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街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彬[1](2020)在《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房地产作为国民的刚性需求,导致房价水平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投机型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房地产市场主要参与者,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是其重要来源。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资产泡沫破灭造成投资失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无法收回,面临着巨大的信用违约风险。此外,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其他行业公司之间也存在信贷行为,若信用风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对房地产行业和其他行业公司的稳定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民生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测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首先梳理信用风险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我国近十年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回顾了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对房地产泡沫产生过程及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关联途径进行了分析。然后选取2009年至2018年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取线性回归拟合的思想重新设置违约点,利用KMV模型定量地测度房地产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并考察了政府实施紧缩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否能够有效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用风险。最后本文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和政府层面对于如何防控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风险提出政策和建议。
王鹤[2](2020)在《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构建楼市预警体系》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并处于产业链中的关键位置,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扩张,同时也受到互联网、电商等新技术、新零售模式的挑战,这使得供求失衡等问题不断显现,部分房企的库存、空置率上升,经营效益下降。有效的楼市预警通过对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的监测和预测及时预警预报,有利于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促进楼市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别于以往基于关联度较大的不同纬度指标所进行的房地产行业预警研究,本文按房企项目建设流程,创新性地利用自2002年起国家才要求披露的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构建预警体系。前瞻性信息相比历史信息,不仅对市场需求者具备更高的应用价值,而且作为研究新领域,利用其相关数据构建楼市预警机制也将会更有效。但在实际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前瞻性信息的供给在质和量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一点在房地产行业尤为突出,房地产行业内部公司的经营状况差异较大,大企业较小企业往往信息披露的更全面、更具体,这使得本文在数据收集方面面临一定困难。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为对象,以2009年-2018年32家代表性上市房企前瞻性信息数据为样本。首先,对房地产前瞻性信息这一较新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其较高的应用价值。其次,根据本文房地产行业预警目标和以往学者对预警指标选择的研究,利用德尔菲法按照房企项目投资建设流程建立了以房企前瞻性信息为基础的楼市预警指标体系;再以科学合理的房地产预警理论方法为指导,采用熵权法确定各预警指标权重、3?方法及产业安全评价标准确定预警区间和预警状态、指数平滑法预测各预警指标数值,最终得到综合预警指数,从而构建预警预报机制;利用文献阅读法根据我国国情设计楼市预警组织机制,以保证预警预报机制的顺利实施。最后,进行单指标预警警情分析以及综合预警警情分析,以房地产企业景气指数为参考,发现综合预警指数领先其两期(即提前两年预警楼市警情)且图形相似度较高,证明利用房企前瞻性信息进行楼市预警预报是有效的、准确的。此外,通过房企前瞻性信息构建的楼市预警体系,对2020年之后房地产市场进行预测,结果为偏热,并针对该预警结果以及当前经济环境分析楼市出现的发展问题,为政府提出决策建议,以更好地规范房地产市场,预防房地产泡沫。
徐兴[3](2020)在《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监管对策建议》文中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已进入“注册制”新时代,由此给“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监管带来诸多新课题,特殊行业信息披露的监管是国内外信息披露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以前瞻性信息和房地产行业为切入点,从研究前瞻性信息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出发,发现信息使用者对房企前瞻性信息尤为关注,因而监管机构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相关信息。然而房企所披露的前瞻性信息良莠不齐,可选择披露的自愿性信息过多,无法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因此本文构建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房企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透明度,为监管机构强化监管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研究房地产行业特殊的开发流程和经营规律入手,参考万科等行业标杆企业信息披露做法,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选取能反映房地产上市公司发展潜力的一系列非财务指标和部分财务指标,构建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土地储备面积、来年经营计划、销售及预售等6个大类,21个小类,共计45个小项指标。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对沪深股市3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样本2004—2018年度的指标披露情况进行评价打分,运用熵权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得出客观的指标权重。依据指标权重大小分析各前瞻性指标的重要性以及披露程度,将重要性强的指标纳入强制性信息披露规则中,为建立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则提供依据。研究2004—2018年期间,证券监管机构针对房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出台的监管政策对房企透明度的影响,发现信息披露政策完善可以显着提升房企透明度,尤其是2015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修订的房企信息披露监管新政将房企上市公司整体透明度直接由38.5分提升至54.7分。运用面板模型,探究房企前瞻性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影响因素,通过稳健性检验后,结果表明主营业务收入、机构持股比例会正向影响房企前瞻性信息披露透明度,而净资产收益率会抑制房企前瞻性信息披露透明度,却很好地解释了万科在“宝万之争”后信披透明度下滑的原因。本文建议将土地储备面积、项目计划开发周期等指标纳入房地产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规则体系,以提升证券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信息不对称。
