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蒸发式冷凝在制冷工艺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恒[1](2021)在《大型冷库智能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冷库作为冷链物流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节点,同时也是食品冷冻加工、储存和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制冷系统作为冷库的核心系统,其能效水平的高低将极大的影响冷库的总体效率。通过提高冷库控制效率,可以减小库温较大波动,防止食品变质、质量下降,同时达到了降低能耗、节能的目的。本文以兰州某副食品采购中心M-6大型低温冷库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冷库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对制冷工艺介绍和控制要点的分析,设计了冷库制冷控制系统,并研究了温度控制与节能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过程时,由于冷库中随机进行的进货和取货,库内温度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从而使得模糊控制器的控制参数无法达到最优,导致模糊PID算法在冷库温度控制上出现了自适应能力差以及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本文引入变论域思想对模糊PID控制器进行优化,设计了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同时针对冷库温度控制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与模糊PID控制方式相比,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具有超调量小,抗干扰性强等特点。(2)针对节能控制,通过对低温冷库的节能相关问题的分析,确定了冷库制冷压缩机组大多是都处于部分负荷,从而造成了能源浪费,因此采用了滑阀调节结合变频技术对压缩机容量进行优化。(3)设计了以西门子S7-200SMART PLC为核心的冷库监控系统,构建了基于上下位机为主的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下位机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现场参数进行检测、控制现场执行机构和设备,采用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Modbus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上位机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基于WINCC组态软件开发平台,设计开发大型冷库控制系统监控界面,实现对大型冷库运行过程的实时监控、参数显示及报警等功能。控制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冷库制冷控制系统运行可靠、性能稳定,实现了对大型冷库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控制,达到了预定的控制目标。
陈慧芳[2](2019)在《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臭氧消耗潜能值及全球变暖潜能值均为零的氨制冷工质在制冷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液氨事故频繁发生,基于氨的毒性及燃烧爆炸危险特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给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涉氨制冷企业工艺过程繁琐、复杂,并且企业数量庞大、规模不一,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各异,如何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能力,降低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了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为了给企业职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尽可能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以涉氨制冷企业为研究对象,从风险管控的角度出发,以期为我国涉氨制冷企业建设出一套有效、实用的风险管控体系。首先对涉氨制冷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风险分析结果及以往事故情况,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涉氨制冷风险管控体系,再运用德尔菲法及MATLAB软件对体系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武汉市某涉氨制冷工程实例展开企业综合风险评价,进而得到企业的整体生产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结合收集的资料及文献,对涉氨制冷企业相关知识进行理论学习,了解企业制冷工艺原理以及主要设备设施,然后从制冷剂氨物质、工艺、设备及管理四个方面对涉氨制冷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与分析,总结涉氨制冷企业常用风险评价方法;(2)结合涉氨制冷企业风险分析结果及以往液氨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并对体系各指标的内容进行介绍,分析其在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中的具体应用。该体系共包含三个层次,其中目标层为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准则层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风险分析与分级、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风险管理、应急救援及职业健康,要素层包括26个指标。