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碎玻璃在工业中的开发和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泉,文进,童慧,王亚名[1](2021)在《添加剂对锂尾矿制备泡沫玻璃陶瓷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锂尾矿为主要原料,选取碎玻璃、氟硅酸钠、芒硝、硼砂为助熔剂,SiC为发泡剂,采用高温熔融发泡法在850~975℃制备了气孔分布均匀、孔径大小合适的泡沫玻璃陶瓷材料,锂尾渣的用量可达63%~70%。研究发现添加剂用量、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试样发泡有较大的影响。利用70%锂尾矿制备发泡陶瓷材料,可在烧结温度为975℃、保温时间为10min制备出容重为0.68g/cm3,抗压强度为4.14MPa,导热系数为0.282W/(m·K)的泡沫陶瓷材料。
付伟超,张玉林[2](2021)在《非规则框架结构设计概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非规则框架结构建筑出现,传统的框架结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结构设计的需要,非规则框架结构的设计优点在传统框架结构设计中显得尤为突出。笔者从框架结构在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其中非规则形状的框架结构的重要设计要点和特殊部位的具体设计进行说明。
陈默[3](2020)在《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与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密切相关。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和行动纲要,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全国很多省份也纷纷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3年,中国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并发布了十大建设模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乡村景观的整体规划和系统建设变得越发重要。美丽乡村建设旨在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景观营造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实际的乡村建设当中,既要重视景观营造的新规划和新建设,也应关注其中废弃材料的再利用。这是因为,拆除改建等产生的废弃材料数量巨大,据资料显示1,每年我国建筑材料类垃圾排放总量在15亿吨以上,根据国内外回收再利用技术条件看,此类垃圾绝大多数都可被再利用,但是国内真正的再利用率却不足5%,可见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而其中针对乡村景观营造方面材料再利用的研究就更为缺乏,因此本文就由此入手展开相关的研究。本文以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可再利用的材料为研究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选择了11处北京地区较具代表性的乡村进行调研,结合相关文献的搜集,梳理了北京地区生态型、文化型、农业产业型乡村景观特征和材料再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材料再利用的主要三个问题:缺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视;乡村废弃材料回收效率低导致经济成本增加;乡村本土风貌及景观艺术性的缺失。在对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常见的废弃材料进行系统的分类后,归纳了废弃材料可再利用的方式。基于生态环保、经济节约、地域文化这三个方面对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做出评价。材料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伴随其整个生命周期,实现好材料的再利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对自然资源开发与能源消耗,还可以有效减少乡村废弃物产量。本文提出材料再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指标,希望能够完善乡村废弃物的回收环节,推动废弃材料交易平台的建立。不同的废弃材料有着各自的色彩、形状与质感,同时也承载着场地的地域特征与历史文化信息,可以根据这些废弃材料的具体特征,结合场所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再利用。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材料再利用必然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使材料再利用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许盼[4](2019)在《高压密相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大规模高效干煤粉气化技术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及冶金等领域,含碳粉体高压密相气力输送是气流床干煤粉气化的关键难点技术之一。粉体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的固相浓度高,流动形态复杂,相关的输送规律和机理不完善,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本文在分析粉体流动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含碳粉体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的输送特性、管道阻力特性和输送稳定性等,获得了影响高压密相输送特性的内在机制。对褐煤、烟煤、无烟煤、生物质和石油焦等多种含碳粉体物料进行了系统的流动特性试验研究,通过分析休止角、Hausner指数、压缩度等基础流动性参数,揭示了粉体物料特性与流动性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物料粒径的增大,Hausner指数、压缩度、休止角均逐渐减小,粉体物料的流动性逐渐变好,流化试验获得的粉体流动性参数与休止角、Hausner指数的结果一致。