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CD刻录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教材资料保存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1](2017)在《基于Spring框架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广播电视越来越向网络化、数据化方向发展,广播电视面临新的挑战以及发展机遇,需要进行信息化转型升级。由于电视台节目日益丰富,许多具有不可重现的音频素材以及影像节目资料需要进行及时保存,这些视音频资料包含了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需要得到更安全、可靠和长效的介质保存,让其实用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为电视台和社会大众提供便捷、快速、完整的全方面音像信息服务。在媒体资料使用和保存方面,支持资料的调用、分类、整理、标识、检索等功能,本文对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进行重点探讨及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分析,其中对课题的背景作了重点研究。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指对各种类型的视频资料、音频资料、文字、图片等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存储、编目管理、检索查询、非编素材转码、信息发布、设备和固定资产等进行全面管理的系统。本系统支持B/S模式访问系统,在Spring MVC框架上采用J2EE开发技术进行项目开发。采用当下流行的Ajax网页开发技术、DOM技术、Webservice技术,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操作体验。本课题对系统的技术架构、应用架构、网络架构和数据库等总体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了全面的开发和设计。最终实现了应用支撑管理系统、查询检索应用系统、资源审核、资源编目、资源存储、资源导入与导出、资源分发等功能模块,以此来支持完成各种来源视频内容、视频信号的统一编码、制作编辑、转码审核、编目存储等应用。媒体资产的管理对发布、查询、保存、收集、保存信息等操作有着极大的需求。作为一种新型推出的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对于媒体资产的管理,能做到高效保存以及循环利用,并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访问方式。而且,系统的投入使用,使得对于资料的管理更加规范和合理,实现了“查准、查全、查快”的目标,在快速提高用户业务综合实力以及全面深入的展开用户业务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敏[2](2016)在《苏州市小学e-learning的现状调查》文中指出文章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考察苏州市小学阶段e-learning的进展。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编制了《苏州市小学e-learning的现状调查(学生卷)》和《苏州市小学e-learning的现状调查(教师卷)》两份问卷,对苏州市姑苏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新区等6个市辖区的28所小学的5263名学生和111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编制了《焦点组访谈提纲(教师卷)》、《个别访谈提纲(管理者卷)》、《个别访谈提纲/团体访谈提纲(教师卷)》和《团体访谈提纲(学生卷)》四份访谈提纲,对工业园区和姑苏区的4所小学的12名学生和43名教师进行了焦点组访谈、个别访谈和团体访谈。在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两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对苏州市小学e-learning的现状加以描述,找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尝试提出了解决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苏州市小学师生对e-learning的认识程度较高,功能需求多样,但师生的数字化学习相关的技术操作能力有待加强,整体的技术环境有待改进,信息安全关注程度一般;(2)苏州市小学e-learning资源开发频率较低,开发动机较为局限,资源来源广泛、形式丰富、种类多样,但实用性和适用性不高;(3)e-learning在学生和课程方面的适应性不高,实际在校的教学使用频率低,但大多数师生都认同e-learning能够促进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数据的归因分析和访谈,文章提出如下解决策略:(1)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实现优质的资源配备;(2)不同区域加大合作交流,促进整体的均衡发展;(3)多方合作,增加技术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与教学实际的融合,真正为教学实际服务;(4)学校积极展开切合实际的培训和指导,有步骤、多层次地提高e-learning的实际使用频率,促进e-learning与小学教学实际的深度融合;(5)教师和学生在做中学,提高自身在e-learning方面的操作技能,积极思考,深入研究,促进e-learning与小学课堂的深入融合。
张国林[3](2013)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的特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涉及人民群众直接和现实的利益的系统工程。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大价值。例如,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要想显着提高教育的生产力,需要对教育系统实施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与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相比,我国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的深层理论研究一直较为落后。例如,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探讨,就一直处于学术研究的盲点。基于此,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为研究焦点。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内容:构建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基本理论依据、洞悉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力机制、明确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设计。本研究期待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以初步明确信息技术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轨迹。首先,本研究回顾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脉络及相关的研究结果。通过分析,本研究掌握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及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根源,回顾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般策略与方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审视。