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分布和成分特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增谦,许博,郑远川,郑洪伟,张洪瑞[1](2021)在《地幔通道流:青藏高原大规模生长的深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地处喜马拉雅造山带后陆区的青藏高原,其成因与生长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前人资料和我们的综合研究发现,西起西昆仑,东经北羌塘和昆仑山口,向南折向芒康-大理,直抵红河-哀牢山,发育一条跨越青藏高原不同构造单元的长达数千公里的巨型高热流带,并显示由高原内部向东北部边缘迁移之势.沿此巨型高热流带,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钾质镁铁质岩-煌斑岩群(42~32 Ma)和钾质碱性岩-碳酸岩(27~7 Ma)、软流圈减压熔融产生的洋岛玄武岩(ocean island basalts, OIB)(16~1 Ma),以及中下地壳熔融产生的钾质长英质岩(40~0.3 Ma)呈群聚式断续展布;以峰期麻粒岩相变质为特征的高温深变质带与大型走滑断裂带(40~17 Ma)相伴发育;下地壳麻粒岩包体具有高达800°C的变质温度,地幔橄榄岩包体显示地幔垂直流动特征;地球物理探测所揭示的6个大型低速异常体呈群聚式、等间距、断续式展布.我们提出:印度大陆岩石圈地幔俯冲触发了亚洲大陆软流圈涌动,后者沿后陆区若干地幔通道垂直上涌,热蚀并吞噬地幔岩石圈,直抵地壳底部.这些"地幔通道流"源于400 km深处,形成于晚(硬)碰撞以来(≤40 Ma),不仅为维持青藏高原隆升提供了深部热能,而且为高原地壳生长输送了新生幔源物质,同时引发中下地壳塑性流变和侧向流动,并驱动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侧向生长.
刘金霖,李怀滨,王建,张云峰[2](2021)在《兴蒙造山带北部岩石圈地幔橄榄岩氧逸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在大兴安岭北部的诺敏和科洛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中发现了尖晶石相的橄榄岩包体。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Mg#说明了研究区上地幔具有部分难熔的特点。在橄榄石含量与Fo图解中,有一部分橄榄岩包体落在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地幔区域,揭示了研究区的岩石圈地幔存在古老岩石圈地幔的残余。研究区方辉橄榄岩与二辉橄榄岩有显示高氧逸度值FMQ+1.95~3.01,这与一般情况下相对还原的古老岩石圈地幔的低氧逸度值形成鲜明对比,可能为古生代的古亚洲洋以及中生代的古太平洋相继俯冲到了兴蒙造山带之下,导致当时岩石圈地幔的氧化所致。在地幔包体的反应边中发现了富钾熔体(K20 1%-6%),这被认为研究区地幔经历了多期富钾流体活动,富钾流体的来源可能与俯冲再循环的壳源物质有关。
李怀滨[3](2021)在《兴蒙造山带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 ——来自氧化-还原状态的约束》文中研究说明
邹孝文[4](2021)在《大兴安岭北段诺敏河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诺敏河新生代钾质火山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前人对东北地区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及其捕获的地幔橄榄岩的研究成果,讨论诺敏河碧玄岩的岩石成因以及源区特征等科学问题。诺敏河地区火山岩形成于早更新世(2.3~0.76 Ma),中更新世(0.71~0.58 Ma),晚更新世-全新世(0.13 Ma)3个时期,主要岩石类型为气孔状橄榄玄武岩。不同时期火山岩具有基本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钾(2.42~4.35 wt.%)、富碱(5.65~8.76wt.%)、贫硅(44.21~48.77 wt.%)、富镁(7.80~11.28 wt.%),K2O富存于火山玻璃中,未见富钾矿物相存在;根据TAS和CIPW标准矿物分类方案最终将本套钾质火山岩定名为碧玄岩;样品具有OIB型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配分形式,微量元素富集Ba、Rb及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Th、U、Zr、Hf等,并且富集Sr-Nd-Hf同位素组分(87Sr/86Sr=0.7048~0.7049、εNd=-1.73~-1.94、εHf=2.2~2.9)。因其与小古里河及五大连池具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故将三处火山岩合称为“东北钾质火山岩带”。