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客运生产安全质量管理系统分析法(论文文献综述)
戴海波[1](2021)在《基于智能制造的天合汽车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林雨伞[2](2021)在《YJ汽车零部件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迎凯[3](2021)在《XG公司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各国企业间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大大增加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来说,更是如此。目前,全国共有500余家钢铁生产制造企业,占据着世界一半以上的钢铁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强度大已经成为了钢铁行业内的共识。钢铁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唯有这样,才能不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然而,钢铁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不可能单纯依赖于产品价格的降低。客户真正认同的产品优势终究还是要落在产品质量本身,钢铁企业只有恪守质量就是生命的宗旨,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若要想保持高水平的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竞争优势,持续满足行业标准和客户需求,企业需构建起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优化质量管理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质量管理工具。因此,建立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产品质量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ATF16949的起源与发展、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导入流程、过程方法、风险思维方法、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和精益生产理论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然后,选取XG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对于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系统性地总结归纳出该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结合该公司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方案,力求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持续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本文希望通过对XG公司进行的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研究,能为面临类似问题的其他钢铁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能为中国钢铁行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丁小芳[4](2020)在《基于旅客满意度的客运站服务质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此宏观背景下铁路运输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市场环境也同步发生了变化。作为旅客运输方式重要组成之一,同时兼顾民生任务的铁路旅客运输,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有效改善客运站服务环节,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提升旅客满意度,在运输市场中不断提升竞争力,成为铁路运输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就客运站服务质量系列要素展开量化评价分析,对提升服务质量、树立服务标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也是铁路运输企业在复杂市场竞争条件下进行自我革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对铁路旅客运输及满意度相关概念进行介绍论述,分析旅客满意度与客运站服务之间的关系。对SERVQUAL分析方法、SERVPERF分析方法及顾客满意度指数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际选定SERVQUAL模型作为本文优化研究模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石长线益阳站客运服务质量开展实地调研,运用SERVQUAL模型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对模型进行验证,研判车站服务质量方面的优势区、维持区、机会区、修补区。重点针对修补区列车准点到开、车站信息更新及时、车站环境卫生等服务项展开分析,提出优化运行组织、强化现场服务意识以及做好旅客投诉等主要优化方向,可促进车站客运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陈秋敏[5](2020)在《基于综合安全评价法的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安全工作上升至政治新高度,不断强调安全发展理念,而随着交通现代化步伐加快,交通领域的安全风险增大,其中的道路客运在其他出行方式的冲击下客流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行业经营效益不断降低,导致客运企业忽略或选择性放松了安全管理,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如何预防安全风险,加强安全管理成为道路客运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对于A市道路客运管理部门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进行事前安全风险识别与管理的工作体系,其管理仍停留在事后管理的传统思路,对行业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不系统,难以适应道路客运新业态的发展;对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评估不足、无法做到有的放矢;缺乏对安全管理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不能在同等投入下做到安全管理效益最大化。基于上述道路客运行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海事领域经常用到的综合安全评价法(Formal Safety Assessment,FSA),对道路客运行业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尝试从人、车、企业、管理四个维度对A市道路客运行业安全管理构建一个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A市道路客运2018年、2019年数据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对于A市道路客运行业的安全管理现状来讲,客运企业违法违章的行为仍较多,行业管理人员的配置比例相对不足,车辆的设备有待更新升级,企业的诚信水平有待提升,上述几点是目前行业安全管理的主要短板。要有效提升A市道路客运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加强动态监控、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以提升行业诚信水平这三项措施是在付出同样成本的前提下效益最显着的措施。最后,针对上述结论,本文借鉴FSA方法的工作思路,从提升安全检查信息化水平、深度开展诚信评价、优化监控管理模式、做好人员与车辆的综合治理这四个方面对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提出政策建议。
