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定量分析在心肌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心肌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定量分析在心肌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一、心肌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定量分析对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1](2021)在《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损伤特异性标志物,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危险分层、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首选生物标志物。本共识从检验和临床两个视角阐述了肌钙蛋白的最新进展和国内现阶段应用要求。包括心肌肌钙蛋白检测性能标准及分类定义、性能验证和质量控制要求、结果报告规范化、检测影响因素和标准化, 并给出了适合不同敏感度肌钙蛋白检测方法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流程, 以及不同临床应用场景下的肌钙蛋白结果的解读。本共识强调检验和临床在肌钙蛋白应用中缺一不可, 只有两方面深入沟通才能发挥肌钙蛋白的最大应用价值。

金铭,蔡珍珍,王宁宁,才奇博,邱长春[2](2021)在《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急性心梗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和健康人群心肌损伤标志物表达的差异性,讨论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心梗患者11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92名作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3 ml,使用贝克曼AU5800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析两组各指标的表达差异。结果对照组的GGT、ALT、AST、LDH、HBDH、CK及CKMB的表达水平均低于病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GGT、ALT、AST、LDH、HBDH、CK、CKMB的变化有助于急性心梗的临床诊断,对突发急性心梗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可提供一定数据支持,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远期愈后。

刘俊丽[3](2021)在《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改善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一步增强其药理活性,本论文在综述pyxinol和其衍生物、以及抗心肌缺血药物研究进展基础上,综合运用药物合成、生物活性筛选以及药代动力学等多项技术,高效制备了系列新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系统筛选了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生物活性、早期评价了药代动力学参数,成功筛选出一个具有良好心脏保护作用的创新候选化合物。论文所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一)新型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为避免所合成的衍生物脂溶性过强,论文采用28个碳的饱和脂肪酸,与pyxinol的C3/C12/C25-OH进行酯化,设计并合成了系列衍生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及高分辨率质谱鉴定了32个衍生物的结构,包括:C-3位单酯化产物7个、C-12位单酯化产物7个、C-3,12位双酯化产物5个、C-12,25位双酯化产物6个、C-3,12,25位三酯化产物7个。除化合物1,7外,其余30个衍生物均为首次合成的新化合物。(二)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基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具有良好的心脏保护作用,论文对所合成的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继续开展了心脏保护作用的评价及作用机制的探讨,主要包括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两个方面的研究。1、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以H2O2刺激H9c2心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用CCK-8法测定32个脂肪酸酯衍生物对损伤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yxinol及其衍生物对H9c2细胞损伤呈现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活性强弱依次为C-3位单酯化产物>C-3,12,25位三酯化产物>C-3,12位双酯化产物>pyxinol>C-12位单酯化产物>C-12,25位双酯化产物,推断C-3位酯键对活性贡献最大,为主要活性基团。所有衍生物中,化合物5(3-己酰-pyxinol)对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且呈剂量依赖性,可能是通过提高细胞内SOD活性、减少MDA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减轻细胞损伤程度来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2、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灌胃给予化合物5(5、10、20 mg/kg)。以心脏收缩力、心肌梗死面积、LDH、AST、CK、c Tn T、MDA及SOD为评价指标,考察治疗性给予化合物5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化合物5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左心室容积(LVVs)和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射血分数(EF)、提高心脏收缩力;同时也明显降低LDH、CK、AST、c Tn T和MDA水平,提高SOD活性。与阳性对照药美托洛尔呈类似作用,说明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脏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抑制作用ACE在心衰中起重要作用,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论文采用比色法,以赖诺普利为阳性对照药,测定了32个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和化合物9(3,12,25-三丙酰-pyxinol)显示出与赖诺普利(抑制率89.17%)相似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0.31%和87.02%,优于先导化合物pyxinol(57.23%)。化合物5、9和赖诺普利的IC50值分别为105 n M、114 n M和81 n M。研究证明化合物5、9在体外显示出良好的ACE酶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5和9可选择性抑制ACE酶的C结构域。4、化合物5和9对心衰斑马鱼模型的干预作用斑马鱼是研究心力衰竭的理想模式动物之一。论文选择受精后48 h的野生型AB系斑马鱼,分别给予化合物5和9(0.5,1,10μg/m L)预处理4 h,加入维拉帕米建立心力衰竭模型,以心率、心脏输出、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心脏扩大以及静脉充血为指标,评估斑马鱼的心脏功能。结果表明,浓度为1μg/m L的化合物5和9均可减少心脏扩张和静脉充血、增加心输出量、心率、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其中化合物5生物活性强于化合物9,并显示出与依那普利相似强度的活性。5、化合物5抗心衰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对化合物5干预心衰斑马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斑马鱼比较,心衰斑马鱼中多种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明显改变,经化合物5干预,胆碱、丙酮酸、花生四烯酸等25种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可显着回调,推断化合物5通过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鞘脂代谢、叶酸生物合成代谢、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等8条代谢途径发挥抗心衰作用。首次发现叶酸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与心衰有关。(三)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1、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首次建立了HPLC-ELSD分析大鼠血浆中化合物5的定量方法,并测定了灌胃给予化合物5(20.0、40.0、80.0 mg/kg)的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化合物5体内动力学属线性过程,且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比较,化合物5在体内消除缓慢、消除时间明显延长、循环时间较长。首次对主要代谢产物pyxinol血药浓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化合物5达峰前,血浆中主要含有原型药物;在达峰至20 h的消除相期间,血浆中同时含有原型药物和其代谢产物;给药20 h至40 h期间,血浆中则主要含有代谢产物pyxinol。2、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利用度研究首次研究了静脉注射化合物5(10.0 mg/kg)的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获得了T1/2、AUC、CL、Vd等基本参数。