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系统施工质量安全保障措施

供热系统施工质量安全保障措施

一、采暖系统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韩楚燕[1](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周倩[2](2020)在《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的背景下,新建住宅数量巨大,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居住者对于现代化发展下的住宅需求从数量上转移到了舒适性、美学性等更多建筑品质性能条件的要求上。高速经济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其中既有住区建筑的品质退化问题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居住品质提升成为新课题。国外对于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一开始注重物质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新对象包含居住环境、户型变更、阳台及入口空间节点变更、设施改善。近年来全面转变为可持续更新的实践与研究,倡导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公共参与模式等方法。我国目前针对建筑品质退化提出经历了不同类型的改造过程。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改造形式有专项节能改造、节能综合改造、部分宜居性改造。但是我国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实践中,涉及三个不同利益诉求方:国家、地方政府、个体居民或产权单位,由于诉求方目的性不同,改造中缺少整体性品质考虑,造成操作中进一步的品质破坏。本人借用国外开放住宅理论,提出住宅更新“层级”概念,明确各层级内容,使未来品质提升的操作更加整体性。层级化思路将住区建筑分为四个层级:外装层、隔离层、内装层、周边环境层。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改造范例及调研相关既有住区改造项目,发现不同层级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各个层级进行问题分类,同时分析出层级交叉项可能导致的层级间的交叉问题从而挖掘目前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潜在矛盾性和提升点,并针对层级内容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提高品质提升的整体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步,查找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既有住区改造项目,用层级化思路分析各层级改造内容,提出层级间关联性。第二步,通过调研大连具体改造项目,发现各层级需要目前需解决的问题。第三步,提出品质提升策略,选用大连代表性住区,分析现状,利用层级化思路提出改造思路,并作出试设计。

乔莎[3](2020)在《清洁取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莱西市JS镇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30年代,一些欧美国家相继发生多起因空气质量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对公众造成危害的事件,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数增多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一个严重问题。为改善大气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各国都积极作为,提出很多应对举措。我国提出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建设,通过调整采暖用能结构,减少煤炭消费比重,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清洁取暖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内容,对补齐农村取暖基础设施短板、提高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原则坚定不移的推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农村地区面积广,居民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原因,清洁取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很多风险,为此必须对这些风险因素加以识别分析,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本文以莱西市JS镇清洁取暖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和清洁取暖项目建设的文献资料,了解项目、风险、风险管理等内容,掌握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的含义和方法,并在JS镇清洁取暖项目实施过程中运行上述理论方法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全面了解莱西市JS镇清洁取暖项目规划、方案、进展情况,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向居民、政府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以及行业专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再结合问卷调查和德尔菲专家法对项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风险因素识别,最终确定项目存在市场、政策、技术、资金、社会和管理风险等6个主要风险源和17个风险因素;其次,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价,通过构造风险因素评判矩阵,计算各因素的权重,最终结合风险等级评判隶属矩阵,得到项目总体风险和各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均属于中等;最后,根据风险识别和分析的结果,研究制定详细的风险应对策略,尽可能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可能性,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在撰写文章时,也希望能够将作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应用到一些其他项目中,推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张雪松[4](2020)在《沈阳城区多热源联网方案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有沈阳城区供热方式为研究基础,以多热源联网优化达到节能减排、降低运行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供热安全性稳定性等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现有热源形式、热网敷设情况并结合未来热负荷发展预测,将沈阳城区供热分为5个供热区域;13个供热片区,满足供热城区近期、中期及远期的发展规划。首先对沈阳地区多热源联网方案优化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了解现有负荷及热源热网情况结合热负荷发展预测及论文提出项目实施的具体目标及措施。其次具体研究多热源联网方案区域划分情况。通过了解5个供热区域现状热负荷、规划热负荷及热源热网情况制定出2019年、2020~2025、2026~2030年各阶段热源热网新建或拆除联网方案,满足城区供热各阶段发展负荷需求的同时结合现有区域特点对热源及热网情况进行改造;通过各实施阶段对沈阳城区供热形成总体改造后再对各片区进行各自供热区域的调节,包括质调节、量调节及运行调节等,调节各片区在相应的室外环境温度下进行的调节措施。再次探讨了片区运行调节方案,包括质量调节及运行调节等,制定了各片区在整个供暖期各阶段随着室外环境温度下进行的调节措施。本文最后对沈阳城区多热源联网改造投资概算进行编制并对项目的节能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及理论探索,总结出多热源联网对城区规划发展有很大提升作用。

