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文娟[1](2020)在《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以达晨创投退出兆日科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投资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十九世纪末起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才逐步引入到中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风险投资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运作流程主要包括“募集、投资、管理和退出”四个阶段,其中,风险投资退出作为实现投资收益的最终环节,是决定风险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更是推动风险投资机构循环投资的源源动力。由于我国风险投资起步晚,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部分风险投资项目仍然存在退出困难等问题,因此,现阶段研究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以及其带来的经济后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与事件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论题进行探讨,通过查阅现有研究资料比较分析四种不同的退出方式,并结合达晨创投退出兆日科技这一真实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在我国当前特殊的市场环境下,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该退出案例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对风险投资机构如何选择最佳退出方式提出建议,为其他风险投资机构退出方式的选择提供一些借鉴。文章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概括目前已有的文献研究并进行简单的文献评述。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介绍风险投资与风险投资退出的相关概念,以及其涉及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是案例介绍,介绍了达晨创投与兆日科技相关信息,对达晨创投选择IPO退出方式的过程进行简单介绍。第四部分是对达晨创投选择IPO退出的动因、退出时机和方式选择的分析。第五部分阐述了该案例退出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第六部分是案例研究结论与启示建议,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概括性总结,就国内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提出参考建议以及展望。本文在对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及其经济后果的案例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与退出时投资回报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从退出收益的角度来看,IPO上市退出仍然是最常见的且最受风险投资机构欢迎的退出方式;(2)风险投资选择IPO退出对参与双方都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影响。对风险投资机构而言,能够提升投资绩效,缓解资金压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等。对风险企业来说,风险投资的最终退出对其短期股票市场的表现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股票价格呈现短期下滑趋势。
陶鸣[2](2020)在《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风险投资逐渐开始展露自己的头角,以一种的新的投资方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从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针对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研究,并相应的出台一系列鼓励的政策来激励风险投资在国内的成长。至2020年,风险投资已经有了接近40年的成长历史,在这期间无论是在募资金额上还是机构数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长。现在,风险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领域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它的存在,极大程度刺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资本市场中最核心的力量。自创业板市场推出以来,市场流通的“妖股”大多来自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其“高分配”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许多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这种现象.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财务决策之一,是维持着公司稳定与投资者信息的桥梁,也是保证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创业板的推出,吸引了大量的风险投资机构,拓展了风险投资的退出路径,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本文将二者联系起来,探讨风险投资的介入以及以何种形式介入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影响机制。本文选取了2015-2018年78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样本数为3060个。系统的研究了风险投资的介入,风险投资的持股比例、持股性质、投资方式以及风险投资的背景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意愿,分配水平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表明:(1)有风险投资介入的上市公司更愿意分配股利,且支付水平很高。(2)在上市公司中,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越高更愿意分配股利,且支付水平更高。(3)当风险投资持有流通股时,并不倾向股利的分配,且支付水平更低。(4)风险投资投资方式为联合投资时,上市公司更倾向分配股利且金额更高。(5)风险投资为国有背景时并不对股利政策有显着的影响。本文将风险投资与股利政策两个领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丰富了风险投资和股利政策相关的研究,探索了风险投资是如何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治理,融资水平,使大家对风险投资有了更深的认识。
秦杰[3](2019)在《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在“放松管制、鼓励创新”的市场化监管思路和政策推动下,大量新的更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出已是市场的客观需要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发展,投资者与证券商等主体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随即产生了新的利益冲突,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需求凸显。国内外理论界对私募股权投资的资金募集、投资运作、发展规律和操作流程都有研究,但大多数是从金融学、经济学或管理学角度进行观察的,交叉学科研究的风气较为盛行,较少有纯粹从法律视角探讨和构建私募股权投资法律制度的文献。可以认为,目前国内对私募股权投资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地回答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心的问题,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如何给出私募股权投资确切的定义和法律特征?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特殊性在哪里?私募股权投资体现的法律关系有哪些?私募投资者需要的特殊法律保护需求是什么?现行法律对私募投资者是如何保护的、是否能够有效保护、保护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如何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合格投资者进行圈定?如何在制度、法律、政策方面营造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快速发展的局面?如何在信息披露、退出机制,甚至整体监管制度等具体的手段和内容方面有效构建多元化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措施和多层次的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制度......以上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章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视角。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出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落脚点。首先,聚焦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具体内涵进行界定,比较分析私募与公募的内在差异,进而区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其他相关品种的异同,然后,对私募股权投资的三种形式解读并分类整理了私募股权投资具体的基金类型;其次,提出当前我国法治背景下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价值考量,主要侧重豁免注册制下的效率价值体现、发行方式限制的公平价值考虑和有效保护投资者的秩序价值延伸;最后,提炼了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具体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投资主体适格的制度缺陷、投资过程中信息披露的要求模糊、投资退出各种方式的多重限制、法律监管的权责失范。