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形隐于世,声则清而强——阿冰(华彦君饰)及其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

大道无形隐于世,声则清而强——阿冰(华彦君饰)及其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

一、大道无形隐于世 大音希声清亦浓——阿炳(华彦钧)及其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郑嵘[1](2017)在《《二泉映月》艺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享誉中外。本文是对《二泉映月》的艺术特征进行一个较为浅薄的分析及发表个人对曲目的拙见。自1950年问世至今已被演奏、改编了很多版本。个人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还是华彦钧本人录制的演奏版本。自曲目出世以来,相关研究文献已达到数百篇或者更多。想要了解曲目及作者真实思想和韵味就必须阅读大量资料及文献。本文将在借鉴同行、前辈还有老师论文的基础上通过对华彦钧创作背景,《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具有民族性的曲调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这首极具东方魅力,几十年来长盛不衰的经典曲目。通过这次研究探讨,学习各位前辈、老师在本专业方面的不懈探究和创新性思维,学习各位演奏家精湛的演奏技巧。

徐畅[2](2015)在《感悟人生—阿炳三首琵琶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炳是我国着名的民间音乐家,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音乐曲风感人肺腑耐人寻味、令人深思。他的三首琵琶曲作品广泛流传,世人皆知,却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这几首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曲情曲意。由于阿炳并无传人且资料匮乏,仅有的录音资料也就只有少数的音乐院校才有,广大的琵琶爱好者想要弹好阿炳的琵琶曲,可查找的资料非常稀少。为了使更多琵琶爱好者清晰明了的了解阿炳音乐创作的意义和内涵,本文以阿炳现存的三首琵琶曲的创作背景、演奏风格为主,阐释出阿炳所创作音乐之魂以及他的音乐魅力,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出阿炳这三首琵琶曲的曲情曲意,希望能对演奏阿炳三首琵琶作品的同仁、爱好者有所帮助,准确诠释、演绎作品内涵。

王强[3](2014)在《中国盲人音乐发展历程概述》文中研究说明引言盲人,因其双目失明,而使其听觉更加敏锐,有研究证明,因其无法视物,大脑会有意地开发闲置的视觉中心来帮助听觉的发展。①而对于靠根据有组织的乐音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情感的音乐而言,盲人在学习它、表现它时有了自身独特的优越条件。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关于盲人音乐的记载从原始时期一直延续到当今社会。那么,盲人在