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可为涉氨制冷企业及其他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3)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与MATLAB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大小进行计算,然后结合武汉市某涉氨制冷企业工程实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综合风险展开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得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处于良好这一等级,企业在“风险分级”、“隐患申报”、“隐患治理”、“调复岗人员的教育培训”、“风险管理信息化”、“职业病申报”及“职业危害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为了提高企业风险管控的总体水平,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企业有关负责人应针对现存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特别是加强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力度,时时关注各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到涉氨制冷企业的风险管控中,既能综合分析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发现不足之处,同时也是制冷行业的又一次革新,对我国涉氨企业及其他行业的风险管控及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晓,王伟红[3](2013)在《长沙某购物广场热泵机组冷凝器蒸发式改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对在夏季工况时风冷热泵机组的冷凝器进行蒸发式改造作了初步探讨,并通过实际应用证明对冷凝器的蒸发式改造不但切实可行而且经济效应显着。
郭冰[4](2013)在《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牛奶冷却系统设计及制冷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问题,牛奶冷却及其制冷工艺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刚挤出的牛奶温度高,在夏季也极容易腐坏变质,经检验合格后,如果不能立即降温冷却,将导致牛奶变质,会造成大量的损失。很多牧场由于没有制冷设施,距离牛奶加工厂又有一定距离,刚挤出的牛奶需要立即运输,即使在运输车中有简单的冷藏设备,还是避免不了牛奶的酸化变质。所以,为了保证牛奶的品质和避免浪费,刚挤出的牛奶检验合格后必须立即降温。论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牧场牛奶冷却方式和节能特点,结合牧场的实际需求和制冷工艺的要求,设计出适合牧场使用的冰水机组。通过对冰水机组的设计和改造,完成对牛奶的冷却降温,保证牛奶品质。论文着重于制冷工艺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制冷工艺方面根据牧场的实际需要,设计和改造了冰水机组,采用冰水冷却牛奶,避免了牛奶与制冷剂的直接接触,避免其受到污染。冰水机组中增设了经济器,使制冷剂过冷,达到了节能的效果。控制方面设计为MCGS组态软件与PLC可编程控制器相结合的控制方式,通过MCGS组态软件完成了对现场设备数据采集、实时数据显示和历史数据处理、报警监控、动画流程控制和显示,通过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完成了对整个现场设备的实时监控。PLC可编程控制器完成对整个制冷系统的逻辑控制,设计了整个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和电气主回路,结合传感器和变频器实现对整个牛奶冷却系统的控制。通过互联网把工控机和远程计算机联系起来,实现远程控制功能,结合动态监视器和数据打印机,完成对操作现场的监控,实施自动控制和发出警报。通过设计与调试,建立了一套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冰水机组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实现对整个制冷工艺的控制,节省了人力和能源,在牧场生产牛奶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海显莲,马骞,姬伟华,贾婷婷[5](2013)在《蒸发式冷凝器在气田的应用及改进措施》文中认为蒸发式冷凝器在气田污水处理环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保养不当,严重影响了该设备的使用寿命。本文主要从蒸发式冷凝器的组成、原理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吴允昌[6](2012)在《蒸发式冷凝机组在地铁车站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深圳地铁田贝站的特殊情况,讨论采用蒸发式冷凝冷水机组的可行性。从蒸发式冷凝技术、需解决的问题、投资及运行费用的比较等方面,分析蒸发式冷凝应用地铁车站的可行性。
尹应德[7](2012)在《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模拟、实验及节能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高品质工作和生活的追求,能源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能耗是整个国民经济能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空调和制冷系统的能耗是建筑能耗中最主要的能耗之一。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作为制冷系统中的一种方式,具有高效节能和节水的特点。但人们对它的研究尚不多见,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数据也十分缺乏。