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辽盆地双坨子气田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水[1](2019)在《吉林油田双坨子气田气藏特征》文中指出吉林油田双坨子气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华字井阶地南部,整体上为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储层主要为中低孔中低渗型。本文通过对气层分布、流体性质、温度压力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该气田盖层分布稳定,具有很好的封堵作用,适宜建库的建议。
刘哲[2](2017)在《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东部营城组火山岩成藏因素分析和成藏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区位于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东部,火山岩气藏是该区域深层重要的气藏类型,对该区火山气藏成藏要素和成藏规律的研究,对进一步优选有利成藏区带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研究区内21口钻井岩心样品、扫描电镜、孔渗测试及面孔率等资料的分析,详细研究了火山岩储层的类型和特征,并对研究区内有利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预测;通过对单井登娄库组泥岩厚度统计并平面成图,分析了盖层的平面分布特征;通过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烃源岩厚度与气井产能关系分析,探讨了烃源岩、运移与产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气藏的解剖,探讨了气藏的主控因素,研究了气藏的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四种类型储层,分别为气孔流纹岩储层、流纹质凝灰熔岩储层、块状流纹岩储层和玄武岩储层。气孔流纹岩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和微裂缝为主,属于较高高孔,低渗较高渗储层;流纹质凝灰熔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脱玻化孔和构造裂缝,为中孔特低渗储层;块状流纹岩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由于玄武岩结晶程度好于流纹质岩石,因此基质脱玻化孔不发育,而研究区内玄武岩原生气孔、裂缝多数被充填,因此储层发育最差。在明确了储层发育机制的基础上,统计了岩性、岩相、火山机构、期次等因素对火山岩储层的控制作用,并根据这些控制因素,对火山岩储层进行了定性分类评价。根据烃源岩、储层、盖层、运移条件以及圈闭与气井产能的关系,认为I-II类火山岩储层和构造圈闭是该区火山岩气藏的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发育三种气藏类型,对应三种类型储层,分别为气孔流纹岩型气藏、流纹质凝灰熔岩型气藏和块状流纹岩型气藏。气孔流纹岩型气藏特点是多层工业气层纵向和横向叠加,气井产能高,含气面积大;流纹质凝灰熔岩型气藏是块状气藏,气井产能中等,含气面积较小;块状流纹岩型气藏也为块状气藏,储层物性差,但储层条件发育不均匀及圈闭规模局限是制约本区大规模成藏的重要因素,气井产能小,需压裂后方能达到工业产能。
范业宇[3](2017)在《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气田登娄库组气藏成藏机理及三维建模》文中研究说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的下白垩统登娄库组致密砂岩储层中发现了长岭气田,拓展了该断陷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本文通过生储盖运保等因素分析登娄库组气藏的成藏条件,并将构造演化史分析与储层包裹体分析技术相结合,以CS1井埋藏史恢复为基础,研究长岭气田登娄库组烃类气藏的形成时间与期次。通过收集的资料以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得知,长岭断陷登娄库组自身不具备生烃条件,下伏层烃源岩产生的煤型CH4先期在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中富集成藏。至晚白垩世青山口末期,在长岭气田北部的乾安附近发生过一次水下火山岩喷发事件,引发原有的深源断裂活化,幔源无机CO2沿着断裂向地壳表层运移到营城组火山岩烃类气藏中,被置换出的CH4烃类气体此时向上运移至登娄库组砂岩层中富集形成次生气藏,显而易见,断裂活动是登娄库组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在显微镜下观察长岭气田登娄库组储层包裹体为气、液俩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在99.2138.6℃范围,主峰值在120125℃之间,主峰频率约为33﹪,证实长岭气田登娄库组气藏为一期成藏。将CS1井的埋藏史、地热史和储集层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数据相结合,确定长岭气田登娄库组烃类气的成藏时间是79Ma,该时期登娄库组埋藏深度为18002000m,储层成岩程度相对要弱,物性特征相对要好,恰好处于断陷期三套烃源岩的生气高峰期和断裂的活化期,利于CH4的运移和富集成藏。应用GOCAD建模软件,建立了长岭气田登娄库组烃类气成藏过程的三维地质模型。
