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SCI看期刊的国际化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曾燕,申艳,顾立平,刘闯[1](2021)在《巴西SciELO平台国际化发展策略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母语非英语国家科技期刊出版策略,为国内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方法】以巴西SciELO平台为例,通过文献调研、平台调研、双语期刊案例调研等方法剖析巴西期刊出版策略。【结果】作为国际上首个开放出版平台,SciELO平台更多是面向本国期刊质量提升与评估优化、数字化出版、出版语种平衡及国际影响力提升需要而提出的发展策略。【结论】SciELO平台本身就是一种国际化策略,发挥了"造船出海"的功能,对整体提升巴西期刊国际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数字出版平台的牵引作用和语种的平衡发展方式值得我国借鉴。
雷燕[2](2021)在《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审稿人学术及审稿表现关系研究与启示——Publons医学领域期刊实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英文医学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审稿人学术及审稿表现的关系,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通过网络遴选国际审稿人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采集Publons医学领域1000种官方合作期刊及其审稿人数据,包括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h指数、发文量、在SCI期刊的发文量、经验证审稿次数、所在地等。期刊按影响因子平均百分位(Average 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AIFP)分组,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各层次期刊审稿人的被引频次、论文产出和审稿表现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总体而言,期刊AIFP越大、排名越靠前,其审稿人被引频次越多、h指数越高、发文量越多且质量更优、总审稿次数也越多。非SCI期刊审稿人的被引频次、h指数、发文量及总审稿次数比排名靠前的SCI期刊审稿人差,但与排名靠后的SCI期刊审稿人相比,多项指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学领域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审稿人学术水平及审稿表现呈正相关。期刊学术影响力越大,其审稿人的发文量、被引频次等计量学指标越高,审稿表现越好,编辑应利用网络检索工具在全球广泛寻找适合期刊水平的审稿人。
马峥[3](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张元梁[4](2020)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育科学技术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是一个既相互牵制,又协同共生的复合大系统。其中,体育科技在促进系统稳固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我国在建设竞技体育强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借助和依靠体育科技,不断提升对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两者相互关系与融合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充分利用体育科学研究与开发,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有序与和谐,才能最终实现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良性融合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需要我们对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进行系统探索研究。本研究旨在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对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中的体育科学研究特征和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在对我国体育科技进步进行追踪观测的基础上,探索体育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后对我国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动态演化系统,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拉动力、体育科技自身创新的推动力以及包括相关政策规范在内的外部环境支持力,两者即是在此三方面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不断演化发展。(2)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踏入高产高影响力国家行列,同时产生了一批诸如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体育科研机构,凭借高产和高质的论文成果跻身世界顶尖级研究机构行列,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步入了新时代。然而,我国的影响力并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全球领先国家和机构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国际合作论文产出的绝对值上中国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及运动心理学等是我国国际合作频率最高的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在合作网络规模上,美国核心圈和外围圈明显大于中国。(3)我国在体育自主创新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着进步,体育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并在数量上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专利申请量激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专利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技术还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边缘技术。完善的专利制度、良好的专利保护意识、广阔的国际市场范围、稳固高效的研发团队以及高科技核心专利技术,成为国外领先国家与核心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研发战略。(4)上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相对发展比较缓慢,无论是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的投入等均处于较低水平,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在体育科技人力和经费等方面投入的不断增长,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扩散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大幅增长。其中,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体育科技创新活动及体育科技创新扩散三个指标对竞技体育产出呈现显着影响。