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行为博弈分析

中国政府行为博弈分析

一、我国政府行为的博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1](2021)在《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文中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这一新的功能和定位,因此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预算作为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基础的现代预算制度,其目标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而现代预算制度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决算差异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结果,对于充分把握预算管理水平,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系统呈现预决算差异特征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我国预决算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分别从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区域异质性层面等不同角度对预决算支出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根据预决算差异背后的逻辑,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并结合我国预算功能取向,为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阶段的全周期运行特点,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两个维度梳理出可能影响预决算差异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主体互动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分别利用基于R2的夏普利值分解和MQ指数测度不同因素对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探寻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来源,充分认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四,总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内部动态特征,结合从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的预算周期,分析预决算差异在年度内普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模式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美、法、日等国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践经验,更清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推动我国的预决算差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级政府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且存在结构性差别。整体特征分析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支成为预决算差异的突出表现形式;2011年以后预决算差异度出现下降,但绝对规模不降反增,2017年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超过2011年达到新高;地方层面的预决算差异规模和差异度均高于中央;省级预决算差异、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三者呈倒“V”形,调整差异通常为正,执行差异通常为负,但是决算数通常仍会大于年初预算数。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支出科目越细化预决算差异越大,离散程度越高;中央预决算差异稳定度更高,且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而地方在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总体大于基本支出预决算差异。区域特征分析发现,调整差异的区域特征明显,但执行差异的区域特征并不明显,其中东部地区调整差异更小,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地区预决算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不可预知性、非对称性、成因多样性、适度性,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具有的五大属性决定了预决算差异的复杂性,因此认识预决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导致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出发,分类视之,即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基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二维逻辑框架,将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归类为六类——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主体互动因素。(3)通过预算管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发现,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预决算差异。预算编制过程中,影响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均衡的因素有: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削减比例、财政部门审核预算的成本、支出部门虚报预算的成本、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从程度会影响预算编制过程的均衡结果。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表明,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活动是需要相应成本的,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预算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是否财政结余的博弈过程发现,均衡结果与监督部门对未及时结余的惩罚力度F、实质结余资金规模B、结余后第二年度的削减规模、支出部门选择不结余的处理成本、监督部门选择监督的成本有关。(4)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的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程度、转移支付占比、晋升压力、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透明度会显着影响预决算差异。内部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不同,对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影响存在不同,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显着而执行差异中不再显着——经济预测偏差、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透明度,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不显着而预算执行差异中显着——经济不确定程度、财政分权、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人均GDP。(5)通过利用Shapely分解和MQ指数对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解,发现我国的预决算差异最主要的来源是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影响调整差异,管理因素在执行差异中的作用更为明显。(6)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具有地区异质性,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官员晋升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财政分权;中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分权、人均GDP和转移支付占比;而西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速和转移支付占比。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因素结构存在一些规律性变动——转移支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预测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预决算差异。我们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分类施策——“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执行效率,更好履行政府受托责任。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阶段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制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预算调整差异和预决算执行差异性质的不同,未来需不断优化制度并强化预算管理。具体政策建议为: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二是加强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宏观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建立预算调整控制机制。五是优化制度设计,协调预算主体良性互动,完善预算监督体系,营造公开透明预算环境。六是强化绩效意识,将预决算差异纳入预算绩效管理。

宋旋[2](2021)在《基于机制设计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并采取了一系列协同治理行动,但效果却无法持续。因此,从影响各方主体行为的根本原因——利益结构入手,分析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难以持续的具体原因,据此构建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对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进展:(1)分析了京津冀政府、企业、公众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并对中央的目标进行解析。通过分析较全面地厘清了不同主体在参与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成本与收益,并明确了中央的机制设计目标。(2)基于京津冀三地政府的异质性特征,构建无中央约束下区域环境府际合作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策略的分析和基于现实情况的仿真模拟,研究了区域环境府际协同治理无法实现的具体原因:河北省的合作成本收益不对称且未得到有效补偿、以及搭便车收益的存在,使得其始终选择“不合作”策略。(3)在纵向层面上,构建无中央约束下京津冀政府、企业、公众多中心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推导得到三方主体环境行为之间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分析其演化稳定策略,并对地方政府的可调控情形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了区域环境多中心协同治理无法实现的具体原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承担能对企业积极治理成本进行有效补偿的高额环保补贴,造成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积极环境行为之间的冲突,且公众参与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也制约了其行为选择。(4)引入中央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构建了京津冀生态环境的府际和多中心协同治理机制。在(2)(3)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央通过何种对症下药的政策组合能够实现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并保证地方政府“说真话”和防止政企合谋。研究发现:有效的成本补偿和合作剩余再分配手段、辅之以一定的奖惩约束和背叛的罚金转移支付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励和约束三地政府选择合作行为策略并报告其真实类型;有效的转移支付和完善公众参与及奖励制度的政策组合,能够有效激励和约束政府、企业和公众选择积极环境行为策略并防止政企合谋。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构建权威联合治理结构、完善环境规制政策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及奖励制度和政府官员考核体系的政策建议。

