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模型与消防安全设计方法

火灾模型与消防安全设计方法

一、火灾模型与防火安全设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毛亚岐[1](2019)在《基于火灾危险性分析的客车防火开发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客车火灾具有危害性大、难以觉察等特点,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公共事件。在客车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新兴的动力电池技术带来了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我国已经推广的电动大巴火灾风险日益凸显,氢燃料技术、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技术在客车上的应用也为客车火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但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汽车火灾研究多为事后控制,缺乏从设计源头预防的风险思维,客车产品开发体系未将防火安全纳入其中,导致客车产品开发与火灾防护技术的应用不同步,客车火灾的预防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本文以火灾防护研究及成果工程化应用为对象,研究客车火灾的危险性,将研究成果与AK.NAM整车产品开发模型映射,形成一套基于客车全生命周期的火灾防护与整车开发同步应用的防火开发体系,为从设计源头预防客车火灾奠定基础。本文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开展火灾事故机理分析,使用Petrella评价体系及相关评价方法对客车用材料的火灾危险性进行等级划分;运用实验研究对客车重点火灾危险源进行定量分析,采用锥形热量仪对客车上使用的物料进行燃烧实验,采集材料的燃烧特性,定量地确定其火灾危险性;在早期火灾试验台上对动力转向油品进行热辐射实验,对60Ah单体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火灾危险性和火灾行为进行研究。并以实验研究获得的基础数据为输入,运用FDS建立HFF6800GEVB3型纯电动城市客车三维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的方法模拟客车火灾的蔓延情况,研究仿真分析在防火安全开发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对客车的火灾危险源进行分析,以HFF6800GEVB3客车为对象进行分析,识别了第一类火灾危险源,形成客车可燃材料清单。同时,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识别第二类火灾危险源,编制了客车安全检查表,为客车全生命周期中的火灾安全防护提供依据。之后运用事故机理分析的方法对客车火灾多发的系统如汽车电路系统、油路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机械摩擦、发动机舱静电、PCB板等引起的火灾原因进行分析,从理论上研究客车设计中的防火安全开发方向。其次,本文在危险源识别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方案,使用锥形量热仪对客车上使用的材料进行燃烧特性数据的采集,对各种材料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运用Petrella评价体系评估其火灾危险性,发现20种内外饰材料有90%以上为中等危险材料,底盘管路、高压线路全部为中等及以上危险材料;在火灾早期实验台上对动力转向油品进行辐射实验,动力转向油品的临界热流(CHF)为8.07kW/m2,在外界较高辐射热流下的火灾危险性较高;对60Ah单体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进行了辐射加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电池的SOC值与外界辐射通量对电池热失控有着显着的影响。通过对火灾危险源的定量实验分析,进一步完善了客车防火设计开发方向。第三,本文以实验所获取的各种材料燃烧特性参数作为数值模拟的基本条件直接使用,运用FDS软件构建了安凯HFF6800GEVB3型纯电动城市客车实际火灾场景的三维仿真模型,模拟了在客车前、中、尾部失火时的火灾蔓延情况,对CO浓度、温度和烟颗粒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开窗有利于车内发生火灾时的烟气及热气的快速排出。最后,本文将火灾危险性分析研究中获得的结果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公司的AK.NAM整车产品开发流程模型进行映射,基于风险分析的思维,从产品策划开始同步启动火灾防护安全性研究,在基于V模型的AK.NAM汽车产品开发模型的协同下,将汽车可能产生的火灾隐患点预防方案融入到产品设计、验证的各个环节。通过材料的选型、整车电路的优化设计、管线路铺设等针对性设计,从源头打造安全的客车产品。通过设计验证方案,考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识别产品预防性维护的关键点,制定产品火灾防护预防性维修方案,确保汽车整车产品在全生命周期范围内预防火灾的发生,形成一套与整车产品开发同步的客车防火开发体系,为从设计源头预防客车火灾奠定科学基础。

王岚[2](2018)在《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防火保护措施的耐火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震源浅,约有一半城市位于基本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减隔震建筑,减隔震技术以柔克刚,实现建筑结构自身、非结构构件和建筑物内部设施“三保护”,确保震后建筑物无需修复,即可继续使用。但是由于隔震支座主要材料为橡胶,存在极大的火灾危险性,且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故亟需系统研究隔震建筑中关键装置的火灾反应以及相应的防火保护构造措施。本项目来源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烈度区高层与大跨度建筑物隔减震技术”课题(课题编号:2012BAJ07B02)。为切实提高隔震建筑的安全性,高性能支座的研发除要求较高的力学性能之外(如极限剪应变达到400%以上),还应研究支座耐火性能及防火保护装置来解决隔震建筑中支座的耐火防火问题。本研究以解决建筑隔震橡胶支座耐火防火问题为出发点,对以下方面进行研究:1)对隔震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按照隔震层位置和使用功能进行分类;对隔震建筑火灾进行防火性能化设计分析计算,通过火灾增长速率、最大热释放速率及火灾场景进行分析,得到隔震层最不利的火灾温度发展规律。2)对隔震橡胶支座中主要构成材料橡胶进行高温阈值(保证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通过高温下热重测试试验确定橡胶材料发生分解的高温温度;在常温到分解温度之间等分选取不同温度点进行加热试验,并开展常温和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得到橡胶材料高温下的热重以及橡胶材料保证基本力学性能的高温阈值。3)对隔震橡胶支座耐火极限、三种防火保护构造耐火性能以及相关影响耐火极限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试验的方法,对10个足尺隔震装置及连接结构按照GB9978.1-200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GB9978.7-200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7部分:柱的特殊要求》进行的大型足尺耐火试验,总结得到隔震支座的耐火极限、三种防火保护构造以及相关影响耐火极限的因素。4)对隔震橡胶支座高温下温度场进行参数化分析和热传导公式推导。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上述10个试验进行数值计算并反复调整相关参数对比分析,确定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参数化分析和理论推导得到隔震装置高温下温度场计算公式,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5)对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对项目来源及北京新机场示范工程概况进行阐述,通过工程应用总结得到隔震装置防火保护设计流程、设计方法以及符合工程实际的施工工艺流程。对于隔震橡胶支座的防火保护措施的设计及计算问题上,采用试验、理论推导公式以及数值计算的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隔震支座既保证隔震功能又满足相应的耐火性能的问题,并实现隔震建筑中性能与经济投入的合理优化。除北京新机场外,国内各类隔震建筑还未有防火保护的工程案例,因此,提供基于热传导理论的隔震橡胶支座防火保护设计和施工方法填补旧有隔震支座消防设计研究的空白,对隔震建筑的消防工程安全设计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

张彤彤[3](2017)在《基于性能化防火的超高层综合体典型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超高层建筑逐年增多,近几年发展尤其快速,并多以超高层综合体的形式出现于各中大型城市。超高层综合体以其巨大的空间拓展能力和功能集合能力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我国人口密集大,土地资源紧张的今天,建设超高层综合体是现代城市的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超高层综合体的建筑特点(如:建筑高度过大,内在人数过多,建筑结构复杂,交通体系多样等)增加了其自身和周边城市空间的火灾危险性,在我国现有的消防救援技术水平下,一旦发生超高层综合体火灾,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对周边建筑交通的影响均是难易预计的并且及其惨重的。我国现有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相关技术条文虽对高层建筑在防火设计方面做了极限值的规定,但对于超高层综合体这种不断更新的建筑类型而言,因其结构,功能,造型和空间形式的极端性的特殊要求,现有规范的对其规范性控制依旧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因此,运用现有规范难以确保超高层综合体一类建筑的各空间在火灾中的安全性,对某些建筑空间甚至尚无条款对其规范。性能化防火方法的提出正是基于以上问题,此方法可对具体的某一工程进行火灾全过程的模拟,主要可模拟烟气蔓延和人员疏散的规律,有针对性的制定防火设计方案。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弥补了现有规范的不足和局限,不仅有助于提升建筑的防火性能,更有助于推动新技术的发展。本论文共有九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相关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对国内外超高层建筑性能化防火的研究现状进行的综述。在第三章中,结合超高层综合体空间要素以及现有防火规范中的不足,提炼超高层建筑的五大类典型空间,即竖向贯通空间、超大水平开敞空间、水平狭长空间、地下空间和外部空间,并对每种典型空间的火灾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至第八章为本论文的核心章节,以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视角,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超高层综合体五大类典型空间进行了火灾烟气蔓延和人员疏散的对比模拟实验,对“超规范”的设计方案进行性能化防火设计安全评价,对条文式规范框架内的设计方法进行优化。第九章为结论与展望。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不同于传统的防火设计,它是更注重全过程设计中烟气蔓延和人员疏散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防火设计方案,本文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技术为研究手段,试图探索超高层综合体中不同空间类型的防火优化策略,更有效的保障了超高层综合体及周边城市空间的防火性能。

