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韩仲琦[1](2021)在《我国水泥工业生态优先的经由之路》文中提出《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世界各国对此都在积极开展工作。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方向。本文从绿色矿山建设,料床粉研技术,颗粒流体理论,废弃物的消纳与协同处置,新型低碳水泥工业体系的建立,粉体的改性与水泥的功能化,智能化生产与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水泥工业当前取得的科技成果,并结合国外的产业科技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与任务。
郭宗杰[2](2021)在《中国水泥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耿子婷[3](2021)在《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及污染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优化是当今热点研究重点方向,摸清楚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现况及特征,是更好的制定降污减排措施的根本,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分企业收集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水泥行业的具体运行数据,并且计算出在各个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PM2.5、PM10)的排放数据,通过编制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清单,再采用WRF/CALPUFF耦合模型对数据进行模拟,得出具体直观的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情况及排放浓度,并对此进行空间、时间角度的分析,摸清和分析其污染排放状况及特征,通过分析政策及相关文件着重制定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情景,本文还对陕西省各地区各企业水泥熟料生产CO2直接排放总量进行了简要估算预测,可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污染减排措施或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资料收集方法、数理统计以及“自上而下”的排放因子法,构建了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显示,在污染物排放量上: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陕西省水泥行业SO2、NOX、PM2.5和PM10的排放总量分别达到9.513×103、3.071×104、4.352×103和1.801×103吨,水泥行业主要污染物为NOX,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关中地区水泥行业主要污染物,它们的排放总量超过陕西省全区域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比例为66%。2、在此基础上,基于WRF/CALPUFF耦合模型方法,模拟研究了陕西省水泥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PM2.5、PM10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受体敏感点大气污染物SO2、NOX、PM2.5、PM10年均浓度贡献为0.11μg/m-3、0.43μg/m-3、0.03μg/m-3以及0.07μg/m-3,浓度贡献最高的地区均为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水泥行业四类污染物(SO2、NOX、PM2.5、PM10)的排放量分别占陕西省水泥行业这四种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8.67%、59.86%、61.92%以及60.23%;在关中地区各地市浓度贡献较为聚集,四种污染物在铜川市的累计浓度都达到最高,分别是0.36μg/m-3、1.71μg/m-3、0.10μg/m-3、0.22μg/m-3;通过分析发现,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全省空气质量有一定的污染贡献率,其中NOX的贡献最大,达到1.72%,其次是SO2、PM10、PM2.5,分别是1.11%、0.10%和0.09%;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地市分布上总体呈现“关中高南北低”的分布趋势;3、其次设置了2种减排情景:末端治理技术优化情景和夏季冬季的错峰生产实施情景,并且通过WRF/CALPUFF耦合模型方法对其进行减排效果评估,结果发现,相比减排前的浓度分布,减排后有力缓解了各地市水泥行业的污染状况,通过改善末端处理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污染物净化效果;冬、春、夏、秋四个季度的月平均减排效率分别是68.55%、72.3%、71.5%和72.67%,污染物的平均减排力度相比较之前现状的排放情况,可以达到71.25%左右,并且对于全省整体污染物减排效率为0.24%,效果十分可观;相比减排前的浓度分布,减排有力缓解了陕西省各地市的污染状况;另一方面,发现通过错峰生产可以有效的减小夏季和冬季(7月和1月)的四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减排效率均值分别是38.66%与35.89%,对于全年而言,基本上可以减少37.27%的污染物排放量,并且对于全省整体污染物减排效率为0.16%,相比减排前的浓度分布,减排后有力缓解了陕西省冬季和夏季(7月和1月)关中地区各个城市的污染状况,对于陕西省整体的空气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4、通过预测估算模式,本文得到了陕西省各地区各企业水泥熟料生产CO2直接排放总量,其中,2018年陕西省各地市水泥熟料生产CO2直接排放量共计5069.78万吨,关中地区共计排放量最大为4016.24万吨,占陕西省水泥行业CO2排放总量的79.22%,其中铜川市排放量最大,达1271.19万吨,占总排放量的25.07%;陕南地区共计排放785.72万吨,占总量的15.50%;陕北地区共计排放量仅267.81万吨,占总量的5.28%。
