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种吉林抗癌中药清除羟自由基及其抗DNA损伤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1](2021)在《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结肠癌是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针对晚期及复发患者,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化疗药物存在较强的毒副反应以及药物耐药的出现严重影响结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亟待寻找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为结肠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传统中药是抗癌药物的宝库,川芎嗪是从川芎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单体,川芎嗪作为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多项研究证实川芎嗪可对肝癌、胃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然而,关于川芎嗪是否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结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川芎嗪对不同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明确川芎嗪抗结肠癌细胞增殖以及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川穹嗪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结肠癌细胞凋亡通路的调控机制;在结肠癌荷瘤小鼠中验证川芎嗪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观察川芎嗪作用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并计算IC50;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运用Annexin-V/PI双染的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类型和比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用DCFH-DA探针来检测;用活性氧抑制剂(NAC)和Caspase泛抑制剂(Z-VAD-FMK)联合川芎嗪作用于结肠癌细胞,观察清除活性氧及阻断凋亡相关靶蛋白后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结肠癌荷瘤动物模型,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丙二醛和分析移植肿瘤内活性氧含量,采用Caspase 3和Caspase 9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移植肿瘤内Caspase 3和Caspase 9蛋白含量。结果1.川芎嗪对6种结肠癌细胞均有杀伤效果,并且随着川芎嗪药物浓度升高,结肠癌细胞存活量逐渐减少,杀伤效果在HCT116和SW480两株细胞中最为敏感。HCT116和SW480两种细胞系的IC50最低;2.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显微镜下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相比,3.川芎嗪浓度达到600μg/ml时,HCT116和SW480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细胞收缩和圆,分裂和漂浮。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CT116和SW480细胞的增殖活性逐渐降低;4.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G1期的细胞比例逐渐增多,S期的细胞比例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在600μg/ml以上浓度的川芎嗪作用下,细胞周期中S期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呈浓度依赖性。600μg/ml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具有统计学意义。SW480细胞中以早期凋亡增加(annexin+/pi-,右下象限)增加为着,HCT116细胞呈现晚期凋亡(annexin+/pi+,右上象限)增加为着;6.与DMSO对照组相比,川芎嗪组的HCT116和SW480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细胞收缩变圆、破碎并漂浮。川芎嗪+NAC和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组相比,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川芎嗪组相比DMSO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川芎嗪+NAC和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组相比,两组凋亡率显着降低。NAC组细胞存活率高于Z-VAD-FMK 组;7.川芎嗪组活性氧含量明显增加,与DMSO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川芎嗪+NAC组与川芎嗪处理组相比,活性氧含量显着下降。川芎嗪+Z-VAD-FMK组活性氧含量与川芎嗪处理组在SW480结肠癌细胞中无明显变化。在HCT116结肠癌细胞中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处理组相比活性氧含量有所下降;8.川芎嗪组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 3,9和PARP均发生明显的剪切活化,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川芎嗪+Z-VAD-FMK组和川芎嗪+NAC组,与川芎嗪组相比,Caspase 3,9和PARP这种活化可以被Z-VAD-FMK和NAC显着抑制;川芎嗪+NAC组Caspase 3,9和PARP表达与川芎嗪+Z-VAD-FMK组相比,表达抑制更为显着,蛋白表达降低;9.动物实验中,高浓度川芎嗪组移植瘤生长明显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移植瘤的重量分布为:1.62±0.48 g(浓度 0 mg/kg)、0.92±0.21 g(浓度 50 mg/kg)和 0.58±0.19 g(浓度100 mg/kg),差异有显着性和浓度依赖性;10.川芎嗪高浓度组(100 mg/kg)的动物模型移植肿瘤中的丙二醛和Caspase3,9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低浓度组(50 mg/kg)和对照组(0 mg/kg),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有浓度依赖性。结论1.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作用,并呈现时间与浓度依赖性;2.结肠癌细胞在川芎嗪作用下能够将凋亡细胞增殖阻止在G1期,进而抑制细胞周期S期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3.川芎嗪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与产生大量活性氧从而激活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通路密切相关,活性氧抑制剂可以更有效抑制川芎嗪诱导的细胞凋亡;4.川芎嗪诱导结肠癌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增高在Caspase依赖性凋亡通路的上游发挥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5.川芎嗪在结肠癌裸鼠移植瘤中能显着抑制肿瘤增殖,增加裸鼠体内的活性氧和Caspase3,9的含量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侯静,黎理,孙振华,吴剑丽,蔡毅[2](2020)在《南苦苣菜生药学鉴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南苦苣菜的生药学研究,为南苦苣菜的开发利用、质量标准的制定及生药学方面的鉴别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南苦苣菜药材叶具翼柄,展平后呈匙形、长椭圆形,不裂。在显微结构中乳汁管多见于韧皮部;根中可见菊糖。甲醇超声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石油醚-丙酮(5∶1)展开,吹干后于日光下检视,可见4个斑点。结论性状、显微、理化特征明显,研究结果可作为南苦苣菜生药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