并以静脉给药AUC(0-t)为参比,计算出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1.36%,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绝对生物利用度(43%)相似。3、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测定化合物的亲脂性对整个药代动力学过程都有影响,尤其影响口服药物在机体的吸收。论文模拟胃肠道不同部位,采用摇瓶法使化合物5在p H 2.0、p H 5.8和p H 7.4等条件下于水-正辛醇缓冲溶液中达分配平衡,继而采用HPLC-ELSD技术测定两相中化合物5的浓度,获得了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4.18,小于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Log P值(3.76),说明结构中引入脂肪酰基团,可增加脂溶性。4、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转化研究应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代谢物分析平台,首次对灌胃给予化合物5(80.0 mg/kg)的大鼠血浆、尿、粪及胆汁中主要代谢产物进行快速分析和鉴定。共鉴定了21个代谢物,包括I相代谢物6个和II相代谢物15个。I相代谢反应包括脱水、脱氢、加水、氧化、去己酰基、去己酰氧基等,II相代谢反应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硫酸化、半胱氨酸结合、甘氨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和葡萄糖醛酸化等。综上所述,本论文丰富了pyxinol的结构修饰,也筛选出一个活性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的创新候选药物——化合物5(3-己酰-pyxinol)。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活性,体内消除缓慢、生物利用度较高。论文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数据。

李奕帛[4](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let-7c-5p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快速诊断AMI,并减缓其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认为外周血微小RNA(Micro RNA,miRNA)可能作为AMI诊断和预后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参与AMI的生理病理过程。然miRNA能否作为诊断AMI生物标志物及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前期研究发现let-7c-5p与环状RNA存在共表达相关性,调控AMI的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AMI患者miRNA表达谱芯片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et-7c-5p,验证其在AMI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分析其在AMI进展中的临床意义。目的研究AMI患者循环中let-7c-5p表达水平,并探讨let-7c-5p在AMI进展中的临床意义,为探索AMI的生物标志物提供可参证据。方法根据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筛选2016年1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与样本资源库工程研究中心中152例血液样本,将其分为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其中,15例(每组各5例)进行miRNA表达谱芯片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为进一步验证miRNA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其余137名患者中AMI组(n=47)、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42)和对照组(n=48),采集各组患者血液样本,提取外周血总RNA并逆转录合成c DNA,运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循环let-7c-5p水平,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中心肌标志物。Spearman相关分析进一步分析不同生化指标、心功能与let-7c-5p相关性;按照AMI诊断标准,将137名患者分为AMI组与非AMI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AMI的因素,以探析let-7c-5p与AMI二者之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确定let-7c-5p的截断值,探析let-7c-5p对于AMI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1.MiRNA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比较,AMI患者let-7c-5p、miR-6832-5p、miR-1973、miR-4485-3p、miR-8063、miR-3912-5p、miR-193a-5p、miR-8063和miR-6793-5p呈高表达,miR-6749-5p、miR-328-5p、miR-6716-3p和miR-1202呈低表达。2.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比较,AMI患者循环let-7c-5p水平明显升高(P<0.001)。3.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et-7c-5p与MYO、CK-MB、c Tn I呈正相关,提示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let-7c-5p与LVEF、LVFS呈负相关,可能与心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相关性。4.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研究对AMI具有最显着影响的因素,结果显示let-7c-5p与AMI有显着相关性,let-7c-5p每升高1μg/μL,AMI可能发生的概率是let-7c-5p降低1μg/μL的1.009倍(95%CI:1.002-1.01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let-7c-5p诊断AMI曲线下面积为0.900,在阈值60.962μg/μL时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83.3%,为探析AMI生物标志物提供可参数据。结论AMI患者循环let-7c-5p表达上调与心肌损具有一定相关性,let-7c-5p有望为探析AMI生物标志物提供可参数据。

李丹丹[5](2021)在《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严重供血不足而软化或坏死的疾病,其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为“影像学检查”,而疾病急性发作的早期,影像学有一定局限性。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发生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早期亦出现凝血功能、免疫系统等异常。D-二聚体(D-dimer,D-D)作为监测纤溶亢进和血栓发生的灵敏指标,可以及早反映凝血机制的变化。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急性脑梗死时,神经调节异常,心肌细胞受损,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含量亦会增加。这三个指标都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目的通过对D-D、Hcy、cTn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达水平进行监测,探究D-D、Hcy、cTnI三者联合检测与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的临床诊断相关性。方法1、收集病例:收集河南省某医院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所有急性脑梗死病例,出院时均需经影像学确诊,入选者均为首发,年龄在30岁~80岁。同时排除资料不完整者,入院前服过抗凝药或合并全身性严重疾病的病例。健康对照组则是由随机入选的50例健康体检者组成。2、病例分组:针对入选病例按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hinese Stroke 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CSS)的评分准则评估并分组,即轻度型组、中度型组和重度型组。3、影像学检查:入院24小时以内对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进行影像学扫描。4、实验室指标检测:入院时采集血液样本,分别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进行D-D的检测、采用酶循环法进行Hcy的检测、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进行cTnI的检测。5、统计学分析方法:分别将不同组别之间的性别、年龄指标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对急性脑梗死组中不同分组的患者D-D、Hcy、cTnI单个指标及联合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6、ROC曲线:针对单项检测指标以及联合检测的数据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1、健康对照组中D-D的结果为0.27(0.17,0.41)(mg/L),Hcy的结果为14.1(7.0,40.4)(umol/L),cTnI的的结果为0.02(0.01,0.05)(μg/L)。