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高收入群体最有前景的5种投资工具

不同地区高收入群体最有前景的5种投资工具

一、不同地区高收入群体最看好的5项投资工具(论文文献综述)

赵鑫[1](2020)在《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异常迫切。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我国自2014年起成立了数量众多、总规模庞大的政府投资基金。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基金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兼容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机制的投资策略体系,并完善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以最小化政府干预的成本,最大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干预收益,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和经济效应。而以往的研究或偏重于宏观战略的探讨、或偏重于微观效果的分析,缺乏宏观目标与微观机制相融合的分析视角。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的研究,将财政的宏观策略目标与基金的微观效率目标相统一,建立起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投资策略和财政支持体系,为更好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正是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才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突破关键领域的发展瓶颈。政府投资基金则是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基金运作中,要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兼顾,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投资策略体系,而这一策略体系要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完善的财政支持机制。本文从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投资时点三个维度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模型,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力的印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美国经验的深入对比分析,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也正是中国政府投资基金面临的短板,急需完善相关机制。结合理论、实证和美国经验的分析,本文对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基金、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投入产出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向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应该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宏观策略目标,投资于带动效应强、市场失灵显着、社会综合收益高的产业。实证分析显示,政府投资基金对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产业进行投资后,切实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用是其他财政支出方式所不具有的。2、通过分阶段、分行业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式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在政府干预成本低、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干预成本高、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投资基金采取间接投资方式取得的效果更好,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人具有最优的投资效果,应给予重点支持。3、通过分阶段效果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时点策略的有效性。即财政应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加强对政府投资基金的资本和机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的积极投资带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政府投资基金对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都更显着。4、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三维度投资策略的合理性,并指出财政支持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和A基金的失败教训,验证了遵循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是实现政府投资基金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两只基金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兼容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体系。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为财政创新投入方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撑。3、从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高度,提出了系统性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政策建议。

梁伟宾[2](2020)在《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创造了 30多年经济腾飞的奇迹,也促进了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发展。2015年中国股票市场剧烈波动后即进入调整期,证券公司大部分经营数据在2015年创出新高后也开始下降,截止到2018年底,例如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融资融券业务收入等数据已明显低于、或者接近2013年。而其中下降幅度相对最小的是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随着证券行业佣金收入的进一步下滑,融资融券利息收入空间的持续收窄,证券行业员工的收入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员工从融资融券的高毛利业务上所获得的收入明显下降,而以产品配置为目标的财富管理业务收入上升。因此,对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策略研究就尤为重要。本论文以营销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GF证券为对象,研究探讨如何在行业变革的环境下,运用营销理论,结合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运用4P理论营销策略,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一一展开,制定和实施4P策略,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保障策略顺利执行,更好地实现营销目标。首先,本文对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公募基金现状、GF证券公募基金营销现状、对GF证券公募基金营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分析。其次,对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环境因素及SWOT分析。深入研究分析了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并进行SWOT分析。再次,根据STP分析,运用4P策略,制定产品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上,丰富产品结构,差异化产品策略,提升产品投资管理能力,构建产品组合;价格策略上,采用不同费率模式,并提高收益率水平;渠道策略上,强化线下渠道,加强线上渠道;促销策略上,增强传统促销模式,不断创新促销模式。最后,制定相应措施以保障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策略能够顺利执行。随着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深入,配置产品的力度会不断加大,本文通过对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公司及行业内的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策略带来一定帮助,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刘妮雅[3](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而枣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两千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展枣产业对于带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的战略,枣产业作为五大木本粮油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还具有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作用。中国枣产业发展从迅速崛起到开始遭遇发展困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后中国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枣受到了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被推升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了扭转,价格也随之急速下降,至此枣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解决枣产业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以中国枣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中国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前的供过于求本质上是供求结构性失衡,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而市场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得到完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枣产区带动下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消费者对枣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产量继续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中高端需求显着增加,而供给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为了解决枣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层面解决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枣产业生产情况看,生产呈现高度集中化和区域化的特点,生产重心已从传统枣产区转移至新兴枣产区新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枣产区的生产成本收益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工成本偏高、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传统枣产区虽不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然而种植枣树仍具有比较优势,亟待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生产发展思路,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传统枣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另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枣产业的流通模式得出,当前枣产业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单一主导、流通效率不高、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流通主体间利润的合理分配。