在高压发料罐式密相输送试验装置上系统的进行了多种物料的高压密相输送试验研究,获得了操作参数和粉体物性对输送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不同物料的输送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水含量是影响煤粉输送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获得了两种粒径内蒙褐煤和一种烟煤稳定输送的外水含量极限值,粒径较小的褐煤对外水含量的变化更为敏感,相近粒径的烟煤外水含量极限值明显低于褐煤。采用较为简便快捷的Hausner指数和休止角测量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不同煤粉稳定输送的外水含量极限值。本文研究的无烟煤的输送能力随着粒径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即存在一个最优的粒径值,此时输送能力最大,粒径最小的无烟煤的输送能力明显小于另外两种粒径。试验研究发现生物质与煤粉高压输送特性存在明显差别,生物质在较小的流化风下已经能够得到有效流化,输送能力和固相浓度较高。较高的表观气速时,生物质在水平管能够充分悬浮,管中心的固相浓度较高,而煤粉输送存在沉积现象,管道底部固相浓度较高,管道上部的固相浓度较低。首次发现石油焦输送过程中在输送管道内壁形成坚硬、致密的石油焦垢层,研究发现颗粒静电效应、输送压力、颗粒的表观含油量以及固相运动速度均对石油焦垢层的形成过程有重要影响,将一定比例的无烟煤与石油焦混合,能显着减轻石油焦输送时垢层的形成。对含碳粉体的高压密相输送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不同输送管段的阻力特性。采用附加压降法拟合了不同管段的压降经验关系式,模型预测值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获得了不同外水含量褐煤水平管的压降关系式,发现外水含量对小粒径褐煤的固相摩擦系数的影响较大,对于粗粒径褐煤的固相摩擦系数影响较小。运用SHANNON熵分析法和域重坐标分析法(HURST指数)对水平管差压信号进行分析,对物料的输送稳定性进行了探讨。两种分析方法对流化风量、补充风量和总输送差压变化的预测结果比较一致,均能预测操作参数的变化对输送稳定性的影响变化趋势。两种分析方法对同种煤粉不同粒径的稳定性预测结果区分度不明显。
鞠云鹏[5](2016)在《马蹄焰玻璃窑炉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蓄热式马蹄焰玻璃窑炉是我国日用玻璃行业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炉型。与其它炉型相比,炉体有一对蓄热室、窑体体积较小、投资相对少、炉体散热量也相对较小。玻璃窑炉作为高耗能设备,其生产过程中的高产量、高质量、高寿命、低能耗、低污染是国内外厂家一直关注的问题。要实现“三高两低”目标,就要抓好配料和窑炉的控制环节。因此,从理论方面对配料过程的混合均匀度、窑炉的数学模型及窑炉控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为不同炉型在不同工艺要求下的设计理论和生产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以马蹄焰玻璃窑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马蹄焰玻璃窑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估算和实际工况实测的温度分布的前提下,通过浮力修正的湍流k??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连续性方程来表示气流场的三维数学模型。在收敛的气流场的基础上,温度场模型通过蓄热室不同方位气体流量数据来解决热量交换的计算问题,进而得出窑炉中蓄热室的工作状况。窑炉对象的复杂主要体现在运行过程中各参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进而会加大控制的难度。以不变性原理解耦算法为基础,温度、压力耦合系统可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单变量系统,进而可以实现对两个子系统进行单独控制的目的。以解耦后的温度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可表示为以燃料流量为输入量,以温度测量值为输出量的带控制量的自回归模型。在对模型的辨识过程中,为防止单种辨识方法具有片面性,分别采用批处理最小二乘法、递推最小二乘法、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梯度校正参数估计法对模型进行辨识。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采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即不采用辨识过程中所用的输入输出数据,将新采集的输入数据施加于模型,并将模型输出数据与实际输出数据进行对照,以决定辨识模型的优劣。同时根据不同辨识方法的应用场合,最终决定出模型参数。由于新辨识出的模型是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形式,为方便研究系统在控制系统作用下的响应情况,根据实数位移定理,首先将差分方程转化为z域内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根据z与s的关系(Tsez?),即可转化为复数域内的数学模型。基于所得到的复数域内的窑炉温度数学模型,分别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将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于对象,结果表明:自平衡对象存在稳态偏差,系统最终稳态值不等于1。同时由于缺乏调节器的控制作用,所以系统的调节时间、上升时间、稳态时间都较长。因此,要想使系统的响应达到理想的效果,需加入控制调节器。将PID控制器的不同环节分别作用于被控对象,相对于未加调节器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得到改善,但仍存在控制器参数调节比较复杂的问题。参数调节方面,首先采用IFT调节方法与传统的PID参数调节方法进行对照分析,通过Matlab软件分析得出,IFT调节作用下系统的性能指标更优。