王晶晶[3](2019)在《剁辣椒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及抗氧化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辣椒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的蔬菜,其中含有多种多酚、黄酮、辣椒素类等生物活性成分,因此辣椒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剁辣椒是一种以辣椒为原料,通过自然发酵得到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发酵蔬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对剁辣椒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剁辣椒的产品加工工艺改良上,而对其内在发酵机理及物质转化规律缺乏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剁辣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相的变化规律,探究剁辣椒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本研究以长线椒为原料,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剁辣椒,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剁辣椒发酵过程中细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体外抗氧化试验探讨了剁辣椒的抗氧化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剁辣椒中多酚、黄酮、辣椒素等活性物质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1)剁辣椒发酵过程中,pH值不断下降,滴定酸度不断上升。发酵前6d,乳酸菌上升趋势明显,发酵第6 d以后上升趋于平缓,发酵12 d以后,数量有所下降。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发酵起始剁辣椒中的细菌主要以Tatumella、Lactobacillus和Weissella属为主,随着发酵的进行,Tatumella属细菌不断减少,Weissella属在发酵阶段的前6d成为优势细菌,在随后的发酵过程中,Weissella被Lactobacillus赶超,Lactobacillus成为优势细菌。发酵起始阶段还存在的一些Rosenbergiella、Pantoea、Pseudomonas和Pectobacterium属等腐败菌,在发酵后期均以很低的数量存在。(2)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剁辣椒呈现出较佳的抗氧化能力。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发酵前9 d上升趋势最为明显(P≤0.01),发酵第9 d后上升趋势趋于平缓(P≥0.05)。发酵前6 d的羟自由基清除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P≤0.01),而后开始上升,直到发酵末期达到与发酵初始相当的水平(91.633±0.906%左右)。总抗氧化能力也在发酵过程中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P≤0.01)。此外,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也呈现一定上升趋势,其含量均在发酵末期达到最高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变化可能与剁辣椒中多酚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变化有关(P≤0.05)。(3)剁辣椒在发酵过程中苯甲酸含量在发酵前9 d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P≤0.01),水杨酸在发酵过程中上升趋势较为明显(P≤0.01)。在酚酸方面,发酵过程中含没食子酸含量不断增加(P≤0.01);咖啡酸在发酵前6 d存在极显着的上升趋势(P≤0.01);绿原酸和原儿茶酸在剁辣椒发酵过程中均呈不断下降趋势(P≤0.01)。黄酮类物质方面,芦丁含量逐渐增加(P≤0.01),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含量逐渐下降(P≤0.01);木犀草素在发酵初始中仅达到1.512±0.016μg/g,发酵第18 d后不再检出。辣椒素类物质方含量较高,且在发酵过程中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呈现一定上升趋势(P≤0.05)。剁辣椒发酵过程中的苯甲酸、水杨酸、原儿茶酸、芦丁、没食子酸含量与其DPPH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表现出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
董庆海,李雅萌,吴福林,王涵,林红强,刘金平,李平亚[4](2018)在《苣荬菜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苣荬菜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主要有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化学成分主要有脂类和烷烃类、萜类和甾体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等,具有治疗肝炎、保肝、降血压、降胆固醇、抗菌、抗心律失常、抗肿瘤、抗烟毒、清除羟自由基及其抗DNA损伤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对其近年来的物质基础、药理作用及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
张秀华[5](2018)在《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胆管癌约占消化系统肿瘤中的3%,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低。由于胆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多已是晚期,手术治疗效果欠佳,且缺乏有效化疗方案,故从中医中药角度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龙葵为茄科茄属植物(SolanumnigrumL),具有清解热毒、消肿散结、消炎利尿的传统中医功效。近年来龙葵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被列为十大抗肿瘤中草药之一。不少研究表明龙葵中含有多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其中澳洲茄边碱作为龙葵的主要活性成分,抗癌作用得到了肯定。但其发挥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课题将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探讨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的促进凋亡、抑制增殖和转移作用,以期解释龙葵抗胆管细胞癌的部分作用机制,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目的:探讨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的促进凋亡、抑制增殖和转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采用0,2,4,6,8,10 μM浓度的澳洲茄边碱处理对数生长期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株后,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数目、细胞形态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选择最佳药物作用时间及药物浓度,探讨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②采用上述浓度的澳洲茄边碱处理对数生长期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后,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凋亡分布情况,观察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的影响;③采用上述浓度的澳洲茄边碱处理对数生长期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后,在JC-1染色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情况;用Q-PCR检测8Bcl-2、Bcl-XL、Bax和XIAP凋亡基因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蛋白Bcl-2与Bax、Caspase-3、XIAP、RARP等蛋白的变化情况,探讨澳洲茄边碱诱导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④采用上述浓度的澳洲茄边碱处理对数生长期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后,划痕试验、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变化情况;Q-PCR及 Western blot 检测 EMT 相关蛋白 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 及 Snail 的 mRNA 及蛋白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探讨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①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澳洲茄边碱作用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后,细胞形态学观察,出现了细胞核皱缩,细胞形态不规则改变及出现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的表现。MTT检测提示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抑制增殖作用,且其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9.81μM;②流式细胞术AnnexinV-FITC和PI标记法对细胞凋亡比例的测定结果显示,澳洲茄边碱可促进人胆管癌QBC939细胞的凋亡,并呈明显的浓度依赖(尤其是浓度>6μM),细胞早晚期凋亡率均升高,以早期凋亡为主;③用JC-1染色肿瘤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显示抑制凋亡的代表基因Bcl-2表达下调,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DNA损伤修复酶PARP表达下调,而Caspase3及Caspase7表达上调,说明细胞处于凋亡状态,而Bax促凋亡基因编码的Bax蛋白增加进一步说明细胞进入凋亡状态;④划痕及Transwell试验检测提示澳洲茄边碱可抑制人胆管癌QBC939细胞迁移及侵袭,进一步检测其机制提示澳洲茄边碱可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下调转录因子Snail,促进E-cadherin的表达,抑制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结论:①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可以抑制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并通过降低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上调促凋亡蛋白的表达并下调抑凋亡蛋白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②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可抑制人胆管癌QBC939细胞迁移及侵袭,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下调转录因子Snail,促进E-cadherin的表达,抑制N-cadherin和Vimentin,从而阻断EMT过程来抑制胆管癌细胞转移和侵袭。③澳洲茄边碱能够抑制人胆管癌QBC939细胞生长及转移,提示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可能是胆管癌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