侍宏伟[4](2021)在《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是石灰石经过煅烧成熟料后加入混合材进行粉磨而成的胶凝性建筑材料,是国家基建不可替代的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加大对基建的投入,给水泥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我国水泥行业通过错峰生产、停窑限产来调节供需矛盾,使水泥行业取得非常好的效益。然而,我国水泥行业仍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没有改变,部分地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企业间营销策略运用不当、造成区域性行业效益不高。近阶段通过产能置换不断增加了水泥新产能,一方面使行业面临环保压力,更加剧了产能严重过剩,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显然增加了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行业内市场协同变得越发脆弱且危险。为了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取得优势,保障企业产销平衡,正确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水泥企业迫切需要优化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方案。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现有的营销策略问题展开优化研究。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存在的诸多营销问题,造成企业产销不平衡,竞争力下降,被动应对市场,企业效益不高。要想在激烈的水泥市场竞争中立足,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完成企业的既定经营目标,对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优化研究显得尤为至关重要。本文以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营销分析方法PEST和五力分析模型,对安徽郎溪NF水泥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结合目前营销现状的问题及原因来分析,通过STP理论对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的市场进行细分、选择和定位。运用4Ps营销理论对安徽郎溪NF水泥的现行的营销策略提出优化方案,首先是稳定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可销售区域。改进袋装水泥外观设计。创新开发差异性产品,避开主要竞争点。其次从价格上采用分区域定价和一户一策的灵活策略,利用承兑现金付款差额幅度作为价格补充调节,积极运用量价挂钩和年度返利政策来提高销量。对现行渠道,增加直销渠道,同时对渠道进行管控,并探索水泥的电商渠道。最后是在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尚无促销活动的前提下提出正确开展公共关系、广告宣传、人员推广和营业推广的促销活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使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可以应对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激烈竞争,更好的生存发展,同时也能为其它同行带来借鉴和参考。
侯刚[5](2021)在《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水平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水平也得到了非常大程度上的提高,水泥企业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消耗的煤炭总量不断减少,然而企业整体上消耗的电量仍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企业生产过程中用电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的比例居高不下,而且在运行过程中,若有的设备存在运行上的故障时也会导致消耗的电量出现异常情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导致用电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为更好的解决电量异常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以JX-300X集散控制系统作为基础,应用于水泥厂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进行电量采集监测应用技术的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和水泥厂生产制造的流水线相互结合,并借助于组态软件完成对生产现场具体工序进行监控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借助于系统设计的监控显示界面能够对生产制造的现场进行动态直观的监测,而且上位机监控的画面是跟随现场进行实时改变的,因此在整个控制的过程中对操作人员在技术上的要求非常低,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整个控制的过程得到优化完善。因此借助于该系统能够完成对水泥厂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操作流程中消耗的电能进行实时获取和监控,同时还能生成实时监测电能的趋势曲线,能够发出故障报警信号,完成报表的打印和查询等。通过将该系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使用,并对获取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以JX-300X作为基础开发研究的采集水泥厂电量的系统在实际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是具有可行性的,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完成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电量异常的情况,同时还能够对水泥厂实时消耗的电能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应用节约耗能的方式奠定基础,有助于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在投入成本上的控制。
魏志豪[6](2021)在《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为了提高粉状水泥包装效率,摆脱水泥包装过程中过度依赖人工套袋的现象,本文特此以8嘴回转式包装机为基础,设计了一款与之相匹配的基于PLC控制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明确了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结构组成和工艺流程,并对其控制难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低成本、高性能、易维护等要求,制定了自动套袋机的技术参数和控制方案。摆臂型自动套袋机是融合精密机械制造、多元传感网络、复合驱动系统于一体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它依靠多机构、多工位组合控制方式来完成各工艺环节的执行,根据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工作流程特点,本文着重对其控制系统软硬件进行了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执行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并按照工位顺序将整个工作流程划分为三个有序衔接的工作单元,分别是:包装袋输送单元、包装袋供应单元以及摆臂套袋单元,针对每个单元的工作特点,依此设计了对应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2)根据套袋过程中的啮合特性,对摆臂套袋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以平面四杆机构的尺寸为基础,利用矢量法对机械臂末端机构进行了位置分析、速度分析以及加速度分析,建立了确切的运动学模型,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其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对设备硬件进行了选型,完成了相关电路设计,构建了完善的传感网络系统、气动与真空系统、变频驱动系统以及伺服驱动系统,最终搭建了以“PLC+HMI”为核心的层级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工业层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核心,搭配传感模块、驱动模块等,完成设备信号的采集和相关动作执行的控制;监控层则以触摸屏(TPC)为核心,结合报警模块、主令模块,一同构成人机交互系统(HMI),经由以太网通信与PLC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满足用户对设备的监控和操作功能;(4)利用STEP-7 