王海涛[6](2020)在《AR公司生产外包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外包加工业务或多或少都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特别是对于直销行业,很多公司都在不断扩充产品品类,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以此来提升竞争力。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鉴于成本的现实考虑,不可能所有外包业务合作时都选择质量过硬的行业一流供应商。众所周知,由于我国产业工业化起步较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管理运行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管理粗放,崇尚低价竞争,产品品质整体不高的现状,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生产制造企业更是缺乏基本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因此,如何规避外包业务风险,提升生产外包管控水平,便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课题。本文将以AR公司当前面临的生产外包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AR公司生产外包业务的管理现状,找出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生产外包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质量管理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建立规范的生产外包管控机制,采取优化外包管理架构、完善生产外包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外包供应商管理机制以及建立生产外包监造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强化生产外包的全过程管理;同时通过生产外包管理职能创新、生产外包质量管理方法创新、第三方审核机构的引入、现代质量管理工具运用等相关创新思维进一步探索对生产外包业务进行全面的质量风险控制。本文进行的一系列相关研究对其它有类似外包加工业务活动的企业考虑如何规避外包业务风险,提升生产外包管控水平,实现外包业务活动的交期、成本以及质量可控,同样具备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王柳柱[7](2020)在《基于三元结构的典型海岛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海岛是重要的资源环境载体,进入“人新世”,海岛面临着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双重胁迫,是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2011年国务院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舟山群岛新区。泗礁黄龙诸岛位于舟山群岛东北部海域,是舟山群岛新区联结长三角都市群的东大门和天然屏障,承担着引领海洋经济、守卫海洋国土的职责,兼具资源、环境、国防等多重属性,是我国“人-地”关系高度耦合的典型海岛系统之一。随着海洋经济的深入推进,对研究区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必然不断增加;同时,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不稳定及海平面上升等自然威胁,会进一步加剧海岛“人-地”系统之间的矛盾。2015年联合国发布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提供了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对标SDGs、海岛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仍然缺乏。论文以研究区多年基础数据为依据,应用系统分析法、弹性评价方法,对研究区海岛开发利用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判断海岛系统演化所处的阶段,以及当前海岛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区域资源、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两方面工作:(1)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区社会经济环境基础数据。论文搜集整理了研究区两次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资料,2001年以来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和海岛海域开发利用数据。2008年起,结合工程项目实践,累计参与完成了研究区周边海域9个航次海域生态环境调查,获取了185个水质站位、106个沉积物站位、104个生态站位和23个潮间带断面的样品数据。(2)基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构建了覆盖整个“岛陆-潮间带-周边海域”三元结构空间的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将海岛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灾害五个子系统,共建议了59项指标,用于计算海岛可持续发展指数(Isl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ISDI)。基于构建的基本模型和研究区域基础数据库,论文筛选了29个可持续评价指标,计算出研究区2001~2018年的海岛可持续发展指数(ISDI)。同时,以识别研究区海岛开发的系统状态为目的,论文借鉴适应性周期理论,采用突变级数法,详细分析了海岛系统演化特征,识别判断出研究区海岛系统在适应性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双评价”的海岛管理模式。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海岛开发对“岛陆-潮间带-周边海域”三元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2001年以来,研究区陆域环境经历了前期的破坏性开发后,环境管理不断加强,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优良状态。潮间带和周边海域动力环境发生局部变化,环境质量局部出现超标,整体评价结果仍为优良。