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攀科学高峰 育创新人才——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导师笔谈会(之二)(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涛,王建军[1](2016)在《课程组教学与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文中研究说明文科研究生发挥创新能力而实现的学术创新,既是新学术研究领域、新交叉学科领域的开拓创新,又是新观点、新结论的歧路开新,还是新材料、新方法的撷取用新。课程组教学是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观念层面,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知识层面,通过"知识共享"利于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在实践层面,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实践平台。
张瑞涛,周强[2](2014)在《真·新·范:研究生学术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是从事学术研究并攻读高级别学位或证书的学生,尤其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学术研究是其自身学习能力和人格精神的彰显。研究生学术研究活动最朴素的品质在于"真",即学术研究基础和研究结论的真实无欺;最高贵的品质在于"新",其学术研究过程是有据可依、有论自得的学术创新过程;而制度保障则是"范",它既是研究生自觉的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又是学术研究活动个性色彩的多元并存。诚信、创新和规范构成研究生学术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
王方芳[3](2009)在《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及其结构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在以知识为主要竞争要素的世界经济背景下,“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提高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创造本性成为时代对人的根本要求。博士研究生作为国家优秀科学家队伍的重要来源和当前科学研究的主力,其创造力的发挥和创新行为的推动,是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课题着眼博士生创造力和创新成果的培养目标,围绕“如何激励医学博士研究生创造力与创新行为”这一命题,本着“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在的能力”,“人人都具有创造力”的基本理念,以军医大学博士生和研究生导师为实证样本,运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理论构建与系统研究、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及其结构模型的研究。界定了博士生创造力、创新行为、创新激励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博士生创新的内在需求,构建并验证了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及其结构模型。本课题对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丰富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创新激励机制有一定贡献,对引导高校有效实施博士生创新激励,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共七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假设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对创造力、创新行为及相关理论,需求和激励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国内外研究生激励、高层次人才激励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了本研究采取的立场和观点。第三章分析了高校博士生研究(学习)的特点;阐释了博士生创造力发展的优势;阐述了博士生创造力内涵构成由创造力、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三个部分组成。博士生创新行为具有组织性、内部关联性、共享性的特征。基于内在需求的激励,是关注博士生创新内在需求,引导博士生创新内在需求和高校科研需求协调统一,最大限度调动博士生科研积极性、创造性的必要途径。第四章采用自编的《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需求与激励现状》问卷,对军医大学博士生创新的内在需求和激励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⑴物质报酬、工作自主、积极情感、个人发展、环境支持、工作成就是当前军队医学博士生创新的内在需求,其中,以物质报酬最为强烈;⑵不同学校、年龄、性别、职称和学科平台的博士生,其创新的内在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征;⑶军医大学博士生的总体创新需求满意程度较低,其中,以积极情感最为满意;⑷当前军医大学在博士生创新激励方面存在博士生创新需求的理性分析不够,激励内容缺乏针对性;重荣誉感精神激励,轻物质报酬激励;重视科研工作环境条件激励而忽视科研工作本身进行激励;研究成果评价与考核标准化,目标激励和负激励成分过重;激励的时间缺乏弹性,激励时机把握不恰当;激励方式单一,综合激励缺失等问题。第五章运用专家深度访谈、专家咨询等质性研究的方法,筛选了20个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取得生活保障的收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晋职晋级(个人发展)的机会,基于创新性成果的荣誉和奖励,取得学术建树并拥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融洽的师生关系,爱情甜蜜/家庭和睦,科研团队的接纳和归属感,自由、共享、和谐、创新的学术氛围,创新性的研究目标,选择/参与挑战性、创新性前沿课题研究,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指导教师的引领、指导,就读学科有较深厚的学术积累,富有创造力的科研团队,具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时间、经费、信息、技术平台),研究成果评价管理制度(强调数量和质量相结合,注重代表性成果),创新资源配置及流程的透明化。第六章运用问卷法、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之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系统研究和信效度检验等统计方法,构建并验证了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结构模型:获得(acquire),即获得物质金钱等有形物品,甚至较为稀缺的东西,包括学术成就、学术地位等无形的东西;结合(bond),即博士生与导师、亲属和组织建立的密切关系;理解(comprehend),即满足博士生了解相关学科专业领域高、新、尖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好奇心,提出理论解释,做出合理行动和应对措施的机会、途径与平台;防御(defend),即应对和抵御社会外部环境和高校内部环境对博士生创新的影响和威胁而建立的一系列价值理念、管理制度和环境支持。第七章为结论与讨论。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1.