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家如何看中西部广告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黄芩[1](2020)在《区域性报纸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CJSB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当前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行发展,并且市场日益分化的重要时期。对于区域性报纸媒体而言,这也是一个生存压力陡增、行业发展遭遇断层的非常时期,如何适应新技术和新媒体环境的变化,理解媒介融合的现实路径,并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追求自身发展,成为了区域性报纸媒体在技术变革与媒介整合中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对当前国内外关于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二章介绍了媒体融合的理论基础、本文分析中将用到的战略分析理论;第三章基于我国地方报媒的运行现状,分析了新媒体对其造成的冲击,提出了传统报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第四章主要针对本文研究的案例——CJSB,介绍其基本运行情况,并运用PEST分析、SWOT分析论证了其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第五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CJSB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原因;第六章基于CJSB的案例,对于区域性报业如何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最后是总结与展望。在当前传统纸媒与新媒体日益取长补短,并日益走向融合的时代大趋势下,CSJB一方面直观感受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对传统报纸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实际体会着传统媒体在从事新媒体经营和业务转变中的尝试与突破。CJSB作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典型区域性报纸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弊病。目前许多研究文献还是基于原有的市场发展环境,并且主要是对于主流大报和党媒的融合发展开展研究,而对于区域性报业媒体的严峻发展现状还鲜有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给传统报纸媒体的转型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洪永[2](2020)在《媒体融合时代都市报发展策略研究 ——以贵州都市报为例》文中认为由于媒介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受众获取信息渠道发生转变。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势弱,造成报纸读者群体流失、经营渠道失效、影响力下降,生存环境被进一步压缩。其中,都市报作为完全市场化运作报纸类型,处境更为堪忧,迫于经营压力纷纷借力新媒体寻求突围机会。2014年,国家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按照这一要求,各地都市报纷纷加快媒体融合转型进程,改变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拓展分发渠道,建设全媒体传播格局。通过一系列提高媒体影响力措施,重新找回流失的市民群体,以期实现经营自救。本文基于以上背景,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旗下“子报”贵州都市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该报在推进媒体融合的五个主要方面的现状、面临的问题,通过SWOT媒介分析,给出转型策略与建议。通过对贵州都市报的研究,探讨主流媒体如何坚守传播价值,探索传统媒体新的经营方式,在新技术背景下如何赋能传统媒体发展,为其他处于类似境地的都市类媒体提供参考意见。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本篇论文的绪论章节,主要涉及论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脉络。第二部分,涉及都市报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对都市报转型概况性的描述。一是报业转型与都市报的出现:都市报的出现与报纸特点,贵州都市报的诞生背景;二是媒体融合与都市报转型历程:当下媒体融合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趋势,不同时期都市报转型概况。第三部分,通过对背景的阐述,结合贵州都市报的访谈资料、数据回溯、文献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具体研究,讨论目前贵州都市报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第四部分,是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贵州都市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作分析判断。探讨媒体融合过程中媒体声誉、市场运作和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纸媒思维定势、采编人员业务能力、平台运维技术方面的劣势;融媒体政策红利、普惠性新技术、消费市场扩大带来的机遇;传播市场被瓜分、O2O巨头下沉所面临的挑战。第五部分,是根据前文对现状和问题分析,基于SWOT分析结果,再次基于媒体融合过程中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五个方面,为贵州都市报转型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最后,对本文提出本篇论文的结语,包括笔者对都市报在媒体融合时代的思考,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
赵国斌[3](2020)在《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公路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2014年3月4日,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四好农村路”建设目标。习主席指出“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然而,此时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也被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中央政府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背景下研究“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问题,不但可以丰富学术界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为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出谋划策,更可以给当前艰难前行的邓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提供思路,寻找可行办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探析等研究方法,借助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手段,对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中遇到的融资问题进行剖析,紧扣建设融资中的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给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在对“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可喜的成绩,但目前遇到的困难也是突出的,特别是在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等文件规定,于2017年3月23日印发《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分配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之后,地方政府债务被戴上了枷锁,建设融资也就雪上加霜。如何在中央车购税资金大幅减收、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的情况下,解决好项目建设资金问题,完成好“四好农村路”总目标,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新颖的视角研究“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问题,在“四好农村路”建设高潮期,中央政府却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严格限额管理。本文不仅总结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也通过立足现状,分析形势,既从整体把握,又从局部解剖,大胆地跳出以往的惯式思维,探索出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的新渠道,为完成顶层设计总目标贡献力量。
