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泰:国企出现四大新机制

陈庆泰:国企出现四大新机制

一、陈清泰:国企出现四个新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周新友[1](2021)在《国信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力度,我国的混改进程表现出了快速推进、局部重点发力、效果显着的局面,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总纲的要求和以《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改革方案》的指导,为我国国企混改指出了国家层面的实现路径,通过央企和地方国有骨干企业全面地拓展和应用改革政策和相关实践经验,推动地方混改的推进和落地,国企改革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2019年末,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国企混改正式被按下加速键。本文以青岛国信集团为研究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对国企混改相关理论和成功案例的梳理,对国信集团在国企混改中作出的调整进行分模块的梳理,以此得出结论。首先通过对国企混改的背景介绍以及对国企混改的相关理论介绍和文献综述的梳理,引出国企混改这一理念的理论支撑和实际需求,通过对文献综述的梳理,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依托国信集团这一平台,深度挖掘国企混改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上海绿地、云南白药、中国联通、国药集团、海信集团这几个成功案例为蓝本,分析其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措施,并通过对案例的梳理,得出具有普适性的混改措施。文章以国信集团的情况介绍、混改的背景及动因、混改的原则及目标和混改的模式选择,四个方面为切入点,介绍了国信集团是如何对待涉及领域多、要求层次高、攻坚难度大的国企的混改目标。国信集团在推进国企混改过程中,其采取的相关举措主要包括:战略投资者的选择、核心骨干员工持股、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等内容,上述措施由上到下、由内而外的促进了国信集团的混改进程。除此之外,国信集团还采取了相应配套措施促进混革的稳步推进,部署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展望,国企的混改是在发挥不同资本属性,在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释放企业的活力,不同属性资本共同发展,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有效的放大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活力。混改的动机和目的是基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吸引外部资本注入,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企业治理,发挥不同资本属性的优势及活力,混改的目的最终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企业绩效,扩大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活力,构建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运行机制,在此过程中建设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层的运行机制,相关的配套措施也同步进行完善。

卢建昊[2](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指出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宋韶君[3](2020)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的高增长,与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绩效分不开。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央企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然而与国有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相对不高、国有企业产业竞争力不足,从制度因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与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不相容。在此背景下,以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简称“两类公司”),重构国资监管、国资运营、国企经营分开的三层国资管理体系,除了有利于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更重要的是实现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各司其职,引导国资管理目标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导向,转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资本价值导向,为国有资本价值增长可持续创造有利制度条件。“管资本”导向下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重构,需要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聚焦国有资本价值,重构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为国资监管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且对引导国有资本价值管理、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已有相关研究,虽然不乏从“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视角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管资本”改革逻辑的解释,但针对“两类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要么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孤立研究国有资本增值绩效,要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作为外在于资本增值目标函数的因素研究,由此导致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理论与现实“脱节”。本文所尝试的理论推进,就是使两者融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分析,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绩效目标体系,构建一个开放的、融合组织功能与系统目标的绩效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主要借鉴马克思资本理论及西方产权理论,结合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现实考察,构建了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下的绩效评价体系。从“两类公司”职能侧重来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注重产业培育,兼顾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追求投资收益,市场化程度更高。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文具体选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重点阐述在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下,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产权层,使国有资本增值绩效释放的实现机制,由此提出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思路,指导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三章,通过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以马克思资本理论为源头,借鉴公有制理论,构建了国有资本增值的目标体系;引入西方产权理论,从理论层面论证了绩效评价动因、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及评价方法;为分析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是什么、如何评价”做理论铺垫。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至五章,通过对“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效率的现实考察,将“管资本”改革逻辑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从而论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确立重构国有资本运营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构建了融合国资管理目标与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为绩效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提供方法指导。第三部分包括第六至八章,依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思路,探索性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并对其中核心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指标有效性,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及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如何评价”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下,由于独立行使产权职能的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缺位,依附于行政关系的国有产权管理和国有企业经营,与“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保值增值”的绩效观念相互强化,使国有资本增值目标被异化为无限做大资产规模,导致资本增值潜力和企业创新活力被束缚。通过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两类公司”,从而形成国有资产行政管理层、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相互分权、相互制衡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为重塑国有资本增值的动力机制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就是“两类公司”设立的改革逻辑。2.