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k基因治疗脑胶质瘤的缺陷及联合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覃文新,李宗海,屠红,甘愉,张志刚[1](2021)在《顾健人院士:德技双馨,誉耀杏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顾健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医学世家,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附属苏州有原中学,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主要从事肿瘤病理、肿瘤生物化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工作,是我国癌相关基因及基因治疗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肿瘤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的概念。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
徐文佳,王凤山[2](2021)在《基于不同病毒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内皮抑素作为抗血管生成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蛋白之一,自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但短的半衰期、稳定性差限制了它的使用。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将外源蛋白基因导入靶细胞,在靶细胞内实现稳定而持续表达的治疗方法,为利用内皮抑素治疗疾病提供了一个可克服内皮抑素缺点的途径。内皮抑素的基因治疗中变数最大的为基因传递系统,而在基因传递系统中病毒载体最为常用。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不同的病毒载体,综述近十年来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张晨亮,李欣,米一,苗丽,徐立强,陈瑶瑶,刘拥军,刘广洋[3](2021)在《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肿瘤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体内分布广泛,可从骨髓、脂肪、牙髓、脐带/胎盘等组织中分离获取,具有高度的可增殖和分化潜能,较低的免疫原性,同时具有向炎症损伤部位微环境的趋向性,在疾病治疗方面可作为基因药物的载体实现精准治疗。癌症被认为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其组织微环境在损伤与修复中呈无休止的动态变化,MSCs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利用MSCs具有的向肿瘤组织中归巢及定位的特点,对其进行抗肿瘤药物的基因工程改造可能在癌症的治疗上是一种新的策略。概述MSCs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基因修饰MSCs治疗癌症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使用基因修饰MSCs治疗癌症提供策略和见解。
崔英丽[4](2021)在《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Ad-VT对卵巢癌抑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全球癌症确诊患者1930万例,1000万人因癌症死亡。其中卵巢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女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八位。卵巢位于盆腔深部,早期病变不易被发现,一经发现,多为晚期,目前针对卵巢癌的治疗以手术与化疗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但化疗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因此,仍然需要继续寻找更有效地治疗手段。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病毒学的快速进步和不断发展,基因治疗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治疗卵巢癌的治疗手段,其中新型溶瘤腺病毒已充分显示表现出了一种不可替代治疗优势,发挥了病毒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双重重要作用及其功能,有望尽快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治疗卵巢癌的有效治疗手段。Apoptin是一种源自于鸡贫血病毒(CAV)的凋亡诱导蛋白,在正常细胞中没有细胞毒性,而在肿瘤细胞中能够特异性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的长度和生存能力与细胞衰老和永生化有关。由于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基因的限速和催化成分的紧密转录抑制作用,大多数正常人体细胞缺乏端粒酶活性。然而,在高达90%的人类恶性肿瘤中观察到h TERT表达和端粒酶激活,使其具有无限的增殖能力。本课题组前期已构建了含有凋亡素(apoptin)蛋白和h TERTp启动子的人五型腺病毒Ad-Apoptin-h TERTp-E1a(Ad-VT),该病毒具有只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特异性杀伤多种肿瘤细胞的能力。本研究利用本课题组自行构建的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Ad-VT以及其对照病毒Ad-T、Ad-VP3和Ad-MOCK进行了对人卵巢癌A2780和SKOV3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研究。研究目的:通过体内外多种实验分析Ad-VT对人卵巢癌A2780和SKOV3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方法:1.利用pGL4.51转染卵巢癌A2780和SKOV3细胞,并用G418加压筛选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检测。2.通过结晶紫染色和WST-1检测等方法分析Ad-VT对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的杀伤作用。3.通过Hoechst染色、Annexin V流式分析、caspase酶活性检测、活性氧检测以及JC-1染色等方法分析Ad-VT杀伤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的主要方式。4.通过细胞划痕、Transwell小室侵袭等方法分析Ad-VT对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5.