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宣传工作让读者了解21世纪的图书馆(论文文献综述)
邓娟[1](2021)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家园和精神纽带。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图书馆作为保存和传播文化的场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进一步了解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可视化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态势分析法,对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本研究主要从宏观维度把握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工作,聚焦于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和非遗文化的推广活动两个视角,对图书馆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展开具体论述。首先采用网络调查法,对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4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资源进行调研。具体而言就是登录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从非遗数据名称、资源展示方式、检索方式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对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然后利用归纳总结、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图书馆在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次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搜索得到的涉及“非遗”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文信息,对图书馆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进行研究探讨。这部分研究先对推文量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选择将2020年的相关文章作为这部分的研究内容。本研究剔除了相关度不高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文本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然后利用Python工具和UCINET软件,对整理归纳的文本信息进行词云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主要针对相关活动的形式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合作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总结出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论如下:不重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而且对于图书馆自身在非遗保护实践中的定位不清晰;非遗保护工作数字化程度低;阅读推广活动零散,未形成非遗文化阅读品牌优势;非遗保护服务缺乏创新;合作交流少。然后针对上述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优秀的实践案例,借鉴其成功实践,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之处。接着利用swot分析法对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战略分析。最后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发展路径,即图书馆要明确其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开展非遗数字人文服务;打造图书馆的“非遗”文化品牌,提升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影响力;加强交流合作;开设非遗专题馆。
颜俪娟[2](2021)在《基于4I理论的重庆市区县图书馆运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革新、新型设备的出现使得人们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广泛,迅速成长的信息资源需求压迫着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人们注意力被分散,导致图书馆读者流失。但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政策措施。区县图书馆上接省市级馆,下可将服务延伸至社区,是更贴近基层的文化服务单位,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着复杂竞争环境的危机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下,区县图书馆如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成为了新时代下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区县图书馆应该引入营销宣传的概念来提高自身竞争力,树立品牌,扩大影响,整合自身优势,利用时代特色来应对危机承担起区域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职责,尽力将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到极致。本文以网络整合营销的4I理论为基本理论基础,调研对象是重庆市区县图书馆,从区县图书馆的营销宣传实践出发,对重庆市区县图书馆的营销宣传现状进行调研,包括了主要的“两微”(微信、微博)营销宣传效果和读者问卷调研两个部分,通过总结分析调研数据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4I理论提出有利于区县图书馆工作开展的一些运营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区县图书馆今后的长足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此外,在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背景下,本文还简要分析了区县图书馆面对疫情的运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4I理论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服务运营措施,以应对特殊时期下的阅读需求。