王志刚[4](2019)在《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中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支柱性产业,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房价虚高、投资过热、市场秩序混乱、供求结构失衡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学者展开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房地产金融和房地产实务等方面,对房地产领域的产业组织问题较少涉及。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基于中观产业层面,综合运用西方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等多种理论,致力于研究中国房地产业的产业组织优化问题,期待通过产业组织优化的方式促进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参考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框架,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有效竞争”模式作为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并结合中国房地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包含八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对文中所涉及的房地产、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概括介绍,阐述了论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做了简要说明。第二章,相关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介绍了房地产领域的相关理论,如房地产供求理论、地租理论、土地价格理论和区位理论等,同时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做了归纳分析,介绍了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学术观点,并对国内外有关房地产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三章,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市场结构的分类及相关量化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全国和区域房地产市场的角度测算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运用广告密度法考察了中国房地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房地产业处于中等产品差别水平;在进入壁垒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经济技术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和政策制度壁垒,客观描述了中国房地产业的进入壁垒现状。第四章,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行为研究。本章从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不同的竞争方式入手,探讨了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行为特征。价格竞争方面,本章运用伯川德(Bertrand)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企业间的价格竞争过程,对房地产企业的垄断定价、价格歧视和价格合谋等市场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非价格竞争方面,本章运用豪泰林(Hotelling)线性城市模型和萨洛普(Salop)圆形城市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企业间的区位差异化竞争,运用鲍利(Bowley)模型和多夫曼-斯坦纳(Dorfman-Steiner)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企业间的广告竞争关系;最后对上述两种竞争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偏好。第五章,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本章介绍了评估市场绩效的常用量化指标,并运用三种不同方法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重点考察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利润总额及利润率变化情况,运用利润指标对中国房地产业的收益性市场绩效进行了评估;其次,测算了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区房地产市场的勒纳指数,对中国房地产业的竞争性市场绩效进行了评价;最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房地产业的综合市场绩效进行了测度。第六章,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本章分别介绍了古典经济学和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有效竞争”的内涵、特征及相关评价标准,最后结合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提出了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第七章,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对策研究。本章根据前面各章的研究结论,结合中国房地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围绕产业组织优化这一具体目标,提出了促进中国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理顺供求关系、优化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改善市场绩效及强化宏观调控五个方面。第八章,结论及展望。本章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做了梳理和总结,并对论文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做了研究工作展望,期待通过未来的不断努力,使本文的相关研究取得深入进展,为中国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张恒[5](2019)在《Y房地产公司X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也在逐年下降。房地产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企业想要获得持续发展,资金的快速周转极其重要,也就对项目的去化周期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市场营销对于房地产企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能够帮助房地产企业快速回笼资金、增强项目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由于我国房地产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房企都是紧跟政策粗放型发展,很多房地产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也导致许多房地产项目在营销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本研究选择Y房地产公司的X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经典营销理论和房地产营销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研究,通过企业调研法和访谈法对X项目的基本情况、现有营销策略以及营销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找出来目前X项目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X项目销售达标率不断下降;二是部分户型出现滞销情况。本文也结合了X项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得出X项目营销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X项目产品、渠道、品牌、应对政策和付款方式方面存在不足。然后紧紧围绕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建议。确保X项目后期销售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取得理想的销售业绩。