马欣宇[4](2017)在《产能试井在长岭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天然气用量的不断增加,对气井产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天然气不断的开采使得地层压力也在不断的降低,同时,开采难度也越来越大。国内外专家在气井产能的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非常可观的成果。气井产能是描述气藏储层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储层开发潜力的一个有利评价。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气田动态监测和解释评估研究工作。比如,在天然气生产管理过程中,重点关注气田的动态监测,通过相关的静态数据的采集、分析,满足信息需求和动态分析的需要,为气田的合理开发提供有力的依据,以达到准确的了解、开发气藏的目的,要加强在求取无阻流量和井控储量、气井测试合理关井时间这些方面的应用。产能试井测试技术是气田开发动态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试井技术人员要解决的最迫切的问题,是通过分析测试数据来解决复杂的地质条件问题,也就是气田开发问题,或者如何使用井测数据来诊断气田开发之间的矛盾,这已成为测试数据的有效应用手段。因此,严峻的发展形势对气井的产能试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测试技术也将在继续解决矛盾发展的同时,逐步的发展和改善。本文总结了产能试井即生产能力测试技术的发展过程,以长岭气田为例,研究了气田开发过程中测试数据的实际应用,分析了气田开发过程中不同生产情况的测试数据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对一点法公式的剖析,找出影响无阻流量计算结果的主要参数为产能系数α,并对其进行修正,修正后的产能系数带入一点法的理论公式,得到新的长岭气田的一点法经验公式。通过误差分析,并结合地质及现场情况,得到结论,即新公式所计算的无阻流量更加符合长岭气田实际情况。
张祎[5](2014)在《长岭断陷深层致密气藏综合研究及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自从20世纪70年代致密砂岩气藏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致密砂岩气藏的定义、特征、成因、研究思路、方法技术以及开采工艺上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先后发现了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和四川盆地川中须家河组为代表的一批致密砂岩气田,年增探明储量和产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在长岭断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论文研究对象为长岭断陷登娄库组和泉一段深层致密砂岩气藏,该气藏具有储层低孔、低渗、岩性横向变化大的辫状河流相沉积的地质特征,且埋藏深、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复杂。研究中综合应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岩石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充分利用钻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试气成果、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层序地层、地震相、沉积相、测井精细解释、成岩作用与有效储层发育、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研究,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应用多种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分析各类信息(包括地震反射结构、地震属性提取、地震反演、烃类检测等)与储层地质特征及含气性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储层的展布规律分析并预测高产富集区。通过对比解剖伏龙泉和双坨子的典型气藏特征,优选出大老爷府地区的钻探目标。通过对全区2121.74km16条区域大剖面地震地质综合解释,首次对长岭断陷登娄库组各段(登一段、登二段、登三段、登四段)及泉一段进行了地质统层,明确了层序界面地震及测井响应特征,并落实了各层的沉积边界。认为登娄库组与下伏营城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登娄库组与泉一段的分界面为沉积作用转换面。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登娄库组及泉一段进行了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划分,以不整合面和中期旋回沉积作用转换面为界,将登娄库组划分为四段。通过高分辨率地震层序解释,发现登娄库组和泉一段内部短-中期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特征明显,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期,底界面之上通常见有双向下超、上超等反射特征,旋回内部短期旋回主要呈退积叠加样式;中期基准面下降期,顶界面常见顶超反射,旋回内部短期旋回主要呈进积叠加样式,短期旋回的横向连续性差,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连续性好。