随着“管资产”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制重构,一方面,绩效评价目标及观念,应从关注国有资产账面价值,转向强调国有资本产权价值,实现国有保值增值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另一方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为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定位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市场职能以及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相应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逻辑与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应有所区别。着眼资本价值,构建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绩效评价与国资管理目标的“激励相容”,成为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3.以国有资本增值为目标,聚焦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在绩效评价目标层,以资本价值统筹市场绩效和政策绩效子目标;在绩效评价标准层,以提升国有资本流动性(活力)、增值能力、防风险能力、布局优化能力、对社会资本带动力、对国计民生支持力“国有资本六力”为评价标准;在绩效评价指标层,以国有资本形态转换机制、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机制、国有股权减持市场化退出机制“三大机制”作为核心价值驱动指标选取依据;在指标权重和绩效标准值区分上,依据市场化程度、行政层级及资产规模、产融关系,构建不同分类视角下的“三维分类模型”,形成融合产权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上,将“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相结合,实现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把反映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及国有资本价值变动趋势的指标纳入中长期评价体系。4.按照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构建思路,结合绩效评价重点,选取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表明,三个指标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具有较好区分度和解释力。在数据层面,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好互补性;国有资产周转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三大指标能较好刻画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目标的价值驱动逻辑。其中,国有资产周转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流动性的结果指标,国有资产资本化率是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的驱动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放大,是提高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前提;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潜在增值能力的预测性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发现,以及对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1.选题的前沿性。现有文献缺乏把“国有资本”从“国有企业”的研究范畴中抽离出来,专门构建的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一缺失,本文具体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专门针对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的绩效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2.研究视角及方法体系的创新。本文打破了孤立的从国有资本增值视角,或者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视角的绩效评价研究,以马克思资本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产权视角、融合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包含“国有资本六力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分的“三维分类模型”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深化了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理论解释,为绩效评价实践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支持。3.核心绩效评价指标的创新。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而设计的“核心价值驱动指标”,特别是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等创新指标,突出体现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管资本”改革导向,能够较为准确反映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能力和增值能力,对指导绩效评价实践具有较强应用价值。

刘上琼[4](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到了近代。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不能正常而充分的发展,这就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选择。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与如何认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如何认识与资本主义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定对待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政策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工作是由党的领袖、官员、知识分子和学者共同完成的。作为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他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相互影响,共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视角,以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一系列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重探讨围绕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共知识分子和学者通过聚焦时代需求形成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展开资本主义问题研究,从而形成研究成果;中共领袖和官员对这些知识分子和学者观点的采纳、提炼和升华,制定出对待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相关政策,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围绕上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全文分成六部分展开论述。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依次探讨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的学术史回顾,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本文展开研究的理论来源等问题。第一章由三节内容构成,主要探讨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以及后来的中共知识分子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和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特点,由此提出比较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理论,进而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探索一条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革命道路。第二章分成三节,首先探讨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围绕调整、限制、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继而探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在认真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遗留的问题基础上,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三章分成三节,主要探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在历史研究和经济建设两个领域,破除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的”左”倾错误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引入资本主义有利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不断引领和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第四章也分为三节,根据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变化新趋势,中共领导学术界分别对微观层面上如何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如何解决因资本主义因素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产生的“权贵资本主义”问题,以及批判西方右翼势力提出的“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不断引领和指导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善与发展。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分别从理论上对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经验,以及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这两大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段艺璇[5](2020)在《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积累机制与经济影响 ——基于地方国有企业来源》文中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定位的立足点决定了企业具有政策性工具属性,为实现整体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保障,地方国有企业的政策工具属性是我国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地方国有企业通过扩大投资发挥企业作为政策工具的作用,但是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偏离,造成了企业微观层面的效率损失。