用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分别建立裸鼠荷瘤模型,并每周观测肿瘤发光强度、肿瘤大小以及小鼠生存情况来分析Ad-VT在体内对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1.构建成功了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并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细胞系,且所构建的细胞与原始细胞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差异。2.通过结晶紫染色和WST-1实验,显示了Ad-VT对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且杀伤作用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3.通过Hochest染色、Annexin V流式分析、caspase酶活性检测、活性氧检测以及JC-1染色等方法表明,Ad-VT主要通过内源性凋亡途径杀伤人卵巢癌A2780-LUC和人卵巢癌SKOV3-LUC细胞。4.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等方法表明,Ad-VT对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通过构建表达荧光素酶的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的裸鼠肿瘤模型,Ad-VT也可以在体内显着抑制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并延长裸鼠生存期。研究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并通过多种体内外实验证实了Ad-VT对人卵巢癌A2780-LUC和SKOV3-LUC细胞具有显着的细胞杀伤作用,表明,Ad-VT具有成为卵巢癌治疗药物的潜力。
于燕姣,王静,陈忠平[5](2021)在《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侵袭性强,存在手术效果差、化疗耐药等问题,因此亟待发现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SCs)属于一类早期未分化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巨大的分化潜能及独特的"归巢"能力。MSCs可从人体多种组织中分离获得,组织来源不同的MSCs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发挥促瘤或抑瘤的作用。根据MSCs的"归巢"特性,将其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实现肿瘤靶向精准治疗,以期改善肿瘤耐药及复发等问题。该文将介绍近年来MSCs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93-196]
李艾[6](2021)在《氧化铁纳米粒改良的间充质干细胞载体构建及用于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论文采用新型的氧化铁纳米材料来改良天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载体,在实现对MSCs高效自杀基因重组的同时,利用氧化铁纳米粒降解后的产生的铁离子刺激MSCs上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的过表达,促进活化的前药代谢物通过间隙连接通道向肿瘤细胞的转运,最终实现对脑胶质瘤细胞的高效选择性旁观者效应杀伤作用,为脑胶质瘤的自杀基因治疗提供一种基于改良干细胞载体的新策略。方法:1.构建基于氧化铁纳米组装链(Magnetosome-like ferrimagnetic iron oxide nanochains,MFIONs)的转染体系用于MSCs高效携载和表达编码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自杀基因的质粒DNA(plasmid DNA,p DNA),通过考察表达HSV-tk自杀基因的MSCs(MSCs-tk)的体外死亡率评价自杀效应的效率,筛选获得最优的自杀效应条件;2.通过对MSCs-tk与共培养的C6脑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总死亡率和C6脑胶质瘤细胞的单独死亡率评价体外旁观者效应;3.考察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的Cx43蛋白表达水平及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与C6脑胶质瘤细胞间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功能,研究经MFIONs转染后MSCs的Cx43蛋白过表达与其旁观者效应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作用机制;4.采用体外迁移实验及体内荧光示踪技术考察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对C6脑胶质瘤细胞的体内外靶向效率;5.通过体内治疗实验评价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作为自杀基因HSV-tk的靶向递送载体对脑胶质瘤的抑制效果,并初步考察该传递载体用于自杀基因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基于MFIONs的转染体系可以在MSCs上实现高效的基因转染,且在适宜的MFIONs浓度下没有引起明显的细胞毒性。经MFIONs转染HSV-tk自杀基因的MSCs-tk显示出良好的体外自杀效应,最优的自杀条件为连续5天给予浓度为200μg/m L的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溶液;2.经MFIONs转染的MSCstk显示出良好的旁观者效应,可在体外实现对C6脑胶质瘤细胞的有效杀伤,其作用机制除了依赖于MSCs-tk高效表达自杀基因,有效活化前药为肿瘤细胞毒性药物外,还与MFIONs促进MSCs载体与C6脑胶质瘤细胞间通过GJIC的药物传递有关;3.体外迁移实验中,经MFIONs转染的MSCs载体显示出对C6脑胶质瘤细胞明显的趋向能力;在原位脑胶质瘤大鼠模型的体内,尾静脉注射的经MFIONs转染的MSCs显示出对脑部胶质瘤的高效靶向归巢能力,并可较好的侵袭入胶质瘤组织深部;4.体内治疗实验结果显示,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载体可以携载HSV-tk自杀基因在体内实现对脑胶质瘤的有效治疗,显着促进脑胶质瘤细胞凋亡,抑制脑胶质瘤组织生长,延长荷瘤大鼠的生存期;5.体内初步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该传递系统进行自杀基因治疗只对肺组织产生轻微的毒性,对正常脑组织及体内其他主要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采用氧化铁纳米材料不但可以高效转染MSCs,实现对自杀基因的高效携载和表达,还能促进MSCs与肿瘤细胞间通过GJIC的药物传递,提高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旁观者效应。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干细胞改良手段,实现干细胞作为自杀基因的传递载体对肿瘤的高效靶向治疗。
