.3 不同COD/N下 UAF-BAF的去除效能 |
3.3.1 COD/N对系统COD去除的影响 |
3.3.2 COD/N对系统NH4~+-N去除的影响 |
3.3.3 COD/N对系统TN去除的影响 |
3.3.4 不同COD/N下污染物沿程去除规律 |
3.4 生物膜特性变化 |
3.4.1 生物量及生物膜厚度 |
3.4.2 EPS组成及成分 |
3.4.3 脱氢酶活性 |
3.4.4 生物膜形貌、组成及结构 |
3.5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3.5.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3.5.2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3.5.3 细菌功能预测 |
3.5.4 微生物氮代谢通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度和COD/N对 UAF-BAF效能及生物膜特性综合影响 |
4.1 引言 |
4.2 温度和COD/N对 UAF-BAF去除效能的影响 |
4.2.1 温度20°C UAF-BAF系统的效能 |
4.2.2 温度15°C UAF-BAF系统的效能 |
4.2.3 温度10°C UAF-BAF系统的效能 |
4.2.4 UAF-BAF系统低温应用评价 |
4.3 生物膜特性变化 |
4.3.1 生物量及生物膜厚度 |
4.3.2 EPS的组成及成分 |
4.3.3 生物膜形貌、组成及结构 |
4.4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4.4.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4.4.2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4.4.3 PICRUSt功能预测 |
4.5 冗余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盐度对UAF-BAF效能及生物膜特性影响 |
5.1 引言 |
5.2 盐度对UAF-BAF去除效能的影响 |
5.2.1 盐度对系统COD去除的影响 |
5.2.2 盐度对系统NH4~+-N去除的影响 |
5.2.3 盐度对系统TN去除的影响 |
5.3 盐度驱使短程硝化探讨 |
5.4 生物膜特性变化 |
5.4.1 生物量及生物膜厚度 |
5.4.2 EPS的组成及成分 |
5.4.3 脱氢酶活性 |
5.4.4 生物膜形貌、组成及结构 |
5.5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5.5.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5.5.2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5.5.3 PICRUSt功能预测 |
5.6 相关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际工程运行效果与运行成本估算 |
6.1 引言 |
6.2 工程概况 |
6.3 运行效果 |
6.3.1 COD去除 |
6.3.2 NH4~+-N去除 |
6.3.3 TN去除 |
6.3.4 TP去除 |
6.3.5 SS去除 |
6.3.6 进水温度变化 |
6.4 运行成本估算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SMBBR在电镀废水处理生化段的中试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国内外电镀废水的研究现状 |
1.1.2 国内外电镀废水处理工艺 |
1.1.3 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1.1.4 六安市某电镀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概况 |
1.2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概述 |
1.2.1 MBBR反应器工艺原理 |
1.2.2 MBBR工艺的特点 |
1.2.3 MBBR工艺影响因素 |
1.2.4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
1.3.1 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的菌种 |
1.3.2 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的填料 |
1.3.3 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进水水质 |
2.2 工艺流程 |
2.3 工艺及设备参数 |
2.4 技术方案单元介绍 |
2.4.1 AMBBR厌氧技术 |
2.4.2 东流砂式沉淀池 |
2.5 分析测试项目及检测方法 |
3 挂膜期间结果与讨论 |
3.1 挂膜启动与分析 |
3.1.1 挂膜启动方式 |
3.1.2 挂膜启动条件与过程控制因素 |
3.2 挂膜启动期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
3.2.1 挂膜启动期对COD去除效果的研究 |
3.2.2 挂膜启动期对NH_3-N去除效果的研究 |
3.2.3 挂膜启动期对TN去除效果的研究 |
3.2.4 挂膜期对TP去除效果分析 |
3.3 挂膜启动期间生物相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稳定运行期间结果与讨论 |
4.1 稳定运行期S/AF/S/AMBBR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
4.1.1 稳定运行期对COD去除效果分析 |
4.1.2 稳定运行期对NH_3-N去除效果分析 |
4.1.3 稳定运行期对TN去除效果分析 |
4.1.4 稳定运行期间TP出水小试 |
4.1.5 本节小结 |
4.2 稳定运行期S/AF/S/AMBBR对重金属去除效果 |
4.2.1 稳定运行期间系统对总铬的去除效果 |
4.2.2 稳定运行期间系统对Ni2+的去除效果 |
4.2.3 稳定运行期间系统对Cu2+和Zn2+的去除效果 |
4.3 稳定运行期对S/AF/S/AMBBR去除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
4.3.1 水力停留时间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2 填料填充率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3 外加碳源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经济效益分析 |
5.1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5.2 环境和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
5.3 运行期间经济效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某CASS工艺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及处理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2 污水处理现状 |
1.2 CASS工艺的研究情况 |
1.3 CASS工艺的实际应用 |
1.4 影响CASS工艺处理效果的因素 |
1.5 开展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1.5.1 开展研究的意义 |
1.5.2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污水处理厂概况 |
2.1 污水处理的背景 |
2.2 污水处理工艺 |
2.3 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图 |