万依然[3](2021)在《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书评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逐渐应用于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本研究查阅、归纳了国内外涉及微阅读、微书评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微书评的概念、特征、起源以及发展历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出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1)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于微书评的认识还不全面,并非所有的图书馆都采用了微书评来进行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2)当前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完善的微书评微阅读服务模式、专家参与不足,微书评质量不一、缺乏后续的绩效评价和管理工作、微书评推广应用的技术支持不足;(3)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将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影响因素归为社会与环境因素、制度与管理因素、人员与观念因素、技术发展的因素、微书评自身因素5个方面;结合当前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应用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本文最后分别从对应的层面提出对策,如:社会与环境层面可以构建微书评资源共享联盟;制度与管理层面需要完善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服务管理制度,建立微书评栏目,安排专人定期维护;观念层面需要明确微书评工作的定位、加强对微书评工作认识;人员与观念层面可以通过打造精品微书评撰写队伍来提高微书评质量;技术发展层面可以建立微书评数据库来提供导航服务、增加虚拟馆藏,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推送;微书评自身层面可丰富微书评种类,推出热点相关的微书评等等。
刘雅心[4](2021)在《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读者荐购是全民阅读时代我国图书馆普遍开展的新型文化惠民服务,荐购服务能有效解决“图书”与“读者”间的供需矛盾,发挥图书馆引导、促进全民阅读的社会作用与价值。荐购服务的研究,可为荐购服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教训,有利于实现荐购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网络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全方位调查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内容、方式、政策规章等,揭示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发展现状,提出荐购服务的支撑理论(图书馆学五定律、社会支持理论、需求理论及成本效益论等),总结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特点和成就,针对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和完善我国读者荐购服务的策略建议,以助力全民阅读,推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朱玉梅[5](2021)在《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以上海地区图书馆为例》文中指出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开展的一项重要服务,正逐渐发展为图书馆主流服务。创新是提升阅读推广服务质量的内在要求。而真人图书馆作为一种新式的阅读活动特殊的阅读方式,可以对传统的阅读推广起到一定的创新作用。真人图书馆主张用非暴力的方式减少社会冲突,并以真人为书向读者传递隐性知识,可以提升图书馆的公益形象、丰富阅读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理论。研究真人图书馆与阅读推广的融合发展是东西方学术的自由碰撞,上海是国内第一个进行真人图书馆实践的城市,在阅读推广活动方面也有着不错的成绩。所以上海地区图书馆进行的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可参考性。本文期望通过对上海地区图书馆举办的真人图书馆活动进行多方面调研,找出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网络调研、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对上海地区真人图书馆活动进行调查研究,调研部分包括现状、读者行为和读者需求,并用SPSS软件对回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读者的满意情况认知情况以及活动举办情况对活动现状进行调研。使用对比分析方法找出图书馆在服务形式和理念上与读者需求产生的偏差。通过李克特量表调研读者的行为和需求,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原本量表的五个维度缩减成两个维度,28个变量保留11个变量。由本次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上海地区的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在公益性、融合度和互补性三个方面具有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存在活动同质化、宣传渠道探索能力差、图书馆员知识鉴定单一化和评估体系不健全等不足。基于因子分析结果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活动现状、读者行为和读者需求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措施。即通过突出活动特色和图书馆员知识判断的“去精英”化来改善现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真人书培训和小组研讨相结合的模式适应读者行为习惯;通过注重伦理规范、组合运用微信“SOLOMO”功能、建立特色馆藏资源及多考核因素的评估体系来满足读者需求。
李小娟[6](2020)在《文化自信指引下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文中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国民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经典阅读能够有力提升全民综合素质,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国民阅读经典着作的主要场地,因此有义务、有责任将促进全民经典阅读作为服务目标,推动全民经典阅读,早日建设书香社会。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和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分别对湖南省读者和公共图书馆馆员进行调查。针对读者了解他们对经典阅读的认知、日常阅读经典作品的行为、对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看法以及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议;针对馆员主要调查公共图书馆对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评估和建议这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利用问卷星的基础功能进行分析。从分析长沙市图书馆、湘潭市图书馆、株洲市图书馆举办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案例中,得出这几所图书馆的活动特色:长沙市图书馆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多方合作开展活动互利共赢;湘潭市图书馆注重读者体验,向读者展现传统文化魅力;株洲市图书馆以网络为媒介,大力开展线上活动,同时注重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承。通过总结上述的研究得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读者缺乏系统的经典认知体系、图书馆忽视阅读环境的建设,文献资源单一,活动宣传力度小,经典阅读推广团队不专业,活动评估体系不健全。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提出合理化建议,包括读者构建正确的经典认知体系,加强经典阅读环境建造,丰富馆藏文献资源,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创建经典阅读指导团队,完善活动评估体系,以期能够促进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让国民在积极参与经典阅读的过程中爱上经典文化,并提升文化自信。