范磊[5](2020)在《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广泛重视,其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重要成效,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宏观和中观领域。但是,目前可持续研究进展并不平衡,在工程建设项目等微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现有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还不能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可持续发展在工程领域的实践情况亟待加强。公共建筑(Public Building,PB)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任务,社会关注度和影响都比较大,很多地标性公共建筑还是建筑行业中的标杆项目。深入研究和科学地评价公共建筑的可持续性,对进一步合理利用公共资源,改善和提升公共建筑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公共建筑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对其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的内在关系进行探索和分析,构建公共建筑可持续评价的分析框架。在评价模型方面,论文通过计算公共建筑三维度可持续性评价结果,构建可持续加权空间来评价公共建筑项目的综合可持续性。论文分别基于生命周期成本理论(Life Cycle Costing,LCC)评价经济可持续性、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Life Cycle Assessment,LCA)评价环境可持续性、生命周期社会评价理论(Social Life Cycle Assessment,SLCA)评价社会可持续性,并对这些维度进行量化。论文最后对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进行了建模,提出了提升公共建筑综合可持续性模型,并提出了提升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的措施建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以LCC理论为基础,考虑建设、运营和拆除的全生命期公共建筑成本,建立基于LCC的公共建筑费用效果分析模型,即以LCC为基础评价公共建筑经济可持续性,提出全生命期成本计算内容和公式,构建包含公共建筑初始化成本及未来成本的代际折现下的全生命期成本分析模型,确定对满足相同使用效果下的公共建筑全生命期经济可持续性评价模型,量化公共建筑经济可持续性。(2)以LCA理论的终点法为基础,考虑公共建筑建材生产、建设施工、运营维护和拆除回收全生命期内的公共建筑资源能源消耗,通过目的与范围确定,全生命期阶段清单分析,并经分类和特征化、标准化、权重计算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结果解释等LCA分析过程,构建了基于全生命期的公共建筑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模型。(3)以SLCA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公共建筑相关的工人、使用者、当地社区、社会、价值链参与者五类利益相关者的30个社会影响子类别、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比较矩阵法等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了公共建筑社会可持续性评价模型。(4)统筹考虑公共建筑全生命期内的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三维可持续性要素,确定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的理想状态与目标状态,确定三维可持续性指标的标准化及权重确定方法,构建可持续性度量的加权空间,建立基于全生命期的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动态规划理论为基础,构建公共建筑可持续性提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例分析,提出提升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的措施建议。

王雪松[6](2020)在《基于多标准耦合下的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村镇人口众多,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发展比较滞后,许多村落还沿用原有的建造方式,对绿色技术的应用极度缺乏,现有的标准体系中大多是针对城市建筑开发编制的,在农宅建设中并没有一套系统完整可供参考的建造标准和技术体系,有的是针对乡村建设中某一环节或一部分,例如《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这部分标准在全局内容上相对欠缺,大多局限于某一环节的介绍,2014年出台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是国家层面上首个与乡村系统性建设的相关标准,其内容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大的方向,但是在技术细节和地域性适用上比较欠缺,所以在现有的关于不同建筑类型和适用范围的绿色(节能)建筑标准下探讨适合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的设计策略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目前国家和行业相关的绿色建筑标准和规范(共31个标准规范、2791个条例)作为理论基础和宏观的技术框架。首先根据建筑类型和适用范围对其细分为4大类别,并对每一个标准的框架内容和条例进行归纳和整理。其次从气候、经济、技术、文化几方面因素充分了解地域性乡村建筑的特殊性与局限性,探讨每类标准对地域性乡村住宅建设的适用性和可借鉴性,充分挖掘标准体系内的绿色技术因子,并在设计策略和评价体系之间建立良好的结合点。通过对寒冷地区乡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目前乡村住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上述的研究对这些标准条例根据科学的耦合路径进行删减、修改、增加和整合并根据指标内容转化为设计方法,从而提炼出适合寒冷地区绿色农宅设计的策略。在构建的策略指导下进行试设计实践,验证其适用性和可行性,从而为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建设提供系统规范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吴晓严[7](2020)在《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生活在建筑室内的时间占据80%以上,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极大程度受到建筑健康性能的影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10余个方面对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指引,建筑是其中的关键部分。相比于绿色建筑在国内的蓬勃发展,作为绿色建筑更高层次深化的健康建筑还处于发展阶段。国内现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和《建筑住宅评价标准》两部健康标准,《健康住宅评价标准》评价对象的只有居住建筑,居住建筑相比较于其他类型建筑与人们接触时间更长,与人的健康关系更为密切,针对居住建筑的健康评价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本文基于《建筑住宅评价标准》对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先介绍了7种国内外主要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为:我国健康建筑标准起步晚,现在仍处于初期阶段,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等方面上还不够完善,而WELL、绿标等标准经过多年发展得到了社会的检验,这些评价体系值得借鉴;权重体系使用独立设置权重,结合不同情况对权重进行调整,更具有适用性;在评价方式上现有数学模型计算简便,易于使用理解但也有不足点,值得研究使用其他数学模型评价。然后,以住宅建筑为代表研究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在健康住宅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同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对比筛选研究,结合ASGB 2019等资料新增了安全防护一级指标并对此进行完善优化,构建了由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3个三级指标组成,且适用于运行阶段评价的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体系。接着,根据《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的隐含权重和AHP法,得到了整个指标权重体系。考虑到可拓评价在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中的适用性,再结合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设置的实际情况,改进可拓评价的关联系数算法。《健康住宅评价标准》预评价与多级可拓评价相结合,将评价分为控制项评价、预评价和可拓评价三步进行,构建了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模型对建筑进行评价,先是保障了健康建筑在各方面均好,然后反应出建筑的实际健康程度、不同建筑间内在指标健康水平的差异,最后还为地产商促进建筑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方向。最后,将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应用于三星级健康建筑北京当代万国城北区住宅1-3、5、7-10号楼,验证了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和模型可以有效反映出项目实际健康情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具有现实意义。

