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棉油库存仓单管理办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雷建国[1](2017)在《甘肃省农业发展银行支农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历来是世界范围内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始终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基础差、农村经济欠发达,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肩负着贯彻国家农业产业政策、服务“三农”、维护国家粮棉油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等发面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自成立以来,农发行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农业产业政策为指导,在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三农发展主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农发行支农惠农工作出现了许多矛盾和困难,特殊的金融支农职能和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应对和解决好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性问题,探索实践有效的支农模式和路径,进一步彰显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支持“三农”中的主力军作用,成为当下金融支农领域一项新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了政策性金融的共同特性、特殊功能以及理论基础,对我国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各阶段支农政策性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研究了甘肃省农业发展银行在各阶段政策变化的背景下,支持甘肃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探讨了甘肃农发行支农政策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成因;借鉴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支持本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从完善立法、补足资金、政策扶持、创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为深化农发行改革、完善支农功能,补齐社会发展短板、促进整体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努力将农发行建设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比肩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
贺福中[2](2017)在《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以山西省为中心的分析》文中提出农民收益偏低既是中国亟待解决的课题,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入手,按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三个时期,以及近年来推行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置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整体背景中,厘清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变革脉络,及其收益分配制度的演变路径,并预测收益分配趋势和中国农民未来走向。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传统农民经济组织遗产与西方合作思想实践。在传统社会农民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形成了社、会、合会等以应对突发事件。西方合作思想的传播与实践,影响了中国农民合作运动。国民政府将合作主义思想国策化,诱致性推行农村合作运动,与地方保甲制度结合起来,当作统治农村的工具。日本侵华时期的农民合作社是服务战争的机器,日伪掌握农民生杀大权。第二部分论述了土地私有、个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根据地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互助组为主,逐步建立合作社,按股分红。新中国成立后,为阻止农民卖地,国家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实现土地公有化。社员议定收益分配办法,评工记分。合作社把现金、粮食和其他实物统一计算后分配给社员。第三部分论述了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政社合一”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定额计酬、评工记分,按照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的顺序,以实物和现金两种方式分配收益。有近1/3收益来自农民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第四部分论述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经营,满足了农民的现实诉求。土地承包期15年、30年逐步延长到永久不变。宪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政策引导、法治保障、道德秩序,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农民对产权、契约、制度等制约因素提出新的诉求,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第五部分则是基于山西数据的实证分析。选取山西1954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及其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1999年以来全国、江苏、山西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走势,预示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将加快发展。采用大量新史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其主要来源有:第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原始档案资料。山西吕梁汾阳市贾家庄村1953年以来,散落在村史馆、村档案室等处的原始资料,有工作汇报、生产安排、粮食产量的记载材料;有耕地面积、劳力、畜力、大小农机具等生产要素记录;评分挣工办法,粮食产量及按人口、按工分进行分配的逐年逐项记录,以及村集体固定资产,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等内容。第二,山西农业主管部门的社会调查材料。山西多次组织全省各级专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原本用于内部掌握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其真实性和可靠程度毋容置疑。这种阶段性、横切面、有重要时间节点的全面调查史料,非常珍贵。第三,大量采访整理而成的口述史料。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传统史学和计量史学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借助计量统计模型对1954-2015年山西、江苏和全国连续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揭示出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第一产业、农村金融支持等方面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联系。综前所述,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若按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与农村经营体制演变过程则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不同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与时代发展相吻合,有效地完成了其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并为新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具体而言,分述如次:首先,农民收益和国家获取“双下降”是农村人民公社解体的根本原因。进入20世纪70年代,社队生产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大,社员收益占总收入的比例却明显减小,农业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农民既看不到群体激励也没有个体受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其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采用中央确定、地方掌握、农民选择的方式进行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成本低。中共中央定了基调之后,利用农民创造的大包干等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由安徽、四川等地试点后在全国推行。农民对收益分配的实现诉求是包干到户的内在动力,国家动员是家庭经营的外部推力,信息传播是农民与国家互动的纽带。而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带来的农民群体分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产物。第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利益的载体,掌握着农民收益的潜在资源。土地是农民家庭收入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所有权,是中国最大资产的管理者。