钟秦[4](2019)在《互联网金融视角下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是2005年联合国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是为有金融需求的各个群体,如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它在减少贫困、实现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已经着手将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来推进,一些国际组织如G20、普惠金融联盟、世界银行的成员国已经在普惠金融合作的论坛上达成了共识。而我国也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2016年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可以视作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起点。随着互联网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平台、互联网保险、互联网理财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而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有较高的一致性,换句话说,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之初就有着明显的普惠性。互联网金融有覆盖范围广、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的特征,那些传统金融机构所不能触及的‘“最后一公里”区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也得以享受金融资源。在此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上被提了出来。因此,对普惠金融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传统金融的框架内。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应该如何测度,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论述了普惠金融的内涵及发展背景,然后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及其与普惠金融的联系,对国内外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以及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从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这两个维度出发,选取了12个指标来对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全国31个省市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得出了我国2012-2016年的普惠金融指数。并对该指数从区域维度进行横向分析,得出我国普惠金融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普惠金融发展差距较大的结论;从时间维度进行纵向分析,得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较快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将2012-2016年普惠金融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一些影响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普惠金融指数滞后一期、互联网普及率、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口密度、地区人均GDP对普惠金融的发展都有显着的影响。最后,基于普惠金融指数的描述性统计以及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改善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增强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完善对普惠金融方面的监管等建议。
桑丹丹[5](2018)在《“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市场营销管理》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告行业的移动化进程日益凸显。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资讯方式和消费方式渐渐转向移动互联领域,同时也给在线交易平台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如今,业界对广告服务的方式和流程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广告服务方以往那种基于特定专业与行业单体化、分割化服务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目前广告主的新要求,广告业目前较传统的业务流程也已满足不了互联网时代广告主在营销传播中个性化、人格化的趋势。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由中广托普(北京)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开发,将于2018年6月正式上线。“闪单”是基于地理位置的B2B、B2C广告资源整合平台,旨在解决广告业的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客户可以通过“闪单”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公司和媒体资源。首先,本文阐述了广告在线交易平台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与国外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所用方法,列举了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对中国的广告在线交易平台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对“闪单”APP的研究,总结出“闪单”APP与其他同类型产品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闪单”APP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对“闪单”APP宏观环境的分析得出“闪单”在广告在线交易市场中存在的机会、威胁和对“闪单”微观环境的分析得出“闪单”本身的优劣势,并确定了“闪单”在线交易平台的营销战略。然后利用STP战略深入探讨了“闪单”的市场定位相关问题,分析得出了营销4P策略,并提出了营销策略的相关实施保障。最后,对“闪单”APP的市场营销提出了建议,总结了研究结论以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闪单APP营销其中的关键一点就是推广方式和力度。由于“闪单”是个新产品,还并未被广大目标用户所熟知,闪单APP运营团队应加大闪单线上及线下的推广范围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目标用户认识到“闪单”这个产品,使其产生兴趣并下载,闪单APP运营团队需要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优化和提升APP的功能,与用户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使用户对APP产生依赖,并长期使用,提高用户的留存率。闪单APP另一个重要的营销策略就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是所有营销策略的基础要素,只有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才能在广告交易APP市场上取得更大占有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闪单的未来才有更好的发展。希望本文对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的市场营销推广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加快闪单广告在线交易交易平台的发展进度。