邓艺[7](2020)在《公共服务视域下图书馆精准服务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于传统文化事业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跨越的转型期,过去政府在追求普适化服务的同时,极易忽视公民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缺乏足够弹性及针对性的机制来服务不同的人群,致使公共服务的“锚向性”不足、精准性欠缺。近年来,“精准”一词屡被提及,精准服务亦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公共文化服务优胜劣汰的门槛,若能在图书馆界得以广泛有效地利用实践,亦能有效推动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本文第一部分阐明了论文的思路和研究内容并介绍了本文使用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案例研究法。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从中发现当前我国在精准服务相关的研究成果仍欠缺系统性,研究角度欠缺多样性。本文将立足于公共服务视域对图书馆精准服务作更深入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本文运用到相关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精细化管理理论及用户画像理论进行阐述,并分析该理论在图书馆精准服务中的运用。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精准服务的体验和满意程度,对图书馆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的评价及接受图书馆个人帮助的服务体验进行分析,结果得出图书馆在精准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日渐强大的竞争对手,落后的采集机制与传统服务模式局限,庞大的信息数据,滞后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等问题均成了图书馆提升精准服务的重重障碍。本文认为其中原因主要是由于供给服务市场化参与程度低加剧了服务的供不应求,加之需求采集机制精准化程度低导致了供需不匹配,相关法律政策不足,图书馆精准化程度的难以进一步提升。第四部分选取广州图书馆为例,介绍了该馆代表性的精准服务设置,包括融合多种功能的微信公众号平台,“送书上门”服务,“你选书、我买单”系统和图书转借服务等,分析其先进性、创新点与值得借鉴之处。针对图书馆精准服务现处困境与对国内外研究的启示,借鉴广州图书馆精准服务设置的创新之处,在第五部分提出了图书馆精准服务提升策略。第一,政府应从优化公共服务数字化资源供给模式着手,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度,完善精准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对资金供给结构予以优化。第二,图书馆应强化基于馆内设施的精准服务,以优良的服务设备与精准的采编业务流程保证精准服务的供给。第三,推动前端技术在精准文化服务中的运用。善用“大数据”及新媒体平台,提升参考咨询功能。第四,在人员培训及团队建设方面,图书馆员的专业化素质和精准服务意识的提升,缺一不可。第五,政府应加强绩效考评与监督,图书馆同时开展精准服务评价。最后,在推进图书馆精准服务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平衡外向读者和内向读者的主观意见数据,加强读者的私隐信息和平台的安全防护。
李冠怀[8](2020)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否阅读、阅读什么书籍关系到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关系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未来的发展。省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各省的文化资源中心,理应主动承担全民阅读推广的任务。但是目前人民的阅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互联网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对于智能设备的使用率,许多人不重视阅读,更不深入阅读;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公共图书馆推出的阅读推广活动越来越多,却存在活动参与率低、活动效果差等问题。于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读者阅读需求,体验式阅读推广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对阅读推广和体验式阅读推广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体验营销”“个性化服务”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阅读推广”和“体验式阅读推广”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网络调查法浏览整理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19所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在各渠道发布的体验式阅读推广活动,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的活动内容、服务推广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活动分为欣赏类、科技体验类、竞赛比赛类、游戏体验类、表演互动类、动手体验类和艺术学习体验类七大类。运用比较法具体比较各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体验式阅读推广活动内容和宣传推广情况,并找到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存在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有:体验式活动数量少,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参与性、体验性不强;活动科技感不足,用户体验较差;推广对象不全面,针对性不强;系统性活动少,未形成鲜明的活动品牌。在服务推广方面的问题有:信息维护更新慢、平台利用不理想;活动预告混乱,查找活动信息困难;推广渠道利用率不高,推广信息不全面。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笔者提出具体的措施。在活动内容方面:转变活动类型,打造主题阅读空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活动体验元素;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科技体验;细化活动对象,调整体验内容;利用图书馆优势,打造体验式阅读特色品牌。在服务推广方面:培养专业化人才,做好信息维护管理;规范预告信息,定期预告活动;完善线上渠道推广,提升读者使用体验。通过对省级公共图书馆各图书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发现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在体验式阅读推广方面发展程度不一,也各自有侧重点。本文通过对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的问题和对策的总结,对各等级图书馆下一步的体验式阅读推广提供在活动和宣传方面的借鉴。
