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楠[1](2021)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框架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科育人,通过推动学科建设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践者,其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通过文献调研与一线调研发现,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所需的教学能力认识不清,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与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有关的研究较少。为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须帮助教师明晰其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为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致力于构建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框架。首先,在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能力结构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框架及学科核心素养等概念,使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构建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框架奠定基础。其次,采用访谈法对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有专业见地的10位专家进行个别化半结构访谈,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与研究相关的政策资料和文献资料,使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研究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及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出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框架。再次,依据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框架编制调查问卷,以全国范围内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收集、整理问卷数据,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确立了包含3方面6维度28个教学能力要素的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框架。此外,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程,对教学能力框架中的3方面6维度28要素分别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教学能力框架。最后,提出该教学能力框架的应用建议,将该教学能力框架应用于课堂教学及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中,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师个体及群体专业发展中,应用于师资选拔中。研究构建的教学能力框架将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将为落实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及“素养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将为改进教师教学及优化师资队伍提供切实的帮助。
嵇梦丽[2](2020)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范畴中,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施行人才强国战略,也必须发展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既促进了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科学管理理论、协同理论指导下,以高职教育管理基本原则为依据,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信息化应用于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通过总结国内外诸多研究者的理论和经验,参考一些高职院校的成功案例,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对策。最后形成一个观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必须高职院校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与兄弟院校协同共建;同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加紧加快建设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改革原有不合理的教育管理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在教育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竞争力。该论文有图1幅,表3个,参考文献74篇。
张蓝欣[3](2020)在《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省H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必须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国家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旨在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探寻适合我国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方法,对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对H市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管理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阐述教学质量管理的历史演进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以此部分内容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H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调查,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从教学质量管理主体、要素和过程三方面分析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缺失的原因。第四部分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因此,本研究认为要提高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应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教学质量管理要从全员参与、全要素、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入手,使质量管理主体多元化并提高其专业素养,实施全要素的质量管理,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而最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易睿[4](2020)在《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兰州市七区三县评估为例》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相关规划与措施应对面临的挑战,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并上升成为教育事业改革的战略地位。十九大召开以后,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区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这也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从融合应用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为落实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评估各地区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以兰州市七区三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评估为例,构建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旨在构建基础教育领域区县(以兰州市七区三县为例)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兰州市的落地,确定兰州市七区三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在2.0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的任务,进一步明确未来兰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初步拟定了基础教育领域区县(以兰州市七区三县为例)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在初拟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运用Delphi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以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基础教育领域区县(以兰州市七区三县为例)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兰州市七区三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工作,也为其他地区编制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或评估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此外,本研究进一步设计开发评估工具,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与方法。