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矿山机械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清,王浩,侯杰,胡乃联[1](2021)在《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技术进展》文中指出智能矿山作为未来矿山的生产方式,已在国内外矿业界受到普遍关注。从宏观战略引导和矿山建设实践两个层面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建设的目标、理念、建设经验、关键技术以及所取得的成果。通过分析国内外智能矿山建设的战略导向和代表性建设实践,得出国外先进矿山采用从矿山自动化到智能化的推进方式,我国矿山则从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引导下的智能化战略入手,历经了从数字矿山到智能矿山的逐步发展过程。对比国内外矿山智能化建设特点后总结得出,我国地下金属矿山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技术积累、融合创新、推进速度、协同建设等方面优势,以数字化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支撑,形成与自身资源条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相匹配的技术方案与推进方式。最后总结得出我国的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在于,结合绿色矿山的建设要求,以矿床模型的延伸应用和匹配于智能矿山的开采工艺变革为前提,在标准化的数据资源规划基础上,构建面向5G+工业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的生产管控应用场景,实现面向大数据的全局优化决策。
吴昊骏[2](2021)在《岩巷掘进钻孔智能定位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凿岩台车是巷、隧道钻爆法施工作业中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目前像Atlas,Sandvik等国际公司掌握着先进的凿岩装备制造技术,占据着我国凿岩装备市场的极大份额。这些公司发展历史长,具有成熟的技术体系,完善的生产目录,而严格保密的学术成果。然而国内引进大量进口产品后,在矿山建设中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国内目前仅能生产液压凿岩台车为主的产品。部分高校、科研院提出的控制技术虽然达到了很高的理论水平,相关装备在实验室或地面能达到或部分达到高性能指标要求,但大多数产品在煤矿井下巷道实际应用时都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实用性差。为实现智能凿岩台车在井下的真实应用,克服井下复杂环境造成的智能定位障碍,保障煤矿岩巷井下实际钻孔定位时设备优良的可操作性和高精度优势,本文进行如下主要工作:(1)兼顾爆破设计基本原则和凿岩台车工作性能,提出全断面炮孔参数智能规划方法;(2)针对过去单臂车体定位法存在无穷解、井下钻孔定位误差大的问题,基于机器人运动学坐标变换理论,提出一种采用双臂车体定位的新方法;(3)针对定位精度达到10 cm水平后难以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先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总结关节间隙和挠度分布规律,然后采用蒙特卡洛法对运动学模型进行修正,将平均定位精度提高至5~6 cm水平。并在煤矿的井下工业性实验中得到应用。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提供了钻孔凿岩过程从设计到施工的完整解决方案,破解了部分实际应用的难题,摆脱了爆破技术依赖于人工素质的传统,为智能凿岩装备在井下的发挥铺平了道路。
高路路[3](2021)在《铰接式无轨车辆路径跟踪与操纵稳定性集成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和矿业的发展,矿产资源“深部开采”和“智能采矿”已经成为地下矿山发展的主题。铰接式无轨车辆在高机动性和高效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矿山的凿岩、铲装、支护、装药和运输等过程。然而其在地下矿山运行中状态和路面参数的获取对外部辅助设施依赖严重,且路径跟踪和操纵稳定性控制过程中的轮胎滑移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铰接式车辆的智能化发展。因此研究基于模型的铰接车辆自主状态估计、路面参数识别以及集成控制,对实现地下矿山“深部开采”,和“智能采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某4 m3地下铲运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铰接式车辆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考虑行驶过程中车体动力学特性,建立了包含后桥摆动架的车体动力学模型,基于魔术公式建立了轮胎非线性侧向和纵向力模型,并根据实测轮胎静态垂向变形量,建立了轮胎垂向力模型。考虑电比例液压转向系统非线性、转向控制主阀死区以及分段特性,建立了全液压转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铰接转向机构的运动学特性,得到了包含车体、轮胎和液压转向系统的铰接车辆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设计并开展了实车试验。