陈雅岚[4](2013)在《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秦汉的神仙信仰文化开始,在中国道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极其深厚和丰富道教文化资源。道教对生命的珍重、对神仙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而形成的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道教音乐文化资源、道教医药文化资源、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等已经代代相传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古人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的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生活风俗的形成、健康方式的设计等密切相关。本文就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问题的提出,直接源于对中国道教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分析,经过对道教文化资源的整理、比较、反思,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和评估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分析其区域优势所形成的竞争力,借鉴并设计我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式。本文从文化学角度,梳理了道教文化及道教文化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明确了道教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成果,是一种“有用”的、“多功能”的资源;从经济学角度,运用评估模型对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准公共品,是一种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力的文化资源,是能够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宗教性的文化资源,因此,对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选择应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道教文化资源特色、符合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及SWOT方法,剖析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城市经营、生态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回答了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道教文化资源关注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澄清了社会对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糊认识,并探讨了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多种模式;从管理学角度,本文还在现有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就理顺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规制,明确道教文化资源产权,建立东中西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区域性合作,推动道教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建议。本文共分七章展开研究,第一章“导论”,主要是阐述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问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并对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同时也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第二章“道教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首先简述了世界宗教文化和中国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宗教文化对中国发展史、神仙文化、仪式文化、节日文化、艺术文化、养生文化、生态文化及和谐思想的影响,比较分析宗教文化的价值功能,这一章有详细分析,藉以指出道教文化是一座蕴含多种资源的“富矿”,有待于“开采”。第三章“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探析了中国道教文化中的“资源”观念。远自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明清、民国历代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道教神仙文化资源、道教祖庭文化资源、道教建筑文化资源、道教仪式文化资源、道教音乐文化资源、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道教劝善文化资源、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的演变和体制的影响。这一章除了探究各类道教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成长之外,更从道教文化“资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尊道贵德”的道德观、“和谐共生”的生命观的终极目标,观察了道教文化资源对经济、对社会、对生态、对生命的多重意义。不仅如此,这一章还指出,在今天,我们要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这些价值深厚的“资源”。第四章“道教文化资源的评估”,这一章主要探讨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先探讨道教文化资源的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发展预期、传承能力,设计了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并制定了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测量表,听取了道教文化专家意见,肯定了道教文化资源对龙虎山旅游的核心作用,但还有很大的潜力。第五章“道教文化资源的区域影响”,这一章指出,道教文化资源区域文化竞争力价值。道教文化资源的丰裕固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但要更重要的是需要整合区域的人才、资金、市场等才能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制定东部地区“走出去”的战略举措,东部地区发挥其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的优势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产业化开发,重点做细做优道教文化产品,率先推动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制定中部地区“请进来”的战略举措,中部地区丰裕的道教文化资源优势是其“请进来”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强做真道教祖庭文化、养生文化,吸引海内外的道教信众和对道教养生文化感兴趣的社会游客;制定西部地区“区域化发展”战略举措,西部地区有旅游基础较好和道教文化资源丰富的“双优势”,重点加强外部环境的改善,通过与东盟合作的平台吸引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并实施道教文化产品“走出去”和“请进来”。第六章“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这一章论述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先阐述了公共品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产品的定义及产品性质、比较优势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集聚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剖析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存在的问题,认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链条尚未形成,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缺乏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保障机制,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考察了国际、国内对文化资源产业化综合和单项运作模式,综合运作模式的古城类、生态类、园区类对道教文化资源丰裕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单项类道教文化资源运作模式对道教文化资源相对一般的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借助国际、国内的成功案例设计了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式。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是对道教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资源所形成的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就像中国的“酒”和“茶”,不仅可以让中国人分享,而且还可以让全世界人来品尝。“中国的味道”香飘世界,“中国神仙”逍遥全球,这是“中国梦”的终极境界。所提出的建议:建立道教文化资源产权制度是明确身份并且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建立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举措;对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力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是中华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走出去”没有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服务难度非常大。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的主要创新创新:(1)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和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认为道教文化是一种“有用”的资源,但对道教文化资源中的核心部分,即信仰文化资源是绝对不能作为经济资源开发,这是道教文化生存和传承的根本;(2)在传统保护道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开发及产业化保护和传承道教文化资源。引入公共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理论,对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寻找理论支持,把道教文化资源作为特殊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引入市场机制并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基础;根据道教文化资源成长和发展规律,设计了道教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利用产业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与比较道教文化资源优势和竞争力价值,在城市经营、生态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发挥道教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强劲的竞争力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机构调整中推动城镇化建设、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3)借助评估、SWOT、案例、调研的方法,借助文化资源的评估模型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借助SWOT方法,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在借助国际、国内案例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龙虎山世界道教文化中心的模式;创新文化贸易方式,推动道教文化产品通过贸易的方式“走出去”,变“送出去”为“卖出去”;发挥企业的市场经营优势,深度挖掘道教文化资源价值,变“资源”为“产品”;借助实地调研,寻找“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这个具有挑战性命题的诸多答案。

李媛莉[5](2012)在《阿炳学案》文中提出由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已经伴随中外听众度过了62个春秋,学术界对阿炳研究也持续了62年了。本文以阿炳这一个案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这一专题研究进行初步研究和梳理总结,进而展现这六十余年中国学术史的发展概况、学术思想变迁和重要学术现象。本论文由引言、正文三章、结语三部分组成,采用了文献法、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写作目的与意义。正文第一章主要对有关阿炳学术研究的论文及专着进行分析阐释。本章分三节,从阿炳生平、音乐本体和历史评价这三方面,对阿炳及其作品进行多方面研究。第二章主要是对阿炳作品的创作改编曲目、以及以阿炳为题材而创作的文艺作品进行分析与评述。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阿炳及其作品的社会影响,包括有关学术会议、官方与民间活动、影像CD、普及介绍与随笔类文章、国内国际演出五方面。结语部分是对本论文的总体概述与归纳,指出学术深受政治影响,以及目前学术界的一些弊端。

施咏[6](2005)在《阿炳及《二泉映月》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

郑艺[7](2003)在《大道无形隐于世 大音希声清亦浓——阿炳(华彦钧)及其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纪念我国民族音乐大师阿炳(华彦钧)诞辰 110周年而作。文章从其生平、创作及对当代中国音乐之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突出论述了阿炳及其音乐的特殊社会文化价值,并进一步向世人揭示出饱含其中、愈久弥新的深层民族意蕴。