2、急性脑梗死组中D-D、Hcy、cTnI的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轻度型组中D-D、Hcy、cTnI的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4、中度型组中D-D、Hcy、cTnI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及轻度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5、重度型组中D-D、Hcy、cTnI的水平升高,且高于健康对照组、轻度型组及中度型组(p<0.05)。6、急性脑梗死组中D-D、Hcy、cTnI的灵敏度分别为为59.4%、79.6%、49.5%,特异度分别为为73.5%、70.5%、91.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0.729、0.521;联合检测时的灵敏度为81.2%,特异度为97.8%,其曲线下面积为为0.878,联合检测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单一检测。7、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的分组中,Hcy的灵敏度最高,cTnI的特异度最好,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大于单项检测。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的临床诊断,D-D、Hcy、cTnI三者联合检测的方法优于单项检测。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D-D、Hcy、cTnI的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性。

程丽萍[6](2020)在《柑橘药用资源枳雀功能成分及药用价值挖掘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果实功能品质越来越受到关注,逐渐成为评价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过去对果实功能品质的研究仅限于园艺学范畴,较为局限。枳雀(Citrus wilsonii Tanaka)是枳和柚的杂交品种,产于我国柑橘产地的最北缘(陕西汉中),其果实味苦,可入药,但目前其功能成分药用价值尚未被开发应用。有关枳雀功能成分药用价值研究报道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功能成分的分离和含量测定。基于此,本文将园艺学和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枳雀果实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其主要成分分析测定、利用小鼠巨噬细胞系RAW 264.7和原生骨髓树突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并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损伤模型,探讨枳雀功能成分药用开发价值、评价枳雀抗炎活性并筛选其主效成分及其心肌保护作用,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柑橘及枳雀代谢物分析对枳雀代谢物进行广泛靶向测定,其中类黄酮种类最多。进一步对类黄酮进行广泛靶向分析,对枳雀中的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野漆树苷和枸橘苷定量分析,发现柚皮苷含量最高。不同种类柑橘中,发现枳雀、酸橙和柚类含有较多柚皮苷,宽皮柑橘几乎不含有柚皮苷,且枳雀柚皮苷含量与药用柑橘化州橘红及酸橙的相当。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枳雀,结果表明随着枳雀果实发育,柚皮苷含量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此外,还发现环境因素(光照和土壤条件)也会影响枳雀柚皮苷的积累。(2)枳雀粗提物及其抗炎和心肌保护作用研究利用体外炎症模型评价枳雀粗提物的抗炎活性。用枳雀粗提物处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和骨髓来源树突细胞,发现枳雀粗提物可显着抑制LPS诱导细胞中促炎因子前列腺素E2、环氧合酶-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水平升高,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发生,说明枳雀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建立大鼠心肌I/R损伤模型,评价枳雀在体内的抗炎活性及对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给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枳雀粗提物,发现枳雀粗提物可明显降低大鼠因心肌I/R引起的心肌损伤程度,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MB、肌钙蛋白)上升幅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抑制心肌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6和TNF-α,并降低促炎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的蛋白表达水平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3)枳雀粗提物的抗炎主效成分筛选和纯化制备试验利用半制备液相色谱,以柚皮苷出峰时间为界限将枳雀粗提取物分成三个片段。用三个片段和(或)LPS分别处理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分析三个片段的抗炎活性,结果显示柚皮苷的抗炎活性最强,说明柚皮苷是枳雀发挥抗炎活性的主效成分。随后,利用重结晶方法从枳雀中纯化制备得到纯度大于98%柚皮苷单体。(4)枳雀柚皮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给SD雄性大鼠尾静脉注射枳雀柚皮苷,发现柚皮苷可显着抑制大鼠因心肌I/R引起心肌损伤及其标志物水平上升(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SOD活性降低和MDA含量增加,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分泌。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柚皮苷可使心肌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上升,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下降,相应的Bcl-2/Bax比值上升,并显着降低cleaved-caspase3表达。另外,柚皮苷可抑制大鼠心肌因I/R引起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uin-1,SIRT1)和SIRT3表达下降和HMGB1表达上升。

郭磊[7](2020)在《基于非晶纳米晶磁芯的微型磁通门传感器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罹患心肌梗死(AMI)疾病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且相应的疾病死亡人口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其中因疾病诊断与发现不及时所导致的患者死亡比率占据了50%以上。因此,AMI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物传感器技术由于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在现代化的医学检测领域中展现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在AMI疾病的诊断中,基于心肌标志物检测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已成为相关疾病诊断的黄金标准,但截止到目前,临床上依赖的AMI疾病检测系统大多以商业化的大型仪器为主,这些技术设备虽然可靠有效,却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如:价格昂贵、操作繁琐、检测时间较长等,因此难以满足现代化医学领域对疾病进行即时诊断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生命分析科学及材料科学的发展,结合磁性粒子免疫技术的磁生物传感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了生物传感器技术中重要的研究分支之一。与传统的商业检测方法相比,磁生物传感器具有以下优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体积小、操作简单且检测快速等,这使得该项技术自诞生以来便在疾病标志物的即时检测领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在众多磁生物传感器中,微型磁通门生物传感器因其在灵敏度、可靠性及响应速度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而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青睐,并已见一些相关的研究报道。但截止到目前,有关磁通门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对微型磁通门器件本身抑或是其相应的生物检测系统的研究均尚不完善。鉴于此,本文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加工技术对微型化磁通门传感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以心肌标志物为检测对象,结合磁性粒子免疫方法设计研发了基于微型磁通门传感器的生物医学分析方法及其相应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并同时对该磁通门生物检测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与研究。本文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从磁通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出发,结合相应的电磁学理论,建立了一整套关于磁通门传感器的数学理论模型,并使用Magnet及Matlab等软件进行建模仿真,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对影响传感器工作性能的诸多参数进行了仿真模拟。基于所得的仿真结果,对微型磁通门传感器的一些基本结构参数进行了初步优化,并得到了相应的设计参数如下:激励及感应线圈的匝数为30~60匝;单匝线圈的宽度为40~60 um;线圈间的间隙宽度为40~50 um;磁芯长度为8~12 mm等。