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辉[1](2021)在《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重点监测地区产科服务提供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重点监测地区助产医疗机构产科服务提供情况、产科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产科卫生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和配置效率及其变化趋势,发现目前产科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新形势下产科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4-2019年在重点监测地区开展的三个连续的中国—世卫组织双年度合作项目收集的监测数据,对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我国四个监测城市产科服务提供情况、产科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数据包络分析对产科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进行评价。结果2013-2019年重点监测地区产科门诊量和活产数均呈逐步增长趋势,并在2014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随后增长趋势放缓,逐渐接近新生育政策调整前水平。2014-2017年“政策性二孩”活产数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2017年达33.9%。2016-2019年高危产妇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达66.4%。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门诊量和活产数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年分别达到72.1%、72.8%;其他类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门诊量和活产数则呈逐年降低趋势。2013-2019年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实际开放床位数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2.1%,以公立三级和民营助产医疗机构增加为主。不同类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在2014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最高,均在90%以上,2014年和2016年均超过100%;公立二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在59.6%-80.9%之间、民营和公立一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在42.7%-63.5%之间。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重点监测地区以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医师数最多,2019年达到了 57.9%,但每千活产产科医师数仍低于公立二级及以下助产医疗机构。随着新生育政策调整,除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外,产科医师工作负担均下降;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医师日均门诊和日均住院负担最重(9.3-10.9人次、2.4-2.5床日),其次是公立二级助产医疗机构(7.8-9.0人次、1.9-2.1床日)、公立一级和民营助产医疗机构(3.7-7.1人次、0.6-1.3床日)。公平性分析显示,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床位和产科医师按常住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均小于0.3,按人口密度分布的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均超过了 0.6。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新生育政策调整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有规模偏大和偏小并存等问题。结论本研究显示,新生育政策调整初期重点监测地区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和产科医师均呈现不足状态,但及时得到了补充,满足活产数增加的需求。2017年以后,除了公立三级外,其他类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和产科医师工作负荷均明显降低,产科卫生资源利用不均衡问题越来越明显。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地理公平性较差、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规模过大和过小等问题。同时,重点监测地区高危孕产妇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挑战。建议各监测城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辖区内产科卫生资源,加强公立二级及以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并倡导孕产妇根据妊娠风险等级选择相应级别的助产医疗机构接受孕产期服务。
李枞[2](2021)在《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是世界各国采取行动优先应对的四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具有患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群年龄跨度大、并发症种类多且风险高、易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等特点。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多学科综合系统分析的方法,以全球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流行趋势以及相关卫生支出为背景,呈现我国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严峻形势,即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且65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也是居于首位,但人均医疗费用偏低,且存在医疗不公正的现象。阐述本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包括对公平、公正、正义的概念辨析,并在本研究框架下界定医疗公正以及健康公正。阐释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在分析作为公平的正义和正义的原则基础上,探讨罗尔斯正义论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可借鉴性。论述丹尼尔斯的医疗保健公正理论,包括平等主义的公正观、医疗保健公正的原则、程序的公正。最后,提出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公正意涵及其基本原则,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基本原则包括糖尿病的基本医疗保险平等原则、获得针对糖尿病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机会平等原则、满足糖尿病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以外其他需求的差别原则、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道德自觉原则。分析了糖尿病医疗保健过程中不公正的表现。首先,分析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对象的社会分层,指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由于身份不同也会导致享有不同的医疗保障待遇,但这却不符合社会阶层界域中社会公正的基本规则。再从健康权视角论述基本医疗保障对象的社会分层是对糖尿病患者平等健康权的挑战。其次,根据优质医疗资源的分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论证符合糖尿病健康管理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从而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糖尿病医疗保健中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情况存在差异,说明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稀缺挑战了糖尿病患者机会平等。再次,从个人健康投资及其影响的理论研究入手,分析医疗保健支出能力对个体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并强调糖尿病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公平和医疗保健市场的获得方面的公正性受到挑战,特别是难以实现丹尼尔斯构想的公正医疗保健市场的第二层次,即患者缺乏为其他医疗需要而投入的自愿的私人保险市场的能力。最后,剖析糖尿病可能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药物指导、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运动干预、医患沟通、社区健康干预、个体的道德责任等,指出公正获取上述因素的机会受到阻碍,会出现丹尼尔斯所谓的“人们实现特殊选择和人生任务的能力以及幸福就会减少”;以及如果糖尿病患者个体失去健康道德自觉,则会对该领域内其他个体的健康公正形成挑战,从而影响对医疗公正性的追求。面对上述种种糖尿病医疗保健中的公正性问题,进一步分析其成因。首先,论述社会公正是公共生活领域及其公共结构的基本价值诉求,指出公正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亦符合这一价值诉求,但我国目前根据基本医疗保障对象不同进行的社会分层导致公正地保障糖尿病患者“福宁”和“福利”的获取难以实现。其次,根据糖尿病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以及我国糖尿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存在资源配置层次不均衡、资源配置城乡“二元化”、资源配置区域不均衡等问题,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与需求之间难以达到平衡。再次,论述糖尿病的健康管理要素包括健康教育、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培养良好的自我行为、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监督作用,指出由于不同群体的糖尿病患者在健康管理能力及保障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糖尿病医疗保健的效果不同。最后,基于我国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政府对糖尿病医疗保健的投入不均衡以及对各部门的协调与监管责任缺失,论证糖尿病管理中政府责任缺失。提出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实现策略。第一,提出实现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制度公正,通过政府制定以同等的福利惠及全体成员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糖尿病患者公正地享有健康权、治疗权等权利,均等化地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具备自我健康管理的义务,公正地分配医疗卫生资源,论证制度道德化的可行性。同时,正视不同群体的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天然差别,提出以补偿原则缩小彼此间的差距。第二,通过实现基本医疗保险“普惠而适度”和“三保合一”、取消城乡居民医保“一制多档”、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加强医保政策的基层倾斜,逐步实现糖尿病患者基本医保待遇的统一。第三,鉴于我国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存在的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提出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联体管理模式的应对策略。第四,主张应特别关注糖尿病患者中的弱势人群的权益,为防止其受到不公正的医疗待遇,提出减弱家庭灾难性支出的风险的对策,同时还要保障健康饮食供应、鼓励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第五,在糖尿病的管理中,政府的职责不可或缺,因此应通过增加对糖尿病管理的财政投入、加强糖尿病医疗保健领导体制建设、完善糖尿病健康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糖尿病医疗保健工作,强化糖尿病管理中的政府职责。
傅佩佩[3](2021)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家庭医生,又称为全科医生,其职责是为居民提供健全、有效、连续、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被视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2016年,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在我国全面正式全面启动。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起步阶段,该制度目前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上述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与签约服务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居民签约率低、知晓率低、家庭医生履约率低和签约服务质量不高等。同时,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在不同地区还相当不平衡。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卫生基础较差、信息化建设薄弱、人力资源匮乏,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等传统因素,致使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众所周知,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维护我国广大县域居民健康的重要任务,而且农村卫生一直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关注,因此,选取合理的样本地区展开调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于做好我国农村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山东省相关地市作为研究样本地区,因为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占全省总人口数量一半以上,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以山东农村地区为样本,通过聚焦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展开研究,对于切实推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良性发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重要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并非水到渠成,而是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也受到多个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激励措施、考核与监管;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及水平、机构定位及分工;居民个体层面的认知、态度、动机、协作配合情况等。从理论层面来讲,委托代理理论能够建立起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可以发现最优的激励措施。将委托代理相关理论运用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和实施策略分析中,建立家庭医生、居民和政府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从新的视角推导和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可以为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而基于制度及供需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以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提升与优化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实际的建议,也可为全国其他农村地区提供经验做法或运行模式方面的参考借鉴。