二、大道无形隐于世 大音希声清亦浓——阿炳(华彦钧)及其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道无形隐于世 大音希声清亦浓——阿炳(华彦钧)及其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二泉映月》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华彦钧生平与乐曲创作背景
    1.1 华彦钧生平
        1.1.1 自幼习乐,聪慧过人
        1.1.2 历经磨难,憧憬光明
    1.2 创作背景介绍
        1.2.1 时代背景
        1.2.2 华彦钧的艺术观
        1.2.3 创作初衷
第二章《二泉映月》的艺术特征分析
    2.1 独特的中国式的情感表达
    2.2《二泉映月》独有的艺术表达
        2.2.1 返璞归真
        2.2.2 意境深远
        2.2.3 具有民族民间音乐典型特征
    2.3 乐曲结构及调式与艺术表达
第三章 享誉海内外的《二泉映月》
    3.1 具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
    3.2 东方音乐思想的魅力
第四章 自己对《二泉映月》的理解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感悟人生—阿炳三首琵琶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阿炳与他的三首琵琶曲
    1.1 阿炳
    1.2 阿炳的三首琵琶曲
        1.2.1 《大浪淘沙》
        1.2.2 《昭君出塞》
        1.2.3 《龙船》
第二章 阿炳音乐的灵魂
    2.1 魂牵大众
    2.2 魂绕传统
    2.3 魂在心血
第三章 阿炳的演奏风格及艺术魅力
    3.1 演奏风格
    3.2 艺术魅力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盲人音乐发展历程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宫廷中的盲人音乐家
二、盲人音乐在民间的发展
结语