碧玄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岩浆形成后未受到明显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的影响。利用KAl Si O4-2Mg Si O4-2Si O2-2H2O体系估算岩浆熔融的平衡压力为3.2~4.1 GPa,对应起源深度为96~123 km,处于岩石圈地幔底部。碧玄质岩浆来源于含金云母石榴石相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的低程度部分熔融,并伴有少量单斜辉石脉体熔融组分的参与。同位素混合模拟计算显示岩浆中方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组分占比约60%~70%,而二辉橄榄岩熔融产生的熔体占比为30%~40%;因少量单斜辉石脉为流体交代成因,且与方辉橄榄岩具有相同的同位素组成,而未在模拟中体现。对比钾质火山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认为源岩中方辉橄榄岩代表古老岩石圈地幔的残留,古老地幔物质形成后不久就经历了富钾-富钛-富铁含水流体/熔体的交代富集,本次改造在地幔岩中形成大量金云母脉及少量单斜辉石脉。二辉橄榄岩代表中-新生代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新生地幔将古老地幔裹挟其中,并共同经历了硅酸盐流体/熔体的交代改造。东北钾质火山岩带的研究证实兴蒙造山带内存在与古老地壳时代相应的古元古代岩石圈地幔碎片,他们代表大陆岩石圈的残留,可能是西伯利亚和塔里木克拉通以及东冈瓦纳的边缘肢解出来的碎片,然后漂移保留在造山带内。
周皓[5](2021)在《吉南—辽东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成因 ——来自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制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华北克拉通北东部吉南–辽东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察,并结合室内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研究,厘清了华北克拉通北东部吉南–辽东地区早白垩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和分布规律,查明了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和岩浆演化过程,探讨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北东部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深部过程,进一步结合地质及地球物理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深部动力学演化模型。
靳启祯[6](2021)在《Mg同位素制约俯冲带物质再循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对地球各重要地质储库的Mg同位素组成和变化范围的研究有非常好的进展,关于地质过程中分馏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Mg同位素被认为可以作为良好的再循环物质示踪剂。表生和生物作用相关的各个地质储库,具有非常大的Mg同位素变化范围,而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储库的Mg同位素变化范围极小,平均值也接近正常地幔组成(-0.25±0.07‰)。在高温地质过程,如部分熔融、结晶演化和变质脱水过程,岩石的全岩Mg同位素通常不易发生可观测到的分馏。因此一旦地表样品俯冲进入地幔深部,则其异常的Mg同位素组成特征很可能会导致地幔局部Mg同位素的不均一,且可以被岩浆岩继承并带至地表。由于俯冲带是地表物质再循环的最主要场所,因此可以通过研究俯冲相关的岩浆岩的Mg同位素来研究地表物质的再循环以及俯冲过程中Mg同位素分馏机理,但这两种岩石类型的Mg同位素研究仍然存在很大争议。首先,产自中国东部的<110 Ma玄武岩普遍具有比正常地幔更轻的Mg和更重的Zn同位素组成,大多数研究认为玄武岩地幔源区存在古太平洋板片携带的再循环碳酸盐,但是碳酸盐沉积物并非俯冲沉积物中主要组分,蚀变洋壳和其他沉积物类型的影响却很少被探讨。其次,全球范围的弧岩浆岩普遍具有相对地幔值更重的Mg同位素组成,与大洋玄武岩明显不同。之前的研究认为重Mg同位素可能来自于俯冲沉积物或者蚀变洋壳脱水流体。但是考虑到地幔楔流体作用复杂,用弧岩浆岩反推出来的结果并不令人信服。因此,为了解决这样两个问题,我们做了如下工作。针对中国东部玄武岩成因问题,我们选择华南陆块江苏、浙江、福建3省份、6个火山区、11座火山的共50个新生代(27-1.2Ma)玄武岩,开展了Mg-Zn-Sr-Nd同位素的联合示踪研究。