在当前流通模式下,本研究采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深入剖析了枣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得出市场价格呈现整体下滑、规律性波动的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周期性波动规律呈现出波动频率逐渐增高而波幅逐渐减少的特点。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等需求特征,采用交叉因素法初步分析了消费者特征和偏好与枣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主要因素,得出消费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均会影响其对枣产品的消费,而知名品牌产品、精深加工品和绿色有机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分别研究中国枣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枣产业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消费结构下未来市场需求量,将其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枣产品消费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对枣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即为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中国枣产业要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现长期供求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枣产业区域布局,各枣产区根据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展生产,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润分配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弘扬中国传统枣文化;强化枣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王飞[4](2018)在《基于MBTI人格类型的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长期持续性的发展,管理层的理性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对企业各项经营决策的制定与执行起到重要影响。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品质尤其是人格类型,决定了其风险偏好与行为选择,直接影响其所在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只有能够理性思考、理性决策,企业才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才会获得持续的收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自身都会存在一些诸如过度自信与乐观、羊群效应等非理性因素,致使他们做出错误决策,导致企业蒙受损失。基于此背景,本研究致力于对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进行探讨。目前金融领域内有关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但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普通个体投资者身上,对于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缺乏深入的研究,此外,现有的大多数学者主要针对企业管理者某一非理性行为如过度自信等对企业经济决策的影响进行研究,只有少数学者对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进行综合考虑,但也只是把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未对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尤其是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的内在影响机制进行探讨,而且尚未有学者专门针对MBTI人格类型与这两种非理性行为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也缺乏将心理学中情绪智力与社会学中代际差异与原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等影响因素统一纳入理论框架中进行分析,因此,为弥补以上不足,本研究试图通过MBTI人格类型、情绪智力、代际差异以及原生家庭所处阶层来探讨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尤其是对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行为金融理论、MBTI人格类型理论、情绪智力理论、代际理论以及社会阶层理论,以532名企业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TATA12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法系统探讨了MBTI人格类型对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之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的影响,以及情绪智力、代际差异和原生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分别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本研究证实了企业管理者这一群体普遍存在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以及内倾-感觉-思维-判断型(ISTJ)、外倾-感觉-思维-判断型(ESTJ)、内向-直觉-思维-判断型(INTJ)等三种典型的MBTI人格类型。不同的MBTI人格类型的企业管理者在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对于过度自信的影响上,ESTJ与INTJ具有正向影响,ISTJ具有负向影响;对于羊群效应的影响上,ESTJ与INTJ具有负向影响,ISTJ具有正向影响。其次,情绪智力在MBTI人格类型与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之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之间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其中,ESTJ与INTJ都具有明显的风险偏好的倾向,这两种MBTI人格类型当中且具有高情绪智力的管理者能够更好的对自我情绪进行掌控,相比于此人格类型情绪智力得分低的管理者在决策时表现出现更高的理性思维,降低了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对于ISTJ本身具有比较高的风险规避意识,这一类型的管理者与其他类型管理者相比,表现出更多的羊群效应,而较高的情绪智力也可以帮助ISTJ类型的管理者降低羊群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再次,代际差异调节了MBTI人格类型与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之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之间的关系,与文革代相比,新生代管理者表现出更多的非理性行为。其中,ESTJ与INTJ具有强烈的风险偏好意识,这两种类型管理者当中且属于新生代,那么在实际工作当中,与隶属于文革代的管理者相比就会表现出相对更多的过度自信以及更少的羊群效应的倾向。而对于ISTJ这种本身具有强烈的风险规避意识,如果此类型的管理者隶属于新生代,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与隶属于文革代的管理者相比,则表现出相对较多的过度自信以及更少的羊群效应的倾向。最后,原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在MBTI人格类型与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之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其中,ESTJ与INTJ都具有明显的风险偏好的倾向,这两种类型当中且原生家庭来自较高阶层的管理者,由于拥有经济与心理双重保障,同时偏好高风险的活动,那么在实际工作当中,表现出相对较多的过度自信以及更少的羊群效应的倾向。而来自较低阶层的管理者,则会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相对较少的过度自信以及更多的羊群效应的倾向。对于ISTJ这种本身具有比较高的风险规避意识,原生家庭来自较高阶层与来自较低阶层的管理者相比,则表现出相对较多的过度自信以及更少的羊群效应的倾向。本研究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以心理学、社会学、行为金融学等多种学科为理论依托,系统地分析企业管理者两种非理性行为,从企业管理者MBTI人格类型入手,以情绪智力、代际差异和原生家庭所处社会经济地位做为调节变量,综合行为金融理论,从更为深层的角度,构建中国企业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之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的内在影响模型,在推进这两种非理性行为内在影响机制研究的同时丰富了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相关理论的研究内容。同时,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利于整合人格、情绪等心理因素以及早期社会经历与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相关研究结论,促进心理学与社会学可以更加深入到行为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完善行为金融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相关研究,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以及监管机构了解企业管理者的内在自身因素与行为选择之间的规律,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推动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苗果夫[5](2016)在《华安上证180ETF个人投资者特征及投资行为偏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宽基指数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而华安上证180ETF(基金代码:510180)份额增长开始出现颓势,并且就产品本身的持有人结构来说,机构投资者的保有份额出现了飙升,而相比而言,个人投资者的份额则出现了大幅萎缩。归因分析发现,这是由于营销推广中对个人投资者的长期漠视导致。本文就此问题,针对这些长期遭到忽视的个人投资者,开展投资者的客户特征及投资行为分析。本文将以510180的持有人名册和历史交易明细为研究数据,按照数据挖掘的过程,采用聚类技术对华安上证180ETF的持有人进行集群划分,找出其中的高价值客户的投资者特征,为后续以个人投资者为目标营销对象的市场推广和投资者教育提供决策的方向和研究支持。本文首先综述了与ETF、客户特征分析、投资行为、数据挖掘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研究分析的展开提供理论框架。接着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ETF市场的运作现状和华安上证180ETF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指出个人投资者特征分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第三部分,本文对多变量分析中的聚类技术及其应用作了相关介绍,并重点讲述了聚类技术中的K均值算法和二分K均值算法,为后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确定数据模型。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投资者特征数据分析中,本文先对基础数据进行了数据清洗和标准化,然后简单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便于对数据结构和数据特征有大致的了解。最后在标准化的数据基础上,分别采用K均值算法和二分K均值算法,对510180的个人持有人进行了集群的划分,并采用管理费贡献、人均管理费贡献这样的收入指标,对划分群集进行了价值区分,最终分析得出了两个投资者群组具有高价值客户的投资者特征。一个群组的投资者特征是:年轻男性、单身、富裕、投资偏好较为积极、接受过高等教育,从事商贸、金融类工作。这个群体的份额增长潜力较高,也是后续营销推广和投资者教育的重点目标群体。另一个群组的投资者特征是中年以上的女性、教育水平一般、已婚、经商、家庭收入较高,投资一般比较稳健,但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这个群组是目前个人投资者中管理费贡献的主力军,营销建议是以份额保有量为主的持续营销作为后续的营销目标。

