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渝怀铁路三跨乌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燕[1](2020)在《SL水电站主变压器选型与布置应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SL水电站概况、电气主接线方案,着重论述了工程道路交通运输情况,通过对运输情况的分析、技术经济比较,对主变压器的选型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结合最新工艺技术,选出适合本工程的主变压器设备。最后结合工程枢纽布置、厂房布置,对所选变压器进行了合理的布置设计。
何斌[2](2019)在《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拢方案对比与线形监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梁桥有着结构刚度大、受力性好、变形小、伸缩缝少、行车平滑柔顺等优点。随着悬臂浇筑施工法、安全张拉方法和预应力锚具的出现与发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成功的桥型。在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被大量修建,随着桥梁建设向中西部发展,能跨越大山、大河、深沟与峡谷等特殊地貌的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也越来越多的被修建。普通连续梁桥主梁的内力、应力和位移将随着桥梁悬臂段的伸长以及体系转换的进行而不断变化。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因其高墩、大跨的特殊性,内力、应力和位移的变化将会比普通连续梁桥更复杂。在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实际施工中,会有因受到各种未知因素影响,而致使大桥发生变更合拢方案的情况,不同的合拢方案会有不同的受力情况和位移情况,因此对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常用合拢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线形监控是桥梁施工监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线形监控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桥阶段桥梁的质量。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不同于普通连续梁桥,该类型桥梁修建难度大,对桥梁线形监控的要求更高,找出一种合适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线形监控方法,并依托实际工程加以验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简述合拢方案选取应考虑的因素,介绍了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常用的四种合拢方案,定性的分析四种合拢方案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并从理论分析上得出其中的最优合拢方案。(2)依托铁炉堡特大桥,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四种合拢方案仿真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对该四种合拢方案的内力、应力与位移进行对比分析。对内力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进行内力控制时应着重控制恒载和预应力等结论。对应力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不同合拢方案对主梁上翼缘应力影响不明显,不同合拢方案对主梁下翼缘应力有些许影响等结论。连续梁桥进行线形控制时,控制时间长、控制节点多、控制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所以在数值模拟分析时将线形控制容易的合拢方案视为最优合拢方案。对预拱度进行对比分析时,为消除预拱度对比的盲目性,引入合拢方案位移控制参数E(E越大该合拢方案的线形控制越容易),边跨:E1=4.16,E2 =0.13,E3.=1.70,E4.=1.68;中跨:E1=1.42,E2=0.17,E3=0.36,E4=0.6。边跨中E3与E4相差不大,且合拢方案三要加配重施工较为繁琐,所以合拢方案一线形监控最易,其次为合拢方案四,即方案一为铁炉堡大桥最优合拢方案,方案四为铁炉堡大桥次优合拢方案。(3)简要介绍了卡尔曼滤波法、灰色系统理论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最小二乘法,从定义、预测精度与建立模型所需条件等方面对比分析了该四种线形监控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得出灰色系统理论法是较合适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线形监控方法。(4)详细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法的理论思想及其三种GM(1.1)模型。依托铁炉堡大桥线形监控项目,建立新陈代谢GM(1.1)模型、全数据GM(1.1)模型与部分数据GM(1.1)模型,对比分析了该三种GM(1.1)模型的拟合值与误差率,新陈代谢GM(1.1)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平均误差率仅为8.71%,为三种模型中最小。验证了灰色系统理论法是较合适于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线形监控方法。灰色理论新陈代谢GM(1.1)模型是三种模型中的推荐模型。
