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扩大红军问题训令(论文文献综述)
彭庆鸿[1](2021)在《苏维埃时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健全苏维埃政府组织与工作体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于1931年底初创了工作报告制度。1932年初,中央为了解、督促、检查地方政府的工作执行情况,强力推进工作报告制度的实施。到1933年,工作报告制度已然在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得以贯彻落实,并形成了定期报告、临时报告、限时报告、总结报告的多重报告方式和报告工作、报告听取、报告检查的制度流程。工作报告制度的实施,强化了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组织领导和工作监督,也促进了中央政令、苏区工作的有效执行。
袁礼华,应琦[2](2021)在《中央苏区群众运动反腐败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启迪》文中研究表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空定位,是具体考察腐败与反腐败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原则。始终被国民党军阀封锁、"围剿"的中央苏区,腐败是从内部危害红色政权生存和帮助敌人"围剿"的最大的消极因素。在中国共产党和临时中央政府领导下,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反腐败斗争,其基本特点包括:群众运动反腐败反对"一切官僚腐化贪污浪费消极怠工份子",群众运动反腐败贯穿于一切运动和工作中,群众运动反腐败"是执行苏维埃一切战斗任务不可分离的部分"。其反腐败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启迪是:"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反腐败的标本兼治之策。
王新生[3](2020)在《中央红军长征战略方向选择演变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四路红军队伍先后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中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尽管这四支队伍都曾在长征途中改变过战略方向,但中央红军改变战略方向的次数最多,高达八次。中央红军长征是在中共中央率领下进行的、里程最远的一次长征,约为两万五千里,其战略方向的改变,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各路红军长征战略方向的改变,更对长征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杨[4](2020)在《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研究 ——以反革命罪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中央苏区与青天白日旗迥异的政权性质、实力的寡重之别,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时刻考量“革命”问题,反革命罪因之成为中央苏区法制建设中最重要的刑罪。从反革命罪的立法看,1931年12月的第六号训令《处理反革命案件和建立司法机关的暂行程序》以及1934年4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成为中央苏区惩治反革命的主要法规。从中央苏区反革命罪的司法实践看,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突出特点:在定罪上从重行为到以言获罪;在审判中是司法、行政与革命手段的综合运用;量刑上的区别考量;犯罪嫌疑人辩护权利的缺失与上诉期限的自由裁量。反革命罪的立法与司法,映射出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多维面向:鲜明的阶级性、服务于革命战争、政令与法律的交融、多惩罚少权利保护、蕴涵“左”的因素。反革命罪作为中国共产党首次以“执政党”身份累积的一笔治理国家刑事诉讼的经验,对此后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刑事司法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张然[5](2020)在《中央苏区廉政监督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初探政权建设的开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展开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家事务治理实践,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初始经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构建了坚实有力的廉政监督体系,保证了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推进。中央苏区廉政监督体系以马克思权力制约监督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红色革命根据地具体实际构建了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制度,完善了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监督制度的开端。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引证、史与论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中央苏区廉政监督体系的思想溯源、组织机构、法律制度、实施过程四个层面,梳理了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四种监督制度的运行模式及主要职能,探索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廉政建设的一般性规律。通过研究党在早期构建廉政监督体系新道路过程中所进行的创新与努力,给新时代党和政府监督体系建设以启迪。全文主体内容有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背景,从思想、组织、制度层面分析产生贪腐的社会背景,说明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归纳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的发展阶段,即初期动员,深入实施,掀起高潮三个阶段。第三部分细化梳理中央苏区廉政监督体系的职能,将廉政监督体系划分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会计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社会监督(发动工农群众、社会团体、新闻舆论)、法律监督四方面,多方合力作用下反腐倡廉运动实现了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文化、树立党和政府威望、巩固革命根据地等成效。第四部分总结中央苏区廉政监督体系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严立贤[6](2020)在《进攻战略还是防御战略?——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前夕共产国际关于反“围剿”军事策略的主张及对毛泽东的支持》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党史军史界一直认为,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前夕,共产国际在反"围剿"军事策略上是主张进攻战略而反对毛泽东的防御战略的。但是,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档案资料向我们表明,这一时期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并未主张过进攻战略,由远东局和临时中央向苏区中央局传达的进攻战略是米夫和王明的私货,并未得到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批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自始至终都是主张防御战略并支持和保护毛泽东的。