李屹然[3](2021)在《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度是激励与约束人行为的一种规则。中国式分权制度由于对地方政府做对了激励,从而被认为是引致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关键性制度安排。但当前纵向财政税收返还已逐渐无法满足“增长型”政府的支出需求,分税制改革在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激励效应正在减弱;分权体制在保留政治权威约束下的上下级互动过程中,更倾向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在近十余年来伴随预算外收入的增长越发明显。支农事权下放后我国地方政府在区域支农领域的作用越发重要,但事实与现象发现西方经典分权理论已无法合理解释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农行为。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分权制度的作用机制产生了独特影响,而这种影响能否合理激励地方政府扶持本地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本文尝试构建了中国式分权制度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的影响理论框架,希望通过优化我国分权制度设计从而优化地方政府的支农行为,最终达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本文遵循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将中国式分权细分为收入分权(横向)、支出分权(纵向)与管理分权(市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与理论构建。其中收入分权从地方政府之间横向经济收入博弈的角度分别讨论了预算内收入(财政分权)与预算外收入(金融分权)的不同影响机制;而支出分权则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支农事权下放、信息反馈机制以及政绩考核指标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最后管理分权侧重于分析地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支农干涉与管理职能问题。通过对中国式分权制度研究范畴的细化,本文揭示了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的内在机理与影响方式,并为后文实证构建了理论框架。在实证研究阶段,本文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对核心变量进行了基础演绎与分析,其后采用2008-2018年面板数据,并运用了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空间计量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对前文理论机制进行了验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后提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收入分权会造成地方政府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①当前收入分权下无责任的财政援助弱化了纵向财政分权的激励机制,但强化了横向财政资源竞争的能力。联邦制的财政分权模型的激励效应并不适用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支农行为。在中央政府高度政治集权的“大政府”领导下,基于增值税税收返还的纵向财税激励效应减弱;而地方政府可通过横向的财政控制从而强化其财政资源能力。②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支农行为上的目标函数趋同降低了金融支农约束。同时金融收入分权的预算外收入竞争强化了地方政府金融支农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来源于金融风险的对外转嫁与中央的隐形担保。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成本外溢与风险转嫁等方式,将自身预算外约束扩张的成本与风险转嫁到上级或同级政府,从而强化其金融资源的获取能力。③地方政府在强化其经济能力的过程中,支农能力大于了其支农真实需求。通过理论与博弈分析表明,财政援助所形成的横向财力转移会导致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农规模的提升。地方政府中高收入分权地区会主动增加财政支农规模,在被转移支付前优先满足自身支农需求;而低收入分权地区的地方政府则在农业“争资立项”的基础上对中央与同级政府造成事实性依赖。二是地方政府利用“风险转嫁”扩大其预算外支农约束,增强了预算外收入的横向竞争(金融资源),从而更为盲目的扩张其预算外的金融支农约束。实证结果表明收入分权造成的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同时收入分权对支农规模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双门槛效应,适度的收入分权能够推动当地支农规模上涨,但过高或过低的收入分权对于支农规模提升作用降低。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收入分权在25%、50%以及75%分位条件下对涉农资金规模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同,其结果同时说明当前地方政府支农资金规模的主要受到政府间横向经济博弈与其支农能力的影响,而非适应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2)支出分权会造成地方政府支农政绩导向行为①当前支出分权的下放并未能平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差,信息传递仅能从上至下而未能从下至上。由于我国户籍制度与乡村文化传统限制导致农村受益主体的村民难以运用“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来反馈地方政府对三农建设的成绩与满意度;农村对地方政府服务供给的信息反馈失效导致委托代理模型在我国农村的应用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弱化了支出分权通过横向竞争优化农村公共投资结构的作用。②上级部门指标性考核方式则强化了支出分权的纵向激励效应,中央政府指标性考核从选择性变为了唯一性。当前支出分权制度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与绩效考核方式,造成地方政府在面临上级政府考核时产生对政绩指标过度依赖,从而忽略了当地农村受益主体的真实需求。这种激励偏差会引致地方政府一方面追求短期政绩表现,同时对农村公共投资更侧重“可视性”的政绩投入,最终形成政绩导向行为。实证结果表明:事权下放导致地方政府对农村投资与公共服务供给遵循“可视化”优先的投入导向,对容易被上级政府考核发现的“可视化”指标更加侧重,而对于不易被晋升考核重视的“非可视化”指标则投入不足。通过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发现支出分权对支农行为“短期化”投入的冲击效应在滞后四期左右迅速收敛于零,表明了地方政府的支农政绩导向行为对农村投资建设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支持,同时这种短期性行为对于“可视化”指标的影响滞后期更为提前。此外实证结果表明当前财政资金对于需要长期和持续性供给的农村服务供给更为有效。(3)管理分权会造成地方政府支农市场分割行为①管理分权此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与干涉并未有效促进其市场化进程,反而促进了区域间的市场分割行为,这种干涉行为不仅未能消除“市场失灵”,反而导致了“政策性失灵”。我国农业市场与政府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强政府”与“弱市场”关系,地方政府在支农事务上出现明显的地域边界隔离,支农行为边界不清晰,职能不确定的现象,并对当前区域中农业商品市场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进行行政干预与地方保护。②管理分权的主要影响机制为地方政府通过控制农业商品或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因素来对农业生产与销售环节进行控制。地方政府支农行为边界的模糊引致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缺乏制约,在面领“各自为战”与提升本地农业经济增长的选择中,地方政府突破管理分权边界约束对区域农业发展形成市场保护,最终形成农业多领域的市场分割行为。实证结果表明:一是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就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市场分割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商品市场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市场分割,该行为表现出区域内Moran I值的显着与趋同性,表明农业商品市场的市场分割已经形成了一定区域性聚合性以及部分地方政府横向联盟;同时,通过了拉格朗日乘子法检验后,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管理分权对农业商品市场分割的影响显着。二是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就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路径进行了检验,实证表明省农业生产规模会影响对管理分权的影响效应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即管理分权在农业生产大省形成的市场分割行为会更加明显。本文中国式分权制度特点从不同维度勾勒出地方政府在支农行为的特点,描述了支农规模基于博弈、支农投资服从政绩、支农管理缺乏合作的综合性支农行为。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分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与优化方案。最后,和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框架创新。本文将分权制度的纵向激励、横向竞争、预算外经济资源博弈以及地方政府支农行为抉择纳入到统一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政府间一方面存在纵横联动的二维显性制度“双重激励”效应,另一方面存在基于预算外经济资源撰取的隐形制度“投机抉择”,显性与隐形制度博弈结果决定了地方政府支农的行为路径。该框架较好的解释了地方政府支农“意愿”不强,但支农规模增长的现象;同时澄清了支农资金规模并非造成农村公共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并能对区域农业市场分割现象进行有效回答。(2)分权制度的研究维度细化。基于中国经验对已有以纵向税收返还为核心的财政分权制度研究内容的细化与扩展。本文在将分权制度的研究范畴细化为收入分权、支出分权以及管理分权三个维度,是对当前分权制度研究维度与范畴的有效细化。(3)实证方法创新。运用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了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支农规模影响的非线性关系,描述了不同分权程度的影响机制差异性,是对已有线性实证方法的一个补充;运用PVAR模型实证了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的滞后期影响,并描述了该影响在短期快速收敛的政绩导向现象,是对已有研究忽略政策滞后期影响与持续效应的一个补充;通过设定质点距离并基于“冰山理论”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实证了地方政府对农产品造成的市场分割行为,是将“冰山理论”与空间地理结合实证的创新扩展。

