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药品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药品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一、关于印发医药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杨馥瑜[1](2020)在《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文中提出自2009年国家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至今,围绕“一个目标、四个体系、八项支撑”的改革框架,逐步完成了改革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医保付费方式、推行“医药分开”等政策,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日渐完善。与“新医改”并驾齐驱的还有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在全军部队全面停止对外有偿服务的背景下,军队卫生医疗机构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得到进一步明确,即军队卫生医疗机构在完成为军服务保障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融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新发展模式,继续为地方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在两股改革大潮中,军队医院面临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保持特色优势和有效履行使命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军队医院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都必须尽快转到优质、高效、低耗的内涵发展方向,改革医院的管理模式,尤其是经济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得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长期以来,军队综合性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建设发展受医疗市场和国家医疗政策影响。军队医院从功能定位来看类似公立医院,同样要执行国家医疗改革政策。但目前的相关政策中却缺少针对军队医院的政策条款。加之国防和军队改革对军队医院建设和经费管理的重大影响,军队医院面临医疗收入下滑、收支结余下降、资金运行压力增大、财务自主权削弱等多重困境的夹击,其传统的经费管理模式必将受到严肃挑战。本文结合规模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相关理论,采取文献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双改革背景下,政策对于军队综合性医院的影响,在对国内外卫生医疗机构卫生经济相关文献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军队综合性医院现行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对其2015年至2017年卫生经费收入支出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

屈姜[2](2020)在《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社区卫生是卫生工作的重要架构之一,也是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石。针对目前“重医轻防”、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加剧等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只有如此,才能使资源配置更优化、居民医疗更全面、城市卫生服务更合理、医患关系更和谐。2009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最先实施和落地的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两个措施:一是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而有效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范围,破解“以药养医”的难题;二是解决过度医疗及过度用药等问题,切断用药量和服务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基于上述背景,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管理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2011年8月起,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在运行该管理模式后,确实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趋利”行为得以扭转,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之间的利益链条得以切断,社区医务人员的服务模式得以转变,逐渐增加的医疗服务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等。但是,实施该模式后也存在诸如财政负担加重、管理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以公共产品理论和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对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探讨是否应继续实行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作为城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石作用。

沈雨婷[3](2019)在《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研究 ——以H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保障建设作为民生问题的一部分,始终受到民众的关心和政府的重视。其中,为此提供支撑的医疗保障体系,其完善和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国家审计署自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首次社会保障资金全面审计到2016年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历时两个月的医疗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再到2018年对9个省进行的为期三个月的医疗保障资金审计,可以发现,国家和政府对于医疗保障建设这一关乎民生的大事愈加重视。医疗保险能够为无法通过劳动得到治疗资金患病劳动者提供医疗资金上的帮助,一定程度上缓解患病劳动者的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调节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性,不仅能够平衡社会矛盾,还能够营造社会文明和谐氛围。医疗保障资金审计作为政府监管医保基金和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效手段,对于国家和社会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其能够一定程度确保医保资金落到实处,促进医保服务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其可以进一步检验国家医疗保障相关政策是否在实践层面得到运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接着介绍相关理论和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相关概念,并简要介绍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现状。其次,本研究运用了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案例作为样本,通过对其医疗保障资金审计实施过程的具体描述和分析,以及对涉及医疗保障资金的各项基金及政策的简要介绍,使人们对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了解,认识到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的显着成就,以及存在的诸多不合理问题,如部分单位少缴医保、医保费用超范围报销、医保目录不及时调整、分级诊疗进程缓慢、“两票制”结果不理想等。在本文的最后,通过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案例指出其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如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审计资源与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医保知识、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等。联系案例通过分析我国医保审计的不足,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完善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建设医疗保障资金审计人才队伍等。本文希望通过对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这一案例的介绍能够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医疗保障资金审计,切实督促规范医保资金的使用与管理,通过改革促进医疗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丰富与完善。