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变电所建设规模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立霞[1](2021)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交通系统作为用能大户,为加速实现“双碳”目标,近年来,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高铁作为中长途运输中的主力军,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高铁用电构成中,牵引用电占比最大,是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高铁运营部门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深度绿色交通,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了一系列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以优化高铁用能结构,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铁牵引负荷不同于生活、工业用电负荷,具有分布广、冲击性强、随机不稳定、功率大、时段特征显着、安全要求高等特征,大大地增加了新能源牵引供电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难度。在前期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高铁牵引负荷的特征、新能源发电出力特征及高铁沿线新能源分布情况等因素,在高铁沿线分段构建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使之与沿线大电网一同为高铁牵引供电系统供电。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对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规划、容量配置以及后期运行调度展开研究,最后对高铁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点:(1)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安全是高铁运行的前提条件。牵引供电系统作为高铁运行的唯一动力来源,在高铁安全稳定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部分中,首先介绍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其次,分别从高铁牵引供电风险分析和新能源发电并网影响的角度出发,确定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风险因子;然后,结合风险因子、高铁牵引供电和新能源发电相关技术条例,建立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最后,根据安全测评体系,提出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为后续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优化研究奠定基础。(2)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首先,通过对比分析高铁牵引功率、新能源出力及储能系统的特征,确定新能源发电采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AT所的方式并入牵引供电系统。其次,综合高铁牵引网络分布特性及沿线风光分布情况,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给出了“局部微电网、全国高铁微电网互联、区块链技术做监督、大电网做安全保障”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框架,解决了传统微电网供电范围与高铁路网分布广的冲突。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间电能互传互济,有效平抑不稳定新能源带来的冲击,提高新能源利用率。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与沿线大电网相联,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可保障高铁牵引供电安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3)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首先,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将牵引供电安全作为微电网定容模型的约束条件之一,采用多目标均衡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通过有效整合高铁线可用空闲土地面积、风光分布情况及相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装机等资源,实现互联新能源微电网新能源装机及储能容量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投资成本。其次,采用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IQGA)对模型求解,结果发现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具有较好的新能源消纳潜力。(4)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首先,以牵引供电安全、优先消纳新能源电力为指导,提出了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安全调度的基本原则;其次,根据牵引负荷特征,在牵引供电安全的约束下,对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系统进行“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调节,采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可提高互联微电网各环节能量综合利用率、牵引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最后,采用IQGA对模型进行求解,发现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运行成本低于不互联模式。
