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漠公路路堤高度与沙埋关系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艺文[1](2021)在《不同物理材料配施组合对风沙土理化与重金属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风蚀荒漠化地区风沙土的流动性、干旱性与贫瘠性是影响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发展、生产力提升的根本因素,固沙改土是提高风沙土生物产量与生产、生态功能的关键途径。针对现有工程治沙材料中秸秆类材料易腐烂,土石类材料不易获取,化学类材料成本高、经济性差、雨水不易入渗及材料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等问题,开发低成本、易获取、环境友好的物理固沙材料开展带状平铺式沙障布设对风蚀荒漠化地区固沙改土、恢复植被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磴口县的圣牧高科十一牧场流动沙地为研究对象,选择粉煤灰(F)、石膏(S)、牛粪(N)3种固体废弃物理材料开展室内15%和25%比例复配土壤,通过对其理化和重金属特征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筛选出最佳配比,进行野外平铺式固沙沙障配施试验,结合野外调查、室内测试分析等方法,测定了初始配施(5月)和生长季后(10月)土壤理化与金属元素特性,利用主成分分析以及最小数据集归纳,评价了配施物理固沙材料后土壤质量指数,结合高效益低成本理念,最终筛选出野外配施材料及其配比的组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室内复配土壤与野外配施沙障土壤机械组成特征室内复配土壤机械组成与CK一致,仍以细、中砂为主,但复配土壤呈现中砂、粗砂、极细砂和粉砂体积分数有所增加,细砂体积分数有所下降的变化趋势。野外配施沙障土壤在初始配施及生长季后平均粒径整体呈上升趋势;分选趋近中等,由分散向集中改善;偏度整体呈现近于对称;除15%F峰态为很尖窄外,其余峰态基本呈现中等;单重分形维数上升;粒径呈现两头增加中间减小的趋势,土壤粒径分布幅度变宽,不易起动的中砂、粗砂与极细砂、粉粒成分增加,易吹蚀的细砂体积分数有所下降,有助于增大沙粒起动风速,达到固沙目的。(2)室内复配土壤与野外配施沙障土壤养分特征室内复配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养分含量在F、N以及FS组合中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增大趋势,S土样与CK接近且差异不显着(P>0.05),整体分布为N>F>CK≈S。野外配施沙障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升高,以SOC升高比例最大,且以N最好,F次之,TN和TK趋势与SOC一致,TP以15%F最好;15%F及25%FS的p H和电导率下降。(3)室内复配土壤与野外配施沙障土壤金属元素特征复配土壤金属元素含量整体趋势以N复配土样增加各金属含量且高于CK,以S复配土样降低各金属含量且低于CK,F复配土样的Mn、Zn、Al含量接近于CK,Cr、As较CK下降,Fe、Cu较CK上升;FS混合复配土样呈现Cu、Zn、Al接近于CK趋势,Cr、Mn、Fe、As较CK显着下降。配施沙障土壤在生长季后各样地的Cr、Mn、Fe含量均以CK最高,Cu、Al含量各样地以15%N最高,CK次之;Zn含量以25%FS最高,CK次之;As含量15%S最高,CK次之。添加物理固沙材料配施沙障土壤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金属含量,对于Zn、Mn等微量元素有提高趋势,且重金属Cr、As以15%F较低。(4)室内复配土壤材料配比组合与野外配施沙障比例筛选运用主成分分析,归纳最小数据集指标,最终得出室内复配土样土壤质量指数由大到小为15%F(0.545)>15%S(0.537)>15%N(0.506)>25%F(0.484)=25%FS(0.484)>25%S(0.478)>15%FS(0.395)>CK(0.385)>25%N(0.335),达到Ⅲ级中等水平,结合成本确定15%F、15%N、15%S、25%FS四种方案进行野外配施。同理得到配施沙障土壤生长季后土样的土壤质量指数由大到小为15%F(0.515)>15%S(0.492)>15%N(0.462)>25%FS(0.445)>CK(0.265),CK为Ⅳ级贫瘠水平,配施物理固沙材料样地均上升为Ⅲ级中等水平。综合分析理化以及重金属特征表明,15%F样地黏粒、粉粒、粗砂体积分数上升;SOC和TP上升效果较好;固沙改土性能作用明显;且重金属Cr、As含量最低,植被生长密度最好,价格最为低廉。因此,在本研究的几种物理固沙材料及其配比中,15%F可作为野外物理材料配施沙障的最佳选择材料及配比。
马会雷[2](2018)在《海岸不同坡向滨麦对海风吹袭的生理生态适应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海岸带由于长期受海风、潮汐、风沙流作用会形成海岸沙丘,形成向岸面的迎风坡和背风坡,两坡向在土壤盐度、风速、大气湿度等微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即环境异质性)。但滨麦(Leymus mollis(Trin.)Hara)既可在迎风坡近高潮线生长并形成单一种群,还可在背风坡与其他植物共存。但目前尚不清楚在自然状态下两坡向的滨麦对异质环境的生理适应机理,以及两坡向的滨麦对人工模拟不同风速的响应是否相同和两坡向滨麦的抗风性机理。本研究将通过在自然状态对两坡向生长的滨麦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含量的测定,以及在人工模拟不同风速吹袭下不同坡向滨麦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含量的变化分析,以探讨两坡向滨麦在自然状态下和人工不同风速处理中的抗风性生理调节差异,揭示其生理可塑性调控机理,以丰富植物抗风理论,为海岸带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为了揭示不同坡向滨麦对异质环境的生理适应机理,本文以生长在距高潮线10 m(迎风坡)、30 m(迎风坡)、50 m(坡顶)、70 m(背风坡)处滨麦为试验材料,在夏季高温、无风时对沙丘不同坡向滨麦叶片叶绿素的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力(SOD、POD、CAT)以及渗透调节物(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探讨不同坡向滨麦适应异质环境的生理调节机制。结果表明,迎风坡处环境风速较高、温度低、土壤盐度和含水量高,土壤盐胁迫是此处滨麦生长抑制因子;相比之下,背风坡处环境风速较低、温度高、土壤盐度和含水量低,高温、干旱是其滨麦生长抑制因子。