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山东省农村地区现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供需双方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政策实施的偏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设计,探讨山东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如何通过资源保障、监管考核机制、筹资支付机制和问责机制影响政策运行的结果和利益方的行为,最终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目的包括:(1)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论分析框架;(2)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以及供、需双方实施现状,探索关键问题影响因素;(3)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分析政策实施的偏差和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4)提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政策性建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现场调研数据来源于2018年5月7日——24日开展的“山东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调研。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签约服务实施情况,此次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选取了淄博市、聊城市和滨州市已经推行家庭医生签约的6县(沂源县、桓台县、茌平县、东阿县、惠民县和无棣县),从机构和个人两个层面,就当地农村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运行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卫生院和卫生室基本药品供应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签约服务政策工具等;家庭医生服务提供能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情况、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等;居民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以及健康需求等信息。本研究的分析过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山东省和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和制度安排进行归纳和总结,资料主要来自样本地区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文献,以及对样本地区机构的调查数据。第二部分是从供方和需方的视角对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等,探究供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及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测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最后构建基于居民个体、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多水平分层模型,全方位探索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因素。第三部分结合定性访谈资料,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根据政府和家庭医生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家庭医生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对筹资支付机制、奖惩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进行分析,找出签约政策实施的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综合制度分析框架和政策执行的偏差提出完善签约服务制度的策略性建议。本研究采用SPSS 22.0和Stata 14.2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离散选择实验;采用QSRNvivo 8质性分析软件分析定性访谈资料。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是:由政府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指导意见,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政府通过委托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务人员共同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政府通过支付、考核、和监管等激励措施,确保签约服务提供机构和家庭医生提供合格的签约服务,提高签约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山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用“1+1+1”服务模式,即家庭医生团队依托县域医共体,由村医、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医院医生构成。一般由乡镇卫生院医生担任队长,村诊所医生是签约服务具体提供者。居民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选择签约服务包,接受签约团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研究发现,目前政府在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运行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资源配置失衡,综合性的服务提供可及性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还不完善。76.67%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实现将居民健康信息与上级医疗机构共享;55.09%的村诊所存在基本药物短缺现象。(2)双向转诊制度尚未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少连续性。大部分村诊所医生获得的上级医院相关工作支持不足。基层家庭医生欠缺专科医疗资源、转诊资源、临床经验与技能。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现状签约服务供方运行现状:目前样本地区签约服务供方,即家庭医生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主要存在服务水平低下、工作负荷及压力较大、收入及薪酬感知较低、整体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村诊所家庭医生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有1%的村医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家庭医生只有乡村医生证(76.29%),家庭医生中参加过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者仅占34.32%。仅有22.51%的家庭医生取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只有15.50%的家庭医生认为其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家庭医生工作的需要,超过80%的家庭医生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指标,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家庭医生工作量偏大,平均每人每天工作11小时、管理超过1500人,93.36%的基层医生自我感知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后工作量增加;家庭医生待遇普遍偏低,仅有12.18%的家庭医生认为薪酬与其工作匹配,且卫生院与村诊所家庭医生存在收入差距;(3)家庭医生满意度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职称、收入、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县医院技术支持等在5%的水平上显着。针对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结果如下:(1)签约率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感差,“签而不知”、“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概率仅为23.8%;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低,55.69%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签约服务;居民被动签约现象普遍;居民不愿意签约是因为不信任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担心乱收费,认为没必要。(2)居民离散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诊疗水平高(β=2.39)、服务态度好(β=1.39)、基本药品可获得性高(β=0.63)和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β=0.45)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签约概率模拟结果表明,签约率与费用关联度很高,签约费用从200元降至免费,签约概率将提升至84%。(3)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居民个体层面上,受教育水平越高(OR=1.7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1.39)、及患有多重慢病(OR=1.53)的居民越愿意签约;在村级层面上,较好的村卫生室信息化程度(OR=1.31)有着更高的签约概率;在镇级层面,卫生院基本药物供应充足(OR=1.53)、信息化程度较好(OR=1.28)、参加过家庭医生相关培训(OR=3.19)以及中心卫生院(OR=1.92)都与较高的签约概率相关。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和归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主要表现在:(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不匹配,即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没有通过现有的签约服务提供得到响应和满足;(2)供方激励扭曲,即现有的筹资支付、监管考核制度导致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低、签约服务“重量轻质”。制度实施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安排无法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制度安排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包括:首先,政府对签约制度运行保障作用失灵,信息化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人才培训不完善,导致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质量纵向不平等,降低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其次,居民无法自由选择签约团队,造成团队之间缺乏竞争,不利于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满意度,造成居民服务获得感低。问责机制方面,政府对家庭医生奖惩兑付、监管考核缺失、激励不足,降低了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意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的制定依据缺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服务包定价不规范、服务内容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签约率不高、“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最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是一种原则性协议,对家庭医生的行为约束力有限。代理人问题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源于多代理人和共同代理两个方面。首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多个代理人,政府对家庭医生的职责、考核、奖惩标准不清晰,导致了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之间缺少合作,尤其是上级医院的医生对基层医务人员缺少业务指导,极易导致“搭便车”现象,降低了委托人的总体效用,造成了签约服务的协同性不高,背离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目标。第二,家庭医生是政府和居民的共同代理人,政府相对于居民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如果政府和居民交付给家庭医生的任务目标不一致,家庭医生将选择强势的委托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降低了共同代理效率。目前,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政府将工作量(签约合同的数量、覆盖面)作为考核支付家庭医生的标准,与居民所偏好的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医生会选择首先完成政府制定的工作考核目标,而忽视了对提升服务质量的努力。这就导致家庭医生服务重量轻质,供需不匹配,居民获得感低。结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运行效率,需要政府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签约服务的政策保障。目前,政府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呈现多代理人的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无论是对签约团队整体还是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均尚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团队内部代理人互相中立,团队之间缺乏促进发展的良性竞争。政府没有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和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相关制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家庭医生没有将最大化签约居民的利益作为目标,家庭医生没有准确识别居民的签约选择偏好和健康需求,从而导致了家庭医生的行为背离了委托人居民的利益目标。此外,监督和信息公开渠道的缺失致使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相互问责机制的缺失,也加剧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政策建议为了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签约服务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切实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做到“资源下沉”,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3)完善家庭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保障。4)建立可持续筹资机制,提高居民自付比例,为签约服务提供资金支持。5)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明晰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责。