林秀珍(LIN Hsiu-cheng)[6](2015)在《基于收入分配视阈的居住正义国际比较》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国(地区),房地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这一特点在台湾和大陆表现得尤其突出。“居住”亦是国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房地产价格的走势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来,大都市地区房价屡创新高,房价问题高居十大民怨之首,不仅年轻人买不起房子,一般受薪者更是苦不堪言,省吃俭用二三十年只为还房贷,也造成年轻人不敢结婚、台湾小孩出生率成为全球最低,这些都是对高房价的无力、与被剥削感日益强烈有很密切的关系。虽然台湾于2011年6月正式施行了《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条例》,藉以抑制不当的大量房地产投机,杜绝大财团、投机客的炒作与囤积,据台湾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台湾房地产成交量已下滑约10%。虽然短期内移转趋缓,已收打击投机、抑制炒作的显着成效及影响,却不见得是长久之计。其原因在于当前与不动产相关的地价税、土地增值税、房屋税等税制,都是按公告地价、现值或房屋核定价值做为课税标准,然而土地与房屋的公告价格,常常受到政治因素及特定利益团体的干扰,早已与市场价格严重脱节,偏低的公告价格,使得不动产租税负担过低、持有成本太轻,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漏洞,市场因此出现假性需求、投机现象,进而成为投资工具,助长了炒房的风气,也是房价飞涨的主要原因。因此台湾现行的不动产税制是“奖励投机”,而非“奖励投资”。长期以来,由于个人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这显然有违经济公道与社会正义。近几年来,台湾大台北地区房价屡创新高,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广受民众诟病,虽然台湾积极推动了《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条例》,并已于2011年6月正式施行,抑制房地产短期内转手交易,打击投机客炒房行为。然而新北市三环三线大型建设陆续动工,以及大陆同胞自由行来台购置房产等题材的炒作,永庆房屋集团7月中公布的购屋趋势调查显示,民众认为房价未来一年看涨的比例反而较奢侈税开征前高,不仅指出仍有不少人看好房市前景,更暗示健全的房市不能只靠奢侈税。而房产价格的走势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论征收奢侈税的成效如何,政府仍需针对房市当前面临的问题,研拟合宜的政策,以落实居住正义,并健全房市发展。

陈静[7](2011)在《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居民消费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功能,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基本动力。在我国四亿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起居中,居民(个人或家庭)每天都要面对“衣、食、住、行”等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消费,这大概是我们对于“消费”最通俗的感受了。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影响消费的因素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并且消费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的也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现状问题格外引人注目。乌鲁木齐地区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当地的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怎样?收入水平究竟如何?汉族居民与少数民族居民个人或家庭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现状如何?笔者怀着诸多疑问,通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深入访谈、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另辟蹊径从“消费”视角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基础,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收入群体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消费现状进行调研。试图通过对不同群体的收入、储蓄、投资的现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偏好、与各个民族之间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之后深入思考,从而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这也是我创作本文的初衷。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摆脱了计划经济货品短缺状况。“随后,投资、消费和出口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1】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人们逐渐认识到消费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起到拉动我国经济的重大决定性作用。本文以乌鲁木齐地区居民为调查对象,主要研究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加强边疆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科学发展,切实实现和保障我区各民族居民的根本利益。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消费理论的界定。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的基本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也分别阐述了西方学术界关于消费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其中包括恩格尔系数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结合调查问卷进行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分析。本文分别从居民的收入、储蓄和投资现状的角度对乌鲁木齐地区不同收入群体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现状进行分析,力求更加全面、客观的分析出乌鲁木齐地区居民在消费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影响居民个人或家庭消费原因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根据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力求从理论角度对改善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中所存在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郑震[8](2011)在《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一个动态发展及开放的社会经济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社会经济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守衡或趋于均衡的,而是循环累积流转的。在工业化阶段,物质资本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这与其主要以消费物质产品为主、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程度较高离不开。物质资本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成了社会消费结构的大大改善,物质消费比重逐渐下降,精神层面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性投资,包括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二者所发挥的作用结果有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的未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对包括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及健康在内的人力资本的敏感性与日俱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其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不容忽视而又刻不容缓的事情。人力资本日益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通过比较在计量模型中分别增加教育投资变量、增加医疗保健投资变量及同时增加教育投资和医疗保健投资变量进行的实证分析得到: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效用的弹性系数之和(0.7166)大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效用(0.6347)。农村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但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投入产出弹性(0.435)大于人力资本数量投入产出弹性(0.362)。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对家庭的基本收入有着较为显着的影响。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村经济发展也反作用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及投资积累的效果;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村家庭,越愿意投资于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家庭收入结构也影响着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从我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现状、趋势及各收入阶层与四大经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看,利用加入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及面板回归模型检验的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及其投资行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导致了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非农产业、市民之间、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之间的“人力资本陷阱”。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众多,既有家庭因素与个人因素,又有农村环境与城镇环境因素;既有投资成本因素,又有投资收益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本文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这些因素。基于不同影响因素,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会做出不同的决策,本文提出了五种投资路径模型,而农村家庭人力本投资路径的选择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工资增长率能否抵销或大于因增加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如下促进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建议:一是帮助农村家庭开辟创收渠道,提高家庭收入水平;二是健全农村资本市场,为家庭创业与人力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三是增加对农村的国家财政性人力资本投资支出,完善财政性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四是加快改革农村教育体制,为农村居民建立终生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资本水平;五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建立终生健康档案,有效提高农村家庭健康人力资本水平;六是加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并有效地转移。