曹笛[4](2016)在《基于防火性能化设计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策略及数字模拟方法》文中提出在当前铁路运输高速发展的阶段,大批新建、扩建、改建的综合交通枢纽防火安全问题是保障车站安全运营的重要环节,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因此,以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典型案例分析为研究基础,以性能化设计为核心,以数字模拟为技术手段,从空间类型、烟气控制、疏散策略等方面全面剖析综合交通枢纽的消防安全设计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核心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本体认知。首先对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国内外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概括综述。然后对综合交通枢纽的空间组织类型进行分类研究,构建了以空间组织类型为基础的综合交通枢纽防火性能化设计分析研究体系。最后对综合交通枢纽各功能分区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剖析了综合交通枢纽铁路站房火灾特点与危害,为下一步的论证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数据支撑。第二部分为研究论证。首先通过典型空间的提炼,建立了基于空间类型的综合交通枢纽火灾场景设计方法,并归纳为水平复合、垂直联通和疏散限制三种典型空间。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车站空间分别进行模拟,分析并得出基于烟气控制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优化方法。然后通过资料整理和问卷调查,建立疏散模拟乘客行为参数,并针对不同区域的人员疏散路径进行分析。在人员仿真疏散模拟阶段,对通廊连接型和整体空间型交通枢纽进行多情景的运算分析,从而提出综合交通枢纽内部疏散的优化策略。最后对综合交通枢纽外部空间安全疏散进行研究,分析了站区外部的建筑类型以及布局特点,阐释了站区周边人流的行为特征,系统梳理了综合交通枢纽外部疏散体系设计,进而提出了综合交通枢纽外部疏散管理意见。第三部分为应用开发。运用Objective-C语言,设计开发了一款可在iOS操作系统移动设备上运行的APP应用,并对该应用使用功能进一步的完善、多平台开发和上架发布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张宇[5](2015)在《纺织工业建筑安全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努力完成产业升级及更新换代,在我国几大棉、麻、毛等纺织原材料主产区,新建、扩建及改造了一大批纺织工业建筑项目。但是,在项目投产使用后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的纺织工业建筑存在着安全性不足的问题,爆炸、火灾、职业疾病频发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何避免和减少此类事故,是当前纺织工业建筑安全性设计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工艺阶段的不同来区分纺织工业建筑的不同形制,采用与其他类型工业建筑的安全性对比研究和纺织工业建筑自身的危险源解析,来研究纺织工业建筑的安全性设计问题。论文根据不同工艺阶段的纺织工业建筑形制特点,选取了爆炸、职业疾病、火灾三个最主要的安全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并针对安全性问题的产生原因、作用机制和后果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纺织工业建筑内部重点安全防护的建筑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如何控制建筑内部的危险源、防范灾害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安全疏散、救援防护和预防二次灾害发生等方面出发,在建筑内外部空间设计、计算机模型模拟、建筑细部构造、消防设备实际应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总结出适合于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建筑的安全性设计策略。本文综合运用了安全学、灾难心理学和协同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比分析、计算机模型模拟、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以现场调研数据及模型模拟数据为基础资料,经过分析总结得出相关的图示和结论,旨在为我国今后的纺织工业建筑安全性设计提供定性或定量的设计依据。

王自衡[6](2015)在《基于建筑设计的居住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居住建筑外立面的防火设计中,无论从规范还是从设计角度都将目光和思路局限在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不燃性能上,而从建筑设计本身的角度去思考和阻止居住建筑外立面的火灾蔓延可谓少之又少。建筑师在建筑立面防火方面的职责被边缘化,立面防火设计成为材料设计的附属品。本文以阻止住宅建筑外立面火灾蔓延为研究目标,提出在不依靠保温材料不燃性的前提下,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法及对立面元素整合设计,从而达到阻止建筑立面火灾蔓延效果的防火思路。将建筑外立面防火以建筑设计的方法解决。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借助数值模拟软件FDS模拟分析了居住平面形式的差异对建筑外立面火灾蔓延的影响,通过温度、速度和CO浓度的对比得出L型平面形式、凹槽平面形式对建筑外立面的影响,并对比标准平面形式(矩形平面)判断其是否可以阻止或者减缓居住建筑外立面火灾蔓延。同时通过温度、烟气蔓延速度和CO浓度的对比模拟分析了凹槽式平面建筑中只改变凹槽进深或者面宽对建筑外立面火灾蔓延的影响。(2)借助数值模拟软件FDS,通过与普通外窗的温度、速度和CO浓度对比,得出飘窗模型在火灾发生时,对建筑外立面火灾蔓延的影响。同时针对保持飘窗下檐挑出外墙长度不变(400mm)而改变上檐挑出外墙的长度(500mm、600mm、700mm),保持飘窗上檐挑出外墙长度不变(400mm)而改变下檐挑出外墙的长度(500mm、600mm、700mm)以及飘窗上、下檐挑出外墙的长度均改变(500mm、600mm、700mm)三种类型的模型进行温度、烟气蔓延速度和CO浓度对比,得出飘窗上檐挑出、飘窗下檐挑出、飘窗上、下檐一起挑出三种情况的飘窗在居住建筑发生火灾时对建筑外立面火灾蔓延的影响,并且通过温度、烟气蔓延速度和CO浓度对比,模拟分析了飘窗高度与窗槛墙高度的不同比值以及飘窗宽度与窗间墙宽度的不同比值对居住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3)选取矩形平面形式的居住类建筑,通过对飘窗、阳台、防火挑檐的整合设计,提出由建筑设计的手法使得居住建筑外立面的火灾蔓延得到有效的阻隔或者减缓。

张国维[7](2015)在《高大空间钢结构建筑火灾全过程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高大空间钢结构建筑多为单层公共性建筑或厂房建筑,建筑内人员密集、火灾荷载较大、人员疏散危险性较高。因此,定量地评估高大空间建筑火灾时烟气危害、结构坍塌风险以及人员疏散安全度对科学开展高大空间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极为重要。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高大空间建筑火灾不同于常规居室火灾,高大空间建筑火灾温度场呈现典型的非均匀分布特征。目前,火灾全过程中非均匀温度场作用下的钢结构整体坍塌风险、人员疏散安全度及其火灾风险定量评估等方面研究仍相对粗略。本论文充分地考虑了高大空间火灾非均匀温度场的时空分布特性,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火灾全过程高大空间非均匀烟气温度场的时空模型,提出了考虑火焰热辐射作用下的钢构件升温计算方法。将非均匀分布的时空温度场与结构应力场耦合,对火灾全过程中非均匀受火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估。同时,还对高大空间建筑内人员疏散行为进行了研究,系统地提出了高大空间钢结构建筑火灾全过程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研究将丰富高大空间钢结构整体抗火理论,为该类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估提供工具。具体的研究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实验验证了大涡模拟技术预测高大空间火灾温度场分布的可行性。借助于大涡模拟技术,对近百个不同建筑高度、不同建筑面积、不同火源功率的高大空间建筑火灾烟气温度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大空间建筑火灾非均匀温度场时空模型,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反应高大空间建筑火灾温度场的时间发展特点和空间非均匀分布规律。2)建立了高大空间受火钢构件热平衡方程,研究了火焰体直接热辐射、烟气热对流以及烟气热辐射对钢构件的热作用规律。参考点火源模型建立了火焰体对钢构件的热辐射模型,提出并实验验证了考虑火焰体热辐射作用下的高大空间受火钢构件温升模型和计算方法,分析了钢构件形状系数、建筑高度、火源功率以及构件距火源距离等主要参数对构件温升曲线的影响。3)提出了非均匀受火钢结构整体稳定性时变分析方法。将时空分布的非均匀温度场施加到有限元分析模型上,实现非均匀温度场与结构应力场耦合。该方法克服了采用ISO标准曲线、BS EN 1991-1-2:2002温升曲线或其他均匀室内温升曲线以均一温度替代非均匀温度场的天然缺陷,可以准确反映出时空变化的非均匀温度场的温度梯度差引起的结构附加内力和应力重分布现象。4)建立了基于黑箱理论的高大空间人员密度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水力模型的人员疏散行动时间计算方法和基于计算机仿真模拟的人员疏散行动时间预测方法。实验验证并探讨了两种预测方法的精确度。5)对高大空间钢结构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一般程序以及部分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高大空间钢结构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一般安全目标与数学表达,认为准确预测设定火灾场景中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以及人员所需疏散时间是判断建筑内人员能否安全疏散的关键问题。同时,对影响人员疏散过程中的各危害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各危害因素定量判断分析方法。通过对危害因素的定量分析以及人员疏散的动态预测,实现对性能化试设计方案安全度的定量评估。