然后,将IFT方法、改进的PID控制方法、二维模糊控制器温度自适应控制方法、基于Mamdani模型的模糊神经控制方法分别作用于被控对象,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基于FNN的智能控制方法在控制器参数调节方面更具优势,可以明显缩短调节时间、上升时间,减小超调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在配料系统的设计方面,针对目前配料业所存在的配料工艺复杂、自动化水平低的问题,采用PLC、智能配料仪表、CX-Protocol相互协作的方式,通过CX-Protocol来表达PLC与智能配料仪表间所传递的信息,实践表明新型全自动配料系统可以减少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企业开支。针对配料过程中配料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混合均匀度极值寻优方法,通过神经网络来建立配料混合均匀度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函数关系,以进化BP神经网络的预测值来代替遗传算法中的个体适应度值,通过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功能得到配料的最佳混合均匀度值。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分析得出,进化BP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极值寻优方法能够提高配料的混合均匀度,为玻璃窑炉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高瑞红[6](2016)在《碎玻璃清洗机的仿真模拟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泡沫玻璃的制造工艺流程为切入点,提出碎玻璃清洗机的研究课题。论文通过对碎玻璃清洗机工作装置的研究,达到对碎玻璃清洗机的改进和优化,最终提高碎玻璃清洗机的清洗效果。论文开始介绍了碎玻璃清洗机在泡沫玻璃的生产中所起作用及其重要性,从而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碎玻璃清洗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同时提出采用离散单元法分析软件EDEM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及其优势。论文以太原科技大学研究设计并已投入工厂生产中的碎玻璃清洗机为样机,介绍了碎玻璃清洗机的结构组成及其优缺点,给出碎玻璃清洗机的生产能力和功率的计算公式。之后使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完成了碎玻璃清洗机模型的建立,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碎玻璃清洗机的变形与应力云图,为后续的EDEM仿真提供支撑。论文针对目前对碎玻璃清洗机的设计及计算机仿真研究较少的情况,使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碎玻璃清洗机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进行深入研究,为此笔者设计了17组仿真对比实验,通过对结构参数仿真数据的分析研究,获得螺旋叶片的螺距和叶片高度对碎玻璃清洗机的影响,并获得最佳螺距范围为250mm-350mm之间,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螺旋叶片高度为160mm-220mm之间;通过对工作参数仿真数据的分析研究,获得筒体的转速和碎玻璃的进料量对物料颗粒的速度影响,通过对物料颗粒的X、Y、Z轴方向速度的对比,得出筒体转速主要影响物料在X轴方向的速度,进料量对物料速度的影响比转速的影响要小很多。本论文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数据及图表,对后续碎玻璃清洗机的改进和研究具有建设性的指导。
段秋桐[7](2015)在《全氧燃烧条件下水蒸气与玻璃熔体的反应及对玻璃结构和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节能减排、提高玻璃成品率,已成为玻璃行业所关注的课题。以此为背景的全氧燃烧浮法熔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非常广泛的研究与应用。Oxy-Fuel(全氧燃烧)是用02替代空气成为助燃气体与燃料混合燃烧的技术。与传统空气助燃技术相比,全氧燃烧工艺在节能减排的同时还能提升玻璃质量,是浮法玻璃窑炉未来发展的新方向。玻璃是由多相多组分晶态矿物原料经过高温且复杂的物化反应最终形成均匀非晶态物质的一个过程。因此,玻璃的制备是一种典型的物质反应过程。全氧燃烧玻璃熔窑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窑炉气氛的改变,玻璃熔窑中水蒸汽含量达到50%以上。玻璃熔体吸收水汽的能力特别强,熔体与水蒸气大面积接触,致使水分进入玻璃体后发生反应并对玻璃的结构网络产生影响,导致玻璃的质量和性能发生改变。水进入玻璃体后与玻璃熔体发生理化反应会对玻璃的结构网络、质量、性能产生何等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文本通过实验室高温气氛炉模拟全氧燃烧熔窑气氛(H2O:CO2=1:1)和过量水蒸气气氛,探索全氧燃烧熔制环境下玻璃配合料的最佳方案。同时,对全氧燃烧玻璃试样的结构网络、羟基含量、热膨胀系数、气泡、耐水性及显微硬度等性能进行测试,对影响全氧燃烧玻璃质量及性能的各重点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全氧燃烧条件下芒硝含率1.5~2.0%、碳粉含率3.0%时玻璃的澄清质量最好。2.与空气助燃相比,全氧燃烧过量水蒸气气氛燃烧环境下随着玻璃熔体中羟基(-OH)含量的增多,玻璃的维氏显微硬度平均下降了约5.6%。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升高,玻璃的耐水性、软化点温度以及玻璃中气泡数目都逐渐降低。3.全氧燃烧环境下,通过实验发现全氧燃烧配合料中最好使用低含水量碎玻璃,避免使用高含水碎玻璃所造成玻璃中含水量过高而导致性能大幅度减弱的问题。同时使用低含水碎玻璃的用量在35%左右为宜。4.29Si MAS-NMR结果显示高含水玻璃结构网络中Q(4)比例减少,Q(3)和Q(2)比例升高。水蒸汽对玻璃熔体内部网络结构产生了影响,玻璃体结构网络的变化对玻璃性能有显着的影响。5.通过计算发现在全氧燃烧条件下(H2O:CO2=1:1)玻璃熔体中碱含量损失比空气助燃多0.0925mass%。因此全氧燃烧玻璃配合料要比空气助燃配合料中纯碱的挥发率基值高出0.352%左右才能确保全氧燃烧玻璃成品中碱含量的稳定。6.实验室模拟全氧燃烧工艺条件下采用高温熔化(1580℃、0.5h)和低温澄清(1450℃、3h)能有效减少玻璃熔体中气泡数量,提高玻璃质量。