李道业[3](2017)在《葵花拱主拱顶推施工方法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桥梁建设中,施工方法对于桥梁的建造至关重要,学者们也正不断探索着高效的施工方法。好的施工方法不仅能增加结构的受力合理性,同时也能改善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本文以广州市南沙区凤凰二桥为工程背景,提出了葵型拱主拱采用顶推施工,腹拱和纵梁以主拱为支撑平台的新的施工方法。建立了该施工方法相应的顶推施工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顶推过程中主梁、钢导轨以及前导梁的力学行为,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主拱与钢导轨和前导梁的连接方式,找出顶推全过程中最不利的施工阶段及其对应断面。对比分析满堂支架施工与顶推施工两种方法下结构的力学状态与力学行为,从侧面证明了葵型拱主拱采用顶推施工是可行的。通过计算得出结构特征参数对结构的影响规律,根据此规律充分利用主拱和钢导轨的材料性能,优化钢导轨的设计参数,节约了施工工期并降低施工成本。可指导同类型拱桥的顶推施工。目前关于葵型拱主拱采用顶推施工的方法尚未见相关研究,本文对葵型拱主拱采用顶推施工做了一定的探讨性研究,该方法要用于实际工程尚需进一步的论证,但葵型拱主拱采用顶推施工方法的提出可供今后该类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借鉴。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4](2014)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桥梁工程领域(包括高性能材料、桥梁作用及分析、桥梁设计理论、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桥梁基础工程、桥梁监测、评估及加固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了中国桥梁工程建设成就的同时对未来桥梁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疏理:高性能材料方面重点分析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和CFRP材料,桥梁作用方面分析了车辆荷载和温度,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方面分析了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和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方面分析了抗震、抗风、抗火、抗爆和船撞及多场、多灾害耦合;最后对无缝桥、桥面铺装、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进行了剖析,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肖啸[5](2014)在《基于不同施工进度下多跨连续梁桥合拢顺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多跨连续梁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多跨连续梁桥跨数越来越多,跨度越来越大,合拢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结合衡阳耒河某多跨连续梁桥,并结合施工监控数据,来分析合拢顺序,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多跨连续梁桥的合拢顺序资料,对多跨连续梁桥的发展情况以及施工特点、合拢工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较了施工监控实测数据与MIDAS有限元软件计算的理论数据,总结了国内多跨连续梁桥的合拢工序。2.运用大型空间有限元软件MIDAS分析了六跨连续梁桥的七种施工合拢顺序,比较各方案的内力、挠度、应力,得出了较优的施工合拢顺序。3.分析了四跨连续梁桥在中墩施工延期后的施工合拢顺序,并比较了中墩延后施工情况下的四种合拢顺序的内力、挠度、应力。结合分析各工况的下的内力、挠度、应力,可以得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产生相邻悬臂段出现龄期差异,当实际施工条件或者其它因素影响而不能实现所有悬臂段同时施工时,对于本章所研究的四跨连续梁桥来说,应尽可能在中墩施工前将边跨合拢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悬臂段的挠度也可以增加其稳定性以及成桥后桥梁的内力特性。4.对于本文研究的四跨连续梁桥的施工合拢情况,当无法避免中墩及悬臂段施工延后时,可以先合拢边跨等中墩及悬臂段施工完成后再进行中跨合拢,此方法施工时边墩右侧悬臂段挠度和应力由于边跨的合拢,挠度和应力较不优先合拢边跨合拢段时有所增大,本文提出边跨合拢完成后,提前加载混凝土湿重以及挂篮荷载至悬臂段截面,此时施工阶段挠度和应力情况有明显的改善。
白海涛[6](2014)在《挂篮施工成套工艺经济比选》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挂篮施工成本投入可压缩性大的特点,结合渝怀铁路涪陵乌江大桥菱形挂篮、武合高速公路小安溪特大桥菱形挂篮、宜万铁路杉树湾中桥三角挂篮及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松花江大桥主桥三角挂篮施工的成功经验。对挂篮结构选形、挂篮预压、柔性吊杆技术应用、移动千斤顶拆锚技术应用、左右幅错车技术应用、0#段两侧挂篮错车技术应用、边跨现浇段预压、其他一些对挂篮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影响较大的投入因素做一些深入比较和探讨。