以中期旋回为对比单元,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震和钻井层序对比格架,基本明确了各沉积时期古地貌特征。以钻井和地震相分析为主,综合考虑泥岩颜色、岩心描述、砂岩厚度、砂地比等资料,在登娄库组及泉一段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及湖相等主要的沉积相类型,编制了各期沉积相平面图,明确了登娄库组及泉一段沉积演化特征:(1)登一段沉积时期,沉积洼陷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特点,北部沉积区西部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沉积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2)登二段沉积时期,南部和北部断陷区的范围都有所增大,北部沉积区东西连片,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3)登三段沉积时期,湖盆沉积范围继续扩大,并实现了南北连片,形成了统一的长岭断陷区,湖相沉积具有分割性,形成东、西两个湖区,东南部斜坡带发育冲积扇,顾1断层下降盘发育扇三角洲,其它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4)登四段―泉一段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特征与登三段有较好的继承性。通过成岩相研究,明确登娄库组-泉一段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A2期,受溶蚀成岩作用的控制,在2000-2500m和3500-3800m发育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这些次生孔隙发育带控制了天然气的富集与高产。通过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了登娄库组-泉一段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气层判别方法及标准,并对60余口井进行了测井二次解释,夯实了该区低渗透天然气藏测井解释的基础。通过地震-地质结合的方法,对大老爷府地区登娄库组-泉一段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与划分,将其划分为9个小层,落实了各小层地层发育规律。建立了大老爷府地区辫状河道砂体地震相解释方法,识别出河道侵蚀型和透镜体型两类6亚类砂体地震相模型,并对各小层进行了全三维地震相解释,落实了河道砂体的发育与分布规律。通过解剖伏龙泉和双坨子的典型气藏,综合大老爷府地区钻井显示、试气成果、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等成果,明确了该区天然气成藏特征,指出输导条件、构造背景和储层物性条件是天然气成藏与富集的主控因素;在对大老爷府地区天然气资源潜力、勘探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4口井位部署建议,有望为该区下一步勘探打开新局面。
田仁杰[6](2014)在《气井维护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气井维护配套技术包括清防蜡、防冻堵、防腐、防砂以及井口维护保养等技术。该类技术目前存在较多的技术难题,制约着采气工艺技术的发展。《气井维护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双坨子气田、伏龙泉气田及长岭气田出油出蜡、易冻堵及CO2腐蚀问题,形成了防油蜡、防冻堵及防腐蚀技术系列,逐级刮蜡技术研究、药剂室内使用技术研究、弱计划腐蚀监测研究、挂片腐蚀监测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完成防蜡药剂、泡排剂的筛选和评价。应用于现场,通过监测手段完成对药剂的现场效果评价。通过结果调整药剂类型、加注周期及加注药剂量等,实现动态调整维护。改进测试刮蜡钢丝作业的设备,完成对气井的逐级刮蜡和定点监测技术,为维护技术提供监测手段,为评价和调整给出依据。研究冻堵软件分析技术,通过软件达到预测气井形成水合物的主要因素和形成的条件,针对性的给出防冻堵方案。针对双坨子气田、伏龙泉气田及长岭气田优选出防蜡药剂JD-3和生物酶,防油除油剂去油剂,登娄库气藏的具备排水能力的缓蚀剂研发成功UT-15。建立整体的腐蚀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
胡志昕[7](2014)在《中浅层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气井开采的自然递减,气井的压力、产量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而降低天然气的携液能力。当携液能力不足以排出气井出液,井筒内就会存在积液,对井底产生回压,导致气井产量下降,甚至导致气井停产。吉林油田中浅层气井属于低压低产,积液对气井产能的发挥影响更大,因此,筛选合理的排水采气工艺,减缓产量的递减速度,对气井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各种排水采气工艺进行适用性分析,以工艺成本、投资回收期、最短作业周期为经济指标,以产气量、产水量、举升效率为技术指标,筛选出适合中浅层气井的排水采气工艺,实现“一井一分析,一井一工艺”的精细化管理。