一方面能够缓解民生问题,提高医保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张伊格[4](2019)在《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指出看病求医,追求健康是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而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人们的基本就医需求不能被很好地满足。我国目前也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多省市都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进程当中。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社区首诊制作为分级诊疗的基层政策,惠及面涉及了众多民众,但是其重要作用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及医疗资源的整合则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完善社区首诊制度能够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利用率,促使医疗资源下沉,避免大医院过度扩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强调的不仅仅是“治病”,而是可以利用自身便民、利民的特性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健康支持,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完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基础。本研究基于对上海市M区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地调查而成文,其间运用了文献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社区首诊制度进行了研究,首先概括了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之上,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诊疗服务的现状以及医患双方的访谈发掘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别从政策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个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原因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首诊的意愿不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较为落后,以及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多个方面,而究其根本,笔者将社区首诊制度发展不畅的原因归结于政策设计与引导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受到能力和动力的双重掣肘三个方面,最后本文基于前文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徐纯[5](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彭翔,申俊龙[6](2016)在《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演变分析——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是计划价格阶段,也就是药品价格管制机制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阶段,也是药品价格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完善的阶段;2009年以来,是药品价格治理机制初现端倪的阶段。第一阶段,我国事实上将药品、医疗服务视为公共物品,政府决定了药品的价格。虽然这一时期我国的药品价格非常低,但是这一提供方式造成了资源分配的失效;第二阶段,药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内涵逐渐减少,其私人物品属性的内涵逐渐增多。由于对药品特殊性的认识不足,出现了过度市场化的倾向。在整顿药品价格方面,政府也出现了失灵的情况;第三阶段,我国对药品的物品属性进行重新认识,更具体地说是对药品的物品属性进行区别对待。基于这一认识,我国提出了依靠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运用支付方式、谈判机制等手段约束药品价格。

申海平[7](2016)在《行政收费设定权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立法权的行政收费设定权,是特定国家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创设行政收费规范的权力。作为行政收费设定权的客体,行政收费是指行政机关和完成行政任务的组织,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或者提供特定公共服务或者有限公共资源产品过程中,向特定对象收取的非营利性质费用的行为。作为一项金钱给付义务,它具有直接的对待给付性和强制性,可以分为行政管理类、公共服务类和资源补偿类三大类。行政收费的正当性基于公平原则,它具有维护社会公平等正功能,但也有增加社会成本等反功能。我国当前没有法律对行政收费设定权进行统一配置,但行政法规和大量中央规范性文件对其已进行了分配。通过对318项行政收费设定依据和主体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法律、法规设定的行政收费数量并不多,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以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设定了大量行政收费;地方设定的行政收费数量有限;有权设定行政收费的主体数量少于有权立法的主体数量;涉企行政收费设定依据的法律位阶明显普遍较高,资源补偿类的设定均有着规章以上的依据,而公共服务类的设定依据法律层级较低。行政收费设定权的配置,在理论上应当实行法律保留原则,但我国现有法律并没有相应要求。目前,普遍授权行政机关设定行政收费的时机并不成熟,行政收费设定主体应当限定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设区的市、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行政收费设定应当遵循包括法定原则在内的一般原则,也应当遵循直接的对待给付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国际惯例和国际对等原则等特殊原则。在具体设定中,首先应当满足给付特定这一一般标准,但如果收费将阻碍给付的实现或者构成歧视,或者在给付成本显着轻微等情形下,则不宜设定。为提升行政收费设定权配置的法治化程度,实现对公民、法人财产权的常态化保护,有必要以法律对行政收费设定权进行配置。当前制定行政收费法的时机并不成熟,在《预算法》或者《价格法》等法律中以增加条款方式对行政收费设定权予以配置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但要终结乱收费,更重要的是我国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和法律得到普遍遵从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杜坤[8](2016)在《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税收入是我国政府收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统观近些年来的财政数据,可知非税收入的增长呈现出非常规无序发展的态势,甚至在有些地方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一度超过税收,成为维系地方政府运转的“血液”。不过,此种局面并非财政收入的常态,亟需遏制本应作为补充政府财力的非税收入野蛮生长。通常认为,对非税收入的规制应当从征收、管理与支出三个层面进行,预算与支出管理的“缺位”与“不到位”始终是阻碍非税收入规制的绊脚石。新近修葺一新的《预算法》对非税收入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例如全口径预算、限制财政专户、明确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在复式预算体系的定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预算法》对“野蛮生长”的非税收入立法回应,意味着对非税收入规制从重视“征管层面”修补向关注“管理与支出层面”的深刻转变。尽管《预算法》发出将政府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的“最强音”,这只不过是在规制非税收入的漫漫长路上跨出的第一步,不代表非税收入问题的完美解决。总体上可以说,对非税收入预算的规制既是《预算法》的重心所在,又是《预算法》不容回避的软肋。不彻底的分税制引发地方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过度依赖,催生非税收入的蓬勃发展。作为“政府钱袋子”的预算理应要有所作为,“如何捏紧非税收入的钱袋子”毫无疑问成为预算法必须回答的问题。非税收入预算重要不等于对非税收入预算规制就完美无憾。事实上,控制非税收入预算不但需要科学完备的法律规则,更需要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然而由于授权立法在非税收入预算条文中的大量应用、行政机关内部非税收入预算运行规则的缺失以及立法机关监督法律规则的不完备,例如尽管新预算法肯认了全口径预算,将政府所有收支都纳入预算之中,由此按照不同收入形式的具体特性构造出复式预算体系,但复式预算在内容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对非税收入的定位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加之人大预算审批的虚化与弱化等等。