为了降低地方国有企业因资产规模和资金使用效率背离而形成的违约风险,地方政府提供的担保和救助承诺形成了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加剧了地方财政的风险隐患。2,融资平台作为滋生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主要责任单位3,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治理,而非融资平台作为更具隐蔽性和持久性的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来源却鲜有研究。我国国有企业在1996年和2003年形成的政府偿付支出占当年GDP的比值分别为0.3%和0.1%,形成了较高的财政成本4,证明了我国非融资平台类国有企业也是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重要来源。基于此,本文选择源于非融资平台类地方国有企业的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作为研究对象。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具有较高的不确定和隐蔽性等特征,在未显性化时容易被政府忽视,一旦显性化会对政府财政和宏观经济形成巨大冲击,因此许多学者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研究重点在于债务的显性化条件和显性化带来的风险。但是,隐性或有负债显性化属于极端的风险事件,隐性或有负债更多的状态为未显性化状态,在未显性化时,政府隐性或有负债也会形成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这是非极端事件背景下研究的重点。并且,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在显性化前对宏观经济的影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指的是在相关律法和合同规定之外,地方政府因自身的公共职责和防范公共风险的需要而不得不承担的债务,其实际债务偿付支出取决于某些特定事件发生与否1。审计署在2013年对我国政府隐性债务的统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举债主体主要包括融资平台和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二者在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中的占比分别为41.3%和28.26%,占比之和接近70%。得益于中央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政策文件响、债务积累与政府隐性或有负债显性化风险密切相关,影响隐性或有负债是否发生显性化以及显性化形成的冲击。对显性化前的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研究不仅有利于解决其对宏观经济形成的负面影响,也有利于制止政府隐性或有负债显性化的发生,或者降低政府隐性或有负债显性化形成的风险。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在显性化前的债务积累机制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度量问题,是积累机制研究和经济影响研究的基础。政府隐性或有负债来源于地方国有企业,债务发生时间、发生规模取决于地方国有企业是否发生风险事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在显性化前度量难度较大。许多学者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度量方法进行了研究,目前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度量指标。其次,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在显性化前如何积累。地方国有企业作为形成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主体,企业负债行为决定了当地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积累,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行为除了受企业自身特征影响外,还受相邻地区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行为的影响,因此对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积累机制的研究包括当地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行为和相邻地区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行为两方面。最后,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在未显性化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渠道问题,并基于该研究结果提出化解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方法。本文试图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文章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等;第二章梳理了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地方国有企业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对本文研究的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概念进行界定,并通过对政府债务相关理论、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企业同群效应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模型,为后文实证提供分析框架;第四章构建了地方国有企业形成的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衡量指标,解决了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度量问题,并对指标构建过程中中间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第五章从当地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行为角度研究了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积累问题;第六章基于企业同群效应理论,从相邻地区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行为角度研究了当地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积累问题;第七章研究了未显性化的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影响途径;最后,第八章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1)我国2008年后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大幅增加的原因在于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规模的增加,而不是地方国有企业违约风险的变化,违约风险在2008年后未发生大幅波动。(2)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行为是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积累的重要来源,企业负债规模增加、资金使用效率降低都使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增加,其中企业债务规模扩张行为受企业融资优势和银行信贷扩张行为的影响。此外,在地方国有企业债务扩张、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积累过程中,市场化发展水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地方国有企业的同群效应使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积累受相邻地区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行为的影响,相邻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规模增加、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也会使该地区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规模和资金使用效率发生相同方向的变化,进而使该地区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增加。此外,银行在各省份分配信贷资源行为使相邻地区银行信贷行为的变化影响该地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规模扩张行为,相邻地区银行信贷增加挤占了该地区的银行贷款资金,该地区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规模下降。(4)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作为政府维护和干预市场而主动选择的经济手段,在金融危机期间发挥了稳定经济增长波动作用,但是却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途径包括民营企业负债、投资和银行不良贷款等途径。通过地方国有企业杠杆向民营企业和政府部门转移,改革提高地方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等方式可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研究显性化前的债务积累机制和经济影响。许多学者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研究集中于债务显性化条件和显性化带来的风险,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债务显性化形成的风险密切相关。对显性化前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积累机制和经济影响进行研究,是防范化解地方隐性或有负债风险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积累机制和经济影响结果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制止债务显性化或降低显性化带来的风险。第二,本文构建了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指数连接企业微观层面的效率和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政府隐性或有负债指数将地方国有企业微观层面的效率汇总成省级层面的宏观指标,可以反映省级层面地方国有企业整体表现水平,为地方国有企业微观效率和宏观经济增长之间搭建了桥梁。第三,本文不仅从当地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角度研究了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积累,还从相邻地区地方国有企业负债行为角度研究了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积累,对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形成和积累机制认识更加全面。第四,本文研究的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渠道与政府显性债务不同。