海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略有下降,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Marine Biodiversity Index,MBI)改变量(ΔMBI)为18.84,属于较显着影响。(2)社会、资源子系统是影响海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子系统,灾害子系统是影响海岛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因素。2001年~2018年,研究区海岛发展可持续呈增长趋势,但总体偏低。社会子系统发展显着落后于区域其他县区,人口外流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可持续性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但海岛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其可持续性难以长期维持。灾害子系统中,海平面升高是影响系统可持续性的长期因素。(3)依据适应性演化曲线,研究区目前高度可能处于巩固(k)阶段向释放(Ω)阶段转变的阶段,社会子系统是影响系统演化的最重要因子,资源子系统是决定系统状态的重要子系统。研究区社会子系统重要性最大,系统处于高度人为控制状态。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属于影响系统状态的慢变量。其中,资源子系统2015年起呈现下降趋势,与周边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MBI)变化一致。能否通过社会子系统对资源子系统做出及时、合理的调整,将决定系统未来演化方向。(4)构建新的海岛管理模式,增强社会子系统的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子系统的供给能力是未来海岛管理的重点。区域海岛管理应进行深刻变革,逐步建立起基于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双评价”海岛管理模式。研究建议,区域海岛系统管理的重点应该在资源子系统上,需要加强资源子系统的长期管理和养护,主要包括渔业资源养护、岸线资源合理规划。同时应加强人才引进,提高区域社会子系统的竞争力和革新能力,促进海岛系统的持续演化。
魏吉祥[8](2020)在《数字时代工业企业能源管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我国工业企业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企业的利润普遍呈下降趋势,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利润越来越难;另一方面,随着能源阶梯价格机制的逐步形成,水、电、气等能源价格逐步走高,能源费用占企业总体成本的比例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企业对压缩能源费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着强烈的愿望,但是整体来看我国工业企业在能源管控上还比较落后,主要还是依靠单点的技术改造来进行节能。因为在能源管控建设中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思想,企业在项目建设时没有系统的数据评估盲目进行技术改造,改造项目质量无法保证。本文从我国工业企业能源管理现状出发结合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研究,分析能源建设失败的普遍原因,提出企业进行能源管控项目建设的质量管理方式:依据PDCA质量环进行能源管控项目建设。项目建设的循环包括四个阶段:计划阶段(P)进行用能分析,摸清企业的用能数据、能源管理现状,并制定能耗指标及项目计划;执行阶段(D),搭建一体化能源管控中心进行能源的安全监控及综合指标分析,通过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挖掘节能空间;检查阶段(C),衡量能源建设目标及能耗指标是否达成,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能耗问题;处理阶段(A),定期对整个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对项目实施相关衡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经验将过程中好的行为形成文件化的制度放到能源管理体系中,同时整理在整个循环中有哪些遗留问题,为下一阶段循环的开始提供依据。数字时代是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其它信息技术的引入期,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帮助企业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能源管控项目的建设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本文利用最新数字化技术,在PDCA循环的每个阶段都结合最新的前沿技术保障项目建设成果。通过先进技术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应用促进企业用能效率提升,透过企业用能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看清用能的趋势和问题,使能源管控项目建设有依据、评价有依据、改善有依据。
史兴[9](2019)在《G公司汽车产品研发项目管理信息化方案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汽车产品的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高科技技术的冲击下,衍生出一批互联网汽车企业,导致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这对传统的汽车制造商是极大的挑战,也迫使传统粗放的汽车制造快速向信息化精益制造转型。而G公司作为我国传统的六大车企之一,其产品开发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非常低下,仍采用EXCEL/纸质+人工收集梳理推动的粗放项目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了G公司汽车产品研发水平,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下,G公司的未来发展显得举步维艰。所以G公司汽车研发项目管理从人工粗放式管理向信息化精益管理转变已迫在眉睫。本文首先研究了汽车研发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了解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其次本文对G公司现阶段汽车研发项目管理进行分析,发现由于G公司缺乏有效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导致汽车研发项目进度失控、质量管理效率低下、返工多、汽车研发成本过高且不可控等严重问题,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重点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将信息化项目管理理念引入G公司汽车研发项目管理体系中,从进度、质量、成本三个方面构建了新一代G公司汽车研发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出了在汽车研发过程中从进度、质量、成本三个方面实现汽车产品研发全过程的跟踪、监控、及时预警,从而大幅度提高G公司汽车研发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最后结合G公司实际汽车研发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效益分析,说明了新一代G公司汽车研发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可对汽车研发项目进行有效管控,不仅提高了G公司汽车研发项目的管理水平,更提升了产品质量,对于其他车企具有借鉴性。