李轶楠[8](2019)在《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近远期路线图及政策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过去20年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使得新建居住建筑面积大幅增加。伴随这一过程的是我国居住建筑能耗的高速增长,加剧了我国能源资源的紧缺程度。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政策,包含法律法规、财政激励和标准规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世界银行研究,中国城镇化水平于2030年将达到7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居住建筑能耗总量将进一步增加。为了应对进一步的能源紧缺,如何系统化地设定我国2030年前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并确定相应的技术发展策略、技术路径及配套政策对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SIX-SIGMA DMAIC方法对整体研究方法进行构建。根据方法学框架,研究首先基于来自一线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意见、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历程及发展趋势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定义进行构建,并采用德尔菲法对未来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梯度及评价指标体系(路线图)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相应的能效提升技术策略、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并通过建筑能耗模拟及敏感性分析进行了验证。研究引进政策周期理论、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及政策环境理论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内存在的障碍、相应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进行了系统化的评估和分析。评估基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机构问卷与德尔菲法问卷对我国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领域“一线人员”进行调研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问卷对可量化描述的数据采用李克特五分度量表进行量化。获得数据依据相应的数据特征和预期结论要求,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对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政策措施体系进行了设计及研究。体系内单项措施的设计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关键问题为目标。单项措施有效性的评估基于专家给出的打分进行。在筛选出具有高有效性的措施并去重后,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综合政策体系,并基于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及政策资源理论对该政策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定义应明确,并且与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相吻合。目标研究的结果表明,从2020年开始,新建居住建筑的能效水平应每五年提升30%,即与20世纪80年代典型居住建筑的能耗水平相比,新建居住建筑于2020年应实现75%的节能率。这一水平到2025年应提升为82%,到2030年提升为88%。为达到该能效目标,技术策略为“被动式技术优先加可再生能源辅助”。关于新建居住建筑实际能效水平提升及高能效水平新建居住建筑的推广,目前核心障碍是“预期的节能量无法有效转化成实际的节能收益”。这种转化机制的缺乏是政府政策设计缺陷及其实施不足,利益相关方缺乏实施能力,以及相关市场的法制化水平相对较低三个主要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个主要障碍与政策周期相关,后两个障碍存在于新建居住建筑能效促进的政策环境中。针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消除障碍提供了初步解决方案。政策类因素的影响将在远期下降,市场因素将占据影响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化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措施在促进近期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方面至关重要。从远期来看,政府应逐步开始综合利用政策资源,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针对驱动力分析的结果表明,居民对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需求是推动政府制定政策促进建筑能效提升的源驱动力。中央政府的财政补助及“地方业绩政府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将居民的需求转变为地方政府推动工作的实际动力。这样的动力机制使得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一直保持在政策议程中。最终,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目标路线图,并提出了实现相应目标的技术策略和关键技术。根据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内存在的障碍、影响因素及驱动力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政策措施体系以及促进政府持续激励并引导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约束措施体系。本研究对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一线人员对该领域内的诸多研究问题的意见进行了调研、描述,采用针对政策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相应的结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樊星[9](2019)在《CF净水厂再生水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CF市新建污水厂再生水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为全面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完成自治区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CF市拟建设CF净水厂新建污水处理工程,用以处理城区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本污水处理厂为原有厂区的续建项目,因此原有大门、门卫室及综合楼等附属用房与本期工程采取共用的方式。再生水建设项目涉及的建筑物数量多,总工程量大,而且又涉及到专业建筑物的建设以及专业设备的调试,整个工程的质量要求高,多个建筑物多个工序的交叉作业也多,因此对于施工进度管理的要求极高。为保证新建污水厂再生水项目施工按期完成,合理分配资源,节约施工成本,本人研究了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的项目管理资料,分析了不同进度管理方法的特点,并针对污水处理工程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以CF净水厂新建污水处理工程施工过程为载体,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进度控制方法。在文章顺序上按照项目进度管理的一般流程,首先对项目所有的工作进行结构分解,将所有项目工作活动体现在清单中,估算工作持续时间并排序,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横道图。随着施工的逐渐进行,不断有新的问题暴露出来,整个施工进度出现较多延误,作者首先分析了现有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深刻刨析并找出了进度管理未能有效工作的根本原因。为了保证项目进度按照进度目标顺利实现,保证各个项目活动例如各构筑物施工、建筑物施工、设备安装调试都有足够的施工时间,需要对项目进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的目标是对后续的施工项目进度计划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调整,争取在科学合理的优化进度计划后减少工期延误。进度管理改进方案从进度计划变更、关键节点优化、进度管理流程优化和进度绩效管理优化几方面展开,建立进度控制体系,依据科学的进度控制的方法和工具对项目的进度实施总体把控,有针对性的解决了前期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优化了后期进度计划以缩短延误。为了确保改进方案能够顺利的在后期施工中贯彻执行,作者还从组织、技术、资源、经济四方面提出了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及时发现了现有进度计划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方案设计,有效规避了项目延期的风险,对于污水处理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刘建军[10](2019)在《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截止到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约占农村总人口 18.7%;而辽宁省农村老年人约占户籍人口的25.58%,高出全国约7%,反映出农村老龄化课题的急迫性。