杨国瑞[6](2018)在《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是大众传媒边界逐渐消融模糊带来的历史发展必然,是不同的媒体应用技术发展变化而带来的技术标准趋同,是广播电视媒体与基于互联网平台形成的新媒体之间在技术、市场和业务等方面的一体化集成化的发展过程。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积极探索适合本体的融合之路,通过建立门户网站,开设“三微一端”,打造中央媒体厨房,探索节目内容多媒体呈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新媒体的影响力和发展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仍远远没有达到预期,面临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本文根据产业融合和产业链等理论分析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发现其发展的主要动因是技术革新、规制调整、市场竞争、体制改革。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从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业务融合三个维度,综合测评了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程度,发现广播电视媒体仍处在低度融合阶段的判断。根据产业竞争力等理论,围绕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战略及竞争环境等产业竞争要素,建立了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能力上总体呈现出东部区域较强、西部区域偏弱、个别区域异军突起局面。比较了英国、美国和日本三个西方发达国家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现状,提出了未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即手持移动核心化、内容为王持续化、媒体服务信息化、高新技术带动化和进入壁垒宽松化。本文认为,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任重道远,必须坚持技术融合是基础、政府支持是根本、体制创新是关键、属性多元是前提等产业融合基本规律,将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人才供给、技术创新等方面着力提升,才能实现媒体融合的根本目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测评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程度。在已有文献中,目前还没有发现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总体融合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资料。本文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从技术、市场和业务三个维度,通过利用2012年至2016年的相关数据对主要广电媒体和主要视听网站的融合情况进行了实证测评,发现广播电视媒体仍处在低度融合阶段的判断,同时分析了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低迷状况的原因,为制定媒体融合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二是构建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媒体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相关要素较多、数据采集困难等影响,目前还鲜有文献系统地提出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设计了与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发展要素密切相关的2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体系,并对各省广播电视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政府部门评判媒体融合提供了参考,也为广播电视媒体微观推进融合发展提供了要素参考。三是提出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的一体化对策建议。现有文献的相关研究更多的是从媒体融合的某一点或某一环节着眼,或者是简单地照搬西方国家的相关做法,缺乏针对我国广播电视语境和管理实际的系统性、实践性考量。本文通过分析研判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程度和融合能力,根据产业链等理论,提出了包括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保障人才供给、创新技术体系在内的中国语境下广播电视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策略框架,对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和广播电视媒体探索融合发展之路提供了系统性借鉴。
夏琳[7](2017)在《中国广告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文中指出广告产业是推动民族品牌创建和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中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广告产业30余年的发展,当前中国广告业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逐渐呈现,高度分散、低层次竞争的业态环境严重制约了中国广告产业的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广告业存在着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综合竞争力较弱,政府管理相对滞后,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有限等问题。面对中国广告业自身的问题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广告产业正在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在国家新一轮经济发展改革形势下,实现广告产业的持续稳定进步,逐步实现对发达国家广告产业的追赶甚至赶超,是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发展经济学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梳理经济发展理论脉络,我们发现发展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都视资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与传统经济学对资源的关注主要为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稀缺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不同,发展经济学也注重市场、人力、文化等资源要素的分析。随着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发展经济学将制度因素也纳入到影响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之中。鉴于此,尽管影响广告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重的,但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其中有两大核心要素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一个是资源要素,一个是制度要素。本文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要素研究角度出发,利用文献资料搜集、数据统计、实际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借鉴发展经济学中关于资本积累、人力资源和经济增长等理论框架,本文将中国广告产业的资源要素分为资本、技术、文化、市场、人力和媒介等六种类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广告产业现有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广告产业相比也毫不逊色。另一方面,中国广告产业金融资本高层运作较少,影响产业发展速度。媒介资源则两级分化严重,传统的媒介渠道逐年下滑,新媒体资源发展迅速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导致了媒介渠道碎片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广告投放效果和企业收益。人力资源结构呈扁平化、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力配置的不合理影响了广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也制约了产业发展的潜力。依据发展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研究视角,本文对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内生制度和外在制度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从国家政策层面研究广告产业发展的外在制度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广告产业的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经过近40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由于国家针对广告产业的激励性政策出台较晚,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布局以及投资、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的实施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出台,对于广告管理和执法的主体单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广告规范管理法律和条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以广告代理制度和广告行业自律为代表的内生制度近年来逐渐走向市场调节,特别是广告行业自律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慢慢与官方脱离,有望成为广告产业发展的一股新的推动力量。