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结束(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吴萌,闫紫谦[1](2022)在《打造强劲“法治引擎” 助推龙江振兴发展》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蔡良燕[2](2020)在《四川“三州”自治立法的现状与完善》文中认为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州的重要环节。自治立法的开展情况也直接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115-11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第72条,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贯彻落实。现阶段,学术界对自治立法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自治立法的规范层面,对自治立法在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具体实施情况的研究则比较少。基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身的特性,自治立法工作的开展需要因地制宜。本文在系统研究自治立法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学的核心知识,以四川“三州”1自治立法为研究对象,对“三州”自治立法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调查研究中,也发现“三州”自治立法存在效率低、质量不高、立法主体权力界限认识不清、群众参与自治立法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三州”民族及地方实际,本文提出通过增强自治意识、完善立法机制、加强立法队伍建设、加强立法监督以及协调自治立法与地方立法关系来解决自治立法困境。本论文除导论与结语外,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四川三州自治立法概述”,主要研究自治立法的一般原理及“三州”自治立法概况。第二部分“三州自治立法的问题及成因”,从“三州”立法主体、立法机制和自治州公民三个层面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三州”存在立法效率低、质量不高、主体权力界限认识不清和群众参与自治立法的积极性差等问题。导致前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立法主体和自治州群众自治意识淡薄,立法机制不完善,立法队伍水平不高。第三部分“完善四川三州自治立法的建议”,结合“三州”实际情况和相关知识,提出增强自治意识,完善立法机制,加强立法队伍建设,加强立法监督工作及协调自治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关系的解决策略,以此来解决“三州”自治立法存在的问题。
江先贞,吴梦茹[3](2019)在《步履铿锵 行稳致远——江西省人大常委会40年亮点工作回溯》文中研究指明岁月不居,时节如流。1979年12月27日,江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江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这标志着我省人大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40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坚持在探索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认真行使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等各项职权,谱写了一首创新发展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4](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提出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李静[5](2019)在《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另有规定”作为一种除外条款的立法技术,具有法律补充的作用和法律链接的功能。既可以克服成文法的不周延性以实现法律的开放性,又可以实现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因而“另有规定”成为我国立法的标志性语言和习惯性表述方式。然而地方性法规中高度盖然性的“另有规定”并未明确具体的指向,这是需要借助其他法律条文予以明晰的条款。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地方性法规中的“另有规定”,进一步分析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完善地方性法规提出建议。第一部分对地方性法规中的“另有规定”进行类型化分析。把地方性法规中的“另有规定”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和“国家另有规定”四种类型进行归纳分析。第二部分归纳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形式上缺乏规范性,内容上缺乏可操作性和适用规则缺乏明确性。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立法技术规范不完善,地方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形式化,缺乏地方立法理论的指导和地方立法主体自身建设不足。第三部分提出完善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的构想。重构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的效力判断标准,确立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的适用规则,加强地方立法技术规范和完善地方备案审查制度。
张涵之[6](2017)在《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民主从最初的理想、口号、宣言和纲领走向真正的政治实践。中国创造性地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制度的代议民主形式,并在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从近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项具体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和效率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上的理想和优势还没有完全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设想的实现还存在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细节规范、操作程序、合理性、公平性等一系列问题正日益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凸显出来,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本文结合工程学的原理提出“代议制度工程学”,试图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看作是由众多小的制度部件如代表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会议制度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并按照其内在价值和原则运行的集合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效能,取决于其制度体系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并受到内在价值与工程规范的影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化和完善,首先要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的内在价值和工程规范,在价值和规范的框架中发现其中不合理的结构和性能不良的部件,从而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升级或重建部件,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整体制度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以人大制度部件的具体细节和程序设计的角度,结合代议制度的一般规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工程学、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来考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问题和优化方案。