同时,结合具体的磁性材料参数及生物磁性粒子磁化模型,针对不同磁芯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医学检测性能进行了模拟比较,并确定了以Fe基非晶材料作为传感器的磁芯材料。2.基于MEMS加工技术制造了不同布局结构及设计参数的全集成式微型磁通门传感器,并对传感器的设计结构进行了更为细致的优化,得出了更佳的磁通门传感器设计方案。同时,通过Fe基非晶磁芯材料的热处理退火工艺,进一步对磁通门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提升。最终,得到了高性能的磁通门器件,其主要的性能参数如下:最大灵敏度超过1200 V/T;线性度方差高于0.99,线性范围接近0~1 m T;噪声值低于100 p T/Hz1/2。3.基于所研制的高性能微型磁通门传感器,结合生物磁珠-抗体免疫技术及相应的心肌标志物检测方法研发了可用于心肌梗死疾病分析诊断的磁通门生物传感器系统,并对该系统的检测性能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与表征。结果显示所研制的磁通门生物传感器具有很好的心肌标志物检测灵敏度,对于不同的心肌标志物而言,该传感器系统的检测限分别为0.25 ng/m L(CK-MB)、1 ng/m L(CRP)、50 pg/m L(c Tn I)及10 pg/m L(c Tn T),且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强度与标志物浓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这表明该传感器系统在对心肌标志物进行灵敏检测的同时还能对样品的浓度进行估算。除此之外,所设计的传感器系统还具有非常好的特异性及良好的性能稳定性。这些结果显示所设计的生物传感器系统具有非常好的综合使用性能。4.在磁通门生物传感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了基于磁通门生物传感器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并实现了基于该芯片系统的心肌标志物单目标检测及多目标联合检测等功能。结果显示该系统在保持了磁通门生物传感器高性能的基础上还具有使用效率高、操作便捷且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能够十分方便且高效的完成对相应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这些有益结果为微型磁通门传感器在医学分析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褚嫒嫒[8](2020)在《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一、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房、左室应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的左房峰值纵向应变(PALS)和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左室重构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99例首发确诊为STEMI并成功实施PCI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后24小时内完成常规和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查。在6个月和18个月的随访期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发生与否,分为左室重构组(LV remodeling,LVR)和非左室重构组(non-LV remodeling,Non-LVR);根据不良事件发生与否,分为主要不良事件发生(Event)组和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Event-free)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LS和LVGLS对AMI后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模型分析PALS和LVGLS对AMI后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PALS、LVGLS及PALS联合LVGLS参数对AMI后左室重构及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LVGLS和PALS均与左室重构独立相关(均P<0.05)。LVGLS和PALS预测左室重构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1.3%(AUC:0.86,敏感性:71.4%,特异度:84.0%)和28.9%(AUC:0.89,敏感性:72.7%,特异度:87.8%)。PALS联合LVGLS预测左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虽有所增加(AUC从0.89增加到0.91,P=0.24),但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模型分析表明糖尿病、LVGLS和PALS均与主要不良事件独立相关(均P<0.05)。LVGLS和PALS预测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2.3%(AUC:0.86,敏感性:95.7%,特异度:67.0%)和23.8%(AUC:0.83,敏感性:88.1%,特异度:65.2%)。PALS联合LVGLS预测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并无增加,甚至略低于单参数LVGLS的曲线下面积(AUC从0.86下降到0.83,P=0.69),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的左房PALS和LVGLS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左室重构和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均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然而,联合使用左房PALS和LVGLS指标预测预后的能力可能并不优于单一指标。因此,在对AMI患者的超声评价中关注左房PALS或LVGLS即可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危险程度分层,有助于临床优化诊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二、实时三维超声联合斑点追踪技术预测介入治疗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功能改善及中远期预后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MI)患者的右室收缩功能住院期间恢复状况,并探讨右室功能预测INFMI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首发确诊为INFMI并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h内(TTE1)以及出院时(TTE2)(PCI术后4.5±2.1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用RT-3DE和2D-STI测定右室功能。出院后随访平均13±2.3个月,根据心肌梗死后是否发生主要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或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发生事件组(Event组)和未发生事件组(Event-free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入院24h内及出院时各组间应变及RT-3DE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右室功能对INFMI后发生主要不良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入院时相比(TTE1),出院时(TTE2)INFMI患者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S’)、TAPSE、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和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FW-BAS)、中间段(FW-MID)及间隔基底段(SEP-BAS)应变均升高(均P<0.05),且右心室整体射血分数(EF-global)、流入道EF(EF-inflow)及体部EF(EF-body)均升高(均P<0.05),而右心室流入道舒张末容积(EDV-inflow)及体部EDV(EDV-body)均减小(均P<0.05)。Event组年龄、Killip分级≥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NT-pro BNP、EDV-inflow(TTE2)及EDV-body(TTE2)均高于Event-free组(均P<0.05),而S’(TTE2)、RVGLS(TTE1和TTE2)、FM-MID(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均低于Event-free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VGLS(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均是预测INFMI后发生主要临床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最佳界值分别为-13.5%[曲线下面积(AUC):0.833,灵敏度:83%,特异度:69%]、51.5%(AUC:0.728,灵敏度:59%,特异度:83%)及43.5%(AUC:0.811,灵敏度:59%,特异度:92%)。结论:急性INFMI患者在出院时右心室心肌机械性能及收缩功能已有明显恢复,表明受到缺血性损害的右心室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且恢复较快。出院时超声心动图的部分参数RVGLS(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是预测INFMI后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本研究强调了对心肌梗死后患者进行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必要性,对持续性右心室功能障碍者进行更密切的随访可能是有用的,RVGLS-TTE2可能更有利于识别INFMI后发生不良预后的高危患者。