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对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中关于气-液两相流的处理方法,采用VOF(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建立了水平换热管外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传质的计算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流体流动特性和传热传质现象。模拟结果表明:在气-液两相逆流传热过程中,潜热传热量所占气-液界面总传热量的比值在90%以上;气-液两相逆流时,潜热传热量所占气-液界面总传热量的比值比气-液两相顺流时高;在气-液相界面处的换热形式是以水蒸发传质引起的潜热换热为主、以温差引起的显热传热为辅,逆流比顺流更有利于传热。详细介绍了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主要为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模型的验证提供实验数据,并为其性能优化研究提供实验平台。在实验中,主要测试了冷却水喷淋密度、室外空气干(湿)球温度、空气流速、入口空气相对湿度等参数对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强化传热性能和制冷性能的影响;在接近名义工况的条件下,测试得到本实验系统的能效比(Energy Efficiency Ratio)为3.78,远高于国家相关规范中的蒸发式冷却制冷(系统)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国标要求不低于2.4)的数值。采用效率法建立了涡旋式压缩机的稳态模型;采用分布参数法建立了蒸发器和蒸发式冷凝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采用顺序模块法,建立了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整体模型。通过对整体模型的模拟值与实验值比较表明:系统制冷量的模拟值误差10%以内,散热量的模拟值误差10%以内,能效比(EER)的模拟值误差10%左右;由此可见,本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模型的精度较高,能准确地模拟系统的热力性能。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模拟和实验的手段,对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压缩机、制冷剂、蒸发器的选择及蒸发式冷凝器的强化传热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的结论为:(1)R134a适用于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作为R22的替代制冷剂, R-407C适合于使用干式蒸发器的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R-410A适合于使用满液式蒸发器的全新设计的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2)采用满液式蒸发器的系统能效比(EER)(制冷剂为R22)比采用干式蒸发器约高8.6%-14%左右。(3)在一定的实验范围内,空气湿球温度对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空气流速,再次为空气相对湿度,最次为冷却水喷淋密度;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蒸发式冷凝器的换热盘管为圆管、椭圆管以及扭曲管型的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能效比依次增大,且增幅显着。采用Visual Basic语言开发了一款蒸发式冷凝制冷机组的快速选型软件,该软件可以实现以下功能:(1)根据建筑类型、建筑面积、预测的EER值,快速选出蒸发式冷凝制冷机组的主要设计参数,为生产厂家提供具体产品设计要求依据。(2)已知建筑物的详细制冷量需求,快速选出蒸发式冷凝制冷机组的主要设计参数,校核生产厂家生产的具体产品是否满足实际要求。介绍了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节能改造示范工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其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较之原有的水冷式制冷机组冷源系统,蒸发式冷凝制冷机组冷源系统的节能率为16.3%,节水率为39.7%。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在建筑舒适性空调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验数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钟振兴[8](2011)在《板壳蒸发式乏汽凝汽器设计及传热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节能减排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必然选择。凝汽器作为汽轮发电机组重要的辅机之一,其运行状态的优劣与否对于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热经济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对凝汽器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电站冷却系统凝汽器设备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功能特点及运行要求,在结合蒸发式冷凝技术原理与板壳式换热器优势的基础上,认为将新型板壳蒸发式乏汽凝汽器运用于发电机组的汽轮机乏汽的冷凝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与工程价值。鉴于目前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验数据比较缺乏的情况,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热质传递模型的研究。在分析板壳蒸发式乏汽凝汽器热质传递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假设与简化,建立起反映板壳蒸发式乏汽凝汽器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的封闭微分方程组,运用数值解析法求解出描述凝汽器内乏汽焓值沿流程分布、循环喷淋水的温度分布及冷却空气焓值分布规律的函数解析式,并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2.