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罗文[1](2021)在《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管理问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织金青山至城关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探究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设计要求,并从施工前准备、施工平台搭设、锚杆及钢筋网施工和喷射混凝土几个方面探究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施工管理重点,旨在全面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边坡稳定性。
李永强[2](2020)在《白鹤桥隧道支护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评价》文中提出兰海高速渭源至武都段白鹤桥隧道位于秦岭山脉西延部分的陇南山地,洞身穿越地层主要以砂卵砾石为主,围岩稳定性较差。依据其工程地质特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隧道围岩分级标准等,确定白鹤桥隧道全线围岩级别为Ⅴ级,具有典型的软弱围岩隧道特征,其施工方法及支护结构的选取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以白鹤桥隧道为工程背景,在近一年的现场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支护结构及围岩稳定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根据白鹤桥隧道软弱破碎围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在分析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和支护结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超前支护、初期支护结构的有效性是控制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在施工和运营阶段长期稳定的关键。并对超前预支护方案(超前管棚、超前小导管和R32N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初期支护方案(挂网喷射混凝土+钢支撑+一次模筑衬砌等)、二次支护方案和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2)运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白鹤桥隧道在支护结构作用下不同开挖阶段、不同埋深情况下围岩的变形收敛规律,进一步评价支护结构对控制围岩变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隧道拱顶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在不同开挖阶段差异明显,上台阶和中台阶开挖阶段的位移占总位移量的80%~85%;最大竖向位移发生在隧道的拱顶处,周边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两侧拱腰处;隧道位移随埋深呈缓慢线性增大,但总的变形收敛均小于允许位移值。(3)通过对三个典型断面位移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隧道位移急剧增长阶段一般持续10天左右,占总收敛值的80%左右,30天左右基本稳定,总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最大为26.84mm、32.30mm,且均小于允许位移值,说明隧道围岩是稳定的,更进一步表明隧道采用的支护结构和施工方法是科学合理的。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数值模拟预测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是比较接近的。
陈阳阳[3](2020)在《花马湖水渠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顺丰机场)建设要求开挖花马湖水系连通渠,解决机场洪涝问题,由此形成了大量工程边坡,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带来生态环境破坏与地质灾害隐患。因此,要根据已有的生态护坡技术与理论,并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特征,采取合适的生态防护技术措施进行水渠边坡防护与植被恢复,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本文在充分了解花马湖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对该区域水渠边坡使用的生态防护技术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受损创面特点及生境本身的特性,对水渠挖方边坡、施工便道、材料堆放区等生境的要素及现状进行分析。(2)基于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护坡理论,并结合水渠边坡的特征,总结出可用的生态护坡方法,从而筛选出合适的生态护坡方案,对不同护坡方案在土质边坡(铺草皮和生态砖填土护坡)和岩土混合边坡(框格梁填土护坡)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确定每种护坡方式的植物配比、基材配置、施工工序,并对其生态护坡效果展开分析。(3)针对岩石边坡生态防护,开发出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对该专利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特征进行详细介绍,并将该技术首次应用于花马湖水渠边坡工程,现场观测了护坡和水土保持效果、植物盖度、植株密度、植物平均高度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标。