陈莉[9](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提出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王伟[10](2020)在《《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Harry Potter风靡全世界,被翻译成80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量超过5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研究依据译介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操纵”和“重写”理论、接受理论和副文本理论对Harry Potter在中国的译介展开全面、系统的描述性个案研究,探讨了该作品是如何被译介到中国以及在进入中国后该作品在中国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群体中的传播、接受现状,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定位和目标读者群体的接受错位问题,并从副文本与文本转换过程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中的翻译问题。通过对《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历时性描述分析,本研究发现Harry Potter这部通俗文学作品能够进入中国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接受环境紧密相关。通俗文学,又称之为大众文学,一直处在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长期以来,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相悖,通俗文学往往被视为严肃文学、纯文学的对立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地译介外国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向中心运动,长期被压抑和禁锢的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终于得到释放。随着中国1992年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对外版权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开始不断从国外引进通俗文学作品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不少出版社开始摆脱行政化束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从国外获取最新商业出版资讯,Harry Potter就这样走进了人文社的编辑眼中。2000年8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鏖战数月后赢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Harry Potter被引进到中国之后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成为一部非常畅销的流行读物。Harry Potter进入中文世界后,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接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特征。中国奇幻文学读者群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对《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接受经历了“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两种文学接受过程。在Harry Potter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对于奇幻文学还是比较陌生,即使有奇幻文学作品的存在,在当时也是被当成童话被译介到中国。在新世纪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并不存在奇幻文学所能接受的土壤或环境,因此也就没有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存在。而随着The Lord of the Rings和Harry Potter等系列作品陆续被国内出版社引进译介,再加上国内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新时期的中国读者在文化程度、知识深度、阅读广度上有很大幅度提高,国内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奇幻读者群体,他们热爱阅读和接受各种西方奇幻文学作品。同时,新世纪大众传媒尤其是由奇幻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热映,使众多读者在欣赏奇幻大片的同时,感受到了奇幻文学作品的魅力,部分读者是看完纸质作品之后去电影院欣赏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然后再对该奇幻文学作品的纸质书籍(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也有不少读者是观看完奇幻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后购买纸质书籍(文本)阅读。“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普通读者对外国奇幻文学作品的两种文学接受过程。而与普通读者对《哈利·波特》的接受不同的是,中国的专业研究者对《哈利·波特》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我国主流核心学术刊物上刊载有关“哈利·波特”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有限。尽管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开始向中心运动,但是严肃的学院派研究者却并不十分关注《哈利·波特》这种通俗文学作品。究其缘由,一方面,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才是中国专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更符合当下时代的主旋律,而外国通俗文学作品“走进来”的译介研究则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与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相比,《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在英语世界,Harry Potter系列一开始定位是儿童文学,面向儿童读者群体,但因为该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和成人读者的喜爱,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很快就灵活地改变该作品目标读者群体定位,扩大其读者群体范围。而在中文世界,赞助人(人文社)从一开始就一直把该作品定位为儿童文学,并自始至终操纵着《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从副文本视角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书籍的开本设计、封面装帧、插图、书签还是内页版式设计,人文社都是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进行设计和出版发行的,儿童才是其目标读者群体。