这些玄武岩可分为高CaO碧玄岩、低CaO碧玄岩、粗面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δ26Mg=-0.29‰~-0.46‰,δ66Zn=0.27‰~0.50‰,87Sr/86Sr=0.703233~0.704175,εNd=3.8~8.0),反映了玄武岩地幔源区显着的不均一性。高CaO碧玄岩和部分粗面玄武岩具有较高的Ca/Al和δ66Zn,较低的Hf/Hf*和δ26Mg,以及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与板片来源碳酸盐和地幔反应形成的碳酸盐化地幔产生的熔体一致。低CaO碧玄岩、一些粗面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具有低Ca/Al和δ26Mg、高Hf/Hf*和δ66Zn,以及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这些特征与再循环的碳酸盐化榴辉岩而非碳酸盐沉积物有关,这一推测和δ26Mg、δ66Zn与Zn/Fe值之间相关性指示的结果是一致的。此外,结合已发表的数据后发现,还有一些玄武岩具有高Ba/Th比值和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这很可能体现了硅质沉积物的重要贡献。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玄武岩的地幔源区存在沉积碳酸盐、硅质沉积物以及碳酸盐化榴辉岩等多种再循环组分,这些组分不同的相对贡献比例是控制玄武岩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了更直接研究弧下深度板片来源流体-地幔楔相互作用中Mg同位素分馏行为,我们选择了一套代表弧下地幔楔-俯冲板片界面交代原岩和产物的大别山造山带毛屋地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贫石榴石斜方辉石岩、富石榴石斜方辉石岩和石榴石单斜辉石岩样品开展系统的Mg和Si同位素研究。这些样品的Mg同位素变化范围极大(δ26Mg=-1.91‰~+1.25‰),且具有明显的岩性相关性。纯橄岩作为辉石岩的原岩,具有最高的MgO含量和与正常地幔一致的Mg同位素组成(δ26Mg=-0.28‰~-0.22‰)。两种斜方辉石岩具有所有样品中最大的Mg同位素变化范围,贫石榴石斜方辉石岩具有显着高于正常地幔的δ26Mg值(-0.12‰~+1.25‰),而富石榴石斜方辉石岩的δ26Mg(-1.91‰~-0.38‰)均低于正常地幔,方辉橄榄岩(0.02‰~0.54‰)则介于贫石榴石斜方辉石岩和纯橄岩之间。尽管辉石岩的Mg同位素具有非常大的变化范围,但是其Si同位素组成均一(δ30Si=-0.32 ± 0.09‰),且和正常地幔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我们认为Mg同位素变化可以用三个阶段的弧下地幔楔交代作用来解释。在第一个阶段,纯橄岩和富溶剂的超临界流体发生强烈的反应从而生成石榴石单斜辉石岩,具有高CaO、FeOT、TiO2和Al2O3含量和最低的MgO含量,显示了强烈的交代特征。δ26Mg和MgO、CaO含量分别为正、负相关关系,说明Mg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控于富Mg碳酸盐在交代过程中的贡献。两种斜方辉石岩是第二个阶段的产物,矿物学和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石榴石在富石榴石斜方辉石岩阶段大量生成。第二阶段持续升高的δ26Mg无法来自俯冲带流体的加入和淋洗作用。样品的Mg-Si同位素间并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可以很好排除辉石岩-流体间热扩散或者化学扩散效应的影响。斜方辉石-石榴石间的Mg同位素分馏值(Δ26Mgopx-Grt=0.83‰~2.58‰)超出理论的矿物间平衡Mg同位素分馏值(Δ26Mgopx-pyrope=1.14‰),表明矿物间不平衡可能对全岩Mg同位素造成影响。δ26Mg和Al2O3、FeOT间的负相关关系,和贫石榴石斜方辉石岩极高的La/Yb比值都表明石榴石的大量结晶是全岩δ26Mg升高的主要原因,石榴石和斜方辉石之间的同位素不平衡则很可能加剧了这一趋势。第三个阶段是橄榄岩隐性交代阶段,纯橄岩具有最低的SiO2、A12O3、CaO和Na2O含量,但是强烈富集Rb、Ba、U和Pb元素,且具有极高的Ba/Th 比值(309~2043),前人对包裹体的研究结果也发现交代残余流体中显着富集流体活动性元素,可以认为这一阶段交代残余流体继承了前一阶段残余流体的重Mg同位素异常。因此我们认为,水岩相互作用后的残余流体有能力带着重Mg同位素向上迁移到弧岩浆地幔源区,并对弧岩浆岩提供了重Mg同位素异常的信号。这种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造成弧岩浆岩重Mg同位素异常的新机制。
