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一、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睿[1](2020)在《地榆对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消除及抗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大肠埃希菌在兽医临床上可引起多种疾病,近年来愈来愈严重的耐药性问题对畜牧业以及人类的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威胁,从传统中药中寻找新的抗菌药物或耐药性抑制剂受到了广泛关注。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Longifolia(Bert.)Yüet Li的干燥根,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解毒,止血敛疮的功能,现代研究证明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本试验进行了地榆抗菌活性部位筛选、抗菌活性部位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消除及抗菌机制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地榆抗菌活性部位的筛选:通过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法制备地榆醇提物,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萃取制备地榆不同部位提取物,并通过琼脂平板打孔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各部位的抗菌作用。结果表明:地榆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提取物对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对链球菌抑菌效果最强,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强。(2)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消除研究:采用联合棋盘法测定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与抗菌药物联用的效果,并检测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消除率,结果表明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主要与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呈协同作用,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消除率为3.1%,耐药消除子对美罗培南、氨曲南、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的敏感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机制:通过扫描电镜、碱性磷酸酶(AKP)检测法、SDS-PAGE等方法观察与检测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形态、AKP、DNA泄露和总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菌体细胞壁、增大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总蛋白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

黄军祉[2](2020)在《mCIM和eCIM对CRE鉴定应用价值评估及不同基因型CRE耐药特点》文中提出目的评估改良碳青霉烯失活试验(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mCIM)和EDTA碳青霉烯失活试验(EDTA-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eCIM)对不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检测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携带不同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肠杆菌科细菌的体外药敏特点及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布情况,便于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1收集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临床标本分离的非重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80株。应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用mCIM和eCIM试验联合改良Hodge试验(The modified Hodge test,MHT)对CRE菌株进行表型筛选及确认。2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blaOXA-48)、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ESBLs)基因(SHV、TEM、CTX、OXA-1)、Amp C酶基因(DHA、FOX)及膜孔蛋白Omp K35、Omp K36基因;3以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结果为金标准,对mCIM、eCIM及改良Hodge试验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4用E-test法进一步复核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的MIC值;5分析CRE的体外药敏及携带不同碳青霉烯酶基因的CRE菌株的MIC分布情况。结果1菌株分布情况80株CRE中,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为60株(75%,60/80),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7株(21.3%,17/80);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38株(47.5%,38/80)及神经内科重症病房23株(28.8%,23/80),以呼吸道标本为主58株(72.5%,58/80)。2基因型检测结果80株CRE中有78株(97.5%,78/80)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中54株(69.2%,54/78)单纯携带blaKPC-2,7株(9.0%,7/78)单纯携带blaNDM-5;17株(21.8%,17/78)同时携带KPC+NDM型的菌株中,12株(15.4%,12/78)同时携带blaKPC-2+blaNDM-5,5株(6.4%,5/78)同时携带blaKPC-2+blaNDM-1;另外,2株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阴性的菌株,存在膜孔蛋白缺失合并ESBLs和Amp C酶基因阳性。3表型筛选试验结果改良Hodge试验对单纯携带KPC型及KPC+NDM型的菌株阳性率均为100%(54/54,17/17),对NDM型菌株无检出能力(0%);mCIM试验对KPC型、NDM型、KPC+ND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检出率为100%(78/78)。eCIM试验在单纯携带KPC型碳青霉烯酶的菌株中检出1株(1.9%,1/54)阳性;对7株单纯携带NDM型的菌株均表现为阳性(100%,7/7);对17株KPC+NDM型的菌株均表现为阴性。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mCIM试验对KPC型、NDM型及KPC+NDM型碳青霉烯酶的总体检出率高于改良Hodge试验(Kappa:1.000 vs0.101)。改良Hodge试验对单纯携带KPC型碳青霉烯酶的菌株具有良好的检出能力(Kappa:1.000,P=1.000),对单纯携带NDM型的菌株无检出能力(Kappa:-0.255,P=0.000);eCIM试验对单纯携带NDM型的菌株具有良好的检出能力(Kappa:0.924,P=1.000)。4不同基因型耐药特点80株CRE菌株对替加环素及多黏菌素的耐药率均为0%。携带blaKPC的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8.1%(26/54)和46.3%(25/54);携带blaNDM的菌株对阿米卡星和氨曲南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8.6%(2/7)和42.9%(3/7);同时携带blaKPC和blaNDM的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47.1%(8/17)。2株膜孔蛋白缺失合并ESBLs和Amp 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均对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敏感。5不同基因型体外药敏MIC50/90分布情况KPC型CRE菌株对复方新诺明的MIC50/90最低,为1/16μg/m L;NDM型的菌株对阿米卡星的MIC50/90及氨曲南的MIC50最低,分别为1/8μg/m L和0.5μg/m L。结论1 mCIM试验对KPC型、NDM型及KPC+NDM型碳青霉烯酶均具有良好的检出能力,而改良Hodge试验对NDM型碳青霉烯酶无检出能力。2 eCIM试验对NDM型碳青霉烯酶敏感性较高,但对同时携带KPC和NDM基因型的CRE菌株则失去了检出能力。3在mCIM试验基础上,进一步进行eCIM试验,可以对不同基因型的CRE菌株进行表型确认。4 mCIM、eCIM试验和改良Hodge试验对于2株膜孔蛋白缺失合并产ESBLs或Amp C酶耐药机制的菌株均无检出能力。5不同基因型的CRE菌株耐药情况不同,建议针对不同耐药表型的CRE感染,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图8幅;表11个;参202篇。

