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后壁大型平滑肌瘤一例

阴道后壁大型平滑肌瘤一例

一、阴道后壁大平滑肌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青[1](2021)在《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59例子宫穿孔(uterine perforat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子宫穿孔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优化诊疗方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9年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明确诊断为子宫穿孔的5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率及均数),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分布特点:59例子宫穿孔患者的年龄为20-80岁不等,平均年龄44.86±2.139岁,中位年龄44岁。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划分,<30岁12例,占20.3%;30-39 岁 14 例,占 23.7%;40-49 岁 11 例,占 18.6%;50-59 岁 7 例,占11.9%;60-69岁9例,占15.3%;≥70岁6例,占10.2%。按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18~44岁年轻组30例,占50.8%;≥45岁中老年组29例,占49.2%。绝经前子宫穿孔患者36例,占61.0%;绝经后子宫穿孔患者23例,占39.0%。不同年龄段子宫穿孔发生率不同,子宫穿孔患者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尤其处于30-39岁年龄段,绝经后女性多见于60-69岁年龄段。2.子宫穿孔的分类:59例子宫穿孔患者依据有无外源性因素分为:自发性子宫穿孔35例,占59.3%;继发性子宫穿孔24例,占40.7%。依据穿透子宫肌壁程度分为:部分性子宫穿孔(未穿透浆膜层者)10例,占16.9%;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42例,占71.2%;穿透子宫肌壁程度不详者7例,占11.9%。依据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分为:单纯性子宫穿孔37例,占62.7%;复杂性子宫穿孔22例,占37.3%。对子宫穿孔有无外源性因素与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相比较,自发性子宫穿孔常表现为单纯性穿孔,继发性子宫穿孔常表现为复杂性穿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穿孔的病因: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与宫内节育器相关子宫穿孔患者27例,占45.8%;与子宫炎性疾病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2例,占20.3%;与瘢痕子宫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1例,占18.6%;与其他宫腔操作相关子宫穿孔患者6例,占10.2%;与恶性肿瘤相关子宫穿孔患者2例,占3.4%;与妊娠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例,占1.7%。4.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有症状者52例,占88.1%;无症状者7例,占11.9%。52例有症状者中,单纯性腹痛者9例,腹痛伴有腹膜炎症状者8例,腹痛伴有阴道流血者6例,单纯性阴道流血者5例,阴道流血伴有分泌物异常者3例,单纯性分泌物异常者3例,腹痛伴有分泌物异常者2例,腹痛伴有恶心呕吐、腹膜炎症状者2例,其他症状者各1例,共计14例。子宫穿孔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阴道流血、分泌物异常以及腹膜炎症状。5.子宫穿孔的诊断方法:59例子宫穿孔患者均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通过1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者31例,占52.5%;其中行妇科彩超检查确诊者15例,行全腹CT检查明确诊断者15例,行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者1例。