2.4 污水处理厂水质指标 |
2.5 污水处理厂主要设施 |
2.5.1 污水处理厂主要建筑物 |
2.5.2 污水处理厂主要设备 |
第三章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及处理效果 |
3.1 SS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及处理效果 |
3.1.1 SS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 |
3.1.2 SS的处理效果 |
3.2 BOD5 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及处理效果 |
3.2.1 BOD5 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 |
3.2.2 BOD5 的处理效果 |
3.3 CODCr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及处理效果 |
3.3.1 CODCr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 |
3.3.2 CODCr的处理效果 |
3.4 总磷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及处理效果 |
3.4.1 总磷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 |
3.4.2 总磷的处理效果 |
3.5 氨氮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及处理效果 |
3.5.1 氨氮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 |
3.5.2 氨氮的处理效果 |
3.6 总氮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及处理效果 |
3.6.1 总氮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 |
3.6.2 总氮的处理效果 |
3.7 动植物油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及处理效果 |
3.7.1 动植物油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 |
3.7.2 动植物油的处理效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雅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污水处理现状 |
1.2 课题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存在问题 |
1.2.2 课题研究目标 |
1.2.3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规划区概况 |
2.1 城市及园区概况 |
2.1.1 工程背景 |
2.1.2 给水现状 |
2.1.3 排水现状 |
2.2 工程服务范围 |
2.3 工程建设规模 |
2.3.1 污水量的确定 |
2.3.2 建设规模确定 |
2.4 污水处理厂水质确定 |
2.4.1 污水厂进水水质 |
2.4.2 收纳水体要求 |
2.5 污水处理程度确定 |
第三章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选择论证 |
3.1 水质特性分析 |
3.2 处理重点和难点分析 |
3.3 主要污染物去除机理 |
3.4 工艺选择原则 |
3.5 生物处理工艺分析 |
3.5.1 A/A/O生物处理工艺分析 |
3.5.2 CASS生物处理工艺分析 |
3.6 深度处理工艺方案 |
3.6.1 深度处理方案选择 |
3.6.2 滤池方案选择 |
3.7 出水消毒工艺方案 |
3.8 污泥处置工艺方案 |
3.8.1 污泥消化处置工艺方案 |
3.8.2 污泥浓缩脱水工艺方案 |
3.8.3 污泥最终处理工艺方案 |
3.9 除臭方案 |
3.9.1 臭气成分及其来源分析 |
3.9.2 除臭方法分析 |
3.10 工艺方案比选 |
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工艺设计 |
4.2.1 平面布置 |
4.2.2 竖向设计 |
4.2.3 主要构建筑物设计 |
4.2.4 主要工艺设备 |
4.3 建筑设计 |
4.3.1 建筑设计 |
4.3.2 建筑节能 |
4.4 结构设计 |
4.4.1 地质条件 |
4.4.2 结构设计 |
4.5 电气设计 |
4.6 自控设计 |
4.7 节能设计 |
4.8 消防设计 |
第五章 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方案 |
5.1 污水管网配置原则 |
5.2 现有管网简介及设计范围 |
5.3 污水管网水力计算 |
5.4 管材选择及结构设计 |
5.5 其它相关设计 |
5.5.1 污水预留支管 |
5.5.2 污水检查井 |
5.5.3 埋深及坡度 |
5.6 污水管道结构设计 |
5.6.1 管槽开挖与回填 |
5.6.2 过河管工程方案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6)PVA凝胶球填料增强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水资源概况 |
1.2 水体氨氮污染情况 |
1.2.1 水体富营养化情况 |
1.2.2 氨氮的来源 |
1.2.3 氨氮污染危害 |
1.3 氨氮去除方法 |
1.3.1 物化法去除氨氮 |
1.3.2 生物法去除氨氮 |
1.4 生物脱氮工艺 |
1.4.1 活性污泥法 |
1.4.2 生物膜法 |
1.4.3 填料法 |
1.4.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2.1.1 实验装置 |
2.1.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 检测方法 |
第3章 PVA凝胶球填料的制备 |
3.1 PVA凝胶球填料的制备方法 |
3.2 硼酸对PVA凝胶球填料的特性影响 |
3.2.1 硼酸对PVA凝胶球填料的密度影响 |
3.2.2 硼酸对PVA凝胶球填料的拉伸强度及吸水性的影响 |
3.3 加热温度对PVA凝胶球填料的特性影响 |
3.3.1 加热温度对PVA凝胶球填料的密度影响 |
3.3.2 加热温度对PVA凝胶球填料的拉伸强度及吸水性的影响 |
第4章 PVA凝胶球填料CASS污泥培养 |
4.1 系统运行参数的初步确定 |
4.2 PVA凝胶球填料CASS的启动过程 |
4.2.1 污泥培养期间对COD的去除效果 |
4.2.2 污泥培养期间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4.3 PVA凝胶球填料CASS污泥培养时污泥状况 |
4.4 微生物的观察 |
4.4.1 PVA凝胶球表面及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观察 |
4.4.2 PVA凝胶球内部的微生物观察 |
4.5 污泥驯化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PVA凝胶球填料CASS参数优化 |
5.1 PVA凝胶球填料CASS运行方式的确定 |
5.1.1 曝气时间的确定 |
5.1.2 沉淀时间的确定 |
5.1.3 进水方式的确定 |
5.1.4 进水量的确定 |
5.2 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
5.3 回流比的影响 |
5.4 温度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传统CASS与低温条件下PVA凝胶球填料CASS效果对比 |
6.1 传统CASS与低温条件下PVA凝胶球填料CASS效果对比研究 |
6.2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基于模糊综合决策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小城镇污水排放现状 |
