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动力电池及部分关键材料

锂离子动力电池及部分关键材料

一、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部分关键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布皓冉[1](2021)在《某型纯电动乘用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制冷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纯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整车热管理系统与汽车核心部件的性能表现密不可分,逐渐成为制约整车性能的关键核心。整车热管理系统一方面满足乘员舱制冷、制热等舒适性需求,另一方面使得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工作在适宜温度范围内,保证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然而,在高温工况下整车热管理系统工作能耗较高,极大制约了纯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因此,如何在保证良好温控效果的同时,降低整车热管理系统能耗,提升汽车高温续驶里程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课题组某型纯电动乘用车热管理系统优化项目为依托,以提升高温下整车热管理系统性能,减小系统能耗,增加汽车续驶里程为目标,开展制冷控制策略研究。首先,对车载锂离子电池热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其生热机理和传热机理,通过混合脉冲功率特性阶跃法(HPPC)获取电池直流内阻及开路电压在不同温度、SOC下的温度变化曲线,为后续电池模型搭建提供试验依据;设计电池热物性参数试验,用试验测量的方式获取电池比热容、导热系数等参数,为后续电池模型搭建提供参数依据。其次,确定整车热管理系统冷却回路的架构,将其分为电机冷却回路,空调回路和电池冷却回路,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整车热管理系统制冷工作模式;通过计算电池组和乘员舱在夏季极限工况下的热负荷,确定空调制冷负荷,在此基础上对空调回路的压缩机、换热器、膨胀阀、风扇等部件的关键参数进行匹配,为后续空调回路模型搭建提供参数依据。然后,基于GT-SUITE仿真软件搭建一维仿真模型,包含整车动力系统、电机冷却回路、电池冷却回路、空调回路、乘员舱冷却、前端散热共7个子模型,根据各模型间的热传递关系耦合7个子模型,完成整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搭建;基于Simulink搭建整车热管理系统制冷控制策略模型,包括系统各工作模式及部件的控制策略,并与GT-SUITE进行联合仿真;进行EV-TEST高温行驶试验,对比试验与仿真结果,从乘员舱温度、电池平均温度、电机出口水温及整车能量流表征等方面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最后,为提升整车热管理系统制冷性能,本文提出分别使用模糊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的两种不同空调压缩机控制方案,并基于整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进行高温工况下的联合仿真,分析两种方案相比传统PID控制对整车热管理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相比PID控制,使用模糊控制及模型预测控制均可以缩短乘员舱温度及电池进口水温到达目标温度的时间,并且温度波动范围更小,超调量小,具有更良好的控制效果。此外,使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案的整车热管理系统能耗更低,其压缩机耗电量相比PID控制减小10.7%,使汽车续驶里程增加1.3%。

刘子文[2](2021)在《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动汽车以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小、资源充足和效率高等优势在市场中逐渐普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电动汽车的普及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近年来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速明显,与之相关的重要组成部件电池的销量也获得了快速增长。但是,动力电池的寿命是有时间限制的,大量报废电池的出现会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严重的危害。因为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钴、锂等危险元素。目前,关于逆向回收模式和回收物流网络的研究较多,单独研究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物流网络模型构建与优化的数量极少。因此,研究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逆向物流回收网络模型建模与优化对未来规模化废旧电池回收的实践处理提供理论建议。本文分别从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叙述动力电池回收状况。对大量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总结述评,回顾了国内外动力电池回收现状、逆向物流研究发展动态和动力电池回收研究发展动态,指出我国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研究的不足,进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论述了动力电池概述、逆向物流网络的特征分类及网络设计和逆向物流不确定规划方法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基于此,分析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渠道流程,并对逆向物流回收三种模式自营、联营和第三方外包经营进行比较。在EPR制度的影响下,建立了以电池制造企业为主体的多方联合运营物流回收模式。其次构建了确定环境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模型。接着考虑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需求量、动力电池回收数量以及回收质量的不确定性,使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构建不确定环境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物流网络模型。运用不确定条件规划方法将不确定模型转化为确定模型,并用Lingo软件对该混合整数线性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L市为研究算例分析,收集并整理了L市地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相关的数据,将数据代入模型用Lingo软件求解,设计了 L市不确定条件下动力电池逆向物流回收网络构建,使L市的废旧电池回收更高效有益,发挥更多价值。本文所构建模型和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未来城市规模化报废动力电池回收问题,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下,考虑了储能节点,本文所构建的不确定条件下动力电池回收集成网络模型充分发挥了报废动力电池的回收价值,使整个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实现收益最大化。