6)实行按绩效支付,引导家庭医生团队之间竞争,提升签约服务运行效率。7)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建立相应问责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8)对签约服务进行合同式管理。创新点和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突破以往单一研究视角,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三个核心主体,即政府、家庭医生、居民的视角出发,立足山东省实际,通过对政府运行保障、筹资支付、监管考核与问责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化策略;2)研究思路方面,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以及战略购买等经典理论为依据,构建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化分析框架,聚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涉及的政府和家庭医生、居民和家庭医生这两个核心委托代理关系,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的偏差,揭示偏差产生的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理论科学依据;3)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科学测度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偏好、并利用多水平分层模型从供、需双方研究居民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定性分析,验证和深入解释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偏差和原因,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在现场数据获得方面,数据仍旧存在一定偏倚。例如,样本平均年龄偏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纳入更多的样本,以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2)由于离散选择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对于纳入属性的数量、水平固化了被调查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意愿,而无法反映其他属性对其选择偏好的影响;3)本研究仅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地点,因而研究结果的外推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栗子凡[4](2020)在《包头市Z医院床位资源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医院床位的配置与利用是医院的大事,配置的多少关系着医院规模的大小,病床使用效率的高低与医疗质量有关,同时也对临床科室的医护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工作效率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床位资源配置差异较大,存在床位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床位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床位的利用效率和公平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卫生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从包头市Z医院床位资源出发,对床位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情况进行合理探讨,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原因,得出各临床科室的床位资源的科学评价。在本次研究中,利用了 2019年Z医院的统计报表中临床科室的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等数据,建立起Z医院病床效率指数与病床利用模型,得出医院床位运行状况;依据各科室出院人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病床工作日、病床周转次数等数据,采用“归一分析法”和“床位利用模型”,评价Z医院2019年的床位工作效率和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通过“病床工作效率指数”计算Z医院各临床科室开放床位数量的95%置信区间,判断其是否需要调整,床位配置数量是否合理,从而为医院决策者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通过结合医院床位配置的相关理论,合理规划床位减少浪费,将重规模、轻内涵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提高床位的利用效率和管理高效的发展模式。加强床位资源配置的研究,分析政策、人才、技术在医院运营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更加合理配置各临床科室的规模效益,提高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避免医院床位配置中浪费与不足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医院病床的建设转变为注重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内涵建设转变。医院管理者可参考本研究结果,了解本院的床位配置情况,找出问题及原因进行改进,从而更合理的配置床位资源。同时,对医院全面调动卫生资源并改善社会和经济效益产生积极影响。
夏敬[5](2019)在《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昌盛的重要标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健康权的保障,是各国政府重要的社会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人口总量达13.93亿,其中,农村人口占比41.48%。医疗卫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的民生事业,为广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改革基本原则中提出:向全民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①,”确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中央部署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正在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向整体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均等地提供是现代文明政府的重要职能,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身份高低、收入水平如何,均能依据自身的需求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是基于公平正义原则提出的一项公共性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城乡二元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由于政府投入、城乡医保制度、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在很多方面仍呈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无论是医疗卫生费用的筹资、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医疗保障水平乃至健康消费等方面均表现为城乡的不均等。这种不均等不仅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医改的当下,让城乡人民如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均等化的内涵、发展逻辑、测量评价、原因分析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做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围绕着所构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及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九个章节,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1、2章,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在阐述了论文的立题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内涵、属性、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公共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及共享发展理论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支撑理论。为本论文的主题研究提供经度与维度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即文中的第3、4、5章。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回顾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依据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从卫生筹资,资源配置,服务利用,质量与效率、健康水平等多项指标综合考量,构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和各年度的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均等化水平)。同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的可代表性(参照性),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了定量评价与相关分析。同时在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把握的基础上,探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成因。重点从国家发展战略、医疗卫生财政制度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度根源探究了造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第三部分,即第6章。基于我国目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尚不均等的现实,依据本人对我国某地区(D市)农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诉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实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供给方面,侧重对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与保障水平等制度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的考察。在需求方面,则注重对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新农合以及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满意度的调查。以点概面,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尤其是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提供有针对性建议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对策和建议部分。即文中第7、8章。在借鉴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立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提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念,并重点从财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提炼基本观点和建议,对全篇论文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本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一是强调公平公正的立场与原则,站在统筹城乡、共享、发展的视角,思考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卫生正义价值的创新理论支持和阐释。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类的经济及一切活动都将面临着选择,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保障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而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较为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各个国家政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人员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素以供需矛盾突出饱受争议。在我国,医疗资源呈现出优质的医疗资源稀缺,而基层的医疗资源闲置的双重性。如何以共享经济发展的内核,促进医疗资源在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更好的优化配置,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无疑是对医疗供给侧改革,国家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落地的有力推动,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二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家发展理念、总体规划与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着均等化的实现。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进程,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从动态的角度,予以认识与判断。试图从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设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三是在文献综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农村地区做实地调研,从供需角度,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有了更直观、更明确、更清醒的认识。调研结果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显着。但是,应该看到,现阶段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尚有较大差距。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权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尊重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现实利益诉求,加强财政支持、医疗卫生等配套改革,合理优化配置农村的卫生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可及性。当然,由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涉及到人口学、社会学、健康经济学,卫生管理学、政治学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尽管已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对相关主题的文献和理论梳理仍旧存在着不足,论文的理论广度与深度尚有待提升。同时,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涉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边界不清、内容交叉,加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城乡边界问题,与此相关联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统一,尤其涉及到乡乡村村最基层的城乡对比基础数据更为缺乏,这对准确把握和测度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并予以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人所构建的均等化指标体系,或许尚不能完全反映均等化的全貌。同时,基于我国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地区间、城乡间、甚至人群间差异很大,同时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新医改密切相关,涉及到财政、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多部门的配合联动,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本人也及时做了跟进,但是,围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题,提出因地制宜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的政策建议,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健康中国 2020、2030.......!