1.1.2 小城镇排水管网建设现状 |
1.1.3 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现状 |
1.1.4 小城镇污水特点及治理难点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评述 |
2.1 小城镇污水水量与水质 |
2.1.1 小城镇污水水量 |
2.1.2 小城镇污水水质 |
2.2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 |
2.2.1 国内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 |
2.2.2 国外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 |
2.3 本章小结 |
3 评估工艺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3.1 评估工艺的选择及概述 |
3.1.1 评估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
3.1.2 评估污水处理工艺概述 |
3.2 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3.2.1 经济指标 |
3.2.2 技术指标 |
3.2.3 管理指标 |
3.3 评估指标权重 |
3.3.1 各地区小城镇类型划分 |
3.3.2 各地区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方法研究 |
4.1 优选方法概述 |
4.1.1 模糊决策概述 |
4.1.2 灰色理论概述 |
4.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4.3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4.4 优选方法的对比研究 |
4.4.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 |
4.4.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应用 |
4.4.3 两种优选方法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模糊决策在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的应用 |
5.1 华北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 |
5.2 东北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 |
5.3 华东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 |
5.4 华南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 |
5.5 西南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 |
5.6 西北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 |
5.7 模型优选结果分析与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B 调研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名录 |
C 求指标权重的MATLAB源代码程序AHP-Hf |
D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优选结果表 |
(8)PVA填料对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回流比对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效果的影响 |
2.2 进水量对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效果的影响 |
2.3 曝气时间对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效果的影响 |
2.4 搅拌速度对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效果的影响 |
2.5 最佳参数运行条件下, PVA填料对低温生活污水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3 结论 |
(9)化学除磷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活性污泥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CASS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1.2.1 CASS工艺概述 |
1.2.2 CASS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1.3 城镇污水除磷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生物除磷原理与现状概述 |
1.3.2 化学除磷原理与现状概述 |
1.3.3 CASS工艺化学除磷的影响因素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实验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装置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水质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案 |
2.4 分析方法 |
2.4.1 常规水质指标的检测方法 |
2.4.2 其他指标的检测方法 |
3 常温下化学除磷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
3.1 反应器的启动 |
3.1.1 CASS反应器启动阶段TP的去除效果 |
3.1.2 CASS反应器启动阶段对其他常规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 |
3.2 常温下Al_2(SO_4)_3投量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
3.2.1 Al_2(SO_4)_3投量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的影响 |
3.2.2 Al_2(SO_4)_3投量对CASS工艺中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
3.2.3 污泥回流比对出水中氮磷浓度的影响分析 |
3.3 常温下FeCl_3投量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
3.3.1 FeCl_3投量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的影响 |
3.3.2 FeCl_3投量对CASS工艺中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
3.3.3 污泥回流比对出水中氮磷浓度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低温下化学除磷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
4.1 低温下Al_2(SO_4)_3投量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
4.1.1 Al_2(SO_4)_3投量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的影响 |