因此,人文社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定位和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之间产生错位,部分中国读者对人文社的儿童文学定位和译文质量不满,三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批评型读者、作为译者的读者和精英型读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读者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对人文社《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展开网络文学翻译批评,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开始翻译并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译文。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同名电影的完结,精英型读者群体开始涌现,他们从各个视角、细节、主题对这部作品展开全新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批评意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读者的角色从单一走向多重化,在文学文本选择和文本意义建构上由“失语者”变成了“建构者”。新型读者群体展开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对人文社和译者形成了“良性监督”,加强了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构成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Harry Potter被译介到中文语境后,“显性”赞助人(人文社)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自始至终都对译者的翻译工作进行着操纵,同时“隐性”赞助人(儿童读者群体)也迫使译者适当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阅读。因此,人文社在对Harry Potter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因为误译、漏译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变形。因为原文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原作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接受语境,作家J.K.罗琳精心创作的大量文化特色词汇、人物形象、“文字游戏”和习语在经过译者的翻译转换之后,原着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在中译本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大量“文字游戏”蕴含的预期效果没有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样地,原着中大量巧妙构思、精心创作的习语并没有被译者进行异化处理,这使得习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特色在中译本中丢失,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和好奇心。本研究推动《哈利·波特》进入更多学术界研究者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学术研究,让更多严肃学院派研究者认识到通俗文学翻译的影响和特殊研究价值,也为该作品走向经典做出了一定努力;同时基于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型读者群体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以及中译本在文本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本研究亦可为外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二、做好宣传工作让读者了解21世纪的图书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宣传工作让读者了解21世纪的图书馆(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
1.2.2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叉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
2.1.1 概念内涵 |
2.1.2 特点和价值 |
2.2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
3.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
3.2 图书馆非遗数据库资源建设现状调研 |
3.3 图书馆非遗数据库资源建设调研结果 |
3.3.1 后续更新管理差 |
3.3.2 可视化展示功能弱 |
3.3.3 检索功能弱 |
3.3.4 访问不便 |
3.4 图书馆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推广活动现状调查 |
3.5 图书开展非遗宣传推广活动的调研结果分析 |
3.5.1 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表现形式分析 |
3.5.2 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时间分析 |
3.5.3 图书馆合作开展非遗活动的网络关系分析 |
3.6 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
3.6.1 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3.6.2 非遗保护工作数字化程度低 |
3.6.3 未形成非遗文化阅读品牌 |
3.6.4 非遗保护工作缺乏创新 |
3.6.5 馆际之间交流合作程度不紧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杭州图书馆的“西湖传说”项目的保护案例 |
4.2 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文脉”地方文献阅读品牌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省级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的SWOT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2 劣势分析 |
5.3 机会分析 |
5.4 威胁分析 |
5.5 SWOT战略分析结果 |
5.6 小结 |
第6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讨 |
6.1 明确角色定位 |
6.2 开展非遗数字人文服务 |
6.2.1 运用高科技手段建设高水平非遗数据库 |
6.2.2 融合前沿数字人文技术增强用户体验 |
6.2.3 加强宣传力度提升非遗资源的利用率 |
6.3 打造“非遗”文化品牌 |
6.3.1 打造非遗文化阅读品牌 |
6.3.2 打造非遗文创品牌 |
6.3.3 打造“图书馆+非遗+旅游”的服务模式 |
6.4 加强交流合作 |
6.5 开设非遗专题馆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基于4I理论的重庆市区县图书馆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县图书馆运营中的营销宣传理论基础及环境分析 |
第一节 营销相关理论的发展 |
一、营销相关理论的变化 |
二、4I理论 |
第二节 区县图书馆运营条件的SWOT分析 |
一、区县馆的内部优势 |
二、区县图书馆的内部劣势 |
三、区县图书馆的外部机遇 |
四、区县图书馆的外部挑战 |
第三节 4I理论应用于区县图书馆的适用性分析 |
一、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
二、适应用户多元化的需要 |
三、改变大众认知的需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庆市区县图书馆营销推广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方法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第二节 调研内容 |
