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CS1000——世界一流的适合中等电压应用领域的标准交流驱动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孟兆磊[1](2021)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墨被誉为“工业黑金”,主要分为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两大类,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目前的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随着资源的深入开采利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有限的资源储量与快速新增的市场需求、严格的环保政策与粗放的开采方式、不断提升的技术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技术研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科学合理地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实现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成为学界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石墨行业的发展规律:从供给方面,在梳理石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石墨生产周期的波动规律;在需求方面,运用定量方法对石墨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进行了预测。本文围绕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结合天然资源、产能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分析,给出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周期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的基本规律。利用滤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连续40年的生产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时间长度基本一致,都是波谷对波谷周期为10年左右,波峰对波峰周期为12年左右。目前国内外的天然石墨行业发展均处于刚刚经历过一次极值的阶段,近期预计会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出现发展拐点的概率较小。第二,以满足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石墨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具体包括:对天然石墨的总需求量和一些重要行业对各类天然石墨的需求量影响预测。研究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关键因素,确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进而给出了相应的量化关系。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关联行业发展和政策影响。将这四个关键影响因素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2个量化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对于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专利数量、锂电池产量、电动汽车销量;对于隐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粗钢产量和高品质无烟煤价格。GDP水平则对两类石墨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三,进行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模型,预测了不同场景、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石墨的需求变化。模型主要分为人口、钢铁、政策和石墨预测四个子系统,包括35个辅助变量、3个水平变量、4个流量变量和2个影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场景下,以探明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资源量可满足未来242.69年的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保证未来55年的供需平衡。以可开采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可满足59.1年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满足13.4年的供需平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急速增长和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石墨消费量大幅度攀升,仅靠天然石墨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二者的探明储量都只能满足30年左右的市场需求,可开采储量满足年限更短。因此,应充分考虑高品质无烟煤对隐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以及人造石墨对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在有人造石墨替代的前提下,晶质石墨的可持续发展周期延长至103年。进而提出了促进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四,利用语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原有天然石墨行业管理政策的重点及其作用,结合前述研究成果,从两个维度给出了天然石墨行业的发展建议:横向上从行业本身、产业链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拓展高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设思路;纵向上给出了带有时间节点的发展路径建议。为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决策依据。
王永华[2](2021)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正处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施的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关键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动能培育效应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智能电网运营状态如何,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发展理念实施过程中经济转型发展引起的新电能服务需求,新的电能供应需求对原有的智能电网建设提出哪些新的发展方向,电网企业如何更好地提高运营效率以达到满足用户更高质量电能供应的需求?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现阶段电网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基础上,识别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需求特性规律变化,进而提出未来加速智能电网建设和电网企业提升运营效率的优化建议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也对未来电网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运营效率提供科学参考。基于此,本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国家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发展目标,立足性能、信息传递速率、环保程度及效益等层面来建立健全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ANP—熵权组合评价模型,对2018年28家省级电网企业智能电网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发现:基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为此智能电网在国内的普及程度也呈现出不均衡态势,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智能水平差异明显,前者要略高于后者,因此未来如何更好的挖掘中东部地区电网企业的运营发展潜力,更好地加速其向更高质量的智能电网布局以及提升自身运营绩效是国家智能电网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西部省级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和运营效率,也是中国智能电网建设“补短板”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落后地区通过电网智能发展运营高质量发展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追赶效应”提供契机。