杨剑[3](2016)在《荧光PCR法检测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分析细菌培养及荧光PCR法两种不同方法检测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差异,为临床提供一种快速准确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方法——荧光PCR法;调查萍乡市人民医院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以及产ESBLS株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1)对萍乡市人民医院68例疑似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病人采集送检的痰标本,采用细菌培养法及核酸(荧光PCR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同时对荧光PCR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研究。(2)收集萍乡市人民医院2014年7月至12月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169例痰标本,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结果:(1)在68例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的结果,常规细菌培养法检出阳性33例,阴性35例,阳性率48.53%;荧光PCR法检出阳性49例,阴性19例,阳性率72.06%。对肺炎克雷伯菌标本DNA检测得扩增产物,对非肺炎克雷伯菌无交叉反应,其检测灵敏度为1×103copies/ml。(2)169例检出肺炎克雷伯菌的痰标本中,分离出产ESBLs阳性株76株,其阳性率为44.97%;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与非产ESBLs株对14种抗生素耐药情况的比较:两者均为检测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的菌株,但对其他抗生素产ESBLs株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株。结论:(1)荧光PCR法检出肺炎克雷伯菌的阳性率高于常规细菌培养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时间短,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及时准确的结果。(2)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严重,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呈现较高敏感性,可用于经验用药。