张清[10](2019)在《Z型动车组空调制冷系统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加速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取得竞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提高制造企业产品的质量引起了全球学者、企业的广泛关注。对于铁路客运行业,保证动车组及其各子系统的质量更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首要任务。要提高我国高速动车组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我们必须要保证动车组的质量,这就要求动车组制造企业严把质量关。过程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可以保证产品批量生产的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质量数据来优化产品设计。本文重点研究了Z型动车组空调制冷系统的过程质量控制和优化方案。首先,介绍了质量控制的理论及方法;然后,针对Z型动车组空调制冷系统质量控制的特点,利用故障树法对其典型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建模,确定了空调制冷系统生产过程的薄弱环节;进而,先后采用测量系统分析(MSA)和统计过程控制法(SPC)分别从质量数据测量系统和实际生产系统可靠性入手对薄弱环节对应的制造工序进行了分析及控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梳理归纳了当前的质量控制方法、动车组空调系统质量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要素和方法。重点介绍了质量控制的方法-测量系统分析(MSA)和统计过程控制法(SPC)。(2)阐述了Z型动车组空调系统的不同功能和工作原理,并采用故障树法对Z型动车组空调制冷系统制冷故障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建模分析得出Z型动车组空调制冷系统在运营载客和高级修阶段的薄弱环节。(3)针对以上薄弱环节,采取测量系统分析(MSA)和统计过程控制(SPC)两种方法从测量系统和生产系统可靠性两个方面对Z型动车组空调制冷系统进行制造质量控制。首先,用MSA法分析空调制冷系统安装工序的测量系统,包括用交叉表法分析现场数据,根据测量系统的相关评价标准,判定该工序的测量系统存在哪些问题,据此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然后,结合Z型动车组空调制冷系统制造的实际生产过程,利用SPC法对空调制冷系统的薄弱环节所在的制造工序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并且利用P控制图判定该工序制程能力是否满足系统要求,据此提出了工序改进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二、汽车客运生产安全质量管理系统分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客运生产安全质量管理系统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3)XG公司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基础 |
2.1 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
2.1.1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
2.1.2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
2.2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2.2.1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 |
2.2.2 IATF16949 过程方法 |
2.2.3 IATF16949 风险管理 |
2.2.4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 |
2.2.5 精益生产管理理论 |
2.3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导入流程 |
2.3.1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
2.3.2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入流程 |
第三章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现状 |
3.2.1 XG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的识别现状 |
3.2.2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
3.2.3 XG公司对于顾客及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获取情况 |
3.2.4 XG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确立及落实 |
3.2.5 X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设定和职责权限的分配情况 |
3.2.6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架构情况 |
3.2.7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运行绩效分析评价机制 |
3.3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3.3.1 问题分析思路 |
3.3.2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四章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管理体系环境因素系统性分析 |
4.1.1 细化评价类别 |
4.1.2 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析评价机制 |
4.1.3 保障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
4.2 细化相关方类别,完善识别获取渠道 |
4.2.1 细化相关方类别 |
4.2.2 完善相关方要求的获取渠道 |
4.3 系统整合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绩效指标 |
4.4 加强过程控制,稳定产品质量 |
4.4.1 借助六西格玛研究方法提升产品质量 |
4.4.2 强化过程质量能力分析 |
4.5 全面提升班组基础管理水平 |
4.5.1 推行精益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
4.5.2 提高班组长的管理水平 |
4.6 推行全员设备维护(TPM)管理 |
4.7 提高内部审核效率,保障体系运行 |
4.7.1 提升内审员队伍业务水平 |
4.7.2 强化各生产单位基层内审工作 |
4.7.3 规范审核方式,提升审核效率 |