魏茜茜[7](2021)在《超声联合生物纳泡在体基因编辑GSK-3β靶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类型,其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构成的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已有研究表明,在AD患者脑内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蛋白活性的升高与该两大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而降低GSK-3β活性,则可减轻AD的病理状态。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修复基因功能失调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而基因靶向治疗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基因载体并靶向到目标区域,但脑部疾病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存在使治疗更加困难,以往的研究表明,超声(Ultrasound,US)联合微泡(Microbubbles,MBs)可有效地开放BBB,但血管内MBs空化因无法接触神经细胞而难以对其产生声孔效应,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二次超声空化在体靶向基因编辑GSK-3β治疗AD的方法,拟用超声联合MBs空化开放靶区BBB,再注射载腺相关病毒CRISPR/Cas9(Adeno-Associated Virus CRISPR/Cas9,A-C)的生物纳泡(Biosynthetic nanobubbles,BNBs),其借助开放的BBB进入脑组织直接接触神经细胞,再利用超声诱发BNBs产生空化,使细胞膜开孔高效递送编辑系统,实现在体靶向基因编辑。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利用二次超声空化在体靶向基因编辑治疗AD效果及机制,为超声靶向基因编辑治疗AD提供新思路。目的在超声联合MBs打开BBB后,本研究提出一种二次超声联合BNBs在体基因编辑GSK-3β治疗AD的方法,使细胞膜开孔高效递送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实现在体靶向基因编辑,从而敲减GSK-3β对Aβ1-42寡聚体诱导的AD样小鼠的治疗作用,为超声靶向基因编辑治疗AD提供新思路。方法1.通过在ATCC培养基中培养嗜盐菌(Halobacterium NRC-1,Halo)提取生物合成的纳米泡BNBs,使用马尔文粒径电位仪、电镜和超声仪测量BNBs的粒径、电位、形态和超声造影成像表征;将阳离子聚合物PEI偶联到BNBs的外壳上,得到表面带有正电荷的BNBs(Cationic BNBs,CBNBs),用马尔文粒径电位仪检测CBNBs的粒径、电位表征、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CBNBs携载质粒的能力。2.老化后的Aβ1-42寡聚体孵育N2a细胞24h,将纳泡转染复合物(CBNBs-AAV-CRISPR/Cas9,CBNBs-A-C)加到细胞中,在超声作用下进行转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与Tau磷酸化有关的蛋白GSK-3β、P-GSK-3β(Ser9)以及相关Tau磷酸化位点的蛋白变化。3.用bEnd.3细胞构建体外BBB模型,观察在超声的作用下,不同微泡对体外BBB模型的开放效果。4.通过在C57小鼠双侧海马CA1区注射Aβ1-42寡聚体,构建脑内Aβ聚集的AD小鼠模型。经尾静脉注射MBs,在一次超声作用下打开BBB后,继续从尾静脉向体内输送转染复合物CBNBs-A-C,二次超声联合CBNBs-A-C增加对神经细胞的转染效率。使用水迷宫和Y迷宫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脑组织中与Tau磷酸化有关的蛋白GSK-3β、P-GSK-3β(Ser9)以及相关Tau磷酸化位点的蛋白变化;使用免疫组化评价突触素的表达量、脑片钳检测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entiation,LTP),从而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及突触的可塑性。结果1.BNBs是一个表面带有负电荷的纳米级纺锤状气泡,并且可在体内造影成像;用PEI把BNBs改良成表面带正电荷的BNBs(CBNBs)后,没有改变BNBs粒径但却明显地逆转了其表面电位,并且CBNBs作为一个新型的基因载体,能良好地结合带负电的质粒。2.Aβ1-42寡聚体能激活GSK-3β的蛋白表达量,增强Tau蛋白的磷酸化程度,在超声的作用下,转染复合物(CBNBs-A-C)可以在细胞内表达,减少GSK-3β的蛋白表达量,降低Tau磷酸化位点的蛋白表达水平。3.bEnd.3细胞可在Transwell膜上构成体外单细胞BBB模型,在超声的作用下,联合MBs对体外BBB的开放效果最好,而联合BNBs时,对体外BBB的开放效果则不明显。4.双侧海马CA1区注射Aβ1-42寡聚体激活海马区的GSK-3β,导致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诱导小鼠学习记忆水平下降。超声联合MBs打开BBB后,二次超声联合纳泡复合物(CBNBs-A-C)在体基因编辑GSK-3β基因表达,从而减少了AD样小鼠脑内的GSK-3β和相关Tau磷酸化蛋白位点的激活;提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水平;增多突触素的表达;增强海马CA1区的LTP电生理信号。结论在超声联合MBs开放BBB后,二次超声联合生物纳泡复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转染方法,更高效率地转染海马区的神经细胞,通过CRISPR/Cas9系统抑制GSK-3β的激活,减弱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和聚集,进而改善了Aβ1-42寡聚体诱导的AD模型小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