非税收入预算规则的刚性有所减损,最终出现“看似有规则,但有效性欠佳”的尴尬局面。寻求非税收入预算规制的有效路径需要回归到真实的财政预算世界。以预算权配置的基本格局为线索,以非税收入预算流程为指引,将非税收入预算划分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与立法机关监督控制两大体系,将财税法的“控权”思维植入非税收入预算在行政机关内部制约环节与立法机关监督环节,形成两大板块之间的耦合,以期改善非税收入规制的境况。有鉴于此,本文遵循“界定对象—揭示本质—价值考量—问题检视—制度完善”的逻辑脉络,界定非税收入预算的概念、归纳非税收入预算的特征、发展历程、理论根基、价值诉求,结合我国财政实践中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论证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立足于行政与立法机关预算权配置与非税收入预算的流程,梳理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的立法与实践,提出构筑和完善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的设想。最后,反思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以及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中国图景”,提出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强化和统合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法律体系,从“信息—对话—强制”维度整合与增强立法机关监督控制,以期对强化我国非税收入预算有所助益。按照这一基本思路,除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五章探讨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第一章为非税收入预算范畴界定。界定非税收入预算概念范畴是首先应回答清楚问题。第一部分解读非税收入概念。非税收入概念不仅是探究非税收入预算的逻辑起点,也是非税收入类型化的前提。主要是厘清非税收入与税收的区别。第二部分是对非税收入预算概念和法律特征的分析。非税收入预算是对一般公共预算中非税收入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总称。非税收入预算具有法定性、层级性、效率性等特征;第三部分归纳非税收入预算历史与现实,主要是对计划经济和转轨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梳理。重温历史与规整现实是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的重要步骤,在历史和现实的叙事中探寻非税收入预算症结之所在。第二章为非税收入预算的理论阐释。本章对非税收入预算的相关法学理论进行阐释。第一部分是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在公私交融的背景下以往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说已无法全面厘清非税收入预算参与者之间的权力与权利配置。在反思分析法学范式下的预算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借用“法权中心主义”的“权力-权利”一体分析框架重新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第二部分是回答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预算民主与预算法定是非税收入预算存在必要性和合理性重要依据,是构造非税收入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石。第三部分回答创设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没有目标定位的制度设计,只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左顾右盼,非税收入预算既是“政府的钱袋子”,又是社会公众私人财产转化为公共财产的管道,透射出国家财政权与私人财产权之间微妙关系,因此将平衡两权关系定位为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第三章为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本章以非税收入预算权在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配置为指引,构造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与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第一部分是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构造标准的设定。以非税收预算权力配置作为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的基准,根据《预算法》的规定,行政机关掌握非税收入预算的编制权、执行权,而立法机关则拥有非税收入预算的审批权和监督权。以此为理论的基点,将非税收入预算的法律体系划分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和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第二部分是分述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主要涉及内涵、功能定位、实然情况等。第三部分是分述非税收入预算立法机关监督体系,主要涉及法律含义、功能定位、理念选择以及实然情况。第四部分则是对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与立法机关监督体系二则之间关系的探讨。事实上行政与立法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是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立法机关监督体系反向作用于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倒逼行政机关不断完善非税收入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第四章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现实问题及其优化路径。本章从分流归位、权力配置以及控制手段三个层面优化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第一部分简要分析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存在的问题,如税费改革的进度缓慢、非税收入类型化有限、非税收入所有权归属摇摆不定,预算管理权划分不细致、预算控制手段不健全等。第二部分是对非税收入的分流归位。针对非税收入的体系庞杂的特征,有必要通过“减法”的形式对非税收入进行分流,在分流之后,对剩余的非税收入按照生成的依据将其归纳为依据公共权力、公共产权和其他类型三类。第三部分分析非税收入管理权在行政机关内部的分解与配置。在将凝结在非税收入资金之上的权力细化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按照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进行分配。第四部分是对非税收入控制手段的强化与提升。按照非税收入预算内部“编制—执行—稽核”的流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梳理,提出从部门预算编制、深化收支两条线、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以及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等建议。第五章为完善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立法机关对非税收入预算的监督与控制是预算法的题中之义,如何完善立法机关的监督是本章的重要使命。第一部分提出以“信息—对话—强制”作为分析非税收入预算立法机关监督的分析框架。三个分析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只有在充分掌握非税收入预算信息的前提下,立法机关才能与行政机关平等对话,而且之后经过详细的询问、质询,立法机关才能动用手中的预算审批与监督权,对政府的非税收入预算草案进行规制。第二部分是分析非税收入预算中立法机关预算监督所面临的困境。包括预算信息所有权观念偏差、预算信息不完整、预算信息实体和程序规则缺失、人大对话能力有限、对话制度保障有限、预算权力配置不合理、预算修正权、分项审批权、资金拨款权尚付阙如。第三部分是优化立法机关获取监督的信息途径。包括理顺预算信息的归属逻辑、落实非税收入预算的全面性与详尽性、完善政府提供预算信息的法律规则。第四部分是完善立法机关预算监督的对话制度,主要包括修复人预算询问权、增设预算公开听证制度。第五部分是赋予立法机关实质性权力,主要包括赋予人大预算修正权、完善人大否决权的救济机制以及创设独立的立法审计机关。

重庆市人民政府[9](2015)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文中指出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对470件市政府文件予以废止,对927件市政府文件宣布失效。附件:1.决定废止的市政府文件目录2.宣布失效的市政府文件目录2015年4月22日附件1决定废止的市政府文件目录