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构建了《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以兰州市七区三县评估为例》,包括6个一级维度,分别为环境、资源、信息化领导力、应用、保障、成果,18项二级指标,44项三级指标以及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被甘肃省教育厅采纳,作为智慧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遴选的评审指标体系;二、设计开发了评估工具,指导评估工作的具体开展,包括兰州市区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管理者问卷、访谈提纲以及资料收集目录等。
王珊[5](2020)在《初中教师时间管理研究 ——基于S市的调查》文中提出时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教师的工作时间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初中教师肩负着承上启下的教育重任,向前承接小学阶段的教育,向后过渡到高中阶段的教育,但却面临着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太忙以及工作时间不够用等时间管理困境。无论是初中教师自身的诉求还是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都迫切需要打破初中教师所面临的工作时间困境,让初中教师成为具有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的职业。凸显出研究初中教师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研究创新性地从更富有教育性和更为宏观的角度,研究身处教育系统和社会大环境下的初中教师时间管理情况。并以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度、工作时间分配以及工作时间密度作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如下问题:其一,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现状及其间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其二,导致初中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其三,如何应对和改善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问题?围绕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S市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梳理其间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发现和实践经验,从教师职业层面、学校层面和学校外部层面深入立体地分析初中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的成因。进而根据问题成因,有针对性地探讨优化教师时间管理的策略。研究发现,初中教师时间管理存在工作时间过长、工作时间分配不合理以及工作时间密度密过大等问题。具体而言:在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度方面,初中教师的超时工作情况普遍且严重,并且存在工作时间长度界限模糊的情况,而且不同背景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初中教师的时间分配方面,教学工作时间占比最大,事务性工作时间侵占教学工作时间和教师专业发展时间,且教师专业发展时间浪费严重。在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密度方面,教师的工作时间密度过大使得教师忙碌不堪并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深度和时间管理的灵活性。研究发现,初中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学校层面的约束以及学校外部层面的干扰等因素共同导致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问题。在教师职业层面,初中教师职业责任泛化、职业标准模糊、职业主体的差异以及职业对象的特殊使得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出现诸多问题。在学校层面,各级各类学校中较为严重的时间效率取向、不够合理的分工安排以及不够完善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也使得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出现相关问题。在学校外部层面,家长的过度干预、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扰以及社会的过度期望和舆论压力也使得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管理出现一系列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可从突破教师职业困境、完善学校的理念和安排以及减少外部干扰等方面改善教师的时间管理。在突破教师职业困境方面,学校在内的教育系统需要规避初中教师责任泛化的现象,并明晰初中教师的职业标准,同时需要初中教师充分调节自身的职业态度能力和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在完善学校的理念和安排方面,学校需要改变过度追求教育效率的状态、改善教师的分工与学校的工作安排并为初中教师提供足够的相关支持和保障。在减少外部干扰方面,需要调整和干预家长的过度参与,减少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扰,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使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尽量少地受到外界干扰。
高潮[6](2020)在《基于校园多源融合数据的大学生行为关联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高校普遍开展了以大数据和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建设,构建起以多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实现校园内工作、学习、生活信息化一体化的环境。以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网为代表的校园基础设施在为校内师生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记录了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大量数据自产生起就处于堆积浪费状态,如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发挥学生行为数据潜在价值,精准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相关管理部门革新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基于校园多源融合数据的大学生行为关联分析”课题为背景,针对高校学生管理领域数据分析需求,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对大学生校园行为数据分析技术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从某高校的一卡通数据、学生成绩数据、图书借阅数据中选取了某专业2013级和2016级两个年级的学生数据共380045条进行了清洗、集成和转换,完成了数据预处理工作。(2)构建了基于聚类分析的学生行为分类模型,并提出用餐消费水平指标、规律性指标、勤奋度指标。以簇内误差平方和确定了最佳分类数目后,在各个指标下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学生进行划分。聚类结果可以帮助学生管理工作者进一步掌握学生情况,为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分类指导学生提供决策支持。(3)将校园行为数据中的行为指标与成绩数据、学习准备与结果数据集成,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得到行为与成绩之间、学习准备与结果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表明经常按时用早餐、生活规律、沐浴和打开水频次处于本专业学生中间水平的同学成绩较优秀。在线平台学习的学生修课前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结果为不及格或退课的概率较大。使用Eclat算法对在线学习交互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平台学生学习模式较为单一,部分功能利用率较低。学生管理工作者可据此精准掌握学生情况,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在线学习平台各相关方可依据得出的规则,优化系统平台,开展个性化服务,设计教学内容。