余28例通过妇科彩超检查加其他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占47.5%;其中行妇科彩超+全腹CT检查者22例,行妇科彩超+全腹CT+盆腔MRI检查者2例,行妇科彩超+全腹CT+膀胱镜检查者2例,行妇科彩超+腹部平片检查者1例,行妇科彩超+腹部平片+全腹CT检查者1例。可见,妇科彩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穿孔的主要手段,CT检查可进一步证实有无子宫穿孔。6.子宫穿孔部位: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有明确记载子宫穿孔部位者52例,7例不详。在52例明确记载穿孔部位患者中,子宫前壁穿孔 23例,后壁穿孔9例,宫底部穿孔5例,前后壁均穿孔4例,侧壁穿孔3例,宫角部穿孔3例,宫颈部穿孔1例,子宫后壁+宫底部1例,子宫后壁+宫颈部1例,子宫后壁+宫角部1例,宫底部+宫角部1例。其中伴发临近脏器损伤者22例,包括:肠管损伤者15例,宫旁组织(包括卵巢、子宫韧带、输卵管)损伤者5例,膀胱损伤者2例。部分性子宫穿孔(未穿透浆膜层者)10例;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42例;穿透子宫肌壁程度不详者7例。在42例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患者中,穿孔部位大小不超过1cm者30例,大于1cm者12例,其中最大直径达7cm。可见,子宫穿孔多见于子宫前壁穿孔,常为完全性穿孔,且多数穿孔部位不超过1cm。7.治疗方法: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急诊手术治疗者32例,占54.2%,非急诊手术治疗者27例,占45.8%。其中57例患者于我院行手术治疗,占96.6%;2例患者由外院手术后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占3.4%。我院57例手术患者中,22例患者行经腹子宫缝合修补术,12例患者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7例因子宫穿孔部位无出血未予特殊处置,7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缝合修补术,4例患者腹腔镜中转开腹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电凝术,2例患者行宫腔镜热球电凝术,1例患者仅行经腹探查术。可见,子宫穿孔患者多数经开腹手术治疗。8.误诊情况: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误诊2例,占11.1%;为绝经后高龄患者,分别为62岁的宫颈癌患者和73岁的子宫内膜炎患者。9.住院时间:59例子宫穿孔患者住院时间3-23天不等,平均住院时间10.15±0.621天。其中住院时间小于7天者9例,占15.3%;住院时间7-13天者40例,占67.8%;住院时间大于14天者10例,占16.9%。急诊手术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3天,最长住院时间23天,平均住院时间10.34±0.948天;非急诊手术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3天,最长住院时间22天,平均住院时间9.93±0.779天。可见,急诊手术与非急诊手术比较,住院时间无差异。结论:1、子宫穿孔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以30-39岁年龄段多见,绝经后女性多见于60-69岁年龄段,绝经后伴有腹膜炎症状的妇女更易误诊。2、不同年龄段妇女子宫穿孔病因不同,绝经前子宫穿孔多与宫内节育器及宫腔操作等外源性因素相关,多为复杂性穿孔;绝经后子宫穿孔与宫腔积脓、子宫恶性肿瘤等疾病相关,多为单纯性穿孔。3、妇科彩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穿孔的主要手段,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可重复性强、价格低廉等优势;CT检查可进一步证实子宫穿孔。4、不同病因导致的子宫穿孔发生部位不同,与节育器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前壁,且多伴有周围脏器的损伤;其他宫腔操作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底部;子宫炎性疾病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后壁。5、子宫穿孔患者多需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抗感染等治疗对愈后十分重要。