Micro/WIN SMART软件对自动套袋机的PLC控制程序进行了开发,采用结构化编程方式完成了主程序和各子程序的设计,实现了PID算法指令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利用MCGS嵌入版组态软件设计了触摸屏监控画面,满足实时人机交互和参数在线设定等功能。经调试和运行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稳定可靠,易于操作和维护,在高粉尘环境中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实现了供袋、移袋、储袋、取袋、开袋、套袋等连续动作自动化控制,套袋成功率超过98.4%,套袋速度达到有效预期值,满足了企业生产需要,该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用户对自动套袋机的远程操控,大幅改善了工作环境,彻底地将水泥套袋工人从粉尘弥漫的包装车间解放出来,为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的自动套袋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利解决方案,提升了中小型水泥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张坤[7](2021)在《基于改进RNN的篦冷机多目标参数优化》文中指出篦冷机是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篦冷机相关控制参数的调节对能源的消耗和产品质量以及相关设备的稳定运行都具有重大影响。由于水泥生产的控制过程比较复杂,属于慢过程参数控制,导致篦冷机各控制参数存在严重的时间滞后性,而且不同控制参数的滞后时间也不相同,这为篦冷机的优化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本课题以水泥生产中的关键设备--篦冷机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建立高精度的篦冷机参数预测模型和如何优化相关控制参数展开研究。本文根据水泥熟料的生产工艺,系统的分析了篦冷机的工艺流程和工作机理,总结了篦冷机中能够反映熟料品质和能源消耗的目标变量,归纳了影响目标变量的关键参数。并对关键参数的延时时间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总结了各参数的延时特性。通过分析篦冷机的工作机理,将篦下压力、二次风温、熟料出口温度以及耗电量确定为待优化目标,并建立了相应的约束条件,为后续建模和优化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根据篦冷机参数的延时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自适应计算时间的长短期时间记忆网络(ACT-LSTM),建立了篦冷机参数的预测模型,解决了篦冷机关键参数延迟时长不一致而导致预测模型精度低的难题。与传统时间序列网络的预测精度相比,本文建立的预测模型在篦冷机参数预测中具有突出优势。针对篦冷机参数的优化问题,本文基于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多目标有界稳定优化算法(BS-NSGA-Ⅱ)。该算法融入了稳定性优化和急停策略优化,以降低篦冷机的耗电量、保证篦下压力稳定、提高熟料产品质量和减小紧急停机损失为目的,使篦冷机在节能的基础之上运行更稳定。实验结果表明,采用BS-NSGA-Ⅱ算法对篦冷机参数进行优化时,平均每分钟的耗电量降低了13.2%,出口处熟料温度更稳定。本文还设计开发了篦冷机控制参数优化软件,包括读取实时运行数据、控制参数实时优化、显示参数优化结果、数据库存储等功能。该软件基于本文提出的ACT-LSTM参数预测模型和BS-NSGA-Ⅱ优化算法对篦冷机控制目标进行实时优化,指导篦冷机可控参数的调节,为整个篦冷机控制系统的自动化运行提供了有利保障。
胡永江[8](2020)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中国西北地区混凝土行业水足迹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可能性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稀缺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混凝土作为建筑业最核心的材料,整个生产生命周期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降低混凝土生产用水量不仅对建设绿色建筑极为重要,也有助于维持建筑活动的可持续性。水足迹理论及其在混凝土行业的应用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基础,对混凝土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的探索评估,为区域发展和建筑业节水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依据十分必要。本研究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直接水和投入要素虚拟水的混凝土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实证方法对2018年中国西北地区4705家混凝土生产企业进行样本量为355的分层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使用Tableau Desktop 2020软件对混凝土行业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进行核算和可视化分析,对混凝土生产原材料、能源、运输和工人餐饮食物等影响混凝土行业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说明,对影响模型水足迹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通过模型水分胁迫指数评估了混凝土生产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最后针对性的提出降低混凝土行业生产用水量的有效建议。混凝土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地区的混凝土生产生命周期单位水足迹为2159 L/m3,与伊朗等国外相关研究基本相当,略微偏低。主要原因为我国的混凝土生产工艺水平相对成熟,直接用水量稳定;(2)骨料和水泥是混凝土生产虚拟水足迹的主要来源,降低水足迹应该考虑提高生产工艺、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以及骨料的回收再利用;水泥要考虑减少用来洗涤原材料和冲洗设备的用水量,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回收再利用率;(3)人员餐饮和能源水足迹是影响混凝土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的敏感因素之一,混凝土生产人员餐饮水足迹以0.352的敏感性高居影响因子首位。降低人员餐饮水足迹应主要通过技术投入提高机械自动化生产水平和提高人员通勤率来实现,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用天然气替代焦煤也可以大幅降低能源带来的虚拟水足迹;(4)中国西北地区的水分胁迫指数属于重度压力状态,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较大压力,而混凝土及水泥工业的发展加剧了这一情况。因此,可采取建立准入许可制度和公共建筑绿色采购的措施,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入行准则,通过公共项目引导民间工程采购再生混凝土,推动骨料再回收利用和再生混凝土来达到降低混凝土行业水足迹,减轻水分胁迫指数的目的。或者,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压缩水泥行业不必要的落后产能,也是水资源节约利用的重要手段。