政府显性债务一般通过财政货币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如政府财政赤字、税率、改变长期利率和通货膨胀等,而本文从信贷渠道分析了地方政府隐性或有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申环[6](2020)在《徐州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企业国有资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管好企业国有资产、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国有资本不断做强做大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地方一级层面,如何以管资本为主不断完善和创新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发挥国企的引领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一项重要工作和研究课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以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政府市场调控理论为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徐州市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深入分析当前监管存在的问题,即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资产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偏低、布局不够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完善等,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即通过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明确职责分工、优化监管方式、深入开展授权经营,加快以管资本为主国资监管职能转变,同时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结构,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化的经营机制。该论文有图6幅,表3个,参考文献55篇。

史晓杰[7](2020)在《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区位条件优越、科技和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生态环境优良,作为省会城市国有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国有资产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哈尔滨市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经历了十五年的爬坡过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效果初显成效,但必须看到的是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时代的转变,实践中仍然存在发展出的新问题,在改革攻坚期的关键时刻,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的改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围绕着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历史与现状,探讨现行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产生问题的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其他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的特点并总结借鉴相关经验,结合委托代理理论、经济人假设、内部人控制理论提出模式改进的总体框架,最终从三个方面改进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并为模式的改进提出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帮助哈尔滨市国资委解决实际中存在的监管难题,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管效率,科学的设置国有资产监管层,完善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促进哈尔滨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丰富同量级地方城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的选择。

赵威[8](2020)在《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报告还指出,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要在管理、创新、产品、人才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领先性。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个关键环节上大有作为。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重点分析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重要契机和机制,通过不断积累关键资源、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的动态竞争力等路径,打造国际一流企业。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推动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尽快摆脱观念之争。当前围绕国企改革的不同观念,如“马列主义派”认为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石,对国有企业目前进行的各种所谓市场化改革存在担忧;“市场改革派”,主张国有企业应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对“国进民退”持批评态度,要求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布局的收缩调整;认为在应对西方冲击和挑战、追赶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强调国家的力量和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等不同观念,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然而,各派观念及相应群体对于国有企业如何进一步改革的主张和举措,却充斥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对破解国企改革僵局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在包括混改在内的国企改革“行动自由”之前,应该首先破除观念上的束缚。第二,我国已经有一大批企业接近世界一流企业,或正努力加速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但仍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列。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虽然我国在2019年已经有129家企业进入到世界500强行列中,但从营业收入和利润对比来看,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仍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500强企业相比,尤其是与美国的世界500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未收窄,甚至有所扩大。从世界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上榜企业行业分配不均,能源、银行等具垄断性质行业占比较大,大健康产业发展落后,高端制造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崛起但基础领域薄弱,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仍处相对中低端劣势。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包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但上述影响并不必然是积极的,混改既是国企改革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对我国混改部分案例的研究表明,混改既可能发挥积极作用,如中国联通的混改已经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一个标杆,而混改也有失败的案例,比如中信国安混改的案例。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从过去的以“混”为主,转向现在的以“改”为主,引入社会资本只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步,改进公司治理、提升市场竞争力才是混改的最终目的。能否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混改之后企业是否拥有改革的主观意愿和相应的能力,是导致不同企业混改结果出现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第四,混改有利于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混合所有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有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效率低下的问题。随着民营资本的加入,国有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以及不同所有制股东之间的制衡,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并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实现了“优势互补”,混改后的国企不仅可以继续发挥国有股东在政策上的资源优势,同时民营资本的加入带来的灵活的经营策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不竭动力、企业家精神等,都将大大提高国有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创新的效率。第五,混改成功的关键是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包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但上述影响并不必然是积极的,混改既是国企改革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其关键在要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第六,混合所有制的治理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成功的国有企业治理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或者是最优的“路线图”,在一个国家成功的模式可能在另一个国家并不适用,每个国家都应该探索自身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混合所有制的治理模式具有多样性,部分国家的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之后,较好地应对了治理挑战,而部分国家的表现则很差。

董志凯[9](2020)在《2018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研究注重从多个角度总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经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选择、共识凝聚的历程。亲历者和经济学者的成果占据重要位置,改革各阶段、多产业及诸区域的专题研究涵盖了宏观与微观各个方面,经济史研究与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紧密结合。

