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陈沛酉[1](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李祎[2](2015)在《高校校园文化整合建设的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以校史为载体,从校史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整合建设的视角出发,对校史的功能作用,以及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整合建设的主要思路进行了阐释和探讨。
杨硕[3](2013)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是2011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由一所成人高等院校(洛阳市职工科技学院)、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洛阳市卫生学校)和一所国家级重点技校(洛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合并而成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多元并存的系统,必须通过整体性的设计和规划,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具体分析了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情况以及国内外校园文化研究的动向加以论述;第二部分是针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深入理解其校园文化建设在理论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三部分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出现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全面了解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四部分则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具体对策,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打造更美丽的校园,在制度文化方面建设更人性化的校园,在精神文化方面,不断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并通过行为文化的建设,引领和谐校园的形成,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沟通和深度融合,加快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本文的探讨将有助于三所院校的文化更好的融合,推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更健康有序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抛砖引玉,为我国高等院校在未来为更好的发展而进行的合并重组及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雷蕾[4](2013)在《M高职院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整合研究》文中提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校园中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是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大学校园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格调和氛围,这只无形之手往往发挥着有形的行政力量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对身在其中的所有人员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使得他们在这种文化气息中自然地朝着一定目标不断前进。校园文化不仅展示了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整体性质的系统结构。对于合并后的高职院校,如何将不同背景的学校文化完美地整合,最终实现校园的实质性合并,成为一个需要大家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共六章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及相关理论综述,主要介绍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及研究框架。同时,阐述了组织文化、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整合的相关理论,指出高职院校合并后校园文化整合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从文化的四个层面描述了M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而提出校园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并从现状中分析出M高职院校合并后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结论及创新之处,以及本文的不足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四个层面对M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进行研究,最终使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能够完美地整合,提高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效率。
赤沙沙,韩连仓,赵文斌[5](2011)在《论合并型大学的文化整合》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学合并,形成了多校区大学的格局,这使一所大学的不同校区同时存在着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不同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关系到大学的实质性融合,针对合并型大学文化融合面临的一些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文化整合途径重构大学校园文化。
李茂科,张承安[6](2010)在《论合并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再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后,我国高校进入后合并时期。后合并时期高校校园文化难免存在排异和冲突。作为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和主体部分———校园精神文化的冲突是造成高校不能实质性融合的主要症结所在。校园精神文化和谐形象整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考虑制约合并高校精神文化整合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及地区文化、合并高校的传统和性质、员工的素质、决策者的追求等主要因素;在价值观上,坚持为教师创造机会、为学生创造价值的价值主张,在理念上,要以创新为导向,把创新作为大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制度上,要建立一整套新的规章制度。
韩杰[7](2010)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方兴未艾的高校合并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高校实现资源共享,追求规模效益,增强办学实力的有效手段。合并给高校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困惑,应对的有效手段就是尽快地把校园文化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合并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李富荣[8](2009)在《高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力图从大学存在的本质出发,强调文化整合对于大学的文化使命和高等教育的本质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现实层面对文化整合在加速办学理念的融合、学科融合、制度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学风建设等高校管理各个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对于如何整合和发展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路与设想。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一)高校合并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解析。主要论述了高校合并的内涵、背景、现状;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高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二)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从促进各校区文化资源整合,拓展优秀主流文化发展空间,实现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三方面阐述高校合并之后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从校园文化主体心理方面的冲突,两种或多种校园文化之间的冲突,校园文化形式之间的冲突三方面阐述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三)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主要论述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两大原则,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应探索的新方法。
肖谦[9](2008)在《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的障碍剖析与对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整合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校园文化整合对高校合并发挥着核心作用,它反映在高校合并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并以文化的力量左右着合并高校未来的发展走向。合并高校应特别注意被并院校文化上的差异,正视文化整合中的障碍,加强整合对策研究。只有被并院校的文化优势互相融合和促进,合并行为才有望真正获得成功。
侯清麟,肖谦[10](2008)在《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的原则与策略》文中认为
二、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高等职业院校 |
二、组织转型 |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
一、文献考察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延伸个案法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组织文化整合 |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高校校园文化整合建设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史促进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建设的功能作用 |
二、校史促进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建设的创新思路 |
(3)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校园文化研究动向 |
1.2.1 国内校园文化研究动向 |
1.2.2 国外校园文化研究动向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
2.1 校园文化的概念 |
2.1.1 校园文化的界定 |
2.1.2 校园文化的特征 |
2.2 校园文化的构成 |
2.2.1 校园物质文化 |
2.2.2 校园制度文化 |
2.2.3 校园行为文化 |
2.2.4 校园精神文化 |
2.3 校园文化的效力 |
2.3.1 具有导向引导效力 |
2.3.2 具有启迪智慧效力 |
2.3.3 具有塑造人格效力 |
2.3.4 具有规范行为效力 |
2.4 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2.4.1 指向性原则 |
2.4.2 开放性原则 |
2.4.3 结合性原则 |
2.4.4 系统性原则 |
第3章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