李晴[2](2021)在《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模型及保护研究》文中指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必须要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地铁供电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稳定运转的核心。牵引供电系统故障将会致使整个城市经济的巨大损失,同时会危害乘客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所以深度研究地铁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探索对应的保护方法,对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序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西安地铁为例,对其供电系统的组成、运行原理、仿真模型、故障以及故障保护等进行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深入研究西安地铁4号线供电系统的高压系统、中压环网系统和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原理、主电路拓扑以及列车交流传动机理等,分析了各电压等级设备故障时保护控制开关动作情况,为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故障建模和保护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对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中的主变电站、整流模块、牵引网和列车传动系统建模,并在MATLAB/Simulink中验证地铁牵引供电系统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搭建的仿真模型与实际输出结果相符合,接触网电压波形与实际一致,同时牵引供电系统带负载列车模型也符合实际工况,说明了所搭建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牵引供电系统短路故障和保护研究提供实验基础。3)完成了单边、双边供电场景下的牵引供电系统短路故障分析、短路故障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短路电流上升率按指数函数规律衰减。针对实际短路电流故障,研究馈线保护机制,过电流保护、ROR电流变化率保护等的基本原理。并且针对研究的基于电流积分值、电流均值与峰值比值的保护方法中阈值设置不灵活的特点,提出基于模糊推理的保护算法,在保护供电系统安全的同时,避免列车起动电流过大造成的保护误动。最后用西安地铁实际故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金属性故障下保护的有效性。
景宝[3](2020)在《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高速铁路线路设计都是按照远期运量进行设计的,线路运行前期和中期运量小,导致了牵引供电系统全线在设备利用率方面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牵引变电所内牵引变压器的容量利用率低。通过对牵引供电系统全线的设备进行容量、数量和位置的优化配置,可以降低全线能耗和提高设备利用率。因此,本文以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包括牵引供电系统基本结构设计、负荷过程计算以及设计方案优化等。本文研究内容具体为:(1)分析牵引供电系统的结构,根据牵引变电所端口电气量的变换关系,推导适合各种牵引变压器各种接线方式的统一牵引变电所数学模型;根据牵引计算理论,得到列车全线的取电功率;基于牵引网统一链式网络模型实现对牵引供电系统负荷过程的仿真操作,最后得到牵引供电系统全线潮流分布。(2)以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牵引供电系统的外部电源进线、全线设备投资、基本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牵引网电能损失和全线牵引变压器的容量利用率;提出牵引供电系统多目标优化方案。(3)为实现牵引供电系统优化设计的精确性要求,本文同时采用四维可视化算法和NSGA-Ⅲ算法对牵引供电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以牵引供电系统投资费用、运行维修费用和全线有功功率损失为目标函数,以接触网对地电压为约束条件,根据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对牵引供电系统供电方案进行优化设计。(4)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牵引供电系统多目标优化方法,选择某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作为算例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和其它优化设计方法进行比较论证。结果显示,在本文中所设计优化的结果能够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能很好的减少系统投资建设费用和降低线路有功功率损失,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罗阳森[4](2020)在《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变电所设计及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楼供电类型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供电系统设计方案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供电系统的骨干系统向教学楼供应电力,并为教室提供电源,变电所承担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电力使用的责任,高校变电所的建设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针对性设计。本文针对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用电的具体需求,在分析供电系统的特点的基础上推荐了不同连接形式的变电所建设方案,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楼变电所从设计、建造到最终实现的整套具体方案。论文对变电所选址、总体要求、主要布线、设备选择、布局建设基础、界面实施、协调与区域环境景观工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了教学楼变电所在教学楼供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随着变电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以及变电所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变电所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发受到各行业的广泛关注。探索变电所的主要技术,研究各种变电所的配置,促进变电所建设的进一步优化,提高变电所的供电、输电性能,提高供电、输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变电所的总体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首先介绍教学楼变电所的主要技术特征,并从电源、变压器类型、区域电源等方面研究变电所中的变压器和整套电气系统之间的联系。其次,对主要设备,包括电源开关、变压器和电源类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并通过比较得出了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变电所的建设要求。同时,本文基于“三层两网’”变电所的总体架构,通过可靠性分析研究了基础层电网的应用实现。经过对比分析,供电系统联网过程的设计已按相应网络级别完成。最后,本文介绍了一种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教学楼变电所的生命周期成本和经济评价模型,并根据变电所的寿命对变电所中的电源开关,变压器和电源的全寿命成本进行计算。
