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罗斯敦煌文献集》第11卷非佛教文献

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罗斯敦煌文献集》第11卷非佛教文献

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文献》第11册非佛经文献辑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文[1](2021)在《《俄藏敦煌文献叙录》介评》文中研究指明《俄藏敦煌文献叙录》(以下简称《叙录》)于2018年12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敦煌研究院学人继《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叙录》之后编纂出版的又一项优秀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是俄藏敦煌文献叙录的集大成者。《叙录》不仅是敦煌研究院"俄藏敦煌写经残片叙录"院级课题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成果,还是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邰惠莉研究员及马德、郭俊叶、黄京、赵晓星、余燕诸学者通力合作完成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

杨志国[2](2021)在《敦煌藏文写本《宝云经》整理与研究 ——以IOL Tib J 164为中心》文中指出《宝云经》((?))在吐蕃译经史上地位显着,但其译者、译本来源记载不一,敦煌本的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目前已知敦煌《宝云经》写卷有藏、汉两种,经初步识读,这些写卷按今藏经所收目次分类、排序,可以形成一个总的对勘方案,还原敦煌藏文写本《宝云经》的原貌,并与汉文写卷作对勘。其中,ITJ 164尽管只是对经文的节略抄录,但正文、注疏内容整体连贯,更便于研究,是故将其全文录文、转写、汉译,并与德格版《宝云经》《大正藏》本《佛说宝雨经》做细致对勘。发现该写卷具有以下特征:从纸张来看,该写卷当抄写于敦煌地区;从其书写风格、词汇运用、语法规则来看,接近于吐蕃时期风格,当抄写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其内容为《波罗蜜多十颂》,义理性较强,当为具有一定佛学素养的僧侣或居士所抄写;从与ITJ 162比对结果来看,其非正式的经文抄写,属于学习笔记一类。综上,ITJ 164应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地区一位有较高佛学修养的僧侣或居士所撰写的学习笔记。从ITJ 164与德格版《宝云经》《声明要领二卷》的对勘结果和相关史籍、经录记载、学者研究成果可知,9世纪形成了以ITJ 164为代表的《宝云经》初译本后,曲尼楚臣等人在第二次译语厘定期间又着成了以德格版《宝云经》为代表的修订本,但这一结论还有待其它证据佐证。另外,部分写卷的命名也一直存在争议。经考订,P.t.824应命名为“《二颂疏》及注释((?))”;ITJ 163应命名为“《圣宝云大乘经》((?)),杂写((?))”。至于 ITJ.VOL.29.6(105-80)、ITJ.VOL.29.6(105-92)叶写卷所载内容则并非《宝云经》,其命名显然有误,但具体内容为何,尚待考证。

虞越溪[3](2021)在《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所研究的唐代西陲边塞诗,特指创作于唐代西陲地区或由当地本土人士创作的描绘风光景物、征战闺怨、政治世情等的诗歌。在考证梳理出土文献中符合本文定义的边塞诗歌的基础上,将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描摹诗歌创作和诗集编纂的时代背景,勾勒边塞诗人的创作历程。尝试突破以中原文化和传世文献为中心的研究禁锢,构建新的研究框架,开拓唐代边塞诗研究新的空间。本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总论,后五章以地域为专题进行研究。第一章,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总论。罗列梳理敦煌文献、吐鲁番文献中的西陲边塞诗作,以及能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相互印证的出土文献和墓志碑刻。考察分析敦煌汉简、五凉时期、南北朝至隋的西陲边塞诗,探究其与中原诗歌创作的异同以及对后世边塞诗发展的影响。总结归纳唐代西陲边塞诗所拥有的总体特征。第二章,唐代河西边塞诗之酒泉与凉州诗。勾勒敦煌文献中酒泉边塞诗所展现出的河西局势与唐归交往,分析悬泉置遗址与酒泉边塞诗的关系。在综合考察传世与敦煌文献所载凉州边塞诗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时期凉州边塞诗所呈现的时代特征。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活动为中心,将唐诗和碑文对于哥舒翰的表现相互印证,探索哥舒翰在盛唐诗坛上的作用。第三章,唐代敦煌边塞诗之陷蕃诗。在逐一梳理统计敦煌文献所载陷蕃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敦煌僧官的陷蕃诗作,揭示此期僧官宗教活动和政治生活的世俗化与功利化倾向。探讨Дx.3871+P.2555敦煌写卷所载陷蕃组诗的作者构成和创作年代,对以往学者一些不合史实的假说提出质疑,并尝试勾勒该写卷的编纂形态和成集背景。第四章,唐代敦煌边塞诗之归义军诗。以悟真出使长安的酬答诗作、《沙洲敦煌二十咏》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僧人诗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转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唐朝和归义军的交往、中原赴边人士的境遇,以及曹氏归义军时期僧诗的世俗化发展进程和原因。第五章,唐代西州边塞诗。通过对吐鲁番出土唐前期诗歌写卷的研究,探讨西州地区所呈现出的诗歌南朝化风尚以及这种风尚的形成原因。梳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记载的途经交河的交通要道,并与岑参创作的纪行诗和送别诗相印证。分析敦煌文献中的交河诗歌,考察晚唐时期的西州政治局势。第六章,唐代安西边塞诗。通过分析骆宾王从军西域所作诗歌,结合史籍与出土文献,勾勒其行军路线及与疏勒、碎叶的关系;指出前辈学者根据元稹、白居易《缚戎人》诗推断龟兹陷蕃时间的谬误,通过对出土文献和相关碑文的分析判断龟兹从未陷蕃,最终被回鹘控制;考察《谒金门·开于阗》的创作时间以及此期于阗与归义军的交往;分析敦煌文献所载与焉耆有关的诗歌,探究陷蕃后焉耆王室的生活境况与晚唐高昌回鹘管辖下的焉耆形势。