4.8 规范公司文件记录管理流程 |
4.9 开展常态化二方审核,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管 |
第五章 X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培育质量文化,深化体系思维 |
5.1.1 借助自身特色加强宣传教育 |
5.1.2 借助精益生产推进班组质量文化建设 |
5.2 发挥领导作用,降低质量风险 |
5.3 开展培训教育,营造学习氛围 |
5.4 健全激励机制,发动全员参与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旅客满意度的客运站服务质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2 铁路旅客运输及满意度相关理论综述 |
2.1 铁路旅客运输 |
2.2 铁路客运站服务 |
2.2.1 铁路客运站 |
2.2.2 客运服务内涵 |
2.2.3 客运站服务特点 |
2.2.4 客运站服务流程 |
2.2.5 客运站服务质量 |
2.3 旅客满意度相关理论 |
2.3.1 顾客满意定义 |
2.3.2 旅客满意度与客运站服务质量关系 |
2.3.3 客运站服务优化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旅客满意度的客运站服务质量管理与实现过程 |
3.1 铁路客运站服务体系分析 |
3.1.1 体系构成 |
3.1.2 体系分析 |
3.2 基于旅客满意度的客运站服务质量管理 |
3.2.1 服务质量管理思想与方法 |
3.2.2 客运站服务质量管理 |
3.2.3 基于旅客满意度的客运站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3.3 基于旅客满意度的客运站服务质量实现过程 |
3.3.1 确定旅客的需求 |
3.3.2 客运站服务策划与设计 |
3.3.3 客运站服务控制 |
3.3.4 客运站服务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旅客满意度的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及优化 |
4.1 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选择 |
4.2 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SERVQUAL模型建立 |
4.3 基于旅客满意度的客运站服务质量优化 |
4.3.1 优化意义 |
4.3.2 优化原则 |
4.3.3 优化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5 益阳站客运服务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 |
5.1 确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5.1.1 体系确立基本原则 |
5.1.2 构建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质量体系 |
5.2 服务质量评价 |
5.2.1 调查问卷设计 |
5.2.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5.3 服务质量优化过程 |
5.3.1 确定服务质量优化关键环节 |
5.3.2 服务质量优化策略 |
5.3.3 具体优化措施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综合安全评价法的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道路客运行业安全管理及安全评价技术应用研究 |
1.2.2 综合安全评价方法(FSA)的应用研究 |
1.2.3 FSA在客运行业的研究现状 |
1.2.4 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道路客运的界定 |
2.1.2 道路客运安全的界定 |
2.1.3 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安全评价理论 |
2.2.2 综合安全评价法(FSA)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市道路客运行业发展及安全管理现状考察 |
3.1 A市道路客运行业发展现状 |
3.2 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现状 |
3.2.1 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法规执行情况 |
3.2.2 A市道路客运管理部门工作情况 |
3.2.3 A市道路客运行业诚信评价情况 |
3.2.4 A市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生产情况 |
3.2.5 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的社会监督情况 |
3.3 A市道路客运行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SA方法的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4.1 风险识别: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1 人员因素 |
4.1.2 车辆因素 |
4.1.3 企业因素 |
4.1.4 管理因素 |
4.2 风险评价:道路客运安全管理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1 指标的选择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综合评价表及标准 |
4.3 风险控制: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评价分析 |
4.3.1 对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水平的评价 |
4.3.2 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情况的纵向对比分析 |
4.4 费效比分析: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费效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的政策建议 |
5.1 提高安全检查信息化水平,强化风险识别的精细度与前瞻性 |
5.2 提升诚信评价的影响力,发挥风险评价的反馈调节作用 |
5.3 研发第三方动态监控机制,完善行业风险控制工作模式 |
5.4 强化综合治理手段运用,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综合效益 |
5.4.1 强化违规行为治理,严抓行业不法经营行为 |
5.4.2 强化教育培训工作,提升行业人员素质 |
5.4.3 强化车辆更新维护,提升行业车辆安全技术水平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AR公司生产外包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2 生产外包管理的相关管理理论 |
2.1 生产外包的相关界定 |
2.1.1 生产外包的类型 |
2.1.2 其它概念 |
2.2 质量管理理论 |
2.2.1 全面质量管理 |
2.2.2 质量管理工具 |
2.3 供应商管理理论 |
2.3.1 供应商开发与评估 |
2.3.2 供应商考核管理 |
3 AR公司生产外包管理现状 |
3.1 AR公司概况 |
3.1.1 AR公司发展历程 |
3.1.2 公司基本组织架构 |
3.1.3 主营产品发展战略 |
3.1.4 外包业务业绩表现 |
3.2 AR公司生产外包管理现状 |
3.2.1 外包管理架构现状 |
3.2.2 外包质量管理现状 |
3.2.3 外包供应商管理现状 |