翟晨萌[10](2019)在《我国政府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问题研究 ——以H资产管理公司S省分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市场经济的不完美常常需要政府的介入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政府监管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演变才逐渐发展起来。当人们越来越重视政府监管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时,对其相关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在外有亚洲金融危机、内有商业银行较高不良贷款的特定条件下,专门为管理和处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而生。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整个公司层面上由政策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转变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金融控股集团,在业务发展方面从之前仅仅开展不良资产管理业务一步步发展为当前以不良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的多种金融业务交织的模式。它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政府监管是政府运用公权力,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监管对象加以管理的行为,最终达到克服市场失灵,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政府通过设置相关机构部门,出台法律制度规章政策,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进入、运行、退出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本文通过研究政府对H资产管理公司S省分公司监管的现状,深入研究分析政府在监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监管成本偏高、监管职能重复、监管手段单一、信息沟通不畅四个问题着手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着重从加快转变监管理念、加强法治化建设、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监管资源整合以及加快监管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提出完善政府监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路径,从而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二、陈清泰:国企出现四个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清泰:国企出现四个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国信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框架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2.1.2 战略联盟理论
        2.1.3 国企改革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混合所有制理论及文献综述
        2.2.2 国内相关混合所有制理论及文献综述
    2.3 简要述评
第三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案例研究…
    3.1 国企改革历程和方向
    3.2 国企混改典型案例
        3.2.1 上海绿地集团混改情况
        3.2.2 云南白药控股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3.2.3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3.2.4 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3.2.5 国药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3.2.6 海信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3.3 小结
第四章 国信集团混改总体设计
    4.1 国信集团基本概况
        4.1.1 国信集团情况介绍
        4.1.2 国信集团发展规划
    4.2 国信集团混改背景与基础
        4.2.1 国信集团混改背景
        4.2.2 国信集团混改基础
    4.3 国信集团混改原则及目标
        4.3.1 混改原则
        4.3.2 混改的目标
        4.3.3 国信集团的产业重组及调整
    4.4 国信集团混改模式选择
        4.4.1 目前国企混改的主要模式
        4.4.2 国信集团混改模式的选择
        4.4.3 国信集团公司混改设计
第五章 国倍集团混改方案设计
    5.1 战略投资者选择
        5.1.1 设立战略投资评审小组
        5.1.2 战略投资者选择标准
        5.1.3 战略投资者选择程序
    5.2 核心员工持股方案设计
        5.2.1 核心员工范围及股权分配
        5.2.2 核心员工持股实施方案
    5.3 公司治理结构优化
        5.3.1 混改前公司治理结构
        5.3.2 混改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
第六章 混改的保障措施
    6.1 坚持目标导向、统一思想、明确思路
    6.2 设立领导机构
    6.3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6.4 明确重点工作任务
    6.5 建立工作保障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内涵及范畴界定
        1.2.1 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
        1.2.2 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
        1.2.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1.2.4 绩效及绩效评价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设立
        2.1.2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
        2.1.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思路及核心指标选取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有投资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2.2 产业基金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2.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3 文献评述
        2.3.1 已有研究的启示
        2.3.2 已有研究的不足
        2.3.3 本文研究方向
    2.4 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学派资本理论
        2.4.2 所有制、公有制及产权理论
        2.4.3 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
3 理论分析
    3.1 资本运营及资本增值的理论分析
        3.1.1 资本形态转换:从实物形态资产到价值形态资本
        3.1.2 资本运营的收益是对产业利润的分割
        3.1.3 资本加速增值主要依赖资产资本化的价值经营
    3.2 国有资本运营的理论分析
        3.2.1 国有资本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形式
        3.2.2 政府授权专业机构履行国有产权代表职能
        3.2.3 着眼社会总资本结构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3.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3.3.1 绩效评价动因: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与受托责任
        3.3.2 绩效评价目标:国有资本价值增值可持续
        3.3.3 绩效评价重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和经营
        3.3.4 绩效评价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及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现实需求
    4.1 “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现实问题及其运行效率考察
        4.1.1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与产业经营职能混杂
        4.1.2 国有企业依赖资本运营而盲目做大规模扩大产能
        4.1.3 国有企业忽略产业经营导致创新能力被弱化
        4.1.4 行政力量主导的国企合并导致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
    4.2 国资管理体制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逻辑
        4.2.1 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缺位导致资本增值潜力被束缚
        4.2.2 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而重塑资本增值动力机制
    4.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职能定位
        4.3.1 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市场职能
        4.3.2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的政策职能
    4.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
        4.4.1 国资管理目标从关注资产规模转向资本价值
        4.4.2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适合“两类公司”
        4.4.3 聚焦资本价值重构国有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及思路
    5.1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层次结构逻辑
        5.1.1 绩效评价目标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5.1.2 绩效评价标准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5.1.3 核心评价指标选取依据及价值驱动逻辑
    5.2 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间设定的三维分类模型
        5.2.1 三维分类模型的设计思路
        5.2.2 三维分类模型的维度划分及其内涵