从基于内在需求激励的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医学博士生创造力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内涵特征,揭示了医学博士生创新行为产生的驱动因素。2.研究结果取得新的进展:⑴对博士生的创造力、创新行为的内涵、特征、行为模式以及基于博士生内在需求激励的内涵作了较为系统的界定和创新。⑵以军队医学博士生为样本,提出了当前高校医学博士生创新的内在需求主要表现为物质报酬、工作自主、积极情感、个人发展、环境支持、工作成就的需求,且学校、年龄、性别、职称、学科平台不同其创新需求特征也有不同,为高校实施博士生创新激励提供了实践依据。⑶构建并验证了二阶一因素一阶四因素结构的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结构模型,即获得(acquire),结合(bond),理解(comprehend),防御(defend),可作为高校实践博士生创新激励、评价高校研究生创新激励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实证工具。⑷基于博士生创新激励的“四驱”模型,提出了提升博士生创新激励程度的组织杠杆:以研究贡献为基础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研究绩效强化以满足“获得”驱动因子;建立促进高校和学术团队自由、共享、和谐、创新的文化以满足“结合”驱动因子;让博士生选择或参与感兴趣,重大挑战性、创新性的前沿研究课题以满足“理解”驱动因子;强调质量和数量相结合,注重代表性成果的研究成果评价管理制度有助于满足“防御”驱动因子。
王燕妮[4](2005)在《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中的“教师”,既指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又指不仅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而且指导研究生的导师。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其不可推脱的历史使命,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也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基本方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发展,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但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形成的基本素质为根基,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我国重视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实践,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尽管如此,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与学校管理制度、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着力解决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影响教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种种问题,在课程教学和科研指导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邹志刚[5](2004)在《用作教育管理工具的质量奖研究》文中提出提高质量是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制定质量战略,提高教育质量,把质量奖作为质量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有效的管理工具,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教育质量奖以宣传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为使命,通过制定一套卓有成效的评选标准和指标体系,为提高教育质量指明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教育质量奖还通过评选优秀、奖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励和促使大家重视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管理,把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本文着重从管理的角度对质量奖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评介美国鲍得里奇国家教育质量奖和我国的国家教学成果奖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包括这些奖项的基本概况,运作程序、评选标准与指标体系等内容。本文进而探讨了用作教育管理工具的质量奖的三大关键问题,即明确的目标及支持系统、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与工作程序(工作过程),以及质量奖对卓越成效和实际结果的追求。中美两国教育质量奖在这些问题上各有特色,但比较而言,我国的质量奖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重评轻建、支持系统不够完善、评选标准与指标体系有待改进等。在借鉴鲍得里奇国家教育质量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教育质量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这些建议对我国教育质量奖的完善,可望提供有益的参考。
江敏,柳青,静进[6](2002)在《加强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分析与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对本学院1991~1998级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调查与分析的结果表明:各方面工作做得较好,但学科氛围不足及指导力量较弱。建议: 大力引进学科骨干人才,加强学科氛围及指导力量;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的条件设备; 加强教研室技术员的配备及管理工作;加强预防医学硕士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洞察问题的敏锐性培养。
扈国栋[7](2001)在《军队高等医科院校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及其遴选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伴随着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博士生导师这一岗位便应运而生。博士导师队伍在我国特定环境和历史时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博士导师队伍的状况关系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甚至一所院校的科研水平和整体学术地位。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一组博士导师队伍情况的回顾、对比和分析,提出一个具体的较为合理的遴选标准,以加强博士导师队伍的建设。