生活在海岸不同坡向环境的滨麦在抗氧化酶种类和渗透调节物种类上存在差异,迎风坡(10 m)滨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MDA含量高、SOD和CAT活力高、可溶性糖含量高;而背风坡(70 m)生长的滨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低、MDA含量低、SOD和CAT活力也低,但其POD的活力却很高、脯氨酸含量高。迎风坡(10 m)处的滨麦可能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和SOD和CAT活力维护氧自由基代谢和水分平衡,而背风坡处的滨麦通过提高脯氨酸含量和POD活力来维护氧自由基代谢和水分平衡。滨麦在长期适应迎风坡高盐环境和背风坡高温、干旱环境中,其抗氧化酶种类和渗透调节物种类存在差异,表现出明显的抗逆生理调节可塑性,而这在其适应海岸异质环境中起重要作用。(2)为了更详细了解不同坡向滨麦对不同强度风速的生理响应的差异。本研究以两坡向(距高潮线10 m、70 m)生长的滨麦为试验材料,对自然生长在两坡向的滨麦分别进行不同强度(0、5、9、15 m/s)的人工模拟风吹试验,并测定了不同强度风速处理下叶片抗氧化酶活力,MDA和渗透调节物含量。本结果表明:两坡向滨麦对不同风速的响应相同,随着风速强度的增加,两坡向滨麦叶片的细胞膜透性、MDA、脯氨酸含量及POD活力增高,而叶片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SOD和CAT活力趋于下降。研究还发现,迎风坡和背风坡滨麦叶片在弱风(5 m/s)吹袭下各生理指标均高于强风(15 m/s)吹袭。此外研究还发现,自然状态下,迎风坡滨麦叶片细胞膜透性、MDA、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背风坡;但叶片的POD活力,脯氨酸含量则明显低于背风坡;而相对含水量两坡向滨麦差异则不显着。不同风速的吹袭虽未能使迎风坡滨麦与背风坡间高低的趋势逆转,但却从一定程度改变(缩小或增大)两坡向滨麦间的生理差异。两坡向滨麦长期生长在风速不同的环境中,但在遭遇不同风速吹袭下,其滨麦展示的生理调控机理相同,只是生理调控的幅度不同,这充分展示出两坡向滨麦具有较强的生理调控可塑性。总之,生长在不同坡向的滨麦,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含量来适应海岸沙丘不同坡向的风速异质性环境以及在人工模拟的不同风速处理。不同坡向滨麦对不同海风风速的适应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可塑性,而滨麦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可能是其在不同海风强度下生存、生长、实现种群扩张的重要生理调控机理。
杨容[3](2018)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和路面损坏分析及应对措施》文中指出基于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公路的调查研究,对沙漠公路的风沙危害和高温出现的沥青路面病害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预防和处理沙害、路面病害的技术措施,给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和沥青面病害处治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楚光明[4](2015)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无叶假木贼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准噶尔盆地南缘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和定点监测以及室内实验,分别研究了种子散播和种子萌发特征,覆沙厚度和种子大小对幼苗更新的影响,在木质部解剖和同化枝生理上对干旱的响应特征,植株对沙埋的响应,洪积扇和荒漠-绿洲过度区种群特征,种群空间格局及竞争关系,以便为准噶尔盆地无叶假木贼种群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洪积扇和风沙区,无叶假木贼种子雨的累积密度分别达到平均853粒/m2和751粒/m2。洪积扇和风沙区的种子散布的高峰集中在10月末期到11月初期的时间段,其落种量分别占整个种子雨的82.42%和76.03%,其后种子雨密度随时间逐渐减小。洪积扇和风沙区种子雨分别在8.97m和0.42m的有效变程内,种子雨具有明显的空间格局,洪积扇空间格局由空间自相关和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分别占45%和55%,而风沙区空间变异性主要由随机因素引起。2.无叶假木贼种子萌发率随着温度和盐分梯度的增加而减少,在15℃和100m M Na Cl的处理下种子萌发率最高,种子的恢复百分率最高可达16%,而100m MNa Cl溶液下仅仅只有5.5%。因此,无叶假木贼种子可以容忍适度盐分,但是这种容忍会受到温度和盐分交互作用的影响。果翅对种子的萌发有显着影响,尤其是带翅的种子影响更为严重,移除果翅之后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3.覆沙深度显着影响无叶假木贼的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生物量。在0.2和0.5 cm的浅层沙埋下,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较高。在各个覆沙深度下,不同大小的种子间的萌发率、出苗率有显着差异。在同一覆沙深度下,大种子的出苗率显着高于中种子和小种子的出苗率。在0.22 cm的覆沙深度中,大种子萌发的幼苗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同一沙埋深度下中种子和小种子萌发幼苗的存活率。4.在野外沙埋实验中,无叶假木贼植株显示了较高的存活率,在两年期间不同沙埋处理间的植株存活率没有差异。然而,12cm和18cm沙埋处理植株的老枝死亡率比较高。浅层沙埋对植物生长和生理响应上没有负面影响,而中度和重度沙埋对植株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导致同化枝数量和种子产量减少、叶绿素含量降低,并导致生理紊乱。深度沙埋后造成的机械摩擦以及沙层表面的高温在影响植株生长和同化枝生理响应方面造成了明显的负面效应。5.三种天然荒漠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比人工营造的荒漠植物的导管直径小、水力直径小、导管密度大、导管壁厚度大;导管直径分布中宽窄导管并存,而宽导管较少,对水分的输导率较小,但是对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强,机械强度也较大。