孙嘉祥,李霓,张雯倩[7](2020)在《大同第四纪玄武岩成因:主微量元素及Sr-Nd-Pb-Hf同位素研究》文中指出大同火山区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西侧,所发育的第四纪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探索该区火山岩成因提供了重要约束,同时也为华北克拉通西部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依据。根据火山地貌和岩性的不同,沿着北东向陈庄-许堡断裂可将大同玄武岩大致分为东、西两区,西区火山多呈锥状,以碱性玄武岩为主;东区则以溢流拉斑玄武岩为主,锥体少。镜下岩相学研究观察到大量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斑晶,结合Ni、Cr两种元素随着MgO含量降低而减小,这两种矿物应是分离结晶作用下的主要产物。这些玄武岩的SiO 2和(K2O+Na2O)含量分别为45.02%~53.3%和3.60%~6.53%,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5.8~31.6),并显示富集LILE(Rb、Ba、Sr正异常)以及HFSE(Nb、Ta、Zr正异常)的洋岛玄武岩(OIB)特征。根据La/Yb-Sm/Yb图解模拟计算得出大同玄武岩均是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结果,其中碱性玄武岩部分熔融程度约为1.5%~3%,拉斑玄武岩约为4%~8%。所研究的玄武岩有较低87Sr/86Sr(0.703302~0.705102)、较高143Nd/144Nd (0.512561~0.512963)和176Hf/177Hf (0.282922~0.283072)比值。在143Nd/144Nd-87Sr/86Sr图解上大同玄武岩落在OIB范围内;207Pb/204Pb-206Pb/204Pb和143Nd/144Nd-206Pb/204Pb图解表明它们来自PREMA和EMⅠ端元的二元混合。大同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可以用两点原因来解释:(1)主量与微量元素特征的差异是两种玄武岩部分熔融程度不一样形成的;(2)同位素特征表明两种玄武岩都来自软流圈亏损端元的部分熔融并存在少量岩石圈富集端元物质的加入,其差异则是加入比例不同造成的。
徐青鹄,刘嘉麒,莫宣学,贺怀宇,张云辉,赵文斌[8](2020)在《长白山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所揭示的岩石圈地幔特征》文中认为长白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广泛出露富含地幔橄榄岩包体的新生代玄武岩,为研究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演化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对长白山地区天池和龙岗新生代火山岩群中尖晶石相橄榄岩包体进行了岩石学、全岩主微量元素、矿物主量元素、单斜辉石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尖晶石相橄榄岩包体由二辉橄榄岩和少量的方辉橄榄岩组成,Mg#值为87.4~91.2,表现出新生饱满的特征,平衡温度为900~1100℃。橄榄石的Mg#值(%Fo)为85.6~91.3。单斜辉石包括四种类型:(1)轻稀土元素严重亏损型;(2)轻稀土元素亏损型;(3)向右微倾型和(4)"勺型"。单斜辉石表现出Sr同位素(87Sr/86Sr=0.702749~0.707276)整体亏损,部分样品富集的特征,单斜辉石的Nd-Hf同位素呈现出亏损特征(143Nd/144Nd=0.512886~0.51333、εHf=+17.7~+49.8)。长白山地区二辉和方辉橄榄岩分别经历了小于10%和略大于10%的部分熔融作用,并受到富水硅酸盐熔体的地幔交代作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使得软流圈上涌并携带大量壳源物质进入地幔深部,与岩石圈地幔发生橄榄岩-熔体反应,形成了长白山地区不均一的岩石圈地幔,以新增生饱满地幔为主,夹有少量古老难熔岩石圈地幔碎片。
杨文健,于红梅,赵波,陈正全,白翔[9](2020)在《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及岩浆成因》文中研究表明涠洲岛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第四纪火山岩岛,其火山活动表现出多期、多旋回和多喷发中心的特征,但其地幔源区特征和岩浆成因依然存在争议。本文对涠洲岛玄武岩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研究,以揭示其地幔源区特征和岩浆成因。涠洲岛玄武岩主要为碱性玄武岩,在岩浆上升过程,几乎未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轻、重稀土强烈分馏((La/Yb)N=14.42~28.64),Nb、Ta明显正异常,显示出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特征。Sr-Nd-Pb同位素比值变化较均一,且呈现出亏损地幔端元(DM)与富集地幔端元(EM2)的二元混合趋势。其中,EM2端元可能源于海南地幔柱。Sr/Sr*(1.21~2.36)和Eu/Eu*(1.01~1.11)正异常,指示源区存在再循环辉长岩洋壳组分。结合已有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得出南海及周缘地区的晚新生代玄武岩的形成受控于海南地幔柱。伴随着海南地幔柱的上升,再循环的辉长岩洋壳经部分熔融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生成石榴石辉石岩(贫硅辉石岩),石榴石辉石岩和未反应的地幔橄榄岩混合部分熔融形成涠洲岛玄武岩。