获取了铰接车辆行驶工况下的转向控制、前后车体响应、转向油缸压力、转向油缸伸缩量以及中间铰接角等数据。基于数值仿真软件搭建了铰接车辆耦合非线性动力学仿真平台,进行了数值仿真。在时域和频域中分别对比分析了仿真和试验中的车体响应、中间铰接角以及转向系统数据,验证了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针对铰接车辆在地下矿山中运行状态难以自主获取问题,开展了基于动力学模型的状态估计方法研究。利用惯性测量单元的自主特性和误差漂移特性,建立了车身传感器模型。考虑模型的误差特性,以铰接车辆车体加速度模型、横摆动力学模型和前后车体的运动学约束模型为基础,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构建了基于动力学模型的铰接车辆状态信息估计算法,实车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获取铰接车辆路面附着系数,开展了基于模型的铰接车辆路面附着系数识别研究。以铰接车辆车体动力学模型为辅助模型,利用前述获得的状态信息,研究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铰接车辆轮胎力识别算法。结合轮胎力模型,构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铰接车辆运行路面附着系数识别算法,得到了带遗忘因子和无遗忘因子的附着系数识别递推模型。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带遗忘因子算法的优越性,确定了遗忘因子取值,通过干燥混凝土路面上的实车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为了解决铰接车辆自主行驶过程中相互耦合的路径跟踪、操纵稳定性及轮胎滑移问题,开展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铰接车辆集成控制研究。基于状态空间理论,建立了路径跟踪、操纵稳定性控制模型以及轮胎动力学综合时变模型。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建立了包含铰接式车辆路径跟踪、操纵稳定性以及轮胎防滑控制目标的集成控制器,分析获得了路径跟踪和操纵稳定性控制状态变量的参考值、控制量和控制变量的约束区间。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分析并证明了控制系统稳定性。最后,为验证集成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数值仿真。基于数值仿真平台,分析验证了集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结果,选取行驶过程中的典型工况进行了数值仿真,设置了常规分离反馈控制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了路径跟踪的侧向位移、航向角、操纵稳定性中的质心侧偏角和轮胎滑移率结果,验证了集成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该集成控制系统能够为铰接车辆智能化和矿山无人化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吴昊骏,纪洪广,龚敏,刘翔宇[4](2021)在《我国地下矿山凿岩装备应用现状与凿岩智能化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化、智能化是凿岩台车等大型设备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明晰国产凿岩台车的研究方向,结合我国地下矿山钻爆施工中凿岩台车的应用现状,定量对比评价了现场使用凿岩台车在钻孔精确度、钻孔效率、人员安全性、环保指标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及问题。结果表明:使用凿岩台车钻孔,一般单孔凿岩时间为2~3 min,凿岩效率为同等条件下使用气动凿岩机钻孔的2~4倍;配合合理的爆破手段,月进尺能提高50%~70%;现场使用凿岩台车时,面临机械性能和钻爆工艺不匹配、较气动凿岩机开挖超挖量大以及人员培训落后于实际需要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凿岩台车智能化发展进展。研究表明:通过补偿技术,国内一些钻孔定位平均定位精度在5 cm以下,可满足施工要求;借助视觉辅助定位与导航方法、5G技术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少人化、无人化的作业目标。最后进一步分析了研发、推广国产凿岩台车面临的不足与挑战,总结并展望了国产凿岩台车的发展路线。
鲍久圣,刘琴,葛世荣,袁晓明,阴妍,张磊[5](2020)在《矿山运输装备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智能运输系统是智慧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智能驱动、智能控制、智能运维和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安全、高效、智能、无人化的运输系统,其核心在于智能化的矿山运输装备。