天然生长的三种荒漠植物具有相似的导管特征,其中导管密度则是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最小、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最大、无叶假木贼次之,宽窄导管并存,但多枝柽柳宽导管较多,而梭梭、无叶假木贼窄导管较多,可以提高水分运输的安全性。在干旱环境条件下,梭梭、柽柳、无叶假木贼3种荒漠植物叶绿素含量减少,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丙二醛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含量减少,比重大幅增加。6.无叶假木贼种群在全国的分布面积相对较小,景观斑块隔离程度高,并且核心斑块数只有107块,平均斑块面积287 hm2,最大的斑块也只有5668hm2。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种群株数随径级、高度级的变化呈“山峰型”,植株数随冠幅级变化成倒“J”型,种群年龄结构呈“凸”型。不同生境的种群因所处微环境各异,在径级、龄级、高度级、冠幅级结构、物种组成上表现出一定差异。种群的存活率随龄级的增大而降低,死亡率和消失率随龄级的增大而升高,其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Ⅰ。7.在3个生境中无叶假木贼种群均表现出聚集分布,其中陡坡和平缓坡在50 m的范围内聚集;各发育阶段和各存活状态在小尺度上的聚集分布特征都比较明显,随尺度增加种群的聚集强度减弱,其中缓坡各发育阶段均表现出偏均匀分布的趋势;幼苗具有明显的聚集分布和最大的聚集强度,从幼苗到成年植株则表现出聚集强度降低。各发育阶段和各存活状态之间在小尺度上强烈正关联,在大尺度上幼苗和幼株、成年植株之间表现出负关联或无关联,而幼株和成年植株间表现出正关联或无关联,其中缓坡各发育阶段和各存活状态之间在大尺度上的空间关联均趋于负关联。8.考虑到沙漠化的因素,梭梭和无叶假木贼在种群分布和空间格局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这也影响到到植株间关系改变。尽管在每一个样方梭梭和无叶假木贼均为聚集分布,但空间聚集和关联的原因在沙漠化的各阶段有所不同。在洪积扇,梭梭和无叶假木贼的表现出负的空间关联;在洪积-沙土区和沙土区植株间的竞争是由种间竞争和恶劣的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的。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在沙漠化侵袭过程中梭梭幼苗比无叶假木贼有较强的补充潜力。9.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区,四种木本荒漠植物在小尺度上显示了有意义的聚集分布。无叶假木贼和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梭梭和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在小尺度上是空间正关联,而无叶假木贼和梭梭、无叶假木贼和红砂、红砂和白刺种对在中小尺度上呈现负关联。研究区的无叶假木贼枯立植株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由种内和种间竞争共同起作用造成的,而且沙漠化加剧了无叶假木贼植株的枯死。
姚立强,左合君,李钢铁,刘宝河[5](2013)在《临策铁路戈壁段路堤二维风速流场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利用HOBO风向风速自动记录仪对临策铁路戈壁段4、8 m和12 m高度的路堤进行野外风速流场观测,结合数值模拟和趋势面分析的方法,研究路堤高度和旷野风速的变化对风速流场的影响以及路堤沙害发生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随着路堤高度和旷野风速的增大,路堤风速流场涡流区和弱风区逐渐向路堤背风侧扩大;路堤迎风坡坡脚、背风坡路肩和背风坡坡脚处流沙堆积可能性较大;8 m高度路堤在路面最易形成沙害,建议戈壁地区铁路路堤高度的选取不宜超过8 m;路堤对风速流场的阻碍作用及路堤沙害发生的可能性与路堤高度呈正相关,与旷野风速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对铁路路基断面设计和高程确定及沙害防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俊[6](2012)在《临河过境高速公路利用风积沙处理不良路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积沙的路用性能研究,促进了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公路建设的加速发展,本课题针对风积沙加固河套地区特殊的不良路基地基的应用技术研究,为风积沙用途再辟新径。本文研究在收集和检索大量的研究资料及室内外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分析、试验路段的沉降、稳定监测及其数据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对丹东-拉萨国道主干线临河过境高速公路路段范围内不良路基地基的调查研究表明,该路段内不良地基主要分布在积水的沼泽洼地或河流漫灌的滩地,地下水位高,低洼处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形成海子和湿地,路基地基的抗剪强度小,承载力较低。其次,分析研究了河套地区路用风积沙的物理特性和工程特性,得出了河套地区风积沙的天然级配、天然干燥状态的含水量、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细度模数、CBR值、回弹模量、压缩性能,并对水理特性也做了必要的研究。最后,通过对试验路段(k936+800k937+300)在施工期间的沉降与稳定监测及数据研究分析,得出不良地基经设置或换填风积沙垫层处理是科学的、可行的,能完全满足路基施工要求。