孙嘉祥[10](2020)在《大同火山群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指出大同火山区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西侧,所发育的第四纪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探索该区火山岩成因提供了重要约束,同时也为华北克拉通西部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依据。根据火山地貌和岩性的不同,沿着北东向陈庄-许堡断裂可将大同玄武岩大致分为东西两区,西区火山多呈锥状,以碱性玄武岩为主,东区则以溢流拉斑玄武岩为主,锥体少。镜下岩相学研究观察到大量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斑晶,结合Ni、Cr两种元素随着Mg O含量降低而减小,这两种矿物应是分离结晶作用下的主要产物。这些玄武岩的Si O2和(K2O+Na2O)含量分别为45.02%-53.3%和3.59%-6.53%,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5.8-31.6),并显示富集LILE(Rb、Ba、Sr正异常)以及HFSE(Nb、Ta、Zr正异常)的洋岛玄武岩(OIB)特征。根据La/Yb-Sm/Yb图解模拟计算得出大同玄武岩均是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结果,其中碱性玄武岩约为1.5%-3%,拉斑玄武岩约为4%-8%。所研究的玄武岩有较低87Sr/86Sr(0.703302-0.705102)、较高的143Nd/144Nd(0.512561-0.512963)和176Hf/177Hf(0.282922-0.283072)比值。在143Nd/144Nd-87Sr/86Sr图解上大同玄武岩落在OIB范围内,显示良好的负相关;207Pb/204Pb-206Pb/204Pb和143Nd/144Nd-206Pb/204Pb图解表明它们来自PREMA和EMI端元的二元混合。大同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可以用两点原因来解释:(1)主量与微量元素特征的差异是两种玄武岩部分熔融程度不一样形成的;(2)同位素特征表明两种玄武岩都来自软流圈亏损端元的部分熔融并存在少量岩石圈富集端元物质的加入,其差异则是加入比例不同造成的。推测大同玄武岩的成因为新生代以来,由于岩石圈伸展,大同地区软流圈对流程度增强,具有PREMA地球化学特征的熔体同化具有EMI特征的岩石圈形成布丁,在大同西区由于岩石圈厚度大,伸展薄弱,同化的“布丁”较少,因此形成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同位素较为亏损的碱性玄武岩,在大同东区由于岩石圈较薄,软流圈同化的“布丁”较多,因此形成部分熔融程度较高,同位素较为富集的拉斑玄武岩。
二、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分布和成分特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分布和成分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幔通道流:青藏高原大规模生长的深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主要构造变形与高原生长 |
3 地壳深熔变质与深部热状态 |
3.1 高温变质与地壳深熔 |
3.2 下地壳包体与地壳热状态 |
4 主要岩浆组合与地幔源区特征 |
4.1 时空分布与岩石组合 |
4.2 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源岩 |
5 地幔包体与地幔垂向运动 |
6 高原北东部深部结构与大型低速体群 |
7 讨论 |
7.1 地幔通道流的概念与由来 |
7.2 地幔通道流的启动机制 |
7.3 地幔通道流的空间位置与结构形态 |
7.4 地幔通道流的发育过程 |
7.5 地幔通道流的垂向与侧向流动 |
(2)兴蒙造山带北部岩石圈地幔橄榄岩氧逸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和样品岩石学特征 |
2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及平衡温度 |
2.1 实验方法 |
2.2 主量元素 |
2.3 平衡温度 |
3 岩石圈地幔氧化-还原状态计算方法及结果 |