方晓迪[4](2020)在《敦煌《观无量寿经》及其注疏写本考》文中提出《观无量寿经》(以下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观经》流传甚广,历代注疏也不少。通过对业已刊布的所有敦煌文献的全面调查,我们共发现《观经》及其注疏写本107号,相关写本4号。本文分六章对这批写本展开研究:第一章爲绪论。概述《观经》的传译及敦煌本《观经》基本概况,并对本文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加以介绍。第二章爲敦煌《观经》及其注疏写本叙録。通过对已定名《观经》及其注疏写本逐号加以叙録,介绍写本完整程度、存文内容、行款书风、抄写年代等信息,爲缀合、校録等後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爲敦煌《观经》及其注疏写本定名。对业已公布的所有未定名残卷或残片进行考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每号残卷或残片的存文行数、字数、内容、首尾题、字体等信息,据此判定名称。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对已定名中存在的误定名、不确切或不统一的定名加以规范。第四章爲敦煌《观经》及其注疏残卷缀合。通过分析文本和写本特徵,将16号《观经》及其注疏残卷缀合爲6组,每组附缀合图以证实结论。这一工作使得原本失散的写本得以“团聚”,使写本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原貌。第五章爲敦煌《观经》注疏写本校録。在已发现的8号《观经》注疏写本中,有4号注疏本未爲历代大藏经所收,本章对其中较爲完整的3号注疏写本进行校録,以期爲後续研究提供更爲详实的资料。第六章爲敦煌本《观经》异文研究。将《观经》中较爲完整的写本与《高丽藏》等传世刻本进行比对,从文献角度入手,对相关异文进行考释。

汪若青[5](2020)在《敦煌唐代咸亨至仪凤年间的宫廷写经》文中研究表明武则天为父母做功德所抄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是唐代官写佛经的典范,赖敦煌遗书得以保存。每部经卷分作经序、经文和题记三个部分。武氏所撰《金刚经序》《妙法莲华经序》抄冠于每部佛经卷首,序文结构严整,融汇了赞颂经文与发愿祈福两种文体。所抄两部佛经的版本取鸠摩罗什译本,经文与《大正藏》本之间存在异文。各卷尾题后书列题记,依次记录该卷的抄写时间、抄经书手、用纸张数、装潢匠人、校经僧俗、详阅大德、写经判官、写经使等信息。这次抄经活动缘起于武后母亲杨氏夫人辞世,约始于咸亨二年(671),止于仪凤二年(677)。所调抄经、校经书手来自门下省、秘书省、弘文馆及东宫左春坊等中央官署,所征用校经僧众主要来自长安各皇家寺院,书手们固定且长期服役,僧众们在整个写经活动的前、中期与书手合作紧密。每卷经文抄、校工作基本由两人以上负责。抄经任务的分配上,每部经文均由一人独立负责抄写,单人效率约一天一部《金刚经》、一至两天一卷《妙法莲华经》。校经任务的分配上,每卷经文的校读工作由多人校一卷逐渐演变为单人校一卷,书手多校《金刚经》,僧众仅校《妙法莲华经》。参与详阅经卷的高僧大德基本固定,他们与皇室渊源深重,是高宗至武周年间长安佛教界的主干。此外,中央官署选派一使一判官监护,写经使代表皇室监管写经活动,具体事务则由判官负责。题记中所展现的抄经活动严谨运作的画面,与实际可能并不相符。各卷经文中都有比例不小的主观错谬,大部分经卷中没有校改痕迹,装潢手也有失误,说明实际的执行过程并不严格。尽管这次抄经活动被视作唐代皇家写经功德活动的一个缩影,其规范的经序内容与题记格式表明,这也只是一次日常的皇室佛教活动。