(2)根据国家转型发展的典型特征分析,识别未来中国智能电网发展中的主要转变方向,分析其对电网运营状态可能带来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效果。首先,以国家绿色发展转型背景和碳达峰2030、碳中和2060年“双碳目标”约束下的清洁能源替代发展对智能电网企业运营带来的影响效果分析,以分布式电源对电网网架规划带来的影响为典型情景进行了具体分析。其次,选取城市电网智能化发展中网格化发展对电网运营规划布局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选取智能化发展对电网企业运营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方向。结果发现:分布式电源发展将通过电网稳定性、可扩展性、满足灵活性需求等路径对电网运行效果产生影响,采用遗传算法对西北地区分布式电源接入产生的网架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某局域网为样本,通过负荷特性互补、站间互济的配电网规划思路,并利用蚁群算法和分支线组合方法进行优化求解,验证了网格化方法通过精准预测、合理分区和主辅网配合方式,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电能的同时,也提升电网企业的运营绩效水平。(3)根据上述结论,从企业内部运营和外部满足需求两方面提出中国加速智能电网发展和提升运行绩效的优化方向。首先,详细分析现阶段智能电网运营中的投入产出效率,通过国内外对比以及运行状态的多维度比较,识别资产效率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精准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精益化运维等方向下的智能电网企业效益提升路径,以及应用物联网、需求侧响应、自动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交互服务质量,支撑运营效率提升。其次,根据电动汽车和分布式电源等快速发展情景下,电力用户行为的新特点,用电行为改变规律等分析,识别用户行为对电网负荷特性的影响机理,并根据模型测算结论,预判电动汽车对电网负荷的多重直接和间接影响效果,为加速电网布局和提升用电质量提供科学参考。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从安全可靠、信息交互、智能高效、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五个维度构建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构建TOPSIS—ANP—熵权组合评价模型对中国28家省级智能电网企业2018年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为识别处当前智能电网企业运营中的“短板”因素和区域进行了详细识别,为后期加快智能电网补短板和优化对策研究提供了依据。(2)通过构建改进遗传算法模型,在增加智能电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有着相当积极的价值与意义。引入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网供负荷分析方法,按照蚁群算法和提出的分支线组合求解算法进行自动布线,最终拟定出能够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成本更为低廉的线路投资方案及成本策略,对于网格化优化城市配网规划具有科学的参考意义和价值。(3)以中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为背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施过程中对经济系统产生的显着影响为约束条件和发展契机,以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转型中的电网企业智能化发展中的运营状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营状态评估、经济转型的电网智能化发展的新需求以及运营优化的优化方向等详细分析,提出未来加快中国电网智能化发展布局优化和提升运营绩效水平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实现智能电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李鹏和[3](2021)在《变速泵闭式驱动液压机能效特性分析及优化》文中提出液压机是用于压缩工件使其发生塑性变形的机械,其突出特点是滑块质量大和工进负载力大,而大型液压机更是达到了8万吨之巨,其滑块下放造成的重力势能浪费是相当可观的。本研究基于节能效果优越且结构简单的“伺服电机+定量泵”闭式泵控方案,进一步针对液压机的突出特点进行节能与优化,提出带储能系统的双排量泵马达闭式驱动液压机的方案:采用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回收滑块动势能,采用双排量泵降低电机最大转矩。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液压机进行能效特性研究,回收空程下放阶段滑块的势能和动能以及蓄能器的液压能,在工件加压的峰值功率阶段补充母线所需的电功率;二是对液压机进行运行特性研究,在空程及回程阶段采用大排量泵,加快非工作行程的运行速度,减小工作时间;在工件加压阶段采用小排量泵,使得在相同负载力的情况下,对于电机最大转矩的要求大大降低。大体的研究方法是首先通过对液压机及本研究引入的储能系统进行理论建模并对各元件参数进行匹配,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完整可靠的数据。其次,为了使液压机领域的学者也能理解本研究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对储能系统的电路设计和环路控制进行了详细讲解。再次,搭建液压机试验台,对空程下放阶段液压机的能效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最后,利用Simulation X搭建液压机和储能系统仿真模型,对液压机的运行特性和能效特性进行仿真研究。下面介绍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结果,本文共分五章进行撰写:第一章:对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了分析,接着综合液压机和储能系统的研究现状引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并阐述了研究方法。第二章:先将液压机的工作循环划分为三大工况八小阶段,然后对每个阶段的能量利用情况及是否具备可回收性进行分析。接着对液压机的执行机构、动力单元和储能系统进行理论建模并对各元件参数进行匹配。第三章:针对液压机工况,设计了双向DC-DC变换器的主电路电容、电感和开关管的元件参数;接着讲解了充放电原理与双闭环的控制方法,设计了控制环路补偿器以提高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最后对控制电路的具体电路实现进行设计,并通过仿真和试验说明了主电路开关管驱动信号的发生原理。第四章:首先,制定了储能系统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的能量管理策略。其次,搭建液压机试验台对空程下放发电工况进行能量回收,证明一个工作周期内储能系统的能够回收688焦耳的能量,回收效率为79.3%。最后,在Simulation X中搭建液压机与储能系统仿真模型,然后通过对液压机运行特性的仿真分析,证明双排量泵能大幅度降低电机最大转矩、提高非工作行程工作效率,并通过对液压机能效特性的仿真分析,证明储能系统能够提高液压机6.9%的节能效果、减小线路阻抗的损耗、降低对电网的功率冲击。
孙荣廷[4](2021)在《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文中研究说明《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着作,它旨在以新的角度审视音乐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音乐家提供实用指导。此书涉及可能性和限制因素、练习策略、技法和措施三个部分,讨论了音乐内的策略和音乐外的技术对音乐家演奏和表演水平的提升。第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卓越音乐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提高练琴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策略,介绍了针对各式各样表演环境的练习特征,并根据其所依赖的心理学机制来组织练习策略,以生成高效实用的练习方法;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的是多学科层面的前沿技法和提升手段,包括用于提升音乐演奏的运动科学、心理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医学。从生理、心理、药理方面阐释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调了音乐家身心意义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后记则提出了提升音乐表演的未来研究方向。