施工结果表明:边坡稳定;基材能较好地附着于坡面,未出现冲沟和滑塌,水土保持较好,成功解决了基材可喷射性与坡面附着性之间的根本矛盾;1个月后坡面整体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缓坡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陡坡区均较为接近,但与自然边坡存在差异;湿喷综合成本比干喷节约5%-15%。验证了该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能用于工程边坡的生态防护。(4)通过使用开发的草笼加筋专利技术,与湿喷植被混凝土配合应用于岩质边坡,在此基础上,对草笼塞草比例、长度及抗冲刷性能展开进一步研究,首先对草笼加筋试验块不同塞草比例(10%、20%、30%)、不同长度(40 cm、60 cm、80 cm)进行设置,并对无加筋试验块、三维网加筋试验块、平面网加筋试验块及草笼加筋试验块进行对比;然后利用人工降雨设备分别对其进行室外模拟冲刷试验,收集试验冲刷泥土并烘干称重;最后根据试验冲刷数据,分析得出:在塞草比例(体积)为30%、长度为80 cm的条件下草笼加筋试验块抗冲刷性能最好;在相同的坡度与降雨条件下,草笼加筋喷层的抗冲刷能力优于其他三种护坡方式,护坡效果最佳。(5)根据水渠边坡的生态恢复情况,提出边坡生态护坡效果达成度评价方法,具体做法是: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护坡、景观及成本5个方面选取14个评价指标构建生态护坡效果达成度评价体系,制定出评价标准,确定各指标权重、指标相对值及评分分值,从而得到达成度评价值。运用该方法对水渠不同护坡方式(框格梁填土、铺草皮、生态砖填土、湿喷植被混凝土)进行生态护坡效果评价,得到达成度值分别为0.94,0.84,0.92,1.11,依据评价标准,它们分别达到良好状态、一般状态、良好状态、理想状态。证实该套达成度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操作性与可靠性。本研究在生态护坡中利用秸秆等固体废弃物,改进植被混凝土干喷工艺缺点,提高生态护坡效率,丰富生态护坡效果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有益成果和进步,为今后其他同类工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吕岗岗[4](2020)在《郑州某深基坑工程围护设计与施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正朝着大型地下空间方向的快速发展。超深、超大基坑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基坑工程围护结构的稳定性要求更加严格,相关规范文件日趋成熟、完善。本文主要内容:(1)该深基坑工程为不规则四边形,东西方向最大边长约232m,南北方向最大边长约153m,基坑面积约25025m2,基坑开挖最大深度22.95m,土层以粉土、粉质粘土、细砂为主,土质较松软,深度较深范围内无坚硬岩层。支护方案选用上部土钉墙,下部桩+钢支撑+锚杆的复合支护类型。(2)在超载复杂且深度最深的3-3剖面,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进行基坑支护分析,设计时将剖面分为两部分即土钉墙部分和排桩部分。分析知上部土钉墙设置三排土钉,土钉长度均为6m。下部设置6道钢支撑,竖向间距2.5m,距离基坑底部1.45m设置1道锚索,支护桩桩长达到52.95m,支护桩嵌入深度35m,锚索长36m,满足整体稳定性等验算。(3)为有效控制基坑位移,防止地墙变形,采取从基坑中部盆式开挖的形式,遵循分层、分块、对称、平衡、限时的原则,距离开挖边线8m~10m范围内土方开挖需与支护分层隔断交叉施工。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护坡桩,钻孔灌注桩与高压旋喷桩形成止水帷幕。(4)施工中出现诸多问题。一侧土钉墙因放坡坡度较陡以及水的作用而出现开裂,为减缓坑壁开裂迅速采取处理措施,沿基坑坑壁堆积土方,土方回填是防止基坑坑壁开裂最快、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其次将该侧围挡向外移动,人工修坡降低坡度以维持土体稳定。最后为提高土体稳定性沿该侧基坑在坡顶适当距离处打入微型桩。(5)布设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监测点各66个,设置于坡顶及冠梁顶,间距20m,以监测基坑周围水平及竖向位移。南侧高层建筑物周边设置沉降监测点21个,以监测周边建筑物沉降。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14个,间距50m,以监测桩体倾斜状况。桩身应力监测点54个,监测钢筋应力。图[50]表[36]参[40]
刘忠喜[5](2019)在《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国煤炭技术发展引进支护系统后,我国露天矿等边坡工程的治理问题通常是采用以传统的表层治理和被动支护,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落后性。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新型的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在我国沿海地区已经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边坡支护研究中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依托于广西柳州的边坡工程实例来探索研究新型的复合支挡体系对比传统的喷锚支护方式所存在优势和可推广性。边坡工程的核心和重点是进行稳定性的分析,目前稳定性分析的主流方法就是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中瑞典条分法和毕肖普法。引入柳州边坡工程实例,对比分析并探究了两种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可应用性,最后经过比较分析可以得知,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方面应该确立以毕肖普法为主,因为它比传统的瑞典条分法计算速度和精准度更高而且它考虑得实际边坡工程上的力更全面一些。