本文的第一、第二部分对军队六所医科院校1987年、1994年、2000年三个不同年代博士导师队伍情况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对2000年军队六所院校168名博士导师的情况与国内外博士生导师队伍以及对168名博士导师中不同年龄结构群体间的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军队高等医科院校博士导师队伍已明显年轻化;博士导师队伍中具有高学历者的比例大幅提升,博士导师无博士学位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博士导师大部分有在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而且越年轻在国外学习研修占的比例越大,时间越长;年轻导师的科研成果数质量和科研能力与年长博士生导师相比已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年轻导师在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方面更具优势;在学术地位方面,年轻导师已在逐渐接上老一辈的班。第三部分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的博士导师遴选原则为依据,在前二部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果之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高等医科院校博士导师队伍遴选的具体标准等有关问题,通过专家咨询,得出了一个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高等医科院校博士导师队伍的遴选标准,并对当前博士导师队伍中的有关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二、攀科学高峰 育创新人才——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导师笔谈会(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科学高峰 育创新人才——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导师笔谈会(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组教学与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科研究生“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特质 |
二、课程组教学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
三、合理、规范的课程组的构建 |
(2)真·新·范:研究生学术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学之本: 学术研究当诚信 |
二、为学之命: 学术研究要创新 |
三、治学之范: 学术研究需规范 |
(3)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及其结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及其结构模型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创造力及相关理论述评 |
2.1.1 创造力的定义 |
2.1.2 创造力的生成 |
2.1.3 创造力系统理论述评 |
2.2 创新行为及相关研究述评 |
2.2.1 创新行为的内涵 |
2.2.2 创新行为相关研究述评 |
2.3 需求、激励及相关理论述评 |
2.3.1 需求概述 |
2.3.2 激励概述 |
2.3.3 国内外激励理论及相关研究启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激励的理论分析 |
3.1 博士生研究(学习)的特点 |
3.2 博士生创造力理论分析 |
3.2.1 博士生创造力发展的优势 |
3.2.2 博士生创造力系统内涵 |
3.3 博士生创新行为理论分析 |
3.3.1 博士生创新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
3.3.2 博士生创新行为规律模式 |
3.4 基于博士生内在需求的激励理论分析 |
3.4.1 基于博士生内在需求的激励的内涵 |
3.4.2 基于博士生内在需求的激励的优势 |
3.5 小结 |
第四章 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需求和激励研究 |
4.1 军队医学博士生创新需求现状与特征分析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对象 |
4.1.3 研究工具与材料 |
4.1.4 研究假设 |
4.1.5 研究方法与程序 |
4.1.6 结果与分析 |
4.1.7 结论 |
4.2 军队医学博士生创新激励现状研究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对象 |
4.2.3 研究工具与材料 |
4.2.4 研究方法与程序 |
4.2.5 结果与分析 |
4.3 军医大学博士生创新激励问题分析 |
4.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4.4.1 问卷的信度检验 |
4.4.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4.5 小结 |
第五章 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方法与程序 |
5.3.1 博士生创新内在需求的理性分析 |
5.3.2 访谈研究 |
5.4 结果与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结构模型研究 |
6.1 驱动因素及其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对象 |
6.1.3 研究材料与工具 |
6.1.4 研究方法与程序 |
6.1.5 结果与分析 |
6.2 驱动因素及其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6.2.1 驱动因素假设模型 |
6.2.2 假设模型的优劣验证 |
6.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6.3.1 问卷的信度检验 |
6.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7.2 讨论与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需求与激励现状》调查问卷(博士生问卷) |
附录2:《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需求与激励现状》调查问卷(毕业博士问卷) |
附录3:课题访谈介绍 |
附录4: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5:《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学研究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4)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研究的回顾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意义 |
2.1 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
2.1.1 科研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决定了教师必须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 |
2.1.2 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是国外研究生教育的传统 |
2.1.3 我国重视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
2.1.4 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能促进教学相长 |
2.2 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可行性 |
2.2.1 科研能力的可培养性 |
2.2.2 教师具备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素质 |