孙媛[6](2017)在《栽培加工措施对光慈姑品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er为百合科郁金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药材光慈姑为其去膜质皮和绒毛后的干燥鳞茎,味辛,甘,性寒,具有解毒散结、行血化瘀之功效,目前是治疗多种肿瘤的常用药,如咽喉癌、淋巴瘤、乳腺癌等。目前老鸦瓣主要来源于野生,其生长缓慢,繁殖系数低,市场需求激增导致其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至于原料成为制约相关制药企业发展的瓶颈。经过一系列老鸦瓣生理及栽培研究,目前老鸦瓣栽培技术已基本成熟。但因老鸦瓣化学成分研究较少及活性成分未知等局限性,前期在开展老鸦瓣人工栽培研究时,只能以生物量积累、产量、药材性状等作为各种栽培措施及加工方法的评价指标。而药用植物的产量与品质双重标准的特殊性,亟需进行光慈姑品质综合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化学成分系统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光慈姑中含有糖类、多糖或苷类、还原糖、生物碱、内酯香豆素、黄酮、鞣质、有机酸、甾体萜类、皂苷类、挥发油,可能含有酚类化合物、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不含蒽醍及其苷、强心苷。高效液相法未检测到光慈姑中的秋水仙碱,化学成分系统预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碱只存在于水提液中,而本论文检测光慈姑中的秋水仙碱含量时,是在参考前人的研究以7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提取的,可能的原因是70%乙醇提取液中秋水仙碱含量极低。但后续需进一步以水提物进行验证。2.光慈姑精多糖具有抗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活性,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其IC50为1.01 mg·mL-1,从而猜测光慈姑多糖可能是抗乳腺癌重要活性成分,且光慈姑精多糖抗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粗多糖。3.低温冷藏打破老鸦瓣鳞茎休眠的过程中,冷藏温度显着影响老鸦瓣的繁殖方式。4℃与FT处理(即10℃冷藏15天,转入4℃继续冷藏,直至冷藏结束)老鸦瓣倾向于以内生鳞茎繁殖,10℃处理老鸦瓣更倾向于以侧生鳞茎繁殖,15℃处理老鸦瓣更倾向于以芽茎的方式繁殖。10℃及FT处理光慈姑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显着高于4℃处理,且两者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老鸦瓣鳞茎总鲜重与总干重与4℃处理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四个低温处理多糖含量高低为4℃>FT>10℃>15℃,且光慈姑药材细胞增殖抑制率活性强弱排序为15℃>FT>10℃>4℃。故综合繁殖、产量及品质各项指标,初步认为变温处理FT是老鸦瓣鳞茎打破休眠的较优温度选择。4.在100株/m2的密度条件下,120kg/hm2~480 kg/hm2有机无机复混肥对于老鸦瓣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未体现显着差异。120 kg/hm2配施0.2%硫酸锌可显着提高光慈姑多糖含量,并显着提高光慈姑药材的抗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故建议在老鸦瓣规范化栽培中,可实施基肥120 kg/hm2,并于生长旺期配施0.2%硫酸锌叶面肥。5.不同干燥方法获得的光慈姑水分含量差异显着,恒温干燥处理的光慈姑水分含量显着高于生晒处理。不同干燥方法处理光慈姑其抗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低顺序为 60℃>50℃>40℃>生晒,且 60℃恒温的 IC50 值最低(0.23 mg·mL-1mg·mL-1),且多糖含量(13.75%)显着高于生晒处理(9.23%)。综合成本、实用性、化学成分含量及药理活性考虑,建议光慈姑的最佳干燥方法为恒温60℃烘干。6.昆虫取食后的光慈姑多糖含量比正常光慈姑(CK)降低了 30.28%,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比CK高31.04%。但其抗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反而增强,IC50显着低于正常光慈姑,是正常光慈姑的44.20%。7.将野生老鸦瓣药材与栽培品进行品质比较,结果发现施肥处理与干燥处理降低了老鸦瓣药材的含水量,同时增高了其灰分含量。施肥处理与野生批次老鸦瓣药材相比,在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多糖含量以及抗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而人工栽培后进行干燥加工处理的老鸦瓣药材比野生批次老鸦瓣药材具有更高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和抗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并达显着性差异,而多糖含量无显着性差异。所以,可初步认为人工栽培并不会显着地影响老鸦瓣药材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栽培品光慈姑可以作为药品生产企业替代野生来源的药材。
郭海燕[7](2016)在《五倍子及其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和南方鲇的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治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作用与效益,越来越受到水产工作者的重视,逐渐成为水产药物研究的热点。它们以取自天然、毒副作用小、无药物残留和抗药性、对健康无害、高效安全等优点,不但可以解决抗生素等化学合成药物引发的病原菌抗药性、残留超标、养殖环境污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问题,同时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需求,完全符合目前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和生产绿色水产品的疾病防治原则,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五倍子(Galla chinensis,GC)是我国水产养殖常用的中药,具有显着的抑菌杀菌作用,主要用于防治水产动物的水霉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气单胞菌病、假单胞菌病、粘细菌病、白皮病以及疖疮病等疾病。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是五倍子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较为肯定的抗氧化、抗病毒、抑菌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也常被用作饲料添加剂。本论文根据五倍子及没食子酸的作用和结构特点,以两种生活习性和食性完全不同的名特优养殖鱼类——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为对象,分别用在体和离体的方法开展了它们对两种鱼的药理学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25±0.5)℃水温条件下以GC的有效成分GA 20 mg/kg鱼体质量单剂量口灌GC醇提液后,以GA为目标药物研究GC在中华倒刺鲃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药物浓度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20:76:4(v/v/v),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73 nm,此条件下GA的平均回收率为92%–115%,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范围为0.2–6.71,符合药动学方法学的要求。药动学数据用房室模型和非房室模型法同时分析,血液中的药动学数据可以用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描述,药物在中华倒刺鲃体内血液、肝脏和肾脏均在1 h时达到最大药物峰,最大药物浓度(Cmax)值分别是:9.1656,76.2143和85.8602μg/ml或μg/g,其吸收、分布和消除半衰期分别是:0.523,1.054和10.501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77.3967,402.1059和258.0476μgh/ml或者μgh/g;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是19.3091,25.935和6.4803h。