面对边坡地形狭窄,高差过大,而且对整个坡面变形控制有较高的要求特殊性边坡。以柳州边坡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与传统的放坡+喷锚支护相比,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是一种受力合理的结构形式,充分发挥了各构件的长处,适合用于较高的支挡防护,同时该体系可以有效的控制坡顶的变形。所以对于以后空间性限制很强且无法进行调整的边坡工程来说,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支护措施。对于需要快速治理并已经出现滑动趋势的危险性边坡,以广西柳州的另一个边坡工程为例,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可以进行快速超前支护,遏制坡面的滑动趋势,与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相结合可以形成主动防护体系,承载力大,支护效果好的优势。对于特殊的边坡来说复合挡墙支护体系更加适用。本文通过具体引入实例分析探讨,首先确定了稳定性分析法中毕肖普法更具有实用意义,再次对比分析后得出了在特殊地形即空间制约性强或需要快速治理危险的边坡工程条件下,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的实用性远好于传统的被动支护方式,为以后同类型的边坡工程可以提供借鉴性。最后对理正的一些安全性系数建议提高一些,以防止出现复滑。
付同华[6](2019)在《济南纬十二路人防综合体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日益紧缺的城市用地资源和地面交通的拥堵,城市工程带有地下部分时,为了获取更大的空间,必然导致基坑深度的增大。而现代城市深基坑周边工程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越来越大,如何设计合理的深基坑支护方式,选择正确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以及安全可靠的监测措施,是在狭小且复杂的施工环境中深基坑的安全开挖和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是城市复杂环境下深基坑工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济南纬十二路人防综合体深基坑工程紧邻商业发达区和学校,且埋有众多重要管线,为避免施工导致地面沉降和影响附近建筑物安全,需设计合理的深基坑支护方案,选择正确的施工技术和有针对性的监测项目。本文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资料,调研了了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下济南地区基坑工程的形式和特点,并依据工程的水文、地质和工程环境等实际情况,研究了如何设计合理的深基坑支护结构体系,采用了标准段上部放坡+下部单排支护桩+预应力锚索组合式、外扩段以复合土钉墙为主和局部特殊地段加强支护的支护结构体系,确保了深基坑和周边环境的安全。根据确定好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研究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施工技术,并考虑到具体施工技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了质量保证和解决措施。此外,合理的设置了施工监测指标,通过分析监测数据,确保深基坑各项监测指标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从而验证了之前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的合理性。本文以建筑工程环境复杂的人防综合体施工为例,提出了某一典型深基坑支护截面设计方案的具体计算过程、施工技术、工艺要求和安全监测方案,研究成果对以后类似的深基坑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旭[7](2019)在《永威澜溪庭基坑项目土钉支护稳定性控制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步伐大跨步迈向前进,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度的推进,城市发展空间中的地下空间发展也显得越发重要,其中地下空间扩展中的深基坑开挖也在快速发展,面对大质地下空间的扩展和深基坑的开挖现状,对于基坑开挖支护结构体系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要同时满足,稳定性、强度、刚度的需求。由于基坑开挖的复杂性,往往于地域性、水文地质条件、施工环境以及基坑之间的复杂因素相互关联,因此在实际工程经验中基坑的开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事故隐患,怎么最大限度的降低在工程实例当中基坑开挖的事故已经成为当下土木行业中的重点和热点。本课题以永威澜溪庭一标段项目工程为实例研究,分析了基坑工程施工的发展背景、施工相关理论和当前发展状况;从支护结构的设计原则入手,比较阐述了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系统、排桩支护系统、内支撑支护系统、拉锚式支护系统、地下连续墙支护系统和土钉墙支护系统的各项特点,进行了基坑支护系统的选型,通过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土钉支护的几大影响因素:土钉长度、直径、间距、密度、倾角、部位,进行深入分析对比,结合实际工程的地质与水文情况,设计及土钉支护的布设方式,在此布设方式的基础上对基坑某一开挖横截面,展开了开挖过程的稳定性分析,进行了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探讨,并对整个项目施工提出了完整的施工保障措施。整个课题研究紧凑完整,切合实际,为以后相关工程施工提供了学习参考。