其次,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在本部分中研究者揭示了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根源。通过对信息技术特征和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深入分析,本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核心机制。研究发现,流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可以实现校际间资源的低成本共享,促进校际间资源的平衡;延伸的时间——空间关系,可以将虚拟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快速、优质共享;创新的教学工具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跨越式发展。总之,信息技术具有从形式到质量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潜力。在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已经发生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实现区域间、校际间的资源流动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信息技术还可以在某区域内推动义务教育实现“跨越式”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案例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策略与方法。例如,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建设。再次,应该承认的是,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其合理边界。突破边界,不恰当地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反而可能阻滞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边界,首先应对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形成清晰的认识。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本质分析,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精髓,本研究认为,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显性制约因素和隐性制约因素两大类。其中显性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教育装备,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信息化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体系等方面的内容;隐性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教育思维、教育文化、教育改革的路径依赖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提出了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改进意见,以期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政策思路。
陈慕瑶,陈娜,陈旭素[4](2012)在《临床麻醉疼痛专科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文中指出总结多年麻醉科工作经验,结合麻醉、疼痛专科的专科操作及临床教学特点,探讨多媒体技术在麻醉、疼痛专科培训中的作用。
王亮[5](2012)在《承德医学院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化多媒体应用已经日趋流行,全面分析了国外和国内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和资源共享现状,得出了目前我国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不统一、课件资源库贫乏以及共享程度不高的结论,提出了一种医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系统模型,并以助学助教思想为主线,详细阐述了系统的需求、总体结构、系统的详细结构、功能和实现线路。本文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讨论:1.针对医科院校对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的需求,主要从一线教师及学生代表那里征求他们授课方法及手段,按照他们的要求来设计软件的功能及总体框架,提出多媒体技术路线雏形,形成总体设计。2.在系统功能章节中,根据学生群、教师群的需求论述了系统需完成的业务功能: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及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共享。3.在总体结构中主要设计了系统总体规划图和网络拓扑结构图。在系统的详细结构设计中主要给出了系统的详细功能模块设计及相应的UML设计图;在数据库设计章节中主要详述了数据库的设计、实施及关系模型,给出数据表的设计。4.设计并开发了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条件下互动及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并加强了对我院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解决了我院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开发互动与复习系统,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改进了他们的教学手段,为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率奠定了信息化基础。
邵洁[6](2011)在《体育院系建立健美操素材库对教学影响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健美操是横跨体育、艺术、教育三大领域,融体操、音乐、舞蹈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新兴体育项目,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及群众喜爱;21世纪,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急剧发展,网上计算机和网上学校逐步推广和普及,是整个世界越来越网络化、智能化。本课题以体育专业健美操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作为研究内容,目的是将这两个发展势头良好的二者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推动健美操的发展、推广及教育教学,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寻求体育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健美操素材库的技术支持和内容安排、学生和教师使用前后教学现状、以及对学生教师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本人建立的健美操素材库进行教学实验,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健美操素材库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效果均优于数据库使用前的教学;健美操数据库的建立十分必要,基本上满足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使用简单,操作方便;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对历史素材的积累和保存,对新素材的吸取和推广;对新旧素材进行对比研究,增加了创编元素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