赵秋月[9](2020)在《基于响应曲面模型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快速评估技术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已经从局地、单一的城市空气污染向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公众健康等造成巨大影响,引起媒体及公众的普遍关注。随着“蓝天保卫战”、“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一系列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的制定,关注的重点围绕这些政策措施是否能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预期而开展,这也主要依赖于空气质量模型在建立合适的源排放-空气质量响应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现有模型普遍存在运算周期长、拟合速度慢、排放清单模拟性能不高等问题,难以为管理者提供快速的决策响应支持;另一方面,如何避免“一刀切”,通过模型的改进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多区域、差异化管控措施快速评估的技术方法,使政策措施的制定能够尽可能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也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大气环境管理决策开发快速响应支持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开发了基于多项式函数回归方法(pf-ERSM)的响应曲面模型,建立了污染物减排与PM2.5浓度的快速响应关系,基于该方法对江苏省不同减排措施下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进行了评估应用,探讨了使用响应曲面模型拟合臭氧浓度的可行性及控制策略,为提升大气环境管理决策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1)构建并校验了大气污染防治曲面响应模型。提出利用多项式函数回归方法(pf-ERSM)建立污染物减排与浓度的响应关系,基于海量CMAQ仿真实验以及数理统计推演机制,搭建了快速响应曲面模型,与传统RSM相比,大幅降低了控制情景的数量,同时由于改进了拟合算法,使得拟合速度更快,并且考虑了PM2.5一次排放的线性贡献。外部验证情景的CMAQ模拟结果与RSM拟合结果的所有误差相关参数均在1%以下,整体拟合预测效果较好,表明RSM拟合结果与CMAQ模型直接模拟相近,响应曲面模型能够快速得到可靠的PM2.5减排方案管控效果,可满足快速模拟多个区域同时对SO2、NOX、NH3、VOCs、一次PM2.5等多种污染物实施不同程度减排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的预测要求。(2)阐明了在模型中纳入区域外源影响对于评估实际减排效果的意义。将基准情景中区域以外的所有区域排放控制“置零”进行CMAQ模式模拟、将区域内排放“置零”进行RSM模型拟合,发现采用“置零法”区分的内外源单独模拟结果之和(叠加法)与基准情景模拟结果符合较好;叠加外源影响后区域内PM2.5浓度有较大下降幅度,更符合实际减排预期。利用叠加法来整合外源和内源减排影响时误差较小,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3)剖析了优化提升排放清单分辨率对于提高模型模拟精度的重要性。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2017年江苏省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对排放清单VOCs物种谱进行了优化再分配,对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及移动源、面源排放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校正,使得模式模拟性能得到优化提升。利用CMAQ模型进行模拟验证也表明,该清单在4个典型月模拟结果与观测值日浓度的标准差与平均误差接近,表明日误差变动范围较小,模式模拟稳定,排放清单以及模拟系统可靠。(4)利用快速响应曲面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管控措施情景下的空气质量目标可达性。基于国家和江苏省“十三五”减排考核要求的基础控制情景下,模拟显示全省PM2.5年均浓度将下降11.1%,下降幅度最高的区域为无锡与常州12.1%,下降幅度最小的区域为连云港10%;各污染物均衡管控情景下,对所有研究区域的减排比例上浮5%、10%、20%后,全省平均PM2.5浓度下降幅度达到14.0%、16.8%和22.8%,两种情景均不能满足空气质量改善要求。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的模拟结果显示:在外源达标情景下,江苏省2020年PM2.5下降幅度相比2015年可达到28.9%,能够满足约束性考核目标要求,指导减排实践。
章华斌[10](2020)在《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水泥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间形成了非常严峻的竞争形势,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并逐步获得更强的竞争实力,水泥企业降低成本、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倒逼水泥企业发展环保业务,并逐步对环保业务进行战略转型。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是在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希望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发展,如何凝聚企业力量抓住机遇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却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集团公司忽视环保业务的品牌建设,其次,发展环保业务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再次,环保业务的管理存在一定滞后性,然后,企业环保业务成本过高,最后,环保业务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上述问题对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亟待探寻与之相适应的解决路径,进而推动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有机转型。