王萌[8](2014)在《中外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发展动态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层建筑、大型建筑以及新型建筑的大量出现,传统的条文式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建筑防火设计的需要。性能化设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从我国引入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虽然在许多性能化防火的关键技术方面已经有所突破,甚至在许多实际项目中已经付诸应用,但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及体系。由于基础薄弱,对国外的技术经验吸收不足,数据实验等经验缺乏,加之人才培养不足,学科建设不完善等弊端使得性能化防火设计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问题。性能化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将近40年的时间,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各国的国情不同,发展路线不同,具体采用的框架方法也不尽相同。虽然近些年一些国际组织的推动使得性能化防火的方法在各国不断交叉交流,但如何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套完整完善的性能化防火设计框架方法仍然是现阶段国内性能化防火设计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历史永远是一个学科中最重要的部分,把握发展的脉络,以及最新的动态,进行对比研究,才能找出优势,避免错误。为了能让性能化防火尽快在国内得到完善发展并合理应用,我们必须掌握性能化发展的主要脉络以及各国的特点,从中选取我们需要的内容。本文从性能化在国外的萌芽到发展至今,总结归纳了几十年内国外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提出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在性能化防火设计发展中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方法以及建立的不同规范及管理体系。从框架到方法的对比,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借鉴适合我国的性能化防火经验。反观国内研究采用的方法,找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文章最后,通过中外项目对比,更好地让读者理解性能化防火的过程,并试图探究我国性能化防火的发展现状以及优缺点,为性能化防火的发展及实践提供支撑。

尹楠[9](2014)在《基于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商业综合体典型空间防火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商业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人们在享受高效便捷的购物消费和休闲娱乐的同时,商业综合体及其建筑群的巨大规模、多样功能、众多人数、复杂流线、与城市多层面多点衔接等特点,极大程度地增大了灾害风险,特别是城市和建筑中最易发生的灾种——火灾的风险。传统的建筑防火设计以“条文式”的防火规范为依据,无法满足部分现代商业综合体迅速发展的设计需要,当因结构、功能、造型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出现现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中未明确规定的、现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规定的条件不适用的、依照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进行设计确有困难的情况时,将采取针对性更强、更加先进、经济、合理、有效的性能化防火措施进行建筑和规划设计。与此同时,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以其在火灾场景和人员疏散模拟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也将被更多地运用于优化“条文式”防火设计规范框架内的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可见研究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性能化防火设计措施,并利用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调整优化规划与建筑设计以避免和减轻火灾危害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商业综合体性能化防火的研究现状,要素构成及火灾危险性,建筑的火灾机理与性能化防火设计参数,五大类商业综合体典型空间的防火优化措施,最后提出结论与展望。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是结合商业综合体空间要素构成特征的火灾特点以及建筑防火设计中的三个重要指标(防火分区、疏散距离、疏散宽度),提炼五大类商业综合体的典型空间,即密集空间、竖向贯通空间、超大水平开敞空间、狭长通道空间和地下空间,以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视角,一方面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超规范”的设计方案进行性能化防火设计安全评价,另一方面对条文式规范框架内的设计方法进行优化。性能化防火策略作为消防设计乃至贯穿整个建筑、规划设计全过程的设计思路,已初步为我们展现出应用领域的美好前景,本文旨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为建筑和城市减灾防灾目标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李颖臻[10](2010)在《含救援站特长隧道火灾特性及烟气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隧道建设的不断发展,众多长大隧道不断涌现出来,其火灾安全日益成为一个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对含救援站特长隧道内各火灾场景的火灾特性和烟气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含救援站特长隧道火灾安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在风流与火羽流相互作用的分析基础上,对包括隧道顶壁下最高烟气温度、火羽流偏转角、隧道火焰长度、烟气纵向温度分布、断面温度分布、火灾热释放率和增长速率等一般隧道火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隧道顶壁下最高烟气温度可划分为2个区域,其主要相关参数为火灾热释放率、纵向通风速度、修正隧道高度和火源尺寸;火羽流的偏转角直接与无量纲通风速度相关联;隧道火焰长度与一无量纲火源热释放率线性相关,与通风速度关系不大;火源下游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能够很好地用2个自然指数拟合,其主要参数应为一无量纲距离;最大火灾热释放率和增长速率与通风速度密切相关。由于相对通风条件较好,隧道火灾—般处于燃料控制阶段,火灾热释放率峰值与通风无关,火灾增长速率与通风速度成线性关系,即通风只影响火灾增长速率而不影响火灾热释放率峰值。同时可见,隧道火灾最大热释放率并不一定比自然空间大,火灾增长也不一定比自然空间快。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的烟气控制是隧道火灾安全设计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对纵向通风隧道火灾控制烟气流动的临界风速和回流长度进行了量纲分析和模型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隧道火灾通风临界风速和回流长度的计算式。结果表明,隧道火灾通风临界风速与回流长度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在火灾热释放率较小时,两者均与火灾热释放率息息相关;而当火灾热释放率较大时,两者都基本与火灾热释放率无关。同时分析了列车阻塞条件下临界风速与回流长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有无列车条件的临界风速差异比略小于隧道阻塞比。在同一无量纲限制风速下,有列车回流长度要小于无列车工况。隧道内发生火灾时,隧道间横通道可用于紧急逃生。在临界Froude数假定基础上得到了计算横通道临界风速的Froude模型,尽管试验结果表明临界Froude数并非一常数从而说明此模型的不合理性,但通过此分析确定了横通道临界风速的各影响参数。通过对各参数的量纲分析,得出了与横通道临界风速相关的主要准则。同时对横通道防火门尺寸对横通道临界风速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横通道防火门几何尺寸、隧道火灾热释放率和隧道纵向通风速度等参数对横通道临界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横通道临界风速与隧道火灾热释放率成1/3次方关系、与隧道纵向通风速度成自然指数关系、与横通道防火门高度成3/2次方关系,而与横通道防火门宽度基本无关。并得到了计算横通道临界风速的无量纲公式,试验结果与其吻合很好。对救援站型式及火灾通风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得出了救援站的两种基本模式;通过对救援站有效长度和遮挡高度的分析,得出了简化救援站模型试验具体可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救援站火灾通风模型试验,对救援站内有列车和无列车两种条件下各横通道的烟气控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到了救援站各横通道临界风速的基本规律;进而将横通道临界风速与横通道防火门处烟气温度关联,得出了横通道防火门处烟气温度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横通道防火门高度的一般要求。同时对救援站内温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有无列车情况下横通道内和横通道外温度分布的一般规律。采用一维模拟和三维模拟结合的方法,对太行山特长隧道内2个救援站边界条件及救援站火灾通风方案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太行山1号救援站通风方案C、方案E和太行山2号救援站方案B是较好的通风方案。同时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发现,在斜井与隧道连接前转折一定角度使送风气流垂直进入隧道的方案能够极大改善救援通道风速分布的均匀性。弯管长度为1D(1倍斜井直径)时,最小横通道风速为0.7m/s;弯管长度为2D(2倍斜井直径)时,最小横通道风速为1.4m/s。而在1D直管段基础上拓宽接口界面并没有有效改善救援通道风速分布。开展了隧道自动水喷淋火灾模型试验,并对自动水喷淋系统的响应时间、响应条件以及系统崩溃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水喷淋系统中第一个喷嘴激活时的火灾热释放率与隧道纵向通风速度成线性关系,所有的喷嘴几乎都在大约1min-2min内(全尺寸4min-8min)激活,激活烟气温度一般略大于感应温度。同时隧道内高风速和小水流量都可能导致系统的崩溃;但在合理的参数选择基础上,隧道自动水喷淋系统能够很好地控制火灾发展,能够有效避免系统的崩溃。通过对系统崩溃的研究给出了合理的抑制崩溃的区域。

二、火灾模型与防火安全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灾模型与防火安全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火灾危险性分析的客车防火开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客车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
        1.1.2 客车火灾安全形势严峻
        1.1.3 客车火灾危害性较大
        1.1.4 客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1.1.5 客车火灾防护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困难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客车火灾的研究
        1.2.2 汽车产品开发体系的研究
        1.2.3 当前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章节结构安排
第2章 客车火灾危险源辨识及事故原因分析
    2.1 引言
    2.2 客车火灾危险源
        2.2.1 火灾危险源辨识方法
        2.2.2 客车火灾危险源辨识
    2.3 客车火灾事故原因分析
        2.3.1 客车电路系统
        2.3.2 动力电池系统
        2.3.3 汽车油路系统
        2.3.4 机械摩擦起火
        2.3.5 其他起火原因
    2.4 小结
第3章 客车用物料的燃烧特性及火灾危险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与原理