吴勇[7](2013)在《南涪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城市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交通网络系统中的重要连接枢纽和节点,城市早期的道路网系统难以承担不断增加的城市过境交通流,致使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产生冲突,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交通秩序,降低了城市交通总体效率,制约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析城市过境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情况,并在分析结果基础上做出适合城市发展的过境交通组织规划很有必要。通过对拟建项目涪陵—南川双河口公路周边区域公路机动车OD调查及交通量观测,对该区域公路机动车的现状流量及流向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社会经济预测、小区生成量预测、交通分布预测和交通分配”四阶段法对涪陵—双河口公路未来二十年内的交通量进行了预测,确定对南涪高速采用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为80km/h的标准进行设计;从地形、地质、水文、筑路材料运输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南涪高速线路走向进行研究;通过投资成本、工程难度、路网结构合理性分析,完成了建设项目与沿线主要城镇的连接方案以及起讫点论证;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既有高速公路布局和现有地方公路布局,结合所在区域地形条件进行了拟建南涪高速走廊带的方案比选论证;最后从国民经济、财务、环境影响、节能影响四方面对所选路线进行了选线方案综合评价指标分析,并且从工程规模和造价上对比较线和推荐线进行了对比论证,最终确定在长寿、涪陵区段,三环公路选择在涪陵李渡跨江过境,起点设在涪长高速公路李渡,整体路线采用沿S303线布线,终点连接双河口的方案。
王彦斌[8](2013)在《挂篮施工成套工艺经济比选》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挂篮施工成本投入可压缩性大的特点,结合渝怀铁路涪陵乌江大桥菱形挂篮、武合高速公路小安溪特大桥菱形挂篮、宜万铁路杉树湾中桥三角挂篮及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松花江大桥主桥三角挂篮施工的成功经验。对挂篮结构选形、挂篮预压、柔性吊杆技术应用、移动千斤顶拆锚技术应用、左右幅错车技术应用、0#段两侧挂篮错车技术应用、边跨现浇段预压、其他一些对挂篮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影响较大的投入因素做一些深入比较和探讨。
李洪林[9](2008)在《大跨度悬臂梁施工中挂篮的选形及应用技巧》文中研究指明挂篮选形和结构优化对挂篮施工的影响很大,结合渝怀铁路涪陵乌江大桥、武合高速公路小安溪特大桥和宜万铁路杉树湾中桥(未竣工)T构挂篮施工的成功经验,对挂篮选形及影响菱形和三角形挂篮结构和应用的因素做一些探讨,重点讨论应用、设计和加工技巧。
孟繁义[10](2008)在《悬灌施工挂篮选择及应用技巧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挂篮选型及结构优化对挂篮施工的安全、质量和进度影响很大,本文结合多个桥梁工程实例介绍挂篮施工的成功经验,并对其选型及影响菱形和三角形挂篮结构和应用的因素进行探讨,重点讨论其设计和加工技巧等。
二、渝怀铁路三跨乌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渝怀铁路三跨乌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SL水电站主变压器选型与布置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站概况 |
2 电气主接线方案 |
3 主变压器选型设计 |
3.1 交通运输情况 |
3.1.1 铁路 |
3.1.2 水路 |
3.1.3 公路 |
(1)坝址——塘头——香树园——镇远全长143km。 |
(2)坝址——塘头——香树园——瓮安——马场坪全长247km。 |
3.1.4 两岸交通 |
3.2 主变压器选型 |
3.2.1 主变压器选型比较 |
3.2.2 主变压器性能参数 |
3.3 主变压器布置 |
4 结语 |
(2)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拢方案对比与线形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概述 |
1.2.1 变更桥梁合拢方案 |
1.3 线形监控概述 |
1.3.1 国内外线形监控的发展现状 |
1.3.2 高墩大跨连续梁桥线形监控问题的提出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拢方案对比与线形监控方法对比 |
2.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拢方案 |
2.1.1 合拢方案的提出 |
2.1.2 高墩大跨连续梁桥合拢施工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
2.1.3 高墩大跨连续梁桥体系转换施工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
2.1.4 四种合拢方案优缺点分析 |
2.2 理论最优合拢方案 |
2.3 桥梁线形监控 |
2.3.1 桥梁施工监控的主要内容 |
2.3.2 桥梁线形监控方法介绍 |
2.3.3 线形监控方法对比 |
2.3.4 较适合高墩大跨连续梁桥的线形监控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拢方案对比研究 |
3.1 铁炉堡大桥工程概述 |
3.1.1 桥梁构造 |
3.1.2 墩台及基础 |
3.1.3 桥梁设计标准 |