陈珺,黄承浩[8](2020)在《溶瘤病毒在神经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神经胶质瘤是增殖能力强、复发率高的原发性脑肿瘤,手术、放化疗等传统疗法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溶瘤病毒作为新型免疫疗法已被证明具有靶向性强、溶瘤效果显着及副作用少等优势。近年来溶瘤病毒在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验证。现对近几年来溶瘤病毒单药治疗及与放化疗、免疫疗法等其他手段联合治疗神经胶质瘤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进展作详细介绍,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沈阳坤[9](2020)在《HSV-1溶瘤病毒用于肿瘤精准治疗及肿瘤耐受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溶瘤病毒疗法(Oncolytic virus therapy,OVT)作为一种前景广阔的肿瘤治疗手段,具有安全、高效和副作用低的特点,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其中,I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作为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溶瘤病毒,已有几十种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然而,多年的临床试验表明,单一的溶瘤病毒疗法只有有限的治疗效果,且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宿主中的一些蛋白质对病毒的侵染、繁殖以及传染至关重要,被称为病毒的宿主依赖因子(Host Dependency Factor,HDF)。已有证据表明,细胞和动物水平HDF的缺陷,会导致病毒的感染失败。然而尽管目前已有针对HSV-1复制周期及HSV-1的免疫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但对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特别是涉及病毒感染和裂解复制的细胞质蛋白的作用仍然所知甚少。此外,肿瘤患者体内的HDF突变是否影响HSV-1类溶瘤病毒的治疗尚未见系统研究。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SV-1病毒HDF突变在溶瘤病毒精准治疗中的作用及肿瘤耐受的机制。方法:(1)利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ICP34.5基因缺失的HSV-1溶瘤病毒HSV-1-ΔICP34.5、HSV-1病毒受体Nectin1基因缺失的小鼠结肠癌MC38细胞MC38Nectin1-/-和表达NEO-2/15的HSV-1溶瘤病毒HSV-1-NEO-2/15。(2)制备小鼠B16黑色素瘤模型和小鼠MC38结肠肿瘤模型,利用HSV-1-ΔICP34.5溶瘤病毒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3)制备小鼠MC38结肠肿瘤模型,利用HSV-1-ΔICP34.5和HSV-1-NEO-2/15溶瘤病毒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4)利用人类CRISPR全基因组敲除文库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HSV-1病毒的HDF。(5)通过统计学、基因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PANTHER GO分析和基因重叠分析等方法确定HSV-1病毒HDF的候选基因。(6)利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Nectin1、ENTPD1、HCFC1R1、EXT1、EXT2、EXTL3、Tm9sf3和B3GALT6等基因的敲除细胞并通过病毒感染、台盼蓝法、细胞计数法、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HDF缺失对病毒感染的影响。(7)通过HSV-1病毒的膜结合实验评估HSV-1病毒的HDF缺失后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结合能力。(8)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追踪HSV-1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9)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临床肿瘤患者体内HSV-1病毒HDF的突变频率。结果:(1)HSV-1-ΔICP34.5溶瘤病毒治疗对小鼠MC38结肠癌治疗效果显着,然而对B16黑色素瘤未见明显效果。接着,我们利用HSV-1-ΔICP34.5溶瘤病毒治疗HSV-1病毒受体Nectin1基因缺失的小鼠结肠癌,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Nectin1基因缺失的小鼠肿瘤体积未见明显缩小,证实溶瘤病毒对小鼠MC38-ΔNectin1结肠肿瘤的治疗无效。(2)本研究中,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我们成功制备HSV-1-NEO-2/15新型溶瘤病毒。通过对小鼠MC38结肠肿瘤的治疗,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NEO-2/15不仅可以和HSV-1溶瘤病毒同时使用,并且NEO-2/15的整合能够显着增强溶瘤病毒的治疗效果。(3)利用人类CRISPR全基因组敲除文库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统计学、基因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PANTHER GO分析和基因重叠分析等分析方法,我们最终得到了31个HSV-1病毒的候选HDF基因。通个基因敲除验证,我们已经证实细胞水平敲除Nectin1、ENTPD1、HCFC1R1、EXT1、EXT2、EXTL3、Tm9sf3和B3GALT6可以显着增强细胞抵抗HSV-1病毒感染的能力。此外,KEGG分析结果表明EXT1、EXT2、EXTL3和B3GALT6等基因在硫酸乙酰肝素合成通路中扮演重要作用。基因敲除结果表明这些基因的突变不仅能够显着降低HSV-1病毒对宿主的感染水平,而且还能降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能力。ENTPD1基因的缺失只影响HSV-1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不影响病毒与细胞膜的结合。(4)根据TCGA数据库提供的肿瘤患者基因信息,大部分基因在至少一种肿瘤中存在突变,且部分基因的突变频率高达5%以上,意味着HSV-1溶瘤病毒对这些肿瘤可能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暗示HDF的精准检测在溶瘤病毒治疗前的必要性。结论:本研究中,基于HDF突变引起的溶瘤病毒感染失败的现象,我们首次提出溶瘤病毒抵抗(Oncolytic virus resistance)的概念,即当患者体内发生溶瘤病毒HDF的突变,溶瘤病毒的治疗效果就会消失;或者治疗前期溶瘤病毒对肿瘤的效果显着,但是随着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异质性分化的更加明显,部分肿瘤细胞的HSV-1宿主依赖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或者发生基因突变,导致HSV-1病毒的感染减少或者失败,最终影响溶瘤病毒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概念,寻找新的肿瘤治疗药物并用于溶瘤病毒的联合治疗是该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HSV-1类溶瘤病毒HSV-1-NEO-2/15,能显着增强肿瘤的治疗效果。此外,利用CRISPR全基因组敲除文库筛选出多个HSV-1的HDF,并深入探讨了部分基因的功能。