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剖析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广告产业的资源和制度要素发展特点,比较分析了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所在,总结了加强资本、媒介、人力资源要素和制度要素建设对促进广告产业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在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引导下,以政策调控为依托,推动基础资源要素整合;以政策引导为基础,促进核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以政策完善为目标,推进制度要素创新的发展思路,以期助推中国广告产业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李真[8](2016)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微电影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网民的规模己突破7亿,大量的网络新媒体迅速兴起,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新媒体给网民带来新的信息平台的同时,也给商业营销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渠道,依托新媒体成长的微电影作为商业和艺术的结晶诞生,成为广告的新形式。但是由于微电影制作成本低,又没有统一的监管,导致市场上涌现出无数劣质的微电影。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微电影,不重视认知和行为,微电影非常容易进入瓶颈阶段。本研究通过在理论层面以及借鉴实际案例的方法,疏导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模式及特点,微电影所处环境的基本情况,以及现在微电影发展的问题,希望可以基于理论提出微电影的营销指导策略。本文的末尾笔者分析了几点,首先注重微电影的创意和技术含量,以微电影的人气带动营销;另外,建立微电影营销多元策略的综合应用;最后,要注重微电影的艺术性,注重人文关怀以弱化其营销痕迹。
李红[9](2011)在《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体,并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借鉴美国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比较研究,也成为一种大势所趋及行业发展要求。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中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路径和规律、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微观因素、以及中美十对典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比较研究等进行了梳理和系统分析,并由此构建了互联网社会网络服务(SNS)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为中美互联网发展的理论分析及比较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一.对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观、微观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构画了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图。对中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历史和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观、微观因素,结合PEST分析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通过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解析图的构建和剖析,总结出带来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差距及差异的宏观、微观主导因素。二.结合抽样调查问卷结果,对中美典型互联网企业进行实证性质的比较研究。针对十对具典型代表性的中、美互联网企业及其商业模式创新,结合本人对中、美两国网络用户所做的抽样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以及相对应的理论分析,完成了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及其创新方面具有实证性质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三.构建了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应用德尔菲法(即专家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对影响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各因素进行1-3级指标的划分和剖析,建立了“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对各指标进行了解析,构建了“影响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因素和关键因素模型”。四.提出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的“立体三维象限分析法”,并做了探索性分析。本文进行了基于象限法评析的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思考和初步探索。针对十对典型中、美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应用象限分析法进行了探索性归类和分析。
许正林,石娜[10](2016)在《2015年中国广告学术研究八大视点》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广告学术活动活跃,有24次大型专题会议,出版着作316种,发表学术论文320多篇,主要学术热点包括: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双重冲击下的广告业转型发展、大数据与程序化购买、广告公司资本运营、场景营销与移动营销、内容营销与原生广告被追捧、新广告法颁布及其影响、社会化媒体开辟营销新形态、政策驱动下的广告产业园区发展等。
二、商家如何看中西部广告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家如何看中西部广告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性报纸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CJSB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新媒体发展相关文献研究 |
1.2.1 对新媒体内涵的研究 |
1.2.2 对新媒体融合必要性的研究 |
1.2.3 对报纸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方式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
2.1 媒体融合理论 |
2.2 媒体融合传播策略 |
2.3 战略分析理论 |
2.3.1 PEST分析 |
2.3.2 SWOT分析 |
第3章 新媒体冲击下我国报纸业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地方报媒的运行现状 |
3.2 新媒体对我国报纸行业的冲击 |
3.2.1 传统报业市场份额下降 |
3.2.2 用户阅读习惯碎片化 |
3.2.3 广告市场不断萎缩 |
3.3 报纸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
3.3.1 国外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
3.3.2 国内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
3.3.3 报纸媒体的主要融合发展路径 |
3.4 小结 |
第4章 CJSB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 |
4.1 CJSB基本情况介绍 |
4.1.1 CJSB发展历程 |
4.1.2 CJSB当前运营状况 |
4.2 CJSB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PEST分析 |
4.2.1 政策环境分析 |
4.2.2 经济环境分析 |
4.2.3 社会环境分析 |
4.2.4 技术环境分析 |
4.3 CJSB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CJSB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CJSB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关于CJSB与新媒体融合的客户感受调查研究 |
5.1.2 CJSB当前与新媒体融合的主要问题调查情况 |
5.2 融合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盈利路径与品牌规划存在矛盾 |
5.2.2 复合型融媒体人才不足 |
5.2.3 “互联网思维”应用尚不成熟 |
5.3 小结 |
第6章 从CJSB看区域性报纸的融合发展之路 |
6.1 转变经营思维,做好品牌重塑及市场定位 |
6.2 立足市场导向,制定资金使用规划 |
6.3 培养新媒体人才,构建内容优势 |
6.4 推广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应用,提升媒体应用深度 |