尹冬梅[10](2013)在《我国中医院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中医政策的系统分析是中医政策评价的必然要求中医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在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发展中衍生出的问题,中医处于消极、萎缩的状态,乃至走向被异化和边缘化,严重影响了中医事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制约了中医的全局发展。八十年代的四次重要会议成为奠定中国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础,为中医院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保障。至九十年代,中医院实施分级管理制,推进示范中医医院建设,形成了基于标准化管理、目标管理和办院导向调控等科学的中医医院管理模式。2009年,国家出台了《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提出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2012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我国2015年的中医院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因此,政策导向成为中医兴衰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中医发展态势的风向标。(二)中医院发展反映中医事业和中医政策发展的现实和轨迹中医院是实施中医发展的执行者,也是中医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试金石,更是中医走向现代化,迈向世界的桥梁。因此,中医院的发展轨迹和政策模式变迁,能深刻折射出中医发展的潮流、变迁、问题和兴衰。它对于建立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医事业的发展壮大,促进民族医药文化的发展,服务于人民健康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三)明确中医院问题的社会环境和根源是政策分析的核心我国近三十年来所处特定发展阶段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及随之演化涌现的医疗问题在中医院也难以规避。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和政策导向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同样在中医院发生发展,也制约中医院的发展。因此,中医院既有综合医院面临的投入不足、“以药养医”的困境,也存在自身发展的障碍与瓶颈。中医院发展中的历史困扰和现实发展过程中的双重压力,成为制约中医事业和中医院发展格局处于困境的重要因素。中医院发展面临比综合医院发展更为复杂的困境。现有有关中医院发展的研究主要关注了中医院经济利益和效益、成本投入和收入、国家补贴与收益,中医院和综合医院的规模比较、中医院面临的困境,更多停留于问题的文字描述和现象分析,而对于中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关键问题缺乏系统评价和分析。迄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医政策对中医发展的大跨度、多维度和全局性的研究,因而也就难以全面准确的评价中医政策对中医院发展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期望未来能制定出有助于中医良性发展策略和中医院问题化解的高价值政策的将成为一种奢望。因些,需要要对过去三十年的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深入研究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全面分析总结中医事业和中医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间题、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它既是中医院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中医政策制定依据和需求。本研究将立足于当前我国中医院生存现状、发展状况,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对我国中医发展相关政策、中医院发展轨迹和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采用文献评阅,系统分析中医院发展中的问题和根源机制;充分利用长周期的调查数据,对中医院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根源机制进行多维度论证和时间趋势分析,为科学的预测问题,防患未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将对我国未来中医院发展政策研制思路和相关政策制定的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内容分析,对于建国以来我国中医事业和中医院的发展环境、发展历程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医院政策变迁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进行文献评阅,系统梳理中医事业发展和中医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重要性和严重性排序,以确定焦点问题。在此基础上,调查了我国3省(市)13个样本县中的中医院和综合医院在1995-2007年间,在医院规模、运营情况、人力资源、财务状况和设备配置等几大方面的指标情况。对每一指标,从变化趋势(纵向)和中医院/综合医院间比较(横向)两大维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和论证了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最后,结合意向调查、机构调查结果和文献评阅,基于医院补偿作用机制模型,对于焦点问题的确证、严重程度、根源及其作用机制等开展深入分析,明确了中医院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及其根源机制。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我国中医院发展轨迹1、我国中医院发展环境及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医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稳步提高。中医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变化:中医医院人员由“离散化”的个体组成联合门诊诊所,发展为办起不同所有制体制下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医院;中医医院“独大”发展,转变为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所等联合发展;从注重中医医院的规模扩张,发展为注重规模效应的同时更加注重特色效应和功能效应。中医医院的发展历程可分为5个时期:初步创立时期、经受挫折时期、恢复发展时期、科学管理时期和市场竞争时期。2、我国中医院发展的政策变迁本部分以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事件为时间节点,对近30余年各阶段中医院发展的政策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我国中医政策发展经历五个阶段。阶段一(1979-1984年):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阶段二(1985-1991年):扩大医院自主权、定额包干;阶段三(1992-1999年):转换经营机制、适当引进市场机制加快医院发展;阶段四(2000-2008年):“三医”联动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阶段五(2009年至今):新一轮医改推进、加强公立医院改革。3、我国中医事业和中医院发展变迁中医机构由1987年的1806所增至2012年的39305所;床位数由1987年的146491张增至2012年的613582张:中医机构职工数由1987年的220117人增至2012年的818775人。在中医院长足发展的同时,当前宏观政策使得医疗机构为了追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追求高新检查,不得不“以药养医”。此时,中医院的劣势即十分明显,而针对中医特色的相关政策则局限于继承发展中医、加强中医队伍建设和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方面,无法解决中医医院运行中面临的经营亏损、政策亏损、发展困难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逐步走向了“西化”的道路。(二)我国中医事业发展及中医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评阅,对我国中医事业发展和中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界定、罗列和归纳。以不同关键词从多种数据库中检索,数据库涵盖我国当前卫生事业相关的所有数据库,排除与所界定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和重复文献,获得1982-2013年间共计348篇文献,纳入文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通过对纳入文献评阅的,分析和归纳出中国中医院发展事业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按照“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提供的“子模—概念—指标”维度,进行归纳,结合进一步的饱和度分析界定和明确我国中医医院运行中存在的28类主要问题。通过地域、领域和级别层次,对归纳得到的28类划分了不同的等级,并赋予相应权重,提及频率以综合反映问题的严重程度,对28类问题的严重程度按重要性排序。对问题严重和重要程度序位处于优先位次的确定下列问题为焦点问题:1)“中医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2)“尚未制定层次较高、体系完整的中医药法,中医药事业相关政策未能考虑中医特点,有关行业标准需要调整。这两大问题即为造成当下我国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中医院西化”这一重要现象和问题的宏观政策原因和内在根源机制。(三)我国县级中医院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通过整理课题组前期积累的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结合当地同期GDP增长水平,整合分析了1995-2007年间我国县中医院系统在医院规模、人力资源、运营情况、医院财务、仪器设备等方面的系统变化,对我国县中医院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趋势变化进行了分析(纵向维度)。