贺雯静[7](2020)在《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各类应用系统应运而生,使用网络的人群指数性增加。在网络和应用系统使用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够为企业和个人带来一些用统计分析难以了解的信息。高校作为网络应用的高密人群,网络访问频繁,校园应用系统众多,保存了学生和教职员工上网记录、考勤、奖惩、学生成绩等多个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职员工工作时间的工作状态,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给予数据上的直观支持,并能够发现学生不良行为,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辅导。本文针对校园网用户日志数据提出基于用户校园行为属性分析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以某独立院校校园网数据为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用以发现用户应用访问偏好、用户上网访问时长、访问流量的综合用户网络行为特征;了解校园网整体运行规律。(1)针对用户个体应用偏好分析提出基于兴趣度的用户个体应用偏好度模型。从用户网络访问应用类型、应用使用时长、应用使用频次以及应用使用流量多维度立体把握用户应用类别兴趣度,针对不同维度对分析数据的影响设定影响因子。并结合用户整体上网时间、上网流量数据综合描述用户个体网络行为特征;(2)基于用户基本属性、网络行为属性以及成绩数据综合构建用户画像标签,以比较全面的分析用户个体特点;(3)针对用户群体应用访问分析需求提出基于C4.5算法的用户整体行为模型构建,以应用类别作为分类关键字分析不同群体的校园网应用访问特性;以成绩绩点作为分类标签分析网络应用、网络访问时长等特征对于成绩的影响;结合统计分析的方法从上网时长、上网时段角度了解校园网运行规律。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最终通过可视化方式清楚地刻画用户个体的行为画像标签和群体用户表现,得出用户应用偏好度信息列表,发现校园网运行应用访问特点,并能够提供可靠的有效的分析结果给予校园管理者参考优化网络和个性化的网络服务,并能够为辅导员等学工管理人员提供学生用户网络行为查询分析和学生行为预警,以让校园网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教学。
刘奕[8](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吴文博[9](2020)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辽宁财贸学院几年来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的研究,对目前各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及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王佳玉[10](2020)在《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主要采用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方式进行。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估模式存在管、办、评不分的严重弊端。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可以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打破当前高职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困境。因此,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加强和改善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重要性表现在第三方参与评估能够打破当前高职人才培养评估工作中的困境,形成管、办、评分离的科学管理机制;必要性体现在国内尚缺乏从第三方角度构建的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标准。(2)基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专家访谈法,确定了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具体包括6个一级指标(专业设置、学生、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专业建设成效)和22个二级指标(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当前学生规模、在校生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师资数量与结构、教师发展、科研水平、专业带头人、课程体系、教材选用与开发、课程改革、教学经费、实践教学条件、后勤服务保障条件、其他教学条件、学生毕业质量、职业能力考核、社会满意度、社会服务)。通过信效度进行检验,问卷调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3)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其中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实践教学保障条件(20.41%)、师资队伍(19.87%)、专业建设成效(18.77%)、课程建设(14.81%)、专业设置(13.18%)和学生(12.96%);并对专家判断矩阵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得出一致性比例为0.02,小于一致性的限制0.1,通过一致性检验。用类似的方法,计算得出6个一级指标下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4)将权重结果进行百分制转化,制作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分值表,形成最终的评估指标体系。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从第三方视角尝试构建了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2)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专家访谈法,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模型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专家构成不均匀和缺乏实践检验等方面。
二、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框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
1.2.2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学能力 |
2.1.2 教学能力框架 |
2.1.3 学科核心素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2.2 能力结构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章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框架建立 |
3.1 质性研究的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工具 |
3.1.3 研究过程 |
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3.2.1 信度分析 |
3.2.2 效度分析 |
3.3 质性资料收集 |
3.3.1 访谈 |
3.3.2 文献搜集 |
3.3.3 政策查阅 |
3.4 质性数据分析 |
3.4.1 开放性编码 |
3.4.2 主轴性编码 |
3.4.3 选择性编码 |
3.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5 质性研究成果: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框架 |
第4章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框架确立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1.1 研究目的 |
4.1.2 设计过程 |
4.1.3 内容设计 |
4.2 问卷预测试与数据统计分析 |
4.2.1 预试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2 预试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4.3 正式问卷实施与数据统计分析 |
4.3.1 正式问卷实施背景 |
4.3.2 正式问卷发放与回收 |
4.3.3 正式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4.4 量化研究成果: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框架 |
第5章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框架解读与应用建议 |
5.1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框架解读 |
5.1.1 基础教学能力:落实教学的基石 |
5.1.2 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素养的路径 |
5.1.3 学科进阶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利器 |
5.2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框架应用建议 |
5.2.1 用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 |
5.2.2 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5.2.3 用于完善师资选拔机制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创新点 |