李超[5](2020)在《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实测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文中提出电气化铁路因其具有运输能力强、能源利用率高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逐渐成为了中长距离客货铁路运输的主要方式,并在整个世界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牵引供电系统作为电气化铁路牵引负荷的动力来源,其电能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牵引列车的安全运行,并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目前,实测数据是分析和研究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的一种重要工具,但由于完整的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中心并不多见,导致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存在分布零散、利用率低以及共享性差等问题。而此类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分析利用,对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的治理以及电网的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分析方面,本文进行了电能质量谐波标准和电能质量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在电能质量谐波标准的研究中,结合京沪线路典型牵引变电所高压侧的电能质量数据对接入电网的变电所电能质量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针对其谐波特征展开了对公网谐波标准的探讨,指出了现行谐波国标在谐波电流限值分配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变电所高压侧的谐波电流数据,对比研究了现行谐波国标和新修订公网谐波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谐波电流限值特征及其对电气化铁路的适用性。在电能质量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面向牵引变电所分类管理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该方案结合K-means聚类算法实现了牵引变电所电能质量的等级评估和分类管理,并对不同聚类等级下的牵引变电所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电能质量改善措施;其次,提出了面向牵引网谐振治理的谐波阻抗辨识方法,利用牵引侧两供电臂的谐波电流传递规律对谐波传播电路中的谐波阻抗进行了识别研究,并通过搭建牵引网仿真模型和动模试验平台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补偿波动量法估算牵引网系统侧谐波阻抗的误差,辨识结果准确可靠;最后,结合提出的两个方案研究了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分析和治理的辅助决策软件的开发思路。在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管理方面,完成了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实测数据库以及数据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了一套基于B/S架构的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该平台包含了用户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报表、录波文件分析以及变电所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等功能,实现了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的高效管理、分析和共享,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信息资料。
任家驹[6](2020)在《肇东市电网负荷与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网规划在电网建设中是比较重要的环节,科学的电网规划对于指导电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负荷预测方法不够科学,以前的电网规划主要由规划人员的经验来确定,缺乏理论依据。科学合理的配电网规划能保证电网设备的安全运行,降低电网设备的故障率和停电损失的电量。本文主要对肇东市配电网规划方案进行研究,分析目前的配电网供电情况,根据配电网规划的技术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配电网规划方案。本文针对肇东市电网负载过高和用电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先分析了肇东市的用电水平及其现状,之后采用负荷密度指标法和比例系数增长法对肇东市的未来用电负荷做出了预测,然后利用综合用电水平法并结合肇东市的负荷密度对用电负荷结果进行了校验。以电网规划原则和配电网规划目标为依据,利用电力平衡计算公式,结合电网的配电容量和容载比,对66k V和10k V电网的网架和接线方式进行了新的规划设计,并利用线损评估理论,结合线损公式,对优化后网架的供电利用率进行验证,以此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综上所述,通过负荷预测和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方案,建立了以负荷密度法为基准的负荷预测模型,并且结合综合用电水平法与负荷密度来对预测结果是否准确进行校验,通过优化电网线路来降低网损率,同时解决了负载过高的问题,满足居民和企业对于用电需求的增长,并对今后的电网规划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
孟玲敏[7](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网络分散式无功补偿优化算法研究及仿真平台开发》文中认为无功补偿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如果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偏低,达不到电力部门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将承担巨额罚款。随着PWM整流机组在城轨再生制动能量回馈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本文提出将牵引变电所内用于再生制动能量回馈的PWM整流机组作为无功补偿装置,对中压网络进行分散式无功补偿,实现一机多用,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中压网络进行无功优化,同时开发了可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交流网络潮流计算和无功优化的仿真平台。本文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进行研究,为供电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构建等效模型,是实现潮流计算和无功优化的基础。其次,对供电系统的中压网络进行无功优化。