闫光礼[4](2020)在《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稀土是重要战略资源,习总书记就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矿山开采环境修复。环境修复主要资金来源是矿山企业,修复政策制度多限于企业层面;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外部性较强的环境修复,大多依赖来源不稳定的财政资金;经常出现资金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状况,致使环境破坏、生态失衡和水土污染等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因此,进行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源自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JY126)、江西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J162005)以及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90455)。本文围绕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的研究主线,选择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梳理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相关文献、理论基础和实际案例的基础上,对各相关主体的行为策略进行研究。论文基于利益关系视角,构建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重点对利益相关主体的影响因素和行为策略选择,引入赣南矿区开采企业实际运营数据,进行仿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论文从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现状、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政策、稀土矿山利益关系等方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等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分析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的利益关系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过程中,所涉及的多主体利益分配问题展开讨论,重新界定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其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博弈行为策略。其次,基于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工作涉及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引入中央政府监管主体,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开采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开采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针对各主体之间的行为策略,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确定三方主体的策略稳定条件。基于龙南矿区环境修复的财务数据,结合系统动力学对该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各类因素对演化稳定状态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离子型稀土开采企业的扶持力度、财政扶持政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是推动环境修复工作的重要途径,而开采企业自身的环境修复成本和环境修复利益,则决定开采企业是否自愿选择环境修复策略。第三,基于中央政府监管、地方政府执行的策略,将社会公众引入地方政府和开采企业的博弈模型中,构建地方政府、开采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开采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关系,并探讨三方主体的行为策略,对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工作的影响。基于龙南县委政策文件和龙南矿区环境修复的财务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测定各类因素变化对演化稳定状态的影响。分析表明:提高地方政府与稀土开采企业的合谋成本,可有效促进稀土开采企业主动选择高质量环境修复策略,而社会公众出于自身利益以及个人安全角度,极少履行离子型矿山环境修复监督职责。第四,离子型稀土矿区分布广泛、难以集中于同一地区,而环境修复的外部性,可能导致相邻矿区之间存在“搭便车”行为。构建相邻地区不同矿区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渐进稳定分析,确定相邻矿区之间环境修复相互影响的策略。基于龙南矿区和定南矿区环境修复的财务数据,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测定相邻矿区之间行为策略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降低矿区开采企业的环境修复成本,提高矿区开采企业的环境修复收益,以及加强地方政府监管力度,可以显着促进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的修复。总之,论文针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稀土开采企业和社会公众等核心利益主体,分层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主体间的行为策略,提出促进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的政策建议,以丰富和完善稀土产业发展环境修复理论,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刘燕[5](2020)在《区域绿色竞争力行为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随着我国各个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不断涌现,依靠牺牲生态环境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行为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企业技术转型和创新措施,强调了现阶段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新形势下如何保证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难题。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的21世纪,区域发展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经济增长,而是更加注重以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科技创新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为标志的绿色发展,绿色竞争力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已逐步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不少学者都对区域绿色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特征展开了研究,但区域绿色竞争力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以及众多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行为主体决策以实现区域绿色竞争力提升鲜有学者深入探究。区域绿色竞争力提升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主体的共同作用,因此,通过探究区域绿色竞争力主体行为来研究促进区域绿色竞争力提升策略具有较强的必要性。故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外部性、演化博弈等相关理论基础,本文围绕“区域绿色竞争力”这个核心问题,首先对区域绿色竞争力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将其行为主体界定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绿色组织和新闻媒体;其次探究五大主体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行为主体对区域绿色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然后构建行为主体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求解系统的演化均衡策略,运用Matlab软件进行影响因素的仿真模拟,以期通过探究众多因素对行为主体决策的具体影响进而对区域绿色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利的启示价值;最后对促进区域绿色竞争力提升提出对策建议:一要完善政府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二要引入上级政府部门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三要激发企业绿色创新生产动力;四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五要加大绿色宣传力度,培养和发展绿色组织监督力量;六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作用;七要健全监督机制,实现主体合作治理。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促进区域绿色竞争力提升展开研究,既丰富了区域绿色发展的研究模型和拓宽了演化博弈论的运用领域,也对提升区域绿色竞争力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参考价值。