        3.2.1 CONE(锥形量热仪)
        3.2.2 早期火灾特性实验台
    3.3 实验方案及评价方法
        3.3.1 试验样品的准备
        3.3.2 技术要求
        3.3.3 火灾危险性评价
    3.4 乘员舱内饰材料危险性分析
        3.4.1 热危害性评价
        3.4.2 烟气毒性
        3.4.3 实验结果分析总结
    3.5 电源动力系统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3.5.1 高压线路的火灾危险性
        3.5.2 电解液的火灾危险性
        3.5.3 实验结果分析总结
    3.6 底盘系统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3.6.1 管路系统的火灾危险性
        3.6.2 润滑油的火灾危险性
        3.6.3 实验结果分析总结
    3.7 锂离子电池火灾实验
        3.7.1 实验装置和设计
        3.7.2 实验结果和分析
    3.8 小结
第4章 典型客车火灾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数值模拟基础理论
        4.2.1 数值模拟方法
        4.2.2 FDS的主要模型
        4.2.3 火源模拟
    4.3 基于FDS的三维仿真
        4.3.1 客车模型的建立
        4.3.2 程序设计
        4.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客车防火安全开发体系研究
    5.1 引言
    5.2 汽车技术在产品开发应用的管理模型
    5.3 AK.NAM汽车产品开发体系
        5.3.1 AK.NAM的理论基础
        5.3.2 AK.NAM模型
        5.3.3 AK.NAM模型的应用方法
        5.3.4 运用AK.NAM模型构建防火开发流程
    5.4 防火安全开发流程在整车设计中的同步应用
        5.4.1 HFF6650GEV1车型介绍
        5.4.2 设计策划
        5.4.3 方案设计
        5.4.4 技术设计
        5.4.5 设计验证
        5.4.6 设计总结
    5.5 构建持续改进的防火安全开发体系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的总结与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HFF6800GEVB3可燃材料清单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防火保护措施的耐火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地震危害及减隔震技术
        1.1.3 火灾危险性
        1.1.4 隔震装置
        1.1.5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支座常温、低温性能研究现状
        1.2.2 橡胶材料燃烧性能研究现状
        1.2.3 支座高温性能研究现状
        1.2.4 隔震装置防火保护研究
    1.3 国内外现状的现存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4.5 创新点
第2章 隔震建筑分类及火灾烟气数值计算
    2.1 隔震建筑分类
        2.1.1 按照隔震层位置隔震建筑分类
        2.1.2 按照使用功能进行分类
    2.2 隔震建筑火灾数值计算
        2.2.1 FDS软件介绍
        2.2.2 选取火灾增长速率
        2.2.3 选取火灾最大热释放速率
        2.2.4 隔震建筑隔震层烟气流动与温度模拟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隔震支座橡胶材料高温阈值研究
    3.1 隔震建筑耐火性能评价方法
        3.1.1 建筑耐火性能评价方法
        3.1.2 本文材料水平耐火等级判定准则
    3.2 橡胶材料高温下热重分析
        3.2.1 橡胶材料高温下热重试验
        3.2.2 橡胶材料高温下热重分析结论
    3.3 橡胶材料常温及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
        3.3.1 单轴拉伸试验
        3.3.2 剪切性能
        3.3.3 单轴压缩性能试验
        3.3.4 黏合性能
    3.4 隔震支座橡胶材料高温阈值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耐火性能及防火保护试验
    4.1 防火材料筛选
        4.1.1 防火涂料
        4.1.2 防火板
        4.1.3 柔性防火材料
        4.1.4 防火封堵材料
    4.2 耐火性能试验目的及概述
    4.3 试验设计
        4.3.1 试件概况
        4.3.2 试验设备
        4.3.3 试件材料
        4.3.4 标准升温曲线
    4.4 试验方案
        4.4.1 无防火保护试验
        4.4.2 涂料保护试验
        4.4.3 多段式防火板保护试验
        4.4.4 组合式防火保护试验
    4.5 材性试验
        4.5.1 砂加气混凝土板小型耐火试验
        4.5.2 北京ZL防火板小型耐火试验
        4.5.3 消防所自主研发防火板小型耐火试验
        4.5.4 柔性防火材料小型耐火试验
    4.6 试验现象及分析
        4.6.1 无防火保护建筑隔震支座耐火试验(1#试验)
        4.6.2 涂料防火保护试验(2#试验)
        4.6.3 承载防火板多段式防火保护试验(3#试验)
        4.6.4 非承载防火板多段式防火保护试验(4#试验)
        4.6.5 非承载大尺寸支座多段式防火保护试验(5#试验)
        4.6.6 使用北京ZL防火板的非承载组合式防火保护试验(6#试验)
        4.6.7 使用天消所防火板的非承载组合式防火保护试验(7#试验)
        4.6.8 使用北京ZL防火板的承载组合式防火保护试验(8#试验)
        4.6.9 使用较薄柔性防火材料的承载组合式防火保护试验(9#试验)
        4.6.10 大尺寸非承载组合式防火保护试验(10#试验)
    4.7 耐火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耐火性能及防火保护数值分析
    5.1 材料高温性能
        5.1.1 钢及混凝土高温特性
        5.1.2 橡胶材料高温特性
        5.1.3 蒸压砂加气混凝土防火板高温特性
        5.1.4 北京ZL防火板高温特性
        5.1.5 天消所TFRI防火板高温特性
        5.1.6 柔性防火材料高温特性
    5.2 ABAQUS软件介绍
    5.3 数值分析条件假设
    5.4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1 非承载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5.4.2 承载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5.5 无防火保护隔震橡胶支座火灾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5.2 模拟结果及与试验结果对比
    5.6 涂料保护隔震橡胶支座火灾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6.2 模拟结果及与试验结果对比
    5.7 多段式防火保护隔震橡胶支座火灾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7.1 承载多段式防火保护隔震橡胶支座火灾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7.2 非承载多段式防火保护隔震橡胶支座火灾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7.3 非承载多段式防火保护大尺寸隔震支座火灾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8 组合式防火保护隔震橡胶支座火灾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8.1 非承载组合式保护隔震支座火灾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8.2 承载组合式保护隔震支座火灾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8.3 非承载组合式保护大尺寸隔震支座火灾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9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防火保护温度场参数化分析
        5.9.1 柔性防火材料厚度
        5.9.2 防火板厚度
        5.9.3 防火板导热系数
        5.9.4 防火板导热系数与防火板厚度的拟合公式
    5.10 热传导方程公式解析
        5.10.1 一维非稳态热传导方程及其定解条件
        5.10.2 火灾下一维非稳态导热
    5.11 参数化分析公式与热传导公式对比
    5.12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防火保护工程应用
    6.1 隔震橡胶支座防火保护设计工程案例
        6.1.1 项目由来
        6.1.2 北京新机场项目概况
    6.2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防火保护设计流程
        6.2.1 确定建筑隔震橡胶支座耐火设计的目标
        6.2.2 隔震建筑防火保护设计方法
        6.2.3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防火保护工程应用材料导热系数选择
    6.3 隔震橡胶支座防火保护装置施工工艺
        6.3.1 隔震橡胶支座防火保护装置施工方法
        6.3.2 北京新机场隔震支座防火保护装置施工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性能化防火的超高层综合体典型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背景
        1.1.2.1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1.1.2.2 超高层的发展趋势
        1.1.2.3 建筑防火是发展超高层建筑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超高层综合体
        1.2.1.1 建筑高度的界定
        1.2.1.2 超高层综合体
        1.2.1.3 超高层综合体的火灾特点及危害
        1.2.2 性能化防火设计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超高层综合体性能化防火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建筑性能化防火的研究概况
        2.1.1 国外研究概况及综述
        2.1.2 国内研究概况
    2.2 我国超高层综合体防火研究现状
        2.2.1 我国超高层的防火现状
        2.2.2 我国超高层防火规范的问题
        2.2.2.1 规范的矛盾性
        2.2.2.2 规范的局限性
        2.2.2.3 规范的滞后性
    2.3 性能化防火设计模拟
        2.3.1 火灾与疏散模拟软件
        2.3.1.1 现有的模拟软件介绍
        2.3.1.2 本论文采用的模拟软件
        2.3.2 火灾烟气蔓延计算与模拟
        2.3.2.1 火灾荷载的计算
        2.3.2.2 火灾发展过程介绍
        2.3.2.3 烟气发展过程
        2.3.2.4 安全评估指标
        2.3.3 人员安全疏散的计算与模拟
        2.3.3.1 超高层的交通组织模式
        2.3.3.2 影响安全疏散的主要因素