        5.2.3 三维分类模型量化分级标准探讨
    5.3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5.3.1 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结合
        5.3.2 评价周期及中长期绩效评价重点
        5.3.3 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
    5.4 本章小结
6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及实证分析
    6.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6.1.1 反映国有资本流动性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2 反映国有资本增值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3 反映国有资本防风险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4 其它政策绩效评价指标
    6.2 核心评价指标的确立及实证分析
        6.2.1 核心评价指标确立
        6.2.2 国有资产资本化率的实证分析
        6.2.3 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的实证分析
        6.2.4 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实证分析
    6.3 实证结果比对分析及结论
        6.3.1 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比对分析
        6.3.2 核心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6.3.3 实证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配套措施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及绩效评价配套措施的完善
        7.2.1 政策建议
        7.2.2 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完善
    7.3 研究展望
        7.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7.3.2 三维分类模型的指标权重与标准值区间设定
        7.3.3 绩效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优化
        7.3.4 “管资本”导向下分层分类的国有资本考核体系构建
附件1 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相关的政策脉络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 扩展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研究的视野
        (二)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
        (三) 有助于坚持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学术史回顾与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 国内中共党史的相关研究动态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研究动态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研究动态
        (四) 对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本文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基本概念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研究的理论来源
        (一) 有关资本主义起源、形成及其不同形态的主要论述
        (二) 有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论述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研究
    一、20世纪初期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早期认识
        (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争论
        (二) 论战双方对于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早期认识
        (三) 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初步认识为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早期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二、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一) “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与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
        (二) 抗战时期中共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的批判
        (三) 抗战时期中共领袖对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认识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系统阐述
    三、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实践
        (一) 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早期实践
        (二) 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中资本主义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
        (三)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中资本主义问题的深入研究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的研究与反思
    一、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历史任务的转变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 学术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研究
    二、探索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 指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二)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与过渡理论
    三、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 在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 学术界总结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理论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对中国资本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反思与创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资本主义重大历史问题的反思与研究
        (一) 对近代以来中外经济关系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二) 对传统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三) 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的再认识
        (四) 对传统市场的再认识与再研究
        (五) 中国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再研究
    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 20世纪80年代早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建立
        (二) 20世纪90年代早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研究和新认识
    一、新世纪以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研究
        (一) 党的十六大前后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研究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研究和新政策
    二、“权贵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与政府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一) “权贵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及其为政府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对“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的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 西方提出“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
        (二) 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论断
结论 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经验与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经验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途径
        (二) 中共领袖、官员、知识分子与学者共同构成了认识与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主体力量
        (三) “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主要掣肘因素
    二、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一) 正确认识中国资本主义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二) 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
        (三) 有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理论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5)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积累机制与经济影响 ——基于地方国有企业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制度背景