李新[7](2008)在《高校声像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认为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专业学习、人才培养、对外交流,以及校园多媒体、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和发展,对声像档案资源信息的需求,已日趋倍增。为此,本文对高校声像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了分析、探讨和研究,其目的是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建设和发展,师生读者的信息需求,提供丰富的声像档案资源信息。
陈慕瑶,周巧,朱琼芳[8](2008)在《多媒体技术在麻醉疼痛专科培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医院各个教学、专科培训中。本文在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麻醉、疼痛专科的专科操作及临床教学特点,提出多煤体技术在麻醉、疼痛专科培训中起到直观、易学、生动等作用,是麻醉疼痛专科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教育技术。
林思佳[9](2008)在《语言学概论网络精品课程文字部分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现有的语言学概论网络精品课程采用类似传统课程给出“课程大纲、每章的概要、相关教材的电子稿全文以及每章节后面的练习”等这样一种框架模式,缺乏教师如何设计教学和学习者如何学习,使得网络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语言学概论网络精品课程的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不仅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还要体现语言学概论学科的特色以及当代教育改革和教育理念的精神。本文结合申报精品课程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建设语言学概论精品课程进行探讨和研究。本论文运用文献、调查、系统、实验等研究方法,以彭泽润等主编的《语言理论》文字部分为主要建设对象,提出了语言学概论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丰富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内容,为系统推进语言学概论精品课程的教材内容和课程建设打下了基础。本研究符合教学改革的精神和教育教学规律,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科学与逻辑思维奠定基础,为高等学校汉语语言类学科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素材资源和具体操作实施方法。全文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分析了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精品课程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探讨和分析了语言学概论网络精品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制作网络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持。第三部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系统介绍了语言学概论文字部分的网络课件、资源库建设以及网络习题等。第四部分—在语言学概论网络精品课程制作的实践基础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和不足进行总结。
王琦[10](2008)在《东港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探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东港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与实践研究。我们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针对不同对象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把各层次培训对象实际需要作为培训工作中的侧重点,形成了东港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基本模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成果中,主要用事例证明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课程整合有机结合,与课程改革同步,最后我们也找出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东港市教师信息培训框架的设想。
二、VCD刻录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教材资料保存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CD刻录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教材资料保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pring框架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媒体资产管理研究 |
1.5 论文的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总体业务需求 |
2.2 系统功能分析 |
2.3 总体业务流程分析 |
2.4 功能流程分析 |
2.5 数据流程分析 |
2.6 系统硬件需求分析 |
2.7 其他需求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思想 |
3.2 系统设计原则 |
3.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3.4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5 系统应用架构设计 |
3.6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3.7 系统存储体系设计 |
3.8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3.9 数据库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开发环境配置 |
4.2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2.1 资源生产子系统 |
4.2.2 资源内容管理系统 |
4.2.3 查询检索应用系统 |
4.2.4 应用支撑管理系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方案 |
5.2 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
5.2.1 测试用例文化编目 |
5.2.2 测试用例资源导出 |
5.2.3 其余测试结果汇总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苏州市小学e-learning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目的和问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情境认知理论 |
(三)多元智力理论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若干概念的分析 |
(一)教育信息化 |
(二)e-learning的含义 |
(三)e-learning的构成要素 |
(四)e-learning的特点 |