本文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红狮集团内部的调研以及全国其他水泥企业环保业务的调研工作,运用所学理论对红狮集团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状况以及企业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红狮集团环保业务发展战略建议,帮助其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目的。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是红狮集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大战略,作为一家水泥环保产业的国家龙头企业,其战略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不仅可以使企业本身实现绿色发展,同时对于其他水泥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环保业务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而为促进生态环境贡献更大力量。
二、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水泥工业生态优先的经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水泥矿山的建设 |
2 智能化数字矿山建设 |
3 料床粉磨技术的优化 |
3.1 辊磨与辊压机的发展现状[2] |
3.2 料床粉磨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
4 颗粒流体理论在水泥热工工艺上的深化研究 |
5 水泥工业收纳废弃物的延伸研究 |
5.1 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
5.2 消纳废弃物的其他延伸研究 |
6 新型低碳水泥工业体系的建立 |
6.1“以质代量”发展低碳经济 |
6.2 开发非波特兰水泥体系新产品 |
6.3 加强国际合作,开发CO2减排的新技术 |
7 水泥粉体改性与多功能化水泥的发展 |
7.1 水泥粉体的改性目的 |
7.2 水泥改性的方法[6] |
7.3 多功能、高性能水泥的研究进展 |
8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7] |
8.1 新能源的发展 |
8.2 氢能 |
8.3 微藻制油 |
8.4 AI新基建发电厂 |
8.5 智慧能源 |
9 智能化生产控制与管理体系的开发[8] |
1 0 结语 |
(3)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及污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国内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
1.1.3 排放清单概述 |
1.1.4 空气质量模型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排放清单编制研究成果 |
1.2.2 CALPUFF模型研究成果 |
1.3 研究意义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年份及区域 |
2.2.2 排放清单污染物甄选 |
2.2.3 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收集 |
2.2.4 排放因子确定 |
2.2.5 CALPUFF模型组成 |
2.2.6 CALPUFF模型输入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3.研究区域概况 |
3.1 陕西省地理概况 |
3.1.1 行政区划 |
3.1.2 地形地貌 |
3.2 陕西省气候现状 |
3.3 陕西省空气质量现状 |
3.3.1 环境空气质量时间分布 |
3.3.2 环境空气质量空间分布 |
3.4 陕西省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
4.排放清单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4.1 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 |
4.2 陕西省水泥行业不同工序污染物排放清单 |
5.模型模拟结果及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2 模拟参数设定 |
5.2.1 地理数据预处理 |
5.2.2 气象数据预处理 |
5.2.3 污染源参数设置 |
5.3 WRF/CALPUFF耦合系统模拟 |
5.3.1 模拟结果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减排情景设置 |
6.1 水泥行业末端治理技术优化 |
6.1.1 水泥行业末端治理技术现状 |
6.1.2 末端没治理技术减排措施 |
6.1.3 减排效果模拟分析 |
6.2 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
6.2.1 错峰生产现状 |
6.2.2 错峰生产减排措施 |
6.2.3 减排效果模拟分析 |
7.陕西省水泥行业碳排放预测估算分析 |
7.1 必要性分析 |
7.2 预测估算方法 |
7.3 计算结果分析 |
8.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4PS理论 |
一、产品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第二节 波特五力竞争分析模型 |
一、潜在新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二、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三、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 |
四、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五、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能力 |
第三节 PEST理论 |
一、PEST理论内容 |
二、PEST理论分析法优势 |
第四节 STP理论 |
一、STP理论概念 |
二、STP理论运用方式 |
第三章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一、公司概况 |
二、宏观环境分析 |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分析模型 |
一、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
二、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威胁 |
三、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
五、替代品的威胁 |
第四章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现状 |
一、现行营销策略 |
二、营销效果现状 |
第二节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存在的营销问题分析 |
一、产品服务方面的问题分析 |
二、价格制定的问题分析 |
三、渠道问题分析 |