        1.1.2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现实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预期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逻辑结构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和改进方向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债务研究
        2.1.1 政府债务的分类和定义
        2.1.2 政府债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2 政府隐性或有债务相关研究
        2.2.1 政府隐性或有债务的来源研究
        2.2.2 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度量
    2.3 国有企业相关研究
        2.3.1 银行的信贷行为研究
        2.3.2 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问题研究
        2.3.3 企业同群效应
        2.3.4 国有企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3.1 引言
    3.2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概念界定
        3.2.1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与地方政府显性债务
        3.2.2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与地方国有企业负债
        3.2.3 来源于非融资平台和融资平台的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
    3.3 理论基础
        3.3.1 政府债务理论梳理
        3.3.2 大股东行为理论:地方政府担保救助
        3.3.3 委托代理理论:地方国企低效率
        3.3.4 信息不对称理论:地方国企融资优势
        3.3.5 社会学习理论:相邻地区的竞争与学习
        3.3.6 金融深化理论和债务-通缩理论
    3.4 本文实证研究框架
        3.4.1 地方政府担保救助与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
        3.4.2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与经济增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衡量指标构建
    4.1 引言
    4.2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衡量指标比较
        4.2.1 源于银行的政府隐性或有负债衡量指标
        4.2.2 源于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隐性或有负债衡量指标
    4.3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衡量指标模型设计
        4.3.1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衡量指标构建方法
        4.3.2 模型参数解释
    4.4 数据选择和指标计算
        4.4.1 数据选择
        4.4.2 指标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市场化水平、地方国企债务扩张与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积累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
        5.2.1 市场化水平、地方国企融资优势与负债规模
        5.2.2 市场化水平、地方国企负债与政府隐性或有负债
    5.3 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国企负债同群效应与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
    6.1 引言
    6.2 研究假设
        6.2.1 银行信贷分配与地方国企负债规模
        6.2.2 地方国企负债同群效应与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
    6.3 实证分析
        6.3.1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与经济增长
    7.1 引言
    7.2 研究假设
        7.2.1 地方国企宏观效率与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
        7.2.2 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与经济增长
        7.2.3 稳杠杆促增长途径研究
    7.3 实证分析
        7.3.1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7.3.2 实证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针对当地国有企业的政策建议
        8.2.2 针对相邻地区地方国有企业的政策建议
        8.2.3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负面经济影响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徐州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3 徐州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历史与现状
    3.1 徐州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3.2 徐州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现状
4 徐州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徐州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徐州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国内外经验借鉴
    5.1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5.2 深圳模式
    5.3 上海模式
    5.4 启示与思考
6 徐州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优化建议
    6.1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实现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6.2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6.3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6.4 建立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研究特色
第2章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2.1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状况
    2.3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方式
        2.3.1 哈尔滨市国资委的组织结构及职能
        2.3.2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式
    2.4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现有模式
        2.4.1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二级监管模式
        2.4.2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效果
    2.5 现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5.1 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定位不清
        2.5.2 国有资产监管范围未全覆盖
        2.5.3 国资委对国有企业集团行政干预较多
        2.5.4 国有企业集团运营管理效率低
    2.6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6.1 国资监管机构双重身份确定的复杂性
        2.6.2 国有资产分级监管的局限性
        2.6.3 国资委与国有企业集团间缺少中间层
        2.6.4 国有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典型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借鉴
    3.1 我国典型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
        3.1.1 上海“两层分级管理模式”
        3.1.2 深圳“产权运营主体模式”
        3.1.3 重庆“渝富公司模式”
        3.1.4 武汉“三层管理模式”
        3.1.5 北京“平台公司模式”
        3.1.6 吉林“非政府决策模式”
    3.2 我国典型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可借鉴之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的改进
    4.1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改进目标及原则
    4.2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改进框架
    4.3 调整国资委职能定位与覆盖范围
        4.3.1 调整国资委职能定位
        4.3.2 实现市国资委监管全覆盖
    4.4 推动建立国有资产运营机构
        4.4.1 积极做好国有资本平台公司建设工作
        4.4.2 理顺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和国有企业的监管关系
    4.5 指导国有企业集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4.5.1 强化董事会建设
        4.5.2 深化监事会改革
        4.5.3 逐步强化外部监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改进的保障措施
    5.1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5.1.1 建立法律约束监督制度
        5.1.2 对国有资产管理集中统一立法
    5.2 建立信息披露机制
        5.2.1 建立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平台
        5.2.2 充分的信息公开机制
    5.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5.3.1 建立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
        5.3.2 完善国有企业经营层激励约束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
        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长期动态性
    第二节 国企改革的“观念之争”
        一、观念的作用
        二、关于国企改革的四种观念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逻辑