三、实时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的变化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MI)伴或不伴有右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的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及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6例首发确诊为INFMI并实施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并根据是否伴有RVMI分为单纯INFMI组(55例)和INMFI+RVMI组(31例)。另选取30例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且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应用RT-3DE测量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得出右心房最大容积(RAVmax)、右心房最小容积(RAVmin)及右心房收缩前容积(RAVpre);应用STI技术评价右心房应变,得出舒张期正向应变(LSpos)、心房主动收缩期负向应变(LSneg)及两者绝对值之和(LStot);并研究三尖瓣环位移(TAPSE)、E/e’、RVGLS与右心房容积及应变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RT-3DE及STI参数预测急性INFMI合并RVMI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与对照组及INFMI组比较,INFMI+RVMI组右心房最大容积指数(RAVmax I)、右心房最小容积指数(RAVmin I)、右心房收缩前容积指数(RAVpre I)、总排空容积指数(TSVI)及主动排空容积指数(ASVI)均明显增大(均P<0.05),而右心房被动排空分数(PEF)、LStot及LSpos显着减低(均P<0.05)。LStot、LSpos与TAPSE、RVGLS呈明显正相关(r=0.352,r=0.551;r=0.312,r=0.5537;均P<0.001),而与E/e’呈明显负相关(r=-0.490,r=-0.590;均P<0.001);RAVmax I、RAVmin I、RAVpre I与TAPSE、RVGLS呈明显负相关(r=-0.336,r=-0.629;r=-0.346,r=-0.588;r=-0.383,r=-0.601;均P<0.001),而与E/e’呈明显正相关(r=0.526,r=0.456,r=0.502;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RAVmax I诊断急性INFMI伴RVMI曲线下面积最大,以27.5 ml/m2为界断值,其灵敏度为74%、特异度为80%。结论:应用RT-3DE和STI技术可以早期发现急性INFMI伴RVMI患者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均增大及心肌受损情况;RAVmax I可作为判断INFMI是否合并RVMI的终点替代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部分:血浆游离D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时可导致细胞坏死、损伤,并将细胞核内容物释放到血液循环中。血浆游离细胞DNA(cf DNA)含量可以用来衡量细胞受损程度,本研究旨在探讨cf DNA对AMI患者生存结局及心功能改善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50例首发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实施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患者。另选取50例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且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者连续7天的静脉血,用直接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浆cf DNA含量并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AMI患者的实时状态。计算cf DNA的变化率,即第1天至第7天cf DNA最大含量与基线值的比值。随访90天,根据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和非存活组;根据是否△LVEF≥5%分为改善组和非改善组,同时对相关两组人群的cf DNA含量、变异系数CV及变化率进行比较。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cf DNA预测生存结局及心功能改善的能力。结果:AMI患者cf DNA的平均浓度是健康对照组的5.93倍,其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AMI组及健康对照组的cf DNA变异趋势明显不同。与非存活组相比,存活组cf DNA变化率及CV明显升高(均P<0.05)。与非改善组相比,改善组cf DNA变化率及CV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cf DNA变化率预测AMI后患者的生存状态及心功能改善曲线下面积最大,最佳界值分别为2.5(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74.0%)、2.65(敏感性为50.0%,特异性为100%)。结论:血浆cf DNA含量与AMI之间存在临床相关性,在发病早期动态监测cf DNA可以作为判断AMI患者早期预后的指标之一,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黄锡荣[9](2019)在《基于时间分辨微球快速免疫定量分析的肌钙蛋白Ⅰ检测产品研发》文中研究指明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是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MI)高度相关的标志物。目前在诊断MI上,cTnI由于具有高敏感度、特异性好,且持续时间长的优势,成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进行判断其MI风险的最佳标志物,已替代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Isoenzyme MB,CK-MB),成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金标准。随着对心肌梗死及肌钙蛋白I的深入研究,临床上对肌钙蛋白I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旨在开发时间分辨微球快速免疫定量检测肌钙蛋白I的方法,该方法结合了时间分辨微球检测和免疫层析法,具备层析法的快速简便、标本用量少、便于床旁检测以及时间分辨微球方法的低背景,高灵敏度等特点。基于高灵敏度下,确保检测的快速简便及准确,并且节省时间,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本方法重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原料筛选测试包括抗体、时间分辨微球和硝酸纤维膜,根据试剂测试信号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参数确立了单克隆抗体7B9和560双抗体各0.5 mg/mL浓度包被,单克隆抗体20C6使用0.4 mg/mL浓度作为标记抗体的模式,使用NC 95型号的硝酸纤维素膜和300 nm的时间分辨微球,使得本方法达到了高灵敏度测试水平。通过对时间分辨微球标记工艺进行探索,本方法使用EDC和NHS交联剂,在pH 8.0的BBS体系下进行活化,pH 6.0的MES条件下进行蛋白交联反应可获得较高的蛋白偶联率及测试信号灵敏度。试剂体系工艺的研究方面,与Beckman AccuTnI Enhanced及Hytest cTnI校准品作为溯源链,国际标准化共识较为一致。真空干燥标记物的工艺对提升试剂盒灵敏度和精密度有明显作用,测试时间也能够缩短到10分钟,总体上表现出较为优异的性能。通过对中试产品性能系统评估,试剂精密度可控在10%以内,灵敏度优异,最低检出限为0.03 ng/mL,功能灵敏度0.08 ng/mL,抗干扰能力强,与类似物或关联标志物的检测,交叉反应率≤0.001%;与Beckman AccuTnI Enhanced试剂盒相关性系数R等于0.978,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能满足临床测试的需求。

邵艳娜[10](2019)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和真菌毒素》文中指出免疫层析法(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ICA)因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控等领域的现场快速筛查检测。但是基于传统的胶体金(Gold nanoparticles,AuNPs;30-40nm)ICA存在重复性差、灵敏度低、检测目标单一、抗基质干扰能力弱等缺点,严重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提高灵敏度和实现多重检测是目前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主要发展方向。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荧光材料对免疫层析检测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用于同时定量检测多种目标物的免疫层析新方法。近年来,以荧光微球为标记探针的ICA方法成为研究热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灵敏度高且稳定性强等优势。本研究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杂化荧光微球(Fluorescence microspheres of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Ms)和量子点荧光微球(quantum dot beads,QBs)作为信号标记物,建立CK-MB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方法。在最优条件下,QBs-ICA、FM300-ICA和FM500-ICA三种免疫层析方法检测CK-MB的最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分别为0.04、0.7和0.18ng/mL,定量检测范围分别为0.048-100ng/mL、0.78-100ng/mL、0.19-100ng/mL,每张试纸条抗体使用量为0.375、4.48和0.448μg,低浓度CK-MB的批次内及批次间回收率为111.27%-115.27%、86.11%-87.03%和6.77%-9.42%,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为3.15%-4.72%、3.59%-12.32%和17.81%-35.25%。