第二章私募股权投资者主体地位的立法强化。本章主要分四个层次来论述当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者的主体规范,并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建议。第一,基于私募投资者的立法刚需,归纳在制定投资者立法时应当坚持的法律原则;第二,通过梳理特定市场条件满足的准入性制度和考察投资对象与投资者的匹配性,分析我国的合格投资者制度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第三,评价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者立法规则现状,提出投资者主体立法规定的粗泛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定的散乱;第四,针对前述分析,提出关于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完善的宏观思考,建议对私募合格投资者可以分类规范,提出具体量化和质化标准,提出制度设计构思。第三章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分类保障。私募股权投资失败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资判断失误,进而私募股权投资者保护的关键环节在于信息披露。具体而言,首先,分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机理和内涵建设,论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机制的应然价值;其次,通过梳理具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信息披露中的实务问题,讨论当前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规制现状下可能涉及的犯罪后果和投资者利益救济情况,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法律评价。最后,从综合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统筹构建信息披露规则刚要、效率维度下的适度披露豁免设想和信息管理体系的示范性效应参与等四个方面提出以立法原则性要求为主、投资者合同自由约定为辅的私募信息披露制度合规建议。第四章规范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多元输出。当前我国退出机制的主要问题是退出方式不灵活,缺乏多样化退出途径,以至投资者利益受损时补救机制遭受束缚,可以将退出方式,特别是非上市情形下的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方式多元化、规范化以便投资者及时止损。具体而言,首先,分析了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相关考量,包括影响退出方式的因素分析、四种退出方式的基本情况;其次,分别整理四种模式下的立法规制重心,且对具体实务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各种模式下的实务困难和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分别提出立法完善建议。第五章统筹优化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监管。监管制度一直是法律保护的重中之重,要做好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必须站到整体法律监管的高度。整体监管,不仅仅关注于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活动,更关注对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目标、监管原则和监管价值等监管理念的更新。而且必须厘清私募股权基金监管主体及其监管职能的对应匹配,以解决实务中没人管、交叉管的现象。具体而言,第一,从监管原则、监管目标和监管价值三个板块的内容来锁定私募股权投资者保护的监管理念;第二,通过对监管行政机关和自律组织的监管职能梳理来分析当前我国监管的职能定位,强调权责对应,重视监管问责,并针对私募监管问题提出权责适配的统筹优化和路径实现建议;第三,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准入、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全局监管的立法完善建议。
宋志会[4](2019)在《中国私募基金业绩、投资组织形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创业投资的概念,到2016年我国私募机构总数达到2045家,管理资本总量占GDP的比例达1.11%,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在曲折中前进,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特别是,在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私募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持创业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私募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私募基金退出业绩特征的研究显得重要而紧迫。那么,我国私募基金的业绩表现有何特点?特别是,随着联合投资越来越普遍,私募基金之间联合投资这一投资组织形式对投资绩效有何影响?进而,私募机构与上市公司联合设立“上市公司+PE”模式并购基金的投资组织形式带来怎样的经济后果,是否实现了为上市公司并购战略服务的初衷,即是否实现了加快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溢价以及提高并购绩效的目的?随着私募行业管理资本规模的日益扩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逐渐增强,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私募基金投资者、基金经理人和监管部门都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针对发达市场中私募基金业绩特征及联合投资策略进行了探讨,但对新兴市场的相关研究则比较有限。鉴于此,本文以中国这个最大新兴市场中的私募基金为样本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新兴市场中私募基金的业绩表现和投资组织形式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对我国私募行业基金层面的业绩特征这一基础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将清科旗下的私募通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收录的私募基金退出事件合并得到当前数据可得条件下最全面的基金退出记录,然后以项目层面的IRR构造了基金层面的IRR,并据此进一步构造了各基金经市场收益调整的内部收益率IRR_SH,从而本文以基金层面的连续业绩指标对我国私募基金业绩以较大样本展开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中连续业绩指标限于项目层面,基金层面仅有离散业绩指标的限制。统计发现,扣除相关费用后,我国私募基金内部收益率平均为99.6%,中位数为12.4%。基金业绩与其规模凹相关,但该关系在统计意义上不显着。基金成立当年私募行业新成立的基金个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基金所面临的竞争水平,回归结果显示市场竞争越激烈,基金的业绩表现越差,但基金成立当年公开市场指数收益率对其业绩影响较小。此外,私募机构设立新基金的能力和新基金的募资能力在管理经验较丰富的机构中主要取决于该机构早期基金的业绩,而在管理经验较少的机构则主要取决于公开市场条件。私募行业“2+20”的收费模式使各机构在可获得的资金水平上倾向于成立规模较大的基金以获取更多的管理费用。尽管投资者会将机构的历史业绩作为投资的重要参考,但本文研究发现同一私募机构的基金业绩之间没有持续性,较好的历史业绩并不意味着该机构后续成立的基金也能取得较高的收益率,私募机构的管理经验对基金的业绩亦没有显着影响。此外,将样本选择问题和基金业绩估计偏差问题纳入考虑时以上结论依然稳健。(2)研究了私募基金之间联合投资这一投资组织形式对投资绩效的影响。本文以狭义定义的联合投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私募基金在目标企业某一轮融资中联合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联合投资对投资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投资绩效的路径。由于联合投资的目标公司大多处于扩张期和成熟期,融资规模较大,而私募基金的有限合伙协议往往会限定对单个创业企业的投资金额占基金募集规模的最高比例,因此资本约束可能是影响私募基金联合的主要因素,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猜想:在我国,相对资本约束和绝对资本约束对私募基金的联合投资策略都有显着为正的影响。研究同时发现,多样化其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和降低投资项目不确定性带来的决策难度并非我国私募基金联合的主要原因。从对投资绩效的影响来看,无论是以被投资企业的上市概率还是其存活到下一轮融资的概率来衡量投资绩效,联合投资的目标公司业绩表现都显着高于单独投资,而参与联合投资的基金个数与投资绩效凹相关。进一步,本文以基金总部所在地区为工具变量,采用似不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对联合投资影响投资绩效的路径进行研究,发现“标的筛选假说”,即联合投资筛选出了更优质的创业企业,是联合投资绩效高于单独投资的主要原因,而“价值增值假说”在我国并不成立,跟投基金在投资后成为“搭便车者”,并没有为创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价值增值服务,联合投资时基金之间的协调成本反而会降低投资绩效。(3)研究了我国私募行业特有的联合投资,即私募机构与上市公司通过联合设立“上市公司+PE”模式的并购基金来服务于上市公司的对外并购战略,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这一投资组织形式的经济后果。基于手工搜集的2007至2015年间中国市场并购基金的设立和投资数据,本文研究了并购基金这样一种新型的企业投资组织形式对企业并购结果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倾向于与规模较大、投资和退出经验较丰富的私募机构合作设立并购基金。相较于上市公司直接收购标的公司的直接并购和上市公司收购经私募基金投资运作的企业的间接并购,并购基金并购能显着降低并购溢价,加快交易速度。具体来说,与直接并购相比,并购基金并购的交易溢价相对其中位数减少73.7%,交易所用时间相对其均值减少69.8%。