本研究结合国家“坚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战略目标,对如何构建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环境进行探索。对于老龄化问题,不同的省市地区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劳动力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辽宁不可能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那样,依靠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人口,来抵御老龄化。作为全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辽南兼有沿海型与内陆型两种典型村落,其适老性建设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化。主要表现为: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内陆型农村老年人交通出行成本较高;②沿海型村落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好于内陆型,新建农宅较多,但二者都存在村一级医疗卫生人员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村内闲置资源较多;③两种村落中多聚集着失能、失智老人,农宅基础生活设施都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适老化部品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进行支持。研究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对辽南农村不同年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分析,探索“生态”、“宜居”概念下的适老性设计要素,并尝试构建相应的适老性评价模型。通过结构方程对适老性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全面地、系统地构建适老性设计评价体系及设计策略。研究首先对农村“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梳理。其次,重点阐述了在生态宜居视域下适老性的研究内容,发现老年人对舒适度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依赖人体工程学所定义的无障碍尺寸,而是更关注对自身周围空间的尺度控制。因此,研究基于人际气泡理论引入了“个人领域”的概念,详细论述在这一概念下舒适度、便捷性、连续性等宜居相关概念的定义。以此为基础,对老年人在不同空间层面的适老性需求进行调研,并建立了5个理论假设。最后,研究综合适老性评价、实地测绘以及计算机模拟数据,建立生态宜居评价模型,验证相关假设。提出辽南农村适老性设计策略:①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优化策略;②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策略,进而为辽南农村养老政策的制定以及适老性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在生态宜居的视域下从新审视老年行为、空间尺度、无障碍、适应性节能等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问题,尝试为老年人营建一个绿色、和谐、舒适、便捷的现代乡村生活环境。

二、采暖系统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暖系统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背景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3.1 建筑系统划分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4.4.2 建筑再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5.1 工程案例计算
        5.1.1 工程情况简介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2)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
        1.1.2 我国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重视
        1.1.3 解决建筑品质提升中的矛盾是关键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
        1.2.1 既有住区建筑
        1.2.2 品质提升内涵
        1.2.3 层级化方法的概念阐述
        1.2.4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住区发展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既有住区品质发展相关研究
    2.1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理论及实践概况
        2.1.1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发展历程
        2.1.2 不同国家既有住区品质发展概述
        2.1.3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2.2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理论及实践概况
        2.2.1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发展历程
        2.2.2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2.3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中层级化方法分析
    3.1 开放住宅理论的源起
    3.2 层级化方法划分依据说明
    3.3 层级化方法的引出及各层级品质范畴说明
        3.3.1 层级化方法的引出及作用
        3.3.2 各层级品质范畴说明
    3.4 各层级品质提升做法总结
        3.4.1 立面装饰层做法
        3.4.2 屋顶做法
        3.4.3 阳台做法
        3.4.4 保温层做法
        3.4.5 门窗做法
        3.4.6 厨卫信息设备做法
        3.4.7 采暖系统做法
        3.4.8 通风系统做法
        3.4.9 周边环境层品质提升做法
    3.5 各层级相互影响性说明
        3.5.1 外装层与隔离层相互影响
        3.5.2 隔离层与内装层的相互影响
        3.5.3 内装层与外装层的相互影响
        3.5.4 周边环境层的相对独立
    3.6 改造案例层级化分析
    3.7 层级化方法的开展
    3.8 本章小结
4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层级化现状研究
    4.1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概况
        4.1.1 大连市整体发展概况
        4.1.2 大连市住区发展概况
        4.1.3 大连市住宅建设标准的发展
        4.1.4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概况
    4.2 大连市既有住区实态调研
        4.2.1 住区的选择及分布
        4.2.2 住区基本信息概况
    4.3 大连市既有住区层级化现状分析
        4.3.1 外装层现状及问题
        4.3.2 隔离层现状及问题
        4.3.3 内装层现状及问题
        4.3.4 周边环境层现状及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层级化策略
    5.1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目标及责任
        5.1.1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目标
        5.1.2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中各方责任
    5.2 既有住区各层级品质提升策略
        5.2.1 外装层品质提升策略
        5.2.2 隔离层品质提升策略
        5.2.3 内装层品质提升策略
        5.2.4 周边环境层品质提升策略
    5.3 既有住区层级间交叉项提升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试设计提案
    6.1 文萃轩小区现状概况
        6.1.1 住区概况
        6.1.2 文萃轩小区楼栋现状分析
    6.2 楼栋品质提升试设计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附录B 既有住区改造需求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清洁取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莱西市JS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1.2.2 国内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清洁取暖项目发展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清洁取暖概况
