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阅览室的多功能服务及信息安全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丽[1](2021)在《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现代学习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教学科研支持部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根据空间社会学理论,空间既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又是由行为所建构的。那么,图书馆学习空间,又是如何支持当下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并被学习行为所改变呢?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学图书馆是否支持或是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学生自发的新型学习方式如何推动图书馆学习空间改变?这种相互“形塑”是否在形成新的高校学习文化?为有效揭示新技术环境、学科背景等因素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西南地区四所不同层次和类型大学的新建校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描述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二者之间的互动,总结当前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的经验,发现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塑造。论文主要分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阐述论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步骤、研究技术线路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第二部分:四所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及其中学习行为的调查分析。通过现场观察、访谈、体验,发现各校图书馆建设个性鲜明,空间建设及资源供给上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高度的统一性。D大学作为信息技术为主的985理工大学,其图书馆科技感十足,但学生主要使用图书馆的自主、静默学习空间进行无需或少量技术支持的学习;C大学作为985综合型大学,其图书馆造型古朴,馆藏丰富,但学生主要找地方“自习”,评价“不好用”;J大学作为以交通技术为主的工科211大学,其图书馆学习空间重实用,学生主要来图书馆找地方写作业、复习,多功能空间“基本没用”;S大学是省属重要师范大学,其图书馆规模大、空间多,学生进馆学习的人数多,但设施设备少有考虑使用者的感受,评价“不舒服”。第三部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着多元学习文化的形成。通过对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的调查,发现各大学图书馆建设表现出一些共同点:资源供给及设施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明显升级;空间功能多样化是普遍趋势;相对于学习空间硬件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学习空间管理与服务都表现出相对的滞后。各大学图书馆带有鲜明的本校学科特色和传统校园文化特点,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行为共性大于个性,使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学习行为类型都高度相似。尽管如此,各校学生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需求有显着的差异:文科、综合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不足,大学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完备”和“好用”的空间条件;工科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较好,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舒服”和“更独立”的学习条件。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生空间期待的落差主要源于现有的图书馆建设、管理缺乏学生参与。学生新的学习空间需求、新的学习方式与图书馆的学科传统、现代化建设相互作用,正在推动形成新的多元化学习文化。
陈丹[2](2021)在《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数据化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信息化发展得到迅速的提升,成为了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贵州在国家和党的扶持之下,贵州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在逐年增长,为了更好的引导和助推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对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但由于各县域之间评价视角不一,所考察的具体内容不同,导致教育决策者获取决策数据存在一定的困难,不便于推进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及政策制定。如何更好地反映以县域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实现智慧决策,需要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因此,对发展指标进行数据化处理、明确指标观测点是数据收集及后期处理的关键。本研究主要开展了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数据化研究,以期能给教育决策部分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础。本研究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明确了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的观测点。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或体系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然后利用关键指标法筛选出相关指标观测点。并通过访谈相关专业人士,利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的录音信息进行整理,进一步补充完善各指标观测点,进而构建起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观测点备选库。最后,通过专家咨询法明确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第二,构建了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数据采集表。首先,通文献分析提出了收集评价数据的方式以及处理评价数据的方法;其次,在明确的观测点的基础上,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关联进行分析;同时,对评价指标与评价数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形成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数据采集表,该表中对评价数据上报主体、数据形式、数据的处理方式都做了说明,并且对数据上报的方法和流程进行了介绍。第三,提出了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的算法。首先利用专家打分法明确观测点权重,其次对不同数据类型进行规范化处理,最后通过文献分析,选择并设计了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方法,算出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综合反映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态水平。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瀚茹[4](2020)在《辽宁省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提高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速度,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概念相继进入人们视野。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首次提出了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高等院校基本实现智慧校园建设。2019年,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许可,这意味着中国正式开启了5G的商业化模式。