二、E-LEARNING进展情况研究 |
(一)e-learning定量研究概述 |
(二)e-learning的影响因素 |
(三)e-learning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
三、实施E-LEARNING的策略研究 |
(一)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对策 |
(二)技术方面的相关对策 |
(三)e-learning的意义概述 |
四、发展趋势综述 |
(一)国内e-learning发展概况 |
(二)国外e-learning发展概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二、问卷的设计、回收与整理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发放 |
(三)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及资料的整理 |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访谈的实施 |
(三)访谈资料的处理 |
第四章 苏州市小学E-LEARNING现状及归因分析 |
一、苏州市小学数字化学习环境现状调查 |
(一)认识程度较高 |
(二)功能需求丰富多样 |
(三)技术环境有待改进 |
(四)参与者分析 |
(五)信息安全关注程度一般 |
二、苏州市小学E-LEARNING资源现状调查 |
(一)资源开发频率不高 |
(二)资源种类丰富多样 |
(三)资源实用性和适用性不高 |
三、苏州市小学E-LEARNING方式现状调查 |
(一)e-learning对学生和课程的适用性不强 |
(二)e-learning的教学使用频率较低 |
(三)e-learning促进情感发展的整体认同度较高 |
(四)e-learning促进能力发展的整体认同度较高 |
(五)e-learning发展障碍较多 |
第五章 苏州市小学E-LEARNING有效实施的策略 |
一、建设协同发展、稳定高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
(一)加大宣传指导力度,注重区域的均衡发展 |
(二)多主体协调合作,创建稳定高效的网络环境 |
(三)权责分明,共同维护信息安全 |
(四)多主体各司其职,共同促进学习环境的数字化 |
二、开发切实有效、组织优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
(一)提高开发频率,端正开发动机 |
(二)拓展资源来源,丰富适用性强的资源种类和形式 |
(三)优化资源平台,提高实用性 |
三、发展全过程、多角度、便捷有效的数字化学习方式 |
(一)因材施教,发挥e-learning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的作用 |
(二)“双导向+技术支撑”,扩大e-learning的课程适用性 |
(三)多方合作,促进e-learning从展示课走进常态课 |
(四)发展e-learning相关理论,促进教育技术与教学实际的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附录Ⅰ 访谈提纲 |
案例 1:焦点组访谈提纲(教师) |
案例 2:个别访谈提纲(管理者) |
案例 3:个别访谈提纲/团体访谈提纲(教师) |
案例 4:团体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Ⅱ 访谈实录 |
案例 1:焦点组讨论实录 |
案例 2:个别访谈实录(教师) |
案例 3:个别访谈实录(管理者) |
案例 4:个别访谈实录(管理者) |
案例 5:团体访谈实录(教师) |
案例 6:团体访谈实录(学生) |
附录Ⅲ 调查问卷 |
案例 1:苏州市小学e-learning的现状调查(教师卷) |
案例 2:苏州市小学e-learning的现状调查(学生卷) |
致谢 |
(3)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前提与假设 |
五、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六、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七、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义务教育均衡基本问题回顾与分析 |
第一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及其表现 |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分析框架及具体表现 |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
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引发的教育热点 |
第二节 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社会根源分析 |
一、供给矛盾 |
二、政策错位 |
三、经济投资失调 |
四、从教人员素质差异 |
第三节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
一、义务教育均衡的世界做法 |
二、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做法 |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 |
第四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策略与方法 |
一、国际组织关于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 |
二、我国政府制定的均衡发展的评估、督导框架 |
三、学者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分析 |
第一节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
一、作为生产力的信息技术 |
二、媒介技术变革与教育发展 |
三、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选择 |
第二节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机制 |
一、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机制一——基于虚拟、可复制资源的补偿与转移 |
二、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机制二——基于虚拟、快速延伸的资源共享机制 |
三、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机制三——基于虚拟时空的延伸、学习工具的创新 |
第三节 信息化资源:流动的资源 |
一、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解析 |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 |
三、虚拟教育资源供给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四节 时间—空间延伸:拓展的教育时空 |
一、教育时间—空间拓展历程 |
二、时空关系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
三、虚拟世界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五节 工具的拓展:深度学习的保障 |
一、技术支持的学习生态系统 |
二、作为学习管理工具 |
三、媒体承载与演示工具 |
四、信息处理工具 |
五、社群互动工具 |
小结 |
第三章 信息技术提升区域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基于案例的研究 |
第一节 信息技术提升区域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一)——基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案例分析 |
一、项目概述 |
二、项目基本情况 |
三、信息技术在项目中的作用 |
四、项目评价 |
五、项目改进方向 |
第二节 信息技术提升区域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广东省校际协作项目的案例分析 |
一、项目概述 |
二、项目基本情况 |
三、信息技术在项目中的作用 |
四、项目评价 |