王进城,李东弘,李松磊[8](2017)在《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工程深埋隧洞块状岩体岩爆区施工防护措施》文中指出以有效解决深埋隧洞工程施工中高地应力作用下的岩爆问题为目标,结合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工程深埋引水隧洞的特点,针对不同位置、不同破坏模式的岩爆特点,采用了短进尺控制爆破开挖,配合应力解除爆破开挖、危石清理及高压水冲洗、及时喷射混凝土覆盖岩面、及时实施防岩爆锚固措施(包括快速锚杆、挂网、钢拱架等)和后续实施系统锚杆支护等一系列施工防护措施。结果表明:在板裂破坏与层裂破坏为主的区域,出现因锚杆角度不合适而出现持续破坏一般发生于中等岩爆区;局部应力集中严重的区域存在不规则块状弹射和剥落现象,一般发生于随机锚杆或系统锚杆的支护区;实际施工中应采用打设应力施放孔、在顶拱和掌子面范围内喷水、及时封闭开挖岩面等预防措施。研究成果可供其他地下工程岩爆区的施工防护参考。
杨继朝,罗志恒,艾磊,刘英健,周俊[9](2017)在《悬索桥重力式锚碇深基坑开挖安全控制技术》文中认为锚碇基坑开挖作为清水河大桥基础施工的关键之一,基坑位置属于斜坡地貌,针对其边坡岩体破碎、岩屑较多现象,为保证锚碇基础的施工质量和安全,边坡防护作为重点的施工安全监控点,系统介绍了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法和预应力锚索边坡的防护方式以及现场实际施工情况所表现的效果。
延延,艾强,孙社强[10](2016)在《联合支护体系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结合国电宝鸡第二发电厂扩建工程的特点,确定了土钉与桩锚联合支护的基坑方案,阐述了翻车机室与输煤道基坑的施工工艺流程,基坑监测结果表明,该支护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二、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管理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设计要求 |
3 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施工管理 |
3.1 施工前准备 |
3.2 施工平台搭设 |
3.3 锚杆及钢筋网施工 |
3.3.1 锚杆施工 |
3.3.2 钢筋网施工 |
3.4 喷射混凝土 |
4 结语 |
(2)白鹤桥隧道支护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3 隧道稳定性监控量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白鹤桥隧道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及地震-新构造活动 |
2.2.4 水文地质条件及气象条件 |
2.3 围岩物理力学特征分析与分级及特殊工程地质评价 |
2.3.1 围岩物理力学特征分析 |
2.3.2 围岩分级 |
2.3.3 特殊工程地质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白鹤桥隧道支护结构及作用机理分析 |
3.1 隧道围岩受力-变形破坏机制 |
3.2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方法 |
3.3 白鹤桥隧道支护结构设计方案 |
3.3.1 白鹤桥隧道净空断面及支护结构类型 |
3.3.2 白鹤桥隧道超前支护方案 |
3.3.3 白鹤桥隧道初期支护方案 |
3.3.4 白鹤桥隧道二次衬砌支护方案 |
3.4 白鹤桥隧道支护结构作用机理分析 |
3.4.1 超前支护结构作用机理分析 |
3.4.2 初期支护结构作用机理分析 |
3.4.3 二次衬砌结构作用机理分析 |
3.5 隧道施工方案及应注意的问题 |
3.5.1 隧道施工方案 |
3.5.2 应注意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白鹤桥隧道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4.1 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判据和影响因素 |
4.1.1 隧道围岩极限位移的确定 |
4.1.2 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 |
4.2 FLAC3D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
4.3 基于FLAC3D的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4.3.1 计算假定 |
4.3.2 模型的建立 |
4.3.3 支护参数的选取 |
4.4 隧道支护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4.1 埋深30m隧道计算结果分析 |
4.4.2 埋深60m隧道计算结果分析 |
4.4.3 埋深90m隧道计算结果分析 |
4.5 基于数值模拟的白鹤桥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现场监控量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
5.1 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
5.1.1 监控目的 |
5.1.2 监控内容 |
5.1.3 量测断面布置 |
5.1.4 监控量测频率 |
5.1.5 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
5.2 监测数据分析 |
5.2.1 埋深30m围岩监控数据分析 |
5.2.2 埋深60m围岩监控数据分析 |
5.2.3 埋深90m围岩监控数据分析 |
5.3 基于现场监测的白鹤桥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
5.4 隧道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花马湖水渠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生态护坡的研究现状 |
1.3.1 生态护坡工法的研究现状 |