然而,山西73%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属于“空壳”型,中国近一半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经营性收益。土地制度创新是农民从集体经济组织获取收益的有效途径。第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当年由广大农民群众积累起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资产和资金,应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继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推行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功之后,山西在资源型村、城中村进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的村充分尊重民意,制定并实施“优先土地股,增配人口股,创新预留股”的股权分配原则。优先土地股配发给取得土地经营权的村民,增配人口股面向全体在册村民,设置预留股要留给合理增加的人口,是对我国现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制度安排下新增人口的一种收益保障,也为解决不可预见性问题和困难留有余地,可以看作是新组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保障成员收益权的一种制度创新。第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中国经济改革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1954-2015年(除去1960、1966-1976年)年度数据走势来看,山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随着全省经济特别是第一产业发展而增加,山西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走势,也比较契合农村土地政策实施的三个时期。2000年以来,全国、江苏和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都呈现出高位回落走势,预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将加快发展,农民收益再次走上加快增长的通道。2017年3月,民法总则赋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法人资格,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并行改革的深入,期望农民收益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城乡人均收益差距逐步缩小。
傅柏然[3](2016)在《农发行资中县支行信贷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94年4月19日批准成立以来,服务网络遍布中国大陆地区。2014年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农发行的职能范围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经营管理理念也开始转变。如何履行好政策性银行的各项职能,实现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健康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农发行新的历史使命。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基层行的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本篇文章首先介绍农发行信贷业务双重目标、职能定位、业务范围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再以资中县支行为例,介绍农发行基层行信贷业务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得出农发行可以实现信贷业务双重目标,基层行应该立足实际发展信贷业务、加大对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结论,最后对农发行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以增强农发行基层行在信贷业务中的竞争力,防范业务开展中的风险,实现可持续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农发行支持地方“三农”经济建设重要支柱作用,更好地履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使命。
柳翠茹[4](2014)在《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实践与思考》文中认为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是农发行20年管理经验的总结,是实践证明符合农发行收购资金运动特点的有效管理办法。20年来,农发行山东省分行遵循封闭运行管理理论指引,严格贯彻落实总行制度办法,不断探索创新封闭运行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封闭运行管理理论伴随农发行发展而逐步完善封闭运行管理,是指农发行通过"库贷挂钩、购贷销还",盯住客户第一还款来源,
马俊惠[5](2014)在《阿勒泰地区农发行资金运营管理效益研究》文中指出资金运营管理制度是农业政策性银行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资金运营就是把拥有的一切有形无形的存量资产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金;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利用价值规律,促进资金流动,调整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资金运营管理制度涉及资金来源渠道、信贷资产质量、资金运营风险、业务范围、经营效益等方面。伴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地方金融领域的支农职能,政策性银行按照中央相关要求逐步进行了改革,农发行资金运营管理体制发生了结构性变革,赖以生存的宏、微观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农发行实行的系统内资金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总行筹资、分支机构用资的基础上,分支行自主筹资能力较差,全行业务发展所需资金主要依靠总行集中筹集。资金运营管理贯穿资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分配等流程,在农发行经营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资金流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农发行是否能有效进行资金运营管理,兼顾营运资金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决定着农发行能否实现高效、健康、稳定成长。阿勒泰地区农发行在资金运营管理方面的效率效益如何?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资金来源,以及能否以最佳的资金配置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能否保证农发行运营质量和效益。因此,全行对资金运营管理已经越来越重视,营运资金作为运营的“血液”,影响运营效率、利润以及长远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从研究阿勒泰地区农发行目前的资金运营管理模式现状出发,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法,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对资金运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金融经济现状,对阿勒泰地区农发行内部资金运营管理体制与地方经济、三农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同时,一是从社会效益角度分析农发行资金运营管理对农业及地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有效发挥了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二是在数据筛选的基础上,对资金运用率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影响资金运用率的相关因素与影响程度,以此来判断运营管理的有效性,分析农发行资金运营管理机制,找出限制资金有效利用的因素,分析找出提升农业政策性银行资金运营管理效益的有效策略。
涂洪波[6](2013)在《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方面,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我国目前仍属于农业初等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于国家整体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的一快短板。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物质装备、生产体系的现代化,更包括流通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关键。因此,加速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大命题中应有之意。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流通渠道理论和现代化理论,基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要求,结合我国农产品流通思想变迁历史与流通体制特点,科学界定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演变过程、现状、特征、制约因素,定量评价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并进行中外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对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进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定量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研究。