李赞[3](2021)在《低温下某型纯电动乘用车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当下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石油资源的日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因此我国汽车产业的重心开始转向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但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环境适应性较差,在高低温工况下,尤其是低温工况下,续驶里程相对于常温工况严重衰减。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天温度低、冬夏温差大,动力电池的容量及充放电性能在寒冷气候下衰减较大,而乘员舱、电池及电机的热管理孤立分散,没有形成一套集成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因此,低温工况下纯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合理构型、整车热量的合理利用以及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成为必要。本文依托于课题组的校企合作课题,对某型纯电动乘用车的整车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展开研究,旨在保证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低温工况下车辆的续驶里程以及整车热量的合理利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的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乘员舱热管理技术及整车热管理系统架构的发展现状。随后展开对纯电动乘用车热管理系统架构的分析,根据每个回路的不同功能将热管理系统分为电池回路、乘员舱、电机回路、制冷循环回路及制热循环回路,并在目标车型的热管理系统架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回路优化,并基于优化后的热管理系统回路划分了低温行驶工况下热管理系统的不同工作模式。为研究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及建模需要,利用课题组现有设备进行了相关的电池实验,之后利用GT-SUITE软件进行电池、电机、乘员舱、制热循环回路及整车动力系统的一维仿真模型搭建。基于优化后的热管理系统回路,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模型搭建,并通过GT-SUITE软件进行了联合仿真,之后通过已有的实车实验数据对热管理系统联合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了模型可以准确的描述电池、电机及乘员舱等部件的温度变化情况及整车的能耗情况。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电池、电机及乘员舱的温度变化及整车的能耗均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本文选取环境温度为-15℃、-7℃及0℃作为低温下的典型工况,研究不同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对电池容量衰减比例及车辆续驶里程的影响,完成低温行驶工况下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的制定。最后为减小PTC为乘员舱及电池同时制热阶段的能耗,根据电池温度制定了阶段控制策略,并以电池容量衰减比例和PTC能耗作为优化目标构建了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后,根据目标函数的不同权重系数,得到了多组仿真结果,并通过帕累托边界获得了使整体效益最好的最优解。当目标函数的权重系数为0.25时,在-15℃的环境温度下、一个CLTC行驶工况内,阶段控制策略相比于原控制策略,以牺牲1.4%的电池容量衰减比例为代价,使PTC节省了10.73%的能耗,达到了在PTC为乘员舱及电池同时制热阶段节能的目标。

张玉洁[4](2020)在《电池数据标准化处理分析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末,传统化石能源消耗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人类亟待解决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的能源问题。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能量转换率和极强的环境友好性等性能优点,因此其成为传统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科研与工程实践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测试数据处理与综合性能评价方面有着新需求。本论文针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性能评价做出如下研究:(1)分析现有锂离子电池数据处理系统的构建方法与适用场景,研究现有锂离子电池基本性能评价、模型评价、综合评价等评价方式的方法和应用场合。(2)研究锂离子电池的测试体系与测试标准,着重研究锂离子电池实验室测试中的定容实验、小倍率电流充放电实验、HPPC实验、循环寿命实验,并根据这四类实验获取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参数。(3)提出基于Python的实验数据处理流程,解决数据处理中的重难点问题,建立基于Python的锂离子电池数据处理分析平台,用该平台验证本论文提出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可行性。设计锂离子电池测试数据自动化处理软件,实现电池性能参数的自动获取以及多组实验数据的直观比对。(4)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池综合评价系统,着重研究层次分析法中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判断矩阵的建立、权重向量的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等内容。用新电池选型与退役电池筛选这两种应用场景验证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王丽君[5](2020)在《H电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生态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由此引发的传统能源危机更加突出,与节能环保相关的产业备受重视。相较传统电池而言,锂电池不含铅、镉等重金属,无污染,且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重量轻、体积小、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充电快速等优势,已经成为绿色新能源产品的一种。随着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新能源交通工具得到了快速发展,且伴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及储能应用的扩大,锂电池行业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获得了大力支持,全球锂电池行业发展迅猛。锂电池已大量应用在消费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等,全球锂电池行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空间技术、国防工业、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甚至公共建筑和家庭等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投资进入该行业,加之现存锂电池制造企业,锂电池行业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因此,如何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使得企业可以在竞争中立足并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H电源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战略管理与发展战略理论,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等战略分析工具,首先对H电源公司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然后结合对H电源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及其内部资源能力条件的梳理与分析,得出H电源公司在其外部环境中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与自身拥有的优势和劣势;之后综合运用SWOT分析工具,得出H电源公司应选择以增长为主、扭转为辅的发展战略,其战略实施重点为扩大产能、增强技术研发、拓展市场、人才队伍建设;最后提出与之相应的保障措施,以确保H电源公司发展战略顺利落地实施。通过本文研究所形成的结论,提出H电源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期望H电源公司可以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期望对中小规模锂电池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及意义。