从汝敏[6](2019)在《深化医改背景下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得到飞跃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健康意识逐步加强。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作为医疗保障体系重要一环,其合理程度关乎到城乡居民生命健康权的保障。但纵观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整体情况,存在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其中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人均病床数、人均医师数、医疗卫生事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等有较大差距。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促进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以及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接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上的差异。合肥市在全国合理配置城乡医疗资源的大背景下于2017年出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其中指出了当前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作为社会、居民关注的焦点,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立足于深化医改阶段,梳理了全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整体情况,进而研究合肥市当前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现状。首先实际考察了当前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整体情况,继而以选取的五家城乡不同级别的医院作为资料来源地,对合肥市城乡医院医疗资源配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受访居民的150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理清城乡居民实际就医习惯和实际需求,考察居民对所在就诊医院服务的满意度。在分析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存在整体投入水平偏低、城乡配置区域不均等、配置体系不健全、居民医疗保障意识不强等问题。笔者在整理问题的同时,结合国内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发展经验,提出要抓住深化医改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利用好新形势新政策,通过促进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均等化、建设符合实际发展的卫生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政府责任等举措来合理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同时提出补充合肥市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储备、增加乡镇地区医疗资源丰富度、提升城乡医疗机构资源利用效率等举措完善当前合肥市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整体格局。
王希臣[7](2018)在《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疗卫生资源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资源。如何公平、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是关系到卫生事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问题。因此,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手段,是当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的重点。天津市位于渤海之滨,是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也是新确立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城市居民健康水平作为衡量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与城市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配置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还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均衡,政策依赖性较强,市场环境适应能力差;基层医疗机构职能弱化,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推行力度不够;市场化手段运用不足,供需矛盾未得到有效解决;机构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限制服务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结合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以《天津市卫生计生统计年鉴》数据资料和问卷调查相关资料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数据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的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国内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有关经验,提出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内外部需求。同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行分析,结合对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关于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体系,促进社会资本办医和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推行,加快建设“健康天津”打下坚实基础。
马伟玲[8](2017)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义问题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政治学家无不高度关注分配正义。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制度的设计虽然具体表现在制度和体制的安排,但本质上是分配正义论的一种体现。因此,本文遵循“有的放矢”原则,以分配正义的政治学研究之“矢”来射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之“的”,将这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基本国策,事关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事关“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局的重大实践问题与政治学的正义理论研究直接关联分析,在全面梳理比较各种正义论基础上,得出科学的和可行的正义理论,进而将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起来加以解答。自从福柯将“生命政治学”几乎看作是研究正义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政治学领域以来,阿伦特、阿·甘本继续这一领域研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引发了世界学者关注生命权力与国家政治之间关系,因而将生命权和健康权放在正义研究的政治学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每一个重要推进,几乎都能更有效地促进我们对于政治学有关正义理论内涵的思考。本文就成为一座连结政治学正义论研究与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研究之间的桥,让两者在相互转换中彼此促进。健康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是人的生存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义的卫生资源配置,就是在空间上得到合理布局和配置,解决不平衡、不平等问题,体现在对卫生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各类社会主体地位与占有比例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卫生资源配置高度体现出一个国家对卫生事务进行谋划、决策和执行的水平,表现出其为公众提供卫生服务和建立健康保障体系公共管理活动的能力。社会正义是当代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观念,卫生资源的正义配置,不仅仅是卫生正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保持内部稳定统一的政治要求。追求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是人们共同努力的方向,由此而来的分配原则的起点应该是建立在卫生正义基础之上。让有限的卫生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在不同的社会和制度安排情境下,坚守卫生资源正义分配的价值导向,正义配置卫生资源以推进和保障居民健康,实现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城镇化正在将一个“乡村中国”转变为“都市中国”。2016年末,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7.35%。据预测,未来10-15年间,中国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70%以上,由此,我们的研究聚焦城市,不仅要关注乡村人口如何进城,更要关注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后,城市的制度是否为所有进入城市的人口提供了公平的、包容的、正义的公共产品,特别是保障他们生命健康的卫生资源公共产品。生命健康是所有城市居民的第一需要。保障生命健康的卫生资源公共产品应该是第一公共产品。这一公共产品的配置是否实现正义,是否实现公共产品配置的均等化,如何通过卫生资源配置制度的有效设计和改革来达成正义目标,就成为本文研究的主题。中国的卫生事业改革路程漫长、举步为艰。卫生事业改革直接影响人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关系民生、关乎人的自由发展,一直是社会大众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卫生资源是开展卫生工作、发展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要素,卫生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关系到卫生服务系统整体的结构和运作效率,更是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成效与成败中一直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令人欣喜的是:与全面小康社会决胜战略相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战略,把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纳入到一个整体战略规划之中。对我们的研究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鼓舞。然而,要落实这一战略,还有许多事关方向的正义理念问题需要研究,许多相关的具体方案、规划和政策需要探索。因此,文本的研究更加显得迫切和重要。研究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首先需要全面梳理相关理论资源。本文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中外古今正义理论及其城市对于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的相关意义、公共产品理论及其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中的运用、差异性社会理论及其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中的适用意义、社会保障理论及其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中的具体显现,等等。正义思想与人类一样古老。远古时代人们在氏族和部落内外交往中就产生了正义思想,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因而具有历史性、派生性、相对性和阶级性。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外正义思想变迁的脉络,从古希腊罗马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近代马基雅维利、莫尔、康帕内拉、休谟、卢梭、葛德文、欧文、康德、黑格尔,再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当代的新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社群主义者桑德尔等等。中国古代的儒、道、佛、墨等学派都有自己的深厚的正义思想。这些正义思想资源的合理成分,都对于今天研究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基本的善起到积极的理论借鉴意义。公共产品理论从休谟起始,经过亚当·斯密、潘塔莱奥尼、马左拉的系统开拓,进展到维克塞尔-林达尔模型,在经过保罗·萨谬尔森和詹姆斯·布坎南、蒂布特等人的深度挖掘,逐步成熟。这一理论对于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的性质和特点的揭示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中国学者创立的差异性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分化和社会结构的描述以及“差异的正义”的论述,对于本文在研究把握对象的性质和边界方面具有直接的帮助。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思想的缘起和发展,使本文更系统地了解医疗卫生领域社会保障的演化发展史,因而对于借鉴各国相关经验,有了更多帮助。本文在第一章系统梳理相关理论、第二章充分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外相关经验基础上,从第三章开始,对于中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相关领域研究分章加以展开。第三章主要研究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演变史和现状。对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相关分支领域: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三个领域的历史和现状作出全面梳理。关于医保制度体系领域,本文在对于我国医保制度渐进性改革历史作出梳理和说明的基础上,分别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建立过程、基本框架、特点、功能和问题做了深度分析,进而从城市流动儿童和大病医保两个案例分析来进一步深度剖析城市医保制度的内在局限。