李婷[8](2014)在《废旧玻璃的回收开发利用在国外》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碎玻璃虽说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但事实上尤其在不发达国家却是一种灾难,因为回收率低,浪费了原料及间接能源不说,还只能作为"鸡肋"式的垃圾,弃之可惜,用之不能,又不能焚烧,深埋也不能分解,还严重污染了土质及地下水资源。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和工业废玻璃。回收的废玻璃经分类、清洗后,一部分废玻璃经挑选后可直接重新应用,如制镜和做玻璃饰面材料等。一部分废玻璃经加工、粉碎后,将其掺入配合料中用来熔化玻璃。玻璃工厂每天都有大量的玻璃废料产生,据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统计,废玻璃量占
马涛[9](2014)在《英国煤炭工业发展及其与工业革命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煤炭工业是英国的传统工业部门,虽然现如今英国的采煤业已经萎缩到了十分弱小的程度,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已无足轻重,但是没有人会否认煤炭工业在英国经济史上的辉煌地位。如果说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煤炭、钢铁和棉纺业的时代,那么煤炭就是支撑英国经济的完成跨越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考察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期英国煤炭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煤炭工业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共三章。第一章阐述英国1700年以前煤炭工业的初步发展。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1500年以前以及1500-1700年。在前一个阶段英国很少使用煤炭作为燃料,虽然在这段时期英国留有一些用煤的记录和遗迹,但可以说这时期对煤炭的使用仅是极少数的偶然现象。因此这时的煤炭市场也都只局限在个别的采煤点附近。而在第二个阶段(1500-1700)英国的煤炭产量出现了革命性的增长,而且就增长速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增长速度要比1700年以后的增速还要迅猛。但是总体而言1700年以前的煤炭工业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这一时期英国的产煤区较少,而且以东北部煤区为主,其产量几乎占英国总产量的一半。就煤炭市场而言,伦敦煤炭市场在这一时期几乎垄断了英国的煤炭贸易,“纽卡斯尔——伦敦”贸易模式是该时期的英国沿海贸易的一大亮点。另外,这一时期的煤炭工业还处在英国经济结构的边缘,几乎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领域独立发展起来的,无论在资本,还是在技术创新方面,都仅仅局限在煤炭工业自身,因此该时期的煤炭工业对英国整体经济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不过煤炭工业的发展却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做了技术准备,包括蒸汽机的发明和最早使用,都是在煤炭工业中出现的。因此内夫也将这一时期“大工业”中所出现的技术性变革称为“早期工业革命”。第二章阐述18世纪到19世纪初英国煤炭工业的大发展。17世纪出现的能源危机促使英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由有机物能源向矿物能源转变,煤炭在这一时期逐渐代替木材和木炭成为英国最主要的能源,这一能源结构的质变也刺激了英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东北部产煤区的地位开始动摇,并最终被中西部煤区所取代,在英国出现了十大产煤区并存的煤炭生产格局。随着18世纪英格兰中西部工业生产的发展,煤炭消费逐渐由以家庭消费为主转向工业消费为主导,家庭消费为辅的煤炭消费模式,这主要得益于冶铁、蒸汽机这些技术性变革的突破性进展。消费模式的转变也冲击了伦敦煤炭市场的垄断地位,中西部以工业需求为主体的煤炭消费市场开始兴起。由于这一时期英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对资本的需求超出了煤矿业自身的能力,因此煤炭资本的来源也逐渐的开始面向整个英国社会,这不仅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英国金融资本的流动,使得煤炭经济收益可以流入其它的经济领域,从而打破了 1700年以前煤炭工业处于英国经济结构边缘的尴尬局面。第三章阐述英国煤炭工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煤炭工业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以矿物能源为主体的英国在18世纪就已经建立起了发达的煤炭工业。18世纪初英国煤炭技术,特别是煤矿安全技术上的突破,导致了蒸汽机的发明,英国煤矿区的这一实质性的发明在日后催生出来一个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并且英国发达的煤炭工业也为后期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能源供应。工业革命对煤炭的需求反过来又刺激了采煤业的发展,并改变了英国的产煤分布格局以及煤炭市场格局,全国性煤炭市场雏形开始显现。由于煤炭资源自身的特性从而使得其运输成本在煤价的构成中所占比重极高,由此产生的“双轨制煤价”就使得英国不得不去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以降低中心消费地区的煤价。也正是出于此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运河建设的高潮,发达的运河网络在促进煤炭工业成长的同时,也改变了英国的经济格局。另外,英国所特有的“高工资,低煤价”经济模式也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促使英国开始寻求利用低廉的煤炭来降低生产成本。低廉的煤炭价格促使英国的工程师不断的改进蒸汽机,将蒸汽动力的应用从采矿部门推广到其它的工业生产领域,机器大生产最终在英国代替了手工工场。廉价而充足的煤炭是支撑近代英国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是英国顺利的走出能源危机并走向工业时代。煤炭工业也同样享受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使其自身不断的成熟、壮大。煤炭工业与工业革命在18-19世纪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跨越发展。