4.1.2 Al_2(SO_4)_3投量对CASS工艺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
4.2 低温下FeCl_3投量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
4.2.1 FeCl_3投量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的影响 |
4.2.2 FeCl_3投量对CASS工艺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改性无纺布式CASS工艺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船舶生活污水的概述 |
1.1.2 船舶生活污水排放标准 |
1.1.3 船舶生活污水国内外治理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 MBR法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的概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MBR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1.2.3 针对MBR工艺缺陷的应对措施 |
1.3 无纺布膜组件及膜改性方法 |
1.3.1 无纺布膜生物反应器 |
1.3.2 膜改性方法 |
1.3.3 膜改性剂 |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纺布改性的材料与方法 |
2.1 改性材料与改性方法 |
2.1.1 改性材料 |
2.1.2 改性方法 |
2.2 试验材料与试验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 |
2.3 改性无纺布的制备 |
2.3.1 聚乙烯醇性质 |
2.3.2 铸膜液的制备 |
2.3.3 无纺布改性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性无纺布性能研究及制备 |
3.1 改性膜性能测试方法 |
3.1.1 无纺布膜纯水通量的测定 |
3.1.2 无纺布对牛血清蛋白(BSA)吸附量的测定 |
3.2 膜改性参数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研究 |
3.2.1 PVA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3.2.2 交联剂浓度对改性膜性能的影响 |
3.2.3 涂膜时间对改性膜性能的影响 |
3.2.4 热处理时间对改性膜性能的影响 |
3.2.5 热处理温度对改性膜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CASS工艺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
4.1 试验材料及试验仪器 |
4.1.1 试验水质 |
4.1.2 反应器装置 |
4.1.3 水质测定仪器及方法 |
4.2 CASS反应器的启动 |
4.3 运行周期时间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4.3.1 对CODc_r去除的影响 |
4.3.2 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4.3.3 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
4.3.4 对总磷去除的影响 |
4.4 曝气时间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4.4.1 对CODc_r去除的影响 |
4.4.2 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4.4.3 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
4.4.4 对总磷去除的影响 |
4.5 曝气强度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4.5.1 对CODc_r去除的影响 |
4.5.2 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4.5.3 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
4.5.4 对总磷去除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性无纺布式CASS工艺运行及膜污染分析 |
5.1 反应器运行工况 |
5.1.1 CODc_r的去除效果 |
5.1.2 总氮的去除效果 |
5.1.3 氨氮的去除效果 |
5.1.4 总磷的去除效果 |
5.2 反应器处理效果分析 |
5.3 膜污染分析 |
5.3.1 纯水通量 |
5.3.2 微观形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Application of CASS in Treating Domestic Sewage at Low Temperatures(论文参考文献)
- [1]SBR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效果实验研究[D]. 雷星星.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UAF-BAF处理小城镇污水的效能及生物膜特性研究[D]. 周合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SMBBR在电镀废水处理生化段的中试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D]. 谢者行.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4]某CASS工艺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浓度变化规律及处理效果分析[D]. 贾丽. 内蒙古大学, 2018(06)
- [5]雅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设计研究[D]. 黄亚军.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7)
- [6]PVA凝胶球填料增强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效果的研究[D]. 赵亮.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7]基于模糊综合决策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研究[D]. 刘瑶. 重庆大学, 2018(04)
- [8]PVA填料对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的影响[J]. 赵亮,张洛红,王鑫浩,成晶晶.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8(02)
- [9]化学除磷对CASS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活性污泥性能影响研究[D]. 董晓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改性无纺布式CASS工艺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 邢睿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12)
标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论文; 生物膜论文; cass论文; 生活污水论文; 水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