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第一章,重点在于根据本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界定相关概念,并试图提出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建构一个自己的“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代议制度工程学”原理是指代议制度的运行效能取决于其制度体系的结构和组成部件的性能,并受到制度体系内在价值与运行原则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别从中外代议制度的机构设置、职权与功能、运行原则和程序正义优先方面,阐述了代议制度工程的结构要素、制度部件、工程规范和内在价值,以期为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分析搭建一个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至四章,重点在于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部件,具体包括代表选举制度、代表履职制度、代表监督制度、代表罢免制度、会议提案制度、审议表决制度、发言质询与列席旁听制度、财政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和工作监督制度等的程序和细节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这些具体的制度部件均存在程序和细节设计上的缺失和不足,而这些缺失与不足,正日益消解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当性与民主性的制度设计初衷。甚至可以说,正是细节规范和程序设计上的缺失和不足,导致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想效能无法完全实现。第三部分为第五章与结论,重点在于提出从细节和程序方面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优化的对策与方案。在借鉴大量制度创新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根据“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原理,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制度部件在程序和细节方面优化和完善的具体办法,以期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些许的理论借鉴。尽管本文作者深知,程序的正义并不必然带来制度的正义,即使完善了上述制度细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中国式民主”要真正运转起来,仍然任重而道远。
王元成[7](2013)在《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是当代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各项民主制度建立、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体现着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展水平。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性环节。本项研究主要以政治角色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研究者本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若干履职行为和相关亲身经历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行为描述为研究进路,通过展现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产生和角色扮演的全过程,分析全国人大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及其与相应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之间的联系,从而描述和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情况,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规定及其运转情况,为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功能、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项研究认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产生的基础,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作为个体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代表角色期望的领悟以及代表再社会化过程对代表个体履职能力的影响使不同的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呈现出一定个性特点。代表角色所担当的其他角色,特别是代表所担当的其他政治角色对代表的角色扮演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行为与角色期望的一致性程度、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角色行为特征既与代表个体特征有内在联系,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其行为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欠缺。要使人大代表角色行为与角色期望实现更高程度的一致,解决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相关政治体制。本文内容安排除导言和结论部分外,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导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本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的主要分析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相关政治主体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可以分为社会期望和角色自我期望。社会期望包括制度性期望和道德性期望。制度性期望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在履职过程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道德性期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要求,主要靠社会舆论以及角色扮演者本人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角色自我期望是角色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设想。角色期望最终要通过角色承担者本人对角色的领悟发挥作用,人大代表对角色期望的领悟是代表角色扮演的动力和主观前提。第二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挑选和确定过程,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大代表角色扮演可能产生的影响。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是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角色期望具体化为一个个代表的过程,当选代表是政治角色的具体承担者和扮演者。第三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总结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分析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行为模式的特点。第五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再社会化的内容、主要途径、特点及其对代表角色扮演行为的影响等。本文最后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处[8](2009)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大事记(1979年12月—2009年9月)》文中研究表明1979年12月17日—26日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议,选举李坚真为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梦觉、罗天、薛光军、庄田、杜长天、钟明、肖