姚建斐[7](2012)在《沙漠地区公路路基合理填土高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各地沙漠形成的环境、气候及风沙条件各有差异,地质、风积沙特征以及地表植被状况也有较大差别,但目前,在沙漠公路建设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尚不深入,存在一系列技术问题,有关的设计施工技术规范、规程及标准亟待制定。这使得如何确保沙漠公路提高建设质量、降低造价、保证公路畅通是当前公路交通部门面临的重大技术课题,因此沙漠地区公路路基亟需一套针对合理填土高度的设计方法,以提高设计过程的科学性。本文基于内蒙古沙漠地区公路路基的应用实践,在对国内外沙漠地区公路使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路基高度与沙害关系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结果及其分析统计,得出能够减轻沙漠公路沙害对路基的影响,通过现场观测,从风沙流影响因素入手,提出适应风沙流的路基填土高度。沙区路基合理填土高度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尽可能全面地考虑不同因素,这样得出的结果才具有可靠性。本文是根据路基沙害调查分析报告及风沙流场观测分析报告所提出的路基填土高度,结合路基稳定性分析、路基高度的经济性分析等方面的结果,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参照其他因素考虑公路使用要求,最终提出不同沙丘类型下不同公路等级的路基填土高度的推荐值。因为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沙区,较低的路基很难避免沙埋,为减轻病害影响,较低的路基不宜采用。在路基稳定性分析中给出了与路基高度相对应的路基边坡坡度,合适的路基高度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边坡坡度,这样才能保证风沙顺利通过路面。在水文地质不良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主要是考虑避免毛细水作用的影响。风沙试验报告所提供的路基填土高度也极具参考性。合理的路基填土高度加之适宜的边坡坡度及坡面型式能有效地保证风沙流顺利过路,避免风沙流遇阻灌路面造成路面沙埋,这种填土高度应与调查分析报告所提供的填土高度有机的结合起来。沙区路基合理填土高度应满足路基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这是路基强度、稳定性要求得到满足的基本保证。
蔡佳佳[8](2012)在《内蒙古西北地区路基修筑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西北地区有着类似的自然气候特征、筑路条件和交通状况,针对该地区进行公路建设技术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临河至三道明水(蒙甘界)段高速公路为依托,系统研究了内蒙古西北地区路基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内容,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路基高度与路基功能、强度、稳定性及工程造价等影响因素相关关系的综合分析,推荐适用于内蒙古西北地区不同条件下的高等级公路路基合理高度值范围;通过调查分析类似环境多条已建公路路基边坡坡度,并验算分析风沙地区路基边坡稳定性及其与路基高度的相关关系,从而推荐适用于内蒙古西北地区不同条件下的高等级公路路基边坡合理坡度值范围;运用BISAR软件计算考虑路面结构、轴重(考虑超载)、路基顶面土基模量等情况下的内蒙古西北地区路基工作区深度及其下挖深度,为该地区路基地基处理深度提供参考;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材料的物理特性、力学特性;通过室内试验(标准重型击实、振动压实)分析,研究该地区路基土的压实特性,为选择压实机械、压实方法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建立室内回弹模量与压实度的关系,同时以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为基础,对室内承载板法测定土基回弹模量进行理论修正,利用有限元程序求出修正系数,从而建立现场回弹模量与压实度的关系,以用于指导施工。
牛刚[9](2010)在《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与线形指标研究》文中提出长庆油气田道路等级较低,一直沿用农村公路或者等外标准建设,其特点就是等级低,建设期集中,资金有限,为了保证油气田道路的建设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去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就需要对油气田道路的设计阶段的各个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减少土方工程量,减少道路里程,节约投资和保护环境。本文结合长庆油气田道路实际运营现状,通过对道路设计中的关键指标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更加适合油气田道路的技术指标。(1)灵活运用“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勘测设计新理念和运行车速理论,针对长庆油田道路等级低,结合行驶车辆的特性制定出符合长庆油田工程实际的道路标准,对油气田道路进行了主干线、干线、支线的道路分级,提出了40、30、20、15、10km/h的设计速度,及各个速度下的平、纵设计指标。(2)其中15、10km/h的设计速度及相关设计指标是通过调查研究后得出来的,解决了低等级的油田道路没有设计指标可以参考依据的困难,而且因为是通过多年运营的考验,所以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3)针对油气田专用道路大多数难易达到交通部行业标准的现状,在油气区专用道路日交通量较少,车辆运行速度低,且防护措施得力的情况下,通过本次研究得出的设计标准较好的符合自然地形,减少了环境破坏,具有经济、环保和实用性。
金阿芳,买买提明·艾尼,杨智春[10](2010)在《沙埋现象的无网格粒子法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漠公路作为现代物流、信息流的主要运输手段之一,在沙漠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埋是沙漠公路的主要沙害形式,该文根据风沙流所具有的气固两相流耦合的特点,运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对不同路堤高度沙漠公路的沙埋现象进行二维数值模拟,获得了不同风速下沙粒在公路上的分布特征,从而提出合理的沙漠公路路堤高度的设计方法。结果显示SPH方法在风沙流的数值模拟方面具有十分优越的特性。
二、沙漠公路路堤高度与沙埋关系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漠公路路堤高度与沙埋关系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物理材料配施组合对风沙土理化与重金属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沙防治措施及效果的研究进展 |
1.2.2 沙漠地区重金属特征的研究现状 |
1.2.3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 |
2.1.5 土壤 |
2.1.6 植被 |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2.1 试验材料 |