本部分先论述了现代化、农业现代、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三者的关系,然后从商品流通现代化的一般定义演绎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并阐释了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①本研究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方面,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因而就具有模糊性的特点。②本研究认为: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指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和具体时代背景(国情)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满足经济社会整体健康和谐发展要求为目的,以农产品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体制与管理现代化、流通设施与技术现代化、流通方式与模式现代化为主要内容,进而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先进性状态和动态发展过程。③提出了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战略原则、目标与主要任务。第二,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演变过程、现状与制约因素研究。本部分通过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政策的演变与流通体制的变化关系发现:①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一个渐进过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产品市场供需的变化与政府政策的调整而逐步形成当前农产品流通业的现状。描述和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滞后的主要表现与制约因素,主要问题包括:②渠道结构、绩效、对国民经济贡献度、流通主体发育、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流通技术运用、流通业态和流通秩序六个方面未达到先进性状态;主要制约因素则包括:③观念上的、体制上的、产业战略选择上的和现代人形成上的。这些制约因素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滞后的诸多问题表象相比,它们是隐藏的、长期存在的和本质性的。第三,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及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先基于上一部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内涵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然后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和实证检验的方法对评价指标逐个进行了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筛选;分析了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国家现代化的标准水平差异问题,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应将中等发达国家作为“标杆”长期跟踪其现代化各领域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我们追赶的目标的观点。接着利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确定了组合权重,最后利用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2009年、2011年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①我国省域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不同水平的省域分布属于偏态分布而非正态分布,全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②无论从单个指标实测值来看还是以指标体系总指数来分析,我国各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区位因素与经济综合实力仍较大程度地影响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省域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仍将遵循先东部实现、后中、北部实现,再西部实现的顺序;⑨农产品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与整个流通产业现代化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④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变革不明显,现代化类型与发展阶段有对应关系;本部分还比较了中外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差距,认为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差距是全面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一,提出了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原则与目标,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流通对接、区域流通一体化和完成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第二,构建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值,并利用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指数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实际测算,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差距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这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见到。第三,通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关键评价指标的中外比较,对中外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客观描述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差距,使我们对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面临的艰巨任务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没有见到。
杨成栋[7](2013)在《吉林省农发行运营管理机制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运营机制建设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运营机制管理是企业对未来长远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和方法的管理,是各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企业运营机制管理是现代企业家领导企业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业务竞争进程的加快,各家金融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改进适应社会发展的运营管理机制。吉林省农发行是国有政策性银行,中央政府要求货币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积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势,既为业务经营带来重要影响,也为履行职能提出了新要求。吉林省农发行适应市场调节和政策变化的能力面临新考验。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农业政策性银行正式成立。吉林省农发行是直属于农发行总行领导的一级分行,其主要任务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指导下,在总行政策框架内,承担国家规定的信贷支农业务,为“三农”经济发展服务。随着全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吉林省农发行要履行好支农职责,就必须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审视其运营管理的各个要素,分析影响其运营管理的内外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机制。吉林省农发行运营管理机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4年至1998年的建行初期阶段;1998年至2004年的推进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阶段;2004年以来的建设现代农发行阶段。目前,国农要求货币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积极,这就需要妥善处理好与管理通胀预期、经济平稳运行及经济结构调整及的关系,实施结构调整战略,把稳定物价放在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宏观经济政策变得审慎灵活、积极稳健,不但为吉林省农发行业务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也为其建立、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和更好地履行现阶段职能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运用逻辑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吉林省农发行改进运营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本文首先从吉林省农发行运营管理机制建立背景谈起,阐述了该行运营管理机制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重点对其运营管理机制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其次,对吉林省农发行运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阐述了运营管理机制遭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内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影响运营管理机制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实证研判;再次,对吉林省农发行运营管理机制改进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重点就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运营管理机制发展的有益借鉴、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三农”的需要、符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要求和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运营机制方面进行了逻辑分析,为吉林省农发行改进运营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阐述了吉林省农发行运营管理机制的改进措施,提出了改进运营管理机制的策略。