马卓识,宁伟,罗理达,刘津,汪庆卫[10](2013)在《玻璃窑炉节能减排的若干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玻璃工业中,玻璃熔化的能耗占整个生产能耗的3075%,根据玻璃品种的不同,能源成本占总成本的1025%。如今能源的价格急剧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二氧化碳的限制排放促使玻璃行业要进行熔制技术改进,以此来提高窑炉效率。本文以玻璃窑炉节能的途径和方法为主题进行若干论述,主要有:耗能行为、窑墙散热、熔化能耗及粉尘尾气处理等几个方面。另外还对新的玻璃电熔和全氧燃烧等节能新技术予以介绍。
二、碎玻璃在工业中的开发和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碎玻璃在工业中的开发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添加剂对锂尾矿制备泡沫玻璃陶瓷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原料与过程 |
1.2 性能检测与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助熔剂对锂尾矿熔融性能的影响 |
2.1.1 玻璃粉及其用量对锂尾矿熔融性能的影响 |
2.1.2 Na2SiF6及其用量对锂尾矿熔融性能的影响 |
2.1.3 硼砂的掺入和用量对锂尾矿熔融性能的影响 |
2.2 SiC发泡剂添加量对发泡性能的影响 |
2.3 玻璃粉的比例对发泡性能的影响 |
2.4 试样的物相组成与性能 |
(2)非规则框架结构设计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非规则框架结构概述 |
2 非规则框架结构布置 |
3 非规则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
4 三缝合一 |
5 归并包络设计 |
6 非规则框架结构配筋设计 |
(3)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 |
1.4.1 营造对象选取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地调研 |
1.5.2 文献分析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北京乡村景观的分布与特色 |
2.1 北京乡村概况 |
2.1.1 北京地区乡村分布与历史沿革 |
2.1.2 美丽乡村背景下北京乡村建设方向 |
2.2 北京乡村景观特征 |
2.2.1 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型乡村景观 |
2.2.2 以历史文化特色为主的文化型乡村景观 |
2.2.3 以产业特色为主的的农业型乡村景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概述 |
3.1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的回顾 |
3.1.1 早期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 |
3.1.2 现代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 |
3.2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的应用情况 |
3.2.1 以自然环境为主导的乡村景观营造 |
3.2.2 以场地历史为主为主导的乡村景观营造 |
3.2.3 以特色产业区为主导的乡村景观营造 |
3.3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
3.3.1 缺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视 |
3.3.2 乡村废弃材料回收效率低导致经济成本增加 |
3.3.3 乡村本土风貌及景观艺术性的缺失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废弃材料的形态与再利用方式 |
4.1 可再利用材料的分类 |
4.1.1 可回收的废弃材料 |
4.1.2 不可回收的废弃材料 |
4.2 废弃材料的直接再利用 |
4.2.1 使用后的废弃材料直接再利用 |
4.2.2 闲置的废弃材料直接再利用 |
4.3 废弃材料的加工再利用 |
4.3.1 二次加工后再生循环 |
4.3.2 二次加工后再生利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材料再利用案例分析 |
5.1 国外案例分析 |
5.1.1 日本上胜町 |
5.1.2 欧洲生态村 |
5.2 国内案例分析 |
5.2.1 江西景德镇 |
5.2.2 德清莫干山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的生态环保评价 |
6.1 基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价 |
6.1.1 有效降低自然资源开发与能源消耗 |
6.1.2 有效减少乡村废弃物产量 |
6.2 废弃材料的可持续性设计 |
6.2.1 废弃材料的功能再利用 |
6.2.2 废弃材料的循环再生 |
6.3 材料再利用的工艺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的经济节约评价 |
7.1 材料再利用过程中的经济节约指标 |
7.1.1 废弃材料回收与分选阶段 |
7.1.2 废弃材料储存与流转阶段 |
7.1.3 废弃材料加工阶段 |
7.2 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建议 |
7.2.1 回收环节制度的完善 |
7.2.2 推动建立废弃材料交易平台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的地域文化评价 |
8.1 材料再利用的地域文化评价要素 |
8.1.1 保留乡土风貌 |
8.1.2 尊重地域文化特征 |
8.1.3 营造场所精神 |
8.2 废弃材料的地域性表达 |
8.2.1 废弃乡土材料的再利用 |
8.2.2 地域性材料的艺术化 |
8.2.3 地域文化与传统工艺的传承 |
8.3 材料再利用的人文价值评价 |
8.3.1 保留回忆与人文气息 |