2.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复配土壤室内试验 |
2.3.2 物理固沙材料配施固沙试验布设与土样采集 |
2.3.3 土壤理化性质测试 |
2.4 数据计算与分析 |
2.4.1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
2.4.2 粒度参数计算 |
2.4.3 数据分析处理 |
2.5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物理材料室内复配对风沙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及配比筛选 |
3.1.1 对室内复配土壤粒度特征的影响 |
3.1.2 对室内复配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1.3 对室内复配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影响 |
3.1.4 对室内复配土壤轻金属元素铝的影响 |
3.1.5 室内复配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最优材料和配比筛选 |
3.2 不同物理材料野外配施平铺式沙障对风沙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及配比筛选 |
3.2.1 对野外平铺式沙障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2.2 对野外平铺式沙障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2.3 对野外平铺式沙障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影响 |
3.2.4 对野外平铺式沙障土壤铝轻金属元素的影响 |
3.2.5 野外平铺式沙障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及最优配比筛选 |
4 讨论 |
4.1 配施粉煤灰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4.2 野外配施土壤重金属特性以及污染风险 |
4.3 室内复配及野外配施土壤质量评价 |
5 结论 |
5.1 室内复配以及野外配施土壤物理性质 |
5.2 室内复配以及野外配施土壤化学性质 |
5.3 室内复配以及野外配施土壤金属特征 |
5.4 室内复配及野外配施最佳材料与比例优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海岸不同坡向滨麦对海风吹袭的生理生态适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海岸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 |
1.1.2 海岸带面临的生态问题 |
1.1.3 海岸带环境修复面临的困难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细胞膜稳定性及抗膜脂过氧化能力在植物抗逆性中的调节作用 |
1.2.2 抗氧化酶在植物抗逆性中生理的调节作用 |
1.2.3 渗透调节物在植物抗逆性生理中的调节作用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区自然概况 |
2.2 试验材料的选择 |
2.3 试验材料取样 |
2.3.1 自然风状态下实验材料的取样 |
2.3.2 人工模拟风吹状态下实验材料的取样 |
2.4 试验方法 |
2.4.1 环境指标测定 |
2.4.2 酶液的提取方法 |
2.4.3 抗逆性生理指标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第3章 自然状况下海岸不同坡向滨麦对异质环境生理适应特性分析 |
3.1 结果与分析 |
3.1.1 不同生态断带环境生态因子分析 |
3.1.2 不同坡向滨麦叶片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比较 |
3.1.3 不同坡向滨麦叶片抗氧化酶活力比较 |
3.1.4 不同坡向滨麦叶片渗透调节物含量比较 |
3.2 讨论 |
第4章 不同坡向滨麦对人工模拟不同强度风吹处理的生理响应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不同坡向滨麦叶片细胞膜透性对人工模拟不同风速处理的响应 |
4.1.2 不同坡向滨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对人工模拟不同风速处理的响应 |
4.1.3 不同坡向滨麦叶片膜脂过氧化对人工模拟不同风速处理的响应 |
4.1.4 不同坡向滨麦叶片抗氧化酶活力对人工模拟不同风速处理的响应 |
4.1.5 不同坡向滨麦叶片渗透调节物对人工模拟不同风速处理的响应 |
4.2 讨论与分析 |
4.2.1 不同坡向滨麦抗膜脂抗氧化能力与抗风性的关系 |
4.2.2 不同坡向滨麦抗氧化酶活力与抗风性的关系 |
4.2.3 不同坡向滨麦渗透调节物与抗风性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和路面损坏分析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漠公路的风沙危害 |
1.1 沙漠公路风沙危害成因 |
1.2 沙漠公路主要沙害 |
2 沙漠公路沙害治理措施 |
2.1 工程固沙 |
2.2 化学固沙 |
2.3 植物固沙 |
2.4 机械清理 |
3 沙漠沥青混凝土常见路面破坏 |
3.1 沙漠沥青混凝土路面热胀冷缩破坏 |
3.2 沙漠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水损破坏 |
4 沙漠沥青混凝土路面损坏处治措施 |
4.1 预防病害措施 |
4.2 损坏处治措施 |
5 结束语 |
(4)准噶尔盆地南缘无叶假木贼生态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植物种子散播 |
1.2.2 植物种子萌发 |
1.2.3 种子大小和覆沙对植物幼苗更新的影响 |
1.2.4 种群年龄结构与动态 |
1.2.5 植物种群空间格局 |
1.2.6 沙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7 无叶假木贼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区概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无叶假木贼种子雨散播特征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种子雨样品收集 |
2.2.2 种子散播距离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无叶假木贼种子雨密度 |