张荣祥[6](2020)在《25马力电动拖拉机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动拖拉机行驶过程中,动力电池组将会持续放电,尤其是在加速、爬坡等工况下会频繁地大电流放电。当放电时,电池组内部会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电池快速生热,过高温度将会导致电池寿命以及容量下降,甚至会造成电池组燃烧。因此设计电池热管理系统将有效控制电池组进行散热,这对电动拖拉机高效稳定地运行有重要意义。本课题致力于研究25马力电动拖拉机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采用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根据锂电池的数值参数进行仿真分析。然后选定动力电池热管理的零部件,搭建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电机功率和续航里程要求,选定了单体电池参数,并设计了整个电池模块的组成方式:每70块电池串联成一个电池模组,根据双电机需求,再并联70块电池组成的电池模块,最终需要5个这样的电池模块满足续航里程的要求。2.对选用的锂电池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 0.5 C、1C、2 C、4 C放电倍率下的温度场。3.通过仿真分析比较了不同冷板厚度、冷板大小、冷却液流量的冷却效果。4.提出了在冷板两侧嵌入热管加强散热效果的思路,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可行性。最终对单体电池选定如下冷却系统参数:冷板大小为长150 mm,宽76 mm,冷板厚度5 mm、冷却液流量1.08×10-3kgs-1;根据环境温度,设置不同温度的冷却液初始温度,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电池模组的冷却系统设计有效;对电动水泵、散热器、风扇等部件进行了选型,初步设计了 25马力电动拖拉机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刘鹏程[7](2019)在《废弃三元电池材料的回收过程动力学与再生LiNi0.5Co0.2Mn0.3O2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效应小、无记忆效应、工作温度范围宽等优点而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3年,随着这些领域的高速发展,废弃锂离子电池的处理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选取了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正极)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材料进行回收处理和再生研究。针对三元材料的回收,本文提出了还原焙烧—分步浸出工艺。其中三元材料还原焙烧过程TG-DSC和XRD分析表明:焙烧温度在500℃~850℃时,三元材料被还原成Li2CO3、NiO、Ni、Co和MnO的混合物。采用Kissinger公式对还原焙烧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表明:Li2CO3析出反应在500℃以上进行,其活化能为220.96 kJ/mol;三元材料晶体离解反应在550℃下进行,其反应活化能为480.67 kJ/mol。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焙烧条件对焙烧产物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得到最优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650℃、焙烧时间30 min、碳含量10 wt.%。还原焙烧产物采用分步浸出工艺,分别提取Li+和Ni2+、Co2+、Mn2+。采用水浸提取Li+,最佳水浸条件为:液固比30 ml/g,浸出时间90 min,此条件下Li浸出率高达93.23%。水浸渣中Ni、Cu、Mn采用H2SO4浸出,最佳酸浸条件为:H2SO4浓度4 mol/L,液固比10 ml/g,浸出时间30 min,浸出温度90℃,此条件下Ni2+、Co2+、Mn2+浸出率分别为99.56%,99.87%和99.9%。H2SO4浸出过程动力学采用收缩核模型分析表明,反应物内部扩散步骤为H2SO4浸出过程控制步骤;采用Arrhenius公式计算H2SO4浸出Ni2+、Co2+、Mn2+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29.35 kJ/mol,24.00 kJ/mol和23.29 kJ/mol,证明H2SO4浸出过程是动力学上内扩散控制过程。将酸浸液作为共沉淀反应的原料得到再生Ni0.5Co0.2Mn0.3(OH)2前驱体,随后与Li2CO3煅烧制备再生LiNi0.5Co0.2Mn0.3O2材料。将再生LiNi0.5Co0.2Mn0.3O2材料与同等工艺下制备的LiNi0.5Co0.2Mn0.3O2材料进行比较,二者的形貌、粒度分布、分散性、结晶度、锂镍混排程度基本一致,电化学测试表明这两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构稳定性、电化学反应可逆性、导电性等性能基本一致,验证了该再生方法的可行性。

刘金海[8](2019)在《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中国制定了以纯电动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发展选择。近年来,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与之相配套的动力电池产业也迅速成长。但是与此同时,市场的竞争也在加剧,目前1/3的行业企业已经被淘汰。作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主要生产厂商之一,珠海YL公司目前与行业领先企业有比较大的差距,基本处于行业第三梯队,面临优胜劣汰的压力。公司如何调整竞争战略,提升行业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本文研究珠海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的竞争战略,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运用PEST分析、五力分析模型等方法分析了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发展所面临的外部及行业环境。研究表明,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机遇、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的巨大挑战,技术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不足。其次,从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生产运营等方面分析了YL公司的内部环境,明确了YL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状况。