6.1.3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构成预试问卷 |
附录C 预试问卷的项目分析结果 |
附录D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正式问卷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理论 |
3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3.1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 |
3.2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 |
4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2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完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5.1 教育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协同形成合力 |
5.2 加强培训提升能力,打造信息化人才队伍 |
5.3 丰富信息化资源,构建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
5.4 改革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管理机制 |
5.5 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省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教学质量管理理论的历史嬗变 |
一、国内教学质量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 |
二、国外教学质量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二节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的教学质量观和教学质量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 |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 |
第二节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不同类型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维度教学质量管理的描述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缺失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主体方面的原因 |
一、教学质量管理主体构成单一 |
二、教学质量管理主体专业素养缺乏 |
三、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不完善 |
第二节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要素方面的原因 |
一、对教师和学生的质量管理缺失 |
二、对课程的质量管理缺失 |
三、对教学物力资源的质量管理缺失 |
第三节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方面的原因 |
一、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
二、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不完整 |
三、教学质量管理方法较单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 |
第一节 主体维度:实施全员的教学质量管理 |
一、促使主体多元化,提升专业素养 |
二、打造专业质量管理团队,实行责任制 |
三、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 |
第二节 要素维度:构建全要素教学质量管理 |
一、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质量管理 |
二、完善对课程的质量管理 |
三、优化对教学物力资源的质量管理 |
第三节 过程维度:加强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 |
一、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 |
二、强化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 |
三、运用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方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兰州市七区三县评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设计及方法 |
1.4.1 研究设计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教育信息化2.0概述 |
2.2 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
2.2.2 国内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
2.2.3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3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常用步骤与方法 |
2.3.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2.3.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常用方法 |
3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1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参考 |
3.3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现实考虑 |
3.3.1 兰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就 |
3.3.2 兰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的构建 |
3.5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具体评估指标的拟定 |
3.5.1 环境评估指标设计 |
3.5.2 资源评估指标设计 |
3.5.3 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设计 |
3.5.4 应用评估指标设计 |
3.5.5 保障评估指标设计 |
3.5.6 成果评估指标设计 |
4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的修订 |
4.1 专家选择与问卷设计 |
4.2 指标的第一轮修订 |
4.3 指标的第二轮修订 |
4.4 分配指标权重 |
4.4.1 构造指标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4.4.2 编制指标权重函询问卷,邀请专家赋值 |
4.4.3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5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建议 |
5.1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 2.0 评估指标体系应用的关键点说明 |
5.2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建议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专家函询问表(第一轮) |
附录二 :专家函询问表(第二轮) |
附录三 :指标权重专家函询问卷 |
附录四 :区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管理者问卷 |
附录五 :区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管理者访谈 |
附录六:区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资料收集目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初中教师时间管理研究 ——基于S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初中教师时间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
二、初中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改善教师的时间管理 |
三、研究者个人对于教师时间管理研究的浓厚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 |
二、教师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及对象 |
五、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初中教师时间管理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初中教师工作时间过长 |
一、初中教师超时工作情况普遍且严重 |
二、初中教师超时工作的差异情况 |
三、初中教师工作时间长度界限模糊 |
第二节 初中教师工作时间分配不当 |
一、初中教师的时间分配概貌 |
二、事务性工作时间侵占其它工作时间 |
三、初中教师专业发展时间浪费严重 |
第三节 初中教师工作时间密度过大 |
一、工作时间密度过大使教师忙碌不堪 |
二、工作时间密度过大降低了教师的时间深度 |
三、工作时间密度过大降低了时间管理的灵活性 |
第三章 初中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职业层面的困境 |
一、初中教师职业责任泛化 |
二、初中教师职业标准模糊 |
三、初中教师职业主体差异 |
四、初中教师职业对象特殊 |
第二节 学校机构层面的问题 |