首先通过了解供电系统的无功补偿形式,对比常用的无功补偿方案,提出了基于PWM整流机组的分散式无功补偿方案,然后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参数进行研究,最后以系统有功损耗最小为目标构建了中压网络的无功优化模型,并阐述了采用粒子群算法对中压网络进行无功优化的基本流程。然后,对城市轨道交通交流供电系统仿真平台进行整体方案设计,将Visual Studio 2013作为开发工具,使用C#语言对仿真平台进行开发,使仿真平台具有图形化的用户界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并实现潮流计算和无功优化的功能。最后,对开发的仿真平台进行测试,利用仿真平台对供电线路进行潮流计算和无功优化,通过与MATLAB优化工具箱提供的遗传算法(GA)的优化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仿真平台采用的无功优化算法性能良好,得到的计算结果可靠,通过与SVG集中式补偿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分散式无功补偿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图44幅,表11个,参考文献50篇。
李艳丽[8](2020)在《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压力逐渐加大,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在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工作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节能评价体系,据此来检验建筑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十分必要。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是对建筑消耗的水、电、气、集中供热和集中供冷等各类能耗进行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的能耗监控系统,已被广泛设计在新建建筑及有节能要求的改造项目中。本文细述了建筑能耗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架构、数据采集与数据统计功能的设计与构建,分析了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的设计要求,通过工程实践,重点探讨了建筑电气设计中,如何从建筑配电系统的角度出发,设计合理的建筑配电干线,以满足分类、分项能耗数据的采集需求。文中阐释了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分析数据的原理及功能,并通过一个典型建筑的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监测的年度能耗分布图,结合该既有建筑的情况,分析了该建筑各类能耗的构成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降低各项能耗可采取的节能措施,也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更高效的能耗管理控制方法。各栋建筑的能耗数据最终需要上传到各省市乃至国家的上级系统管理中心,为后续绿色建筑决策的不断修正提供依据,也会促进建筑节能工作更进一步的开展。文末提出了对未来建筑能耗系统大数据平台的展望,希望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越来越完善。
夏顺盈[9](2019)在《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软件开发与研究》文中认为APM(Automated People Mover),即旅客捷运系统,是一种立体交叉的、无人驾驶的轨道交通系统,目前在国内外大型枢纽机场航站楼间的旅客运输和中低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牵引供电系统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APM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然而国内在APM系统前期设计中缺乏完备的牵引供电系统仿真建模研究,无法及时发现牵引供电系统设计方案存在的技术缺陷。APM系统的车辆驱动形式和牵引供电制式多样,其中以胶轮路轨、三相交流牵引供电APM系统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以三相交流牵引供电系统为例,围绕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分别从胶轮路轨系统、三相交流牵引供电系统和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三个方面对胶轮路轨APM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并根据胶轮路轨APM系统运行特性,参考《列车牵引计算规程》(TB/T 2407-1998)对APM列车牵引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列车的受力和运行状态进而计算得到列车运行能耗,为牵引供电系统负荷过程仿真奠定了基础。然后,分别采用r型等效电路、n型等效电路和功率源模型对三相交流牵引供电系统中牵引变压器、三相供电轨和列车进行了仿真建模,建立了整个牵引供电网络单相等值电路。采用快速分解法对牵引供电网络节点电压方程进行求解,实现了列车负荷过程仿真以及列车静态仿真,为牵引供电系统优化设计过程提供了数据依据。最后,为提高牵引供电系统电能利用率,以供电轨有功功率损失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供电轨有功功率损失最小化模型,并采用惯性权重动态改变的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对牵引变电所选址进行了寻优规划。以国内某机场APM系统为例,采用本算法对其牵引变电所位置进行寻优设计,使得供电轨有功功率损失达到最小。本文基于以上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方法,采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了牵引供电系统仿真优化设计软件,可以为APM牵引供电系统设计和运营维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参数依据。