环璐瑶[2](2021)在《腹壁线性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体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基于当前治疗中盆腔脱垂术式中存在的网片相关并发症多及手术操作困难等问题,从2013年以来我院开展了一种新术式治疗子宫脱垂:腹腔镜下腹壁线性悬吊术,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随访及问卷调查,以此评价该术式的临床疗效,为以中盆腔脏器脱垂为主的患者新术式的选择提供临床数据,也为提高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体系,分析子宫脱垂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为其早期预防及术后巩固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3月至2020年09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妇科行腹腔镜下腹壁线性悬吊术患者的临床数据,利用Excel表格记录其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留置尿管天数及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等指标,分别于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3年重新进行POP-Q分度,分析该术式的客观治愈率及客观复发率。并通过电话随访获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及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validation of the patient global impression of improvement,PGI-I)。采用统计学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结果用频数及百分比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χ2)进行分析,若多个构成比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则同时进行两两比较。手术前后评分若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非参数检验。所有结果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无显着差异。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分析POP患者体质、年龄、脱垂分度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0例患者,所有患者根据POP-Q分度均为Ⅱ度及Ⅱ度以上,Ⅱ度脱垂为23例(15.33%),Ⅲ度脱垂为102例(68.00%),Ⅳ度脱垂为25例(16.67%)。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单纯腹壁线性悬吊术(不包括其他妇科手术)的手术时间为30-45 min,平均(39.00±6.52)min。术中出血量(不包括其他妇科手术)为5-50ml,平均(20.75±14.28)ml。术后住院天数为2-5天,平均(4.27±1.07)天,术后尿管留置天数为1-3天,平均(1.50±0.76)天,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为0-4天,平均(1.19±0.71)天。150例手术患者中,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转开腹、邻近器官损伤、术中大出血)。在术后并发症中,2例(1.33%)患者发生切口感染,4例(2.67%)患者术后6个月依然存在下腹坠痛,根据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均为1-3分。术后随访时间为6-93个月,平均(53.83±21.55)月,其中术后6个月者150例,术后1年者142例,术后3年者110例。根据术后POP-Q分度情况,术后6个月的客观治愈率为99.33%,术后6个月的客观复发率为0.67%;术后1年的客观治愈率为97.18%,术后1年的客观复发率为2.82%;术后3年的客观治愈率为96.36%,术后3年的客观复发率为3.64%,随访至今共有6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的PFDI-20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年的142例患者PGI-I评分均≤2分,表明术后1年的主观满意度为100%。子宫脱垂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的临床研究中,因3位患者有恶性肿瘤病史(乳腺癌),将其剔除,故最终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的患者为147例,其中最小年龄为28岁,最大年龄为85岁。子宫脱垂患者以单纯体质为主,体质类型分布从高到低为: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平和质,湿热质,阴虚质,特禀质;不同体质构成比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体质分布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下腹壁线性悬吊术适用于POP-Q分度为Ⅱ度及Ⅱ度以上的子宫脱垂患者,对于中盆腔解剖位置及功能的恢复理想,术后客观恢复率及主观满意度较高。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相对容易、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常见的并发症为短期下腹坠痛及切口感染。(2)子宫脱垂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具有偏颇性,以气虚质为主的单纯体质是其常见体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脱垂患者的体质分布出现差异。