(2)在(25±0.5)°c水温条件下以gc的有效成分ga20mg/kg鱼体质量单剂量口灌gc醇提液后,考察中华倒刺鲃体内的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取样时间分别是给药后1h、12h、24h和48h,分别称为1h组、12h组、24h组和48h组,另取未给药实验鱼为对照(称为对照组),其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等血液生理指标,钠(na+)、钾(k+)、钙(ca2+)、镁(mg2+)、氯(c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总蛋白(tp)、球蛋白(glb)、白蛋白(alb)、尿素(urea)、尿酸(u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等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随着给药后时间的延长,生理指标方面: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质量浓度降低,白细胞数升高;生化指标方面:血糖、尿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先升后降,蛋白质(包括总蛋白和球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略降,其他生化指标相对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27±0.5)oc时用南方鲇亚成体血液制备1%红细胞悬液,体外研究0,5,10,20,40和80mg/lga在不同时间对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检测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酶(gpx)和戊二醛(mda,脂类过氧化产物)且观察红细胞相应的溶血和表面形貌的变化,同时还检测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相应指标以做对比,并以此对两种药物进行药物评价。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ga对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与药物作用的时间和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ga在0–80mg/l浓度范围内,与4h组相比,同一浓度24h组的溶血od值变大,sod,cat和gpx等抗氧化酶略有降低,mda值略有增大;而除4h组溶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4h组溶血od先降后升外,无论是4h组还是24h组三种抗氧化酶均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mda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且24h浓度组的变化趋势更明显,反映在表面形貌上4h组除80mg/l浓度组可以看到少数红细胞表面略有皱缩变形,其它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24h组5,10,20mg/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均无显着变化,40和80mg/l浓度组红细胞表面损伤逐渐明显。第二部分选择ga和nflx对红细胞溶血均没有显着差异的4h时进行两种药物对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影响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nflx对南方鲇红细胞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sod和gpx活性5mg/l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0-80mg/l时显着降低(p<0.05);cat活性5和20mg/l时显着升高,40mg/l时cat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变化,80mg/l显着降低(p<0.05)。mda水平除5mg/l与对照组无差异,其它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p<0.05)。除5mg/l时没有明显损伤外,随着浓度增大,红细胞表面开始皱缩,边缘开始有缺口,80mg/l时损伤最为严重。(4)(27±0.5)°c时用200μmol/l过氧化氢(h2o2)诱导南方鲇幼鱼红细胞的过氧化损伤模型来进一步探讨ga的保护作用机制。根据溶血实验的结果选择10,25和50mg/lga浓度孵育24 h来研究GA对H2O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以不加H2O2和GA的溶液为空白组,只加H2O2不加GA液为对照组,各GA浓度组的活性氧(ROS)均有所下降,25 mg/L时ROS为最低;各浓度的SOD、CAT和GPx活性比对照组有显着升高(p<0.05),各给药组SOD活性与空白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10 mg/L浓度组CAT活性与空白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5和50 mg/L浓度组CAT活性显着大于空白组;25 mg/L浓度组GPx活性显着大于其它各浓度组和空白组(p<0.05)。对照组MDA含量比其它各组显着增大(p<0.05),10 mg/L浓度组与空白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5和50 mg/L组比空白组显着变小(p<0.05)。就DNA水平而言,只有在对照组中才有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的细胞存在,其它各组细胞均属无损伤细胞和轻度损伤细胞,10-50 mg/L浓度组的无损伤细胞高于空白组,更高于对照组,且10-50 mg/L浓度组的OTM明显的要小于对照组和空白组。主要研究结论:(1)单次口灌GC醇提液在中华倒刺鲃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在血液、肝脏和肾脏中浓度较高,能很好的发挥药效,并且药物在体内消除很快,不会在体内蓄积造成不良影响。(2)单次口灌GC醇提液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药物的代谢,体内药物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影响亦逐渐消除。也可因此说单次给药剂量不能过大。(3)一定浓度范围内(0–80 mg/L),GA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的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是双向的,与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也就是说GA既有抗氧化性又有促氧化性。同样温度、浓度范围内NFLX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的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没有明显的抗氧化性。(4)引入了红细胞氧化损伤的概念进行药物评价。根据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变化可进行药物评价。依据GA和NFLX的抗氧化对比实验并结合之前两种药物对水产动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的研究,推荐GA在合适的给药剂量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水产动物药物。(5)鱼病被发现时往往已经非常严重难以救治,本实验中药物作用4 h时红细胞溶血尚未有显着,但是其抗氧化指标和表面形貌已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因此红细胞氧化损伤概念的引入还有利于鱼病的提前检出。(6)GA对低浓度H2O2诱导南方鲇红细胞的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以从活性氧(ROS)、抗氧化酶、脂类氧化和DNA等方面修复,其保护作用的效果也与GA浓度相关。
杨小花[8](2016)在《光慈姑多糖的提取纯化、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慈姑为百合科药用植物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er去除绒毛后的干燥鳞茎,光慈姑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咽喉癌、淋巴瘤、乳腺癌、通风等疾病的治疗,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目前光慈姑有效成分尚不明确,化学成分及活性、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多糖作为光慈姑主要成分之一,含量丰富。研究光慈姑多糖的提取优化、纯化工艺、理化性质及其生物活性,对光慈姑品质评价及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光慈姑多糖的提取优化及纯化工艺,并测定分析了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考察在超声提取的条件下温度、液固比及时间对光慈姑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对光慈姑多糖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光慈姑多糖提取率的影响次序为:超声时间>提取温度>液固比。光慈姑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是:提取温度70℃,液固比30:1(mL/g),超声时间170 min。在此条件下,光慈姑粗多糖得率预测值为13.80%。对光慈姑粗多糖TEP进行初步纯化,探索出一套简单可行的纯化工艺流程,即水提醇沉得到的粗多糖经淀粉酶去淀粉、4%三氯乙酸脱蛋白、HPD-100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去除色素、透析法脱盐等一系列纯化过程得到光慈姑精制多糖TEP1。采用Molish试剂反应、碘-碘化钾反应等颜色反应,对光慈姑多糖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光慈姑粗多糖TEP经初步纯化后不含淀粉、蛋白质等杂质。对光慈姑精制多糖TEP1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光慈姑精制多糖TEP1呈白色粉末状或絮状,无味,具吸湿性,水溶液透明;1%多糖水溶液pH为5.05;易溶于水、稀酸、稀碱、稀盐等溶液,难溶于高浓度的乙醇、甲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成分检测结果显示,TEP1不仅含有中性多糖,且含有酸性多糖,同时含有极少量糖蛋白。其中中性糖含量为43.14%,糖醛酸含量为29.75%,蛋白质含量为0.27%;红外光谱检测结果显示TEP1在4000 cm-1~500 cm-1呈典型的多糖特征吸收峰,且存在糖醛酸特征结构,糖链构型为吡喃糖。用Vc作阳性对照组,通过探讨光慈姑精制多糖TEP1对DPPH ·自由基、对ROS自由基(包括O2-·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清除金属离子的能力(包括总还原力及对金属离子的螯合能力)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光慈姑精制多糖TEP1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且在不同抗氧化体系中,其抗氧化活性表现差异显着。其中对·OH自由基清除作用较明显,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清除能力显着高于对照Vc;TEP1对金属离子也表现出较强的螯合能力,且螯合力随浓度的增大而显着增强。但TEP1的总还原力较弱,对DPPH较和O2-·的清除力也不高。