1.3.2 喷层加筋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3 生态护坡效果评价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边坡生境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2.2.1 地质条件 |
2.2.2 气象水文 |
2.2.3 土壤与植被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2.4 边坡生境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态护坡方案选择及应用研究 |
3.1 不同边坡生态护坡方法确定 |
3.1.1 生态护坡方法总结 |
3.1.2 典型边坡的护坡方案筛选 |
3.2 框格梁填土生态护坡 |
3.3 铺草皮生态护坡 |
3.4 生态砖填土护坡 |
3.5 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 |
3.5.1 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 |
3.5.2 新技术在花马湖水渠边坡的首次应用 |
3.5.3 现场试验观测与指标计算 |
3.5.4 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草笼加筋抗冲刷试验研究 |
4.1 草笼加筋生态护坡技术特征 |
4.2 草笼加筋冲刷试验 |
4.2.1 试验材料及场地选择 |
4.2.2 技术参数确定 |
4.2.3 试验块设计 |
4.2.4 冲刷试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边坡工程生态护坡效果达成度评价研究 |
5.1 达成度评价方法 |
5.2 生态护坡效果达成度评价体系构建 |
5.2.1 选择评价指标 |
5.2.2 建立达成度评价体系 |
5.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4 制定评价标准 |
5.2.5 确定达成度评价值 |
5.3 评价方法的首次应用 |
5.3.1 指标权重 |
5.3.2 指标相对值及评分分值 |
5.3.3 达成度评价值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4)郑州某深基坑工程围护设计与施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深基坑工程的现状 |
1.3 深基坑工程构造及工作原理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深基坑工程围护方案的选取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环境条件 |
2.3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地形地貌 |
2.3.2 工程地质 |
2.3.3 水文地质 |
2.4 基坑围护选型 |
2.4.1 深基坑支护设计原则 |
2.4.2 支护方案的比选 |
2.5 本章小结 |
3 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
3.1 基坑地面超载 |
3.1.1 汽车荷载 |
3.1.2 人群荷载 |
3.1.3 既有建筑引起的超载 |
3.2 支护设计计算 |
3.2.1 土钉墙支护设计部分 |
3.2.2 排桩支护设计部分 |
3.3 本章小结 |
4 施工方案 |
4.1 测量放线 |
4.2 土方开挖施工 |
4.3 降水施工 |
4.4 土钉墙施工 |
4.5 钻孔灌注桩施工 |
4.6 高压旋喷桩施工 |
4.7 冠梁施工 |
4.8 桩间挂网喷射混凝土施工 |
4.9 钢支撑施工 |
4.10 预应力锚索施工 |
4.11 本章小结 |
5.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1 坑壁开裂 |
5.2 西侧市政管网漏水土体吸水饱和 |
5.3 基坑北侧放坡受限 |
5.4 基坑围护施工中存在较多问题 |
5.5 本章小结 |
6. 基坑监测与分析 |
6.1 监测内容与方法 |
6.2 量测元件布置与安装 |
6.3 监测时间 |
6.4 监测数据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案 |
1.4.3 本文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 |
2 边坡工程的治理现状 |
2.1 边坡定义及特点 |
2.2 边坡安全度要求 |
2.3 边坡工程中滑坡的成因及危害性 |
2.3.1 边坡滑坡的成因 |
2.3.2 边坡滑坡的危害性 |
2.4 典型的边坡工程事故 |
2.4.1 山西故8·11和顺煤矿边坡滑坡事故 |
2.4.2 深圳12.20特大边坡滑坡事故 |
2.5 高边坡复合挡墙治理典范 |
2.5.1 长江三峡链子崖防治典范 |
2.5.2 汶川王家岩滑坡治理 |
2.6 边坡工程滑坡对社会的危害 |
3 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的研究分析 |
3.1 治理研究要点 |
3.1.1 支护体系的永久性 |
3.1.2 结构构造的长期有效性 |
3.1.3 治理的原则 |
3.2 复合支挡体系稳定性计算法 |
3.2.1 相关安全性参数 |
3.2.2 圆弧滑动法的介绍 |
3.2.3 举例对比分析 |
3.2.4 毕肖普法计算(程序) |
3.2.5 瑞典条分法计算 |
3.3 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复合锚杆挡墙体系施工技术研究 |
4.1 施工工艺 |
4.2 复合支挡体系的分部分项工程 |
4.2.1 抗滑桩及挡土板主要技术要求 |
4.2.2 锚索及锚杆主要技术要求 |
4.2.3 格构梁主要技术要求 |
4.2.4 挂网喷砼主要技术要求 |
4.2.5 坡脚砼挡土墙及截排水沟主要技术要求 |
5 支护方式的对比研究分析 |
5.1 支护方式的介绍及应用 |
5.1.1 传统喷锚支护 |
5.1.2 复合锚杆挡墙结构支护体系 |
5.2 柳州市边坡支挡工程DE段为例 |
5.2.1 工程概况 |
5.2.2 该工程存在问题 |
5.2.3 解决问题依据 |
5.2.4 支护方式的探讨 |
5.2.5 支护方案对比分析研究 |
5.2.6 工程图纸及施工治理工程 |
5.2.7 对两种支护方式的分析结论 |
5.2.8 施工结果图及工程监测 |
5.3 本章小结 |
6 复合支挡体系超前支护和主动防御性对比研究 |