张林,李红英,龚丽艳,唐婉,王文婷,谢丽霞,高潮,钱洁茹,张群[3](2021)在《阴道肿瘤误诊为阴道前壁膨出2例引发的思考》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后42 d检查逐渐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识到及时恢复盆底功能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医疗机构开展的盆底功能检测和治疗。自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盆底康复中心成立十多年以来,共发生数例阴道肿瘤被误诊为阴道前壁膨出[其属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范畴]。这些被误诊的病例,均是首诊时被诊断为"阴道前壁膨出",临床上进行一段时间盆底康复治疗或自行Kegel锻炼后,发现疗效不明显甚至临床症状加重,后于本中心确诊为阴道前壁囊肿或阴道前壁肌瘤,并且都进行对应的干预和治疗,最终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高妍[4](2021)在《超声引导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由于胎盘植入能够引发许多不良围生期妊娠并发疾病,该病种已被人们划分为妇产科的一类危重症疾病,权威文献报道,该病产时失血量90%产妇超过3000ml,10%产妇产时可达10000ml以上的失血量,患者子宫切除率55%,患者病死率达7%。基于此,本研究根据公认的胎盘植入超声评分量表,拟建立胎盘植入联合评分预测模型,并分析诊断阈值。根据联合评分预测模型筛选出诊断结果≥5分预估为胎盘植入且均在我院行超声引导腹主动脉球囊预置阻断术的患者,分析球囊放置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探讨超声引导预置腹主动脉球囊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拟为临床提供一套针对胎盘植入的完整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8月我院产后确诊前置胎盘患者病例120例,以剖宫产手术情况或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进行分组,包括正常、粘连组(正常前置胎盘不伴植入52例,粘连型胎盘植入25例)和植入组(植入型胎盘植入38例,穿透型胎盘植入5例),分析两组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检查指标。建制联合评分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诊断阈值、灵敏性及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漏诊及误诊率。两种方法对疾病诊断的一致性比较使用kappa检验。2、模型诊断结果中,其中39例孕妇分值≥5分预估为胎盘植入,筛选出其中19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该19例患者均在我院行术中超声引导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分析19例患者的剖腹产产时失血量、子宫切除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1、本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国内外公认的引发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和胎盘植入典型超声图像特征,对公认的胎盘植入超声评分量表加以编制,建立联合评分预测模型,模型中的统计项目包括胎盘厚度、胎盘与子宫蜕膜界面的连续性、胎盘覆盖处子宫肌层低回声带厚度、胎盘血窦、胎盘内及胎盘后方子宫肌层内血流信号、膀胱线、剖宫产史、既往阴道分娩或流产史,每项赋值2分,总分16分。2、将120位孕妇超声图像特征和病史依照联合评分预测模型进行赋分,正常、粘连组评分结果:中位数为2,第25和75百分位数分别为1和3,植入组评分结果:中位数为6,第25和75百分位数分别为5和9,组间比较P<0.001。ROC曲线分析截断值为5分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762,诊断效能最好,即联合评分模型诊断结果≥5分时预估为胎盘植入,<5分时预估为正常胎盘或粘连型胎盘。以5分为诊断阈值,模型诊断为正常、粘连组81例,植入组39例。金标准确诊为正常、粘连组77例,植入组43例。诊断灵敏性为81.4%、特异性为94.8%,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各为89.7%、90.1%,漏诊率18.6%,误诊率5.2%。kappa检验对联合评分预测模型诊断胎盘植入与诊断金标准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值为0.778,P<0.001,两者诊断具有一致性,一致性较好。3、筛选出的19例行球囊介入手术的患者,球囊放置成功率100%,同多数文章记载数据一致,剖腹产产时失血量820(620,1600)ml,平均(1216.3±769.2)ml,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3000ml出血量,患者行子宫切除手术概率26.3%(5/19),较文献报告的55%切除率低。结论:1、联合评分预测模型分析结果≥5分,判断为植入组,<5分判断为正常、粘连组,诊断灵敏性81.4%,特异性94.8%,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各为89.7%、90.1%,漏诊率18.6%,误诊率5.2%,联合评分预测模型对于帮助产科医生提早了解孕妇病情,针对孕妇病情做出最妥帖的治疗预案有极大的意义。2、当联合评分预测模型分析结果≥5分时选用超声辅助球囊介入术,不仅有减少产妇分娩期间失血量的疗效,还能降低生殖器官的切除率,产妇及胎儿的安全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通过随访发现,胎盘植入子宫肌层的深度以及侵入的范围对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有较大影响。3、使用联合评分预测模型进行诊断时,位于子宫后壁的前置胎盘,且产妇行剖宫产、人流术终止妊娠等孕产史复杂的情况下,较容易出现误诊,此时检查者要结合自身经验和实际情况作出诊断。