张旭[6](2019)在《编目与造藏 ——唐宋之际的经录与藏经》文中认为藏经为佛教典籍之总汇,包括经律论三藏等汉译佛典与本土僧俗撰写的佛教撰述文献。从两晋南北朝时期,便有经藏之建立,执掌经藏的律僧随之而撰写经录,以纪译经之人代,甄别疑伪,勘定单本与重翻。唐宋之际的经录与藏经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此时期有三大时代背景。一、隋唐时期,决定经典入藏的权力逐渐由僧人收归统治阶层,王权在经藏的建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整理经藏的同时诞生了许多敕撰经录。在此背景下,入藏录开始被创造出来,中国撰述文献的入藏成为经录学家们关心的问题。二、唐代中后期,历经安史之乱、会昌灭佛与黄巢之乱,政局之动荡对此时期之佛教典籍打击重大。三、从藏经的角度来看,唐宋之际是书籍形态从写本向刊本过渡的关键时期,佛教藏经也经历了这一变化。以往的研究专注于唐AI写作本藏经和宋代刊本藏经,而对处于这一过渡时期的宋AI写作本藏经关注不足。本论文首章着眼于写本藏经向刊本藏经转化的过程,关注产生于江南地区的宋AI写作本藏经和该地区的南方系刊本藏经之间的联系,提出写本藏经经历了从唐AI写作本藏经每纸28行的行款到宋代江南地区写本藏经每纸30行的变化,并揭示出江南地区的写本藏经可能影响到在湖州刊刻的《思溪藏》行款。第二章主要关注中晚唐之际的动乱对佛教典籍的影响,以《贞元录》的文本演变为引子,探讨会昌灭佛以后,宣宗和懿宗时期西明寺僧人重整经藏的举措。中晚唐的动乱时局还导致经典之异本间出,文本的讹脱衍倒问题严重,僧人校勘经典、比勘异本的必要性逐渐凸显,在此情况下中晚唐时期的品次录逐渐创立,诞生了《经源录》和《开元释教录广品历章》两大经录。第三章主要探讨唐代前期,经典入藏的权力收归上层以后,僧人拟定入藏标准的过程中对中国撰述文献的态度。从早期经录到隋唐时期的入藏录、综合目录,撰述文献的收录方式与类目不断演进,最终智昇在《开元释教录》中为撰述文献开设《贤圣集》一目,虽然收录的经典尚少,但相对前人的经录,为一重大突破。

何伟凤[7](2019)在《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是《授时历》的实行历书,填补了元代传世历日的空缺,展现了授时历日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与文物价值。长久以来,对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的整理相对分散,研究侧重于残历年代考释,而对历日的性质、面貌认识不足,至于历日与社会生活的互动联系更是无人涉足。本文集中所有目前已经刊布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逐一作了考辨,明确现已公布和能够确认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总计15件左右,年代可考的有7件,时间范围在元大德到至正年间(公元1307—1365年),几乎贯穿整个元朝历史,其中大部分是汉文本,还有两件蒙古文本,都是元代授时历日残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综合采用多种残历考释与定年方法,对以前考订过的残历进行检验和补充,纠正以往对部分残历的录文、定性和定年错误;进一步结合残历的内容与格式,对年代不明或包含多张残片的历日作出更为确切的断代与缀合。二是以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为中心,结合其他各地出土元代历日,还原元代汉文授时历日的内容与结构、版式和装帧,并通过与其前后宋(夏)、明、清历日的版式、版框以及用事宜忌对比,证明元代授时历日改革历日书写格式、简化历注内容,是中国传统具注历日的重大变革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三是结合其他文献记载,对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的性质和种类作了初步考察,并讨论了元代历日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如流行地域、使用人群、适用事项等。

李玉峰[8](2019)在《西夏装饰纹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夏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归纳起来主要有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及其它装饰纹样。植物纹样中,牡丹纹多以侧视的形态使用剔刻和“画花”的技法装饰于瓷器表面,且造型随瓷器器型的不同而变换,枝杆苍劲有力,具有多民族地区特征。莲花纹因西夏笃信佛教而广为流行,是本土莲花纹与外来佛教莲花纹结合后的产物,其在西夏盛行除佛教因素外,还与西夏人对生殖崇拜和追求永生的观念相符。卷草纹在装饰过程中,创新出豆芽蝌蚪状新样式,不仅多与佛教法器和坐佛组合出现,还突破了前朝及同时期辽、金卷草纹成条状的装饰形态,以较大面积装饰于石窟顶和壁面。而宝相花纹作为一种臆想的组合型装饰纹样,在莫高窟和榆林窟西夏石窟中则呈现出了正面、侧面两种风格迥异的形态。动物纹样中,龙纹因受政治、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影响存在凤首龙身、游龙绕凤、龙发似钢针呈放射状、龙发如马鬃、双头连体5种特殊造型。其中双头彩绘连体龙纹,是墓葬中与“天关”成对出现,起度化灵魂作用的“地轴”。凤纹形制与前代多有不同,凤鸟嘴不衔花枝而多置于花枝开光中,绶带缠于足上而不衔于嘴中,宝珠由口含变成追逐或脖戴。凤纹通过装饰不同位置表达不同内涵,在窟顶藻井表示后族权威,在藻井四披表示佛国瑞禽,在器物之上表示喜庆美满。沥粉堆金是西夏石窟藻井中凤纹惯用的涂色技法。兽面纹作为佛教典型的装饰纹样,多为相对温和的类狮面首,瓦当滴水上的兽面纹是具有守护意义的装饰,而佛塔、壁画中的则为佛教中的“天福之面”。几何纹样中,联珠纹虽由波斯萨珊王朝传来,但其域外特征和宗教含义均不明显,在装饰过程中仅发挥美化和分隔画面的作用,部分通过设色来表现变化,此外还出现了椭圆+菱形(梭形)组合成的新样式。菱形纹多整齐划一,除了装饰外,还起界定主题画面边界和表现纺织品经纬结构的作用。其它装饰纹样中,金刚杵纹是由佛教密宗金刚杵法器转化而来,在转化过程出现扭曲或与其它纹样组合等情况。它主要以三股杵为主,简单粗糙和精细考究并存。在装饰时,虽跨出密宗在其它宗派佛经版画边框上也时有出现,但整体上还未突破宗教走向世俗。火焰纹作为体现超能属性的佛教装饰纹样,多以熊熊烈火的团状为背光,头光中的造型有所简化,所占比例大大减小。云纹多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其中葡萄纹状和叶片状在其它时期鲜有见到。西夏装饰纹样通过各种对称、不同比例搭配、前后位置变化、俯仰角度不同等方式构图,使装饰纹样表现出节奏和韵律感,遵循了形式美法则。在色彩上其以红绿蓝、红绿土黄、黑绿土黄、黑白灰、金色为主穿插使用,注重色彩在运用上的整体效果、对比和调和关系、关联与节奏感等构成原理。综上,西夏装饰纹样无论是类别、特征,还是构图、色彩,多是在广泛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再创造。