本文的研究是基于X项目和X项目所在的广州市场的大量行业数据进行的,为Y公司X项目的营销工作提供的改善性建议和新的思路,对于类似市场的房地产项目开展营销工作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杨诚君[6](2013)在《基于客户导向的房地产营销设计》文中提出摘要:房地产行业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房地产价格不仅关乎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更牵动和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房地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受到社会关注的情形下,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政策调控,房地产政策经历了一个从鼓励到调控的转变过程。受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被严重抑制,市场需求量减少,而商品房市场供应量充足,市场竞争激烈。而房地产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生产的产品受到用地性质、总建筑面积、建筑控高等因素的限制。因此,“产品与客户的关系是什么?是先研究产品去对应客户,还是先研究客户再设计产品?”,上述两个问题,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4Ps理论、4Cs理论观察和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以4Ps理论为基本的营销框架,并把4Cs理论作为有效的参考,重视客户导向,以此进行房地产营销设计。本文旨在为我国房地产营销提供借鉴,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实际营销提供依据,实现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客户的双赢。
王海连[7](2012)在《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文中研究说明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就是计量。从运用复式簿记记录经济业务,到编制财务报表披露财务信息,都离不开计量。而计量属性的选择是会计计量的核心和关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其先天的可靠性特别是可验证性,一直占据着计量的统治地位。但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固有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所以基于历史成本计量而确认或披露的财务信息之于决策,缺乏现时相关性。因此,理论与实务界也在不断探寻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青睐。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已有近百年的应用与发展历史,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迅猛发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及各国准则制定机构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美国FASB在2006年发布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开创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应用之先河。而IASB更是六年磨一剑,于2011年5月,颁布了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领域与美国实现了基本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受到普遍关注。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我国财政部也多次表达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基本立场,那么,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我国是与IASB和FASB齐头并进、保持一致步调,还是结合国情保留中国特色?尤其是在经历了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当有人剑指公允价值,将其定义为危机“祸首”时,就更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众多学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更是趋之若鹜,但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关于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等理论层面的,实务运用效果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准则出台这几年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以补充现有研究结论。实践表明,任何准则的出台与变动,都是与特定时期的经济事件息息相关的。只有立足过去,才能分析未来。本文在系统回顾与梳理美国与IASB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全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计量项目中的运用现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其中,规范研究方法具体又以归纳法占主导,尤其体现在文章对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的阐述、美国公允价值发展的回顾,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关于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研究进展几个部分。即从大量文献资料的归集、整理、比较与分析中,概括归纳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与研究结论。案例分析法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部分。为了分析、观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情况,文章在整理2007年至2010年持有投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四年的财务数据的基础之上,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准则运用情况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性分析(如运用总体情况、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等)、对主要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具体影响分析以及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分析。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明文章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指明文章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贡献与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三个层次,系统梳理了公允价值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从计量的基本理论出发,分别述及FASB、IASB及我国公允价值内涵的演进,并概括出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为后文的研究寻求理论基础;本文认为,从会计目标论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要求,从收益理论来看,公允价值契合全面收益观念,从资本保全理论来看,公允价值能体现实物资本保全;分别从有效契约观和机会主义观两方面,为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选择构建理论基础。第四章,美国公允价值的演进与启示。本章系统梳理了美国在各个时期的公允价值的研究的主要成果,将美国公允价值早期理论与实务界的研究成果,按SEC的态度不同划分为SEC全面封杀和SEC全力维护的两个阶段;重点描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的开创先河之作——美国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针对源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作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危机时期人们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全面分析了危机时期SEC的研究报告,并介绍了FASB的应对之策。第五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与国际趋同。