同时,本研究也对我国县级综合医院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与中医院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横向维度),以更进一步完整清楚的界定中医院发展的问题的实质。1、县中医院发展规模全面大幅提升,但与县综合医院相比呈现相对萎缩状态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县中医院规模明显改善,职工人数、院均床位数在80年代至90年代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在1995-2007年的13年间又翻了一番。院均固定资产增加10倍以上,且中医院固定资产的总体规模平均增长速率高于GDP的增长。尽管中医院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额绝对数量不断增加,相对于县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中医院实则表现为相对萎缩的趋势。2、县中医院医院运营状况大幅提升,但提供服务呈现与县综合医院趋于同质化现象反映医院运营状况指标中的院均年诊疗人次,年门诊人次和年住院手术人次等在县中医院逐年递增。其中,院均年诊疗人次增加了一倍,院均年住院手术人次增加3倍多,标志着县中医院的诊疗能力经过长期支持扶持已经改观。西医检查技术在中医院运营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而传统中医诊断技术在中医中作用减弱。县中医院也越来越依靠西医诊疗技术,中医西化在基层医院逐渐成为一种趋势。3、县中医院人力资源发展呈现西化倾向县中医院人力资源构成明显改善,实现了中医院人力资源跨越式发展。中医院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66%,表明中医院人员素质大幅提升。然而,无论是医技人员还是领导管理层人员,中医院的总体水平低于同级综合性医院。县级中医院院均中医医技人数逐年递增的同时,其占医院职工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至2007年仅占县中医院职工数的22.6%,跌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在县中医院的中医医技人员队伍不断萎缩的同时,西医医技人员的队伍却不断扩大,至2007年,西医医技人员所占比例已超过60%。4、县中医院院均年收入增加,药品收入是中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以药养医”成为中医院重要的补偿机制1995至2007年13年间,县中医院院均年收入由1995年的136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077万元,绝对数量增长近6倍。其中,政府的财政拨款由1995年的724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830万元,但财政拨款占收入比例从1995年的52.9%下降到2007年的32.5%;药品收入则从1995年的38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361万元,上升了近10倍。从2000年起,中医院收入中药品收入所占比例超过财政拨款,达到36.2%,到2007年中医院收入中药品收入所占比例已经占到了整个财务收入的41.6%。5、中医院药品收入中西药收入比例增加,西化趋势明显1995年至2007年间中医院西药占药品收入的比重进一步增加,由1995年的61.3%增加到了2007年的80.1%,增幅接近20%。而以往中医院主要使用的中成药和中草药收入则继续萎缩,由90年代中期的15.8%锐减到2007年的4.1%。中医院依靠自己的传统药物已难以为继。中医药治疗率逐年降低表明中医特色的逐渐丧失。6、中医院仪器配备整体提升,已达同级综合医院水平,但与综合医院重复率高,仪器配备体现西化的倾向1995至2007年间,县级中医院仪器配备迅速大幅改善,院均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从1995年的7.6台猛增至2007年的46.2台,增加了6倍以上。中医院院均万元以上仪器购置台数相对于综合医院购置台数的比例从1995年的76.0%上升到2007年的96.3%,表明县级中医院仪器配备,已经接近和达到同级县综合医院规模,但与同级综合性医院设备重复度高,特别是治疗性设备重复度更高。中医院的治疗性仪器在在使用时间率、每日诊疗人次、每千元投入周诊疗人次上不断提升,表明目前中医院在治疗手段上不断趋同于综合性医院,日益依靠西医的治疗仪器和手段。(四)焦点问题产生根源分析及策略构建1、中医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高度认同中医院发展依赖国家宏观的政策财政投入难以保证时,县级中医院将面临更大的困难。这一困境严重制约了中医院的发展,甚至是中医事业的发展。2、“中医院西化倾向”是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实问题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中医院的“药品消耗以西药为主,中医院盲目购置增强西医诊断能力的医疗器械,中医医技人员对中医院地位持否定态度”等问题,在中医院更为盛行。中医院西化倾向成为中医院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表现突出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受到中医服务的组织者、提供者和消费者各方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认同。3、中医院补偿途径是中医院西化倾向的重要作用机制,中医政策未能考虑中医特点是中医院西化倾向的重要宏观政策根源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政府对中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足,医疗服务定价是不合理的,导致了县级中医院功能运转和人员开支难以维持。县级中医院在与县医院的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使其作为经济实体生存难度更大。对于该问题,各方均有很高的认同率,其中以县级中医院认同率最高,高达93.4%,而卫生行政部门对该问题也有较高的认同率,高达85.2%,且在2000年时相关认同率与90年代相比则有显着增加。在国家财政投入日渐萎缩的状况下,由于中医政策与西医政策的同质化,中医院与综合医院一样,转向服务收费补偿途径,中医院寻求西医服务方式,尤其是西医能增收的服务项目。由此,日益加剧了中医院的一种“西化倾向”,对此各方都有较高的认同率,且这种认同率在2000年后更为明显。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政策制定科学化程序、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多维度组合评价法、定性定量多重论证和焦点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分析等多种方法,形成了中医事业和中医院发展问题分析以及相应对策构建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实际调查结果和多重论证,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2、采用文献内容分析,首次系统分析建国以来中医事业和中医院发展的轨迹,全面梳理和厘清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院发展的政策变迁历程和脉络,为长时期、大尺度把握我国中医事业、中医政策和中医院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3、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评阅、专家咨询、机构调查和意向调查等方法对于我国中医院发展过程的问题进行了界定和论证,经过“理论—调查—理论—调查”反复论证的过程,明确了我国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和作用机制。4、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思路和方法,分析了我国县中医院从1995至2007年间发展情况的时间趋势,并与同时期县级综合医院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中医院发展过程的共性以及特性问题。

二、关于印发医药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印发医药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医院经费管理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双改革
        2.1.2 军队综合性医院
        2.1.3 医院经费管理
    2.2 医院经费管理的理论研究基础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双改革背景下的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分析
    3.1 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基本概况
        3.1.1 卫生经费供给方式
        3.1.2 卫生经费投入使用情况
        3.1.3 财经管理情况
    3.2 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的特点
        3.2.1 经费供给由“自谋自筹”向“军费保障”转变
        3.2.2 资产管理由“重钱轻物”向“钱物并重”转变
        3.2.3 预算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绩效管理”转变
        3.2.4 成本管理由“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3.2.5 经费结算由“分条块审批”向“一体化统管”转变
    3.3 双改革对军队综合性医院的影响分析
        3.3.1 经费管理面临的问题
        3.3.2 军队医院面临的机遇
        3.3.3 军队医院面临的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军队某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案例分析