曾柏亮[9](2018)在《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良贱身份资料整理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中古时期身份制的特点,是在社会统治层面产生了士庶贵贱之隔,在社会基本民众层面出现了良贱之分。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良贱身份资料,对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全面梳理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基础之上,论文对其中的良贱身份资料整理分类加以介绍,并论述了奴婢资料的价值和探析净土寺恩子的身份。敦煌吐鲁番文献中涉及奴婢、部曲的敦煌汉文文书中约有一百五十余件,可分为契约类、籍帐类、政书类、生活类、文学作品类等五类;与奴婢、部曲相关的吐鲁番文书约有一百余件,可分为契约类、籍帐类、政书类、生活类等四类。与寺院奴婢、厮儿、净人、使人、家人相关的资料,敦煌文书共有九件,吐鲁番及其周边地区出土文书有十三件。敦煌寺户、常住百姓相关文书共四十一件,可分为三类:契约类、牒状类、会计类。此外,敦煌文献中寺院牧羊人、园子、恩子等相关资料,并探析了敦煌寺院牧羊人的身份。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奴婢资料对相关研究具备多方面的价值,集中反映了寺院净人与奴婢地位、敦煌僧尼畜养奴婢、奴婢身份、奴婢役使、奴婢生活状况等几个方面的情况。净土寺恩子并非人名,而是寺奴婢厮儿的集体称谓,是唐宋时期佛教报恩思想在敦煌民间深入影响的结果。

朱若溪[10](2017)在《《金光明经》敦煌写本研究》文中指出《金光明经》是敦煌文献中数量最多的五部佛经之一。汉文本《金光明经》有三种译本传世,分别是昙无谶译本、宝贵合并本和义浄译本。敦煌文献中的《金光明经》大多属於这三个译本。本文在已公布图版的敦煌文献中,调查到《金光明经》各译本的写本共计2522号,其中昙无谶本的写本255号(43号爲本文新发现),宝贵本的写本144号(66号爲本文新发现),义浄本的写本1926号(440号爲本文新发现),义浄本咒语抄本19号,译本不能确定、但属於《金光明经》各译本的写本178号(158号爲本文新发现)。本文在全面调查敦煌文献的基础上,从写本系统的划分、写卷定名、残卷缀合三个方面,对《金光明经》的敦煌汉文写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文章共分爲上、下两编。上编包括绪论和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介绍了《金光明经》敦煌写本概况,及前人对《金光明经》敦煌写本做过的研究。第一章爲“《金光明经》敦煌写本系统研究”。大部分《金光明经》敦煌写本分卷方式与传世本相同,但敦煌文献中还存在一些卷次开合、所抄内容与传世本不同的异本。通过调查,昙无谶译本除了传世的四卷十九品本外,还有六种异本;宝贵本则有两种与传世本分卷不同的异本,其中一本爲六卷二十四品本。第二章爲“《金光明经》敦煌写本定名研究”。本章从前人定名的成果、前贤拟题的商榷、未定名残片的拟题三个方面,分析了前人在给《金光明经》写本定名时出现的错误,并探讨了考订已有拟题、考定未定名残片定名的方法和依据。第三章爲“《金光明经》敦煌残卷缀合研究”。残卷缀合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章从已有的缀合成果、新发现的缀合成果、残卷缀合的特点三个方面,对昙无谶译本系统58组残卷缀合(48组爲本文新发现或补充)、义浄本的280组残卷缀合(236组爲本文新发现或补充)进行了研究。第四章爲“残卷缀合与敦煌文献的性质”。本章从不同收藏机构残卷的互缀、所缀写卷残完情况等角度,分析了《金光明最胜王经》敦煌残卷的280组缀合,藉此探讨敦煌文献撕裂的原因及敦煌文献的性质。下编共有三编:定名编、缀合编和类目编。“定名编”分成前人拟题的考订和未定名残片的定名两部分。前者纠正了 54号《金光明经》敦煌写本原拟题的失当之处,後者从英藏、俄藏未定名残片中,新找出《金光明经》敦煌写本707号。“缀合编”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爲叙昙无谶译本系统新发现的48组缀合的考证,第二部分爲义浄本新发现的240组缀合的考证。第三部分是“《金光明经》敦煌残卷缀合简目”,汇集《金光明经》敦煌残卷已有的缀合成果和新发现的残卷缀合,按照译本、版本、残卷存文先後排序。“类目编”有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按译本分别列举了已公布图版且已有拟题的《金光明经》敦煌写卷编号;第四部分则列举了见於目録但图版尚未公布的《金光明经》敦煌写卷编号,及见於拍卖会名録图録的《金光明经》写卷,以供读者参考。