周应东[10](2019)在《城轨同相供电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多采用直流供电制式,但存在供电电压较低,牵引网损耗大,列车再生制动能量不易回馈电网以及杂散电流突出等问题。交流供电制式具有供电能力强、供电效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以负序为主的电能质量问题和列车过分相问题。将组合式同相供电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可以扬长避短,更好地满足城轨牵引供电的技术需求。本文主要针对城轨供电系统采用组合式同相供电技术开展优化设计研究,提出主要供电设备的容量优化配置方法,为供电系统高效、安全和高质运行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作为牵引供电系统设计的基础,列车牵引计算是牵引供电仿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常规牵引计算的基础上对列车节能运行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空间状态转换的列车节能运行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寻优搜索列车最佳节能运行轨迹,实现了列车在给定运行时分条件下的节能优化运行。其次,推导了计及同相供电装置主变电所戴维南等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同相供电系统牵引供电仿真模型,为供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仿真平台。为兼顾同相供电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提出了以可靠度为约束的同相供电装置容量的优化配置方法。最后,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实际线路为例,给出了城轨列车牵引计算结果,计算了不同区段下的牵引阻抗和导纳参数。对牵引供电系统进行供电仿真,根据仿真结果校验了牵引网的载流能力,并优化了牵引变压器和同相供电装置的容量配置。对比分析了组合式同相供电方案与原供电方案的经济性,表明组合式同相供电方案在建设投资和运营效益方面更具优势,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关于变电所建设规模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变电所建设规模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铁供电安全研究现状 |
1.3.2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
1.3.3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定容研究现状 |
1.3.4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调度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第2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及相关基础理论 |
2.1 高铁供电理论 |
2.1.1 高铁供电系统基本架构 |
2.1.2 牵引供电原理 |
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 |
2.2.1 可行性及必要性 |
2.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的特殊性 |
2.2.3 重点研究内容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牵引供电安全理论 |
2.3.2 定容优化理论 |
2.3.3 调度优化理论 |
2.3.4 多目标优化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 |
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 |
3.2 风险识别 |
3.2.1 历史电力机车故障分析 |
3.2.2 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影响 |
3.2.3 风险因子 |
3.3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 |
3.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 |
3.3.2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 |
4.1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并入方式 |
4.1.1 特征分析 |
4.1.2 并入方式的选取 |
4.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 |
4.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基本架构 |
4.4 建立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核心技术 |
4.4.1 能源互联网技术 |
4.4.2 区块链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 |
5.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主要相关因素分析 |
5.1.1 新能源发电预测 |
5.1.2 牵引负荷预测 |
5.2 “源-源-储”互动调节机制 |
5.3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 |
5.3.1 MOPEC模型框架 |
5.3.2 目标函数 |
5.3.3 约束条件 |
5.4 基于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求解 |
5.4.1 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5.4.2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5.4.3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流程 |
5.5 算例仿真 |
5.5.1 输入数据 |
5.5.2 参数设置 |
5.5.3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 |
6.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的基本原则 |
6.1.1 高铁“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机制 |
6.1.2 情景分析 |
6.2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 |
6.2.1 目标函数 |
6.2.2 约束条件 |
6.2.3 模型求解 |
6.3 算例仿真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
7.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7.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7.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本理论 |
7.2.1 模糊神经网络 |
7.2.2 模糊神经网络原理 |
7.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7.3.1 模型的构建 |
7.3.2 模型评价过程 |
7.4 算例仿真 |
7.4.1 数据预处理 |
7.4.2 模型求解 |
7.4.3 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果与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模型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2.2 列车负荷模型研究现状 |
1.2.3 直流牵引保护现状 |
1.3 论文研究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2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组成及原理 |
2.1 高压电源系统 |
2.2 中压环网供电系统 |
2.3 牵引供电系统 |
2.3.1 牵引变电所 |
2.3.2 牵引网 |
2.3.3 杂散电流产生原理 |
2.3.4 牵引变电所运行方式 |