卢海明,杨玉堂[9](2008)在《山西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12月28日至翌年1月23日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2月28日至翌年1月8日,中共山西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1月9日至23日,省委召开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王谦就关于工作重点转移、解放思想、平反冤假错案、总结农业学大寨经验教训等问题作了讲话。这两次会议传达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实行工作着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的精神,讨论了贯彻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高度评价了山西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
袁长征[10](2006)在《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紧紧围绕着中国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这个核心主体,运用民族法学、管理科学、法律经济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以国家民族经济政策、民族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理论为对象,对有关课题展开系统且有重点的研究。本文的要点是主要有:第一,从一般意义上对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层次、类型及运行机制进行阐述,同时对民族经济政策和法律、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几个基本概念加以界定和辨析。第二,运用法律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民族经济法律的供给—需求、成本—效益;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与流失及其变迁与创新;转变民族经济政策制定、执行及分析评价方式,实现民族经济政策管理的法制化。第三,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实践情况进行评估与分析,特别是结合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政策法制化的经验分析,得出启示,探究民族经济政策在法制化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第四,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实现的路径。主要对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法制化的程序、方法、步骤及内容加以综合阐述。第五,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实现的保障。主要从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理论研究、队伍建设以及法文化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对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实现的保障加以论述。论文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在传统的研究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思路上,补充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拓展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理论及民族法学研究理论的空间。第二,通过对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法制化的评价与分析,发现其理论价值和理论误区或漏洞,进而提出自己有关对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研究的看法,并对其展开分析论证。第三,对一些有争议的民族经济政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民族经济法律制度的成本效益、供给需求等问题。
二、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结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结束(论文提纲范文)
(1)打造强劲“法治引擎” 助推龙江振兴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立法篇 |
《黑龙江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 |
《黑龙江省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 |
《黑龙江省邮政条例》 |
《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 |
《黑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 |
《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 |
《黑龙江省计量条例》 |
《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
《黑龙江省促进旅游业发展条例》 |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切实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决定》《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 |
监督篇 |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
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应用尽用 |
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 |
守好“优质龙江种” |
筑牢消防安全法治屏障 |
在保护和传承中凝聚强大力量 |
依法有效推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
以实际行动守卫“健康龙江” |
助力“新兴之火”点燃经济引擎 |
同心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
为人民守好钱袋子 |
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篇 |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契税法授权事项的决定》 |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 |
代表篇 |
规范站家强功能 互学互鉴促提升 |
学史增信强思想 为民办事做表率 |
走进“一府一委两院” 密切与代表的联系 |
(2)四川“三州”自治立法的现状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证研究法 |
3.比较分析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1.研究创新点 |
2.研究不足点 |
一、四川“三州”自治立法概述 |
(一)自治立法的一般原理 |
1.自治立法的内涵 |
2.自治立法的特征 |
3.自治立法的形式 |
(二)四川“三州”自治立法概况 |
1.自治条例得以修改和完善 |
2.单行条例特色逐步凸显 |
二、四川“三州”自治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四川“三州”自治立法存在的问题 |
1.自治立法效率低 |
2.自治立法质量不高 |
3.权力界限认识不清 |
4.公民参与自治立法的积极性差 |
(二)四川“三州”自治立法问题的成因 |
1.自治立法机制不健全 |
2.自治立法队伍立法水平不高且自治立法缺少监督 |
3.自治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关系研究不足 |
4.自治机关及自治州公民自治意识淡薄 |
三、完善四川“三州”自治立法的建议 |
(一)健全立法机制 |
1.完善立法程序 |
2.制定立法规划 |
(二)加强立法队伍建设 |
1.注重立法人员的科学选拔 |
2.加大立法队伍的培训力度 |
(三)完善立法监督 |
1.从立法监督的主体着手 |
2.从立法监督的环节着手 |
(四)协调自治立法与地方立法关系 |
1.进一步明确自治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的界限 |
2.加强自治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的立法理论研究 |
(五)增强自治意识 |
1.强化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意识 |
2.强化民族自治地方公民的自治意识 |
3.上级国家机关要充分尊重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步履铿锵 行稳致远——江西省人大常委会40年亮点工作回溯(论文提纲范文)
1979年———1988年 |
1989年———1998年 |
1999年———2003年 |
2004年———2008年 |