8.3.2 增加村民的认同感与参与感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的局限性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压密相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密相气力输送研究综述 |
1.3.1 物料的充气、流化特性与输送特性的关系 |
1.3.2 气力输送料罐供料特性研究 |
1.3.3 管道输送特性研究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试验物料及流动特性 |
2.1 试验物料物性测量仪器及方法 |
2.2 试验物料的基本物性参数 |
2.2.1 试验物料的粒径分布 |
2.2.2 试验物料的微观形貌 |
2.3 试验物料的流动性参数 |
2.3.1 Hausner指数(HR)、压缩度(C)和休止角(AOR) |
2.3.2 试验物料的剪切特性 |
2.4 试验物料的流化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压下煤粉密相输送特性研究 |
3.1 高压密相气力输送试验系统 |
3.1.1 上/下出料发料罐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系统 |
3.1.2 双上出料发料罐高压密相输送系统 |
3.2 颗粒间作用力分析 |
3.2.1 范德华力 |
3.2.2 毛细力 |
3.2.3 静电力 |
3.3 操作参数对煤粉输送特性的影响 |
3.3.1 总输送差压对煤粉输送特性的影响 |
3.3.2 流化风流量对煤粉输送特性的影响 |
3.3.3 补充风量对无烟煤输送特性的影响 |
3.3.4 注入速度对无烟煤输送特性的影响 |
3.4 物性参数对煤粉输送特性的影响 |
3.4.1 平均粒径对煤粉输送特性的影响 |
3.4.2 煤粉种类对煤粉输送特性的影响 |
3.4.3 外水含量对煤粉输送特性的影响 |
3.5 出料方式对煤粉输送特性的影响 |
3.6 输送过程堵塞特性研究 |
3.6.1 输送动力不足造成堵塞 |
3.6.2 物料启动出料时堵塞 |
3.7 输送过程中静电效应和静电测速研究 |
3.7.1 不同物料输送过程中静电效应 |
3.7.2 水平管道颗粒速度研究 |
3.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生物质、石油焦及其与无烟煤混合物的输送特性研究 |
4.1 生物质输送试验研究 |
4.1.1 输送压力对生物质输送的影响 |
4.1.2 输送差压对生物质输送的影响 |
4.1.3 流化风对生物质输送的影响 |
4.1.4 补充风对生物质输送的影响 |
4.1.5 生物质输送过程出现的问题 |
4.2 石油焦单独输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
4.2.1 石油焦输送时发料罐内的架桥结拱 |
4.2.2 石油焦输送时的管壁结垢 |
4.2.3 石油焦输送过程中的堵塞现象研究 |
4.3 石油焦及其与无烟煤混合物料的输送特性研究 |
4.3.1 输送差压对混合物料输送的影响 |
4.3.2 补充风对混合物料输送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高压密相输送阻力特性研究 |
5.1 直管段阻力特性研究 |
5.1.1 生物质和褐煤输送时直管段阻力特性 |
5.1.2 生物质和褐煤输送时直管段压降经验公式拟合 |
5.1.3 无烟煤、石油焦直管段阻力特性试验研究 |
5.1.4 无烟煤、石油焦直管段阻力经验公式拟合 |
5.2 弯管段阻力特性研究 |
5.2.1 褐煤、生物质弯管段阻力特性 |
5.2.2 无烟煤、石油焦弯管段阻力特性 |
5.2.3 弯管段压降经验公式拟合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稳定性研究 |
6.1 SHANNON信息熵分析法及稳定性预测 |
6.1.1 SHANNON信息熵的原理及计算 |
6.1.2 高压超浓相气力输送SHANNON熵分析 |
6.2 重标极差分析法(HURST指数)及稳定性预测 |
6.2.1 重标极差分析法(HURST指数) |
6.2.2 高压密相气力输送过程中稳定性预测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5)马蹄焰玻璃窑炉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马蹄焰玻璃窑炉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马蹄焰玻璃窑炉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2 马蹄焰玻璃窑炉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马蹄焰玻璃窑炉整体结构设计 |
2.2 池窑中不同温区的反应形式 |
2.3 蓄热室数学模型的研究 |
2.3.1 蓄热室内气流场的三维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2 源项和空度的计算 |
2.3.3 蓄热室内温度场的三维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4 集总换热系数的数值计算 |
2.4 窑炉运行工艺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窑炉温度数学模型的辨识与分析 |
3.1 前言 |
3.2 窑炉系统耦合分析 |
3.3 不变性原理解耦算法 |
3.4 窑炉温度系统模型辨识 |
3.4.1 参数模型辨识原理 |
3.4.2 参数模型辨识步骤 |
3.4.3 带控制量的自回归模型 |
3.4.3.1 模型结构参数的确定 |
3.4.3.2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3.4.4 模型参数辨识方法与分析 |
3.4.4.1 模型参数的LS估计 |
3.4.4.2 模型参数的RLS估计 |
3.4.4.3 模型参数的FFRLS估计 |
3.4.4.4 模型参数的RGC估计 |
3.4.5 模型检验与转换 |
3.4.5.1 模型辨识结果 |
3.4.5.2 模型参数的仿真分析 |
3.4.5.3 辨识模型的转换 |
3.5 辨识系统性能常规分析 |
3.5.1 窑炉温度系统时域分析 |
3.5.2 窑炉温度系统频域分析 |
3.6 PID调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3.6.1 有静差调节分析 |
3.6.2 积分速度调节分析 |
3.6.3 比例积分调节分析 |
3.6.4 比例微分调节分析 |
3.6.5 PID调节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窑炉温度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窑炉温度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 |
4.2.1 控制器相关参数调节要求 |
4.2.2 参数的现场凑试 |