尹星[6](2020)在《央地分权下考虑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的“绿色悖论”检验及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和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也是政府进行环境治理的起点。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区域溢出的特征,因此政府的干预至关重要。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与举措通常被认为具有减排作用,然而,有学者指出环境政策有可能发生“绿色悖论”效应。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治理手段、环境承载力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各地区环境治理存在显着差异,如此,便引发一个充满争论且有趣的议题:在中国环境规制程度差异下,中国环境治理是否发生了“绿色悖论”效应?地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权体制是否促进了环境保护?本文首先分析了央地分权和地方政府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STIRPAT模型,验证中国环境治理是否存在“绿色悖论”效应,厘清央地分权和地方政府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然后,关注于环境治理不同主体的行为特征,基于利益均衡视角,沿着中国环境治理实践,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模型和经济偏好地方政府与环境偏好地方政府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我国环境治理过程中各方博弈主体的损益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治理存在一定的“绿色悖论”效应,央地分权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关系,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加剧了环境污染。分区域看,央地分权对西部省份影响较为显着,央地分权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着。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直接效应来看,西部地区呈现出“绿色悖论”效应,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方环境治理未发生“绿色悖论”效应;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间接效应来看,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作用显着,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经济结构调整作用明显。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可以增强地方政府治理环境的努力程度,且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间存在替代效应;地方政府具有天然的逐利本性,缺乏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但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调控机制使均衡状态向着地方政府积极治理环境的方向转变,实现“帕累托改进”。最后,基于实证分析和博弈分析,从厘清央地权责边界、构建统一的环境监管体系、培育低碳文化等方面优化“绿色悖论”治理机制。

赵逸星[7](2020)在《博弈视角下房地产限购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提出房地产行业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型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总值中的占比也在不断的提高。另外作为一种综合型产业,其对上下游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因此房地产行业在其发展并不算太长的时间里一直备受关注。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还影响着群众基本生活。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也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限购政策作为一项具有行政强制力的房价调控手段,近几年被各地市广泛应用,限购政策实施效果也成为了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以西安市为例,在博弈视角下研究房地产限购政策的实施效果。首先,分别分析了限购政策在制定和执行阶段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在政策制定阶段主要考虑两级政府之间的博弈,在政策实施阶段除了考虑两级政府之外,还将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购房者作为博弈过程的重点研究对象。其次,本文将不同博弈过程中达到的均衡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在不同博弈主体的博弈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对博弈过程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限购政策整体的实施效果。接下来文章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博弈论模型中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模型的平稳性检验、自相关检验,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发现限购政策能在短期内有效控制房价的上涨,但是长期来看,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创造性地将博弈论理论模型与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结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探究了西安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的实施情况,并针对各利益主体在博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建议。

边曦琛[8](2020)在《区域大气污染减排博弈策略及成本分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央权力的下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大气污染呈现极端化发展趋势,大气污染的合作减排迫在眉睫。因此,识别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厘清影响大气污染减排的动力机制,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治理主体的行为动机,并设计公平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可以在理论层面对大气污染的合作减排给予建议,有助于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化发展。本文采用Kaya恒等式和指数分解、空间计量分析、演化博弈分析和Shapley等方法,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对影响工业SO2排放的减排路径、主体间的策略行为和成本分担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研究。长三角区域的SO2排放的空间关联不是呈现完全随机性,而是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工业SO2排放量的大小同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相符合。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对长三角城市工业SO2排放的促增作用逐渐变小,而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等减排因素的影响效应逐步变大,另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会影响相应区域的减排能力。(2)大气污染减排参与主体的演化博弈策略分析。中央政府的惩罚和转移支付并未发挥扭转性作用,地方政府对合作治理的行为偏好难以突破辖区壁垒的束缚,仍然是以地方政府的本地收益为主要的考虑点。其中,中央政府着力促进污染治理会加大财政支出,财政分权程度和转移支付金额更多的影响到中央政府的财政决策,而并未是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主导因素,地方政府的经济收益和环境效益是导致地方政府治理与否的关键,主要涉及到环境税、财政支出、经济制裁、转移支付等,在满足地方收益的前提下,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惩罚补贴仅是维持地方政府参与治理的有效措施。若地方政府的地方收益难以满足当地需求,尽管有财政补贴和惩罚补贴来激发地方政府的治理积极性,但地方政府仍然不会采取积极治理行为。(3)大气污染减排的成本分担机制设计。长三角区域的算例研究表明,基于Shapley值法的成本分担机制可以识别参与方的边际贡献大小并以此为基础分配减排成本,且其公平性和稳定性也通过了Shapley-Shubik功效指数和Gately指数的检验,表明以Shapley值法为基础的成本分担机制可以公平、合理的在区域大气合作治理参与者之间分担成本,并且能够保障区域合作治理的长久稳定性。该论文共有图28幅,表29个,参考文献137篇。

李雍[9](2020)在《PPP模式下文化综合体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文中认为旧工业建筑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见证者,因其携带的历史感和文化特色逐渐转型为城市的文化综合体,彰显着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以旧工业建筑为依托建设的文化综合体项目文化特点鲜明、投资规模大且具有更强的公益属性,但在改扩建的过程中由于理论基础不完善、改造经验不足等情况,利益相关者之间出现风险分担不当、利益分配不公、权责分配不清等问题,使得对此类文化综合体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PPP模式应用到此类文化综合体项目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同时通过识别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影响其行为的关键因素,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探索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最优行为决策,得出满足关键因素条件下的政府、社会资本方和公众的积极行为策略将对项目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期能够为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合理的行为决策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实际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以旧工业建筑为依托建设的文化综合体项目的相关特点,并结合PPP模式特点,总结此类文化综合体PPP项目的相关基础理论,从领域交叉性、建设周期一致性、政策支持性和多方互利性四个角度具体论证PPP模式应用于此类文化综合体项目的适用性。其次,根据文献和现有理论列举影响本文文化综合体PPP项目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因素,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网络的角度,利用网络密度分析和中心度分析确定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影响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关键因素。再次,由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选定政府、社会资本方和公众作为演化博弈的主体,通过演化博弈均衡策略及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复制方程求取演化博弈均衡解,以此获得本文文化综合体PPP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最佳行为策略。最后,在文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将社会网络分析和演化博弈分析的结果相结合,为本文文化综合体PPP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马琳[10](2020)在《废旧纺织物逆向物流中的消费者参与及回收主体行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不仅注重物质生活,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废旧物品的回收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成为关注的热点。我国人口众多,纺织物的生产量和需求量巨大,因此,做好纺织物的回收不仅可以缓解纺织原材料的物资匮乏问题,而且能够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和循环使用,进而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负担。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于废旧纺织物的有效回收和处理方式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在此方面稍显不足。但是,随着政府对废旧纺织物的回收的重视程度的加强,在逐渐完善相关法律的同时,也会把废旧纺织物的有效回收和处理方式带上正轨。然而,单凭政府力量的是不行的,应把消费者和与回收相关的主体拉入回收队伍中,从不同的视角探究废旧纺织物有效回收的新途径。