二、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文献》第11册非佛经文献辑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文献》第11册非佛经文献辑录(论文提纲范文)

(1)《俄藏敦煌文献叙录》介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叙录》概况与研究史
二、《叙录》学术价值
    (一)成果丰硕,基础扎实。
    (二)科学严谨,学术规范。
        第一,合理借鉴,严谨考证。
        第二,修证完善,实事求是。
        第三,定名科学,结构合理。
    (三)价值巨大,功德无量。
三、《叙录》白璧微瑕

(2)敦煌藏文写本《宝云经》整理与研究 ——以IOL Tib J 164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相关符号表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术回顾
    第三节 思路与不足
上编
    第一章 诸本《宝云经》的调查
        第一节 梵文本《宝云经》的调查
        第二节 藏译本《宝云经》的调查
        第三节 汉译本《宝云经》的调查
    第二章 敦煌遗书中《宝云经》藏、汉文写卷初步整理
        凡例
        第一节 法藏敦煌本《宝云经》写卷初步整理
        第二节 英藏敦煌本《宝云经》写卷初步整理
        第三节 敦煌汉文《宝云经》写卷整理
        第四节 对勘方案
    第三章 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ITJ164 号写卷概况
        一、选题说明
        二、写卷形制
        第二节 ITJ164 写本的研究
        一、ITJ164 的写本学研究
        二、ITJ164 的古文字学研究
        三、ITJ164 的正字法研究
        四、ITJ164 的写本学特征及断代
        第三节 ITJ164 内容的研究
        一、对勘注记与文本关系
        二、《波罗蜜多十颂》的还原
        三、ITJ164 写作意图与写作者身份初探
        四、 《宝云经》译者初探
        第四节 对存疑写卷的考察
        一、P.t.824 号写卷定名刍议
        二、ITJ163 号写卷定名刍议
        三、对ITJ.VOL.29.6(105-80)、ITJ.VOL.29.6(105-92)叶写卷的考察
下编 ITJ164 译注、对勘
    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相关藏文写卷图版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唐代西陲”与“边塞诗”的概念界定
    二、考古发现相关唐代边塞诗的研究现状
    三、考古发现与唐代边塞诗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空间开拓
第一章 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总论
    第一节 考古发现有关唐代西陲边塞诗
        一、敦煌文献中的唐代西陲边塞诗
        二、吐鲁番文献中的唐代西陲边塞诗
        三、唐代西陲边塞诗相关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唐代西陲边塞诗的诗学渊源
        一、敦煌汉简中的西陲边塞诗
        二、五凉时期的西陲边塞诗
        三、南北朝至隋的西陲边塞诗
    第三节 唐代西陲边塞诗的总体特征
        一、特殊的时代划分
        二、浓郁的佛教色彩
        三、独立的创作轨迹
第二章 唐代河西边塞诗:酒泉与凉州
    第一节 考古发现与酒泉边塞诗
        一、敦煌文献所载唐蕃战争中的酒泉诗
        二、《唐佚名诗集》所载归义军治下的酒泉诗
        三、丝绸之路上的悬泉驿遗址
    第二节 传世与敦煌文献中的凉州边塞诗
        一、凉州边塞诗的开端与奠基
        二、敦煌文献中的高适凉州边塞诗佚作
        三、中晚唐西陲与中原文士所写凉州边塞诗比较
    第三节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与盛唐诗坛
        一、陇右诸役:麦庄、石堡城与九曲
        二、勋业千秋:《哥舒翰纪功碑》释读
        三、良将情怀:哥舒翰与盛唐诗歌
        四、幕府才子:高适与哥舒翰
        五、临危受命:悲壮结局的咏叹
        六、结语
第三章 唐代敦煌边塞诗(上):陷蕃诗
    第一节 敦煌文献中的陷蕃诗作概况
    第二节 敦煌文献中的僧官陷蕃诗研究
        一、敦煌陷蕃文人与僧官赠答诗
        二、敦煌陷蕃僧官的同题诗
        三、敦煌陷蕃僧官的送别诗
    第三节 Дx.3871+P.2555 陷蕃组诗再探
        一、Дx.3871+P.2555 正背面陷蕃组诗的作者及其联系
        二、Дx.3871+P.2555 正面陷蕃组诗的创作年代再探
        三、Дx.3871+P.2555 写卷的编纂形态与成集背景
第四章 唐代敦煌边塞诗(下):归义军诗
    第一节 张氏归义军时期悟真的酬答诗作与宗教交往
        一、《阙题四首》所见张氏政权的三次遣使入京
        二、赠答诗与悟真使团进贡行为的考察
        三、唐张关系影响下的赠答诗创作
        四、悟真使团及其后的唐归宗教交往
    第二节 纪景组诗《沙洲敦煌二十咏》新探
        一、《沙洲敦煌二十咏》创作时代考证
        二、《沙洲敦煌二十咏》政治内涵发微
        三、《沙洲敦煌二十咏》作者境遇探察
        四、《沙洲敦煌二十咏》的渊源与创变
    第三节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僧诗的世俗化倾向
        一、道真诗歌中的世俗生活
        二、俗讲僧诗的世俗化表现
        三、僧人诗歌世俗化的原因
第五章 唐代西州边塞诗
    第一节 唐代前期西州诗歌南朝化风尚
        一、高昌国至唐前期南朝诗歌在西州的流传
        二、吐鲁番出土初盛唐诗歌写卷的南朝化倾向
        三、初盛唐时期西州诗坛南朝化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交河:战争、交通与诗歌的集结地
        一、战争与交通枢纽
        二、马料文卷中交河郡腾过人物与岑参诗考论
        三、《唐佚名诗集》所见晚唐交河景况
第六章 唐代安西边塞诗
    第一节 考古发现与唐诗镜像中的安西四镇
        一、骆宾王诗中的疏勒、碎叶与从军西域路线考
        二、元白《缚戎人》与龟兹陷蕃
        三、敦煌曲子词所见于阗与归义军的交往
    第二节 敦煌出土诗歌所见中晚唐的焉耆
        一、《上焉只王诗》的创作年代
        二、《上焉只王诗》的创作缘由
        三、《焉耆》诗所见晚唐归义军与高昌回鹘的关系
    第三节 安西陷落与唐廷联回抗蕃
        一、西州陷蕃时间考
        二、安西陷落的历史轨迹
        三、唐廷的联回抗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代边塞诗研究综述
作者简历