付晓旭[5](2021)在《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指出放开发电、售电等属于竞争性环节的价格,管住输电、配电等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明确意见。在电力体制与国企“双重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需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模式,促进资本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机制。论文以国有电网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业务投资领域选择、投资成效分析和运营优化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了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电网企业层面三个维度出发,梳理了国有企业混改的相关政策;研究了国企混改分类、分层、各类资本参与的途径,提出了混改的基本流程,旨在为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模式研究提供框架。(2)构建了电网企业适合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综合能源服务、竞争性配售电、分布式能源微网、电动汽车充电等混改业务类型;基于SWOT模型,分析了电网企业发展混改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3)构建了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光伏选址、电动汽车充电、储能等业务投资可行性;分析了微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计算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基于风电光伏等不确定性,引入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建了微网业务多情景投资运营优化模型。(4)构建了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冷热电综合能源市场交易业务模式;构建了冷热电综合能源运营优化模型;选取典型示范工程开展实例分析,分析了电网企业投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盈利情景,以及风电与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效果等。(5)构建了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对配售电混改业务经营模式进行梳理;以资产利用率为投资优化目标,建立含分布式电源的增量配电业务投资优化模型;基于博弈分析,构建电网企业售电业务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6)构建了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组合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建立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与序关系分析法给指标集成赋权,构建了组合混改业务的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蔡新宇[6](2021)在《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及模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关系等层出不穷的国际事件加剧了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际格局处于重塑的过程中,突显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有良好传统的以俄罗斯为首的俄语区国家合作关系的重要性。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使俄语区国家与中国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教育合作在国家合作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前期国家教育合作实践的基础上,如何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的合作模式,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及重大的实践意义。从现有的实践及文献来看,国家教育合作有多种形式,涉及多个维度。从时间维度来看,有短期、中期、长期;从目标维度来看,有学位教育、非学位教育;从层次维度来看,有项目、组织机构、区域及国家层面。本文从国家层面出发,研究俄罗斯、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九个俄语区国家与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及模式评价方法,基于位势理论构建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评价模型,其中俄语区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分析、国家教育合作意愿研究、国家教育合作风险评估是该模型构建的基础。首先,以“五通”政策为基础,构建反映人才需求强度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定性地分析该政策对俄语区各个国家人才需求的作用机理以及人才需求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将人才需求预测分为数量以及领域两个维度,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对其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各国家人才需求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教育合作模式评价的参数标定提供量化支持。其次,探讨影响中国与俄语区教育合作意愿的各种因素,构建教育合作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利用结构方程对收集的利益相关方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行验证模型及相关假设的实证研究。接着,筛选出评价国家教育合作的风险指标,构建国家教育合作风险评估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及俄语区九个国家的样本数据,把各个变量凝聚成因子,并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得出国家教育合作环境评价的量化公式,并据此获得俄语区国家风险综合得分及排序。最后,基于位势理论,构建教育合作位势公式,包括教育合作需求、教育合作意愿、教育合作风险、教育合作深度、教育合作收益、教育合作成本等因素,创建基于位势理论的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评价模型,利用前述章节的俄语区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本文首次把物理学的位势理论借鉴到国家教育合作研究中,解决了国家教育合作模式研究的量化难题,突破了定性研究的传统思路,系统、全面地从人才需求的领域及数量的预判开始,通过合作意愿的民意调查及路径分析,引入合作风险评估,综合教育合作的深度、收益、成本等多种因素,创新性地构建了教育合作位势模型,通过官方数据对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进行了量化评价。本文提出了一套教育合作模式全新的研究体系,首次开展了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量化研究,并完善了国家教育合作研究领域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成果未来也可以用于对其他国家如中美、中欧等的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进行量化评价。本文是基于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所引发的国际教育合作格局将会重构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和前瞻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的未来走势评估,为制定国家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国际合作政策,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顶层设计,可以提供更全面、客观的现实依据和量化分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机构提升合作效率降低合作风险提供了量化决策的参考。
苏凯[7](2020)在《高性能CVD金刚石核探测器及相关电子器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刚石作为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超强的抗辐照特性、皮秒级的超快时间响应、极高的热导率、极高的击穿场强,使其成为下一代强辐射场核探测器的理想材料。随着化学气相淀积(CVD)合成金刚石技术的发展,CVD金刚石核探测器在高能粒子探测、强辐照高温环境探测、脉冲场探测等多种应用场合表现出明显优于传统硅基核探测器的性能。金刚石核探测器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金刚石核探测器的性能不一致性巨大且机理尚不明确,高性能金刚石核探测器的占比很低,在最关键的参数电荷收集效率(CCE)、能量分辨率、电流-电压特性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严重制约了金刚石核探测器的技术进步。除此以外,随着金刚石辐照成像探测需求的增加,迫切需要开发出全集成金刚石像素阵列核探测器,以充分发挥金刚石抗辐照能力强、响应快的优势,这需要在相关金刚石电子器件方面进行持续的研究。目前,国内研制出的金刚石核探测器的性能指标与国外的研究结果还有较大的差距,上升空间巨大,更是迫切需要在基础研究、材料生长、结构优化、制作工艺、机理分析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善国产金刚石核探测器性能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的研究现状。