之于并购绩效,虽然并购基金参与的并购在完成公告前后较短时期内的累计超额收益相对于其他两种方式没有显着差异,但公告后250个交易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相对更高。同时,并购基金并购对于缓解一般并购中出现的上市公司长期市场业绩下降也有显着效果。此外,本文数据初步表明至少在并购基金设立之初,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很难区分其成立目的是炒作题材还是服务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战略。本文的研究表明私募机构与上市公司合作时恰当的组织机制设置可以弥补其他并购投资方式的不足,提升投资效率和公司价值。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本文基于手工搜集的数据构造了更加高质量的样本。在研究私募基金业绩时,由于除公开信息以外,各数据库也会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基金管理公司获取相关信息,因此不同数据库之间具有一定互补性。我们结合私募通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的基金退出事件,通过逐条对比剔除重复事件以后构造了当前数据可得条件下最完备的私募基金退出记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在并购基金的研究中,由于数据库并未提供并购基金设立和投资的批量数据,相关信息都分散在各个具体事件中,而且CSMAR数据库未公布并购交易类型,因此我们手工搜集了并购基金设立和投资数据,并逐个比对确认并购交易类型,然后以这些手工整理的数据,本文首次基于较大样本对私募基金与上市公司联合设立并购基金这一投资组织形式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2)在对私募基金业绩的研究中,通过构造基金层面的连续业绩指标本文突破了以往研究中连续业绩变量局限于项目层面的限制,是首次基于较大样本对我国私募基金的基金层面业绩表现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中国这个最大的新兴市场基金层面的业绩特征,对认识其他新兴市场的基金业绩有一定的启发。此外,考虑到机构资本流入变量的左侧结尾特征,在研究市场条件和机构历史业绩对资本流入的影响时本文采用了Tobit模型。(3)对于私募基金之间的联合投资,现有研究多以广义联合投资为研究对象,本文从狭义联合投资的视角对影响我国私募基金联合投资决策的因素和联合投资对投资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构造工具变量,本文对中国的联合投资影响投资绩效的路径进行了探讨。若“标的筛选假说”成立意味着模型具有内生性问题,因此我们以基金总部所在地区为工具变量,采用似不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将联合投资的标的筛选作用和价值增值作用进行区分,为全面认识私募基金的联合投资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4)私募机构与上市公司联合以“上市公司+PE”模式设立并购基金来实施公司的并购策略是我国特有的投资组织形式。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学者对其研究多是定性探讨,对并购基金参与并购的经济后果目前尚未有学者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检验了二者联合对并购交易中较为核心的并购溢价、交易速度和并购绩效三方面的影响,所探讨内容故而将对并购基金的认识从既有的对基金本身的研究拓展到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为研究三类并购方式的长期绩效影响,本文采用双重差分回归模型,既比较了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在交易前后各年与控制组公司长期绩效的均值差异(Dif),又比较了并购交易前后以及各种并购方式之间均值差异的差异(DID),从而对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姚兆英[5](2019)在《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并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公司的发展经营战略之一,并购在扩大公司规模和提升公司竞争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重组也愈发活跃,而风险投资机构作为企业的资金和资源的提供者,在企业并购这项重要决策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以2009年至2014年间我国A股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用累计超常收益率衡量短期并购绩效,用长期持有超常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量衡量长期并购绩效,考察风险投资机构处于不同情境之下发挥的作用,即分别探究了主并公司的风险投资背景和目标公司的风险投资背景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主并公司具有风投背景时,并购公告的短期市场反应和企业的长期并购绩效更差;(2)相比于无风投持股的目标公司,当目标公司具有风投背景时,并购公告的短期市场反应和上市公司的长期并购绩效更好。进一步地,本文发现随着企业中风投的机构数量和持股比例的增加,风投的参与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更加强烈。此外,借助倾向评分匹配法,在控制了风险投资机构对于被投资企业的选择性偏好之后,风险投资背景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依旧存在。本文以风投对并购的影响为研究切入点,探究不同情境下,风投可能发挥的不同作用,不仅延续以往的研究角度---主并公司,更是从一个新的研究角度---目标公司出发,分别研究并购双方各有风投持股时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完善了研究角度。此外,以往的研究偏向于从IPO的视角检验风投的作用,本文从并购的视角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在并购活动中的行为以及产生的影响,也为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
汪越元[6](2019)在《基于进化博弈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研究 ——以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风险投资诞生于上世纪的美国硅谷,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我国,在我国真正形成规模是1998年3月全国政协第九届一次全会上,《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一号提案”的提出。发展初期由于国民认知度不高,加上国内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较慢,使得国有风险投资成为主导力量,之后民营资本和外资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风险投资的对象一般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较大成长空间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者的目的并不是取得经营权,而是发挥资金和专业上的优势帮助被投资企业获得长期的收益和发展。由于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有别于传统金融模式,因此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扮演了不可小觑的角色。风险投资的整个流程包括融资、筛选、投资和退出,只有退出了才有资本投入下一轮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退出被投资企业,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包括:IPO、企业并购、股权回购、破产清算,每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和影响因素。2009年我国创业板开板,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重要渠道,我国尚不完善的资本交易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都使得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十分具有研究意义。本文引入达晨创投通过IPO方式成功退出恒大高新的案例,目的是为更清晰地展现风险投资的退出,被投资企业恒大高新是我国近年发展较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同类行业相似企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自主研发的产品被广泛应用。达晨创投则是本土的专业性风险投资机构,致力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多起成功退出的案例也使它在业内广为人知。恒大高新在完成增资扩股之后,合理运用风险资本完成了公司业务的快速拓展,实现了风险投资机构的业绩要求,达到了在我国中小板A股市场上市的条件,使得达晨创投最后能够选择IPO来退出。达晨创投的实际投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零三个月,恒大高新在完成企业融资后,借助各方支持和自身实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骨干企业,一年时间便一扫阴霾,从冲击创业板失败,摇身一变到深交所中小板A股上市企业。达晨创投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在协议中与恒大高新约定,达晨创投和其他几家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出资为恒大高新完成融资,主要原因之一是2009年恒大高新独自冲击创业板上市失败,其反应出的家族企业缺陷、应收账款和费用不明确等问题,让投资者多了一份担心。因此在投资前签订了股权回购协议,恒大高新每年要向达晨创投进行一定比例的分红,另外三年内没有上市成功就要回购所有股份,对于双方来说都不造成损失,达晨创投多一份安心和收益,恒大高新更不会因此波及股东权益和家族企业控制权。研究主要是基于我国国内市场的背景下,分析风险投资退出的动因和方式,帮助风险投资者更完美地退出被投资企业。风险投资的退出远不止一种方式,当出现需要选择一种方式退出时,可以利用一个高效可行的方法和独立健全的制度帮助风险投资机构做出决策。传统的博弈理论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之上,然而在风险投资的退出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会受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进化博弈理论就是削弱完全理性,建立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风险投资退出过程各方都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其中必然存在取舍、让步、最优和博弈。基于进化博弈理论基础,建立进化博弈模型,通过以达晨创投风险投资退出恒大高新为例,最终得出结论。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不止一种,每种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收益和效果,如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通过进化博弈模型选择出最适合的退出方式,其中涵盖交易多方和多种退出方式。退出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此中必然存在博弈的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值得的。