6.5 拓展互联网思维,推进多元化经营方式 |
6.6 小结 |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媒体融合时代都市报发展策略研究 ——以贵州都市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研究 |
(二)新媒体产品的规划研究 |
(三)新闻采编业务转型研究 |
(四)经营思路上的转型研究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都市报转型发展历程 |
一、报业转型与都市报的出现 |
(一)都市报的出现与报纸特点 |
(二)贵州都市报的诞生 |
二、都市报转型与媒体融合 |
(一)都市报转型 |
(二)媒体融合 |
第二章 贵州都市报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 |
一、内容融合 |
(一)立体化内容 |
(二)本地化内容 |
(三)个性化内容 |
二、渠道融合 |
(一)自建渠道 |
(二)第三方渠道 |
三、平台融合 |
(一)采编平台 |
(二)分发平台 |
(三)技术平台 |
四、经营融合 |
(一)广告市场 |
(二)生活服务市场 |
(三)媒体服务市场 |
五、管理融合 |
(一)机构设置 |
(二)人员队伍 |
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基于SWOT分析贵州都市报融合转型 |
一、转型优势 |
(一)媒体影响力 |
(二)市场化运作能力 |
(三)优质内容生产能力 |
二、转型劣势 |
(一)传统纸媒运营思维定势 |
(二)采编人员业务能力单一 |
(三)平台运维技术能力薄弱 |
三、转型机会 |
(一)融媒体建设机遇 |
(二)普惠性技术赋能 |
(三)消费市场的扩大 |
四、转型威胁 |
(一)传播市场被瓜分 |
(二)O2O巨头下沉 |
第四章 贵州都市报融合转型策略与建议 |
一、内容升维 |
(一)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原创内容 |
(二)深耕本地内容,充实拓展内容 |
(三)内容服务形式,进化采编团队 |
二、渠道升级 |
(一)读者存量转移,迁移报纸流量 |
(二)移动优先战略,渠道主次分明 |
三、平台升格 |
(一)培育自主可控分发平台 |
(二)打造智慧媒体技术平台 |
四、经营升效 |
(一)拓展多元经营渠道 |
(二)升级“新闻+服务”模式 |
(三)IP资源品牌化运作 |
五、管理升质 |
(一)优化机构设置 |
(二)转变考核机制 |
结语 |
一、关于都市报在媒体融合时代的思考 |
二、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3)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综述简评 |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主要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路线和论文创新点 |
1.研究路线 |
2.论文创新点 |
二、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主要概念分析 |
1.政府债务 |
2.“四好农村路” |
3.融资 |
(二)理论基础 |
1.公共物品理论 |
2.财政政策理论 |
3.收入分配理论 |
三、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四好农村路”的进展与阻力 |
1.互联互通基本实现 |
2.农村客运持续发展 |
3.公路管养困难突出 |
4.乡村振兴服务乏力 |
(二)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现状 |
1.“四好农村路”投融资责任主体 |
2.“四好农村路”发展资金来源 |
3.地方债限额对“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影响 |
(三)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问题 |
1.上级政府财政支持有限度 |
2.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压力大 |
3.公路建设融资渠道太单一 |
四、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实证探析 |
(一)邓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政策访谈 |
1.访谈对象 |
2.访谈内容 |
3.访谈成果 |
(二)邓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渠道问卷调查 |
1.问卷调查设计 |
2.问卷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 |
(三)实证探析小结 |
五、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建议 |
(一)加大政府政策倾斜 |
1.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公路管理体制 |
2.强化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农村公路投资体制 |
3.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资金支持农村公路发展 |
4.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和养护管理资金投入 |
(二)健全债务管理制度 |
1.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责任制 |
2.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
3.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风险预警机制 |
(三)寻求多元融资渠道 |
1.冠名权交换企业资助 |
2.绿化权开发筹措资金 |
3.广告经营权拍卖转让 |
4.群养模式降资金压力 |
5.路边资源开发促建设 |
六、结论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邓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政策访谈提纲 |
附录2 邓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意愿调查问卷 |
(4)互联网金融视角下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普惠金融的文献综述 |
二、互联网金融的文献综述 |
三、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关系的文献综述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本文创新点 |
二、本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研究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节 长尾理论 |
第四节 金融排斥理论 |
第三章 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
第一节 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
一、金融服务覆盖情况 |
二、金融服务使用情况 |
三、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二、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模式 |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关系 |
一、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 |
二、降低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 |
三、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 |
第四章 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 |
第一节 普惠金融指数构建 |
一、维度划分 |
二、指标体系 |
三、普惠金融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二节 普惠金融测度结果分析 |
一、各省普惠金融指数列示 |
二、普惠金融的描述性统计以及地区差异分析 |
第五章 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改善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 |
二、增强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 |
三、完善对普惠金融的监管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5)“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市场营销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广告在线交易平台的发展 |
2.1 中国广告在线交易平台发展背景 |
2.2 中国广告在线交易平台发展现状 |
2.3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的现状和问题 |
2.3.1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介绍 |
2.3.2 闪单与其他同类型产品的差异 |
2.3.3 闪单营销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SWOT分析 |
3.1 闪单营销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广告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1.5 公众分析 |