5G是万物互联的时代,5G技术对图书馆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将图书馆推向了转型的道路,但同时也为图书馆的未来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对于图书馆而言,智慧图书馆可以实现书书相联、人人相联、书人相联,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图书馆智慧服务是一种更高级的服务模式,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六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在绪论中系统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了关于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信息生态理论和协同理论等基础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图书馆典型智慧服务实践进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出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主要的核心要素以及服务模式,为辽宁省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建设提供借鉴;第四部分,系统调研了辽宁地区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情况,并归纳总结了辽宁省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个性化服务有待提高、馆员缺乏智慧服务专业能力等问题;第五部分,从三个层面为辽宁省图书馆智慧服务开展提供解决对策,宏观层面要制定与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图书馆智慧服务标准规范,中观层面构建智慧图书馆联盟、建立跨行业间的合作关系,微观层面要建设智慧场馆、重视智能化技术建设、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提升馆员智慧服务能力、重视用户体验。最后,归纳研究结论,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吴思莹[6](2020)在《供给侧视域下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党中央高度重视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的突出短板,提出要重点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难点,也是我国文化扶贫的关键。对比我国中、东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现状,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仍存在着供给总量有限、供给主体单一、供需错位等服务效果不佳的现象,如何提供更优质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仅是中央与学界关注的热点,更是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梳理国内外已有文献,发现目前学界针对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的研究仍十分有限,鉴于此,本文从供给侧视角出发,以“供给侧视域下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为选题,结合“服务三角”模型,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模型,探讨优化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的路径。围绕选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厘清研究对象,明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阐明本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从历史沿革、服务投入、取得成效三个部分介绍了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基本情况;其次,借鉴“服务三角模型”,结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实际情况,从服务供给主体、服务供给平台、服务供给保障三个维度设计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分析模型,据此设计问卷并收集调查数据;再次,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差异性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服务供给主体认知不足,缺乏服务动力、服务供给平台供需错位,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供给保障欠缺规范,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及成因,从服务供给主体、服务供给平台、服务供给保障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优化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的建议性意见。
胡喜霞[7](2019)在《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公平”理念和“全纳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社会各界越来越意识到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特殊教育领域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理念落实的重要举措。因此,以教育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是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宗教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使其区别于其他地区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研究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对于引领整个西部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以“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基点,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后,对目前甘肃省整体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探索,分析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各方面的发展与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能够为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与依据。本研究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在纵横对比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调查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以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和信息化保障机制五大共性发展要素为研究维度,设计出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框架,依据调查框架,设计调查工具。(2)以甘肃省40所特殊教育学校和部分教育局为调查对象,在甘肃省教育厅和电化教育馆的鼎力支持下运用调查研究法通过网络平台发放调研问卷,收集量化数据。同时为了弥补网络调研问卷数据的单一和不足,后期实地走访部分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运用访谈法与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开展座谈和访谈活动收集质性数据。(3)借助SPSS19.0和Excel2016等数据分析软件对网络调研问卷量化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质性数据了解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4)总结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的结论包括三个方面:(1)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基础设施方面,绝大部分学校信息化教室主要以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为主,且多媒体教室的形态主要以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实物投影仪为主;康复教室建设中多感觉律动教室、言语语言康复室、听觉康复室、心理评估室所占比例较大;康复设备的配置中盲文打字机、盲人阅读器、语言障碍测量-训练仪设备、认知能力评估与测试设备所占比例较大。学校已配备终端设备972台,其中教师547台,学生425台,教师终端设备配置情况较好。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学校资源库类型主要以多媒体课件库、学科教案库为主,专用课程资源数量较少,教师获取资源的途径主要以互联网下载为主,目前学校普遍没有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不高,表现为信息技术意识淡薄,信息技术与康复设备应用水平不高,教师整体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方面,绝大部分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类型单一,主要以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主。大部分学校缺乏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2)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专用课程资源建设数量不足;教师信息化实施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功能尚未健全;学校缺乏有效的制度与政策支持。(3)提出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对策: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补偿水平;开发个性化数字教学资源,健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构建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健全与完善信息化保障机制。