首先,文章借鉴了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现在我国废旧纺织物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其次,以计划行为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为理论基础,针对消费者参与行为与回收主体行为策略选择的突出问题,分别构建废旧纺织物回收中消费者参与行为理论模型和回收主体行为策略选择模型,提出研究假设;最后,一方面,设计消费者参与行为问卷并发放,回收并统计数据,对消费者参与行为进行分析,检验评价指标的严谨程度和模型的实际性;另一方面,分析不同回收主体之间的策略选择,选出各不同回收主体的最优行为策略。基于消费者参与废旧纺织物回收的行为意愿,设计并发放共计550份的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共计346份。利用SPSS22.0软件分别就影响因素、情景因素及行为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因子分类,并提取出主因子。对提取后的主因子与消费者的投放行为意愿分别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并且针对人口统计特征做差异化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中的行为态度、行为动机及主观规范均会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的回收行为意愿;情景因素中的宣传建设与法律政策均会正向调节消费者的回收行为意愿;人口统计变量中的年龄、薪资及受教育程度均会对消费者的回收行为意愿产生显着差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提高消费者参与行为意愿。基于回收主体的行为策略选择,运用Python工具对各回收主体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寻求各回收主体最优行为策略。分析结果可知,适当的设立奖惩机制、鼓励措施及回收补贴制度可积极调动消费者与各回收主体参与废旧纺织物回收的积极性,促使我国纺织品行业健康发展。

二、我国政府行为的博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政府行为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预决算差异
        1.4.2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
        1.4.3 预决算差异度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研究创新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预决算差异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预决算支出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2.2.3 晋升竞争理论
        2.2.4 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分析
    3.1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制度现状分析
        3.1.1 预算编制的制度现状
        3.1.2 预算执行的制度现状
        3.1.3 决算审查的制度现状
        3.1.4 结转结余的制度现状
        3.1.5 其它相关制度现状
    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分析
        3.2.1 全国层面
        3.2.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2.3 省级层面
        3.2.4 部门预算层面
    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结构特征分析
        3.3.1 全国层面
        3.3.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3.3 省级层面
    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区域特征分析
    3.5 中国预决算差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层级不够高
        3.5.2 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调整差异较大
        3.5.3 公共决策与预算衔接不畅
        3.5.4 部门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
        3.5.5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3.5.6 约束机制不健全,未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3.6 本章小结
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及成因研究
    4.1 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
        4.1.1 普遍性
        4.1.2 不可预知性
        4.1.3 非对称性
        4.1.4 成因的多样性
        4.1.5 适度性
    4.2 中国预决算差异的基本判断
    4.3 预决算差异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技术因素
        4.3.2 制度因素
        4.3.3 政策因素
        4.3.4 经济因素
        4.3.5 管理因素
        4.3.6 主体互动因素
    4.4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客观定位
    4.5 本章小结
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分析
    5.1 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概述
    5.2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
        5.2.1 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5.2.2 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不完全信息两期序贯博弈(部门预算博弈策略)
    5.3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
        5.3.1 博弈特点
        5.3.2 策略空间
        5.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3.4 均衡分析
    5.4 预算监督:支出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5.4.1 博弈特点
        5.4.2 策略空间
        5.4.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4.4 均衡分析
    5.5 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5.5.1 主体博弈因素分析
        5.5.2 政策启示
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分析
    6.1 回归模型设定
        6.1.1 静态面板模型
        6.1.2 动态面板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6.3 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6.4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成因的实证结果
    6.5 时空异质性分析
        6.5.1 地区异质性分析
        6.5.2 时间异质性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的贡献度分解
    7.1 测度贡献度的基本原理
        7.1.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夏普利值分解
        7.1.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2 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分解
        7.2.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2.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3 预决算差异贡献度的内部动态分析
        7.3.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3.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4 时空异质性分析
        7.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7.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7.5 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主要成因
        7.5.1 调整差异的成因分析
        7.5.2 执行差异的成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预决算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8.1 美国
        8.1.1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1.2 美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2 日本
        8.2.1 日本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2.2 日本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3 法国
        8.3.1 法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3.2 法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4 国际经验及启示
        8.4.1 健全法律体系,提高预算法治化水平
        8.4.2 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
        8.4.3 严控预算调整,强化监督问责
        8.4.4 预算信息充分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基本原则
        9.2.1 坚持预算法定原则
        9.2.2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9.2.3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9.2.4 坚持系统观念
    9.3 相关政策建议
        9.3.1 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
        9.3.2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9.3.3 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降低预算调整差异
        9.3.4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严控预决算执行差异
        9.3.5 完善预算监督约束体系
        9.3.6 预决算差异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6-2019年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情况(59个部门)
附录二:各国预算和决算相关数据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基于机制设计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1.2.2 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1.2.3 环境协同治理的实践应用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主体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1.1 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2.1.2 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因素