一、微信营销情况分析 |
二、微博营销情况分析 |
三、读者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三节 重庆市区县图书馆营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一、运营发展不平衡 |
二、缺乏专业的营销推广宣传团队 |
三、资源推广范围小,公众认知和参与度低 |
四、缺乏对运营内容的系统规划 |
五、缺乏对读者需求和推广效果的快速反馈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4I理论的区县图书馆运营策略 |
第一节 趣味性运营策略 |
一、把握热点趋势,提供趣味内容 |
二、拓宽宣传渠道,丰富传播形式 |
三、借助新兴技术,融入新鲜元素 |
第二节 个性化运营策略 |
一、利用大数据进行需求细分,做到精准运营 |
二、利用大数据进行自身服务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服务 |
第三节 互动性运营策略 |
一、整合各种媒体互动,提高用户参与度 |
二、打造文化社交空间,实现读者圈层推广 |
三、鼓励读者反馈,完善服务增强用户体验 |
第四节 利益性的运营策略 |
一、构建内部营销宣传团队 |
二、外部力量合作参与,互相补足效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疫情阶段区县图书馆的4I服务运营分析 |
第一节 高价值的读者需求服务运营策略 |
一、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 |
二、提供强有力的数字资源保障 |
第二节 互动答疑解惑的运营策略 |
一、开展心理疏导消除民众忧虑 |
二、多种互动形式解答读者疑惑 |
第三节 淡化疫情恐惧感的趣味性运营策略 |
一、组织各类线上活动,闭馆服务不打烊 |
二、文旅融合,让读者宅家云旅游 |
第四节 线上延续个性化服务的运营策略 |
一、停课不停学,联合开放专题资源 |
二、承担人文关怀责任,弘扬正能量 |
第五节 经验与思考 |
一、数字资源显优势,加强推广不可少 |
二、强化媒体宣传功能,打造网络服务优势 |
三、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建立应急对应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微书评与阅读推广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微书评相关概述 |
一、微书评的概念及特点 |
二、微书评的兴起及发展 |
三、微书评的传播价值 |
第二节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 |
一、微书评与图书馆在阅读推广理论的对接与融合 |
二、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方式 |
三、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价值 |
第三章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调研实施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研对象 |
三、样本情况 |
第二节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应用现状 |
一、微书评活动认知态度 |
二、微书评活动开展情况 |
三、微书评活动评价情况 |
第三节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应用问题 |
一、缺乏完善微书评微阅读服务模式 |
二、专家参与不足,微书评质量不一 |
三、缺乏后续的绩效评价和管理工作 |
四、微书评推广应用的技术支持不足 |
第四章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与环境因素 |
第二节 制度与管理因素 |
第三节 人员与观念因素 |
第四节 技术发展的因素 |
第五节 微书评自身因素 |
第五章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用对策 |
第一节 社会与环境层面 |
一、构建微书评平台 |
二、建立资源共享联盟 |
第二节 制度与管理层面 |
一、完善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服务管理制度 |
二、加强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栏目维护管理 |
三、建立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服务反馈机制 |
第三节 人员与观念层面 |
一、加强对馆员的培训 |
二、充分利用阅读推广人的影响力 |
三、健全好志愿者服务体系 |
四、明确微书评工作的定位 |
五、加强对微书评工作认识 |
第四节 技术发展的层面 |
一、丰富微书评数据库的内容 |
二、改善微书评数据库导航服务 |
三、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精准推送 |
第五节 微书评自身层面 |
一、增加微书评的种类 |
二、加强微书评质量 |
三、紧扣社会的热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网络调查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概述 |
第一节 读者荐购服务的含义 |
第二节 读者荐购服务的目的与原则 |
一、读者荐购服务的目的 |
二、读者荐购服务的原则 |
第三节 读者荐购服务方式 |
一、传统荐购方式 |
二、网络荐购方式 |
第四节 读者荐购服务的现实背景和时代意义 |
一、读者荐购服务的现实背景 |
二、读者荐购服务的时代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支撑理论 |
第一节 图书馆学五定律 |
一、图书馆学五定律概述 |
二、图书馆学五定律与读者荐购服务的关系 |
第二节 社会支持理论 |
一、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
二、社会支持理论对读者荐购服务的指导作用 |
第三节 需求理论 |
一、需求理论概述 |
二、需求理论在读者荐购服务的应用 |
第四节 成本效益论 |
一、成本效益论概述 |
二、成本效益论在读者荐购服务的体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发展历程和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读者荐购服务发展进程 |
一、读者荐购服务的产生 |
二、读者荐购服务的演进 |
第二节 读者荐购服务现状调查 |
一、读者荐购服务开展情况 |
二、读者荐购服务方式 |
三、读者荐购服务规章制度建设 |
四、读者荐购服务系统平台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特点与成就 |
第一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特点 |
一、荐购服务以读者需求为基本原则 |
二、荐购服务方式呈现多样性发展 |
三、荐购服务覆盖于多数图书馆 |
第二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成就 |
一、荐购服务效果日渐凸显 |
二、一些图书馆荐购服务成为品牌服务 |
三、荐购服务推动落实国家文化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
第一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荐购服务尚未全面实现常态化 |
二、荐购服务主页设置不合理 |
三、荐购服务宣传不到位 |
四、荐购服务政策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
第二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优化策略 |
一、规范荐购服务栏目设置标准 |
二、加大宣传力度 |
三、完善荐购政策和规则 |
四、灵活采用多种荐购服务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以上海地区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基本理论概述 |