五、项目改进方向 |
第三节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的案例分析 |
一、项目概述 |
二、项目基本情况 |
三、信息技术在项目中的作用 |
四、项目评价 |
五、项目改进方向 |
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信息技术支持的未来学校:图景与行动 |
一、学校变革 |
二、未来学校 |
三、行动计划 |
第二节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显性制约因素分析 |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二、信息化领导力的制约 |
三、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制约 |
四、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制约 |
五、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制约 |
六、技术支持体系的制约 |
第三节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隐性制约因素分析 |
一、人性——“经济人”思维的影响 |
二、教育文化——文化基础的制约 |
三、路径选择——路径依赖与路径创新的冲突 |
小结 |
第五章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体现状及主体拓展的建议 |
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体状况 |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体定位现状及其问题 |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体拓展的建议 |
第二节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策略与方法——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建设 |
一、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解析 |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形成基础 |
三、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建设模式 |
四、云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的教与学 |
第三节 义务教育校际信息化资源流动现状及建议 |
一、义务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 |
二、义务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流动分析 |
三、推进义务教育校际信息化资源流动建议 |
第四节 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现状及政策建议 |
一、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发展状况 |
二、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意见 |
研究成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情况 |
(4)临床麻醉疼痛专科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规范各项临床麻醉专科操作流程 |
1.1 内容的选择 |
1.2 各项操作所需设备及形式设计 |
1.3 培训形式 |
2 成立网站, 资源共享 |
3 健康宣教 |
4 专科培训体会 |
(5)承德医学院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的现状分析 |
1.1.1 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的应用背景 |
1.1.2 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 |
1.1.3 目前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 |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本篇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功能需求 |
2.2 系统的业务分析 |
2.2.1 系统课件资源库的管理 |
2.2.2 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和共享 |
2.3 系统业务工作的流程 |
2.3.1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 |
2.3.2 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与管理 |
2.3.3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
2.4 系统的技术需求分析 |
2.4.1 系统将实现的线路图 |
2.4.2 系统的拓扑结构图 |
第三章 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1 系统的总体规划 |
3.1.2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3.1.3 系统功能设计 |
3.2 系统的详细设计 |
3.2.1 备课子系统设计 |
3.2.2 授课子系统设计 |
3.2.3 复习互动子系统的设计 |
3.3 承德医学院资源共享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
3.4 承德医学院资源共享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施 |
3.4.1 承德医学院资源共享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3.4.2 系统关系模型 E-R 图 |
3.4.3 数据库的实施及数据表的设计 |
第四章 系统的实现 |
4.1 备课子系统的实现 |
4.1.1 登录承德医学院备课子系统 |
4.1.2 演示文档教学资料的管理 |
4.1.3 视频录像处理(包含 VCD 视频) |
4.1.4 Flash 动画文件的处理 |
4.1.5 Flash 动画视频文件的删除 |
4.2 授课子系统的实现 |
4.2.1 登录承德医学院授课子系统 |
4.2.2 演示文档及教学资料的管理 |
4.3 多媒体互动与复习子系统的实现 |
4.3.1 课件资源库文件的下载 |
4.3.2 系统提问及解答系统的实现 |
第五章 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的测试 |
5.1 系统测试目标 |
5.2 系统测试环境 |
5.3 资源共享系统测试内容和测试结果 |
5.3.1 SQL SERVER 2003 数据库的安装与配置 |
5.3.2 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软件的安装与测试 |
5.3.3 备课子系统模块 |
5.3.4 授课子系统模块 |
5.3.5 多媒体互动与复习子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体育院系建立健美操素材库对教学影响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关于计算机教学几个概念的界定 |
1.2.1 多媒体CAI 课件 |
1.2.2 计算机数据库 |
1.2.3 多媒体教学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现状分析 |
2.1.1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
2.1.2 关于高校健美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
2.1.3 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研究 |
2.1.4 关于利用现代技术指导健美操教学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体育教学方法 |