实验结果表明FM500-ICA的灵敏度为0.18ng/mL,但低浓度CK-MB的批次内及批次间回收率为6.77%-9.42%,且CV大于15%,稳定性和准确性较差;FM300-ICA的批内批间回收率皆符合实际检测,但抗体用量大,且FM300-ICA较QBs-ICA的LOD相差17.5倍。综合比较,QBs-ICA具有灵敏度高、抗体用量少、精密度和准确度好的优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基于QBs-ICA多重定量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伏马菌素B1(Fumonisin B1,FB1)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的新方法。引入链霉亲和素-生物素系统作为独立的控制线(Control line,C线),并与常规抗鼠IgG抗体的C线体系进行性能对比。研究表明以抗鼠IgG抗体为C线,T/C比值法进行试纸条多重定量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差(回收率<50%),无法满足定量的检测要求;引入独立的C线系统进行定量检测,量子点荧光试纸条定量检测AFB1、FB1和OTA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21.99 ln(x)+133.52(R2=0.9838)、y=-21.31 ln(x)+99.728(R2=0.989)和y=-10.4 ln(x)+41.352(R2=0.9841),定量检测AFB1、FB1和OTA的线性范围为10-160pg/mL、3-50ng/mL和25-6400pg/mL,针对三种毒素的50%抑制浓度分别为46.94pg/mL、10.31ng/mL和0.44ng/mL,批内和批间的平均回收率为84.66%-116.97%,CV均小于12%。对大量粮食样本进行检测,独立C线系统进行试纸条多重定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二、心肌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定量分析对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定量分析对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急性心梗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
    2.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阳性率比较:
讨论

(3)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产物pyxinol的研究进展
        1.1.1 Pyxinol简介
        1.1.2 Pyxinol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3 Pyxinol结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结构类型及作用机制
        1.2.1 人工合成小分子药物
        1.2.2 天然产物及其结构修饰产物
        1.2.3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作用机制
    1.3 立题依据
    1.4 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的合成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合成方法及路线
        2.3.2 分离纯化
        2.3.3 结构鉴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产物概况
        2.4.2 合成产物结构鉴定
    2.5 小结
第三章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抗心肌缺血活性研究
        3.1.1 对H_2O_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3.1.2 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3.1.3 小结
    第二节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抗心衰活性研究
        3.2.1 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抑制作用
        3.2.2 化合物5和9对心衰斑马鱼模型的干预作用
    第三节 化合物5抗心衰的代谢组学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4 小结
第四章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吸收研究
        4.1.1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
        4.1.2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4.1.3 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4.1.4 小结
    第二节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转化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let-7c-5p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MicroRNAs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柑橘药用资源枳雀功能成分及药用价值挖掘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前言
    1 课题的提出
    2 研究进展
        2.1 药用柑橘的功能成分及种类功效
        2.1.1 药用柑橘的功能成分
        2.1.2 不同种类药用柑橘的功效
        2.1.3 柚皮苷药理作用
        2.1.3.1 抗炎作用
        2.1.3.2 止咳化痰作用
        2.1.3.3 预防糖尿病作用
        2.1.3.4 神经保护作用
        2.1.3.5 其他作用
        2.2 炎症
        2.2.1 炎症的概念
        2.2.2 炎症因子
        2.2.3 炎症的治疗或预防
        2.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2.3.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2.3.2 炎症与心肌I/R损伤
        2.3.3 植物功能成分抗心肌I/R损伤的研究
    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柑橘功能成分含量及差异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2 LC-ESI-MS/MS分析枳雀代谢物和类黄酮
        2.2.1 样品提取
        2.2.2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2.2.3 代谢物定性
        2.3 类黄酮定量分析
        2.3.1 类黄酮提取
        2.3.2 类黄酮总含量的测定
        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类黄酮
        2.3.4 柚皮苷标准曲线的制定
        2.3.5 精密度、稳定性、加标回收率检测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枳雀代谢物分析
        3.2 不同柑橘种类柚皮苷含量比较
        3.3 陕西汉中产的不同柑橘柚皮苷含量比较
        3.4 枳雀与化州橘红和酸橙中的柚皮苷含量比较
        3.5 光照时长和土壤条件影响枳雀柚皮苷和类黄酮的积累
        3.6 不同发育时期枳雀柚皮苷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枳雀的功能成分开发价值探讨
        4.2 环境对功能成分积累的影响和功能成分最佳采收期探讨
第三章 枳雀抗炎效果评价及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枳雀提取物制备与类黄酮测定
        2.2.1 枳雀提取物制备
        2.2.2 枳雀提取物类黄酮测定
        2.3 细胞培养试验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活力测定
        2.3.3 PGE2的测定
        2.3.4 RNA提取和c DNA合成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6 免疫印迹分析
        2.4 大鼠心肌I/R损伤试验
        2.4.1 动物准备、造模与分组
        2.4.2 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
        2.4.3 心肌损伤评分
        2.4.4 心肌酶测定
        2.4.5 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2.4.6 心肌细胞凋亡检测
        2.4.7 心肌组织SOD和 MDA的测定
        2.4.8 心肌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 IL-6 的测定
        2.4.9 免疫印迹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ZQME对LPS诱导细胞发生炎症反应的影响
        3.1.1 ZQME中类黄酮测定
        3.1.2 ZQME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细胞活力的影响
        3.1.3 ZQME对 RAW264.7 细胞分泌PGE2 的影响
        3.1.4 ZQME对 LPS诱导细胞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2 枳雀提取物对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
        3.2.1 ZQAE类黄酮测定结果
        3.2.2 ZQAE改善大鼠的心肌组织损伤
        3.2.3 ZQAE减轻大鼠心肌I/R损伤