近年来国内溶瘤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而专门针对溶瘤病毒的精准医疗检测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证实了根据HSV-1病毒HDF的突变与否可以判断患者能否获益于溶瘤病毒的治疗,以减少不当治疗带来的病情延误和资源浪费。未来,通过对这些蛋白的深入研究,将为开发HSV-1类溶瘤病毒耐药检测试剂盒以及为肿瘤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研究依据。同时依据这些靶点,可以开发出新的抗HSV-1病毒药物,为溶瘤病毒治疗后因病毒残留带来的潜在感染风险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把溶瘤病毒治疗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侯璐[10](2020)在《叶酸介导的含亮氨酸聚乙烯亚胺对siPLK1的靶向递送治疗胃癌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危害性,是造成全世界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对胃癌的发病机理和诱因取得了更深入的认识,胃癌的发病率已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因早期胃癌发病隐匿,大部分胃癌患者明确诊断时已属进展期胃癌,因此治疗效果差,与早期胃癌相比五年生存率明显降低,预后不良。目前胃癌治疗手段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联合术前术后辅助化疗等传统治疗方式。虽然新兴的免疫治疗和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也取得了明确的临床效果,但仍然存在精准性不足,长期使用仍然存在耐药性问题,因此寻求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目前胃癌治疗的研究热点。Polo-like kinasel(PLK1)属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它参与了 G2期向M期的过渡以及晚期G2/早前期纺锤体形成和中心体功能成熟的过程。PLK1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癌症中过表达,降低PLK1表达水平不仅可以诱导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还可以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及放疗的敏感性,并减弱其在致癌转化,肿瘤起始和存活,上皮-间质转化(EMT)诱导和肿瘤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因此,下调PLK1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有望成为胃癌的有效治疗靶点。与ATP竞争性或多肽类小分子抑制剂相比而言,基于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 RNA,siRNA)的RNA干扰治疗手段具有特异性高,毒副作用小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基因治疗和新型药物开发领域受到广泛关注。siRNA是一条长约21-25 nt的双链RNA,与胞内蛋白形成RISC复合体,引导链通过RISC复合体与互补的mRNA序列配对,结合后可通过RNase介导的mRNA降解诱导mRNA沉默从而抑制蛋白的表达。但siRNA本身带负电且不稳定,存在着细胞穿透性差和易被核酸酶降解等问题,因此寻求一种稳定高效的基因递送系统才能实现核酸的成功入胞和稳定存在并发挥基因沉默功效。目前针对siRNA的递送系统主要分为病毒和非病毒系统两类,与病毒载体相比,非病毒载体具有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基因负载量高、可修饰性强、载体毒性小等优点,可以有效克服病毒载体的诸多局限性。其中阳离子聚合物因其表面正电性,具有较高的负载效率,较低的生物毒性和易修饰性而被普遍应用于药物递送体系。聚乙烯亚胺(PEI)是阳离子聚合物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具有如下优良特性:PEI表面具有较高的阳离子电荷密度,可以与带负电的核酸分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进行组装,并且每隔两个碳原子都会存在质子化的氨基氮原子,使得聚合物具有“质子海绵效应”从而提高复合物的内涵体逃逸能力;其次,支链PEI(BPEI)的分枝度高且具有叔氨基使载体更稳定且转染效率更高,目前很多设计复杂的基因载体均以PEI作为核心;此外,PEI的表面易于修饰多种配体分子使其成为性能更加稳定的多功能递送载体。由此可见,PEI因其良好的理化性质使其有望在基因递送中发挥更大潜力。尽管PEI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但未经修饰的PEI仍存在细胞毒性大,血液相容性低和缺乏生物降解性等缺点,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通过不同分子对PEI表面进行修饰,制造具有靶向性的低毒高效的改性PEI递送体系对实现基因药物的精准递送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中利用叶酸(FA)和N-乙酰-L-亮氨酸(N-Ac-L-Leu)修饰了聚乙烯亚胺(PEI)载体,成功构建了对胃癌SGC-7901细胞系具有特异靶向性的纳米复合物FA-N-Ac-L-Leu-PEI(NPF)。FA可以选择性结合大多数人类癌症中过表达的FA受体,基于特定的识别,FA的修饰已被证明可以增强siRNA对FA受体过度表达的细胞系的体内外沉默,N-Ac-L-Leu可降低PEI表面的正电荷密度并稳定复合物,具有更好的转染效果和更低的细胞毒性。NPF载体可通过表面带有的正电荷与带负电的PLK1 siRNA结合,因此我们通过合成的纳米载体对PLK1 siRNA进行递送,形成NPF/siPLK1纳米复合物,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评价了载体的基因负载能力和靶向性以及PLK1沉默对胃癌的作用。首先,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GPC表征了 NPF载体的成功合成,每个PEI分子可以成功接枝81个N-Ac-L-Leu和16个叶酸,通过凝胶阻滞实验检测到NPF与siPLK1可以在质量比为3.0时有效地组装成稳定纳米颗粒,并具有出色的缩合和保护核酸免受核酸酶降解的能力,并通过TEM电镜拍照和粒径电位测量发现NPF/siRNA可以形成粒径均一的球型复合物。接下来,通过流式细胞仪和显微镜拍照评估了 NPF载体对siRNA及EGFP质粒的转染能力以及FA介导的靶向递送能力,NPF/siPLK1入胞效率明显高于未修饰FA的载体。