四、促销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一、内部原因 |
二、外部原因 |
第五章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安徽郎溪NF水泥公司目标市场细分与定位 |
一、市场细分 |
二、目标市场 |
三、市场定位 |
第二节 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一、优化产品组合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第三节 人力资源优化策略 |
一、做好人才储备,推行师徒制 |
二、健全优化绩效考评制度 |
三、完善激励制度 |
四、完善晋升机制和标准 |
五、定期培训学习 |
第六章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保障方案 |
第一节 业务管理保障 |
一、实行业务操作标准化 |
二、强化营销管理检查 |
三、实行监督评价考核 |
四、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
第二节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
一、完善物流配送目标体系 |
二、合理运用配送策略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量采集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
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
2.2 国内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JX-300X集散控制系统 |
3.1 集散控制系统的概述 |
3.1.1 集散控制系统结构 |
3.1.2 集散控制系统的优势 |
3.2 JX-300X系统简述 |
3.3 JX-300X系统通讯网络 |
3.3.1 信息管理网络 |
3.3.2 过程控制网络 |
3.4 JX-300X系统硬件 |
3.4.1 控制站 |
3.4.2 操作站硬件 |
3.5 JX-300X系统组态软件及特点 |
3.5.1 组态软件概述 |
3.5.2 选择系统组态 |
3.5.3 系统监控 |
3.5.4 系统软件的优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量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 |
4.1.1 工作原理 |
4.1.2 系统硬件结构 |
4.2 DCS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2.1 卡件设计 |
4.2.2 DCS控制系统的通讯网络 |
4.2.3 冗余的硬件设计 |
4.2.4 过程输入/输出(I/O)模块设计 |
4.2.5 电量采集终端设备 |
4.3 本系统的硬件原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量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大型水泥厂的发展概况及用电情况介绍 |
5.1.1 大型水泥厂生产工艺 |
5.1.2 大型水泥厂用电设备介绍 |
5.2 软件简介及系统总体组态 |
5.2.1 Advantrol Pro组态软件 |
5.2.2 现场控制单元完成的主要控制任务 |
5.3 系统组态步骤 |
5.3.1 控制站 |
5.3.2 操作站组态 |
5.4 电量监控过程的程序设计和软件组态 |
5.4.1 程序设计 |
5.4.2 系统监控画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开关量监控程序 |
附录B 输入量程转化程序 |
附录C 电量累计程序 |
附录D 电机控制程序 |
附录E 其他程序 |
附录F 电量采集监控画面 |
附录G 电量采集统计画面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 其他研究成果 |
(6)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包装机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内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
1.4.2 国外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
1.4.3 包装机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 |
1.4.4 PLC在包装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章节安排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自动套袋机技术设计要求与控制难点分析 |
2.2.1 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综合概述 |
2.2.2 包装机工作流程和基本参数 |
2.2.3 包装袋选型和基本参数 |
2.2.4 自动套袋机整机设计要求 |
2.2.5 自动套袋机的控制难点分析 |
2.3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与主要结构介绍 |
2.3.1 包装袋套袋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
2.3.2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 |
2.3.3 自动套袋机主要结构 |
2.4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
2.4.1 传感检测模块 |
2.4.2 驱动模块 |
2.5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过程和特点 |
2.5.1 控制系统的过程 |
2.5.2 控制系统的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可编程控制器及其相关模块的选型 |
3.2.1 PLC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
3.2.2 PLC主模块及扩展模块的选择 |
3.3 工业触摸屏的选型 |
3.4 传感器的选型 |
3.4.1 磁性位置开关 |
3.4.2 接近开关 |
3.4.3 光电编码器 |
3.5 气动与真空系统设计 |
3.5.1 气缸驱动回路设计 |
3.5.2 真空吸盘回路设计 |
3.6 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
3.6.1 伺服驱动原理 |
3.6.2 伺服电机的选型 |
3.7 变频驱动系统设计 |
3.8 控制系统I/O分配与硬件连接 |
3.8.1 PLC输入接口的分配 |
3.8.2 PLC输出接口的分配 |
3.8.3 包装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
3.8.4 输送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
3.8.5 三线制接近开关的硬件接线 |
3.8.6 气动真空系统的硬件接线 |
3.8.7 控制系统的硬件安装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PLC程序开发环境简介 |
4.3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3.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
4.3.2 PLC控制程序的框架组成 |