传热性能实验研究。设计并搭建板壳蒸发式乏汽凝汽器凝汽传热特性实验平台,模拟其作为电站凝汽设备的工作特性,通过调整测试变量,分析研究热负荷、风量、喷淋密度、环境湿球温度等对板壳蒸发式乏汽凝汽器传热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喷淋冷却水密度为0.20kg·m-1·s-1,并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到了水膜传热系数、气-液界面传质舍伍德数Sh、气-液界面对流传热努塞尔数Nu和空气侧欧拉数Eu的实验计算关联式,为板壳蒸发式乏汽凝汽器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实验依据。3.设计计算分析。在改进蒸发式冷凝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借鉴了数值解析法中的饱和湿空气与空气焓的关系,完整地阐述了板壳蒸发式乏汽凝汽器的设计计算过程,同时对相关附属设备的选型计算进行介绍,其计算方法可为相关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刘清明[9](2010)在《蒸发式冷凝器流场分析及其应用于空调的节能研究》文中提出节能节水已经成为我国能源中长期规划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解决当今能源问题的首要途径;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节水的首要途径。蒸发式冷凝器作为一种节能节水的新型高效换热设备,在我国能源与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蒸发式冷凝器是根据非饱和传热传质理论和冷凝换热理论相结合而开发出来的一种高效节能节水冷却设备,其工作过程涉及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两相流的传热传质及其耦合。冷凝器腔体内的流场十分复杂,如何对流场进行优化设计,这方面尚无成熟的理论和计算公式,需要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本文首先对蒸发式冷凝器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推导了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传热传质过程,重点介绍了传热系数的计算。指出传热阻力主要来自于水-空气界面。本文还建立了腔内气流流场的数值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包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了进风方式、进风口结构对蒸发式冷凝器内腔流场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它们对蒸发式冷凝器的传热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多面进风比同单面进风时压力场、速度场分布更加均匀;气流入口的结构对腔内流场有重要,较合适的进风口面积a+可以减少气流入口的湍动程度,降低内部压力场的波动强度,有助于均匀流场的形成。建立了蒸发式冷凝制冷机组性能测试实验平台。研究了不同进风操作(单-双面进风、气流入口大小)和湿球温度对蒸发式冷凝器制冷机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球温度对蒸发式制冷机组性能有重要影响,从18.2℃增大到26.8℃,制冷量和能效比分别减少了20%和27%,压缩机功耗增大9.8%,湿球温度平均每增大1℃,能效比降低3.42%,压缩功增大1.24%。通过对进风口数目的影响实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该结构制冷机组的最佳进风方式为双面进风,最佳进风风量为4900m3/h,当湿球温度为19.2℃时,制冷机组的最大制冷量为32.3kw,能效比4.63;当湿球温度为19.8℃时,最大制冷量为32,能效比4.6。通过对进风口面积大小的影响实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最佳进风口面积与盘管传热面积之比为0.14,蒸发式冷凝器制冷系统能效比能达4.14.5。本文考察了不同负荷下的常规水冷式和蒸发式冷凝空调系统性能,对其工程实际应用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蒸发式空调系统能够很好的满足建筑物的舒适性要求。测试计算了不同负荷情况下两种空调系统的冷凝温度和系统COP。结果表明采用蒸发式冷凝技术,空调机组IPLV比水冷式高21.1%,比风冷式高36.8%。对该工程应用实例的节能分析表明,该蒸发式冷凝空调系统达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全年平均能耗指标比改造前水冷式系统要低16.01%,季节能效比高27.3%。本课题通过对蒸发式冷凝器流场分析及空调系统节能研究,丰富了蒸发式冷凝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体系,为进一步研究蒸发式冷凝器的性能及其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李延雷[10](2010)在《用于小型汽轮机排汽冷却的蒸发冷凝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蒸发式冷凝器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冷却设备,将这种冷凝器用于小汽机的排汽冷凝,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的目标是设计用于小型汽轮机排汽冷却的蒸发式冷凝器,为其在国内火电厂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在分析蒸发式冷凝器原理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型空冷机组汽动给水泵小汽机采用蒸发冷凝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分析蒸发式冷凝器的热质传递过程,建立了蒸发式冷凝器的传热传质理论模型。最后,在此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华能上安电厂#6直接空冷机组的小汽机进行了设计计算。通过分析各参数对蒸发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为蒸发式冷凝器的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了参考。