(5)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实现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竞技体育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制度,逐步形成了运动队、体育院校和科研所、政府体育部门三维一体互动模式,为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在科研攻关课题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体育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非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地方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合作攻关联网络模式,为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保障。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2)进一步加强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研究。(3)加强有利于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的创新机制建设。(4)进一步增强体育科技成果在竞技体育领域内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杨畅[5](2020)在《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研究 ——以化学学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家提出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重点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期刊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中国学术期刊正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学术期刊是重要的学术交流媒介,学术期刊的发展与本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优势学科领域的期刊发展相对更具优势,整体效益更高。在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有必要了解中国优势学科期刊的发展情况、国际学术地位及其与学科的匹配度;从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的角度把握中国优势学科期刊的进步和不足,助力于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的高水平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学科发展建立关联,并对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部分的工作:(1)通过综合分析我国不同学科科研产出表现和期刊率先建设重点关注学科方向选取代表性优势学科,最终选定化学学科为优势学科代表。(2)从期刊单一指标、期刊综合评价指标和期刊学科融合指标三个维度构建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从学术期刊的规模、影响力、国际显示度等定量维度对中国化学SCI期刊的十年发展态势、国际地位和与学科匹配情况进行文献计量为主的定量分析。(4)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化学领域科研人员的国内外发文倾向、对国内期刊论文的利用度以及对中国化学期刊的评价等方面的主观评价;同时调查了解,中国化学学术期刊的稿件情况、出版速度以及自身评估等方面的主观评价。(5)综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对中国化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进行综合研判。发现近十年来中国化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明显进步;但期刊整体规模偏小,中国化学期刊在国际竞争中表现不突出,尚不能匹配学科发展。依托中国化学学科的科研产出体量和水平,中国化学科技期刊可有更佳的表现。(6)结合综合分析的结果,为优势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术期刊提供建议和对策。本文含有图42个,表11个,附录4个。
费欣意[6](2020)在《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文中提出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于20世纪90年代末大规模地兴起,在传统期刊与开放存取期刊并行的环境下,科研人员在选择向OA期刊投稿时会遇到包括费用、同行认可等在内的诸多困扰,而为科研人员提供出版服务的学术期刊出版社也同样面临着挑战。通过对国内外开放存取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发现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学术交流主体在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资源供给行为与策略的关注,以技术接受模型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系统研究模型是否能够真实且充分地解释科研人员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也尚存疑问。因此,本研究选取OA期刊这一金色开放存取的典型代表作为切入点,从科研人员与出版社两个视角展开研究,并在科研人员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部分采取混合研究方法,从而更加真实地还原其在OA期刊环境下的行为逻辑与影响因素。首先,从科研人员的内容供给视角出发,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根据访谈资料得出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回收407份有效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对研究模型与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其次,从出版社的服务供给视角出发,本研究使用SWOT分析方法与SWOT-CLPV理论,以爱思唯尔出版社为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讨论了其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态势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上的建议。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感知风险对作者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OA期刊概况、开放存取理念与社群引导则对行为态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行为态度直接影响着行为意向;此外,社群引导与绩效期望对作者的资源供给行为意向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然而,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并不能证明感知成本对作者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存在影响,作者的期刊偏好对行为意向、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也均不显着。通过案例分析则可以发现,出版社的学术服务供给实力是发展的根本,针对不同性质的市场竞争制定差异化策略是长期发展的必要保证,而解决多方利益冲突则是OA期刊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本研究的贡献之处在于:第一,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了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研人员在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逻辑;第二,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学术期刊市场的竞争态势进行了研究,为出版社的OA期刊业务发展提供了现实建议与参考;第三,系统性地梳理了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状况,有利于深化人们对此的认知与理解。