        3.2.4 ZQAE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3.2.5 ZQAE减轻心肌的氧化应激
        3.2.6 ZQAE抑制心肌的炎症反应
        3.2.7 ZQAE抑制HMGB1 的表达和p38 MAPK磷酸化
    4 讨论
        4.1 枳雀提取物的抗炎作用探讨
        4.2 枳雀提取物抗炎主要功效成分分析
        4.3 枳雀提取物的心肌保护作用探讨
第四章 枳雀抗炎功能成分筛选及纯化制备
    1 引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2 枳雀关键抗炎物质收集与制备
        2.2.1 枳雀粗提物提取
        2.2.2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段收集枳雀粗提物
        2.2.3 UPLC-QTOF-MS/MS分析主效抗炎功能成分
        2.2.4 柚皮苷含量测定
        2.2.5 利用重结晶法纯化制备柚皮苷单体
        2.3 细胞试验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活力测定
        2.3.3 细胞处理
        2.3.4 RNA提取和c DNA合成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枳雀关键抗炎功能物质筛选
        3.1.1 ZQCE对炎症因子COX-2表达的影响
        3.1.2 片段收集结果
        3.1.3 片段2的UPLC-QTOF-MS/MS分析
        3.1.4 枳雀粗提物和各片段柚皮苷含量
        3.1.5 ZQCE及三个片段对巨噬细胞RAW264.7活力的影响
        3.1.6 三个片段对促炎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3.1.7 不同ZQCE的抗炎活性比较
        3.2 枳雀抗炎功能主效物质的纯化制备
        3.2.1 利用重结晶方法纯化制备得到柚皮苷
        3.2.2 重结晶方法纯化制备得到的柚皮苷抗炎活性测定
    4 讨论
第五章 枳雀柚皮苷对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动物准备、分组与造模
        2.2.2 心肌酶测定
        2.2.3 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
        2.2.4 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2.2.5 心肌细胞凋亡检测
        2.2.6 心肌组织SOD和 MDA的测定
        2.2.7 心肌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测定
        2.2.8 免疫印迹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柚皮苷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3.2 柚皮苷改善大鼠的心肌组织损伤
        3.3 柚皮苷可减少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
        3.4 柚皮苷抑制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
        3.5 柚皮苷抑制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
        3.6 柚皮苷抑制大鼠心肌I/R损伤引起的氧化应激
        3.7 柚皮苷抑制大鼠心肌I/R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
        3.8 柚皮苷对大鼠心肌HMGB1、SIRT1和SIRT3 的影响
    4 讨论
        4.1 枳雀柚皮苷减轻大鼠心肌I/R损伤
        4.2 柚皮苷可通过调控SIRT1-HMGB1 减轻心肌I/R损伤
参考文献
附录I 试验相关图表
附录Ⅱ 课题资助项目
附录Ⅲ 作者简介
附录Ⅳ 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非晶纳米晶磁芯的微型磁通门传感器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传感器
        1.2.1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简介
        1.2.2 生物传感器的主要种类
        1.2.3 磁生物传感器
    1.3 磁通门传感器的介绍
    1.4 微流控生物传感器系统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型化磁通门传感器的理论计算与参数模拟
    2.1 磁通门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磁通门传感器理论模型的建立
        2.2.1 软磁材料磁芯的数学模型
        2.2.2 激励线圈模型的建立
        2.2.3 感应线圈模型的建立
    2.3 磁通门传感器的磁芯形状及结构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2.3.1 磁芯形状对磁通门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2.3.2 磁芯结构参数对磁通门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2.4 线圈参数对磁通门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2.4.1 激励线圈参数对磁通门传感器输出信号强度的影响
        2.4.2 感应线圈参数对磁通门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
    2.5 磁芯材料的软磁特性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2.5.1 磁芯材料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对磁通门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2.5.2 磁芯材料的磁导率对磁通门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2.5.3 不同磁芯材料传感器间的性能比较
    2.6 磁通门传感器对生物磁性粒子进行检测的理论模型及模拟仿真
        2.6.1 超顺磁珠在外磁场下的磁化理论模型
        2.6.2 磁通门传感器对磁珠杂散场进行检测的理论建模
        2.6.3 不同磁芯材料的传感器对磁珠杂散场检测信号的模拟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通门传感器的制备加工与测试性能优化
    3.1 磁通门传感器的基本MEMS加工工艺
        3.1.1 Cr/Cu种子层的溅射工艺
        3.1.2 光刻显影工艺
        3.1.3 电镀工艺
        3.1.4 湿法刻蚀工艺
        3.1.5 干法刻蚀工艺
        3.1.6 聚酰亚胺支撑层工艺
        3.1.7 传感器磁芯的制作工艺
    3.2 基于铁基非晶软磁薄带的微型磁通门传感器的制造流程
    3.3 不同结构参数的磁通门传感器的性能测试与比较
        3.3.1 不同布局结构传感器的激励效率模拟
        3.3.2 不同布局结构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3.4 基于铁基非晶薄带的磁通门传感器的参数及性能优化
        3.4.1 微型磁通门传感器的磁芯宽度优化
        3.4.2 磁芯材料的退火工艺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磁通门生物传感器的心肌标志物检测研究
    4.1 磁通门生物传感器的背景及其工作原理的简单介绍
    4.2 磁通门传感器对磁珠的检测
        4.2.1 生物样品的制备
        4.2.2 基于磁通门传感器的磁珠检测方法及结果
    4.3 基于磁通门传感器的心肌标志物检测方法及结论
        4.3.1 心肌标志物简介
        4.3.2 试验方案
        4.3.3 标志物检测过程中的免疫反应参数优化
        4.3.4 基于磁通门传感器的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磁通门传感器的MEMS微流控检测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磁通门生物传感器的微流控系统
        5.2.1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方案
        5.2.2 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试剂
        5.2.3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与制造
    5.3 基于磁通门传感器的微流控系统对心肌标志物的检测
        5.3.1 生物样品的制备
        5.3.2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标志物检测方法
        5.3.3 微流控芯片的使用性能表征
        5.3.4 心肌标志物的单目标检测结果
        5.3.5 基于微流控芯片系统的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和预后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房、左室应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实时三维超声联合斑点追踪技术预测介入治疗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功能改善及中远期预后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实时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的变化
        3.1 前言
        3.2 资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浆游离D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4.1 前言
    4.2 资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综述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心脏功能评价的临床应用进展..