3.2 市场需求和用户行为分析 |
3.3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的竞争对手分析 |
3.4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优劣势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5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
3.5.1 机会 |
3.5.2 威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的营销战略 |
4.1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营销战略目标 |
4.2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营销原则 |
4.3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营销战略选择 |
4.4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STP战略 |
4.4.1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市场细分 |
4.4.2 选择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目标市场 |
4.4.3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产品定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营销策略分析 |
5.1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营销4P策略 |
5.1.1 基于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策略 |
5.1.2 基于用户付出成本的价格策略 |
5.1.3 基于互联网营销的渠道策略 |
5.1.3.1 闪单线上营销渠道 |
5.1.3.2 闪单线下营销渠道 |
5.1.4 闪单广告交易平台促销策略 |
5.2 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5.2.1 闪单营销团队建设 |
5.2.2 闪单技术创新 |
5.2.3 加大闪单品牌推广力度 |
5.2.4 加强闪单平台服务质量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6.1 提出闪单APP营销建议 |
6.2 研究结论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 |
1.5 论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媒体融合的理论起源 |
2.2 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
2.3 媒体融合的影响因素 |
2.4 媒体融合的主要模式 |
2.5 文献分析 |
3 理论基础 |
3.1 广播电视与媒体融合 |
3.2 产业融合 |
3.3 产业链 |
3.4 产业集群 |
3.5 产业竞争力 |
3.6 本章小结 |
4 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动因分析 |
4.1 产业技术驱动 |
4.1.1 基础网络 |
4.1.2 移动网络 |
4.1.3 大数据 |
4.1.4 云计算 |
4.1.5 终端技术 |
4.1.6 新平台技术 |
4.1.7 VR、AR、无人机和人工智能 |
4.2 产业政策驱动 |
4.2.1 中央层面的政策推动 |
4.2.2 地方层面的政策推动 |
4.3 产品市场驱动 |
4.3.1 消费习惯 |
4.3.2 信息发布 |
4.3.3 广告市场 |
4.3.4 资本市场 |
4.4 产业竞争驱动 |
4.4.1 新媒体的挑战 |
4.4.2 国际竞争的挑战 |
4.4.3 系统内部的挑战 |
4.5 产业体制驱动 |
4.5.1 供需机制 |
4.5.2 空间结构 |
4.5.3 主体属性 |
4.6 本章小结 |
5 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度测评 |
5.1 融合度测评内容和工具 |
5.1.1 产业融合度测评的主要内容 |
5.1.2 产业融合度的测算工具 |
5.2 融合度测评方法 |
5.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5.2.2 测评指标选择 |
5.3 融合度测算和分析 |
5.3.1 技术融合度测算 |
5.3.2 市场融合度测算 |
5.3.3 业务融合度测算 |
5.3.4 融合度综合分析 |
5.4 低度融合的主要原因分析 |
5.4.1 规制政策缺位 |
5.4.2 体制机制弱化 |
5.4.3 融合人才短缺 |
5.4.4 技术研发滞后 |
5.5 本章小结 |
6 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能力评价 |
6.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和指标体系 |
6.1.1 设计原则 |
6.1.2 指标体系 |
6.2 评价程序 |
6.2.1 评价工具 |
6.2.2 评价步骤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东部区域媒体融合能力 |
6.3.2 西部地区媒体融合能力 |
6.3.3 个别地区媒体融合能力 |
6.4 本章小结 |
7 国外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比较及启示 |
7.1 国外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情况 |
7.1.1 统一监管下的英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 |
7.1.2 分业监管下的美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 |
7.1.3 严格管控下的日本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 |
7.2 国外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比较、借鉴和启示 |
7.2.1 英国、美国和日本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比较 |
7.2.2 英国、美国和日本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借鉴 |
7.2.3 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未来趋势的启示 |
7.3 本章小结 |
8 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的对策建议 |
8.1 完善媒体融合产业政策 |
8.1.1 制定融合发展顶层规划 |
8.1.2 健全媒体融合扶持政策 |
8.2 优化媒体融合产业布局 |
8.2.1 价值链式整合 |
8.2.2 供需链式整合 |
8.2.3 空间链式整合 |
8.3 保障媒体融合人才供给 |
8.3.1 培养融合发展思维 |
8.3.2 重塑人才培养机制 |
8.4 创新媒体融合技术体系 |
8.4.1 加强融合技术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
8.4.2 加强融合平台技术体系建设 |
8.4.3 加强融合技术流程框架体系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作者简历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中国广告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经济发展理论脉络梳理 |
1.2.2 发展经济学研究 |
1.2.3 广告产业发展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发展经济学视域下广告产业的发展要素 |
2.1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发展要素 |
2.1.1 由资源到制度——发展要素研究的演进 |
2.1.2 发展经济学主要发展要素解析 |
2.1.3 发展经济学中发展要素的层次分析 |
2.1.4 发展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2.2 资源与制度:广告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
2.2.1 广告产业及其构成 |
2.2.2 广告产业发展要素解析 |
2.3 广告产业发展要素的层级结构分析 |
2.3.1 资源要素的层次分析 |
2.3.2 制度要素的层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分析 |
3.1 中国广告产业基础资源要素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3.1.1 金融资本投入谨慎,资本资源结构亟待调整 |
3.1.2 数字媒体发展迅速,技术资源提升显着 |
3.1.3 历史文化传承丰富,文化资源优势明显 |
3.2 中国广告产业核心资源要素分析 |
3.2.1 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市场资源基础雄厚 |
3.2.2 高素质人才稀缺,期待多元化培养模式 |
3.2.3 新兴媒体发展空间巨大,投放渠道碎片化严重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制度要素分析 |
4.1 基于发展经济学的中国广告产业制度研究 |
4.1.1 发展经济学中制度主义思路的演进 |
4.1.2 中国广告产业制度要素研究 |
4.2 广告产业外在制度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4.2.1 激励性制度逐步出台,产业政策期待完善 |
4.2.2 管理制度持续完善,监督体系有待调整 |