刘雪立,郭佳,申蓝[7](2020)在《非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困境与思考——基于10个非英语国家SCI收录期刊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非英语国家本民族语言期刊与英文期刊学术影响力差异程度及非英文期刊影响因子的结构特征。【方法】以10个非英语国家SCI收录的英文期刊和非英文期刊为研究对象,以Wo S数据库和JCR为数据来源,以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影响因子百分位和期刊PR8指数为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统计分析英文期刊和非英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差异。【结果】非英文期刊(荷兰语期刊除外)学术影响力指标明显低于英文期刊; 10个非英语国家中,有9个国家本民族语言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标明显低于英文期刊,而且本民族语言期刊影响因子很大程度上由国内学者贡献(中文期刊尤其明显)。【结论】非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十分有限,因此,中文科技期刊不宜提倡国际化;我国优秀科技期刊可以考虑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步出版。
侯潇帆[8](2020)在《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大背景之下,政府、社会、企业全力推进我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是伴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而逐步发生改变的,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学术出版能力也有了大幅的增长,但是我国的学术出版在国际上并未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地位,综合国力的提升关乎硬实力,而学术出版的国际话语权则反映着文化软实力。因此,在现有的制度之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学术出版的国际传播能力,进而提升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成为目前我国学术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学术出版兼具经济、文化、社会建构功能,本文拟以学术出版自身的功能特性出发,结合学术出版的特征及个性,借助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相关理论,立足我国发展实际,分析我国学术出版实现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能力的理想化状态,并综合我国学术出版业整体的发展现状及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模式,分别论述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和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目前的发展水平,从而从政府、市场、社会、技术等方面分析出我国学术出版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从传播能力和传播效力两个视角为提升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提出建议:提供制度保障、搭建本土化的国际交流平台、发展中英合刊模式、推动学术出版媒体融合、改善学术评价体系、提升专业水平和对接国际规范,建立学术共同体等。我国学术出版要实现内容上的走进去,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走出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我国政治形象塑造的需求,也是学术对外交流的必然要求。因此,从我国学术出版自身的功能性需求出发,结合我国的现有意识形态特征,构建我国学术出版特色化的对外传播体系,是解决我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乃至“走进去”的有效对策。
尹璐[9](2016)在《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类核心期刊是传播体育研究成果的媒介,是体育科研人员交流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也是反映体育科学技术产出水平的窗口。体育类核心期刊学术水平的高低常常与一个国家的体育综合实力尤其是体育科技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能办出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学术期刊,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国家的体育综合实力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水平。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发展反映并促进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本选题试图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对一批国际知名体育类期刊进行分析,提取他们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性,从而寻找一条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走向国际、发展我国国际化期刊的道路。为我国体育期刊编辑部门提供咨询参考;促进体育核心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扩大刊物的国际影响,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国际性期刊;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为我国的体育科技事业服务。通过对稿件来源、作者来源、审稿专家来源、出版周期、摘要的国际化程度等分析发现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的国际化程度非常低。
李高嵩[10](2010)在《JCR收录中国期刊的国际化计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科技理论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的一个标志,科技文献水平能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学术实力与科技技术实力。因而,如何能提高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学术实力,在世界学术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同,将成为中国经济、科技与社会进步保持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WOS(Web of Science)中的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收录的中国期刊的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对比,论述中国期刊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为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出有效的建议。研究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本文对收录在JCR中的所有中国期刊进行了总量统计分析。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评价期刊的具体指标,对比分析了2000年和2008年入选JCR数据库的中国期刊数量与学科总类的发展变化情况。基于科学计量学期刊评价指标分别对基础学科、社会科学学科、工程学科的中国期刊学科排名进行了影响因子排名分析,综合评价中国期刊文献的水平与现状。其次,利用期刊的国际合作相关评价体系对中国期刊的国际化进行了详尽的评价与分析。对基础学科中的数学,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以及工程学科中国期刊的作者国家分布、机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机构间的合作关系网,发现了不同学科的机构合作关系网结构和国际合作程度的差别。