4 AR公司生产外包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
4.1 生产外包管理架构问题分析 |
4.1.1 生产外包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
4.1.2 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外包供应商管理职责混乱 |
4.2 生产外包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4.2.1 外包产品到货检验问题分析 |
4.2.2 外包产品过程质量管控问题分析 |
4.2.3 外包产品质量保障机制问题分析 |
4.3 生产外包供应商管理问题分析 |
4.3.1 供应商选择准入管理问题分析 |
4.3.2 供应商周期性审核管理问题分析 |
4.3.3 供应商质量协议管理问题分析 |
4.3.4 供应商优化淘汰机制管理问题分析 |
5 完善AR公司生产外包管理体系 |
5.1 优化生产外包管理架构 |
5.2 完善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
5.2.1 优化生产外包过程质量管理方法 |
5.2.2 强化生产外包变更管理控制 |
5.2.3 建立生产外包质量巡检机制 |
5.2.4 实施第三方检测管控机制 |
5.3 规范外包供应商管控机制 |
5.3.1 优化外包供应商选择准入管理 |
5.3.2 优化外包供应商周期性审核管理 |
5.3.3 完善外包供应商质量协议管理 |
5.3.4 实施外包供应商优化淘汰管理 |
5.3.5 建立外包供应商辅导机制 |
5.4 建立生产外包现场监造机制 |
5.4.1 生产外包进度管控 |
5.4.2 生产外包库存盘点管理 |
5.4.3 生产外包质量处理 |
5.4.4 生产外包BOM优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三元结构的典型海岛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岛系统及评价研究现状 |
1.2.2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
1.2.3 系统突变及弹性理论 |
1.2.4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2.2.1 气候气象 |
2.2.2 地质地貌 |
2.2.3 水文动力 |
2.2.4 海洋自然灾害 |
2.2.5 海洋资源 |
2.3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
2.4 研究区域海洋开发利用现状 |
2.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章 研究区社会经济环境基础数据 |
3.1 数据组成与来源 |
3.2 研究区社会经济及环境背景 |
3.2.1 区域社会经济背景 |
3.2.2 区域资源环境背景 |
3.3 研究区社会经济及环境现状 |
3.3.1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
3.3.2 资源环境及修复措施 |
3.4 研究区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 |
3.4.1 数据来源及组成 |
3.4.2 数据统计分析及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海岛可持续发展定义 |
4.2 海岛系统分析 |
4.2.1 海岛系统定义 |
4.2.2 海岛系统中的“人-地”关系 |
4.3 海岛“人-地”系统特征及状态变量 |
4.3.1 岛陆资源环境特征及人类活动 |
4.3.2 潮间带资源环境特征及人类活动 |
4.3.3 周边海域环境特征及人类活动 |
4.3.4 自然与人类活动的联结 |
4.3.5 海岛可持续发展系统状态变量 |
4.4 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4.1 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 |
4.4.2 指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
4.4.3 评价指标体系 |
4.4.4 评价属性及其他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泗礁黄龙诸岛可持续发展评价 |
5.1 研究区“人-地”系统发展变化概述 |
5.1.1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
5.1.2 研究区海洋环境变化分析 |
5.1.3 研究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总结 |
5.2 泗礁黄龙诸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5.3 泗礁黄龙诸岛可持续发展评价 |
5.3.1 可持续发展指数计算 |
5.3.2 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海岛系统状态演化分析及管理建议 |
6.1 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状态值测算 |
6.1.1 梯级突变模型构建 |
6.1.2 海岛可持续发展系统状态值 |
6.1.3 系统状态转变的驱动力分析 |
6.1.4 系统状态转变中的快变量与慢变量 |
6.2 基于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双评价的海岛管理 |
6.2.1 研究区海岛管理现状 |
6.2.2 基于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双评价的海岛管理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件1:2011年5 月生态调查结果与评价 |
附件2:2019年5 月生态调查结果与评价 |
附件3:研究区常见植物名录 |
(8)数字时代工业企业能源管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3 目的研究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2.1 能源管理概述 |
2.1.1 能源管理的含义 |
2.1.2 能源管理的措施 |
2.2 能源管理体系概述 |
2.2.1 能源管理体系的含义 |
2.2.2 能源管理体系的构架 |
2.3 质量管理工具PDCA概述 |
2.3.1 PDCA质量环的含义 |
2.3.2 PDCA特点 |
2.3.3 PDCA在能源管理中的发展 |
第三章 工业企业能源管控整体现状分析 |
3.1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问题 |
3.1.1 缺乏能源意识 |
3.1.2 制度不健全 |
3.1.3 缺乏系统性数据支撑 |
3.2 存在的问题总结 |
3.3. 解决途径 |
第四章 数字时代能源管控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
4.1 前期准备及领导决策阶段 |
4.1.1 管理承诺 |
4.1.2 制定能源方针与制度 |
4.2 策划阶段 |
4.2.1 调研识别能源现状 |
4.2.2 确定项目目标及能耗指标 |
4.3 实施与运行阶段 |
4.3.1 搭建能源一体化管控中心 |
4.3.2 节能应用 |
4.4 检查与纠正阶段 |
4.4.1 基于驾驶舱实现透明化、精细化监督 |
4.4.2 综合用能报告 |
4.5 管理评审与持续改善阶段 |
第五章 S公司能源管控项目质量管理实践 |
5.1. 项目背景 |
5.2 研究方法在S公司的应用 |
5.2.1 项目准备 |
5.2.2 能源管控策划 |
5.2.3 能源管控实施与运行 |
5.2.4 检查与纠正 |
5.2.5 管理评审 |
5.3 实施效果 |
5.3.1 对企业带来的效益 |