为此,对我国矿山运输装备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首先,介绍了矿山运输装备的智能驱动技术,从传统异步电机驱动技术出发,引出永磁变频驱动、防爆混合动力驱动、直线电机磁悬浮驱动等新型智能驱动技术以及摩擦驱动式运输装备自动张紧技术;其次,阐述了矿山运输装备的智能控制技术,主要从智能启动、智能调速、可靠制动和多机协同控制等方面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再次,总结了在线监测与智能诊断、带式输送机巡检机器人等矿山运输装备智能运维技术;接着,介绍了无人驾驶技术在井下电机车、无轨胶轮车、露天矿自卸车等矿山运输装备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并提出了矿山智能运输装备智能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宋少杰[6](2020)在《北方股份非公路矿用车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非公路矿用车行业是工程机械行业的细分产业,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以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行业的发展与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以及矿业的周期性波动等因素紧密相关。国家在煤炭、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领域的宏调控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直接影响矿用车行业的总需求。短期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微弱和矿业持续下行,必将导致对矿用车需求的下滑。加之,宽体自卸车正在逐渐替代传统小吨位非公路矿用车,行业竞争程度异常激烈,市场出现了过度营销、恶性竞争的局面。长期来看,矿业作为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要地位无可取代,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经济也欠发达,需要大力发展矿业以助推其工业化进程,矿山机械潜在市场需求依然广阔。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作为国内非公路矿用车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北方股份应采取怎样的竞争战略,才能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赢利性增长?本文以北方股份非公路矿用车业务为研究对象,从公司实际出发,运用竞争战略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对公司非公路矿用车业务的战略环境、战略资源能力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其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利用SWOT矩阵分析进行战略选择,研究所得:公司非公路矿用车业务的总体发展战略要采取SO增长型战略,竞争战略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并从执行性成本驱动因素视角具体给出成本领先战略的实现途径;最后,有针对性地从管理水平、人才培养、创新能力、营销体系、服务理念五个方面制定战略保障措施。希望本论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北方股份在战略决策上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北方股份作为国内非公路矿用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典型性,研究其非公路矿用车业务竞争战略对同类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海龙[7](2019)在《A公司矿山机械售后市场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山采掘机械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保有量在不断增大的同时,新设备销售的增长速度渐渐变缓,并将逐步进入存量市场时代。如何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在存量市场时代进一步发掘售后市场业务的增长潜力,将是包括A公司在内的矿山采掘机械提供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本文阐述了A公司矿山业务领域的经营状况,分析出其售后市场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进一步结合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行业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再通过SWOT分析法,结合企业的内部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了战略分析,提出了A公司拓展售后业务的战略方向。然后本文尝试将市场细分理论和客户让渡价值理论结合,研究不同类型的顾客对于价值、成本各构成要素的偏好,将矿山机械售后市场的细分为价值驱动型、成本驱动型以及复合型客户。并以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为导向,选择目标市场。随后,分别从产品线、多品牌、客户群特征、差异化价格和多渠道等方面,分别研究售后市场产品营销的策略。最后,总结了研究的结论,并简述售后市场业务促销策略。本文主要是针对A公司的矿山采掘机械售后市场业务来展开讨论的,并从多角度提供了产品营销的优化方案,对于A公司的售后市场业务活动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性。