4.3.3 各工作单元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 |
4.4 套袋机械臂的运动过程规划 |
4.4.1 摆臂机构的设计 |
4.4.2 摆臂运动学分析 |
4.4.3 摆臂套袋迹规划及运动仿真 |
4.5 回转式包装机的PID转速控制 |
4.5.1 经典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 |
4.5.2 包装机转速控制PID参数整定 |
4.5.3 STEP-7 环境下PID向导及控制面板的使用 |
4.6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4.6.1 触摸屏组态软件的介绍 |
4.6.2 HMI监控显示界面的设计 |
4.6.3 触摸屏与PLC之间的通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分析 |
5.1 引言 |
5.2 控制系统调试 |
5.3 套袋系统试验 |
5.4 设备运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附录B 本论文所涉及的部分程序代码 |
(7)基于改进RNN的篦冷机多目标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篦冷机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3.1 问题提出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篦冷机的工作机理及优化目标分析 |
2.1 水泥熟料生产流程 |
2.2 篦冷机冷却工艺流程 |
2.2.1 篦冷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2.2.2 篦冷机关键参数分析 |
2.2.3 篦冷机关键参数延迟特性分析 |
2.3 篦冷机系统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RNN网络的篦冷机参数预测模型 |
3.1 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介绍 |
3.1.1 Dense网络模型 |
3.1.2 RNN网络模型 |
3.1.3 LSTM网络模型 |
3.1.4 GRU网络模型 |
3.2 基于LSTM的篦冷机参数预测模型 |
3.2.1 激活函数介绍 |
3.2.2 网络预测模型参数设定 |
3.2.3 LSTM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3.3 基于ACT-LSTM的篦冷机参数预测模型 |
3.4 篦冷机参数预测实验结果分析 |
3.4.1 数据采集及分析 |
3.4.2 误差评价指标 |
3.4.3 预测结果展示及网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篦冷机参数设计 |
4.1 优化算法介绍 |
4.1.1 单目标遗传算法 |
4.1.2 多目标遗传算法 |
4.2 基于篦冷机参数的BS-NSGA-Ⅱ优化算法 |
4.2.1 稳定性改进 |
4.2.2 停机应急策略 |
4.3 篦冷机优化结果分析 |
4.3.1 基于BS-NSGA-Ⅱ优化算法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2 篦冷机参数的优化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篦冷机优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
5.1 篦冷机优化软件的开发 |
5.1.1 数据库的建立 |
5.1.2 篦冷机界面及功能的设计 |
5.2 篦冷机优化软件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中国西北地区混凝土行业水足迹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提出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小结 |
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生命周期评价 |
2.1.2 虚拟水 |
2.1.3 水足迹 |
2.2 研究现状 |
2.2.1 水足迹研究现状 |
2.2.2 混凝土水足迹研究现状 |
2.2.3 研究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工业生态学理论 |
2.3.2 水资源经济学理论 |
2.3.3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4 小结 |
3 构建混凝土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综合评价模型 |
3.1 研究区域选择与调研方案制定 |
3.2 数据来源与选取 |
3.2.1 混凝土生产的原材料数据选取 |
3.2.2 混凝土生产的其它水耗数据 |
3.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3.1 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的研究边界 |
3.3.2 混凝土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模型构建 |
3.4 混凝土生产水足迹的敏感性分析 |
3.5 基于水分胁迫指数的混凝土行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 |
3.6 小结 |
4 中国西北地区混凝土行业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实证研究 |
4.1 样本企业调研结果 |
4.2 混凝土、水泥及骨料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计算结果 |
4.2.1 样本企业各参数水足迹计算结果 |
4.2.2 西北地区混凝土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计算结果 |
4.2.3 混凝土、水泥、骨料生产直接/虚拟水足迹 |
4.3 生命周期水足迹各参数贡献 |
4.4 小结 |
5 降低混凝土行业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的对策建议 |
5.1 不同参数对混凝土行业生产水足迹的贡献 |
5.1.1 不同参数对混凝土生产水足迹的影响及降低水足迹的对策 |
5.1.2 不同参数对水泥生产水足迹的影响及降低水足迹的对策 |
5.1.3 不同参数对骨料生产水足迹的影响及降低水足迹的对策 |
5.2 生产规模对水资源的影响 |
5.3 混凝土生产主要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及降低水足迹策略 |
5.4 混凝土行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及降低水足迹策略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各样本混凝土生产企业调研数据 |
附录B 各样本水泥生产企业调研数据 |
附录C 各样本骨料生产企业调研数据 |
附录D 各样本沙场调研数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响应曲面模型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快速评估技术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空气质量模型研究进展 |
1.2.2 排放清单研究进展 |
1.2.3 大气污染控制政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气污染现状的模拟与验证 |
2.1 大气污染排放特征 |
2.1.1 工业点源清单建立方法 |