王根军[8](2019)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居民参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重庆市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参与”承载了将自上而下的服务与自下而上的需求相融合的使命,是民主最直观的表达,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因而,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的目标之一。社区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线阵地,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最直接有效的回应,其参与状况直接反映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梳理和重庆市城市社区511位居民的抽样调查,发现当前重庆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供给与国家发展要求相当,主要包括读书、看报、观影、上网、文艺演出、唱歌跳舞、文体(比赛)活动和教育培训等;城市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的覆盖率较高,均具备图书室、多功能厅、电子阅览室等基本功能;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主要由社区居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社工机构、文化企业、公益组织、民间文化团体和文化骨干等社会力量在引导下有序参与。但尽管自上而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供给了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居民对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喜忧参半。一方面,近半数居民参与了多样化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涉及现有供给的所有内容和主题,并以文艺演出、电影为主;对社区公共文化场所均有利用,且更为偏好户外广场。另一方面,一半的居民最近一年没有参与过任何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同时居民对公共文化需求不善于表达,即使有表达意愿的也更多的是被动配合,主动性不高。总体上,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居民参与度不高,与人人分享文化发展成果、共筑文化精神家园的文化服务建设目标存在差距。研究进一步通过因子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第一,影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影响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匹配性、氛围感、亲和性和报偿性。不同性别居民在各项影响因素上没有显着性差异;中老年居民受匹配性、氛围感和报偿性因素的影响显着高于青年居民;低学历居民受报偿性的影响显着大于中高学历居民。第二,匹配性因素具体表现为公共文化活动举办时间的适宜性、活动内容与居民兴趣的符合度、到达活动场所的便捷性。女性居民受公共文化活动内容与兴趣匹配性的影响明显大于男性居民;中老年居民受三方面的影响均明显大于青年居民;公共文化活动时间是否合适对中高学历居民的影响明显大于低学历居民。第三,亲和性因素具体表现为居民的性格与公共文化活动工作人员的态度。不同性别、年龄的居民在两个方面的影响程度没有显着性差异;自身性格对中高学历居民的影响明显大于低学历居民。第四,氛围感因素包括公共文化活动宣传所营造的局部环境,周围朋友参与带来的人际环境和社区文化氛围形成的整体环境。不同性别、学历居民在氛围感的三项具体内容上没有显着性的影响差异;中老年居民受公共文化活动的宣传的影响明显大于青年居民。第五,报偿性因素具体包括公共文化活动免费、参与带来的额外回报和自身经济收入三个方面。不同性别居民受三方面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中老年居民受公共文化活动免费的影响显着大于青年居民;低学历居民受公共文化活动免费和额外回报的影响显着大于中高学历居民。根据相关理论以及研究发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要提升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居民参与度也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主要包括:兼顾基本与个性,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供需匹配;强化便捷性,统筹公共文化场设布局与管理;借助互联网,促进文化自助;持续培育引导,鼓励社区公共文化自治发展;更新服务理念,加速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素质提升;注重活动宣传,增强社区文化参与氛围;嵌入多元激励,引导居民精神需求。同时,还需以不同居民群体的参与影响因素特点进行策略细化,点面结合,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闫博文[9](2019)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重庆市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部分。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确立和实施,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备受关注。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我国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从最初计划经济时代的高度统一供给模式,到市场经济时代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供给模式。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过程中,社区居民物质生活的提升使其需求层次提高,带来了更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面对社区居民对内容多样、响应快速、获取便捷、质量可控的需求,当前以保障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难以满足,急需构建一种需求识别精准、决策科学准确、资源配置合理、多元主体有序互动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分析、数据存储、信息交互等作为支撑手段,即智慧化供给模式。基于此,本研究以保障社区居民公共文化需求为目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对重庆市551位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以及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访谈,按照“了解现状——把握趋势——分析可行性——构建新模式”的思路展开。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现状。一方面,在了解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发现服务供给方面存在问题:一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供给效能较低,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服务供给较为零散、缺乏统筹,加之供给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大大影响了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二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不准,服务供给的变化滞后于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变化;三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社会力量较为薄弱,志愿组织、社工组织等社会力量受限于自身的发展,参与能力有限,同时由于公众的信任问题也影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四是监督评价乏力,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虽有监督评价,但对监督评价的结果运用不足,导致了服务供给过程中的监管不力。另一方面,在调研中了解当前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及其变化。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发生变化但主动参与意识不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社区居民产生了更高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但其需求表达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却有待提高。其次,现有供给模式的不足和公众需求的变化趋势,可以明确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表明了构建智慧化供给模式的必要性。然后,从三个方面对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一,运用科学理论对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理论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二,学习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通过借鉴不同供给模式国家的先进供给理念和供给方法,特别是法国对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其在我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三,通过对重庆市城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访谈,了解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借鉴上海、成都和重庆三个城市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经验,对两者进一步结合和优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在具备可行性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智慧化供给模式。