研究表明,YL公司在主流技术路线上与国内一流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产品需要在更多应用领域拓展市场,组织人员架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生产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然后,运用EFE、IFE矩阵分析方法对YL公司宏观外部及行业环境进行了评价,基于SWOT方法对YL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采取SO增长型战略定位,重点要保护和加强现有市场、实施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最后,从研发、市场、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四个方面提出了职能层战略;从商业模式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对YL公司下一步明确动力电池业务竞争战略和发展方向,追赶行业领先位置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同行企业制定战略也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田欣[9](2019)在《在线均衡的BMS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锂离子电池在电子、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锂离子电池拥有放电电压高、能量大以及安全性能高等一系列优点。随着国家提倡环保节约政策推行,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纯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源。为了使锂离子电池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准确的电池等效模型。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的设计和电池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的研究都依赖电池等效模型的准确性。电池的SOC估算和电池电量的均衡是电池管理系统的两个关键研究内容。电池电量的均衡是电池管理系统应当具有的重要功能,高效的均衡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电池包电能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环保效果,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本课题在通过研究电池模型的基础上,完成对电池SOC的准确估算,并且通过软硬件设计,完成了电池管理系统在线实时对电池电量均衡的功能。本课题首先对18650锂离子电池进行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通过对电池进行混合脉冲功能特性(The Hybrid Pulse Power Characterization,简称HPPC)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采用多项式拟合实现在不同SOC状态下的参数辨识。后经过算法对比,选择了以开路电压法提供初值、拓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测量误差修正的混合算法对由18650组成的电池包进行SOC估算,结合实验数据在MATLAB中进行了仿真。最后通过软硬件的设计,实现了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可以实时对电池单体进行均衡的功能,其功能以主动均衡为主、被动均衡为辅,均衡电路由简单的继电器电路与直流变换器(DC/DC)组成,可以满足实际工程运用。

赖永鑫[10](2019)在《圆柱形动力电池模组液冷散热模块的数值模拟及轻量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繁荣发展,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众多电池热管理方式中,液冷热管理技术具有换热系数高、温控效果好、系统能耗小等特点。电池热管理系统除了基本的性能要求外,还应做到轻量化。本文针对一款18650圆柱形电池,设计了以一种导热结构(TCS)为核心的液冷电池热管理系统散热模块,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TCS的性能展开分析和轻量化设计,并对液冷散热模块的流量分配特性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内阻特性实验和开路电压温度系数测试,确定了电池5C大倍率放电时的生热规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电池单体三维热模型,并通过电池温升特性实验验证了其合理性。实验结果表明,电池5C放电结束时,电池的表面温度已达360 K(87℃),亟需设计有效的电池热管理方案。(2)针对电池在5C放电的工况,探究了TCS在不同冷却水质量流率mf和TCS结构参数下的性能表现,同时关注TCS重量mTCS的变化。结果表明:当mf为6×10-4 kg/s时,TCS的性能即可满足电池热管理的要求;TCS内径的增加可有效减小mTCS冷却水的压降ΔP;适当地减小TCS与电池接触面高度,能有效降低电池温差和mTCS;增加TCS与电池接触面角度可有效降低电池最高温度和温差,但mTCS也随之增加。随后,本文经过结构设计得出了轻量化的TCS,对比初始结构,对应的电池温差、ΔP和m TCS分别降低了14%、80%和46%。(3)以液冷散热模块的流道结构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流体进出口位置、方向对其流量分配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U型设计的进出口位置且流体入口为垂直于储液板时形成的AA1-10结构,其流道的流量分配均匀性最好,比初始所设计的流道结构的无量纲极差和不均匀系数分别降低了74%和84%,同时ΔP升幅仅为3%。随后,建立电池组温度预测关系式,评估了电池组的温度情况,发现AA1-10结构对应的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为312.93 K和4.57 K,这表明液冷散热模块的性能满足了电池组热管理的要求。

二、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部分关键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部分关键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某型纯电动乘用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制冷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池热管理技术
        1.2.2 整车热管理技术
        1.2.3 热管理控制策略现状
    1.3 本文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课题研究对象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锂离子电池热机理分析及参数试验
    2.1 锂离子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
        2.1.1 锂离子电池结构
        2.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2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和传热机理
        2.2.1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
        2.2.2 锂离子电池传热机理
    2.3 锂离子电池温度特性试验
    2.4 锂离子电池热物性参数试验
        2.4.1 比热容测量试验
        2.4.2 导热系数测量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车热管理系统方案设计及空调参数匹配
    3.1 热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3.1.1 热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3.1.2 热管理系统工作模式
    3.2 电池组和乘员舱热负荷分析
        3.2.1 电池组热负荷计算
        3.2.2 乘员舱热负荷计算