二、蒸发式冷凝在制冷工艺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蒸发式冷凝在制冷工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冷库智能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冷库制冷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制冷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描述及控制要点 |
2.1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描述 |
2.1.1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简介 |
2.1.2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描述 |
2.2 大型冷库制冷系统控制要点分析 |
2.3 冷库制冷控制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库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 |
3.1 PID控制算法 |
3.2 模糊PID控制算法 |
3.2.1 模糊控制器原理 |
3.2.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3.3 变论域模糊控制算法 |
3.3.1 变论域模糊控制原理 |
3.3.2 变论域调整机构的设计 |
3.4 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3.4.1 冷库温度数学模型建立 |
3.4.2 仿真分析 |
3.5 冷库节能控制方法 |
3.5.1 制冷压缩机能量调节方式 |
3.5.2 制冷系统节能控制设计 |
3.6 小结 |
第4章 大型冷库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冷库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
4.2 冷库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氨气泄漏检测与处理 |
4.2.2 FCS总线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4.2.3 控制器设计 |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节能控制程序设计 |
4.3.2 温度控制程序设计 |
4.3.3 自动融霜程序设计 |
4.4 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
4.4.1 WINCC组态软件 |
4.4.2 WINCC与S7-200SMART通讯 |
4.4.3 监控系统设计 |
4.5 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控制效果分析 |
4.5.1 控制系统实现 |
4.5.2 控制效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液氨事故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化工企业风险管控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涉氨制冷企业风险分析 |
2.1 氨制冷工艺介绍 |
2.1.1 氨制冷系统的制冷工作原理 |
2.1.2 制冷系统的制冷设备 |
2.2 涉氨制冷企业风险识别 |
2.2.1 氨物质的风险 |
2.2.2 工艺风险 |
2.2.3 设备风险 |
2.2.4 管理风险 |
2.3 风险评价 |
2.3.1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 |
2.3.2 评价方法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 |
3.1 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 |
3.2 风险管控体系的介绍 |
3.2.1 风险分析与分级 |
3.2.2 隐患排查与治理 |
3.2.3 安全教育培训 |
3.2.4 风险管理 |
3.2.5 应急救援 |
3.2.6 职业健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涉氨制冷企业风险评估 |
4.1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4.1.1 德尔菲法 |
4.1.2 层次分析法 |
4.1.3 MATLAB计算软件 |
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介绍 |
4.3 工程实例应用 |
4.3.1 企业概况 |
4.3.2 确定评价因素集 |
4.3.3 确定评语集或评价等级集 |
4.3.4 进行单因素评价 |
4.3.5 建立评价矩阵 |
4.3.6 确定权重向量 |
4.3.7 模糊合成与决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长沙某购物广场热泵机组冷凝器蒸发式改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理论分析 |
1.1 冷凝器传热效果分析 |
1.2 冷凝器选用比较 |
1.3 理论分析结论 |
2 工程实践 |
2.1 工程概况 |
2.2 改造方案 |
2.3 原始参数 |
3 改造前后运行参数比较 |
4 改造前后经济效益比较 |
(1) 改造后每天产生的经济效益 |
(2) 改造投资回收时间 (按造价最高金额计算) |
(3) 每年节约电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按每年制冷周期5个月计算) |
5 结论 |
(4)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牛奶冷却系统设计及制冷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牛奶冷却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牧场节能方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组态软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组态软件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组态软件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2 冰水机组系统设计 |