其一,明确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基本理念,以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为目标,以满足社区居民更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为落脚点,用理念引领模式构建与运行;其二,确定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构成要素,整合多元供给主体的资源,搭建新供给模式的骨架;其三,设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运行机制,将运行脉络赋予新的供给模式,精确识别公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提供现代化、多样化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其四,完善新供给模式的配套机制,保障新模式的顺利构建与运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应跳出传统的供给思维,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建立并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让更多的公众共享改革的成果,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张倩颖[10](2018)在《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在中国井喷式的发展冲击着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形式。在校大学生电脑笔记版、i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科技终端产品越来越普及,且功能性能越来越强大。在网络全覆盖的大学校园内查询资料的途径不再困难。与此相对应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使用频率逐步下降逐步走向衰败的道路。笔者认为,信息获取的硬件途径虽已普及,但是信息获取的方式方法以及信息筛选、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普及,反之由于数据大爆炸,用户想要准确的查找到自己想要的数据资料反而变得困难。而这正是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转型的契机。本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随后对论文从电子阅览室到信息共享空间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关于此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基于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概况做的普遍调查。主要是通过网络调查法和电话访谈法对2017年首次评选出的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进行调查分析。并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及兰州大学图书馆三所大学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和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现状作为经典案例分析。第三部分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现状调查。该部分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式逐步确定调查内容,分析了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与管理现状,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用户需求以及电子阅览室用户使用率和满意度。第四部分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调查的情况分析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存的共同困境。从电子阅览室建设和管理现状调查发现其设备老化严重,建设模式陈旧;重视程度低,宣传范围较小的问题。从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用户需求调查发现,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内容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管理者服务意识较弱,服务内容单一。从电子阅览室用户使用情况和满意度调查发现,用户分流严重且体验感不佳的问题。第五部分结合第二部分关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调查信息并依据第四部分的困境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主要包括更新老化设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细化目标用户,适应用户需求。第六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简单的概括以及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发展的一些领悟。同时也指出了笔者在文字撰写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二、电子阅览室的多功能服务及信息安全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阅览室的多功能服务及信息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5 概念界定 |
1.6 研究设计 |
2 “高科技含量但使用不足的”D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2.1 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2.2 “被沉默的”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3 “高大上但不接地气的”C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3.1 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3.2 “美中不足”的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4 “本分的”J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4.1 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4.2 “还可以的”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5 “不好用的”S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5.1 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5.2 “支持学习不足的”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6 “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多元化学习文化的形成 |
6.1 大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
6.2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的相互形塑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数据化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 |
1.1.2 数据驱动教育信息化评价常态化 |
1.1.3 贵州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 |
1.2 问题提出 |
1.2.1 文献和实践中的反思 |
1.2.2 问题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数据 |
2.1.2 教育信息化 |
2.1.3 指标数据化 |
2.1.4 指标数据规范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综合评价理论 |
2.2.2 数据类型 |
2.2.3 模糊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2.3.2 确定指标观测点的常用步骤和方法 |
2.3.3 评价指标规范的研究 |
2.3.4 综合评价的方法 |
2.3.5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 |
3.1 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 |
3.2 指标观测点确定原则 |
3.3 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备选库建立过程 |
3.3.1 基于文献的观测点选取过程 |
3.3.2 基于实践的指标观测点完善 |
3.3.3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备选库 |
3.4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确立 |
3.4.1 专家咨询成员构成情况 |
3.4.2 专家咨询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数据化表达 |
4.1 指标观测点分类 |
4.2 数据采集表设计 |
4.2.1 收集数据的方式 |
4.2.2 处理数据的方法 |