冯悦[7](2019)在《D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对投资效益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经济发展日益繁荣,在这个背景下,风险投资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使风险投资方式慢慢走向国际市场,发展风险投资行业不再只是发达国家的专属。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水平稳步提升,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风险投资机构和项目数量增长迅速,风险基金募集、管理规模迅速扩张。风险投资在我国呈现整体高速发展的态势,成功的投资案例众多,但也存在一些失败案例,一些企业高开低走,在吸收了大批风险资本后最终惨淡收场。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以案例研究法为主,比较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为补充,搜集、整理了 D创投公司的投资数据及企业运营的相关资料,以及其投资上市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通过研究这些信息数据,对比分析投资运作方式的不同及其带来的投资效益差异,最后对D创投公司的投资运作方式与投资效益进行总结,完善分析结论。首先,介绍分析了风险投资行业及D创投公司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D创投公司的风险投资运作流程、运作方式及特点,结合不同的运作方式与投资效益的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D创投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方式与投资效益相关结论,总结出对D创投公司企业未来发展更加有益的经验,为同行业发展以及政府参与风险投资的提供启示。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质量高的决策与投资方案会给企业带来更好地效益,所在国家及全球经济背景、行业发展背景都是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合理判断选择发展潜力较大、具有发展价值的项目。在进行风险投资运作时,方案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企业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投资运作方式,不能单纯偏好高风险、高回报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投资企业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和被投资企业的长期发展,形成双方共同良性发展的模式,有利于风险投资行业更好发展。
岳蓉[8](2013)在《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中,风险投资展现出日益突出的作用。新的公司、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甚至新的行业,很多时候都与风险投资的支持与推动分不开。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引入风险投资,近三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募资渠道和资金来源相对有限,退出通道也有待多元化,更重要的是,风险投资机构的运作机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这些都是影响风险投资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约理论与组织理论,对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首先,关于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目前国外主要有公司制、有限合伙制与信托制三种形式,其中有限合伙制占重要地位,而国内则以公司制为主。针对国内大多数人主张大力发展有限合伙制的观点,作者认为,公司制与合伙制各有短长,允许它们相互竞争,通过竞争完成进化,是政府应采取的基本态度。根据笔者的经验,升级型公司制可以较好地综合有限合伙制与公司制各自优势,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二者的缺陷。但这种制度的有效运行依然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依然需要在与其他组织的竞争中发展。其次,关于风险投资的融资机制,针对目前中国风险投资融资渠道单一且主要来自政府及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之现状,提出政府的资金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初期可以起引导和辅助作用,发挥“诱导效应”,但风险投资的真正运行主体应该是市场主体,因为风险投资本质上是对市场机会的一种运用。而通过市场来筹集资金,需要根据市场主体的偏好,设计其最大化的合约安排,发掘潜在的交易机会,实现分工与专业化的利益。因此,加强对民间投资主体的培育,通过多样化的合约安排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应有之义。第三.关于风险投资的决策机制,作者在描述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程序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风险投资的评估体系,在改造AHP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灰色多层次评估模型,提供了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的依据。论文同时揭示了目前投资决策环节存在的决策成本过高、专业人才匮乏和尽职调查不够等缺陷。第四,关于风险投资的资金运用监管问题,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风险投资基金加强投资后管理而不是干预决策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把创业投资后管理活动分为监控活动和增值活动两部分,其中,创业投资家的监控活动包括监控财务状况、监控市场营销状况、监控股权变动、监控CEO的报酬、监控追加借款等;增值活动包括制定战略计划、充当管理团队的参谋、招募CEO或CFO等高层管理人员、招募新员工、联系潜在客户、组建有效运行的董事会、运作管理等。作者特别以早期项目为例,说明了从项目选择到退出的整个管理过程。第五,关于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作者重点讨论了风险投资在退出环节遇到的三个重要问题:退出时间、退出价格和退出方式,作者分析了选择最佳退出时间,协商退出价格和决定退出方式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强调创业投资应该应用多种退出渠道相互配合、灵活运用。创业投资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处处存在风险,而市场中投机机会的增多也使得创业投资不能及时退出的代价增大;由于创业投资退出是以回收资本、实现增值为最终目的,因此在实现退出时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积极灵活的退出决策,减少退出风险。最后,作者根据前面关于风险投资组织形式、融资机制、决策机制、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分析,得出了优化我国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
何奕[9](2010)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投资,也叫创业投资。是将资金投向蕴藏着不确定性的,有一定失败危险的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充当孵化器的角色,对企业提供资金及管理经验的支持,以促使新技术成果尽快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为目的的一种权益投资行为。风险投资具有与一般投资相区别的特点,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性资本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高专业化和程序化的组合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流动性较小的中长期投资。以上几点的差异注定了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的高风险主要是根据风险投资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风险投资所投资的对象往往是刚刚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自身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都会全部的转嫁到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对投资项目的研发一旦失败,或者该项目根本无法实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由于这些企业又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和担保,风险投资追求高利润的目标就会受阻,而且承担失败的可能性相当之大。因此,风险投资具有巨大的投资风险。风险投资为什么要选择具有很大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呢?这主要是因为在巨大风险背后同时还蕴藏着获得巨大利润收益的机会。