    1 2D-STE的临床应用
    2 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时间分辨微球快速免疫定量分析的肌钙蛋白Ⅰ检测产品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
    1.2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1.3 心肌肌钙蛋白I的概述
        1.3.1 肌钙蛋白I的概念
        1.3.2 肌钙蛋白I的临床意义
    1.4 免疫检测技术概述
        1.4.1 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
        1.4.2 免疫检测技术手段
    1.5 国内外肌钙蛋白I检测方法现状
    1.6 检测原理
        1.6.1 免疫反应原理
        1.6.2 时间分辨检测技术原理
    1.7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肌钙蛋白I试剂材料筛选及包被膜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2.3.2 主要方法
        2.3.3 抗体筛选
        2.3.4 硝酸纤维素膜的筛选
        2.3.5 抗体筛选包被浓度的确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抗体筛选结果
        2.4.2 硝酸纤维素膜的筛选结果
        2.4.3 抗体筛选包被浓度筛选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肌钙蛋白I试剂标记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3.3.2 主要方法
        3.3.3 时间分辨微球筛选
        3.3.4 标记活化液的筛选
        3.3.5 时间分辨微球偶联剂剂量的筛选
        3.3.6 标记反应液的筛选
        3.3.7 抗体标记浓度的确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时间分辨微球筛选结果
        3.4.2 标记活化液的筛选
        3.4.3 时间分辨微球偶联剂剂量的筛选结果
        3.4.4 标记反应液的筛选结果
        3.4.5 抗体标记浓度的筛选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肌钙蛋白I试剂体系工艺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4.3.2 主要方法
        4.3.3 试剂二级校准品的配制和浓度标定
        4.3.4 时间分辨微球标记物的固化
        4.3.5 反应时间研究
        4.3.6 血清标本的热稳定性实验
        4.3.7 试剂盒稳定性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试剂二级校准品的配制和浓度标定结果
        4.4.2 时间分辨微球标记物的固化
        4.4.3 反应时间研究结果
        4.4.4 血清标本的热稳定性实验结果
        4.4.5 产品稳定性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肌钙蛋白I试剂中试性能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5.3.2 主要方法
        5.3.3 分析检测性能的评价
        5.3.4 临床检验性能评价
        5.3.5 同类产品性能分析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分析检测性能的评价结果
        5.4.2 临床检验性能评价结果
        5.4.3 同类产品性能分析评价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成果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和真菌毒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简介
        1.1.1.1 AMI的简介及发病原因
        1.1.1.2 AMI的检测方法
        1.1.2 肌酸激酶同工酶MB基本概述
        1.1.2.1 CK-MB的临床意义
        1.1.2.2 CK-MB的检测方法
    1.2 真菌毒素概述
        1.2.1 黄曲霉毒素
        1.2.1.1 AFB1的理化性质
        1.2.1.2 AFB1的毒性危害及限量标准
        1.2.2 赭曲霉毒素
        1.2.2.1 OTA的理化性质
        1.2.2.2 OTA的毒性
        1.2.2.3 OTA的污染状况及限量标准
        1.2.3 伏马菌素
        1.2.3.1 FB1的理化性质
        1.2.3.2 FB1的毒性危害及限量标准
    1.3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1.3.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2 气相色谱法
        1.3.3 液相-质谱联用法
        1.3.4 免疫学分析方法
        1.3.4.1 酶联免疫吸附法
        1.3.4.2 免疫层析法
        1.3.5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发展方向
        1.3.5.1 提高检测灵敏度
        1.3.5.2 多元化定量检测
    1.4 结语
第二章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
    2.1 前言
    2.2 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与制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量子点荧光微球及两种荧光微球标记抗体的探针制备
        2.3.1.1 QBs及QB-CK-MB探针的制备
        2.3.1.2 FM-CK-MB探针的制备
        2.3.2 两种荧光微球的性质及表征
        2.3.3 试纸条的制备与组装
        2.3.4 两种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法的条件优化
        2.3.4.1 检测线捕获抗体的优化
        2.3.4.2 三种探针喷涂用量的优化
        2.3.4.3 试纸条免疫反应动力学分析
        2.3.5 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评价
        2.3.5.1 荧光试纸条试纸条的检测灵敏度
        2.3.5.2 试纸条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评价
        2.3.5.3 特异性评价
    2.4 结果与讨论
        2.4.1 FMs和QBs的性质及表征
        2.4.2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最佳工艺参数的优化
        2.4.2.1 一体垫处理液中糖的种类及含量优化
        2.4.2.2 探针偶联条件及饱和标记量的优化
        2.4.2.3 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优化
        2.4.3 荧光微球夹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性能评价及对比
        2.4.3.1 荧光试纸条试纸条的检测灵敏度
        2.4.3.2 试纸条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评价
        2.4.3.3 特异性评价
        2.4.4 三种荧光探针的综合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法多重定量检测三种真菌毒素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与制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量子点荧光微球及相关探针的制备
        3.3.2 量子点荧光微球的性质及表征
        3.3.3 试纸条的制备与组装
        3.3.4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流程及原理
        3.3.5 优化实验参数
        3.3.5.1 饱和标记量的确定
        3.3.5.2 免疫层析试纸条最佳条件的优化
        3.3.5.3 溶液pH对试纸条的影响
        3.3.5.4 溶液甲醇浓度对试纸条的影响
        3.3.6 量子点荧光微球多重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性能评价
        3.3.6.1 AFB1量子点荧光微球试纸条定量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3.3.6.2 试纸条特异性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评价
        3.3.6.3 特异性评价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量子点荧光微球的性质及表征
        3.4.2 试纸条工艺参数的优化
        3.4.2.1 量子点荧光微球饱和标记量的优化
        3.4.2.2 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T线和探针用量的优化
        3.4.2.3 免疫动力学结果
        3.4.2.4 不同控制线对QBs-ICA检测性能的影响
        3.4.3 基于独立C线系统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多重定量方法
        3.4.3.1 建立定量标准曲线
        3.4.3.2 试纸条精确度与准确度的评价
        3.4.3.3 试纸条特异性的评价
        3.4.3.4 与HPLC方法学的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
        4.1.2 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法多重定量检测三种真菌毒素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试剂材料
附录2 仪器设备
附录3 彩图
获奖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心肌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定量分析对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7)
  • [2]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急性心梗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J]. 金铭,蔡珍珍,王宁宁,才奇博,邱长春.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12)
  • [3]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刘俊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let-7c-5p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D]. 李奕帛.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D]. 李丹丹.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柑橘药用资源枳雀功能成分及药用价值挖掘与机制研究[D]. 程丽萍.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非晶纳米晶磁芯的微型磁通门传感器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D]. 郭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D]. 褚嫒嫒. 兰州大学, 2020(01)
  • [9]基于时间分辨微球快速免疫定量分析的肌钙蛋白Ⅰ检测产品研发[D]. 黄锡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和真菌毒素[D]. 邵艳娜. 南昌大学, 2019

标签:;  ;  ;  ;  ;  

心肌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定量分析在心肌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