IASB是全球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主要发起者与运作者,本章在回顾、总结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各个重要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进展与趋同障碍,并指出,各国经济利益是趋同的基础、相互学习是趋同路径、积极互动是趋同过程;通过分析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国际趋同,提出我国在趋同过程中要注重自我发展、积极参与以及增值国家信誉几个关键点。第六章,基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运用概况。本章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发展的简短历程,然后结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重点分析了在我国2007年上市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应用的总体情况,最后指出影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因素。第七章,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影响及完善对策。本章在上章的基础上,分别就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提炼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治理对策。第八章,结论与展望。重申文章的主要结论和研究过程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并基于现有研究结论和中国的现时市场环境对未来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1.在构建公允价值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了美国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前FASB的公允价值研究成果SFAS157,和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变化。实践证明,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系列重大经济事件或重要的市场环境的变动。美国作为最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最早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的国家,系统总结并分析美国经验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有直接的借鉴意义。2.2011年5月,IASB发布了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该准则的发布标志着IASB与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已经实现了全面趋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在实质上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而且,在2010年我国财政部又重申了这一趋同立场,那么在现有国际环境下,就很有必要梳理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来判定我国下一步的趋同方式,是直接采纳还是实质趋同或者是暂缓趋同。IFRS13的一大缺陷是以美国的市场环境为基础制定,未全面考虑新兴经济体的特殊情况,这可能会成为准则全球趋同的一个硬伤。3.自2007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至今已经过去了四个年头,本文结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分别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纳税影响几个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情况。并针对我国特殊的房地产市场情况,深入探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一般应用情况分析,而对于实务当中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研究涉及不多,这也是作者今后研究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而研究方法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法,限于时间和精力,未对年报数据采用实证方法进行论证,也是本文的一个遗憾。
郭宇清[8](2012)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许价值计价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世界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环境随之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政策已无法完全符合现今的经济活动需求,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账面价值偏离其实际市场价值,这就使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新的计量模式产生并逐渐推广开来。为了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也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其中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明确规定在满足一些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随着近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地产物业价值不断攀高的背景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重大的利好影响。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框架也并不十分完善,实务应用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这样一个对企业有利的政策目前并未被大多数上市公司所采纳,这背后存在诸多会计因素。本文根据公允价值理论在投资性房地产当中的计价特点,及公允价值计价效应,从理论层面分析上市房企是否选择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主、客观因素,并以综合财务指标(企业当期收益、后续收益、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融资能力、现金流占用、收益可控性、成本增加等)进行分类对比,确定其背后的财务原因。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上市房企金融街的财务数据进行解读,从公司实际应用层面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并结合案例,进行公允价值在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当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市场信息取得、评估方法选择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企业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选用过程中,结合自身在具体财务指标方面的现状和诉求,以及自身发展阶段来进行综合因素判断的方法。图21幅,表33个,参考文献8篇。
张国胜[9](2011)在《天津HQ金融中心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并成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及中国主体经济腾飞的历史推手。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房地产业竞争越发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营销策略对房地产的销售起重要的导向作用。恰当的营销策略能扩大房地产的有效市场,有利于销售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阐述了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其次,以天津HQ金融中心为实例,结合我国及天津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的发展背景,分析了该项目营销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然后对该项目进行了SWOT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项目进行了销售定位。最后,结合经典的4Ps营销理论,具体分析了天津HQ金融中心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论文结论为天津HQ金融中心应结合天津房地产市场特点,产品定位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高端城市综合体,营销策略也相应采取符合地标性建筑地位的高端营销模式。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探索适合天津HQ金融中心的营销管理模式及方法,以期能对该项目营销及其他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王冬梅,许隽孜[10](2010)在《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数据调查实证,定量分析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提高了企业的税负水平,但是,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土地增值税税负并不高,对企业利润影响不大。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清算所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土地增值税在短期内起到打压房价,长期抬高房价的作用。我国的土地增值税制度仍然有待改进。