李传峰[8](2012)在《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和化解农业风险及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和符合WTO农业协议规定的“绿箱”政策,有利于农业再生产的恢复、维持农民收入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世界主要农业国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有效途径。我国作为农业灾害较为严重的农业大国之一,应当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择并不断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对于农业保险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公共财政视角下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是一个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从理论上看,农业保险是外部性较强的准公共产品,但借鉴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从公共财政的视角来开展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选择的研究并不多见。从实践上看,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推进农业保险发展,发挥了其对农业生产的保险保障功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全面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仍面临制度设计不清晰、财政补贴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不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及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要求。要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不断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本文沿着“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国际经验—政策建议”的思路,系统性地研究了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问题。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深入分析了农业保险的公共性,根据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提出了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分类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考察回顾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曲折历程,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分别选取了典型案例对三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在国际经验部分,本文以美国、日本、法国和菲律宾为例对三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特点和做法进行深入分析。在政策建议部分,本文在分析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本文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国际经验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第一,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弱质性等特点,使得农业保险在购买和提供两个环节都具有外部性特征,农业保险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具有系统性,农业保险能够增进社会总福利,农业保险产品的公共性十分突出。第二,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包括三大类:一是政府生产并直接提供;二是私人生产、政府购买并提供;三是政府支持、私人生产并提供。按照政府参与方式和干预程度的不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和政府支持型经营模式两大类,政府支持型经营模式按照经营主体的类型又划分为商业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组织和相互保险公司三类。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容易产生“官僚制成本”;政府支持型经营模式同样存在“交易成本”,不同主体经营的子模式也各有利弊。第三,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保险供给和需求的增长,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既要坚持充分保障的原则,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又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在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等体制机制的同时稳步推进,财政补贴程度的标准是公共性程度强弱。在财政补贴的政府责任配置方面,由于农业保险发挥着保持农业生产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等功能,其效益范围覆盖到全国,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再考虑到我国适度分权的集权行政体制、中央财政收入总量和占比的现状,中央政府应承担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主要责任。第四,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向政府支持型经营模式逐步过渡的过程,农业保险经营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仍存在制度建设滞后、相关主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没有密切结合我国“大农业、小农户”的特殊国情;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定位不清晰,政府和市场、政府间责任配置不清晰,农业保险制度设计还不成熟,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的行为存在偏差。第五,在三种政府支持型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中,商业保险公司模式具备资本实力雄厚、网络健全、人才技术、后台管控等优势,能够在更广范围分散风险,以尽可能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但实现服务到户、道德风险管控的成本较高;相互保险公司和互助合作组织模式具有经营灵活、易于控制道德风险等优点,但存在规模小、资本约束风险、经营区域受到限制、专业化程度低、对农户合作意识要求高等弊端,不利于风险的广泛分散,而且随着经营业务及范围的扩大,其制度优势会逐渐削弱。第六,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运行较为成功国家的主要经验是:在立法方面,对农业保险进行专门立法,并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在模式选择方面,根据本国农业生产规模、组织化程度等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在政府干预方面,一般来说,政府并不直接介入原保险业务的直接经营,而是主要通过提供保费补贴、管理费用补贴、再保险、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政策支持;在保险方式方面,为扩大覆盖面、防止逆向选择,大部分国家农业保险计划对关于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选择的思路和建议:将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分为基本农业保险体系和补充农业保险体系两部分来构建;从近期看,应继续深入开展现行多种经营模式的探索,积累经验;从远期看,应采取全国统一的政府支持型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主要由农业保险管理局、商业保险公司和基层服务组织三个层次构成,同时要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健全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陈云[9](2010)在《长期合作下融通仓的银行对第三方物流激励和监督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资难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但都未能有效地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融通仓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融通仓业务是现代物流业的新发展,它联结了银行、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三方的利益,通过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为融资企业提供新的资金来源,实现“三方共赢”,因此融通仓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有关融通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模式等研究层面,而融通仓中的第三方物流努力工作和积极参与是融通仓有效运作的关键因素,有关融通仓模式下银行激励和监督第三方物流努力工作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合作下融通仓的银行对第三方物流的激励和监督问题。