应用于中浅层气井的排水采气,提高了气井产气量,减缓了产能的递减速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开发效果,对中浅层产水气田的有效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张菊红[8](2013)在《伏龙泉气田泉头组一段沉积微相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气田下白垩统泉头组一段为主力产气层段,但从未进行过系统的沉积微相研究。从岩芯分析入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测录井资料,利用岩石相与测井相转换技术对工区内泉一段的沉积微相进行了刻画,提出伏龙泉气田下白垩统泉头组一段属于辫状河沉积体系,共识别出心滩、河道滞留、泛滥平原和决口扇四种沉积微相,建立了辫状河垂向沉积层序,并对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泉一段为辫状河沉积,心滩发育,河道边部发育大面积的泛滥平原,心滩砂体呈透镜状,平行于水流方向在河道内分布,垂向上交错叠置,横向上大规模连片,分布稳定并具有较好连通性。
栗爽[9](2013)在《水平井多段压裂裂缝启裂扩展研究》文中认为吉林油田大情字井区黑帝庙油层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层,储层物性差,无自然产能,通过采用水平井多段压裂增产改造技术,能提高单井控制储量和产能,实现低渗透油气藏高效开发的目的。水平井多段压裂能同时开启多条裂缝,利用缝间干扰,在诱导应力的作用下促使裂缝转向,产生复杂的网络裂缝,达到体积改造的目的。本文通过三轴应力实验确定研究区块的岩石力学参数,通过差应变测试与古地磁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了研究区块地应力大小和方向;以均质、各向同性的二维平面应变模型为基础,建立不同射孔方位角下井壁处的诱导应力计算模型,分析裂缝参数以及井眼参数对诱导应力的影响;依据岩石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理论,考虑原地应力、诱导应力、井筒内压、压裂液渗滤和温度效应等作用,建立先压裂缝诱导应力作用下水平并多段压裂裂缝启裂压力计算模型;提出水平井多段压裂裂缝转向力学条件,建立考虑段间诱导应力作用下水平井多段压裂复杂裂缝形成条件判别模型。根据所建模型对黑A井的裂缝启裂压力进行计算,结果平均误差只有4.59%,因此,水平井多段压裂启裂压力的确定不能忽略先压裂缝诱导应力的影响;根据水平井多段压裂复杂裂缝形成条件判别模型对黑B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有复杂裂缝形成,G函数拟合结果证明所建模型准确可靠,可作为复杂裂缝形成条件的判别依据。研究成果丰富了水平井多段压裂裂缝启裂扩展理论。
黄胜兵[10](2013)在《松采气井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自2005年长深1井开发以来,松原采气厂的天然气事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天然气在松原采气厂产量的比重也由当初的40%上升到94%,天然气井数量也由最初的20 口增加到目前的170 口,但是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各区块的生产特点也越来越复杂,如何通过提高排水采气技术满足各区块气井排水采气的需求,是目前乃至是今后几年松原采气厂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通过从国内外排水采气技术调研,并结合松原采气厂各主要产气区块进行分析,根据各区块的特点,采取一区一策、一井一策的方式,从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机抽排水采气工艺、优选管柱排水采气工艺,气举排水采气工艺、柱塞排水采气工艺以及涡流助排工艺等方式进行综合排水,并结合现场应用效果分析,总结一套适合松原采气厂各区块特点排水采气经验规律,实现了气井的有效排水,并从安全、经济以及松原采气厂各基层人员管理的实际情况考虑,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保障了整个气井的及时有效排水,恢复了气井的产能。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低压气藏、高含CO2气藏、以及复杂性气藏等不同气藏进行排水规律摸索,尤其是在深层气井方面,由于气井高含CO2、高温、高压且以水平井开发为主,对类似该类气藏排水采气具有借鉴作用。
二、松辽盆地双坨子气田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辽盆地双坨子气田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油田双坨子气田气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藏及开发简况 |
2 气层分布特征 |
2.1 泉一段 |
2.2 泉三段 |
3 流体性质 |
3.1 天然气性质 |
3.2 凝析油性质 |
4 圈闭体积 |
5 边水特征 |
5.1 水体大小估算 |
5.2 试油产水情况 |
5.3 流体特点 |
6 结论 |
(2)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东部营城组火山岩成藏因素分析和成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
1.3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特征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
3.1 火山岩储层类型 |
3.1.1 气孔流纹岩储层 |
3.1.2 流纹质凝灰熔岩储层 |
3.1.3 块状流纹岩储层 |
3.1.4 玄武岩储层 |
3.2 有利储层空间展布特征 |
第4章 火山岩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分析 |