3.1.4 主要采用依据、规定及规范 |
3.1.5 桥址气象 |
3.1.6 预应力束布置情况 |
3.1.7 建立计算模型 |
3.2 合拢方案一 |
3.2.1 合拢方案一主梁内力 |
3.2.2 合拢方案一主梁竖向位移与预拱度 |
3.2.3 合拢方案一主梁上下缘应力 |
3.3 合拢方案二 |
3.3.1 合拢方案二主梁内力 |
3.3.2 合拢方案二主梁竖向位移与预拱度 |
3.3.3 合拢方案二主梁上下缘应力 |
3.4 合拢方案三 |
3.4.1 合拢方案三主梁内力 |
3.4.2 合拢方案三主梁竖向位移与预拱度 |
3.4.3 合拢方案三主梁上下缘应力 |
3.5 合拢方案四 |
3.5.1 合拢方案四主梁内力 |
3.5.2 合拢方案四主梁竖向位移与预拱度 |
3.5.3 合拢方案四主梁上下缘应力 |
3.6 四种合拢方案对比分析 |
3.6.1 恒载作用下弯矩值对比分析 |
3.6.2 预应力引起的次内力弯矩值对比分析 |
3.6.3 收缩引起的次内力弯矩值对比分析 |
3.6.4 徐变引起的次内力弯矩值对比分析 |
3.6.5 恒载作用下的竖向位移值对比分析 |
3.6.6 预应力作用下的竖向位移值对比分析 |
3.6.7 收缩徐变作用下的竖向位移值对比分析 |
3.6.8 预拱度对比分析 |
3.6.9 应力对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灰色理论在线形监控中的算例 |
4.1 灰色理论的基本介绍 |
4.1.1 数据处理 |
4.1.2 累加生成 |
4.1.3 累减生成 |
4.2 灰色预测模型的比较和选取 |
4.2.1 灰色预测模型的比较 |
4.2.2 GM(1,1)模型的三种形式 |
4.3 GM(1,1)模型的三种形式在立模标高预测中的对比分析 |
4.3.1 新陈代谢GM(1,1)模型 |
4.3.2 全部数据GM(1,1)模型 |
4.3.3 部分数据GM(1,1)模型 |
4.4 三种GM(1.1)模型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3)葵花拱主拱顶推施工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凝土拱桥施工方法的发展概况 |
1.1.1 国外发展概况 |
1.1.2 国内发展概况 |
1.1.3 混凝土拱桥的施工方法分类 |
1.2 顶推施工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1.3 顶推施工的分类及其受力特点 |
1.3.1 按照施力方法 |
1.3.2 按支承系统 |
1.3.3 按照顶推方向 |
1.3.4 按照顶推线形 |
1.4 顶推施工中的临时设施 |
1.4.1 顶推平台(拼装平台) |
1.4.2 临时墩 |
1.4.3 导梁 |
1.4.4 顶推导向和纠偏装置。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葵型拱主拱顶推施工方法的提出 |
2.1 葵型拱主拱顶推施工方法的提出 |
2.2 工程背景 |
2.3 施工方式的确定 |
2.4 葵型拱主拱顶推施工中的临时设施及施工要点 |
2.4.1 临时拉索 |
2.4.2 钢导轨前导梁及施工阶段划分 |
2.4.3 顶推平台和临时墩布置 |
2.4.4 顶推方式的选择 |
2.4.5 滑道装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凤凰二桥主拱顶推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
3.1 激活和钝化技术在施工过程仿真中的运用 |
3.1.1 激活钝化简介 |
3.1.2 激活与钝化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 |
3.2 顶推施工的仿真计算方法介绍 |
3.2.1 倒退算法 |
3.2.2 前进算法 |
3.3 有限元模拟 |
3.3.1 建模思路 |
3.3.2 顶推计算要点与计算模型 |
3.3.3 施工阶段划分 |
3.4 顶推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3.4.1 主拱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的受力对比 |
3.4.2 钢导轨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的受力对比 |
3.4.3 前导梁的受力对比 |
3.4.4 支座受力情况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顶推施工与满堂支架施工的受力对比 |
4.1 概述 |
4.2 满堂支架数值模拟分析 |
4.2.1 满堂支架施工阶段拟定 |
4.2.2 满堂支架施工模拟要点 |
4.3 不同施工方法结果对比 |
4.3.1 主拱完成阶段结果对比 |
4.3.2 成桥阶段对比 |
4.3.3 成桥十年阶段对比 |
4.4 施工成本与进度对比 |
4.4.1 施工成本对比 |
4.4.2 施工进度对比 |
4.4.3 适应性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导轨的若干问题探讨 |
5.1 刚度的影响 |
5.2 容重的影响 |
5.3 参数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桥梁工程建设成就及展望 (同济大学肖汝诚老师、郭瑞、姜洋提供原稿) |
1.1 建设成就 |
1.1.1 设计水平的提高 |
1.1.2 施工技术的发展 |
1.1.3 桥梁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改进 |
1.2 展望 |
1.2.1 桥梁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
1.2.2 高性能材料研发及其结构体系的创新[3] |
1.2.3 超深水基础建造技术 |
1.2.4 创新施工装备和监测设备的研发 |
1.2.5 桥梁设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
2 高性能材料 |