3.1 研究区氧逸度计算方法 |
3.2 研究区地幔橄榄岩氧逸度结果 |
4 讨论 |
4.1 岩石圈地幔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因素 |
4.2 研究区岩石圈地幔高氧逸度成因 |
4.3 研究区富钾流体来源 |
5 结论 |
(4)大兴安岭北段诺敏河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研究现状 |
1.1.2 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钾质火山岩特征 |
1.1.3 选题的科学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2.3 研究方法 |
1.2.4 路线设计 |
1.2.5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兴蒙造山带地质概况 |
2.2 研究区地层 |
2.2.1 古生界 |
2.2.2 中生界 |
2.2.3 新生界 |
2.3 区域侵入岩 |
2.3.1 中元古代侵入杂岩 |
2.3.2 古生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地质构造 |
第3章 诺敏河地区钾质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3.1 诺敏河新生代火山地质特征 |
3.2 诺敏河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3.3 钾元素的赋存状态 |
第4章 诺敏河地区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4.1.1 样品处理 |
4.1.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方法 |
4.1.3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4.1.4 全岩Sr-Nd-Hf同位素 |
4.2 火山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 Sr-Nd-Hf同位素特征 |
第5章 讨论 |
5.1 钾质火山岩类型 |
5.2 原生岩浆 |
5.2.1 同化混染作用 |
5.2.2 分离结晶作用 |
5.3 地幔源区特征 |
5.3.1 源区岩石组成 |
5.3.2 岩浆来源深度 |
5.4 交代作用类型及时间 |
5.5 诺敏河碧玄岩的成因模式及研究意义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吉南—辽东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成因 ——来自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及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 |
2.2 地质背景 |
2.3 区域地层 |
2.3.1 古元古代地层 |
2.3.2 古生代地层 |
2.3.3 中生代地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三叠纪岩浆岩 |
2.4.2 侏罗纪岩浆岩 |
2.4.3 白垩纪岩浆岩 |
第3章 吉南–辽东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岩相学特征 |
3.1 通化盆地果松组 |
3.2 果松盆地果松组 |
3.3 桓仁小岭组 |
3.4 岫岩小岭组 |
3.5 丹东小岭组 |
3.6 桂云花组 |
第4章 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 |
4.1 样品制备 |
4.2 样品分析方法 |
4.2.1 锆石U-Pb年龄 |
4.2.2 全岩主量元素 |
4.2.3 全岩微量元素 |
4.2.4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
第5章 吉南–辽东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5.1 吉南–辽东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年代学 |
5.1.1 通化盆地果松组 |
5.1.2 果松盆地果松组 |
5.1.3 桓仁小岭组 |
5.1.4 丹东小岭组 |
5.1.5 桂云花组 |
5.2 吉南–辽东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5.2.1 通化盆地果松组火山岩 |
5.2.2 果松盆地果松组 |
5.2.3 桓仁小岭组 |
5.2.4 丹东小岭组 |
5.2.5 岫岩小岭组 |
5.2.6 桂云花组 |
第6章 吉南–辽东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岩石成因 |
6.1 蚀变作用、分离结晶和同化混染作用 |
6.1.1 蚀变作用 |
6.1.2 分离结晶作用 |