        2.3.3.3 人安全疏散参数的设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层综合体空间构成及火灾危险性分析
    3.1 典型空间的提炼
        3.1.1 建筑空间的构成要素
        3.1.2 典型空间的提炼
        3.1.3 典型空间的描述
    3.2 典型空间的火灾和危险性分析
        3.2.1 典型空间中常见材料及物品热值
        3.2.2 竖向空间的火灾危险性
        3.2.3 超大水平空间的火灾危险性
        3.2.4 水平狭长空间的火灾危险性
        3.2.5 地下空间的火灾危险性
        3.2.6 外部空间的火灾危险性
    3.3 超高层典型空间的组合分布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竖向贯通空间的空间优化设计
    4.1 竖向贯通空间的分类与防火难点
        4.1.1 中庭空间的防火难点
        4.1.2 交通核的防火难点
        4.1.3 竖向缝隙空间的防火难点
        4.1.4 设备竖井的防火难点
    4.2 竖向贯通空间的火灾性能化模拟
        4.2.1 模拟中庭高度对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
        4.2.1.1 火灾场景的设置
        4.2.1.2 运算结果及分析
        4.2.1.3 结论与建议
        4.2.2 模拟中庭界面方式对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
        4.2.2.1 火灾场景的设置
        4.2.2.2 运算结果及分析
        4.2.2.3 结论与建议
        4.2.3 模拟中庭的底面形状对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
        4.2.3.1 火灾场景的设置
        4.2.3.2 运算结果及分析
        4.2.3.3 结论与建议
        4.2.4 模拟玻璃幕墙与楼层间的缝隙宽度和层高对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
        4.2.4.1 火灾场景的设置
        4.2.4.2 运算结果对比及分析
        4.2.4.3 结论与建议
        4.2.5 模拟火灾中核心筒的人员疏散情况
        4.2.5.1 火灾场景的设置
        4.2.5.2 运算结果及分析
        4.2.5.3 结论与建议
    4.3 竖向贯通空间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3.1 中庭空间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3.2 交通核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3.2.1 交通核前室的优化策略
        4.3.2.2 消防楼梯间和电梯井的优化策略
        4.3.2.3 客梯辅助消防疏散的探索
        4.3.2.4 疏散电梯的设计要求
        4.3.2.5 疏散楼梯间的设计要求
        4.3.3 缝隙空间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3.3.1 玻璃幕墙的优化策略
        4.3.3.2 夹心墙与可燃材料的隔热层的优化策略
        4.3.3.3 外墙外保温的优化策略
        4.3.4 管道井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大水平开敞空间的空间优化设计
    5.1 超大水平空间的分类与防火难点
        5.1.1 避难层的防火难点
        5.1.2 标准层的防火难点
    5.2 超大水平开敞空间的火灾性能化模拟
        5.2.1 模拟核心筒的位置对标准层火灾烟气的影响
        5.2.1.1 火灾场景设计
        5.2.1.2 运算结果对比及分析
        5.2.1.3 结论与建议
        5.2.2 模拟核心筒的位置对标准层人员疏散的影响
        5.2.2.1 几何模型的对比设置
        5.2.2.2 人群的设置
        5.2.2.3 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5.2.2.4 结论与建议
        5.2.3 模拟标准层的平面形状对其火灾烟气的影响
        5.2.3.1 火灾场景的设计
        5.2.3.2 运算结果对比及分析
        5.2.3.3 结论和建议
    5.3 超大水平开敞空间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5.3.1 避难层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5.3.2 标准层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平狭长空间的性能化防火设计
    6.1 狭长空间的分类与防火难点
        6.1.1 疏散走道的防火难点
        6.1.2 非疏散走道的防火难点
    6.2 狭长空间的火灾性能化模拟
        6.2.1 商业内街的布置形式对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
        6.2.1.1 火灾场景的设置
        6.2.1.2 模拟结果对比及分析
        6.2.1.3 结论与建议
        6.2.2 商业内街的布置形式对人员逃生的影响
        6.2.2.1 几何模型的对比设置
        6.2.2.2 人群的设置
        6.2.2.3 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6.2.2.4 结论与建议
    6.3 水平狭长空间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6.3.1 疏散通道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6.3.2 非疏散通道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下空间的性能化防火设计
    7.1 地下停车库的防火难点
    7.2 模拟地下车库的火灾烟气蔓延规律
        7.2.1 火灾场景的设计
        7.2.2 模拟结果对比及分析
        7.2.3 结论与建议
    7.3 地下空间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外部空间的性能化防火设计
    8.1 超高层综合体外部空间特征
        8.1.1 外部城市开敞空间
        8.1.2 外部城市交通体系
        8.1.2.1 超高层综合体周边交通调研
        8.1.2.2 裙房与地上系统的关系
        8.1.2.3 屋顶与停机坪的关系
        8.1.2.4 地下空间与城市隧道的关系
    8.2 超高层外部空间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8.2.1 外部城市开敞空间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8.2.2 外部城市交通系统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
    9.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致谢

(4)基于防火性能化设计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策略及数字模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综合交通枢纽特征与灾害分析
    2.1 综合交通枢纽释义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本文研究对象
    2.2 综合交通枢纽本体研究
        2.2.1 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现状
        2.2.2 客站总体布局模式
        2.2.3 旅客乘车模式
        2.2.4 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势
    2.3 综合交通枢纽空间组织类型研究
        2.3.1 中心环绕型
        2.3.2 通廊连接型
        2.3.3 整体空间型
        2.3.4 总体分析
    2.4 各功能分区特征与火灾灾害特点
        2.4.1 火灾危险性分析方法
        2.4.2 综合交通枢纽主要功能分区与火灾风险
        2.4.3 铁路客站火灾特点及危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火灾烟气控制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优化方法
    3.1 综合交通枢纽火灾烟气模拟方法
        3.1.1 火灾发展机理
        3.1.2 消防性能化目标
        3.1.3 烟气模拟软件
        3.1.4 PyroSim软件概述
    3.2 基于空间类型的综合交通枢纽火灾场景
        3.2.1 火灾场景设计方法
        3.2.2 水平复合空间
        3.2.3 垂直联通空间
        3.2.4 疏散限制空间
    3.3 综合交通枢纽烟气模拟
        3.3.1 火灾场景1—不同屋顶形式的整体大空间烟气扩散模拟
        3.3.2 火灾场景2—候车单元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对比分析
        3.3.3 火灾场景3—列车火灾对不同形式综合交通枢纽的影响分析
        3.3.4 火灾场景4—地下候车厅火灾烟气模拟分析
        3.3.5 火灾场景5—地下疏散限制空间火灾烟气模拟分析
    3.4 基于烟气控制的建筑空间优化方法
        3.4.1 空间选型与优化
        3.4.2 构造节点
        3.4.3 火灾探测系统
        3.4.4 灭火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疏散仿真模拟的综合交通枢纽疏散策略
    4.1 综合交通枢纽紧急疏散模拟方法
        4.1.1 疏散设计规范
        4.1.2 性能化疏散理论
        4.1.3 国内外疏散模拟软件
        4.1.4 BuildingEXUDOS模拟概述
    4.2 综合交通枢纽人群疏散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
        4.2.1 车站容量与疏散人数
        4.2.2 车站旅客行为特征
        4.2.3 车站行人参数分析
        4.2.4 火灾对疏散者的影响
    4.3 综合交通枢纽疏散路径分析
        4.3.1 进站候车大厅人员疏散
        4.3.2 地下集散大厅人员疏散
        4.3.3 候车站台人员疏散
    4.4 通廊连接型交通枢纽疏散模拟
        4.4.1 几何模型
        4.4.2 疏散人员设置
        4.4.3 情景设置1—人群密度对疏散的影响
        4.4.4 情景设置2—反应时间对疏散的影响
        4.4.5 情景设置3—人群特征对疏散结果的影响
        4.4.6 情景设置4—不同疏散导向对结果的影响
        4.4.7 情景设置5—连续瓶颈空间的疏散控制
        4.4.8 情景设置6—长廊空间的疏散控制
        4.4.9 结论与分析
    4.5 整体空间型交通枢纽疏散模拟
        4.5.1 几何模型
        4.5.2 疏散人员设置
        4.5.3 情景设置1—安检设施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4.5.4 情景设置2—高架车道对疏散结果的影响
        4.5.5 结论与分析
    4.6 综合交通枢纽疏散策略
        4.6.1 优化疏散空间
        4.6.2 完善疏散设施
        4.6.3 提升疏散管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交通枢纽外部空间安全疏散规划