    4.1 调研背景
    4.2 调研访谈
        4.2.1 访谈提纲设计
        4.2.2 访谈内容总结
    4.3 医疗数据分析
        4.3.1 医疗人次数据
        4.3.2 经费收入数据
        4.3.3 经费支出数据
        4.3.4 医保数据
        4.3.5 军免医疗经费数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的优化策略
    5.1 抓管理理念把握经费投向与投量
        5.1.1 转变经费管理理念
        5.1.2 把握经费投向与投量
    5.2 抓适度规模打造强势学科
        5.2.1 开展规模经济研究适度发展
        5.2.2 主动适应医改政策发挥特色优势
    5.3 抓科学管理改革经费管理模式
        5.3.1 建立高效的卫生经济管理机构
        5.3.2 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机制
    5.4 抓监督制约确保高效运营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
        5.4.2 建立持续动态的资产监查机制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非结构式访谈提纲
致谢
附件

(2)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共产品理论
        2.1.2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公共卫生机构
        2.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2.3 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
3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概况及其资金管理模式
    3.1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概况
        3.1.1 规模及数量
        3.1.2 专用设备情况
        3.1.3 医护人员数量及构成
        3.1.4 服务人口及服务项目
        3.1.5 居民知晓率与认可度
    3.2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
        3.2.1 具体办法
        3.2.2 财政投入情况
        3.2.3 业务收入情况
        3.2.4 诊疗人次及次均诊疗费用
        3.2.5 实施成效
4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问题分析
    4.1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4.1.1 财政负担加重,管理成本增加
        4.1.2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4.1.3 医疗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4.1.4 对推行“社区首诊制”作用甚微
        4.1.5 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4.1.6 资金监管不到位
    4.2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筹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行政化
        4.2.2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联体”建设亟待加强
        4.2.3 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4.2.4 医疗服务水平低下
        4.2.5 人员缺乏、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不完善
        4.2.6 资金监管机制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5 完善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提高管理效率
        5.1.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5.1.2 充分开发和利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
        5.1.3 优化业务收入筹资渠道
        5.1.4 建立多样化的社会筹资渠道
        5.1.5 完善医保费用预付制
    5.2 建立医疗资源长效流动机制,加强“医联体”建设
        5.2.1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5.2.2 加强公立医院医疗帮扶力度
        5.2.3 加强各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与监管力度
    5.3 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5.3.1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5.3.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5.4 加快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5.4.1 推进“社区首诊制”
        5.4.2 推进“双向转诊制”
        5.4.3 推进“分级诊疗制”
    5.5 规范、细化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5.1 规范专项资金财务收支行为
        5.5.2 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5.5.3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控制
    5.6 建立健全资金监管体系
        5.6.1 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
        5.6.2 不断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5.6.3 提高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研究 ——以H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文献综述
        1.2.1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的文献研究
        1.2.2 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现状的文献研究
        1.2.3 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内容的文献研究
        1.2.4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方法的文献研究
        1.2.5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案例的文献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的贡献与不足
        1.4.1 论文的贡献
        1.4.2 论文的不足
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理论基础
        2.1.1 公共财政理论
        2.1.2 资源平等分配理论
        2.1.3 委托代理理论
    2.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相关概念
        2.2.1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概念和范围
        2.2.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目标
        2.2.3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内容
        2.2.4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程序
        2.2.5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审计方法
3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现状分析
    3.1 全国医疗保险基金的现状分析
    3.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现状分析
4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案例分析
    4.1 H省医疗保障资金基本情况
        4.1.1 H省及其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基本情况
        4.1.2 H省医疗保障基金基本情况
        4.1.3 H省医疗保障政策措施基本情况
    4.2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依据与审计评价指标
        4.2.1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依据
        4.2.2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评价指标
    4.3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过程
        4.3.1 审计组织与准备阶段