米仁沙·牙库甫[9](2014)在《复方小艾飞蜜膏抑制胃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新疆维吾尔医医院制剂复方小艾飞蜜膏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抗炎活性实验、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开展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为该制剂二次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MFC荷瘤小鼠移植瘤实验模型,以肿瘤抑制率为指标,在整体动物水平检测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的抗胃癌作用,免疫组织化学切片法考察肿瘤组织CD31、VEGF、PCNA表达。2)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模型、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模型、并检测实验动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PGE2浓度、胸腔积液中蛋白质含量,考察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抗炎活性。3)采用MTT法,选用人胃癌细胞系BGC-823进行体外实验,分别对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氯仿萃取部分、正丁醇萃取部分、水部分及从中分离出的高良姜素、胡椒碱、1,7-二苯基-5-醇-3-庚酮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4)通过测定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O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铁离子还原能力等4种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实验,考察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能力。5)采用GC/MS分析复方小艾飞蜜膏挥发油成分,分别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聚酰胺柱层析法、凝胶柱色谱法分离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氯仿萃取部分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化学成分,利用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手段鉴定化学结构。6)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以胡椒碱和高良姜素的含量及出膏率作为指标,优选提取工艺中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复方小艾飞蜜膏生物碱类及黄酮类成分的提取率的影响。结果:1)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浓度在0.034g/kg,0.068g/kg和0.136g/kg时,对荷瘤小鼠胃癌MFC移植瘤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55.2%,68.4%,59.9%。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中剂量(0.068g/kg)、高剂量组(0.136g/kg)与模型组相比,PCNA、VEGF、CD31的表达显着下调,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0.034g/kg)可以有效降低CD31,PCNA的表达。2)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在0.034~0.136g/Kg剂量范围内,明显抑制二甲苯致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趾肿胀,减轻肉芽肿的质量,有效降低胸膜炎大鼠胸腔渗出液中蛋白含量、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作用呈剂量依赖性。3)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在50μg/mL、100μg/mL、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55.41%、25.32%、19.9%;氯仿萃取部分在100μg/mL、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22.21%、21.70%;复方小艾飞蜜膏挥发油在1μg/mL、50μg/mL、100μg/mL、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26.91%、14.54%、15.65%、26.73%。高良姜素、胡椒碱在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27.42%、52.33%。4)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部分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5)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复方小艾飞蜜膏挥发油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石油醚冷浸法得到的浸膏共鉴定出56种化合物;从其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胡椒碱、胡椒次碱、N-异丁基-十三-13-(3,4-次甲二氧苯基)-2E,4E,12E-三烯酰胺、、胡萝卜苷、β-谷甾醇5个化合物、氯仿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高良姜素、高良姜素-3-甲醚,乔松素、1,7-二苯基-5-醇-3-庚酮、1-苯基-7-(3’-甲氧基-4’-羟基)苯基-5-醇-3-庚酮、1,7-二苯基-3,5-庚二酮、1,7-二苯基-4-烯-3-庚酮等7个化合物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山柰酚、槲皮素2个化合物。6)优化的提取工艺为加30倍量乙醇回流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3h,最佳提取温度为70℃。结论:1)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抑制荷瘤小鼠MFC移植瘤生长,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肿瘤组织中PCNA、VEGF、CD31的表达有关。2)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该作用与降低血清PGE2和TNF-α含量有关。3)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氯仿萃取部分及挥发油、高良姜素、胡椒碱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系BGC-823增殖。4)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部位为:乙醇提取氯仿萃取部分、正丁醇萃取部分。5)复方小艾飞蜜膏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类型为:生物碱类、黄酮类、二苯基庚烷类、挥发油类成分。6)优化的提取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
金德忠[10](2014)在《龙葵提取物澳洲茄碱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龙葵分布广泛,是药食两用植物。他营养成分高,可食用;也有较好的药用价值,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肿瘤的中药;龙葵还具有分布广泛、炮制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等优点。龙葵全草均可入药,其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甾体类生物碱、多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等;其中,甾体类生物碱中澳洲茄碱(Solasonine)和澳洲茄边碱(Solamargine)是龙葵的主要活性成分,它们水解后苷元是澳洲茄胺(Solasodine),具有抗肿瘤活性,因此龙葵被列为十大抗肿瘤中草药之一,是一种具有良好药用前景的治疗肿瘤天然药物。人肺腺癌细胞A549和小鼠Lewis肺癌细胞(Lewis Lung Carcinomas,llc)作为肺癌的细胞模型在肺毒理学的体外研究和抗癌作用的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抗肺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研究采用MTT法检测了龙葵提取物澳洲茄碱对人类肺癌细胞株A549及小鼠lewis肺癌细胞株LLC的抑制效果;以稍高半致死剂量的澳洲茄碱分别处理两种肺癌细胞,并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以稍高半致死剂量的澳洲茄碱处理A549细胞,并进行了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分析和荧光定量PCR分析p53通路的下游因子Puma基因的表达;最后,采用MTT法比较了澳洲茄碱与其水解苷元澳洲茄胺(solasodine)之间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抑制相同的两种肺癌细胞的药效作用。