本文首先从融通仓的概念、主体职能及相互关系、基本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其次对现有融通仓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出国内外融通仓业务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文献综述,并综合分析了五种可行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再次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长期合作情况下,双方皆以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银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激励和监督的静态(银行不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前一阶段完成物流任务的信息修正自己的策略,即双方上一期的合作信息不影响下一期的合作)与动态(银行会通过收集到的上一阶段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物流任务的信息对监督力度进行调整)模型,并且分别在静态和动态情况下对各策略变量决定因素的差异进行比较,得出了银行在动态模型下且监督力度调整系数大于零时对第三方物流能起到更好的激励监督效果的结论;最后提出开展融通仓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规避措施。
滕星均[10](2009)在《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提出“三农”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和关键。近几年来,“三农”问题成了理论界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学界在“三农”问题上有着长久而热烈的探讨与争论,不管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如何各异,但对于问题本身的看法却是日趋一致的,那就是“三农”问题已经趋近于一个国家可承受的极限值,并且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农村基层社区构架的稳定,从而诱发中央及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三农”问题受到了中央高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依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区域经济突破为主线,将区域创业环境、三农问题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纳入一个系统,对三农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从研究背景、吉林省“三农”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吉林省“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以及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系统地对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与解答。
二、粮棉油库存仓单管理办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棉油库存仓单管理办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农业发展银行支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及其理论基础 |
一、政策性金融的共同特性 |
二、政策性金融的特殊功能 |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农发行支农政策的演变及甘肃省农发行支农政策成效 |
一、农发行成立的时代背景 |
二、农发行支农政策演变过程 |
三、甘肃农发行支农政策成效 |
第三章 甘肃农发行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甘肃农发行支农发展面临的形势 |
二、甘肃农发行支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甘肃农发行支农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甘肃农发行支农政策完善对策建议 |
一、完善政策性银行体制,强化外部配套政策扶持 |
二、加快推进内部改革,打造一流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 |
三、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强化支农功能 |
四、积极探索甘肃农发行支农强农的有效路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以山西省为中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学术史梳理 |
三 研究内容与架构 |
四 运用资料与方法 |
五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传统农民经济组织与西方合作思想实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民经济组织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农民经济组织的探索 |
第三节 西方合作思想传播和中国农村合作运动 |
第四节 日伪统治时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
小结 |
第二章 土地私有个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
第一节 根据地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
第二节 合作化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
小结 |
第三章 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
第一节 人民公社制度的形成 |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 |
第三节 人民公社改制的动因 |
小结 |
第四章 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
第一节 农民的现实诉求和组织发动 |
第二节 国家分配理论的政策牵引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体制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社会分化 |
第五节 山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析 |
第六节 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山西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三节 模型分析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农发行资中县支行信贷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存在的不足 2 我国农发行信贷业务基本情况 |
2.1 农发行信贷业务双重目标 |
2.1.1 信贷业务双重目标的内容 |
2.1.2 信贷业务双重目标间的关系 |
2.2 农发行信贷业务范围与定位 |
2.2.1 业务范围 |
2.2.2 职能定位 |
2.3 农发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2.3.1 农发行信贷业务基本情况 |
2.3.2 农发行政策性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2.3.3 农发行商业性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3 农发行资中县支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1 资中县县域经济资金供需调查 |
3.1.1 资中县基本情况介绍 |
3.1.2 资中县县域经济资金需求调查 |
3.1.3 资中县其他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调查 |
3.2 农发行资中县支行信贷业务现状 |
3.2.1 农发行资中县支行基本业务情况 |
3.2.2 农发行资中县支行政策性信贷业务现状 |
3.2.3 农发行资中县支行商业性信贷业务现状 |
3.3 农发行资中县支行信贷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遇分析 |
3.3.4 挑战分析 |
3.3.5 SWOT分析小结 4 农发行资中县支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困境与成因 |
4.1 农发行资中县支行政策性信贷业务发展困境与成因 |
4.1.1 政策性信贷业务发展困境 |
4.1.2 政策性信贷业务困境的成因 |
4.1.3 案例:农发行资中县支行某企业猪肉储备贷款 |
4.2 农发行资中县支行商业性信贷业务发展困境与成因 |
4.2.1 商业性信贷业务发展困境 |
4.2.2 商业性信贷业务困境的成因 |
4.2.3 案例:农发行资中县支行某棚户区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农发行信贷业务双重目标可以兼顾 |
5.1.2 农发行应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 |
5.1.3 农发行基层行应立足实际解决信贷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
5.2 促进农发行资中县支行信贷业务双重目标兼顾发展的政策建议 |
5.2.1 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多途径支持当地“三农”经济发展 |
5.2.2 加强银、政、企协作 |
5.2.3 完善农发行自身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附录:资中县农发行客户融资情况调查问卷及问卷分析 致谢 |