5.3.2 社会效益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G公司汽车产品研发项目管理信息化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汽车研发项目管理 |
1.3.2 管理信息化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G公司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 |
2.1 G公司概述 |
2.1.1 G公司简介 |
2.1.2 G公司汽车产品研发流程 |
2.1.3 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架构 |
2.2 G公司汽车研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2.2.1 产品开发项目进度管理现状及问题 |
2.2.2 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 |
2.2.3 产品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 |
2.3 G公司汽车研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1 项目管理流程不完善且流于形式 |
2.3.2 时间、质量、成本的过程管理控制不足 |
2.3.3 项目控制方法和工具的欠缺与不完善 |
2.4 G公司项目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
2.4.1 调研结果分析 |
2.4.2 业务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公司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设计 |
3.1 信息化建设方案设计目标与原则 |
3.1.1 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目标 |
3.1.2 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原则 |
3.2 信息化建设方案的系统架构 |
3.2.1 系统功能架构 |
3.2.2 系统技术架构 |
3.3 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流程设计 |
3.3.1 项目进度管理模块业务流程 |
3.3.2 项目质量管理模块业务流程 |
3.3.3 项目成本管理模块业务流程 |
3.4 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功能设计 |
3.4.1 项目进度管理模块 |
3.4.2 项目质量管理模块 |
3.4.3 项目成本管理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公司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实施及保障 |
4.1 实施计划 |
4.2 实施保障 |
4.2.1 组织保障 |
4.2.2 人员保障 |
4.2.3 资金保障 |
4.2.4 执行保障 |
4.3 风险分析与措施 |
4.3.1 风险分析 |
4.3.2 应对措施 |
4.4 预期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Z型动车组空调制冷系统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二、动车组空调系统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质量控制相关理论及Z型动车组空调系统功能概述 |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
一、质量控制定义 |
二、质量控制五大手册 |
第二节 质量控制要素 |
一、人 |
二、机 |
三、料 |
四、法 |
五、环 |
六、测 |
第三节 质量控制的方法 |
一、故障树法 |
二、MSA-测量系统分析法 |
三、SPC-统计过程控制法 |
第四节 Z型动车组空调系统的功能 |
一、加热功能 |
二、制冷功能 |
三、通风功能 |
四、除湿功能 |
第三章 Z型动车组空调制冷系统典型质量问题建模分析 |
第一节 空调制冷系统典型质量问题定性分析 |
一、空调机组制冷回路 |
二、空调制冷系统制冷电路 |
第二节 基于故障树法的空调制冷系统典型质量问题建模 |
一、顶事件的确定 |
二、第一级子系统分析 |
三、第二级子系统分析 |
四、第三级子系统分析 |
五、第四级子系统分析 |
六、空调制冷系统的动态故障树模型构建 |
第三节 空调制冷系统子模块定量分析 |
一、M4子模块分析 |
二、M1子模块分析 |
三、M5子模块分析 |
四、M10子模块分析 |
第四节 空调制冷系统质量控制薄弱环节分析 |
一、概率重要度求解 |
二、工序薄弱环节分析 |
第四章 Z型动车组空调制冷系统质量控制方法 |
第一节 测量系统的质量分析-MSA法 |
一、空调柜线缆安装工序测量系统数据的采集 |
二、交叉表的求解 |
三、评价人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
四、分析评价人测量的有效性和测量系统的有效性 |
五、评价人的误判率与漏判率分析 |
第二节 基于SPC法的空调制冷系统质量分析 |
一、关键质量控制工序的选择 |
二、数据信息采集 |
三、利用P控制图分析工序过程能力 |
第三节 工序改进 |
一、工序质量问题整改 |
二、改进后的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
第四节 工序控制 |
一、工序测量系统的控制 |
二、工序过程的监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汽车客运生产安全质量管理系统分析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智能制造的天合汽车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优化研究[D]. 戴海波.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YJ汽车零部件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林雨伞. 华侨大学, 2021
- [3]XG公司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赵迎凯. 河北大学, 2021(02)
- [4]基于旅客满意度的客运站服务质量优化研究[D]. 丁小芳.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5]基于综合安全评价法的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评价研究[D]. 陈秋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AR公司生产外包管理研究[D]. 王海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三元结构的典型海岛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柳柱. 南京大学, 2020(12)
- [8]数字时代工业企业能源管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魏吉祥.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G公司汽车产品研发项目管理信息化方案设计与实施[D]. 史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Z型动车组空调制冷系统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张清. 青岛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