    5.1 综合交通枢纽站区外部建筑空间
        5.1.1 整体布局特点
        5.1.2 商业建筑
        5.1.3 办公建筑
        5.1.4 旅游业建筑
        5.1.5 住宅建筑
        5.1.6 其他交通建筑
    5.2 综合交通枢纽周边人流特征分析
        5.2.1 不同建筑物内人流分析
        5.2.2 站区周边人群分类研究
        5.2.3 车站周边人流管理
    5.3 综合交通枢纽外部疏散设计
        5.3.1 外部疏散体系
        5.3.2 换乘中心疏散
        5.3.3 广场疏散
        5.3.4 高架车道疏散
        5.3.5 周边建筑疏散
    5.4 综合交通给枢纽外部疏散管理
        5.4.1 疏散路径
        5.4.2 行人组织
        5.4.3 车辆组织
        5.4.4 立体化分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交通枢纽火灾人员疏散APP开发
    6.1 国内外防灾类APP应用
    6.2 APP功能设计
        6.2.1 设计理念
        6.2.2 功能框架
        6.2.3 操作系统及编程语言
    6.3 日常使用功能
        6.3.1 车次到站提醒
        6.3.2 人员定位
        6.3.3 上传安全隐患信息
    6.4 灾时使用功能
        6.4.1 起火信息警报
        6.4.2 逃生疏散路径规划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一) 火灾安全疏散调查问卷
附录(二) 近年来交通枢纽火灾事件
附录(三) 移动端应用APP源代码

(5)纺织工业建筑安全性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1.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纺织工业建筑安全性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纺织工业
        2.1.2 纺织工业建筑
        2.1.3 危险源
        2.1.4 安全性
        2.1.5 策略
    2.2 相关理论
        2.2.1 安全学
        2.2.2 灾难心理学
        2.2.3 协同学
    2.3 典型案例和重大事故统计
        2.3.1 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爆炸事件
        2.3.2 重庆沙坪坝区金泰织造有限公司织布车间起火事故
        2.3.3 近年来纺织行业重大安全事故统计
    2.4 对比其他工业建筑
        2.4.1 对比医药生产类工业建筑
        2.4.2 对比电子加工类工业建筑
        2.4.3 对比食品生产类工业建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纺织工业建筑与危险源关联性机制研究
    3.1 纺织工业建筑的分类与形制
        3.1.1 纺织工业建筑的分类
        3.1.2 纺织工业建筑的工艺与建筑形制
        3.1.3 建筑内部主要危险源分类
    3.2 纺织工业建筑灾害事故发生特点
        3.2.1 突发性
        3.2.2 蔓延性
        3.2.3 高危高损性
        3.2.4 健康损害长期性
    3.3 纺织工业建筑事故危害层次
        3.3.1 生产人员自身安全
        3.3.2 生产厂房及内部设备
        3.3.3 生产厂区及周边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消防与防护安全性设计策略
    4.1 防火与疏散安全性设计策略
        4.1.1 安全体系逐级控制
        4.1.2 防火性能化设计
        4.1.3 计算机模型辅助
        4.1.4 疏散路径保护
        4.1.5 声控安全引导
    4.2 防爆安全性设计策略
        4.2.1 重点区域防爆防控
        4.2.2 泄爆及二次爆炸控制
        4.2.3 功能转换设计
    4.3 健康安全防护设计策略
        4.3.1 内部空间分区隔离
        4.3.2 空调系统有效过滤
    4.4 安全责任制设计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实例应用
    5.1 甘肃高新亚麻纺织有限公司1万锭亚麻湿纺车间
        5.1.1 设计条件概述
        5.1.2 安全性设计策略应用
    5.2 山东东平洲纺织工业园1万2 千锭棉纺车间
        5.2.1 设计条件概述
        5.2.2 安全性设计策略应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建筑设计的居住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火灾案例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火灾模拟国内外现状
        1.2.2 外立面构件防火性能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3 火焰蔓延的国内外现状
        1.2.4 烟气蔓延的国内外现状
        1.2.5 外墙保温的国内外现状
        1.2.6 前人研究的指导意义和不足
    1.3 研究内容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居住建筑外立面火灾蔓延的研究
    2.1 居住类建筑外立面火灾发生的原因
        2.1.1 建筑室内着火
        2.1.2 外部附属设施引起火灾
        2.1.3 相邻建筑着火引起的火灾
        2.1.4 自然因素引起的建筑外立面火源
    2.2 建筑外立面火灾蔓延的过程
        2.2.1 火灾的形成
        2.2.2 建筑外部火灾的蔓延
        2.2.3 火灾进入建筑内部
    2.3 火灾蔓延的方式
        2.3.1 热传导
        2.3.2 热对流
        2.3.3 热辐射
        2.3.4 火焰接触和延烧
    2.4 建筑外立面火灾蔓延的特点
        2.4.1 火焰蔓延速度快,易形成立体火灾
        2.4.2 容易形成二次火灾
        2.4.3 现有外墙保温材料易燃
        2.4.4 烟气蔓延迅速
    2.5 建筑外立面火灾蔓延的危害
        2.5.1 烟气的毒性
        2.5.2 烟尘中的固体颗粒
        2.5.3 烟气的高温
        2.5.4 缺氧
        2.5.5 烟气的减光性
第三章 数值模拟在火灾过程中的应用
    3.1 数值模拟
        3.1.1 数值模拟在火灾研究中的作用
        3.1.2 火灾模拟模型的分类
        3.1.3 目前常见的火灾模拟软件
    3.2 FDS的应用
        3.2.1 FDS简介
        3.2.2 FDS的模拟过程
        3.2.3 FDS的参数设定
    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3.4 数据的输出和处理
第四章 居住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的非设计影响因素
    4.1 火源参数
        4.1.1 火灾荷载、火灾荷载密度、火灾功率
        4.1.2 火源的热释放速率
        4.1.3 着火点位置
    4.2 燃烧材料的特性
        4.2.1 可燃材料的分布
        4.2.2 材料的燃烧热值
    4.3 环境温度对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4.4 风对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4.4.1 风向
        4.4.2 风速
    4.5 气压对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第五章 平面形式对居住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5.1 常见的平面形式
    5.2 L型平面对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5.2.1 火灾场景设置
        5.2.2 矩形平面模型与L型平面模型对比
    5.3 凹型平面对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5.3.1 标准模型与凹槽模型对比
        5.3.2 凹槽进深对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5.3.3 凹槽面宽对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立面构件在居住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中的影响
    6.1 窗口尺寸对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6.1.1 窗墙比对建筑外墙火灾蔓延的影响
        6.1.2 窗口的宽、高比对建筑外墙火灾蔓延的影响
    6.2 窗槛墙对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的控制影响
    6.3 飘窗对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6.3.1 飘窗对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6.3.2 飘窗下檐挑出对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6.3.3 飘窗上檐挑出对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6.3.4 飘窗上、下檐一起挑出对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6.3.5 不同檐口挑出类型对相同测点的防火影响对比
        6.3.6 飘窗窗口高度与窗槛墙高度之比对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6.3.7 飘窗窗口宽度与窗间墙宽度之比对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6.4 阳台对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6.4.1 阳台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
        6.4.2 阳台的种类
        6.4.3 阳台在居住建筑火灾中的作用
    6.5 防火挑檐对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6.5.1 防火挑檐在居住建筑火灾中的作用
        6.5.2 防火挑檐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居住建筑立面设计与构件组合对建筑外墙火灾竖向蔓延的影响
    7.1 原理与意义
        7.1.1 立面设计与构件组合阻止火灾竖向蔓延的原理
        7.1.2 立面设计与构件组合阻止火灾竖向蔓延的意义
    7.2 居住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中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7.2.1 体型设计
        7.2.2 立面设计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高大空间钢结构建筑火灾全过程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及目标
    1.5 本文研究路线
    1.6 研究工作与进展
2 火灾全过程非均匀烟气温度场时空分布
    2.1 高大空间火灾特点
    2.2 高大空间火灾表征参数
    2.3 高大空间火灾发展模型
    2.4 火灾烟气温度场大涡模拟技术
    2.5 高大空间火灾烟气温度场时空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高大空间受火钢构件温升模型