4.2.3 指标观测点数据的关联性 |
4.2.4 指标数据采集表及资料收集目录 |
4.3 数据报送的方法 |
4.4 数据报送流程 |
4.5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的算法 |
4.5.1 指标观测点权重计算 |
4.5.2 定性指标的量化 |
4.5.3 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 |
4.5.4 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辽宁省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述 |
2.1.1 智慧图书馆 |
2.1.2 智慧服务 |
2.1.3 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的关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生态理论 |
2.2.2 协同理论 |
3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典型实践及启示 |
3.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进展 |
3.1.1 丹麦技术大学图书馆 |
3.1.2 美国罗德岛大学图书馆 |
3.1.3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图书馆 |
3.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进展 |
3.2.1 重庆大学图书馆 |
3.2.2 南京大学图书馆 |
3.2.3 上海市图书馆 |
3.3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进展启示 |
3.3.1 智慧服务的构成要素 |
3.3.2 智慧服务模式 |
4 辽宁省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
4.1 调研方案设计 |
4.2 调研结果分析 |
4.2.1 自助服务 |
4.2.2 智慧推荐 |
4.2.3 参考咨询 |
4.2.4 空间服务 |
4.2.5 移动服务 |
4.3 辽宁省图书馆智慧服务存在问题 |
4.3.1 智慧服务设施不健全 |
4.3.2 个性化服务有待提高 |
4.3.3 馆员缺乏智慧服务专业能力 |
5 辽宁省图书馆智慧服务实施策略 |
5.1 宏观层面 |
5.1.1 制定与完善政策法规 |
5.1.2 制定图书馆智慧服务标准规范 |
5.2 中观层面 |
5.2.1 加强对智慧图书馆的战略规划 |
5.2.2 构建智慧图书馆联盟 |
5.2.3 促进跨行业间的合作 |
5.3 微观层面 |
5.3.1 建设智慧场馆 |
5.3.2 重视智能化技术建设 |
5.3.3 加强智慧馆藏资源建设 |
5.3.4 提升馆员智慧服务能力 |
5.3.5 重视用户体验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6)供给侧视域下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概念厘定与理论基础 |
1.4.1 概念厘定 |
1.4.2 理论基础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创新 |
1.5.2 本文不足 |
第二章 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的基本情况 |
2.1 历史沿革 |
2.1.1 初始阶段 |
2.1.2 探索阶段 |
2.1.3 提高阶段 |
2.2 服务投入 |
2.2.1 人才投入现状 |
2.2.2 资金投入现状 |
2.2.3 物资投入现状 |
2.3 取得成效 |
2.3.1 服务范围日益扩大 |
2.3.2 服务质量日渐提高 |
2.3.3 管理机制日趋规范 |
第三章 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设计与调查实施 |
3.1 研究模型 |
3.1.1 模型来源 |
3.1.2 模型构建 |
3.1.3 模型验证 |
3.2 要素梳理 |
3.2.1 服务供给主体 |
3.2.2 服务供给平台 |
3.2.3 服务供给保障 |
3.3 调查实施 |
3.3.1 调查对象 |
3.3.2 问卷设计 |
3.3.3 数据采集 |
3.4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1 问卷信度分析 |
3.4.2 问卷效度分析 |
第四章 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样本人口特征统计描述 |
4.1.2 样本参与现状特征 |
4.2 问卷数据均值分析 |
4.2.1 服务供给主体情况 |
4.2.2 服务供给平台情况 |
4.2.3 服务供给保障情况 |
4.3 问卷数据差异性分析 |
4.3.1 以人口学为背景变量 |
4.3.2 以样本参与现状为背景变量 |
4.4 走访分析 |
4.4.1 对服务供给主体维度的走访 |
4.4.2 对服务供给平台维度的走访 |
4.4.3 对服务供给保障维度的走访 |
4.5 结果讨论 |
4.5.1 服务供给主体概况 |
4.5.2 服务供给平台概况 |
4.5.3 服务供给保障概况 |
第五章 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5.1 服务供给主体认知不足,缺乏服务动力 |
5.1.1 政府缺乏服务意识,政府供给能力不足 |
5.1.2 市场参与程度低,缺乏对特殊群体关注 |
5.1.3 公众存在表达障碍,群体失语现象严重 |
5.2 服务供给平台供需错位,服务质量不高 |
5.2.1 基层管理能力较弱,服务便捷程度较低 |
5.2.2 脱离农村生活实际,活动内容单一陈旧 |
5.2.3 存在供不适求现象,文化服务影响力低 |
5.3 服务供给保障欠缺规范,服务水平低下 |
5.3.1 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服务响应能力不强 |
5.3.2 信息推广能力不足,公众信息知晓度低 |
5.3.3 缺乏科学合理标准,管理制度欠缺规范 |
第六章 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的优化路径 |
6.1 服务供给主体维度 |
6.1.1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供给活力 |
6.1.2 营造优质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供给热情 |
6.1.3 提高群众表达能力,建立需求表达机制 |
6.2 服务供给平台维度 |
6.2.1 聚焦服务设施开放,提高服务便捷程度 |
6.2.2 提供多元精细化服务,提高内容丰富度 |
6.2.3 挖掘优质文化资源,提升服务影响力 |
6.3 服务供给保障维度 |
6.3.1 提高人员综合素养,提升服务响应能力 |
6.3.2 优化信息推广方式,提高群众信息知晓度 |
6.3.3 强化责任落实,制定科学合理管理制度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访谈对象信息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特殊教育的关注日益凸显 |
1.1.2 信息技术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 |
1.1.3 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诉求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特殊教育的涵义 |
2.1.2 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涵义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缺陷补偿理论 |
2.2.2 绩效理论 |
2.3 国内外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
3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设计 |
3.1.1 研究框架的确定 |
3.1.2 调研工具的设计 |
3.2 调查实施 |
3.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2 样本基本情况 |
3.3 研究信度与效度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4 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4.1 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4.1.1 学校信息化教室建设 |
4.1.2 学校网络建设 |
4.1.3 学校信息化终端配备情况 |
4.1.4 学校多功能教室与设备建设 |
4.2 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
4.2.1 学校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情况 |
4.2.2 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来源分析 |
4.2.3 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
4.3 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 |
4.3.1 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
4.3.2 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 |
4.3.3 学校教师教研信息化应用 |
4.4 特殊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
4.4.1 学校校园门户网站建设 |
4.4.2 学校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 |
4.4.3 学校信息安全及发布 |
4.5 特殊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 |
4.5.1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 |
4.5.2 学校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 |
4.5.3 学校教师信息化培训现状 |
5 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 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
5.1.1 学校信息化教室建设水平低 |
5.1.2 学校网络质量欠佳 |
5.1.3 学校康复设备较欠缺 |