        2.1.1 清洁取暖的定义
        2.1.2 清洁取暖的原则
        2.1.3 清洁取暖发展现状
    2.2 风险管理理论
        2.2.1 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2.2.2 风险管理的含义、方法及流程
    2.3 项目风险管理
        2.3.1 项目风险识别内容及方法
        2.3.2 项目风险分析内容及方法
        2.3.3 项目风险应对含义及策略
        2.3.4 项目风险监控含义及方法
第3章 莱西市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识别和分析
    3.1 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3.1.1 JS镇清洁取暖项目简介
        3.1.2 JS镇清洁取暖项目推进情况及问题
        3.1.3 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3.2 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分析
        3.2.1 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层次分析模型
        3.2.2 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模糊评价
        3.2.3 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第4章 莱西市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应对和监控
    4.1 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应对
        4.1.1 资金风险应对策略
        4.1.2 市场风险应对策略
        4.1.3 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4.1.4 政策风险应对策略
        4.1.5 社会风险应对策略
        4.1.6 技术风险应对策略
    4.2 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监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莱西市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2 .莱西市JS镇清洁取暖项目风险因素识别调查表(专家)
致谢

(4)沈阳城区多热源联网方案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集中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1.2.1 国外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主要热源形式和热网直埋敷设及节能环保
    2.1 主要热源型式
        2.1.1 热电厂
        2.1.2 区域锅炉房
        2.1.3 热泵
        2.1.4 其他热源型式
    2.2 热网的直埋敷设
        2.2.1 热网直埋敷设理论基础
        2.2.2 管道材料及连接
        2.2.3 管网保温材料及厚度计算
    2.3 直埋敷设技术标准
        2.3.1 试压标准
        2.3.2 质量验收标准
    2.4 热网节能
        2.4.1 热网节能措施
        2.4.2 热网节能指标
    2.5 热网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章 沈阳城区多热源联网方案优化可行性分析
    3.1 沈阳地区自然条件
        3.1.1 气候条件
        3.1.2 水文条件
        3.1.3 地质特征
    3.2 采暖热负荷现状
    3.3 沈阳城区热源现状
        3.3.1 热电厂
        3.3.2 热源厂、锅炉房
        3.3.3 清洁能源供热
    3.4 沈阳城区热网现状
        3.4.1 热网敷设
        3.4.2 供热能耗状况
        3.4.3 存在问题
    3.5 热负荷发展预测及规划
        3.5.1 供热区域划分
        3.5.2 热指标的采用
        3.5.3 规划热负荷及采暖耗热量
    3.6 沈阳城区供热系统联网规划方案
        3.6.1 联网
        3.6.2 基本原则
        3.6.3 工作任务
第四章 沈阳地区多热源联网区划改造
    4.1 联网区划
    4.2 中部区域
        4.2.1 供热区域划分
        4.2.2 供热管网建设方案
    4.3 东部区域
        4.3.1 供热区域划分
        4.3.2 供热管网建设方案
    4.4 南部区域
        4.4.1 供热区域划分
        4.4.2 供热管网建设方案
    4.5 西部区域
        4.5.1 供热区域划分
        4.5.2 供热管网建设方案
    4.6 北部区域
        4.6.1 供热区域划分
        4.6.2 供热管网建设方案
    4.7 联网的运行调节方案
        4.7.1 热网质--量调节
        4.7.2 分片区运行调节
第五章 沈阳地区多热源联网改造效益分析
    5.1 改造工程投资概算
    5.2 节能效益分析
    5.3 经济效益分析
    5.4 环境效益分析
    5.5 社会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济评价与生命周期成本
        1.2.2 环境评价与生命周期评价
        1.2.3 社会评价与生命周期社会评价
        1.2.4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综合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内容和框架
    2.1 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内容及理论基础
        2.1.1 公共建筑类别与可持续性内涵
        2.1.2 经济可持续性评价内容及理论基础
        2.1.3 环境可持续性评价内容及理论基础
        2.1.4 社会可持续性评价内容及理论基础
        2.1.5 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内容及理论基础
    2.2 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的总体框架
        2.2.1 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2.2.2 评价的标准与步骤
        2.2.3 分析要素与分析结构
        2.2.4 分析框架与研究边界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LCC的公共建筑经济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3.1 公共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分析框架
    3.2 公共建筑全生命期成本分析
        3.2.1 全生命期成本分类
        3.2.2 全生命期成本计算
    3.3 考虑代际折现下的成本分析
        3.3.1 代际折现率的确定
        3.3.2 代际折现下的成本
    3.4 实例分析
        3.4.1 工程概况
        3.4.2 全生命期成本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LCA的公共建筑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4.1 公共建筑环境可持续性的分析框架与基础
        4.1.1 分析框架
        4.1.2 模型基础
    4.2 公共建筑环境影响的终点破坏分析模型
        4.2.1 目的与范围确定
        4.2.2 清单分析
        4.2.3 环境影响评价
        4.2.4 结果解释
    4.3 实例分析
        4.3.1 目的与范围确定
        4.3.2 清单数据
        4.3.3 环境影响评价
        4.3.4 结果解释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SLCA的公共建筑社会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5.1 公共建筑社会可持续性的分析框架与内容
        5.1.1 分析框架
        5.1.2 分析内容
    5.2 公共建筑SLCA的分析过程
        5.2.1 目的与范围确定
        5.2.2 清单分析
        5.2.3 社会影响评价
        5.2.4 结果解释
    5.3 实例分析
        5.3.1 调查权重
        5.3.2 分析过程
    5.4 本章小结
6 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模型与提升策略
    6.1 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模型
        6.1.1 模型假设
        6.1.2 模型构建与求解
    6.2 公共建筑综合可持续性提升模型
        6.2.1 基本假设与基本方程
        6.2.2 模型构建与求解
    6.3 实例分析
        6.3.1 理想状态的确定
        6.3.2 可持续性综合评价过程
        6.3.3 综合可持续性提升过程
    6.4 提升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的措施建议