    3.1 概述
    3.2 高大空间火焰体热辐射通量计算模型
    3.3 高大空间受火钢构件温升模型
    3.4 参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非均匀受火钢结构整体稳定性时变分析
    4.1 概述
    4.2 钢结构整体稳定性时变分析方法
    4.3 烟气Temperature(x,y,z,t)
    4.4 钢构件节点Temperature(x,y,z,t)
    4.5 钢结构Force(x,y,z,t) 以及Displacement(x,y,z,t)
    4.6 小结
5 高大空间建筑人员疏散研究
    5.1 概述
    5.2 基于黑箱理论的高大空间人员密度研究
    5.3 基于水力模型的人员疏散行动时间研究
    5.4 基于计算机仿真模拟的人员疏散行动时间研究
    5.5 人员疏散行动时间精确度实验研究分析
    5.6 小结
6 高大空间钢结构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
    6.1 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简介
    6.2 性能化防火设计一般程序
    6.3 安全目标的确定和数学表达
    6.4 设计火灾场景
    6.5 人员可用疏散时间T_(ASET)判据
    6.6 人员可用疏散时间T_(ASET)计算方法
    6.7 人员疏散所需时间T_(REST)计算方法
    6.8 本章小结
7 性能化防火设计应用案例研究
    7.1 工程概况及消防难题
    7.2 研究范围与总体目标
    7.3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性能指标
    7.4 性能化防火试设计
    7.5 设计火灾场景
    7.6 人员安全疏散定量分析
    7.7 火灾财产安全定量分析
    7.8 性能化评估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外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发展动态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发展的现状
        1.1.2 国内近年的火灾形势
        1.1.3 我国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及现状
        1.1.3.1 预防建筑火灾的方法
        1.1.3.2 我国建筑防火设计的方法及现状
    1.2 选题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研究实践现状概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性能化防火设计概念的产生
    2.1 性能化防火规范与传统指令型规范对比
        2.1.1 处方式 规范
        2.1.2 性能化规范
        2.1.3 处方式规范的缺点
        2.1.4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优点
        2.1.5 性能化设计的缺点
        2.1.6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范畴
    2.2 性能化防火的概念
        2.2.1 性能化防火分析
        2.2.2 性能化防火设计
        2.2.3 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
    2.3 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兴起及发展综述
第三章 西方各国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及规范发展对比研究
    3.1 萌芽阶段——性能化防火方法的诞生
        3.1.1 早期建筑防火方法与设计框架的转变
        3.1.2 建筑防火评估方法(BFSEM:The Building Fire Safety Evaluation Method)
        3.1.3 建筑防火评估系统(FSES:fire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3.1.4 风险评估模型(risk assessment modeling)
    3.2 各国性能化防火发展对比
        3.2.1 综述
        3.2.2 英国
        3.2.2.1 英国防火设计规范的发展
        3.2.2.2 英国现行的规范(BS 7974:2001)简介
        3.2.2.3 英国性能化设计框架主要流程及方法简介
        3.2.3 日本
        3.2.4 美国
        3.2.4.1 技术奠基阶段
        3.2.4.2 规范制定准备阶段
        3.2.4.3 规范制定阶段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框架
        3.2.5 加拿大
        3.2.5.1 基于目标的规范(objective-based codes)
        3.2.5.2 性能化设计规范框架
        3.2.5.3 FIRECAM 模型
        3.2.6 澳大利亚
        3.2.6.1 性能化设计与规范的发展
        3.2.6.2 BCA 规范简介及性能化设计框架
        3.2.6.3 CESARE-RISK 模型
        3.2.7 新西兰
        3.2.7.1 新西兰性能化防火设计框架
    3.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3.3.1 瑞典
        3.3.2 国际标准组织(ISO)和国际建筑研究和立法委员会(CIB)
        3.3.2.1 ISO
        3.3.2.2 CIB
    3.4 各个国家的消防体制对比研究
    3.5 小结及对比研究
第四章 中国性能化防火方法及规范发展
    4.1 中国建筑性能化防火发展简介
    4.2 我国的消防体系
    4.3 我国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探索
        4.3.1 火灾场景的建立和设计
        4.3.2 烟气的运动与控制
        4.3.3 人员的疏散
    4.4 中国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技术导则简介
    4.5 中国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框架
第五章 中外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方法、框架及管理体系对比研究及建议
    5.1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规范体系对比分析
    5.2 性能化防火设计框架流程对比分析
        5.2.1 框架图对比
        5.2.2 子系统对比
        5.2.3 规范内容对比
        5.2.4 性能化分析设计方法总结
    5.3 中国建筑性能化防火今后需要开展工作的建议
        5.3.1 处理好处方式规范和性能化规范的关系
        5.3.2 火灾场景数据库的建立
        5.3.3 研发适合中国的性能化数字模拟软件
        5.3.4 完善管理体系,增加交流与合作,培养合格人才
第六章 性能化防火设计在我国的实践
    6.1 研究动机综述
    6.2 实例对比研究
        6.2.1 设计依据对比
        6.2.2 设计流程对比
        6.2.3 关键设计点比对
        6.2.3.1 防火分区设计
        6.2.3.2 烟气控制设计
        6.2.3.3 疏散计算设计
    6.3 小结
结语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基于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商业综合体典型空间防火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商业综合体
        1.2.2 性能化防火设计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概况
        2.1.1 国外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概况
        2.1.2 国内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概况
    2.2 我国商业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现状
    2.3 性能化防火设计模拟
        2.3.1 火灾与疏散模拟软件
        2.3.2 两种主要模拟软件
第三章 商业综合体要素构成及火灾危险性分析
    3.1 功能要素构成及火灾危险性分析
        3.1.1 混合使用功能
        3.1.2 火灾危险性
    3.2 结构、构件要素构成及火灾危险性分析
        3.2.1 商业综合体的结构形式及火灾危险
        3.2.2 商业综合体构件的火灾危险性
    3.3 空间要素构成及火灾危险性分析
        3.3.1 典型空间提炼的依据
        3.3.2 典型空间的提炼
        3.3.3 典型空间的防火难点
    3.4 人员要素构成及火灾危险性分析
        3.4.1 商业综合体人员构成
        3.4.2 影响人员疏散行为的主要因素
        3.4.3 高密度人群对灾时疏散的影响
        3.4.4 商业综合体疏散人数的确定
        3.4.5 人员输入参数
        3.4.6 小结
第四章 火灾机理研究与性能化防火设计参数
    4.1 火灾发展机理
        4.1.1 发展阶段描述
        4.1.2 火灾增长模型
        4.1.3 火灾规模的确定
    4.2 人员安全疏散标准
        4.2.1 ASET 与 RSET
        4.2.2 火灾发展与人员疏散时间线
    4.3 危险状态
        4.3.1 热辐射通量
        4.3.2 烟气温度
        4.3.3 有毒气体
        4.3.4 能见度
        4.3.5 其他因素
第五章 密集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5.1 密集空间的建筑特点
        5.1.1 商业空间的分类与建筑特点
        5.1.2 密集空间的分类与建筑特点
    5.2 可燃物密集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5.2.1 可燃物密集空间的建筑特点
        5.2.2 可燃物密集空间的防火难点
        5.2.3 基于人员疏散方式的防火优化设计
        5.2.4 性能化防火设计
        5.2.5 火灾荷载执行效力与动态控制原则
    5.3 人员密集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5.3.1 人员密集空间的建筑特点及防火难点
        5.3.2 人员密集空间的防火设计要求
        5.3.3 人员密集空间的性能化防火设计
        5.3.4 人员密集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第六章 竖向贯通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6.1 竖向贯通空间的分类与防火难点
        6.1.1 中庭竖向贯通空间
        6.1.2 交通核竖向贯通空间
        6.1.3 设备竖井竖向贯通空间
    6.2 不同空间类型自然通风中庭的防火优化设计
        6.2.1 建筑特点和防火难点
        6.2.2 中庭的空间分类
        6.2.3 火灾场景设计
        6.2.4 运算结果对比
        6.2.5 运算结果分析
        6.2.6 结论与建议
    6.3 侧窗高度对自然通风中庭火灾的影响
        6.3.1 火灾场景设计
        6.3.2 模拟结果和分析
        6.3.3 结论与建议
    6.4 回廊型中庭的防火优化设计
        6.4.1 回廊型中庭的建筑特点与防火难点
        6.4.2 火灾场景设置