2.2.2 国外高校利用网络教学的现状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调查访问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健美操素材库的评价与分析 |
4.1.1 建立健美操素材库指导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
4.1.2 建立健美操素材库的技术条件与内容设计 |
4.2 体育院系建立健美操素材库对教学的影响 |
4.2.1 健美操素材库使用前后教学现状分析 |
4.2.2 建立健美操素材库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4.2.3 建立健美操素材库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
4.3 体育院系建立健美操素材库对教师的要求 |
4.3.1 提高自身素质,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
4.3.2 落实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与内容 |
4.3.3 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创造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实现健美操素材库的构想 |
5.2.2 正确使用健美操数据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7)高校声像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声像档案资源简略 |
2 高校声像档案资源概略 |
2.1 按其记录信号的不同, 分为3种类型 |
2.2 按声像档案资料的用途又可分为 |
2.3 按声像档案资料的性质还可分为 |
2.4 就其提供方式的特点来分 |
3 高校声像档案资源的采集范围 |
3.1 党政活动类 |
3.2 教学类 |
3.3 科研学术活动类 |
3.4 外事活动类 |
3.5 产品、仪器设备类 |
3.6 体育类 |
3.7 艺术类 |
3.8 校园建设类 |
3.9 获奖类 |
3.1 0 人物类 |
3.1 1 学校各有关部门参加科工贸活动形成的声像材料 |
5 高校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 |
(8)多媒体技术在麻醉疼痛专科培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规范各项麻醉专科操作流程 |
1.1 制作内容的选择 |
1.2 各项操作所需设备及形式设计 |
1.3 培训形式 |
2成立网站, 资源共享 |
3健康宣教 |
4专科培训体会 |
(9)语言学概论网络精品课程文字部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1.1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1.1.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步骤 |
1.3 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 |
1.3.1 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
1.3.2 精品课程性质研究 |
1.3.3 精品课程建设微观研究 |
2 语言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技术 |
2.1 语言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和问题 |
2.1.1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发展现状 |
2.1.2 语言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
2.1.3 语言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问题 |
2.2 语言学概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 |
2.2.1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思路 |
2.2.2 精品课程网站制作过程 |
2.2.3 精品课程网站制作工具 |
2.2.4 精品课程课件制作 |
2.3 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多媒体辅助 |
2.3.1 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 |
2.3.2 精品课程建设中多媒体技术的利用 |
2.4 精品课程媒体工具和平台 |
2.4.1 精品课程媒体工具 |
2.4.2 精品课程建设平台 |
2.4.3 天空教室精品课程制作工具使用方法 |
2.5 精品课程的素材库和语料库 |
2.5.1 教学素材与教学素材库 |
2.5.2 教学素材库的定位 |
2.5.3 教学素材库的现状分析 |
2.5.4 教学素材的结构组织 |
2.5.5 语料库的使用 |
2.6 精品课程的界面设计 |
3 语言学概论网络课程使用技术 |
3.1 网络课件制作的工具和方法 |
3.1.1 PPT的主要技术 |
3.1.2 FlashPaper和FlashPoint的应用 |
3.2 课件交互功能的设计制作 |
3.2.1 PPT制作动感按钮 |
3.2.2 制作下拉式菜单 |
3.2.3 用VBA实现课件中的智能交互 |
3.3 动画和音视频的制作 |
3.3.1 字幕式片头片尾 |
3.3.2 字幕式片尾的制作 |
3.3.3 插入控件和对象播放Flash和视频 |
3.4 放映调试与打包转换发布 |
3.4.1 放映网络课件 |
3.4.2 打包转换发布 |
3.5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与发布 |
3.5.1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技术标准 |
3.5.2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与发布 |
4 文字部分网络教材 |
4.1 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 |
4.1.1 文字学属于语言学 |
4.1.2 文字记录口语 |
4.1.3 文字不是书面语 |
4.1.4 本节内容小结 |
4.2 文字的类型 |
4.2.1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
4.2.2 语素文字 |
4.2.3 音节文字 |
4.2.4 音素文字 |
4.2.5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字 |
4.2.6 本节内容小结 |
4.3 笔画 |
4.3.1 形素和形位 |
4.3.2 形征 |
4.3.3 笔画的类型 |
4.3.4 本节内容小结 |
4.4 字 |
4.4.1 字是文字的基本单位 |
4.4.2 部件 |
4.4.3 字素和字位 |
4.4.4 本节内容小结 |
4.5 文字系统 |
4.5.1 文字系统的内容 |
4.5.2 字组和词式书写 |
4.5.3 字的大写和小写 |
4.5.4 字的顺序 |
4.5.5 标点符号 |
4.5.6 语境形变 |
4.5.7 本节内容小结 |
4.6 文字的技术转换 |
4.6.1 一般文字代码 |
4.6.2 电脑文字代码 |
4.6.3 口语的速记符号 |
4.6.4 本节内容小结 |
5 文字部分网络练习与考核 |
5.1 考试方法和要求 |
5.2 语言学概论考试试题库建设构想 |
6 结论 |
6.1 文字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 |
6.1.1 教学设计理念的创新 |
6.1.2 课件教学的创新 |
6.2 文字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东港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理论依据 |
(一) “四大支柱”教育理论 |
(二) 指导教学理论 |
(三) 建构主义理论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基本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调查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进展 |