3.1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
3.1.1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
3.1.2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
3.1.3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理念 |
3.2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前三所院校概况 |
3.2.1 洛阳市职工科技学院概况 |
3.2.2 洛阳市卫生学校概况 |
3.2.3 洛阳高级技工学校概况 |
3.3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3.4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
3.4.1 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2 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3 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4 行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5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 |
3.5.1 文化的复杂性和传承性会阻碍文化的融合 |
3.5.2 文化刚性阻碍了学校战略的贯彻实施 |
3.5.3 合并各方员工个体文化的差异阻碍学院新的校园文化的统一 |
3.5.4 校领导对校园文化的作用认识不够 |
3.5.5 教职员工与学校间信息不对称导致角色模糊感增强 |
3.5.6 教职员工的信任度因学校领导承诺的变化可能下降 |
第4章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4.1 校园文化建设应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
4.1.1 以文化认同催生文化融合 |
4.1.2 以文化调试推动文化整合 |
4.1.3 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整合 |
4.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
4.2.1 物质文化方面,努力建造美丽校园 |
4.2.2 制度文化方面,建设更人性化的校园 |
4.2.3 精神文化方面,加快建设步伐,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
4.2.4 全方位建设行为文化,引导和谐校园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M高职院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组织文化理论 |
2.1.1 组织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
2.2 校园文化理论 |
2.2.1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
2.2.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及特点 |
2.3 校园文化整合理论 |
2.3.1 整合的含义及作用 |
2.3.2 高职院校合并后校园文化整合的内涵及特征 |
第三章 M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
3.1 M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
3.1.1 物质层文化 |
3.1.2 制度层文化 |
3.1.3 行为层文化 |
3.1.4 精神层文化 |
3.2 M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组织的影响 |
第四章 M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整合分析 |
4.1 校园文化整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校园文化整合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M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整合的对策及建议 |
5.1 M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整合的对策 |
5.2 M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整合的建议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之处 |
6.2 本文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组织文化OCAI调查问卷 |
(5)论合并型大学的文化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并型大学文化整合面临的挑战 |
(一) 文化传统的差异 |
(二) 办学理念的冲突 |
(三) 心理失衡的加剧 |
二、合并型大学文化整合的原则 |
(一) 目的性原则 |
(二) 高标准原则 |
(三) 整体性原则 |
(四) 求同存异原则 |
(五) 循序渐进原则 |
(六) 开拓性原则 |
三、合并型大学文化整合的策略 |
(一) 以人为本, 注重理念 |
(二) 融合创新, 形成特色 |
(三) 多元并存, 突出主导 |
(四) 取长补短, 整体优化 |
四、合并型大学文化整合的趋势 |
(一) “和而不同”是文化整合的建构方向 |
(二) 大学文化整合需要倡导和唤醒文化自觉 |
1、熔铸办学理念, 强化理性自觉 |
2、讲究整合艺术, 达到文化认同 |
3. 塑造品牌形象, 培养文化自觉 |
(6)论合并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园精神文化的冲突与排异 |
二、校园精神文化整合 |
(一) 校园精神文化整合应坚持的核心原则 |
(二) 制约合并高校精神文化整合的主要因素 |
(三) 合并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整合路径 |
1.师生价值观的整合。 |
2.学校精神和理念的再造。 |
3.学校管理制度的规范。 |
(7)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
1. 空间距离导致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加大 |
2. 忽视校园文化在合并高校中的地位, 导致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加大 |
3. 师生的怀旧情结导致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加大 |
4. 文化差异导致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加大 |
二、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2. 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
3.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
三、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
1. 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合并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
2. 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为合并高校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思想保证 |
3. 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
4.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8)高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高校合并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解析 |
(一) 高校合并的概述 |
1. 高校合并的内涵 |
2. 高校合并的背景 |
3. 高校合并的现状 |
(二) 校园文化的概述 |
1. 校园文化的内涵 |
2. 校园文化的内容 |
(三) 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 |
1. 整合合并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
2. 整合校园文化是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
3. 整合校园文化是促进高校德育动态发展的需要 |
4. 整合校园文化是实现新校最终实质融合的标志 |
二、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
(一) 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 |
1. 促进各校区文化资源整合 |
2. 拓展优秀主流文化的发展空间 |
3. 实现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 |
(二) 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
1. 校园文化主体心理方面的冲突 |
2. 两种或多种校园文化之间的冲突 |
3. 合并后校园文化形式之间的冲突 |
三、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
(一) 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三大原则 |
1. 实事求是原则 |
2. 科学发展原则 |
3. 统筹兼顾原则 |
(二) 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
1.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2. 开放与创新的关系 |
3.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三) 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应探索的新方法 |
1. 将弱势文化特质直接添至强势文化的方法 |
2. 强势文化直接改造吸收弱势文化的方法 |
3. 强度相当的校园文化有机组合的方法 |
(四) 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应采取的途径 |
1. 加强文化宣传,促进文化良性沟通 |
2. 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深度融合 |
3. 加强文化互动,保证文化有序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的原则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园文化整合的主要原则 |
1.高标准高起点原则。 |
2.求同存异原则。 |
3.循序渐进原则。 |
4.充分沟通原则。 |
5.学术自由原则。 |
二、校园文化整合的基本策略 |
1.以人为本, 注重理念。 |
2.取长补短, 整体优化。 |
3.融合创新, 形成特色。 |
4.多元并存, 突出主导。 |
四、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2]高校校园文化整合建设的实践探索[J]. 李祎. 兰台世界, 2015(20)
- [3]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建设研究[D]. 杨硕. 河南科技大学, 2013(03)
- [4]M高职院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整合研究[D]. 雷蕾.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4)
- [5]论合并型大学的文化整合[J]. 赤沙沙,韩连仓,赵文斌.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 [6]论合并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再造[J]. 李茂科,张承安. 怀化学院学报, 2010(12)
- [7]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 韩杰.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05)
- [8]高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李富荣.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9]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的障碍剖析与对策探讨[J]. 肖谦.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10]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的原则与策略[J]. 侯清麟,肖谦.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05)
标签:校园文化论文;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