姚晓光[9](2010)在《苏州边缘区住区簇团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边缘区住区发展是我国城市生长的重要动力和形式,其扩展类型、扩展动力机制、空间组织模式和规划策略的研究对理解和把握大都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边缘区住区发展极具特色的苏州为案例,在剖析苏州边缘区住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住区以及其居住群体的关系,提出了苏州边缘区住区“簇团开发”空间组织模式和相应的发展策略。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思路,并介绍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手段、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评述国内外城市边缘住区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从国外个人购房的区位选择理论和政府的住区规划建设理论两方面,从国内城市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城市边缘住区空间演变与组织;住区的规划与开发;城郊住宅建设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第二部分分析了苏州边缘区住区发展现状。主要分归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苏州边缘区住区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现实问题,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两方面推动力下苏州边缘区住区的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判断目前苏州边缘区住区发展的潜在趋势。第三部分主要将边缘区住区分为市场型住区和政策型住区两类分别阐述。再从户籍身份、地域身份和经济基础的角度将边缘住区社会群体细分为高端居住型等六种类型,并与之相对应形成了别墅类住区等六种边缘住区类型,针对这些住区极其群体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问题进行较为详实的剖析。第四部分在借鉴国内外大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基于区域城市的宏观层面,提出了有限铺展—簇团化—网络化—活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基于边缘区居住簇团的中观层面,从“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时间——空间”三对关系范畴,分别提出了复合紧凑发展模式、有机混合发展模式、有序生长发展模式三种适用于簇团内部空间和功能的有机整合模式。基于边缘区不同类型住区的微观层面,针对前文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和住区建设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针对商品房住区的“内涵”提升策略和配套型住区的“融入”优化策略。

许祥云[10](2010)在《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庭是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中一个重要的投资主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的投资理念及其所形成社会公众投资理念,将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实践证明,投资意向对行为预测有极为重要的指示器作用,因此,探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意向及影响因素,把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内在机理,对引导家庭正确投资于高等教育、寻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路径、有效利用我国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全国家庭的调查数据为依托,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为什么要投资→将怎样投资(投资意愿选择→院校地域、属性、类型、专业科类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如何有效引导投资的对策建议”这样的总体思路来展开研究:首先,对已有的相关成果和研究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据此构建出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意向的理论分析模型,为本文提供一个逻辑推理框架;并且构建出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选择的理论模型,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从家庭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经济性收益和获得消费性收益等需要出发,对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产生的动因进行理论和实际的求证,回答家庭“为什么要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再次,利用对全国4016个家庭调查的有效样本,采用统计分析、计量模型检验等方法和工具,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意愿、院校属性选择、院校类型选择、专业科类选择和院校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揭示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内在机理,回答家庭“将怎样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从我国高等教育和家庭的基本特征等实际出发,围绕“保障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关于高等教育机构设置”、“高校自身的发展与战略定位”、“高校教育成本分担”、“个人和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和选择的决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系列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有效引导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对策建议。

二、不同地区高收入群体最看好的5项投资工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地区高收入群体最看好的5项投资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主题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般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产业政策
        1.2.4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技术经济
        1.2.5 政府投资基金与财政支持机制
        1.2.6 文献评述
    1.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1.3.1 市场失灵理论
        1.3.2 财政相关理论
        1.3.3 政府失灵及委托代理理论
        1.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1.3.5 理论评述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政府投资基金的概念
        1.4.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概念
        1.4.3 财政支持机制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设立情况
        2.1.1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总量及结构情况
        2.1.2 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及分类情况
    2.2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机制现状
        2.2.1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出资支持
        2.2.2 其他配套支持机制
        2.2.3 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支持部门现状
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三维度分析
    3.1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3.1.1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宏观策略模型
        3.1.2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微观机制模型
        3.1.3 投资方向的宏观策略内涵
        3.1.4 投资方向的微观策略内涵
    3.2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3.2.1 投资方式的模型构建
        3.2.2 投资方式的宏观策略内涵
        3.2.3 投资方式的微观策略内涵
    3.3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3.3.1 不同水平生产模型的构建
        3.3.2 宏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3 微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4 低水平经济均衡的判断依据
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4.1.1 高带动效应产业分析
        4.1.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特点分析
        4.1.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宏观效果分析
    4.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4.2.1 数据的分类处理
        4.2.2 模型与变量设置
        4.2.3 回归结果
        4.2.4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4.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4.3.1 对经济均衡水平的研判
        4.3.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微观效果分析
        4.3.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宏观效果分析
    4.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效果评价的案例分析
        4.4.1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成功案例分析
        4.4.2 基金的失败案例分析
        4.4.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效果评价