2.4 牵引传动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3 牵引供电系统及传动系统建模 |
3.1 主变电站建模 |
3.2 牵引变电所建模 |
3.2.1 十二脉波整流机组建模 |
3.2.2 二十四脉波整流机组建模 |
3.3 地铁直流母线建模 |
3.4 牵引网建模 |
3.4.1 接触网建模 |
3.4.2 钢轨-排流网-大地回流建模 |
3.5 牵引供电系统建模 |
3.6 传动系统建模 |
3.6.1 地铁交流列车电力传动系统 |
3.6.2 矢量控制建模 |
3.6.3 牵引供电系统带列车负载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4 牵引供电系统短路故障仿真及保护研究 |
4.1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短路故障类型 |
4.2 短路电流计算 |
4.3 故障距离对短路电流的影响 |
4.3.1 单边供电牵引网短路仿真 |
4.3.2 双边供电牵引网短路仿真 |
4.4 牵引系统保护 |
4.4.1 电流脱扣保护 |
4.4.2 电流定时限保护 |
4.4.3 热过负荷保护 |
4.4.4 双边联跳保护 |
4.4.5 线路测试 |
4.4.6 电流变化率保护 |
4.4.7 多列车启动电流保护设计 |
4.5 基于模糊控制的多列车起动电流保护设计 |
4.5.1 基于模糊推理的多列车起动电流保护算法 |
4.5.2 基于模糊推理的列车ROR保护算法仿真验证 |
4.6 故障案例分析 |
4.6.1 航天城车辆段直流馈线断路器214跳闸案例 |
4.6.2 航天城车辆段牵混所215馈线断路器跳闸案例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3)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牵引供电系统优化模型 |
2.1 牵引供电系统简介 |
2.2 牵引变电所选址原则 |
2.3 功率损失优化模型 |
2.4 投资维修费用模型 |
3 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
3.1 四维可视化算法 |
3.2 NSGA-Ⅲ算法 |
3.3 牵引供电系统优化流程 |
4 牵引网潮流计算 |
4.1 列车牵引计算 |
4.1.1 列车受力分析 |
4.1.2 列车的运动方程 |
4.1.3 列车的功率计算 |
4.1.4 牵引计算实现方法 |
4.2 牵引网数学模型 |
4.3 电气设备数学模型 |
4.3.1 牵引变压器数学模型 |
4.3.2 自耦变压器数学模型 |
4.3.3 分区所数学模型 |
4.4 潮流计算流程 |
5 算例分析 |
5.1 基础参数 |
5.1.1 线路概况 |
5.1.2 仿真参数 |
5.2 优化设计方案分析 |
5.2.1 基于四维可视化算法的优化方案解集分布 |
5.2.2 NSGA-Ⅲ算法优化结果分析 |
5.3 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变电所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变电所建设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变电所的整体架构分析 |
2.1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变电所的功能需求分析 |
2.2 变电所的关键技术分析 |
2.2.1 变电所的特点分析 |
2.2.2 变电所的技术对比分析 |
2.3 变电所架构模式分析 |
2.3.1 设计原则分析 |
2.3.2 整体架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学楼变电所的应用情况与供电系统设计 |
3.1 教学楼变电所应用现状 |
3.1.1 教学楼变电所使用过程面临的问题 |
3.1.2 教学楼变电所改进的技术措施 |
3.2 教学楼变电所的应用前景 |
3.3 教学楼变电所供电系统设计 |
3.3.1 教学楼变电所主变压器选择 |
3.3.2 供电系统的构成 |
3.3.3 外部供电方案 |
3.3.4 中压供电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学楼变电所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教学楼变电所的总体要求 |
4.1.1 环境要求 |
4.1.2 总体性能要求 |
4.1.3 教学楼变电所设计要求 |
4.1.4 变电所开关设备的要求 |
4.1.5 教学楼辅助设施要求 |
4.2 教学楼变电所接线设计 |
4.2.1 教学楼变电所的设备选型要求 |
4.2.2 教学楼变电所的设备平面布置 |
4.3 教学楼变电所的接地及具体实现 |
4.3.1 教学楼变电所接地系统 |
4.3.2 教学楼变电所变压器试运行情况 |
4.3.3 教学楼变电所试运行负荷情况 |
4.3.4 教学楼变电所的外部接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电所的成本分析与工程造价管理 |
5.1 教学楼变电所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和经济评价模型 |
5.2 变电所的工程造价以及全寿命周期分析 |
5.2.1 工程造价管理方法 |
5.2.2 教学楼变电所全寿命周期分析 |
5.2.3 实际应用管理 |
5.3 综合成本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实测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监测技术 |
1.2.2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的管理现状 |
1.2.3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的分析方法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安排 |
2 电能质量数据分析需求及其相关评估理论 |
2.1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的分析需求 |
2.2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管理与分析框架 |
2.3 电能质量标准及数据分析方法 |
2.3.1 国内外电能质量评估标准 |
2.3.2 电能质量数据的分析方法 |
2.4 电能质量的综合评估理论 |
2.4.1 模糊数学分析法 |
2.4.2 概率统计与矢量代数法 |
2.4.3 遗传投影寻踪法 |
2.4.4 物元分析法 |
2.4.5 BP神经网络分析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问题分析及谐波标准对比研究 |
3.1 电气化铁路系统电能质量研究 |
3.1.1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问题及其产生机理 |
3.1.2 基于实测数据的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特征分析 |
3.2 电能质量谐波标准研究 |
3.2.1 现行谐波国标对电气化铁路的适用性 |
3.2.2 新修订的公共电网谐波标准(征求意见稿) |
3.2.3 新旧国标谐波电流限值对比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
4.1 面向牵引变电所分类管理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 |
4.1.1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 |
4.1.2 电能质量指标体系及其等级划分 |
4.1.3 评估体系及聚类中心的选取 |
4.1.4 算例应用 |
4.2 面向牵引网谐振治理的谐波阻抗辨识方法研究 |