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论文对核探测器的探测原理深入分析,针对金刚石核探测器工作的四个过程,即核辐射的能量沉积、电子空穴对的产生、非平衡载流子的输运、电子空穴对的收集,明确了载流子的输运与收集是制约金刚石核探测器的关键过程。从金刚石材料表征分析、高质量金刚石材料生长、新型核探测器结构、材料特性与性能的相关性方面,利用α粒子与X射线源开展研究并设计制作了高性能金刚石核探测器,同时,研究了与像素阵列核探测器相适应的相关金刚石电子器件。具体的研究内容以及成果如下:1、提出了面向核探测器应用的金刚石材料表征分析方法,实现了高纯高质量CVD单晶材料的生长。根据Type IIa型CVD单晶金刚石多样品的材料表征分析结果和α粒子能谱特性,提出了一种面向高性能CVD金刚石核探测器的材料筛选表征方案,其中PL谱对于杂质种类和含量的探测最为灵敏。基于该研究结果,发展了高质量高纯CVD金刚石生长工艺,采用生长衬底择优选择法、表面H2/O2等离子体刻蚀法一定程度上的降低了外延CVD层的位错密度,提高了结晶质量,XRD(004)面摇摆曲线半高宽仅为46.3 arcsec。利用9N氢气生长工艺、慢速生长法、高压强法抑制等离子球对石英窗口的刻蚀,大幅度的降低了CVD单晶金刚石的杂质含量,室温下的PL光谱结果表明,采用该生长工艺得到的CVD单晶金刚石没有发现任何杂质峰,材料杂质含量接近元素六“电子级”单晶质量。2、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金刚石表面终端调制核探测器结构,实现了国际一流的电荷收集性能。基于高纯“电子级”CVD单晶金刚石,通过氢等离子体在金刚石表面形成氢终端并与Au结合形成电极,利用RIE刻蚀形成了氧终端绝缘区。通过I-V测试表明该器件实现了优良的欧姆接触特性,当器件的电场强度为1 V/μm时,暗电流仅为7.46×10-13 A/mm2。得益于优良的电极界面特性,该器件对α粒子的能谱特性表明,电子与空穴的CCE展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器件对电子和空穴的CCE分别为98.6%与99.01%,对电子和空穴的能量分辨率分别为1.04%与0.76%。同时,脉冲电子束的测试结果表明,器件具有超快的时间响应,仅为347.4 ps。以上结果表明,该器件可以应用于带电粒子谱测量以及高速脉冲甄别。3、揭示了影响金刚石核探测器CCE性能的各种材料特性的作用。通过研究了不同杂质浓度、不同位错密度以及不同厚度的非故意掺杂的Type IIa型CVD单晶金刚石核探测器对α粒子能谱特性,并结合FTIR、XRD、Raman、PL和SIMS分析结果,发现限制金刚石核探测器CCE性能的主要因素是金刚石中的杂质,当氮杂质浓度从5 ppb增大到170 ppb,CCE将从98.7%降低到3.3%,而位错作为典型的晶格缺陷,当位错密度在106~107 cm-2量级时,其影响较小。同时,在我们所测试的厚度范围内(200μm~500μm)单纯地减薄金刚石晶体并不是获得高性能金刚石核探测器的好方法。而且,通过改进CVD单晶金刚石生长工艺,降低材料的杂质含量以及位错密度可以有效的提高金刚石核探测器的CCE。基于“电子级”CVD多晶金刚石核探测器对α粒子的能谱结果表明,多晶金刚石核探测器的电荷收集效率最大值受晶粒尺寸的最大值限制,不能进行有效的能量分辨,无法进行带电粒子能量鉴别。4、实现了CVD金刚石的高增益X射线探测。基于“电子级”金刚石材料,研究了工作于电流模式下的氢氧终端CVD单晶金刚石核探测器对剂量率为0.108~6.157Gy/min的稳态X射线的电流响应。结果表明,由于优良的欧姆接触以及体材料特性,载流子电荷再注入效应增大了探测器对X射线响应的电流增益与特征灵敏度,同时由于抑制了界面的陷阱效应,获得了接近于1的(35)指数,器件在200V(0.66 V/μm)偏压下器件的增益、SNR、特征灵敏度以及(35)指数则分别为151.83、104~106、41.441μC/Gy mm3、1.033±0.014。对于相同工艺下制备的氢氧终端CVD多晶金刚石核探测器,晶粒边界的存在导致了响应电流大幅减小,300V(0.60 V/μm)偏压下器件的增益、SNR、特征灵敏度以及(35)指数则分别为3.92、2×103~105、0.9354μC/Gy mm3、0.978±0.010。5、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HZrOx/Al2O3/氢终端金刚石MFISFET新结构,其栅介质用300℃ALD工艺一次制备完成。通过研究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表明,该器件在栅压为-10V~10V电压范围下,栅极漏电流小于7.07×10-5 A/cm2,同时蝴蝶结状的C-V特性表明,该器件具有明显的铁电回滞特性。当器件工作在VDS=-0.1 V的线性区时,连续50次的直流循环扫描下,器件展示了明显的顺时针回滞曲线,记忆窗口高达7.3~9.2 V,同时器件的开关比为109。由于HZrOx铁电栅介质的负电容特性,器件的最小SS值为58 m V/decade,器件在线性区的正向扫描阈值电压范围为-5~-3.2V,反向扫描阈值电压范围为2.3~6.0 V,正反向的阈值电压差值(35)Vth与器件的记忆窗口宽度一致。当器件工作在饱和区时,转移特性回滞曲线发生了收缩,此时的Vth分别为-1.58 V与-0.02 V,器件表现出完全的增强型特性,该研究结果表明,氢终端金刚石HZrOx/Al2O3栅介质MFISFET具有高密度集成的优点,在金刚石增强型场效应晶体管、负电容场效应晶体管和恶劣环境存储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这为未来实现金刚石单片全集成的像素阵列探测器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奠定了研究基础。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文俊[9](2016)在《高压大容量级联式变频器功率组件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的工业生产总值逐步增高,但能耗比每年却没有下降的趋势,高能耗比已成为限制约束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阻碍部分,因此我国投入大量物资和精力,从而支撑节能减排项目,在众多节能减排设备中,变频调速装置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方面广、范围大的应用了。当下国内普遍运行6kV、10kV两种等级的电动机开展工作,国际上将和它匹配的变频设备命名成中压变流器。因国内将以上类型的电动机命名成高压电动机,故而我国把它命名成高压变频器,本文中将根据我国的习惯进行称呼。我国有关此类设备的制造商往往以级联式拓扑架构进行处理,把大量同功率的部件结合相应的规律搭配在一起。本文研究对象即为级联式高压变频器相关功率组件。本论文立足于变频器客户对高压电动机(6kV和10kV电压等级)节能减排的实际需求和客户的高压电动机实际功率,根据高压大容量变频器及电力电子器件发展的形式分析,研究容量为13MVA/10kV的大容量高压变频器整体方案,并完成整机变频器中的核心部件——功率组件的设计和测试工作,其中功率组件额定输出电流达750A,容量等级在我国属于领跑地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功率组件需要实现的功能以及故障保护策略:研究高压级联式变频器功率组件相关功能和性能,同时制定功率组件需要完成的相关故障保护和报警功能。2.功率组件的主回路拓扑结构研究:主要针对高压级联式变频器中的功率组件拓扑结构的研究,包括功率器件的选型计算、提供器件功耗仿真、各个环节的载流量计算。3.功率组件的电路板及控制程序设计:主要针对功率组件中的控制板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设计,完成功率组件制定的相关功能和性能,并实现故障保护和报警的功能。4.功率组件中大功率IPM深入研究及结构辅助设计:深入研究大功率IPM相关技术及应用。同时根据电气设计的输出文件,提供功率器件的热仿真数据,辅助设计功率组件三维图纸,并生成二维图纸用于样机制造和加工。5.功率组件的测试和验证:针对设计的样机,完成相关的测试和验证工作以确定是否满足设计指标,成功完成了本次研究和设计的内容。
能源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10](2004)在《2020年中国能源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 党的十六大已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能源是奔小康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生活水准低,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富裕,加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仰仗相当数量能源的投入,但是,我国又是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国家,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选择发达国家过去走过的靠拼资源、拼资
二、ACS1000——世界一流的适合中等电压应用领域的标准交流驱动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S1000——世界一流的适合中等电压应用领域的标准交流驱动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
2.1.1 经济周期理论 |
2.1.2 产业周期理论 |
2.1.3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
2.2.1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延伸 |
2.2.2 战略管理理论在行业研究中的应用 |
2.3 石墨行业的相关研究 |
2.3.1 石墨行业的基本介绍 |
2.3.2 技术角度的研究 |
2.3.3 政策角度的研究 |
2.3.4 评价角度的研究 |
2.4 研究方法综述 |
2.4.1 Dematel方法 |
2.4.2 系统动力学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趋势分析 |
3.1 国际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 |
3.1.1 石墨矿产储量情况 |
3.1.2 天然石墨产量分布情况 |
3.1.3 天然石墨产业发展趋势 |
3.1.4 全球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