4.2.3 完整法律体系初步建立,立法滞后仍然存在 |
4.3 广告产业内生制度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4.3.1 经营模式多样化,广告代理制度回归市场运作 |
4.3.2 行业协会与政府机构逐渐脱钩,行业组织回归自律自治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分析 |
5.1 国外广告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
5.1.1 美国广告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
5.1.2 日本广告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
5.1.3 英国广告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
5.2 国内外广告产业发展要素比较 |
5.2.1 国内外广告产业资源要素发展比较 |
5.2.2 国内外广告产业制度要素发展比较 |
5.3 数字传播背景下我国广告产业的后发优势 |
5.3.1 资本要素日渐多样化,为广告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准备 |
5.3.2 规模庞大的网络流量,为新媒体资源扩张奠定了用户基础 |
5.3.3 逐步成型的广告培养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
5.3.4 激励性的政策导向,促进广告产业制度完善与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中国广告产业发展思路 |
6.1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广告产业发展的影响 |
6.1.1 国家经济发展与广告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6.1.2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广告产业发展的影响 |
6.2 以政策调控为依托,助推基础资源要素整合 |
6.2.1 资本化运作,助力广告集团化建设 |
6.2.2 融合高新技术,提升广告商业价值 |
6.3 以政策引导为基础,促进核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
6.3.1 跨地区市场资源整合促进广告产业集约化程度的升级 |
6.3.2 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关系推动广告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6.3.3 跨国家资源要素流动提升广告产业国际竞争力 |
6.4 以政策完善为目标,推进制度要素创新 |
6.4.1 加强宏观调控,推动资源配置向优势企业倾斜 |
6.4.2 施行财政税收政策激励,拓宽广告业融资渠道 |
6.4.3 完善人才培养和鼓励制度,调整人才队伍组织结构 |
6.4.4 推动政府效能建设,提升产业自律组织地位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新媒体语境下的微电影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主要内容及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新媒体 |
2.1.1 新媒体定义 |
2.1.2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
2.2 微电影营销 |
2.2.1 微电影定义 |
2.2.2 微电影营销 |
2.2.3 微电影传播路径 |
2.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章 新媒体语境下微电影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
3.1 微电影营销PEST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我国在线视频发展概况 |
3.3 新媒体对微电影营销的影响 |
3.3.1 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营销渠道及技术水平 |
3.3.2 新媒体为微电影营销市场开放环境 |
3.3.3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营销市场状况 |
3.4 营销性微电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四章 新媒体语境下微电影营销分析 |
4.1 微电影营销模式的特点 |
4.1.1 全新的媒介形式 |
4.1.2 投放更加精准 |
4.1.3 营销反馈更加及时 |
4.1.4 信息量更大 |
4.1.5 营销更加人性化、艺术化 |
4.1.6 受众为主导的营销 |
4.1.7 病毒式营销方式 |
4.2 微电影营销的内容和手段 |
4.3 微电影营销活动存在的问题 |
4.3.1 内容低俗化 |
4.3.2 广告化严重 |
4.3.3 缺乏自身特色 |
4.3.4 专业人才稀缺 |
4.3.5 营销手段单一 |
4.3.6 缺乏测评标准 |
4.3.7 商业盈利模式尚不完善 |
4.4 微电影营销活动存在的问题的相应对策 |
4.4.1 加大对微电影行业的监管和自律力度 |
4.4.2 把握微电影艺术性与品牌商业性关系的平衡 |
4.4.3 打造具有自身风格和特色的微电影品牌 |
4.4.4 加大对微电影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
4.4.5 正确把握营销方式,有效整合各个传播渠道 |
4.4.6 创建清晰的营销效果测评标准 |
4.4.7 探寻多元化的商业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新媒体语境下微电影营销案例分析 |
5.1 MINI PACEMAN城市微旅行 |
5.2 卡迪拉克公司《一触即发》 |
5.3 《把乐带回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逻辑结构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
2.1.1 商业模式的定义 |
2.1.2 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 |
2.1.3 商业模式的评估 |
2.1.4 盈利模式的定义 |
2.1.5 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的关系 |
2.2 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
2.2.1 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和解读 |
2.2.2 J.A. Schumpeter―创新性破坏‖理论 |
2.2.3 Clayton Christensen―颠覆性创新‖理论 |
2.2.4 Michael Porter的―五力模型‖和―价值链‖理论 |
2.2.5 W.Chan Kim和Renee Mauborgne―蓝海战略‖ |
2.3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
2.3.1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 |
2.3.2 Chris Anderson―长尾理论‖ |
2.3.3 Don Tapscott―维基经济学‖ |
2.3.4 麦特卡夫定律 (Metcalfe‘s Law) |
2.3.5 六度分隔理论 |
2.3.6 病毒营销 |
2.4 相关宏观理论研究 |
2.4.1 网络经济理论 |
2.4.2 互联网―新经济‖理论 |
2.4.3 Alfred D., Jr. Chandler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 |
2.4.3.1 规模经济理论 |
2.4.3.2 范围经济理论 |
2.5 现有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分类 |
2.5.1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定义 |
2.5.2 互联网商业模式分类的文献综述 |
2.5.3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分类 |
2.5.3.1 门户模式 |
2.5.3.2 搜索模式 |
2.5.3.3 电子商务模式 |
2.5.3.4 Web2.0 模式 |
2.5.3.5 移动Web模式 |
2.6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2.7 国内外理论研究发展趋势及其不足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
2.7.3 国内外研究不足 |
2.8 本文研究范畴界定 |
第3章 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基于Internet企业发展的中美互联网发展进程比较分析 |
3.1.1 基于Internet企业发展的中美互联网发展史 |
3.1.1.1 基于Internet企业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历史阶段进程及特点 |
3.1.1.2 基于Internet企业发展的美国互联网历史阶段进程及特点 |
3.1.2 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进化路径比较 |
3.1.3 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及其创新发展现状 |
3.2 基于PEST分析法剖析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微观因素 |
3.2.1 PEST分析法界定相关宏观、微观影响因素 |
3.2.2 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观因素分析 |
3.2.2.1 中美经济体制 |
3.2.2.2 中美金融体系开放程度 |
3.2.2.3 中美网络经济发展水平 |