张玲[4](2016)在《耐多药产ESBLs大肠埃希菌携带CTX-M、TEM、SHV耐药酶基因的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2014年7月至2014年11月泸州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99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布情况、抗菌药物的耐药谱特征,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相关耐药酶基因CTX-M、TEM、SHV的分布情况,为泸州地区医院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方法:1.纸片扩散法(Kerby-Bauer法):采用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推荐的此方法检测实验菌株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头孢类、碳青霉烯类、磺胺类、单环β-内酰胺类七类16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 25922进行质控。分析实验菌株对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三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判定实验菌株的耐药模式分布。2.初步筛选及表型确证试验(The Screening and Confirmatory test):参照CLSI 2012年推荐的标准,采用此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将实验菌株分为ESBLs阳性组和ESBLs阴性组,并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菌株的耐药性差异。3.PCR技术:首先提取产ESBLs菌株的质粒,以设计的CTX-M、TEM、SHV三对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blaCTX-M、blaTEM、blaSHV的携带情况。用紫外线检测仪观察电泳结果,选取阳性扩增产物送检做基因测序。结果:1.临床分布情况:99株实验菌株主要分离于局部分泌物,占34.34%,其次为中段尿标本,占27.27%;临床科室分布较分散。2.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抗菌药物的耐药分布:哌拉西林85.86%(85株)、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07%(7株)、复方新诺明71.72%(71株)、头孢唑林66.67%(66株)、头孢噻肟61.62%(61株)、头孢他啶32.32%(32株)、头孢曲松52.53%(52株)、头孢吡肟12.12%(12株)、头孢西丁5.05%(5株)、氨曲南27.27%(27株)、环丙沙星55.56%(55株)、左氧氟沙星38.39%(38株)、庆大霉素52.53%(52株)、阿米卡星3.03%(3株)、亚胺培南1.01%(1株)、美罗培南1.01%(1株);(2)耐药模式的分布情况:多耐药菌株34株(34.34%),双耐菌株22株(22.22%),单耐菌株24株(24.24%),全敏菌株19株(19.20%),其中多重耐药模式的表现形式主要为GEN+CTX/CAZ+CIP/LEV(31株,91.18%)。3.产ESBLs大肠埃希菌情况:(1)药敏结果:ESBLs阳性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而言,耐药率明显高于ESBLs阴性菌株;(2)不同耐药模式菌株产ESBLs情况:多耐模式菌株产ESBLs率高于单耐模式菌株,X2=24.983,P<0.001,有统计学意义;双耐模式菌株产ESBLs率高于单耐模式菌株,X2=9.299,P=0.002,有统计学意义;(3)耐多药产ESBLs菌株的药敏结果:满足条件的33株实验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敏感,对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较敏感,对头孢吡肟耐药率偏高,对其余抗菌药物严重耐药4.ESBLs基因的检测结果:(1)blaCTX-M、blaTEM、blaSHV的检测情况:60株产ESBLs菌株中三种基因总检出率为85%(51株),其中blaCTX-M检出率70%(42株),blaTEM检出率71.67%(43株),blaSHV检出率15.00%(9株);(2)ESBLs基因与耐药模式的关系:多耐模式菌株中以复合型ESBLs基因为主(60.61%,20/33),其中blaCTX-M+TEM占80.00%(16/20)。双耐模式菌株中也以复合型ESBLs基因为主(66.67%,12/18),其中blaCTX-M+TEM占50.00%(9/18)。结论:本地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广泛分布于临床各科室,其耐药情况严峻,产ESBLs菌株常见,ESBLs多见于多耐、双耐模式菌株。耐多药产ESBLs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严重耐药,碳青霉烯类是最后防线。单一型基因和复合型基因主要存在于多耐模式菌株,单一型基因以blaTEM、blaCTX-M为主,复合型基因以blaCTX-M+TEM为主。

代鹏飞,舒刚,林居纯,钟钦卿,邓林[5](2016)在《四川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产β-内酰胺酶及血清型的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解四川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产β-内酰胺酶以及产酶菌株血清型流行规律。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467株临床菌株进行了2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采用CLSI推荐产ESBLs、AmpC和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检测了所有菌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采用O抗原鉴定法对产酶菌株血清型进行了鉴定。结果 467株菌对27种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耐药性;菌株产ESBLs、AmpC和碳青霉烯酶检出率分别为36.83%、13.70%和0.00%,产酶菌比非产酶菌具有更严重的耐药性;176株产酶菌共检测出31种血清型,以O131、O107、O78、O9、O127、O20和O157为优势血清型。结论本次检测大肠杆菌ESBLs和AmpC检出率较高,耐药形势严重,血清型复杂,应加强动物源大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及血清型的监测。

莫志航,宁炎[6](2012)在《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E. 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 pneumoniae)的发生率、耐药性,以便于对ESBLs进行监测和治疗。方法对102株E.coli和78株K. pneumoniae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规定的ESBLs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确定ESBLs的发生率,并检测产ESBLs的E. coli和K. pneumoniae的耐药性。结果13.7%(14/102)的大肠埃希菌和26.9%(21/78)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除对阿米卡星、头孢西丁、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联合酶抑制剂耐药率较低外,对三代头孢菌素、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均出现较高耐药。结论对产ESBLs菌株引起的感染,亚胺培南为首选。