3.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概况 |
3.2.1 我国石墨矿储量情况 |
3.2.2 我国天然石墨产量与产区 |
3.2.3 天然石墨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
3.2.4 国内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
3.3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规律分析 |
3.3.1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波动性分析 |
3.3.2 国内外GDP与石墨生产关系分析 |
3.3.3 趋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天然石墨需求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4.1 天然石墨需求影响指标池的确定 |
4.1.1 基于Dematel的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
4.1.2 影响因素指标池确定 |
4.2 晶质石墨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
4.2.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
4.2.2 回归分析 |
4.3 隐晶质石墨的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
4.3.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
4.3.2 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分情景的我国天然石墨需求量发展趋势研究 |
5.1 场景设置 |
5.1.1 新能源汽车销量场景设置 |
5.1.2 专利数量的场景设置 |
5.1.3 人口迁移的场景设置 |
5.2 系统分析 |
5.3 系统结构及可靠性验证 |
5.3.1 人口模块 |
5.3.2 钢铁模块 |
5.3.3 预测模块 |
5.4 系统结果分析 |
5.4.1 分场景的趋势分析 |
5.4.2 按因素的趋势分析 |
5.4.3 趋势分析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 |
6.1 |
6.1.1 可持续发展潜力静态分析 |
6.1.2 分场景的潜力动态分析 |
6.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
6.2.1 人造石墨发展现状 |
6.2.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动态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关于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7.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分析 |
7.1.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相关政策的演变 |
7.1.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分领域的政策分析 |
7.1.3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内容总结 |
7.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7.2.1 加强天然石墨矿产勘查,确保可持续性资源供给 |
7.2.2 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
7.2.3 推进石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
7.3 我国石墨产业链重点发展建议 |
7.3.1 关于我国石墨提纯产业的发展建议 |
7.3.2 关于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议 |
7.3.3 关于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建议 |
7.4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
7.4.1 战略基础阶段(2020~2025年) |
7.4.2 战略成长阶段(2025~2030年) |
7.4.3 战略提升阶段(2030~2035年)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网发展运营管理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智能电网的评价研究 |
1.2.3 电能交易(中长期、现货)市场机制 |
1.2.4 跨省跨区输配电定价及监管机制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经济转型及智能电网运营管理相关理论 |
2.1 经济转型发展相关理论 |
2.2 智能电网发展相关理论 |
2.2.1 智能电网含义 |
2.2.2 智能电网发展相关理论 |
2.3 智能电网管理相关理论 |
2.3.1 电网评价相关理论 |
2.3.2 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法的电网优化 |
2.3.3 基于凸优化的电网优化研究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的组合评价研究 |
3.1 智能电网发展评价模型选择 |
3.1.1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
3.1.2 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
3.1.3 基于TOPSIS方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
3.2 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智能电网运营评价原则 |
3.2.2 运营绩效评估指标选取 |
3.2.2.1安全可靠指标 |
3.2.2.2 信息互动指标 |
3.2.2.3 高效智能指标 |
3.2.2.4 绿色环保指标 |
3.2.2.5 经济效益指标 |
3.3 基于ANP-熵权-TOPSIS组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 |
3.3.1 权重确定结果 |
3.3.2 26家省级智能电网公司运营效果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经济转型对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的新需求研究 |
4.1 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网企业运营产生的影响分析 |
4.1.1 分布式电源种类及发展特点 |
4.1.2 构建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电源网络架构规划模型 |
4.1.3 实证结果分析 |
4.2 网格化对城市电网智能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
4.2.1 配电网供电网格化发展态势 |
4.2.2 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电网网格化发展规划研究 |
4.2.3 智能电网城市配电网网格化优化算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提升路径优化的方向 |
5.1 基于企业内部资产管理效益分析的运营优化方向分析 |
5.1.1 智能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
5.1.2 数据处理及说明 |
5.1.3 智能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结果 |
5.2 满足用户交互性的智能电网企业运营提升方向 |
5.2.1 影响用户行为关键要素及作用机理 |
5.2.2 电动汽车用户行为关键要素 |
5.2.3 电动汽车充放电负荷模型 |
5.2.4 需求侧响应用户行为关键要素 |
5.2.5 需求侧响应负荷模型 |
5.2.6 算例分析 |
5.2.7 需求侧响应对负荷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升电网企业运营绩效水平优化 |
6.1 通过精准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与精益化运维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益 |
6.1.1 分布式电源网架优化提升电网运营水平 |
6.1.2 基于网格化建设提升智能电网企业运营效果 |
6.2 建设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益 |
6.3 运维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益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作者简介 |
(3)变速泵闭式驱动液压机能效特性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液压机研究现状 |
1.2.1 液压机发展概况 |
1.2.2 液压机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
1.3 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 |
1.3.2 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液压机与储能系统理论模型构建 |
2.1 执行机构的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 |