2.1 真人图书馆基本理论 |
2.1.1 真人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
2.1.2 真人图书馆的特点 |
2.2 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 |
2.2.1 服务理念 |
2.2.2 组织形式 |
2.2.3 交流方式 |
2.3 开展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意义 |
2.3.1 真人图书馆活动拓展了阅读推广的广度 |
2.3.2 真人图书馆活动扩大了阅读推广的深度 |
2.3.3 真人图书馆增强了图书馆的竞争力 |
第3章 上海地区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调研 |
3.1 调研设计 |
3.1.1 调研目的及方法 |
3.1.2 问卷前测及调整 |
3.2 问卷的回收以及结果分析 |
3.2.1 问卷的收集及录入 |
3.2.2 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 |
3.2.3 活动现状分析 |
3.2.4 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读者的行为和需求分析 |
第4章 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不足及优化措施 |
4.1 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不足 |
4.1.1 活动服务好但活动特色不具有区分度 |
4.1.2 宣传渠道对口但缺乏渠道自主探索能力 |
4.1.3 图书馆员对知识鉴定单一化导致的供需矛盾 |
4.1.4 评估体系不健全 |
4.2 基于活动现状的优化措施 |
4.2.1 突出活动特色避免同质化 |
4.2.2 图书馆员知识判断的去精英化 |
4.3 基于读者行为的优化措施 |
4.3.1 以下线下活动助推面对面交流 |
4.3.2 真人书的培训和小组研讨的模式相结合 |
4.4 基于读者需求的优化措施 |
4.4.1 注重伦理规范 |
4.4.2 在宣传上组合运用微信“SOLOMO”功能 |
4.4.3 真人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
4.4.4 评价标准要纳入多种考核因素形成体系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文化自信指引下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公共图书馆 |
2.2 文化自信 |
2.2.1 文化自信的定义 |
2.2.2 文化自信的意义 |
2.2.3 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 |
2.3 经典阅读和经典阅读推广 |
2.3.1 经典阅读的定义 |
2.3.2 经典阅读推广 |
2.4 文化自信与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联系 |
2.4.1 公共图书馆与经典阅读推广的联系 |
2.4.2 文化自信与经典阅读推广的联系 |
2.5 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意义 |
第3章 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概况 |
3.1 湖南省读者经典阅读现状 |
3.1.1 问卷的基本结构 |
3.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1.3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2 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现状 |
3.2.0 问卷的基本结构 |
3.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2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4章 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成绩与问题 |
4.1 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中取得的成绩 |
4.1.1 活动类型多样,双方合作共赢 |
4.1.2 注重读者体验,展现传统之美 |
4.1.3 依托网络推广,切合时事主题 |
4.2 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4.2.1 读者对经典阅读的缺乏正确的认知 |
4.2.2 公共图书馆忽视环境建设 |
4.2.3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单一 |
4.2.4 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宣传力度小 |
4.2.5 经典阅读推广团队不专业 |
4.2.6 阅读推广活动指标不健全 |
第5章 文化自信指引下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建议 |
5.1 构建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经典认知体系 |
5.2 加强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经典阅读环境建造 |
5.3 丰富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馆藏文献资源 |
5.4 加大以文化自信为内容的活动宣传力度 |
5.5 创建以文化自信为宗旨的经典阅读指导团队 |
5.6 完善以提升文化自信为目的活动评估体系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湖南省读者经典阅读现状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 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现状问卷调查表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公共服务视域下图书馆精准服务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主要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公共服务 |
2.1.2 图书馆精准服务 |
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本研究中的理论应用分析 |
2.3 政府精细化管理理论 |
2.3.1 政府精细化管理理论概述 |
2.3.2 政府精细化管理在本研究中的理论应用分析 |
2.4 用户画像理论 |
2.4.1 用户画像理论概述 |
2.4.2 用户画像理论在本研究中的理论应用分析 |
第三章 图书馆精准服务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3.1 图书馆精准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 图书馆精准服务面临困境 |
3.2.1 日渐强大的竞争对手 |
3.2.2 精准识别受制于落后的采集机制 |
3.2.3 精准供给受传统服务模式局限 |
3.2.4 庞大的信息数据增加精准管理难度 |
3.2.5 滞后的数字化平台阻碍了精准服务的实施 |
3.3 图书馆精准服务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3.3.1 供给服务市场化参与程度低加剧了服务的供不应求 |
3.3.2 不完善的需求采集机制导致了供需服务不匹配 |
3.3.3 政策法规滞后难以保障服务供给精准化程度的提升 |
3.3.4 精准服务意识薄弱导致新媒体平台投入不足 |
第四章 图书馆精准服务创新案例分析——以广州图书馆为例 |
4.1 功能强大的微信公众号平台 |
4.2 突破时空限制——“送书上门”服务 |
4.3 精准采购新模式——“你选书、我买单”系统 |
4.4 创新书目流通方式——图书转借服务 |
4.5 阅读推广新尝试——“悦读地铁”与朋友圈推广 |
第五章 图书馆精准服务提升策略 |
5.1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模式 |