    3.3 空调参数匹配
        3.3.1 运行工况设计
        3.3.2 压缩机参数匹配
        3.3.3 换热器参数匹配
        3.3.4 节流装置参数匹配
        3.3.5 风扇送风量匹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模型搭建及制冷控制策略制定
    4.1 基于GT-SUITE的仿真模型搭建
        4.1.1 整车动力系统建模
        4.1.2 电机冷却回路建模
        4.1.3 电池冷却回路建模
        4.1.4 空调回路建模
        4.1.5 乘员舱冷却模型搭建
        4.1.6 前端散热模型搭建
    4.2 制冷控制策略模型搭建
        4.2.1 各工作模式控制策略
        4.2.2 各部件控制策略
    4.3 仿真模型可靠性验证
        4.3.1 实车试验
        4.3.2 试验与仿真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冷性能提升控制策略研究
    5.1 模糊控制方案
        5.1.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5.1.2 压缩机模糊控制器设计
    5.2 模型预测控制方案
        5.2.1 模型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5.2.2 空调系统状态空间建模
        5.2.3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5.3 仿真对比
        5.3.1 模糊控制与PID控制对比
        5.3.2 MPC与 PID控制对比
        5.3.3 模糊控制与MPC控制对比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
        1.2.1 动力电池回收现状
        1.2.2 逆向物流研究发展动态
        1.2.3 动力电池回收研究发展动态
        1.2.4 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述评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动力电池概述
        2.1.1 动力电池基本特征
        2.1.2 动力电池回收相关理论
    2.2 逆向物流网络
        2.2.1 逆向物流概念及特征
        2.2.2 逆向物流网络特征及分类
        2.2.3 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方法
    2.3 逆向物流不确定条件规划方法
        2.3.1 不确定条件描述
        2.3.2 不确定条件规划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设计分析
    3.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分析
        3.1.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渠道
        3.1.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流程分析
    3.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确定
        3.2.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类
        3.2.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比较选择
    3.3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结构设计
        3.3.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设计原则
        3.3.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结构设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确定条件下动力电池回收网络优化
    4.1 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
        4.1.1 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设计目标
        4.1.2 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模型构建
    4.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物流不确定条件分析与规划
        4.2.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物流中不确定条件的规划
        4.2.2 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模型构建
    4.3 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优化模型求解
        4.3.2 模糊模型清晰化处理
        4.3.3 模型求解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算例研究
    5.1 L市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现状分析
    5.2 数据描述
    5.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5.4 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低温下某型纯电动乘用车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
        1.2.2 乘员舱热管理技术
        1.2.3 整车热管理系统架构
    1.3 课题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2章 纯电动乘用车整车热管理系统架构分析
    2.1 整车热管理系统架构
    2.2 电池回路
        2.2.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2.2 锂离子电池生热传热机理
    2.3 乘员舱冷负荷
    2.4 电机回路
    2.5 制冷循环回路
    2.6 制热循环回路
    2.7 整车热管理系统架构优化
        2.7.1 热管理系统回路优化
        2.7.2 低温下热管理系统工作模式划分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管理系统仿真物理模型搭建
    3.1 电池部分模型搭建
        3.1.1 电池实验
        3.1.2 电池容量衰减模型
        3.1.3 电池循环回路模型搭建
    3.2 乘员舱模型搭建
    3.3 电机循环回路模型搭建
    3.4 制热循环回路模型搭建
    3.5 整车动力系统模型搭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温下热管理系统仿真与控制策略研究
    4.1 低温下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模型搭建
    4.2 整车实验
        4.2.1 实验标准及台架
        4.2.2 实验结果分析
    4.3 仿真模型准确性验证
    4.4 低温行驶工况下的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4.1 -15℃行驶工况
        4.4.2 -7℃行驶工况
        4.4.3 0℃行驶工况
    4.5 研究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热管理系统多目标优化
    5.1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5.1.1 多目标优化含义及方法
        5.1.2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最优解