4.1 烃源岩及运移条件分析 |
4.1.1 烃源岩条件分析 |
4.1.2 运移条件分析 |
4.2 盖层条件分析 |
4.3 圈闭条件分析 |
4.3.1 圈闭类型 |
4.3.2 圈闭识别 |
第5章 火山岩成藏模式研究 |
5.1 气孔流纹岩型气藏 |
5.1.1 成藏条件 |
5.1.2 成藏模式 |
5.2 块状流纹岩型气藏 |
5.2.1 成藏条件 |
5.2.2 成藏模式 |
5.3 流纹质凝灰熔岩型气藏 |
5.3.1 成藏条件 |
5.3.2 成藏模式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气田登娄库组气藏成藏机理及三维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位置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3 地层发育情况 |
第3章 烃类气成藏时间与期次研究 |
3.1 流体包裹体 |
3.2 包裹体均一法测温 |
3.3 成藏时间和期次研究 |
3.4 成藏时间和期次 |
第4章 石油地质特征 |
4.1 烃源岩分析 |
4.2 储层研究 |
4.3 盖层条件 |
第5章 天然气成藏研究 |
5.1 天然气气源分布 |
5.2 天然气藏类型 |
5.3 断层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5.4 圈闭形成期与主生烃期的匹配关系 |
5.5 天然气成藏模式 |
5.6 长岭气田成藏机理 |
第6章 建立天然气成藏三维模型 |
6.1 GOCAD特点及建模方法 |
6.2 利用GOCAD建模软件建立天然气成藏模式三维图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产能试井在长岭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长岭气田区域地质概况和天然气散布规律 |
1.1 营城组气藏地质概况 |
1.1.1 区域位置 |
1.1.2 区域地层层系及层组划分 |
1.1.3 气藏类型及特性 |
1.2 登娄库组气藏地质概况 |
1.2.1 地层简况 |
1.2.2 构造特性 |
1.2.3 气藏类型及特性 |
1.3 长岭气田的天然气散布规律 |
1.3.1 天然气的纵向散布特性 |
1.3.2 天然气的平面散布特性 |
1.3.3 长岭断陷的天然气富集规律 |
1.3.4 烃类天然气运移的模式 |
1.3.5 天然气富集规律 |
1.4 长岭气田开发概况 |
第二章 气井产能试井评价方法分析 |
2.1 回压试井 |
2.2 等时试井 |
2.3 修正等时试井 |
2.4 一点法试井 |
第三章 产能试井资料在长岭气田应用分析实例 |
3.1 产能试井的意义 |
3.2 长岭气田A井的基本情况 |
3.2.1 基础数据 |
3.2.2 完井套管程序 |
3.2.3 测试层数据 |
3.2.4 测试目的及要求 |
3.3 测试录取资料数据 |
3.3.1 测试施工记录及管串数据 |
3.3.2 仪器数据表 |
3.4 测试取样分析数据表 |
3.4.1 地面天然气性质 |
3.4.2 地层流体性质 |
3.5 成果数据 |
3.6 分析过程与结论 |
3.6.1 概况 |
3.6.2 产能分析 |
3.6.3 地层压力分析 |
3.6.4 流压梯度、流温梯度分析分析 |
3.6.5 储层分析 |
3.6.6 分析结论及建议 |
3.7 跟踪分析 |
第四章 产能试井资料在解释应用过程中的新认识 |
4.1 理论分析 |
4.1.1 一点法理论公式的推导 |
4.1.2 一点法产能公式的应用 |
4.2 长岭气田一点法产能公式的建立 |
4.3 实例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长岭断陷深层致密气藏综合研究及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国内外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0.2 国内致密砂岩气研究意义 |
0.3 长岭断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研究现状 |
0.4 研究思路与实物工作量 |
1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
1.1 构造特征 |
1.2 地层沉积特征 |
1.3 深层碎屑岩气藏特征及其分布 |
2 登娄库组-泉一段区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2.2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2.3 登娄库组―泉一段地层展布特征 |
3 登娄库组―泉一段区域沉积相研究 |
3.1 登娄库组登一段沉积相 |
3.2 登娄库组登二段沉积相 |
3.3 登娄库组登三段沉积相 |
3.4 登娄库组登四段沉积相 |
3.5 泉头组泉一段沉积相 |
3.6 登娄库组―泉一段沉积演化特征 |
4 登娄库组―泉一段成岩作用与储层物性特征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4.2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阶段划分 |
4.3 登娄库组和泉一段储层物性特征 |
4.4 登娄库组和泉一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5 测井二次解释与储层评价 |
5.1 测井曲线标准化及校正 |
5.2 储层“四性”特征 |
5.3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
5.4 气层判别方法 |
5.5 气、水、干层划分标准 |
5.6 测井资料二次解释 |
6 大老爷府地区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 |