结果表明,澳洲茄碱对A549和LLC肺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澳洲茄碱对两种肺癌的抑制作用基本上呈现与浓度成正比的趋势,并得出澳洲茄碱对A549和LLC的24小时IC50值分别为约18和20μg/mL;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以终浓度为20μg/mL澳洲茄碱处理的A549细胞大多呈现细胞膜皱缩样的垂死形态;annexinV/PI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以20μg/mL澳洲茄碱处理24小时的细胞的总死亡率为42.43%((Q2+Q3)/(Q2+Q3+Q4)),其中,早期凋亡细胞占总死亡细胞约22.08%(Q3/(Q2+Q3)),晚期凋亡或晚期凋亡和坏死细胞约占77.92%(Q2/(Q2+Q3));SYBR绿色荧光定量PCR数据显示,澳洲茄碱的处理显着提高了A549癌细胞中p53通路的下游因子Puma基因的表达水平;澳洲茄胺对A549和LLC肺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基本上呈现与浓度成正比的趋势,并得出澳洲茄胺对A549和LLC的24小时IC50值均约为7.5μg/mL。研究表明,澳洲茄碱能明显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其方式主要是诱发细胞凋亡或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并且与p53通路中Puma表达水平大幅提高密切相关;澳洲茄碱水解导致苷元释放这一结构的改变提高了其抑制肿瘤细胞的药效效率,说明苷元部分是澳洲茄胺和澳洲茄碱抑制肺癌细胞生长的有效分子基团。
二、6种吉林抗癌中药清除羟自由基及其抗DNA损伤体外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种吉林抗癌中药清除羟自由基及其抗DNA损伤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对结直肠癌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1. 引言 |
2. 病症名称的历史沿革 |
3. 结直肠癌病因病机 |
4. 结直肠癌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5. 结直肠癌中医药治疗 |
6. 单味中药及其主要成分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川芎研究概述 |
1. 引言 |
2. 川芎的历史沿革 |
3. 川芎的功效与应用 |
4. 川芎主要有效成分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外科应用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川芎嗪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抗癌机制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 |
4. 诱导肿瘤细胞活性氧的生成 |
5.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 |
6. 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 |
7.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活性氧信号通路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ROS的来源与调节 |
2.1 ROS的来源 |
2.2 ROS的调节 |
3. ROS相关信号通路 |
3.1 ROS促进细胞增殖 |
3.2 DNA损伤和遗传不稳定 |
3.3 适应性 |
3.4 细胞死亡 |
3.5 自噬 |
3.6 抗药性 |
4. ROS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
4.1 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
4.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形态学实验 |
2.3 结晶紫染色测定细胞活性 |
2.4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
2.5 细胞周期检测 |
2.6 Annexin V/PI凋亡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TMP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
3.2 TMP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
3.3 TMP通过抑制结肠癌细胞周期S期合成抑制细胞增殖 |
3.4 TMP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活性氧对川芎嗪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DCFH-DA探针细胞内ROS检测 |
2.2 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MP通过促进细胞内ROS产生来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
3.2 使用DCFH-DA探针检测结肠癌细胞内ROS的变化情况 |
3.3 TMP通过ROS介导结肠癌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川芎嗪在裸鼠移植肿瘤中诱导凋亡作用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裸鼠移植肿瘤模型 |
2.2 丙二醛(MDA)检测 |
2.3 Caspase 3和Caspase 9蛋白活性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MP在裸鼠移植肿瘤中具有抑制肿瘤增殖的效果 |
3.2 TMP增加裸鼠移植肿瘤内ROS积累并诱导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南苦苣菜生药学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药材性状鉴别特征 |
2.3 药材显微鉴别特征 |
2.4 药材薄层鉴别特征 |
3 小结 |
(3)剁辣椒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及抗氧化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综述及绪论 |
1.1 剁辣椒的研究进展 |
1.1.1 辣椒 |
1.1.2 剁辣椒 |
1.2 剁辣椒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2.1 传统培养方法 |
1.2.2 非培养方法 |
1.3 辣椒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 |
1.3.1 抗氧化性的评价方法 |
1.3.2 辣椒抗氧化性的研究 |
1.3.3 发酵蔬菜抗氧化性的研究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的细菌多样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pH与总酸的变化 |
2.2.2 传统培养方法下剁辣椒发酵过程中细菌的变化 |
2.2.3 高通量测序中剁辣椒发酵过程中细菌的变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的抗氧化能力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 |
4.2.2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几种酚酸的含量变化 |
4.2.3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
4.2.4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
4.2.5 相关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抗氧化能力变化表 |
附录2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变化表 |
附录3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几种酚酸含量变化表 |
附录4 :剁辣椒发酵过程中几种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变化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苣荬菜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成分 |
1.1 氨基酸 |
1.2 无机成分 |
2 化学成分 |
2.1 脂类和烷烃类 |
2.2 萜类和甾体类 |
2.3 黄酮类 |
2.4 香豆素类 |
2.5 多糖类 |
3 药理作用 |
3.1 治疗肝炎和保肝 |
3.2 降低血压和降胆固醇 |
3.3 抗心律失常 |
3.4 抗菌作用 |
3.5 抗肿瘤 |
3.6 抗烟毒 |
3.7 清除羟自由基及其抗DNA损伤 |
4 临床应用 |
4.1 治疗肝炎 |
4.2 治疗小儿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 |
4.3 其他 |
5 小结与讨论 |
(5)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胆管癌诊治的相关理论概述 |
1.1 胆管癌的流行病学 |
1.2 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1.3 胆管癌的分型与分期 |
1.4 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
1.5 胆管癌治疗瓶颈问题及展望 |
2 凋亡蛋白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
2.1 Bcl-2和Bax与胆管癌 |
2.2 Caspase与胆管癌 |
2.3 XIAP与胆管癌 |
2.4 PARP与胆管癌 |
3 EMT与胆管癌侵袭和转移 |
3.1 EMT相关分子标志物与肿瘤侵袭转移 |
3.2 PI3K/AKT信号通路轴与胆管癌侵袭转移 |
4 中医药对胆管癌的相关认识 |