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NPF介导的siPLK1转染可以有效沉默基因或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通过MTT和集落形成实验发现经NPF介导的siPLKl转染在体外显示出显着的抗增殖活性,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所致,肿瘤细胞在G2期的阻滞率为45%,凋亡率为28.3%,通过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发现siPLKl可以降低内源性凋亡途径相关蛋白pro-caspase3和9蛋白的表达且膜电位发生下降说明siPLKl诱导的细胞凋亡是通过内源性线粒体途径发生的。划痕实验transwell分析证明了 PLK1沉默降低了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且与迁移和侵袭能力有关的Notch-1蛋白的表达量也明显被抑制。综上所述,以叶酸受体高表达的SGC-7901细胞系为模型,以FA和N-Ac-L-Leu修饰的PEI靶向递送siRNA能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的凋亡和周期阻滞。通过本研究证实了 PLK1基因可作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且利用靶向载体进行基因递送可作为有希望的临床胃癌治疗策略。
二、Tk基因治疗脑胶质瘤的缺陷及联合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k基因治疗脑胶质瘤的缺陷及联合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顾健人院士:德技双馨,誉耀杏林(论文提纲范文)
1 家学渊源,医学世家 |
2 高瞻远瞩,开拓创新 |
3 求索之路,精准战略 |
4 温暖如烛,育人楷模 |
4.1 覃文新研究员的讲述:在科学之路上不断前进 |
4.2 李宗海研究员的讲述:梦想有朝一日能攻克肿瘤 |
4.3 屠红研究员的讲述:在顾健人院士引领下,深入肿瘤研究领域 |
4.4 甘愉研究员的讲述:快乐源泉,对抗肿瘤的独特法门 |
4.5 张志刚研究员的讲述:系统调控,攻克肿瘤 |
5 艺术之才,人生境界 |
6 小结 |
(2)基于不同病毒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管生成与疾病 |
2 内皮抑素的结构和功能 |
3 基因治疗 |
4 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
4.1 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
4.2 以腺病毒为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
4.2.1 对腺病毒载体感染性的改良 |
4.2.2 与其他疗法的联用 |
4.2.3 基于腺病毒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
4.3 以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
4.4 以慢病毒为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
4.4.1 在眼部疾病中的应用 |
4.4.2 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
4.5 以单纯疱疹病毒为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研究 |
5 结 语 |
(3)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肿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SCs与肿瘤 |
1.1 肿瘤——过度愈合的伤口 |
1.2 MSCs的肿瘤靶向趋化性 |
1.3 MSCs与肿瘤组织的相互作用 |
2 基因修饰MSCs治疗肿瘤 |
2.1 基因修饰MSCs治疗肿瘤的临床前研究 |
2.1.1 自杀基因 |
2.1.2 促凋亡或抑制细胞周期基因 |
2.1.3 免疫刺激基因 |
2.1.4 溶瘤病毒 |
2.1.5 MSCs的外泌体 |
2.2 基因修饰MSCs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 |
3 展望 |
(4)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Ad-VT对卵巢癌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卵巢癌概述 |
2.溶瘤腺病毒 |
2.1 腺病毒的细胞进入、复制和免疫原性 |
2.2 肿瘤选择性复制腺病毒的研究现状 |
2.3 溶瘤腺病毒的临床发展 |
2.4 改造溶瘤腺病毒 |
3 凋亡素 |
3.1 凋亡素的序列和结构 |
3.2 凋亡素的IDP性质允许与细胞蛋白进行广泛的相互作用 |
3.3 凋亡素与DNA的相互作用 |
3.4 几种激酶介导凋亡素的细胞毒活性 |
3.5 通过细胞周期检查点感知细胞增殖状态 |
3.6 细胞是如何死亡的 |
3.7 凋亡素的传递方式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荧光素酶标记的人卵巢癌细胞的构建与鉴定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重组腺病毒Ad-VT对 A2780-LUC和 SKOV3-LUC细胞的抑制作用和抑制途径的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重组腺病毒Ad-VT对 A2780-LUC和 SKOV3-LUC细胞的体内抑制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SCs特性 |
2 MSCs研究现状 |
2.1 MSCs与溶瘤病毒 |
2.2 MSCs与外泌体 |
2.3 MSCs与免疫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 |
(6)氧化铁纳米粒改良的间充质干细胞载体构建及用于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全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氧化铁纳米粒用于MSCs高效携载和表达自杀基因 |
1.1 仪器与试剂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MFIONs用于MSCs的基因转染 |
1.2.2 体外自杀效应 |
1.2.3 体外旁观者效应 |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1.3.1 基于 MFIONs 的转染体系用于 MSCs 的基因转染 |
1.3.2 体外自杀效应 |
1.3.3 体外旁观者效应考察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氧化铁纳米粒诱导Cx43 过表达改善GJIC功能并促进旁观者效应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MFIONs对 MSCs及 C6 脑胶质瘤细胞上Cx43 表达的影响 |
2.2.2 MFIONs对 MSCs与 C6 脑胶质瘤细胞间GJIC的影响 |
2.2.3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对GJIC功能的影响 |
2.2.4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对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MFIONs促进Cx43 过表达 |