    4.5 财政支持机制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分析
        4.5.1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4.5.2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4.5.3 财政相关机制变化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4.5.4 财政的公共性是投资策略得以切实执行的机制保障
        4.5.5 财政的资本动员机制是提升投资策略效果的物质保障
5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经验借鉴
    5.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5.1.1 DARPA计划的投资方向
        5.1.2 SBIC计划的投资方向
    5.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5.2.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策略
        5.2.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直接投资策略
    5.3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5.3.1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宏观指标
        5.3.2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产业结构指标
    5.4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监管与支持机制分析
        5.4.1 DARPA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4.2 SBIC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5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对比分析
        5.5.1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相同点
        5.5.2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支持机制的不同点
    5.6 美国经验对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借鉴意义
        5.6.1 投资于市场失灵明显并且社会综合收益高的领域
        5.6.2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强度并实现差异化出资安排
        5.6.3 采取信息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
        5.6.4 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才进行大规模投资
        5.6.5 建立完善的基金支持机制
6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及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1 政府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6.1.1 投资方向不当导致投资策略执行偏差
        6.1.2 直接投资方式占比过高与成功经验不符
        6.1.3 基金部门化和同质化降低了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6.1.4 单只基金规模过大造成忽视投资策略经济性的压力
    6.2 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
        6.2.1 相关配套支持机制的碎片化
        6.2.2 资本动员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带动性
        6.2.3 缺乏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
    6.3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转轨中部门和局部利益尾大不掉导致战略扭曲
        6.3.2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到位
        6.3.3 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措施不到位
        6.3.4 基金立法不健全且执行机构缺失
7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思路与建议
    7.1 以现代财政制度为统领建立通盘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
    7.2 以财政全域治理理念建立常态化的财政支持机制
        7.2.1 建立现代政府投资基金预算制度
        7.2.2 加强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差异化投入力度
        7.2.3 落实财政绩效管理机制
        7.2.4 理顺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
    7.3 由财政部牵头建立政府投资基金监管体系
        7.3.1 部际协调监管模式
        7.3.2 组建政策性金融监管委员会模式
        7.3.3 建立统一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
    7.4 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
        7.4.1 细分与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7.4.2 缩小单只基金的资金管理规模
        7.4.3 降低国家级基金直接投资方式的比重
        7.4.4 改变部门各自为政的基金设立方式
        7.4.5 动态优化掌握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7.5 建立科技银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7.6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
        7.6.1 加强制度统筹协调
        7.6.2 加强政策执行协调
        7.6.3 加强人员交流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2 理论综述
    2.1 SWOT理论
    2.2 STP理论
    2.3 4P策略
    2.4 公募基金相关理论
3 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现状
    3.2 GF证券公募基金营销现状
        3.2.1 GF证券公司发展概况
        3.2.2 GF证券公募基金营销现状
    3.3 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4 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环境因素及SWOT分析
    4.1 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4.2.1 竞争者分析
        4.2.2 购买者分析
        4.2.3 新进入者分析
        4.2.4 替代品分析
        4.2.5 供应商分析
    4.3 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S)
        4.3.2 劣势分析(W)
        4.3.3 机会分析(O)
        4.3.4 威胁分析(T)
5 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策略制定
    5.1 STP分析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产品策略
        5.2.1 丰富产品结构
        5.2.2 差异化产品策略
        5.2.3 提升产品投资管理能力
        5.2.4 构建基金产品组合
    5.3 价格策略
        5.3.1 采用不同费率模式
        5.3.2 提高收益率
    5.4 渠道策略
        5.4.1 强化线下渠道
        5.4.2 加强线上渠道
    5.5 促销策略
        5.5.1 增强传统促销模式
        5.5.2 不断创新促销模式
6 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6.1 提升服务内容和改进产品配置模式
    6.2 制定针对富裕及以上新客户拓展的专项开发方案
    6.3 建立差异化的服务团队
    6.4 完善服务团队的考核体系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枣产业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史
        3.1.2 产量和面积
        3.1.3 品种结构
        3.1.4 区域布局
        3.1.5 市场流通
        3.1.6 产品加工
        3.1.7 国际贸易
    3.2 传统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2.1 产量波动增长
        3.2.2 种植面积稳定
        3.2.3 具有生产优势
        3.2.4 品种资源丰富
        3.2.5 栽培区域集中
    3.3 新兴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3.1 新疆各地市发展现状分析
        3.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现状分析
        3.3.3 新疆各地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比较分析
    3.4 传统枣产区与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3.4.1 资源禀赋优势比较分析
        3.4.2 专业化程度比较分析
        3.4.3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枣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4.1 供大于求结构失衡
    4.2 缺乏科技创新引领
    4.3 品种结构单一,亟需更新换代
    4.4 加工产品初级,技术水平落后
    4.5 流通效率较低,利润分配不均衡
    4.6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4.7 国际市场亟待开发
    4.8 本章小结
5 中国枣产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
    5.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5.1.1 调研方法
        5.1.2 数据来源说明
        5.1.3 调研问卷设计
    5.2 不同枣产区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1 成本比较分析
        5.2.2 收益比较分析
    5.3 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分析
        5.3.1 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3.2 传统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4 影响中国枣产业成本收益的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
        5.4.2 技术因素
        5.4.3 经济因素
        5.4.4 政策因素
    5.5 案例分析:酸枣产业
        5.5.1 酸枣产业发展概述
        5.5.2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5.5.3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与市场价格分析
    6.1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现状分析
        6.1.1 流通主体
        6.1.2 流通渠道
        6.1.3 流通模式
        6.1.4 主要流通模式对比分析
        6.1.5 主要流通模式案例分析
    6.2 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
        6.2.1 传统流通模式的利润分配