        6.4.1 健全提高公共建筑寿命的管理机制
        6.4.2 优化公共建筑设计施工方案
        6.4.3 做好公共建筑运营维护管理
        6.4.4 加强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和性能提升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及创新点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公共建筑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多标准耦合下的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技术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框架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1.5.1 国外研究概况
        1.5.2 国内研究概况
2 相关标准的论述分析及其耦合路径研究
    2.1 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2.2 国家和行业相关绿色建筑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2.2.1 适用所有民用建筑类型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2.2.2 适用住宅(住区)建筑类型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2.3 乡村节能(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导则的论述与分析
        2.3.1 适用村庄建设方面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2.3.2 适用农宅设计方面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2.3.3 相关指导意见的论述与分析
    2.4 多标准耦合路径研究与寒冷地区乡村住宅设计策略框架的提出
    2.5 本章小结
3 寒冷地区乡村住宅调研概况及问题分析
    3.1 寒冷地区乡村住宅调研概况
        3.1.1 调研对象与内容
        3.1.2 调研地区环境介绍
    3.2 村落规划与施工安全现状
        3.2.1 村落选址与规划现状
        3.2.2 室外环境与宜居
        3.2.3 建设施工与安全
    3.3 农宅设计与室内环境现状
        3.3.1 农宅类型的划分
        3.3.2 功能与空间布局
        3.3.3 室内环境满意度
    3.4 建筑结构与维护结构现状
        3.4.1 建筑结构
        3.4.2 维护结构
    3.5 农宅节能与资源利用现状
        3.5.1 能源利用现状
        3.5.2 材料利用现状
        3.5.3 水资源利用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相关适应性设计策略
    4.1 村落规划与施工安全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4.1.1 村落选址与规划
        4.1.2 室外环境与宜居
        4.1.3 建设施工与安全
    4.2 建筑设计与室内外环境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4.2.1 形体设计
        4.2.2 平面功能
        4.2.3 通风设计
        4.2.4 遮阳设计
        4.2.5 室外环境
    4.3 建筑结构与维护结构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4.3.1 建筑结构
        4.3.2 维护结构
    4.4 能源利用与资源节约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4.4.1 节能与能源利用
        4.4.2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5 本章小结
5 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试设计实践
    5.1 生产型农宅设计
    5.2 生活别墅型农宅设计
    5.3 经营型农宅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标准以及规范汇编
附录 B 乡村问卷调查表
附录 C 农宅现状调研统计表
附录 D 试设计农宅相关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健康建筑评价现状
        1.3.1 国外健康建筑评价发展现状
        1.3.2 国内健康建筑评价发展现状
    1.4 研究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主要创新点
2 国内外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概述及对比分析
    2.1 健康建筑的定义
    2.2 国外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
        2.2.1 英国BREEAM
        2.2.2 美国WELL
        2.2.3 美国Fitwel
        2.2.4 德国DGNB
    2.3 国内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
        2.3.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3.2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2.3.3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
    2.4 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
        2.4.1 评价对象
        2.4.2 标识现状
        2.4.3 评价指标
        2.4.4 权重体系
        2.4.5 评价方式
        2.4.6 评价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人居型健康建筑
        3.1.1 人居型健康建筑定义
        3.1.2 人居型健康建筑特点
    3.2 人居型健康建筑指标选取原则
    3.3 人居型健康建筑各级评价指标内容分析
        3.3.1 空间舒适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3.3.2 空气清新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3.3.3 水质卫生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3.3.4 环境安静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3.3.5 光照良好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3.3.6 健康促进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3.3.7 安全防护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内容分析
    3.4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1.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1.4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可拓评价方法
        4.2.2 改进可拓评价
        4.2.3 可拓评价法的适用性
        4.2.4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模型思路
        4.2.5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模型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主要健康建筑技术措施
    5.2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
        5.1.1 控制项的判定
        5.1.2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的预评价
        5.1.3 经典域、节域的构建与待评物元的确定
        5.1.4 待评物元权重的确定
        5.1.5 关联度计算
        5.1.6 等级评定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运行阶段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
致谢

(8)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近远期路线图及政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重要性
        1.1.2 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能效
        1.1.3 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现状
        1.1.4 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问题简析