二、金融街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街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信用风险产生与度量 |
第一节 信用风险概念与经济学理论 |
一、信用风险概念 |
二、信用风险产生的经济学理论 |
第二节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一、专家分析法 |
二、评级法 |
三、Z-score model |
四、Credit Metrics模型 |
五、CPV模型 |
六、Credit Risk+模型 |
七、KMV模型 |
第三章 房地产市场状况、调控与信用风险关联途径 |
第一节 房地产相关概念 |
一、我国房地产概念 |
二、房地产业概念 |
三、房地产属性 |
第二节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 |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程度 |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
三、房地产市场供求分析 |
四、商品房价格分析 |
五、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情况 |
六、房地产开发企业实际到位资金 |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率分析 |
第三节 房地产调控政策演变 |
一、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展历程 |
二、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传导机制 |
三、利率工具对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控机理 |
第四节 房地产泡沫 |
一、房地产泡沫概述 |
二、开发企业信用风险与银行信贷金融风险关联途径分析 |
第四章 房地产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分析 |
第一节 KMV模型原理概述 |
一、KMV模型假设 |
二、KMV模型基本原理 |
第二节 KMV模型度量信用风险步骤 |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参数修正 |
一、样本选取及其数据来源 |
二、无风险利率 |
三、违约点的改进 |
四、公司的股票市场价值 |
五、公司股票市场价值的波动率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度量结果 |
二、结果分析 |
三、房地产市场信用风险管控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KMV模型程序 |
附录二 参数数据 |
附录三 度量结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构建楼市预警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1.1 研究内容 |
1.3.1.2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特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回顾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信号传递理论 |
2.1.3 预警理论 |
2.1.3.1 经济预警理论与房地产预警理论 |
2.1.3.2 基于房企前瞻性信息构建楼市预警方法选择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前瞻性信息披露及其有效性 |
2.2.2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
2.2.3 房地产行业预警 |
2.2.4 现有文献综评及本文的特色 |
第3章 房地产行业前瞻性信息披露与楼市预警 |
3.1 房地产行业前瞻性信息概述 |
3.2 房地产泡沫与楼市预警 |
3.3 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确定 |
3.3.1 前期获取土地(“拿地”) |
3.3.2 中期项目建设期 |
3.3.3 后期确认收入 |
第4章 楼市预警体系的设计研究 |
4.1 楼市预警体系构建思路 |
4.2 房地产上市公司样本选择 |
4.3 房地产预警指标选取 |
4.3.1 预警指标选取三原则 |
4.3.2 筛选预警指标 |
4.4 楼市预警预报机制设计 |
4.4.1 楼市预警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
4.4.2 预警指标值预测 |
4.4.3 房地产预警等级与界线划分 |
4.4.4 房地产预警警情分析 |
4.5 楼市预警组织机制研究 |
4.5.1 楼市预警组织机制建立的目的 |
4.5.2 楼市预警组织构架 |
第5章 楼市预警体系的有效性检验 |
5.1 楼市预警指标筛选 |
5.2 楼市前瞻性信息预警指标数据收集及处理 |
5.2.1 有效性检验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2 楼市前瞻性信息预警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5.2.3 楼市前瞻性信息预警指标数据预测 |
5.3 楼市前瞻性信息预警区间确定与预警等级划分 |
5.4 楼市前瞻性信息预警指标数据映射 |
5.5 楼市前瞻性信息预警指标权重计算 |
5.6 楼市前瞻性信息预警综合警值计算 |
5.7 楼市预警警情分析 |
5.8 楼市预警区域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决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基于预警结论的决策建议 |
6.2.1 证券监管:加强房地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 |
6.2.2 政府部门:利用预警体系增加房地产市场调控前瞻性 |
6.3 针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监管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环节的前瞻性信息披露研究 |
2.1.2 前瞻性信息披露的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研究 |
2.1.3 前瞻性信息的有用性 |
2.1.4 房地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 |
2.1.5 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研究及方法 |
2.1.6 现有文献综评 |
2.2 相关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有效市场假设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市场失灵理论 |
第3章 房地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特殊性和问题提出 |
3.1 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概述 |
3.2 国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况与发展趋势 |
3.2.1 国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概况及不足 |
3.2.2 信息披露监管发展趋势 |
3.3 房地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行业特殊性 |
3.3.1 房地产行业开发经营流程的特殊性 |
3.3.2 房地产行业现金流和收入确认的特殊性 |
3.3.3 房地产行业存货和半成品的特殊性 |
3.3.4 房地产行业信息披露核心问题 |
3.4 前瞻性信息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价值 |
3.5 问题提出:评价房企前瞻性信息,构建房地产行业特别信披规则提高行业透明度、规范房地产市场 |
第4章 房企前瞻性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理论分析和构建 |
4.1 构建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
4.2 第一梯度指标——项目开发关键环节指标 |