    2.2 企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企业行为分析
        2.2.2 影响企业行为的因素
    2.3 公众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公众行为分析
        2.3.2 影响公众行为的因素
    2.4 中央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目标解析
第三章 异质性政府视角下京津冀生态环境水平治理模式研究
    3.1 博弈问题描述
        3.1.1 异质性问题的引入
        3.1.2 博弈问题描述
    3.2 京津冀生态环境府际合作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3.2.1 参数设置
        3.2.2 模型构建
    3.3 水平治理模式的进化稳定均衡分析
    3.4 水平治理模式的仿真分析
        3.4.1 参数赋值
        3.4.2 仿真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津冀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研究
    4.1 博弈问题描述
        4.1.1 参与主体行为确定
        4.1.2 博弈问题描述
    4.2 京津冀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2.1 参数设置
        4.2.2 模型构建
    4.3 多中心治理模式的进化稳定均衡分析
    4.4 多中心治理模式的仿真分析
        4.4.1 参数赋值
        4.4.2 仿真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设计
    5.1 中央设计思路与目标函数
        5.1.1 设计思路
        5.1.2 目标函数
    5.2 府际协同治理机制设计
        5.2.1 府际联盟合约的设计
        5.2.2 “说真话”机制设计
        5.2.3 府际协同治理机制的稳定性分析及仿真模拟
    5.3 多中心协同治理机制设计
        5.3.1 多中心协同治理机制设计与分析
        5.3.2 多中心协同治理机制的稳定性分析与仿真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中国式分权制度
        1.4.2 地方政府支农行为
    1.5 主要创新点与贡献
第2章 理论借鉴与文献评析
    2.1 理论借鉴
        2.1.1 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
        2.1.2 分权制度与发展理论基础
        2.1.3 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风险理论
        2.1.4 地方政府行为边界理论
    2.2 文献评析
        2.2.1 分权化的OECD国家与地方政府行为
        2.2.2 中国式分权制度的激励形式
        2.2.3 中国式分权制度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偏好
第3章 理论机理与研究假设
    3.1 收入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
        3.1.1 财政收入分权与财政支农规模增长
        3.1.2 金融收入分权与金融支农规模增长
        3.1.3 研究假设
    3.2 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政绩导向行为
        3.2.1 支出分权、信息传递失效与横向激励弱化
        3.2.2 支出分权、考核机制失效与纵向激励强化
        3.2.3 研究假设
    3.3 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市场分割行为
        3.3.1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机制
        3.3.2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路径
        3.3.3 研究假设
第4章 中国式分权的演进与描述性统计
    4.1 中国式分权的体制背景与演进过程
        4.1.1 中西方分权制度构建的社会背景与差异
        4.1.2 中国式分权制度的历史探索
        4.1.3 中国式分权制度的特征:显性与隐形分权
    4.2 中国式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2.1 收入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2.2 支出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2.3 管理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3 地方政府支农行为描述性统计
        4.3.1 支农预算约束与区域配置描述
        4.3.2 支农政绩导向与服务结构描述
        4.3.3 支农市场分割与价格指数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收入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
    5.1 收入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农预算约束行为的跨时与跨区域影响
        5.1.1 模型构建
        5.1.2 指标设计、描述与处理
        5.1.3 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5.1.4 跨时与区域差异分析
    5.2 收入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预算约束行为的非线性影响
        5.2.1 双门槛模型设计
        5.2.2 指标设计与描述
        5.2.3 TM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5.2.4 门槛效应回归结果
    5.3 稳健性检验:面板分位数回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政绩导向行为
    6.1 研究思路与模型
    6.2 变量设定与整理
        6.2.1 变量设定与描述性统计
        6.2.2 变量整理
    6.3 支出分权制度与地方政府支农可视化行为
        6.3.1 财政支出分权与可视化行为
        6.3.2 金融支出分权与可视化行为
    6.4 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短期化行为
        6.4.1 财政支出分权与支农短期化行为
        6.4.2 金融支出分权与支农短期化行为
    6.5 支出分权与支农滞后期影响效应分解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市场分割行为
    7.1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机制检验
        7.1.1 研究思路与模型构建
        7.1.2 指标设计、整理与测算
        7.1.3 Moran I指数与模型甄别
        7.1.4 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
    7.2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路径检验
        7.2.1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与检验步骤
        7.2.2 指标设计、整理与描述
        7.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协调正式性政策约束,建立诱导性分权制度
        8.2.2 优化财政援助机制,防范财政支农的机会主义
        8.2.3 强化政府预算监管,平衡金融支农资源
        8.2.4 建立信息双向回馈渠道,完善考核激励设计
        8.2.5 整合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农业生产联盟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论文相关研究成果

(4)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来源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及方法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环境修复综述
        2.1.1 矿山环境修复
        2.1.2 稀土矿山环境修复
        2.1.3 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2.2.1 利益相关者概念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领域
    2.3 博弈论
        2.3.1 博弈论概述
        2.3.2 演化博弈理论
        2.3.3 微分博弈理论
        2.3.4 博弈论在我国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
    2.4 系统动力学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4.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2.4.3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2.4.4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可持续发展含义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
    2.6 公众参与理论
3 环境修复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分析
    3.1 环境修复利益相关主体的界定
        3.1.1 中央政府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1.2 地方政府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1.3 矿山开采企业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1.4 社会公众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2 环境修复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关系分析
        3.2.1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开采企业之间的博弈
        3.2.2 地方政府、开采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博弈关系
        3.2.3 开采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
    3.3 稀土矿区环境修复价值核算
4 中央政府领导下的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
    4.1 演化博弈模型Ⅰ理论假设
    4.2 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Ⅰ构建及分析
        4.2.1 环境修复模型Ⅰ构建
        4.2.2 环境修复模型Ⅰ策略稳定性分析
    4.3 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Ⅰ行为策略系统动力学仿真
        4.3.1 数据来源
        4.3.2 赋值过程
        4.3.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及政策建议
5 公众参与下的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
    5.1 演化博弈模型Ⅱ理论假设
    5.2 演化博弈模型Ⅱ构建及分析