2.3.2 无叶假木贼种子雨动态 |
2.3.3 无叶假木贼种子雨的空间特征 |
2.4 讨论 |
2.4.1 无叶假木贼种子雨密度 |
2.4.2 无叶假木贼种子雨的时间格局 |
2.4.3 无叶假木贼种子雨的空间格局 |
2.5 小结 |
第三章 无叶假木贼种子萌发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种子采集 |
3.1.2 温度和盐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3 无叶假木贼种子恢复实验 |
3.1.4 无叶假木贼果翅影响实验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温度和盐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盐分抑制后种子恢复萌发分析 |
3.2.3 果翅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温度和盐分对无叶假木贼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2 果翅对无叶假木贼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覆沙对无叶假木贼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种子来源与研究地点 |
4.1.2 实验设计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覆沙厚度和种子大小对无叶假木贼种子萌发的影响 |
4.2.2 覆沙厚度和种子大小对无叶假木贼幼苗出土的影响 |
4.2.3 覆沙厚度和种子大小对无叶假木贼幼苗存活和生物量的影响 |
4.2.4 种子出苗数规律 |
4.3 讨论 |
4.3.1 覆沙厚度对无叶假木贼出苗的影响 |
4.3.2 种子大小对无叶假木贼出苗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无叶假木贼植株对沙埋的生长适应和生理响应 |
5.1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
5.1.1 研究地点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指标测量 |
5.1.4 数据分析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无叶假木贼对沙埋的生态适应 |
5.2.2 无叶假木贼对沙埋的生理响应 |
5.3 讨论 |
5.3.1 无叶假木贼植株对沙埋的生长响应 |
5.3.2 无叶假木贼对沙埋的生理响应 |
5.4 小结 |
第六章 无叶假木贼导管特征及其对干旱的生理响应 |
6.1 研究方法 |
6.1.1 材料采集 |
6.1.2 木质部导管测定方法 |
6.1.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三种荒漠植物导管解剖特征 |
6.2.2 同化枝生理特征分析 |
6.3 讨论 |
6.3.1 荒漠植物导管特征及生态适应分析 |
6.3.2 荒漠植物对干旱的生理响应 |
6.4 小结 |
第七章 无叶假木贼种群对环境梯度的适应 |
7.1 研究方法 |
7.1.1 中国无叶子假木贼种群分布概况图制作 |
7.1.2 中国无叶假木贼种群斑块特征要素选择及其计算方法 |
7.1.3 准噶尔盆地南缘样地设置与数据采集 |
7.1.4 准噶尔盆地南缘无叶假木贼种群结构特征和生命表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中国无叶假木贼种群分布的土壤类型 |
7.2.2 中国无叶假木贼种群的斑块特征 |
7.2.3 无叶假木贼种群的海拔分布特征 |
7.2.4 准噶尔盆地南缘无叶假木贼群落物种组成特征 |
7.2.5 准噶尔盆地南缘无叶假木贼种群主要数量特征 |
7.2.6 准噶尔盆地南缘无叶假木贼种群结构特征 |
7.2.7 静态生命表编制及存活曲线的绘制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洪积扇无叶假木贼种群空间格局和种内关联 |
8.1 研究方法 |
8.1.1 调查方法 |
8.1.2 无叶假木贼不同发育阶段划分标准 |
8.1.3 无叶假木贼不同存活状态划分标准 |
8.1.4 点格局分析方法 |
8.1.5 最近邻体分析 |
8.1.6 数据分析与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无叶假木贼种群特征 |
8.2.2 无叶假木贼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 |
8.2.3 无叶假木贼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 |
8.2.4 无叶假木贼不同存活状态的空间分布格局 |
8.2.5 无叶假木贼种群不同存活状态的空间关联 |
8.2.6 最近邻体分析 |
8.3 讨论 |
8.3.1 无叶假木贼种群聚集的空间格局 |
8.3.2 生境对无叶假木贼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 |
8.3.3 无叶假木贼枯立植株空间格局的生态意义 |
8.4 小结 |
第九章 荒漠-绿洲过渡带优势物种种群空间格局和竞争关系 |
9.1 材料和方法 |
9.1.1 研究地点 |
9.1.2 数据收集 |
9.1.3 数据分析 |
9.2 结果 |
9.2.1 无叶假木贼和梭梭种群竞争分析 |
9.2.2 洪积–沙土区优势物种种群空间格局与种间关联 |
9.3 讨论 |
9.3.1 荒漠木本植物聚集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9.3.2 无叶假木贼和梭梭种群竞争关系分析 |
9.3.3 荒漠优势木本植物空间关联分析 |
9.4 小结 |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可能的研究创新点 |
10.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临策铁路戈壁段路堤二维风速流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研究方法 |
2.1 野外实测方法 |
2.2 数据处理方法 |
2.2.1 路堤二维风速流场图绘制方法 |
2.2.2 路堤风速流场数字化方法 |
2.2.3 趋势面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野外实测路堤风速流场纵向变化 |
3.2 野外实测路堤风速流场垂向变化 |
3.3 路堤风速流场纵向风速变化模拟 |
3.4 路堤风速流场趋势面分析 |
4 结论 |
(6)临河过境高速公路利用风积沙处理不良路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针对于风积砂路用性能的研究 |