        6.2.2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3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4 网络平台模式的利润分配
    6.3 市场流通特征分析
    6.4 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市场价格水平描述性分析
    6.5 基于HP滤波法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6.5.1 研究方法
        6.5.2 季节调整法下的价格特征分析
        6.5.3 基于HP滤波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分析
    6.6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6.1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6.6.2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枣产业的消费需求分析
    7.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7.1.1 调研方法
        7.1.2 数据来源说明
        7.1.3 调研问卷设计
    7.2 枣产品的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7.2.1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7.2.2 消费行为变量分析
        7.2.3 消费态度变量分析
    7.3 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7.3.1 实证模型构建
        7.3.2 交叉因素分析
        7.3.3 变量选择说明
        7.3.4 模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8.1 有效需求分析
        8.1.1 市场需求现状与需求特征分析
        8.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市场需求量预期
        8.1.3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2 市场供给分析
        8.2.1 供给总量激增,增速呈放缓趋势
        8.2.2 低端初级加工品供应过多
        8.2.3 高端精深加工品供应严重不足
    8.3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8.3.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8.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8.4 市场供求均衡路径分析
        8.4.1 市场供求的差距分析
        8.4.2 市场供求均衡的路径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4)基于MBTI人格类型的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章节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认知理论
        2.1.2 前景理论
        2.1.3 MBTI人格类型理论
        2.1.4 代际理论
        2.1.5 情绪智力理论
        2.1.6 社会阶层理论
    2.2 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相关文献综述
        2.2.1 企业管理者的理性和非理性
        2.2.2 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
        2.2.3 企业管理者羊群效应
        2.2.4 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个体影响因素
    2.3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 研究假设
        3.1.1 MBTI人格类型对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之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的影响
        3.1.2 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3.1.3 代际差异的调节作用
        3.1.4 原生家庭所处阶层的调节作用
    3.2 理论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问卷与量表设计
        4.1.1 企业管理者MBTI人格类型的测量量表(MBTI-M量表)
        4.1.2 企业管理者情绪智力的测量
        4.1.3 企业管理者原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测量
        4.1.4 企业管理者所处的代际的测量
        4.1.5 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测量
    4.2 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4.2.1 问卷预调查
        4.2.2 问卷正式调查
        4.2.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4.2.4 样本数据统计描述
        4.2.5 研究变量相关系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5.1 主效应回归分析与结果
        5.1.1 MBTI人格类型对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检验
        5.1.2 MBTI人格类型对企业管理者羊群效应的检验
    5.2 调节效应分析与结果
        5.2.1 情绪智力调节作用检验
        5.2.2 代际差异调节作用检验
        5.2.3 原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调节作用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MBTI人格类型对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6.1.2 情绪智力、代际差异与原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
    6.2 理论启示
    6.3 实践启示
    6.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华安上证180ETF个人投资者特征及投资行为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交易所交易型基金、ETF
        2.1.1 ETF的内涵和特点
        2.1.2 ETF的投资者和交易模式
        2.1.3 ETF投资的风险
    2.2 投资行为分析
    2.3 数据挖掘
        2.3.1 数据挖掘任务
        2.3.2 数据挖掘系统
        2.3.3 数据挖掘的应用
    2.4 客户特征与价值分析
        2.4.1 客户特征研究
        2.4.2 客户价值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华安上证 180ETF市场现状分析
    3.1 我国ETF市场综述
    3.2 华安上证 180ETF运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分析技术及算法
    4.1 聚类分析
    4.2 聚类分析的应用
    4.3 K均值
        4.3.1 K均值算法
        4.3.2 K均值:附加的问题
        4.3.3 二分K均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资者特征和投资行为偏好分析
    5.1 数据搜集和预处理
    5.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2.1 地区分布
        5.2.2 性别分布
        5.2.3 婚姻状况分布
        5.2.4 风险测评类型分布
        5.2.5 年龄分布
        5.2.6 学历分布
        5.2.7 收入分布
        5.2.8 职业分布
    5.3 投资者特征聚类分析
        5.3.1 数据的输入和抽样
        5.3.2 数据属性调整和目标变量设置
        5.3.3 数据群组划分和缺失值替代
        5.3.4 K均值聚类分析
        5.3.5 二分K均值聚类分析
        5.3.6 聚类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收入分配视阈的居住正义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研究居住正义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居住公平和收入分配的论述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居住正义问题的理论阐述
    三、马克思对收入分配问题的论述
第二节 恩格斯关于住宅问题的相关论述
第三节 罗尔斯的正义论 第二章 台湾居住正义实践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台湾居住正义实践的历史回顾
    一、以“住宅作为避难空间”为特征的居住正义
    二、以“住宅作为身份表征等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特征的居住正义
第二节 台湾居住正义实践的现状分析
    一、台湾居住正义实践概况
    二、目前台湾居住正义隐忧的表现
    三、居住正义领域问题频出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收入分配与居住正义
    一、收入分配的范围与内涵
    二、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三、收入分配与居住正义的关系 第三章 部分国家或地区促进居住正义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瑞士的政府介入干预式居住正义
第二节 德国的政府介入干预式居住正义
第三节 新加坡住宅政策与台湾住宅公平政策比较研究
    一、新加坡“住者有其屋”计划
    二、新加坡住宅补贴理念及操作方式
    三、新加坡“住者有其屋”计划特色
第四节 美国政府的房屋政策
    一、经济大恐慌以后的房屋政策
    二、歧视性的房屋政策:红线政策
    三、克林顿执政及其以后的房屋政策
第五节 台湾住宅补贴的理念及操作方式
第六节 部分国家或地区促进居住正义实践的启示 第四章 促进实现居住公平正义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促进实现居住公平正义的原则
    一、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始终兼顾二者关系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三、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切实做好顶层设计
第二节 促进实现居住公平正义的建议
    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居住公平正义问题
    二、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增加公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推进住房实价登录,维持合理房价水平
    四、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建设保障性住房
    五、关注不动产投资的运作与动向
    六、实行住宅登记,解决空屋过剩
    七、健全和完善税收法律制度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和创新点
一、关于消费问题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的基本理论与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1.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2. 经济决定论
    (二) 西方学术界关于消费的基本理论观点
        1. 恩格尔系数理论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三) 研究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的意义
        1. 有利于新疆的稳定发展
        2. 有利于体现新疆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