张永[7](2020)在《中央苏区集中统一军事指挥权的曲折历程》文中指出1930年国民党大规模派系战争给中共的发展带来机遇,红军在集中整编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中央苏区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成立了共同前委,然后又在中央支持下建立了军团和方面军。但红军各自为战的情况仍很严重,不同来源的红军会合时,常常爆发激烈争论。毛泽东努力克服决策困难,集中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龙冈大捷和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苏区中央局的建立是革命重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关键一步,中共中央力图借此解决矛盾冲突,整合各种力量,在苏区建立党、政、军一体化的军事政治体系。但是,随着项英、任弼时、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相继进入苏区,中央局内部发生了严重争论,导致毛泽东在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上被取消了军事指挥权。1933年10月共产国际代表李德进入苏区后,在博古的支持下独掌军事指挥权,给红军和苏区的命运带来严重后果。
赵福栋[8](2020)在《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败是一个全球性的治理难题,它不仅将许多走上仕途的官员送入深渊,还给一个国家和社会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廉政建设已然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从中央苏区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领导人不断强调廉政建设对于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反腐倡廉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各项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1931年11月7日,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始“局部执政”的初步尝试。在此期间,党和政府一方面受到内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国民军队的“围剿”和经济封锁。为应对这种严峻形势,党和政府在廉政建设方面进行了勇敢的探索,颁布了一系列廉政措施,对当今党和国家的廉政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通过全面梳理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的历史背景及进程,从内外两个维度,即对外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对内适应中央苏区新政权自身净化的内在要求,深刻分析其历史必要性以及必然性。中央苏区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健全财政制度、建立监督检察制度、教育和推行防腐法令,从中央苏区完善财政制度的独特视角,切实分析党在中央苏区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反腐倡廉的举措以及廉政建设带来的成效,总结其历史经验,探讨其当代价值和启示。通过全面的研究,高度重视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所总结的宝贵经验,可以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提供有益借鉴。
王天丹[9](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表明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刘爱民,赵小军[10](2019)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兵役动员——以“扩红”运动为背景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满足反"围剿"战争对兵员补充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开展了以"扩红"运动为主要方式的兵役动员。在各级兵役动员机构的高效运作和协调配合下,通过广泛建立和使用各种群众组织和半军事化组织,运用灵活的动员技巧,实现了苏区利益的整合,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也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兵役制度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扩大红军问题训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扩大红军问题训令(论文提纲范文)
(1)苏维埃时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维埃工作报告制度的初创 |
第一,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工作报告。 |
第二,指导员、特派员等机关干部向部门或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做工作报告。 |
第三,各级政府执行委员会向区域选民做工作报告。 |
二、工作报告制度的实施 |
三、工作报告制度的完善 |
第一,形成了定期报告、临时报告、限时报告、总结报告的多重报告方式。 |
第二,形成了工作报告、报告听取与审查、报告检查的制度流程。 |
四、工作报告制度的历史作用 |
结语 |
(2)中央苏区群众运动反腐败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一、斗争对象上:群众运动反腐败反对“一切官僚腐化贪污浪费消极怠工等份子” |
二、斗争形式上:群众运动反腐败贯穿于一切运动和工作中 |
(一)反腐败是选举运动的题中之义 |
(二)反贪污浪费与节俭运动相互促进 |
(三)反官僚主义为苏维埃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破除阻力和障碍 |
三、斗争观念上:群众运动反腐败“是执行苏维埃一切战斗任务不可分离的部分” |
四、重要启迪:“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反腐败的标本兼治之策 |
(3)中央红军长征战略方向选择演变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历史理论渊源 |
二、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酝酿和长征中战略方向选择演变的基本过程 |
三、中央红军长征战略方向选择演变的启示 |
(4)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研究 ——以反革命罪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二章 马恩经典作家法治思想 |
2.1 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 |
2.2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2.3 社会主义法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
第三章 中央苏区反革命罪的立法 |
3.1 反革命罪在中国的缘起 |
3.2 中央苏区时期反革命罪立法的动因分析 |
3.2.1 保卫新生政权的亟需 |
3.2.2 稳定新生政权的必要 |
3.3 中央苏区反革命罪立法 |
3.3.1 地方苏区反革命罪立法 |
3.3.2 从第六号训令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
第四章 中央苏区反革命罪的司法实践 |
4.1 定罪:从重行为到以言获罪 |
4.2 审判:司法、行政、革命手段的综合运用 |
4.3 量刑:重刑中的区别考量 |
4.4 反革命罪犯的权利保护:辩护的缺失与上诉期限的自由裁量 |
第五章 反革命罪视域下的中央苏区法制建设 |
5.1 鲜明的阶级性 |
5.2 服务于革命战争 |
5.3 政令与法律的交融 |
5.4 多惩罚制裁少权利保障 |
5.5 “左”的倾向蕴含其中 |
结束语革命与法治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央苏区廉政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重难点 |
1.4.3 预期创新点 |
1.5 概念阐释 |
1.5.1 廉政建设 |
1.5.2 监督 |
第二章 中央苏区廉政建设背景 |
2.1 中央苏区社会背景 |
2.2 中央苏区腐败现象滋长原因 |
2.3 中央苏区腐败现象的危害 |
第三章 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的运作 |
3.1 反腐败斗争的工作动员 |
3.2 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
3.3 反腐败斗争掀起高潮 |
第四章 中央苏区廉政监督体系 |