一、学校的时间效率取向严重 |
二、学校的分工安排不够妥当 |
三、学校提供的相关支持和保障不足 |
第三节 学校外部层面的干扰 |
一、家长的过度干预 |
二、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扰 |
三、社会上的诸多干扰 |
第四章 初中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
第一节 突破教师职业层面的困境 |
一、规避初中教师职业责任泛化 |
二、明晰初中教师职业标准 |
三、充分调节教师自身 |
四、全面了解职业对象 |
第二节 完善学校的理念和安排 |
一、改变学校过度追求教育效率的状态 |
二、改善学校的教师分工与工作安排 |
三、为初中教师提供足够的相关支持和保障 |
第三节 减少外部干扰 |
一、减少家长的过度干扰 |
二、减少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度干扰 |
三、减少社会的过度干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基于校园多源融合数据的大学生行为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数据挖掘简介 |
2.1.1 数据挖掘方法 |
2.1.2 数据挖掘流程 |
2.2 相关教育理论 |
2.2.1 行为分析方法 |
2.2.2 学习准备度 |
2.3 聚类算法与行为分析 |
2.3.1 常用的聚类分析算法 |
2.3.2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行为分析 |
2.4 关联规则算法与行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行为数据及预处理 |
3.1 数据来源 |
3.1.1 基于校园一卡通的校园行为数据 |
3.1.2 英国开放大学在线学习数据 |
3.2 常用的多维数据预处理方法 |
3.3 大学生行为数据预处理 |
3.3.1 数据清洗 |
3.3.2 数据集成 |
3.3.3 数据转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K-means算法的大学生校园行为聚类分析 |
4.1 基于一卡通的大学生校园行为分类 |
4.2 基于K-means算法的大学生校园行为聚类分析 |
4.2.1 用餐消费水平聚类 |
4.2.2 规律性聚类 |
4.2.3 勤奋度聚类 |
4.3 大学生行为聚类分析结果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关联规则算法的大学生行为分析 |
5.1 基于Apriori算法的学生行为分析 |
5.1.1 校园行为数据准备 |
5.1.2 校园行为与学习成绩数据关联分析 |
5.1.3 在线学习数据准备 |
5.1.4 学习准备与学习结果数据关联分析 |
5.2 基于Eclat算法的学生行为分析 |
5.2.1 在线学习交互数据准备 |
5.2.2 在线学习交互数据关联分析 |
5.3 大学生行为关联分析结果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参研课题 |
获奖情况 |
(7)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行为分析研究现状 |
1.2.2 校园网网络行为分析研究现状 |
1.2.3 用户画像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
2.1 业务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系统前端模块需求分析 |
2.2.2 系统后端模块需求分析 |
2.3 非功能性需求 |
2.4 系统软硬件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用户行为属性的校园网络行为分析 |
3.1 用户行为分析系统建模 |
3.2 某独立学院校园网概述 |
3.3 数据源选择 |
3.3.1 计费认证系统日志记录的选取 |
3.3.2 应用网关流控系统会话日志数据的选取 |
3.3.3 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和学生成绩数据的选取 |
3.4 数据预处理 |
3.4.1 数据清洗 |
3.4.2 用户应用会话划分 |
3.4.3 会话日志划分 |
3.5 用户个体网络访问习惯的分析 |
3.5.1 基于应用兴趣度的用户应用访问偏好模型分析 |
3.5.2 用户网络访问时间和访问流量的分析 |
3.5.3 构建用户画像标签 |
3.6 校园网群体访问习惯的行为分析 |
3.6.1 学生成绩标签特征选择 |
3.6.2 群体应用访问特征分析 |
3.6.3 成绩分析模型设计 |
3.6.4 校园网分时间段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整体框架结构 |
4.2 系统前端功能详细设计 |
4.3 系统后端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4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实现 |
5.2 系统可视化界面展示 |
5.2.1 学生端可视化展示模块 |
5.2.2 辅导员端可视化展示模块 |
5.2.3 管理员端可视化展示模块 |
5.3 系统测试 |
5.3.1 功能测试 |
5.3.2 系统性能测试 |
5.3.3 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9)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体系建设模式和功能 |
(1)校园网平台。 |
(2)数字高清网络教学监控系统。 |
(3)教室多媒体触控一体机。 |
(4)教室课堂教学录播系统。 |
2 组织和机制 |
(1)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2)建立了自我评估制度。 |
3 现实意义 |
(10)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评估的重要性 |
1.1.2 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评估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高职院校 |
1.4.2 第三方评估 |
1.4.3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 |
1.4.4 第三方参与高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
2 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的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德尔菲法 |
2.3.3 层次分析法 |
2.4 研究思路 |
2.5 数据处理 |
3 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案设计 |
3.1 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内容 |
3.1.1 指标要素选择 |
3.1.2 指标内容的确定 |
3.2 评估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 |
3.2.1 信度检验 |
3.2.2 效度检验 |
3.3 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体系层次分析模型 |
3.3.1 模型构建思路 |
3.3.2 AHP层次分析模型 |
3.4 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权重 |
3.4.1 第二次问卷调查专家基本信息 |
3.4.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 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
4.1 指标内容分析 |
4.1.1 一级指标 |
4.1.2 二级指标 |
4.2 指标权重分析 |
4.2.1 一级指标B对目标体系A的权重 |
4.2.2 二级指标C对一级指标B的权重 |
4.2.3 二级指标C对目标体系A的权重 |
4.3 评估分值表的确定 |
4.3.1 主要观测点内容 |
4.3.2 主要观测点权重 |
4.3.3 评估分值表 |
4.4 指标体系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
4.5 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 |
4.5.1 评估主体独立性 |
4.5.2 评估程序独立性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次) |
附录二 :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二次) |
附录三 :专家判断矩阵表统计结果 |
附录四 :MATLAB计算程序 |
附录五 :Matlab计算结果 |
致谢 |
四、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框架构建研究[D]. 王晓楠.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 嵇梦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省H市为例[D]. 张蓝欣.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兰州市七区三县评估为例[D]. 易睿.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初中教师时间管理研究 ——基于S市的调查[D]. 王珊.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基于校园多源融合数据的大学生行为关联分析[D]. 高潮.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7]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贺雯静. 西北大学, 2020(02)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9]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J]. 吴文博. 数字通信世界, 2020(03)
- [10]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王佳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