(4)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封闭运行管理理论伴随农发行发展而逐步完善 |
(一) 农发行成立之初即担负实现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使命。 |
(二) 封闭运行管理理论是农发行长期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 |
(三) 封闭运行管理体系随着农发行经营发展不断丰富完善。 |
二、封闭运行管理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管理方法 |
(一) 探索建立仓单管理办法。 |
(二) 不断完善价格风险防控体系。 |
(三) 积极应对收购主体与融资多元化挑战。 |
(四) 协调促进粮棉产销与供需衔接。 |
(五) 大力完善龙头加工企业贷款管理。 |
(六) 探索实施中长期贷款封闭运行管理。 |
(七) 着力强化电子科技支撑。 |
三、封闭运行管理理论需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创新 |
(一) 创新措施, 深化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 |
(二) 抓住关键, 健全中长期贷款封闭运行管理机制。 |
(三) 预先探索,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模式。 |
(四) 统分结合, 丰富封闭运行管理制度体系。 |
(五) 完善配套, 优化封闭运行管理外部环境。 |
(5)阿勒泰地区农发行资金运营管理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 |
1.2.1 国外有关研究 |
1.2.2 国内有关研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阿勒泰地区农发行资金运营管理运行环境分析 |
2.1 当地经济金融环境分析 |
2.1.1 阿勒泰地区简介 |
2.1.2 阿勒泰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
2.1.3 阿勒泰地区金融环境分析 |
2.2 农发行自身资金运营管理环境分析 |
2.2.1 阿勒泰地区农业发展银行概述 |
2.2.2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 |
2.2.3 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定位 |
3. 阿勒泰地区农发行资金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
3.1 农业发展银行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
3.1.1 资金运营制度的基本概念 |
3.1.2 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运营管理体制的简要回顾 |
3.1.3 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
3.2 农业发展银行运营管理的具体内容 |
3.2.1 信贷计划管理 |
3.2.2 资金管理 |
3.2.3 存款组织管理 |
3.2.4 规范管理,促进中间业务合规运行 |
3.2.5 财补资金管理 |
3.2.6 基础管理,提高综合协调服务水平 |
3.2.7 严格财务管理各项规定, |
3.2.8 做好信贷管理制度落实 |
3.2.9 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信贷支农取得重大成效 |
3.2.10 “两轮驱动”是“十二五”时期农发行业务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农发行业务长久发展的立足点和支撑点 |
4. 阿勒泰地区农发行资金运营管理效益分析 |
4.1 从实际角度评价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运营管理 |
4.1.1 促进三农发展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 |
4.1.2 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4.1.3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
4.2 从指标和数据评价农业发展银行运营管理效益分析 |
4.2.1 个别指标出现波动,潜在经营压力显现 |
4.2.2 阿勒泰农发行资金运用率年度变化情况 |
4.2.3 其他涉及资金运营管理方面的数据图表 |
4.2.4 资金运营管理的几个方面对资金运用产生的影响 |
4.3 关于对资金运营管理的认识 |
5.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 存在的问题 |
5.1.1 资金来源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5.1.2 信贷资金运用方面的困难与问题 |
5.1.3 营运管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 |
5.1.4 利差收窄带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5.2 原因分析 |
5.2.1 外部环境因素 |
5.2.2 内部环境因素 |
6. 结论和对策 |
6.1 结论 |
6.2 对策或建议 |
6.2.1 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
6.2.2 提高信贷计划管理和资金营运水平 |
6.2.3 坚持和落实贷款封闭运行管理 |
6.2.4 改善内外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技术路线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一) 调查研究法 |
(二) 定量研究法 |
(三) 比较研究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可能的创新点 |
(二)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相关理论与研究动态 |
一、农产品流通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流通 |
(二) 狭义流通和广义流通 |
(三) 农产品流通业 |
二、农产品流通业的特性 |
三、流通渠道理论 |
(一) 结构范式下的渠道理论 |
(二) 行为范式下的营销渠道理论 |
(三) 关系范式下的营销渠道理论 |
四、现代化理论 |
(一) 经典现代化理论 |
(二)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
五、农产品流通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农产品流通绩效的研究 |
(二)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研究 |
(三) 农产品现代流通设施与技术的研究 |
(四) 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的研究 |
(五)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专题研究 |
(六) 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述评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内涵研究 |
一、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
(一) 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 |
(二) 农业现代化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
二、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
三、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
(一) 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现代化 |
(二) 农产品流通设施现代化 |
(三) 农产品流通(交易)方式现代化 |
(四) 农产品流通体制(制度)现代化 |
(五) 农产品流通技术现代化 |
四、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与战略原则 |
(一) 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
(二) 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战略原则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及特征 |
(一)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政策变迁 |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产品流通及其特征 |
(三)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下的农产品流通及其特征 |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滞后的主要表现 |
(一) 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流通绩效低下,对国民经济贡献不够 |
(二) 当前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状态不能满足流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
(三) 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缺乏系统性支撑 |
(四) 先进流通技术与农产品流通融合不够,农产品流通缺乏现代化的内核 |
(五) 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还不是主流,农产品流通缺乏现代化的业态 |
(六) 农产品流通体制滞后于现实发展要求,农产品流通秩序较混乱 |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
(一) 观念上的重生产轻流通的制约 |
(二) 农产品流通体制与机制的制约 |
(三) 国家与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的制约 |
(四) 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素质的制约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有关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回顾 |
(一) 英克尔斯评价指标体系 |
(二) 工业国家发展指标 |
(三) 北京同响-英克尔斯评价指标体系 |
(四) 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