2.1.1 液压机参数匹配 |
2.1.2 液压机工况分析 |
2.1.3 执行机构理论模型构建 |
2.2 动力及回收单元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 |
2.2.1 电机选型及参数匹配 |
2.2.2 永磁同步电机理论模型构建 |
2.2.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
2.3 储能系统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 |
2.3.1 超级电容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
2.3.2 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
2.3.3 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理论模型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向DC-DC变换器设计 |
3.1 主电路设计 |
3.1.1 双向DC-DC变换器工作参数设计 |
3.1.2 电容和电感的设计 |
3.1.3 功率开关的选取 |
3.2 控制环路设计 |
3.2.1 控制环路设计的基本原理 |
3.2.2 Buck模式控制环路的设计 |
3.2.3 Boost模式控制环路的设计 |
3.3 控制电路设计 |
3.3.1 检测与调理电路的设计 |
3.3.2 信号发生电路的设计 |
3.3.3 驱动电路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能量管理策略制定及研究结果分析 |
4.1 能量管理策略制定 |
4.1.1 液压机能量利用及回收分析 |
4.1.2 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制定 |
4.2 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4.2.1 储能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4.2.2 液压机仿真模型构建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液压机试验原理 |
4.3.2 液压机试验结果分析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4.1 液压机运行特性分析 |
4.4.2 液压机能效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音乐表演提升指南 |
1.1,第I,II和III部分简介 |
1.1.1,第一部分:前景和限制因素 |
1.1.2,第二部分:练习策略 |
1.1.3,第三部分:技法和干预措施 |
1.2,提升的潜力 |
1.2.1,生理和心理的提升 |
1.2.2,管理和克服障碍 |
1.3,选择针对个人的提升项目 |
1.4,结语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现音乐卓越性的总体审视 |
2.1,练习量:十年法则 |
2.2,练习的质量 |
2.3,卓越音乐的基本特征 |
2.3.1,专注 |
2.3.2,目标设定 |
2.3.3,自我评估 |
2.3.4,策略 |
2.3.5,大局 |
2.3.6,警告 |
2.4,音乐卓越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 |
2.4.1,动力来源 |
2.4.2,归因 |
2.4.3,自我效能 |
2.5,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管理音乐表演的身体需求 |
3.1,调查 |
3.2,特殊医学诊断 |
3.2.1,结构性疾病 |
3.2.2,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
3.3,非结构性肌肉骨骼问题 |
3.3.1,一般说明 |
3.3.2,独奏乐器 |
3.3.3,预防伤害的一般建议 |
3.4,结论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衡量音乐表演的提升 |
4.1,评估音乐表演的过程 |
4.2,音乐的价值 |
4.3,测量误差 |
4.4,音乐外的因素 |
4.4.1,与表演者相关的方面 |
4.4.2,环境相关方面 |
4.4.3,评估者的特征 |
4.5,非音乐因素 |
4.5.1,偏见 |
4.5.2,表演顺序 |
4.6,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乔哈里窗格 |
4.7,总结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个人练习的策略 |
5.1,个人练习:历史性考察 |
5.2,规划和准备策略 |
5.2.1,活动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
5.2.2,设定目的和目标的策略 |
5.2.3,时间管理策略 |
5.3,执行策略 |
5.3.1,排练策略 |
5.3.2 把练习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的策略 |
5.3.3,公开表演的准备策略 |
5.4,评估策略 |
5.4.1,评估的必要性 |
5.4.2,流程评估策略 |
5.5,元策略 |
5.5.1,关于策略的知识 |
5.5.2,策略的控制和调节 |
5.6,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记忆音乐的策略 |
7.1, 记忆:结构和一般建议 |
7.1.1,结构 |
7.1.2,一般性建议 |
7.2,音乐的记忆 |
7.2.1,死记硬背 |
7.2.2,记忆视觉信息 |
7.2.3,用耳朵记忆 |
7.2.4,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想象的声音 |
7.2.5,开发并运用概念记忆 |
7.2.6,歌唱家的记忆策略:将词与曲结合起来 |
7.3,结论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体能 |
9.1,背景 |
9.2,长期运动 |
9.3,临场运动 |
9.4,与音乐家合作的研究 |
9.4.1,长期运动与音乐表演 |
9.4.2,临场运动与音乐表演 |
9.4.3,学生的主观回应 |
9.5,给音乐家的指导原则 |
9.6,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亚历山大技法 |
10.1,亚历山大技法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
10.2,亚历山大技法与科学 |
10.3,普通人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
10.4,对音乐家的研究 |
10.4.1,生理学研究 |
10.4.2,行为研究 |
10.5,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着作和期刊文章 |
音乐期刊文章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生理性自我调节:生物反馈和神经反馈 |
11.1,生物反馈 |
11.2,生物反馈与音乐表演 |
11.3,神经反馈 |
11.4,神经反馈与注意力 |
11.5,神经反馈与放松 |
11.6,音乐家的神经反馈与表演提升 |
11.6.1,增强注意力 |
11.6.2,抵达演奏的巅峰 |
11.7,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心智技能训练 |
12.1,放松 |
12.2,心智排练 |
12.2.1,心智排练简介 |
12.2.2,唤起的符号和图象 |
12.3,针对特定的表演情况使用和开发心智技能 |
12.3.1,表演前的常规活动 |
12.3.2,专注 |
12.3.3,理想的表演状态和模拟 |
12.4,运用心智技能进行长期学习,并为表演做准备 |
12.5,总结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13.1,表现力的本质 |
13.1.1,关于表现力的常见误解 |
13.1.2,来自实证研究的观点 |
13.2,一种新颖的方法: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13.2.1,关于有的用教学策略的标准 |
13.2.2,透镜模型 |
13.2.3,认知反馈 |
13.2.4,认知反馈研究 |
13.2.5,认知反馈方法的通用性 |
13.2.6,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
13.3,结论 |
致谢 |
注释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药物与音乐表演 |
14.1,作为精神运动性任务的音乐表演 |
14.1.1,焦虑对精神运动性表演的影响 |
14.2,药物种类 |
14.2.1,生活型药物 |
14.2.2,处方药 |
14.2.3,违禁药物 |
14.3,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结语:展望提升音乐表演品质的愿景 |
附录 培养天才音乐家的新路径——评《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 |
引言 |
一、音乐表演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二、音乐家的成才新路径 |
1, 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如何练习 |
2,提升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
3,影响表演的限制性因素 |
三、多学科联合对音乐表演的价值 |
1,提高音乐表演能力的现代科学方法 |
2,新学科技术的联合参与 |
四、译者翻译心得与研究浅思 |
1,中英文表达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成语、多意词以及引申含义的翻译 |
3,音乐表演研究文献翻译中的跨学科术语 |
4,跨学科音乐文献翻译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现状 |
1.2.2 混改业务经济性评估研究现状 |