1.2.2 针对于软弱路基地基的加固处理技术研究 |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2 实施方案 |
2.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临河过境高速公路概况 |
3.1 概述 |
3.2 道路沿线自然条件 |
3.2.1 地形地貌特征 |
3.2.2 沿线气候 |
3.3 地层与岩性地质评价 |
3.3.1 地层岩性及构造 |
3.3.2 工程地质评价 |
3.4 不良地基成因 |
3.5 临河过境高速公路路基地基不良地质勘探特征小结 |
第四章 临河过境高速公路不良地质路段风积沙的物理力学特性 |
4.1 物理特性 |
4.1.1 颗粒组成 |
4.1.2 物理参数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4.1.4 颗粒比重、相对密度和自然休止角 |
4.1.5 水理性质研究 |
4.2 击实特性 |
4.2.1 概述 |
4.2.2 击实试验 |
4.2.3 振动试验 |
4.3 河套地区风积沙的静力特性及强度与变形规律 |
4.3.1 概述 |
4.3.2 压缩试验 |
4.3.3 CBR 试验 |
4.3.4 回弹模量 |
4.4 小结 |
4.4.1 物理特性 |
4.4.2 CBR 试验 |
4.4.3 回弹模量试验 |
4.4.4 压缩试验 |
第五章 临河过境高速公路不良地质路段地基处理技术 |
5.1 不良地基处理技术概述 |
5.2 基底铺设风积沙垫层处理方案及施工工艺 |
5.3 基底其他处理技术施工工艺简介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临河过境高速公路试验段路基沉降观测 |
6.1 观测目的 |
6.2 试验段路段观测断面的位置及工作仪标 |
6.2.1 地表竖向位移 |
6.2.2 地表水平位移 |
6.2.3 监测基准 |
6.3 观测方案及数据处理 |
6.3.1 观测断面沉降板位置设置 |
6.3.2 观测技术与精度要求 |
6.3.3 观测周期 |
6.3.4 沉降动态控制 |
6.4 沉降与稳定观测数据记录 |
6.5 试验段沉降检测及试验结果及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沙漠地区公路路基合理填土高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沙漠地区的自然概况 |
1.2 沙漠地区的地形地貌 |
1.3 沙漠公路路基合理填土高度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公路产生沙害的形式和原因 |
1.4.1 公路风蚀特征 |
1.4.2 公路沙埋类型 |
1.4.3 公路沙埋原因 |
1.5 影响公路沙埋的主要因素 |
1.5.1 风速 |
1.5.2 路线走向与风向之间的夹角 |
1.5.3 防护 |
1.5.4 沙丘类型 |
1.5.5 沙丘走向 |
1.5.6 沙丘距离、沙丘高度 |
1.5.7 路基高度 |
第二章 沙漠地区路基合理填土高度单因素分析 |
2.1 沙埋与路基填土高度统计分析 |
2.2 风沙流试验与路基填土高度 |
2.2.1 零路基(路基高度为 0m) |
2.2.2 低路基(路基高度为 0.6m) |
2.2.3 中低路基(高度为 1.0 米)的风速流场 |
2.2.4 中高路基(路基高度为 1.7m)的风速流场 |
2.2.5 高路基(路基高度为 2.5m)的风速流场 |
2.2.6 高速公路的流场特征 |
2.3 风洞实验结果参考分析 |
2.3.1 不同路基高度的风速流场的特征 |
2.3.2 依据风速流场资料对路基高度合理性的分析 |
2.4 路基稳定性与路基高度 |
2.4.1 沙漠路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2.4.2 稳定性验算 |
2.4.3 水文地质不良地区沙漠公路路基的最小填土高度 |
2.4.4 路基填土高度与边坡坡度的关系 |
2.4.5 结论 |
2.5 沙漠公路经济性分析 |
2.6 交通事故分析 |
第三章 沙漠地区公路基合理填土高度综合分析 |
3.1 多因素综合分析 |
3.1.1 路基过高或过低对公路的影响 |
3.2 路基合理填土高度的确定方法 |
3.2.1 路基沙埋调查分析提出的路基填土高度 |
3.2.2 路基稳定性分析所提出的路基填土高度 |
3.2.3 路基经济性分析结果 |
3.2.4 交通事故分析所提出的路基填土高度 |
3.2.5 风沙流场观测分析所提出的路基填土高度 |
3.3 路基合理高度推荐值 |
3.3.1 权重分析 |
3.3.2 路基合理填土高度推荐值 |
第四章 路基填土高度的设计方法 |
4.1 路基高度 |
4.2 沙区公路选线原则 |
4.3 路基设计 |
4.3.1 沙区路基设计一般要求 |
4.3.2 路基横断面设计 |
4.3.3 路基防护 |
4.4 沙漠地区公路设计工程实例 |
主要研究结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内蒙古西北地区路基修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蒙古西北地区路基高度设计研究 |
2.1 合理路基高度确定原则 |
2.2 已建公路路基高度调查分析 |
2.3 路基高度与路基功能相关关系分析 |
2.3.1 满足防沙埋、风蚀等要求的路基高度 |
2.3.2 满足行车安全要求的路基高度 |
2.4 路基高度与路基强度、稳定性相关关系分析 |
2.5 路基高度与工程造价相关关系分析 |
2.6 路基合理高度推荐 |
第三章 内蒙古西北地区路基边坡坡度设计研究 |
3.1 路基边坡坡度设计原则 |
3.2 已建公路路基边坡坡度调查分析 |
3.3 风沙区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
3.4 风沙区路基边坡坡度与路基高度相关关系分析 |
3.5 路基合理边坡坡度推荐 |
第四章 内蒙古西北地区地基承载力评价研究 |
4.1 地基承载力确定 |
4.1.1 公路地基强度确定方法 |
4.1.2 公路路堤地基设计要求 |
4.1.3 内蒙古西北地区地基承载力分析 |
4.1.4 内蒙古西北地区地基承载力评定 |
4.2 路基工作区深度确定 |
4.2.1 路基应力计算模型 |
4.2.2 内蒙古西北地区路基工作区深度确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蒙古西北地区路基土特性研究 |
5.1 物理特性分析 |
5.1.1 颗粒组成 |
5.1.2 天然干密度、含水量 |
5.2 力学特性分析 |
5.2.1 抗剪强度 |
5.2.2 室内回弹模量 |
5.3 标准重型击实特性分析 |
5.4 振动压实特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路基施工机械选择及组合研究 |
6.1 路基施工机械选择 |
6.2 压实机械参数选择 |
6.2.1 推土机参数选择 |
6.2.2 双驱动振动压路机参数选择 |
6.3 路基施工机械组合 |