6.1.3 同化混染作用 |
6.2 地幔源区性质 |
6.2.1 软流圈地幔的交代作用 |
6.2.2 古老岩石圈地幔的影响 |
6.2.3 地幔源区的熔融条件 |
6.3 桂云花组高镁埃达克质安山岩的成因 |
6.4 果松盆地果松组埃达克质粗面岩的成因 |
6.5 小结 |
第7章 吉南–辽东地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
7.1 早白垩世地幔源区的交代富集 |
7.2 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 |
7.3 大地幔楔与华北克拉通破坏 |
第8章 结论与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Mg同位素制约俯冲带物质再循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镁元素基本性质 |
1.2 镁同位素地球化学 |
1.2.1 镁同位素及其表达方式 |
1.2.2 不同地质储库的镁同位素特征 |
1.2.3 高温地质过程中的镁同位素分馏 |
1.3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量小结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工作量小结 |
第2章 分析方法介绍 |
2.1 镁同位素分析方法介绍 |
2.1.1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
2.1.2 岩石样品的溶解 |
2.1.3 化学纯化流程 |
2.1.4 质谱测试 |
2.1.5 测试结果 |
2.2 锌同位素分析方法 |
2.2.1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
2.2.2 样品溶解和化学纯化流程 |
2.2.3 稀释剂的选择和质谱测试 |
2.2.4 测试结果 |
2.3 硅同位素分析方法 |
2.3.1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
2.3.2 样品溶解和化学纯化流程 |
2.3.3 质谱测试和数据结果 |
2.4 主量和微量元素 |
2.5 锶和钕同位素 |
2.6 小结 |
第3章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镁-锌同位素研究 |
3.1 引言 |
3.2 地质背景和样品介绍 |
3.3 结果 |
3.3.1 主量和微量元素 |
3.3.2 锶、钕、镁和锌同位素 |
3.4 讨论 |
3.4.1 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 |
3.4.2 地幔中的大洋组分 |
3.4.3 对板内玄武岩形成的指示意义 |
3.5 小结 |
第4章 不平衡石榴石控制的极端Mg同位素分馏 |
4.1 引言 |
4.2 地质背景 |
4.3 样品介绍 |
4.4 数据结果 |
4.4.1 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 |
4.4.2 镁和硅同位素 |
4.5 讨论 |
4.5.1 流体性质和交代过程 |
4.5.2 阶段一:石榴石单斜辉石岩 |
4.5.3 阶段二:石榴石斜方辉石岩 |
4.5.4 阶段三:橄榄岩隐性交代 |
4.5.5 对弧岩浆形成的指示意义 |
4.6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大同第四纪玄武岩成因:主微量元素及Sr-Nd-Pb-Hf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3 分析结果 |
3.1 主量元素 |
3.2 微量元素 |
3.3 Sr-Nd-Pb-Hf同位素 |
4 讨论 |
4.1 地壳混染 |
4.2 分离结晶作用 |
4.3 岩浆源区 |
4.4 部分熔融程度和深度 |
5 结论 |
(8)长白山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所揭示的岩石圈地幔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和橄榄岩包体特征 |
2 测试方法 |
2.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2.2 单矿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
2.3 单斜辉石Sr-Nd-Hf同位素分析 |
3 测试结果 |
3.1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
3.2 单矿物主量元素特征 |
3.3 单斜辉石微量元素特征 |
3.4 平衡温度 |
3.5 单斜辉石Sr-Nd-Hf同位素特征 |
4 讨论 |
4.1 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过程 |
4.2 岩石圈地幔的交代富集作用 |
4.3 岩石圈地幔的形成时代 |
4.4 岩石圈地幔转化的构造动力学机制 |
5 结论 |