石莹,张玉心,夏俊[7](2012)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药性的检测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自40年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首次被发现并在临床应用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家族不断发展和壮大。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效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生命的威胁。但随其广泛应用,致病菌不断更新其耐药本领,以求"适者生存",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

陈鹏[8](2009)在《郴州地区大肠埃希氏菌ESBLs检测及其基因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郴州地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分离株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的阳性率、产酶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产酶株的ESBLs基因型。为临床合理治疗产ESBLs的E.coli感染,追踪本地区产ESBLs的E.coli分子流行病学的变化,控制E.coli耐药株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方法自郴州地区某三级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中收集鉴定415株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ESBLs表型检测方法均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标准纸片琼脂扩散法,确认试验采用双纸片法。用Kirby-Bauer法检测415株的大肠埃希氏菌对1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并对其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进行分析。根据GeneBank中具有代表性的3种基因型基因设计引物,PCR扩增,琼脂糖电泳检测ESBLs产酶株的ESBLs基因型。结果郴州地区大肠埃希氏菌ESBLs的总检出率为50.84%,其中ESBLs检出率较高的科室为普外科、泌尿外科及脑外科。所有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均对Imipenem和Meropenem敏感。产ESBLs株对其他1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高于非产酶株。211株细菌中,有63株细菌扩增出特异性TEM型酶基因片段片段,77株菌扩增出特异性SHV型酶基因片段,49株菌扩增出特异性CTX-M型酶基因片段。有1株大肠埃希菌同时扩增出TEM、SHV和CTX-M三型酶基因片段;同时扩增出TEM和SHV酶基因片段的细菌有5株;同时扩增出SHV和CTX-M酶基因片段的细菌有4株。结论1.本地区ESBLs检出率较高,分布科室有特殊性,产ESBLs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高于非产酶株。2.郴州地区目前已有TEM、SHV和CTX-M三种亚型的ESBLs流行。

梁军,胡功政,苑丽,司红彬,杨玉荣,匡秀华[9](2006)在《志贺氏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福氏志贺氏菌的诱导及其诱导耐药菌MIC与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探讨福氏志贺氏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结果表明,随诱导代数的增加,诱导菌对抗菌药的MIC值亦逐步增大,诱导至30代时,三代头孢对诱导菌的抗菌活性显着降低,MIC范围为2μg/mL ̄32μg/mL。当对福氏志贺氏菌诱导5代时,已有β-内酰胺酶的产生;诱导至15代时,已有ESBLs产生。诱导至30代时,ESBLs已大量产生。志贺氏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主要耐药机制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