        5.2.1 演化博弈模型Ⅱ构建
        5.2.2 演化博弈模型Ⅱ策略稳定性分析
    5.3 演化博弈模型Ⅱ行为策略系统动力学仿真
        5.3.1 数据来源
        5.3.2 赋值过程
        5.3.3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及政策建议
6 相邻地区间不同矿区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与策略
    6.1 动态博弈模型Ⅲ理论假设
        6.1.1 无生态补偿时稀土矿区A和稀土矿区B的分散决策
        6.1.2 稀土矿区A对稀土矿区B补偿的Stackelberg主从博弈
        6.1.3 政府干预下稀土矿区A和稀土矿区B的合作决策
    6.2 动态博弈模型Ⅲ行为策略模拟仿真
        6.2.1 数据来源
        6.2.2 赋值过程
        6.2.3 仿真分析
    6.3 本章小结及政策建议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演化博弈模型Ⅰ运算数据
附录B 演化博弈模型Ⅱ运算数据
附录C 动态博弈模型Ⅲ运算数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区域绿色竞争力行为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区域绿色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1.2 区域绿色竞争力行为主体的相关研究
        2.1.3 博弈论在绿色竞争力领域的相关研究
        2.1.4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经济外部性理论
        2.2.3 演化博弈理论
3 作用机理分析
    3.1 区域绿色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3.2 区域绿色竞争力行为主体界定
    3.3 行为主体对区域绿色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3.3.1 企业行为对区域绿色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3.3.2 政府行为对区域绿色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3.3.3 社会公众行为对区域绿色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3.3.4 绿色组织行为对区域绿色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3.3.5 新闻媒体行为对区域绿色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3.4 区域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
        3.4.1 因素识别
        3.4.2 具体因素界定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企业、政府、社会公众三方演化博弈及仿真分析
    4.1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4.1.1 基本假设
        4.1.2 模型构建
    4.2 企业、政府、社会公众三方博弈的演化均衡分析
        4.2.1 企业与政府的演化稳定策略
        4.2.2 企业与社会公众的演化稳定策略
    4.3 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
        4.3.1 不同初始概率对系统均衡的影响
        4.3.2 政府奖惩对企业和政府策略的影响
        4.3.3 社会公众监督对企业和政府策略的影响
        4.3.4 相关系数对企业策略的影响
        4.3.5 绿色消费心理效用系数对社会公众策略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企业、政府、绿色组织三方演化博弈及仿真分析
    5.1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5.1.1 基本假设
        5.1.2 模型构建与复制动态方程分析
    5.2 企业、政府、绿色组织三方博弈的演化均衡分析
        5.2.1 三方演化博弈均衡求解
        5.2.2 演化稳定性分析
    5.3 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
        5.3.1 不同初始概率对系统均衡的影响
        5.3.2 相关参数对博弈多方主体行为的影响
        5.3.3 相关参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5.3.4 绿色组织监督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企业、政府、新闻媒体三方演化博弈及仿真分析
    6.1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6.1.1 基本假设
        6.1.2 模型构建与复制动态方程分析
    6.2 三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6.2.1 三方演化博弈均衡求解
        6.2.2 演化稳定性分析
    6.3 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
        6.3.1 系统的演化均衡路径
        6.3.2 不同初始概率对系统均衡的影响
        6.3.3 相关参数对博弈多方主体行为的影响
        6.3.4 相关参数对企业/政府/新闻媒体行为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对策建议及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促进区域绿色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7.1.1 完善政府奖励和惩罚机制
        7.1.2 引入上级政府部门考核和保障机制
        7.1.3 激发企业绿色创新生产动力
        7.1.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绿色消费意识
        7.1.5 加大绿色宣传力度,培养绿色组织监督力量
        7.1.6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新闻媒体舆论作用
        7.1.7 健全监督机制,实现主体合作治理
    7.2 研究结论与展望
        7.2.1 研究结论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央地分权下考虑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的“绿色悖论”检验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委托代理理论
        2.1.4 演化博弈理论
        2.1.5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
    2.2 文献综述与述评
        2.2.1 文献综述
        2.2.2 文献述评
第3章 央地分权、政府行为与环境污染的基本关系分析
    3.1 央地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3.2 地方政府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3.3 央地分权下政府行为影响环境污染的理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央地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环境规制“绿色悖论”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4.1.1 模型选择
        4.1.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4.2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3 区域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悖论”治理研究
    5.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模型
        5.1.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5.1.2 基本假设
        5.1.3 函数构建
        5.1.4 讨论与分析
    5.2 经济偏好地方政府与环境偏好地方政府的演化博弈
        5.2.1 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博弈关系分析
        5.2.2 基本假设与变量设定
        5.2.3 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5.2.4 参数讨论与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博弈视角下房地产限购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房地产相关概念
    2.2 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
    2.3 公共政策评估相关理论
    2.4 博弈论理论
        2.4.1 博弈论的发展
        2.4.2 博弈的分类
        2.4.3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 限购政策的博弈分析
    3.1 限购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3.1.1 相关利益主体特征
        3.1.2 博弈模型的构建
        3.1.3 中央政府策略选择
        3.1.4 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
        3.1.5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均衡
    3.2 限购政策执行过程博弈分析
        3.2.1 参与博弈主体特征分析
        3.2.2 两级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博弈分析
        3.2.3 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分析
        3.2.4 政府与购房者的博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房地产限购政策效果评估实证研究
    4.1 西安市限购政策实施的特征事实
        4.1.1 西安市房地产发展现状
        4.1.2 西安市房地产限购政策
    4.2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介绍
    4.3 数据选取和预处理
        4.3.1 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3.2 数据预处理
    4.4 实证分析
        4.4.1 平稳性检验
        4.4.2 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
        4.4.3 模型的检验
        4.4.4 IRF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4.5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房地产限购政策建议及评价
    5.1 西安市限购政策评价
        5.1.1 限购政策的优点
        5.1.2 限购政策的弊端
    5.2 针对限购政策的对策建议
        5.2.1 在执行过程中对两级政府的建议
        5.2.2 对政府与购房者的建议
    5.3 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对策和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区域大气污染减排博弈策略及成本分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区域减排成本分担内涵
    2.2 区域大气污染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2.3 区域大气污染减排的动力机制
    2.4 区域大气污染减排成本分担博弈
    2.5 区域大气污染减排成本分担机制