2.1 冰水机组系统概述 |
2.1.1 冷水机组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2 牛奶冷却系统流程 |
2.1.3 冰水机组的特点 |
2.2 冰水机组控制概述 |
2.2.1 冰水机组控制流程分析 |
2.2.2 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
2.3 冰水机组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3.1 PLC与MCGS组态软件 |
2.3.2 冰水机组控制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冰水机组设备选型及计算 |
3.1 设计背景 |
3.2 冰水机组的设计条件 |
3.2.1 设计参数 |
3.2.2 制冷量的确定 |
3.2.3 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确定 |
3.3 冰水机组的设计及选型 |
3.3.1 螺杆压缩机的选型 |
3.4 制冷装置热交换设备的计算 |
3.4.1 热交换器传热的影响因素及过程的热平衡分析 |
3.4.2 蒸发式冷凝器的热力分析 |
3.4.3 板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 |
3.4.4 蒸发式冷凝器的选型计算 |
3.4.5 蒸发器的选型计算 |
3.4.6 节流机构 |
3.4.7 冰水机组的建立 |
3.5 制冷系统其它设备的设计 |
3.5.1 闭式冷却塔的选型 |
3.5.2 泵站与水箱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冰水机组的PLC控制设计分析 |
4.1 PL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4.1.2 系统回路设计 |
4.2 PLC控制器和变频器 |
4.2.1 PLC控制器的选型 |
4.2.2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
4.3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冰水出水温度控制 |
4.3.2 循环水泵启停控制 |
4.3.3 能量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5 冰水机组的组态监控系统设计 |
5.1 MCGS组态软件的系统构成 |
5.1.1 MCGS组态软件的整体构成 |
5.1.2 MCGS组态软件的五大组成部分 |
5.1.3 MCGS组态软件的功能和特点 |
5.1.4 MCGS实时数据库 |
5.2 牛奶冷却系统过程演示 |
5.2.1 系统要求 |
5.2.2 工程建立 |
5.2.3 制作动画流程 |
5.2.4 实时数据库的建立 |
5.3 模拟设备 |
5.4 编写控制流程 |
5.5 用户窗口组态 |
5.5.1 系统实时数据界面设计 |
5.5.2 系统报警信息界面设计 |
5.6 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远程控制 |
5.6.1 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块 |
5.6.2 基于MCGS远程控制的优势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5)蒸发式冷凝器在气田的应用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蒸发式冷凝器的组成结构 |
2 蒸发式冷凝器的工作原理 |
3 蒸发式冷凝器在气田处理厂的应用 |
4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4.1 结垢问题 |
4.2 防冻问题 |
4.3 水质问题 |
4.4 生物污染物问题 |
(7)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模拟、实验及节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能耗发展趋势和空调能耗现状分析 |
1.1.2 空调用制冷机组的种类和特点 |
1.2 非饱和蒸发冷凝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
1.2.2 实验与应用研究进展 |
1.2.3 模型及模拟研究进展 |
1.3 蒸发式冷凝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研究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 |
1.5 课题来源、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1.5.1 课题来源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之处及主要特色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蒸发式冷凝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 |
2.1 前言 |
2.2 水平管外非饱和蒸发传热传质的物理模型 |
2.3 水平管外非饱和蒸发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 |
2.3.1 多相流模型 |
2.3.2 控制方程 |
2.3.3 表面张力与壁面粘附 |
2.3.4 气液界面剪应力动量源项 |
2.4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2.4.1 初始条件 |
2.4.2 边界条件 |
2.5 网格划分及其数值求解方法 |
2.6 计算结果及分析 |
2.6.1 模型可靠性验证 |
2.6.2 气-液两相流顺流和逆流的比较 |
2.6.3 气-液两相流逆流的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2.6.4 非饱和蒸发的传热传质机理探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实验装置 |
3.1 前言 |
3.2 实验装置介绍 |
3.2.1 制冷剂循环系统 |
3.2.2 冷却水循环系统 |
3.2.3 冷冻水循环系统 |
3.2.4 数据采集系统 |
3.3 实验测试数据及实验步骤 |
3.3.1 数据测量 |
3.3.2 实验步骤 |
3.4 实验数据处理 |
3.4.1 冷却水喷淋密度的计算 |