同时,部分的分析思路和实施建议,对整个矿山机械提供商,甚至工程机械行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少朋[8](2017)在《浅谈我国矿山机械再制造的现状》文中指出在我国现今的生产活动中,采矿业的发展作为重点的建设项目,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量的增强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作为采矿业生产进行的重要机械设备,矿山机械关系到提高采矿业生产活动的效率,从而提高投资效益。所以,基于现今的矿山机械再制造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积极的改进之策对于改进采矿生产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郭新宝[9](2015)在《2000—2013年我国矿山机械发展述评》文中认为综述了2000—2013年我国矿山机械发展的主要成就,指出目前行业的主要问题有行业标准不健全、关键技术落后和系统集成能力培养不足,阐明其发展趋势是大型化、数字化、国际化和高安全性。建议国家积极推动矿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组建以矿山机械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议企业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化条件,加快在关键零部件、关键制造技术与工艺等方面的突破。
饶睿[10](2014)在《价值工程在矿山机械企业低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矿山机械企业的低碳生产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山机械企业的低碳生产现状,并指出低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及其低碳价值工程扩展公式的理论,探索矿山机械企业新兴的低碳生产技术,为矿山机械企业的低碳价值提升提供有效途径和可行方法,进而提高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首先,在矿山机械企业产品低碳设计方面,本文通过成本比重法、ABC类分析法、碳排放量和成本双重比重法三种方法的综合比较结果,选择W型电动挖掘机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功能定义和整理,确定功能系数及碳排放量系数后,得到价值工程扩展公式下的低碳价值系数,并对比传统价值系数,综合分析后提出研发半绳系半齿轮推压结构、研发满足要求的交流电变频驱动机、使用承受力较强的钢材用料三个设计改进方案。其次,在矿山机械企业低碳生产流程方面,本文以调研掌握数据较全,同时也是碳排放量较大的七分厂车间的五个生产流程作为典型研究对象,进行功能分析和碳排放量的分析后,得到价值工程扩展公式下的低碳价值系数,并对比传统的价值系数,找到了需要改进的功能,提出设备需加强维护且需加快更新换代的速度、增强下料工艺流程的材料利用率、选择耗用能源和物资少的工艺三个改进方案。再次,在矿山机械企业低碳生产管理制度的改进方面,本文选择企业较少考虑的针对生产设计人员及管理人员重视低碳生产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为研究对象,进行功能分析和相应的碳排放量分析,得到了人员低碳生产管理制度的低碳价值系数,并对比传统价值系数,找到了需要提升的制度功能因素,且为了保证低碳价值系数和传统价值系数能够区分出基层生产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不同的价值,引入风险责任系数和心理压力系数进行矫正,最终确定两类人员需要改进的制度功能,提出提高全体员工低碳生产管理意识、针对不同人员提升实施低碳管理制度的灵活度、针对不同人员建立低碳生产管理的相关激励制度三个建议。最后,本文经过以上研究,发现价值工程及其低碳价值工程扩展公式的理论不仅可应用于机械产品传统领域,还可应用于制度分析中。针对不同研究对象提出的改进方案与建议均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系数,具有实际的改进效果,对矿山机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均有所帮助,同时也为业内的有效管理提供了途径与参考范例。
二、国外矿山机械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矿山机械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智能化全球化战略引导 |
1.1 国外矿山智能化战略 |
1.2 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指导下的我国矿山智能化战略 |
2 国外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建设与应用进展 |
2.1 先进案例及智能化特色 |
2.2 智能装备与软件研发 |
3 国内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进展 |
3.1 我国智能矿山建设实践 |
3.2 互联网企业入局 |
4 我国金属矿山智能化建设特点与发展趋势 |
4.1 国内外矿山智能化推进的对比分析 |
4.2 我国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
5 结论 |
(2)岩巷掘进钻孔智能定位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凿岩台车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爆破智能设计研究现状 |