罗羽[10](2003)在《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大多数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笔者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机制、分类、检测方法、耐药谱及其主要的产生菌种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地榆对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消除及抗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畜牧业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
    1.2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
        1.1.1 抗生素结合靶点结构改变
        1.1.2 产生对抗生素的灭活酶或钝化酶
        1.1.3 主动外排系统活跃
        1.1.4 细菌外膜通透性的改变
        1.1.5 质粒介导的耐药
    1.3 中药抗耐药菌的研究
        1.3.1 中药对耐药菌的直接抑制作用
        1.3.2 中药与抗生素联用的抗耐药菌作用
        1.3.3 耐药性消除作用
    1.4 地榆的研究进展
        1.4.1 地榆的化学成分
        1.4.2 地榆的药理作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地榆部位提取物的制备及抗菌活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地榆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2.2.2 地榆部位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消除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与抗菌药联用药敏试验
        3.2.2 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供试菌的耐药性消除试验
    3.3 讨论
        3.3.1 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与抗菌药联用药敏试验
        3.3.2 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供试菌的耐药性消除试验
    3.4 小结
第四章 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供试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4.2.2 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供试菌形态的影响
        4.2.3 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供试菌细胞壁的影响
        4.2.4 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供试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4.2.5 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供试菌总蛋白合成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mCIM和eCIM对CRE鉴定应用价值评估及不同基因型CRE耐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研究方案
    1.1 研究目标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方法与步骤
    1.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
        2.1.1 菌株分布情况
        2.1.2 80株CRE基因检测结果
        2.1.3 不同基因型CRE菌株表型筛选试验结果
        2.1.4 80株CRE菌株体外药敏结果
        2.1.5 不同基因型CRE体外药敏MIC分布情况
    2.2 讨论
        2.2.1 CRE菌株分布及基因型检出情况分析
        2.2.2 mCIM和eCIM以及改良Hodge试验对不同基因型CRE菌株检测结果分析
        2.2.3 CRE的体外药敏及MIC50/90分布情况分析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3章 综述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研究进展
    3.1 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
        3.1.1 改良Hodge试验(Modified Hodge test,MHT)
        3.1.2 Carba NP试验(Carbapenemase Nordmann-Poirel,CNPt)
        3.1.3 纸片协同试验(Disk Potentiation Tests,DPT)
        3.1.4 碳青霉烯酶失活试验(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CIM)
        3.1.5 其他检测方法
    3.2 CRE的治疗进展
        3.2.1 替加环素
        3.2.2 多粘菌素
        3.2.3 碳青霉烯类
        3.2.4 新的治疗药物
        3.2.5 其他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荧光PCR法检测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荧光PCR法检测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
    1、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仪器和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主要试剂
        1.3 方法
        1.3.1 固体培养体系
        1.3.2 常规细菌培养检测肺炎克雷伯菌
        1.3.3 核酸检测(荧光PCR法)
        1.3.4 特异性试验
        1.3.5 灵敏度试验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标准品的曲线绘制
        2.2 肺炎克雷伯菌检出情况
        2.3 特异性试验
        2.4 灵敏度试验
    3、讨论
第二部分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方法
        1.3.1 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1.3.2 ESBLs检测
    2、结果
        2.1 ESBLs株检出率
        2.2 耐药情况
    3、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
    参考文献

(4)耐多药产ESBLs大肠埃希菌携带CTX-M、TEM、SHV耐药酶基因的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5)四川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产β-内酰胺酶及血清型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药品及药敏纸片
    1.3 其他试剂
    1.4 药敏试验及β-内酰胺酶检测
    1.5 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鉴定
2 结果
    2.1 耐药性检测结果
    2.2 菌株产β-内酰胺酶检测及产酶阴性、阳性菌株耐药性比较
    2.3 产β-内酰胺类酶菌株血清型鉴定
3 讨论

(6)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仪器及试剂
    1.3 细菌分离鉴定
    1.4 ESBLs检测
        1.4.1 初筛试验
        1.4.2 确证试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产ESBLs菌株检出率
    2.3 产ESBLs细菌耐药率
3 讨论

(8)郴州地区大肠埃希氏菌ESBLs检测及其基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及步骤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致谢

(10)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SBLS的产生机制
    1.1 基因的突变
    1.2 耐药基因的转移
2 ESBLS的分类
3 ESBLS的检测方法
4 耐药谱分析
5 ESBLS的产生菌

四、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榆对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消除及抗菌机制研究[D]. 张凯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2]mCIM和eCIM对CRE鉴定应用价值评估及不同基因型CRE耐药特点[D]. 黄军祉.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荧光PCR法检测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分析[D]. 杨剑. 南昌大学, 2016(03)
  • [4]耐多药产ESBLs大肠埃希菌携带CTX-M、TEM、SHV耐药酶基因的分布研究[D]. 张玲. 西南医科大学, 2016(04)
  • [5]四川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产β-内酰胺酶及血清型的检测[J]. 代鹏飞,舒刚,林居纯,钟钦卿,邓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04)
  • [6]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莫志航,宁炎. 海南医学, 2012(18)
  • [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药性的检测进展[J]. 石莹,张玉心,夏俊.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01)
  • [8]郴州地区大肠埃希氏菌ESBLs检测及其基因型研究[D]. 陈鹏. 南华大学, 2009(03)
  • [9]志贺氏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初步研究[J]. 梁军,胡功政,苑丽,司红彬,杨玉荣,匡秀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6(01)
  • [10]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J]. 罗羽. 南方护理学报, 2003(02)

标签:;  ;  ;  ;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