高新技术企业依靠新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相比传统行业的产品具有成本低、效益高、性能好、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等特点,企业一旦成功,这些产品所创造出来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传统企业的产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一旦成功就能够为风险投资带来巨额的收益,风险投资正是看重这一点才愿意冒巨大的风险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潜力很大,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规模呈井喷式增长,全国从事风险投资的机构已超过400家。截至2007年底,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总量超过1205.85亿元,是2006年底风险资本总量的2倍。在投资方面,2007年投资总额达398.04亿元以上,为2006年投资金额的2.5倍以上;投资项目数也高达741个项目,为2006年的2倍以上。平均每家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资本额达到8.492亿元。在投资领域方面,20世纪90年代,风险投资在中国所投资的企业几乎全部都是互联网企业,比如现在耳熟能详的新浪、搜狐、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但与以往扎堆投资互联网行业不同,目前新一轮风险投资投资潮热衷传统项目,教育培训、餐饮连锁、清洁技术、汽车后市场等都是投资热点。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高速增长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最近几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投资于中国市场的高回报率使中国成为全球资本关注的战略要地。虽然中国产业投资市场的总体规模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中国投资的回报却是世界级。此外,风险投资应当同宏观经济走向保持一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将使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至2025年的9.2亿人。而城镇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也将增长至95%。城镇居民消费品市场、医疗设备、环境、能源等,将成为风险投资日后关注的重点。今后十年被认为是中国风险投资由弱到强、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需要以长远眼光和全球视野来正视中国风险投资事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期望在未来十年内中国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洲的风险投资大国。无论是从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来看,还是从风险投资业自身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一愿望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应该说,中国的投资机会目前是最佳时期。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并不成功,远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健全,常常导致风险投资循环中断。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风险投资退出不畅是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运作过程,风险投资公司通过融资,投资于风险企业,通过扶持所投资的企业使其快速成长,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退出风险企业,收回投资再进行新的投资。其中风险投资的退出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当其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之后,把所投的资金从股权形态又转化为资金形态,实现资本增值或者避免降低财产损失。它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风险资本运作的关键所在,不仅是上一轮风险投资的结束,而且是下一轮风险投资的开始。完善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为风险资本在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后随时可以退出提供了保障,收回本金,使风险投资家无后顾之忧;吸引更多投资家将更多资金投到风险企业中,支持了风险投资后续发展。退出可谓风险资本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风险资本是否能安全撤出,能实现多大程度的回报,最终都落实在风险投资退出是否能顺利及安全上,因而,成功的风险投资家总是在投资计划之初,就精心设计了完善的退出路线,并一直关注项目进程和风险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求在最佳时间以最佳方式实现退出。风险投资退出途径和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目前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四种:首次公开发行、回购、兼并收购、风险企业清算。不同方式有不同的适用条件,一直以来对这些方式的研究都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在国外,由于其资本市场发展比我国完备许多,所以大部分研究比较注重工PO情况下风险投资退出决策的研究。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的大环境下,企业并购中存在突出的政府主导行为,且产权关系不清,还有在有关公司破产等方面的法规存在不利于风险资本退出等特殊问题,所以国内更加关注的是对在目前我国形势下如何选择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探讨。因此,研究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且,研究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也具有实践意义,它有助于为中国风险资本寻找出切实可行的退出途径,来加快风险资本的退出与流动,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研究不同退出方式的优缺点,对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作出合理指导,并对并购退出方式中的产权交易方式和IPO退出中的创业板市场的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完善风险投资退出理论。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内容是首先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成果及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则简要说明了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全文的框架结构。第二部分是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理论分析及各种退出方式的对比,在这部分内容里首先简要介绍了风险投资的内涵、主要特点以及风险投资退出的动因及功能作用,然后分别介绍了风险投资退出的各方式及其主要特点,最后的部分分析了国内外风险投资退出的现状,可以发现中外在风险退出方式的选择上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第三部分是结合国内和国外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实践经验,通过对比研究两种常见的退出方式的优缺点和影响其绩效、效率的多种因素,来对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作出合理指导。第四部分则更加深入地探讨对我国风险投资退出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在阐述所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问题时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了金融市场体系、法律法规、市场环境、人的特性、产品的特性以及中介服务等因素。第五部分是为建设和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设立适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创业板市场提出了建议,指出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从创业板退出的具体途径和相关制度,解决法律法规问题。之后,再介绍并购退出中采取产权交易的可行性和具体优势,期望对我国的风险投资渠道选择所提供的一些指导。为风险投资提供更多退出渠道。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例如在分析风险资本的不同退出方式的比较等问题时借鉴或自建了相应的表格,以使所分析的问题更清晰易懂。在分析创业板上市制度的设置时,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比较目前存在的各个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来评价我国上市制度的合理性。