3.4.2 制冷量的计算 |
3.4.3 冷凝热负荷的计算 |
3.4.4 传质与传热关系的计算 |
3.4.5 能效比的计算 |
3.5 误差分析 |
3.5.1 间接测量误差分析基本公式 |
3.5.2 基本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
3.6 夏季工况下的测试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数值模拟 |
4.1 前言 |
4.2 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各主要部件的模型 |
4.2.1 压缩机数学模型 |
4.2.2 蒸发器数学模型 |
4.2.3 蒸发式冷凝器数学模型 |
4.2.4 膨胀阀数学模型 |
4.3 模型求解和验证 |
4.3.1 压缩机模型求解和验证 |
4.3.2 蒸发器模型求解和验证 |
4.3.3 蒸发式冷凝器模型求解和验证 |
4.3.4 系统模型求解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性能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机组压缩机的优化选择 |
5.3 制冷剂对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影响 |
5.3.1 不同制冷剂冷凝(蒸发)压力随冷凝(蒸发)温度的变化趋势 |
5.3.2 不同制冷剂的能效比随冷凝(蒸发)温度的变化趋势 |
5.3.3 不同制冷剂的压缩比随冷凝(蒸发)温度的变化趋势 |
5.3.4 不同制冷剂的单位容积制冷量随冷凝(蒸发)温度的变化趋势 |
5.4 蒸发器(干式、满液式)对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影响 |
5.5 蒸发式冷凝器强化传热对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影响 |
5.5.1 喷淋密度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
5.5.2 风速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
5.5.3 入口湿球温度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
5.5.4 空气相对湿度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应用研究 |
6.1 前言 |
6.2 蒸发式冷凝制冷机组的选型软件开发 |
6.2.1 设计中涉及到的数学计算模型 |
6.2.2 蒸发式冷凝制冷机组选型软件介绍 |
6.3 蒸发式冷凝制冷机组的示范工程节能研究 |
6.3.1 示范工程介绍 |
6.3.2 示范工程改造方案比较分析 |
6.3.3 蒸发式冷凝制冷机组的研制 |
6.3.4 蒸发式冷凝制冷机组的节能测试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板壳蒸发式乏汽凝汽器设计及传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与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能源利用现状与政策 |
1.1.2 电站冷却系统 |
1.1.2.1 湿式冷却塔循环冷却系统 |
1.1.2.2 空气冷却系统 |
1.1.3 蒸发式冷凝技术在电站凝汽冷却系统中的应用 |
1.1.4 蒸发式冷凝技术理论基础 |
1.1.4.1 蒸发式冷凝器工作原理 |
1.1.4.2 蒸发式冷凝器分类 |
1.2 蒸发式冷凝技术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来源 |
1.3.1 研究意义 |
1.3.2 课题来源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热质传递模型与解析 |
2.1 前言 |
2.2 热质传递过程分析 |
2.3 热质传递模型 |
2.3.1 理论分析模型的建立 |
2.3.2 模型的数值解析 |
2.3.3 模型中的(半)经验公式汇总 |
2.3.3.1 板内冷凝系数的计算 |
2.3.3.2 板外壁面与水膜间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 |
2.3.3.3 板内乏汽到板外喷淋水的总传热系数 |
2.3.3.4 板外喷淋水向空气的总传质系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设计 |
3.2.1 实验测试系统 |
3.2.2 实验装置设备 |
3.2.3 实验测试 |
3.2.4 实验步骤 |
3.3 实验数据处理 |
3.3.1 实验数据分析 |
3.3.1.1 换热量的计算 |
3.3.1.2 喷淋密度的计算 |
3.3.1.3 空气-水当量传热系数的计算 |
3.3.1.4 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
3.3.2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
3.3.2.1 误差分类 |
3.3.2.2 误差处理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红外摄像分析 |
3.4.2 最佳喷淋密度的确定 |
3.4.3 风速影响分析 |
3.4.4 热负荷影响分析 |
3.4.5 环境湿球温度影响分析 |
3.4.6 凝汽传热性能影响参数对比 |
3.4.7 模型的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热传质与阻力准则实验关联式总结 |
4.1 前言 |
4.2 实验装置、流程与步骤 |
4.3 实验数据处理 |
4.3.1 板内冷凝传热系数的计算 |
4.3.2 板壁与水膜间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 |
4.3.3 空气-水膜间的总传质系数的计算 |
4.3.4 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
4.3.5 压降的计算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4.1 水膜传热系数关联式 |
4.4.2 舍伍德数关联式 |
4.4.3 空气对流传热努塞尔数关联式 |
4.4.4 压降关联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优化计算 |
5.1 前言 |
5.2 板壳蒸发式乏汽凝汽器的设计计算 |
5.2.1 设计优化计算目标 |
5.2.2 设计计算方法进展 |
5.2.3 设计方法及流程 |
5.2.4 空气物性参数计算 |
5.2.5 设计计算软件开发 |