4.2.1 拿地指标 |
4.2.2 开工指标和竣工指标 |
4.2.3 在建指标 |
4.3 第二梯度指标——土地储备面积和存货金额指标 |
4.3.1 土地储备面积及开发周期 |
4.3.2 土地储备升值指标 |
4.3.3 存货金额指标——拟开发、在建、已完工及未决算资产 |
4.4 第三梯度指标——销售及预售指标 |
4.5 第四梯度指标——前瞻性信息描述性文字统计指标 |
4.6 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熵权法 |
5.1.2 面板模型介绍及流程 |
5.2 数据来源及样本筛选 |
5.3 熵权法指标权重结果及分析 |
5.3.1 一级指标权重结果及分析 |
5.3.2 二级指标权重结果及分析 |
5.3.3 三级指标权重结果及分析 |
5.4 样本企业评分结果及分析 |
5.4.1 样本企业评分结果 |
5.4.2 评分结果分析 |
5.5 透明度评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模型 |
5.5.1 面板模型指标选取 |
5.5.2 研究假设 |
5.5.3 平稳性检验 |
5.5.4 面板模型的设定和检验 |
5.5.5 随机效应变系数模型结果 |
5.5.6 稳健性检验 |
5.5.7 实证结论 |
第6章 完善房地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制的建议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实证佐证现行房地产上市公司信披制度的弊端与不足 |
6.2.2 构建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披特别规制的对策建议 |
6.2.3 完善房企前瞻性信息披露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发展 |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1 房地产 |
1.2.2 房地产业 |
1.2.3 房地产市场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
2.1 房地产业基本理论 |
2.1.1 房地产供求理论 |
2.1.2 地租理论 |
2.1.3 土地价格理论 |
2.1.4 区位理论 |
2.2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2.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
2.2.2 产业组织理论的学术流派 |
2.3 房地产产业组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2.3.1 国外房地产产业组织研究 |
2.3.2 国内房地产产业组织研究 |
第3章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3.1 市场结构的类型 |
3.2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
3.2.1 市场集中度 |
3.2.2 产品差异化 |
3.2.3 进入和退出壁垒 |
3.3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
3.3.1 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研究 |
3.3.2 区域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研究 |
3.3.3 全国及区域房地产市场集中度综合分析 |
3.4 中国房地产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
3.4.1 房地产广告的基本特征 |
3.4.2 中国房地产业的广告密度 |
3.5 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
3.5.1 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壁垒的量化指标 |
3.5.2 经济技术壁垒分析 |
3.5.3 规模经济壁垒分析 |
3.5.4 政策与制度壁垒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行为研究 |
4.1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
4.1.1 伯川德(Bertrand)模型分析 |
4.1.2 房地产企业的垄断定价 |
4.1.3 房地产企业的价格歧视 |
4.1.4 房地产企业的价格串谋 |
4.2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行为 |
4.2.1 区位差异化竞争 |
4.2.2 广告竞争 |
4.3 房地产企业两种竞争行为的比较分析 |
4.3.1 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的比较 |
4.3.2 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偏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市场绩效的常用评价指标 |
5.1.1 利润率指标 |
5.1.2 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
5.2 中国房地产业收益性市场绩效评价——基于利润率指标 |
5.3 中国房地产业竞争性市场绩效评价——基于勒纳指数 |
5.4 中国房地产业综合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 |
5.4.1 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介绍 |
5.4.2 变量选择 |
5.4.3 DEA实证分析 |
5.4.4 中国房地产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 |
6.1 产业组织优化的理论目标模式 |
6.1.1 古典经济学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模式 |
6.1.2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模式 |
6.2 有效竞争的内涵、特征及评价标准 |
6.2.1 有效竞争的内涵 |
6.2.2 有效竞争的基本特征 |
6.2.3 有效竞争的评价标准 |
6.3 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 |
6.3.1 有效竞争: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 |
6.3.2 中国房地产业有效竞争的目标模式 |
6.3.3 中国房地产业有效竞争的相关标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对策建议 |
7.1 理顺供求关系、提升社会福利 |
7.1.1 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 |
7.1.2 加快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 |
7.2 优化市场结构、加强资源整合 |
7.2.1 加快房地产业内部整合、改善资产结构 |
7.2.2 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行业监管 |
7.2.3 改进土地出让制度、减少行政垄断 |
7.2.4 推动品牌建设、优化市场结构 |
7.3 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公平竞争 |
7.3.1 强化监督、规范开发商价格行为 |
7.3.2 维护市场秩序、整顿房地产企业广告行为 |
7.3.3 引导房地产企业改进产品和服务、开展差异化竞争 |
7.4 改善市场绩效、实现均衡发展 |
7.4.1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房地产业现代化 |
7.4.2 引导资源流向,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
7.5 强化宏观调控、促进产业发展 |
7.5.1 以房产税为切入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
7.5.2 规范金融市场、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 |
7.5.3 完善市场信息系统、稳定房地产价格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5)Y房地产公司X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营销理论 |
1.2.2 房地产市场营销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Y房地产公司X项目概况及营销现状 |
2.1 Y房地产公司介绍 |
2.2 Y房地产公司X项目介绍 |
2.2.1 X项目概况 |
2.2.2 项目组织架构 |
2.2.3 项目特点 |
2.2.4 X项目营销人员结构 |
2.2.5 X项目销售业绩 |
2.3 X项目的营销战略现状 |
2.3.1 市场细分 |
2.3.2 目标市场选择 |
2.3.3 市场定位 |
2.4 X项目的营销组合策略 |
2.4.1 产品策略 |
2.4.2 价格策略 |
2.4.3 渠道策略 |
2.4.4 促销策略 |
2.5 X项目面临的营销问题 |
2.5.1 X项目销售达标率不断下降 |
2.5.2 X项目部分户型出现滞销 |
第三章 X项目营销环境分析 |
3.1 X项目外部环境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及竞争分析 |
3.1.3 需求分析 |