肖甲第[10](2009)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风险投资极大的推动了欧美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风险投资对于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引入风险投资至今,虽然受到了政府高度的重视,但风险投资业却迟迟没有发展起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其中的重要一个方面。风险投资退出风险企业,既是风险投资实现收益的过程,同时也使创业企业得到独立发展的机遇。同时,完善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风险资本得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本文首先就风险投资的概念和退出机制的定义进行一般阐述,并介绍了风险投资退出的动因及其在整个投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三种退出方式(首次公开上市、股权转让、破产清算)予以阐述。重点通过对风险投资退出两种主要退出方式(首次公开上市、并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首次公开发行的退出绩效高于企业并购。但从不同的风险投资个案以及风险投资发展的不同时期来看,这一结论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再次,文章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行业的退出方式和相关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各主要退出方式面临的制度上的障碍。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本文对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提出了加快建立并启动创业板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场外交易系统、建立健全清算通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大力培育专业中介机构等建议,建立我国多层次、多渠道的有效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二、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以达晨创投退出兆日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风险资本 |
2.1.2 风险投资运作过程 |
2.1.3 风险投资退出 |
2.1.4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3 案例介绍 |
3.1 案例公司简介 |
3.1.1 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介 |
3.1.2 兆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3.2 达晨创投风险投资运作过程 |
3.2.1 交易节点 |
3.2.2 项目评估 |
3.2.3 IPO退出 |
3.3 本案例的典型性 |
3.3.1 行业典型性 |
3.3.2 交易主体典型性 |
3.3.3 退出方式典型性 |
4 达晨创投退出选择分析 |
4.1 达晨创投风险投资退出动因分析 |
4.1.1 行业资本市场行情影响 |
4.1.2 达晨创投为提高投资业绩 |
4.1.3 兆日科技经营业绩到达预期目标 |
4.2 达晨创投退出方式选择分析 |
4.2.1 交易成本角度 |
4.2.2 风投机构内因角度 |
4.2.3 品牌价值因素角度 |
4.3 达晨创投退出时机分析 |
4.3.1 投资收益角度 |
4.3.2 风险企业生命周期角度 |
5 达晨创投选择IPO退出经济后果 |
5.1 对达晨创投产生的经济影响 |
5.1.1 财务绩效 |
5.1.2 对机构发展的影响 |
5.2 对兆日科技产生的经济影响 |
5.2.1 财务绩效 |
5.2.2 市场反应 |
5.2.3 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风险投资研究综述 |
0.2.2 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0.2.3 风险投资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研究综述 |
0.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内容 |
0.4 创新点与不足 |
0.4.1 创新点 |
0.4.2 不足之处 |
1 风险投资影响现金股利政策概述 |
1.1 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 |
1.1.1 概念界定 |
1.1.2 运作过程 |
1.1.3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 |
1.2 现金股利分配相关理论基础和分配现状 |
1.2.1 股利政策的内涵 |
1.2.2 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 |
1.2.3 创业板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现状 |
1.3 风险投资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概述 |
2 风险投资参与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2.1 风险投资参与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研究设计 |
2.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1.2 变量选取与定义 |
2.1.3 模型设定 |
2.2 风险投资参与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结果 |
2.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2.2 相关性分析与均值检验 |
2.2.3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3 风险投资持股性质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3.1 风险投资持股性质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研究设计 |
3.1.1 变量指标选取与设置 |
3.1.2 风险投资性质对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模型设计 |
3.2 创业板公司主要研究变量的统计与分析 |
3.2.1 描述性统计 |
3.2.2 相关性分析与均值检验 |
3.2.3 风险投资性质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回归结果 |
3.3 稳健性检验 |
4 结论与启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启示 |
4.2.1 鼓励风险投资发展 |
4.2.2 完善公司治理 |
4.2.3 完善创业板市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视角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内涵界定 |
一、私募与公募的内在差异 |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相关投资品种的区分 |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类型划分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价值考量 |
一、豁免注册制下的效率价值体现 |
二、发行方式限制的公平价值考虑 |
三、有效保护投资者的秩序价值延伸 |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 |
一、主体适格的制度缺陷 |
二、信息披露的要求模糊 |
三、退出方式的多重限制 |
四、法律监管的权责失范 |
第二章 私募股权投资者主体地位的立法强化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的立法刚需 |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关系解读 |
二、投资者立法规范的法律原则归纳 |
第二节 私募投资者的合格与适当 |
一、合格——特定市场条件满足的准入性制度 |
二、适当——投资对象和投资者的匹配性考察 |
第三节 投资者立法规制的现行评价 |
一、投资者主体相关立法粗泛 |
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定散乱 |
第四节 投资者立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
一、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宏观思考 |
二、投资者准入制度设计的量化和质化 |
三、投资者分类规范的理想构建 |
第三章 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分类保障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机制的应然价值 |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机理 |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内涵建设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实然评价 |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问题梳理 |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 |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合规建议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综合构建 |
二、信息披露规则刚要的统筹构建 |
三、效率维度下的适度披露豁免设想 |
四、信用管理体系的示范性效应参与 |
第四章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多元输出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的概括分析 |
一、影响退出方式的因素解析 |
二、四种退出方式的利弊衡量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的规制重心 |
一、上市退出:严格上市条件和程序 |
二、收购退出:关注再融资股份减持 |
三、回购退出:限制回购范围和数量 |
四、清算退出:斟酌解散申请权限制 |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立法完善 |
一、上市退出规制的立法优化 |
二、收购退出市场的规范搭建 |
三、回购退出范围的理性调适 |
四、清算退出程序的立法修改 |
第五章 私募股权投资法律监管的宏观把握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理念的锁定 |
一、强化自律优先的监管原则 |
二、注重投资者保护的监管目标 |
三、平衡效率与公平的监管价值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职能的定位 |
一、行政机关的职能配置和监管问责 |
二、自律组织的独立地位和辅助功能 |