袁明明,任晓燕,陶玉梅,章小霞,顾丽丽,陈婷婷[5](2020)在《子宫肌壁间副中肾管囊肿临床病理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子宫肌壁间副中肾管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报道1例子宫肌壁间副中肾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青年女性,体检发现子宫占位1个月余入院。临床诊断:子宫囊肿。行囊肿剥除术。组织学检查见囊肿内衬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部分区域形成乳头状结构。上皮细胞胞质红染,核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上皮表面可见纤毛。上皮下为平滑肌,未见子宫内膜间质。免疫组化示内衬上皮细胞CKpan、CK7、CK18、ER、PR、WT1(+)。结论子宫肌壁间副中肾管囊肿罕见,易漏诊、误诊,需与中肾管囊肿及继发性囊肿等鉴别。

王欢欢,黄鹏,敖启林,黄磊[6](2020)在《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一例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患者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一例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膀胱平滑肌瘤行局部切除,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后随访5年,未见肿瘤复发、恶变、侵袭转移及盆腔其他并发症。结论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赖彩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术探查能明确肿瘤部位,确诊依赖病理。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段端[7](2020)在《子宫肌瘤来源的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个案报道及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我院就诊的1例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pulmonary 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PB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文献报道的222个案,共223例病例进行分析。探究以子宫肌瘤来源的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患者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分析1例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诊疗等临床资料。2、通过检索PubMed、CNKI、万方及维普相关文献。通读全文,所述内容与“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考虑来源子宫”有关的文章纳入。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剔除重复文献,纳入222例个案。结合我院收治1例,共223例病例,进行病例汇总分析。结果:1)患者病理诊断明确PBML。其为绝经前女性,外院体检发现双肺结节,行PET/CT检查考虑肺部良性结节,肺穿刺活检诊断为PBML。入我院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未行激素治疗,2月后出现绝经综合征。随访6月,病情稳定,肺部结节无进展。2)文献分析223例病例:(1)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40-50岁,50岁及50岁以前共163例,所占比例为73.1%。(2)221例有子宫肌瘤病史(99.1%),188例患者有子宫肌瘤手术史(84.4%)。病史分析得出年龄越大的子宫肌瘤患者,初次手术更愿意选择不保留子宫的手术如子宫全切除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初次子宫肌瘤手术后至BML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108个月(60156)。从初次手术(无论是否切除子宫、是否切除卵巢),至BML确诊,这段时间间隔无差异。而有子宫肌瘤复发者,时间间隔更长。(3)BML有症状者为56.1%,咳嗽为最常见表现,其次为呼吸困难。(4)转移部位广散,最常见为肺部,其次为皮下软组织。出现肺部转移者为200例,其中以双肺居多。肺部CT表现提示肺部转移灶多为多发结节,少数为单发结节,肺部结节可合并空洞,囊性变及钙化,极少数累及肺门及纵膈,胸腔积液者为少数。(5)BML与子宫原发肿瘤组织病理学形态特点相似,172例同时描述了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结果,ER及PR均阳性94.2%(162/172)。(6)手术切除BML肿瘤为主要治疗方式,共129例(57.8%),5例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再次选择卵巢切除后使病情稳定。激素治疗69例(30.9%),多数使用芳香酶抑制剂及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激素类似物。(7)152例详细记录了随访资料,随访中位数时间13个月。134例预后良好(88.2%),18例(11.8%)病例病情进展,13例转移部位肿瘤增大或出现新增病灶,5例患者死亡。结论:子宫来源的BML患者均为女性,50岁之前多发。好发于有子宫肌瘤病史及有子宫肌瘤手术史的患者。症状不典型,肺部为常见转移部位,故呼吸道症状常见。影像学表现似良性肿瘤,无特异性。转移肿瘤病理特点似子宫平滑肌瘤特征,大多数ER、PR阳性。治疗方式无统一,手术切除BML仍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常常结合内分泌治疗。而卵巢切除去势似乎更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及发展。BML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出现病情进展甚至死亡。其发病机制仍较模糊,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更支持BML为子宫来源的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梁茵,史玉林,刘岩松,牛菊敏[8](2019)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标本不同取出方式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经阴道后壁中段切口取出标本与常规旋切取出的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妇婴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妇科病房收治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70例,其中经阴道后壁中段切口取标本36例(研究组),经分碎器常规旋切取标本34例(对照组)。结果 7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标本套袋后经阴道后壁中段切口途径均顺利取出,标本袋无破损,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06.58±10.24)min vs.(104.32±10.58)min]、术中出血量[(88.89±41.60)mL vs.(88.82±46.76)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术后阴道切口愈合良好。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经阴道后壁中段切口取出标本与常规旋切方式比较,不增加手术时间与出血量,符合微创原则,便捷有效。