2.1 超高性能混凝土 (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张哲博士生提供原稿) |
2.1.1 UHPC桥梁工程应用现状 |
2.1.2 UHPC在大跨桥梁上的应用展望 |
2.1.3 小结 |
2.2 纤维复合材料 (江苏大学刘荣桂老师提供原稿) |
2.2.1 CFRP材料在预应力大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
2.2.1. 1 CFRP索 (筋) 锚具系统 |
2.2.1. 2 CFRP材料作为受力筋 |
2.2.1. 3 CFRP材料作为桥梁索结构 |
2.2.2 CFRP材料在桥梁结构补强加固中的应用 |
2.2.3 基于CFRP材料自感知特性的结构体系研发及应用现状 |
2.2.4 CFRP材料现代预应力结构应用研究展望 |
2.3 智能材料与纳米材料[49] |
3 作用及分析 |
3.1 汽车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任伟新老师、中南大学赵少杰博士生提供原稿) |
3.1.1 研究现状 |
3.1.1. 1 研究方法及阶段 |
3.1.1. 2 第1类模型 |
3.1.1. 3 第2类模型 |
3.1.2 各国规范的相关车辆荷载模型 |
3.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3.1.4 研究发展方向 |
3.1.4. 1 基于WIM系统和实时交通要素监测的车辆数据调查统计 |
3.1.4. 2 基于多参数随机模拟技术的车辆荷载流模拟 |
3.1.4. 3 基于交通流的桥梁结构效应及安全评估技术 |
3.1.5 小结 |
3.2 温度作用 (东南大学叶见曙老师提供原稿) |
3.2.1 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场和梯度温度 |
3.2.1. 1 温度场 |
3.2.1. 2 梯度温度 |
(1) 沿箱梁高度的梯度温度分布形式 |
(2) 最大温差值 |
(3) 梯度温度的影响因素 |
3.2.2 混凝土箱梁温差代表值 |
3.2.3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数值分析 |
3.2.4 小结 |
3.3 分析理论方法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
3.3.1 单梁、空间梁格、空间网格建模 |
3.3.2 非线性分析 |
3.3.3 多尺度建模 |
4 桥梁设计理论与方法 (长安大学罗晓瑜、王春生老师, 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提供原稿) |
4.1 桥梁及典型构件寿命的给定 |
4.1.1 桥梁结构寿命给定 |
4.1.2 国外桥梁及构件使用寿命 |
4.2 桥梁性能设计 |
4.2.1 安全性能设计 |
4.2.2 使用性能设计 |
4.2.3 耐久性能设计 |
4.2.4 疲劳性能设计 |
4.2.5 景观性能设计 |
4.2.6 生态性能设计 |
4.2.7 基于性能的桥梁结构设计方法 |
4.3 寿命周期管养策略及设计 |
4.4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和决策 |
4.5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和决策 |
4.6 存在问题与建议 |
5 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 |
5.1 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
5.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 (中南大学丁发兴老师, 清华大学樊健生老师, 同济大学刘玉擎、苏庆田老师提供原稿) |
5.2.1 研究现状 |
5.2.1. 1 静力性能 |
5.2.1. 1. 1 承载力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
(2) 钢管混凝土柱 |
(3) 钢管混凝土拱 |
5.2.1. 1. 2 刚度 |
5.2.1. 2 动力性能 |
5.2.1. 2. 1 自振特性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 |
(2) 钢管混凝土墩桥 |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
5.2.1. 2. 2 车致振动 |
5.2.1. 2. 3 风致振动 |
5.2.1. 2. 4 地震响应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震性能 |
(2) 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 |
(3) 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 |
5.2.1. 3 经时行为 |
5.2.1. 3. 1 疲劳性能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
(2) 钢管混凝土柱 |
(3) 钢管混凝土节点 |
5.2.1. 3. 2 收缩徐变性能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
(2) 钢管混凝土柱 |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
5.2.1. 3. 3 耐久性能 |
5.2.1. 4 状态评估 |
5.2.2 发展前景 |
(1)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 |
(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经时行为研究 |
(3)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动力学研究 |
(4)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服役状态评估 |