        一、混改的背景
        二、混改的理论基础
        三、混改的目标
第三章 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世界500强的视角
    第一节 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阶段
        二、世界一流企业的要素
    第二节 规模和数量的演变
        一、入围世界500强的数量变化
        二、入围500强企业的经营表现
    第三节 500强企业结构和效率的演变
        一、行业分布
        二、效率对比
        三、小结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治理机制的影响
        一、混合所有制对公司治理的挑战
        二、双层代理成本
        三、混改对企业绩效和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创新活动的影响
        一、国企的创新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
        二、股权多样性与创新
        三、股权融合与创新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效率的影响
        一、信贷市场上的所有制差异
        二、市场势力
        三、委托——代理与多任务目标
    第四节 我国混改案例研究
        一、中国联通——混改标杆
        二、云南白药混改
        三、失败的混改案例:中信国安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法国的混合所有制
        一、法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起源
        二、特别法律制度
        三、政府持股机构
    第二节 美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一、美国混合所有制发展历程
        二、企业国有化的局限性
        三、金融危机以后的经验
    第三节 挪威
        一、挪威模式
        二、治理制度
    第四节 哥伦比亚
        一、特别保护
        二、国际认可
    第五节 巴西
        一、法律框架
        二、巴西混合所有制的治理挑战
        三、改革计划
        四、行使所有权职能
    第六节 日本
        一、日本国铁
        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和日本烟草公司
        三、日本邮政
    第七节 新加坡
        一、商业导向
        二、独立性
    第八节 混合所有制的多样性
        一、多样化的监管模式
        二、最佳实践指引不可取
        三、政策应对
        四、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培养世界一流企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
        二、“观念之争”不利于混改的推进
        三、混改有利于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
        四、混改成功的关键是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
        五、混合所有制的治理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积累“耐心资本”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
        二、消除“观念之争”推进混改进程
        三、通过“优势互补”提高国企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
        四、在鉴别非国有股东的基础上推进混改
        五、鼓励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2018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学科对改革开放40年的研究有五个突出特点
    (一)关键岗位的亲历者与经济学者的着述占据重要位置
    (二)对各阶段、多产业及诸区域改革的专题研究
        1.改革与市场化起步研究
        2.国企改革历史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3.金融改革的进程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4.三农、土地、农垦、农产品流通与救灾
        5.其他方面的研究(部分研究个例)
    (三)与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交融
    (四)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关联的研究优先
        1.关于非公有制经济
        2.关于产业与企业
    (五)突出比较研究对于分析历史得失的作用
        1.比较研究的意义
        2.与苏联比较,对世界贡献
二、本学科其他两方面进展简述
    (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及科技、工业化史研究
        1.关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研究
        2.关于科技与工业化
    (二)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交往
        1.关于重点领域的统计分析
        2.关于学术资料
        3.关于对外交往
三、本年度出版的部分相关着作

(10)我国政府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问题研究 ——以H资产管理公司S省分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1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含义及作用
        1.1.1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含义
        1.1.2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
    1.2 政府监管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政府监管的基本概念
        1.2.2 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
    1.3 政府监管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必要性
        1.3.1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特点是政府对其进行监管的决定性因素
        1.3.2 市场失灵是政府监管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必要前提
        1.3.3 政府监管是确保经济市场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二章 H资产管理公司S省分公司政府监管现状
    2.1 H资产管理公司S省分公司发展概况
        2.1.1 成立的历史背景
        2.1.2 职能定位及演变
        2.1.3 业务发展概况
    2.2 H资产管理公司S省分公司政府监管现状
        2.2.1 多元化监管政策
        2.2.2 多头监管格局
        2.2.3 多层次的监管内容
        2.2.4 多方位的监管方式
第三章 政府监管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3.1 政府监管的困境
        3.1.1 成本——收益分析不足导致监管效果不佳
        3.1.2 监管职能重复导致监管资源浪费
        3.1.3 监管手段单一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3.1.4 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管风险加大
    3.2 政府监管困境的成因分析
        3.2.1 监管法规不完备
        3.2.2 监管体系不健全
        3.2.3 监管理念落后
        3.2.4 监管能力不足
第四章 国外政府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概况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国外政府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概况
        4.1.1 美国政府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概况
        4.1.2 瑞典政府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概况
        4.1.3 日本政府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概况
    4.2 对我国的启示
        4.2.1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必要前提
        4.2.2 良好的监管机制是有效保障
        4.2.3 足够的财政支持是坚实后盾
第五章 完善我国政府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路径
    5.1 加快转变监管理念
    5.2 加强法治化建设
    5.3 完善监管机制
    5.4 加强监管资源整合
    5.5 加快监管人才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陈清泰:国企出现四个新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信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研究[D]. 周新友. 山东大学, 2021(02)
  • [2]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3]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D]. 宋韶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D]. 刘上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的积累机制与经济影响 ——基于地方国有企业来源[D]. 段艺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徐州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问题研究[D]. 申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研究[D]. 史晓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D]. 赵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2018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概述[J]. 董志凯.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01)
  • [10]我国政府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问题研究 ——以H资产管理公司S省分公司为例[D]. 翟晨萌. 山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陈庆泰:国企出现四大新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