2.1.2 移动源清单建立方法 |
2.1.3 生活源及其他源计算方法 |
2.1.4 排放清单初步结果分析 |
2.2 排放清单模拟性能的优化提升 |
2.2.1 排放清单的VOCs物种分配 |
2.2.2 排放清单空间分布校正 |
2.3 源排放-空气质量响应关系模拟验证 |
2.3.1 空气质量模拟系统的设置 |
2.3.2 基于CMAQ模型的本地化清单模拟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气污染物浓度快速响应曲面模型构建 |
3.1 研究方法 |
3.1.1 控制因子设计 |
3.1.2 控制矩阵设计 |
3.1.3 建模方法 |
3.1.4 结果校验 |
3.2 江苏省大气污染快速响应曲面模型构建 |
3.2.1 响应曲面模型参数设计 |
3.2.2 pf-ERSM响应曲面本地化建模 |
3.2.3 响应曲面拟合结果验证 |
3.3 各类前体污染物减排对PM_(2.5)浓度的敏感性分析 |
3.4 内外源减排影响模拟研究 |
3.4.1 外源减排贡献 |
3.4.2 内源排放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响应曲面模型在江苏省大气污染减排措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
4.1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情景与控制措施 |
4.1.1 管控措施设计 |
4.1.2 控制情景设计 |
4.1.3 控制情景减排量核算 |
4.2 响应曲面快速模拟预测结果 |
4.2.1 差异化控制措施的减排效果评估 |
4.2.2 其他管控情景的减排效果对比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响应曲面模拟的臭氧控制策略研究 |
5.1 研究区域臭氧污染现状 |
5.2 NO_x与 VOCs减排对臭氧浓度的敏感性分析 |
5.3 臭氧控制策略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10)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框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战略转型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发展战略理论 |
2.2.2 可竞争市场理论 |
2.2.3 波特五力模型 |
2.2.4 SWOT分析法 |
3 调研与研究设计 |
3.1 案例选择 |
3.2 案例描述 |
3.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概况 |
3.4 调研数据收集 |
3.4.1 访谈调查设计 |
3.4.2 访谈调查对象的选取 |
3.4.3 访谈提纲 |
3.4.4 访谈过程 |
3.4.5 访谈的主要内容总结 |
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竞争力分析 |
4.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软硬件资源分析 |
4.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的五力模型分析 |
4.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
4.4.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
4.4.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
4.4.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ies) |
4.4.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威胁(Threats) |
4.4.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 |
4.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
4.5.1 集团公司忽视环保品牌建设 |
4.5.2 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
4.5.3 环保业务管理相对滞后 |
4.5.4 企业环保业务成本较高 |
4.5.5 环保业务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 |
4.5.6 市场环境发展不稳定 |
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对策及保障 |
5.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
5.1.1 以品牌建设战略助力环保业务转型 |
5.1.2 以企业文化建设战略促进环保业务转型 |
5.1.3 以管理创新战略支持环保业务转型 |
5.1.4 以成本管理战略强化环保业务转型 |
5.1.5 以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推动环保业务转型 |
5.1.6 以市场发展战略应对环保业务转型 |
5.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2.1 优化管理组织结构 |
5.2.2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5.2.3 实施特色营销管理 |
5.2.4 打造现代环保制造型企业 |
5.2.5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码海外产业布局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水泥工业生态优先的经由之路[J]. 韩仲琦. 水泥技术, 2021(04)
- [2]中国水泥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D]. 郭宗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3]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及污染特征分析[D]. 耿子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侍宏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D]. 侯刚.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6]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D]. 魏志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改进RNN的篦冷机多目标参数优化[D]. 张坤.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8]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中国西北地区混凝土行业水足迹实证研究[D]. 胡永江.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9]基于响应曲面模型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快速评估技术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赵秋月. 南京大学, 2020(09)
- [10]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章华斌.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