4.1 中医药对胆管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 中医药对胆管癌的证治近况 |
5 龙葵及其提取物澳洲茄边碱抗肿瘤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2.1 药物 |
2.2 细胞株 |
2.3 试剂及溶液配制 |
2.4 仪器及耗材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胞复苏、冻存、传代与培养 |
3.2 细胞活力测定实验 |
3.3 流式细胞术 |
3.4 划痕实验 |
3.5 Transwell实验 |
3.6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
3.7 Q-PCR检测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 |
3.8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4 实验结果 |
4.1 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的影响 |
4.2 澳洲茄边碱诱导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凋亡 |
4.3 澳洲茄边碱诱导胆管癌人QBC939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
4.4 澳洲茄边碱抑制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转移 |
5 讨论 |
5.1 中药龙葵对胆管癌具有一定的疗效作用 |
5.2 澳洲茄边碱具有抑制人胆管癌QBC939增殖,促进凋亡作用分析 |
5.3 澳洲茄边碱阻断人胆管癌QBC939细胞EMT过程,抑制转移作用及机制阐述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综述二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栽培加工措施对光慈姑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老鸦瓣概况 |
1.1 老鸦瓣简介 |
1.2 系统分类学研究 |
1.3 本草考证 |
1.4 资源调查 |
2 老鸦瓣研究现状 |
2.1 生物学特性研究 |
2.2 生理及繁殖研究 |
2.3 栽培技术研究 |
2.4 组织培养研究 |
2.5 遗传多样性研究 |
2.6 芽茎研究 |
3 光慈姑研究概况 |
3.1 光慈姑简介 |
3.2 化学成分研究 |
3.3 药用价值 |
3.4 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
3.5 干燥方法研究 |
4 中药品质评价 |
4.1 中药品质简介 |
4.2 中药品质评价方法 |
4.3 中药品质评价现状 |
4.4 光慈姑质量控制现状 |
第二章 光慈姑化学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光慈姑化学成分系统预实验 |
1.4 光慈姑秋水仙碱含量的测定 |
1.5 光慈姑多糖抗乳腺癌细胞增殖生物活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慈姑所含化学成分类别 |
2.2 光慈姑秋水仙素含量 |
2.3 光慈姑粗多糖(TEP)与精多糖(TEP1)抗乳腺癌细胞增殖生物活性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老鸦瓣鳞茎低温冷藏对产量和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品质测定 |
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温度低温冷藏处理对老鸦瓣繁殖的影响 |
2.2 不同温度低温冷藏处理对老鸦瓣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温度低温冷藏处理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药材光慈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方法 |
1.4 品质分析 |
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老鸦瓣生长的影响 |
2.2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老鸦瓣繁殖的影响 |
2.3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光慈姑产量的影响 |
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干燥方法和昆虫取食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品质测定 |
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干燥方法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
2.2 昆虫取食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不同干燥方法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
3.2 昆虫取食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
第六章 栽培与野生老鸦瓣药材品质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分与灰分含量 |
2.2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
2.3 多糖含量 |
2.4 抗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五倍子及其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和南方鲇的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的特性及作用机理 |
1.1.1 中药的有效成分 |
1.1.2 中药的作用特点 |
1.1.3 中药的作用机理 |
1.2 中药在水产养殖上的作用 |
1.2.1 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
1.2.2 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力 |
1.2.3 提高水产动物的产量和质量 |
1.2.4 改善饲料的品质 |
1.2.5 中药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
1.3 水产动物中药药理学研究现状 |
1.3.1 中药对水产动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
1.3.2 中药对水产动物药效学研究现状 |
1.3.3 中药对水产动物的抗氧化研究 |
1.4 实验药物——五倍子和没食子酸 |
1.4.1 五倍子 |
1.4.2 没食子酸 |
1.5 实验对象 |
1.5.1 中华倒刺鲃 |
1.5.2 南方鲇 |
1.6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2章 五倍子在中华倒刺鲃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鱼 |
2.1.2 试剂和药品 |
2.1.3 仪器 |
2.1.4 药液制备 |
2.1.5 给药方法及取样 |
2.1.6 样品处理及浓度测定 |
2.1.7 标准曲线及组织标准曲线的制备 |
2.1.8 回收率和精密度 |
2.1.9 数据处理 |
2.2 实验结果 |
2.2.1 没食子酸的色谱行为 |
2.2.2 标准曲线和相关性 |
2.2.3 回收率和日内、日间精密度 |
2.2.4 五倍子中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体内的药动学 |
2.3 讨论 |
2.3.1 实验方法的确定 |
2.3.2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评价 |
2.3.3 没食子酸的药动学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五倍子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鱼来源 |
3.1.2 药品与仪器 |
3.1.3 药液制备 |
3.1.4 实验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2 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五倍子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2 五倍子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3 中药多次给药对水产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没食子酸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鱼来源和驯养 |
4.1.2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
4.1.3 化学试剂和仪器 |
4.1.4 实验方法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GA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
4.2.2 GA和NFLX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的比较研究 |
4.3 讨论 |
4.3.1 GA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
4.3.2 NFLX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没食子酸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鱼的来源和驯养 |
5.1.2 实验用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
5.1.3 化学试剂和仪器 |
5.1.4 实验方法 |
5.1.5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红细胞溶血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浓度范围的确定 |
5.2.2 红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测定 |
5.2.3 红细胞内SOD、CAT和GPx等抗氧化酶的测定 |