三、监管职能的统筹优化和路径实现 |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的立法建议 |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体准入的监管优化 |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区分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中国私募基金业绩、投资组织形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2.文献综述 |
2.1 私募基金业绩的相关研究 |
2.1.1 研究数据的获取途径 |
2.1.2 私募基金业绩与市场指数收益的比较 |
2.1.3 影响基金业绩的因素及业绩持续性 |
2.1.4 国内相关研究 |
2.1.5 简要述评 |
2.2 私募基金之间联合投资的相关研究 |
2.2.1 私募基金联合投资动机 |
2.2.2 联合投资与投资绩效 |
2.2.3 简要述评 |
2.3 私募机构与上市公司联合投资的相关研究 |
2.3.1 公司风险投资(CVC)模式 |
2.3.2 “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模式 |
2.3.3 简要述评 |
2.4 企业并购效率与绩效的相关研究 |
2.4.1 并购交易速度 |
2.4.2 并购交易定价 |
2.4.3 并购交易绩效 |
2.4.4 简要述评 |
3.中国私募行业发展及相关理论基础 |
3.1 中国私募行业发展历史 |
3.2 相关理论基础 |
3.2.1 概念界定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2.3 市场摩擦理论 |
4.中国私募基金业绩特征 |
4.1 引言 |
4.2 样本数据与描述统计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数据处理 |
4.2.3 描述性统计 |
4.3 基金特征与基金业绩 |
4.4 行业竞争与基金业绩 |
4.5 市场条件、基金业绩与私募机构后续基金 |
4.5.1 市场条件、基金业绩与私募机构设立后续基金 |
4.5.2 市场条件、基金业绩与资本流入 |
4.6 基金业绩的持续性 |
4.7 稳健性检验 |
4.7.1 稳健性检验一:对基金规模和业绩持续性的再讨论 |
4.7.2 稳健性检验二:加入业绩缺失的观测值 |
4.7.3 稳健性检验三:剔除2014和2015 年成立的基金 |
4.7.4 稳健性检验四:剔除2013 年后有投资的样本 |
4.8 本章小结 |
5.私募基金之间联合投资组织形式与投资绩效 |
5.1 引言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2 变量选择与定义 |
5.2.3 模型设定 |
5.2.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实证分析 |
5.3.1 私募基金联合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2 联合投资对标的公司上市概率的影响 |
5.3.3 联合投资对标的公司存活状态的影响 |
5.3.4 联合投资影响投资绩效的路径研究 |
5.4 稳健性检验:重新认定领投基金 |
5.5 本章小结 |
6.私募机构与上市公司联合投资组织形式的经济后果 |
6.1 引言 |
6.2 研究设计 |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2 变量度量 |
6.2.3 模型设定 |
6.2.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 实证分析 |
6.3.1 上市公司参与并购基金的影响因素 |
6.3.2 并购方式与交易速度 |
6.3.3 并购方式与交易定价 |
6.3.4 并购方式与短期财富效应 |
6.3.5 并购方式与长期并购绩效 |
6.3.6 并购基金异质性 |
6.4 本章小结 |
7.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公司并购的研究 |
2.1.1 公司并购的动因研究 |
2.1.2 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 |
2.1.3 文献评述 |
2.2 关于风险投资的研究 |
2.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2.2 风险投资对企业IPO的影响 |
2.2.3 风险投资与公司投资行为的研究 |
2.2.4 风险投资退出途径的研究 |
2.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3.3 检验模型和变量定义 |
3.3.1 模型构建 |
3.3.2 变量定义 |
第4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1.1 样本的年度和行业分布情况 |
4.1.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1.3 相关性分析 |
4.1.4 均值比较分析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4.3 进一步检验 |
4.3.1 风险投资参与度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
4.3.2 风险投资背景对并购溢价的影响 |
4.4 稳健性检验 |
4.4.1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法的内生性处理 |
4.4.2 重新度量短期并购绩效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实践启示 |
5.3 研究的贡献、不足与展望 |
5.3.1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 |
5.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进化博弈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研究 ——以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风险投资及风险投资退出 |
2.1.1 风险投资的特点及其运作过程 |
2.1.2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契约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进化博弈理论 |
第3章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现状分析 |
3.1 我国风险投资总额分析 |
3.2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情况分析 |
3.2.1 天使投资机构退出情况 |
3.2.2 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情况 |
3.2.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情况 |
第4章 基于进化博弈的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案例分析 |
4.1 交易关联方介绍 |
4.1.1 融资方介绍 |
4.1.2 投资方介绍 |
4.2 达晨创投投资恒大高新情况分析 |
4.2.1 恒大高新创业板上市失败原因分析 |
4.2.2 达晨创投风险资本进入恒大高新 |
4.3 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动因分析 |
4.3.1 达晨创投提高风险投资成绩 |
4.3.2 恒大高新盈利情况符合达晨创投预期 |
4.4 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方式分析 |
4.4.1 进化博弈模型的研究假设 |
4.4.2 基于进化博弈的达晨创投退出方式分析 |
第5章 案例启示 |
5.1 对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启示 |
5.2 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启示 |
5.3 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建设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D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对投资效益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 相关概念 |
2.2.1 风险投资含义 |
2.2.2 风险投资运作方式 |
2.2.3 风险投资效益 |
2.3 风险投资运作方式相关理论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筛选理论 |
2.3.3 监督理论 |
2.3.4 逐名理论 |
3 风险投资现状及D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情况分析 |
3.1 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
3.1.1 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3.1.2 风险投资行业投资基金运作现状 |
3.1.3 风险投资机构排名分析 |
3.2 D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情况 |
3.2.1 D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2.2 主要投资情况 |
3.2.3 风险投资基金管理 |
3.2.4 风险投资运作流程 |
4 D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方式与投资效益对比分析 |
4.1 D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分析 |
4.1.1 控股投资与一般性投资 |
4.1.2 早期投资与晚期投资 |
4.1.3 联合投资与独立投资 |
4.1.4 分阶段投资与一次性投资 |
4.2 D公司风险投资效益总体分析 |
4.2.1 D公司风险投资效益衡量指标 |
4.2.2 D公司风险投资效益总体分析 |
4.3 D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对投资效益影响对比分析 |
4.3.1 投资规模不同的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
4.3.2 投资时间不同的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
4.3.3 联合与非联合投资方式的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
4.3.4 分阶段与一次性投资的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
4.4 分析总结 |
4.4.1 D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方式特点 |
4.4.2 D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方式与投资效益总结 |
5 D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及效益分析的启示 |
5.1 企业未来发展启示 |
5.1.1 控制投资规模 |
5.1.2 后移投资时间 |
5.1.3 关注联合投资效益 |
5.1.4 关注一次性投资风险 |