1.2.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研究现状 |
1.2.4 电网企业业务投资分析研究现状 |
1.2.5 电网企业新型业务运营模式研究现状 |
1.2.6 电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分析 |
2.1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 |
2.1.1 国家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
2.1.2 地方政府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
2.1.3 电力公司层面混改政策与协议 |
2.2 国企混改推进途径分析 |
2.2.1 国企混改分类推进途径 |
2.2.2 国企混改分层推进途径 |
2.2.3 国企混改多类资本参与途径 |
2.3 央企混改基本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类型及经济性分析模型 |
3.1 引言 |
3.2 电网企业适合混改的业务类型分析 |
3.2.1 国家电网公司混改业务类型 |
3.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
3.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
3.2.4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
3.2.5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
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分析模型 |
3.3.1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优势分析 |
3.3.2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劣势分析 |
3.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机会分析 |
3.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威胁分析 |
3.3.5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综合分析 |
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1 经济性分析模型 |
3.4.2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3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经济型分析 |
3.4.4 综合能源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5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经济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类 |
4.3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主体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1 能源生产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2 能源转换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3 能源存储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4 能源消费者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4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投资分析 |
4.4.1 光伏业务投资分析 |
4.4.2 储能业务投资分析 |
4.5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与收益分析模型 |
4.5.1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 |
4.5.2 微网混改业务效益分析模型 |
4.6 微网混改业务多情景运营优化模型 |
4.6.1 微网业务运营优化模型 |
4.6.2 微网业务运营典型情景设置 |
4.6.3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日内运营优化结果 |
4.6.4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全寿命周期运营优化结果 |
4.7 随机不确定因素下微网业务多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
4.7.1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约束 |
4.7.2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
4.7.3 随机不确定性因素下多主体投资业务优化模型 |
4.7.4 算例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模式分析 |
5.2.1 冷热电综合能源业务模式 |
5.2.2 购售电一体化业务模式 |
5.2.3 冷热电联供差价套利业务模式 |
5.3 冷热电气综合能源优化模型 |
5.3.1 冷热电气能源出力模型 |
5.3.2 冷热电气能源运营优化模型 |
5.3.3 基础数据 |
5.3.4 优化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混改方式分析 |
6.2.1 增量配电业务混改方式 |
6.2.2 竞争性售电业务混改方式 |
6.3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1 增量配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2 竞争性售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3 算例分析 |
6.4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1 增量配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2 竞争性售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3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
7.1 引言 |
7.2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的条件/环境分析 |
7.2.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
7.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
7.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
7.3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7.3.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运营模式 |
7.3.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运营模式 |
7.3.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运营模式 |
7.4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
7.4.1 运营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
7.4.2 指标赋权模型 |
7.4.3 理想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
7.4.4 实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及模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促进了中国与俄语区国家关系的紧密性 |
1.1.2 “一带一路”建设加深了中国与俄语区国家的合作关系 |
1.1.3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是关键支撑 |
1.1.4 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国情分析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际教育合作 |
2.1.1 国际教育合作研究领域 |
2.1.2 国际教育合作模式类型 |
2.1.3 国际教育合作模式评价 |
2.2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 |
2.2.1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 |
2.2.2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
2.2.3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中人才培养工作 |
2.2.4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及模式评价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俄语区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分析 |
3.1 “五通”视角下人才需求策略导向分析 |
3.1.1 人才需求评价指标体系 |
3.1.2 构造判断矩阵 |