4.2.3 临界比例度算法 |
4.2.4 改进内模控制算法 |
4.2.5 迭代反馈调整算法 |
4.2.6 IFT与传统控制方法性能比较 |
4.3 改进PID控制算法 |
4.3.1 窑炉温度系统的积分分离控制及分析 |
4.3.2 窑炉温度系统不完全微分控制及分析 |
4.4 窑炉温度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4.4.2 模糊控制器设计步骤 |
4.5 基于二维模糊控制器的窑炉温度自适应控制 |
4.5.1 二维模糊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 |
4.5.2 仿真及分析 |
4.6 基于MAMDANI模型的模糊神经控制 |
4.6.1 Mamdani模型的建立 |
4.6.2 FNN控制器的的设计 |
4.6.2.1 FNN的结构 |
4.6.2.2 FNN的学习算法 |
4.6.3 仿真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窑炉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引言 |
5.2 配料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
5.3 配料工艺流程 |
5.4 配料控制系统组成 |
5.5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
5.6 给料系统的设计 |
5.7 称重系统的设计 |
5.7.1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结构 |
5.7.2 称重传感器的连接 |
5.8 通讯系统的设计 |
5.8.1 开关量接口的连接 |
5.8.2 串行口及电源的连接 |
5.8.3 通讯协议宏的应用 |
5.9 全自动配料过程 |
5.10系统监控程序设计 |
5.11本章小结 |
6 进化神经网络对配料混合均匀度的预测研究 |
6.1 引言 |
6.2 进化算法机理 |
6.3 进化算法基本要素确定 |
6.4 非线性系统模型建立 |
6.4.1 进化算法优化神经网络过程 |
6.4.2 遗传算法实现 |
6.4.2.1 适应度函数的建立 |
6.4.2.2 选择函数的建立 |
6.4.2.3 交叉函数的建立 |
6.4.2.4 变异函数的建立 |
6.4.2.5 遗传算法主函数 |
6.5 进化BP神经网络性能分析 |
6.5.1 马蹄焰窑炉配料混合均匀度预测分析 |
6.5.2 多入多出非线性系统输出预测分析 |
6.5.2.1 输入输出向量设计 |
6.5.2.2 BP神经网络设计 |
6.5.2.3 BP神经网络性能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窑炉配料混合均匀度非线性函数极值寻优 |
7.1 引言 |
7.2 非线性函数结构 |
7.3 神经单元输出数学模型 |
7.4 梯度下降误差反向传播学习算法 |
7.5 非线性函数预测功能实现 |
7.5.1 数据选择和归一化 |
7.5.2 适应度函数结构确定 |
7.5.3 非线性函数预测结果分析 |
7.6 混合均匀度极值寻优 |
7.6.1 优化算法流程 |
7.6.2 优化方案设计 |
7.6.3 原料组合优化 |
7.7 优化结果分析 |
7.8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目录 |
(6)碎玻璃清洗机的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碎玻璃清洗机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碎玻璃清洗机的工作原理及有限元分析 |
2.1 碎玻璃清洗机的工作原理 |
2.2 碎玻璃清洗机的性能及特点 |
2.3 碎玻璃颗粒运动状态的分析 |
2.4 碎玻璃清洗机工作参数计算 |
2.4.1 生产能力的计算 |
2.4.2 碎玻璃清洗机功率计算 |
2.5 碎玻璃清洗机工作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
2.5.1 有限元法及ANSYS的应用 |
2.5.2 碎玻璃清洗机工作装置的模型建立 |
2.5.3 网格划分及载荷约束 |
2.5.4 计算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EDEM碎玻璃清洗机工作装置的仿真研究 |
3.1 基于EDEM的仿真研究 |
3.1.1 离散单元法和EDEM的应用 |
3.1.2 EDEM仿真研究的难点及挑战 |
3.2 工作装置中物料的接触力学研究 |
3.2.1 碎玻璃颗粒运动计算模型 |
3.2.2 碎玻璃颗粒的接触原理 |
3.2.3 仿真接触模型的确定 |
3.2.4 碎玻璃颗粒物料仿真接触判断 |
3.3 碎玻璃清洗机工作装置仿真参数的建立 |
3.3.1 仿真前处理阶段 |
3.3.2 仿真求解阶段 |
3.3.3 仿真后处理分析 |
3.3.4 碎玻璃物料运动轨迹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碎玻璃清洗机工作装置参数仿真分析 |
4.1 结构参数对颗粒运动影响的分析 |
4.1.1 螺旋叶片螺距对碎玻璃颗粒运动的影响 |
4.1.2 螺旋叶片高度对碎玻璃颗粒运动的影响 |
4.2 结构参数对功率的影响 |
4.2.1 螺旋叶片螺距对功率的影响 |
4.2.2 螺旋叶片高度对功率的影响 |
4.3 工作参数对颗粒运动影响的分析 |
4.3.1 筒体转速对碎玻璃颗粒运动的影响 |
4.3.2 进料量对碎玻璃颗粒运动的影响 |
4.4 工作参数对功率的影响 |
4.4.1 筒体转速对功率的影响 |
4.4.2 进料量对功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全氧燃烧条件下水蒸气与玻璃熔体的反应及对玻璃结构和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全氧燃烧技术的发展史及应用现状 |
1.3 全氧燃烧浮法工艺技术 |
1.3.1 全氧燃烧玻璃熔窑的主要结构及工艺流程简介 |
1.4 浮法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技术优点 |
1.4.1 减少大气污染 |
1.4.2 降低能耗 |
1.4.3 提高熔化率 |
1.4.4 玻璃熔化质量高 |
1.4.5 熔窑设计结构简单,服役时间延长 |
1.5 全氧燃烧气氛下玻璃的结构及性能研究现状 |
1.5.1 全氧燃烧条件下玻璃熔体结构网络研究现状 |
1.5.2 全氧燃烧环境下玻璃体粘度研究现状 |
1.5.3 全氧燃烧条件下玻璃熔体澄清研究现状 |
1.5.4 全氧燃烧环境下玻璃质量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与测试 |
2.1 玻璃试样的制备 |
2.1.1 浮法玻璃组成 |
2.1.2 玻璃的熔制 |
2.2 测试试样的制备 |
2.3 样品测试 |
2.3.1 玻璃中羟基含量测定 |