5.3 相关附属设备选型计算 |
5.3.1 风机 |
5.3.2 循环水泵 |
5.3.3 其他附件 |
5.4 本章小结 |
论文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蒸发式冷凝器流场分析及其应用于空调的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空调技术 |
1.1.2 空调节能节水的重要性 |
1.1.3 空调冷凝器的种类及特点 |
1.1.4 蒸发式冷凝器的运行原理、分类及其特点 |
1.2 本课题提出的目的意义 |
1.3 蒸发式冷凝器流场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1.4 蒸发式冷凝器设计及其在空调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之处与主要特色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蒸发式冷凝器传热分析及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
2.1 前言 |
2.2 传热传质机理过程分析 |
2.3 传热传质系数分析与计算 |
2.3.1 管内冷凝传热系数 |
2.3.2 管外壁和水膜对流传热系数αw |
2.3.3 水膜和空气间对流传热系数αw,a |
2.3.4 水膜界面和空气间对流传质系数Km |
2.4 蒸发式冷凝器内腔流场的数值模拟 |
2.4.1 蒸发式冷凝器物理模型 |
2.4.2 数学模型与边界条件 |
2.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蒸发式冷凝空调机组节能分析及实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制冷理论 |
3.2.1 制冷循环 |
3.2.2 冷凝温度对制冷机的影响 |
3.3 蒸发式冷凝器在制冷机组中的节能 |
3.3.1 蒸发式冷凝器对冷却系统的节能 |
3.3.2 蒸发式冷凝器对压缩机的节能 |
3.4 蒸发式冷凝器制冷机组性能实验研究 |
3.4.1 实验目的 |
3.4.2 实验装置与流程 |
3.4.3 实验方法 |
3.4.4 实验数据处理 |
3.4.5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蒸发式冷凝空调系统的应用测试 |
前言 |
4.1 工程概述 |
4.2 测试内容和方法 |
4.3 测试仪器 |
4.4 测试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蒸发式冷凝空调系统的能效分析 |
5.1 前言 |
5.2 IPLV(部分符合性能值)比较 |
5.2.1 AR1550/590 标准适用的范围 |
5.2.2 标准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性能值的确定 |
5.3 SEER 的比较 |
5.3.1 空调季节能效比SEER 的计算方法 |
5.3.2 空调季节能效比SEER 的计算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用于小型汽轮机排汽冷却的蒸发冷凝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蒸发式冷凝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
1.2.1 国外研究进展和应用 |
1.2.2 国内研究进展和应用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汽动给水泵小汽机采用蒸发式冷凝的可行性研究 |
2.1 蒸发式冷凝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2.2 汽动给水泵小汽机冷却系统简介 |
2.3 汽动给水泵小汽机采用蒸发式冷凝系统与水冷却系统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模型的研究 |
3.1 蒸发式冷凝器热质传递过程的分析 |
3.2 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模型的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蒸发式冷凝器的设计实例 |
4.1 蒸发式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
4.2 蒸发式冷凝器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4.2.1 蒸发式冷凝器沿程的参数分布 |
4.2.2 蒸发式冷凝器各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蒸发式冷凝在制冷工艺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冷库智能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刘瑞恒.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研究[D]. 陈慧芳.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3]长沙某购物广场热泵机组冷凝器蒸发式改造探讨[J]. 李晓,王伟红.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3(05)
- [4]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牛奶冷却系统设计及制冷工艺研究[D]. 郭冰.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3(03)
- [5]蒸发式冷凝器在气田的应用及改进措施[J]. 海显莲,马骞,姬伟华,贾婷婷.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01)
- [6]蒸发式冷凝机组在地铁车站的应用分析[J]. 吴允昌. 都市快轨交通, 2012(04)
- [7]蒸发式冷凝制冷系统的模拟、实验及节能应用研究[D]. 尹应德.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8]板壳蒸发式乏汽凝汽器设计及传热性能研究[D]. 钟振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蒸发式冷凝器流场分析及其应用于空调的节能研究[D]. 刘清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10]用于小型汽轮机排汽冷却的蒸发冷凝器设计[D]. 李延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