        5.1.3 遗传算法
    5.2 阶段控制策略及多目标优化模型
    5.3 优化结果与讨论
        5.3.1 最小能耗控制策略
        5.3.2 最小电池容量衰减比例控制策略
        5.3.3 平衡控制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电池数据标准化处理分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测试数据分析系统研究现状
        1.2.2 电池性能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安排
2 锂离子动力电池与测试实验
    2.1 锂离子电池介绍
        2.1.1 基本工作原理
        2.1.2 部分电性能参数
        2.1.3 锂离子电池类型
    2.2 电池数据来源
        2.2.1 实车数据
        2.2.2 实验室数据
    2.3 常用实验室测试实验
        2.3.1 定容实验
        2.3.2 小倍率电流充放电实验
        2.3.3 HPPC实验
        2.3.4 循环寿命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功能需求与设计要求
    3.1 小倍率电流充放电功能模块
        3.1.1 ICA曲线的绘制
        3.1.2 多条ICA曲线比对
        3.1.3 设计要求
    3.2 HPPC实验功能模块
        3.2.1 等效电路模型与参数辨识
        3.2.2 模型参数验证
        3.2.3 设计要求
    3.3 循环老化实验分析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的软件设计
    4.1 Python语言
        4.1.1 Python扩展库
        4.1.2 界面控件简介
        4.1.3 其他
    4.2 基于Python的数据处理流程
        4.2.1 数据格式统一
        4.2.2 ICA曲线的绘制
        4.2.3 一阶RC等效电路模型参数辨识
        4.2.4 循环容量
    4.3 界面设计
        4.3.1 原始实验数据处理
        4.3.2 多组数据比对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池评价
    5.1 锂离子电池系统评价
        5.1.1 评价问题要素
        5.1.2 层次分析法
    5.2 评价过程
        5.2.1 评价指标的获取
        5.2.2 层次结构模型
        5.2.3 建立判断矩阵
        5.2.4 计算权重向量
        5.2.5 评价界面
    5.3 评价体系应用
        5.3.1 新电池选型
        5.3.2 老化电池筛选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H电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基础理论及分析工具
        1.2.1 相关基础理论
        1.2.2 战略分析工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H电源公司发展现状评述
    2.1 H电源公司概况
    2.2 H电源公司发展历程
        2.2.1 新设初创期(2009年-2011年)
        2.2.2 稳定发展期(2012年-2016年)
        2.2.3 业务调整整合期(2017年至今)
    2.3 H电源公司发展现状
        2.3.1 公司业务构成
        2.3.2 公司产品市场
        2.3.3 公司经营情况
        2.3.4 公司组织结构
    2.4 H电源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H电源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特征分析
        3.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3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3 机会与威胁分析
        3.3.1 机会分析
        3.3.2 威胁分析
第四章 H电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资源条件分析
        4.1.1 人力资源分析
        4.1.2 技术资源分析
        4.1.3 组织资源分析
        4.1.4 品牌资源分析
    4.2 能力条件分析
        4.2.1 管理能力分析
        4.2.2 研发能力分析
        4.2.3 生产制造能力分析
        4.2.4 市场开拓能力分析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4.3.1 企业优势分析
        4.3.2 企业劣势分析
第五章 H电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
    5.2 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5.3 公司发展战略重点
        5.3.1 扩大产能,规模化生产
        5.3.2 增加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技术进步
        5.3.3 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5.3.4 培养引进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六章 H电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6.1 提升营运管理效率
    6.2 完善企业管控体系
    6.3 提升产品质量
    6.4 夯实人才队伍建设
    6.5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25马力电动拖拉机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2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2.1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风冷冷却研究现状
        1.2.2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相变冷却研究现状
        1.2.3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水冷冷却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锂电池热分析及仿真
    2.1 常用动力电池种类
        2.1.1 铅酸电池
        2.1.2 燃料电池
        2.1.3 锂离子电池
    2.2 锂电池生热机理
    2.3 锂离子电池仿真
        2.3.1 CFD软件简介
        2.3.2 锂离子电池仿真分析
    2.4 锂电池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单电池冷却方案
    3.1 不同冷板的单电池冷却仿真
        3.1.1 冷板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单电池仿真
        3.1.2 不同冷板厚度下的单电池冷却仿真
    3.2 不同流量下的单电池冷却仿真
    3.3 不同初始单电池温度冷却仿真
    3.4 加入热管的单电池冷却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单电池组及电池模组冷却方案
    4.1 加入热管后单电池组冷却仿真
    4.2 加入热管后单电池组电池的不同初始温度冷却仿真
    4.3 加入热管后单电池组冷却液的不同初始温度冷却仿真
    4.4 电池模组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
    5.1 热管理硬件部分
        5.1.1 水泵
        5.1.2 散热器