同时,对中国期刊的国际化水平最高的期刊和载文量最大的期刊进行详尽的被引网络的绘制与描述,进而找寻一些潜在的引文关系网。最后,通过与中国台湾的期刊的对比分析,揭示中国期刊的国际化程度的现状。最后,运用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Ⅱ探究中国期刊与世界高水平期刊的研究方向的差异与研究热点的不同,通过词频共现、Burst计算与网络中心度的对比等方法揭示发表在中国期刊的国外学者独着的文献里面寻找国外学者与本国学者研究主题的关注点与研究方向的差别,目的是从文献研究内容定量评估中国期刊的国际化水平。本文通过对中国期刊的科学计量的指标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国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定量评估中国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二、通过SCI看期刊的国际化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SCI看期刊的国际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巴西SciELO平台国际化发展策略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巴西期刊发展困境与SciELO项目的推出 |
2 多重使命驱动下的巴西Sci ELO平台发展策略 |
2.1 承担期刊质量控制与评估使命的Sci ELO平台 |
2.1.1 阶段性更新期刊质量要求 |
2.1.2 优化期刊遴选评估程序 |
2.2 承担数字出版和开放出版使命的Sci ELO平台 |
2.2.1 SciELO数字平台的基本功能布局 |
2.2.2 SciELO开放出版平台的管理模式 |
2.3 SciELO平台承担着出版语种平衡和多语种出版的使命 |
2.3.1 出版语言的两难选择和Sci ELO平台的多语种发展策略 |
2.3.2 Sci ELO平台收录期刊渐进式向英文期刊转变 |
2.3.3 SciELO平台仍有典型双语模式期刊 |
2.4 Sci ELO平台承担着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使命 |
2.4.1 广泛合作,提高期刊可见度 |
2.4.2 JCR收录期刊数量逐年增长,国际影响力得到彰显 |
2.4.3 全面跟踪期刊影响力,点击量和下载量持续增长 |
3 巴西SciELO平台国际化发展策略及启示 |
4 结语 |
(2)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审稿人学术及审稿表现关系研究与启示——Publons医学领域期刊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 |
1.1 数据采集 |
1.1.1 期刊和审稿人信息 |
1.1.2 期刊近3年平均IF和AIFP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所选期刊和审稿人一般情况 |
2.2 审稿人被引计量学指标比较 |
2.3 审稿人论文产出比较 |
2.3.1 发文量 |
2.3.2 SCI期刊发文量 |
2.4 研究领域比较 |
2.5 审稿人审稿表现比较 |
2.5.1 经验证审稿次数 |
2.5.2 过去12个月经验证审稿次数 |
2.5.3 审稿意见长度 |
2.5.4 审稿次数与发文量之比 |
3 分析与讨论 |
3.1 期刊排名越靠前,其审稿人h指数越大,论文被引频次越高 |
3.2 排名靠前期刊的审稿人发文量更多,发文期刊更好 |
3.3 排名靠前期刊的审稿人经验证审稿总次数更多 |
3.4 非SCI期刊与排名靠后的SCI期刊比较,审稿人多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
3.5 各组审稿意见长度和R无明显差异 |
3.6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审稿的启示 |
4 结语 |
(3)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
2.3.1 热力学熵概念 |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
2.3.3 信息熵概念 |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
2.3.5 信息熵的应用 |
2.4 小结 |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
3.2.1 构造指标矩阵 |
3.2.2 标准化处理 |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
3.3.1 数据来源 |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
3.3.3 指标计算 |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
3.4 小结 |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
4.1.1 研究假设 |
4.1.2 测度思路 |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
4.3.1 实证测算 |
4.3.2 结果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
5.1 构建指标体系 |
5.1.1 准则层构建 |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
5.2.3 计算权重 |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
5.3.1 样本的特点 |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
6.3 讨论 |
6.3.1 未来研究展望 |
6.3.2 研究局限性 |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的研究 |
1.3.3 国外相关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5.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1.5.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理论思考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科技、体育科技与体育科技进步 |
2.1.2 竞技体育 |
2.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2.1 体育技术在竞技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
2.2.2 竞技体育竞赛规则对体育技术发展的调节机制 |
2.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2.3.1 竞技体育实践发展需求的拉动力 |
2.3.2 体育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
2.3.3 外部环境的支持力 |
2.4 小结 |
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体育科学研究特征 |
3.1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特征分析 |
3.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3.1.2 中国体育科学发文量与总被引国际影响力的演变特征 |
3.1.3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战略地位演变特征 |
3.1.4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1.5 中国体育科学高影响力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特征 |
3.1.6 中国在不同体育科学研究方向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2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特征分析—中美两国特征比较 |
3.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3.2.2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论文的整体概况 |
3.2.3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的特征解析 |
3.2.4 社会合作网络结构的对比分析 |
3.2.5 主要合作国家领域分布的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4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专利技术研发特征 |