(4)敦煌《观无量寿经》及其注疏写本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观经》的传译及敦煌本概述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敦煌《观经》及其注疏写本叙録
    第一节 《观经》写本叙録
    第二节 《观经》注疏写本叙録
    第三节 《观经》相关写本叙録
第三章 敦煌《观经》及其注疏写本定名
第四章 敦煌《观经》及其注疏残卷缀合
第五章 敦煌《观经》注疏写本校録
第六章 敦煌本《观经》异文研究
    第一节 《观经》异文比对
    第二节 《观经》异文考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敦煌唐代咸亨至仪凤年间的宫廷写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释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宫廷写经的分布与外部特征
    第一节 敦煌宫廷写经与经卷保存状况
    第二节 疑伪卷与宫廷写经的写本特征
第二章 经序与写经活动的缘起
    第一节 经序的留存情况和经序、经文关系的判断
    第二节 经序录文与文本结构分析
    第三节 武后为父母追福活动的缘起与影响
第三章 《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经文比对研究
    第一节 经文内容、结构与文本保存情况概述
    第二节 《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异文整理
        一 《金刚经》异文整理
        二 《妙法莲华经》异文整理
    第三节 对经文异文等诸问题的思考
        一 有关写经所据底本是否统一的问题
        二 从经文中的错谬看抄经活动的严谨程度
第四章 题记所见写经活动的具体运作
    第一节 题记中的时间所反映的问题
        一 抄经活动起讫时间推定
        二 抄经人抄写速度推测
        三 抄经人、非僧众校经人被抽调时间推测
        四 传世史料中的改元时间与写经题记中日期的比对
    第二节 “抄”“校”程序中书手间及书手与僧众的互动
        一 抄经人的来源与称谓
        二 抄校人员的组合关系
    第三节 题记中的寺院与僧众
    第四节 写经判官、写经使与其选任标准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6)编目与造藏 ——唐宋之际的经录与藏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具体内容
第一章 “刊本时代”的写本藏经
    引言
    第一节 宋AI写作本藏经概况
        一、金粟寺之历史与《金粟山藏经》
        二、《法喜寺藏经》
        三、《海惠院藏经》
        四、《崇明寺藏经》
        五、《景德寺藏经》
        六、其他宋AI写作本藏经
    第二节 宋AI写作本藏经的写造时间和卷数
        一、唐藏抑或宋藏
        二、“写造非一时”
        三、“起首写造”与藏经的写造时间
        四、《金粟山藏经》与宋AI写作本藏经之卷数
    第三节 宋AI写作本藏经与刊本藏经三系说
        一、行款
        二、千字文帙号
    第四节 写经题记与宋代造藏人员的分工
    第五节 宋AI写作本藏经之流传
        一、《秘殿珠林》与清宫所藏宋AI写作本藏经
        二、叶恭绰与上海图书馆藏《金粟山藏经》
    小结
第二章 新出文献与佛教经录藏经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考辨
        一、《贞元录》的版本与流传
        二、增窜与删改——从古写经到刊本藏经
        三、《贞元录》的增补与晚唐五代时期经藏的整理
    第二节 品次录的生成与流变
        一、品次录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敦煌文献中的品次录与《大集经》的异本
        三、《高丽藏》初雕本《一切经源品次录》
        小结
    第三节 俄藏黑水城TK326号写本考辨
        一、刊本藏经在西夏的流传情况
        二、TK326号写本与《契丹藏》密切相关
        三、《护净经》诸版本关系的再考察
        四、从唐代中原写经到《契丹藏》
    小结
第三章 中国撰述类文献在经录中的演变
    引言
    第一节 何为“中国撰述文献”
        一、概念的界定
        二、《阅藏知津》与撰述文献的分类
    第二节 中国撰述文献之兴起
        一、经典之传译
        二、经藏之建立
        三、着述之风潮
    第三节 早期目录中的中国撰述文献
        一、道安《综理众经目录》
        二、僧佑《出三藏记集》
        三、《梁世众经目录》《魏世众经目录》《齐世众经目录》
        四、《众经别录》
        五、法经《众经目录》
    第四节 入藏录与中国撰述文献
        一、费长房《历代三宝纪》
        二、彦琮《众经目录》
        三、静泰《众经目录》
        四、道宣《大唐内典录》
        五、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六、智昇《开元释教录》
    第五节 《西明寺录》与道宣的杂藏
        一、《西明寺录》的结构
        二、唐代前期的皇家官藏与《西明寺录》入藏录的复原
        三、《西明寺录》与《大唐内典录·入藏录》
        四、道宣与西明寺的“杂藏”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秘殿珠林续编》所载宋AI写作本藏经
    附录2: 现存宋AI写作本藏经
后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7)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历日”所指
    二、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概览
    三、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研究现状
    四、历日术语解说
第一章 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丛考
    (一) 元刻本大德十一年丁未岁(1307)授时历日残片
    (二) 元刻本大德十一年丁未岁(1307)授时历日残片
    (三) 元刻本至正十年庚寅岁(1350)授时历日残片
    (四) 元刻本至正十七年丁酉岁(1357)授时历日残片
    (五) 元刻本至正十八年戊戌岁(1358)授时历日“纪年”残片
    (六) 元刻本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岁(1363)授时历日残片
    (七) 元刻本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岁(1365)授时历日残片
    (八) 元刻本授时历日残片(年代不明)
    (九) 元刻本授时历日残片(年代不明)
    (十) 元刻本授时历日残片(年代不明)
    (十一) 元刻本授时历日残片(年代不明)
    (十二) 元刻本授时历日残片(年代不明)
    (十三) 元刻本授时历日残片(年代不明)
    (十四) 元刻本授时日历残片(年代不明)
    (十五) 元刻本授时历日残片(年代不明)
    (十六) 元刻本授时历日残片(年代不明)
第二章 元代授时历日的复原及与其他时代的对比
    一、元代授时历日的内容与构成
    二、元代授时历日的版式和装帧
    三、元授时历日与宋、明、清历日版式对比
    四、元授时历日与宋(夏)、明、清历日用事宜忌比较
第三章 元代授时历日的行用考察
    一、历日与社会生活
    二、黑水城出土授时历日的性质和种类
    三、元代历日的流行与使用
    四、诗以证史——从元诗看授时历日的行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附图
    二、其他历日索引
谢辞