6.1 工作难点及采取技术措施 |
6.2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6.3 精细层位标定及构造解释 |
7 大老爷府地区登娄库组-泉一段小层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 |
7.1 登娄库组―泉一段小层划分与对比 |
7.2 河道地震相类型及分布特征 |
7.3 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
8 大老爷府地区登娄组-泉一段储层预测 |
8.1 储层预测研究的资料问题及技术思路 |
8.2 相控储层预测 |
8.3 多方法综合油气检测 |
9 大老爷府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与目标评价 |
9.1 区域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 |
9.2 登娄库组-泉一段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9.3 登娄库组-泉一段有利勘探目标评价 |
10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气井维护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产油出蜡的影响 |
1.1.2 水合物的影响 |
1.1.3 CO_2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概况 |
2.1 双坨子油气田 |
2.1.1 构造特征 |
2.1.2 储层特征 |
2.1.3 气藏特征 |
2.2 伏龙泉气田 |
2.2.1 构造特征 |
2.2.2 储层特征 |
2.2.3 气藏特征 |
2.3 长岭气田 |
2.3.1 构造特征 |
2.3.2 储层、盖层特征 |
2.3.3 气藏特征 |
第三章 气井维护存在问题分析 |
3.1 产油出蜡因素分析 |
3.2 水合物的形成因素分析 |
3.2.1 水合物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
3.2.2 热力学条件 |
3.2.3 动力学条件 |
3.3 CO_2腐蚀因素分析 |
3.3.1 腐蚀环境理论预测 |
3.3.2 腐蚀影响因素实验分析 |
3.3.3 腐蚀环境综合评价 |
第四章 气井维护技术的研究方法 |
4.1 油气井结蜡防治研究 |
4.2 气井水合物防治方法研究 |
4.2.1 防冻堵细化理论研究 |
4.2.2 不同体系内对水合物生成温度的影响 |
4.2.3 环境温度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4.3 防腐监测技术研究 |
4.3.1 总体防腐技术路线制定 |
4.3.2 腐蚀电化学测试方法简介 |
4.3.3 测试原理 |
4.3.4 弱极化区三点法测定金属腐蚀电流 |
第五章 气井维护技术的研究内容 |
5.1 气井防蜡的研究内容 |
5.2 气井水合物防治的研究内容 |
5.2.1 防治方式的确定 |
5.2.2 加注甲醇浓度的确定 |
5.3 防腐监测的研究内容 |
5.3.1 挂片监测 |
5.3.2 弱极化监测 |
5.3.3 弱极化工作量完成情况及效果分析 |
5.3.4 缓蚀剂加注工艺 |
5.3.5 开展CO_2腐蚀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研究工作及所取得成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中浅层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排水采气工艺研究现状 |
1.3 课题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浅层气田分析 |
2.1 中浅层气田地质概况 |
2.1.1 伏龙泉气田 |
2.1.2 双坨子气田 |
2.1.3 王府气田 |
2.2 目前生产情况分析 |
2.2.1 伏龙泉区块 |
2.2.2 双坨子区块 |
2.2.3 王府区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排水采气工艺适应性分析 |
3.1 机械法排水采气 |
3.1.1 气举排水采气 |
3.1.2 机抽排水采气 |
3.1.3 射流泵排水采气 |
3.1.4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 |
3.1.5 电潜泵排水采气 |
3.2 化学法排水采气 |
3.2.1 泡沫排水采气 |
3.2.2 同心毛细管排水采气 |
3.3 气体动力学法排水采气 |
3.3.1 优选管柱排水采气 |
3.3.2 涡轮泵排水采气 |
3.3.3 天然气连续循环排水采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排水采气工艺的现场应用 |
4.1 泡沫排水工艺的应用 |
4.1.1 起泡剂的选择 |
4.1.2 泡排剂加注时机 |
4.1.3 泡排剂加注流程 |
4.1.4 泡沫排水实际效果分析 |
4.1.4.1 伏龙泉气井泡排效果分析 |
4.1.4.2 王府气井泡排效果分析 |
4.1.4.3 双坨子气井泡排效果分析 |
4.2 机抽排水工艺的应用 |
4.2.1 王府气田城深 2 区块 |
4.2.2 伏龙泉气田机抽排水 |
4.3 涡流泵排水工艺的应用 |
4.4 气举排水工艺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伏龙泉气田泉头组一段沉积微相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相标志研究 |
2.1 沉积学标志 |
2.2 测井相标志 |
3 沉积微相的岩-电特征 |
3.1 河道滞留微相 |
3.2 心滩微相 |
3.3 决口扇微相 |