        3. 有利于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收入、储蓄、投资现状分析
        1.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收入现状
        2.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储蓄现状
        3.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投资现状
    (二)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1. 对低收入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的分析
        2. 对较低收入者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的分析
        3. 对中等收入者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的分析
        4. 对较高收入者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的分析
        5. 对高收入者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的分析
    (三)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
        1.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与收入差距扩大并存
        2.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欲望与支付能力有限并存
        3.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偏好多样性与民族差异性并存
    (四) 影响乌鲁木齐地区居民个人(家庭)消费因素的原因分析
        1. 影响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的经济因素
        2. 影响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的政治因素
        3. 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消费的影响因素
三、改善居民消费现状与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消费观念升级
    (三) 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及提纲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致谢

(8)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 研究背景和论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2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及评述
        2.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2.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3 研究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3.1 研究的逻辑结构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4 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
        4.1 研究方法
        4.2 相关概念的界定
    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5.1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
        5.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理论基础
    1 经济增长一般理论
    2 收入分配一般理论
    3 劳动力流动理论
    4 人力资本理论发展动态与基本原理
        4.1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4.2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原理
    5 家庭行为的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1 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
        1.1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原理
        1.2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主要模型
    2 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的构建与相关说明
        2.2 数据准备与处理
        2.3 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 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的构建
        3.2 变量说明、数据准备与处理
        3.3 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
        3.4 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人力资本与农村家庭收入增长关系
    1 人力资本促进收入分配改善的机理
        1.1 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关系的一般原理
        1.2 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关系的主要模型
    2 农村家庭收入的构成与分配
        2.1 农村家庭收入的构成
        2.2 农村家庭收入的分配
    3 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的贡献分析
        3.1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长变化
        3.2 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的贡献分析
    4 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对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的影响
        4.2 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对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结构的影响
    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现状与投资差异
    1 中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现状与动态
        1.1 中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现状
        1.2 中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动态
    2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收入阶层与地区差异
        2.1 各收入阶层的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差异
        2.2 中国四大地区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差异
    3 小结
第六章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因素
    1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1.1 教育投资
        1.2 医疗保健投资
        1.3 劳动力流动与迁移投资
    2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 方法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与数据来源
        2.2 各级教育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2.3 医疗保健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2.4 职业培训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2.5 劳动力流动与迁移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3 小结
第七章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1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体系
        1.1 投资主体
        1.2 投资客体与投资内容
        1.3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体系
    2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2.1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比较
        2.2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路径选择模型
    3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促进中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1 研究结论
        1.1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1.2 各收入阶层及四大地区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额及投资结构同中有异
        1.3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影响因素错综复杂
        1.4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是投资收益不小于投资成本
    2 促进中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2.1 帮助农村家庭开辟创收渠道,为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奠定经济基础
        2.2 健全农村资本市场,为家庭创业与投资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2.3 增加财政性人力资本投资支出,完善财政性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2.4 加快改革农村教育体制,为农村居民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2.5 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建立终生健康档案
        2.6 加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并有效地转移 #172结束语与政策建议
结束语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9)苏州边缘区住区簇团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实践和理论背景
        1.1.2 意义和价值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边缘区
        1.2.2 住区
        1.2.3 簇团开发
    1.3 拟解决问题和研究思路
        1.3.1 拟解决主要问题
        1.3.2 研究思路
        1.3.3 篇章结构安排
    1.4 研究手段、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手段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住区建设实践和理论
    2.1 国外城市边缘区住区相关理论和实践
        2.1.1 个人购房区位选择理论
        2.1.2 政府住区规划建设理论
        2.1.3 国外大城市边缘区住区建设实践借鉴
    2.2 国内对城市边缘区住区研究动态
        2.2.1 城市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
        2.2.2 城市郊区居住和边缘住区空间演变与组织
        2.2.3 住区规划与开发的研究