    2.6 本章小结
3 区域大气污染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区域大气污染时空差异分析
    3.2 区域大气污染空间关联分析
    3.3 区域大气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区域大气污染减排成本分担动力机制分析
    4.1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4.2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减排推动力分析
    4.3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减排阻碍力分析
    4.4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合作条件
    4.5 本章小结
5 中央-地方大气污染减排策略演化博弈分析
    5.1 问题描述及研究假设
    5.2 中央-地方减排行为演化博弈模型
    5.3 中央-地方减排行为策略演绎
    5.4 中央-地方减排策略演化博弈及情形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地方政府间大气污染减排策略演化博弈分析
    6.1 问题描述及研究假设
    6.2 地方政府间减排行为演化博弈模型
    6.3 地方政府间减排行为策略演绎
    6.4 地方政府间减排行为演化博弈及情形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区域大气污染减排成本分担机制设计及检验
    7.1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本分担过程
    7.2 区域大气成本分担方法
    7.3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本分担及检验
    7.4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本分担实证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结论
    8.2 建议
    8.3 研究展望
    8.4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PPP模式下文化综合体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PPP模式下的文化综合体项目适用性
    2.1 PPP模式
        2.1.1 PPP模式定义
        2.1.2 PPP模式特征
    2.2 文化综合体
        2.2.1 文化建筑
        2.2.2 文化综合体
    2.3 适用性研究
        2.3.1 领域交叉性
        2.3.2 建设运营周期一致性
        2.3.3 政策支持性
        2.3.4 多方互利性
    2.4 本章小结
3 文化综合体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因素研究
    3.1 社会网络分析法
        3.1.1 社会网络理论
        3.1.2 社会网络分析法
    3.2 利益相关者行为影响因素识别
        3.2.1 利益相关者
        3.2.2 行为因素识别
    3.3 利益相关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3.1 数据处理
        3.3.2 网络密度分析
        3.3.3 点度中心度分析
        3.3.4 接近中心度分析
        3.3.5 中间中心度分析
    3.4 利益相关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文化综合体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4.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1.1 演化博弈理论
        4.1.2 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4.1.3 博弈模型建立
    4.2 博弈模型分析
        4.2.1 政府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4.2.2 社会资本方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4.2.3 公众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4.3 博弈分析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案例概况
        5.1.1 工程概况
        5.1.2 利益相关者
    5.2 政府视角下的三方行为的博弈分析
        5.2.1 主要利益相关者实况分析
        5.2.2 政府视角下的三方行为的博弈分析
    5.3 主要利益相关者行为决策的相关建议
        5.3.1 政府行为决策的相关建议
        5.3.2 社会资本方行为决策的相关建议
        5.3.3 公众行为决策的相关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附录

(10)废旧纺织物逆向物流中的消费者参与及回收主体行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逆向物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2 废旧纺织物逆向物流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
        1.3.3 废旧纺织物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分析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废旧纺织物
        2.1.2 逆向物流
        2.1.3 废旧纺织物的逆向物流
        2.1.4 废旧纺织物的供应链
        2.1.5 行为意愿
        2.1.6 行为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演化博弈理论
第三章 废旧纺织物逆向物流现状分析
    3.1 废旧纺织物逆向物流相关法律政策解析
    3.2 废旧纺织物回收及处理现状
        3.2.1 我国废旧纺织物相关数据及处理现状分析
        3.2.2 太原市纺织物回收现状
    3.3 太原市废旧纺织物回收处理存在的问题
        3.3.1 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
        3.3.2 处理技术落后
        3.3.3 回收处理市场混乱
        3.3.4 消费者回收意识与环保意识淡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旧纺织物逆向物流的消费者参与行为意愿研究
    4.1 消费者参与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行为态度
        4.1.2 主观规范
        4.1.3 行为控制
        4.1.4 行为动机
        4.1.5 情景因素
    4.2 消费者参与行为意愿的理论模型构建
        4.2.1 理论模型构建
        4.2.2 研究假设设定
    4.3 消费者参与行为意愿的研究方法
        4.3.1 问卷设计
        4.3.2 样本选取
    4.4 数据的统计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探索性分析
        4.4.3 相关分析
        4.4.4 逐步回归分析
        4.4.5 基于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4.5 假设检验及模型修正
        4.5.1 假设检验
        4.5.2 模型修正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旧纺织物逆向物流的回收主体多方博弈分析
    5.1 回收主体构成
    5.2 政府与制造商的演化博弈分析
        5.2.1 模型问题描述
        5.2.2 演化博弈模型假设及参数设置
        5.2.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及稳定性判断
        5.2.4 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5.3 消费者与制造商的演化博弈分析
        5.3.1 模型问题描述
        5.3.2 演化博弈模型假设及参数设置
        5.3.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及稳定性判断
        5.3.4 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5.4 消费者与政府的演化博弈分析
        5.4.1 模型问题描述
        5.4.2 演化博弈模型假设及参数设置
        5.4.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及稳定性判断
        5.4.4 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进废旧纺织物逆向物流的对策
    6.1 从消费者参与行为意愿角度出发
        6.1.1 提供有竞争力的回收价格,提高行为动机
        6.1.2 创新回收模式,提升主观规范
        6.1.3 宣传环保知识,扭转行为态度
        6.1.4 完善回收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回收政策
        6.1.5 分区域构建回收站点,增添网络回收渠道
        6.1.6 根据人口统计特征,制定针对方案
    6.2 从回收主体行为策略选择角度出发
        6.2.1 “政府-制造商”的博弈系统
        6.2.2 “消费者-制造商”的博弈系统
        6.2.3 “消费者-政府”的博弈系统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从消费者参与行为意愿角度
        7.1.2 从回收主体行为策略选择角度
    7.2 文章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7.2.1 创新之处
        7.2.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我国政府行为的博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D]. 陈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0)
  • [2]基于机制设计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D]. 宋旋.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2)
  • [3]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影响研究[D]. 李屹然. 西南大学, 2021(01)
  • [4]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研究[D]. 闫光礼.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5]区域绿色竞争力行为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及策略研究[D]. 刘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6]央地分权下考虑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的“绿色悖论”检验及治理研究[D]. 尹星. 江苏大学, 2020(05)
  • [7]博弈视角下房地产限购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赵逸星. 西北大学, 2020(07)
  • [8]区域大气污染减排博弈策略及成本分担机制研究[D]. 边曦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PPP模式下文化综合体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D]. 李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废旧纺织物逆向物流中的消费者参与及回收主体行为策略研究[D]. 马琳.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中国政府行为博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