刘欣[9](2019)在《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术与同期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可引起月经量增多、盆腔疼痛或压迫、不孕等症状而需要临床干预。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在保留子宫生理功能和器官完整性的同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是剔除术后的有一定的复发率,且术后粘连的形成为再次手术带来困难。聚焦超声消融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技术,最新研究已表明,子宫肌瘤超声消融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短期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但是目前关于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临床疗效,尤其是五年以上的症状缓解、症状复发及再治疗情况鲜有对比研究及报道。此外,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妊娠情况以及围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缺乏对比研究。研究目的:1.评估子宫肌瘤超声消融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差异;2.评估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超声消融术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差异;3.评估有生育要求子宫肌瘤患者超声消融术及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情况及妊娠结局差异。资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超声消融术(763例)及子宫肌瘤剔除术(1205例)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术后症状改善、症状复发、再治疗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随访并比较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超声消融术(101例)及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87例)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基本情况、术后症状改善、症状复发、再治疗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随访并比较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超声消融术(174例)及子宫肌瘤剔除术(349例)的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的基本情况、术后妊娠成功率、妊娠方式、妊娠间期、妊娠结局、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及围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子宫肌瘤超声消融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有效率和症状持续缓解率分别为95.7%、84.1%和95.5%、85.1%,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超声消融术组换算后症状严重程度评分(tSSS)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超声消融术后1年、3年、5年、8年、10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1.8%、6.8%、11.9%、15.2%、15.9%,再治疗率分别为 0.7%、4.1%、6.8%、9.9%、11.0%。子宫肌瘤剔除术后1年、3年、5年、8年、10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1.8%、5.9%、10.6%、14.2%、14.9%,再治疗率分别为 0.9%、4.5%、7.8%、10.3%、11.4%。两组累积症状复发率及再治疗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消融术总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2.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超声消融术和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有效率和症状持续缓解率分别为94.1%、78.9%和96.6%、73.8%,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超声消融术组tSSS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超声消融术后1年、3年、5年、8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0%、7.4%、16.8%、21.1%,再治疗率分别为0%、3.2%、9.5%、13.7%。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后1年、3年、5年、8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4.8%、16.7%、26.2%、26.2%,再治疗率分别为4.8%、11.9%、15.5%、17.9%。超声消融术后1年、3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及再治疗率低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但是术后5年、8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及再治疗率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消融术总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3.超声消融术组83例患者共经历92例次妊娠,妊娠成功率为47.7%,子宫肌瘤剔除术组197例患者共经历239例次妊娠,妊娠成功率为56.4%,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子宫肌瘤剔除术组妊娠距离手术的中位妊娠间期为术后33(3-100)个月,而超声消融术组中位妊娠间期为术后17(1-66)个月,明显短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超声消融术组自然受孕率为94.6%,人工受孕率为5.4%,最终有77(83.7%)例次活产,9(9.8%)例次自然流产,5(5.4%)例次人工流产,1(1.1%)例次妊娠中。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自然受孕率为89.5%,人工受孕率为10.5%,最终有185(77.4%)例次活产,23(9.6%)例次自然流产,24(10.0%)例次人工流产,7(3.0%)例次妊娠中。两组妊娠方式和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肌瘤剔除术组阴道分娩率为16.2%,剖宫产率为83.8%,而超声消融术组阴道分娩率为28.6%,明显高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剖宫产率为71.4%,明显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两组新生儿结局及妊娠期和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超声消融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可长期有效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种方法疗效相当。超声消融术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2.对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症状复发的患者,超声消融术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疗效相当,且症状持续改善时间比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低。3.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而言,超声消融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妊娠情况与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且术后妊娠间期更短,剖宫产率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孙娜,李桂香[10](2018)在《阴道后壁胃肠道外间质瘤误诊为阴道平滑肌瘤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Mazur和Clark提出的,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GIST最常发生于胃(40%~70%),小肠(20%~40%),也可发生于食道、结直肠及胃肠道外(小于10%),后者称为胃肠道外的胃肠道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其临床发病率低,而原发于女性阴道的病例极其罕见,迄今共报道