        2.2.4 城郊住宅建设管理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 苏州边缘区住区现状
    3.1 边缘区的范围
        3.1.1 苏州市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
        3.1.2 边缘区的划分
    3.2 边缘区居住“簇团”的空间演进
        3.2.1 第一代——上世纪80 年代
        3.2.2 第二代——上世纪90 年代
        3.2.3 第三代——本世纪初至今
    3.3 边缘区住区发展总体特征
        3.3.1 高速蔓延
        3.3.2 无序建设
        3.3.3 无机破碎
    3.4 边缘区住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3.4.1 城市郊区化
        3.4.2 农村城市化
    3.5 边缘区住区发展趋势
        3.5.1 居住分异与隔离
        3.5.2 社会侵入与排斥
        3.5.3 空置率与住房供求
        3.5.4 空间“马太效应”
第四章 苏州边缘区市场型住区
    4.1 别墅类住区与高端居住群体
        4.1.1 低密度住区的发展历程
        4.1.2 住区空间分布及其特点
        4.1.3 居住群体的特征和需求
        4.1.4 建设开发中的正负效应
    4.2 商品房住区与主动改善型群体
        4.2.1 住区空间分布及其发展趋势
        4.2.2 主动改善群体的类型和需求
        4.2.3 边缘区商品房开发的优势
        4.2.4 开发建设的现存问题剖析
第五章 苏州边缘区政策型住区
    5.1 还迁配套型住区与被动外迁型群体
        5.1.1 住区的形成背景
        5.1.2 群体的主要特征
        5.1.3 住区特征与问题
    5.2 农民安置型住区与失地安置型群体
        5.2.1 住区建设机制分析
        5.2.2 群体的特征和问题
        5.2.3 土地征用矛盾解剖
    5.3 农民聚居型住区与原地务农型群体
        5.3.1 居民点布局类型
        5.3.2 住宅的建设方式
        5.3.3 建设的主要问题
    5.4 边缘自生集聚区与外来借住型群体
        5.4.1 住区的形成背景
        5.4.2 集聚区空间分布
        5.4.3 群体的聚居形式
        5.4.4 群体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苏州边缘区住区“簇团”发展策略与模式
    6.1 宏观层面:有限铺展—簇团化—网络化发展模式
        6.1.1 有限铺展——突破依始
        6.1.2 簇团化——形成极化中心
        6.1.3 网络化——形成有机结构
        6.1.4 活化——生成有机体
    6.2 中观层面:簇团内部空间和功能的有机整合模式
        6.2.1 “功能——空间”复合紧凑发展模式
        6.2.2 “社会——空间”有机混合发展模式
        6.2.3 “时间——空间”有序生长发展模式
    6.3 微观层面:簇团内不同类型住区的发展策略
        6.3.1 商品房住区的“内涵”提升策略
        6.3.2 配套型住区的“融入”优化策略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结论
    7.2 进一步的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10)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高等教育生源总体不足的潜在矛盾逐步显现
        1.1.2 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1.1.3 我国高等教育生源市场的竞争逐步加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教育投资基本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动因的研究
        1.3.3 关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
        1.3.4 关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研究
        1.3.5 结论与启示
    1.4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1.4.1 基本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内容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理论
        2.1.1 人力资本的含义和特征
        2.1.2 人力资本的形成
        2.1.3 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2.1.4 启示
    2.2 教育投资的生产性理论
        2.2.1 教育投资的生产性
        2.2.2 教育投资的二重性
        2.2.3 启示
    2.3 行为理论
        2.3.1 行为的内涵和特征
        2.3.2 行为的模式
        2.3.3 个体行为规律
        2.3.4 启示
    2.4 小结
第3章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选择理论模型构建
    3.1 文献回顾
        3.1.1 关于高等教育投资选择理论模型的类型
        3.1.2 关于高等教育投资选择的决策过程
        3.1.3 关于高等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因素
    3.2 “效用成本-效用收益”模型的构建
        3.2.1 效用成本-效用收益的提出与恰当性
        3.2.2 效用成本-效用收益模型与消费、投资行为分析
        3.2.3 基于效用成本-效用收益模型的高等教育投资选择分析
        3.2.4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用成本和效用收益构成
    3.3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意向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
        3.3.1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意向的决策过程
        3.3.2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意向的影响因素
    3.4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实证分析的统计方法
    3.5 小结
第4章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动因分析
    4.1 高等教育的经济性收益
        4.1.1 提高劳动生产率
        4.1.2 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
    4.2 高等教育的消费性收益
        4.2.1 获得社会地位
        4.2.2 满足家庭的心理需要
    4.3 小结
第5章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意愿实证分析
    5.1 投资意愿影响因素的选取与变量的设定
        5.1.1 投资意愿理论分析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
        5.1.2 投资意愿影响因素的选取与变量设定
    5.2 投资意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投资意愿的总体情况
        5.2.2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投资意愿的 LOGIT 模型分析
        5.3.1 三类院校投资意愿分析
        5.3.2 四类院校投资意愿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院校属性选择意向实证分析
    6.1 院校属性的区分
    6.2 院校属性选择的影响因素选取与变量设定
        6.2.1 院校属性选择的理论分析
        6.2.2 影响因素的选取与变量设定
    6.3 院校属性选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3.1 院校属性选择的总体情况
        6.3.2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4 院校属性选择的 LOGIT 模型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院校类型选择意向实证分析
    7.1 院校类型的划分
    7.2 院校类型选择影响因素的选取与变量设定
        7.2.1 院校类型选择的理论分析
        7.2.2 影响因素选取与变量设定
    7.3 院校类型选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1 院校类型选择的总体情况
        7.3.2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4 院校类型选择的 LOGIT 模型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专业选择意向实证分析
    8.1 专业类别的划分
    8.2 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选取与变量设定
        8.2.1 专业选择的理论分析
        8.2.2 影响因素的选取与变量设定
    8.3 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3.1 专业选择的总体情况
        8.3.2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4 专业选择的 LOGIT 模型分析
    8.5 小结
第9章 院校地域选择意向实证分析
    9.1 院校的经济(地理)区域划分
    9.2 院校地域选择影响因素的选取与变量设定
        9.2.1 院校地域选择的理论分析
        9.2.2 影响因素的选取与变量设定
    9.3 院校地域选择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9.3.1 院校地域选择的总体情况
        9.3.2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9.4 院校地域选择的 LOGIT 模型分析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政策和对策建议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录一: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表的论着(第一作者)
    主持完成或在研的课题
    获奖的研究成果(第一完成人)
致谢

四、不同地区高收入群体最看好的5项投资工具(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D]. 赵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2]GF证券公募基金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梁伟宾.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刘妮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4]基于MBTI人格类型的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研究[D]. 王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5]华安上证180ETF个人投资者特征及投资行为偏好研究[D]. 苗果夫.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6]基于收入分配视阈的居住正义国际比较[D]. 林秀珍(LIN Hsiu-cheng).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7]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调查与思考[D]. 陈静. 新疆大学, 2011(11)
  • [8]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D]. 郑震. 湖南农业大学, 2011(12)
  • [9]苏州边缘区住区簇团发展模式研究[D]. 姚晓光. 苏州科技学院, 2010(02)
  • [10]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实证研究[D]. 许祥云.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不同地区高收入群体最有前景的5种投资工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