2009年———2013年 |
2014年———2019年9月 |
(4)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1969年 |
1970年 |
1971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5)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类型化分析 |
(一)“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分析 |
(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分析 |
(三)“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分析 |
(四)“国家另有规定”分析 |
二、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另有规定”形式上缺乏规范性 |
2.“另有规定”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
3.“另有规定”适用规则缺乏明确性 |
(二)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存在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
1.地方立法技术规范不完善 |
2.地方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形式化 |
3.地方立法理论缺乏指导性 |
4.地方立法主体自身建设不足 |
三、完善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的构想 |
(一)重构“另有规定”效力判断标准 |
1.“另有规定”只能指向上位法或平行法 |
2.“国家另有规定”应予以修改或删除 |
(二)确立“另有规定”的适用规则 |
1.地方性法规中的“另有规定”须严格遵循位阶规则 |
2.地方性法规中的“另有规定”的应具确定性 |
(三)完善地方立法技术规范 |
1.将“另有规定”纳入立法技术规范 |
2.完善地方立法技术的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 |
(四)完善地方备案审查制度 |
1.明确审查主体权力范围与分工 |
2 推进备案审查标准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附录:相关地方性法规目录清单 |
(6)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0.1.1 研究缘起 |
0.1.2 选题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宏观整体性研究 |
0.2.2 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与选举制度的研究 |
0.2.3 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的研究 |
0.2.4 对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研究 |
0.2.5 对一般性的规则和程序的研究 |
0.3 核心概念界定 |
0.3.1 制度工程学 |
0.3.2 制度与政治制度 |
0.3.3 民主形式与代议制 |
0.3.4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0.3.5 议员与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0.3.6 程序与程序正义 |
0.3.7 议事规则 |
0.4 基本逻辑和主要内容 |
0.4.1 基本逻辑 |
0.4.2 主要内容 |
0.5 创新点与难点 |
0.5.1 创新点 |
0.5.2 难点 |
0.6 研究方法 |
1 代议制度设计与运行的“代议制度工程学” |
1.1 代议制度工程的原理 |
1.2 机构设置:代议制度工程的结构要素 |
1.2.1 代议制度结构与组织概述 |
1.2.2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构 |
1.2.3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所属机构 |
1.2.4 中外代议机构结构与组织比较 |
1.3 职权功能:代议制度工程的制度部件 |
1.3.1 代议制度职权功能概述 |
1.3.2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构职权 |
1.3.3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职权 |
1.3.4 中外代议机构职权比较 |
1.4 运行原则:代议制度工程的工程规范 |
1.4.1 人民主权原则 |
1.4.2 普选原则 |
1.4.3 法治原则 |
1.4.4 多数决议原则 |
1.4.5 程序原则 |
1.4.6 公开原则 |
1.5 程序正义优先:代议制度工程的内在价值 |
1.5.1 程序正义优先的内涵 |
1.5.2 程序正义优先的意义 |
1.5.3 代议制度设计与运行的程序正义 |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一):代表制度 |
2.1 代表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基础部件 |
2.2 代表选举制度 |
2.2.1 代表选举制度的内容 |
2.2.2 代表选举制度的细节缺失 |
2.3 代表履职制度 |
2.3.1 代表履职制度的内容 |
2.3.2 代表履职制度的细节缺失 |
2.4 代表监督制度 |
2.4.1 代表监督制度的内容 |
2.4.2 代表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2.5 代表罢免制度 |
2.5.1 代表罢免制度的内容 |
2.5.2 代表罢免制度的细节缺失 |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二):会议制度 |
3.1 会议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生产部件 |
3.1.1 民主会议制度的理论基础 |
3.1.2 民主会议制度与中国人大会议制度 |
3.2 会议提案制度 |
3.2.1 会议提案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2.2 会议提案程序实例 |
3.2.3 会议提案制度的细节分析 |
3.3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 |
3.3.1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3.2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的细节缺失 |
3.4 审议与表决制度 |
3.4.1 审议与表决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4.2 审议与表决程序实例 |
3.4.3 审议与表决制度的细节分析 |
3.5 列席与旁听制度 |
3.5.1 列席与旁听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
3.5.2 列席与旁听制度的细节缺失 |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三):监督制度 |
4.1 监督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检验部件 |
4.1.1 代议机关监督的理论基础 |
4.1.2 中国人大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4.2 财政监督制度 |
4.2.1 财政监督制度的内容 |
4.2.2 财政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4.3 人事监督制度 |
4.3.1 人事监督制度的内容 |
4.3.2 人事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4.4 工作监督制度 |
4.4.1 工作监督制度的内容 |
4.4.2 工作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
5 从制度部件的细节与程序优化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5.1 政治文明与中国人大制度程序 |
5.1.1 政治文明与现代国家制度的程序立法 |
5.1.2 程序立法的原则 |
5.1.3 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 |
5.2 代表制度的细节完善 |
5.2.1 完善代表选举制度 |
5.2.2 完善代表履职保障制度 |
5.2.3 完善对代表的监督制约机制 |
5.3 会议运行制度的细节完善 |
5.3.1 建立和完善会议讨论与辩论制度 |
5.3.2 引导对抗观点的表达 |
5.3.3 完善质询制度的运行机制 |
5.3.4 规范和完善列席与旁听制度 |
5.3.5 完善议事程序和规则 |
5.4 监督制度的细节完善 |
5.4.1 将监督程序纳入人大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
5.4.2 优化公众监督的渠道和程序 |
5.4.3 建立人大代表独立监督的工作机制 |
5.4.4 强化人大工作的独立性 |
5.4.5 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 |