        5.1.3 风扇
        5.1.4 温度传感器
    5.2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 致谢

(7)废弃三元电池材料的回收过程动力学与再生LiNi0.5Co0.2Mn0.3O2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
        1.2.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2.3 锂离子电池组成
    1.3 废弃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的意义
        1.3.1 废弃锂离子电池的危害
        1.3.2 废弃锂离子电池回收的价值
    1.4 废弃锂离子电池综合利用现状
        1.4.1 梯次利用
        1.4.2 回收再生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及化学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2 检测方法
        2.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CP-AES)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5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联用分析(TG-DSC)
        2.2.6 拉曼光谱测试
        2.2.7 电极的制备及电池的装配
        2.2.8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2.9 交流阻抗测试(EIS)
第三章 废弃三元电池材料的还原焙烧分析
    3.1 废弃三元材料还原焙烧过程的准-可逆模型
    3.2 废弃三元材料还原焙烧实验
    3.3 废弃三元材料还原焙烧过程的热分析
    3.4 废弃三元材料还原焙烧工艺的影响因素研究
        3.4.1 还原焙烧温度对有价金属提取的影响
        3.4.2 碳含量对有价金属提取的影响
        3.4.3 还原焙烧时间对有价金属提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弃三元材料还原焙烧产物浸出过程研究
    4.1废弃三元材料还原焙烧产物浸出实验
        4.1.1 废弃三元材料还原焙烧产物水浸出实验
        4.1.2 废弃三元材料还原焙烧产物酸浸出实验
    4.2 还原焙烧产物中锂的浸出影响因素研究
        4.2.1 液固比对锂浸出的影响
        4.2.2 浸出时间对锂浸出的影响
    4.3 还原焙烧产物中镍、钴、锰的浸出影响因素研究
        4.3.1 还原焙烧产物中镍钴锰浸出过程热力学分析
        4.3.2 硫酸浓度对镍、钴、锰浸出的影响
        4.3.3 液固比对镍、钴、锰浸出的影响
        4.3.4 浸出时间对镍、钴、锰浸出的影响
        4.3.5 酸浸出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弃三元材料浸出液再生LiNi_(0.5)Co_(0.2)Mn_(0.3)O_2工艺的研究
    5.1 废弃三元材料浸出液再生Ni_(0.5)Co_(0.2)Mn_(0.3)(OH)_2前驱体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5.2 废弃三元材料浸出液再生LiNi_(0.5)Co_(0.2)Mn_(0.3)O_2的实验研究
        5.2.1 废弃三元材料浸出液再生Ni_(0.5)Co_(0.2)Mn_(0.3)(OH)_2前驱体实验
        5.2.2 废弃三元材料浸出液再生Ni_(0.5)Co_(0.2)Mn_(0.3)(OH)_2前驱体的表征
        5.2.3 废弃三元材料浸出液再生LiNi_(0.5)Co_(0.2)Mn_(0.3)O_2材料实验
    5.3 废弃三元材料浸出液再生LiNi_(0.5)Co_(0.2)Mn_(0.3)O_2的表征
        5.3.1 废弃三元材料浸出液再生LiNi_(0.5)Co_(0.2)Mn_(0.3)O_2的物理性能表征
        5.3.2 废弃三元材料浸出液再生LiNi_(0.5)Co_(0.2)Mn_(0.3)O_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8)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
        2.1.2 战略选择与设计
        2.1.3 PEST分析法
        2.1.4 SWOT分析法
        2.1.5 五力分析模型
        2.1.6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2.1.7 战略发展方向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介绍
    3.2 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技术环境分析
        3.2.4 社会环境分析
    3.3 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3.1 现存竞争者
        3.3.2 潜在竞争者
        3.3.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3.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3.3.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简介
        4.1.1 公司发展历史
        4.1.2 公司产品介绍
    4.2 企业能力现状分析
        4.2.1 技术研发
        4.2.2 市场营销
        4.2.3 人力资源
        4.2.4 生产运营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竞争战略制定
    5.1 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
        5.1.1 竞争战略选择的依据—SWOT分析
        5.1.2 基于外部因素分析矩阵(EFE)的外部环境评价
        5.1.3 基于内部因素分析矩阵(IFE)内部环境评价
        5.1.4 竞争战略的选择
    5.2 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的竞争战略发展方向
        5.2.1 保护和加强现有市场
        5.2.2 市场开发
        5.2.3 产品开发
    5.3 职能层战略
        5.3.1 研发战略
        5.3.2 市场战略
        5.3.3 生产管理
        5.3.4 财务战略
        5.3.5 人力资源战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竞争战略实施保障
    6.1 做好人才保障
    6.2 创新商业模式
    6.3 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
    6.4 加强市场开拓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YL公司发展外部要素评价调查表
附录C:YL公司发展内部要素评价调查表
致谢

(9)在线均衡的BMS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池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等效电路模型及参数辨识
    2.1 电池不一致性分析
        2.1.1 制作过程的不一致性
        2.1.2 工作过程
        2.1.3 解决方法
    2.2 电池模型概述
        2.2.1 电化学模型
        2.2.2 数学模型
        2.2.3 等效电路模型
    2.3 锂离子电池等效电路模型
        2.3.1 Rint模型
        2.3.2 Thevenin模型
        2.3.3 PNGV模型
        2.3.4 二阶RC模型
    2.4 二阶RC等效电路参数辨识
        2.4.1 HPPC试验