4.2.1 波动量法及其适用性 |
4.2.2 牵引网谐波传输原理及传输模型 |
4.2.3 基于波动量法的牵引网谐波阻抗辨识方法 |
4.2.4 计算机仿真及试验验证 |
4.2.5 辅助决策及其软件开发思路 |
4.3 本章小结 |
5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实测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设计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技术需求分析 |
5.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5.1.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5.2 软件框架设计 |
5.2.1 软件架构设计 |
5.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5.2.3 数据可视化设计 |
5.3 数据收集系统设计 |
5.3.1 数据库设计 |
5.3.2 数据文件管理系统设计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4.1 系统管理员功能实现 |
5.4.2 网站用户的功能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IEC 61000系列电能质量标准及其对应国标 |
附录 B 国内电能质量标准及其指标限值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肇东市电网负荷与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肇东市供电整体情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肇东市电网现状分析 |
2.1 肇东市电力系统现状 |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2.2.1 电网自动化水平低 |
2.2.2 基础数据收集困难 |
2.2.3 配电台及用户低电压问题较多 |
2.2.4 电网规划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3 肇东市电力需求预测以及规划目标 |
3.1 负荷预测方法概述 |
3.2 历史负荷增长趋势以及需求分析 |
3.3 负荷预测 |
3.3.1 负荷密度指标法 |
3.3.2 比例系数增长法 |
3.3.3 负荷预测结果校验 |
3.4 本章小结 |
4 肇东电网规划方案 |
4.1 电网规划原则 |
4.2 变电站设计原则 |
4.3 配电网规划目标 |
4.3.1 供电区域划分 |
4.3.2 配电网目标 |
4.4 66kV电网规划 |
4.4.1 电力平衡及网供负荷分析 |
4.4.2 电力平衡原则和计算方法 |
4.4.3 网架规划 |
4.4.4 线损评估理论及结果 |
4.5 10千伏电网规划 |
4.5.1 10kV配变容量分析 |
4.5.2 配变量需求 |
4.5.3 10kV网络架构 |
4.5.4 10kv变电站规划 |
4.6 0.38kV电网规划 |
4.7 本章小结 |
5 肇东电网投资电网估算及规划效果分析 |
5.1 总体投资估算 |
5.1.1 配电网投资规划问题建模 |
5.1.2 配电网投资规划模型求解 |
5.2 规划效果分析 |
5.2.1 供电区域建设规模及投资规模 |
5.2.2 专项建设规模及投资规模 |
5.2.3 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筹资方案 |
5.2.4 本地电价承受能力测算 |
5.3 保障措施及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网络分散式无功补偿优化算法研究及仿真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功补偿技术 |
1.2.2 无功优化算法 |
1.2.3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仿真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
2.1 供电系统组成 |
2.1.1 外部电源 |
2.1.2 能馈式牵引供电系统 |
2.1.3 动力照明系统 |
2.2 供电系统等效模型 |
2.2.1 主变电所 |
2.2.2 电缆 |
2.2.3 降压变电所 |
2.2.4 二极管整流机组 |
2.2.5 PWM整流机组 |
2.3 本章小结 |
3 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网络无功优化 |
3.1 城市轨道交通无功补偿 |
3.1.1 无功补偿形式 |
3.1.2 无功补偿方案 |
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3.2.1 基本原理 |
3.2.2 算法参数 |
3.2.3 算法测试 |
3.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无功优化 |
3.3.1 数学模型 |
3.3.2 优化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4 仿真平台设计 |
4.1 整体方案设计 |
4.2 软件程序设计 |
4.2.1 系统元件绘制 |
4.2.2 元件参数设置 |
4.2.3 计算功能 |
4.2.4 数据处理 |
4.3 本章小结 |
5 仿真平台测试 |
5.1 供电系统结构及参数 |
5.2 供电系统仿真 |
5.2.1 潮流计算 |
5.2.2 无功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向 |
1.2.1 建筑能耗的概念 |
1.2.2 降低建筑能耗的方法 |
1.2.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
1.2.4 系统需要计量的建筑能耗分类 |
1.3 国内外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2 我国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的设计需求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
2.3 系统的构成 |
2.3.1 能耗数据采集系统 |
2.3.2 能耗数据传输系统 |
2.3.3 能耗数据中心 |
2.4 数据采集的原则 |
2.4.1 分类能耗的采集 |
2.4.2 分项能耗的采集 |
2.5 系统基本设计要求 |
2.5.1 能耗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要求 |
2.5.2 能耗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要求 |
2.5.3 能耗数据中心的设计要求 |
2.5.4 能耗数据中心采集数据的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设计实例及分析 |
3.1 工程设计概述 |
3.2 按分类与分项进行能耗设计 |
3.3 建筑能耗数据采集点的设计原则 |
3.4 工程设计实例比较 |
3.4.1 建筑内没有设置变电所的情况 |
3.4.2 建筑设置有变电所的情况 |
3.5 结合配电系统设计分项能耗时发现的问题 |
3.5.1 公共区域的计量范围 |
3.5.2 电开水器的配电设计 |
3.5.3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式空调系统室内机的配电 |
3.5.4 设置变电所建筑的能耗数据采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功能分析 |
4.1 系统在单一建筑中的功能 |
4.1.1 建筑的综合能耗计算 |
4.1.2 建筑的分类能耗及其等效电量的计算 |