5.1.1 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度,延长“服务链” |
5.1.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
5.2 强化基于馆内设施的精准服务 |
5.2.1 实现图书定位与活动供给精准化 |
5.2.2 采编业务流程精准化 |
5.3 推动前端技术在精准服务中的运用 |
5.3.1 运用“大数据”的力量,精准定位与推送 |
5.3.2 丰富新媒体平台阅读内容,提升参考咨询功能 |
5.4 加强人员培训及团队建设 |
5.4.1 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化素质,加强品牌建设 |
5.4.2 树立图书馆精准服务意识,化被动为主动 |
5.5 完善图书馆精准服务评价体系 |
5.5.1 政府加强绩效考评和监督管理 |
5.5.2 图书馆开展精准服务评价 |
5.6 重视图书馆精准服务中的问题 |
5.6.1 警惕沉默螺旋现象 |
5.6.2 强化线上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体验式阅读推广研究综述 |
1.3.2 国内体验式阅读推广研究综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体验式阅读推广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阅读推广 |
2.1.2 体验式阅读推广 |
2.2 体验式阅读推广相关理论 |
2.2.1 体验营销 |
2.2.2 个性化服务 |
第三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发展现状 |
3.1 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活动分析 |
3.1.1 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各类型活动分析 |
3.1.2 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活动总量情况分析 |
3.1.3 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活动对象规律分析 |
3.1.4 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系统性活动分析 |
3.2 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宣传方式现状 |
3.2.1 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线上渠道开通情况 |
3.2.2 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活动预告情况 |
第四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
4.1 活动内容方面 |
4.1.1 活动数量少,活动形式单一 |
4.1.2 活动缺乏创新,体验性和参与性不强 |
4.1.3 活动科技感不足,活动与技术联系不紧密 |
4.1.4 活动对象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
4.1.5 系统性活动少,未形成鲜明的活动品牌 |
4.2 宣传推广方面 |
4.2.1 信息维护更新慢,平台利用不理想 |
4.2.2 活动预告混乱,查找活动信息困难 |
4.2.3 推广渠道利用率不高,活动信息不全面 |
第五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对策 |
5.1 活动内容方面 |
5.1.1 打造阅读空间,丰富活动类型 |
5.1.2 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体验元素 |
5.1.3 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科技体验 |
5.1.4 细化活动对象,调整体验内容 |
5.1.5 利用馆藏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
5.2 宣传推广方面 |
5.2.1 培养专业人才,做好信息维护 |
5.2.2 规范预告信息,定期预告活动 |
5.2.3 完善线上推广,提升使用体验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理由 |
二 选题意义 |
三 研究现状回顾 |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10)《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Harry Potter及其作者J.K.罗琳简介 |
二、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Harry Potter在中国的翻译史 |
一、Harry Potter在中国的出版概况 |
二、《哈利·波特》中译史 |
三、小结 |
第三章 《哈利·波特》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中的接受 |
一、接受土壤的形成和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勃兴 |
二、《哈利·波特》中译本评介史 |
三、小结 |
第四章 赞助人对译本的操纵和目标读者接受错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
一、赞助人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操纵 |
二、Harry Potter和《哈利·波特》中译本的读者群定位 |
三、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
四、小结 |
第五章 从副文本视角与文本转换过程看《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偏差 |
一、副文本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儿童文学定位导向引发部分读者不满 |
二、误译、漏译导致《哈利·波特》中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 |
三、“文字游戏”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预期效果缺失,影响读者理解 |
四、《哈利·波特》中的习语翻译:适度异化才可保留异域文化意象 |
五、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做好宣传工作让读者了解21世纪的图书馆(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邓娟.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4I理论的重庆市区县图书馆运营策略研究[D]. 颜俪娟.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 万依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研究[D]. 刘雅心.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以上海地区图书馆为例[D]. 朱玉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文化自信指引下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D]. 李小娟. 湘潭大学, 2020(02)
- [7]公共服务视域下图书馆精准服务提升策略研究[D]. 邓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8]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冠怀. 河北大学, 2020(08)
- [9]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10]《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 王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