1.2.3 凿岩台车运动学及车体定位研究现状 |
1.2.4 凿岩台车定位误差分析及精度控制研究现状 |
1.2.5 存在主要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智能凿岩台车与巷道的空间关系及测试方法 |
2.1 基础研究平台 |
2.2 智能凿岩台车与巷道的空间关系 |
2.3 模拟环境下空间关系检测技术 |
2.3.1 主要零件轴线检测方法——上下边缘竖直角取中法 |
2.3.2 装配精度检测方法 |
2.3.3 巷道模拟与测量方法 |
2.3.4 关节传感器标零 |
2.3.5 钻具位姿检测方法 |
2.4 凿岩台车2D及3D实体模型的建立 |
2.4.1 凿凿台车的测量与实体尺寸模型的建立 |
2.4.2 实体建模 |
2.5 钻臂理想运动学模型 |
2.5.1 车体基坐标系和钻臂末端坐标系位姿矩阵 |
2.5.2 D-H法参数 |
2.6 本章小结 |
3 考虑现场实际工况的炮孔参数智能规划方法 |
3.1 智能规划新方法的设计思路与理论基础 |
3.1.1 传统规划方法的缺陷 |
3.1.2 不同功能炮孔的设计顺序 |
3.1.3 角度约束条件下工作空间的计算 |
3.2 不同功能炮孔参数的确定方法 |
3.2.1 周边孔的位姿参数确定 |
3.2.2 掏槽孔的位姿参数确定 |
3.2.3 辅助孔的位姿参数确定 |
3.2.4 其余孔的位姿参数确定 |
3.3 设计结果与应用效果 |
3.3.1 外插角和工作空间函数关系的表达 |
3.3.2 现场应用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关节间隙影响定位精度的补偿设计及其应用 |
4.1 关节间隙影响定位精度机制的试验设计及参数间函数关系 |
4.1.1 影响钻孔定位精度的关键因素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数据检验 |
4.1.4 数据处理 |
4.1.5 下沉函数关系 |
4.2 基于测量试验结果的车体定位方法修正 |
4.2.1 车体基坐标系和激光坐标系位姿矩阵 |
4.2.2 考虑关节间隙影响的车体定位方法修正 |
4.3 关节间隙误差补偿实例 |
4.3.1 车体实际位姿的测量 |
4.3.2 车体定位的修正 |
4.3.3 钻孔定位误差补偿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双侧钻臂位姿协同约束的车体定位方法 |
5.1 原有车体定位方法原理及存在问题 |
5.2 双钻臂车体定位方法原理及实现 |
5.2.1 双钻臂法与位姿解唯一性证明 |
5.2.2 车体基坐标系和激光坐标系位姿矩阵 |
5.2.3 车体基坐标系原点位置的求解 |
5.2.4 角变量和车体位姿矩阵的确定 |
5.3 车体定位实例 |
5.3.1 车体实际位姿的测量 |
5.3.2 双钻臂法位姿矩阵的建立 |
5.3.3 车体位姿矩阵的求解 |
5.3.4 两种定位方法对定位效果影响的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挠度分布规律与钻孔定位精度控制方法 |
6.1 钻臂末端挠度的多元非线性回归 |
6.1.1 求末端挠度方法——以基准位置为例 |
6.1.2 求解不同位姿下的末端挠度 |
6.1.3 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确定末端挠度分布规律 |
6.2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台车运动学模型修正方法 |
6.2.1 采用理想模型计算存在的问题 |
6.2.2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模型修正步骤 |
6.3 蒙特卡洛修正实例 |
6.3.1 参数修正过程 |
6.3.2 参数修正结果 |
6.3.3 现场钻孔实验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铰接式无轨车辆路径跟踪与操纵稳定性集成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铰接式无轨车辆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1.3 铰接式无轨车辆控制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铰接式无轨车辆控制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铰接车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
2.1 铰接车辆运动分析 |
2.2 铰接车体动力学模型 |
2.2.1 车体动力学模型 |
2.2.2 摆动架动力学模型 |
2.2.3 前后车体运动学约束 |
2.3 轮胎动力学模型 |
2.3.1 轮胎侧偏力模型 |
2.3.2 轮胎纵向力模型 |
2.3.3 组合工况轮胎模型 |
2.3.4 轮胎垂向力模型 |
2.3.5 轮胎驱动模型 |
2.4 液压转向系统模型 |
2.4.1 液压系统动力学模型 |
2.4.2 铰接转向结构运动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铰接车辆动力学模型验证研究 |
3.1 铰接车辆实车试验 |
3.2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数值仿真 |
3.3 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3.3.1 时域结果分析 |
3.3.2 频域结果分析 |
3.4 模型参数修正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铰接车辆状态估计研究 |
4.1 状态估计辅助模型 |
4.1.1 前后车体加速度模型 |