(9)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及岩浆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3.3 全岩同位素特征 |
4 讨论 |
4.1 岩浆演化过程 |
4.1.1 地壳混染情况 |
4.1.2 岩浆结晶分异 |
4.2 地幔源区特征 |
4.2.1 源区岩石学特征 |
4.2.2 地幔端元组成 |
4.3 岩浆成因模型 |
5 结论 |
(10)大同火山群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基础、思路和论文结构安排 |
1.2.1 研究基础和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华北克拉通 |
2.2 大同火山群 |
2.2.1 大同火山地质特征 |
2.2.2 大同玄武岩特征 |
2.3 华北克拉通西侧其他玄武岩 |
2.3.1 汉诺坝玄武岩 |
2.3.2 集宁、繁峙玄武岩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样品分析方法 |
3.2.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方法 |
3.2.2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3.2.3 全岩Sr同位素分析方法 |
3.2.4 全岩Nd同位素分析方法 |
3.2.5 全岩Pb同位素分析方法 |
3.2.6 全岩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3.2.7 橄榄石主量元素测试 |
第4章 大同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组成 |
4.2 微量元素组成 |
4.3 Sr-Nd-Pb-Hf同位素组成 |
4.4 橄榄石主量元素组成 |
第5章 讨论 |
5.1 地壳混染作用 |
5.2 岩浆期后蚀变作用 |
5.3 分离结晶作用 |
5.4 部分熔融作用 |
5.5 岩浆源区 |
5.5.1 软流圈起源 |
5.5.2 地幔交代作用 |
5.5.3 软流圈与岩石圈作用 |
5.6 熔融程度和深度 |
5.7 大同玄武岩成因模式 |
5.8 重力梯度带西侧玄武岩对比 |
5.8.1 时空分布 |
5.8.2 岩石圈减薄证据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橄榄石主量元素成分(wt.%) |
致谢 |
作者简介 |
ABOUT THE AUTHOR |
在学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
四、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分布和成分特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幔通道流:青藏高原大规模生长的深部机制[J]. 侯增谦,许博,郑远川,郑洪伟,张洪瑞. 科学通报, 2021(21)
- [2]兴蒙造山带北部岩石圈地幔橄榄岩氧逸度特征研究[J]. 刘金霖,李怀滨,王建,张云峰. 岩石学报, 2021(07)
- [3]兴蒙造山带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 ——来自氧化-还原状态的约束[D]. 李怀滨.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大兴安岭北段诺敏河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邹孝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5]吉南—辽东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成因 ——来自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制约[D]. 周皓. 吉林大学, 2021
- [6]Mg同位素制约俯冲带物质再循环[D]. 靳启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大同第四纪玄武岩成因:主微量元素及Sr-Nd-Pb-Hf同位素研究[J]. 孙嘉祥,李霓,张雯倩. 岩石学报, 2020(11)
- [8]长白山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所揭示的岩石圈地幔特征[J]. 徐青鹄,刘嘉麒,莫宣学,贺怀宇,张云辉,赵文斌. 岩石学报, 2020(07)
- [9]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及岩浆成因[J]. 杨文健,于红梅,赵波,陈正全,白翔. 岩石学报, 2020(07)
- [10]大同火山群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D]. 孙嘉祥.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