6.1 潭中西边坡工程概括及特点 |
6.2 治理加固对比分析 |
6.3 治理过程及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6)济南纬十二路人防综合体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 基坑支护的种类 |
1.4 桩锚土钉复合支护研究现状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纬十二路深基坑工程概况与设计 |
2.1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2.1.1 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
2.1.2 水文地质情况 |
2.2 场地工程环境 |
2.3 基坑工程特点 |
2.4 基坑支护设计 |
2.4.1 支护方案优选 |
2.4.2 设计基本参数 |
2.4.3 代表性剖面设计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纬十二路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 |
3.1 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
3.1.1 支护桩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
3.1.2 降水井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
3.1.3 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
3.1.4 土钉、锚喷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
3.2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3.2.1 质量标准 |
3.2.2 成品保护 |
3.2.3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
3.3 施工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
3.3.1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
3.3.2 环境、文物和管线保护措施 |
3.4 应急救援预案 |
3.4.1 应急救援措施 |
3.4.2 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和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纬十二路深基坑工程监测 |
4.1 基坑监测项目 |
4.2 基坑工程监测频率 |
4.3 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 |
4.4 基坑监测结果分析 |
4.4.1 桩顶水平位移结果与分析 |
4.4.2 深层水平位移结果与分析 |
4.4.3 周边建筑物沉降值结果与分析 |
4.4.4 预应力锚杆轴力结果与分析 |
4.4.5 管线沉降累积变化值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永威澜溪庭基坑项目土钉支护稳定性控制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常见的基坑支护方法对比与分析 |
2.1 基坑支护方案对比分析 |
2.1.1 水泥土搅拌桩支护 |
2.1.2 排桩支护 |
2.1.3 内支撑支护 |
2.1.4 拉锚式支护 |
2.1.5 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 |
2.1.6 土钉墙支护 |
2.2 各类基坑支护原理及适用范围 |
2.3 基坑支护方式的初步确定 |
第三章 不同支护结构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3.1.1 本构模型的选取 |
3.1.2 坡体失稳的判断方法 |
3.2 无支护时的基坑模型建立与稳定性分析 |
3.2.1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及建立 |
3.2.2 无支护时的基坑稳定性分析 |
3.3 土钉支护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
3.3.1 模型参数选取及建立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3.4 排桩支护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
3.4.1 模型参数选取及建立 |
3.4.2 计算结果分析 |
3.5 锚杆支护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
3.5.1 模型参数选取及建立 |
3.5.2 计算结果分析 |
3.6 基坑支护开挖方案的确定 |
第四章 土钉支护结构影响因素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4.1 土钉布设位置的影响 |
4.1.1 土钉布设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1.2 土钉布设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2 土钉间距的影响 |
4.2.1 土钉间距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2.2 土钉间距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3 土钉直径的影响 |
4.3.1 土钉直径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3.2 土钉直径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4 土钉长度的影响 |
4.4.1 土钉长度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4.2 土钉长度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5 土钉倾角的影响 |