        1.1.5 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未来发展趋势甄别
    1.2 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国际经验
        1.2.1 发达国家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总结
        1.2.2 德国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体系分析
    1.3 文献综述及简析
        1.3.1 路线图与政策体系
        1.3.2 技术与政策——系统化视角的重要性
        1.3.3 实证分析——一线利益相关方声音的重要性
    1.4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文章结构简述
第2章 政策研究相关理论与适应性分析
    2.1 SIX-SIGMA DMAIC方法——整体研究方法构建
        2.1.1 SIX-SIGMA DMAIC方法综述
        2.1.2 SIX-SIGMA DMAIC适用性分析
        2.1.3 SIX-SIGMA理论主要架构适应性分析
    2.2 预测理论及方法——对于未来场景的描述
        2.2.1 预测方法综述
        2.2.2 预测方法筛选评价体系研究
    2.3 政策周期理论及政策环境理论——系统化分析框架
    2.4 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如何设计良好的能效提升措施
    2.5 问卷设计、质量评估及样本选择方法
        2.5.1 问卷设计原则
        2.5.2 问卷具体设计方法及调研质量评估
        2.5.3 调研样本选择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SIX-SIGMA DMAIC框架下政策研究范围界定
    3.2 基于SIX-SIGMA DMAIC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构建
        3.2.1 第一步:定义
        3.2.2 第二步:评估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现状
        3.2.3 第三步:分析
        3.2.4 第四步:改进——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措施开发
        3.2.5 第五步:控制——促进政府机构实现政策目标的措施开发
    3.3 整体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法
    3.4 目标设定与德尔菲法
        3.4.1 设定能效提升目标梯度及指标体系陈述
        3.4.2 目标设定数据收集——德尔菲法及修正及大规模机构问卷
        3.4.3 德尔菲法问卷过程及数据处理
    3.5 障碍识别及评估方法学研究
        3.5.1 障碍收集及识别
        3.5.2 障碍评估数据处理——李克特五分度量表及聚类分析
    3.6 影响因素识别及分析方法学研究
        3.6.1 影响因素识别及层次结构建立
        3.6.2 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3.7 驱动力识别及影响评估
        3.7.1 驱动因素识别
        3.7.2 驱动力影响评估数据收集
        3.7.3 驱动力影响评估
    3.8 基于建筑能耗模拟及敏感性分析的关键技术分析及验证
        3.8.1 建筑能耗模拟方法及软件分析
        3.8.2 因素敏感性分析及实验设计方法
        3.8.3 模拟参数设定及关键技术验证方法
    3.9 问卷设计及质量分析
        3.9.1 问卷内容设计
        3.9.2 问卷实施过程及数据处理
        3.9.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10 调研机构及专家选择
        3.10.1 样本选择
        3.10.2 问卷调研机构选择原则及结果
        3.10.3 德尔菲法专家筛选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1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定义
        4.1.1 机构问卷调研结果——定义要素分析
        4.1.2 专家问卷结果分析——定义逻辑及定义形成
    4.2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设定与路线图
        4.2.1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梯度
        4.2.2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指标体系
    4.3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策略及技术路线
        4.3.1 技术发展现状评估—基于大规模问卷
        4.3.2 建筑能效提升技术发展理念
        4.3.3 技术策略及关键技术识别
        4.3.4 数据验证——基于模拟数据验证
    4.4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障碍识别
        4.4.1 障碍收集结果
        4.4.2 机构评估意见统计分析
        4.4.3 聚类分析结果
        4.4.4 障碍的综合性评估
    4.5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5.1 层次结构建立及调研结果
        4.5.2 标准分类和子分类中因素的权重和排序
        4.5.3 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4.6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驱动力分析
        4.6.1 驱动力独立评估分析
        4.6.2 驱动力综合评估分析
    4.7 信度与效度分析
        4.7.1 信度分析
        4.7.2 效度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政策资源视角的综合措施体系研究
    5.1 障碍、影响因素、驱动力的关系
    5.2 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及政策设计
    5.3 市场机制完善措施研究
        5.3.1 措施设计框架
        5.3.2 理念提升——提高市场绿色化程度
        5.3.3 意愿提升——提高市场活力
        5.3.4 规则完善——提高市场健全程度
        5.3.5 消除制度障碍
    5.4 能力提升体系评估及综合分析
        5.4.1 建筑各阶段权责需明确
        5.4.2 产业链内相关主体能力提升
    5.5 技术支撑体系
    5.6 政策措施体系建议及评价
    5.7 政府体系内部综合措施开发(控制)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CF净水厂再生水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1.3.1 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过程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CF净水厂再生水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2.1 CF净水厂再生水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计划
        2.1.1 项目建设进度计划编制
        2.1.2 项目工作持续时间估算
        2.1.3 项目进度计划制定
    2.2 CF净水厂再生水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现状分析
        2.2.1 施工进度总体概况
        2.2.2 施工阶段进度实施与控制的工作内容
    2.3 CF净水厂再生水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2.4 CF净水厂再生水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3章 CF净水厂再生水建设工程进度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3.1 改进方案目标与总体设计
    3.2 进度计划变更
    3.3 关键节点调整与优化
    3.4 进度管理流程优化
    3.5 进度绩效管理优化
    3.6 优化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第4章 CF净水厂建设进度管理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4.1 组织管理措施
    4.2 技术保障措施
    4.3 资源保障措施
    4.4 经济保障措施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1.1 辽南农村养老困境
        1.1.2 建筑空间与行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政策背景:城镇化、供给侧与生态宜居
        1.2.2 社会背景:农村老龄化现状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相关理论与框架
        1.4.1 结构方程模型
        1.4.2 空间关系学
        1.4.3 研究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构建