第三章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发展 |
一、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 |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 |
(一) 信息技术提供了多形式的教师培养 |
(二) 信息技术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保障 |
(三)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
(四) 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
三、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情志的影响 |
第四章 东港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及工作实践 |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任务 |
二、从实际出发,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五年规划 |
(一) 培训内容 |
(二) 培训考核 |
三、构建多元培训模式,探索县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新途径 |
(一) 校长培训模式 |
1. 行政支持 |
2. 短小精悍 |
3. 目标明确 |
4. 淡化技术 |
5. 结合工作 |
6. 逐一考核 |
(二) 学科教研员培训模式 |
1. 技术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 |
2. 技术培训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
3. 技术引领与自我培训相结合 |
4. 技术培训与资源建设相结合 |
5. 技术提高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
(三)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 |
1. 以技术培训为突破口 |
(1) 采用菜单式自由选择培训内容 |
(2) 任务驱动,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 |
2. 以教学业务培训为核心 |
3. 以实践锻炼为载体 |
(1) 采用项目管理的思路,自主开发网站 |
(2) 发挥辐射作用,组织校本培训 |
(四) 非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
1. 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为起点 |
2. 以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为切入点 |
3. 以学科研修为培训的主战场 |
第五章 东港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课程整合 |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 |
(一) 化抽象为直观 |
(二) 动态模拟,弥补时空局限 |
(三) 虚拟实验室 |
(四) 丰富扩充课程资源 |
(五) 专题教学网站 |
(六) 促进探究式学习 |
三、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
(二)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 |
(三) 重视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培训 |
(四)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 |
(五) 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 |
第六章 东港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课程改革同步 |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
(一)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 |
(二) 创设教学情境,唤起情感共鸣 |
(三) 寓教于乐,记忆深刻 |
二、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
(一) 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有效的个体疏导 |
(二) 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情景诱导 |
(三) 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操作辅导 |
(四) 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监控指导 |
(五) 强化教师自身素质 |
第七章 东港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
一、对教师信息技能内容理解的不一致 |
二、重技术、轻理念 |
三、重学习、轻应用 |
四、重培训、轻科研 |
五、重眼前,轻规划 |
六、培训运作方式过于整齐划一 |
七、培训课程需要及时更新 |
第八章 完善东港市教师信息培训框架的设想 |
一、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确定内容 |
二、任务驱动,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
三、注重素养,提升理念,重在设计 |
四、科研引领,学科整合,提高实效 |
五、过程评价,实绩跟踪,人性评价 |
六、突破时空,体现个性,网络培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VCD刻录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教材资料保存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pring框架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月. 吉林大学, 2017(04)
- [2]苏州市小学e-learning的现状调查[D]. 李敏. 苏州大学, 2016(01)
- [3]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 张国林.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8)
- [4]临床麻醉疼痛专科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J]. 陈慕瑶,陈娜,陈旭素. 卫生职业教育, 2012(19)
- [5]承德医学院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亮.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6]体育院系建立健美操素材库对教学影响的分析研究[D]. 邵洁.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5)
- [7]高校声像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李新.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12)
- [8]多媒体技术在麻醉疼痛专科培训中的应用[J]. 陈慕瑶,周巧,朱琼芳. 现代医院, 2008(08)
- [9]语言学概论网络精品课程文字部分建设研究[D]. 林思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10]东港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探索与实践[D]. 王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