(五) 宋则、李飞、张江华的商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
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指标的实证遴选 |
(一)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二) 评价指标的实证遴选 |
三、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标准研究 |
(一) 确定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标准的依据 |
(二)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定量标准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 |
一、几个常用的评价方法 |
(一) 层次分析法 |
(二) 因子分析法 |
(三) 灰色综合评价法 |
(四) 数据包络分析法 |
(五) 综合指数分析法 |
(六) 几种评价方法的简单比较 |
二、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一) 层次分析法确权 |
(二) 变异系数法确权 |
(三) 主客观组合确权 |
三、统一指标量纲与指数计算公式 |
四、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分析 |
(一) 2009年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
(二) 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阶段划分及与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比较 |
(三) 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比较 |
(四) 2009年与2011年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比较 |
(五) 2011年我国省域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聚类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及中外差距比较 |
一、美国农产品流通业的现代化过程与特点 |
(一) 美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
(二) 美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业的特点 |
二、日本农产品流通业的现代化过程与特点 |
(一) 日本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
(二) 日本现代农产品流通业的特点 |
三、法国农产品流通业的现代化过程与特点 |
(一) 法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
(二) 法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业的特点 |
四、中美日法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关键指标之比较 |
(一) 中美日法农产品流通规模与效益现代化水平的比较 |
(二) 中美日法农产品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现代化水平的比较 |
(三) 中美日法农产品流通设施与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比较 |
(四) 中美日法农产品流通体制现代化水平的比较 |
五、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一) 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 |
(二) 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相比,深层次的制约因素是要花大力气去克服的 |
(三) 我国省域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仍将遵循先东部实现、后中、北部实现,再西部实现的顺序 |
(四)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差距是全面的 |
二、主要对策建议 |
(一) 科学规划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道路 |
(二) 做好农产品流通布局规划,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
(三) 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 |
(四)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保障水平 |
(五) 加强农产品流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六) 优化流通环境,消除部门与区域壁垒,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与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吉林省农发行运营管理机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 主要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吉林省农发行运营管理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运营管理机制现状 |
2.2 影响运营管理机制的外部因素 |
2.3 运营管理机制内部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吉林省农发行运营管理机制改进分析 |
3.1 积极依托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3.2 有效利用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政策 |
3.3 充分体现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质 |
第4章 吉林省农发行运营管理机制改进措施 |
4.1 合理明确运营管理职能定位 |
4.2 争取政府和监管行业给予政策支持 |
4.3 业务发展匹配运营管理策略 |
4.4 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1.3.3 对已有理论研究的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整体结构 |
1.6 可能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2 农业保险相关理论分析 |
2.1 农业保险的基本概念及功能分析 |
2.1.1 农业保险的涵义 |
2.1.2 农业保险的特征 |
2.1.3 农业保险的功能 |
2.1.4 我国加快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
2.2 农业保险的公共性理论分析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农业保险的公共性分析 |
2.2.3 结论:农业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 |
2.3 农业保险供给理论分析 |
2.3.1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分析 |
2.3.2 农业保险主要经营模式分析 |
2.3.3 政府支持型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下财政补贴相关理论分析 |
3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实证分析(一)——沿革和现状 |
3.1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 |
3.1.1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发展历程回顾 |
3.1.2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发展历程的启示 |
3.2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财政补贴现状及主要经营模式 |
3.2.1 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 |
3.2.2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现状 |
3.2.3 我国农业保险主要经营模式 |
4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实证分析(二)——成效、问题及原因 |
4.1 我国农业保险取得的成效 |
4.1.1 实现了财政补贴资金的放大效应,为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民收入增长做出贡献 |
4.1.2 农业保险功能效应的实证分析 |
4.2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
4.2.1 农业保险覆盖面较窄 |
4.2.2 农业保险保障程度较低 |
4.2.3 一些农业保险业务保障功能不明显 |
4.2.4 农业保险业务开展成本高、难度大 |
4.2.5 农业保险涉及三方主体的行为不规范 |
4.3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我国农业生产国情对农业保险经营的影响 |
4.3.2 农业保险经营中的政府因素分析 |
4.3.3 农业保险经营中的保险公司因素分析 |
4.3.4 农业保险经营中的农户因素分析 |
5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实证分析(三)——三种政府支持型经营模式案例 |
5.1 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以山东省为例 |
5.1.1 农业生产情况及面临的风险 |
5.1.2 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优劣势分析 |
5.1.3 临清市农业保险业务开展的案例分析 |
5.2 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以黑龙江省阳光相互保险公司为例 |
5.2.1 农业生产及面临的风险 |
5.2.2 相互制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优劣势分析 |
5.3 保险合作组织经营模式——以河南省为例 |
5.3.1 农业生产及面临的风险 |
5.3.2 农村互助保险开展情况 |
5.3.3 农村互助统筹保险模式评价 |
6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
6.1 国外农业保险主要经营模式概述 |
6.1.1 政府支持型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