6 桥梁防灾减灾 |
6.1 抗震 (同济大学李建中老师、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原稿) |
6.1.1 桥梁混凝土材料损伤本构模型 |
6.1.2 桥梁主要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
6.1.2. 1 RC桥墩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
6.1.2. 2 桥梁剪力键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
6.1.3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 |
6.1.3. 1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
6.1.3. 2 桥梁结构多维地震动的空间差动效应 |
6.1.3. 3 桥梁防落梁装置 |
6.1.3. 4 桥梁地震碰撞反应 |
6.1.3. 5 结构-介质相互作用 |
6.1.3. 5. 1 土-桥台-桥梁结构相互作用 |
6.1.3. 5. 2 近海桥梁-水相互作用 |
6.1.4 桥梁减隔震技术 |
6.1.5 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
6.1.6 基于纤维增强材料的桥墩抗震加固技术 |
6.1.7 存在的问题分析 |
6.2 抗风 (长安大学李加武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李永乐老师提供原稿) |
6.2.1近地风特性研究 |
6.2.1. 1 平坦地形风特性实验室模拟 |
6.2.1. 2 特殊地形风特性 |
(1) 现场实测 |
(2) 风洞试验 |
(3) CFD方法 |
6.2.2 风致振动及风洞试验 |
(1) 颤振 |
(2) 涡激振动 |
(3) 抖振 |
(4) 驰振 |
(5) 斜拉索风雨振 |
6.2.3 临时结构抗风 |
(1) 设计风速 |
(2) 风力系数 |
6.2.4 大跨桥风致振动的计算分析 |
6.2.5 CFD分析 |
6.3 抗火抗爆 (长安大学张岗老师提供原稿) |
6.3.1 研究现状与目标 |
6.3.2 桥梁火灾风险评价 |
6.3.3 适用于桥梁结构高性能材料的高温特性 |
6.3.4 桥梁结构的火荷载特性 |
6.3.5 桥梁结构的火灾作用效应 |
6.3.6 火灾后桥梁结构的损伤评价 |
6.4 船撞 (长安大学姜华老师提供原稿) |
6.4.1 船撞桥风险分析 |
6.4.2 船撞桥数值模拟及碰撞试验校核 |
6.4.3 撞击力公式及船撞桥简化模型 |
6.4.4 桥梁防撞设施研究 |
6.5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 |
6.5.1 风-车-桥系统 (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提供原稿) |
6.5.1. 1 研究回顾 |
6.5.1. 2 未来发展方向 |
6.5.1. 2. 1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气动干扰效应 |
6.5.1. 2. 2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精细化分析 |
(1) 风环境下汽车-桥梁系统耦合关系的建立和耦合机理研究 |
(2) 钢桁加劲梁断面的风-汽车-桥梁分析系统建立 |
(3) 风-随机车流-桥梁分析系统集成、动态可视化及软件实现 |
6.5.1. 2. 3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评价准则 |
6.5.2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与设计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
7 基础工程 (湖南大学赵明华老师、东南大学穆保岗老师提供原稿) |
7.1 桥梁桩基设计计算理论 |
7.1.1 竖向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
7.1.2 水平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
7.1.3 组合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
7.2 特殊条件下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1 软土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2 岩溶及采空区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3 陡坡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4 桥梁桩基动力分析 |
7.2.5 高桥墩桩基屈曲分析 |
7.3 桥梁桩基施工技术 |
7.3.1 特殊混凝土材料桩 |
7.3.2 大型钢管桩 |
7.3.3 大型钢围堰与桩基复合基础 |
7.3.4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
7.3.5 大吨位桥梁桩基静载试验技术 |
7.3.6 偏斜缺陷桩 |
7.4 深水桥梁桩基的发展动向 |
8 监测、评估及加固 |
8.1 桥梁健康监测 (同济大学孙利民老师提供原稿) |
8.1.1 SHMS的设计 |
8.1.2 数据获取 |
8.1.2. 1 传感技术的发展 |
8.1.2. 2 传输技术的发展 |
8.1.3 数据管理 |
8.1.4 数据分析 |
8.1.4. 1 信号处理 |
8.1.4. 2 荷载及环境作用监测 |
8.1.4. 3 系统建模 |
8.1.5 结构评估与预警 |
8.1.6 结果可视化显示 |
8.1.7 维修养护决策 |
8.1.8 标准规范 |
8.1.9 桥梁SHMS的应用 |
8.1.1 0 存在问题与建议 |