3.2.2.4 中美规模经济 |
3.2.2.5 中美消费者生活方式 |
3.2.2.6 中美政府对互联网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 |
3.2.3 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微观因素分析 |
3.2.3.1 中美电子支付系统 |
3.2.3.2 中美物流体系发展 |
3.2.3.3 中美网络信用、安全与法律 |
3.2.3.4 消费者收入水平 |
3.3 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异同点分析 |
3.3.1 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观因素差异比较分析 |
3.3.2 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微观因素差异比较分析 |
3.3.3 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共性 |
3.4 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分析 |
3.5 影响互联网企业发展的金融因素 —— 风险投资 |
3.5.1 风险投资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
3.5.2 中美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 |
3.5.3 中国风险投资与互联网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及概况 |
3.5.4 中国风险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第4章 中美典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比较研究 |
4.1 十一种理论针对十对典型中美互联网企业的分析 |
4.2 中、美典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因素剖析 |
4.3 中美十对典型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分析 |
4.3.1 搜索引擎公司:百度vs Google |
4.3.2 社交网络服务网站(SNS):人人网vs Facebook |
4.3.3 微博客:新浪微博vs Twitter |
4.3.4 团购网络企业:拉手网vs Groupon |
4.3.5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网络服务企业:多乐趣vs Foursquare |
4.3.6 电子商务C2C:淘宝网vs e Bay |
4.3.7 电子商务B2C:当当网vs亚马逊(Amazon) |
4.3.8 电子支付:支付宝vs Pay Pal |
4.3.9 网络视频:优酷vs You Tube |
4.3.10 门户网站: 新浪vs Yahoo! |
4.3.11 小结 |
4.4 中美典型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探索 |
4.4.1 价值评估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必要性 |
4.4.2 网络企业的价值评估 |
4.4.3 基于立体三维象限评析法的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思考 |
第5章 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实证研究 |
5.1 SNS网站特点和网站竞争 |
5.1.1 SNS网站特点 |
5.1.2 SNS网站竞争情况及其理论概述 |
5.1.3 中美SNS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
5.2 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各因素指标划分和剖析 |
5.2.1 商业模式参考模型 ----- Osterwalder的―商业模式九要素模型‖ |
5.2.2 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 1-3 级指标分析及划分 |
5.2.3 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关键指标界定 |
5.3 建立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
5.3.1 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法) |
5.3.2 构建层次分析法(AHP)模型 |
5.3.3 德尔菲法专家评估权重资料收集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结果 |
5.3.4 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评估层次模型的权重结果分析 |
5.4 影响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因素和关键因素模型 |
5.4.1 1-3 级指标因素的权重结果提炼和总结 |
5.4.2 影响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因素和关键因素模型的解析 |
5.4.3 小结 |
5.5 中美专家权重结果比较分析 |
5.5.1 一级指标中的核心因素“用户”中、美专家评估意见值趋同 |
5.5.2 一级指标“市场”中的二级指标关键因素:中国专家选择“市场规模”vs美国专家选择“市场增长率” |
5.5.3 一级指标“用户”中的二级指标关键因素:中国专家选择“用户规模”vs美国专家选择“用户关系” |
5.5.4 一级指标“企业运营资源”中的二级指标关键因素:中国专家选择“无形资产”vs美国专家选择“核心活动” |
5.5.5 一级指标“盈利模式”中的二级指标关键因素:中国专家选择“现金流”vs美国专家选择“产品及服务” |
5.5.6 小结 |
第6章 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比较分析及其最新趋势探究 |
6.1 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比较分析 |
6.1.1 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共性 |
6.1.2 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差异 |
6.2 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最新趋势探究 |
6.2.1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最新趋势 |
6.2.2 美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最新趋势 |
6.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未来发展趋势 |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2015年中国广告学术研究八大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2015年中国广告研究概观 |
1.广告会议概况 |
2.广告学着作出版概况 |
3.广告研究论文概况 |
2015年中国广告学术研究视点 |
视点一: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双重冲击下的广告业转型发展 |
视点二:精准为王:大数据与程序化购买 |
视点三:资本当道:互联网营销公司受重视 |
视点四:场景时代的移动化大潮 |
视点五:内容营销强势来袭 |
视点六:新《广告法》重塑行业规范 |
视点七:社会化媒体开辟营销新形态 |
视点八:政策驱动下的广告产业园区发展 |
四、商家如何看中西部广告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性报纸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CJSB的案例分析[D]. 黄芩.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2]媒体融合时代都市报发展策略研究 ——以贵州都市报为例[D]. 洪永.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3]地方债限额背景下“四好农村路”建设融资问题研究[D]. 赵国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互联网金融视角下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钟秦.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闪单”广告在线交易平台市场营销管理[D]. 桑丹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6]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研究[D]. 杨国瑞.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
- [7]中国广告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D]. 夏琳. 武汉大学, 2017(01)
- [8]新媒体语境下的微电影营销策略研究[D]. 李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9]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比较研究[D]. 李红.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1(06)
- [10]2015年中国广告学术研究八大视点[J]. 许正林,石娜. 中国广告,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