4.1.3 建筑分项能耗各数据的计算 |
4.1.4 数据上传功能 |
4.1.5 系统可实现的其它功能 |
4.2 上级数据中心的系统功能 |
4.3 系统应用及设计拓展 |
4.3.1 应用系统分析降低建筑能耗的措施 |
4.3.2 结合建筑智能网络系统的设计 |
4.3.3 系统可拓展的用户管理需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9)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软件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胶轮路轨APM系统概述 |
2.1 胶轮路轨系统 |
2.1.1 转向架结构 |
2.1.2 导轨轨道结构 |
2.2 三相交流牵引供电系统 |
2.2.1 外部电源 |
2.2.2 中压供电网络 |
2.2.3 牵引变电所 |
2.2.4 接触轨 |
2.3 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 |
2.3.1 信号系统结构 |
2.3.2 列车运营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3 列车牵引计算方法研究 |
3.1 列车受力分析 |
3.1.1 牵引力 |
3.1.2 阻力 |
3.1.3 制动力 |
3.2 列车运行状态 |
3.2.1 牵引运行状态 |
3.2.2 巡航运行状态 |
3.2.3 制动运行状态 |
3.3 列车运行方程 |
3.3.1 运动方程 |
3.3.2 运动计算 |
3.4 列车运行能耗 |
3.4.1 牵引能耗 |
3.4.2 固定能耗 |
3.4.3 运行总能耗 |
3.5 牵引计算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4 牵引供电系统负荷过程仿真与优化设计研究 |
4.1 牵引供电系统数学模型 |
4.1.1 模型假设 |
4.1.2 网络特点 |
4.1.3 牵引变压器 |
4.1.4 供电轨 |
4.1.5 列车 |
4.2 牵引供电系统负荷过程仿真 |
4.2.1 牵引供电系统等值网络 |
4.2.2 节点电压方程与节点分类 |
4.2.3 极坐标下牛顿法潮流计算 |
4.2.4 快速分解法潮流计算 |
4.2.5 列车静态计算 |
4.2.6 列车动态计算 |
4.3 牵引变电所位置优化设计 |
4.3.1 优化模型建立 |
4.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4.3.3 粒子群算法改进策略 |
4.3.4 牵引供电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仿真软件设计与案例分析 |
5.1 软件总体设计 |
5.1.1 软件功能分析 |
5.1.2 软件结构设计 |
5.2 软件功能实现 |
5.2.1 图形界面 |
5.2.2 仿真模型封装 |
5.2.3 数据存储 |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1 仿真模型参数 |
5.3.2 列车牵引计算 |
5.3.3 列车负荷过程仿真 |
5.3.4 列车静态仿真 |
5.3.5 牵引变电所选址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完成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城轨同相供电系统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制式 |
1.2.2 同相供电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列车牵引计算及节能运行优化研究 |
2.1 列车牵引计算模型 |
2.1.1 列车受力分析 |
2.1.2 列车运动模型 |
2.1.3 列车节时运行策略 |
2.2 基于遗传算法的列车节能运行研究 |
2.2.1 遗传算法原理 |
2.2.2 列车节能运行优化建模 |
2.2.3 算法验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轨同相供电系统及其相关技术 |
3.1 现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
3.2 组合式同相供电技术 |
3.2.1 组合式同相供电系统基本结构 |
3.2.2 组合式同相供电负序补偿原理 |
3.3 城轨同相供电系统结构 |
3.3.1 主变电所 |
3.3.2 中压网络与降压变电所 |
3.3.3 牵引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轨同相供电方案优化设计研究 |
4.1 城轨同相供电系统牵引供电仿真模型 |
4.1.1 主变电所数学模型 |
4.1.2 牵引网数学模型 |
4.1.3 牵引负荷数学模型 |
4.1.4 牵引供电仿真流程 |
4.2 主变电所主要供电设备容量设计 |
4.2.1 主要供电设备容量计算 |
4.2.2 主要供电设备容量设计方法 |
4.3 以可靠度为约束的同相供电装置容量优化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市轨道交通2号线供电系统设计 |
5.1 某市城轨2号线概况 |
5.1.1 线路基本概况 |
5.1.2 列车参数信息 |
5.1.3 原供电方案概况 |
5.2 某市城轨2号线同相供电方案设计 |
5.2.1 列车牵引计算 |
5.2.2 牵引网阻抗和导纳计算 |
5.2.3 牵引供电系统潮流计算 |
5.2.4 接触网载流校验 |
5.2.5 主变电所主要供电设备容量配置 |
5.3 供电方案经济性分析 |
5.3.1 建设成本 |
5.3.2 运营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关于变电所建设规模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D]. 田立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模型及保护研究[D]. 李晴.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3]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 景宝.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变电所设计及实现[D]. 罗阳森.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5]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实测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D]. 李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肇东市电网负荷与规划研究[D]. 任家驹.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网络分散式无功补偿优化算法研究及仿真平台开发[D]. 孟玲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D]. 李艳丽. 东南大学, 2020(01)
- [9]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软件开发与研究[D]. 夏顺盈.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城轨同相供电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 周应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变电站论文; 电能质量论文; 谐波电流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