        6.4.3 运算结果对比
        6.4.4 FDS 运算结果分析
        6.4.5 结论与建议
    6.5 密闭中庭的防火优化设计
        6.5.1 密闭中庭的建筑特点
        6.5.2 火灾场景设计
        6.5.3 运算结果对比
        6.5.4 运算结果分析
        6.5.5 结论与建议
    6.6 中庭空间防火优化设计小结
    6.7 交通核的防火优化设计
        6.7.1 剪刀梯的可靠性问题
        6.7.2 剪刀梯的防火优化设计
        6.7.3 结论
    6.8 设备竖井的防火优化设计
        6.8.1 设备竖井的关键设计原则
        6.8.2 设备竖井的防火优化设计
第七章 超大水平开敞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7.1 厅型内街的防火优化设计
        7.1.1 商业内街的分类
        7.1.2 厅型内街的空间特点和防火难点
        7.1.3 厅型内街的防火优化设计
        7.1.4 实例模拟
    7.2 高层开敞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7.2.1 高层开敞空间的建筑特点及防火难点
        7.2.2 高层开敞空间的一般防火设计要求
        7.2.3 基于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防火优化设计
第八章 狭长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8.1 走道型商业内街的防火优化设计
        8.1.1 建筑特点和防火难点
        8.1.2 防火优化设计
    8.2 疏散走道的防火优化设计
        8.2.1 商业购物中心疏散走道的建筑特点和防火难点
        8.2.2 塔楼疏散走道的建筑特点和防火难点
        8.2.3 防火优化设计
第九章 地下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9.1 地下空间火灾的一般特点
        9.1.1 地下空间火灾的燃烧的特点
        9.1.2 疏散困难
        9.1.3 扑救困难
    9.2 地下空间火灾与疏散特点分析
        9.2.1 地下商业空间的建筑特点与火灾危险性
        9.2.2 地下停车库的建筑与火灾特点
        9.2.3 地下衔接空间的建筑与火灾特点
    9.3 地下空间的一般防火设计原则
        9.3.1 防火间距的规定
        9.3.2 防火分区的划分
        9.3.3 防烟分区的划分
        9.3.4 排烟口与排烟风道
        9.3.5 安全出入口的要求
    9.4 地下空间防火优化设计
        9.4.1 地下商业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9.4.2 地下车库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9.4.3 地下衔接空间的防火优化设计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论文的主要结论
        10.1.1 针对商业综合体的性能化防火优化措施
        10.1.2 基于空间要素构成特点及防火难点分析的典型空间提炼
        10.1.3 基于不同空间类型视角的性能化防火和防火优化设计
    10.2 展望与建议
        10.2.1 更普遍的适用性
        10.2.2 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商铺火灾荷载调研统计表
附录二火灾场景 A 模拟详图
附录三火灾场景 B 模拟详图
附录四火灾场景 C 模拟详图
致谢

(10)含救援站特长隧道火灾特性及烟气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隧道及其通风方式的发展
        1.1.2 隧道火灾危害
        1.1.3 隧道火灾防治对策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
        1.2.2 数值模拟
    1.3 研究现状
        1.3.1 一般隧道
        1.3.2 横通道
        1.3.3 特长隧道内救援站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隧道火灾试验
    2.1 模型试验理论基础
        2.1.1 量纲分析与相似准则
        2.1.2 隧道火灾模型试验模拟方法
    2.2 隧道火灾模型试验
        2.2.1 一般隧道纵向通风火灾模型试验
        2.2.2 横通道模型试验
        2.2.3 救援站模型试验
        2.2.4 隧道自动水喷淋灭火模型试验
    2.3 其它模型试验及大尺寸试验
        2.3.1 SP局部排烟模型试验
        2.3.2 SP纵向通风模型试验
        2.3.3 SP/FOA模型试验
        2.3.4 大尺寸试验
    2.5 小结
第3章 数值计算方法
    3.1 数值计算方法
        3.1.1 控制方程
        3.1.2 紊流模型
        3.1.3 燃烧模型
        3.1.4 换热模型
        3.1.5 弧形拱顶处理
    3.2 数值计算方法验证
        3.2.1 网格尺度分析
        3.2.2 温度分布验证
        3.2.3 一般隧道和横通道烟气控制验证
        3.2.4 救援站模型试验验证
    3.3 小结
第4章 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特性
    4.1 风流与火羽流的相互作用
    4.2 隧道纵向通风条件下火羽流卷吸量
    4.3 隧道顶壁下最高烟气温度
        4.3.1 较小火灾
        4.3.2 较大火灾
        4.3.3 最高烟气温度
    4.4 顶壁下最高烟气温度位置
        4.4.1 较小火灾
        4.4.2 较大火灾
        4.4.3 最高烟气温度位置
        4.4.4 临界偏转角
    4.5 隧道火焰长度
    4.6 烟气纵向温度分布
        4.6.1 火源上游
        4.6.2 火源下游
    4.7 断面烟气温度分布
    4.8 火灾热释放率
        4.8.1 最大火灾热释放率
        4.8.2 火灾增长速率
    4.9 小结
第5章 一般隧道火灾烟气控制
    5.1 临界风速
        5.1.1 临界Froude数
        5.1.2 临界Richardson数
        5.1.3 量纲分析和无量纲模型
        5.1.4 水喷淋对临界风速的影响
        5.1.5 临界风速结果分析
        5.1.6 与全尺寸测试结果的比较
    5.2 回流长度
        5.2.1 回流长度概述
        5.2.2 量纲分析
        5.2.3 回流长度结果分析
        5.2.4 列车阻塞影响
        5.2.5 与全尺寸试验结果的比较
    5.7 小结
第6章 横通道烟气控制
    6.1 隧道间横通道
    6.2 横通道烟气控制理论
        6.2.1 量纲分析
        6.2.2 横通道防火门高度分析
        6.2.3 Froude横通道临界风速模型
    6.3 数值计算分析
    6.4 横通道临界风速
        6.4.1 火源位置影响分析
        6.4.2 纵向通风速度影响分析
        6.4.3 火灾热释放率影响分析
        6.4.4 横通道防火门宽度分析
        6.4.5 横通道防火门高度分析
        6.4.6 横通道临界风速
        6.4.7 临界Froude数Fr_(cc)
        6.4.8 火源位置最终结果影响分析
        6.4.9 模型试验结果与全尺寸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特长隧道内救援站
    7.1 救援站型式及火灾通风模式
        7.1.1 救援站设置现状
        7.1.2 救援站功能要求
        7.1.3 救援站型式及火灾通风方案
    7.2 救援站模型试验简化方法
        7.2.1 有效长度分析
        7.2.2 遮挡高度分析
    7.3 救援站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7.3.1 救援站模型试验工况及结果
        7.3.2 救援站各横通道烟气控制
        7.3.3 救援站内温度分布
        7.3.4 横通道防火门处临界烟气温度
    7.4 小结
第8章 太行山特长铁路隧道内救援站通风优化
    8.1 铁路隧道火灾安全设计的重要参数
        8.1.1 火灾热释放率及模拟时间
        8.1.2 控制指标
    8.2 太行山救援站火灾通风方案
        8.2.1 太行山1号救援站
        8.2.2 太行山2号救援站
    8.3 救援站边界条件确定
        8.3.1 火源位置分析
        8.3.2 太行山1号救援站
        8.3.3 太行山2号救援站
    8.4 太行山1号救援站左线火灾
        8.4.1 横通道风速分布
        8.4.2 人员高度温度及辐射温度
        8.4.3 烟气分层
        8.4.4 火源位置影响
        8.4.5 各方案的综合比较
    8.5 太行山1号救援站右线火灾
        8.5.1 各方案的比较
        8.5.2 送风斜井优化
    8.6 太行山2号救援站火灾
    8.7 小结
第9章 隧道自动水喷淋灭火
    9.1 试验工况
        9.1.1 自动水喷淋模型试验
        9.1.2 一般水喷淋系统
        9.1.3 无喷淋燃烧测试
    9.2 试验结果
    9.3 自动水喷淋系统分析
        9.3.1 系统响应
        9.3.2 系统崩溃条件
        9.3.3 特殊通风策略
        9.3.4 特殊激活策略
    9.4 一般水喷淋系统
    9.5 木剁间火灾蔓延
    9.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火灾模型与防火安全设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火灾危险性分析的客车防火开发体系研究[D]. 毛亚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1)
  • [2]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防火保护措施的耐火机理研究[D]. 王岚. 天津大学, 2018(06)
  • [3]基于性能化防火的超高层综合体典型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张彤彤. 天津大学, 2017(05)
  • [4]基于防火性能化设计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策略及数字模拟方法[D]. 曹笛. 天津大学, 2016(07)
  • [5]纺织工业建筑安全性设计策略研究[D]. 张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6]基于建筑设计的居住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探讨[D]. 王自衡. 天津大学, 2015(08)
  • [7]高大空间钢结构建筑火灾全过程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研究[D]. 张国维.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8]中外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发展动态对比研究[D]. 王萌. 天津大学, 2014(05)
  • [9]基于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商业综合体典型空间防火优化设计研究[D]. 尹楠. 天津大学, 2014(05)
  • [10]含救援站特长隧道火灾特性及烟气控制研究[D]. 李颖臻.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火灾模型与消防安全设计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