5.2 行业发展借鉴 |
5.3 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启示 |
5.3.1 促进国有资本参与风险投资 |
5.3.2 地方政府积极引导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点 |
2 分析风险投资基金运行的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 控制权理论 |
2.3 控制权理论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 |
2.4 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约理论 |
2.5 合约理论在企业估值问题上的应用 |
2.6 新制度经济学的组织理论 |
3 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
3.1 国外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
3.2 中国现阶段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
3.3 升级型公司制 |
4 风险投资的融资机制与决策机制 |
4.1 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 |
4.2 风险投资的决策机制 |
4.3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 |
4.4 中国风险投资的决策问题 |
5 风险投资的管理机制 |
5.1 投资后管理的内涵与内容 |
5.2 风险投资对早期项目的投资策略管理 |
5.3 投资后管理的理论——内部人控制下的委托-代理问题 |
5.4 国内外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实践 |
5.5 中国风险投资后管理的不足及建议 |
6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
6.1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概述 |
6.2 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的现状 |
6.3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 |
6.4 完善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建议 |
7 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优化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2. 风险投资与风险投资退出方式 |
2.1 风险投资的内涵 |
2.1.1 风险投资的定义 |
2.1.2 风险投资的特点 |
2.1.3 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 |
2.2 风险投资退出的内涵 |
2.2.1 风险投资退出的定义 |
2.2.2 风险投资退出的动因及功能作用 |
2.2.3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
2.2.4 国内外在退出方式选择上的差异 |
3.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绩效的比较分析 |
3.1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退出效益的比较分析 |
3.1.1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退出收益比较 |
3.1.2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退出成本比较 |
3.1.3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退出价格比较 |
3.2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退出效率比较分析 |
3.2.1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退出时效性比较 |
3.2.2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退出市场容量比较 |
4. 影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
4.1 影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宏观因素 |
4.1.1 金融市场体系 |
4.1.2 法律法规 |
4.1.3 市场因素 |
4.1.4 经济环境状况 |
4.2 影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微观因素 |
4.2.1 人的特性 |
4.2.2 产品的特性 |
4.2.3 创业投资协议 |
4.2.4 中介服务机构 |
4.2.5 信息不对称问题 |
5.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发展方向 |
5.1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发展方向 |
5.2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发展之创业板市场的退出 |
5.2.1 海外的创业板市场 |
5.2.2 我国创业板市场建设的历史进程 |
5.2.3 创业板与主板上市条件对比 |
5.2.4 我国创业板市场建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策 |
5.3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发展之并购中的产权交易模式 |
5.3.1 发展产权交易模式的必要性 |
5.3.2 产权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区别和从中暴露的问题 |
5.3.3 产权交易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10)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 |
1.4.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风险投资及其退出机制概述 |
2.1 风险投资概述 |
2.1.1 风险投资的定义 |
2.1.2 风险投资运作的一般流程 |
2.2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概述 |
2.2.1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概念 |
2.2.2 风险投资退出的动因 |
2.2.3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作用 |
3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 |
3.1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 |
3.1.1 首次公开上市(IPO) |
3.1.2 股份转让 |
3.1.3 破产清算 |
3.2 风险投资两种主要退出方式的退出绩效评价 |
3.2.1 退出收益 |
3.2.2 退出成本 |
3.2.3 退出价格 |
3.2.4 内部控制权激励效应 |
3.2.5 退出时效性 |
3.2.6 退出市场容量 |
3.3 风险投资退出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现状分析 |
4.1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现状分析 |
4.2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相关制度现状分析 |
4.2.1 首次公开发行(IPO)退出方式分析 |
4.2.2 股权转让退出方式分析 |
4.2.3 破产清算退出方式分析 |
5 建立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基本设想 |
5.1 尽快建立并平稳启动我国的创业板市场 |
5.2 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 |
5.2.1 地方性的、区域性的场外市场 |
5.2.2 全国性的统一的场外市场 |
5.2.3 内外场外交易系统和主板、中小板之间的衔接 |
5.3 建立健全清算通道 |
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5.5 大力培育专业中介机构投资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以达晨创投退出兆日科技为例[D]. 文娟.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2)
- [2]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影响研究[D]. 陶鸣. 辽宁大学, 2020(01)
- [3]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D]. 秦杰.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1)
- [4]中国私募基金业绩、投资组织形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 宋志会.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5]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并购研究[D]. 姚兆英. 厦门大学, 2019(08)
- [6]基于进化博弈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研究 ——以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为例[D]. 汪越元.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7]D公司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对投资效益影响分析[D]. 冯悦.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8]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D]. 岳蓉.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9]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研究[D]. 何奕.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10]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D]. 肖甲第. 苏州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