3.2 X项目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条件 |
3.2.2 能力分析 |
3.3 X项目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项目营销问题成因分析 |
4.1 产品设计与市场定位不匹配 |
4.2 营销渠道单一 |
4.3 促销方法有限 |
4.4 品牌力不足 |
4.5 受调控政策影响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项目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 |
5.1 产品策略优化建议 |
5.1.1 目标市场选择 |
5.1.2 优化产品规划及设计 |
5.2 渠道策略优化建议 |
5.2.1 优化渠道联动 |
5.2.2 完善网络营销渠道 |
5.3 促销策略优化建议 |
5.3.1 完善泛销售奖励 |
5.3.2 构建口碑营销 |
5.3.3 完善广告促销 |
5.3.4 尝试新促销模式 |
5.4 提升品牌影响力 |
5.4.1 树立全员品牌意识 |
5.4.2 加强品牌宣传 |
5.4.3 加强品牌维护 |
5.5 积极应对政策调控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客户导向的房地产营销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3. 论文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我国关于房地产市场营销理论的探讨 |
2.4. 文献评述 |
3. 房地产营销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房地产的定义及特点 |
3.2. 房地产营销现状分析 |
3.2.1. 政策环境 |
3.2.2. 市场环境 |
3.3. 现阶段房地产营销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现阶段房地产营销存在问题 |
3.3.2. 存在问题分析 |
4. 基于客户导向的房地产营销设计 |
4.1. 消费者细分的基础作用 |
4.2. 基于4P和4C理论的营销设计 |
4.2.1. 4Cs对产品的导向 |
4.2.2. 4Cs对价格的导向 |
4.2.3. 4Cs对渠道的导向 |
4.2.4. 4Cs对促销的导向 |
4.3. 营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
4.3.1. 4Cs对于房地产营销实践的应用匹配分析 |
4.3.2. 对理论的改进挑战 |
5. 案例:北京金融街·融汇项目营销设计 |
5.1. 北京金融街·融汇项目概况 |
5.2. 北京金融街·融汇项目营销设计 |
5.2.1. 4Cs对产品的导向 |
5.2.2. 4Cs对价格的导向 |
5.2.3. 4Cs对渠道的导向 |
5.2.4. 4Cs对促销的导向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 |
1.3.1 本文主要贡献 |
1.3.2 今后研究方向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
2.1.1 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 |
2.1.2 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
2.1.3 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 |
2.1.4 小结与评价 |
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
2.2.1 总体分析与评价 |
2.2.2 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 |
2.2.3 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
2.2.4 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 |
3 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
3.1 公允价值基本内涵 |
3.1.1 计量、会计计量与计量属性 |
3.1.2 公允价值的内涵及特征 |
3.2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探源 |
3.2.1 会计目标理论:决策有用观 |
3.2.2 收益理论:全面收益观 |
3.2.3 资本保全理论:实物资本保全观 |
3.2.4 产权理论:有效契约观与机会主义观 |
4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与启示 |
4.1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回顾 |
4.1.1 美国早期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考察 |
4.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SEC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全面封杀 |
4.1.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SEC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全力维护 |
4.1.4 SEC对公允价值态度转变的原因 |
4.2 S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 |
4.2.1 SFAS157号的发布背景 |
4.2.2 SFAS157号的主要内容 |
4.2.3 对SFAS157的评析 |
4.2.4 SFAS157对我国的启示 |
4.3 金融危机背景下SEC与FASB的应对 |
4.3.1 金融危机的背景 |
4.3.2 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 |
4.3.3 SEC《市值会计研究报告》的内容及启示 |
4.3.4 FASB的应对 |
5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与国际趋同 |
5.1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历程 |
5.1.1 IASB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及发展概况 |
5.1.2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讨论稿》 |
5.1.3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征求意见稿》 |
5.1.4 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
5.2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进展及障碍 |
5.2.1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进展 |
5.2.2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障碍 |
5.3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述评及启示 |
5.3.1 公允价值计量趋同述评:基础与过程 |
5.3.2 公允价值计量趋同启示:发展及参与 |
6 基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运用概况 |
6.1 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回顾 |
6.1.1 最初尝试阶段(1998年——2000年) |
6.1.2 全面回避阶段(2001年——2005年) |
6.1.3 谨慎运用阶段(2006年——现在) |
6.2 我国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规定 |
6.2.1 CAS3的具体规定及其与IAS40的差异 |
6.2.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
6.3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运用概况 |
6.3.1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的总体情况分析 |
6.3.2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分析 |
6.3.3 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
6.4 影响采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因素 |
6.4.1 严格的市场管制 |
6.4.2 房地产交易市场活跃程度不高 |
6.4.3 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
6.4.4 会计准则导向的影响 |
6.4.5 公允价值确认条件过于严苛 |
6.4.6 信息披露成本高 |
6.4.7 市场参与者成熟度较低 |
7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影响及完善对策 |
7.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
7.1.1 对企业资产价值的影响 |
7.1.2 对企业资产与负债结构的影响 |
7.1.3 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