8.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 (长沙理工大学张建仁、王磊老师,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
8.2.1 服役桥梁抗力衰减 |
8.2.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
8.2.3 混凝土桥梁疲劳评估 |
8.3 桥梁加固与改造 |
8.3.1 混凝土桥梁组合加固新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
8.3.2 桥梁拓宽关键技术 (东南大学吴文清老师提供原稿) |
8.3.2. 1 桥梁拓宽基本方案研究 |
8.3.2. 1. 1 拓宽总体方案分析 |
8.3.2. 1. 2 新旧桥上下部结构横向连接方案 |
8.3.2. 2 横向拼接缝的构造设计 |
8.3.2. 3 桥梁拓宽设计标准研究 |
8.3.2. 4 新桥基础沉降变形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
8.3.2. 4. 1 工后沉降差的定义 |
8.3.2. 4. 2 梁格法有限元模型中沉降变形施加方法 |
8.3.2. 5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新旧桥拼接时机的影响 |
8.3.2. 6 错孔布置连续箱梁桥的横向拓宽技术 |
8.3.2. 7 三向预应力箱梁横向拓宽技术研究 |
9 其他 |
9.1 无缝桥 (福州大学陈宝春老师提供原稿) |
9.1.1 研究概况 |
9.1.2 发展方向 |
9.2 桥面铺装 (东南大学钱振东老师提供原稿) |
9.2.1 钢桥面铺装的结构力学分析方法 |
9.2.2 钢桥面铺装材料 |
9.2.2. 1 铺装用典型沥青混凝土材料 |
9.2.2. 2 防水粘结材料 |
(1) 沥青类防水粘结材料 |
(2) 反应性树脂类防水粘结材料 |
9.2.2. 3 钢桥面铺装材料性能 |
(1) 级配设计 |
(2) 路用性能 |
(3) 疲劳断裂特性 |
9.2.3 钢桥面铺装结构 |
9.2.3. 1 典型的钢桥面铺装结构 |
9.2.3. 2 钢桥面铺装复合体系的疲劳特性 |
9.2.4 钢桥面铺装的养护维修技术 |
9.2.5 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
(1) 钢桥面铺装结构和材料的改进与研发 |
(2) 基于车-路-桥协同作用的钢桥面铺装体系设计方法 |
(3) 施工环境下钢桥面铺装材料及结构的热、力学效应 |
(4) 钢桥面铺装养护修复技术的完善 |
9.3 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 (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原稿) |
9.3.1 施工过程可靠度研究 |
9.3.1. 1 施工期材料性质与构件抗力 |
9.3.1. 2 施工期作用 (荷载) 调查及统计分析 |
9.3.1. 3 施工期结构可靠度理论研究 |
9.3.2 施工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
9.3.2. 1 全过程自适应施工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 |
9.3.2. 2 全过程控制条件下的误差传播及调控对策 |
9.4 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
9.4.1 高性能计算 |
9.4.1. 1 高性能计算的意义 |
9.4.1. 2 高性能计算的实现及算法 |
9.4.1. 3 抗震分析 |
9.4.1. 4 计算风工程 |
9.4.1. 5 船撞仿真 |
9.4.1. 6 高性能计算中的重要问题 |
9.4.2 结构试验 |
9.4.3 健康监测 |
9.4.4 建筑信息模型 |
9.4.5 虚拟现实技术 |
9.4.6 知识经济时代的桥梁工程建设特征[1] |
1 0 结语 |
(5)基于不同施工进度下多跨连续梁桥合拢顺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悬臂施工与设计发展 |
1.2 多跨连续梁桥的主要特点 |
1.3 国内外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拢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桥梁施工控制结构有限元法及计算方法 |
2.1 结构分析有限元的一般性讨论 |
2.1.1 概述 |
2.1.2 有限元刚度矩阵的推导 |
2.2. 桥梁结构线性有限元分析中的单元刚度矩阵 |
2.2.1 桁架单元刚度矩阵 |
2.2.2 梁单元刚度矩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跨连续梁桥合拢方案的研究 |
3.1 多跨连续梁桥常见合拢顺序 |
3.2 工程概况 |
3.2.1 技术参数 |
3.2.2 合拢段施工顺序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有限元模型以及计算参数 |
3.4 悬臂段梁挠度理论值与实际值测量值的比较 |
3.4.1 4#墩、5#墩、6#墩挠度比较分析 |
3.4.2 结论 |
3.5 各合拢方案分析 |
3.5.1 合拢方案一主梁计算分析 |
3.5.2 合拢方案二主梁计算分析 |
3.5.3 合拢方案三主梁计算分析 |
3.5.4 合拢方案四主梁计算分析 |
3.5.5 合拢方案五主梁计算分析 |
3.5.6 合拢方案六主梁计算分析 |
3.5.7 合拢方案七主梁计算分析 |
3.6 计算结果分析 |
3.6.1 各合拢方案内力对比 |
3.6.2 各合拢方案挠度对比 |
3.6.3 各合拢方案应力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墩延后施工下合拢顺序的研究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计算基本资料 |
4.3 各工况分析结果 |
4.3.1 工况一结果分析 |
4.3.2 工况二结果分析 |
4.3.3 工况三结果分析 |
4.3.4 工况四结果分析 |