4.1.2 铰接车辆横摆动力学模型 |
4.2 传感器模型 |
4.3 数据滤波及融合算法 |
4.3.1 状态变量 |
4.3.2 卡尔曼滤波算法 |
4.3.3 数据融合算法 |
4.4 数值仿真验证 |
4.4.1 数值仿真设置 |
4.4.2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4.5 实车试验验证 |
4.5.1 试验设置 |
4.5.2 试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型的铰接车辆路面参数动态识别 |
5.1 路面参数估计辅助模型 |
5.1.1 轮胎刷子模型 |
5.1.2 动力学辅助模型 |
5.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轮胎力识别模型 |
5.3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路面附着系数识别算法 |
5.4 数值仿真验证 |
5.4.1 数值仿真设置 |
5.4.2 轮胎力估计结果分析 |
5.4.3 路面附着系数识别结果分析 |
5.5 实车试验验证 |
5.5.1 试验设置 |
5.5.2 试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铰接车辆集成控制研究 |
6.1 路径跟踪控制模型 |
6.2 操纵稳定性模型 |
6.2.1 非线性模型 |
6.2.2 模型线性化 |
6.3 轮胎动力学模型 |
6.4 线性时变状态空间模型 |
6.5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集成控制 |
6.5.1 控制设计 |
6.5.2 状态量参考值 |
6.5.3 控制量约束 |
6.6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集成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7.1 集成控制器稳定性结果 |
7.2 单移线工况仿真分析 |
7.3 避障工况仿真分析 |
7.4 直角转向工况仿真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全文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铰接车辆电比例液压转向系统原理图 |
附录B 部分MATLAB程序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我国地下矿山凿岩装备应用现状与凿岩智能化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凿岩台车应用现状 |
1.1 凿岩台车在金属矿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凿岩台车在煤矿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
2 凿岩台车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
2.1 控制系统 |
2.2 定位精度及补偿 |
2.3 电液控制 |
2.4 孔序规划 |
2.5 钻孔参数自动匹配及卡钎处理 |
2.6 无线通信 |
3 研发、推广凿岩台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3.1 硬件、软件研发不足 |
3.2 设备推广应用不足 |
4 总结与展望 |
(5)矿山运输装备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运输装备智能化驱动技术 |
1.1 传统异步驱动技术 |
1.2 永磁变频驱动技术 |
1.3 直线电机磁悬浮驱动技术 |
1.4 矿用混合动力驱动技术 |
1.5 摩擦驱动式运输装备自动张紧技术 |
2 矿山运输装备智能化控制技术 |
2.1 智能启动控制技术 |
2.2 智能调速控制技术 |
2.3 智能可靠制动技术 |
2.4 带式输送机协同控制技术 |
2.4.1 多电机功率平衡控制 |
2.4.2 驱动与张紧协同技术 |
3 矿山运输装备智能化运维技术 |
3.1 在线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 |
3.2 智能巡检机器人 |
4 矿山运输车辆无人驾驶技术 |
4.1 井下电机车无人驾驶技术 |
4.2 无轨胶轮车无人驾驶技术 |
4.3 露天矿自卸车无人驾驶技术 |
5 研究展望 |
(6)北方股份非公路矿用车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2.1 基本概念界定 |
1.2.2 相关基础理论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北方股份非公路矿用车业务发展现状 |
2.1 公司简介 |
2.2 北方股份非公路矿用车业务发展现状 |
2.3 北方股份非公路矿用车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北方股份非公路矿用车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特征 |
3.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3 行业发展趋势 |
3.3 机遇与威胁分析 |
3.3.1 机遇 |
3.3.2 威胁 |
第四章 北方股份非公路矿用车业务发展条件分析 |
4.1 资源条件分析 |
4.1.1 人力资源 |
4.1.2 技术资源 |
4.1.3 供应配套资源 |
4.1.4 生产运营资源 |
4.1.5 客户资源 |
4.2 能力条件分析 |
4.2.1 研发能力 |
4.2.2 营销能力 |
4.2.3 盈利能力 |