6.4 路基压实度检测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本文主要结论及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几点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9)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与线形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长庆油气田公路现状 |
1.2 目前国内同地区、同级别道路设计的标准 |
1.2.1 我国农村公路设计标准 |
1.2.2 甘肃省农村道路标准 |
1.3 国内、外沙漠公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3.1 我国沙漠公路现状 |
1.3.2 我国沙漠公路存在的问题 |
1.3.3 国内、外关于沙漠公路的相关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公路线形指标与沙漠路面结构调查 |
2.1 国外公路线形指标调查分析 |
2.1.1 线形连续性指标 |
2.1.2 舒适性指标 |
2.1.3 运行速度 |
2.2 国内公路线形指标调查分析 |
2.2.1 平面线形指标 |
2.2.2 纵断面线形指标 |
2.2.3 停车视距指标 |
2.2.4 超高指标 |
2.3 国外沙漠路面结构调查分析 |
2.4 国内沙漠路面结构调查分析 |
2.4.1 我国沙漠地区地理、自然气候状况分析 |
2.4.2 我国沙漠路面结构、材料调查分析 |
2.4.3 我国沙漠路面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田车辆特性与油田公路线形指标 |
3.1 油田公路路线设计标准制定依据 |
3.2 油田公路车辆特性分析 |
3.2.1 油田公路设计车型 |
3.2.2 油田公路设计交通量 |
3.2.3 油田公路设计车速与运行车速 |
3.3 油田公路线形设计 |
3.3.1 直线设计 |
3.3.2 圆曲线设计 |
3.3.3 缓和曲线设计 |
3.3.4 超高设计 |
3.3.5 纵坡设计 |
3.3.6 竖曲线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 |
4.1 典型沙漠地区路基设计参数调查 |
4.2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合理填筑高度研究 |
4.2.1 道路沙害的主要形式 |
4.2.2 风沙流场与填土高度间的统计规律 |
4.2.3 不同等级沙漠油田公路路基填土高度确定 |
4.3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设计 |
4.3.1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设计原则及有关规定 |
4.3.2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路基结构设计形式 |
4.3.3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路基横断面设计 |
4.4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施工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设计 |
5.1.国内外沙漠公路路面结构分析 |
5.2.沥青面层材料设计参数调查 |
5.3.沙漠油田公路设计原则 |
5.4.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组合推荐 |
5.5.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油田公路固沙防沙与绿化体系 |
6.1 公路防沙治沙原则及主要措施 |
6.1.1 公路防沙治沙原则 |
6.1.2 防风沙工程措施 |
6.1.3 固沙植物措施 |
6.2 沙漠公路防沙固沙体系 |
6.2.1 工程防沙体系 |
6.2.2 植物防沙体系 |
6.2.3 公路防沙体系的建立 |
6.3 沙漠公路沙害控制措施 |
6.3.1 我国沙害基本现状和特点 |
6.3.2 公路沙害危害形式 |
6.3.3 沙漠公路控制沙害措施 |
6.4 长庆油田实体工程应用 |
6.4.1 侯北井区主干沥青道路 |
6.4.2 姬塬油田罗1井组道路 |
6.4.3 长庆油气田路线设计标准 |
6.4.4 长庆油气田路基设计 |
6.4.5 长庆油气田路面设计 |
6.4.6 长庆油气田桥涵设计 |
6.4.7 路线交叉及交通安全设施 |
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沙埋现象的无网格粒子法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SPH方法的基本理论 |
2 气流场和沙粒场的控制方程 |
2.1 沙粒场形态 |
2.2 近地层沙粒的起动 |
2.3 气流场方程 |
2.4 沙粒场的运动方程 |
3 计算条件和物理模型 |
3.1 SPH方法中关键因素的选择 |
3.1.1 核函数的选择 |
3.1.2 光滑长度h |
3.1.3 邻近粒子的搜索 |
3.2 计算域与沙粒、气体物性及计算参数 |
3.3 边界条件 |
4 计算步骤 |
5 计算结果与讨论 |
四、沙漠公路路堤高度与沙埋关系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物理材料配施组合对风沙土理化与重金属特征的影响[D]. 陈艺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海岸不同坡向滨麦对海风吹袭的生理生态适应机理[D]. 马会雷. 鲁东大学, 2018(09)
- [3]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和路面损坏分析及应对措施[J]. 杨容. 住宅与房地产, 2018(08)
- [4]准噶尔盆地南缘无叶假木贼生态适应性研究[D]. 楚光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5]临策铁路戈壁段路堤二维风速流场特征研究[J]. 姚立强,左合君,李钢铁,刘宝河. 铁道标准设计, 2013(09)
- [6]临河过境高速公路利用风积沙处理不良路基技术研究[D]. 张俊. 长安大学, 2012(08)
- [7]沙漠地区公路路基合理填土高度研究[D]. 姚建斐. 长安大学, 2012(07)
- [8]内蒙古西北地区路基修筑技术研究[D]. 蔡佳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02)
- [9]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与线形指标研究[D]. 牛刚. 长安大学, 2010(02)
- [10]沙埋现象的无网格粒子法模拟[J]. 金阿芳,买买提明·艾尼,杨智春. 工程力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