二、阴道后壁大平滑肌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阴道后壁大平滑肌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子宫穿孔的分类
        1.1.1 依据有无外源性因素分类
        1.1.2 依据子宫肌壁穿透程度分类
        1.1.3 依据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分类
    1.2 各期妇女子宫的特点
        1.2.1 未成年女性子宫的特点
        1.2.2 成年女性子宫的特点
        1.2.3 绝经后女性子宫的特点
        1.2.4 宫腔积液子宫的特点
        1.2.5 哺乳期子宫的特点
        1.2.6 被恶性肿瘤侵袭子宫的特点
        1.2.7 瘢痕子宫的特点
        1.2.8 放置宫内节育器子宫的特点
        1.2.9 其他特殊类型子宫的特点
    1.3 子宫穿孔的高危因素
    1.4 诊断标准
    1.5 治疗方案
        1.5.1 保守治疗
        1.5.2 手术治疗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子宫穿孔的年龄分布特点
    3.2 子宫穿孔的分类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2.1 子宫穿孔的分类
        3.2.2 子宫穿孔类型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3.3 子宫穿孔的发病因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3.1 子宫穿孔的病因
        3.3.2 子宫穿孔发病因素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3.3.3 子宫穿孔发病因素与穿孔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3.4 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
    3.5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5.1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
        3.5.2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6 子宫穿孔患者入院时的收治情况
    3.7 子宫位置与子宫穿孔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3.7.1 子宫位置与子宫穿孔部位的具体情况
        3.7.2 子宫穿孔部位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8 子宫穿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8.1 子宫穿孔的手术方式
        3.8.2 促宫缩药物的使用情况
        3.8.3 子宫穿孔手术方式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3.8.4 子宫穿孔手术方式与穿孔部位之间的相关性
    3.9 子宫穿孔的住院时间、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9.1 子宫穿孔的住院时间、预后
        3.9.2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3.9.3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9.4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穿孔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3.9.5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穿孔部位之间的相关性
        3.9.6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手术方式之间的相关性
第4章 讨论
    4.1 子宫穿孔的发病年龄与机制
    4.2 子宫穿孔类型与发病原因及年龄的关系
    4.3 子宫穿孔的部位与发病因素的关系
    4.4 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
    4.5 主要辅助诊断手段
    4.6 治疗方案的选择
        4.6.1 手术治疗
        4.6.2 辅助治疗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腹壁线性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体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子宫脱垂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腹腔镜下腹壁线性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临床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式
        2.3 术中情况
        2.4 手术相关并发症
        2.5 术后观察指标
        2.6 随访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3.1 POP的理论研究进展
        3.2 目前临床常用术式
        3.3 腹腔镜下腹壁线性悬吊术
第二章 子宫脱垂的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特征
        2.2 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2.3 不同年龄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2.4 不同脱垂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3.1 POP与年龄的分析
        3.2 中医体质特征分析
        3.3 POP的中医防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阴道肿瘤误诊为阴道前壁膨出2例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1.1 例1
    1.2 例2
2 讨 论
    2.1 相关文献报道
    2.2 误诊原因分析
    2.3 鉴别诊断
        2.3.1 与阴道肌瘤进行鉴别
        2.3.2 与阴道囊肿进行鉴别
        2.3.3 与尿道周围病变进行鉴别
        2.3.4 与黏膜下肌瘤进行鉴别
        2.3.5 与子宫脱垂进行鉴别
3 小 结

(4)超声引导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 胎盘植入联合评分预测模型对胎盘植入的预测价值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正常、粘连组和植入组临床资料比较
        2、超声图像特征和胎盘植入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3、建立超声图像特征和胎盘植入高危因素联合评分预测模型
        4、正常、粘连组和植入组评分诊断结果比较
        5、联合评分预测模型对胎盘植入的诊断效能
    (三)讨论
第二部 超声引导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胎盘植入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仪器与方法
        3、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胎盘植入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子宫肌壁间副中肾管囊肿临床病理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巨检
    2.2 镜检
    2.3 免疫组化
3 讨论

(6)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HE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 果
讨 论
    1临床特点
    2诊断及鉴别诊断
    3病理学特点
    4治疗
    5预后

(7)子宫肌瘤来源的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个案报道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标本不同取出方式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判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2.2 病理结果及随访
3 讨论

(9)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术与同期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术与同期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超声消融术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情况比较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阴道后壁胃肠道外间质瘤误诊为阴道平滑肌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四、阴道后壁大平滑肌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D]. 刘晓青. 吉林大学, 2021(01)
  • [2]腹壁线性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体质分析[D]. 环璐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阴道肿瘤误诊为阴道前壁膨出2例引发的思考[J]. 张林,李红英,龚丽艳,唐婉,王文婷,谢丽霞,高潮,钱洁茹,张群. 中国临床研究, 2021(04)
  • [4]超声引导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研究[D]. 高妍.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子宫肌壁间副中肾管囊肿临床病理诊断[J]. 袁明明,任晓燕,陶玉梅,章小霞,顾丽丽,陈婷婷.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12)
  • [6]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王欢欢,黄鹏,敖启林,黄磊.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20(02)
  • [7]子宫肌瘤来源的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个案报道及文献分析[D]. 段端.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标本不同取出方式临床分析[J]. 梁茵,史玉林,刘岩松,牛菊敏.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9(06)
  • [9]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术与同期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刘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10]阴道后壁胃肠道外间质瘤误诊为阴道平滑肌瘤1例[J]. 孙娜,李桂香.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8(03)

标签:;  ;  ;  ;  ;  

阴道后壁大型平滑肌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