2.3.2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促进GJIC功能 |
2.3.3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促进旁观者效应 |
2.3.4 GJIC功能影响旁观者效应的有效发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FIONs改良MSCs的肿瘤靶向递送载体的构建 |
3.1 仪器与试剂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1.3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体外肿瘤细胞趋向实验 |
3.2.2 静脉注射的经MFIONs改良的MSCs的体内分布 |
3.2.3 腹腔注射的GCV的颅内分布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MFIONs提高MSCs在体外对C6 脑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 |
3.3.2 MFIONs促进MSCs在体内向脑胶质瘤靶向归巢 |
3.3.3 腹腔注射的GCV的颅内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体内治疗实验及初步的安全性评价 |
4.1 仪器与试剂 |
4.1.1 仪器 |
4.1.2 试剂 |
4.1.3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体内抗肿瘤疗效研究 |
4.2.2 短期安全性评价试验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体内抗肿瘤疗效研究 |
4.3.2 短期安全性评价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的肿瘤归巢特性及其肿瘤靶向治疗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超声联合生物纳泡在体基因编辑GSK-3β靶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超声微泡技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溶瘤病毒在神经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溶瘤病毒的定义及作用机制 |
2 溶瘤病毒单药治疗神经胶质瘤的进展 |
2.1 溶瘤腺病毒 |
2.2 溶瘤单纯疱疹病毒 |
2.3 溶瘤寨卡病毒 |
2.4 溶瘤牛痘病毒 |
2.5 溶瘤呼肠弧病毒 |
2.6 溶瘤脊髓灰质炎病毒 |
3 溶瘤病毒联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神经胶质瘤进展 |
3.1 溶瘤病毒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神经胶质瘤 |
3.2 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神经胶质瘤 |
3.3 溶瘤病毒联合放疗治疗神经胶质瘤 |
4 溶瘤病毒治疗神经胶质瘤面临的挑战 |
5 结语 |
(9)HSV-1溶瘤病毒用于肿瘤精准治疗及肿瘤耐受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疱疹病毒概述 |
1.1 疱疹病毒的分类 |
1.2 单纯疱疹病毒 |
2 溶瘤病毒研究进展 |
2.1 溶瘤病毒的种类 |
3 CRISPR/Cas9 系统概述 |
3.1 CRISPR/Cas9 系统的分子机制 |
3.2 CRISPR/Cas9 系统在HSV-1 病毒基因改造中的应用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HSV-1 溶瘤病毒治疗小鼠恶性肿瘤 |
1.1 前言 |
1.2 仪器耗材 |
1.2.1 主要仪器 |
1.2.2 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3.1 细胞培养 |
1.3.2 细胞转染 |
1.3.3 HSV-1 病毒的扩增与保存 |
1.3.4 HSV-1 对细胞增殖影响的曲线制备 |
1.3.5 HSV-1 对细胞存活影响的曲线制备 |
1.3.6 利用CRISPR/Cas9 系统构建基因改造溶瘤病毒 |
1.3.7 图像分析和数据统计 |
1.4 结果 |
1.4.1 制备ICP34.5 缺失的HSV-1 溶瘤病毒 |
1.4.2 HSV-1-ΔICP34.5 病毒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 |
1.4.3 多种细胞系对HSV-1-ΔICP34.5 病毒的敏感性分析 |
1.4.4 HSV-1-ΔICP34.5 病毒对小鼠结肠癌的治疗效果 |
1.4.5 Nectin1 缺失抵抗HSV-1-ΔICP34.5 病毒对小鼠结肠癌的治疗 |
1.4.6 HSV-1-NEO2/15 溶瘤病毒制备 |
1.4.7 HSV-1-NEO-2/15 溶瘤病毒对小鼠结肠癌的治疗效果 |
1.5 讨论 |
第二章 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敲除文库进行HSV-1宿主依赖因子的筛选及富集 |
2.1 前言 |
2.2 仪器耗材 |
2.2.1 主要仪器 |
2.2.2 材料 |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利用CRISPR/Cas9 系统构建基因敲除细胞 |
2.3.3 Western Blot验证敲除细胞株 |
2.3.4 细胞免疫荧光 |
2.3.5 慢病毒包装 |
2.3.6 细胞总RNA提取 |
2.3.7 cDNA的合成 |
2.3.8 cDNA的普通PCR反应 |
2.3.9 病毒结合实验 |
2.3.10 图像分析和数据统计 |
2.4 实验结果 |
2.4.1 制备L929 全基因组细胞敲除文库 |
2.4.2 利用全基因组敲除库筛选抗HSV-1 的细胞 |
2.4.3 筛选后抗病毒细胞对HSV-1 病毒的敏感性分析 |
2.4.4 筛选过程中sg RNA以及其靶向基因的动力学变化 |
2.4.5 PANTHER GO富集度分析 |
2.4.6 富集HSV-1 病毒的宿主依赖因子 |
2.4.7 临床肿瘤患者体内HSV-1 病毒HDF的突变频率分析 |
2.5 讨论 |
第三章 HSV-1 宿主依赖因子候选基因的验证与分析 |
3.1 前言 |
3.2 仪器耗材 |
3.3 方法 |
3.3.1 利用CRISPR/Cas9 系统构建基因敲除细胞 |
3.3.2 利用PANTHER网站分析基因功能 |
3.3.3 利用KEGG网站分析目的基因通路关系 |
3.3.4 图像分析和数据统计 |
3.4 实验结果 |
3.4.1 Nectin1和ENTPD1 基因缺失对病毒的抵抗 |
3.4.2 ENTPD1 基因是一个HSV-1 病毒新的宿主依赖因子 |
3.4.3 敲除ENTPD1对HSV-1 感染后病毒增殖的影响 |
3.4.4 ENTPD1 缺失抵抗HSV-1 感染不依赖I型干扰素通路 |
3.4.5 ENTPD1 缺失阻止HSV-1 病毒进入细胞,但不影响病毒和细胞膜结合 |
3.4.6 BGC-823 细胞缺失ENTPD1 基因抵抗HSV-1 感染 |
3.4.7 其他HSV-1 病毒HDF候选基因验证与分析 |
3.4.8 硫酸乙酰肝素合成途径对HSV-1 进入细胞至关重要 |
3.4.9 KEGG通路分析 |
3.4.10 确定硫酸乙酰肝素合成途径候选基因 |