5.2.4 红细胞内脂质氧化损伤的测定 |
5.2.5 红细胞内DNA损伤的测定 |
5.3 讨论 |
5.3.1 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5.3.2 GA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溶血的影响 |
5.3.3 GA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ROS、抗氧化系统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5.3.4 GA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目录 |
参加项目研究 |
参加学术会议 |
(8)光慈姑多糖的提取纯化、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光慈姑研究进展 |
1.1 光慈姑简介 |
1.2 光慈姑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1.3 光慈姑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
2 多糖研究进展 |
2.1 多糖简介 |
2.2 多糖的提取 |
2.3 多糖的纯化 |
2.4 多糖的理化性质研究 |
2.5 多糖的结构研究 |
2.6 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2.7 目前多糖研究存在的问题 |
3 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 |
3.1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
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光慈姑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光慈姑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
2.2 多糖含量的测定 |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 多糖得率计算公式 |
2.5 超声波提取光慈姑多糖单因素实验 |
2.6 超声辅助提取光慈姑多糖响应面实验设计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总糖及还原糖标准曲线 |
3.2 单因素实验 |
3.3 模型预测及统计分析 |
3.4 两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3.5 提取参数优化及模型验证 |
4 小结 |
第三章 光慈姑粗多糖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2.2 光慈姑多糖理化性质定性检测结果 |
2.3 多糖成分检测结果 |
2.4 溶解性测定结果 |
2.5 多糖溶液pH值测定结果 |
2.6 红外光谱特性分析结果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光慈姑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慈姑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 |
2.2 光慈姑多糖对RO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2.3 光慈姑多糖对金属离子的清除能力 |
3 讨论与小结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9)复方小艾飞蜜膏抑制胃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复方小艾飞蜜膏抗胃癌活性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对荷瘤小鼠胃癌 MFC 移植瘤的抑瘤作用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三 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分及单体化合物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系BGC-823增殖活性筛选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四 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分体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复方小艾飞蜜膏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实验一 复方小艾飞蜜膏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复方小艾飞蜜膏活性成分提取工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简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10)龙葵提取物澳洲茄碱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龙葵 |
1.2.1 龙葵的种类及分布 |
1.2.2 龙葵成分 |
1.2.3 龙葵的应用 |
1.3 肺癌 |
1.3.1 肺癌的治疗 |
1.4 龙葵抑瘤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
1.4.1 龙葵生物碱的抑瘤作用机制 |
1.4.2 龙葵多糖的抑瘤作用机制 |
1.4.3 龙葵糖蛋白的抑瘤作用机制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MTT 法检测澳洲茄碱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2.2 细胞株 |
2.2.3 药品与培养基 |
2.2.4 培养液及配制方法 |
2.2.5 细胞的复苏和冻存方法 |
2.2.6 仪器及设备 |
2.2.7 澳洲茄碱溶液的配制方法 |
2.2.8 细胞培养方法 |
2.2.9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测定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AnnexinV/PI 双染流式细胞分析澳洲茄碱对肺癌细胞作用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2.2 细胞株 |
3.2.3 药品与培养基 |
3.2.4 培养液及配制方法 |
3.2.5 细胞的复苏和冻存方法 |
3.2.6 试剂盒 |
3.2.7 仪器及设备 |
3.2.8 细胞形态学观察方法 |
3.2.9 AnnexinV/PI 双染流式细胞分析办法 |
3.3 结果 |
3.3.1 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
3.3.2 AnnexinV/PI 双染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澳洲茄碱对肺癌 A549 细胞中 p53 通路下游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4.2.2 细胞株 |
4.2.3 药品与培养基 |
4.2.4 试剂与试剂盒 |
4.2.5 引物序列 |
4.2.6 仪器及设备 |
4.2.7 澳洲茄碱溶液的配制办法 |
4.2.8 细胞培养办法 |
4.2.9 细胞总 RNA 的提取方法 |
4.2.10 RNA 质量鉴定方法 |
4.2.11 细胞总 cDNA 的获取方法 |
4.2.12 SYBR 荧光定量 PCR 方法 |
4.3 结果 |
4.3.1 RNA 质量鉴定结果 |
4.3.2 SYBR 荧光定量 PCR 结果 |
4.4 讨论 |
第5章 澳洲茄碱及其水解苷元澳洲茄胺的构效关系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剂、药品与仪器 |
5.2.2 细胞株 |
5.2.3 均一澳洲茄胺醇溶液的制备 |
5.2.4 MTT 法检测(同 2.2.8) |
5.2.5 细胞形态观察 |
5.3 结果 |
5.3.1 MTT 法检测澳洲茄胺对两种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
5.3.2 细胞形态观察 |
5.4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6种吉林抗癌中药清除羟自由基及其抗DNA损伤体外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D]. 李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南苦苣菜生药学鉴别研究[J]. 侯静,黎理,孙振华,吴剑丽,蔡毅. 海峡药学, 2020(01)
- [3]剁辣椒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及抗氧化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D]. 王晶晶.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苣荬菜的研究进展[J]. 董庆海,李雅萌,吴福林,王涵,林红强,刘金平,李平亚. 特产研究, 2018(03)
- [5]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影响[D]. 张秀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6]栽培加工措施对光慈姑品质影响研究[D]. 孙媛.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五倍子及其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和南方鲇的药理学研究[D]. 郭海燕. 西南大学, 2016(01)
- [8]光慈姑多糖的提取纯化、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D]. 杨小花.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9]复方小艾飞蜜膏抑制胃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米仁沙·牙库甫.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10]龙葵提取物澳洲茄碱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D]. 金德忠. 南昌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