2.2.3 教师拥有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优势 |
2.2.4 研究生具备科研能力发展的条件 |
第3章 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问题及其原因 |
3.1 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问题 |
3.1.1 课程教学令人堪忧 |
3.1.2 导师指导不尽人意 |
3.1.3 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 |
3.2 影响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原因 |
3.2.1 国家政策的不利影响 |
3.2.2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驱动 |
3.2.3 学校管理制度的缺陷 |
3.2.4 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 |
第4章 国外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经验 |
4.1 导师把好选才关 |
4.1.1 导师注重对学生科研潜力的判断 |
4.1.2 双向选择确定指导关系 |
4.2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 |
4.2.1 提供明确具体的教学指导 |
4.2.2 准备科学的教学内容 |
4.2.3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4.2.4 布置大量的课外学习任务 |
4.2.5 进行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 |
4.3 导师在指导中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 |
4.3.1 制订完整的培养计划 |
4.3.2 重视指导技巧和方法 |
4.3.3 注重科研实践训练 |
4.3.4 严格指导撰写学位论文 |
4.4 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 |
第5章 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
5.1 课程教学之对策 |
5.1.1 重构教学内容 |
5.1.2 改革教学方法 |
5.1.3 营造民主课堂氛围 |
5.2 科研指导之对策 |
5.2.1 介绍科研的基本知识 |
5.2.2 通过榜样示范,引导科研 |
5.2.3 指导参与科研全过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5)用作教育管理工具的质量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教育质量奖的研究和实施现状 |
1.3 本文的思路和主要工作 |
第2章 美国鲍得里奇国家教育质量奖评介 |
2.1 鲍氏教育质量奖概况 |
2.1.1 设立原因与背景 |
2.1.2 组织与管理 |
2.1.3 核心价值观与理念 |
2.2 鲍氏教育质量奖运作程序 |
2.2.1 奖项设置 |
2.2.2 申请要求 |
2.2.3 评选过程 |
2.3 鲍氏教育质量奖指标体系和评分办法 |
2.3.1 “质量七要素”指标体系 |
2.3.2 评分系统 |
2.3.3 评分指南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国的两大教育质量奖评介 |
3.1 国家教学成果奖概况 |
3.1.1 教学成果奖设立的原因与背景 |
3.1.2 教学成果奖的奖项设置与评选标准 |
3.1.3 教学成果奖的评选过程 |
3.1.4 教学成果奖历届评奖结果统计 |
3.2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概况 |
3.2.1 博士论文奖设立的原因与背景 |
3.2.2 博士论文奖的评选标准与指标体系 |
3.2.3 博士论文奖的评选过程 |
3.2.4 博士论文奖历届评奖结果统计 |
3.3 小结 |
第4章 作为教育管理工具的关键问题分析 |
4.1 目标设立及其支持系统 |
4.1.1 我国教育质量奖的目标 |
4.1.2 鲍氏教育质量奖的目标 |
4.1.3 保证目标实现的支持系统 |
4.2 标准设立及其工作程序 |
4.2.1 科学合理的评选标准 |
4.2.2 公平公正的评选办法 |
4.2.3 及时修订完善的指标体系 |
4.3 追求卓越和讲求实效 |
4.3.1 教学成果奖的成效 |
4.3.2 博士论文奖的成效 |
4.3.3 鲍氏教育质量奖的成效 |
4.4 借鉴与改进 |
4.5 小结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2004鲍得里奇国家教育质量奖“质量七要素”评选标准与指标体系 |
附录2 对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访谈记录 |
致谢 |
(6)加强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分析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2 结果 |
2.1 科研论文工作 |
2.2 导师指导及教研室的工作安排 |
2.3 学习效果 |
3 讨论与建议 |
(7)军队高等医科院校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及其遴选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 言 |
研究方法和技术途径 |
第一部分 军队高等医科院校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历史及现实 |
一、 博士导师资格获取方式的历史变革 |
二、 不同年代六所院校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情况 |
三、 老中青三代博士生导师的分析 |
第二部分 对六所院校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
一、 比较与分析 |
二、 关于年轻博士生导师的成长 |
第三部分 对军队高等医科院校博士导师队伍现状的评价及未来导师队伍遴选标准的探讨 |
一、 对军队高等医科院校博士导师队伍现实的评价 |
二、 高等医科院校博士生导师遴选标准的提出及依据 |
三、 高等医科院校博士生导师遴选标准的专家咨询研究 |
小 结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 录 |
四、攀科学高峰 育创新人才——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导师笔谈会(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组教学与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 张瑞涛,王建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2]真·新·范:研究生学术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J]. 张瑞涛,周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3]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及其结构模型研究[D]. 王方芳.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5)
- [4]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 王燕妮. 湖南大学, 2005(06)
- [5]用作教育管理工具的质量奖研究[D]. 邹志刚. 浙江大学, 2004(02)
- [6]加强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分析与建议[J]. 江敏,柳青,静进. 卫生软科学, 2002(02)
- [7]军队高等医科院校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及其遴选标准的研究[D]. 扈国栋. 第四军医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