6.1.2 政府支持型相互制经营模式 |
6.1.3 政府主导型选择性经营模式 |
6.2 美国农业保险 |
6.2.1 美国农业生产情况概览 |
6.2.2 美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概况 |
6.2.3 美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主要特点及成效 |
6.3 日本农业保险 |
6.3.1 日本农业生产概览 |
6.3.2 日本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概况 |
6.3.3 日本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主要特点及成效 |
6.4 法国农业保险 |
6.4.1 法国农业生产概览 |
6.4.2 法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概况 |
6.4.3 法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 |
6.5 菲律宾农业保险 |
6.5.1 菲律宾农业生产概览 |
6.5.2 菲律宾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概况 |
6.5.3 菲律宾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 |
6.6 国外农业保险经验借鉴及启示 |
7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选择的政策建议 |
7.1 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功能定位和主要内容 |
7.1.1 我国现阶段农业保险的功能定位 |
7.1.2 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主要内容 |
7.2 从近期看应继续深入开展现行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探索 |
7.2.1 我国现行主要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评价和比较 |
7.2.2 继续深入开展现行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探索 |
7.3 从远期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选择的有关建议 |
7.3.1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
7.3.2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选择的总体思路 |
7.3.3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整体架构及运行分析 |
7.3.4 完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设计 |
7.3.5 相关配套保障及措施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9)长期合作下融通仓的银行对第三方物流激励和监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及章节安排 |
2 融通仓业务概述及文献综述 |
2.1 融通仓业务概述 |
2.1.1 融通仓的概念 |
2.1.2 融通仓业务产生的原因 |
2.1.3 融通仓的主体及其职能和相互关系 |
2.1.4 融通仓的基本操作流程 |
2.2 融通仓业务发展状况 |
2.2.1 国外融通仓业务发展状况 |
2.2.2 国内融通仓业务发展状况 |
2.3 融通仓文献综述 |
2.3.1 国外融通仓文献综述 |
2.3.2 国内融通仓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融通仓运作模式 |
3.1 委托模式融通仓 |
3.2 统一授信模式融通仓 |
3.3 保兑仓模式融通仓 |
3.4 动态质押模式融通仓 |
3.5 异地质押模式融通仓 |
3.6 本章小结 |
4 长期合作下银行对第三方物流激励和监督模型 |
4.1 激励和监督机制的设计 |
4.2 长期合作下的静态模型 |
4.3 银行调整监督力度的动态模型 |
4.4 两种模型下策略变量的对比分析 |
4.4.1 第三方物流努力水平的比较分析 |
4.4.2 银行策略变量的比较分析 |
4.5 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5 融通仓业务的风险及规避措施 |
5.1 质押物的风险及规避措施 |
5.2 仓单的风险及规避措施 |
5.3 道德风险及规避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后续研究问题 |
6.1 结论 |
6.2 不足及后续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成果目录 |
(10)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三农”问题研究背景 |
1.1.1 什么是“三农”问题 |
1.1.2 三农问题的负面影响 |
1.2 “三农”问题研究现状 |
1.2.1 税费改革及免除农业税:关于政策性的背景考察 |
1.2.2 乡村组织改革:关于“税改”遗留问题的讨论 |
1.2.3 农村公共品供给:关于“后税费”下热问题的思考 |
1.2.4 农村发展战略选择:关于农民向何处去的设想 |
1.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重建乡村的研究 |
1.2.6 研究路径多元化:关于研究走向的探索与实践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 产业组织生态理论 |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4 市场机制理论 |
2.5 区域经济学理论 |
2.6 区域创业环境理论 |
第3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吉林省“三农”问题总体情况 |
3.1.1 吉林省“三农”概况 |
3.1.2 吉林省“三农”存在的问题 |
3.2 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 |
3.2.2 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 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3.1 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 |
3.3.2 吉林省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 吉林省农民收入现状 |
3.4.1 吉林省农民收入状况 |
3.4.2 吉林省农民支出状况 |
第4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
4.1 内、外部因素分析 |
4.1.1 内部因素分析 |
4.1.2 外部因素分析 |
4.2 现实及历史因素分析 |
4.2.1 现实因素 |
4.2.2 历史因素 |
第5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
5.1 吉林省“三农”问题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
5.2 吉林省“三农”问题具体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
5.2.1 吉林省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
5.2.2 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
5.2.3 吉林省农民收入发展趋势预测 |
第6章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
6.1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 |
6.1.1 系统地认识“三农”问题 |
6.1.2 重点发展新型农业 |
6.1.3 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
6.1.4 改善农村创业环境 |
6.2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创新思路 |
6.2.1 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 |
6.2.2 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领农村经济工作 |
6.2.3 用统筹观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方法 |
6.2.4 通过创业教育促进农村创业活动 |
6.3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 |
6.3.1 建设吉林省新型农业的对策 |
6.3.2 发展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对策 |
6.3.3 增加吉林省农民收入的对策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粮棉油库存仓单管理办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农业发展银行支农政策研究[D]. 雷建国.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7)
- [2]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以山西省为中心的分析[D]. 贺福中. 山西大学, 2017(02)
- [3]农发行资中县支行信贷业务发展研究[D]. 傅柏然. 西南财经大学, 2016(04)
- [4]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实践与思考[J]. 柳翠茹.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4(07)
- [5]阿勒泰地区农发行资金运营管理效益研究[D]. 马俊惠. 新疆大学, 2014(02)
- [6]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实证研究[D]. 涂洪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0)
- [7]吉林省农发行运营管理机制改进研究[D]. 杨成栋. 吉林大学, 2013(04)
- [8]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D]. 李传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9]长期合作下融通仓的银行对第三方物流激励和监督机制研究[D]. 陈云. 重庆大学, 2010(04)
- [10]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滕星均. 吉林大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