(8)西夏装饰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理论
    五、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植物装饰纹样研究
    第一节 牡丹纹
        一、牡丹纹的类型
        二、牡丹纹的装饰特征
        三、寓意美好的牡丹纹组合
    第二节 莲花纹
        一、莲花纹的类型
        二、莲花纹的特征
        三、莲花纹样广布西夏的原因
    第三节 卷草纹
        一、卷草纹的类型
        二、卷草纹的时代特征
    第四节 宝相花纹
        一、宝相花纹样的类型
        二、西夏宝相花纹特征来源
        三、宝相花风格迥异的原因探析
    小结
第二章 动物装饰纹样研究
    第一节 龙纹
        一、蛇兽并存的龙纹类型
        二、龙纹的纹样特征
        三、西夏龙纹存在的两个特殊现象
        四、龙纹在西夏的多重文化内涵
    第二节 凤纹
        一、凤纹的类型
        二、喜庆祥和为主的纹样特征
        三、凤纹不同位置的装饰意图与涂色技法
    第三节 兽面纹
        一、兽面纹的类型
        二、兽面纹的特征
        三、兽面纹与“天福之面”
    小结
第三章 几何装饰纹样研究
    第一节 联珠纹
        一、联珠纹的类型
        二、联珠纹的特征
    第二节 菱形纹
        一、菱形纹的类型
        二、不同载体上菱形纹呈现出的装饰特征
    小结
第四章 其它装饰纹样研究
    第一节 金刚杵纹
        一、金刚杵及其纹样的类型
        二、不同物质载体上的金刚杵及纹样
        三、金刚杵作为装饰纹样与法器的差异
    第二节 火焰纹
        一、火焰纹的类型
        二、西夏火焰纹的特征
    第三节 云纹
        一、云纹的类型
        二、关于西夏云纹的特征
    小结
第五章 西夏装饰纹样的构图和色彩
    第一节 西夏装饰纹样的构图法则
        一、对称与均衡
        二、比例与权衡
        三、空间与立体
        四、节奏与韵律
    第二节 西夏装饰纹样的色彩分析
        一、西夏遗存上装饰纹样的色彩搭配
        二、西夏遗存上装饰纹样色彩运用中包含的构成原理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良贱身份资料整理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奴婢、部曲资料
    第一节 敦煌文献中的奴婢、部曲资料
        (一) 契约类
        (二) 籍帐类
        (三) 政书类
        (四) 生活类
        (五) 文学作品类
    第二节 吐鲁番文献中的奴婢、部曲资料
        (一) 契约类
        (二) 籍帐类
        (三) 政书类
        (四) 生活类
    第三节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书中奴婢资料
第二章 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寺院依附民资料
    第一节 寺院奴婢、厮儿、家人、净人、使人资料
        (一) 敦煌文献中相关资料
        (二) 吐鲁番及其他周边地区出土相关资料
    第二节 敦煌文献中的寺户、常住百姓资料
        (一) 契约类
        (二) 牒状类
        (三) 会计类
    第三节 敦煌文献中的寺院牧羊人、园子
        (一) 敦煌文献中的寺院牧羊人
        (二) 敦煌文献中的寺院园子
第三章 敦煌吐鲁番文献良贱身份中的资料研究
    第一节 再论敦煌吐鲁番文献中奴婢资料的价值
        (一) 寺院奴婢与净人问题
        (二) 敦煌僧奴畜养奴婢问题
        (三) 奴婢身份地位问题
        (四) 奴婢的生活状况
    第二节 净土寺恩子身份考
        (一) S.4642V中僧奴身份探析
        (二) 净土寺恩子身份为寺院厮儿
        (三) 恩子称谓的含义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金光明经》敦煌写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绪论