关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领域,本文着力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状建构历史、现状、问题等加以分析,其中特别分析了医联体这一创新的医疗机构组织形态的革命意义,同时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这一特定的角度来透视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关于公共卫生均等化资源配置和控制,本文也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加以全面梳理。本文关于上述三个领域各自的演化历史和现状的深描,以便能够从历史脉络和横向结构中把握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的总体线索。第四章主要分析我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其原因。沿着第三章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口径,对于我国城市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等三个领域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和分析。关于我国城市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本文指出存在着制度碎片化设计、社会医疗保险资源配置不公平;制度壁垒,社会医疗保险资源配置的道德风险;“自愿参加”设计缺陷,居民参保率偏低;同城制度不同,基金补偿待遇差异明显;大病医疗保险公私合作,基金安全危机四伏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本文分析了存在着的医疗机构布局的失衡;卫生服务投入不足,趋利性引致卫生服务公益性缺失;优质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结构的失衡;卫生资源流转制度的问题与弊端;医疗服务逐利化,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五大问题。在公共卫生领域,本文着力分析了存在着的诸如国家责任缺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各级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困难;推进国家公共卫生项目,缺乏地方政府支持;基层公共卫生:趋利倾向与机构不健全;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困难等五大问题。本文指出:上述问题的存在,其结果归结为一点,都是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上形成对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的巨大障碍。因此,需要从制度体系变革和发展医疗卫生资源两个方面加以解决。第五章集中回到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如何确立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原则,以及如何实施这一原则的基本路径。本文指出:我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原则是正义原则,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也因此是我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遵循原则。这里所指的卫生资源配置中涉及的所谓“基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对满足全体市民健康的基本需求:如涉及公民日常普及性健身需求(住宅小区或社区健身设施、体育公园等开放式健康保健设施等)、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预防、健康体检等)和对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治疗需求。而超越基本需求的卫生保健和治疗,如对于满足健康人群中的特殊健身需求的设施(如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以及超越常规治疗的高端医疗服务,则成为超越基本的特殊或高端需求。对于可能致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特殊大病种,也将被逐步纳入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所应涵盖的范畴。正义原则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要广泛吸纳中外思想家关于正义思想的合理资源,还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具体包括:基于公平分配的主体包容性原则;基于卫生资源公平配置的自由权利;基于公共产品均等化的基本卫生资源利益分配原则;“差异的正义”的结构化配置,向最不利者倾斜的原则;限高原则;创造条件逐步消灭卫生资源配置差异、走向未来大同的原则;政府卫生资源配置要合规、合法、接受全民阳光监督的原则等七点内容。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需要考虑主要目标和主要路径。主要目标为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要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要明确政府在规划、投资、建设、发展和改革卫生资源配置体系中的主体责任。要根据一般卫生问题、主要卫生问题和重要卫生问题需求分层配置卫生资源。要根据卫生服务需求量表和卫生服务目标、卫生服务/人口比值来规划配置卫生资源。要达到配置均衡,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方法,如经济基础法、多方程式模拟法、健康保障组织法、固定利用率法、预测利用率法等。配置效果还要进行卫生资源效果评价。第六章关于实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路径思考。本文依然沿着医疗保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三个基本路径来展开阐述。在医疗保险路径问题上,本文着力探索全国统一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可以通过均等化和基本医疗保险+多元化补充医疗保险两个路径来试行。对于当下的中国,从可行能力考虑,本文倾向于后一种思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本文从规划、全科医生培养和分级诊疗、加强资源配置、明确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责任、强化医联体建设等方面作了深度探索。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本文着力指出在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基础上,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前提下,可以根据中国现阶段差异性社会特点,建设一个基本公平+比例公平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结构。
沙丽[9](2017)在《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背景下医院跨区域合作研究 ——以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合作为例》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选题以京津冀一体化为背景,从区域医疗协同发展角度分析北京与河北地区医院合作总体情况,具体展现北京C医院与河北Y医院跨区域合作整体情况,从中归纳京津冀医院跨区域医疗合作的优势、劣势及机遇与挑战,并在因果分析和逻辑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可行的京津冀医院合作对策,为该类型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借鉴。找寻制约跨区域合作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为促进医院跨区域合作提供思路。本选题属于应用性研究,侧重于如何推进河北与北京地区医院跨区域合作顺利进行的对策研究,一方面对医院跨区域医疗合作存在的内部问题与外部挑战进行科学分析,另一方面总结推广医院跨区域合作的经验,提出医院跨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推动河北与北京地区医院跨区域合作体系的完善。研究意义:从公共产品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协同论来分析医院跨区域医疗合作,通过分析国内外跨区域医疗合作的方式与现状,找寻京津冀跨区域医疗合作中的优势、劣势及机遇与挑战,提出该类型医疗合作的对策,为疏解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进京津冀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河北地区医院加快发展,加快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推动更多医院参与跨区域合作,促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前期,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与河北Y医院负责人、医疗合作负责人进行座谈等形式,初步了解C医院与Y医院医疗合作的开展情况,后期结合文献开展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与座谈等,重点收集该项目的医疗合作相关资料,对该项目医疗合作的优劣势及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对京津冀医疗机构探索跨区域合作进行研究。研究内容:立足于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社会及医疗资源配置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及网络资料查找,梳理京津冀医院跨区域医疗合作的进展,分析整理国外跨区域医疗合作的方式;以京津冀一体化、医疗资源配置、协同发展及医院跨区域合作等概念为依据,以公共产品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协同论为支撑,深入分析影响京津冀医院医疗合作的因素,制定具体研究框架:首先,从根源入手,深入分析京津冀医院跨区域合作的背景及动因;之后,从河北Y医院医疗合作的组织层面、重点合作科室医务人员、患者个体层面探讨其发展现状及效果,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合作经验亮点,探索制约京津冀医疗机构跨区域合作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对合作的内部劣势及外部挑战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京津冀实际情况,从目前亟需解决困难及挑战出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探索跨医院区域医疗合作的方法与途径,为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结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需求日益迫切,北京医院与河北医院开展合作适应了优化京津冀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疏解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提高河北地区医疗发展水平的目标。Y医院与C医院开展合作,北京C医院空间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分流了燕郊地区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患者。河北Y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业务量有所增加,教学科研能力及管理水平均有所提高,促进Y医院影响力提升,其合作效果得到了医生与患者的一致好评。然而,跨区域合作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劣势,如:河北Y医院人才队伍劣势凸显,影响跨区域合作深入开展;合作双方医疗实力差距悬殊,跨区域合作“起色”较慢;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工作量大,降低管理效率;跨区域合作的患者就诊与人才培养连续性差;公立与民营医院经营理念不同,合作过程中略有摩擦;跨区域合作项目存在诸多对接问题,患者存在顾虑;河北Y医院对北京C医院依赖性过强,河北Y医院发展后劲不足等。跨区域合作中不仅存在上述劣势,还存在一些外在的挑战,如:京津冀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京津对人才的虹吸作用强大,给跨区域合作带来威胁;河北Y医院作为非营利性民营医院,资金压力大,影响跨区域合作的持续与深入开展等问题。对此,笔者分别从政府层面、Y医院层面、C医院层面提出合作建议:首先,从宏观层面,基于跨区域医疗合作政府视角,做好跨区域合作前期规划与政策对接,为跨区域医疗合作奠定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技术,为跨区域医疗合作提供便利;试行“跨区域考核评价”,聚焦京津冀区域整体医疗实力;切实实行医生跨省际职业资格认证,破除医生流动的阻碍;加快跨区域医保对接,为患者提供便利;进一步探索经验,不断打造京冀医院跨区域医疗合作新典范;从中观层面,基于跨区域合作医疗机构视角,针对河北Y医院层面,保障区域内生与外入医疗资源的平衡,促进可持续合作;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为跨区域就诊患者提供便利;针对北京C医院层面,建立合作双方畅通的沟通渠道,深化合作。从微观层面,基于跨区域医疗合作具体操作视角,要遵循“五行”要素,落实医院跨区域合作各项工作。
孔令大[10](2014)在《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构建及其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公众对健康的渴望、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建立并完善与当前国情相合适的医疗卫生体制,改善公众医疗卫生服务条件,逐步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为相关的就医问题,国务院与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在深入调研、汲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展开了全面性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新一轮医改的内容涉及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各方面,而重点则落在通过医疗卫生资源的重组与医疗机构体制的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之上。公立医疗联合体及法人治理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近几年作为解决方案,开始被学术界所提出,并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接纳。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及学科背景之下,以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为研究对象,以整合模式、组织结构、互动机制、制度保障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本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性、开放性、竞争性以及法制性前提下,在“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人”等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理论指导下,运用描述性分析、最近邻元素法、聚类分析、动态古诺模型以及博弈模型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模式;之后运用比较分析法与卫生经济学模型研究不同模式下的管理结构。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论证了中国医疗资源的配置的不合理与管理低效,同时经多种国内外模式比较后,总结并设计最适于当前中国医疗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医联体模式,并为该模式引入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组织运行管理效率。希望有本文的研究结果引发后来研究者的思考,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也希望为深化医疗机构改革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二、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重点监测地区产科服务提供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对妇幼健康服务的影响 |
1.2 重点监测地区专项监测项目进展情况 |