4.1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
4.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4.1.2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的时间分布特征 |
4.1.3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空间分布特征 |
4.2 基于专利质量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2.1 数据检索和处理方法 |
4.2.2 指标选取 |
4.2.3 整体发展对比分析 |
4.2.4 专利质量对比分析 |
4.3 基于专利战略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
4.3.2 国家专利战略分析 |
4.3.3 核心企业专利战略分析 |
4.3.4 国外专利战略特征分析 |
4.4 小结 |
5 我囯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 |
5.1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 |
5.1.1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范围界定 |
5.1.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内容 |
5.1.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管理模式 |
5.1.4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保障机制 |
5.2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研究特征分析 |
5.2.1 数据检索及研究方法 |
5.2.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5.2.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析 |
5.3 小结 |
6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 |
6.1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跟踪观测 |
6.1.1 体育科技创新投入的跟踪观测 |
6.1.2 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3 体育科技扩散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4 体育科技进步总指数与体育产出指数跟踪观测 |
6.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分析 |
6.2.1 数据指标的选择与来源 |
6.2.2 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
6.2.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致谢 |
(5)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研究 ——以化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提出深化改革培育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
1.1.2 中国学科的发展速度快于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速度 |
1.1.3 学术期刊和学科发展之间存在互相促进关系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调研法 |
1.3.2 文献计量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比较归纳法 |
1.4 研究思路、框架及论文大纲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的创新点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学术期刊发展态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2 期刊发展与学科发展关联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3 小结 |
第2章 中国优势学科的选定 |
2.1 优势学科评价相关研究 |
2.2 中国优势学科的遴选 |
2.2.1 基于科研产出的中国优势学科遴选 |
2.2.2 从期刊率先建设角度选定优势学科 |
2.3 化学学科的优势概述 |
第3章 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指标 |
3.1 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单一指标 |
3.1.1 期刊规模指标 |
3.1.2 期刊影响力指标 |
3.1.3 期刊国际显示度指标 |
3.2 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综合指标 |
3.2.1 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的世界地位 |
3.2.2 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与科技强国期刊比较指标 |
3.2.3 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与高水平期刊比较指标 |
3.3 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和学科融合指标 |
3.3.1 规模融合指标 |
3.3.2 影响力融合指标 |
3.3.3 国际化融合指标 |
3.4 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指标 |
第4章 中国化学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定量研究 |
4.1 数据来源 |
4.2 中国化学期刊国际发展情况 |
4.2.1 规模发展态势 |
4.2.2 影响力发展态势 |
4.2.3 国际显示度发展态势 |
4.3 中国化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综合分析 |
4.3.1 世界地位 |
4.3.2 与科技强国化学期刊比较 |
4.3.3 与高水平化学期刊比较 |
4.4 中国化学期刊发展与学科发展的匹配度 |
4.4.1 规模匹配度 |
4.4.2 影响力匹配度 |
4.4.3 国际化匹配度 |
4.4.4 学科方向布局匹配度 |
4.4.5 中美学科-期刊匹配度对比 |
4.5 小结 |
第5章 中国化学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定性研究 |
5.1 中国化学科研人员发文倾向及学术交流需求满足程度调查 |
5.1.1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研对象选取 |
5.1.2 调查结果 |
5.2 中国化学期刊现状与发展相关问题调查 |
5.2.1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研对象选取 |
5.2.2 调查结果 |
5.3 小结 |
第6章 中国化学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 |
6.1 中国化学期刊有亮点表现 |
6.1.1 影响力提升明显,个别期刊接近本领域高水平级别 |
6.1.2 编辑部多渠道推动国际影响力提升 |
6.1.3 学界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
6.2 中国化学期刊有较大发力空间 |
6.2.1 中国化学期刊远不能匹配学科体量 |
6.2.2 中国化学期刊在国际竞争中不具优势 |
6.2.3 中国化学期刊尚不具备让科研人员首选的实力 |
6.2.4 中国化学期刊需优化管理和布局 |
6.3 对中国化学期刊发展的展望 |
第7章 中国优势学科期刊建设的启示 |
7.1 学术期刊建设需要国家持续支持 |
7.1.1 政策效果初显,需持续调动各方办刊积极性 |
7.1.2 不利因素阻碍发展,需制度改革与政策引导双管齐下 |
7.2 学术期刊建设与学科联动促提升 |
7.2.1 优先优势学科的学术期刊建设 |
7.2.2 填补学科方向的空白点和薄弱点 |
7.2.3 找准前沿方向,适时创办新刊 |
7.3 各机构依托优势建设培育高水平期刊 |
7.3.1 依托学科优势,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期刊建设 |
7.3.2 创办系列期刊,加强集群化建设 |