4.2.4 管理能力 |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第五章 北方股份非公路矿用车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SO组合 |
5.1.2 ST组合 |
5.1.3 WO组合 |
5.1.4 WT组合 |
5.2 总体发展战略选择 |
5.3 竞争战略选择 |
5.3.1 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实现途径 |
第六章 北方股份非公路矿用车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提升管理水平 |
6.2 重视人才培养 |
6.3 提高创新能力 |
6.4 营销体系建设 |
6.5 转变服务理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A公司矿山机械售后市场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售后市场战略的动因 |
2.2 售后市场的营销管理 |
2.3 服务产品化分析 |
2.4 矿山机械行业营销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中国矿山采掘机械售后市场分析 |
3.1 中国矿山采选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2 采掘机械售后市场PEST分析 |
3.2.1 政治法律因素分析 |
3.2.2 经济因素分析 |
3.2.3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
3.2.4 技术因素分析 |
3.3 采掘机械售后市场竞争力分析 |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2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
3.3.3 供应者的议价能力 |
3.3.4 购买者的谈判能力 |
3.3.5 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
3.3.6 产业五种竞争力分析总结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会 |
3.4.4 威胁 |
3.4.5 SWOT分析总结 |
第四章 A公司售后市场产品营销分析及问题 |
4.1 A公司背景资料及经营现状 |
4.1.1 A公司矿山机械产品概览 |
4.1.2 A公司中国市场整机设备业务状况 |
4.2 A公司售后产品营销分析 |
4.2.1 A公司中国售后市场经营现状 |
4.2.2 A公司中国售后产品营销现有策略 |
4.3 A公司售后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4.3.1 A公司售后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
4.3.2 A公司售后产品营销问题解决方案 |
第五章 A公司售后市场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
5.1 基于让渡价值理论的市场细分 |
5.1.1 市场细分 |
5.1.2 各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特征分析 |
5.1.3 目标市场选择 |
5.2 A公司售后市场产品组合优化 |
5.2.1 备件产品线 |
5.2.2 服务产品线 |
5.2.3 租赁及二手机业务 |
5.2.4 信息服务及技术支持业务 |
5.2.5 客户定制解决方案 |
5.3 基于多重品牌的产品营销策略 |
5.4 基于客户群特性的产品营销策略 |
5.4.1 针对价值驱动型客户的产品营销组合策略 |
5.4.2 针对成本驱动型客户的产品营销组合策略 |
5.4.3 针对复合型客户的产品营销组合策略 |
5.5 基于差异化价格的产品营销策略 |
5.6 基于多渠道的产品营销策略 |
5.6.1 整合线下分销渠道,培育代理商 |
5.6.2 开拓线上分销渠道 |
5.6.3 增强与供应商渠道战略合作 |
5.6.4 增强与客户渠道战略合作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浅谈我国矿山机械再制造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矿山机械再制造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矿山机械再制造的企业行业的综合实力比较欠缺 |
(二) 我国矿山机械再制造的市场需求有待提高 |
(三) 国外矿山机械再制造的产品涌进国内市场, 形成了严重的冲击 |
二、我国矿山机械再制造的发展趋势 |
(一) 矿山机械再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
(二) 矿山机械再制造生产商的发展趋势 |
(三) 矿山机械再制造的产品发展趋势 |
三、基于未来发展趋势改进我国矿山机械再制造中问题的措施分析 |
(一) 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研发使用, 树立品牌意识和专利意识 |
(二) 创新促进国家重点工业园区的建设 |
(三) 加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和提高 |
四、小结 |
(9)2000—2013年我国矿山机械发展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机械发展的主要成就 |
2 矿山机械发展的主要问题 |
3 我国矿山机械的发展趋势 |
4 结论 |
5 结语 |
(10)价值工程在矿山机械企业低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论文相关理论综述 |