1.3 产科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
1.4 产科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配置效率评价方法介绍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数据来源 |
4.2 研究对象 |
4.3 统计分析 |
4.4 质量控制 |
4.5 技术路线图 |
5 结果 |
5.1 重点监测地区基本情况 |
5.2 重点监测地区产科服务提供情况及变化趋势 |
5.3 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及变化趋势 |
5.4 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配置效率评价 |
6 讨论与建议 |
6.1 讨论 |
6.1.1 新生育政策调整使产科服务需求增加 |
6.1.2 不同类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配置与利用不均衡 |
6.1.3 不同类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医师配置及其工作负荷存在差异 |
6.1.4 产科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变化不大 |
6.1.5 产科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
6.2 建议 |
6.2.1 积极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 |
6.2.2 优化辖区助产医疗机构间产科卫生资源配置 |
6.2.3 提高产科卫生资源地理可及性 |
6.2.4 提高产科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
7 结论 |
8 本研究的特色和局限性 |
8.1 研究特色 |
8.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一)学术思想创新 |
(二)学术观点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公平、公正、正义的辨析 |
(二)医疗公正 |
(三)健康公正 |
二、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 |
(一)作为公平的正义 |
(二)正义的原则 |
(三)罗尔斯正义论在医疗领域的可借鉴性 |
三、丹尼尔斯医疗保健公正理论 |
(一)平等主义的公正观 |
(二)适度的最低限度医疗保健的权利 |
(三)医疗保健资源公正分配与获得 |
四、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的理论构建 |
(一)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公正意涵 |
(二)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糖尿病医疗保健中的公正性问题 |
一、糖尿病患者医保类型差异挑战公平的正义 |
(一)基于医保类型对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分层 |
(二)糖尿病患者社会分层的公正性评价 |
(三)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分层挑战平等健康权 |
二、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阻碍糖尿病医疗保健机会平等 |
(一)优质医疗资源及其稀缺性 |
(二)糖尿病健康管理所需优质医疗资源 |
(三)糖尿病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表现 |
(四)糖尿病医疗保健中优质医疗资源稀缺挑战机会平等 |
三、糖尿病患者个体的差异限制弱势群体多样医疗需求 |
(一)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投资能力及其影响 |
(二)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支出能力及其影响 |
(三)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投资与医疗保健支出水平的差异 |
(四)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导致机会均等下的不公正 |
四、患者身份与履行道德责任的差异导致不同疾病转归 |
(一)糖尿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
(二)不同人群糖尿病转归影响因素的差异 |
(三)糖尿病转归的不同挑战结果公正性与正义德性 |
第四章 糖尿病医疗保健中公正性问题的成因 |
一、糖尿病患者的基本医保待遇有待完善 |
(一)社会根本价值的实现需要公正的基本医保制度 |
(二)糖尿病患者社会根本价值的实现遇阻 |
二、糖尿病的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与需求尚未平衡 |
(一)糖尿病所需医疗资源分配的整体情况 |
(二)糖尿病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 |
(三)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与需求失衡影响糖尿病医疗保健 |
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保障存在差异 |
(一)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机会不同 |
(二)糖尿病患者医疗资源利用的差异 |
(三)糖尿病患者自我行为能力不同 |
(四)糖尿病患者家庭监督能力不同 |
(五)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保障能力不同 |
四、糖尿病管理中政府责任缺失 |
(一)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 |
(二)政府部门对糖尿病医疗保健的投入不均衡 |
(三)政府部门对糖尿病管理的协调责任缺失 |
(四)政府部门对糖尿病管理的监管职责缺位 |
第五章 实现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的策略 |
一、实现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制度公正 |
(一)确保糖尿病医疗保健制度道德化 |
(二)保障糖尿病患者享有公正的基本医疗权利 |
(三)以补偿原则缩小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天然差别 |
二、逐步实现糖尿病患者基本医保待遇的统一 |
(一)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普惠而适度”的基本医保 |
(二)逐步实现“三保合一”惠及糖尿病患者 |
(三)取消城乡糖尿病患者医保的“一制多档” |
(四)提高医保统筹层次,降低糖尿病致贫风险 |
(五)通过医保政策倾斜引流糖尿病患者回归基层 |
三、合理配置糖尿病管理的医疗卫生资源 |
(一)合理配置城乡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 |
(二)推进糖尿病管理的医联体模式 |
四、为弱势人群开展多种糖尿病管理渠道 |
(一)减弱糖尿病患者家庭灾难性支出的风险 |
(二)保障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供应 |
(三)鼓励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
五、强化糖尿病管理中的政府职责 |
(一)增加对糖尿病管理的财政投入 |
(二)加强糖尿病医疗保健领导体制建设 |
(三)完善糖尿病健康教育体系 |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糖尿病医疗保健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3)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家庭医生制度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
2.2 基于供方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及激励相关研究 |
2.3 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偏好及签约影响因素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不足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框架 |
3.2 数据来源 |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
3.4 资料分析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3.6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分析 |
4.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工具 |
4.2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能力和激励机制研究 |
5.1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 |
5.2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激励 |
5.3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满意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居民家庭医生签约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 |
6.1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村居民签约偏好分析 |
6.2 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和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偏差和归因 |
7.1 政府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分析 |
7.2 居民和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7.3 居民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8.1 方法学讨论 |
8.2 主要研究发现 |
8.3 研究结论 |
8.4 政策建议 |
创新性和研究不足 |
附录一 关键知情人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包头市Z医院床位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
2.1.2 医院床位资源配置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3章 包头市Z医院床位配置的现状分析 |
3.1 包头市Z医院床位配置现状 |
3.1.1 Z医院的概况介绍 |
3.1.2 Z医院床位利用情况分析 |
3.2 包头市Z医院床位配置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床位管理方式不合理 |
3.2.2 床位利用过度与不足并存 |
3.2.3 床位安全保障缺失 |
3.2.4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床位配置规划及保障机制不健全 |
3.3.2 缺乏科学合理的床位配置方案 |
3.3.3 医护人员床位合理化意识不强 |
3.3.4 部门间缺少信息交互和管理沟通 |
第4章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医院床位配置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医院床位配置概况 |
4.1.1 英国统一调配 |
4.1.2 法国依靠政策和法律制度 |
4.1.3 美国政府部门干预 |
4.2 国内其他医院床位配置概况 |
4.2.1 原地扩建 |
4.2.2 迁址新建 |
4.2.3 建立分院 |
4.2.4 联盟协作 |
4.2.5 兼并重组 |
4.2.6 纵向结合 |
4.3 经验借鉴 |
4.3.1 遵循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 |
4.3.2 重视加强医疗制度保障作用 |
4.3.3 注重医疗机构建设改革 |
4.3.4 科学规划医疗服务体系 |
第5章 包头市Z医院床位资源配置的改善对策 |
5.1 制定床位资源配置规划 |
5.1.1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床位配置方案 |
5.1.2 注重病床的分配和监管 |
5.1.3 合理满足新兴床位配置需求 |
5.1.4 兼顾床位使用率的提高 |
5.2 推进床位管理办法 |
5.2.1 优化医院管理结构 |
5.2.2 建立床位制度标准 |
5.2.3 成立床位配置中心并设置床位调配窗口 |
5.2.4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床位管理水平 |
5.3 推行“人性管理”培养医院文化 |
5.3.1 实施人性化工作管理策略 |
5.3.2 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意识 |
5.3.3 人文关怀员工身心健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研究 |
1.2.2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3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非均等原因)的研究 |
1.2.4 关于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策略的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析 |
2.1.1 城乡 |
2.1.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2.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
2.1.4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 |
2.2.1 公共经济理论 |
2.2.2 福利经济理论 |
2.2.3 公平正义理论 |
2.2.4 共享经济理论 |
2.2.5 医疗服务市场的一般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历程 |
3.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阶段 |
3.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低水平均等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
3.1.2 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时期(1979—2005年) |
3.1.3 强化政府责任,公益性回归的新医改时期(2005年至今) |
3.2 本章小结 |
4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价 |
4.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 |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构成 |
4.1.2 评价方法 |
4.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的统计分析 |
4.2.1 医疗卫生筹资 |
4.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
4.2.3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4.2.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4.2.5 健康水平 |
4.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 |
4.3.1 国际组织的评价 |
4.3.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实证测度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
5.1 国家发展战略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1.1 二元经济结构,“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 |
5.1.2 “重城轻乡”下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
5.1.3 以GDP衡量政绩的弊端 |
5.2 公共财政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2.1 卫生财政总量投入不足 |
5.2.2 财政支出偏向城市的惯性 |
5.2.3 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滞后,卫生财权与事权的长期不匹配 |
5.2.4 收入分配制度的偏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
5.3 医疗保障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3.1 保障对象以正规就业为标准进行制度设定和人群划分 |
5.3.2 统筹层次低弱化了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水平差异大 |