5.4.6 改进人大票决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
1. 笔者本人的履职与学习经历是引发本项研究的直接原因 |
2. 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3. 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 |
2. 对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的研究 |
3. 对人民代表大会与执政党关系的研究 |
4. 对人大代表的研究 |
5. 对国外议会和议员的研究 |
三、研究目的、分析工具与研究思路 |
1. 研究目的 |
2. 分析工具和主要概念 |
3. 研究思路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篇章结构 |
七、研究个案的相关基本情况 |
第一章 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 |
一、制度性期望 |
1.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
3、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旳制度性保障 |
二、道德性期望 |
1.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
2.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
3.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
4.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
5.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正确处理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
6.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为民请命的精神 |
三、自我期望 |
四、角色领悟 |
五、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期望的特点 |
1. 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不突出 |
2. 制度性社会期望与道德性社会期望之间无明显界限 |
3. 各种社会期望之间以及角色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
第二章 推荐、考察与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选择与确定 |
一、代表候选人名额的确定与分配 |
二、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提名过程 |
三、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考察与初步确定 |
1. 考察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机构 |
2. 考察内容与过程 |
3. 候选人预备人选的初步确定 |
4. 后续材料工作 |
四、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正式确定 |
1. 省委会议讨论 |
2. 各党派和人民团体民主协商 |
五、正式候选人的确定与投票选举 |
1. 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
2. 投票选举 |
六、当选代表的资格审查与确认 |
七、全国人大代表角色产生过程的特点 |
1. 代表产生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
2. 组织推荐提名是当选代表的重要前提 |
3. 组织推荐和考察过程集中体现了党对代表角色的社会期望 |
4. 投票选举是代表当选的决定性环节 |
5. 代表候选人个人在选举中难以发挥作用 |
6. 代表来源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7. 代表产生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 |
第三章 议案、审议与表决: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 |
一、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
1. 会议通知 |
2. 赴京报到 |
3. 建团会议 |
4. 预备会议 |
二、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 |
1. 会议议程 |
2. 会议日程安排 |
三、向大会提交代表议案和建议 |
1. 提交代表议案、建议的具体要求 |
2. 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情况 |
四、听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报告和各项议案的说明 |
1. 第一次全体会议 |
2. 第二次全体会议 |
3. 第三次全体会议 |
4. 第四次全体会议 |
五、审议各项议案和工作报告 |
1. 3月5日下午,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
2. 3月6日,代表小组第一次会议 |
3. 3月7日上午,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
4. 3月7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二次会议 |
5. 3月8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三次会议 |
6. 3月9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四次会议 |
7. 3月10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五次会议 |
8. 3月10日下午,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 |
9. 3月11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六次会议 |
10. 3月12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七次会议 |
11. 3月12日下午,代表团第四次全体会议 |
12. 3月13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八次会议 |
13. 3月13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九次会议 |
六、会议简报交流 |
1. 印发简报的目的 |
2. 简报的特点 |
七、对工作报告决议案和其他议案决议进行表决 |
1. 大会表决办法 |
2. 大会议程和表决程序 |
八、选举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
1. 选举、决定和表决办法 |
2. 会议期间代表对人选的酝酿过程 |
3. 投票选举和表决 |
九、大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
1. 规范性一致是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基本取向 |
2. 审议过程客观上成为代表行为实现规范性一致的重要准备 |
3. 角色冲突是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
4. 代表在会议期间存在较严重的角色超载现象 |
5. 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错位现象 |
6. 代表角色行为具有重要的象征性功能 |
7. 提交议案和建议成为代表个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
第四章 视察、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 |
一、代表视察 |
1. 会前集中视察 |
2. 专题性集中视察 |
二、执法检查 |
1. 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
2. 参加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
三、专题调研 |
1.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
2.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
四、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
1.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成立情况 |
2.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五、列席有关会议 |
1. 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
2. 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六、联系人民群众 |
1. 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