7.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利润表的影响分析 |
7.2.1 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 |
7.2.2 利润波动的风险 |
7.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分析 |
7.3.1 公允价值变动的纳税影响 |
7.3.2 不提折旧或摊销的纳税影响 |
7.4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 |
7.4.1 准则的指导思想和执行成本问题 |
7.4.2 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不完善 |
7.4.3 企业对财务指标的调控问题 |
7.4.4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估值问题 |
7.4.5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问题 |
7.4.6 财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问题 |
7.5 提升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应用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
7.5.1 修订会计准则导向 |
7.5.2 完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 |
7.5.3 加强投资性房地产估价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7.5.4 理性处理“三非”市场状态下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 |
7.5.5 降低公允价值执行成本 |
7.5.6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 |
7.5.7 完善投资性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 |
7.5.8 加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审计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有益探索 |
8.1.1 研究结论 |
8.1.2 有益探索 |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投资性房地产公允许价值计价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第1章 概述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标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应用现状与对比分析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 |
2.2 公允价值计价 |
2.3 成本计价与公允价值计价比较分析 |
2.3.1 利润水平影响变化分析 |
2.3.2 所有者权益影响变化分析 |
2.3.3 资产负债水平影响变化分析 |
2.3.4 其它影响分析 |
第3章 金融街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分析 |
3.1 行业背景分析 |
3.2 金融街公允价值计价选择背景与经营状况分析 |
3.2.1 金融街公司背景简介 |
3.2.2 金融街分析期经营状况 |
3.3 金融街公允计价实务分析 |
3.3.1 公允价值评估方法和步骤 |
3.3.2 金融街购物中心公允价值估测分析 |
3.3.3 金融街中心A5写字楼公允价值估测分析 |
3.4 金融街财务影响分析 |
3.4.1 金融街投资性房地产公允计价报表解读 |
3.4.2 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
3.4.3 资产营运效率影响分析 |
3.4.4 资产负债水平及融资能力影响分析 |
3.5 其它影响分析 |
第4章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趋势及实施关注重点 |
4.1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发展趋势 |
4.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选用策略 |
4.2.1 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与资产结构特点 |
4.2.2 企业自身盈利能力要求 |
4.2.3 企业自身融资需求及提升运营效率 |
4.2.4 企业国际化的需要 |
第5章 推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对策 |
5.1 理论框架体系持续完善 |
5.2 鼓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
5.3 市场评估体系的完善与能力提升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天津HQ金融中心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房地产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
2.1 房地产与房地产业 |
2.1.1 房地产 |
2.1.2 房地产业 |
2.2 市场营销及其理论发展 |
2.3 市场营销的4P 理论 |
2.4 房地产市场营销 |
2.4.1 概念的界定 |
2.4.2 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特点 |
第三章 天津HQ 金融中心营销环境分析 |
3.1 房地产营销环境 |
3.2 天津HQ 金融中心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全国营销环境分析 |
3.2.2 天津市营销环境分析 |
3.3 天津HQ 金融中心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3.1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 |
3.3.2 天津HQ 金融中心企业状况分析 |
3.3.3 天津HQ 金融中心项目状况分析 |
3.3.4 项目顾客分析 |
3.3.5 竞争对手分析 |
第四章 天津HQ 金融中心SWOT 分析与市场定位 |
4.1 天津HQ 金融中心SWOT 分析 |
4.1.1 项目总体SWOT 分析 |
4.1.2 公寓项目的SWOT 分析 |
4.1.3 写字楼项目的SWOT 分析 |
4.2 天津HQ 金融中心项目的市场定位 |
4.2.1 项目市场定位分析 |
4.2.2 项目的整体定位 |
4.2.3 项目的分业态定位 |
第五章 天津HQ 金融中心项目营销策划及分析 |
5.1 天津HQ 金融中心项目产品策略 |
5.1.1 产品的整体概念 |
5.1.2 产品设计提升天津HQ 金融中心产品价值 |
5.2 天津HQ 金融中心项目定价策略 |
5.2.1 房地产营销定价概述 |
5.2.2 房地产商品定价方法 |
5.2.3 天津HQ 金融中心项目的定价决策 |
5.3 天津HQ 金融中心项目渠道策略 |
5.3.1 房地产营销的渠道 |
5.3.2 天津HQ 金融中心项目的渠道选择 |
5.4 天津HQ 金融中心项目促销策略 |
5.4.1 宣传和广告策略 |
5.4.2 人员推销策略 |
5.4.3 销售促进策略 |
5.4.4 公共关系策略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金融街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D]. 李佳彬.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构建楼市预警体系[D]. 王鹤.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房地产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监管对策建议[D]. 徐兴.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 王志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5]Y房地产公司X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张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客户导向的房地产营销设计[D]. 杨诚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7]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D]. 王海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8]投资性房地产公允许价值计价模式研究[D]. 郭宇清.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9]天津HQ金融中心营销策略研究[D]. 张国胜. 天津大学, 2011(05)
- [10]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A]. 王冬梅,许隽孜.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0), 2010
标签:公允价值论文;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