4.4 各工况结果对比分析 |
4.4.1 各工况弯矩结果比较 |
4.4.2 各工况挠度值比较 |
4.4.3 各工况主梁截面下缘应力比较 |
4.4.4 工况四方案施工阶段的优化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成果与展望 |
5.1 成果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6)挂篮施工成套工艺经济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挂篮选形对经济性、适用性的影响 |
1.1 投入经济性 |
1.2 适用性 |
2 柔性吊杆技术应用对经济性的影响 |
3 移动千斤顶拆锚技术对经济性的影响 |
4 左右幅挂篮错车技术对经济性的影响 |
5 边跨现浇段预压对施工经济性的影响 |
5.1 最理想的预压方式水压法 |
5.2 抽砂法预压 |
5.3 砂袋预压法 |
5.4 压重物法 |
(7)南涪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路线规模及采用的技术参数研究 |
2.1 交通调查与分析 |
2.1.1 调查综述 |
2.1.2 调查数据整理 |
2.1.3 调查资料分析 |
2.2 交通量预测概述 |
2.2.1 预测思路 |
2.2.2 预测方法及步骤 |
2.3 南涪高速公路交通量预测 |
2.3.1 特征年路网 |
2.3.2 交通生成 |
2.3.3 交通分布 |
2.3.4 交通量分配 |
2.4 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的参数选择 |
2.4.1 公路建设规模的拟定 |
2.4.2 推荐的技术标准 |
第3章 道路路线走向及方案优化研究 |
3.1 建设条件 |
3.1.1 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 |
3.1.2 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 |
3.1.3 社会环境 |
3.2 线路走向研究 |
3.2.1 建设项目起讫点论证 |
3.2.2 建设项目与沿线主要城镇的连接方案论证(图示) |
3.3 方案优化研究 |
3.3.1 控制方案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2 走廊带方案的论证 |
3.3.3 备选路线方案 |
第4章 路线方案评价及设计参数选择 |
4.1 方案综合评价指标分析 |
4.1.1 国民经济评价 |
4.1.2 财务评价 |
4.1.3 环境影响评价 |
4.1.4 节能评价 |
4.2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
4.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4.2.3 路线方案综合评定 |
4.3 方案综合选定 |
4.3.1 路线方案比选 |
4.3.2 推荐结论 |
4.3.3 推荐方案的建设规模 |
4.3.4 推荐方案的技术标准 |
4.3.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A:各特征年小区产生吸引量 |
附表B:推荐方案国民经济评价表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大跨度悬臂梁施工中挂篮的选形及应用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挂篮选形 |
2 锚固方式对挂篮设计的影响 |
3 0#段常见问题对挂篮设计的影响 |
4 其他方面的应用对挂篮设计的影响 |
4.1 轨道锚固 |
4.2 吊带不能影响张拉 |
4.3 精扎螺纹锚固 |
4.4 吊带与前横梁配合 |
4.5 吊带与底模的配合 |
4.6 前横梁长度 |
4.7 两套挂篮的相互影响 |
4.8 挂篮模板 |
4.9 挂篮测试 |
结语 |
四、渝怀铁路三跨乌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SL水电站主变压器选型与布置应用设计[J]. 陈丹燕.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20(07)
- [2]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拢方案对比与线形监控研究[D]. 何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3]葵花拱主拱顶推施工方法初探[D]. 李道业.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4]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4(05)
- [5]基于不同施工进度下多跨连续梁桥合拢顺序的研究[D]. 肖啸. 中南大学, 2014(03)
- [6]挂篮施工成套工艺经济比选[J]. 白海涛.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4(02)
- [7]南涪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化研究[D]. 吴勇.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4)
- [8]挂篮施工成套工艺经济比选[J]. 王彦斌.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3(02)
- [9]大跨度悬臂梁施工中挂篮的选形及应用技巧[J]. 李洪林.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1)
- [10]悬灌施工挂篮选择及应用技巧探讨[J]. 孟繁义.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08(01)
标签:桥梁论文; 钢管混凝土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 桩基工程论文; 桥面铺装论文;