4.5.1 土钉倾角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5.2 土钉倾角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6 土钉布设密度的影响 |
4.6.1 土钉布设密度对基坑土体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
4.6.2 土钉布设密度对土钉最大拉应力和基坑安全系数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钉支护结构工程案例开挖过程稳定性分析 |
5.1 工程项目概况 |
5.2 基坑支护方案选择 |
5.2.1 选择的基本依据 |
5.2.2 支护方案的选定 |
5.3 地质及水文资料 |
5.3.1 地形地貌 |
5.3.2 地层概况 |
5.3.3 地下水条件 |
5.4 土钉开挖支护过程有限元模拟 |
5.4.1 基坑开挖方式及模型建立 |
5.4.2 开挖过程稳定性分析 |
5.5 本章计算结果分析 |
5.5.1 基坑安全系数与滑移面分析 |
5.5.2 基坑底部隆起量分析 |
5.5.3 土钉最大拉应力分析 |
5.5.4 基坑最大沉降量分析 |
5.5.5 基坑顶部最大水平位移分析 |
第六章 土钉支护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
6.1 土钉墙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措施 |
6.2 降水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措施 |
6.3 基坑安全监测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工程深埋隧洞块状岩体岩爆区施工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本工程岩爆问题概述 |
2.1 岩爆问题成因 |
2.2 岩爆表现 |
3 岩爆防治措施 |
3.1 施工期岩爆的危害及防护目的 |
3.2 已建工程岩爆防治措施 |
3.3 岩爆区施工与防护技术 |
3.3.1 防治原则及方法选择 |
3.3.2 具体措施 |
3.3.3 预防与支护措施建议参数 |
3.3.4 预防措施应用 |
4 结论与展望 |
(9)悬索桥重力式锚碇深基坑开挖安全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锚碇基坑开挖施工安全控制 |
2.1 锚碇基坑施工概况 |
2.2 锚碇基坑开挖施工 |
2.2.1 基坑开挖施工流程 |
2.2.2 基坑开挖工艺 |
2.2.3 开挖方法 |
(1) 表层土层及岩体开挖。 |
(2) 基坑岩体开挖。 |
(3) 基层岩体开挖。 |
3 锚碇基坑开挖安全控制 |
3.1 基坑排水控制措施 |
3.2 基坑开挖边坡防护安全控制 |
3.2.1 边坡的防护措施 |
(1) 边坡防护原则。 |
(2) 边坡防护方法。 |
(3) 表面直接防护法。 |
(4) 普通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方法。 |
3.2.2 锚喷网施工工艺 |
(1) 削坡及平整坡面。 |
(2) 初喷混凝土。 |
(3) 打孔、清孔、安插锚杆及注浆。 |
(4) 挂钢筋网与复喷混凝土。 |
(4) 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 |
4 结语 |
(10)联合支护体系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工程特点 |
3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
3.1 翻车机室基坑 |
3.2 输煤道基坑 |
4 基坑支护施工 |
4.1 翻车机室基坑施工顺序 |
4.2 输煤道基坑施工顺序 |
4.2.1 EF段和KL段 |
4.2.2 GH段和IJ段 |
5 基坑安全监测 |
5.1 基坑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 |
5.2 周围地表开裂状态(位置、裂宽)的观察 |
5.3 附近建筑物和重要管线等设施的变形观察 |
6 结语 |
四、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管理问题分析[J]. 罗文. 交通世界, 2021(07)
- [2]白鹤桥隧道支护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评价[D]. 李永强.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花马湖水渠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D]. 陈阳阳.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4]郑州某深基坑工程围护设计与施工研究[D]. 吕岗岗.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5]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刘忠喜.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6]济南纬十二路人防综合体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研究[D]. 付同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永威澜溪庭基坑项目土钉支护稳定性控制及工程应用研究[D]. 陈旭.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工程深埋隧洞块状岩体岩爆区施工防护措施[J]. 王进城,李东弘,李松磊. 水利水电技术, 2017(10)
- [9]悬索桥重力式锚碇深基坑开挖安全控制技术[J]. 杨继朝,罗志恒,艾磊,刘英健,周俊. 公路, 2017(05)
- [10]联合支护体系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 延延,艾强,孙社强. 山西建筑,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