7.4 学术期刊应明确定位,把握机遇,加强建设 |
7.4.1 把握机遇期,对标卓越 |
7.4.2 做好自我评估,多重推进期刊建设 |
第8章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8.1 研究不足 |
8.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 |
1.2.2 开放存取资源的呈现与利用 |
1.2.3 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交流主体的参与状况及对策 |
1.2.4 开放存取带来的学术与社会影响 |
1.2.5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 |
2.1 理性行为理论 |
2.2 技术接受模型 |
3 从科研人员视角出发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探索性研究 |
3.1 数据来源 |
3.1.1 受访对象控制 |
3.1.2 访谈提纲设计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译码 |
3.2.1 开放性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形成过程 |
3.3.2 感知成本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的影响 |
3.3.3 社群引导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的影响 |
3.3.4 感知风险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
3.3.5 OA期刊概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
3.3.6 开放存取理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
3.3.7 期刊偏好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意向的影响 |
3.3.8 绩效期望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意向的影响 |
3.3.9 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 |
4 从科研人员视角出发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验证性研究 |
4.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2 问卷编制与数据收集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预调查 |
4.2.3 数据收集 |
4.3 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检验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3.4 信度检验 |
4.3.5 效度检验 |
4.4 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
4.4.1 模型拟合评估 |
4.4.2 路径系数 |
4.4.3 假设检验 |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1 感知风险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2 OA期刊概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3 开放存取理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4 社群引导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5 绩效期望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6 感知成本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7 期刊偏好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
4.5.8 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 |
5 从学术期刊出版社视角出发的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 |
5.1 SWOT因素分析 |
5.1.1 优势(Strengths) |
5.1.2 劣势(Weaknesses) |
5.1.3 机会(Opportunities) |
5.1.4 威胁(Threats) |
5.2 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
5.2.1 杠杆效应 |
5.2.2 抑制性 |
5.2.3 脆弱性 |
5.2.4 问题性 |
5.3 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启示 |
6.1.1 OA期刊环境下科研人员的内容供给行为 |
6.1.2 OA期刊环境下学术期刊出版社的服务供给策略 |
6.1.3 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概况 |
6.2 贡献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7)非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困境与思考——基于10个非英语国家SCI收录期刊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期刊影响力指标的确定 |
1.2.2 期刊出版语言和所属国家/地区 |
1.2.3 影响因子构成特征及数据获取 |
1.2.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出版语言期刊影响力指标比较 |
2.2 各国家英文期刊和本民族语言期刊影响力比较 |
2.3 国家自引对非英文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 |
3 结论与讨论 |
3.1 非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十分有限 |
3.2 非英文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由本国学者贡献 |
3.3 中文期刊不宜提倡国际化 |
3.4 优秀科技期刊实现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步出版 |
(8)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际话语权研究综述 |
(一)话语权研究历史变迁 |
(二)国际话语权内涵解读 |
二、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概念、特征及个性 |
(一)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相关概念 |
1、学术话语权与出版话语权 |
2、学术出版话语权力与话语权利 |
(二)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个性 |
1、学术话语是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2、学术出版是学术话语转换的平台 |
3、对外传播方式具有学科差异性 |
4、学术出版质量标准和影响力标准的错位性 |
三、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的内在逻辑 |
(一)学术出版国际传播是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 |
(二)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
(三)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部署 |
四、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现状 |
(一)我国学术出版业现状 |
1、学术出版总量 |
2、学术出版工程 |
3、学术出版走出去相关政策 |
(二)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基本情况 |
1、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的标准界定 |
2、我国学术图书走出去概况 |
3、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概况 |
(三)我国学术出版国际传播基本模式 |
1、贸易式之产品走出去:学术出版实物对外输出 |
2、契约式之版权走出去:版权输出与贸易 |