5.3.3 多头管理有失效率 |
5.4 供给主体结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5 农民的参与意识及“话语权”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6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与意愿分析-基于D市的调查 |
6.1 样本点选择与调查方法 |
6.2 调查地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
6.2.1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 |
6.2.2 调查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
6.2.3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
6.3 调查结论 |
7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 |
7.1 主要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
7.1.1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
7.1.2 德国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 |
7.1.3 日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
7.1.4 美国的混合式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
7.2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7.2.1 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
7.2.2 强调政府责任 |
7.2.3 发挥基层基本医疗保障功能,有效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
7.2.4 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
7.2.5 高度的政策可操作性与规范的医疗法制体系 |
7.3 本章小结 |
8 推进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
8.1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总体思路 |
8.1.1 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
8.1.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
8.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
8.2.1 统筹城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8.2.2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
8.2.3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
8.2.4 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健康保险 |
8.2.5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8.2.6 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畅通参与渠道保障农民话语权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深化医改背景下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深化医改背景下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整体情况 |
2.1 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情况 |
2.2 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情况 |
2.3 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及床位利用情况 |
第3章 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
3.1 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整体情况 |
3.2 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对比分析 |
3.3 合肥市城乡基本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的问卷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4.1 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投入水平较低 |
4.2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区域不均等 |
4.3 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不健全 |
4.4 政府在城乡医疗资源配置过程中责任不到位 |
第5章 国内外关于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经验与启示 |
5.1 北京市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经验 |
5.2 英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经验 |
5.3 美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经验 |
5.4 加拿大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经验 |
5.5 国内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经验对合肥市的启示 |
第6章 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对策 |
6.1 加快提升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整体水平 |
6.2 加快统筹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均等化 |
6.3 加快建设新型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体系 |
6.4 加强政府引导及监管责任 |
6.5 完善地区医疗保障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 |
2.1.2 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关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研究 |
2.2.1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
2.2.2 国外有关研究综述 |
2.2.3 文献评述与启示 |
第3章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
3.1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现状 |
3.1.1 现有资源概述 |
3.1.2 资源分布状况 |
3.2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及配置差异分析 |
3.2.1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
3.2.2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异分析 |
3.3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
3.3.1 过度依赖政策导致市场适应能力差 |
3.3.2 基层机构弱化导致多点执业进展缓慢 |
3.3.3 市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
3.3.4 配套设施不完善制约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
第4章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内外部需求 |
4.1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外部需求 |
4.1.1 外部竞争压力 |
4.1.2 资本涌入和人才流失压力 |
4.2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内部需求 |
4.2.1 政策导向需求 |
4.2.2 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
4.2.3 卫生事业发展需求 |
4.3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SWOT分析 |
4.3.1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优势 |
4.3.2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劣势 |
4.3.3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机会 |
4.3.4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威胁 |
第5章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践路径 |
5.1 实行市场化配置的影响因素 |
5.2 促进市场化配置的实现途径 |
5.2.1 发挥政策优势,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 |
5.2.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办医 |
5.2.3 保障医务人员利益,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5.2.4 运用多元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社会效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卫生资源 |
(二)卫生资源配置 |
(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四)医疗服务体系 |
(五)公共卫生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论文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
第一章 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思想资源 |
一、分配正义理论 |
(一)分配正义理论的概述与辨析 |
(二)实现卫生资源配置“基本的社会善” |
(三)平等获取卫生资源的“可行能力”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起源与适用 |
(二)实现公共健康基本产品均等化的底线 |
(三)卫生资源公共产品配置的原则与特点 |
三、差异性社会理论 |
(一)差异性社会理论的诠释与启迪 |
(二)差异性社会资源配置的适应性 |
(三)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性的正义界定 |
四、社会保障思想 |
(一)社会保障理论的演绎与应用 |
(二)社会福利与民粹主义思潮的分析 |
(三)卫生资源配置消解健康“贫困陷阱”的作用 |
第二章 国外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探索与实践 |
一、国外卫生资源配置模式 |
(一)英国:国家统一配置模式 |
(二)日本:社会分担配置模式 |
(三)美国:市场竞争配置模式 |
(四)新加坡:公私合作资源配置模式 |
二、国外卫生资源配置模式对我国的研究与启示 |
(一)实现国家治理,推进卫生资源公平配置 |
(二)组合型医疗保险模式,有效利用医疗保险资源 |
(三)双医整体运行,实现医疗保险资源合理配置 |
(四)卫生资源配置倾向老年群体,消解社会难题 |
(五)精细化设计卫生服务供给,缓解卫生资源紧缺 |
第三章 我国城市卫生资源正义配置的状况 |
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疗保险资源配置 |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渐进性改革历程 |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四)商业医疗保险 |
(五)案例分析一:城市流动儿童医保包容性制度‐‐苏州为例 |
二、医疗服务体系网状构建与运行 |
(一)国家政治意志: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历程 |
(二)医疗服务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医疗服务机构与卫生人员 |
(三)优化卫生服务资源的组织革命:医联体模式 |
(四)案例分析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国家治理 |
三、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路径与实践 |
(一)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变迁与资源配置状况 |
(二)国家公共责任下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
(三)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人员、机构 |
(四)案例分析三:儿童预防接种疫苗供给,公共卫生的资源配置研究 |
第四章 我国城市卫生资源正义配置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我国城市基本保险资源正义配置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制度碎片化,居民获得医保资源公平性差 |
(二)制度性壁垒,资源配置存在道德风险 |
(三)同城制度不同,基金补偿待遇差异明显 |
(四)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居民“自愿”参保率偏低 |
(五)医保地域分割,流动人口参保机会不平等 |
(六)大病医保公私合作,基金风险偏大 |
二、我国城市卫生服务资源正义配置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不合理,城乡资源配置比例不公 |
(二)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卫生服务公益性缺失 |
(三)“双失灵”,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
(四)卫生资源流转机制不畅,配置不均衡 |
(五)医疗服务逐利化,医患矛盾日益尖锐 |
三、我国城市公共卫生资源正义配置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国家公共责任缺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
(二)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一,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困难 |
(三)常规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缺失,基层卫生机构趋利倾向 |
(四)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困难 |
第五章 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 |
一、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原则:正义原则 |
(一)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对象和内容 |
(二)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产生的基本要求 |
二、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原则的前提和内容 |
(一)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的两个前提 |
(二)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的内容 |
三、城市卫生资源配置路径思考 |
(一)总体目标: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 |
(二)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责任:公共健康与支持 |
第六章 实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路径思考 |
一、公平配置医疗保险资源,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险正义路径 |
(一)社会正义两项原则引导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调整线路 |
(二)基本公平与比例公平,推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两个路径 |