4.1 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监督思想 |
4.2 党内监督 |
4.2.1 党内监督内容 |
4.2.2 党内监督形式 |
4.3 行政监督 |
4.3.1 检察制度设计与实施 |
4.3.2 会计制度设计与实施 |
4.3.3 审计制度设计与实施 |
4.4 社会监督 |
4.4.1 工农群众监督 |
4.4.2 群团组织监督 |
4.4.3 舆论监督 |
4.5 法律监督 |
4.5.1 审判监督 |
4.5.2 检察监督 |
第五章 中央苏区廉政监督体系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
5.1 中央苏区廉政监督体系的历史经验 |
5.1.1 加强思想教育是监督体系的前提 |
5.1.2 建立健全党政监督制度是基础 |
5.1.3 发挥社会监督是监督体系核心 |
5.1.4 严明法律监督是监督体系关键所在 |
5.2 中央苏区廉政监督体系的现实启示 |
5.2.1 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
5.2.2 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建设 |
5.2.3 丰富群众监督办法 |
5.2.4 完善立法,加强执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进攻战略还是防御战略?——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前夕共产国际关于反“围剿”军事策略的主张及对毛泽东的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一、朱毛军事策略与共产国际不谋而合,中央苏区取得前三次反“围剿”胜利 |
二、王明和临时中央假传“圣旨”,“进攻战略”压倒“防御战略” |
三、共产国际保护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领导第四次反“围剿”胜利 |
结论和余论: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选择毛泽东 |
(7)中央苏区集中统一军事指挥权的曲折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一方面军统一军事指挥权过程中的激烈争论 |
(一)红军二攻长沙失败,峡江会议争论激烈 |
(二)第一次反“围剿”在即,“诱敌深入”方针艰难确立 |
(三)中央强调集中统一军事指挥,毛泽东指挥红军取得龙冈大捷 |
二、共产国际遥控苏区中央局,毛泽东失去军事指挥权 |
(一)反“围剿”连续获胜,毛泽东出任中央局书记和政府主席 |
(二)共产国际要求进攻城市,苏区中央局出现严重分歧 |
(三)宁都会议争论激烈,毛泽东失去军事指挥权 |
三、博古、李德执掌苏区军事指挥权 |
结语 |
(8)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背景及进程 |
一、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外部因素 |
(一)中央苏区红色政权的建立 |
(二)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 |
二、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 |
(一)贪污腐败现象开始出现 |
(二)铺张浪费现象不断浮现 |
(三)官僚主义作风有所抬头 |
三、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进程 |
(一)廉政建设发起阶段(1932年2月至11月) |
(二)廉政建设深入阶段(1932年12月至1933年12月) |
(三)廉政建设高潮阶段(1933年12月15日至1934年10月) |
第三章 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内容及成效 |
一、建立健全财政制度,颁布财政条例 |
(一)设立中央财务部 |
(二)建立国库制度 |
(三)统一会计制度 |
(四)统一审计制度 |
二、建立监督检察制度 |
(一)组建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 |
(二)组织群众对党员干部工作进行监督 |
(三)利用新闻媒体促进舆论监督 |
三、颁布法令和加强教育相结合 |
(一)颁布反贪污浪费法 |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三)依法整顿军队纪律 |
(四)大力推行节省运动 |
四、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成效 |
(一)极大改善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 |
(二)完善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 |
(三)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
第四章 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
一、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发动群众,扩大党外监督 |
(二)建章立制,提高党内监督 |
(三)专注民生,密切党群关系 |
(四)政治民主,坚持党的领导 |
二、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当代价值 |
(一)查处大案要案是廉政建设的重点 |
(二)依靠群众是廉政建设的根基 |
(三)反腐斗争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是廉政建设的关键 |
(四)建章立制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保障 |
(五)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廉政建设的重要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史料运用 |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
(三) 抗大招生工作 |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
(三) 延安摩托学校 |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
(一) 政治部(处) |
(二) 政训处 |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
(一) 坚持党的领导 |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
(三) 河防战斗情况 |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
(四) 边区剿匪成效 |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
二、边区农民参军 |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
三、开展“归队运动” |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
四、边区“双拥”运动 |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扩大红军问题训令(论文参考文献)
- [1]苏维埃时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研究[J]. 彭庆鸿. 苏区研究, 2021(05)
- [2]中央苏区群众运动反腐败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启迪[J]. 袁礼华,应琦. 廉政文化研究, 2021(01)
- [3]中央红军长征战略方向选择演变及启示[J]. 王新生. 领导科学论坛, 2020(20)
- [4]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研究 ——以反革命罪为中心的考察[D]. 李杨.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5]中央苏区廉政监督体系研究[D]. 张然.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6]进攻战略还是防御战略?——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前夕共产国际关于反“围剿”军事策略的主张及对毛泽东的支持[J]. 严立贤. 军事历史研究, 2020(03)
- [7]中央苏区集中统一军事指挥权的曲折历程[J]. 张永. 军事历史研究, 2020(03)
- [8]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当代价值[D]. 赵福栋.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兵役动员——以“扩红”运动为背景的考察[J]. 刘爱民,赵小军. 军事历史,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