        2.4.2 开路电压的参数辨识
        2.4.3 欧姆内阻的参数辨识
        2.4.4 电阻电容的参数辨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OC算法估算
    3.1 SOC算法概述
    3.2 常用的SOC估算算法
        3.2.1 开路电压法
        3.2.2 安时积分法
        3.2.3 拓展卡尔曼滤波法
        3.2.4 人工神经网络法
    3.3 SOC算法选择
    3.4 算法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池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4.1 电池管理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4.2 主控芯片的选择
    4.3 电源模块设计
    4.4 采集电路设计
        4.4.1 电压采集电路
        4.4.2 电流采集电路设计
        4.4.3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4.5 均衡电路设计
    4.6 均衡策略及判定条件
        4.6.1 充电均衡策略及判定条件
        4.6.2 放电均衡策略及判定条件
    4.7 热管理模块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设计与系统测试
    5.1 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5.1.1 软件开发环境概述
        5.1.2 系统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5.1.3 电压采集模块
        5.1.4 电流采集模块
        5.1.5 温度采集模块
        5.1.6 均衡模块
        5.1.7 SOC估算
    5.2 系统功能验证
        5.2.1 系统要求
        5.2.2 电压采集精度验证
        5.2.3 电流采集精度测试
        5.2.4 温度采集精度测试
        5.2.5 SOC估算精度验证
        5.2.6 均衡效果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圆柱形动力电池模组液冷散热模块的数值模拟及轻量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1.2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特点
    1.3 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概述
    1.4 基于液冷的电池热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1.5 汽车的轻量化发展趋势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1.6.1 研究意义
        1.6.2 本文工作内容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热模型的构建及实验验证
    2.1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及生热速率模型
        2.1.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2 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2.1.3 电池生热速率模型
        2.1.4 锂离子电池的传热
    2.2 电池内阻特性实验
        2.2.1 18650 圆柱形电池及实验系统
        2.2.2 电池内阻测试方法
        2.2.3 电池内阻实验结果及分析
    2.3 锂离子电池开路电压温度系数测试
        2.3.1 开路电压温度系数测试方法
        2.3.2 开路电压温度系数测试结果及分析
    2.4 锂离子电池单体三维热模型
        2.4.1 电池热模型的构建
        2.4.2 电池热模型的定解条件
        2.4.3 锂离子电池热物性参数的计算
        2.4.4 电池热模型的数值模拟
    2.5 电池热模型的实验验证
        2.5.1 电池温升特性实验测试方法
        2.5.2 电池温升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冷散热模块的数值模拟及轻量化设计
    3.1 圆柱形电池模组液冷散热模块的设计
    3.2 液冷热散热模块的数值模型
        3.2.1 问题简化
        3.2.2 数值模拟模型
        3.2.3 计算参数及网格无关性分析
    3.3 导热结构(TCS)的性能分析
        3.3.1 入口质量流率mf对性能的影响
        3.3.2 TCS内径d对性能的影响
        3.3.3 TCS与电池接触面高度h对性能的影响
        3.3.4 TCS与电池接触面角度α对性能的影响
    3.4 TCS的轻量化设计
        3.4.1 TCS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及参数定义
        3.4.2 TCS内径d的设计
        3.4.3 TCS与电池接触面高度h的设计
        3.4.4 TCS与电池接触面角度α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冷散热模块流量分配均匀特性研究
    4.1 液冷散热模块的流道结构及流量分配均匀性评估方法
        4.1.1 液冷散热模块的流道结构
        4.1.2 流量分配均匀性评估方法
    4.2 进出口位置对流体分配均匀性的影响
    4.3 进出口方向对流体分配均匀性的影响
    4.4 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预测关系式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部分关键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型纯电动乘用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制冷控制策略研究[D]. 布皓冉.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与优化[D]. 刘子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低温下某型纯电动乘用车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李赞. 吉林大学, 2021(01)
  • [4]电池数据标准化处理分析系统设计[D]. 张玉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H电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丽君.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25马力电动拖拉机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D]. 张荣祥.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7]废弃三元电池材料的回收过程动力学与再生LiNi0.5Co0.2Mn0.3O2工艺研究[D]. 刘鹏程.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8]YL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刘金海.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9]在线均衡的BMS设计[D]. 田欣.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3)
  • [10]圆柱形动力电池模组液冷散热模块的数值模拟及轻量化设计[D]. 赖永鑫.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锂离子动力电池及部分关键材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