2. 通过走访联系群众 |
3. 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 |
4. 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 |
5. 应有关部门邀请担任社会监督员 |
七、闭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
1. 代表角色行为规范性一致程度明显降低 |
2. 代表角色冲突广泛存在 |
3. 代表角色超载现象更为严重 |
4. 代表角色错位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5. 代表角色行为的象征性功能淡化,制度性功能显现 |
6. 代表角色行为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 |
第五章 培训、研讨与经验交流: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再社会化 |
一、专题培训 |
1. 2008年第八期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 |
2. 2009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学习班 |
3、2010年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代表培训班 |
4. 2011年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
5. 2012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
二、履职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 |
1. 履职经验交流 |
2、履职专题研讨 |
三、代表再社会化的其他途径 |
1. 有关部门寄送的履职所需资料 |
2. 地方人大常委会及其他相关部门为代表订阅的其他资料 |
3. 代表专用电子信箱 |
四、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特点 |
1. 代表再社会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特点 |
2. 代表再社会化内容方面的特点 |
3. 代表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培训的代表构成方面的特点 |
4. 代表再社会化时间安排方面的特点 |
5. 代表再社会化的作用方面的特点 |
结论与讨论 |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
1. 角色期望决定着代表角色的选择及其行为特点 |
2. 代表角色的产生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和特性 |
3.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 |
4.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是现行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
5. 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反映了现行制度的某些欠缺 |
6. 代表角色再社会化有利于提高代表的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 |
二、进一步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 |
1. 更加突出代表角色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 |
2. 进一步完善代表选举程序 |
3. 实现代表角色与相关角色的有效分离 |
4. 完善人大会议制度 |
5. 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 |
6. 创新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大事记(1979年12月—2009年9月)(论文提纲范文)
1 月9日—12日 |
2 月20日—22日 |
3 月5日—7日 |
3 月7日—14日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补选谢颂凯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5 月6日—14日 |
5 月27日—6月1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广东省集体合同条例》。 |
5 月26日—31日 |
7 月21日—29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等5项法规。 |
7 月29日—8月5日 |
7 月26日—28日 |
7 月23日—27日 |
7 月22日—25日 |
1 1 月28日—12月2日 |
1 1 月27日—12月1日 |
1 1 月26日—30日 |
1 2 月20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
(9)山西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10)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主要内容和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难点 |
第二章 民族经济政策及其法制化的几个基本问题 |
2.1 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及表现形式 |
2.2 民族经济政策的层次、类型及内容 |
2.3 民族经济政策的运行机制 |
2.4 民族经济政策和法律 |
第三章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理论分析 |
3.1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法经济学分析 |
3.2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制度分析 |
3.3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公共管理学分析 |
第四章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经验分析 |
4.1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历史考察 |
4.2 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政策法制化的经验分析 |
4.3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
第五章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路径 |
5.1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应遵循的原则 |
5.2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条件 |
5.3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步骤及方法 |
5.4 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后 记 |
四、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结束(论文参考文献)
- [1]打造强劲“法治引擎” 助推龙江振兴发展[N]. 刘伟,吴萌,闫紫谦. 黑龙江日报, 2022
- [2]四川“三州”自治立法的现状与完善[D]. 蔡良燕.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3]步履铿锵 行稳致远——江西省人大常委会40年亮点工作回溯[J]. 江先贞,吴梦茹. 时代主人, 2019(10)
- [4]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5]地方性法规中“另有规定”的实证研究[D]. 李静. 山西大学, 2019(01)
- [6]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 张涵之. 武汉大学, 2017(06)
- [7]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D]. 王元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 [8]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大事记(1979年12月—2009年9月)[J].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处. 人民之声, 2009(12)
- [9]山西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J]. 卢海明,杨玉堂. 党史文汇, 2008(12)
- [10]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问题研究[D]. 袁长征. 西北民族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