    2.1 生态宜居适老性相关研究
        2.1.1 生态宜居文献综述
        2.1.2 适老性文献综述
        2.1.3 研究文献综述总结与评述
        2.1.4 生态宜居与适老性的内在联系
    2.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框架
        2.2.1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设计原则
        2.2.2 生态宜居适老性空间划分
        2.2.3 生态宜居的行为分析方法
        2.2.4 引入“个人领域”概念
    2.3 生态宜居适老性模型
        2.3.1 生态宜居适老性评价模型
        2.3.2 研究假设提出
    2.4 本章小结
2 辽南农村适老性调研与统计描述
    3.1 调研内容概述
        3.1.1 调研对象概述
        3.1.2 调研数据说明
        3.1.3 辽南地域民俗
    3.2 养老需求与行为数据统计
        3.2.1 养老需求与老年人基本属性
        3.2.2 老年人交通出行需求与行为特征
        3.2.3 老年人邻里社交需求与行为特征
        3.2.4 老年人农宅居住需求与行为特征
    3.3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
        3.3.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3 农宅居住环境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4 农宅热舒适度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4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统计
        3.4.1 辽南农村交通设施
        3.4.2 辽南村落基本概况
        3.4.3 辽南农宅建筑信息
        3.4.4 辽南农宅院落信息
    3.5 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统计
        3.5.1 能源消耗类型调研数据
        3.5.2 生态适应性节能方式
        3.5.3 农宅属性与能耗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辽南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1 交通出行空间研究概述
        4.1.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1.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2.1 交通出行无障碍设计因素分析
        4.2.2 交通出行便捷性设计因素分析
        4.2.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牲分析
        4.3.1 邻里社交空间研究概述
        4.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3.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4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4.1 人文生态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2 宜居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5 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2 邻里步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3 邻里休闲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6 本章小结
5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1 居住行为的二次调研概述
        5.1.1 老年居住行为统计描述
        5.1.2 农宅居住空间演变特征
        5.1.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5.2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2.1 主要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2 辅助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3 院落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4 农宅适应性节能现状分析
    5.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5.3.1 空间秩序性设计因素分析
        5.3.2 空间适应性设计因素分析
        5.3.3 光热舒适与适应性节能因素分析
        5.3.4 农宅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5.4 农宅光热能耗模拟分析
        5.4.1 开间/进深对采光影响
        5.4.2 开间/进深对能耗的影响
        5.4.3 火炕对能耗的影响
    5.5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1 主要生活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2 辅助生活空间适老化设计要点
        5.5.3 光热舒适度与适应节能设计要点
    5.6 本章小结
6 生态宜居适老性结构方程
    6.1 数据信效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
        6.1.2 效度分析
        6.1.3 潜变量与可观测变量
    6.2 结构方程
        6.2.1 结构方程模型
        6.2.2 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
    6.3 适老性模型的修正
        6.3.1 模型调整
        6.3.2 模型的路径分析
    6.4 适老性模型效应分析
        6.4.1 潜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6.4.2 观测变量影响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设计策略
    7.1 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策略
        7.1.1 辽南农村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建设策略
        7.1.2 辽南农村邻里居住环境归属感营造策略
        7.1.3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策略
    7.2 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优化策略
        7.2.1 开间进深适应性节能优化策略
        7.2.2 采暖设备更新及外墙维护策略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
    8.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辽南农村适老性满意度调研问卷
附录B 入室调查问卷(二次调研)
附录C 文中分析的农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附录D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结果
附录E 农宅光热物理信息统计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采暖系统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D]. 周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清洁取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莱西市JS镇为例[D]. 乔莎. 青岛大学, 2020(01)
  • [4]沈阳城区多热源联网方案优化分析[D]. 张雪松.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范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多标准耦合下的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研究[D]. 王雪松.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D]. 吴晓严. 西华大学, 2020(01)
  • [8]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近远期路线图及政策体系研究[D]. 李轶楠. 天津大学, 2019(02)
  • [9]CF净水厂再生水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研究[D]. 樊星. 吉林大学, 2019(03)
  • [10]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D]. 刘建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供热系统施工质量安全保障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