3.5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叶酸介导的含亮氨酸聚乙烯亚胺对siPLK1的靶向递送治疗胃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胃癌现状及传统治疗策略 |
1.1.1 新辅助化疗 |
1.1.2 放射治疗 |
1.2 胃癌精准治疗手段 |
1.2.1 胃癌分子分型 |
1.2.2 免疫治疗 |
1.2.3 分子靶向治疗 |
1.2.4 非编码基因在胃癌中的治疗策略 |
1.3 Polo-like kinases 1(PLK1)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1.3.1 PLK家族组成及主要功能 |
1.3.2 PLK1蛋白结构特征 |
1.3.3 PLK1与肿瘤发生的相关分子机制 |
1.3.4 PLK1与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关系 |
1.3.5 PLK1与肿瘤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关系 |
1.3.6 PLK1抑制剂 |
1.4 基于基因和药物递送的纳米体系 |
1.4.1 阳离子聚合物 |
1.4.2 阳离子脂质体及脂质复合物 |
1.4.3 无机纳米材料 |
1.4.4 外泌体 |
1.5 递送体系的修饰及优化 |
1.6 本论文立题依据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和菌株 |
2.1.2 PLK1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 |
2.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1.4 实验器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N-Ac-L-Leu-PEI及N-Ac-L-Leu-PEI-FA载体的合成 |
2.2.2 NP、NPF载体及NP/siRNA、NPF/siRNA复合物的表征 |
2.2.3 细胞培养 |
2.2.4 有效PLK-1 siRNA的筛选及确定 |
2.2.5 NP、NPF胞内递送及靶向性评价 |
2.2.6 PEI、NP、NPF载体细胞毒性分析 |
2.2.7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
2.2.8 NPF/siPLK1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 |
2.2.9 活/死细胞染色 |
2.2.10 NP/PLK siRNA及NPF/PLK siRNA对胞内PLK-1 mRNA表达含量的影响 |
2.2.11 胞内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Western Blot) |
2.2.12 细胞周期检测 |
2.2.13 集落形成实验 |
2.2.14 Transwell细胞浸润能力检测 |
2.2.15 细胞划痕实验 |
2.2.16 线粒体膜电位 |
2.2.1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载体的合成与表征 |
3.1.1 NPF载体结构的表征及鉴定 |
3.1.2 NPF载体对siRNA装载和保护能力的检测 |
3.1.3 NPF/siRNA TEM电镜形态表征 |
3.1.4 NPF/siRNA纳米复合物粒径与电位的测定 |
3.1.5 载体细胞毒性评价 |
3.2 NPF介导的胞内转染分析 |
3.2.1 NPF介导pEGFP-N3质粒转染效率检测 |
3.2.2 NPF介导FAM-siRNA转染最佳转染比筛选 |
3.2.3 FA介导的NPF载体靶向性评价 |
3.3 PLK1 siRNA的筛选及胞内PLK1表达水平检测 |
3.3.1 PLK1有效siRNA序列的筛选和确定 |
3.3.2 SGC-7901细胞内PLK1 mRNA水平测定 |
3.4 NPF/siPLK1纳米复合物诱导SGC-7901细胞周期阻滞 |
3.5 NPF/siRNA纳米复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分裂 |
3.5.1 MTT验证NPF/siRNA抗肿瘤作用 |
3.5.2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评价NPF/siRNA抑制增殖能力 |
3.5.3 集落形成实验评价NPF/siRNA抑制分裂能力 |
3.6 NPF/siPLK1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 |
3.6.1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 |
3.6.2 SGC-7901胞内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3.6.3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3.7 NPF/siRNA纳米复合物抑制SGC-7901细胞迁移和侵袭 |
第4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Tk基因治疗脑胶质瘤的缺陷及联合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顾健人院士:德技双馨,誉耀杏林[J]. 覃文新,李宗海,屠红,甘愉,张志刚. 肿瘤, 2021(12)
- [2]基于不同病毒载体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 徐文佳,王凤山. 中国药学杂志, 2021(24)
- [3]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肿瘤研究进展[J]. 张晨亮,李欣,米一,苗丽,徐立强,陈瑶瑶,刘拥军,刘广洋. 药物评价研究, 2021(10)
- [4]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Ad-VT对卵巢癌抑制作用研究[D]. 崔英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5]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于燕姣,王静,陈忠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02)
- [6]氧化铁纳米粒改良的间充质干细胞载体构建及用于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研究[D]. 李艾. 浙江大学, 2021
- [7]超声联合生物纳泡在体基因编辑GSK-3β靶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D]. 魏茜茜.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8]溶瘤病毒在神经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陈珺,黄承浩. 生命科学, 2020(09)
- [9]HSV-1溶瘤病毒用于肿瘤精准治疗及肿瘤耐受机制的研究[D]. 沈阳坤.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叶酸介导的含亮氨酸聚乙烯亚胺对siPLK1的靶向递送治疗胃癌机制的研究[D]. 侯璐.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