        4.3.2 审计实施与调查阶段
        4.3.3 审计发现
    4.4 审计结果总结
    4.5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4.5.1 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审计监督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4.5.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内容和对象复杂
        4.5.3 审计资源与审计力量不足
        4.5.4 医保全国联网异地就医使得审计分析取证面临困难
        4.5.5 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险知识和计算机技术
        4.5.6 审计信息技术滞后
5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建议
    5.1 完善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监督机制,开展综合性审计
    5.2 加强信息沟通,促进各部门的信息交流
    5.3 加强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审计结果运用
    5.4 推动医保基金联网审计资源共享和医保基金审计软硬件开发
    5.5 培养引进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人才
    5.6 创新与改进审计技术方法
6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4)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1.3.1 国外研究回顾
        1.3.2 国内文献回顾
        1.3.3 研究评述
    1.4 概念界定
        1.4.1 分级诊疗
        1.4.2 社区首诊
        1.4.3 全科医生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状况
    2.1 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概况
        2.1.1 服务内容与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2.1.2 卫生信息化初步建立
        2.1.3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2.1.4 财务管理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2 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首诊实施存在的问题
        2.2.1 就诊下沉效果不明显
        2.2.2 社区医务人员缺乏主动性
        2.2.3 社区首诊的开展过于依赖行政命令
第3章 社区首诊政策执行缺乏操作性
    3.1 社区首诊政策落实缺乏参考依据
        3.1.1 首诊标准界定不明确
        3.1.2 罔顾服务质量与“签而不约”
    3.2 医疗保险制度支持乏力
        3.2.1 经济杠杆失效下需方引导弱化
        3.2.2 激励和约束低效与供方能动不足
    3.3 双向转诊制度联动不畅
        3.3.1 “吝惜”的专家号源
        3.3.2 形同虚设的“下转”安排
第4章 社区医疗机构能力与动力的双重掣肘
    4.1 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薄弱
        4.1.1 社区医疗设备落后,用药受限
        4.1.2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发展受阻
        4.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络平台不健全
        4.1.4 社区医生数量匮乏,质量有待提高
    4.2 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动力欠缺
        4.2.1 “靠感情”维系导致社区医疗机构动力不足
        4.2.2 社区医生激励动因贫乏
        4.2.3 社区医生队伍稳定性差
        4.2.4 “职业倦怠”形成的消极态势
第5章 社区首诊制度优化与实施路径
    5.1 有的放矢:针对存疑制度设计的重塑
        5.1.1 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5.1.2 明确首诊实施细则
        5.1.3 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5.2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服务能力
        5.2.1 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机制
        5.2.2 巩固社区医务人员的保障机制
    5.3 宣传与引导:增强社区首诊制的社会认可度
        5.3.1 引导居民就医观念的转变
        5.3.2 拓宽宣传渠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附件

(5)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免疫系统理论
        三、国家良治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五、理论评述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理论评述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二、国家审计功能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一、审计组织方式
        二、审计实施方式
        三、审计评价方式
        四、审计结论作出
        五、审计报告方式
        六、审计成果运用
        七、审计人员管理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一、效度检验
        二、信度检验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词频分析
        二、关键词分析
        三、语义网分析
        四、聚类分析
        五、情感分析
        六、主题分析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演变分析——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药品价格管制机制时期
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探索与完善时期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
    (二)药品价格的整顿时期:20世纪90年代
    (三)药品价格管理框架建立的时期:2000年-2005年
    (四)新形势下的继续探索:2006年-2008年
三、药品价格治理机制探索时期
    (一)价格管理部门主导的价格治理机制:2008年-2013年
    (二)市场机制主导的药品价格治理机制:2014年至今
四、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演变与医疗领域物品属性演变的内在联系

(7)行政收费设定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四、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行政收费设定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行政收费界说
        一、行政收费的内涵
        二、行政收费的特征
        三、行政收费的外延
    第二节 行政收费设定权界说
        一、行政收费的设定
        二、行政收费设定权的性质及其特征
        三、行政收费设定权的客体:行政收费项目
    第三节 行政收费设定的正当性及其功能
        一、行政收费设定的正当性
        二、行政收费的功能
第二章 行政收费设定权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行政收费设定权配置的现状
        一、我国行政收费设定权配置的发展演变
        二、当前我国行政收费设定权配置的特点
        三、当前我国行政收费设定的主体与权限
    第二节 行政收费设定的现状统计
        一、行政收费设定现状统计的数据来源
        二、行政收费设定依据和主体的统计
    第三节 行政收费设定现状分析
        一、行政收费设定依据的现实状况
        二、行政收费设定主体的现实状况
        三、不同种类的行政收费设定依据的现实状况
第三章 行政收费设定权的合理配置
    第一节 法律保留与行政收费设定权的配置
        一、法律保留原则与行政收费设定权
        二、我国《宪法》、《立法法》上的“法律保留”与行政收费设定权
        三、我国行政收费设定权不宜法律保留
    第二节 我国立法体制与行政收费设定权的配置
        一、法律具有优先设定权
        二、设定权主体应当为立法主体
        三、应当符合不同法律规范创制权的规定
        四、要兼顾中央和地方利益
    第三节 行政收费设定权的配置完善
        一、现有行政收费设定权配置的观点述评
        二、行政收费设定权的主体配置
        三、行政收费设定权的权限划分
第四章 行政收费设定的原则和标准
    第一节 行政收费设定的原则
        一、行政收费设定的一般原则
        二、行政收费设定的特殊原则
    第二节 行政收费设定的标准
        一、行政收费设定的一般标准:给付的特定性
        二、行政收费设定的例外标准
结语 以法律配置行政收费设定权的思考
    一、为什么需要法律配置行政收费设定权?
    二、以法律配置行政收费设定权的路径选择
    三、以法律配置行政收费设定权能终结乱收费吗?