二、重塑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
(一)科学制定卫生发展规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
(二)明确社会责任,提升医疗服务公益性 |
三、加强公共卫生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 |
(一)创新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效推进 |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 |
(三)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
(五)扩充卫生服务人才队伍,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背景下医院跨区域合作研究 ——以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合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情况 |
1.1 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概念界定 |
1.2 京津冀医疗资源配置研究 |
1.3 医院跨区域合作研究 |
1.4 京津冀医院跨区域医疗合作研究 |
2. 国外研究情况 |
2.1 美国跨区域医疗合作研究 |
2.2. 德国跨区域医疗合作研究 |
2.3 英国跨区域医疗合作研究 |
2.4 澳大利亚跨区域医疗合作研究 |
3. 医院跨区域合作理论研究 |
3.1 公共产品理论理论 |
3.2 协同发展理论 |
3.3 帕累托最优理论 |
4. 研究评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背景及立项依据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意义 |
4. 研究方案 |
4.1 研究方法 |
4.2 技术路线 |
资料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调查对象 |
3. 调查内容 |
4. 数据收集情况 |
5. 质量控制 |
6. 数据分析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1. 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背景与动因 |
1.1 京津冀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
1.2 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前情况 |
1.3 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的动因 |
2. 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的基本内容 |
2.1 建立常态化跨区域交流与沟通机制,医务人员跨区域统一管理 |
2.2 开展跨区域医疗技术扶持,加强重点专科建设 |
2.3 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共享,共同开展诊疗活动 |
2.4 人才跨区域双向流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 |
2.5 科研资源跨区域共享,共同开展科研活动 |
3. 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的成效分析 |
3.1 河北Y医院 |
3.2 北京C医院 |
4. 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的优劣势及机遇与挑战分析 |
4.1 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的优势 |
4.2 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的劣势 |
4.3 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的机遇 |
4.4 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的挑战 |
5. 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跨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
5.1 宏观层面 |
5.2 中观层面 |
5.3 微观层面 |
6. 研究局限性 |
6.1 调查问卷设计 |
6.2 国外文献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Y医院与C医院跨区域合作座谈提纲 |
附录2: Y医院与C医院跨区域合作开展情况调查问卷(Y医院填写) |
附录3: Y医院与C医院跨区域合作开展情况调查问卷(C医院填写) |
附录4: Y医院与C医院合作医务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5: Y医院与C医院合作患者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构建及其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背景 |
1.2.1 公立医疗联合体的研究背景 |
1.2.2 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背景 |
1.2.3 法人治理结构在公立医疗联合体中应用的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目标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4.1 分析合理规划及整合医疗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4.2 引入公立医联体概念并讨论其实施可行性 |
1.4.3 总结研究国内外医疗联合体形式与实施情况,评价已取得成效与不足 |
1.4.4 明确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组织结构与运营模式 |
1.4.5 提出法人治理概念,分析其在公立医疗联合体体制建立中的必要性 |
1.4.6 分析在公立医疗联合体构建中应用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 |
1.4.7 总结国内外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的改革经验 |
1.4.8 实证分析证明法人化治理医疗机构模式的可行性与成效 |
1.4.9 提出构建法人化的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模式和策略 |
1.5 资料来源 |
1.5.1 现场调研资料 |
1.5.2 统计数据资料 |
1.5.3 相关期刊文献及专着 |
1.6 技术路线图 |
1.7 相关概念及界定 |
1.7.1 区域性医疗联合体 |
1.7.2 治理与法人治理结构 |
1.7.3 不对称信息理论 |
1.7.4 激励约束机制 |
1.7.5 利益相关理论 |
1.7.6 耗散结构 |
1.7.7 Cournot博弈模型 |
1.7.8 PEST分析 |
1.7.9 聚类分析 |
1.7.10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法 |
1.7.11 科斯定理 |
1.7.12 纵向整合理论 |
1.7.13 卫生管理学 |
1.7.14 计量经济学 |
1.7.15 卫生经济学 |
1.7.16 政府经济学 |
第2章 中国及国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
2.1 医疗卫生资源及资源配置概述 |
2.1.1 医疗卫生资源 |
2.1.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
2.2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
2.2.1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制度演变 |
2.2.2 中国卫生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分析 |
2.2.3 结果与讨论 |
2.3 国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
2.3.1 国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
2.3.2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与国际比较情况 |
2.4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对患者就医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
2.4.1 数据来源 |
2.4.2 分析研究方法 |
2.4.3 描述性分析结果 |
2.4.4 实证回归分析结果 |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及其可行性研究 |
3.1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概念 |
3.1.1 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及医疗集团 |
3.1.2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概念 |
3.2 |
3.2.2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动态古诺模型 |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国内外医疗联合体组建经验与启示 |
4.1 国际医疗联合体组建经验 |
4.1.1 英国的医联体改革经验 |
4.1.2 美国的医联体改革经验 |
4.1.3 新加坡的医联体改革经验 |
4.1.4 澳大利亚的医联体改革经验 |
4.1.5 俄罗斯的医联体改革经验 |
4.1.6 中国公立医疗联合体组建经验 |
4.1.7 香港的公立医疗联合体改革经验 |
4.1.8 上海的公立医疗联合体改革经验 |
4.1.9 北京的公立医联体改革模式 |
4.1.10 南京的公立医联体改革模式 |
4.1.11 其他地区的公立医联体改革模式 |
4.2 关于中国公立医联体模式的讨论 |
4.3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中国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构建模式研究 |
5.1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规模研究 |
5.2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组织市场战略研究 |
5.3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组织结构研究 |
5.3.1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信息流 |
5.3.2 公立医疗联合体人员流 |
5.3.3 公立医疗联合体物资流 |
5.3.4 公立医疗联合体资金流 |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公立医疗联合体法人治理结构及其必要性 |
6.1 治理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 |
6.1.1 治理结构概念及其发展与应用 |
6.1.2 法人治理结构及其发展与应用 |
6.2 法人治理在医疗机构及公立医疗联合体中的应用 |
6.2.1 法人治理结构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 |
6.2.2 法人治理结构在公立医疗联合体中的应用及必要性 |
6.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公立医疗联合体中构建法人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研究 |
7.1 公立医联体中应用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研究 |
7.1.1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所有者权益 |
7.1.2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管理者权益 |
7.1.3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经营者权益 |
7.1.4 公立医联体法人治理的理论基础 |
7.2 法人治理机制在公立医联体中应用的可行性 |
7.2.1 法人治理机制在公立医联体中应用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7.2.2 法人治理机制在公立医联体中应用的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
7.2.3 公立医联体法人治理的可行性总结研究 |
7.3 法人治理机制在区域性医联体中应用的必要性 |
7.3.1 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及其与医疗卫生服务的联系 |
7.3.2 区域性医联体法人治理的耗散结构理论研究 |
7.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8章 国内外公立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组建经验与启示 |
8.1 国际公立医疗机构治理机制改革经验 |
8.1.1 私有化管理体制改革 |
8.1.2 集团化管理体制改革 |
8.1.3 公司化管理体制改革 |
8.1.4 自治化管理体制改革 |
8.2 中国公立医疗机构治理机制改革经验 |
8.2.1 卫生局内医管系统体制改革 |
8.2.2 市属医管系统体制改革 |
8.2.3 医疗集团系统体制改革 |
8.2.4 其他形式体制改革 |
8.3 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体制改革思路分析 |
8.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9章 构建公立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 |
9.1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实证研究样本选择 |
9.2 实证研究样本治理改革方法研究 |
9.2.1 苏州市“医院管理委员会”模式 |
9.2.2 无锡市的“医院管理中心”模式 |
9.3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
9.3.1 研究数据来源 |
9.3.2 经济学模型设计 |
9.3.3 研究结果描述性分析 |
9.3.4 研究结果回归分析 |
9.4 法人治理实证研究结果讨论 |
9.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10章 构建法人治理结构的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模式和策略 |
10.1 公立医联体资产管理机构的构建模式与策略 |
10.2 公立医联体理事会的构建模式与策略 |
10.3 公立医联体院长聘任制的构建模式与策略 |
10.4 公立医联体监事会的构建模式与策略 |
10.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11章 论文总结 |
11.1 论文总结 |
11.2 论文创新性 |
11.3 论文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章发表情况 |
论文致谢 |
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重点监测地区产科服务提供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D]. 刘艳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问题研究[D]. 李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2)
- [3]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傅佩佩. 山东大学, 2021(11)
- [4]包头市Z医院床位资源配置研究[D]. 栗子凡.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5]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D]. 夏敬.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6]深化医改背景下合肥市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研究[D]. 从汝敏. 安徽大学, 2019(02)
- [7]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研究[D]. 王希臣. 天津大学, 2018(06)
- [8]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研究[D]. 马伟玲. 苏州大学, 2017(04)
- [9]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背景下医院跨区域合作研究 ——以河北Y医院与北京C医院合作为例[D]. 沙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构建及其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研究[D]. 孔令大. 沈阳药科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