        一、敦煌文献中的《金光明经》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章 《金光明经》敦煌写本系统研究
        一、昙无谶本《金光明经》系统
        二、宝贵本《合部金光明经》系统
        三、义浄本《金光明最胜王经》系统
        四、敦煌本《金光明经》写本系统的特点
        五、敦煌本《金光明经》写本系统反映出的问题
    第二章 《金光明经》敦煌写本定名研究
        一、前人定名的成果
        二、《金光明经》写卷定名错误的类型和原因
        三、《金光明经》敦煌写本定名考辨方法
        四、未定名残片的拟题
    第三章 《金光明经》敦煌残卷缀合研究
        一、昙无谶译本系统残卷的缀合
        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及其相关写卷的缀合
    第四章 写卷缀合与敦煌文献的性质
        一、四大收藏机构敦煌写卷的缀合
        二、缀合与敦煌文献撕裂的原因
        三、散藏敦煌文献的缀合与敦煌文献的流散
        四、缀合与敦煌文献性质的判定
    结语
下编
    第一编 定名编
        甲、《金光明经》敦煌写本定名商榷
        乙、未定名残片的定名
        一、英藏、俄藏、散藏未定名残片中的昙无谶本
        二、英藏、俄藏、散藏未定名残片中的宝贵本
        三、译本难以确定者
        四、英藏、俄藏、散藏未定名残片中的义浄本
    第二编 缀合编
        甲、昙无谶译本系统《金光明经》残卷新缀
        乙、《金光明最胜王经》敦煌残卷新缀
        一、《金光明最胜王经》残卷新缀
        二、《金光明最胜王经》相关写卷新缀
        丙、《金光明经》敦煌残卷缀合简目
        一、昙无谶译本《金光明经》缀合简目
        二、译本不确定者
        三、宝贵本《合部金光明经》缀合简目
        四、《金光明最胜王经》缀合简目
    第三编 类目编
        甲、昙无谶本《金光明经》写卷简表
        一、《忏悔灭罪金光明经传》写卷简表
        二、四卷十九品本写卷简表
        三、昙无谶本异本写卷简表
        乙、宝贵本《合部金光明经》写卷简表
        丙、义浄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写卷简表
        一、《金光明最胜王经》写卷简表
        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咒语抄本叙録
        丁、《金光明经》敦煌写卷增补目録
徵引文献
    一、图録、着作类
    二、网站类
参考文献
後记
作者个人简历

四、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文献》第11册非佛经文献辑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俄藏敦煌文献叙录》介评[J]. 王成文. 敦煌学辑刊, 2021(04)
  • [2]敦煌藏文写本《宝云经》整理与研究 ——以IOL Tib J 164为中心[D]. 杨志国. 兰州大学, 2021
  • [3]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D]. 虞越溪. 浙江大学, 2021
  • [4]敦煌《观无量寿经》及其注疏写本考[D]. 方晓迪.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敦煌唐代咸亨至仪凤年间的宫廷写经[D]. 汪若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编目与造藏 ——唐宋之际的经录与藏经[D]. 张旭. 浙江大学, 2019(07)
  • [7]黑水城出土元代历日研究[D]. 何伟凤. 宁夏大学, 2019(02)
  • [8]西夏装饰纹样研究[D]. 李玉峰. 宁夏大学, 2019(02)
  • [9]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良贱身份资料整理及研究[D]. 曾柏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10]《金光明经》敦煌写本研究[D]. 朱若溪. 浙江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罗斯敦煌文献集》第11卷非佛教文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