2.3.2 玻璃结构的测定 |
2.3.3 玻璃热膨胀系数的测定 |
2.3.4 玻璃中气泡测试 |
2.3.5 玻璃中F~(2+)/ΣFe的测定 |
2.3.6 玻璃高温粘度测试 |
2.3.7 玻璃耐水性测试 |
2.3.8 玻璃硬度测试 |
3. 全氧燃烧熔制气氛下玻璃配合料参数研究 |
3.1 全氧燃烧气氛下碳粉含率变化对玻璃熔体的影响 |
3.1.1 碳粉含率变化对玻璃中羟基含量的影响研究 |
3.1.2 碳粉含率变化对玻璃Fe~(2+)/Fe比值的影响研究 |
3.1.3 碳粉含率变化对玻璃体中气泡含量的影响研究 |
3.2 全氧燃烧气氛下芒硝含率变化对玻璃质量的影响 |
3.2.1 芒硝含率变化对玻璃中羟基含量的影响研究 |
3.2.2 芒硝含率变化对玻璃Fe~(2+)/Fe比值的影响研究 |
3.2.3 芒硝含率变化对玻璃体中气泡含量的影响研究 |
3.3 不同种类碎玻璃对全氧燃烧玻璃质量及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影响全氧燃烧熔制玻璃质量、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若干因素讨论 |
4.1 玻璃的微观结构及水在玻璃结构网络中的存在形态 |
4.1.1 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玻璃结构测试 |
4.1.2 ~(29)Si MAS-NMR对玻璃结构测试 |
4.2 不同水蒸气浓度变化对玻璃性能的影响 |
4.2.1 熔制气氛变化对玻璃性能的影响 |
4.2.2 熔制气氛对玻璃澄清质量的影响研究 |
4.2.3 不同熔制气氛对玻璃高温粘度的影响 |
4.3 水蒸汽浓度对玻璃熔体中碱含量的影响 |
4.4 全氧燃烧低温澄清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8)废旧玻璃的回收开发利用在国外(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盟废旧玻璃的回收开发利用 |
二、法国旧玻璃的回收开发利用 |
三、德国旧玻璃的回收开发利用 |
四、俄罗斯废旧玻璃的回收开发利用 |
五、英国旧玻璃的回收开发利用 |
六、美国废旧玻璃的回收开发利用 |
七、日本旧玻璃的回收开发利用 |
八、结束语 |
(9)英国煤炭工业发展及其与工业革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
2. 学术界研究状况 |
第一章 1700年以前英国煤炭工业及煤炭贸易 |
第一节 英国早期用煤状况和煤矿分布 |
一、英国早期用煤状况 |
二、1700年以前的煤矿分布 |
三、早期的煤矿开采 |
第二节 1700年以前的家庭煤炭消费 |
一、家庭用煤状况 |
二、炉壁的改进和推广 |
第三节 1700年之前的传统工业煤炭消费 |
一、锻造和冶铁 |
二、建筑业 |
三、制盐业 |
四、酿酒业 |
五、纺织业和制衣业 |
第四节 1700年以前新兴煤炭消费需求 |
第五节 伦敦早期的煤炭贸易 |
一、伦敦城的扩展 |
二、伦敦的煤炭贸易 |
第六节 1500-1700年英国的煤炭工业与英国经济 |
第二章 1700~1830年煤炭工业的发展 |
第一节 1700~1830煤炭产区分布变化 |
第二节 煤矿的产权和管理体系 |
一、煤矿的产权 |
二、煤矿的租赁 |
三、煤矿的管理 |
第三节 煤炭的交通运输 |
一、陆运 |
二、内河运输 |
三、海运 |
四、运河运输 |
第四节 煤炭市场中的组织 |
一、煤炭供应商组织 |
二、煤炭市场的中间商 |
三、伦敦的煤炭贸易组织 |
第五节 煤炭资本 |
一、资本需求 |
二、投资规模 |
三、资本来源 |
第六节 煤矿经济 |
一、成本 |
二、煤价 |
三、利润 |
第七节 1700~1830年的煤炭市场 |
一、海陆市场:沿岸贸易和出口贸易 |
二、内陆销售:家用和工业用煤 |
三、煤炭消费分配 |
第三章 煤炭工业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关系 |
第一节 采煤技术与工业革命关系 |
一、排水 |
二、通风 |
三、照明 |
第二节 由有机物经济到矿物能源经济的转变 |
一、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
二、能源约束 |
三、从有机物能源向矿物能源转变 |
四、能源消费 |
第三节 英国特有的经济模式:高工资与低煤价 |
一、英国的高工资模式 |
二、低煤价模式 |
三、低煤价对英国近代经济的意义 |
第四节 煤炭、运河与英国经济格局的变化 |
一、运河时代前的英国经济格局 |
二、“运河经济” |
三、煤炭工业与运河业 |
四、煤、运河与英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 |
第五节 煤炭与蒸汽机的关系及其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 |
一、纽科门蒸汽机 |
二、蒸汽机的改良 |
三、蒸汽动力应用推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碎玻璃在工业中的开发和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添加剂对锂尾矿制备泡沫玻璃陶瓷的作用研究[J]. 张宏泉,文进,童慧,王亚名. 陶瓷, 2021(02)
- [2]非规则框架结构设计概述[J]. 付伟超,张玉林. 陶瓷, 2021(02)
- [3]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研究[D]. 陈默.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4]高压密相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研究[D]. 许盼. 东南大学, 2019
- [5]马蹄焰玻璃窑炉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鞠云鹏.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6]碎玻璃清洗机的仿真模拟研究[D]. 高瑞红. 太原科技大学, 2016(11)
- [7]全氧燃烧条件下水蒸气与玻璃熔体的反应及对玻璃结构和性能影响的研究[D]. 段秋桐. 海南大学, 2015(10)
- [8]废旧玻璃的回收开发利用在国外[J]. 李婷. 湖南包装, 2014(02)
- [9]英国煤炭工业发展及其与工业革命关系研究[D]. 马涛.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5)
- [10]玻璃窑炉节能减排的若干研究进展[A]. 马卓识,宁伟,罗理达,刘津,汪庆卫. 2013年全国玻璃窑炉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汇编,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