3.4 泛滥平原微相 |
4 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 |
4.1 沉积相图的编制 |
4.2 沉积相剖面展布特征 |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5 结论 |
(9)水平井多段压裂裂缝启裂扩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 |
1.2.1 水平井压裂研究现状 |
1.2.2 水平井压裂裂缝启裂规律研究现状 |
1.2.3 复杂裂缝形成条件研究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区域储层特征研究 |
2.1 区块位置及构造背景 |
2.1.1 储层地层发育特征 |
2.1.2 储层构造演化与构造特征 |
2.2 储层物性特征及开发简况 |
2.2.1 储层岩性特征 |
2.2.2 储层物性特征 |
2.2.3 开发简况 |
2.3 地应力分布情况 |
2.3.1 地应力大小测定 |
2.3.2 地应力方向测定 |
2.4 岩石力学参数测定 |
第三章 水平井多段压裂裂缝开启模型研究 |
3.1 不同射孔方位角下井壁处的诱导应力 |
3.2 诱导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 水平井井筒周围的应力分布 |
3.3.1 原地应力与井筒方位的坐标变换 |
3.3.2 多段压裂水平井井壁应力分布模型 |
3.4 多段压裂射孔水平井井壁应力分布 |
3.5 裂缝启裂准则 |
3.5.1 射孔水平井启裂压力分析 |
3.5.2 实例计算 |
第四章 水平井多段压裂复杂裂缝形成条件研究 |
4.1 水平井多段压裂复杂裂缝形成机理 |
4.2 黑B井多段压裂复杂裂缝形成条件计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松采气井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有的排水采气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二章 气藏分析 |
2.1 各区块气藏分析 |
2.2 主要区块概况 |
第三章 单井积液情况分析 |
3.1 气井最小携液临界流量公式推导 |
3.2 单井积液状况分析 |
第四章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理论基础与应用 |
4.1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原理 |
4.2 泡沫排水药剂作用分析 |
4.3 泡沫排水药剂影响因素分析 |
4.4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选井原则 |
4.5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加注参数制定 |
4.6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配套消泡工艺参数制定 |
4.7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现场应用 |
第五章 机抽排水采气工艺理论基础与应用 |
5.1 机抽排水采气工艺方案设计 |
5.2 机抽排水采气工艺现场应用 |
第六章 柱塞排水采气工艺理论基础与应用 |
6.1 柱塞排水采气工艺方案设计 |
6.2 柱塞排水采气工艺现场应用 |
第七章 优选管柱排水采气工艺理论基础与应用 |
7.1 优选管柱排水采气工艺原理 |
7.2 优选管柱排水采气工艺方案设计 |
7.3 优选管柱排水采气工艺现场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松辽盆地双坨子气田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油田双坨子气田气藏特征[J]. 张春水. 石油知识, 2019(05)
- [2]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东部营城组火山岩成藏因素分析和成藏模式研究[D]. 刘哲. 吉林大学, 2017(11)
- [3]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气田登娄库组气藏成藏机理及三维建模[D]. 范业宇. 吉林大学, 2017(10)
- [4]产能试井在长岭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分析[D]. 马欣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5]长岭断陷深层致密气藏综合研究及潜力评价[D]. 张祎.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6]气井维护技术研究与应用[D]. 田仁杰.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7)
- [7]中浅层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的研究与应用[D]. 胡志昕.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8]伏龙泉气田泉头组一段沉积微相特征[J]. 张菊红.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3(06)
- [9]水平井多段压裂裂缝启裂扩展研究[D]. 栗爽. 东北石油大学, 2013(06)
- [10]松采气井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 黄胜兵. 东北石油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