(4)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atalogue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研究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时代背景
        1.1.2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国际背景
        1.1.3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历史背景
        1.1.4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机遇分析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道教文化的研究
        1.3.2 关于道教文化经济学的研究
        1.3.3 关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研究
    1.4 小结
        1.4.1 简评
        1.4.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创新
2. 道教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1 宗教文化综述
        2.1.1 世界宗教文化概述
    2.2 我国宗教文化概述
        2.2.1 我国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2 我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3 我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4 中国天主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5 中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3 我国宗教文化的比较
        2.3.1 从中国发展史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2 从崇拜对象角度比较教文化
        2.3.3 从仪式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4 从各种节日比较宗教文化
        2.3.5 从艺术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6 从养生角度来比较宗教文化
        2.3.7 从生态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8 从和谐思想比较宗教文化
    2.4 小结
        2.4.1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与物质的产物
        2.4.2 宗教文化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
        2.4.3 道教文化是一座蕴含多种资源的“富矿”
3. 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1 道教文化内涵
        3.1.1 道教文化的内涵
        3.1.2 道教文化资源的内涵
    3.2 道教文化资源的分类
    3.3 道教文化资源的类型
        3.3.1 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
        3.3.2 道教神仙文化资源
        3.3.3 道教祖庭文化资源
        3.3.4 道教建筑文化资源
        3.3.5 道教科仪文化资源
        3.3.6 道教音乐文化资源
        3.3.7 道教养生文化资源
        3.3.8 道教劝善文化资源
        3.3.9 道教生态文化资源
    3.4 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1 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2 道教祖庭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4.3 道教神仙信仰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4 道教建筑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5 道教科仪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6 道教音乐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7 道教养生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8 道教劝善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9 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的形成和发展
    3.5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
        3.5.1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历程
        3.5.2 现阶段我国道教文化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5.3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案例分析
    3.6 小结
        3.6.1 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资源
        3.6.2 制度变迁对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深刻
4. 道教文化资源的评估
    4.1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要素构成
        4.1.1 道教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分析
    4.2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4.2.1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因分析
        4.2.2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建立
    4.3 以江西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测量为例
        4.3.1 选择龙虎山作为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案例的原因分析
        4.3.2 江西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估测量表
        4.3.3 小结
5. 道教文化资源 SWOT 分析与区域影响
    5.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优势(Strength)分析
        5.1.1 东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
        5.1.2 中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
        5.1.3 西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
    5.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劣势(Weakness)分析
        5.2.1 东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劣势
        5.2.2 中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劣势
        5.2.3 西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的劣势
    5.3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内外部机遇(Opportunity)分析
        5.3.1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为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3.2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5.3.4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5.3.5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3.6 中华文化影响扩大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看竞争平台
    5.4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外部威胁(Threat)分析
        5.4.1 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的冲击
        5.4.2 来自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5.4.3 来自佛教文化资源发展的压力
        5.4.4 来自旅游文化产品导向的影响
    5.5 我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战略矩阵
    5.6 小结
        5.6.1 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优势没有没有成为“开采”传统文化资源的力量
        5.6.2 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没有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5.6.3 西部地区的环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6.4 道教文化资源和佛教文化资源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各有劣势
6.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
    6.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6.1.1 公共品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及产品的定义及产品性质
        6.1.2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6.1.3 产业集聚理论与道教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6.1.4 规制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政府规制
    6.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分析
        6.2.1 道教文化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6.2.2 道教文化资源单项开发模式
    6.3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6.3.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大,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6.3.2 道教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并有待于整合
        6.3.3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链条尚未形成
        6.3.4 缺乏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保障机制,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
    6.4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模式设计-----以龙虎山为例
        6.4.1 树立城市经营理念
        6.4.2 加大保护道教文化资源的力度
        6.4.3 建成世界道教文化中心
    6.5 小结
        6.5.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对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6.5.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科学认识道教文化资源极其重要
        7.1.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彰显爱国主义精神
        7.1.3 制度建设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根本保障
        7.1.4 价值评估是检验道教文化资源经济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7.1.5 比较优势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基础
        7.1.6 创新精神是选择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模式的依据
        7.1.7 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走出去”是一种战略性的理性选择
    7.2 政策建议
        7.2.1 建立道教文化资源的产权制度
        7.2.2 建立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7.2.3 对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力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规划
        7.2.4 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区域性合作
        7.2.5 制定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的战略
        7.2.6 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政府规制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阿炳学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学术研究
    第一节 阿炳生平研究
        一 国内对阿炳的研究
        二 国际上对阿炳的研究
    第二节 音乐本体研究——以《二泉映月》为代表
        一 采访与推广
        二 标题与内容
        三 音调来源与音乐结构研究
        四 演奏风格、技法、乐器形制与谱本的研究
        五 与《二泉映月》相关的律制、测音研究
        六 其他曲目研究
    第三节 历史评价
        一 持继性的研究史
        二 史观变迁
        三 横向比较法对阿炳的研究
第二章 创作改编
    第一节 弦乐合奏
    第二节 钢琴改编曲
    第三节 歌舞剧
第三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学术会议
    第二节 官方与民间活动
    第三节 影像CD
    第四节 普及介绍与随笔类文章
    第五节 国内国际演出
结语
附录一:学术研究
    表1:阿炳生平研究文章统计表
    表2:音乐本体研究文章统计表
    表3:历史评价研究文章统计表
    表4:研究专着与文学统计表
附录二:创作改编
    表5:创作改编研究文章统计表(弦乐合奏与钢琴改编曲)
    表6:创作改编研究文章统计表(其他形式)
附录三:社会影响
    表7:学术会议研究文章统计表
    表8:学术会议统计表
    表9:社会活动报道文章统计表(民间与官方)
    表10:影像CD研究文章统计表
    表11:影像CD统计表
    表12:普及介绍与随笔类文章统计表
    表13:国内国际演出统计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阿炳及《二泉映月》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采访与推广
    (二) 标题与内容
    (三) 音乐本体的研究
        1. 音调来源研究
        2. 音乐结构的研究
    (四) 演奏风格、技法、乐器形制与谱本的研究
        1. 演奏风格、技法研究
        2. 演奏版本的研究
        3. 记谱与谱本的研究
        4. 乐器形制与定弦的研究
    (五) 与《二泉映月》相关的律制、测音研究
    (六) 文化、美学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七) 《二泉映月》的改编曲研究
        1. 弦乐合奏
        2. 钢琴改编曲
    (八) 其他曲目的研究

(7)大道无形隐于世 大音希声清亦浓——阿炳(华彦钧)及其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从“小天师”到“瞎子阿炳”
根植沃土绝响千古
无心插柳柳成荫

四、大道无形隐于世 大音希声清亦浓——阿炳(华彦钧)及其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泉映月》艺术特征研究[D]. 郑嵘. 天津音乐学院, 2017(08)
  • [2]感悟人生—阿炳三首琵琶曲研究[D]. 徐畅. 吉林大学, 2015(08)
  • [3]中国盲人音乐发展历程概述[J]. 王强. 芒种, 2014(04)
  • [4]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D]. 陈雅岚. 江西财经大学, 2013(10)
  • [5]阿炳学案[D]. 李媛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8)
  • [6]阿炳及《二泉映月》研究述评[J]. 施咏. 音乐研究, 2005(04)
  • [7]大道无形隐于世 大音希声清亦浓——阿炳(华彦钧)及其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J]. 郑艺.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3(04)

标签:;  ;  ;  ;  

大道无形隐于世,声则清而强——阿冰(华彦君饰)及其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