参考文献
附件一:全国收费目录
附件二:上海市自行立项的收费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回顾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析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非税收入预算的范畴界定
    第一节 非税收入概况
        一、非税收入内涵的廓清
        二、非税收入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非税收入预算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一、非税收入预算的概念
        二、非税收入预算的法律特征
    第三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历史与现实
        一、我国政府收入分类改革的历程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
        三、转轨经济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
第二章 非税收入预算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
        一、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二、重新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
    第二节 非税收入预算控制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控制主体
        二、控制方式
        三、控制程度
    第三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一、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预算民主
        二、非税收入预算的合法性:预算法定
        三、预算民主与预算法定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
        一、非税收入预算产生条件:私人财产权的勃兴
        二、非税收入预算发展动力:私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的对立统一
        三、非税收入预算终极目标:私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分离与均衡
第三章 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
    第一节 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必要性及其标准
        一、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二、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标准
    第二节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的起点
        一、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内涵界定
        二、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基本要素
        三、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价值导向
        四、行政机关内部制约的现实情况
    第三节 立法机关监督体系:控制非税收入预算关键环节
        一、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法律含义
        二、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理论根基
        三、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法律价值
        四、立法机关监督的现实情况
    第四节 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与监督体系之间的关系
        一、在规制主体、途径和方法方面之差异
        二、指向与目的趋于一致
第四章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现实问题及其优化路径
    第一节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税费改革的进度缓慢以及有限的非税收入类型化
        二、非税收入所有权以及预算管理权尚未明确细化
        三、非税收入预算控制的手段不甚健全
    第二节 分流归位: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的前提条件
        一、分流:进行税费改革
        二、归位:非税收入的类型化
    第三节 非税收入管理权的分解与配置:内部制约的必要条件
        一、非税收入所有权的归属之争:国家所有
        二、非税收入管理权之分解与配置分析
    第四节 控制手段: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的基本途径
        一、预算编制阶段:细化部门预算
        二、预算执行阶段:完善收支管理制度
        三、预算监督阶段:稽查检查、绩效评价制度
第五章 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实施困境及其完善建议
    第一节 立法机关监督的分析框架
        一、立法机关监督的信息维度
        二、立法机关监督的对话维度
        三、立法机关监督的强制维度
    第二节 立法机关实施预算监督所面临的困境
        一、立法机关监督的“信息困境”
        二、立法机关监督的“对话困境”
        三、立法机关监督的“强制困境”
    第三节 优化立法机关监督信息途径
        一、理顺预算信息的归属逻辑
        二、落实非税收入预算的全面性和详尽性
        三、完善政府提供预算信息的法律规则
        四、设立立法机关预算研究机构
    第四节 完善立法机关预算监督的对话制度
        一、修复人大预算询问权的漏洞
        二、增设预算公开听证制度
    第五节 赋予立法机关实质性权力
        一、赋予人大预算修正权
        二、完善人大预算否决权的救济机制
        三、创设独立的立法审计机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我国中医院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 中医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中医政策的系统分析是中医政策评价的必然要求
        (三) 科学的回顾分析评价中医院发展政策是制定中医发展战略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
        (二) 具体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评阅
        (二) 机构调查
        (三) 意向调查
        (四) 专家咨询和论证
        (五) 二次资料利用
    三、质量控制方法
        (一) 进行预调查和调查员培训
        (二) 现场质量控制
        (三) 数据录入质控
        (四) 缺损值处理
    四、主要分析方法
        (一) 数据录入与数据库建立
        (二) 样本地区和机构相关指标时间趋势回归分析
    五、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我国中医院的发展轨迹
        一、我国中医院发展的政策变迁分析
        二、我国中医院管理机构的发展变迁
        三、我国中医院的发展历程
        四、我国中医院发展的状况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我国中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系统收集、确定问题数量
        (一) 问题收集的思路与方法
        (二) 文献概况
        二、问题界定与论证
        (一) 问题收集
        (二) 问题归类
        (三) 问题搜集的饱和程度判断
        (四) 问题界定与论述
        (五) 形成问题系统
    第三部分 明确我国中医院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对问题重要性的排序
        (一) 中医院的基本目标
        (二)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重要性进行排序
        (三)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的结合应用
        二、对问题严重性的排序
        三、对问题可解决性的判断
        四、问题的综合排序
        (一) 四类问题的优先顺序
        (二) 每类问题内部的优先顺序
        五、关键问题与焦点问题确认
    第四部分 我国中医院发展现状变迁分析
        一、我国中医院机构发展中的规模变迁分析
        (一) 我国中医院医院发展变化分析
        (二) 小结
        (三) 建议和对策
        二、我国中医院运营情况深度分析
        (一) 我国中医医院运营状况变化
        (二) 小结
        (三) 建议和对策
        三、我国中医院医院人力资源分析
        (一) 我国中医医院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小结
        (三) 建议和对策
        四、我国中医院医院财务情况变化分析
        (一) 我国中医医院财务投入变化及现存问题
        (二) 小结
        (三) 建议和对策
        五、我国中医院仪器设备情况变化分析
        (一) 我国中医医院仪器设备配备基本情况及问题
        (二) 小结
    第五部分 焦点问题产生根源的意向论证及应对策略构建
        一、中医发展的存在问题的根源机制分析
        (一) 意向调查论证中医发展中的焦点问题
        二、意向调查论证焦点问题的严重程度
        三、焦点问题根源分析
        (一)县级中医院西化倾向的根源和作用机制模型
        (二) 意向论证中医院西化倾向作用机制
        四、小结
        (一) 中医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高度认同中医院发展依赖国家的政策
        (二) “中医院西化倾向”是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
        (三) 对中医的认同度持续低迷,使中医院发展雪上加霜
        五、建议和对策
        (一) 回归中医特色发展,重塑中医形象
        (二) 根据焦点问题和根源分析结果制定我国中医院发展远景目标和政策
讨论与建议
    一、我国中医院发展轨迹见证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 我国中医院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此起彼伏,螺旋攀升
        (二) 中医政策是中医兴衰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针对某类问题的政策必然产生新的问题
    三、“中医院西化倾向”是中医院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和重要现实问题
    四、中医院补偿途径是中医院西化倾向的重要作用机制
    五、高价值的中医发展政策是未来中医良性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关于印发医药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D]. 杨馥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管理模式研究[D]. 屈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研究 ——以H省为例[D]. 沈雨婷.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4]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D]. 张伊格.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5]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6]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演变分析——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考察[J]. 彭翔,申俊龙.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05)
  • [7]行政收费设定权研究[D]. 申海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D]. 杜坤. 西南政法大学, 2016(01)
  • [9]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5(08)
  • [10]我国中医院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D]. 尹冬梅. 复旦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关于印发《药品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