5.2 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 |
5.2.1 个性化数字教学资源匮乏 |
5.2.2 资源共建共享性较差 |
5.3 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 |
5.3.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 |
5.3.2 教师信息化实施能力较弱 |
5.4 特殊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
5.4.1 学校门户网站普及率低 |
5.4.2 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尚未健全 |
5.5 特殊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 |
5.5.1 缺乏有效的政策与制度支持 |
5.5.2 教师信息化培训质量不佳 |
6 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
6.1 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
6.1.1 提高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水平 |
6.1.2 加强信息化康复环境的建设 |
6.2 开发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 |
6.2.1 开发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库 |
6.2.2 搭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
6.3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 |
6.3.1 强化教师现代教育责任意识 |
6.3.2 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
6.4 提高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
6.4.1 普及校园门户网站 |
6.4.2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
6.5 健全与完善信息化保障机制 |
6.5.1 制定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标准 |
6.5.2 建立多层次、开放的培训体系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8)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居民参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重庆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三)本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 |
一、研究设计 |
(一)基本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方法 |
(四)工具设计与调查 |
二、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及居民参与现状 |
(一)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状况 |
(二)居民参与现状 |
(三)小结 |
三、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居民参与影响因素的析出与分析 |
(一)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居民参与影响因素的析出 |
(二)各因素对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影响分析 |
(三)小结 |
四、提升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居民参与的建议 |
(一)兼顾基本与个性,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供需匹配 |
(二)强化便捷性,统筹公共文化场设布局与管理 |
(三)借助互联网,促进文化自助 |
(四)持续培育引导,鼓励社区公共文化自治发展 |
(五)更新服务理念,加速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素质提升 |
(六)注重活动宣传,增强社区文化参与氛围 |
(七)嵌入多元激励,引导居民精神需求 |
五、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重庆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研究设计 |
(一)基本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方法 |
(四)工具设计与调查抽样 |
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与趋势——基于重庆市的调查 |
(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嬗变 |
(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 |
(三)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公众需求变化趋势 |
(四)小结与启示 |
三、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理论支撑 |
(二)发达国家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经验 |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 |
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构建 |
(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基本理念 |
(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构成要素 |
(三)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运行机制 |
(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配套举措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10)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国内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概况 |
2.1 我国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历程和建设模式 |
2.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设立与开展服务 |
2.3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典型案例分析 |
2.3.1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
2.3.2 武汉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
2.3.3 兰州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
2.3.4 案例小结 |
3 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调查 |
3.1 电子阅览室建设与管理现状 |
3.2 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用户需求 |
3.3 电子阅览室使用率与满意度 |
3.4 调查总结 |
4 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共同困境分析 |
4.1 设备老化严重,建设模式陈旧 |
4.2 重视程度较低,宣传范围较小 |
4.3 服务意识较弱,服务内容单一 |
4.4 用户分流严重,服务体验不佳 |
5 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优化建议 |
5.1 更新老化设备,创新发展模式 |
5.2 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 |
5.3 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 |
5.4 细化目标用户,适应用户需求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电子阅览室的多功能服务及信息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杨丽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数据化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D]. 陈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辽宁省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瀚茹.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供给侧视域下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D]. 吴思莹.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 胡喜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居民参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重庆市的调查[D]. 王根军.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重庆市的调查[D]. 闫博文.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10]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调查与分析[D]. 张倩颖. 安徽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