2.1 矿山机械概述 |
2.1.1 矿山机械概念 |
2.1.2 矿山机械低碳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3 矿山机械低碳生产相关研究 |
2.2 低碳经济理论 |
2.2.1 低碳经济理论起源及发展 |
2.2.2 低碳生产的相关研究 |
2.2.3 低碳生产管理方法的相关研究 |
2.3 价值工程理论 |
2.3.1 价值工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3.2 价值工程的专业术语 |
2.3.3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
2.3.4 价值工程的一般工作程序 |
2.3.5 低碳价值工程扩展公式的发展 |
2.3.6 价值工程的相关应用概况 |
3 低碳价值工程理论与实证建模 |
3.1 低碳价值工程理论 |
3.1.1 低碳价值扩展公式 |
3.1.2 寿命周期碳排放量核算 |
3.1.3 低碳价值扩展公式下的价值分析 |
3.1.4 与传统价值工程的综合比较 |
3.2 实证建模 |
3.2.1 建模理论 |
3.2.2 模型建立 |
4 价值工程在矿山机械企业产品低碳设计改进中的应用 |
4.1 改进对象的确定 |
4.1.1 调研企业概况 |
4.1.2 三种方法选择 |
4.1.3 确定研究对象 |
4.2 W型矿用挖掘机的功能分析 |
4.2.1 产品构造 |
4.2.2 功能定义 |
4.2.3 功能整理 |
4.2.4 功能评价 |
4.3 W型矿用挖掘机的低碳价值分析 |
4.3.1 碳排放量分析 |
4.3.2 碳排放系数 |
4.3.3 低碳价值分析下的重点改进对象 |
4.4 W型矿用挖掘机的传统价值分析 |
4.4.1 成本分析 |
4.4.2 传统价值系数 |
4.4.3 传统价值分析下的重点改进对象 |
4.5 综合价值分析 |
4.6 方案优化与效果分析 |
4.6.1 方案的优化 |
4.6.2 优化方案的效果分析 |
5 价值工程在矿山机械企业低碳生产流程改进中的应用 |
5.1 改进对象的确定 |
5.1.1 生产流程概况 |
5.1.2 确定研究对象 |
5.2 生产流程的功能分析 |
5.2.1 功能定义 |
5.2.2 功能整理 |
5.2.3 功能评价 |
5.3 生产流程的低碳价值分析 |
5.3.1 碳排放量分析 |
5.3.2 碳排放系数 |
5.3.3 低碳价值分析下的重点改进对象 |
5.4 生产流程的传统价值分析 |
5.4.1 成本分析 |
5.4.2 传统价值系数 |
5.4.3 传统价值分析下的重点改进对象 |
5.5 综合价值分析 |
5.6 方案优化与效果分析 |
5.6.1 方案的优化 |
5.6.2 优化方案的效果分析 |
6 价值工程在矿山机械企业低碳生产管理制度改进中的应用 |
6.1 改进对象的确定 |
6.1.1 低碳生产制度概况 |
6.1.2 确定研究对象 |
6.2 人员低碳生产管理制度的功能分析 |
6.2.1 功能定义 |
6.2.2 功能整理 |
6.2.3 功能评价 |
6.3 人员低碳生产管理制度的低碳价值分析 |
6.3.1 碳排放量分析 |
6.3.2 碳排放系数 |
6.3.3 低碳价值分析下的重点改进对象 |
6.4 人员低碳生产管理制度的传统价值分析 |
6.4.1 成本分析 |
6.4.2 传统价值系数 |
6.4.3 传统价值分析下的重点改进对象 |
6.5 综合价值分析及价值修正 |
6.5.1 综合价值分析 |
6.5.2 两类价值系数的修正 |
6.6 改进方案创造与评判 |
6.6.1 方案的优化 |
6.6.2 优化方案的效果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针对W型矿用电动挖掘机设计的调查 |
附录2:针对七分厂车间五个生产流程的调查 |
附录3:针对人员低碳生产管理制度的调查 |
附录4:确定调整系数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国外矿山机械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技术进展[J]. 李国清,王浩,侯杰,胡乃联. 金属矿山, 2021(11)
- [2]岩巷掘进钻孔智能定位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D]. 吴昊骏.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3]铰接式无轨车辆路径跟踪与操纵稳定性集成控制研究[D]. 高路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4]我国地下矿山凿岩装备应用现状与凿岩智能化发展方向[J]. 吴昊骏,纪洪广,龚敏,刘翔宇. 金属矿山, 2021(01)
- [5]矿山运输装备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鲍久圣,刘琴,葛世荣,袁晓明,阴妍,张磊. 智能矿山, 2020(01)
- [6]北方股份非公路矿用车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宋少杰.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A公司矿山机械售后市场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李海龙. 东南大学, 2019(06)
- [8]浅谈我国矿山机械再制造的现状[J]. 张少朋. 科技风, 2017(03)
- [9]2000—2013年我国矿山机械发展述评[J]. 郭新宝. 矿山机械, 2015(08)
- [10]价值工程在矿山机械企业低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饶睿. 北方工业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