3、投资式之资本走出去:出版企业对外投资和合作 |
五、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制约因素 |
(一)政府 |
1、政府管控与话语环境 |
2、法律环境与版权归属 |
(二)技术 |
(三)社会 |
(四)市场 |
1、市场化进程与盈利 |
2、学术出版规范与话语逆差 |
3、学术评价与科研导向 |
六、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 |
(一)传播能力 |
1、制度保障 |
2、市场化经营 |
3、专业出版能力提升 |
(二)传播效力 |
1、搭建本土化的国际传播平台 |
2、持续推动学术出版媒体融合 |
3、加强学术评价体系建设 |
4、建立以专业出版机构为纽带的学术共同体 |
5、构建国际化的学术出版规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体育类核心期刊期刊国际化方面 |
1.2.2 体育类核心期刊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 |
1.3 研究目的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期刊国际化 |
1.4.2 体育类核心期刊 |
1.5 国外研究现状 |
1.5.1 期刊国际化研究 |
1.5.2 体育期刊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国际化体育类期刊基本特征 |
3.1.1 编辑委的国际化 |
3.1.2 稿源的国际化 |
3.1.3 栏目的国际化 |
3.1.4 语种的国际化 |
3.1.5 周期的国际化 |
3.1.6 摘要的国际化 |
3.2 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历史沿革 |
3.3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国际化现状 |
3.3.1 编辑委现状 |
3.3.2 栏目栏目现状 |
3.3.3 语种现状 |
3.3.4 周期现状 |
3.4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与国际期刊比较 |
3.4.1 评价功能的比较 |
3.4.2 体育核心期刊与来源期刊的比较 |
3.4.3 评价方法的比较 |
3.4.4 学术影响力比较 |
3.4.5 栏目的比较 |
3.4.6 英文摘要比较 |
3.5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发展策略 |
3.5.1 期刊面向国际发展 |
3.5.2 期刊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的根本 |
3.5.3 强化评审专家的英文责任 |
3.5.4 转变理念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JCR收录中国期刊的国际化计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引文分析理论 |
2.1.1 引文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 |
2.1.2 引文分析方法的测度指标 |
2.1.3 引文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 |
2.1.4 JCR期刊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
2.2 期刊国际化评价分析方法 |
2.2.1 期刊内容与办刊过程评价 |
2.2.2 其他国际化评价方法 |
2.2.3 本文期刊国际化研究角度 |
2.3 CitespaceⅡ可视化方法及原理 |
2.3.1 引文被引网络的可视化分析方法 |
2.3.2 CitespaceⅡ运行原理及关键指标 |
第3章 JCR中国期刊统计分析 |
3.1 JCR收录中国期刊总体情况和学科分布 |
3.1.1 2000-2008 年JCR收录期刊数量上的变化趋势 |
3.1.2 中国期刊学科分布情况 |
3.2 数学期刊 |
3.3 经济学期刊 |
3.4 工程期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期刊国际化评价与机构合作关系网分析 |
4.1 数学期刊国际化计量评价 |
4.1.1 数学期刊文献引文分析 |
4.1.2 数学期刊文献的机构分布及合作关系网 |
4.1.3 数学期刊国际化程度对比分析 |
4.1.4 数学期刊施引网络 |
4.2 工程期刊国际化评价分析 |
4.2.1 工程学科文献计量分布 |
4.2.2 工程期刊文献的机构分布及合作关系网 |
4.2.3 工程期刊国际化程度对比分析 |
4.2.4 工程期刊施引网络 |
4.3 经济期刊国际化对比分析 |
4.3.1 经济学文献计量分布 |
4.3.2 经济期刊文献的机构分布及合作关系网 |
4.3.3 经济期刊国际化程度对比分析 |
4.3.4 经济期刊施引网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期刊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对比分析 |
5.1 信息可视化技术与CitespaceⅡ软件系统 |
5.1.1 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创生与发展 |
5.1.2 CitespaceⅡ应用软件概述 |
5.1.3 CitespaceⅡ软件特点及功能 |
5.2 本文的数据来源及其标准化处理 |
5.2.1 学科的选择 |
5.2.2 数据源期刊的遴选 |
5.2.3 CitespaceⅡ阈值设置 |
5.3 数学学科文献研究热点可视化对比分析 |
5.3.1 中国数学期刊文献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
5.3.2 数学文献国外独着文献可视化分析 |
5.3.3 世界数学前沿文献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
5.4 工程学科文献研究热点可视化对比分析 |
5.4.1 工程学科期刊文献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
5.4.2 工程文献国外独着文献可视化分析 |
5.4.3 世界工程前沿文献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
5.5 经济学科文献研究热点可视化对比分析 |
5.5.1 经济期刊文献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
5.5.2 经济文献国外独着文献可视化分析 |
5.5.3 世界经济前沿文献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JCR收录部分中国期刊列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通过SCI看期刊的国际化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巴西SciELO平台国际化发展策略及启示[J]. 曾燕,申艳,顾立平,刘闯.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05)
- [2]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审稿人学术及审稿表现关系研究与启示——Publons医学领域期刊实证分析[J]. 雷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02)
- [3]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4]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D]. 张元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研究 ——以化学学科为例[D]. 杨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0
- [6]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D]. 费欣意. 南京大学, 2020(02)
- [7]非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困境与思考——基于10个非英语国家SCI收录期刊的实证研究[J]. 刘雪立,郭佳,申蓝.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04)
- [8]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研究[D]. 侯潇帆. 长安大学, 2020(09)
- [9]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尹璐. 吉林体育学院, 2016(02)
- [10]JCR收录中国期刊的国际化计量评价研究[D]. 李高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