3.2 基于历史数据的人才需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3 俄语区各国人才需求时间演化规律分析 |
3.3.1 俄语区各国家人才需求数量预测 |
3.3.2 俄语区各国家人才需求领域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意愿研究 |
4.1 教育合作意愿理论模型的构建 |
4.1.1 国家间教育合作的关系质量与合作意愿 |
4.1.2 国家间教育合作条件与合作意愿 |
4.1.3 国家间教育合作环境感知与合作意愿 |
4.1.4 国家间合作期望收益与合作意愿 |
4.1.5 国家间教育合作能力与预期收益 |
4.1.6 理论模型 |
4.2 研究设计 |
4.2.1 变量测度 |
4.2.2 问卷收集 |
4.3 实证分析 |
4.3.1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4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意愿提升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风险研究 |
5.1 国家教育合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
5.2 国家教育合作风险的指标确定 |
5.3 国家教育合作风险的评价体系 |
5.3.1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
5.3.2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检验 |
5.3.3 因子提取 |
5.3.4 因子得分函数 |
5.3.5 教育合作风险的综合评价 |
5.3.6 国家教育合作风险评价小结 |
5.4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风险规避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位势理论的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评价研究 |
6.1 国家教育合作模式分类 |
6.2 位势理论及评价模型构建 |
6.2.1 位势理论起源及应用 |
6.2.2 教育合作评价模型构建 |
6.3 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评价实证 |
6.3.1 教育合作模式评价计算 |
6.3.2 教育合作模式解读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A 中国与俄语区高等教育合作意愿调查问卷(中方填写) |
附录B 中国与俄语区高等教育合作意愿调查问卷(俄方填写)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高性能CVD金刚石核探测器及相关电子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刚石材料特性、应用及分类 |
1.1.1 金刚石物理特性和应用 |
1.1.2 金刚石材料的分类 |
1.2 CVD金刚石核探测器研究背景 |
1.2.1 金刚石制作核探测器优势 |
1.2.2 CVD金刚石材料的生长 |
1.3 CVD金刚石核探测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3.3 金刚石核探测器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核辐射与核探测器相互作用机理 |
2.1 常见射线类型与放射源 |
2.2 探测器与核辐射的相互作用机理 |
2.2.1 核探测器与α粒子的相互作用机理 |
2.2.2 核探测器与X/γ射线的相互作用机理 |
2.2.3 X/γ射线的吸收与辐射剂量学 |
2.3 金刚石核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刚石材料的表征分析与单晶生长 |
3.1 核探测器的载流子输运 |
3.2 金刚石样品选型 |
3.3 金刚石的非破坏性表征分析 |
3.3.1 FTIR-金刚石类型甄别 |
3.3.2 拉曼光谱 |
3.3.3 PL光谱 |
3.3.4 XRD-结晶质量分析 |
3.4 高质量CVD单晶金刚石材料生长 |
3.4.1 CVD金刚石生长设备 |
3.4.2 生长优化 |
3.4.3 生长过程 |
3.4.4 生长材料表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VD金刚石核探测器的阿尔法粒子响应特性研究 |
4.1 探测器的能谱特性参数与测试方法 |
4.1.1 电荷收集效率 |
4.1.2 能量分辨率 |
4.1.3 暗电流 |
4.1.4 时间响应特性 |
4.1.5 结构参数 |
4.1.6 测量方法 |
4.2 高性能氢氧终端CVD单晶金刚石核探测器 |
4.2.1 引言 |
4.2.2 器件结构设计与制备 |
4.2.3 暗电流与能谱特性 |
4.2.4 时间特性 |
4.2.5 结论 |
4.3 体材料特性对CVD金刚石核探测器性能影响研究 |
4.3.1 引言 |
4.3.2 材料选取 |
4.3.3 单晶金刚石核探测器 |
4.3.4 多晶金刚石的能谱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刚石核探测器的X射线响应研究 |
5.1 性能参数与测试方法 |
5.1.1 性能参数 |
5.1.2 测试方法 |
5.2 氢氧终端CVD单晶金刚石核探测器对X射线响应 |
5.2.1 引言 |
5.2.2 器件制作与电流电压特性 |
5.2.3 器件的电流时间响应特性 |
5.2.4 分析与讨论 |
5.3 氢氧终端CVD多晶金刚石核探测器对X射线响应 |
5.3.1 器件制作与电流电压特性 |
5.3.2 器件的电流时间响应特性 |
5.3.3 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刚石HfZrO_x/Al_2O_3介质MEISFET器件研究 |
6.1 引言 |
6.2 介质优化 |
6.2.1 HfZrO_x/Al_2O_3叠层栅介质 |
6.2.2 介质层厚度优化 |
6.3 器件工艺与特性分析 |
6.3.1 器件工艺流程 |
6.3.2 器件特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9)高压大容量级联式变频器功率组件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主回路研究与参数计算 |
2.1 变频器介绍 |
2.1.1 变频器分类 |
2.1.2 节能原理 |
2.2 功率组件拓扑结构 |
2.2.1 移相变压器 |
2.2.2 主控系统 |
2.2.3 电气控制 |
2.2.4 功率组件 |
2.3 功率组件参数计算 |
2.3.1 功率组件各物理量定义 |
2.3.2 I_o与I_i的关系 |
2.3.3 I_i与I_(o-d)的关系 |
2.3.4 I_o与I_d的关系 |
2.3.5 I_(o-c)、I_L、I_d三者的关系 |
2.4 MATLAB模型仿真 |
2.5 器件选型 |
2.5.1 输入参数信息 |
2.5.2 主要器件选型 |
2.6 功率组件故障保护策略 |
2.6.1 驱动故障 |
2.6.2 通讯故障 |
2.6.3 母线过压故障 |
2.6.4 过热故障 |
2.6.5 排线未连接故障 |
2.6.6 控制失电故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平台硬件设计与软件修改 |
3.1 控制平台设计思路 |
3.2 功率组件控制板硬件设计 |
3.2.1 一次电源部分 |
3.2.2 二次电源部分 |
3.2.3 控制部分 |
3.2.4 信号采样部分 |
3.2.5 逻辑处理部分 |
3.2.6 PCB设计 |
3.2.7 板件接口说明 |
3.3 功率组件控制板软件修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功率IPM深入研究与结构设计研究 |
4.1 功率组件电气设计 |
4.1.1 电气图 |
4.1.2 明细表 |
4.2 大功率IPM深入研究 |
4.2.1 SKiiP概述 |
4.2.2 接口部分 |
4.2.3 功能模块 |
4.3 功率器件功耗仿真 |
4.3.1 SKiiP功耗仿真 |
4.3.2 整流桥功耗仿真 |
4.4 功率组件结构设计 |
4.4.1 相关设计规范 |
4.4.2 结构设计 |
4.5 散热器设计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验收标准、试验平台与测试报告 |
5.1 功率组件设计规范 |
5.1.1 目的 |
5.1.2 适用范围 |
5.1.3 遵照标准 |
5.1.4 专业术语及设计标准 |
5.1.5 功率组件试验项目 |
5.2 搭建实验平台 |
5.3 测试报告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ACS1000——世界一流的适合中等电压应用领域的标准交流驱动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孟兆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D]. 王永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变速泵闭式驱动液压机能效特性分析及优化[D]. 李鹏和.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D]. 孙荣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5]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D]. 付晓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及模式评价研究[D]. 蔡新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高性能CVD金刚石核探测器及相关电子器件研究[D]. 苏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高压大容量级联式变频器功率组件的研究与设计[D]. 文俊.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10]2020年中国能源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能源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